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5 13:49 編輯 中概股與納斯達克:情深緣淺? 來源:Wind資訊 本周一,代表美國科技股走向的納斯達克指數突破5000點大關,距離2000年創下的歷史高點5132點僅一步之遙。那些“選走他鄉”的中國概念股都過得還好嗎? 自1999年2月僑興環球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以後,中華網、網易、新浪等許多中國企業掀起了赴美上市潮。 由於上市門檻較國內股市低、審核方式靈活以及成熟私募股權基金、風投等與納斯達克形成的產業鏈條共同發現、推動,許多中國企業選擇在納斯達克上市。 1999年前後,全球的互聯網產業正處於泡沫膨脹的時代。1999年7月,中華網以中國第一只互聯網概念股成功登陸納斯達克,並創下單日236%的最高漲幅。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納斯達克指數崩盤。同年,新浪、網易、搜狐互聯網三劍客在美國成功上市。 網絡泡沫破裂,也對新浪、網易和搜狐帶來巨大沖擊,一度面臨退市邊緣。雖然都挺過來了,但後續發展卻各有千秋。網易依靠遊戲業務的突出表現,市值已經超過新浪和搜狐之和。新浪的微博紅極一時,但如今日益被騰訊微信擠壓。搜狐各項業務均衡,但鮮有亮點。 2007年大量國內企業尤其是互聯網企業進入擴張期,開始籌備上市,但進入2008年國內股市急轉直下,在國內上市變得難上加難,因此多數企業不得不轉向到海外市場上市融資。2010年實現了一次集中爆發,45家中國公司在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上市,規模創下歷史新高。 而“反向收購”成就了其中一部分企業的納斯達克之夢。反向收購也稱借殼上市、後門上市,受到的監管審查沒有首次公開募股嚴格。“背著空麻袋裝米”,通過資本運作來做實業績並“增長”,最後寄希望於轉板後大出逃。 數據顯示,從2006年到2010年,有325家總部位於中國公司前往美國上市。其中,總共有222家中國公司通過“反向並購”在美國成功上市。而納斯達克數據顯示,2010年在該交易所上市的45家公司中有21家公司在納斯達克首次公開募股(IPO),包括高科技公司高德軟件、海輝軟件、藍汛、經濟型連鎖酒店漢庭、農業公司利農國際、電影娛樂公司博納影業、教育公司環球天下教育,及能源公司新高地等。另有19家從OTCBB升板至納斯達克。納市的中國公司數量升至167家。 然而,“反向收購”上市埋下的炸彈終於在2011年引爆,中國公司赴美上市的勝景也在這一年按下了暫停鍵。2011年,由於空頭狙擊、財務造假等問題,第一輪中概股危機爆發。 2011年4月26日,香櫞在其官網發布一份研究報告,質疑東南融通造假。香櫞認為東南融通毛利率遠高於同行,涉嫌造假;同時質疑其高管背景、員工聘用關系等問題。當日,東南融通股價大跌12.92%,次日,再跌20.28%。2011年8月16日,上市4年後的東南融通正式被摘牌。而做空機構香櫞正是其後的推手。 與香櫞齊名的還有渾水、OLP Global、Alfred Little等機構。做空機構與中概股的獵殺與反獵殺遊戲,愈演愈烈。中國高速頻道、普大煤業、中國電機、旅程天下、盛世巨龍、網秦等一系列中概股遭到獵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2年,在美國上市的新東方由於涉及“VIE”遭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調查,受此影響,該公司股價一夜暴跌34%,並引發了中國概念股集體大跌,在美國三大指數上漲的情況下,納斯達克中國指數大跌4.54%,百度、新浪、搜狐等中國概念龍頭股攜手創下52周新低。 據《巴倫周刊》報道,2012年有25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宣布會退市。2011年,16家披露了退市計劃。而在2010年,有退市計劃的公司僅有6家。即便是那些仍在苦苦掙紮並未退市的企業,也有很多陷入股價暴跌的泥潭中。