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專賣店涉嫌歧視顧客,老板庫克寫信道歉了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11-15/962506.html
蘋果專賣店涉嫌歧視顧客這件事驚動了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他在致員工的公開信中表示,墨爾本零售店的插曲並不能代表蘋果公司的價值觀,也不是蘋果希望傳遞給全世界消費者的信息。
每經記者 孫宇婷
一直以"開放"著稱的蘋果公司,最近做了一件不太"開放"的事,讓一些果粉有點不開心。
事情發生在本周二,地點位於澳洲墨爾本一家蘋果專賣店內,6名黑人中學生在走入這家店時被店員要求離開。這名蘋果店員拒絕他們的理由是,"擔心這些黑人學生可能會偷東西"。
店內的監控攝像顯示,當時一名中學生反問道:"為什麽我們要偷東西?"蘋果店員回應:"我們不要爭吵,我請你們離開這家店。"
這段遭遇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了波瀾。其中一名學生在Facebook上吐槽:本以為只有在美國才會受到種族歧視,沒想到在澳大利亞也是如此。另一名學生向媒體表示:"我們有權像其他人一樣進店逛逛。"還有一名學生稱:"不能以貌取人,這不公平。"
這個事件的視頻被發布到Facebook,很快引發軒然大波,墨爾本蘋果專賣店的行為遭到了輿論的炮轟。
後來,這6名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中學生,在校長陪同下再次來到這家蘋果專賣店,接受了店員的私人道歉。
蘋果公司真的開放嗎?質疑聲四起。這件事驚動了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他在致員工的公開信中表示,墨爾本零售店的插曲並不能代表蘋果公司的價值觀,也不是蘋果希望傳遞給全世界消費者的信息。
以下是庫克公開信全文翻譯:
同事們:
我相信你們都知道了周二發生在墨爾本Highpoint 購物中心蘋果專賣店這個無法令人接受的事情。幾個來自附近學校的學生進店後,被店內保安要求離開。我們的一名店員為了處理當時的情況,給出的理由震驚了我們中的許多人。
大家從網絡視頻中看到和聽到的內容並不能代表我們的價值觀。這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是我們想要傳遞給顧客或讓自己聽到的消息。我們的員工迅速表達了他的悔意並向這些學生致以歉意。
我們對這個處理方式並不滿意。但我們都為Highpoint店的高級經理之一凱特感到自豪。
周三,她代表蘋果專賣店和蘋果公司向這群學生表達了誠摯的歉意,她向這些年輕人再度保證,蘋果專賣店將永遠對他們及其同學敞開大門。這群學生所在學校的校長後來告訴記者,凱特"很有風度"地傳遞了她的訊息,其中一個學生說,"我們感覺到現在被真正公平對待了。"
凱特那天的表態恰恰印證了我和安吉拉(記者註:蘋果零售業務主管)重複過無數次觀點。這是一個我們會對顧客和自己都做出的承諾:
蘋果是開放的。
我們的商店和我們的內心向社會各界人士開放,不分種族或宗教,性別或性取向,年齡大小、殘疾與否、收入高低、語言或觀念是否一致。蘋果公司從上至下的包容態度以及對我們差異性的一概接受,讓我們的產品更出色,商店更強大。
Highpoint蘋果專賣店的員工也同樣分享著這樣的價值觀,並通過多元的構成踐行了我們的承諾。這個團隊由來自澳洲、埃及、意大利、印度等其他五國的同事組成。他們說著15種語言,包括烏爾都語、葡萄牙語、阿拉伯語和漢語等。
雖然我堅信,這是一個孤立的事件,而不是我們商店存在的一個更大的問題,但我們將以這次經歷為契機,繼續學習和成長。世界各地蘋果商店的領導層,從澳洲開始,將重溫對於包容和客戶至上的培訓。盡管這些概念和實踐他們了然於胸,但永遠都有加強的空間。
尊重我們的顧客是蘋果公司一切工作的根基。這是我們對產品設計細致入微的原因所在,這也是我們對商店做到賓至如歸,並盡可能造福周圍的社區的原因所在,這還是我們致力於豐富大眾生活的原因所在。
感謝你們為蘋果,為我們的價值觀以及我們極其有幸服務的顧客所做出的奉獻。
蒂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李彥宏:聽說一些專家給領導寫信,說人工智能被誇大了
8月25日,2016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夏季峰會在西安召開,百度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出席並以“互聯網的下一幕”為題發表演講。從人工智能技術的“前世”“今生”談起,李彥宏分享了自己對於人工智能改造各行業的思考,為在場企業家們描繪了一幅被人工智能改造的未來圖景。
李彥宏強調,在國家政策依靠“互聯網+”帶動整體經濟增長的今天,互聯網自身的增長同樣需要新的動力。他認為,足以改變互聯網行業、甚至可以稱為“互聯網下一幕”的正是人工智能所帶來的全新時代。
