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馬後砲的心路歷程 老狐狸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5/03/20/%e9%a6%ac%e5%be%8c%e7%a0%b2%e7%9a%84%e5%bf%83%e8%b7%af%e6%ad%b7%e7%a8%8b/

各位可能係今日見到小弟出左個小弟短炒高銳中國物流的紀錄,本來小弟一邊寫住呢隻野一邊升,為免各位讀者等到篇推介出時已經到頂,我唯有出個小弟的買入紀綠,再加埋呢篇馬後砲的心路歷程算了。

天氣回暖了,老狐貍都多左一D動力睇下市,亦開始搵下有無D鬼鬼祟祟升左上黎都無人留意到,亦未有其他報紙佬寫過的股票,作為一次從技術走勢走入去搵股票的壯舉,雖然好可能係壯烈地……..但人生無夢想同條鹹魚有咩分別?試下咯。

老狐貍雖然人老記憶力衰退,加上新股或改名多左好多,但都好少股份小弟無乜留意,就係呢次係升幅榜搵下搵下之際,俾小弟見到一隻排住升幅40幾位的股票吸引住,而個名又好似無乜見過,就繼續見下佢個圖,原來呢隻已經收收埋埋升左三日,累積升幅超過了20%,執筆時(2015年3月20日上午10時半)距離歷史一年高位不足4%,而呢隻就係1682.HK 高銳中國物聯。

FOX1

可能有人會話:「X,升左至講」

答:「無計,佢升得大快,到篇文出得黎你買DAY HIGH 我咪PK,咪出番個紀錄算咯,叫左你地咪亂跟架。」

老狐貍名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不如就同大家分享番點解會買呢隻股啦。

一般而言,老狐貍會CHECK下呢間公司的背景、市值、持股狀況同CCASS等,如果覺得OK就會再睇下年報。

先講背景

FOX5

FOX2

問: 「你見到乾就買?」

答: 「梗係唔係啦」

就係我睇番佢 2014/15年報,發覺了「天使」原來藏在細節裏。

FOX3

即係話佢會靠佢大股東的關係轉型啦,咁我就GOOGLE一下佢大股東啦,發覺原來佢大股東持有一間叫「高銳視訊」既同字頭公司:
http://www.gaoruitv.com/

FOX4

佢既業務正正同1682.HK所講的發展方向不謀而合,咁正常的估計「你懂的!!!」,佢又中曬D乜網物網咁,如果中的話,個10幾億市值又太少了點吧。

不過咁,佢真係升得太多和太快,如果唔能夠落實而回調的話唔講得笑,真係有相當風險既。

又係個句,唔好問我目標價,因為我無叫你買,而我自己都唔知佢個TARGET可以幾高。

總括一句:現價風險不低,我自己暫都只係一註,唔得就閃。

如大家有興趣,歡迎大家加老狐貍的FANPAGE交流下啦

https://www.facebook.com/oldfoxfanclub

老狐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556

港股投資7年心路:一個老兵遭遇的教訓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500

本帖最後由 鹿愚 於 2015-5-13 08:43 編輯

港股投資7年心路:一個老兵遭遇的教訓
作者:銳角


A、H股之間的巨大差異使無數內地投資人前僕後繼,或出師不利,或折戟不前,或斬獲甚豐。本文作者在07年本想搭乘港股直通車東風而進入港股市場,不曾想期間經歷了斷崖式暴跌、價值投資陷阱、鹹魚翻身等種種,重新回味梳理,有經驗可參考,有教訓可汲取。本期港股那點事先分享作者投資中遇到的各種陷阱和教訓,下期再分享作者的成功經驗,供大家參考。


搭乘港股直通車一場空


2007年8月中旬,國家外匯管理局宣布要開通港股直通車的消息,剛剛經歷了A股市場罕見大牛市的大量民間資本情緒高昂的通過各種渠道闖了出去,這也許是中國資本市場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資本跨境流動。從2007年9月到2007年11月初的那兩個月,或許是香港上市的內地公司股價走勢第一次A股化的時期。甚至很多年輕的QDII基金經理一邊叫囂著要爭奪國企的定價權,一邊感嘆著在香港隨便買什麽股票似乎都便宜。而其他殺向香港市場的內地資金,也在瘋狂地享受淘到“便宜貨”的成就感。


當時我覺得上證綜指四五千點下的A股真的太貴了。正逢國家宣布要在天津搞直通車試點,便開始對相比A股要便宜很多的港股開始了研究。最初選中的股票是中航科工和上海複旦,當時中航科工1.5港元,上海複旦0.9港元,實在便宜!沖動之下我找了家內地券商在香港的子公司開了戶,打了錢,開始了港股投資歷程。


滿倉買進的中航科工平均成本才1.6港元。當時正值A股市場的中國船舶創下300元歷史天價,又恰逢中國的大飛機項目重新啟動,軍工產業里一些個股被看好成為下一個中國船舶,我想起了索羅斯和羅傑斯上世紀70年代成功投資軍工股在熊市里獲利幾十倍的案例,期待中航科工會成為中國的洛克希德馬丁(那時中航科工持有的四家子公司東安、哈飛、昌河、洪都的股權市值是香港上市母公司市值的2倍)。


2007年底,恒指突破30000點後開始見頂回落,當日下跌超過千點。而那天,中航科工繼續逆勢大漲,創下了2.6元的新高。那天看著慘跌的恒指,和自己賬戶里堅挺的中航科工,豪氣滿懷。不過好景不長,中航科工也同樣步入了調整趨勢。


短暫的狂歡過後是苦澀的回憶,最終沒能成行的港股直通車,變成了外資機構掠奪內地投資者的“運鈔車”,在港的外資們借勢狠狠收拾了國內無知無畏的“傻錢”們。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全球進入了金融危機,香港恒指暴跌。期間,沒有業績支撐的題材股,相比業績優良、派息率穩定的藍籌股,總是跌起來更快。當時中航科工由於業績虧損,在2008年秋天雷曼事件爆發、全球股市尋底時,最低竟然跌到了0.4港元。不單如此,其他國企股和香港的中小市值個股同樣跌得很慘,股價跌去90%以上的比比皆是。如0.3港元的上海複旦、0.6港元的創業環保、0.5港元的錦江酒店、0.5港元的上海集優、1港元的長城汽車、0.4港元的海爾電器、0.2港元的吉利汽車、0.1港元的中芯國際等等,但很多之後幾年大漲10倍甚至30倍以上的牛股就此也誕生了。


那是一段讓人絕望的日子,2007年底時的群情亢奮和2008年底的哀鴻遍野形成了劇烈的反差,讓人覺得恍如隔世。因為沒有漲跌幅限制,港股跌幅遠遠大於A股。2008年底的港股市場,讓人仿佛又穿越回到了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時,多少人一場夢醒之後才會感到10年股市其實就是一場空。


相比A股市場那種溫水煮青蛙式的、歷時幾年、經歷過一波一波的反彈後,不斷創下新低的緩慢下跌,港股市場那種簡單粗暴、一步到位式的快速崩跌,的確讓人感覺措手不及。中航科工在整個2008年上半年股價總體還是在1.2-1.5港元之間波動,我還期待著有機會能在未來市場轉好時獲得利潤。但9月雷曼事件爆發,港股徹底崩盤,從9月9日到10月28日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中航科工迅速暴跌到0.4港元。我當時基本上被跌傻了,根本忘了止損該怎麽操作,也第一次真正體會到什麽是金融危機,和投資人陷在金融危機中是怎樣的真實感受。幸好曾經有過2001年那場期銅的爆倉經歷,讓我那脆弱的小心臟能勉強扛住了2008年那場令人撕心裂肺的暴跌。


那時還有一個深切的感受就是,我們這些喜歡買中低價港股的內地投資人,買的不是股票,而是和當時A股權證那樣的波動性極大的投機工具。區別只是權證是有到期日的,而港股這些中、小市值的股票沒有明確的到期日而已。2008年底港股最後暴跌時,很多股票在暴挫後快速反彈的幅度更是印證了這些中、小市值個股在市場大幅波動時的權證屬性。當時在港上市的中型央企中國建材,2007年最高價是38港元,雷曼事件時最低跌破了1.5港元;之後兩周內,股價迅速反彈到了6港元以上。2008年金融危機的巔峰時刻讓無數投機高手在這個時點獲取了豐厚利潤,但無數在港股直通車消息刺激下湧入香港市場的普通投資者,很大部分卻都成了這個市場上的累累白骨。