2010年華視傳媒股價下跌57%,2011年超過70%,成為“中概股第一熊”。 在國外遭受接二連三的打擊之後,許多中國企業開始思考出路,許多企業選擇私有化之後退市,其中最著名的是盛大網絡。2011年11月,盛大網絡董事長、CEO兼總裁陳天橋、其妻子及弟弟共同擁有的Premium Lead子公司宣布收購盛大股份,收購完成後,盛大網絡從納斯達克退市。 當然,還有一部分條件不夠優越或者不願放棄美國股票市場的企業選擇死扛,聘請律師應訴,重新建立投資者信心,努力用業績說話。2011年10月遭遇證券欺詐指控的中國東北石油應訴成功,法院駁回了集體訴訟。2012年,遼寧新興佳波紋管制造有限公司表示,公司遭到納斯達克交易所的不公正對待,向美國紐約聯邦法院起訴納斯達克交易所,並且索賠3億美元損失。 經歷了多年困境後,2014年中國企業所湧現出的赴美上市熱情達到頂點,自4月4日達內科技登陸納斯達克以來,2014年全年共有15家企業陸續在美完成IPO。行業分布集中於電商平臺、職業教育、醫療健康、社交網絡、旅遊服務、電子遊戲等領域,募資額也達到創紀錄的304.52億美元。 中概股在美上市高潮無疑是阿里巴巴的上市,雖然其並未選擇再納斯達克上市,但其儼然已經成為美國中概股的標桿企業。阿里IPO募資高達218億美元,為全球史上最大IPO。阿里上市後最高價達到120美元,市值一度超過所有納指的中概股之和。 京東商城也是2014年在美IPO的明星中概股。作為阿里在中國電子商務的主要競爭者,京東商城市值接近400億美元,在中概股中僅次於阿里和百度。 雖然赴美熱情高漲,但這一年里中概股的表現卻並不如人意。Wind數據顯示,在過去52周里,14只美國上市的中國科技公司股價下跌超過50%。陷入渾水的做空的泥潭、CEO林宇離職的網秦,遭遇巨大跌幅並不令業界感到太多意外;但被世界杯激活賺得“盆滿缽滿”的500彩票網,股價卻經歷了一場猶如過山車般的遭遇。 從迅猛發展到被瘋狂追捧、隨後醜聞頻發轉而出現信任危機,並陷入退市和私有化潮的低谷、再到逐步恢複元氣,中概股還能在納市甚至美國走多遠? 諸多投資界人士看來,未來赴美上市的成敗與大環境冷熱再無必然的聯系,而更多是看企業本身在商業模式上的創造性和可持續性。 啟明創投董事總經理童士豪表示,中概股之前在美國資本市場遭冷遇,主要還是由於兩國市場和文化的差異,造成國外投資者對中國互聯網企業缺乏根本的了解,一旦市場有狀況,就會盲目跟隨風向,過熱和過冷都是其體現。不過,在美國的投資力量主要是機構投資者,而不是個人,這些機構對中國市場和企業的了解現在越來越全面,更多還會參考中國和香港的基金動態。中概股能否在海外有好的發展前景越來越取決於企業是否有好的商業模式和創新。 下圖是截至本周二(3月3日)市值排名前十的中概股: ![]() |
編者按
【 2012年、2015年、2017年,拉夏貝爾三度沖刺A股IPO。時間在變,但拉夏貝爾對A股的熱愛沒有改變。雖然拉夏貝爾2014年已在港股市場圓了上市夢,但其對A股仍舊念念不忘。值得註意的是,其港股股價表現不佳,處於長期破發的境地。昨日,證監會網站消息顯示,拉夏貝爾成功過會。憑借對A股的“一往情深”,拉夏貝爾最終還是修成了“正果”。
據了解,發審委關註了拉夏貝爾存貨較大的原因、報告期內受到的行政處罰是否會對發行上市構成法律障礙,以及是否存在通過調節庫存商品的庫齡而調節存貨跌價準備的情形等。
拉夏貝爾營收和凈利曾連續多年增長,但其2016年凈利出現了下滑。拉夏貝爾依靠門店擴張支持營收高增長,近年來每年新開約千家門店。但與此同時,其店均收入金額低於同行業公司平均水平。為一探其究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實地探訪其多家門店,試圖從多種角度來對拉夏貝爾進行解讀。】
每經記者 賈麗娟 每經編輯 姚治宇
赴港上市近三年,拉夏貝爾(06116,HK)對A股卻仍然念念不忘。最近,這家一度喊出要做“中國版ZARA”的女裝公司,開始了其第三次沖刺A股IPO。
6月20日,主板發審委2017年第93次會議審核結果公告顯示,拉夏貝爾首發獲通過。歷經數次打擊,拉夏最終獲得幸運女神垂青。那麽早已在港上市的拉夏貝爾,為何對A股如此“一往情深”?