李彥宏提出,中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更需要非常關註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及時利用最新技術來升級產品和制造能力。怎樣才能抓住新技術的機遇,而非被 人工智能帶來的變革淘汰?以自動駕駛為例,李彥宏闡釋了人工智能與傳統行業結合所帶來機遇,並以AI對醫療、娛樂等行業的重構向全場展現了人工智能技術更 加廣闊的創新可能。
演講的最後,李彥宏號召在座企業家共同擁抱人工智能技術。“我的想象力是有限的,但如果在座的各位對你們所在的行業足夠了解,同時又了解一點人工智能技術的話,相信你們能夠想出更多的創新空間”,李彥宏說。

李彥宏
以下為李彥宏在2016年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夏季峰會演講實錄:
講一點大家都能聽懂的話,講一講互聯網的下一幕。
因為有“下一幕”這個詞,我們就必須要要看一看“這一幕”和“上一幕”是什麽。其實非常簡單,上一幕就是PC互聯網。應該說,互聯網從90年代初期 開始商業化,一直到大概四、五年之前,一直是一個基於PC的網絡、或者說體系。在這段時間里,產生了絕大多數今天大家耳熟能詳的互聯網公司。大家知道,在 美國,谷歌、Facebook、亞馬遜等等這些互聯網公司都是在PC互聯網時代誕生的;在中國,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等這些大型互聯網公司也都是在PC 互聯網時代誕生的。
最近這四、五年,可以說是互聯網的第二幕,也就是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感受到了移動互聯網和PC互聯網是非常不一樣的。在這個時代也誕生 出了一些新的公司,像美國的Uber、Airbnb;在中國,像今天美團的王興也過來了,還有滴滴、今日頭條等等,也有一些新的商業模式出來。但是無線互 聯網這一幕的時間其實比很多人想象得都要短,只有四、五年的時間,未來我們大家再去看,靠無線互聯網再誕生的新的商業模式和再去催生創新型互聯網公司的可 能性,其實是越來越小了。
今年夏天我在矽谷待了幾個星期,也和一些風險投資人聊了聊。在矽谷,我觀察到,這些風險投資人基本已經不再投互聯網的項目了,因為覺得互聯網這塊兒的機會已經不多了,轉而去投一些非常單純在做技術創新的公司,比如投資量子計算。
這幾年,中國經常講經濟進入了“新常態”。“新常態”的意思,第一就是增速不會像以前那麽高了;第二,我覺得從國家政策的導向來講,也是希望能夠通過所謂的“互聯網+”來提升傳統產業的運營效率,用互聯網的方式、互聯網的思維和互聯網的質量,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
但是我剛才也講到,互聯網的第二幕,也就是移動互聯網,它的增長也在迅速地放緩。尤其對於中國來說,我回國創立百度的時候只有不到1000萬的互聯 網網民,十幾、二十年的時間,今天已經有7億多互聯網網民了。整個增長趨勢僅僅靠著互聯網人口的增長,會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增長趨勢,但是這樣的增長趨勢在 未來不會再有了。7億多網民已經是50%以上的滲透率,以後再靠越來越多的人上網,這事兒就靠不住了。同樣,在過去兩三年的時間,幾乎所有的人都換成了智 能手機,再靠新智能手機用戶上來也不行了。
所以國家政策依靠“互聯網+”帶動整個經濟,來推動“新常態”繼續保持增長,但是互聯網的增長要靠什麽?這就是我所說的互聯網的下一幕,這是我們需要考慮、需要思考的問題。
前幾天有人跟我講,美國資本市場現在市值排名前五的的公司,全部都已經變成了互聯網公司,他們是微軟、蘋果、谷歌、Facebook和亞馬遜。當 然,這其中微軟和蘋果其實在嚴格意義上並不是在互聯網時代誕生的,他們在前互聯網時代、也就是PC時代就誕生了。今天的他們當然是因為運轉得很好、管理得 很好,趕上了互聯網的大潮,趕上了移動互聯網的大潮,所以是非常的不錯。
那麽在未來,在什麽領域還會誕生大型的公司、創新型的公司、高速成長的公司呢?這是同樣需要我們思考的。其實答案也非常簡單,最近、尤其是今年以來,這個詞非常熱,簡單講就是四個字“人工智能”。我認為互聯網的下一幕就是人工智能的時代。
人工智能並不是一個新概念,60年前的那個夏天,在MIT麻省理工學院,幾個計算機系的教授,在一個相對輕松的環境中第一次提到了人工智能這個詞。 那個時候他們以為,人工智能這個問題用一個夏天的時間就足夠了,就可以解決了。但事實上,這個問題不僅一個夏天沒有解決,連續幾十年、半個世紀的時間,人 工智能都是一個沒有被解決的問題。一直到今天,人工智能還是一個很難很難的問題。
但是過去幾年,人工智能確實發生了非常大的改變,進步神速。以至於我們看到有一些非常有影響力的人,像Bill Gates(比爾•蓋茨)、Elon Musk(伊隆•馬斯克),都開始呼籲大家要關註人工智能有可能帶來的風險,即機器有沒有可能去控制人類。
當然,對於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技術、或者說技術現象,一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聽說,最近有一些專家給中央領導寫信,就是講“人工智能被吹得太過 了,其實人工智能並沒有什麽實際的作用”。所以,一方面有人說,人工智能將來會控制人類,另一方面又有人會說,人工智能連幫助人類的資格都沒有。那麽人工 智能到底起什麽作用?
