📖 ZKIZ Archives


暴紅台劇》觀看人次,直追太陽的後裔 一部愛情戲 讓滾石唱片翻身收視王

2016-05-23  NM

曾是華人唱片界霸主的滾石,在唱片產業崩盤局勢下,一度負債十五億,但十年間的三堂課讓它「從水裡,游上岸了。」由滾石唱片出資七千萬元的週六偶像劇《滾石愛情故事》,以累計超過百萬的影片觀看人次,在華人最大視頻網站愛奇藝台灣站,人氣緊追韓劇《太陽的後裔》、大陸劇《琅琊榜》之後,也成為同時段戲劇類的收視冠軍。

除了以歌入戲的構思突破過往偶像劇的窠臼,《滾石愛情故事》能吸引十二位一線導演、十一位編劇,合計六十座金鐘獎功力的加持,主要源自於滾石唱片的魅力。「五、六年級生的記憶裡都有一首滾石的歌,導演、編劇都願意在既定行程之外擠出時間拍滾石的歌,」《滾石愛情故事》編劇統籌劉梓潔說。

在一九八〇、九〇年代,滾石是華人世界最大的唱片公司、日本以外亞洲最大唱片公司,在亞洲共十二個城市有辦公室、員工總數超過一千二百人,年營收最高超過新台幣五十億元。後因實體唱片產業崩盤,加上外商唱片公司搶進台灣,最慘的二〇〇四、〇五年曾負債超過十五億,現在員工不到一百二十人。

〇九年以後,滾石唱片先後策畫五十二場縱貫線演唱會和滾石三十演唱會,門票收入超過新台幣五十億元,現在再加上《滾石愛情故事》的收視人氣,花了十年終於清償所有債務。套句滾石唱片董事長段鍾沂的說法:「原來掉在水裡,現在游上岸了。」但,轉型成功了嗎?

「這題目有點問題,因為我們沒有轉型問題,」段鍾沂在第一時間糾正了記者的提問,「產業越來越複雜,我們做的都是產業裡的一塊,沒有投資房地產、餐廳什麼的。我們一直在做同一件事情:做出好的內容。(所以)沒有轉型這種說法。」三十五年間,滾石唱片歷經大起大落,現在清償十五億債務,但公司規模縮水到十分之一,也稱不上轉型。那麼它的意義是什麼?

大起大落35年

擴張太快,管理制度跟不上第一課:價值比價格更重要。

段家兄弟念茲在茲的「做出好內容」,究竟什麼是「好」?

曾任滾石唱片策略長、相信音樂執行長陳勇志解釋,滾石與其他唱片公司最大的不同在於,滾石重視音樂、歌手跟時代的扣合:「跟時代互動是滾石的信念,這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他們相信音樂要反映社會,吸引來的就是受美國搖滾教父鮑布.狄倫(BOb Dylan)影響的創作者,而不是受迪斯可影響的人。」換言之,「好」的量尺是時代,而非市場,賣得好未必是「好」音樂,能被傳唱才是好音樂。

而滾石唱片的段家兄弟給了「好」首樂土壤。

嬰兒潮世代的段鍾沂和段鍾潭,深受六〇年代嬉皮文化和自由反戰文化影響,對音樂有異於常人的熱情和嗅覺。

一九八〇年兩人分別拋下中影和王安電腦的穩定薪水和工作,與其他四人籌資一百五十萬元成立滾石唱片。

熱情之外,個性內斂的滾石總經理段鍾潭對歌曲有敏銳的嗅覺,連陌生的異國曲調都能挑出讓人印象深刻的佳作,諸如周華健翻唱日本歌手飛鳥涼的〈讓我歡喜讓我憂〉、蘇慧倫翻唱德國樂團「傻瓜花園」的〈檸檬樹〉,加上他給創作者很大的空間(諸如沒有截稿日期、可以不發片),吸引當時最有創意的音樂工作者包括李宗盛、羅大佑和小蟲三大華語歌曲敦父,加入滾石。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好的創作氛圍讓滾石盡收人才,在九〇年代急速擴大到亞洲,成為跨國公司,但制度跟不上組織發展。一位資深的前滾石人表示,當時滾石最有名叫「三點不露」,意思是下午三點以前,藝人、創作者不會出現在公司;段氏兄弟也曾找人力資源專業的留美碩士負責人資、建立制度,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找行政職員代為打卡,創意工作者照樣按照自己的步調,結果不到一年,人資走人。

二〇〇〇年後產業結構變遷,實體唱片銷量下滑,滾石唱片資源漸減,逐漸傾向標準化製作。「每張唱片、每位歌手不該用同樣的方式來運作,」一位滾石前員工指出,「但在大體制裡面,很難有個人特色。」滾石也沒有坐以待斃,一九九九年,段家兄弟看到網路、數位音樂趨勢,便開始找實體唱片外的出路,先後成立滾石網路公司、挖掘素人歌手的明星學員星探網站、音樂創作平台滾石可樂,及成立滾石移動做手機答鈴。只是走得太快,得不到市場回響,多數賠錢收場。

此時先有外國唱片公司大舉來台,用更好的薪水、條件挖走更多滾石藝人;後有財務調度陸續收掉各海外分公司、魔岩唱片,藝人走得更多。〇六年五月天、梁靜茹離開後,高知名度歌手剩周華健和陳昇。

「我們期望讓歌手有更大空間,但如果他要的我們不能給、服務都做不到,當唱片公司不能發揮這個功能,你好意思留著人家嗎?」段鍾沂說。

然而,也因段氏兄弟堅持好內容,兩萬多首歌讓滾石在過去十年財務危機中得以因應,從卡拉OK、MTV、YouTube 等數位平台中產生收入,不至於沒有現金支付債務。

段鍾沂坦言這是滾石活下來的關鍵,也是三十五年來的信念:好的內容會產生新價值,爛東西就不值錢。「所以《滾石愛情故事》七千萬就投了,不用算可以回收多少錢,因為拍得好就搶著來,拍不好你也收不到,算也沒有用。」

外資開價60億也不賣

什麼都沒了,只剩音樂魂第二課:不忘初衷。

二〇〇〇年以後,滾石進入最辛苦也最精彩的十年。

〇四年,滾石唱片爆發財務危機。段鍾沂的女兒、攝影師段書珮當時正在上海做地下樂團的計畫,在地鐵看到報紙新聞後嚇得腿軟:「我馬上打電話給我爸,我爸平靜的告訴我都處理好了,叫我不用擔心。」殊不知冷靜的背後,是負債超過十五億元。當時甚至傳出有外資出價五十億收購滾石唱片,但被段家兄弟拒絕。

實際上從九二、九三年以

來,一直有外資打算收購滾石唱片,最高曾經開價到兩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十億元)。

「我們不想賣;寧願沒有飯吃,也不見得會賣。」段鍾沂回憶,即便在最苦的時候有人來談收購,都沒答應,「滾石不是我跟我弟弟打造出來的,而是一群非常優秀的歌手、製作人和員工聯手打造的,公司不是我的,你怎麼好

賣呢?全台灣有好幾百萬

人聽滾石,公司也是他的了。滾石變成一個象徵,我們只想撐下去。」每當軟弱的時候,段鍾

沂都自問:「當初為什麼

成立滾石?」他不停提醒

自己是為了要用音樂改變

世界。他總想起財稅系畢

業的他在稅捐處做了十個

月就受不了,寧可沒錢

吃飯辦《滾石》雜誌、唱

片,和弟弟睡桌子上:為趕三點半軋支票,把編輯的相機拿去當。開始創業便負債的段鍾沂,調錢、軋支票,都很熟悉,只是金額從兩、三萬變成十五億。

現在想想,段鍾沂覺得能夠撐過十年、清償債務,有兩個原因:一是自己很無知,不覺得危險;二是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我不是要過舒服的日子,是想像賈伯斯一樣把世界變更好,」他說,「當你把這種帶有悲劇性色彩的壓榨當成享受,你就不會想賣公司。」

如果重來一次:

向外找合作,不單打獨鬥第三課:擺脫英雄主義。

如果重來一次,你會怎麼做?

「以前傾向單打獨鬥、英雄主義,如果重來一次,我會試著找方法跟別人合作,集體完成,」段鍾沂想了一下說。

實際上,滾石也已調整做法。〇七年起,滾石積極尋求合作夥伴:與百度合作免費音樂線上收聽,可參與廣告分潤;一一年與公視合作播出紀錄片《聽時代在唱歌》;一四年在廣州投資的演唱平台「中央車站」,去年與樂視電視合作線上直播等。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曾說:「做企業的第一要素,就是不死,跟戰士一樣,上戰場的第一要素,有時候不是為了贏,而是活著。」滾石唱片無論起落一直懷抱著初衷,知道自己存活的理由,凸顯出它的生命態度,而生命態度的價值,經常是超越成敗的。

滾石唱片

成立:1980年

董事長:段鍾沂

總經理:段鍾潭(圖)

地位:華人地區第1個獨立的國際

音樂品牌

紀錄:發行台灣第l張CD專輯,

舉辦台灣第1場跨年演唱

會’舉辦台灣第l場大型演

唱會

撰文者單小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57

“愛情博物館”攜手京東玩眾籌 36萬用戶參與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8384.html

零碳星球度假村愛情博物館與京東眾籌聯袂發起“愛的約定”主題眾籌活動,雙方15日在北京召開了新聞發布會。

“愛的約定”眾籌活動於2016年5月18日在京東眾籌首頁正式上線,截至6月15日,本次眾籌已有36萬用戶參與,眾籌金額超過88萬元,是原預期眾籌目標的16倍。

本次發布會上,零碳CEO陳碩就“愛的約定”眾籌活動本身及獲得超預期成功的原因做了詳盡的解說,並宣布零碳星球度假村將把愛情博物館作為獨立品牌運營。愛情博物館開啟了全新的以情感內容營銷為導向的社交遊戲化C2B商業模式,主打高端定制禮品市場。

隨著零碳愛情博物館實體館的建成,愛情博物館將正式成為一個全新演繹完美藝術、線上線下互聯的社交型電商。此次發布會上,零碳愛情博物館宣布,將與京東攜手展開更深層次戰略合作,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和努力。

愛情博物館以愛情為內容營銷,以消費者為主體,結合了社交化、遊戲化、藝術化等特征,致力於為消費者一站式解決感情中多重需求。除了提供高端定制禮品,也同時提供一系列代表白、代求婚等第三方服務。基於這樣的基礎,愛情博物館未來的發展前景和市場也是潛力無窮的。未來愛情博物館將是一種新的情感體驗式消費行為習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88

傑斐遜與美國奴隸制之一傑斐遜與黑人女奴的愛情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8021

好萊塢將傑斐遜與黑人女奴賽麗的故事拍成了電影,圖為劇照。(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傑斐遜和賽麗的故事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受到史學界、媒體和影視界的重視。可以說多數美國歷史學家傾向於認為那是真的,而且認為它不但是奴隸制歷史的一部分,也是性別關系史的一部分。

家奴與田奴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1781年6月3日晚,攻占弗吉尼亞首府威廉斯堡的英軍司令康瓦利斯得到密報:弗吉尼亞議會所有成員和總督、《獨立宣言》起草人托馬斯·傑斐遜都在西北方約80英里的查洛特維爾,周圍沒有任何武裝警衛。康瓦利斯立刻派一支輕騎兵長途奔襲,企圖一舉抓獲所有這些“叛國犯”。

英軍的馬蹄聲驚醒了附近的民兵軍官傑克·居埃。他猜到了這支英軍的動向,飛身上馬,抄小路連夜去報警,只比英軍早十分鐘趕到傑斐遜在查洛特維爾附近蒙塔切羅的家。傑斐遜匆忙出逃,但一些議員被英國人抓獲。

