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王文淵強勢領導 台塑治理危機愈補愈大 一封信、兩位董座和三位被告的啟示

2011-9-19  TWM




台塑一年多來的八把大火,燒得領 導階層方寸大亂,管理嚴重脫離常軌。台塑內部人士直指,王文淵的「大阿哥」強勢性格,是台塑治理的關鍵危機。「他爬得愈高,總管理處功能愈弱化,稽核功能 全都漏,讓公司治理出現大問題。」

撰文‧林瑩秋、方沛晶

對「經營之神」王永慶而言,他和弟弟王永在奮鬥一輩子,打下的就是「王家天下」。但是,打天下並不難,如何治理江山才是問題,而且還要後代子孫能接上手, 更是難上加難。

台塑一年多來的八把大火,燒得領導階層方寸大亂,從幾件事就可看到台塑管理高層脫離常軌,對「公司治理」說一套做一套。

第一件事,是台塑化對雲林縣政府的十億元捐款謎雲。

捐十億 董事會完全狀況外?

六輕工安事故期間,雲林縣縣長蘇治芬證實,七月十九日台塑化匯給雲林縣政府十億元捐款,指定用於布袋戲傳藝中心等興建用途。在外界看來比以往回饋地方的金 額高,又在大火連環燒的敏感時機,事情曝光後,一度被懷疑是「不樂之捐」,讓蘇治芬蒙受不白之冤,逼得她主動請送調查以示自清。

但,這筆錢是如何支出的?

根據台塑化董事會議事規範,「重要財務業務報告」是定期董事會的議事內容,這十億元,毫無疑問是重大財務業務,因為連台塑化被雲林縣政府罰個十萬元,都要 乖乖上證交所公開資訊觀測站說明「重大訊息」。此外,根據集團總管理處訂定的捐贈辦法,凡一億元以上捐贈,須提報公司最高決策單位︵董事會︶,何況是十億 元巨額捐款,董事會完全狀況外。

而且這十億元從七月十九日支出,一直到事情鬧開,才在八月二十三日第三季董事會上趕忙「追認」,等於「先斬後奏」;之後,船過水無痕,事關股東權益,至今 在公開資訊觀測站上,卻還是找不到台塑化對這十億元的詳細說明。

台塑化只在八月十五日發布新聞稿簡要說明,「…為配合雲林縣『農業首都』發展政策,並協助推動布袋戲文化保存與傳承,由台塑企業以專款專用方式於一○○年 七月捐贈雲林縣政府十億元,供縣府在當地興建『布袋戲藝術館』…,絕非私相授受之黑錢,亦無意影響縣府對本企業六輕之監督。」身兼台塑化常董的集團副總裁 王瑞華,雖對媒體公開表示,這是她做的決定,再由總管理處去洽談與執行。但她先幫台塑化捐了十億元巨款,再要董事會追認,這作法與大家熟悉的「公司治理」 原則落差太大,讓一向很少發言的台塑化獨立董事、前國民黨投管會主委張昌邦,都忍不住表示意見。他或許看多了國民黨黨營事業機巧之妙,但肯定是第一次「看 不慣」這種先斬後奏的大筆支出。

第二件事,是王文潮辭去董事長後,接任的專業經理人陳寶郎,並未像王文潮一樣得到王家人完全的信賴。

台塑集團核心管理階層多姓「王」,彼此是兄弟姊妹、堂兄弟姊妹,再加他們婚配的對象,以及幾位忠心耿耿的王家老臣。但一連七把火燒出了王家天下的危機,也 燒出第一位與王家毫無淵源的陳寶郎,接下台塑化董事長這樁人事案,打亂台塑內部原定接班布局。

要退隱 放手給專業經理人?