作為一個企業家,我們應該更關註它在市場當中所能夠發揮的作用。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要從兩個方面來考慮。第一要考慮,人工智能今天能做什麽,在不遠的將來能做什麽;第二要考慮,人工智能會影響哪些行業。
關於第一個問題我今天不展開講,大家有興趣可以參加9月1號的百度世界大會,在那里我們會詳細地講這個話題。
對於第二個問題,就是人工智能會影響哪些行業,我們也在不斷思考。我覺得它會影響很多行業。我認為影響最重要的一個行業、其實也是中國非常大的行業,就是制造業。大約五、六年前,有一個詞在中國特別流行,叫做“物聯網”。那時候我們總說,這個“物聯網”的英文叫什麽,搞來搞去說是叫Internet of Things,IOT。但是,五、六年前這個概念沒有火起來,一直到今天,物聯網也不是一個很大的市場。移動互聯網起來之後,很多人特別喜愛歡可穿戴設 備,也是覺得它會變成一個巨大的市場。到今天我們看,可穿戴設備也沒有變成一個很大的市場。
但是,當人工智能時代到來的時候,物聯網就會變成一個很大的市場,它會徹底地改變我們的制造業。在我看來,將來所有的制造業都屬於人工智能產業,或 者說物聯網產業。所有的商品都要能夠聯網,都要能夠把數據回傳到雲端,都要通過人工智能的技術對這些技術進行分析,讓它能夠給我們的消費者、給我們的用戶 帶來實實在在的價值。
其實,這個東西不是一個想像,這個東西已經是一個現實了。比較典型的產品是什麽?是Amazon(亞馬遜)的Echo。我們不知道有多少人用過這 個,表面上看它就是一個音箱。音箱我們很容易想象,就是傳統制造業的產品,沒有什麽特別之處,但是當它被賦予了人工智能的技術或者能力的時候,你的感覺就 完全不一樣了。它可以和你對話、可以回答你的問題、可以給你唱歌、可以給你讀書,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它把你的手解放出來了,讓你不再需要按鍵、輸密碼、 打開App,這種感覺是非常非常不一樣的。
人工智能可以改造音箱,人工智能也可以改造很多很多今天能夠買到的商品,所以我覺得人工智能會非常深刻地改造制造業。中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我覺得在這方面需要非常關註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及時利用最新技術來升級我們的產品和制造能力。
還有一個最近兩年非常熱的行業,也會被人工智能徹底地改變,這個行業就是汽車工業。汽車工業在人工智能時代到來的時候,一開始分為了 兩個陣營:一個陣營是傳統的汽車制造廠;另外一個陣營就是谷歌和百度在做的全自動駕駛或者說無人車。這兩個陣營各有各的一套邏輯。傳統的車廠都認為完全無 人駕駛其實是非常難的技術問題,需要很多很多年以後才能夠變成現實,所以我們需要走一個漸進式道路,一步一步把司機解放出來。今天大家看到的特斯拉,其實 典型就是在走這樣的路。所有你能想到的主流車廠也都在朝著所謂的“ADAS”(高度自動駕駛)方向在努力。所謂的高度自動駕駛,其實並不是百分之百的自動 駕駛,它是可以解決很多常見場景下的自動駕駛,但是遇到極端情況時它還是需要人的幹預。
那麽這樣的思路有什麽問題呢?最主要的還是安全問題。前一段時間特斯拉出了一個事故其實就是這個問題具體的體現:人類司機以為可以自動駕駛了,但是 遇到極端情況的時候其實自動駕駛技術是處理不了的。而人一旦對自動駕駛功能形成依賴就會放松警惕,遇到極端情況時來不及獲得對於駕駛能力的控制,所以出安 全事故的概率反而會更高。這是我們所擔心的問題。