Tenbager可遇不可求


2009年初,各國政府聯合救市,全球股市一起大反彈。中國政府更是推出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惠及了港股市場。很多2008年跌殘了的個股都開始快速反彈,中航科工也很快反彈到了1.2港元。心有余悸的我,按照A股市場那麽多年的經驗,認定其股價要有深幅回調。因此,就在1.2港元左右賣出了中航科工,一半倉位買入了0.6港元的中國軟件國際,一半倉位買進了0.8港元的上海電氣集團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上海集優。


2009年3月的某天,我去淮海路上海香港廣場拜訪一個朋友。當時香港廣場正好還在改造,只看到鐵皮上油漆噴著幾個大字,香港上市公司麗豐控股,代碼01125。我那個朋友正好是香港廣場的項目經理,他告訴我,自從新加坡著名開發商凱德置地戰略性入股麗豐控股之後,凱德置地派來的管理人員主導了香港廣場的這次改造;首先就是清理掉臟亂差的電腦城;之後又在香港廣場北樓引入APPLE的專賣店,南樓則引入Tiffany、Cartier等幾十家世界知名奢侈品牌,香港廣場的業態將徹底改變。他還和我講了商業地產業態對物業價值的影響等等,我很認同這些世界級品牌的入駐,會顯著提升香港廣場的物業估值這個事實。


當時麗豐控股的股價才0.09港元,總市值才7億多港元,不到改造後香港廣場一棟樓的價值。由於香港地產股都是按照公允價值計算凈資產的,所以當時麗豐控股的每股凈資產高達0.8港元。我那時真的覺得發現寶了,雖然香港這類仙股中老千股很多,而麗豐控股的控股股東麗新系林家在香港資本市場的口碑確實不咋地,但老千股常用的合股行徑似乎沒怎麽幹過;況且凱德置地這樣的知名集團戰略性入股後,我判斷麗新系應該更不會搞那種下三濫招數,何況凱德置地的入股成本是0.4港元,處在深套中啊!我興奮得一夜沒睡好,趁反彈出掉了上海集優,0.09港元前後分批買入了麗豐控股。


臺風來了,母豬都會飛上天,2009年春的估值修複行情是真的好做。我買入麗豐控股後沒多久,股價就開始大漲,一個月內,股價最高就到達了0.27元。考慮到它的高凈資產,而且麗豐控股不同於麗新系旗下其他企業,它的資產和項目全部都在內地,主要集中在廣州和上海,物業升值潛力很大。在4萬億政策刺激下,房地產行業快速複蘇,它當年只有5倍的PE,而另一地產股合生創展,曾經在2004年到2005年間,因為超低PE、超低PB、以及持續大幅增長而一年漲10倍。我那時覺得麗豐控股說不定也會出現類似的機會,希望等待它成為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只tenbager股,最後傻乎乎的拿了一年,發現企業雖然業績增長,但連一分錢紅利都不給,才在2010年春以0.24元賣了,喪失了一年的時間成本(幸好賣了,2011年該股低價高比例配股,股價又跌回0.12港元)。這就是一例價值投資陷阱的案例。


若幹年後,我看到私募基金大佬重陽投資的裘國根先生的一段觀點,他講tenbager股票是可遇不可求的,一只股票在上漲5倍甚至10倍的過程中充滿了不確定性,並且容易受各種內外部因素的影響,很容易使得上升趨勢夭折。普通投資人不應該去追求tenbager,而應該去追求一只比較有把握的股票相對確定的50%或者100%的升幅。可惜當時我不懂這個觀點,耗費了很大的時間成本去等麗豐控股更大的漲幅,之後用了幾年時間,我才在市場的波折中慢慢領悟這個觀點。


的確,相對而言,如果你對某家公司研究得比較透,對趨勢也比較確定,賺到當中確定性很高的某段利潤是大概率事件。但是,過了某個漲幅之後股價的走勢,已經不在我們最初所謂的確定性里面了。這個時候如果繼續持股,其實就是很危險的賭博行為,隨著企業基本面、時間、外部環境等各方面情況的變化,不確定性在呈現幾何級數的累加,投資人繼續贏利的概率直線下降。如裘先生這樣的機構投資人,擁有一批調研能力很強的研究人員,尚且對很多投資標的的長期發展趨勢無法把握,更何況大多數無法擁有這些專業優勢的普通投資人呢?與其去追尋一個tenbager的遙遠夢想,不如去認真尋找一段比較確定的投資機會,哪怕每段只有30%,甚至更少!我相信每個投資人都會碰到屬於自己確定性很高的投資機會,把握住了,才比什麽都重要。這樣的操作,現在看來也更容易規避那些所謂的價值陷阱。


當時我的另一只股票是0.6港元買進的中國軟件國際,買進的邏輯很簡單,它和A股的中國軟件都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的子公司,主營業務也差不多。2009年3月,中國軟件在A股市場暴漲了3倍,股價漲到30多元。而中國軟件國際才幾毛錢,我覺得很便宜,就買進持有了半倉。一直持有到了2010年3月,中軟國際股價開始大漲,突破1.5港元,之後陸續出掉。我其實並沒有對其業務有太深入的研究,純粹是因為和A股的比價效應差距太大而選擇的標的。這種純A股式思維的選股方式在2009年的大反彈行情中的確行之有效,但在之後的港股選股操作中也讓我吃了大虧。


又一價值陷阱案例


2010年3月,相繼清倉中軟國際和麗豐控股後,我發現自己的賬戶經歷了從2007年初到港股市場一個月賬面浮盈50%,到2008年最慘的時候賬面本金浮虧70%,再到2010年3月盈利超過80%(按照2007年入市的本金計算)。我不由有點小得意,但同時發現,中航科工竟然在中央政府大力扶持軍工產業的政策指引下不知不覺已經漲到了4港元。換而言之,如果我一直持有中航科工,不來回折騰的話,當時賬戶總贏利能超過120%。


我忘記了,投資是需要休養生息的,反彈了一年多的恒指也該有調整了。當然,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當時人民幣還在不斷的升值,港幣一直跟隨美元在貶值,而我那時還並沒有放棄港股市場投資的打算,每天睡覺都會感覺第二天醒來自己的錢又變少了。那種奇怪心理暗示,一種非常迫切的想要繼續擴大勝利戰果的心理,讓我又一次在港股市場之後的調整市道里,陷入了新一輪的虧損怪圈。


我急切尋找下一個合適的投資標的。當時正好廣汽集團吸收合並駿威汽車,我覺得機會不錯,在最後停牌前,短線投機了一把,又賺了8%左右,信心更足。到了4月底,會德豐擬13港元私有化會德豐地產,較會德豐地產停牌前溢價了144%。會德豐地產複牌後,股價立馬飆升到12.52港元收盤,當日上漲135%。


我當時意識到,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禮,很多香港上市公司在股價遠遠低於凈資產後,控股股東經常會使用私有化的方式來實現股東價值,1998年金融危機後很多香港上市公司就經常這麽做,甚至李嘉誠也不例外。而2009年港股市場反彈過程中,已經有鱷魚恤、華潤微電子等多家上市公司大股東啟動了私有化方案。


根據這個思路,我找到了一家上市公司中國地產。這家公司剛公布2009年年報,按照香港的會計準則,是可以計算房地產物業的增值部分進每股收益的。按照這個計算標準,該公司2009年的年報利潤竟然是每股收益5港元多,每股凈資產15港元,按照當時2.5港元不到的交易價格,PE竟然只有0.5倍、PB0.16倍,簡直低得讓我無法相信。不過有了麗豐控股成功投機的經歷,我還是相信會有天下掉餡餅的好事。


當然,我也研究了一下該公司的過往歷史,公司老板為臺灣地區地產商汪世忠,常年在中國內地發展,擅長資本運作。2003年曾經低價私有化旗下三家上市公司,但是小股東卻無法享受相關收益。而2010年,中國地產集團旗下的另一個大型項目上海靜安協和城也公告要進入建設後期。我實地考察過幾次,工地很安靜,工人開工不是很積極,項目施工進度看上去很慢。相關資料顯示,該項目地皮汪世忠在1992年就已經拿下了,一直拖到2007年,汪世忠借之前的項目上海康城出色的銷售利潤,把旗下原來私有化的地產業務重新包裝上市後,才在15年後再次啟動建設靜安協和城項目。


中國地產雖然上市後賬面利潤很高,但一直沒有給股東任何的分紅。而且靜安協和城項目進展緩慢,開發商很明顯有捂地的嫌疑。不過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能擁有那麽大一塊的地皮建造項目的開發商,幾乎也就中國地產一家,整個項目的價值的確遠高於中國地產股票的總市值。而且中國地產大股東持股在70%以上,該公司被私有化的概率似乎真的很高。


