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暉資本趙剛:醫療行業今年有這些投資機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26/154899.shtml
導讀 : 趙剛以自身做醫療投資的經驗,闡述了醫療行業只要做一個選對方向的細分領域,輸的概率比其他行業低得多。他還認為,在器械和醫療服務方面,今年和明年有很好的投資機會。
i黑馬訊 3月26日消息,由創業黑馬舉辦的第三屆黑馬運動會今日在京舉行,弘暉資本創始合夥人趙剛做了一場關於“弘暉資本的經驗及對醫療行業的思考”的主題演講。
以下為趙剛分享節選,經i黑馬編輯整理:
弘暉資本是我和王暉是2014年6月份創立公司。我們一期基金大概募集4個億人民幣錢,18個月我們完成25個項目的投資,我們的基金發展得也非常快。我今天想分享的是我們作為一個創業公司,是怎麽樣成為一個黑馬的。
我們認為,做投資核心資產核心競爭力是人。過去18個月我們聚集了25位精英,都來自於國際知名的學校和投資機構。當你想做一個領域的時候,你首先要找到這個領域當中最精英的的團隊,沒有人,你一個人坐在那什麽都幹不成。
我們主要團隊投的項目基本圍繞四大塊:器械、醫藥、服務和診斷。我們這個團隊整個人在不同的機構完成了這麽多項目。當你找到一群誌同道合的人,一群有同樣目標夢想能力的人,他們聚集在一起專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們有著將近五倍的效率。聚焦在一個點上突破,你才可能在你的行業里有優勢和領先,才有發展機會。
這六個字代表弘暉過去18個月的經驗:專註、勤奮、團結。
專註這個詞是我們做醫療行業最最重要的詞。做醫療行業的人不像做消費,你這個做不好可以轉到另外一個,而且在醫療里做連續創業者一般都是越做越小的,因為醫療是一個長周期行業,而且是一個長尾行業,你在一個方向走的越深越遠你後面價值成長期越大。你如果不準備在里面獻身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你不要在這里做。互聯網去玩刺激的沒問題,但醫療這個行業三年不見影子,五年不見結果,十年不見一個平臺,要想做這個行業請大家尊重你們的領域,長期持續做下去。只要你正常努力勤奮長期做,醫療行業有另外一個概念,輸的概率不是特別高,你真正專註做一個細分領域,選擇方向選對了,走的結果相對好的概率比其他行業高。
勤奮,我和王暉去年看了500個項目,我們挑了其中25個項目來投。這種勤奮精神是我們過去18個月能有結果的原因。
分享完情感方面,咱們說點幹活的實在事。
第一個,大方向經濟下滑,我們醫療行業絕對處在好的周期里面。第二個,寒冬中不是沒有機會的,寒冬中有眼光有能力的投資人會出手的,有很多人在這個時候出手。我們認為這個時候出手的價值是:第一,從投資人角度,我們認為好的企業是願意出來融資的。第二,我們在寒冬中,能把企業看得清楚。第三,從歷史經驗看,這個時候存活的企業,走過寒冬的,在經濟回暖的時候,行業周期來的時候,他是爬的最快的。
各位在未來五到十年中,甚至二十年,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對醫療的需求一定會上升。人口變化帶來消費變化,對於老齡化社會醫療是剛需的剛需。中國今年在真正的醫療端是持續剛性上漲。
生育率下降,中國老齡化率持續上升,這個東西不是你用什麽工具能避免的,這是社會形態和社會意識變化導致的結果。好的地方是供給側有很多優勢,過去十年中上市的藥雖然只有這些,但是我們孵化了這麽多產品,這只是藥里面的,在器械上,服務端,移動醫療等等,都是類似結果。人口問題是需求側的問題,但如果沒有供給側的支撐市場不存在,沒有賣方存在,沒有提供方。在藥上面我們起碼看到未來很充足。我們分析過器械和醫療服務,狀態是相似的。我們認為今年和明年有很好的投資機會。