王文潮口口聲聲說,王家人要退隱,把經營權交給專業經理人。但台塑集團卻在八月二十六日正式公告,以前原油、煤炭採購都由台塑化負責,以後基於成本和效率 考量,改歸由集團總管理處統一採購。換句話說,就是一年兩百億美元的油、炭採購權又回到總裁王文淵手中,非王家人,手是摸不到重大採購業務的。

而且,台塑企業為了運輸之便,在一九八○年三月,於賴比瑞亞登記成立「賴商」台塑海運公司,擔負起集團海上運輸之重責大任;為配合麥寮六輕工業區港口營 運,在一九九六年八月設立「台塑通運」公司,對麥寮港進出船舶提供船務代理服務;又為了載運台塑企業所生產之油品,在二○○○年六月設立「台塑海運」,計 有油化兩用輪、化學輪、散裝煤輪、油品輪、貨櫃輪……等各式船舶四十七艘。以往這些公司的業務,都劃歸台塑化所管,但內部傳出王家人下台、陳寶郎上台後, 這些業務將轉由台化管轄,又回到王家人手中,更加深陳寶郎的「外姓」色彩。

第三件事,是關於組織架構。

今年初台塑越南河靜鋼鐵發了一份公文,公布越鋼的組織架構圖,上面有董事長林信義等重要幹部的名字,但最後卻附了一則落日條款「暫訂至民國一百年十二月 底」。看過這份公文的台塑人士多感納悶,因為組織架構是可長可久的建制,「保鮮期」怎會只有四個月?難不成意味著明年越鋼又會有新的人事調動?讓台塑人看 得霧煞煞。

第四件事,是關於工安事故的檢討。

五月十二日,六輕發生今年第一次大火後,總裁王文淵曾指示內部要認真檢討火警事故。據內部人士透露,大家檢討半天,最後王文淵裁示:「安衛環中心對事故發 生應有SOP好像未建立,請建立!如FTIR架設太慢,訪談未盡完美!」這份公文會辦了很多單位,但部分人士坦承:「實在看不懂王文淵在裁示什麼?」而且 在五月十二日事件,南亞認了錯,但內部懲處卻以「事故責任已有司法機關調查中」為由,決定擬待確認後再行議處,南亞總經理吳嘉昭也批示﹁事故責任與懲處另 議﹂。但即時的懲處在管理上最具效用,拖久了,誰對誰錯也沒人在意。而且把公司內部的懲處和司法審判掛鉤,這大概也是公司治理罕見的案例。

以去年七月三十日的工安事故為例,從雲林地檢署主動展開偵查,一直到今年八月偵結「不起訴」,歷經一年多時間,最後因為不起訴而沒有任何人受到懲處,但事 故發生造成公司損失,卻沒人需要為此負責。

至於日前六輕的連環工安事故,目前已有二廠長、一主管被雲檢列為被告。一位六輕員工透露,通常這類工安事故,檢方都會「向上發展」,希望溯及單位最高負責 人,所以幾乎就是該廠廠長,但最後被判有罪的,也幾乎都是「頂罪」的專員級以上員工。不過這些員工日後都會被高升成經理,雖然可能沒有實權,但職等一定三 級跳,得到應有的補償。

王永慶二房么兒王文祥,八月間曾寫了一封信給台塑化董事會,表達二房對集團管理高層領導的不滿,並要求追究火災真正原因和責任歸屬。

一封信 表達二房強烈不滿?

這封信,就像一顆石頭,狠狠丟進已經動盪、渾濁不堪的水池中,「撲通」一聲,濺了大家一身溼。八月二十三日的台塑化董事會中,這封信讓王家人之間的權力關 係再次緊繃,也再次呈現王文淵威權領導、一人說了算的行事風格。

當天,王文祥建議由台塑化董事會成立「工安監督小組」,王文淵先是回絕,認為那和原來的制度設計疊床架屋,已經有的功能,何須再設一個小組?因為王文淵明 確表態,董事會一改過去的共識決,破天荒動用表決,採用無記名投票,最後以十四比一的懸殊比數,否決王文祥的這項提議。

任憑台塑內部用各種方式檢討六輕工安事故,都不如王家老臣、想要退休的台塑董事長李志村說得「一針見血」,他直言:「台塑當初選麥寮是選錯地方了!」不 過,這句話聽在王家人耳中顯然是犯了大忌,因為當初場址是王永在選的,也經過王永慶同意,怎麼會有﹁錯﹂呢?