當英軍來到傑斐遜的莊園豪宅時,傑斐遜的黑人家庭奴隸自發聚集在門口保護主人的房產,阻止英國士兵進去擄掠;但在附近傑斐遜的煙草種植園里,十多個黑人奴隸卻視英軍為“解放者”,跟著他們走了。

為了給北美獨立運動釜底抽薪,英國人宣布,黑奴只要脫離參與“叛亂”的主人跑到英國人一邊就獲得自由,康瓦利斯的大軍後面跟著數千逃離主人的黑奴,甚至拖累了行程。獨立戰爭結束後,英國人履行承諾,用船帶走了大約一萬名投奔他們的黑奴,將他們安置在加拿大、英屬西印度和英國本土,一小部分送回非洲。美國南部的奴隸主後來一直喋喋不休,要英國人賠償他們的這一筆“動產”。

一百多年後,1963年,黑人運動領袖馬爾科姆·艾克斯(Malcolm X)在一次演說中提出兩種黑奴(negro)的區分:一種是“家奴”(house negro),另一種是“田奴”(field negro)。前者幹的是家務,穿的是主人穿舊的,吃的是主人剩下的,住在主人家的地下室或閣樓,和主人挨得近。他們認同主人,視這個家為自己的家,急主人所急,想主人所想。主人病了他們會憂愁地說“我們”病了;主人家的房子著火了,他們會著急地說“我們的房子”著火了。“田奴”則是在種植園的地里幹粗活的,他們和家奴完全不一樣,他們從不把主人的家看成自己的家,他們巴不得生病的主人明天就死掉,主人的房子如果著了火,他們會在火上澆油。英國人來了,他們會拋棄一切跟著走。

北美革命者稱自己為“愛國者”,顯然這三個字完全不在田奴的觀念世界里。他們在這個“國”中是奴隸,沒有權利所以也沒有義務更沒有責任去“愛”它。而那些家奴則不同,至少他們相信主人對他們有“恩”,他們要對主人盡“忠”。他們不一定有“國”,但卻有“家”的概念。英國人來了,他們不但不會趁火打劫,甚至連到手的自由都不敢要。艾克斯舉例說,《湯姆叔叔的小屋》里的那個溫順善良的黑人大叔就是這類讓白人奴隸主放心的“家奴”的典範。

艾克斯可能不知道傑斐遜莊園的那一幕,不然那個事例更適合他的兩種奴隸的分類。艾克斯是黑人運動的激進派,對自己族群的劣根性深惡痛絕,所以會把很多同胞說成“家奴”。其實很多黑奴對主人的態度不像艾克斯形容的那麽簡單或兩極分化。田奴雖然活重,但畢竟不是整天在主人眼皮底下,還有自己的“業余時間”;而家奴則是全天候24小時等待主人的差遣,主人心情不好會首先把他們當出氣筒。所以“家奴”中會有叛逆的,“田奴”中也有視主如父的(傑斐遜的多數田奴就沒有跟著英國人跑)。很多人兼有兩種“奴性”,並不是非此即彼的。

傑斐遜和女奴賽麗

傑斐遜一輩子都離不開黑奴。他幼年的第一個記憶是黑奴把繈褓中的自己從馬背上抱下來。他病榻上臨終一句話是讓身邊的黑奴把枕頭調整一下。他一生前後有過六百多名奴隸,除了從自己父親那里繼承的,也包括他結婚後從嶽父家得到的。他的嶽父是弗吉尼亞最大的奴隸主。

傑斐遜婚後不久,嶽父意外去世,正好有一船他訂購的黑奴抵達,傑斐遜只好都買下,結果自己成了弗吉尼亞最大的奴隸主。黑奴在傑斐遜莊園里種植弗吉尼亞的主要經濟作物煙草,加上傑斐遜自己試驗的小麥和各種蔬菜瓜果,據說有三百多種。此外莊園里還有做釘子和修理工具的工場,由手腳靈巧的黑奴打理。

1769年,一個奴隸(黑白混血)逃離莊園,傑斐遜在地方報紙刊登追捕他的告示中列明此人的特殊技藝是鞋匠,兼做木工,說他可能正以此謀生,還說他是左撇子,好酒,幹活時喜歡打趣,常說粗話。

今天很多歷史學家和一般公眾都相信傑斐遜和奴隸的關系還遠不只是接受勞作和伺候。美國獨立後,1784年,傑斐遜取代年邁的富蘭克林出使法國,成為共和國唯一重要的對外使節。傑斐遜的太太瑪莎兩年前去世了,所以傑斐遜到法國安定下來後,把兩個未成年女兒接到法國和自己在一起,同時也見世面受教育。和她們同行的還有一個叫賽麗·海明斯的奴隸少女,是他女兒的保姆,雖然只有14歲。同在巴黎的還有賽麗的哥哥,也是奴隸,他是為傑斐遜做法國菜的廚師。傑斐遜在法國一直待到1789年美國第一屆聯邦政府成立,華盛頓總統任命他為國務卿。

賽麗原來是傑斐遜嶽父的奴隸,後來成了傑斐遜的奴隸。她膚色很淡(這是現今唯一能夠確認的她的外表),因為她的祖父和父親都不是黑人。她母親是奴隸,父親就是傑斐遜的嶽父威勒斯(是個鰥夫)。所以,她是傑斐遜太太的同父異母妹妹(比傑斐遜太太小20歲)、傑斐遜的小姨子,也是她伺候的那個小姑娘的姨媽。但在奴隸制下,奴隸母親生下的就是奴隸,如果父親是白人,就算他承認,但只要不簽署釋奴的法令文件,小孩就是奴隸。雖然賽麗和傑斐遜太太同父異母,但她用母親的姓氏。美國的奴隸制莊園中當時這樣的混血奴隸難以計數,也是奴隸勞動力增加的一個來源。

1802年,傑斐遜當上美國總統不久,弗吉尼亞一家報紙刊登了一篇文章,說傑斐遜自擔任駐法國使節以來一直和這個叫賽麗·海明斯的女奴保持性關系,有過好幾個孩子。文章作者叫凱倫德,過去和傑斐遜同為弗吉尼亞的律師,不但是他的政治盟友,而且一度是他的槍手,替他寫過一些和聯邦黨人論戰的文章,後來據說是傑斐遜當選總統後沒有滿足他入閣的期待,導致兩人反目。

盡管傑斐遜和女奴有私情這件事在弗吉尼亞政界私下相傳已經好久了,但由傑斐遜昔日的好友在報刊上公之於眾還是第一次,開創了民主制度下政治家的私德成為政爭工具的先例。

DNA檢測把謠言變為了遙遙領先的預言嗎?

從小道消息到報刊文章,傑斐遜對外界傳得沸沸揚揚的這段關系沒有任何澄清和表態,臨死也不予置評。賽麗本人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錄,但她1835年去世後,她的子女對外人說他們的母親告訴他們,傑斐遜是他們的生父。他們的說法和凱倫德差不多,也是說這段關系始於傑斐遜在巴黎時期,一直維持到傑斐遜去世。賽麗後人的敘述是今天有關這段情史的幾乎唯一有細節的記錄,當然很多人因其敘述者的立場而懷疑其可信度。

傑斐遜和瑪莎的後人(傑斐遜和瑪莎有過六個孩子,多半夭折,活下來的只有兩個女兒)堅持說這段關系是謠言,理由是那不符合先人的高尚道德,在當時莊園生活的現實下要保持秘密也不可能。他們懷疑和賽麗生下孩子的那個白人很可能是當時偶爾出入傑斐遜莊園的他的兄弟和或侄兒。

但這些解釋在以下事實面前顯得有些單薄。由傑斐遜過目甚至可能就是他本人記錄的莊園女奴的生育史中,只有賽麗的孩子沒有父親的姓名。盡管傑斐遜頻繁出門,但凡是賽麗懷孕(賽麗一共生下六個子女,全都是混血兒,兩個夭折)的那段時間,他都在莊園。傑斐遜活著時,在他手上得到自由(或者是由他釋放或者是逃跑後他沒有像其他逃奴的主人那樣去追捕,這使得人們猜測是得到他的默許)的為數寥寥的幾個奴隸,全都出自賽麗家庭(她的兄弟或者子女)。賽麗本人在傑斐遜去世後,由他的女兒釋放,這讓人懷疑是否是執行他父親的遺囑。

賽麗那個當廚師的哥哥在傑斐遜1789年回美國擔任國務卿後不久即獲釋,旋即又去了法國,這也讓人懷疑是蓄意的安排:法國本土不承認奴隸制(英法當時的奴隸制都在殖民地實行),凡是隨同主人進入法國的奴隸的身份在法國期間不被法律認可;主人如果回國,奴隸有權向法國的法庭提出留在法國。根據賽麗後人的說法,當初離開法國回美國時,賽麗的哥哥已經發現妹妹和傑斐遜的私情,由於傑斐遜的身份,這個關系不能公開,雙方約定:傑斐遜答應自己永不再娶,會一直和賽麗保持關系,遺囑中給她自由,同時他答應如果賽麗的哥哥保守秘密,他一回美國就給他自由並幫助他立業。

既然如此,為什麽傑斐遜不給賽麗自由?因為弗吉尼亞的法律規定,被主人釋放的奴隸必須離開本州(可能是為了限制開明奴隸主主動釋奴後,主奴繼續在一起但改為雇傭關系),那顯然是傑斐遜和賽麗都不願意的。

1998年,Y染色體檢驗被遺傳學界接受為確定男性父系血緣的科學手段,它為這段延續了近兩百年的事出有因查無實據的傳言提供了有利於賽麗後人的證據。因為傑斐遜和瑪莎只有女兒,遺傳學家只能對比賽麗的男性後裔和傑斐遜侄子的男性後裔的染色體,得出的結論是賽麗小兒子的男性先人確實來自傑斐遜家族。檢驗報告刊登在權威的《自然》雜誌上。報告對傑斐遜究竟是不是賽麗孩子的父親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模棱兩可的,因為當時在整個弗吉尼亞的傑斐遜家族中,男性成員有25人,他們都攜帶這個染色體,但是它又說“最簡單(意為最可能)的答案”是傑斐遜就是那個父親。這個所謂“最簡單”的答案就是當DNA指出明確的範圍之後,科學無法進一步確認的那部分真相,可以由社會生活的一般常識來推斷,只要不是在法醫學的意義上做當事人是否有罪的結論。

盡管報告的傾向性很明確,但它的標題“傑斐遜是那個奴隸最後一個孩子的父親”還是引起了爭議,因為它給人的印象是染色體對比確認了傑斐遜(特指托瑪斯·傑斐遜而非那個家族的其他傑斐遜)和賽麗的關系。《自然》雜誌後來就這個標題黨事件道了歉。

染色體檢驗報告一出來,負責傑斐遜故居博物館的傑斐遜基金會就召集了一個專門委員會,在2000年發表報告,承認絕大多數證據都顯示傑斐遜是賽麗子女的父親。但一個叫傑斐遜傳統協會的組織也很快發表了一個報告,拒絕這個結論,認為傑斐遜的弟弟蘭道爾夫最有可能是那些孩子的父親,不過這個結論不但同樣沒有染色體的最終排他性證據,而且缺乏生活常識的支持。

國父的道德汙點?