兩度沖擊A股未果
5月下旬,拉夏貝爾重新發布了預披露文件,再一次開始了回歸A股的征途。6月20日,拉夏貝爾成功過會。值得註意的是,發審委關註了拉夏貝爾存貨較大的原因,以及是否存在通過調節庫存商品的庫齡而調節存貨跌價準備的情形等。
此外,發審委還詢問了公司報告期內受到的行政處罰是否會對發行上市構成法律障礙。在2014年至2016年,拉夏貝爾旗下多個子公司受到了1萬元~6萬元的處罰,處罰次數多達14次,而被罰原因大多與消防相關,例如“在未完成消防檢查前已投入營業”、“門店消防設施設置不符合標準”等。公司在招股書中稱,行政處罰均已執行完畢,公司已繳納全部罰款,公司律師認為,該等行政處罰不會對本次發行及上市構成法律障礙。
作為女裝連鎖企業的拉夏貝爾IPO,正趕上了國內服裝企業紮堆A股上市風潮。在拉夏貝爾之前,太平鳥(603877,SH)及安正時尚(603839,SH)已於今年初登陸A股,日播時尚(603196,SH)登陸A股僅半月時間。
這是拉夏貝爾第三次沖擊A股。2012年,拉夏貝爾在A股排隊沖刺IPO,卻遭遇IPO“關閘”,最終折戟。其後,公司將目光轉向港股市場,於2014年10月在港上市。
但僅過半年,拉夏貝爾便啟動回歸A股的征途。2015年4月21日,公司董事會通過了建議發行A股的事項,10月26日,公司遞交了申請材料而證監會接受了申請,但最後沒了下文。此次最新招股書的預披露,已是其第三次向A股市場IPO發起沖擊。
對於希望在A股上市的原因,拉夏貝爾稱,除募資考慮外,這將為公司提供資本市場平臺,為公司提供穩定的融資渠道,有利於進一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有利於提升公司引進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港股股價長期破發
拉夏貝爾如此執著於A股,或與其在港股市場遇冷有關。
2014年10月9日,拉夏貝爾在港交所上市。在招股階段,每股價格定為13.98港元,募資凈額約為16億港元。招股結束後香港發售部分未獲足額認購,不足部分被分配至國際發售。
拉夏貝爾上市首日,盤中股價便一度跌破發行價。隨後在經過了短暫的上漲後,開始了震蕩橫盤時期,股價一直保持在14港元上下。但從2016年2月起,公司股價開始了漫漫下跌路:從2016年2月1日到7月末的6個月時間,公司股價下跌約40%,最低跌至6.405港元(前複權)。截至今年6月20日,拉夏貝爾股價報9.51港元),仍處破發狀態,公司市盈率則為7.88倍。
此外,其股票成交量也少得可憐。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粗略統計,公司2017年以來的每日成交金額多數在數十萬港元,上百萬港元的天數很少,上億港元的僅有兩個交易日。最極端時,某日的成交金額僅有1.53萬港元。而從2017年初至6月20日的109個交易日,股票交易總金額僅有5.98億港元。相對比,A股許多個股單日的成交金額都不止於此。
值得註意的是,香港聯交所信息顯示,今年4月11日和12日,拉夏貝爾的第二大股東Good Factor Limited,曾以每股8港元的價格清倉了拉夏貝爾的股票,價格較當時的市價折讓約14%。其兩個交易日將持股比例從2016年8月時的27.32%降至零,套現4.64億港元。Good Factor Limited為君聯資本子公司。
那麽,拉夏貝爾公司方面如何看待自家股票在港股市場的表現,以及君聯資本的退出原因?對於《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這一問題,拉夏貝爾近日未做出回應。
國都香港研報稱,拉夏貝爾低估值的原因是持股比例集中、市值小、日成交量低、行業競爭激烈,而隨著深港通的開通以及公司A股上市進入日程,公司低估值現狀有望改善。
實地探訪
