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今年稍早的4000億美元協議後,俄羅斯與中國簽訂了第二輪天然氣供應框架協議這使得中國將超過德國成為俄羅斯最大的天然氣客戶。
國家主席習近平9日在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京時,共同簽署了一系列雙邊合作協議的簽署,包括《關於通過中俄西線管道自俄羅斯聯邦向中華人民共和國供應天然氣領域合作的備忘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關於經中俄西線自俄羅斯向中國供應天然氣的框架協議》。至此,中俄兩國再度簽訂能源大單,西線天然氣管道落地。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達成的協議中,俄方將從西伯利亞西部通過阿爾泰管道向中國每年供應額外300億立方米天然氣,為期30年。Gazprom首席執行官Alexey Miller表示,根據與中石油集團協議中的部分內容,俄羅斯可能在4~6年內,開始向中國供應天然氣。
此前,中俄兩國5月簽署4000億美元協議,Gazprom每年向中國供應380億立方米東西伯利亞天然氣。本次協議中300億立方米的數量小於上次,具體價格尚不清楚。
先後簽署的兩個協議合計占中國2020年前消費量的17%,野村證券香港地區能源研究主管Gordon Kwan表示。
根據中石油網站,當本次新簽署天然氣協議開始運作,中國將超過德國成為俄羅斯最大的天然氣客戶。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昨日的會晤上表示,中俄兩國雙邊貿易額和雙向投資的持續增長,以及東線天然氣管道和東西兩線增供原油等一批大項目合作取得重要進展,使得兩國在國際事務中協調和配合更加密切有效。普京表示,我們都大力推動俄中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發展,政治對話不斷加深,能源合作進展順利,經貿合作取得更多實際成果。
由於俄羅斯與美國和歐洲的關系因烏克蘭危機惡化,俄羅斯轉向依靠中國來促進其經濟增長。俄羅斯今年結束與中國超過10年的供氣談判,於5月份達成協議。
習近平昨天在APEC會議期間會晤普京表示,“今年以來,我同你保持密切溝通,就發展中俄關系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引領,栽培中俄友好合作常青樹,我們收獲了豐厚果實。”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教授表示,首輪協議將使俄羅斯從經濟和政治上更加依賴中國。中國可能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有財力和市場的國家能夠長期穩定的消費俄羅斯巨大的能源出口。普京也將有機會向歐洲和美國證明俄羅斯不會因為烏克蘭事件而被孤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繼今年稍早的4000億美元協議後,俄羅斯與中國簽訂了第二輪天然氣供應框架協議這使得中國將超過德國成為俄羅斯最大的天然氣客戶。
國家主席習近平9日在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京時,共同簽署了一系列雙邊合作協議的簽署,包括《關於通過中俄西線管道自俄羅斯聯邦向中華人民共和國供應天然氣領域合作的備忘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關於經中俄西線自俄羅斯向中國供應天然氣的框架協議》。至此,中俄兩國再度簽訂能源大單,西線天然氣管道落地。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達成的協議中,俄方將從西伯利亞西部通過阿爾泰管道向中國每年供應額外300億立方米天然氣,為期30年。Gazprom首席執行官Alexey Miller表示,根據與中石油集團協議中的部分內容,俄羅斯可能在4~6年內,開始向中國供應天然氣。
此前,中俄兩國5月簽署4000億美元協議,Gazprom每年向中國供應380億立方米東西伯利亞天然氣。本次協議中300億立方米的數量小於上次,具體價格尚不清楚。
先後簽署的兩個協議合計占中國2020年前消費量的17%,野村證券香港地區能源研究主管Gordon Kwan表示。