自DNA結果出來後,美國起碼有五六十個不同姓氏的人出來說他們是傑斐遜的後代,其中包括賽麗女兒的後人。他們來到弗吉尼亞州蒙塔切羅傑斐遜的故居歡聚一堂,和瑪莎女兒的後代也正式相認。這些人多數很早就從長輩那里聽說自己家族和傑斐遜的關系,但一直將信將疑,也有人因為公開宣稱自己是傑斐遜的後人而受到嘲笑。現在他們都認為DNA檢測為自己驗明正身了。

傑斐遜和賽麗的故事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受到史學界、媒體和影視界的重視。可以說多數美國歷史學家傾向於認為那是真的,而且認為它不但是奴隸制歷史的一部分,也是性別關系史的一部分,學術“賣點”很好。一些美國大學歷史教科書都肯定了這個關系,高中課程上講到奴隸制時有些教師也會提及,這是比學術界的承認更廣泛和權威的接受。在傑斐遜問題上最有可能偏袒這位偉人的傑斐遜基金會和博物館也從很肯定的角度把這段不能百分之百確定的關系當作歷史上的傑斐遜的一部分。

在美國公共歷史的討論中,這段有爭議的情史是從寧可信其有的角度被處理甚至普及的,說明社會輿論和心理總是偏向於用社會生活的一般常識來判斷真偽,也符合美國政治史上屢見不鮮的有關名人的緋聞常常總是被證實的慣例。

今天在網上搜索這個話題,可以得到很多圖像資料,除了紀錄片,好萊塢出了好幾部影視作品,男演員都是明星。這些影視作品對賽麗的形象、人品、氣質和個性做了各有特色的發揮,盡管就文字記載而言,賽麗其人根本沒有像樣的記錄。她就像一個普通的奴隸,在莊園的花名冊上有一個名字、存在的時間和勞動分配,所以我們知道她一直是傑斐遜女兒的保姆,也做縫縫補補的女傭雜事。不過好萊塢需要的可能正是這種原始資料的闕如,無中生有才是最充分的想象空間 。

圍繞傑斐遜和賽麗情史真偽的爭議具有很強的政治意義,一向是美國保守派和自由派在國家歷史敘述上明爭暗鬥的一個戰場。保守派認為在科學上無法排除家族其他成員的情況下認定傑斐遜是這些孩子的生父,這本身就是一種對國父不負責任的態度,是自由派和一些群體對國家歷史的抹黑;其次,即使事實真的如他們認定的那樣,也沒有必要大肆炒作,導致在公眾心中削弱對傑斐遜真正的歷史貢獻的承認和對整個國父一代的尊敬。

實際上,如果傑斐遜和賽麗的情史為真,尤其是按照賽麗後人的敘述,反而說明在一個奴隸主對女奴具有絕對支配權的時代,對賽麗沒有始亂終棄的傑斐遜是一個相對來說最不壞的奴隸主。他無法給賽麗一個正式的名分,但卻信守諾言,甚至可以說是從一而終。傑斐遜對莊園內的奴隸也可以算是仁慈的。他的女兒在法國時面對法國人的“《獨立宣言》之父怎麽會是奴隸主”的困惑時理直氣壯地說“我們的父親是整個弗吉尼亞州最好的奴隸主”。他莊園里絕大多數奴隸在英國軍隊打進來時的表現也說明了這一點。在對待奴隸問題上,傑斐遜唯一不如有些奴隸主(例如華盛頓)之處是除了賽麗的哥哥和子女,他沒有釋放過其他的奴隸。歷史學家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傑斐遜雖然家業不小,但他不善理財,經常出門旅行,莊園一直處於負債狀態,承擔不起釋放奴隸的代價,只有出賣奴隸來維持收支平衡。他去世後不久,他的女兒就不得不將莊園出售來還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888

讓融資的荷爾蒙冷一冷 理性與投資人簽署愛情婚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715/157434.shtml

讓融資的荷爾蒙冷一冷 理性與投資人簽署愛情婚約
鄭明龍 鄭明龍

讓融資的荷爾蒙冷一冷 理性與投資人簽署愛情婚約

是梧桐,終引得鳳凰棲。

文 | 鄭明龍

融資,在如今雙創時代,跟創業之間的聯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加緊密。關於融資,我想分享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是融資ABC,第二個是融資的法律規劃,第三個是融資條款。

現在我們先分享第一部分,創業融資的一些觀點,但不全部跟法律有關,有些觀點是個人對創業融資的一些理解,不見得正確,敬請海涵。

1、融資動機

現在是一個眾創的時代,但有一個不好的風氣是:很多人為了融資而創業。切記,在創業和融資的時候,問下自己的內心:“為什麽要創業,你的產品到底是要解決或滿足什麽需求?你有什麽能力把它做好?”

曾經有一個大學生在後臺問我:“我要創業,要怎麽融資?”我的回複是:“你現在根本不適合創業。”一開始創業就為了融資,是不對的。

創業首先是自己的事情,你得證明你自己,而不是一開始就指望投資人、指望融資。經常看到有些創業(愛好)者雄心勃勃,要顛覆某行業,改變未來,但是如果你問他項目現在的進展,就會被他的答案雷倒:“只要資金到位,我馬上辭職,馬上開幹”。

我非常認同這句話:即使沒有人投資你,你也要把事情做起來。

2、投融資其實就是個買賣

為什麽這麽說?投資人投資的過程,簡單來講,就是在一個比較早的時間點,用比較低的價格買你的股權,然後,在後面合適的時間點,以比較高的價格把股權賣出,賺取差價獲利。因此,投融資就是個買賣,關於股權的買賣。

既然是買賣,就要平等,對於創業者而言,是獲得融資,同時,也是給到機構賺錢的機會。因此,在見投資人時,沒必要妄自菲薄,卑躬屈膝。

3、什麽時候融資合適呢?

融資意味著股權的稀釋。越早融資,前期的估值是越少的,所出讓的股比是越高的。融資的考量要素有兩個:一是需要錢,二是需要幫助。如果你目前是種子階段,資金投入的壓力不大,就沒必要因為不多的錢讓出10%到20%的股權,能晚點融資,就不要太早融資,早期的股權比黃金石油還貴;當然,如果你的團隊和產品特別好、商業模式清晰、有比較好的機構特別看重你,借助機構可以獲得快速發展,早點融資也挺好。要根據你的需求,如果金額小、自己能撐過去的、商業模式不是特別清晰、且沒有其他特別需要機構支持的事情,就盡量不要太早融資。

我們來看看餓了麽創始人張旭豪分享的經驗:“當時不想過早融資,因為擔心越早融資會越早被稀釋。先把商業模式打造出來,有了一定的數據和競爭力後再去融資,這樣會稀釋得更少。”

4、融資越多越好?

朋友圈已然成為融資信息及融資比賽公告墻,哪家融資金額多少,估值多少,融資金額高似乎就是成功的證明,似乎融資金額越多越好。

紐約合廣投資聯合創始人弗雷德·威爾遜說:“事實是,初創公司在種子輪和A輪的融資額,與公司的成功程度是反比關系,是的,我真這麽認為。融資額越少,公司會越成功。我看到的情況都是這樣。”

錢真的不是融的越多越好。

5、投前估值、投後估值

估值分投前估值和投後估值兩種,市面上一般講的是投後估值,一般不會有分歧。兩種估值方式計算出來的估值,相差還是挺大的。舉個例子,投資人投資200萬,估值2000萬。如果是投後估值,投資人的股權占比是10%;如果是投前估值,則投後估值是2000+200=2200萬,那麽,投資人的股權占比是9.09%,相差很多。

6、見投資人,要註意些什麽?

在融資的過程中,一定要多談、多比較。多跟機構談,不同的機構、不同的投資經理,會給你不同的思考維度。把投資經理當做用戶,聽下他們的意見,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每次見面後,都要去複盤,每次見面都要有心得才行。

在談的過程中,有兩個情況要註意:一個是行業調查,有些機構找你來聊,純粹就是來做行業調查的,就沒必要浪費時間;另外一個是同業調查,就是剛好他們已經投了或考慮投相同或類似項目,找你聊聊你的項目的相關情況,獲取相關數據,這個就得非常小心。

最為重要的是,涉及一些產品樣品模型、商業秘密、知識產權數據和成果等重要信息的,要跟投資機構簽保密協議,不要一見面就掏心掏肺。

7、融資額、估值和投資條款哪個更重要?

很多時候,大家非常在乎融資額和估值,卻忽略了投資條款。我做過調查,不是所有的創始人在簽約時,都把投資條款全部看完了;把投資條款都看完的,充分理解其中條款內容的,只有50%左右;其中充分理解條款並完全接受投資條款的,又不到50%。

市面上的投資條款很多種,溫柔適中款的、極盡苛刻款的,都有。有些投資協議簡直是賣身,甚至比賣身還慘,等投資協議簽了以後才發現,已經晚了。我們目前做的融資法律輔導服務項目中,有不少有這種情況,上一輪的投資條款太苛刻了,在下一輪融資調整就很困難。

現在都在講“融資寒冬”,有些機構一再警告,趕緊拿錢,能拿多少算多少。在此,我們善意提示,拿錢的時候,請註意投資條款,這遠遠比估值和融資額重要。條款不合理,過於苛刻,不拿這家的錢,可能不會死或晚一點死,但拿了這家的錢必死。

8、融資要做什麽準備呢?

很多人以為融資準備最重要的是BP,其實這是錯的。首先應該是把你的產品做好,把你的團隊盡可能搭建好。好比你不是高富帥,要錢沒錢、要長相沒長相、要潛力沒潛力,你和美女說你喜歡她,是沒有用的。

現在是資金找好項目的時代,如果你的產品足夠好,團隊價值觀高度認同、眾誌成城、力往一處使,投資人一定會看上你。把自己的產品老老實實做好之時才是最好的時間點。

是梧桐,終引得鳳凰棲。

9、投資人看什麽呢?

什麽是投資人?是做投資的人嗎?不是,是用資金投“人”。

一個產品再好,終究是人做出來的。一個企業的基因由創始人決定。因此,投資機構看項目,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最終落實到的都是人的層面。因此,在跟投資人見面時,你展示出了什麽樣的風貌,是否熱愛你要做的產品,說到你的產品和團隊是否兩眼放光、信心滿滿,你的團隊是否和你有同樣的激情,你在介紹項目時,你的合夥人是否投以堅定、欽佩和贊許的目光?

那麽,有幾類人是投資人不喜歡的呢?我們來看微信上的一篇文章的觀點:

A、人品上的缺陷

失德;失信,包括遲到;目的不純,比如為融資而創業的;貪婪,等等。

B、性格

不太專註;人格魅力不足,沒有精氣神的;自大自負,等等。

C、氣場和格局

在談的過程中,對於利益的計較特別在乎、沒有度量、摳門等等;沒有激情和狼性精神,等等。

D、其它

兼職創業;臆造需求——臆想出的產品不能真正解決社會實際的需求,等等。

其次,才是看產品。

10、找什麽樣的投資人

A、財務投資

財務投資,這是比較常見的,用當下比較低的價格買入,後期投資人再以比較高的價格賣出去,獲得一個差價。財務投資,就是創投雙方能愉快地談一場甜蜜幸福、但最終註定要分手的戀愛,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有幾個原則:

a、不要有錢就投懷送抱!

說的通俗點,如果有錢你就投懷送抱,你就是饑渴型,對方也不會珍惜。那麽談判就不好談,也談不到一個好的價格,而且,有錢的人未必具有合格、成熟的投資理念,不到萬不得已,這種錢能不拿就盡量不拿。

b、除了錢,還能給到什麽?