每年要新開千家門店 拉夏貝爾同店銷售額連續兩年下滑
每經記者 賈麗娟 成都市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姚治宇 每經實習編輯 方芳
都說現在是電商的時代,眾多企業都在收縮門店規模。然而,在電商經濟大潮中,有一家公司卻連續幾年幾乎都要新開超過1000家門店。這就是在昨天剛剛過會的服裝企業拉夏貝爾。
經常逛街的女孩們,在國內很多購物商場的促銷位置都可以看到女裝品牌拉夏貝爾(La Chapelle)的身影。這家公司,旗下有La Chapelle、Puella、Candie’s、7m 及 La Babité等多個品牌。
拉夏貝爾業績前幾年處於高速增長期。但從2016年開始,公司營收雖繼續增長,但凈利潤卻開始下滑,而其同店收入已連續兩年下滑。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2017年已過近半,其門店銷售狀況是否有改善?為一探究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走訪拉夏貝爾旗下在成都的多個專營店,了解其一線門店的銷售情況。
“大家越來越不愛逛街”
網購的興起改變了現代人的購物方式,很多服裝行業的品牌門店紛紛淪為了“試衣間”。與此同時,國外“快時尚”品牌迅速崛起,其線下門店常常人流如織。而國內部分服裝企業“對內鬥不過網商,對外鬥不過巨頭”。國內服裝企業未來發展的突破點是什麽?
2017年已悄然過去了一半。港股上市公司拉夏貝爾的門店銷售情況又是如何呢?
拉夏貝爾不僅在成都布局了多家門店,還在商場內設有專櫃。6月13日中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了拉夏貝爾位於成都市春熙路的旗艦店。在春熙路商圈及其周邊,拉夏貝爾有兩家大型旗艦店。某工作日中午時分,拉夏貝爾春熙路旗艦店,仍不時有顧客進門。在記者觀察的半個小時內,有五組客人進門,一組客人提袋出門。
位於成都非核心商圈的一間拉夏貝爾專賣店的導購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銷售量要差一點,同比去年‘有點下滑’。”而東大街店的一位收銀人員表示,總體來看衣服沒那麽好賣了,“感覺現在的人越來越不愛逛街了。”她說道。
同店銷售額持續下滑
數據顯示,2015年起同店收入已經開始下滑。2015年,拉夏貝爾新增了1000余個零售網點,同時公司營收和凈利都取得同比增長。但“老”網點卻不盡如人意,2015年同店收入下降了3.2%。
到2016年,其同店收入繼續下降,降幅擴大至6.4%。拉夏貝爾在2016年報中表示,2016年整體消費市場疲軟,而百貨商場的客流繼續被快速擴張的購物中心和在線平臺所分流。雖公司早已戰略性地降低來自百貨商場收入的比重,但在目前階段仍以來自專櫃的銷售占比為主,因此全年同店銷售整體下降。”
“同店銷售下降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服裝行業獨立觀察人、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偉雄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同店銷售下滑可能反映了諸多問題:可能是產品供應鏈沒做好,可能是團隊成長沒跟上,導致經營效率比較低,坪效(每坪的面積可以產出多少營業額)下降以及庫存上升。“我們看一個服裝公司的管理水平,很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看同店增長。”
拉夏貝爾董事會辦公室方面回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未來在持續提高零售網絡規模的同時,公司將堅持同店業績增長戰略,淘汰單店績效較低門店,提升零售網絡整體質量。