當然,對於全自動駕駛、無人車,其實大家也是很擔心的,最主要的也是安全問題。怎樣使100%的情況都能夠通過機器來處理?現在機器下棋可以贏世界 冠軍,但是機器開車恐怕連一個普通的司機都比不過。因為要處理的東西是非常非常複雜的,最主要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人工智能的問題,再具體講是 Computer Vision(計算機視覺)的問題。人能夠看出來前面跑過來一個小孩,但是機器能不能知道他是小孩?那邊有路障是不動的,機器能不能知道它不是不動的?當 下雨了、能見度變差了,人能夠辨別出來前面有什麽障礙,但是現在機器還很難辨別出來。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全自動駕駛需要解決的,而解決這些問題在技術上又是 非常非常困難的。
我們也曾經討論過,政府在哪些方面能夠幫助自動駕駛的時代早一天到來?其中有一個比較大膽的想法就是讓每一個活人都戴上一個小小的金屬片,這個金屬 片能夠被動地被自動駕駛汽車所探查到,這樣自動駕駛汽車起碼可以避開行人,至少不出交通安全事故、不會死人。這樣,全自動駕駛的技術就會有更多的空間來發 展自己、逐步成熟。
兩條道路各有利弊。汽車工業是一個非常大的產業,在中國可能就是十萬億大產業,我們很難講哪一條路最後會成功,但我們基本上還比較自信,自動駕駛的時代有一天會到來。
這是對汽車工業的改變,其實對很多其它產業也會有影響,比如對健康產業、娛樂產業都會有比較大的改變。最近幾年,在健康產業中精準醫 療非常熱,所謂精準醫療就是個性化的,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和不同的藥。什麽藥對什麽人是有效的?需要分析他的基因的狀況,當然也跟後天的環境有非 常大的關系;對於基因的分析,哪些人基因是相似的,相似的人會得什麽病?對什麽藥會敏感?好像有一種說法是“癌癥的化療只有六分之一的人會有效”,那麽對 哪六分之一的人有效?需要醫學的、健康的技術和人工智能的技術進行結合來解決這些問題。
娛樂產業其實也會被深刻地改變,大家熟悉的VR和AR未來很可能會成為主流的內容形式。其實AR的背後需要解決的也是計算機視覺的問題,當你拍一個 東西,需要能夠識別出來這是在哪,拍的是什麽。語音技術最近幾年也迅速地成熟起來了,成熟到什麽地步呢?它其實可以人工合成幾乎所有人的聲音。為什麽這個 會改變娛樂產業?現在我們要拍一個片子,無論是電影、電視劇,要和大牌演員簽約、請他來拍,他要在現場待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拍出一部片子來。當語音 和圖像技術進一步成熟,理論上以後就不再需要大牌明星到現場來拍。他只要授權給你,把他的聲音合成出來,照片圖像拍完之後也通過自動合成,讓他幹嘛就能幹 嘛,這事兒就解決了。當這些事情都變得可能之後,娛樂產業也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
剛才講的這幾個產業都是非常非常大的產業,對於很多小的產業我們也認為人工智能可以有很大的影響力,可以改變很多很多。我的想象力是有限的,但如果在座的各位對你們所在的行業足夠了解,同時又了解一點人工智能技術的話,我相信你們能夠想出來比我更多的創新空間。
謝謝!
【七筆思議】【我來了,是要叫人得過癮】記那還要寫信的年代
1 :
GS(14)@2016-03-19 22:16:20記得我第一個寫信的對象,是幼稚園一個叫姚展雄的男同學。那時候剛知道世上有寫信這回事,於是就向姚展雄要了他家地址,和問我媽要了個郵票和信封,便寫下了我人生的第一封信,信中內容非常簡單,就是「姚展雄:你好嗎?我很好啊。彭浩翔。」直到今天,我還能隨口說出姚展雄當年的地址,是牛頭角定業街安德大廈X樓X室(樓層和座號我是記得的,但當然不會在這裏寫出來啦,雖然我相信姚展雄早不住那兒了)。自從有了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後,大家都彷彿失去了許多記憶。就如現今長大的一代,不會再像我們那樣記得同學的地址,因為朋友的電話號碼和地址都記在手機裏,一按就能找着,沒必要用自己的大腦去記住。同樣地,大家寫過的文字和跟朋友說過的話,都在Wechat或短訊中,一旦遺失了手機,這些東西就灰飛煙滅。或許有人會說,都可拉到雲端啊!但試問有幾人會把這些東西保留着呢?