投資人投的是錢,但錢僅是標配。除了錢,一個好的投資機構,還可以幫你完善很多事情,提供各種配套資源的支持,他還會向你建議發展策略,甚至把他的投資生態圈資源導向你,把布局的資源導給你、支持你,這些都是增值部分。現在的一些天使投資不僅僅是投資錢,而是定位成為創業者的增值服務機構了,更好地服務於創業者。

B、戰略投資

戰略投資,就是把你的項目作為他的布局之一,最終是要收購你的團隊和項目,BAT的很多投資都是戰略投資。

11、怎麽跟投資人建立聯系

我一直認為天使投資人和創業者,好比是談戀愛。談戀愛的時候,死纏爛打是可以的,但是,資本是逐利的,如果他拒絕你一次,你就不要再找他了,死纏爛打,不是沒用,而是更糟糕、更惹人討厭的可能性大一些。

能讓投資人主動找你,有三個理由:產品和商業模式看上去OK;符合投資人的投資偏好;投資人的資源可以給你配套。如果投資人沒找你呢?你可以通過第三方找他或吸引他,如PR、親戚朋友介紹,或借助相關FA機構。一般而言,通過第三方的效果比自己送上門會好些。雷軍說了,天使投資人不是傻子,他只投資熟人或者熟人的熟人。

好的,本次就分享到這里,下回繼續分享融資法律規劃和詳解融資條款。謝謝!

640

融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21

“請恕我不能千篇一律地愛你們”70年前女文藝兵的革命與愛情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8603

劉燕瑾(中)在張藝謀的電影《活著》里面演了主角福貴的媽。(王端陽供圖/圖)

把自己定性為“桃色間諜”的次日清晨,劉燕瑾帶著“新我鬥爭勝利”的滿心喜悅,跑到白洋澱滑冰。因為技術不高,女演員接連不斷地跌倒、爬起,這讓她心生感慨:這不就像人生的旅程嗎?

“這是一本《愛經》,中國的,四十年代的,敵後遊擊區的。”邵燕祥在序言中說。

母親劉燕瑾1943年到1947年的日記以《火線劇社女兵日記》為名被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之前,王端陽把打印本寄給詩人邵燕祥,本希望他能隨便翻翻,“寫上幾百字,表示他認識我媽就完了”。沒想到邵燕祥不但通讀一遍,並且寫來一篇長序。

“愛經”的書寫者劉燕瑾曾是八路軍冀中軍區火線劇社的女兵。邵燕祥結識“大劉”是在1960年代。在孫維世導演的前蘇聯題材話劇《葉爾紹夫兄弟》中,邵燕祥任編劇,“大劉”扮演女工程師“伊斯克拉(俄語意為火花)”,她在邵燕祥的記憶中長久留下“火花”的印象。

2012年,劉燕瑾去世,長子王端陽從母親遺物中發現四本日記、八封情書和兩張照片。情書和照片是大導演淩子風寄來的。那時,淩子風的名字是淩風。信、日記和照片都用包袱皮包著——這種冀中農村收納物品的習慣,劉燕瑾保持了一生。日記本是自釘的,其中那本大的是極漂亮的花布封面。翻開這個本子,有一頁夾著一片七十多年前的青蒿,藍色的油筆在這一頁寫著:

“反省應該有重點,反省應該抓著要害,這樣才能夠深刻,這樣別人才能夠滿意……那麽對於我,我堅決應該清蒜(算)我的男女關系。”

“這是純粹私人的日記,沒有空話套話,她也很少寫當時的‘大事’,她寫的都是自己的感受。”王端陽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數過,母親的日記里有三十幾處寫到月亮,描寫都不一樣。厚厚一摞日記讓過了耳順之年的王端陽與年輕的母親相遇。

劉燕瑾,滿族正黃旗人,生於北平,“抗戰”爆發前,就讀於北平女二中。1935年,劉燕瑾在“一二·九”運動中參加了“民先(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在兒子王端陽收集的老照片中,她穿著洋裝,與黃敬、張瑞芳們到北京郊區宣傳抗日,演《放下你的鞭子》,跳狐步舞。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劉燕瑾在二十九軍做軍醫的父親失蹤。劉家的經濟條件急轉直下。1938年,在冀中軍區衛生部工作的二叔把劉燕瑾帶到軍中。1939年,她調入冀中軍區直屬的火線劇社並加入中共。從1943年到1947年,劉燕瑾5年的日記,記錄了20到24歲最刻骨銘心的經歷。

許多的青年,在拼命地追逐著我

“夜里做了一個奇異的夢:許多的青年,強壯勇敢的青年,在拼命追逐著我。在無際的平原上,我飛快地跑著,後邊有一個人在追逐著我。在遼闊的海洋上,我像生了翅膀一樣翺翔著,後面也有人在追趕著我……”1944年5月25日,劉燕瑾的日記寫道。

在1940年代的火線劇社,劉燕瑾是一個很有魅力的女演員。在劇社,她的“代名詞”是“夏天”,人們說她有“星一樣撩人的眼睛”。

火線劇社盛時一百五十人,困難時期幾十人,在這個不大的集體中,劉燕瑾的追求者夠組建一個班。她驕傲也苦惱:“我感激你們,感謝愛我的人,淚都流出來了,請恕我不能千篇一律地愛你們。如果‘人’能允許有幾個愛人,而愛人與愛人之間也能心心相印,毫無一種懷疑嫉妒的心理,那不是更好嗎……”

在日記里,她以姓名縮寫代替大多數追求者,有名有姓常提到的有三位:黃楓、淩風、王林。王端陽查證:黃楓是火線劇社的男演員,因父親被日本人殺害而抗日。

有一個時期,劉燕瑾和黃楓視彼此為“思想愛人”,兩人定期交換詩和日記。每當劉燕瑾“違反組織及群眾的意誌”,黃楓都要在背後歌頌一番:“倔強是最可寶貴的,沒有主見的人才是真正沒出息”,“要生活得更健康,像獅子,像虎豹”。在1940年代的抗日根據地,我行我素意味著落後。年輕的劉燕瑾以為自己可以幫助落後的黃楓。

1942年日軍的“五一大掃蕩”中,黃楓被俘。《晉察冀文藝叢書之二——敵後的文藝隊伍》記述:黃楓被俘後,“堅不指認同誌”,數十日後與其他被俘戰友“皆被地下組織營救出獄”。劉燕瑾一度以為黃楓已犧牲,在日記中為他寫了一首小詩。

1943年4月21日,黃楓突然返回部隊。劉燕瑾在日記中記錄:“離北洪城差不多只有一里地了,在一個小的山坡上出現了一個蔚藍色的影子,越來越近了。突然向我們撲了過來,有一股熱氣沖到了我的嗓子里,我說不出一句話,一雙火熱的手伸到我面前,我真不知該怎樣好了。”

接連幾天,黃楓與心愛的姑娘竟夜長談。“夜像死水一樣靜,月亮已經變成了橢圓形,我和我的朋友在野外談判著一件最純潔的事情。”劉燕瑾寫道。他們要“談判”,是因為淩風已闖入她的生活。

1941年,火線劇社排演話劇《日出》。冀中沒排過這麽大型的話劇,找不到合適的導演,有人提議請“西戰團”的淩風:他剛從上海來,見過大世面。淩風用花布在霸縣勝芳鎮的冀中軍區禮堂堆砌出1930年代天津衛的華麗。燙著飛機頭、穿著花旗袍和高跟鞋的劉燕瑾在劇中扮演顧八奶奶。

戰地劇社隨軍流動,近乎草臺班,真正在劇場里演出的機會不多。劉燕瑾在1946年的日記中,把參演控訴國民黨政權的大戲《血淚仇》稱作自己“自演戲以來的第二次劇場生活”。第一次劇場生活,是1943年在邊區議會大禮堂,為晉察冀邊區第一屆參議會作慰問演出。

在這次演出中,淩風正式向劉燕瑾求愛。一年之後,劉燕瑾還在日記中回味當日情景:“屋外下著雪,天上沒有一個星,禮堂里沒有一盞燈,禮堂里的爐火正燒得通紅……另外就是你的兩顆明亮的眼睛。”

第一、二、三者,全都應該停止活動

1943年4月底,劉燕瑾被政治指導員數度約談。劉燕瑾坦白了自己的感情經歷,“都說了,一切的事情全講了”。指導員批評她:“對他們的誘惑或以‘朋友’為掩護來進行其他活動都是不應該的。”

壓力之下,劉燕瑾開始吸煙。幾天之後,她決定學習沈默:“沈默對於一個青年大概是最痛苦的事吧!可是我卻不能不這樣做……”但很快就遭到了批判,人們認為沈默意味著苦悶、煩惱、不愉快。

在劉燕瑾的日記中,火線劇社的整風自始至終與整頓“男女關系”交織在一起。進入1943年6月,劇社每晚搜山,“夜里,社長查鋪,指導員則在會上說:不管已經歷史註冊,或正在進行的,或第一、二、三者,或準備演壓軸大戲的,或主角、配角,全都應該立刻停止活動,把全副精力放到工作上、整風上,否則論法定罪。”

會後,劉燕瑾向黃楓宣布了“死刑”。她覺得該痛哭一場,“但到處都是人,我是絕不甘心讓別人看作一個絕望或沒有出息的女人的,像歌忒一樣。”歌忒是她當時在看的法國小說《冰島漁夫》的女主角。這部19世紀的小說充滿對愛情的渴望和禁欲主義色彩。同一時期,她在日記本中大段抄錄《原野》中,金子向仇虎表白的臺詞。

劇社開始批判“戀愛至上主義”,劉燕瑾心里翻滾著自責、懺悔,衣服臟得全有味了,也不願意洗。在支部大會上,她被要求做徹底的個人反省。她譴責自己:“我二十年中糟蹋的糧食,還不如叫牲口吃了。”

那年6月的最後一天,劉燕瑾接到淩風一個月前從雁北寄來的信,她從中感受到一絲新鮮的氣息:“那里仍然在嚴冬,生活是異鄉風味。”1943年的日記到這天戛然而止。剩下6個月的日記,1946年被劉燕瑾燒毀。

《火線劇社女兵日記》被邵燕祥評價為1940年代敵後遊擊區的《愛經》。(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瑪露霞有著飽滿的愛國熱情

1944年3月10日,火線劇社的整風正式開始,一天7小時的學習,“很多的從來就隱瞞著的問題全坦白出來了”。隨著整風的深入,數次在大會小會上“脫褲子、割尾巴”的劉燕瑾被委以重任:在《前線》中扮演唯一的女性角色護士瑪露霞。

前蘇聯劇作家考涅楚克在德軍圍困斯大林格勒的緊張局勢中創作了《前線》:前線總指揮戈爾洛夫將軍仗著布爾什維克的老資格故步自封,驕傲自大;記者客里空脫離實際,捕風捉影。

1944年,毛澤東把《前線》劇本推薦給《解放日報》並親自撰寫社論,闡釋戈爾洛夫的反面教育意義:沒有頭等的軍事能力,又不學習,擺老資格,甚至打擊排擠有能力的人。對這樣的人必須教育,教育不過來就撤換下去,戰爭才能勝利。

1944年6月7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和總政治部聯合發通知,要求將各地《前線》劇本和郭沫若寫的《甲申三百年祭》翻印,作為整風的學習材料,在幹部中散發,有條件的根據地可排演話劇《前線》。

為排演《前線》,冀中軍區花了大價錢。冀中文建會副主任、後來成為劉燕瑾丈夫的王林在同時期的日記中記錄,《前線》的舞美服裝費用在三十萬到四十萬邊幣之間。

1944年7月30日到8月24日,《前線》成為她日記中的最重要的內容。她在理性上知道瑪露霞應該有“非常飽滿的愛國熱情”“布爾什維克鋼的意誌”“瀟灑、愉快、說笑自如的風度”“健康的豐滿的美麗的身體”。但進入排練場,她立刻感到對劇本的了解有限。瑪露霞的身體、聲音、風度“不用說沒見過,就是聽說過的也太少”。

