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大家給我的機會。去年的今天 (2010年),我在某券商的大型研討會上做了題為"未來幾年全球大牛市,中國除外"的演講,狠狠地得罪了主辦單位。今天,華安基金願意請我,我很感動。
回顧過去一年,我的預測對了一半,錯了一半。不過,這個成績可不算太差。我經常說,做預測本來就是很不明智的事情。你的預測越短期,越精確,也就錯得越遠。不過,請允許我做一個長期的,模糊的和方向性的預測。未來幾年,中國的股市依然不妙。根本原因有三:(1)通脹的壓力和相關的信貸緊縮。(2)企業的假帳和謊言(包括豪言壯語)終於會受到時間的檢驗。(3)我們的股票基本上都太貴,也許除了銀行股和少量地產股以外。其它的大多數股票依然太貴。你想想,這些股票的估值在這一輪大跌以前曾經多麼荒唐!
我1994年到香港當股票分析員以來,見證了港股與A股的此消彼漲。我看這個大趨勢還在繼續。最近幾個星期,國內的資金市場鬆動屬於抗旱救災性質,不屬於基本面的改善。一年多來的信貸緊縮是以窒息民營經濟為代價的,而國有企業毫毛未傷。我們老百姓要為此付出代價的。即使我們自私的股民也不應該忽視這件事。
明年的通脹率會因為今年的高的基數而"顯得"在下降,但是,在實業界苦苦掙扎的人們並不因為過了12月底就能看到什麼神奇的改善。通脹就像築起了一個高台。以前買一噸煤,佔用300元資金,而現在佔用700元。商店和工廠的鋪底資金也一樣增加了。即使央行不緊縮信貸,通脹本身就是緊縮性的因素,就像卡住脖子一樣窒息經濟活動。而且,未來幾年不太可能有過去多年20%以上的貨幣供應量增長了。這也是壓制股市的原因之一。1977年,巴菲特寫過一篇長文章,講通脹與股債的關係。我做了摘譯和點評,建議大家看看。
以前,每遇到A股股市下跌,必有官員和媒體的社論給股民打氣和壯膽,害了一批又一批股民。現在,這種現象少了,因為大家終於發現那是多麼可笑。這是進步。
請允許我講講怎樣的估值才可以讓人接受。股票估值不是科學。它靠常識,經驗判斷,再加運氣。我認為,市盈率基本上應該是利率水平的倒數。雖然對個股,我們不能用這個尺子來衡量,但是,對於一個股票市場,這是一個正確的尺子。那麼,未來三到五年,中國的平均利率水平會是多少?雖然利率千萬種,但是我覺得,一個安全的辦法是用普通中型企業從自由市場獲取貸款的利率。現在,這個利率可能是10%到13%,它反映了資金的鬆緊。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股票市場的市盈率應該在7到10倍之間。當然,個股情況有別。但是,當我們一腳就可以踢到好多個市盈率高達20倍甚至40倍,而且質量馬馬虎虎的公司時,我們應該知道,這個市場的水位還太高,溫度還太高。我們應該靜等。十年並不太久。很多股市跌了十年甚至二十年,才找到自己正確的位置,我們為什麼要魯莽而入?20倍和40倍的市盈率意味著20年或者40年後,股民可以收回成本。但是,那些公司能存活那麼久嗎?
換一個角度: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是6-7%,你額外加上三分之一的安全邊際,大約9-10%。所以,股票市場的合理的市盈率應該在10-11倍。
投資者不能滿足於投資一個"公平的"股票,而必須留足安全邊際。即使這個股票真的值5元,我為什麼要買一個"合理估值"的東西呢?我們必須佔便宜。這是硬道理。那麼,我們需要多大的安全邊際?我看起碼30%到40%的安全邊際。如果你認為某個股票值4-5元,那你只能在2-3元時才下手。
我們股市中人,都有一個大毛病:我們早就決定了要買股票。我們的掙扎只是買哪些股票和買多少。我們根本不願意花時間研究一個更基本的問題:該不該買股票,和為什麼一定要買股票。
其次,我們要明白,一個公司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估值。這話聽起來可笑,但是千真萬確。比如,公司的大股東覺得公司的股票價格值5元,但是,這家公司對於散戶來講,可能只值3元或者更少。公司的管理層吃香的,喝辣的,所有的開支都在公司裡報銷,所以,這家公司對他們的意義更大,更值錢。但是,普通股民既沒有發言權和知情權,也沒有分紅,當然不能用同樣的標準看待這家公司。在地產公司裡,太多的價值陷阱:這棟樓值5億元,那塊地又值8億元。算下來,每股的淨資產8元,但是股票只有3元。那8元也許可以叫"清盤價格",但是,這家公司何時會清盤呢?它們永不清盤,它們的大股東永遠有一個玩物。而我等股民呢?