也許是短線的運氣用完了,該股在我買入後就進入了調整期,股價很快下跌了10%。而這時由於2009年及2010年上半年房價漲幅非常大,政府開始在各大城市推出限購措施。我感覺對高端房地產這塊會有影響,而且我一直對投資民企上市公司,尤其是有歷史劣跡的民營企業更是顧慮重重。因此,我選擇了止損操作。


現在回過頭來審視麗豐控股、中國地產這類控股老板在資本市場口碑不佳的上市公司,雖然凈資產和每股收益很靚麗,但是從不分紅,還經常做些對小股東不利的資本運作。這種公司在香港資本市場,屬於典型的價值陷阱類公司。在價格超跌之後短期有催化劑支持的情況下,如我當初買麗豐控股時,可以有短期的投機炒作機會,但是長期看,股價仍然長期處於0.2元以下。在沒有利好消息刺激的情況下,股價會一直保持很低迷的狀況,如中國地產,股價長期處於緩慢陰跌的狀態,現在已經低於2港元。雖然它的每股賬面凈資產值按照2013年度的年報已經達到了驚人的23.6港元,但依然無法刺激股價。


未能順時而動


這時,我一直關註的A+H股公司廣州藥業表現異常出色,我突然想到,不管是牛皮震蕩市或者熊市,醫藥類和消費類公司股價一直長期堅挺。相對而言,我認為醫藥行業在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下,湧現出長期穩定上升趨勢的個股似乎更加容易。


正好港股醫藥類公司聯邦制藥股價大幅上漲,在2010年內連翻了6倍,氣勢逼人。而同時我發現這家公司經常和另一家內地著名的醫藥公司中國制藥(現更名石藥集團)行業比較相似,股價經常有聯動效應(又是做A股的習慣性思維)。而按照中國制藥2009年度(EPS0.6港元)和2010年半年度(EPS0.3港元)的業績,對應當時4港元左右的股價,動態市盈率只有6.5到7倍,PB才1倍左右。大股東石藥集團的背景也不錯,由國企改革而成的混合所有制企業,董事長蔡東晨也是行業知名人物。我覺得這是個值得中期投機的標的,就在4港元左右全倉買入。


我當時對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並沒有進行特別深入的研究,只是感覺看上去不錯,這種思維讓我此後遭受了在港股市場上的又一次重大虧損。而此時,日歷已經翻到了2011年度,希臘政府的國債違約,吹響了歐債危機的警報聲,又一輪新的金融風暴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悄然逼近。


希臘的債務問題徹底惡化,開始拖累整個歐洲的經濟,也影響了一些中國對歐洲出口企業的業績。中國制藥當時主要盈利點就是維生素C原料藥,一個很重要的利潤來源是出口,尤其是歐洲市場,在過去那幾年增長比較快。


中國制藥在2011年初曾經有過一段短線上漲到5港元的時間,我憧憬它會走出像2010年聯邦制藥一樣的走勢。等到當年3月2010年年報公布,由於2010年下半年中國制藥業績大幅下滑,股價迅速下跌到我的成本價。我參考了它過往的優良業績和穩定派息,認為即使如此,也能保持0.3港元以上的每股收益、10到15倍的PE,這對醫藥股來說,足夠維系其估值了。但歐債危機讓中國制藥出口增長這塊受到了嚴重影響,而國內過去幾年由於維生素C原料藥價格的上漲,導致國內大小廠商一起進行擴產。根據數據,當時國內在建的,在2011和2012年陸續要投產維生素C生產線的產能,是2010年市場需求量的近一倍。嚴重的產能過剩危機逼近,而我還沈浸在這家公司過往的輝煌業績上。


之後半年,中國制藥股價開始了緩慢陰跌,股價腰斬,而2011年9月公布的中期業績報告,業績下降幅度遠遠超過我的預期,在全行業產能過剩、業內企業大打價格戰的競爭環境下,公司的基本面情況迅速惡化,我的判斷嚴重失誤。


我從中總結的教訓是,醫藥股里原料藥公司具有很強的化工股的屬性,業績波動非常大,和一般業績穩定的具有消費屬性的醫藥類公司性質不同。


而且,海外的投資機構和研究機構對這類大公司的關註度和研究覆蓋程度比較高,通常對其基本面的變化能做出比較準確的判斷。因此這類公司走勢,基本會提前反映其基本面的變化。


2011年註定是個多事之年,歐債危機愈演愈烈,而在2011年8月發生了中概股東南融通財務造假事件,美股中概股股價大面積雪崩。這也蔓延到了港股市場,很多科技類公司股價也開始大跌,業績的燙金開始慢慢剝落。


我當時一直比較關註幾家科技股:上海複旦、浪潮國際、中國軟件國際、長城科技。我在中國軟件國際上收獲頗豐,而浪潮國際那時和中軟國際股價走勢一直有可比性(又是做A股的習慣性思維)。


當時浪潮國際股價從最高1.4港元下跌到0.4港元以下,雖然業績大幅下降(後來虧損),但我想複制在中國軟件國際上的盈利模式(趁業績虧損買入,趁業績扭虧和大市反彈獲利),抄底浪潮國際。


在中國制藥股價前期破位套牢後從3港元多下跌到2港元,浪潮國際股價從0.4港元下跌到0.2港元的過程中,我開始做起了兩只股票之間的差價交易,持續做了4個多月。雖然最後兩只股票價格都腰斬了,但我的虧損額控制在了40%以內。


那又是一段痛苦的投資經歷,也讓我明白仔細研究上市公司基本面有多麽重要,而不是用A股市場那種純粹靠比價效應來選股。


在海外的成熟市場中,機構對所覆蓋的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研究得都很透徹,很少隨意地去跟風炒作一些短期虛無的概念。我想在浪潮國際上複制抄底成功的模式,這種A股市場比較有用的對低價題材股的抄底炒作在港股市場幾乎經常失效。投資者如果不對個股的基本面研究透徹,在跌勢中抄底經常容易抄進一批僵屍股。


(原文刊於《證券市場周刊》)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902

經典閱讀|港股投資7年心路:一個老兵“鹹魚翻身”的經驗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524

經典閱讀|港股投資7年心路:一個老兵“鹹魚翻身”的經驗
作者:銳角

編者按:上一期港股那點事分享了來自銳角在港股7年投資過程中遭遇的陷阱和教訓,本期將分享他“鹹魚翻身”的經驗。文中他關於香港市場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變化的思考很獨特,值得每一位征戰在這個市場上的投資者借鑒和參考。

戲劇般鹹魚翻身

在對低價題材股抄底炒作失敗後,我開始關註由於東南融通事件是否有被錯殺的好的科技股,然後發現了和中國軟件國際一樣,同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旗下,專門做身份證、銀行卡智能芯片的公司中國電子。

2009年重組完成後,中國電子當年業績扭虧,2010年初股價回升到1.7港元(2008年業績虧損時股價最低0.25港元)。2011年,中國電子中報業績同比大幅增長150%。

當時華大電子身份證芯片業務業績開始爆發,未來還有銀行卡的芯片業務爆發的預期,我在2011年末選擇了分批把中國制藥和浪潮國際做差價的籌碼都慢慢砍掉,以0.6港元左右的價格不斷換入中國電子,直到滿倉。我期待中國電子2011年年報時會有更靚麗的表現,能讓我鹹魚翻身,彌補近40%的虧損。

2012年初,中國電子股價在年報公布前上漲到了0.85港元以上,我幾乎要提前完成鹹魚翻身的目標了。但年報業績令人大失所望,實際上2011年下半年度中國電子的業績同比幾乎沒有太大增長,其股價迅速跌回了0.65港元。

與此同時,中國制藥也公布了2011年度虧損的糟糕成績單,股價開始進入了新一輪暴跌,最低竟然跌到了1.28港元。對中國電子年報業績失望的我,感覺中國制藥股價似乎真的到底了,畢竟中國制藥母公司石藥集團還有些優質資產沒有註入。而中國制藥董事長(也是石藥集團董事長)蔡東晨在2011年度增持過中國制藥價值2000萬港元的股份,也被深套其中,我相信石藥集團不會對中國制藥的窘境無動於衷的。

在中國制藥下跌最慘的那幾天,我開始慢慢賣出中國電子(港股不熱門的股票流動性實在是差,每天成交量很少,很難賣),逐步換成中國制藥,最後基本在平手的狀態下,出光了中國電子,並以1.3-1.4港元全部換回了中國制藥。

中國制藥在暴跌結束後股價快速反彈,不久後停牌公布了重組計劃,公司改名為石藥集團,以2.15港元每股註入集團優質資產,並公布了大股東和二級市場投資人的利潤對賭方案,以保障未來幾年內公司的業績。複牌後,我以接近2.1港元的價格全部出清,基本挽回了我在2011年度90%以上的虧損。2012年的夏天,我戲劇性的靠曾經讓自己巨虧的股票提前完成了翻身大計,放下一年多的煎熬,開始新一段的投資歷程。