龐大的台塑王國,目前正遭逢嚴重的「治理危機」。以現在台塑集團的作法,把很多工程、業務都外包出去,對價格要求又非常嚴苛,低價競標的結果,又造成品質 不穩定,再加上地方勢力介入,讓六輕的工安堪慮。

除了治理危機之外,更讓人擔憂的是台塑的「營運危機」。

七月底發生工安意外的台塑化,八月煉油廠全部停車二十天、三廠也進入歲修,加上南亞目前還有七座工廠停爐,已導致負責國內運輸的台塑貨運面臨「無貨可載」 的窘境。

為降低營運損失,公司「鼓勵」貨運員工盡量休年假。由於以往集團內員工年假未休可折現,現在卻是「一定」得休,貨運員工認為,「這根本就是另類的無薪 假!」更令員工擔心的是,六輕停工計畫出爐,明年九月底前六輕六十六座廠、每一吋管線都將分階段停工檢查,這也代表未來一年「無貨可載」的情況恐成為常 態,年休假休完了以後,屆時恐怕真的得放無薪假。看來「大阿哥」王文淵碰上治理和營運上的雙重危機,腳步更顯得凌亂不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36

QE延退《市場篇》愈晚退場衝擊愈大資金行情「續攤」 新興市場是福是禍?

2013-09-30  TWM
 
 

 

投資機構普遍看好QE延退對新興國家的正面效果,但所謂的效果,不過就是一段「喘息時間」,當這段時間結束,存在赤字問題的新興國家恐怕還是得再次面對衝擊。除非,他們能夠及時調整經濟結構。

撰文‧黃洪陽

「全球資金行情延燒」、「新興股市醒了」、「新興市場債的資金派對再次亮燈」,這些都是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在九月十九日宣布暫不減少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規模之後,見諸國內外各媒體的標題。彷彿柏南克在貨幣政策上的戲劇轉變,是投資市場好不容易掙來的一場重大勝利。

不過,針對同樣的事件,卻有部分華爾街分析師是用「失敗」的角度解讀,他們在談論此事時,所用的說法與媒體標題大異其趣,「QE退場宣告失敗」、「金融市場試圖走回正常化的第一步即面臨挫敗」。

在他們眼中,這不是一場勝利,而是一次挫敗!

﹁喘息﹂結束後 依舊面對衝擊為什麼會這樣解讀呢?綜觀這群「失敗論者」的觀點,普遍認為QE早退早好;愈晚退、愈遲疑,負面衝擊可能愈強大,尤其是對新興市場。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約翰.普倫德日前指出,二○○九年以來由美國主導的極度寬鬆貨幣環境,讓許多新興國家有了「唾手可得的外部資金」,這些熱錢足以麻痺新興國家的領導者,讓他們刻意忽略不斷惡化的經常帳赤字問題,也對迫切的結構性改革視而不見,「印度就是典型案例。」此外,印尼、巴西、土耳其等亦屬此類。

難看的貿易與財政赤字,讓印度、印尼、巴西、土耳其等國,成為今年五月聯準會宣布QE退場計畫之後外資逃殺最嚴重的國度。毫無疑問,聯準會在九月十九日的聲明,讓這些國家取得了喘息時間,外資逃亡導致匯率急貶的危機應能暫時化解。問題在於,過了這段喘息時間,然後呢?

這些國家自今年五月以來對於「熱錢戒斷症候群」的努力適應,在意外地重新取得「QE嗎啡」之後,會不會又瞬間歸零?