用上述標準來看A股市場,我覺得基本上沒有多少長期價值。也談不上安全邊際。而且,各個行業和板塊都是相互關聯的。大市下跌的時候,大家都不能能倖免。不要做過於精準的分析。
你可能會反駁我,"用你的標準,你一個股票也不能買!"我的回答是,那有什麼了不起!你為什麼一定要買股票呢?基金經理由於工作的原因沒辦法不買股票,但是其他人完全不要勉強自己,不要說服自己買股票。當然,如果你買股票的目的只是樂趣(而不為賺錢),那就另當別論。
跟股市密切相關的兩個問題是:(1)未來五到十年的中國經濟增長是加速還是減速?(2)我們的企業在利潤率,特別是現金流方面會不會有改進?
過去十年,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與兩樣東西有關:政府消費(或者叫政府投資),以及出口高增長。現在,這兩個因素都在發生變化。政府消費是以高稅收和高信貸為前提的。高稅收加劇了國進民退,窒息了民營經濟,犧牲了效率和公平。高信貸呢?加劇了通脹。這種狀況已經無法再持續了。我們政府的財政擴張和信貸擴張也快走到盡頭了。至於出口的增長,咱們就不講了。大家有共識。
所以,我們大概可以統一這個觀點:未來幾年的經濟活動會比過去十年慢一些。這就要考驗企業營商的水平了。顯然,粗放式賺錢的難度加大了。這對很多行業都有影響:船運,建築,建材,礦產,和相關的服務。其實,整個經濟都是密切相關的。
瑞信的陳昌華是業內高人。他寫過一篇文章,題為"沒有現金的增長",他講過去多年來中國公司的利潤雖然有不錯的增長,但是現金流很差。他說,2011年上半年,中國非金融類的A股上市公司(共2132家)的總體銷售收入和利潤同比分別上升了26%和20%。可喜。但同是這批企業,它們在營運中產生的現金流則比同期下降6%。這個問題在過去幾年有惡化的跡象。
它跟我們的經濟發展階段有關,也跟我們的管理能力有關。未來十年,如果經濟增長放慢,我們的企業會被迫學習一樣新技術: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率,提高現金流。也就是學習多"榨汁"。
我想起麥肯錫的三位研究員去年出版的一本書,Value: The Four Cornerstones of CorporateFinance。它大概可以翻譯為,"價值:企業財務的四大基石"。本人對此書寫過一篇書評,叫"光有利潤增長是不夠的"。那本書講到一個道理:利潤率(或者資本回報率)比利潤增長率對於股票估值來說更重要。這個道理在中國還比較新鮮。他們說,亞洲公司為什麼不如美國公司的估值高?大家一般認為,這是美國資本市場的偏見。不對!根本原因是亞洲公司回報率(利潤率)太低。利潤增長快,但是他們消耗太多的資本(股和債)。他們說,高負債率不僅不能增加股東的回報率,反而降低他們的回報率,經常導致財務危機和抗風險的能力的下降。
我認為,宏觀指標與股票市場的關係不穩定,不可靠,不單一。不過,股民應該看看銀行承兌匯票市場。這個市場很大,很活躍,它的利率完全由供求關係決定。在正常情況下,這個利率一般略低於銀行基準利率,但是由於政府頑固不化,拒絕上調貸款基準利率,所以這個利率漲到了11-12%,雖然基準利率還是維持在7%以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指望股市有什麼作為,實在是一廂情願。
最近,這個利率降到了10%以下。所以股市也開始回暖。不過,我個人認為,最近的資金市場鬆動屬於抗旱救災性質,不屬於基本面的改善。那些中短期炒作股票的人們,除了密切觀注銀行同業拆借利率之外,應該多看看銀行承兌匯票的利率的變化。當然,我建議大家完全忽略中短期,從遙遠的地方眯縫著眼睛看看宏觀指標就可以了。
現在,我想回答朋友們很關心的一個問題:銀行的存款額最近為什麼下降?很多人說,因為錢都跑去放高利貸去了,或者買銀行和信託公司的理財產品去了,或者買股票和房子去了。這全是沒有常識的話。你從銀行取款買東西(任何東西),雖然你的存款下降了,但是別人的銷售收入,從而存款,相應地增加了。所以,買賣行為根本不影響全銀行系統的存款餘額。那麼,如何解釋我們存款的下降呢?答案很簡單:人民銀行多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還用貸款額度來限制信用擴張,貸款和存款當然都會同時下降。存款到哪裡去了?煙消云散了。
另外一種情況,如果經濟前景黯淡,商界不願意貸款,紛紛降低負債率,那麼即使貨幣政策寬鬆,也可能出現貸款和存款同時下降的情況。現在美歐和日本遇到的就是這種情況。
下面,我談談我對幾個行業投資前景的看法。觀點基本上來自我的小書,《一個證券分析師的醒悟》。今天,主辦單位給每個與會者送了一本,讓我受寵若驚。(以下省略)
.............