成為偉大企業的民企是鳳毛麟角

2012年的下半年,再度從大幅虧損的逆境中走出來的我,開始對自己這5年來港股市場的投資方法、選股思路、操作方法等等進行一次徹底的反思。

首先,堅持以國內企業,主要是二三線H股和紅籌股為投資對象,這個路子總體上沒有太大問題。這些公司股價經常會有大幅波動,只要能在合適的位置買入,再配合一些股價的催化劑,要賺錢並不難。堅決不碰那些小型民企、香港本地老千股和一些看不懂的企業,它們通常會讓投資人一次就陷入滅頂之災而失去逆轉的機會。

當然,有很多人會質疑我,說這些年來,中國經濟最具有活力的、成長性最好的都是民營企業,比如騰訊、複星等等。這點我不否認,但是過去10年整體的趨勢是國進民退,很多傳統行業的中小企業面臨的環境不是更好,而是更惡化,投資者投資在其中,面臨的風險無疑比擁有一定壟斷壁壘保護的國有企業高得多。

優秀的企業鳳毛麟角,去賭一家中、小型民營企業會有高成長性是很危險的事情,這當中有太多的變數,任何一個變數都會對小企業發展構成致命威脅。即使如騰訊,馬化騰也在上市初以七、八港元大量減持股份。而對更多中小民營上市企業的企業家來說,上市其實就是終點了,後面只是怎麽套現的問題了。

不過,近幾年,隨著海量資金湧進了PE和VC市場,以及大量天使投資人的參與,很多高科技類的創業企業的生存環境,比傳統行業的民營企業要好很多,這些我在後面談到2013年美股中概股行情時會進行深入分析。

其次,是很多朋友和我提到的一個標的買入時機錯誤後的止損問題。相比A股中小盤股的高估值,港股的很多中小市值個股的估值要遠遠低於A股的同類型股票。因此,經過A股市場多年熏陶的投資人,總是會感覺港股市場的同類個股特別便宜,買入後通常股價漲了一倍,還是覺得這股票相比A股還是便宜不少。而且A股市場很多中、低價股,通常暴跌一輪後馬上利空出盡,股價開始大幅反彈,甚至反轉。但是港股市場,通常個股的利空出來之後,其股價依然跌跌不休,一直跌到徹底沒有流動性,變成僵屍股為止。像基本面惡化時的中國制藥、業績燙金剝落後的浪潮國際都是跌勢綿綿無絕期。

而相對應的,A股市場上市公司由於普遍估值較高,因此,通常很多個股在利好消息出來之後,股價經常見光死。而港股市場不同,很多基本面處於不斷改善狀況下的公司,股價常常漲了又漲。這些個股並不像騰訊那樣擁有超高速的業績成長,但是卻有著相對確定的業績增長,在基本面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前,哪怕估值已經並不便宜,股價卻不會出現明顯的下跌趨勢。

所以港股市場個股的估值差異比A股市場大得多,相比A股市場,香港市場的資金來源比較複雜,再加上不同的投資理念和估值方式、不同的操作風格混雜在一起,構成的香港資本市場,水的確非常之深。

對很多國內價值型投資者來說,港股市場是天堂,能夠讓他們以在A股市場無法想象的超低估值買到心儀的投資標的,但同時也會有無數的價值陷阱等著。而對於投機客來說,港股市場小票在很短的周期內動輒5倍、10倍的短期漲幅,能讓他們獲得在A股市場同樣周期內所奢望的收益,但一旦踩上地雷股,通常很容易陷入萬劫不複的絕境。

總體來說,經過了前面那5年港股市場的投資經歷,我的很多投資思路和操作方法開始發生了變化。

我覺得在港股市場找到相對低估的個股並不難,難度在找到所選中的投資標的的催化劑,而且這個催化劑能對股價有很強的刺激作用。沒有催化劑,低估的個股會一直低估下去,並且慢慢消磨掉我們的時間成本,直到所謂的價值逐漸的消亡。

香港股市的流動性整體並不好,只有熱點的股票才能獲得一定的流動性。成為市場熱點的低估值個股,在催化劑的引導下,隨著流動性的註入,才會成為真正的牛股,投資者在這個過程中,更容易在較短時間內獲得相對確定性的高收益。

中概股傳導效應

經過了這些反思,我開始繼續上路,尋找新的投資標的。

2012年的下半年,港股市場經過了歐債危機和東南融通事件的雙重洗禮,再加上A股市場持續低迷的間接影響,二三線港股的確處於遍地黃金的狀態,很多個股幾乎已經回到了2008年底的估值水平,投資人的確可以很從容的挑選投資標的。

我想先從最穩健的標的開始選擇,就挑選並買入了天津港發展,當時股價才0.8港元,經過持續5年的調整,股價已經比2007年最高點跌去了90%。而2009年整體上市後的天津港發展,業績相當穩定,而且2011和2012年兩年幾乎都維持了每年兩次派息,每年派息率達5%,估值很吸引人。

2012年時,當時市場上還沒有2013年如火如荼的自貿區概念,對天津港發展的股價預期也並不高。在股價上升到0.95港元左右的時候,我就把它換成了3.9港元的新華文軒。

當時正值十八大召開在即,市場對新一屆政府大力扶持文化傳媒產業抱有很高的預期,而新華文軒作為內地第一家在港上市的國有大型文化類企業,上市以來業績一直持續向好,股價走勢也相當穩健,每年的派息率也比較豐厚,2012年每股派息率達8%。而最關鍵的是,當時新華文軒已經明確準備回歸A股上市了,A股同類公司為皖新傳媒,兩者業績差不多,但當時皖新傳媒股價卻有12元。

2013年1月,新華文軒公布了A股回歸方案,經過推算,我將賣出目標位鎖定到了6港元。但此後很長時間,新華文軒股價卻一直在4港元左右,而其它很多港股中、小市值個股卻輪番從低位拔地而起。

事後分析,我認為2013年文化傳媒類最吸引眼球的主要是影視傳媒,新媒體之類的,所以華誼兄弟、光線傳媒成了當年的明星股。而切入到這類熱點領域的浙報傳媒(收購手遊公司)們,股價也大幅上漲。而新華文軒、皖新傳媒們屬於傳統媒體公司,基本被市場冷落了。

在這段時間中,A股很多中小板、創業板科技類個股開始有了很多活躍的表現,而美股中概股的相關標的更是表現出色。2012和2013年,是美股中概股的大年,TMT行業如日中天,華視傳媒更是創造了股價3個月漲30倍的奇跡。

美股中概股的火爆,也給國內的創投市場註入了活力,相比傳統行業民營企業的生存艱難,TMT行業國內的創業企業則是機會多多。手遊、電商、互聯網彩票、新媒體、搜索、大數據等等,一個個熱點領域都充斥著熱錢,從天使投資到A輪,再到N輪融資後上市,資金面相當寬裕。因此,我那時也感覺該開始關註港股市場的科技股板塊,尤其是TMT板塊。

我把目光又重新鎖定回了自己熟悉的中國電子上。2012年8月底,中國電子交出了一份靚麗的2012年半年報,股價開始探底回升。但我一直沒買回它,就是擔心它下半年的業績又像2011年一樣萎靡。而2013年2月,中國電子2012年度的年報閃亮登場了,這時我感覺自己要踏空該標的了,就趕緊賣出部分新華文軒獲利的倉位,去追中國電子,但由於追得不夠堅決,掛的價格不高,最後只成交了很少一部分,占我總倉位的比例不到10%。

而中國電子也由此開啟了它的上升趨勢,到2013年5月底,股價最高到達2.12港元。我的那小部分倉位雖然盈利不錯,但我總體還是錯失了一個跟蹤很久的大牛股。

這給我的教訓是,港股市場對增長公司的業績確認需要很長時間,很多主流機構覆蓋面不足的公司,業績第一年高增長,往往無法帶來股價的起飛,只有連續保持高增長,才會吸引更多大牌研究機構覆蓋和市場主流資金介入。一些TMT牛股,也往往是在保持兩年以上連續增長後,才有大資金陸續介入。但介入後,只要業績趨勢沒變,股價往往呈現加速上漲,走勢的斜率會越來越陡峭。

通過中國電子的走牛,我更覺得TMT行業在2013年如日中天的趨勢已經無法逆轉,雖然很多其中的優秀公司漲幅都已經偏高了,但還是有一些行業內漲幅不大的公司會開始進入補漲行情。終於在2013年的8月,我全部賣出了持有長達10個月的新華文軒,加上分紅,總獲利只有5%多點,然後以均價1.6港元買入了長城科技。