根據中石油網站,當本次新簽署天然氣協議開始運作,中國將超過德國成為俄羅斯最大的天然氣客戶。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昨日的會晤上表示,中俄兩國雙邊貿易額和雙向投資的持續增長,以及東線天然氣管道和東西兩線增供原油等一批大項目合作取得重要進展,使得兩國在國際事務中協調和配合更加密切有效。普京表示,我們都大力推動俄中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發展,政治對話不斷加深,能源合作進展順利,經貿合作取得更多實際成果。
由於俄羅斯與美國和歐洲的關系因烏克蘭危機惡化,俄羅斯轉向依靠中國來促進其經濟增長。俄羅斯今年結束與中國超過10年的供氣談判,於5月份達成協議。
習近平昨天在APEC會議期間會晤普京表示,“今年以來,我同你保持密切溝通,就發展中俄關系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引領,栽培中俄友好合作常青樹,我們收獲了豐厚果實。”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教授表示,首輪協議將使俄羅斯從經濟和政治上更加依賴中國。中國可能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有財力和市場的國家能夠長期穩定的消費俄羅斯巨大的能源出口。普京也將有機會向歐洲和美國證明俄羅斯不會因為烏克蘭事件而被孤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每經記者 龐靜濤
12月1日,北京國土官方網站公布第二批“限房價、競地價”地塊的競得結果,隨之,2016年北京商品住宅用地出讓拍賣即將收官。
結果顯示,“930新政”後北京出讓的6宗“限房價、競地價”地塊中,4宗(即此次公布的第二批地塊)地塊中的為普通商品房用地,競得企業需100%持有住宅部分70年,這意味著這四個項目日後建成的住宅房源將無法進入市場銷售。
由此也可見,自持比例的提高,將直接導致新房銷售市場供應減少。
而中原地產數據顯示,今年北京出讓的普通商品住宅用地中,允許進入市場銷售的僅有39萬平方米,一般商品住宅的容積率不超過2,即看可推測未來建成的房源不超過80萬平方米。按北京前10月70萬平方米/月的銷售面積計算,北京新房市場(去除自持)或僅夠賣1個月。
自持條款苛刻 企業熱情仍高
北京第二批“限房價、競地價”地塊在競拍時,無一例外都進入70年持有的階段,業內驚呼未來“未來不虧損的可能,小!”。
但此次出讓的4宗土地依然得到了企業的追捧。其中黃村興華大街0305號地塊的競爭最為激烈,龍湖、首開、融創、碧桂園、首創、萬科、保利等19家房企都參與了角逐,在地塊溢價率達48%、樓面達2.8萬元/平方米時,中鐵、龍湖和首開聯合體、中鐵建、萬科和住總聯合體、保利、綠城和九龍倉聯合體及國瑞,5方競報的自持商品住房面積比例均達到100%。
按照流程,競拍轉入“報高標準商品住宅建設方案”的程序,最終中鐵建贏得方案評比,最終拿下地塊。
另外三宗地塊(位於海澱區永豐產業基地)同樣受到多家房企追捧,最終競得方的住宅部分持有率均達到100%,且自持70年。
對於地塊的盈利空間,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不樂觀,其認為房企不虧損的可能性很小,拿地多是戰略舉措。
張大偉認為 ,項目要變現,未來可能的途徑只有租金REITs或者股權整體轉讓。但估值不可能按照銷售價格計算,如按照70年租金計算,除非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否則按照4宗地的區位,價值將非常低。
房企也表達過類似的言論,多位房企投資人士向記者表示,單純靠租金盈利不是不能,但是很難,通過股權轉讓或資產證券化是途徑,但其實用哪種途徑,大家並沒有想好。目前拿地更多是出於戰略需求,畢竟不拿地就可能退出市場。
1年的供地只夠賣1個月 房企購房者都擔憂
來自中原地產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北京已經掛牌成交的10宗含住宅用地,合計用地面積為142萬平方米,用於銷售的普通商品住宅用地僅39萬平方米。
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前10月,北京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新增供應面積702萬平方米,月均新增面積為70萬平方米;成交面積1264萬平方,月均銷售面積126萬平方米。