【國際研判】世界經濟築底了嗎? 作者:國泰君安宏觀任澤平、張慶昌 ![]() 摘要: 世界經濟複蘇進程分化。1)美國經濟一枝獨秀。第四季度實際GDP修正值年化環比2.2%,超市場預期。美國給我們的啟示是:必須堅決徹底地去杠桿;必須痛下決心推動供給側改革;股市房市的適度修複有利於增強消費和投資信心;必須更多地依靠市場力量複蘇,激發全民創新創業活力,而不是財政刺激。2)盡管歐元區經濟複蘇乏力,但我們認為QE對歐元區經濟仍有一定積極作用,歐元區經濟可能正在築底:受益於QE和歐元貶值,消費和出口增長穩健;PMI連續3個月增加;希臘危機暫時緩解。3)日本經濟溫和複蘇,私人消費溫和增長,出口增幅大,跟QE和日元貶值有關。4)印度成新興市場亮點。2015年印度經濟增速有望超8%。自莫迪2014年出任印度總理以來,先後拋出了多項經濟改革措施。比如,放寬外國直接投資限制,進行稅收改革,重新修訂勞工和土地征收方面的法規,大力發展制造業,以及發展鐵路和智能型城市等。中印產業互補,為中國產業轉移提供新機遇,但也帶來“後有追兵”的壓力。 貨幣政策分化。1)美國將率先加息,經濟基本面強勁,Fischer預測美聯儲6月和9月份加息的概率最大。2)全球陷降息潮,歐元區3月份開始實施QE,日本央行繼續實施QQE,中國央行2月28日宣布降息;2月12日瑞典央行宣布降息並實施QE。3)貨幣政策不同步引發資本流動。 大宗價格低位企穩。受跌到成本線、俄烏停火、美國頁巖油氣供給收縮等影響,油價小幅反彈。鉛鋅等價格供給端收縮,價格反彈。農產品價格小幅反彈。 人民幣存貶值壓力。美國經濟一枝獨秀,美元走強,歐元和日元相對走弱,人民幣存貶值壓力,預計“兩會”前後適度貶值。由於近期人民幣過強,致使出口部門受損,1月份出口同比下滑3.3%,PMI出口訂單指數低於榮枯線。 正文: 1.世界經濟複蘇進程分化 1.1.美國經濟一枝獨秀 2014年第四季度GDP修正值超市場預期。第四季度實際GDP修正值年化環比2.2%,高於預期的2.0%,初值為2.6%。數據公布後,美元指數小幅走高。下調主要受私人部門庫存投資低於前期估值影響。個人消費和私人投資是主要拉動因素;出口拉動有所下降,主要受美元升值和進口增加影響;政府支出和投資貢獻為負。 通脹仍低。美國2014年第四季度PCE物價指數終值年化環比下降0.4%,低於預期的-0.5%,初值為-0.5%。第四季度核心PCE物價指數終值年化環比1.1%,與預期一致。 美國經濟為什麽一枝獨秀? 第一,徹底地推動QE去杠桿,恢複私人部門資產負債表。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房市股市暴跌,破壞了金融、家庭和企業部門的資產負債表。經過3輪QE,房市股市的回暖恢複了私人部門的資產負債表,房屋建築支出加快,居民消費者信心指數回到2005-2007年繁榮時期水平。 第二,更多地借助QE恢複市場力量,而不是依賴政府財政刺激。美國更多地通過QE恢複私人部門資產負債表,將私人部門的債務“轉杠桿”到美聯儲,然後依賴市場自身力量複蘇,這種政策戰略在推動經濟複蘇方面緩慢但可持續。同時,美國試圖努力削減公共赤字,並多次觸發兩黨債務上限談判。反觀,其他經濟體則更多地依賴政府大規模刺激,這種政策戰略見效快但不可持續,且後遺癥大。 第三,大力推動再工業化、頁巖油氣革命、3D打印、互聯網等供給側創新。 危機後,美國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吸引高端制造業回流本土。頁巖油、氣革命使美國能源自給率上升,提升了制造業成本優勢。在3D打印、互聯網金融等領域引領全球創新浪潮。 圖1 美國PMI最高 ![]() 數據來源:Wind,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第四,部分地利用了美元霸權。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占60%,QE實質上使得全球分擔了美國去杠桿的成本。 其他國家能學到什麽? (1)必須堅決徹底地去杠桿。(2)必須痛下決心推動供給側改革。