長城科技當時總市值不到20億港元,但其控股的兩家A股上市公司長城開發和長城電腦的總市值達到70億元,雖然2012年度業績虧損,但公司2012年度營業收入達到958億元,PB也只有0.35。由於主營業務收入很高,財務杠桿也很高,作為大型央企也不擔心破產問題,因此公司歷史上業績一直波動很大,同樣股價波動幅度也很大。

而從當時主營收入結構上看,雖然偏高的主營業務收入是因為控股公司合並報表形成的,但那時的業績虧損主要是長城電腦持有的冠捷科技顯示器業務造成的,而長城開發的三星等各種智能手機的代工業務開展得有聲有色,企業手里還有在深圳南山科技園區的廉價大量土地待開發,股價以當時價格看是超值的。

同時,我也在尋找其它合適的避險標的,發掘了中國外運。中國外運是A股上市公司外運發展的母公司,中國外運管理層在2013年半年報公布時,明確表示要在兩年內推進公司整體上市,解決集團內部同業競爭和關聯交易的問題。我當時預計中國外運可能采用類似廣汽和中交建那樣吸收合並的方式解決該問題,估計實際最後出現1:3的換股比值加現金選擇權是個不錯的方案。那麽按照當時外運發展9元左右的股價,在換股時,考慮到那段時間如火如荼的自貿區概念的發酵,中國外運股價應該會在中短期內漲到3港元以上。

我當時決定將長城科技和中國外運兩只股價相差不大的個股之間做波動率差價,假定兩者的目標位都是3港元,如果兩者股價偏差太大,就逐步賣出股價偏高的那個,買入偏低的那個。如果等兩只個股股價都漲到3港元時,我的收益率肯定比持有單只高,而且經過不斷的差價操作,我的持股成本會降低,一旦碰上大勢反轉向下,或者對企業基本面預期出現偏差時,止損能更從容。

2013年9月23日和9月24日,長城科技股價突破2港元,最高飆升到2.2元多,我將長城科技分批賣清,買進了中國外運。而戲劇化的一幕此時又出現了,長城科技之後竟然停牌了,公布要采取溢價私有化方案退市了。經過一番討論,我和朋友們的結論是,長城科技歷史套牢盤堆積在3.5-4港元,最後的私有化價格估計在這個區間。

只拿確定性最高的一段收益

雖然整體上看,我在長城科技上的盈利也有30%左右,但是利潤大頭卻錯失了,而且年內已經兩次與大的獲利機會擦肩而過,讓我在那幾天情緒著實不高。我當時又開始在上千家港股中進行搜尋,並且下定決心,要繼續找出下一只牛股。

2013年最熱的概念是TMT和文化傳媒,而TMT里最熱的是手遊。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的國慶長假中,我終於在茫茫港股群中找到了一家擁有手遊和2013年下半年新興起的互聯網彩票雙重熱點業務的公司第一視頻,而且這家公司的手遊業務和互聯網彩票業務在業內都是處於前沿的。當時公司股價0.6港元,且公司董事局主席張力軍先生將0.6港元的期權開始行權。而在2013年整個三季度,一向成交量稀少的第一視頻股價在0.5-0.7港元開始逐步有放量跡象。

因此,我也逐步將手里的中國外運換成了第一視頻。按照當時第一視頻持有的在美股上市的中國手遊市值計算,已經達到了第一視頻總市值的70%以上,第一視頻超低的資產負債率,加上賬上還有每股接近一毛錢的現金,就算虧錢的視頻業務部分分文不值,互聯網彩票部分也幾乎等於是白送投資人的。而當時500彩票網已經準備去納斯達克掛牌上市了,第一視頻股價的催化劑近在眼前。

這次運氣總算不錯,在互聯網彩票熱的催化下,同時也借助社保基金入股第一視頻美股子公司中國手遊的東風,再加上500彩票網在美國上市後高開高走的出眾表現,配合第一視頻彩票業務(尤其是手機彩票365)和手遊業務第三和第四季度強勁的數據,第一視頻股價在2013年底開始大幅上揚,並在2013年聖誕節前後到2014年元旦後呈現加速上揚趨勢。

而這時我也開始面臨新的抉擇,是選擇落袋為安,還是繼續等待?2014年3月中下旬,第一視頻將公布2013年年報,由於2013年上半年,公司的視頻業務虧損幅度較大,而其手遊和彩票業務也剛開始發力,短期內業績增長要填補視頻業務的虧損窟窿概率不大,整個2013年度業績虧損是大概率事件。因此,我決定在春節前股價上漲時提前獲利了結,以規避年報可能出現的業績地雷(事實證明這個選擇是正確的,3月下旬第一視頻年報的虧損幅度甚至遠遠超過了我的預期,這也導致了股價過山車似的下跌)。

這些年港股市場跌宕起伏的投資經歷讓我很清醒地區分了投機和投資的區別,無論是手遊還是互聯網彩票,這些在現在終究是泡沫和概念,這類個股暫時不值得長期持有,就像裘國根先生所說,只拿確定性最高的這一段。

2014年初,A股市場IPO重啟,創業板指數也持續走向新高,同時港股創業板指數也連續上漲,脫離了幾年的歷史大跌。從2012年底到2014年初,港股創業板里牛股頻出,漲幅5倍甚至10倍以上的個股非常多。我在出清第一視頻的同時,也開始關註並以0.7港元的均價買入港股創業板的另一只沈寂多年、從2013年開始底部放天量上漲的個股:北大青鳥環宇。

北大青鳥環宇2013年度已經計劃將近幾年業績持續高速增長的青鳥消防分拆到A股中小板上市,旗下也有不少有價值的資產,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已經持續幾年高速增長了,和當初的上海複旦情況比較類似,公司整體估值的確偏低。

雖然2014年4月初,受北大青鳥集團和馬來財團國浩地產東直門項目糾紛的影響,股價大幅下跌。但現在看來,這次下跌有點莫名其妙。東直門項目是集團的項目,和青鳥環宇基本沒啥關系。根據最新的青鳥環宇一季度報表,業績並沒有受到影響,主營收入和利潤同比繼續保持增長,財務狀況依然良好。而且根據該公司的歷史業績表現,向來是上半年收入只占全年的30%多,下半年占60%,下半年業績要遠遠好於上半年。而每年一季度通常也是青鳥環宇業績最低,但攤銷成本費用最多的一個季度。

尤其是2014年4月證監會正式批複滬港通試點之後,我對類似青鳥這樣的純H股國有背景的知名企業信心更足。

我一直感覺,港股市場近幾年已經慢慢從由香港本地財閥和歐美機構聯合主導的市場,演變成為了國內資金、香港本地財閥、歐美機構三方的角力場。隨著香港老一輩知名企業家的逐漸老去,香港本地財閥勢力慢慢走向式微,而香港散戶則更將面臨徹底被邊緣化的趨勢;正向當年上世紀70年代後香港本地財閥迅速崛起,取代英資四大行成為香港資本市場的主導力量一樣,在滬港通的橫空出世,會加速港股市場的A股化趨勢。而其中,考慮到流動性因素和研究覆蓋面的考量,國內投資者基本會主導他們熟悉的中小市值內地企業,這些企業的A股化趨勢會更明顯。

長期看,無論是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還是港交所主席李小加,都是香港和內地貨幣一體化的支持者。人民幣慢慢走向資本項下自由兌換的國際化過程,也必將加速港元脫離聯系匯率制度,向人民幣靠攏。

在這個過程中,港股市場和A股市場的估值會互相影響和作用,很多港股市場中相比A股同類企業大大低估的中小市值內地企業,必然會在這種制度性、結構性變革的大潮中,股價出現巨幅波動。而在此間能把握住歷史性機遇的投資人,很容易取得超額的收益。一個股價秩序和結構面臨重塑的市場,無疑能給投資人帶來超乎想象的機會,這也是我這7年來一直深耕港股市場最直接的因素。

不過,有些問題我也需要深刻反思,由於2013年到2014年初以來總體盈利狀況不錯,心態上沒有了2012年底的那種謹慎感,而更多了持續盈利後的激進,才會在第一視頻出貨後沒有離場休息,調整狀態。

當大風來的時候,你必須在場,因為母豬都會飛上天;但當災難和風險來臨時,不在場真的很重要!回顧自己這7年的港股投資經歷,我覺得未來自己迫切需要學會的是,懂得在適當時候不在場,雖然這一點的確知易行難。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持有以上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079

香港,请将我遗忘 —— 一个7年港漂的心路



转贴,不评论,不解释。

 http://finance.qq.com/a/20150622/004666.htm
-------------


香港,请将我遗忘 —— 一个7年港漂的心路

在决定离开香港的前夜,我再次登上了太平山顶,看着中环鳞次栉比的霓虹灯倒映在维多利亚湾,我突然感到一股浓浓的怅惘和失落:为自己,也为香港。这里曾寄托着我的青春梦想,豪情万丈而来,悄无声息而去。谁曾经拥有谁?谁又放弃了谁?