金地集團一業內人士表示,商品住宅用地容積率一般不超過2,以此計算,今年北京新增的普通商品住宅建築面積不足80萬方。
這也即是說,2016年北京推了一年的地,最後建成的新房,或只能滿足市場1個月的銷售。
“這主要是因為,最近幾個月北京成交的幾宗商品房住宅用地全部為保障房或開發商100%自持。”張大偉指出。
9月30日北京發布新的樓市調控政策,試點“限定銷售價格”的措施,當報價達到上限時,轉為競報企業自持商品住房面積。並且,鼓勵房企將自持部分住宅作為租賃房源。
隨後,11月16-17日北京首批“限房價、競地價”地塊競拍,以所有競得開發商100%自持收尾。業內一度擔心,自持比例過高將影響商品房的供應。
實際上,擔憂的還有購房者。因為上述土地拍賣政策帶來的或是北京新房市場的再度“縮水”。
“未來北京新建的商品房基本會“高端化”,明年北京市場的剛需和首改客戶可以更多選擇二手房。”張大偉表示。
北京的二手房市場確實呈快速擴張的態勢。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2016年前10月,北京二手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為3072萬平方米,是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的2.43倍,新房成交增速不及二手房。同時,今年前10月,北京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同比上漲不足10%,而二手房住宅成交面積上漲18%。
上述業內人士認為,北京住宅地塊地價的上漲速度已經超出房價,現在的地價與周邊二手房持平,有的甚至高於二手房價,開發商只能通過提升產品質量,把溢價盡量做高一點。
在中央部委的要求下,包括廣州、天津在內,目前已經有多個房地產熱點城市對外公布了2017-2019年三年住宅用地滾動供應計劃,但一線城市中,北京、上海和深圳仍未出臺相關計劃。
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並要求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應,提高住宅用地比例,盤活城市閑置和低效用地。
在23日~24日召開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上,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稱,要清醒看到,房價已經過高,積累了風險,而且增加了社會焦慮,也是對城市可持續發展與和諧穩定的巨大挑戰。要擔負起主體責任,嚴格落實中央關於調控房價的部署和要求,堅決保持房價平穩。
他表示,解決好房地產問題,必須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個定位,以解決群眾的基本住房需求為出發點,緊密結合疏解非首都功能、棚戶區改造、城鄉結合部地區城市化等工作,進一步調整用地結構,合理提高住宅用地比例,加大改善性自住房建設力度。
不過,截至記者發稿,北京尚未出臺相關土地供應計劃。而2016年北京住宅用地供應也少於往年,全年土地出讓收入約800億元,尚不足2015年的一半。
一位房地產企業開發高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北京2016年供應土地確實少於往年,其原因可能是擔心出現地王,另外可能也有疏解非首都功能以及人口調控的考慮。
熱點城市陸續發布供地計劃
按照“國土資源部要求”,從今年10月份至今,一些房地產市場熱點城市陸續出臺2017-2019年三年住宅用地供應計劃,以求穩定市場預期。而在四大一線城市中,廣州率先制定並對外公布了未來三年宅地供應計劃。
廣州市國規委近日公布2017~2019年住宅用地供應三年滾動計劃,未來三年廣州將供應總面積約1552萬平方米(一萬平方米等於一公頃)的住宅用地。其中,2017年565萬平方米、2018年495萬平方米、2019年492萬平方米。
此外,廣州將繼續采取多種土地出讓方式加大土地尤其是住宅用地的供應量,以穩定市場預期。同時將進一步加強對已供應住宅用地開工、竣工情況排查工作,保證已出讓土地及時開發建設。
二線城市也紛紛表態。11月1日,合肥市國土局發布消息稱,按照國土部要求,該局擬定了全市2017-2019年住宅用地滾動供應計劃,三年住宅用地供應總量約為32500畝。各年度具體住宅用地供應計劃,按照年度房地產市場狀況、供需預期情況確定,實行動態管理。