面對市場變化,越來越多的服裝品牌開始推廣“大店”模式:把同一個公司企業的諸多品牌集合到一家店中,用更大面積、更多貨品選擇和體驗空間來吸引消費者。拉夏貝爾的應對方式之一也是推廣大店。實際上,拉夏貝爾近年來也采取這一策略,越來越多的大店開始出現。
在眾多品牌同時推廣“大店”進程中推陳出新並非易事。拉夏貝爾稱,將在充分考慮商業地產的未來發展趨勢、自身經營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基礎上推廣“大店模式”:通過大面積的體驗店快速提升品牌形象、豐富購物體驗和優化購物環境,增強公司核心競爭力。
集合店和單店的銷售額差距較大。位於成都市東大街的拉夏貝爾集合店的店員稱,每天的銷售額都有10萬元至20萬元。而另一家單店的店員表示,近期的銷售額每月僅20萬元上下。
門店擴張支撐營收高增長
營收的高增長源於其店鋪數目的高增長。拉夏貝爾2011年零售網點為1841個,2012年為3340個,2013年增長至5384個。
2014年時,拉夏貝爾的增長率和市場占有率數據均頗為搶眼,甚至超過了當時風頭正勁的快時尚品牌優衣庫、ZARA、H&M等。
在拉夏貝爾2014年赴港上市的招股書顯示,按照2013年的零售額計算,著名的女裝企業Bestseller(綾致時裝)2013年的市占率達到12.6%,第二名是E-land集團,其後便是拉夏貝爾的5.7%。而這一市占率,當時已超過赫基國際集團的4.8%、ZARA的3.2%、Etam的3.2%、優衣庫的2.9%以及H&M的2.2%。
僅僅兩年,拉夏貝爾的營收從2011年度的18.6億元增加至2013年度的62.25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82.7%;凈利潤由2011年度的1.23億元增加至2013年度的4.13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83.3%。相對應的是,綾致時裝同期年複合增長率約為13%,ZARA約為26%,優衣庫為48%。
前瞻產業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柯素芳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拉夏貝爾前幾年優異的表現,得益於其定位及特色。“拉夏貝爾定位在‘少淑裝’,且采用相對平價策略,而當時相對平價的男裝品牌海瀾之家的增長也是非常迅猛的。在2014年,除了優衣庫在日本上市之外,還沒有類似定位的女裝品牌上市公司,拉夏貝爾算比較特殊的。且當時拉夏貝爾的零售網點數量遠超優衣庫,2014年6月拉夏貝爾零售網點數目為5671個,而優衣庫中華區店鋪只有374間。類似的定位,眾多的零售網點,使得拉夏貝爾迅速崛起。”
拉夏貝爾另一特色是直營。柯素芳稱,相對於其他服裝連鎖企業直營與加盟並舉、以加盟為主的模式,拉夏貝爾的全直營零售模式使其與大部分競爭對手區別開來,在品牌、價格、營銷、渠道等方面的管理更有效。
2014年~2016年,拉夏貝爾的門店數量仍高增長。其招股書顯示,2014年為6887個,2015年為7893個,2016年為8907個,平均以每年1000個左右的速度增長。
不過,門店增長並不意味市占率的同樣提高。根據中華商業信息中心的統計,拉夏貝爾2015年的市占率已經滑至第四。
店均收入金額低於同業均值
營收高增長的同時,拉夏貝爾凈利潤的情況卻不如人意。
2014年至2016年,拉夏貝爾營業收入分別為62.09億元、74.39億元及85.51億元,同期凈利潤分別為5.11億元、6.58億元及5.72億元。可以看出,其營收持續增長,但2016年的凈利潤卻出現下滑,原因為何?