上 周忙完了搬家,然后离开香港到了深圳新公司报道,身份也从香港居民变成了大陆居民。今年本是我在香港的第七年,按照移民局规定,我可以申请香港永久居民, 虽然只差永久两个字,但代表的却完全不一样。放弃香港身份对我未来的人生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如今的香港肯定不会是我人生的归宿,但是最 终决定放弃时,还是有诸多的不舍。

我对香港最初的喜爱来自小时候看的港产片,那个时候 真的是香港影视业的辉煌时期,很多影片至今仍是经典,很多香港明星一度影响了我的人生:比如找女朋友,我就会潜意识按照赵雅芝的模子去找,而周润发在《英 雄本色》中的形象就几乎代表了我对侠客的全部认识。之后的印象就是小时候极其要好的玩伴,举家搬去了香港,当时香港还没回归,他们脸上洋溢着的喜悦我至今 难以忘记,感觉是中了去极乐世界的船票。多年后我考研到了香港,再见到童年的玩伴时,不知道是时间拉远了我们的距离还是香港社会重塑了一个人,那个当年老 爱打架的他,如今成了大家眼中的乖乖仔,见面都只是礼貌性的和我交流,和我保持着一种莫名的距离。最后我们草草见了几面之后就再也没有联系。除此之外,我 还是非常喜欢香港,喜欢他城市的整洁,喜欢有素质的市民和各个地方透露出人性化的小细节。

但在香港呆了7年后,我还是决定离开。对于一个没有家庭背景,没有祖辈积累,只有一些梦想和一股子拼劲的年轻人来说,香港于我,真的有一种有劲无处使的逼仄和束缚感。

当 我告诉身边朋友我决定离开香港回大陆工作的时候,朋友们没有一丝惊讶,只是叹了口气说到:“哎,又一个。”其实在我们这批学生港漂中,绝大多数是没有什么 地域概念和念家情节的,虽然把香港当作自己的归宿是需要勇气的,最起码也要买得起房,但房价在我们的聊天中从来都只是调侃的话题,没有人把这个视为畏途,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而香港正是这样一个做梦的好好地方:包容的文化,廉洁的政府,精干的公务员队伍,良好的法制 框架。但现在,我们讨论的更多话题是回去,而回去的理由各种各样,有回老家找对象的,有买不起房的,有回大陆寻找新机会的,也有纯粹是不喜欢香港的。平时 大家聚在一起都会探讨下香港和大陆优势之类的话题,最后总能达成高度一致:要发展,要么去美国,要么回大陆,留香港看不到什么前途。但促使部分人留下的原 因,怕也是香港最后的优势。这优势是什么,每个港漂的看法都不一样。

很多人心理上都能 接受香港往日辉煌不再,也许早已不是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那个远东金融中心,但这些年的衰落速度也足够触目惊心:香港1997年回归时人均GDP是澳门的两 倍,但香港GDP17年积累增幅不到四成,如今澳门是香港的3倍。香港回归那年GDP总量是大陆的18%,到2013年已下滑到不足大陆的3%。1997 年,北京、上海、广州的GDP之和都远不及香港。如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GDP总量皆已超过香港。据说天津也马上超过了。十年前,香港人均GDP 还超过新加坡一大截,如今新加坡人均GDP则达到了5.2万美元,领先香港1.4万美元。

在 经济停滞的背后,是人才的流失。我不想引用一些数据,只是在生活中感受到,很多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香港精英,都在慢慢的往外移民,去美国,去加拿大,去澳洲 或去英国,我港大的同学,毕业后留在香港的屈指可数。而这些年支持香港发展人才的补充,恰恰就是类似我们这些大陆学生:在大陆,过去到香港读书是一种荣 耀,很多时候只有高考状元才可以。但现在,很明显已经不是这样了,我的离开也许只是个案,但会不会无意间代表了很多港漂的态度,香港对我们的吸引力也在下 降。

在人才流失的背后,是整个香港社会氛围的变坏,给人一种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甚至 暮气沉沉的感觉。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香港代表的是朝气,代表的是奋斗,代表的是刻苦。那时大家差得不远,机会也多,只要卖力工作,总能有不错的回报。而 现在,随着第一第二产业的消失,香港底层人越来越像条干巴巴的咸鱼,翻身无望。如今,香港贫富悬殊越拉越大,资源被高度垄断,房价越来越畸形,住宅面积越 来越小,毕业生起薪几乎十年没有涨过,但物价却越来越贵:用我香港同学的话说,越来越看不到希望了。

这 种氛围的变坏在职场也有着清晰的感受。我毕业后幸运找了中环的一家外资投行工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与香港同事的交往:刚开始一年与他们的交往基本不存在障 碍,大家有说有笑。但随着香港经济停滞、外加一些族群冲突言论的炒作与发酵,香港同事几乎是一致对大陆背景同事划出了一道隐形界限。你看不到它的存在,但 你能清晰感受到它,感受到那种表面彬彬有礼实际拒人千里外衣遮掩下的防范甚至敌意。这种行为的潜台词非常生硬和冰冷:你不属于我们。

这样氛围导致的结果是:就算我一个人完成了全部门几乎一半的项目,收获的却不是掌声与祝福,而经常是一种集体性的完全无视的不理不睬,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我知道,我多少被当做了陆港摩擦的出气筒。每年四倍于香港人口的内地游客蜂拥而至。曾经,他们是香港人眼中的““阿灿”,但是现在,他们是出手阔绰的“土豪”,买LV和黄金,就如同买白菜。用一位香港朋友的话,曾经的穷亲戚跑到自家门口摆阔,这滋味谁受得了。在无望的社会中,曾经港人的奋斗榜样李嘉诚被形容为了挡路者,反而是马云,在传统上一直有着为富者必不仁思想的大陆,被奉为了新一代白手起家的创业导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以 我7年的香港经历,将心比心的说,普通香港人是可怜的。工作压力那么大,收入那么少,生活成本又那么高,每天回家还只能和老小三代挤在鸽子笼里,心态怎会 平衡?我们过不下去,可以退回大陆。大城市过不下去,可以去小城市。总之中国那么大,总有自己的容身之处。但香港人,他们几乎无路可退。这就可以理解为什 么有一些香港学生会出现在占中或者游行的队伍里:如果毕业就意味着失业,那总需要宣泄一下这种心情?其实对于任何一个社会,学生上街,都意味着社会本身生 病了:学生天然需要做的,是泡图书馆,啃书本,是写诗,郊游,谈恋爱,做各种梦并去实现它。

人 在受到外部环境刺激而又无力改变的时候,倾向于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接受外部的任何信息,在我看来,这多少代表了目前的香港。在隐约的恐惧与挥之不去的迷 茫支配下,部分港人开始逃避,讨厌涌入的大陆人,讨厌涌入的菲律宾人,讨厌所有的改变,缅怀着被统治却可以过安心日子的曾经。这种心态在中下层香港人身上 体现得尤为明显:就只是因为我说着一口普通话,最近两年我曾在美心、吉野家、百佳超市等无端遭受服务人员羞辱性的白眼和非常明显的敌意,也曾多次在坐出租 车的时候听司机一边一脸的不屑,一边用粤语在嘀嘀咕咕——我能听得出他们是在骂人。我想发火,但最后还是忍住了。他们以为我听不懂粤语,但感谢在香港的7 年熏陶,实际上我不仅会听,也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我甚至能用粤语把黄家驹的《海阔天空》唱得让土生土长的香港同学甘拜下风——只是我平时还是很固执地说 普通话——那是我的母语,来香港前我已经说了20多年了,已成为一种习惯。如果我需要改变这种习惯才能得到接受和认同,才能被融入,那是不是说明香港这个 社会真的生病了?