天津市國土局近日對外也發布2017-2019年住宅用地供應三年滾動計劃,具體為2017年560公頃,2018年550公頃,2019年540公頃,三年合計1650公頃。
該局稱,這為今後三年住宅用地市場供應提供較為充足的土地,同時也為今後全市商品住宅持續不斷上市奠定基礎。
11月1日,濟南市國土局公布未來3年住宅用地供應計劃公告,2017-2019年,濟南市市本級計劃年均供應住宅用地7000畝左右。
10月底,武漢市國土局發布了2016年度第四季度住宅用地供應計劃及2017-2019年三年滾動計劃。
11月4日,鄭州市國土局發布消息稱,2017年計劃供應住宅用地840公頃,2018年計劃供應780公頃,2019年計劃供應780公頃,三年合計2400公頃。各年度具體住宅用地供應計劃,按照年度房地產市場狀況、市場需求情況進行編制,為住宅用地市場供應提供充足土地。
此外,青島、南昌、石家莊,無錫等地也在近日公布了2017-2019年住宅用地供應三年滾動計劃。而南京市在今年10月份曾發不過2016-2018年三年住宅用地出讓計劃。
國土部調控和監測司近日也表示,要堅持“因城施策,分類調控”,積極配合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做好房地產市場調控,督促和指導各地充分尊重市場運行規律,適時采取宏觀調控,通過密切跟蹤市場動向,及時分析研判;合理編制和公布供地計劃,穩定市場預期。
中國人民銀行參事盛松成近日撰文表示,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增加城市住宅用地的供給,不僅可以從供給端緩解我國熱點城市房價過高、增速過快,而且有助於穩定公眾的預期。
截至目前,除廣州外,四大一線城市中,北京上海和深圳均未對外發布2017~2019年三年住宅用地供應計劃。
一位房地產企業投資總監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深圳情況可能有點特殊,其新增建設用地較少,可能會更多采用舊改的方式來增加房屋供應。
12月份地方賣地速度加快
在調控的壓力之下,地方政府逐漸加快了賣地速度。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2月27日,12月當月多個城市賣地超過百億元,包括重慶、杭州、蘇州、深圳、廈門、北京、南京、武漢、上海、鄭州等城市。
從地塊單宗成交情況看:超過50億元的地塊在12月達到了9宗,超過20億元的地塊達到了32宗。而溢價率在各種政策影響下,則出現了明顯調整。
之所以中央要求地方盡快出臺未來三年供地計劃,其原因在於今年不少城市的土地價格上漲較快,高價地塊層出不窮,也推高了未來房價上漲預期。而加大土地供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平抑地價上漲速度。
國土部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地價所所長趙松曾表示,今年第三季度,全國主要監測城市中,住宅地價上漲城市個數環比達到九成,同比超過八成;上報異常交易地塊數量、平均溢價率及平均競價輪次均明顯上升,一些城市“高價地”頻出。
2016年三季度各地上報異常交易塊176 宗(其中一線城市上報10宗,二線城市上報62 宗,三四線城市上報 104宗), 比上季度增加了79 宗,漲幅為 81%;比2015年同期增加了137宗,漲幅為351%。
財政部近日發布11月財政收支情況,前11月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30979億元,同比增長19.1%。
民間機構的研究數據也顯示地方政府今年土地出讓收入已經大大超過去年。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2月27日,全國出現賣地千億以上的城市達到了8個,刷新歷史最高紀錄,蘇州市、南京市、上海市、杭州市、天津市、合肥市、武漢市、重慶,8個城市賣地超過千億元。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從市場預期看,在嚴格的政策約束下,出現地王的概率越來越低。但熱點區域的地塊,實際樓面價依然處於高位。房企在一二線城市依然積極搶地。
“一線城市已經進入城市化末期,整體看,市場已經進入二手房周期,新房供應高端化,改善化。樓市調控下成交下調,給高價拿地的企業帶來巨大風險。”張大偉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