倒是對瑪露霞熱愛的男主角瓦西亞,劉燕瑾的幻想更加具體:他有著《第四十一個》里面的白軍上尉那樣“神秘的引誘人的碧藍碧藍的眼睛”,有著《星花》主人公的“飛鳥一樣的眉毛及大理石一樣的背脊”,他有揚恩那種“大海所撫育的健壯的身體”,還要有炮兵謝明一樣高超的技能和對衛國戰爭必勝的信心——除了揚恩出於法國小說《冰島漁夫》,其他幾位男神都出自前蘇聯小說。

進入1944年,蘇俄文藝作品在劉燕瑾的閱讀比例中顯著增加:《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穿軍衣的姑娘》《目擊記》、屠格涅夫的小說、蘇聯女神槍手巴芙里琴珂的自述……《目擊記》讓她嘆服:作家的黨性表現及階級立場的掌握,“沒有一個空隙能讓你想到其他的立場上,它的每個字全高度地證明著無產階級祖國的力量。”

1944年12月,在連續三天的討論會上,劉燕瑾徹底清算了自己“從歷史以來發展的一切男女關系”,包括“戀愛的遊擊主義,杯水的解渴式的盲目的冒險”“愛一些不該愛的人,甚至發生kiss關系”“幾次在戀愛上違反政治原則(對象全是非黨員)”。她給自己的“錯誤”定調:以“浪漫的放蕩不羈的心理”和“輕浮的風騷的調情的作風”,“擾亂了周圍的男人,激動了他們的情緒的不安與混亂,實際上起到敵特的破壞作用,因為敵人的桃色間諜往往采取這種手段”。

把自己定性為“桃色間諜”的次日清晨,劉燕瑾帶著“新我鬥爭勝利”的滿心喜悅,跑到白洋澱滑冰。因為技術不高,女演員接連不斷地跌倒、爬起,這讓她心生感慨:這不就像人生的旅程嗎?

不是鴛鴦來革命,而是革命配鴛鴦

整個1945年的上半年,愛情的困擾再也沒有出現在劉燕瑾的日記中。讀完了蘇聯小說《新世紀的曙光》,她對女革命者安娜·卡蘇亞諾娃欽佩有加。她在日記中抄錄安娜的語錄:“生命不是我自己的,是人民大眾的,我一定要在很高代價和某種目的之下才出賣我的生命。”

然而,夜里聽到孤單的布谷鳥的叫聲,劉燕瑾的心還是會一陣悸動,她覺得布谷鳥叫的是“光棍棍打鋤”“光棍好苦”。

1945年8月11日,抗戰勝利的消息傳來,“肉鋪掌櫃的忙的汗珠在身上匯合成河流”,家家鬧著要包餃子。冀中軍區接到命令,向天津挺進。10月下旬,劇社行進到河北,門外的大路上每天都有從延安出發、奔赴北方的部隊。劉燕瑾盼望聽到淩風的消息,11月10日,有人告訴她:經組織撮合,淩風已在一年前的“三八節”與一位老紅軍的遺孀結婚。

愛情死了,運動並沒有結束。1946年春天,火線劇社開始“群眾自發的鬥山頭運動”。組織長驅直入私生活領域。劉燕瑾終於覺悟:不是鴛鴦來革命,而是革命配鴛鴦。此時,一直關註她的王林發起猛烈攻勢,劉燕瑾接受了這位比自己年長14歲的追求者。早前,她曾以年歲問題拒絕他。

1946年8月21日,王林和劉燕瑾向組織提交了結婚報告。8月24日下午兩點,他們舉行了婚禮。兩天後,同誌們對新婦開起玩笑:“壞了,臉色黃多了!”“再過兩星期王林就成了甘地了。”

不讀演義只讀誌

劉燕瑾在1947年的日記本里抄錄了群眾給她提的意見,以及她本人針對這些意見的反省。因為不是日記體例,這部分內容此次沒有出版。細心的王端陽把它們專門擇錄下來。相比寫給自己的日記,劉燕瑾在大會小會上發言要酷烈許多,她說自己的“亂愛”是“淫亂思想的反映”,她把自己與劇團男演員朦朧的愛情和友情統稱為“破鞋行為”。

而熱心群眾對她的“批評幫助”持續到她結婚、做母親之後。批判的問題包括她吃奎寧打胎——“打胎是反黨行為”,包括丈夫為什麽一個星期給她寫一封信——“非一個星期來一封信不行嗎?他工作是否忙呢?”

對王端陽來說,閱讀母親的日記是人生第二次重要的發現之旅。第一次是在2006年讀到父親的遺物。她們發現了父親的一個箱子,里面裝著他的文稿和過去幾十年里寫的檢查。

王端陽翻檢故紙,最先註意到的是1950年陳企霞(註:時任《文藝報》副總編輯,1955年與丁玲一起被確定為“丁陳反革命集團”)批判父親小說《腹地》的文章。

這部在“五一大掃蕩”日軍刺刀下偷偷完成的小說命運多舛。1949年9月出版後,它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受到批判的小說。王林對它的修改持續三十年。1970年代末,他讓愛好文藝的兒子端陽和克平閱讀自己最新一版改稿。長子端陽實在讀不下去,覺得父親的文字空洞、乏味、充滿各種高大全。他向父親委婉地表達了失望和不耐煩,父親勃然大怒。

2006年讀陳企霞的批判文章,王端陽大吃一驚:以今天的眼光,所有陳企霞批判的都是對的和好的,再讀1949年版的《腹地》,王林對父親的看法完全改變。從少年時代起,他一直認為,父親是一個“二三流作家”。

從2006年到現在,王端陽一頭紮進故紙堆,父親母親的日記、文集、照片。他在書房里寫了一副對聯:“年來漸識草根味,不讀演義只讀誌”。

王端陽和弟弟、妹妹議定:母親的日記不刪一字、原汁原味出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879

“千禧一代”成七夕出遊主力 哪些愛情勝地最受青睞?

傳統的七夕,因牛郎織女的動人傳說而分外浪漫,也為這個暑期增添了些許柔情蜜意。不少“有情人”也打算在七夕時節出遊,共度甜蜜時光。驢媽媽旅遊網日前發布了《2016七夕出遊趨勢報告》(下稱《報告》)。

《報告》顯示,從驢媽媽旅遊網七夕前一周的預訂情況來看,相關線路的訂單量相比去年同期有30%左右的增長。由於今年七夕恰逢周二,當日出遊的人群仍以暑期親子家庭為主,情侶檔、夫妻檔大多選擇在臨近的周末出遊。短途自駕遊頗受青睞,人次量同比去年七夕增加1.5倍。華東地區的上海、杭州、常州,華北地區的承德、北京、天津,華南地區的珠海、廣州、惠州,華中地區的張家界,西南地區的成都、阿壩、大理,西北地區的西寧、西安,東北地區的大連、白山、延邊等目的地成為周邊愛情勝地,五星豪華型酒店成情侶檔首選。在七夕出遊人群中,22~31歲的85後95前“千禧一代”成為出遊主力軍,占比36%。

在驢媽媽預訂七夕之旅的用戶中,預訂雙人線路產品的比重最大,占比65%,且從年齡分布占比來看,出遊者大多為年輕的情侶及夫妻,共度浪漫的“二人世界”;其次是暑期出遊的主要群體“三口之家”,占比26%。

距離七夕還有一個多星期,梁先生便下單“三亞紅樹林酒店雙飛5天4晚自由行”作為送給女友的七夕禮物。梁先生坦言:“以前過七夕總是送鮮花再看看電影吃吃飯,感覺都是稀松平常的沒什麽新意。想挑選禮物送她,又不知道該怎麽選。於是今年七夕就決定帶她去旅遊,這樣既實在又浪漫。”
 
與梁先生有同樣想法的“男同胞”們占了大多數。報告顯示,七夕之旅的下單用戶以男性居多,占比63%,看來男士們也想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好好表現”。

同時,像梁先生一樣早早便開始籌劃七夕出遊的情侶、夫妻們也不在少數,不少人利用年假拼湊假期,來一趟長途旅行。魏小姐表示:“端午小長假過後就再也沒休過假,而中秋假期還早,真是‘感覺自己被掏空’。於是決定趁著七夕休個假,和另一半好好過個節,也給自己充充電。”

七夕尚處在暑假期間,“避暑”仍是遊客七夕之旅的熱門主題,久負盛名的避暑勝地和東南沿海地區深受遊客青睞。數據顯示,三亞、呼倫貝爾、西寧、北京、廈門、桂林、麗江、大理、杭州、青島等清涼又浪漫的旅遊目的地預訂走俏,出遊天數以“五天四晚”的行程為主。

今年七夕是周二,一些情侶、夫妻由於工作的原因無法請假進行長途旅行,於是便選擇在臨近的8月6日、8月7日雙休日提前慶祝七夕,兩天一晚的周邊遊倍受追捧。華東地區的上海、杭州、常州,華南地區的珠海、廣州、惠州,華北地區的承德、北京、天津,華中地區的張家界,西南地區的成都、阿壩、大理,西北地區的西寧、西安,東北地區的大連、白山、延邊等目的地成為周邊愛情勝地。

自駕出行成為情侶、夫妻們短途七夕之旅的主要方式。驢媽媽數據顯示,今年七夕自駕遊人次量同比增長1.5倍,而房車自駕作為一種新興的度假方式,也頗受追逐時尚的年輕情侶們歡迎。驢媽媽旅遊網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適宜露營的夏季,前來咨詢、報名房車自駕、露營的遊客也多了起來。

數據顯示,玩水漂流景區、主題樂園深受愛侶們歡迎,特別是上海迪士尼樂園在目前預訂出遊人次數據中高居第一,將成為今年七夕之旅的心跳指數爆棚地。而除了華東的上海迪士尼樂園,華南的長隆度假區、華北的天津方特歡樂世界、華中的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西南的森噠星生態度假公園、西北的鳴沙山月牙泉、東北的的大連發現王國等景區人氣爆棚。

報告顯示,目前七夕期間的酒店預訂已經進入高峰。訂單主要來自上海、江蘇、廣東、浙江、北京、湖北、福建、湖南、江西、四川等城市。特色的民宿、客棧以及溫泉酒店預訂火爆。

在酒店品質方面,選擇五星級/豪華型酒店的遊客占比為59%,四星級/品質型酒店的遊客占比為22%,三星級/舒適型酒店的遊客占比11%,二星級/簡約型酒店的遊客占比5%,其他酒店占比3%。華東的上海玩具總動員酒店、華南的珠海長隆企鵝酒店、華北的天津第一飯店、華中的張家界碧桂園鳳凰酒店、西南的西雙版納世紀金源大飯店,西北的西寧神旺大酒店、東北的大連發現王國度假酒店預訂人次量領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375

“他們從不直白地談論愛情和政治”張鐵誌談鮑勃·迪倫與崔健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342

在音樂評論集《時代的噪音:從迪倫到U2的抵抗之聲》中,臺灣樂評人張鐵誌曾深入分析了鮑勃·迪倫從1960年代開始的不同創作階段。

“《時代在變》在1964年1月發行。正是在這一年,當迪倫寫下最好的抗議歌曲時,他也將親手敲碎所有人自以為是的妄想,開始自我解構眾人以為的形象與標簽,開始告別革命,不再回頭。”在關於迪倫的那篇文章中,張鐵誌這樣寫道,“迪倫遠行到另一個世界,他一步步展開弒父行動,並與那個虛構的抗議形象徹底斷裂。”

2016年10月13日,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鮑勃·迪倫,有人認為這與迪倫“抗議歌手”的標簽不無關系。張鐵誌不這麽認為。

“他是一個擁有眾多面具並且可以回到過去、預示現實的魔術師。”張鐵誌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鮑勃·迪倫有個特殊意義:將整個流行音樂跟文學結合在一起,他是最重要的轉化者。”