我們總結三個板塊:醫療器械、生物醫藥和醫療服務。器械行業我們堅持產品線創新與拓展能力下,市場廣闊、定位精準、平臺型生態系統。早期企業最大的機會在於你選取新的技術路徑新的技術方向和方案,做技術突破。你到了成長期的時候意味著你開始產品進入市場,有銷售規模和一定市場份額的時候你特別註意的是市場定位,都會有相似產品和相關產品出現,你怎麽獲得優勢和發展機會,你必須把你的定位做的非常準,你定位哪一類客戶,哪個級別客戶,哪個專業病種,病種的組合,哪個階段的應用,都要非常精準。如果大的不精確的定位會使你陷入汪洋無法自拔。假如你已經超過成長期,有一定規模了,那個時候你要開始考慮平臺化。
在服務行業,從弘暉角度和我們過去看的項目當中總結經驗我們認為服務行業最重要的是政策導向,醫療服務是高管制行業,直接關系到人的生命健康,政府的影響力,政策的影響力,對這個領域商業模式的導向有巨大影響
最後說說我們對企業的關註。我們對於已投的企業和被投企業,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不同階段類別的企業里我們扮演不同角色。早期的企業,你有什麽困難就是我的困難。到成長期,有一定市場地位了,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體系和可循環的商業模式的時候你就不能什麽都參與,往後退一步,當他的教練,避免他犯錯誤,戰略上有些錯誤東西不要做,管理上有些胡來的事不要做,讓他走一個正確的方向,朝著既定目標去前進,而不是半道拐彎。我們的總結是在於和企業合作,投後管理當中一定要保持自己在適當的角色上,這是我們作為投資人的經驗。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i黑馬,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專訪弘暉資本王暉:做一個自律的微觀醫藥投資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4/161851.shtml
專訪弘暉資本王暉:做一個自律的微觀醫藥投資人
本文由健康點healthpoint(微信ID: caixin-life)授權i黑馬發布。
風投界的大佬徐小平幾日前在三亞說出“讓樂觀主義成為創投時代的信仰”。這樣的語境中,醫療健康產業更是符合風口的條件。然而,弘暉資本創始合夥人王暉不以為然,稱自己從不盲目樂觀。
王暉和趙剛等幾位小夥伴初創弘暉資本於2014年初,這是一家專註於醫療健康產業的投資基金。2017年3月,王暉曾經主導投資的普利藥業(300630.SZ)在創業板上市, 2017年1月他曾經主導投資的新世紀醫療控股有限公司(01518.HK,下稱新世紀醫療)在香港上市。除了普利藥業和新世紀醫療,王暉曾投資的康寧醫院(02120.HK)、康弘藥業(002773.SZ)、和新眼光(430140.SZ)三家機構亦先後上市並逐步退出。
此外,邁瑞醫療,魚躍醫療(002223.SZ),合全藥業(832159.OC),康龍化成,百洋藥業,開拓藥業,京頤股份,馬瀧齒科,育學園等背後也都有弘暉資本的身影。
這就是一門生意
王暉2014年初離開鼎暉投資的投委會,選擇了自己創業,設立弘暉資本。他對健康點記者表示,原因之一是不認同跨界的投資理念,尤其在醫健領域,他認為專業與專註十分重要。
王暉本科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系,留美紐約大學的博士班是生物化學專業,父母皆為醫生,從小耳熏目染。他曾在美國著名醫療企業Becton Dickinson的總部工作,後任華爾街的雷曼兄弟公司分析師,2007年回國後加入便成為專註於醫藥領域的專業投資人(Specialist)。‘一路低頭拉車,不知不覺十年過去了’他指了指兩鬢的幾根白發,哈哈笑談。
你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風格是怎樣的?