拉夏貝爾在回複記者的郵件中寫道:“2016年度,由於受到服裝零售市場疲軟的影響,公司銷售收入的增長有所放緩,低於期間銷售費用與管理費用及營業成本的增幅,致使凈利潤較上年度有所下降。”
另一個表現是,拉夏貝爾產品定位於大眾市場,註重產品性價比,因此公司產品均價低於同行業其他品牌。“這兩年咱家衣服的定價確實是在往下走,但是品質沒有什麽變化,所以性價比是很高的。”一位導購員對記者表示。
就拉夏貝爾的情況來看,“平價”的定位並未帶來更多的單店銷量,“薄利多銷”的期待並未顯現,公司的店均收入金額連續幾年低於同業平均水平。以2016年為例,安正時尚店均收入金額為170萬元,太平鳥店均收入也有217萬元,而拉夏貝爾專櫃店均收入71萬元,專賣店均收入111萬元。
近年,拉夏貝爾也遭遇了困擾許多服裝企業的庫存問題。拉夏貝爾的存貨金額,2014年至2016年分別為13.27億元、17.56億元及17.14億元。單看數據,其2016年存貨有所下降,但這主要是因為2017年新款產品尚未大規模入庫。
由此,拉夏貝爾2014年至2016年的存貨跌價準備分別為2.43億元、2.89億元及2.69億元,計提比例約在14%上下。而女裝行業上市公司的平均計提比例在22%左右。公司稱,公司存貨跌價計提比例低於行業女裝公司的平均水平,主要是因為公司庫存商品的庫齡結構較近(新)。
拉夏貝爾稱,針對服裝行業較為普遍存在的存貨余額較高及其跌價的風險,公司方面將通過加強庫存商品的監控與管理,制定及時、合理的促銷政策,實現快速、準確的產品調配,以促進產品銷售,有效控制存貨規模及其庫齡結構的增長。
多元化嘗試
投眼鏡公司又“開”咖啡店 拉夏貝爾多元化之路面臨業績下滑挑戰
每經記者 賈麗娟 成都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趙橋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拉夏貝爾的網點擴張在“快”這方面可謂學到了精髓。
公司招股書顯示,截至2016年末,全國零售網點數已達到8907個,其中,除公司於2016年新推出的品牌Siastella目前擁有2家加盟門店外,公司其他零售網點均實現直營模式。
上述網點數量在國內女裝品牌當中已經是很大的規模。但即便如此,公司的募投項目仍然投向了網點建設,計劃3年新增3000個零售網點。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拉夏貝爾也嘗試性地開始了多元化之路,比如投資眼鏡、咖啡等。那麽,這些項目會給公司帶來哪些變化?近日,記者就體驗了其中一個位於四川成都的項目。
重點建二三線及以下城市網點
拉夏貝爾招股書顯示,公司擬公開發行不超過5477萬股A股普通股,募集資金將投入兩大項目:零售網絡擴展建設項目以及新零售信息系統建設項目,兩者擬投入資金共計16.41億元,其中前者占了大頭,擬投入資金15.57億元。
拉夏貝爾方面稱,將以現有零售網絡為基礎,在未來3年內利用募集資金新開設專櫃網點2094個,新開設專賣網點906個。新開設零售網點均以直營方式運營。通過項目的實施進一步擴大零售網絡,實現對空白區域的首次覆蓋以及重點區域的進一步滲透,提升公司品牌影響力,鞏固市場地位。
據了解,這3000個網點將重點投向二三線及以下城市:一線城市僅新增228家,二線城市新開891家、三線城市新開666家,其他城市新開1215家。項目完成後,三線及以下城市零售網點將新增1881個。
拉夏貝爾方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將進一步提升公司在三四線城市的布局力度,提高在該市場的競爭能力。未來公司將在充分考慮商業地產的未來發展趨勢、自身經營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基礎上推廣“大店模式”,通過大面積的體驗店快速提升品牌形象、豐富購物體驗和優化購物環境,增強公司核心競爭力。
項目完成後,拉夏貝爾將擁有近12000家門店,這是什麽概念?優衣庫的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2月底,優衣庫海外(日本之外)門店總數僅為1029家。
快速擴張模式存風險
不過,市場人士對拉夏貝爾這種快速擴張模式並不一致看好。