他讓搖滾從青春期變得成熟

諾貝爾獎頒給鮑勃·迪倫,我既意外,也不意外。任何人得任何獎都可以是一個意外,而得諾獎更是不同凡響。不意外的是,過去,迪倫作品的文學性被談過很多次了,他也獲得過其它文學獎,比如普利策。

音樂圈對此很興奮。我也覺得,這個獎不只是對他的肯定,也是對音樂作為一種嚴肅藝術的肯定。其實是肯定了“歌詞是可以有這樣一個高度的”這件事情,而且它本來就有。

諾貝爾文學獎以前頒給過丘吉爾,說他的演說有文字的力量,現在還是有爭議。但我覺得,的的確確,文學在生活的很多層次中被表達。什麽是文學?這個獎會引起討論,這也許是另一個重要的意義。

鮑勃·迪倫有一個特殊意義在於,將流行音樂與文學結合在一起,他是這方面最重要的轉化者。他結合了兩種傳統,一是作為正統文學的傳統,比如惠特曼、“垮掉的一代”,另外是關於草根民歌的傳統。從來沒有人像他這樣,把兩種傳統進行結合。

頒獎詞里說:“鮑勃·迪倫在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中開創了新的詩性表達。”迪倫非常用功,他從年輕時開始聽美國20世紀初草根的民歌,也就是藍調民謠。藍調民謠其實是勞動者的語言,是不同土地上的歌,這是所謂美國偉大歌曲的傳統。

但民謠在鮑勃·迪倫之前,文字都比較簡單。很少有人像他有這麽多綺麗的意象,把真實的歷史人物與虛構人物交織在一起,把大家帶到一個很難想象的新世界,比如他有首歌叫《瓊斯先生》,那是一個虛構人物,迪倫用瓊斯先生,來解釋美國1960年代中期的變化。

再比如他早期的作品《暴雨將至》,在民歌敘事傳統中加入很多超現實的意象。這種超現實的意象,在他創作中期,也就是1965年之後創作的那些搖滾樂作品上體現得更明顯。

搖滾樂是1950年代開始的,它是關於青春、關於女孩的這些東西,直到鮑勃·迪倫,才讓它整個轉變了,從青春期變得成熟。

誰說文學一定要躺在紙面上呢?

我無法拋卻音樂來評價迪倫的歌詞,我沒有這個文學評判能力。我只能說,他的歌詞,配上他的音樂就有無比強大的力量,這本身就是很大的意義。文學為什麽一定只能躺在紙上面,而不能用不同方式被詮釋、演繹呢?如果所有人都有共識,迪倫的文字在他的吟唱之下,可以召喚人心、可以沖擊時代,那不就是文學的力量嗎?

其實迪倫早期的歌曲,是先發表歌詞的。當時有本雜誌叫《Sing Out》,是紐約民謠圈的雜誌,會登歌詞。迪倫有好幾首歌詞,都先發表在上面,還寫註解。

他的第一張專輯沒有紅。第二張專輯錄制了DV,可專輯出來時,他的歌詞早就跟著單曲發表了,他已經受到大家重視了。

鮑勃·迪倫的創作有很多變化。最早是所謂的“抗議歌手”時期。其實抗議歌手時期,都有好幾個階段,先是模仿跟學習、改造時期,比如第一張專輯;從第一張到第二張就是一個蛻變,他把超現實主義的歌詞放到抗議歌曲的傳統里;接下來,更搖滾化,這是在1965年、1966年;再接下來他消失了,複出時是比較內省的。

我感覺,他的風格在1978年有一些混亂,有不同的嘗試。1990年代特別是中期後,他回到早期的民歌傳統去。最近20年他更往回走,那是他聽音樂的起源,我們看到他不斷挖掘傳統,甚至專門出翻唱老歌的專輯,所以這20年他又在尋根,從根源上重新創造。

鮑勃·迪倫是龐大的謎團,對我們音樂愛好者、研究者來說,他像一個幽靈,我們要不斷跟他搏鬥,我們還有太多不了解的東西。他既然還在不斷創作,我們就要跟他搏鬥下去。

鮑勃·迪倫之外,美國也有一些用音樂詩意表達的高手,我自己很喜歡派蒂·史密斯,跟迪倫比較接近,而且她是先寫詩,朗讀的時候加上一把吉他。她獲得過美國國家圖書獎,也是受到最高文學殿堂的肯定。

跟史密斯比,迪倫的東西用了更多典故和比喻,把美國的不同歷史重新拼湊、組裝,放置到一個奇異的世界。有一本著名的寫迪倫的書叫《古老的詩意的美國》,也這麽分析過。另一位同樣很偉大、進行詩意表達的,是萊昂納德·科恩,他簡單直接,用很好的文字寫他對世界、對愛情的感受。迪倫則很有歷史意識。

他和崔健,都是巨大的謎團

我從小聽搖滾,但到大學以後,才對迪倫有比較大的關註。那時我研究美國1960年代的青年反叛文化運動,發現音樂和社會變遷這麽緊密,才去關註研究鮑勃·迪倫。

留給我最深印象的是《暴雨將至》。我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是在一部電影里:《7月4日誕生》,湯姆·克魯斯演的反戰電影。那時我大概十八九歲,覺得好聽,就去了解歌詞。他的歌曲,有點像我理解美國1960年代的鑰匙。

鮑勃·迪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我想其中一首是《戰爭的主人》,是史上最憤怒、最犀利的抗議歌曲;另一首是《瘦人之歌》,歌詞有這樣一句:“有些事情正在發生,但你不知道是什麽,是吧,瓊斯先生。”這句話可以用於每個轉變中的時代;還有一首《自由的鐘聲》,被稱為他最後一首抗議之歌,但它不是一首傳統的抗議歌曲,而是一首為邊緣人、弱勢者發聲,充滿奇異閃光的歌曲。

我看過兩次鮑勃·迪倫的演唱會。2002年我剛去紐約念書,在一個戶外演唱會看過。那一次有很多老嬉皮穿著迷彩衣服在現場,我能聞到大麻味。仿佛他們在重返他們的青春,而我是個意外闖入者。

再一次,是他四五年前來臺北。那次坐得比較近。跟很多人一樣,我有種熟悉又陌生的感覺。他從來不用他原來的方式演繹歌曲,他常常挑釁他的觀眾,你常常聽了很久,才發現這其實是那首很著名的曲子。他從不娛樂觀眾,他在挑戰,給你新的感受。

鮑勃·迪倫對全世界影響都很大,當然中國大陸比較特殊,因為大家接觸他的音樂比較晚。臺灣是脈絡比較清楚的,民歌運動直接受到鮑勃·迪倫影響。

我們知道,中國一開始的搖滾樂其實跟民謠非常接近,1990年代初有唐朝樂隊,也有張楚,還有老狼的校園民歌,鮑勃·迪倫對他們,都有一定影響。

崔健跟鮑勃·迪倫都是謎團,他們的歌詞中充滿很多謎。當然他們是不同的脈絡、不同的文化,但確實在地位上有某種相似性。崔健也是從民謠開始,受西北風影響,從草根民歌轉變成搖滾,而且不斷探索新的可能性。

他們各自充滿開放式的詮釋,並不直白地談愛情或者直白地談政治,都是讓大家不斷去猜測這些譬喻是什麽意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077

充氣娃娃那麽多,我們還需要愛情嗎?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426

2016年4月15日,在上海的某個成人展覽會上展出的性愛充氣娃娃。(東方IC/圖)

在日益發達的現代社會,愛竟然也開始被量化和工具化了。

我們用虛擬社交代替真實生活中的朋友,用外賣和垃圾代替了家人的烹調,用韓劇滿足白日夢……而各種充氣娃娃和情色用品,也在逐漸地在取代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很多人對於愛情的認知,也被簡化成了性和欲,關乎愛情的種種細膩豐富情感,似乎也變得可有可無。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有了充氣娃娃,我們還需要戀人嗎?

日前,《紐約時報》刊登了一則關於中國人婚姻狀況的報道。報道稱選擇結婚的中國人正在變少。去年有1200萬對中國情侶註冊結婚,這一數字連續第二年出現下降。與這一趨勢一致的是,去年離婚的夫婦達到380萬對,比10年前的兩倍還多。

而不久前,騰訊《事實說》欄目做了一次大規模的社會調查,主題是當下中國人的婚戀現狀。調查顯示,在約5萬名受訪者中,差不多七成的已婚者後悔結婚,而且女性比男性更為後悔。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展開的另一項調查顯示,61.2%的受訪者都表示自己存在“恐婚”傾向。

再來看鄰國日本新發布的一組數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調查發現,日本18歲—34歲的未婚男性中,約有69.8%的男性沒有交往對象,女性則為59.1%,都比五年前增長了約10%。另外,有42%男性、44.2%女性表示沒有性經驗,該比例也出現了增長。

總而言之,不願意結婚,沒有交往對象,沒有性經歷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有不少人通過社會學角度對此問題進行分析,比如人口老齡化、結婚壓力增大;女性受教育程度高、不再將婚姻當做獲取安全感的唯一途徑;個體獨立意識的增強,不願受束縛,等等。不過,很少人關註一個文藝一點的角度,比如是否也存在這樣一種可能,即年輕人不那麽需要愛情和婚姻了?

愛情不萬歲

電視劇里常常出現的結婚場景,主人公都會說這樣一段結婚誓詞:

你是否願意娶xxx為妻,愛她、安慰她、尊重她、保護他,像你愛自己一樣。不論她生病或是健康、富有或貧窮,始終忠於她,直到離開世界?

在這樣的誓詞里,婚姻是因為愛而在一起,並且這種愛是永恒的、始終如一的,就像蔡明亮一部電影的名字,《愛情萬歲》。

可如果愛情根本不可能萬歲呢?要知道,蔡明亮的這個電影名其實就是個反諷。電影聚焦臺北三個邊緣人物,骨灰盒推銷員,擺地攤的小販,售樓小姐。推銷員和小販在夜晚偷偷潛入一戶待出售的公寓里並住了下來,這公寓的暫時主人是售樓小姐。小販和售樓小姐發生了幾次關系,但他們都知道這只是身體的暫時安慰;推銷員偷偷愛上了小販,但他從不敢表白……就像田馥甄一首歌里唱的,“我愛你,你愛她,她愛她,她愛他,你愛我,我愛他,他愛他,他愛她;咦?怎麽這世界,已經沒有人相愛;怎麽這世界,每個人都不快樂;怎麽這世界,每個人都愛別人,不愛自己”。

而在橋口亮輔的新作《戀人們》里,橋口亮輔好像是師承了蔡明亮。“戀人們”同樣是個反諷,電影中三段式故事,三個邊緣主人公,處於社會的中下層,被損害、被忽視、被歧視、被誤解,他們都希望通過戀人來抵禦這種孤獨,但他們的戀人是缺失的,或是永久失去了,或是靈魂從未靠近,或是因誤會而形同陌路。

這一切似乎在說:愛情不萬歲,戀人靠不住,孤獨才是永恒的。

人為何孤獨?前段時間大熱日劇《賢者之愛》真由子有句臺詞一語中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個體,也無法成為彼此。你,我,你的丈夫,我的父親。”這就像中國現代詩人馮至說的,每個人來到世上,就好似園里的那些並排著的樹,枝枝葉葉也許有些呼應吧,但是它們的根,卻各不相幹。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似乎永遠無法對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每個人都置身於巴別塔中,傾訴與交流相互錯位、似是而非,soulmate觸不可及。這時,孤獨從哲學範疇進入現實生活,成為一種真實的、揮之不去的存在。

現代人愈發激烈而鮮明的孤獨體驗,也是一種文明病。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模式中對個人主義的強調,加劇了人們的孤立狀態。城市的水泥森林中,高樓占領了城市,家升到半空變成一個門牌號,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交流的觸點,社會呈現出“無緣社會”的特征,越來越多人沒有要好的朋友,家庭關系疏離,沒有固定工作,與家人也很少聯系,人際關系疏離而冷漠。禦宅族大批出現。

這時,究竟是愛情無法跨越孤獨的本質,還是孤獨吞噬了愛情?