王暉:我在鼎暉的時候就比較自律,只看醫藥,其他都不看。我認為投資必須走專業化路徑,否則很難做判斷。我自己的性格很適合做投資,不是一個盲目樂觀的人,也不盲目悲觀,而是相對平衡。對於項目,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風險有多大,什麽情況下我會輸錢,會輸多少錢。然後我再想好的地方在哪里,好的地方很容易被發現。

為什麽對風險那麽關註?
王暉:我是2008年8月“雷曼事件”一年前離開這家公司的,那段經歷對我影響極深。2001年“9·11”那天,我也在紐約,親身經歷撞機事件。所以,我對風險的意識不是表面上的,而是根植在內心深處。很多經歷對我內心造成的結果就是我深信“別蹦得太歡”,否則掉下來也最快。任何蹦得太歡的事,我就犯嘀咕。VC領域里像我這種性格不多,大多數人就是樂觀,帶有極高的賭性。我反而認為投資就是用commonsense去考慮一下,如果想不通,不可理喻,那就可能是不對的。
弘暉對醫健領域的投資怎麽看?
王暉: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決策過程,需要決策者在人性上非常全面,不能偏頗。我們是一直在做概率性遊戲,在掐算贏的概率,而且還得掐算整體組合的贏的概率。這就是一門生意。
王暉的風險的意識也反映在他對作出投資趨勢預判的謹慎,他說,弘暉是一家“微觀的機構”。
王暉:我很少對外說宏觀趨勢之類的話,我沒有那個本事,我們就是一家“微觀的機構”。我們在醫藥、醫療服務的幾個子領域都積極尋找標的,並且在微觀上做決策,比如判斷團隊是否優秀,估值是否合理。當你在這個行業耕耘了足夠長的時間,就會積累一些標準和工作方法,所以就更專註於個案。投資的過程就像尋寶,大概知道方向,再有一些特別的尋寶工具,那就背著工具沿著你的方向去找吧。我在鼎暉的時候,就很少武斷的去說某個領域必然是方向。當所有人都在說一個方向是偉大的時,可能就不再偉大了。
誠如所言,當業內人都在熱議精準醫療的時候,王暉認為這一領域好的標的早已名花有主。弘暉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也漸少發聲,仿佛進入低調的“圍獵期”,甚少談及詳細的投資思路。
“特別舒服”的投資領域
從2007年至今的10年中,王暉在醫療機構的投資頗為集中,目前共有六家上市、三家並購退出。其中,上半場在鼎暉時投資的絕大多數企業的投資已實現盈利。他認為,一般醫療機構的投資,至第四、第五年就能成長到可退出階段。從醫健整體來看,平均投資回報率在三到十幾倍之間,王暉認為這種穩定性正符合長期投資的需求。

從你已投資項目來看,集中在醫藥、器械和醫療機構這些比較傳統的細分領域,你如何看?
王暉:因為醫療的需求是傳統的,疾病不會變,心臟的結構不會變,變化的只是解決需求的方法在不斷進步。實際上醫療作為投資是一個特別舒服的行業,你不用考慮需求端,只要考慮供給端的變化。TMT、時尚、文化這些領域是兩頭都會變化,變量就太多了。做投資最好的就是變量少,這樣機構投資者就能通過長時間的思考、磨合,總結出有效的工作方法論,並且未來還可重複。
投資人就怕變量多,你看巴菲特,他是有自己的工作方法的,並且依據這些方法耐心、穩定,不斷重複成功,避免失敗。工作方法是可以學習打磨的,一旦你選擇了以後就要有自律性,時時刻刻約束自己。這樣分析和自律,最後形成的就是穩定的投資品質。
你投的醫療機構項目,有些什麽考量標準?
王暉:醫療和醫藥不一樣,醫藥考慮的是產品端,起決定性因素的是產品最初的基礎,並且在這個方向上積累的技術壁壘有多高。在醫療領域,最重要的是創始團隊的基本素質。
弘暉投資的新世紀醫療與康寧醫院,是什麽主要因素吸引了你?