但我7年前到香港时真不是这样的。那时,彬彬有礼和助人为乐,在香港 几乎是一种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我清楚记得刚到港大报到的时候,真的是两眼一抹黑,但很快我就感受到了香港这个社会的善意与包容:几乎我走到哪里,无论是 在校园,还是街头小巷,只要我张开口,就肯定会有人很热情地帮我,哪怕我的普通话他们基本听不懂,他们的粤语我也完全听不懂。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找一个 社区足球场,我询问的一个茶肆店主硬是把我一直领到了球场旁边才转头回店里去。所以,至今我都很感激香港,他们帮一个内地过来,举目无亲,且语言不通的内 地学生迅速融入了。所以,就算今天我很多次遭受一些莫名其妙的敌意对待,我仍心存感激——只是,这种感激,就真的只是感激,是一种知恩必报的本性,但却再 也无法演变为一种认可甚至亲近。

有些东西,如果被打碎了,就很难重新粘合起来——这里就包括了心理上的信任与不设防。这很像香港目前的族群撕裂,实践起来其实很容易,但,有没有想过,这种撕裂需要未来多久的时间,以及多大的努力,才可能重新弥合?

目前的尴尬是,社会中下层只能看见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不肯抬头看看远方,不肯改变。少数识大体的精英也只能沦为一枚良币,最终被劣币所驱逐,曾经的“八万五”政策被香港中产阶级否决,曾经有希望引领全球科技行业的数码港愣是被弄成了地产项目。包括上周的政改,都显示了一小部分香港人不愿意改变带来的捆绑后果。

就连香港一直引以为傲的金融行业竞争力,其实都有点老态龙钟、不思进取到无法容忍的感觉——除了中环的办公楼,以及白领们的西装革履仍在昭示着这里曾经是一个金融中心以外,其他软硬件方面其实都已被世界、被大陆甩开了远不止几条大街。不与时俱进,拒绝掉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到最近才开始讨论,人家都美国IPO大 半年了。其他还有如本地券商机构极为落后的交易系统(大陆任何一个最三流的券商,其证券交易以及结算系统也好过香港最牛逼的投行),就这样的系统,还收着 远远高于大陆券商的手续费率;配股需要自己电话经纪人操作、证券交易每手可能500股,也可能1千股,2千股,3千股、4千股、6千股,你得先查询核实每 家公司交易单位到底是多少,然后还要计算你买的股数能不能被3、或者被4、被6整除,然后再去下单;一个实时行情仍要收费的港交所;繁碎的银行间转账……,等等,如果你刚从大陆过去,你会被这些不思进取,落后到近乎石器时代的东西目瞪口呆,你会觉得这套系统的所有设置整个就是为了拒绝你去交易,而不是欢迎你去参与,你也能理解为何迄今港股日交易额只有1000亿。

所有这些都在慢慢却严重侵蚀者香港最引以为傲的金融市场的活力。一河之隔的深圳,如同一个黑洞,把科技创新人才全部吸走。这样继续下去,但如果人民币开始国际化,深圳上海金融业开始腾飞,香港的未来在哪里?

下周开始,我将在深圳这个年轻和有活力的城市开始新的追梦之旅。

无论如何,我祝福你,香港,这个曾经寄托了我青春梦想的城市。

祝福我们未来都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881

《沽注一擲》我的投資心路歷程的改變

巴黎:

Blog友們對筆者的要求真的不低。有時他們會認爲我不應太純”價值“法,有時另一些會認為我的"價值法"未夠純。就像今次筆者低價買入渣打事件,Joseph 兄認為我的方法不是價值法,是一種投機行為。

如果渣打可以做多一次,我會選擇使用期權,這種想法是我學習價值法時從來沒有想過,我的期貨戶口有十多年未用過,事實四、五月上證大升的時候,筆者至少向十間國內和本地的證券行探索以槓桿10倍買A股Put的可能。那正是我出"上証不會大跌,但會狂跌"一文時。

可惜鑑於當時的法規,筆者只能用naked short,雖然那支A股結果從17元跌到6元,但筆者卻被大市震至平手無功,若果能用熟手的揸put,今年至少30%回報。

最初學習價值法時,Ben Graham說:"好的投機叫投資;不好的投資叫投機!"。

把這話延申,若能找到一種能控制到情緒,又能有把握的方法,無論其它人或門派怎麼想是在投機,實際都是在投資。

這是多麼的吸引,但隨後幾年不斷鑚硏價值法,就忘記了最初的想法。

直至後來遇到一些失敗的投資,筆者明白到投資市場只有"錢",絶不能純情、學院式的對待。

再感謝這本對價值投資人極具啓發的"The Big Short"真人故事小說,筆者終於明白自己缺小什麼。

投資是你個人的事情,做你最順手的就是最好的方法,你自己最擅長的工具就是最好的工具。你必須有自己的個性,走自己的路。

很多Blog主看到別人對某一方法、某一指標或某一工具,總愛找一些弱點批評一下,他們並不明白,一個乞丐舞動那支爛棍就是他最利害的打狗棒法,因為那支棍是在他的手中而不是你的手。

The big short 《沽注一擲》中有兩個小子不懂什麼叫投資,但他知道拿了諾貝爾獎的Black Scholes期權計法是錯的,他們一直只在市場出現轉角時做期權買家,並且在其它大銀行, AIG等認為用電腦計次按債券價格無敵時候《沽注一擲》空次按債券,入了大量的put option。

我的偶像Michael Burry也逆他基金合顆人價值投資法高手Joel Greenblatt,並孤注一擲 put option,狂打販大市,為其基金劃上完滿句號。

1月21日我看定此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554

數字(便利店)一個慘痛的創業分享。 新加(心路歷程)

1 : GS(14)@2011-06-23 22:32:48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5&t=63417數字(便利店)一個慘痛的創業分享。 新加(心路歷程)我在便利店公作已經接近十一年,在零九年的時候我特許了一間便利店,其實應該是一件開心的事,因自己在便利店打工多年終於做了半過老板,為何會係一個慘痛的經歷.零九年金融海嘯,經濟十分差,當時排隊特許便利店的人十分多,特許經營可以話去到一個高峰期,我眼見很多準備特許便利店的人在其他舖頭做實習,我附近的舖頭亦一間又一間咁特許給新的經營者,正正就是咁多人攞舖,我好擔心自己會冇咗份工,因自己沒有什麼學歷,工作經驗最多亦是係便利店,我終於忍吾往問了自己的主任,我可吾可以自己攞間舖做,吾問由自可,一問就出事。主任即時答,當然可以啦,你地D經理好多都自己攞間做,以後吾洗同人打工,自己做老板。其實吾係吾洗同人打工,只不過係用錢賣份工打,我一早已經明白這道理。我選擇了一間接近二萬元一曰生意的舖頭,我等了三個星期,特許經營部給了這舖頭的一年整體生意及和我的分賬報告,他們給我三天時間考慮,我自己看了這份報告,非常失望,因這舖的平均毛利只得二十七,公司分賬六十四個巴仙,餘下三十六巴仙給你。你話這樣分賬的舖什樣做,我要包哂舖頭全部人工、大假、例假、強積金、器材維修及保養(包括無理的每三個月一次的例行檢查接近三千元一次)、壞貨及shot貨(壞貨是過期的貨,自己落貨落多咗賣吾哂,就係自己低死,但係公司亂分貨,分D月下貨賣吾到你就出事啦)(shot貨是被人偷的貨,間間舖都有,是乎多小,有D舖三個月可以shot六至七萬)攞就得、吾攞就吾得、點解?我同主任講:間舖我吾想要,條數出咗來好似好難做,估都估吾到主任會咁樣答我,有幾難做,你都做咗成十年啦,無嘢難到你喎,樣樣節省D咪得囉,我心諗,咁難講D說話都講得出囗,依個主任係吾係人嚟,攞間舖都係為咗搵錢,吾係攞間鋪番來用節省方法搵錢。我決意吾攞舖,主任即時變臉(國術大師),主任問我,你有無諗過特許經營部已經幫你做咗好多嘢,你睇完條數小小吾鍾意,你就話吾要,我好難同你交代,加上現在好多人等緊攞舖,吾知你做緊個間幾時有人攞,你係吾係想吾做,你吾做大把人爭往做,你數就攞咗依家想吾要,我驚你好快無得露喎!我最終就範,因擔心連份工都無。到現在舖頭真是要用節省來營運,我自已要做埋夜班來維持舖頭財政,你地話我係吾係好慘,毛利由接舖到現在永遠都是同當曰的報告下跌二至三個百份點,生意升毛利跌,個個行家都係咁講,同公司講條數做吾掂,公司係咁拖,不斷同我講,要用時間來收集數據,換舖又話無乜舖揀,你話死吾死,交舖就連渣都冇,吾交又吾知自自己幾時頂吾順,究竟命運是自己安排定是由過天來決定!其實命運應該由自己決定,但是一次錯誤的決定,換番來只有缺陷和哀傷,你地話我是不是很慘,明明自己都好盡心盡力去做,換番來的連最低工資都未有,工作時間長,一曰復一曰,這樣的日子真是很難過。隨此以外,對我和家人亦是一個大影響,我機本上,每曰剩係得返工同睡覺,毎天醒來就去上班,下班以後就是睡覺,有時想約下朋友食下飯或睇埸戲都冇時間,正所謂我都吾知幾時得閒,我覺得自己很像一部工作機器,好像不會停下來,回想以前,打份工的壓力真是很少,現在常常擔心舖頭無生意,生意多又驚做吾掂,再咁落去,我好驚自己會屈出病來。家人接觸小了,關係亦開始淡了,好多時想講給家人聽自己的近況,但是又怕他們擔心,不竟自己都是成年人,無理由把自己的哀傷痛苦分給家人,默默承受亦都好似成為習慣。一個沒有色彩的人生,以前做人玩下做下,雖然活得比較悶,但未至於沒有色彩,現在真正體會到沒有色彩的感覺,好像很想曰子快一點過,但是往往曰子就係好難過,明明很想落淚,但是永遠都是流不出來。http://finance.discuss.com.hk/viewthrea ... 3D1&page=1
2 : Wilbur(1931)@2011-06-24 16:47:02