(3)股市房市的適度修複有利於增強消費和投資信心,不能簡單等同於泡沫。2014年中國股市啟動“改革牛”修複行情,為註冊制改革、推動股權融資、去杠桿、降低融資成本、激發全民創新創業活力、恢複居民消費和投資者信心等起到了重要作用。當前有種觀點,把中國此輪“改革牛”簡單地等同於“脫實向虛”的泡沫,完全是缺少大局觀,過於短視。(4)必須更多地依靠市場力量複蘇,激發全民創新創業活力。中國當前亟需: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大規模減稅,發展股權融資,打破服務業壟斷。再度搞大規模刺激不可取。 1.2.歐元區經濟築底 歐元區經濟複蘇乏力:歐洲體制僵化;貨幣政策統一與財政政策分割、間接融資比重過高、福利過高、勞動力人口下降等(詳見《歐美QE比較:這次能否拯救歐洲?》,2015年1月25日)。 盡管如此,但QE對歐元區經濟仍有一定積極作用,歐元區經濟可能正在築底: 第一,消費和出口增長穩健。 受能源價格下跌和就業率上升影響,消費增長比較穩健。受歐元大幅貶值和美國經濟強勁複蘇帶動的需求增加影響,歐元區出口大幅增加。 歐盟預計2015年歐元區19國經濟增長可能略微超出預期,歐元區經濟增長將達1.3%,超過去年11月預測的1.1%。 第二, PMI連續3個月增加。 歐元區制造業PMI和Markit綜合PMI連續20個月在榮枯線以上。2月份PMI是連續3個月增加。德國2月份商業景氣指數106.8,略高於前值。 第三,希臘危機暫時緩解。 歐元集團批準延長對希臘的援助,改革方案獲得通過,希臘暫時獲得喘息機會。但是希臘改革方案僅是大框架,內容包括改革預算管理、實現養老金體系、稅務管理現代化等。接下來,希臘政府能否按照承諾繼續細化改革方案並切實履行,仍存懸念。 圖2 歐元區消費者信心指數恢複至次貸危機前 ![]() 數據來源:Wind,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圖3 歐元區失業率持續下降 單位:% ![]() 數據來源:Wind,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圖4 歐元大幅貶值 ![]() 數據來源:Wind,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1.3.日本經濟溫和複蘇 私人消費溫和增長,出口增幅大,跟QE和日元貶值有關。日本第四季度實際GDP初值環比0.6%,消費者支出環比0.3%,企業支出環比0.1%。 圖5日元貶值 ![]() 數據來源:Wind,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1.4.新興市場印度成亮點 2015年印度經濟增速有望超8%。自從莫迪2014年出任印度總理以來,一直進行著各種改革嘗試,先後拋出了多項經濟改革措施。比如,放寬外國直接投資限制,進行稅收改革,重新修訂勞工和土地征收方面的法規,大力發展制造業,以及發展鐵路和智能型城市等。世界銀行最新預測,2014年,印度經濟增速為7.4%。2015年,莫迪的改革步伐將進一步加快。同時受惠於油價下跌、通脹減弱,印度今年經濟將大幅上揚。 印度COPY東亞起飛模式。大規模基建、FDI和出口導向是典型的東亞經濟起飛模式。 中印產業互補,為中國產業轉移提供新機遇,但也帶來“後有追兵”的壓力。印度勞動力資源豐富,制造業相對落後。2011年印度政府制定《全國制造業政策》,政府關註的焦點開始向制造業轉移。同時,中國人口紅利消失,中低端制造業逐漸失去出口競爭力。事實上,自2011年起,中國對印度的直接投資加速上升。 印度引關註。長期看,印度勞動力充裕,地理位置優越,走東亞發展模式可行性高。在各項改革措施下,未來印度經濟發展將逐步引起全球關註。 