王暉:這兩個醫療機構都是非常獨特的。中國以前沒有精神病領域的連鎖機構,康寧就做這個,管院長以前是精神科的醫生,後來承包科室創業,不僅知識豐富,而且充滿激情和熱愛。他個子不高,最特別的就是他不停,像個永不停歇的發動機,遇到什麽困難都笑呵呵的,也感召了一批人跟隨他。我覺得特別難得。
新世紀醫療也是這樣,創始人周俊醫療IT出身,和國家機構合作混合所有制(PPP)的新世紀兒童醫院。PPP是非常難做的,但是周俊可以把它磨合得很好,把各方需求都照顧得很好,找到了一個平衡點。他身邊也是有一群很優秀的醫療主管,各自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優秀管理者,這個團隊也很難得。
其實投資人這個職業應該是企業家的服務者、支持者,這是投資職業的本質,別把自己想成企業家的主宰,以為自己知道方向,那就麻煩了。
是否代表著你很看好非公醫療?
王暉:非公醫療會更好,因為供需兩端都已經動起來了。你看醫院里越來越多的惡性醫患事件,這實際就意味著至少是接近臨近點了。
醫健投資的泡沫
現在的醫健投資是否有泡沫?
王暉:有一些互聯網醫療就是瞎鬧騰,例如用APP圈一堆醫生的做法。弘暉也投資互聯網醫療,但是2B的多,就是服務醫院的需求,幫助醫生提高工作效率。我覺得互聯網醫療2C的時間還沒有到,因為沒有那麽多廣泛的用戶。醫療是一個低頻事件,而且目前醫療的用戶大多是上了歲數的老年人,他們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沒有那麽高,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很難。關鍵是醫療是個低頻事件,而投資不能等15-20年,我們希望在投資1-3年左右就有爆發。
不過,對普通個體是一個低頻事件,但對醫院的管理者就是個高頻事件。醫院里每天無數的病人湧進來,所以應用場景應該在醫療機構。流量在哪里集中,問題在哪里爆發,解決那個問題就行了。所以,我們投了趣醫網和京頤股份,它們就是解決醫院內的各種流程,發展得很好。
我們還投資了做遠程診療的安泰科技,它們做的是醫院之間的會診、轉診、影像處理等。這個項目有自己的收入,不燒錢,成長性很好,去年收入6000多萬,投資兩年就盈利了。這就是一個生意。提升醫生的效率,醫院為此買單;你指望現在患者在家里使用,不現實。
你怎麽看不斷湧現的醫生集團?
王暉:從情懷的角度非常理解和支持, 人有夢想就去嘗試! 但從生意的角度來看,我覺得醫生集團也有泡沫,因為能做經營的醫生很少。能領導一個機構成長,成為leader,這是更少的一群人。首先要有一個極其優秀的領導者,然後有一些優秀的合夥人,再有一些優秀的投資機構發現了他們並不斷支持他們,才能成大事。現在有些醫生集團是跟風,很多人其實沒有想好,沒有深刻的問過自己。
中國永遠不缺技術層面的人,我們能讀書的人量太大了,一批一批的。 所以中國的好醫生不缺,缺的是領導者、企業家,這個真缺。有一群醫生沒有問題,誰組織他們幹呢?能處理複雜和綜合局面的人太少了。如果有了亞歷山大,那就有了一支所向披靡的軍隊,如果沒有,那就是一群馬其頓小夥。現在亞歷山大太少。
你眼中的領導者有什麽特征?
王暉:領導者有很多特征,但非讓我說的話,第一是自律性極強,第二是要有自我犧牲精神。這對領導者的要求是特別苛刻的。比如現在就剩下一塊面包,一般人都說自己拿回家去,無可厚非,但領導者說,我這里有四個兄弟,那麽切成五塊,一人一塊。就這麽簡單。
[本文由健康點healthpoint(微信ID: caixin-life)授權i黑馬發布。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弘暉資本
風投
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