M&G投資公司的債券基金經理人Michael Riddell評論,「新興市場對於柏南克聲明內容的激情反應,好像認定了QE永遠不會退場一樣,但事實上,QE終究會退,而那些存在赤字問題的新興國家,基本面也不容易有所改變。」畢竟,結構性問題的調整絕非短期能夠見效,當「喘息時間」結束,過去幾個月匯率遭到狙擊的國家,恐怕還是得面臨再一次的同樣衝擊。

另一方面,這一回國際資金重返新興市場的規模,恐怕也不會刻意收斂,原因在於柏南克的「狼來了」。今年夏天,全球投資市場幾乎都被柏南克在五、六月間對於「收回QE」的種種言論所主導,美國公債價格大跌、新興國家匯率急貶,如今看來,投資人對於聯準會發言的合理反應,似乎都被耍了。

此外,柏南克令人意外的態度轉變,開始讓市場相信他已認定自己現階段是「看守內閣」,明年一月卸任前不致再有重大的貨幣政策轉變;更甚者,當聯準會下任主席的第一人選從「鷹派」轉為「鴿派」,也會讓市場不再輕信這一段時間任何來自於聯準會官員的鷹派發言。

熱錢不止,這是多數投資機構認定新興市場值得再次擁抱的主因。樂觀者如摩根大通證券,在QE延退後出具報告,表示新興市場至少在今年年底以前都是多頭格局。報告中強調,接下來可望出現的新興市場牛市,是基於原先市場對QE退場預期心理所造成的熊市。

這份報告認為,所有之前淪為外資撤離重災區的經常帳赤字國,都會是QE延退的受惠者,「除了印尼,這個國家的匯率還沒有到超賣水準。」但就像前面說的,QE延後退場,只不過是為新興市場掙得喘息時間,聯準會終會正式減少購債,在此之前,新興市場漲得愈多,屆時的修正自然也可能會愈形劇烈。

除非,那些經常帳赤字國家能夠善用這段喘息時間,進行迅速改革。

財經主事者是否能有所覺悟?

如同印度,新任央行總裁拉詹在得知聯準會暫緩QE退場後,立即宣布升息,即被解讀是聰明的作法。「印度有許多問題,經常帳赤字、高通膨率,但最大的危險是政府誤以為資金緊縮壓力就此解除,於是停止改革。」印度投資機構科塔克︵Kotak︶股權公司首席分析師巴拉薩德表示,顯然,他認為拉詹利用意外的貨幣寬鬆環境趁機壓抑通膨,值得肯定。

新興國家的財經主事者會不會都像拉詹有此覺悟呢?最樂觀的劇本是,當聯準會終於決定減少購債時,赤字國家都已多少做了經濟結構的調整,而美國復甦的狀況也能對新興國家提供足夠的外部需求,那麼,QE退場對新興國家的衝擊可望減緩一些。

這個樂觀劇本若要實現,基本前提是喘息時間必須夠長,若如聖路易聯邦準備銀行總裁在九月二十三日的談話:「不排除十月起減少購債!」或如一般預料聯準會在十二月間的會議中宣布啟動QE退場,那麼,新興國家的結構改革尚不及見效,近來的激情自有可能打回原點。

整體而言,對於QE延後退場應以「金融市場正常化的失敗」解讀,新興市場的熱錢派對再次亮燈,投資人可嘗試抓住激情,但也絕對必須保持一定的頭腦清醒,永遠要想著:「這場派對終有結束之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73

李克強:經濟打硬仗 挑戰愈大精力愈多

1 : GS(14)@2016-03-06 01:54:29

【明報專訊】面對去年持續的經濟增速放緩,內地今年經濟能否保住健康持續增長令人憂慮,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圖)昨日出席政協經濟及農業聯合小組討論便明言今年要維持經濟是場「硬仗」,但表示挑戰愈大精力愈多。



李克強就任國務院總理以來,每年兩會舉行第二日便即會見經濟界別,展示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關注,今年亦不例外。據經濟組政協委員林大輝引述,昨日會議上李克強明言,今年要維持經濟發展在合理水平更不容易,甚至要打一場「硬仗」,因現時經濟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因素增加。