圖6中國產業結構 ![]() 數據來源:Wind,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圖7 印度產業結構 ![]() 數據來源:Wind,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圖8 印度適齡勞動力人口比重上升 單位:% ![]() 數據來源:Wind,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2.貨幣政策分化 2.1.美國將率先加息 種種跡象表明,美國年中加息的概率在加大: (1)2月24日,美聯儲耶倫出席參議院銀行業委員會半年度聽證會,表示“修改前瞻指引意味任何會議上都可能加息”,為進行靈活性的貨幣政策操作提供了空間。 (2)美國近期宏觀數據表現較好。2月Markit服務業PMI初值57,高於預期。美元匯率在後半周有所上揚。 (3)美聯儲二號人物Stanley Fischer表示,美國經濟已非常接近達到充分就業,預計通脹不久會隨著低油價影響褪去而回升,美聯儲今年6月和9月份加息的幾率最大。 2.2.全球陷降息潮 歐元區3月份開始實施QE。 日本央行23日召開會議,繼續實施QQE為經濟複蘇提供寬松的貨幣環境。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5年3月1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其它國家和地區也紛紛加入降息狂潮。 2月12日,瑞典央行,將再回購利率從0.0%下調至-0.1%,並實施QE。 全球貨幣戰爭剛剛開始。歐元區 QE 誘發全球降息狂潮。全球經濟低迷和油價暴跌導致的通縮是主因。全球協調機制不起作用,貨幣戰將加劇。 2.3.貨幣政策不同步引發資本流動 由於經濟走勢分化,導致貨幣政策分化。隨著美聯儲加息臨近,歐日繼續實行QE,未來資金流向不確定性增強,將加劇高負債國家風險。 3.大宗價格低位企穩 3.1.大宗商品自身屬性 除美元指數共性影響因素外,大宗商品的自身屬性決定了價格走勢將趨於分化:原油兼有商品和金融屬性;鐵礦石具有很強的工業品屬性,供求關系是影響其價格走勢的主要因素;銅具有很強的工業品屬性,供求關系是其價格走勢的核心;鉛鋅鎳鋁具有很強的後工業品屬性;國際大豆定價主要是通過CBOT的期貨合約進行定價。 3.2.周期品價格低位反彈 原油價格探底反彈。目前,布油價格在60美元左右,這個價格和我們之前測算的OPEC實現財政和貿易平衡點的價格一致。詳見《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石油戰爭與保衛盧布》(20141218)。近期原油價格走勢受金融屬性的影響減弱,即受美元指數影響減弱。德法俄烏達成停火協議,地緣政治因素影響下降。邊際供需關系成原油價格的主要影響因素。例如,2月25日,沙特油長稱石油需求增加,因為匯豐中國PMI初值數據升至四個月高點至50.1,布倫特原油期貨周三急升5%。目前看,我們認為布倫特原油會在60-70美元之間持續一段時間。另外,值得關註的是,美國WTI與布油價差創12個月新高,主要原因是美國WTI油價受本國頁巖油、氣的影響。 鐵礦石價格仍高於成本價。盡管價格下跌到70美元左右,但是傳統三大礦山巴西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所產鐵礦石運到中國的成本約40美元左右,所以它們會加大生產以提升效益。力拓2014財年(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產量由兩年前的1.99億噸上升至2.78億噸;必和必拓2014財年的產量由前兩年的1.59億噸升至2.25億噸。中國經濟進入深冬,需求未見上升。整體而言,鐵礦石價格走勢不容樂觀。 鉛鋅等周期品價格反彈。目前這幾類商品的價格已下跌到成本價,供給端出現收縮,價格反彈。 大豆價格築底。大豆價格下跌始於2012年8月份。 4.對中國的影響:人民幣存貶值壓力 人民幣存貶值壓力,預計“兩會”前後適度貶值。美國經濟一枝獨秀,美元走強,歐元和日元相對走弱,人民幣存貶值壓力。由於近期人民幣過強,致使1月份出口同比大幅下滑3.3%。 全球貨幣政策分化,陷降息潮,導致國際資本流向不確定性增強。中國面臨短期資本流出壓力。 受大宗商品價格低位企穩影響,輸入型通縮壓力略緩。 |