《愛情萬歲》(電影劇照/圖)

充氣娃娃把愛工具化了

《破碎故事之心》作者塞格林曾這樣寫道,“有人認為愛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點的吻,是一堆孩子,也許真是這樣的,萊斯特小姐。但你知道我怎麽想嗎,我覺得愛是想觸碰又收回手。”這句話貼切地寫出了愛。愛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生理和心理反應,它是感性的又是理性,是克制的又是沖動的,是曖昧不定又難以捕捉的,就像“想觸碰又收回的手”。

可是在日益發達的現代社會,愛竟然也開始被量化和工具化了。現代社會的一個特征是,物質的豐富,替代品的豐富。我們可以在虛擬世界中為自己找一個更真實的身份,我們用虛擬社交代替真實生活中的朋友,我們用外賣和垃圾代替了家人的烹調,我們用韓劇滿足白日夢……而各種充氣娃娃和情色用品,也在逐漸地在取代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它們可以給人帶來足夠多的歡愉。很多人對於愛情的認知,也被簡化成了性和欲,關乎愛情的種種細膩豐富情感,似乎也變得可有可無。

問題隨之出現:有了充氣娃娃,我們還需要戀人嗎?

越來越多人是不需要了。2016年4月,為期四天的第十三屆上海國際成人展在上海舉行,每日數萬名觀眾進場參觀,這次展覽中80、90後的身影更多了。在澎湃新聞的一則相關報道中,為我們揭開了熱愛充氣娃娃的人們的面孔。他們有專門的論壇,他們有的把充氣娃娃當做另一個自己,給她換衣服,換裝,制造浪漫的夜晚,帶她曬日光浴,甚至帶著她坐地鐵、逛街……

南周知道也曾刊文《中國充氣娃娃市場有多火?》指出,中國情趣用品市場非常龐大卻鮮少人關註,它的潛力產值可以達到幾千億元人民幣。而據澎湃新聞報道,現在的生產充氣娃娃的技術越來越完善,材質越來越逼真,“要讓人們接受充氣娃娃需從體型、長相、觸感、眼球、膚色、發型這幾個層次逐一考量,更重要的是塑造娃娃的性格。他甚至一度提到靈魂。”

在是枝裕和的《空氣人偶》中,充氣娃娃小望真的有了靈魂。小望原本也只是矽膠,是一個中年大叔的泄欲工具,但突然有一天,她有心了,有了思想和知覺,有了自己喜歡的人。小望期待自己不再是可以被替代的矽膠,而是獨一無二的自己。可是,當她抱有這樣的期待,她才發覺自己成了“異類”,因為身邊的人不需要有靈魂的她,他們只需要一個替代品,一個不需要耗費精力去談感情、純粹的泄欲工具。其實不止是是她,那些有靈魂的人類,也是現代社會的替代品,他們庸庸碌碌如同行屍走肉,戰戰兢兢唯恐自己的工作被替代。他們只是另一個層面上的充氣娃娃。

是枝裕和企圖表達的是,我們需要的不是替代品,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互助,互相了解,互相溫暖。電影中,他讓小望借吉野弘的詩歌《生命》表達生命的不完整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需要:生命可能是無法以自身之力成功的完滿,生命本質上便懷有重要的匱乏,並因他者的存在而完滿。好比花,就算將雄蕊與雌蕊聚集,也不足夠,仍需昆蟲與微風的造訪。我們既是匱乏本身,也是被播散的種子,我們可能是向盛開的花慢慢飛近的馬蠅,也可能是吹拂馬蠅的微風。

也就是說,擁有充氣娃娃當然不代表著什麽,可是如果我們除了充氣娃娃再也不懂得如何愛一個人,也不想去愛,那就是人類的自願退化和自甘沈淪。畢竟愛情太美,我們不該將自己活成不懂得愛的矽膠。

號外號外!

2015年,“南周知道”app誕生,這是南方周末面對數字化轉型,重磅推出的一款新媒體產品。

深度!絕對原創,後臺解密

有料!嚴肅知識,八卦內幕

定制!為你而生,述你所想!

想要報題嗎?掃二維碼,馬上下載“南周知道”客戶端。

知道安卓版二維碼-豌豆莢

知道ios版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080

跨界並購影視並非“愛情片” 上市公司兩年悲傷演繹“災難片”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0-27/1048358.html

每經影視記者 蓋源源

三個月前上市公司漢鼎宇佑(300300)還公告稱要收購包括何炅、黃磊、周迅等明星入股的宇佑傳媒,而在10 月25 日公布新的重組方案時,宇佑傳媒就消失了。在此之前的9 月8 日,證監會發布《關於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的決定》出臺,趨嚴的標準意在遏制“忽悠式”、資本運作式等短期概念炒作的借殼重組,保護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利益。

近兩年,隨著影視行業的飛速發展,影視傳媒類資產的並購、重組早已數見不鮮。特別是2014年這個“ 並購井噴年”,食品、制造、酒店、科技等行業上市公司紛紛“觸電”,跨界並購影視公司,成為市場引人關註的現象。

然而,從2015年到今年5月,上市公司跨界並購影視標的數量相比2014年銳減,而就在今年10月,又接連發生兩起上市公司終止跨界並購影視標的的案例。

在業內資深人士看來,這些現象跟二級市場的監管環境發生變化密切相關。長城證券並購部總經理尹中余告訴每經影視(微信ID:meijingyingshi)記者:“今年6月《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出臺後,並購重組的失敗率相比過去兩年高了很多。”這種背景下,跨界並購重組影視標的必然受到牽連。

而就影視娛樂業本身而言,一段時間積攢的超高熱度也逐漸回歸理性,這背後最直觀的表現是中國電影票房增速放緩和影視上市公司股價跌幅不小。

不過,知名科技文化投資人曹海濤認為,輕資產的文化創意領域仍會是未來兩年上市公司並購所關註的。

跨界並購影視變成個位數

資本市場向來不缺乏故事,影視行業的並購也曾精彩紛呈。據《證券日報》報道,2014年上半年45起影視並購案中,跨界並購成為一大特點,45 起並購中有19起為跨界並購,發起收購的包括食品、制造、旅遊、互聯網等行業上市公司。

然而,這樣的風潮逐漸發生改變。據Wind 資訊數據顯示,2015年至今年5月,跨界定增並購互聯網金融、遊戲、影視和VR四大行業的上市公司只有17家,這其中標的屬於影視行業的並購只有8起。

就在今年10 月還接連發生兩起上市公司終止的案例。10 月25 日漢鼎宇佑公告的重組方案就放棄了並購明星股東入股的宇佑傳媒。而屬於制造業的華東重機(002685)也在本月公告稱,擬收購兩家影視傳媒類公司100%股權的條件不夠成熟,決定終止本次重大資產重組。

長城證券並購部總經理尹中余告訴每經影視記者,其實今年6月以來並購重組失敗率明顯升高,跨界並購影視標的遇冷只是冰山一角,“去年股災以後,監管層對二級市場的監管策略發生改變,這是最主要的原因。今年6 月17 日,關於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的決定(征求意見稿)出臺後,大概有100多家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失敗,基本是平均每天失敗一例。在這種情況下,上市公司的大股東無心為之,知難而退。”

業內研究人士指出,影視傳媒類並購通常具有高估值、高業績承諾的“雙高”特征,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這類並購在監管審核中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而尹中余更是表示,不少跨界並購影視標的並非是真的“轉型”,“在監管收緊之前,我認為70%以上的上市公司跨界並購影視是為了炒二級市場的股票,為市值管理服務,而這樣的動因正是監管層要嚴打的。”

藝恩資本管理合夥人肖晗告訴每經影視記者,在2013~2014 年,一些投機資本進入影視行業,其帶來的泡沫有所呈現,監管審核趨嚴是“擠泡沫”的過程,“影視標的被收購,對賭協議都承諾高業績,但實際上不少公司可持續經營能力不強。最近兩年,對賭業績承諾完成情況也比較低,並購容易,整合最難,現在影視行業處於調整期,並購也要從投機向專業性並購轉變。”

泛娛樂標的或成跨界並購熱點

上市公司跨界並購影視標的遇冷,事實上也是資本市場對影視行業冷暖的感知。

今年以來,中國電影票房增速放緩,華誼兄弟(300027)、光線傳媒(300251)等影視龍頭股股價承壓,此外,新文化(300336)、萬達院線(002739)等公司的股價跌幅也不小。業內龍頭華誼兄弟今年上半年凈利同比下滑近四成,三季度更是通過減持掌趣科技(300315)的股份來“撐場面”。

不僅是跨界並購,行業內的並購也頻頻遇阻,唐德影視(300426)收購範冰冰的愛美神公司被叫停,萬達院線中止對萬達影視和傳奇影業的並購……

市場低迷,那麽在未來的並購重組中,影視公司價值如何?曹海濤表示,他依然看好影視行業的發展前景,甚至認為現在是低價布局影視公司的良機,“影視行業有一定的周期性,有蟄伏期,明後年仍會沖高。”而肖晗也認為,經過前兩年爆發式的增長,影視行業目前剩下的能夠並購的優質資產較少,“影視行業公司成長需要過程,但整合是必然趨勢,行業內的並購會更多。”

對於未來上市公司跨界並購重組影視標的的趨勢,曹海濤認為相關標的選擇會發生明顯變化,多元化業務發展的泛娛樂公司將成為上市公司爭搶的對象,“以前並購純粹的影視公司比較多,但未來上市公司的目標應該是具備一定生態圈的泛娛樂類文化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142

馮侖式創業“雞湯”:創業一種是勾搭,一種是愛情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1107/159643.shtml

馮侖式創業“雞湯”:創業一種是勾搭,一種是愛情
牛投 牛投

馮侖式創業“雞湯”:創業一種是勾搭,一種是愛情

創業是脫離多數人的軌道,選擇一種特別的人生軌道。其實創業也很簡單。如果不想脫離常軌,就不要創業。

馮侖的萬通已經逐漸退出主流地產企業行列,但馮侖作為“地產界思想家”一直活躍在商界。他在最近一次演講中表示:創業是脫離多數人的軌道,選擇一種特別的活法。在創業的過程中,所有的成功都是給不害怕失敗和能夠坦然面對失敗的人準備的,不要停止自己的腳步,人生會有不同的精彩。

以下內容為馮侖演講內容:

創業是人生的選擇

創業不是“創”的事,也不是“業”的事,是人生選擇的事情。創業是一種特別不同平常的人生。如果你要選擇一個特別的人生,那麽就選擇創業。如果你要選擇一種安安穩穩過日子的人生,那麽就不要去創業。

從我選擇創業的時候,我就經常碰到這個問題。以前從讀書、上學、教書、機關,這都是一樣的人生。突然有一天我做生意了,這個時候我父親很著急。質問我很多實際的問題。說我已經脫離了人生正常的軌道。今天更是這樣。所有人從創業那天起要想好,你是要改變活法,而不是賺錢。賺錢只是個形式,但你改變了活法。