更精準有效實施宏觀政策

但李克強表示,今年雖面對更多困難、更多挑戰,但挑戰愈多,精力愈旺。至於如何迎戰硬仗,李克強提出,要更精準有效實施宏觀政策,堅持供給側改革,擴大有效投資和消費,化解各種風險隱患,以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瑞穗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認為,今年中國經濟硬仗在於四點﹕首先是全國經濟疲軟及美聯儲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增加了中國防範金融風險難度;其次是去產能、去槓桿難免衝擊經濟,去庫存、降成本則是避免衝擊過大,如何平衡是個考驗;三是供給側改革所需要的制度創新是否可落實推進;最後是改革推進速度,例如國企、金融、財稅等改革,節奏要拿捏得當。

此外,李克強重申,現時世界經濟變化、市場波動,都不是中國「拖累」。兩會期間外界憂慮中國經濟放緩對全球造成影響,評級機構穆迪繼周三將中國的信用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後,前日又將多間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評級展望下調至負面。

經濟學家指穆迪過度解讀中國經濟

全國政協委員兼著名經濟學家賈康對此回應,認為穆迪有過度解讀中國經濟嫌疑,過去有多次評級機構對中國信用評級下調,具有警醒意義,但不應該將其引導到「中國崩潰」的方向去。

根據穆迪稱,將中國降級主要是因為政府負債加重、外匯儲備下降、改革存在一些不確定性。賈康表示,雖然財政擴張力度加大,舉債規模擴大,但公共負債仍處在安全區間,並沒有必要過分擔心。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60305/news/ea_eaa2.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853

年紀愈大愈難買保險?

1 : GS(14)@2017-12-18 03:34:53

【明報專訊】保險精算師及核保師在釐訂保費率時,會考慮不同的風險因素,當中包括年齡、性別、產品特性、吸煙習慣、公司投資表現及預期回報等。在所有風險因素中,年齡可算是比較重要的一環。一般而言,保費率隨年齡遞增,特別是人壽、醫療和危疾保險產品。在巿面上大部分保險產品中,人壽保障的最高受保年齡約為70至75歲,而醫療和危疾保障的最高受保年齡則為65至70歲。視乎不同產品類型,大多數人壽保險產品提供至100歲的保障年期。鑑於香港預期人均壽命愈來愈長,部分人壽保險產品的設計與時並進,延長保障年期至120歲,醫療和危疾保障的產品則延長至85歲。

醫療及危疾產品的保障年期一般較人壽產品短,如果一份保險計劃是以人壽保障(帶有現金價值或儲蓄成分)作為基本計劃,並配搭附加保障(如醫療或危疾保障),受保人須注意兩類型產品的保障年期可能並非一致,當人壽保障仍在生效時,醫療或危疾保障有機會較早終止。

純保障沒儲蓄性質保險 審核較嚴

為什麼保費率會隨年齡遞增?這與死亡率及發病率息息相關。從保險公司角度來看,受保人年齡愈高,患病的機會也愈大,因此針對身體狀况的核保過程更為嚴謹,對個別受保人「加價」的機會也可能相應提高。這便解釋了為何年紀愈大,愈不容易購買保險的根本原因。

一般來說,如保險產品毋須進行正常核保,其最高受保年齡一般較低。然而,儲蓄成分較高而供款年期較短(5至8年)的保險產品,由於其身故賠償的保障元素通常只佔基本計劃的小部分,而保障的最大目的以儲蓄為主,保險公司視其死亡風險較低的緣故,即使毋須進行正常核保,也能提供比一般情况較高的受保年齡。消費者應視乎自己需要及負擔能力去選擇合適的保險產品。

年紀愈大才購買保險,特別是純保障而沒有儲蓄成分的產品,保險公司要考量的健康風險因素較多,投保人要通過核保評估相對較不容易。坊間傳言保險愈早買愈好,以上述情况而言,或有其道理。消費者應考慮其自身需要、負擔能力及產品的適合程度,可適時加強現有保障,及於年屆退休時多留意具備退休儲蓄及財產傳承功能的保障計劃。

中銀人壽

[保險攻略]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135&issue=201712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3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