說起來,雖然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石油投資上有著一再誤判的記錄,但是當這位傳奇投資人增加押在菲利普66身上的賭註時,還是有許多分析師跟著喊出了油價已經見底的結論——巴老總不可能每次都是錯的吧……
Oilprice.com刊文介紹說,本月,巴菲特的伯克希爾斥資3億9000萬美元,買進了510萬股菲利普66的股票,使得他們從持股增加到6568萬股,總價值約52億1000萬美元。
自從油價下跌到每桶80美元時,專家們的“見底”之聲就不絕於耳。現在,油價都跌破了30美元,見底的聲音當然更不會停下。關鍵在於,當素來以敢於逆勢而動的巴菲特也毅然出手時,判斷見底者自然底氣陡增。
毋庸贅言,巴菲特受著太多人的關註,甚至因此,他的一個舉動就可能造成和改變趨勢,但實話實說,他在石油投資方面的表現記錄確實不怎麽體面。
他開始投資康菲的股票(菲利普66的前母公司,2012年拆分)是在2007年到2009年,當時股價和油價都在峰值。
在2009年晚些時候,油價跌到低位時,他售出了自己持有股份的44%,其余的部分斷斷續續,直到2013年全部賣光。後來,他也承認了自己是在一個錯誤的時機大量吃進了那些股票,這讓他虧損了不少。
他的另外一個石油大錯是犯在了埃克森美孚身上。在放棄了對康菲的希望之後,伯克希爾大舉進軍埃克森美孚,但買進的時機恰恰是2013年油價接近高峰的時候。當年第三季度,報價86美元至95美元區間時,買進停止。這些股票他是2014年第四季度賣出的,當時的報價在86美元到92美元之間。換言之,這筆交易至多只是不賠不賺,而對巴菲特而言也算是個恥辱了。
這兩次重大行動都無功而返,應該說,石油十有八九就不是巴菲特的菜。
那麽,巴菲特這第三次行動是否會得到好運眷顧呢?可能性當然是有的。事實上,許多人都相信巴菲特不會將同樣的錯誤犯下三次。
前兩次的買進都有些頭腦發熱,而這次買進時的價位要低不少。巴菲特是等到股價下跌至某一特定水平時才入場的,顯然是在賭油價某天會見底。
畢竟,逆勢而行正是巴菲特的信條之一。當其他人都感到恐懼,你就是時候貪婪了。
關鍵是,巴菲特是一位長期投資者,因此這第三次石油豪賭,他真正的信心其實是來自他對未來十年油價的判斷,而不是對明天油價的預測。如果你想跟著巴菲特去買,那你也必須著眼於長期。他是一個有耐心的投資者,他投資菲利普66不見得意味著他相信油價短期內會反彈。
總之,最好不要指望這一投資能夠收到什麽短期效益,相反倒該做好劇烈波動的準備。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1樓提及
另外。08年金融危机有一个特征就是基金在底部卖出。这是张承良发现的。他说基金为何卖出呢因为散户恐慌导致基金赎回。看看女巴菲特刘央的动作。最近12只股票被她洗仓。别听她的excuse。胡搞的。基金大量卖出一定是指标。有其他基金卖出吗?
6樓提及1樓提及
另外。08年金融危机有一个特征就是基金在底部卖出。这是张承良发现的。他说基金为何卖出呢因为散户恐慌导致基金赎回。看看女巴菲特刘央的动作。最近12只股票被她洗仓。别听她的excuse。胡搞的。基金大量卖出一定是指标。有其他基金卖出吗?
Picking Renhe (1387) as example, Liu Yang haven't "洗仓", I think she just taken over the shares of Atlantis held by other partners. I guess the true picture is that other fund partners decided to leave and Liu taken over that.
http://sdinotice.hkex.com.hk/di/ ... 11&sc=1387&src=MAIN〈=EN&
9樓提及
你好少post野無source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