■昨天舊同學晚飯聚會,他突然從包裏掏出大堆信件,給我們幾個男生看。
保持通信
電郵也是一樣,不再使用的郵箱或是忘了密碼的,便意味內裏的東西都會失去。記得九十年代初剛開始使用電郵時,我還刻意把每次的電郵列印出來存底,可能那時候心存幻想,將來自己會像海明威一樣,有一個自己的紀念館,到時候這些文字就彌足珍貴了。當然,這個跟我人生大部份半途而廢的事情一樣,沒多久,那些電郵就不知丟到哪兒去了。話說回來,Form1那一年我認識了生命中一些重要的朋友,其中一個叫黃景威。那時候我住花墟,他住又一村,大家都很投契。他在新法書院念了一年後,就到了澳洲升學,但我倆一直有保持通信。他在澳洲待了好幾年後,回來香港,我們會偶爾見面,是大半生的好朋友。昨天舊同學晚飯聚會,他突然從包裏掏出大堆信件,給我們幾個男生看。原來我們從前寫給他的信件,他都保存了下來,還把它們帶回來香港,放到他家裏的一個紙箱中。可惜的是,被漏水的洗衣機弄濕了,經他辛苦晾乾後,便拿來跟大家分享。看着這些信,我不禁有點遺憾,因為他寫給我的,早在不知甚麼時候就遺失了,他卻把我的文字好好的保存下來。我問他借了這些信件回家,看着看着,不禁有點陌生,怎麼也記不起自己曾寫過這些東西,而更有趣是,一個男生寫信給另一個同班一年的男同學,幹嗎感覺信中充滿了gay的味道?
■原來我們從前寫給他的信件,他都保存了下來,還把它們帶回來香港。
寄聖誕卡
就在這裏分享一封我在一九九一年寫給黃景威的聖誕卡。那時候他大概離開了新法四年多。死仔︰嘩!自從你上次走後,便音訊全無。我仲以為你AIDS病發死咗,又可能返澳洲時撞機釘咗添!後來因為知道你仲有和阿倫通信,才得知你仲在人世,我都冇咁擔心。自從上次你走後,我便忙着搬屋;(不知道為甚麼會在這裏用上「;」,為了表示我懂得用標點符號嗎?不清楚。而且在這裏使用,也好像有點不合適)雖然搬咗屋,但係離開舊屋也不過是一條街。本來在三月就想寫信給你,但又忙着會考,會考完咗又要做暑期工,跟着會考放榜又忙着找學校重讀中五,所以一直未能寫信給你。真是有點不好意思!現在我正努力重讀中五,希望能夠在明年升上中六。你呢?考試未呀?有冇媾女呀?寫信話我聽啦!好啦!唔寫太多!下次再寫,最後祝聖誕快樂!你契哥彭浩翔91冬
■在火鍋店中,我和舊同學一面看着這些信,一面大聲地朗讀出來,大家都笑得人仰馬翻。
人仰馬翻
還記得那時候為了省錢,聽人家說可在郵票上先塗一層膠水,待乾後才貼在信封上,這樣郵局在郵票上蓋印時,墨迹就只是附在膠水層,沒有真的印到郵票上。然後我吩咐黃景威,在收到我的信件後,就拿那個信封去浸水,把郵票從信封上輕輕撕下來,放到寄給我的回信中,這樣我便能重用那個郵票了。除喜歡自稱是別人契哥外,因為很喜歡《秋天的童話》,我還老是在下款署名為船頭尺,甚至迫他回信時,要在信封上寫寄給船頭尺(難得我媽在收到這些信時,都知道是給我的)。在火鍋店中,我和舊同學一面看着這些信,一面大聲地朗讀出來,大家都笑得人仰馬翻,恍如從時間囊中掘出了那些年的遺物。昨天晚上吃過些甚麼,我忘了,但卻得到了一個美好回憶。謝謝你,黃景威,把這些東西都保存下來。
【我來了,是要叫人得過癮】撰文:彭浩翔祖籍番禺,生於觀塘。集作家、編劇、導演、製片人、演員及藝術家於一身之處女座。尚且幹活,只為供養其網購血拼及極限運動。本欄逢周六刊登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319/19535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