有d人做得好掂架

不過係早期係公屋插到旗o個d咯 smiley
3 : GS(14)@2011-06-25 10:54:50

但是我那邊,其實一區都是得兩間7仔,但是就好近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974

爽視彈:心路定位系統? 朱國亮

1 : GS(14)@2013-03-30 23:07:31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entertain/20130225/177046
究竟是無綫節目部疏忽,又或者根本沒有理會觀眾感受,上周兩線劇集都講電視台拍真人騷,故事背景相同也算,但《戀愛季節》主角徐子珊姓夏叫Summer;《心路GPS》主角陳展鵬又係姓夏叫Summer,沒有撞演員就輪到同名同姓,想點?!
講開《心路GPS》,愛看電視的母親曾經問我:「劇名係乜嘢意思?」一時間實在難以解釋,本來想說:「心路全球定位系統!」但說出來也覺好笑,於是,唯有向老媽解釋:「即係替人搵心靈的出路,好似呢個細路掛住打機又頂老竇,陳展鵬咪帶佢去山區尋回自我囉!」老媽點頭,唔知明唔明。
今天電視劇觀眾除了主婦,以老人家及小孩為主,所以強姦戲只有網友叫好,收視未必高。同理,看似很潮很型的劇名,未必合用。莫非要《鑑證WhatsApp》、《潛行Facebook》才夠噱頭?
朱國亮
逢一、三、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437

魯芬最後心路歷程(1954-2017)

1 : GS(14)@2017-02-12 15:43:33

2017-02-09 NM

魯芬(原名張偉芬),是高登仔的另類女神。

患皮肌炎抗病十個月後,於本週一(二月六日)凌晨因感染出現肺衰竭,撒手塵寰。

她的遺願是讓人認知皮肌炎的嚴重性。被奪去性命的最後日子,拒絕圈中人探望,將病情低調處理,因為她仍抱住一份信心要以一個硬淨、打勝仗的魯芬見人。

三星期前,病床上還算精靈的她,道出一段抗病心情。不擔心經濟

只是三個星期,魯芬病情急轉直下。

臨終前的二十多天,魯芬插住氧氣喉,面色暗啞,還因為服食類固醇導致脫髮。縱然瘦了二十多磅,縮了一小圈(健康時近二百磅),但說話仍有中氣的她,不失「魯芬急轉彎」地說:「你(記者)等我打埋呢場仗,好好睇睇先出嚟做訪問。如果你報導咗,就會冇人再搵魯芬做嘢嘞!我唔需要外界關心,亦唔需要同行幫助,你唔知魯芬係娛圈小富婆咩?我細佬一家都好照顧我。我有幾層樓揸手,其中一間元朗村屋係我Happy house,當度假用。」

過到年就過關

患上罕見皮肌炎,把她由關節、肌肉、皮膚,以至肺部都受盡折騰,但魯芬還是擺出一副笑容,要貫徹幕前形象。「到時(指病癒後)我戴住帽遮一遮個頭,講吓我點力抗呢個病。魯芬形象係開心,點可以俾人知道我依家咁。」說罷,咳了多聲,忙用紙巾包起痰。在公立醫院留醫個多月,對圈中朋友邀請飯局,或關心問候,她只透過短訊回覆:「休息中,遲啲見!」封鎖日漸嚴重的病情,無論這場仗輸贏與否,留在別人心目中,她希望是個硬淨的魯芬。抗病需要信念,她選擇相信農曆年是一大關口。「等我過埋新正頭,過到新年就過到呢一關。」年初十,她離別了大家。

撐手撐腳證堅強

講到病情,魯芬歸咎去年在東莞拍網上電影時下榻的酒店衞生環境太骯髒,引致她患神經性皮炎,也感自己當日對這個病的無知,而太疏忽,處理不當。「起初以為普通皮膚病啫,咪晚晚用熱水浸吓,點知愈嚟愈嚴重,睇咗好多醫生,先知係呢個病(皮肌炎)。上年我喺私家醫院使咗廿萬,穩定過一排。」說罷,她大力握住記者的手,「之前手腳肌肉冇晒力,依家我可以有力握住你。睇埋我隻腳,可以有力撐住床尾。」隨即撐了幾腳,努力證明自己有望康復,並非空想。 「近排因為肺都受感染,花咗少少,所以先再入院,好快冇事。」

記事簿留最後準備

面惡心善的魯芬,還是一個「慈母」,口邊不忘提到一起生活,視如己出的一對姪仔姪女。「我個肥仔好叻o架!佢間熱狗店,喺美食博覽排晒隊,似我煮嘢食好叻;姪女Ling Ling係我經理人,照顧我所有。佢哋都大晒,其實我冇乜牽掛。」在病床邊,魯芬放了一本又大又厚的紅色記事簿。「用嚟記低啲點滴,仲有我整私房菜啲教材。」看似樂觀,但身體切實感受到自己每況愈下,心裡難免想做點準備。大年初三,魯芬在藥物加重下陷入昏睡。本月二日,她以短訊向傳媒「報平安」,其實是家人代勞。年初十,盡了最大努力的魯芬,完成最後路程。

開過聯誼會玻璃廠魯芬做廚瓣數多

小時候走難來港,魯芬習慣靠自己。做過不同行業的她入行前經營過聯誼會、小型玻璃廠及牌檔生意。86年契爺董驃介紹她入亞視拍劇,當時她的正職做貿易行,「靠亞視份糧,我咁肥點養得起我。」由於廚藝了得,翌年被朋友引薦去日本京都一間卡啦OK做大廚,但88年因工作簽證問題回流,碰巧曾志偉找她在《女子監獄》飾演蝦蝦霸霸的大家姐「山東婆」,從此片約不斷。除了拍戲、登台外,她還搞製作公司。瓣瓣通,儲落唔少的她,在元朗合益廣場及元朗村屋都有物業揸手。

地主父文革被鬥死隨母改嫁兄妹失散

表面粗豪的魯芬,其實出身富貴,於上海出世的她有五兄弟姊妹,父親開傢具店兼且是地主。一場文革,其父慘被鬥死。後與一弟一妹隨母改嫁,搬到香港生活,因而跟大哥和最年幼的細妹失散,直至近年,才透過微博尋回二人。可惜母親早已離世,未能一家團聚,故她特別愛惜身邊家人。

魯芬守貞63年

63歲獨身的她,在牙膏廣告穿起婚紗。拍過兩次拖的魯芬從小謹記母親教導:要自立,褲子要紮得緊!因此她自言從不做「出格」之事,被指六旬仍是處子之身。

母親遺訓:“褲子要紮得緊”

皮肌炎三成存活者會殘疾

有指魯芬曾入住衞生環境差的酒店,以致患皮肌炎,但香港風濕病基金會副主席李家榮醫生表示,沒有數據指出個人衞生、衣服、床鋪與皮肌炎有關係。皮肌炎是指「皮膚及肌肉的發炎」,屬於風濕關節病,是因免疫系統失調所致。初期病徵並不明顯,只是出現紅疹,接下來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全身肌肉,初期會感到肌肉關節疼痛、肌肉無力,及後肌肉會開始萎縮,部分患者半年內須坐輪椅。皮肌炎可影響內臟,包括食道影響吞咽或影響心臟功能,引致間質性肺炎或肺部纖維化,出現呼吸衰竭,可在6個月內死亡。治療時機極為關鍵,當肌肉開始萎縮,可造成肢體殘障。亞太抗風濕聯盟學術會議曾指出,即使仍存活的患者中,有近三成人出現中度至嚴重殘疾。

撰文、攝影、攝錄:娛樂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6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