“前期跑馬圈地式擴張,將會給服裝企業帶來致命的打擊。”前瞻產業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柯素芳向記者舉了美特斯邦威的例子。從1995年到2003年,美特斯邦威的專賣店曾遍布全國各個大中小城市,擁有了近1000多家專賣店。到2012年美特斯邦威的門店數暴增至5000多家,期間營收及凈利潤也雙雙大漲。但後來由於全球快時尚品牌的打擊以及自身門店過多導致的一系列問題,美特斯邦威業績不斷下滑,3年內關閉了1000多家門店,凈利潤也從盈利變成虧損。
柯素芳認為,通過這種外延式的擴張來提升業績的做法並不是長久之計,目前拉夏貝爾應該主要關註的是對現有店鋪進行梳理,而不是去考慮再增加店鋪。
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偉雄也認為,規模不是越大越好,“公司直營的特點決定了公司擴張渠道要投入龐大資金,同時需要成熟的管理團隊,以及強大的供應鏈等。如果在快速開店的同時,後續管控、支持系統、供應鏈配合程度、團隊發展等跟不上的話,對企業長遠發展是不利的。”
柯素芳建議,拉夏貝爾應加大線上投入,“2016年拉夏貝爾的電商渠道成為一大亮點,在線平臺的銷售收入達到10.03億元,同比增長70.41%。拉夏貝爾未來更應該加大線上投入,再結合公司的線下優勢,從而帶動業績健康增長。”
多項投資收效甚微
如今,拉夏貝爾旗下已經有十幾個服裝品牌。而在不斷擴充新品牌的同時,拉夏貝爾的對外投資項目也在不斷增加。
2015年初,拉夏貝爾斥資2億元,持有電商品牌“七格格”54.05%的股權。當時拉夏貝爾的高管表示,七格格專註網絡服裝經營多年,擁有強大的在線運營能力及行之有效的粉絲群營銷模式,雙方合作有望大大提升拉夏貝爾的在線運營能力,帶動集團品牌的在線市場份額增長。
的確,在隨後的2016年,拉夏貝爾的線上銷售有了很大起色,不過七格格本身的銷售額卻萎縮了。資料顯示,七格格2015年實現營收278.41萬元,凈利潤為負46.37萬元;而2016年凈利潤轉正為12.8萬元,但營業收入反而不到前一年的一半,僅有105.25萬元。
此外,2015年秋公司新推出了中國本土快時尚品牌US(UlifeStyle),並迅速鋪開,2016年末網點數已有191家,營業收入達到1.91億元,但當年凈利潤仍為負4806萬元。
就在一個多月前,拉夏貝爾再次出手,不到千萬元小額投資了“多啦衣夢”。後者是一家女性服裝租賃電商平臺。拉夏貝爾公告稱,此舉將有助公司受惠多啦衣夢的發展、參與服裝業內一項可能的新機遇及嶄新商業模式,並利用多啦衣夢綜合網上租賃平臺的後續發展,帶動公司的未來增長。
多元化面臨業績下滑挑戰
不僅如此,拉夏貝爾還涉足了一些與服裝不相關的行業,例如眼鏡、咖啡。
在參股互聯網眼鏡品牌Inmix的公告中,公司表示,投資將有助公司通過Inmix品牌及北京明通的資源,進軍高毛利率的眼鏡市場,豐富產品組合,此外也可使用自身零售渠道助力Inmix品牌的發展。
而在投資TNPI(擁有在韓國、中國營運並管理意大利咖啡品牌Segafredo Café的特許經營權)時拉夏貝爾稱,投資為公司與TNPI的未來合作奠定基礎,包括在零售店內開設並營運Segafredo Café,以增進客戶的購物體驗。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店體驗了下Segafredo Café的環境,這家開在成都的店位於拉夏貝爾某集合店的三樓,店內光線柔和,色彩沈靜,布局寬敞,落地窗旁的沙發式座椅舒適。正逢工作日中午,記者是店內唯一的顧客,一位咖啡師獨自坐在吧臺內。從價格表上來看,一杯16orz的拿鐵售價35元,比星巴克高2元。
值得一提的是,從資料上看,TNPI去年仍處於虧損狀態,截至2016年末,營業收入257.89萬美元,凈利潤為負543.74萬美元。
柯素芳表示,拉夏貝爾的多元化思路是值得借鑒的,今後一個時期,擴充業態、增加消費者停留時間和消費理由是主流發展趨勢,而且也不僅限於咖啡店這類業態,可能後期還會加入雜貨、家居、藥妝等,把目標消費群體留在店里。不過,如何將咖啡店與服裝店兩種業態有效融合才是關鍵。
柯素芳也同時提醒,在多元化發展的過程中,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才是首要的。2016年拉夏貝爾的凈利潤下滑情況已出現,而面對新增店面投資成本大、成熟店面同店銷售增速下降的情況,其凈利潤下降的情況或許會持續。因此,如何淘汰效益較差的門店並對整體門店進行升級,是拉夏貝爾未來面臨的挑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