我之前遇到一個想創業的人,告訴我他現在在打工,一個月多少錢,如果創業的話打工的收入就沒有了,還有實際的問題就是房貸很緊張、要創業還差一點錢,也不一定能成功,但是很想做。問我怎麽辦?我說回去做個夢。第二天問問自己想不想變成真的?如果想變成真的,那就什麽都不要想了,趕緊去做吧!夢很有意思,通常過三分鐘就說不清楚了,五分鐘就忘記了。如果你睡醒後想五分鐘以後還能說出來,這就一定是內心特別想做的事情。那那你就做。如果五分鐘之後忘了,就老老實實過日子。

他還沒聽懂,我就說,就是你想要現在的還是要未來?想要未來的話,就把現在都扔了。

創業是脫離多數人的軌道,選擇一種特別的人生軌道。其實創業也很簡單。如果不想脫離常軌,就不要創業。

大家都知道,馬雲高考好幾年都沒考上,好不容易考上了杭州師範學院外語系,畢業以後當了五年英語老師。突然要到北京去做生意,中間做了很多小買賣都做不成,失敗以後去爬長城去了,不到長城非好漢,在長城上發誓要辦一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公司。現在才十幾年,居然成了。他為什麽成功了?那就是因為他變的和普通人不一樣了,他不再當老師了。不再朝九晚五了,不在課堂上講課了。改為開始求人做生意了。脫離了所有的常軌,肯定是社保也沒有了,當時的保障都沒了,然後就去做這件事情,雖死無憾。結果把這事慢慢做起來了。現在果然是全球最偉大的公司。這個公司目前有多大呢?按照市值全球排名前十位以內,未來可能進入前五位。全球有多少公司我不清楚,但中國民營公司就有1000萬家。

所以我要講的是,創業不是真正過日子,創業要脫離常軌,一定要記住,創業一種是勾搭,一種是愛情。勾搭就是正常生活,愛情就是小概率事件。後來我也想清楚,人生只有兩種,一種過日子討生活,日子要熬著過。這是多數人過的生活,尤其是苦難的時候,不討就要餓死。還有一種人生就是挑戰命運,改變生活,創造自己的未來。這部分人是非常少的。比如張藝謀,挑戰並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從攝影折騰到導演。比如劉曉慶,作風非常靈活,不停地折騰。60歲變18歲。這都是不按常規來,都是挑戰命運、改變未來,創造生活新形式。

但世界上這兩種人生又非常不平衡。第一種人生占到95%,第二種人生是5%。大部分都是第一種人生在電視和故事里看第二種人生。但是進入5%以後會發現,是非開始改變了。你在95%里面的時候,像劉曉慶這樣,剛開始會被人說成作風問題,到了劉曉慶進入5%,就變成生活精彩。這是另外一種玩法。如果我們在95%里面,下班回家看孩子,練鋼琴,這叫好丈夫。變成張藝謀以後,這叫人才。叫做為事業奮不顧身地獻身。

所以在常人里做極端的事情,哪怕不違法,也會被很多人批評。但你堅持進入到5%里後,就開始有人說好了。這就是人生的轉換。

最重要的是,創業是要做夢想中要做得那件事,而且為之奮鬥,改變你的生活軌跡,創造一個別人都不知道的未來。這是超越的開始。

在這個過程中,面臨的所有的事情都會和傳統人生不一樣了。這個不一樣就是以不確定的方式在不確定的環境下尋找確定的結論,這個結論就是成功。所以最大的精彩就是在不確定中體驗這種確定帶來的失敗、成功、焦慮、等待、孤獨、喜悅等所謂五味。不變的叫願景,叫價值觀。變的是生意的形式。不管怎麽變,還是想要做一個好人。

心大是非就小,心小是非大

剛開始創業,面臨的最大的不確定就是缺錢。錢在別人口袋,怎麽能跑到你的口袋呢?我認為,謀人錢財其難度僅次於奪人貞操。憑什麽人家願意把錢給你保管,讓你做事,最後掙的錢還能留一部分利潤給你?其實這個事的起因並不是錢。因為所有天下創業者共同點都是沒錢。沒錢要變成有錢,這才是創業的動力。

我們開始創業的時候不是一般的沒錢,連生活費都沒有。那個時候經濟不像今天這麽發達,我們辦公司所有人湊起來的兩三萬塊錢全是借的。最後拿到執照後還剩下幾百塊錢,我們就坐在海南的馬路牙子上,和今天的農民工一樣。一想,錢路茫茫。現在已經欠了別人的錢了,歷史上從來沒有欠過這麽多錢,幾萬塊只換來一張執照,除此之外啥也沒有。但最後決定還是做,不做也欠了這麽多了,做了無非再繼續欠。就開始繼續借。借錢本身就是一項挑戰。在借的過程中,有一次問人家借十萬塊錢,還要一個擔保。我當時借住在陜西老鄉張維迎的家里,青年公寓15樓的一個小間房。當時請人家幫忙做擔保,沒錢,就叫到家里做飯吃。他喝點酒就坐那里睡著了。後半夜下起了大雨,他醒了,於是帶他到旁邊的大鐘寺酒店,開房時候我口袋沒錢。於是就告訴他,不好意思,您先墊上,結賬時候我再來。我再爬上15樓。這個時候挑戰的是人的自尊心。我以前在機關,在公家單位我怎樣也是個廟里的小神,所以那時候內心是極其糾結。第二天借錢把房子退了,找他做了擔保。又借錢。這次借的多,500萬。別人怎麽借給我呢?我就開始找人,一個朋友幫我介紹,讓我先準備一下要講什麽,要不然別人也不信我。第二天我提前一小時在朋友面前練習了一番,之後就見了要借錢的那人。於是,他說,你幫我怎麽做,我來幫你做這個事,用事來交換,所以就借了500萬。後來又借了1300萬。

借了這麽多錢,才買了我們最初的房子,賣了後才賺到了第一桶金。所以你發現都是借錢,憑什麽別人借給你錢?有很多因素在里面,其中一個重要的是誠實。這不僅表現在借錢之前,還表現在借錢之後。

沒有一個人創業初期不借錢的。在這種情況下,所以一開始借錢就兩大挑戰,一是是否誠實,第二是是否能彎下腰來。人都希望自己站著,但是有時候你會發現,彎腰下跪,點頭,甚至是趴下。除了白天站著,晚上躺著,人生還需要各種姿勢,跪著蹲著也是一種姿勢。所以我經常安慰自己,就當自己蹲一會兒,咱們陜西人蹲習慣了,蹲著也挺好的。咱見皇上多了,下跪也是個習慣。按照學歷,和機關的背景,我不比求的人差。我現在求人辦事已經很自然了。心大是非就小,心小是非大。在農村婦女心眼小,一個閑言碎語就跳井里了。城市人心大,在農村拉個手就是大事,在城市摸個身子也是小事。佛就是無是非,無欲無求,沒有是非人就平和了,看的就慈祥了。

所有創業者一開始能借到錢,我看都和這個素質有關,誠實、不怕自己彎腰。同時忍受被別人看不起,而且不把自己求人當成委屈。再加上要做的這件事是真事。這就是一開始別人給你錢的根據。有了這個,就完成了第一步的原始積累。在起步的時候不要擔心沒錢,不要吝惜自己的膝蓋。再牛逼的人都有腿軟的時候。別看現在報紙上、電視上都有很多風雲人物,他們也曾有腿軟的時候。

人生只有不同的精彩

再有一件事,做生意每天的情緒變化,基本是焦灼的情緒變化,一會有點希望,一會兒又不行了。一會兒又快成了,一會兒又不成了。大家可以看一本書,是巴特寫的《愛的緒語》,講的是戀愛過程中人的情緒,其實有一種就是焦慮。其實做生意也是這樣,焦慮、等待也是很痛苦的。有時候一個合同快成了,突然又快不成了。就會讓人焦慮。因此在做生意當中,管理自己的情緒很重要。通常都是焦慮、多思、懷疑,和結果出現之後的喜悅。

我們叫做情商,情商就是要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要因為自己的情緒影響到周邊人,影響到事情的進展。有句話叫:“喜怒不形於色”,就是要人淡定,怎樣才淡定呢?

《古文觀止》里收錄了蘇東坡有四篇人物論,講到張良的時候有兩句話,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別人突然來跟你急,你別著急,這就是淡定。怎麽才能做到這個呢?“士必有堅韌不拔之誌,才有堅韌不拔之力。”就是說,先有了一個非常大的理想、誌向,才能有將其一直實踐下去的毅力。我要講的正是毅力和誌向。

有了誌向,才有毅力。毅力不是空的,為了那個目標,一切都可以犧牲。比如電影里的共產黨員,寧死不屈。

在我50歲生日時候,準備給自己一個禮物。就騎自行車在臺灣環島,騎了九天。有一天看到一個中年婦女在磕頭。磕頭環島。我問了朋友,才知道原來她有宗教信仰。這種信仰給了她力量和毅力。

宗教人士心里有追求,所以心里有追求的人,才有毅力。宗教追求也好,理想也好,都是內在的自我激勵的動力。因此做生意能否堅持不在於生意好壞,而在於追求的理想是否高遠。這是非常重要的,至於在這個過程中碰到的麻煩、曲折,我相信總有辦法。這就是毅力和理想的關系。

王石最近有個解釋非常正確:創業就是找不舒服,就是在不舒服中習慣,把不舒服當舒服。創業者就是過這樣的人生,這是非常與眾不同的人生。所以一個好的創業者就是會享受痛苦,而不是享受甜蜜。痛苦是男人的營養,滋潤男人但不滋潤女人。男人最後的品質:堅定、執著、寬容、睿智、幽默、自信、大度等都是用苦來養的。沒有多少苦是練不成這樣的品質的。大度來自於“古今天下事,盡付笑談中。”一件事沒開始,你已經知道結尾了,這就叫大度。我們發現,小孩子容易緊張、弱者容易緊張,婦女容易緊張,年輕人容易緊張。為什麽?對未來世界的不確定性不知道。老人淡定,經歷多的人淡定,男人淡定。預知了結果,當然就淡定了。所以在這個時間過程中,所有的苦難、曲折、麻煩最後都會滋養你成為一個成熟的男人。在任何麻煩來的時候,你都會堅定,都會有自信來應付。尤其到了這個時候,你更不會去做之前說的“那種人”了。所以,不要拒絕受苦。

最後,如果說不小心真成功了。我說不小心,是因為成功的概率太小了,我們當年在海南做企業,有幾十萬家企業,但是堅持到現在的,只剩下幾百家。民營企業成功率非常低,能夠支持五年活以上的有7%。就是如果有100家企業,只有7家能活到五年以上,如果要變成優秀的民營公司,那只有2家,2%,能變成巨優秀的企業,只有幾十萬分之一。所以我才說,萬一你成功了。這是個小概率事件。

創業過程中,萬一失敗了,不要丟棄自己的夢想,爬起來繼續做。失敗了也有失敗的價值。大家都知道史玉柱當年的失敗。唐萬新從監獄里出來又重新開始。等等,這些人都是超級英雄,能夠面對失敗。

王石最近去看了褚時健,他講了一句話:“人的高下,不是失敗和成功,而是看失敗以後的反彈力。”不要害怕失敗。人不是生來就成功的。人是為著成功、勝利來面對失敗的。巴頓將軍在出征時候說:“今天我們出征,不是為了犧牲而去的,我們是為了勝利而去的,我們是為了回家而出發的。”

這就是要看見希望,心里想著成功,來面對失敗。

在創業的過程中,如果有失敗和挫折,如果你不停步,還會有希望。所有的成功都是給不害怕失敗的人準備的,和無情的面對失敗的人準備的。而不是給那些老想著成功的人準備的,因為這真的是個小概率事件。很多人都在半道上犧牲了。那你還可以堅持往下走,但實在不行了,還可以去給別人打工。所以人生沒有高下,只有不同的精彩。

謝謝大家!

創業者 馮侖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6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