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出版的上海市閘北區下屬官媒《閘北報》確認閘北、靜安兩區將實施合並。《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註意到,這是上海官方媒體首次確認靜安閘北兩區合並事宜。
在業內看來,兩個區域的合並對於整個區域規劃的升級有著很好的促進,而相應的利好也將反應到房地產市場。
閘北房價或繼續上漲
事實上,在之前9月傳出靜安區、閘北區要合並的事情過後,閘北二手房就出現了很多房東“跳價”情況。
中原地產大寧瑞仕分行一位姓江的經理曾告訴本報記者,在上述傳言發生不久約三成左右的房東做出提價的舉動,個別房東為了高價出售寧願違約賠付定金。“一套大寧瑞仕花園三房,上周雙方談定的價格為730萬,客戶當場支付5萬元定金,約定於9月9日簽約。然而,就在簽約前一天,房東上門向業務人員提出這套房價格賣的太低,要漲價50萬,買家得知消息後認為房東既然已收取了定金,就應該按約定的730萬元出售,因此拒不接受,最後房東表示自己願意承擔違約責任賠償買家5萬元。”江經理告訴記者。
而這里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房東對於未來的房價做出了上漲的預期。事實上,上海閘北區的房價一直在領漲整個上海。上海鏈家數據顯示,上海閘北區十年一手房成交價累計上漲了460%,而近年隨著閘北高地價項目入市,房價也一路飆升。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虹口、閘北、普陀三個區目前對於整個上海而言屬於市區,但是房價並沒有靜安、黃浦那麽高,因此上述區域房價有還會有所提升。
中原地產統計閘北、靜安區域二手房發現,靜安閘北合並消息傳出後閘北區二手交易量迅速攀升,其中彭浦新村日均交易量增長5%~10%,房價平均漲幅在2%~3%。而價格漲幅最大的當屬具學區、環境優勢於一體的大寧板塊,平均漲幅在4%-6%,主要集中在近幾年開發的高檔小區。
雖然出現上述現象,但是多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認為,上述區域合並應該理性看待,影響應該是長期的。
互補和雙贏?
事實上,上海此前兩區合一也有先例,如南匯並入浦東、盧灣並入黃浦,在合並之後,南匯仍然處於上海房地產較為中低端的區域,而浦東的張江、金橋包括臨近的禦橋板塊卻得到了二次啟動,盧灣並入黃浦之後,此前被各方看好的更具有優勢的南濱江板塊也並未受到顯著刺激,反倒是董家渡板塊得到了極大發展。
靜安區是上海面積最小的中心城區,全區總面積僅為7.62平方公里,歷史上因境內的古剎靜安寺,成為上海中心對外交流的窗口。目前主要是沿著南京西路有梅龍鎮、中信泰富、恒隆、久光百貨、嘉里中心以及金鷹購物廣場等為該區域高端商業的代表。而閘北在則很大,其圍繞蘇河灣、大寧、市北高新、濱河現代服務業打造多個區域熱點。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多方采訪獲悉,商務商業資源匯聚,是上海最成熟的CBD之一,但其後續發展一定程度上受限於土地資源的減少;而閘北坐擁有大量的市中心土地資源,近年來優質地塊頻出,後發優勢明顯且具備同樣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因此,靜安和閘北的“撤二建一”是一次土地、財政、商務等城區發展重要資源的互補雙贏,合並將推進區內各類資源的優化配置,加速舊城區改造複興,對房地產市場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上海鏈家研究部總監陸騎麟認為,如若合並,靜安靠近蘇州河的部分反有望得到進一步發展。
“兩區合並後由城市規劃和產業布局優化統合所創造的並區紅利有望在兩區交界區域得到更集中的釋放。靜安與閘北兩區以蘇州河為界,亦是靜安籌劃多年的“蘇州河濱河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和閘北重金打造的“蘇河灣”的接壤所在。兩個區塊隔河相望,均定位於發展現代服務業為主的高端商務商業區;目前區域內已經匯集了環智國際大廈、恒匯大廈、寶礦洲際中心、南豐寶礦廣場、企業中心、大悅城、寶格麗酒店、世紀盛薈廣場和靜安博華中心等一批建成和在建優質項目,商務商業氛圍已初步形成。靜安閘北合並將促進這兩個區塊的功能對接和優化,而由此形成的“跨蘇州河商務區”也將成為“新靜安區”下一階段發展的重心之一。”世邦魏理仕研究部資深董事謝晨認為。
謝晨同時提到,雖然兩區合並的預期在閘北的二手市場上造成了部分業主的調升報價。但需要指出的是,決定住宅價格的區位、交通、樓盤品質、配套等要素在短期內並不因兩區合並而有所變動,因而這一調價更多是心理層面的一種反映,尚不具備推動區域房價上漲的實質性力量。兩區合並對住宅價格長期走勢的影響將取決於新區成立後政府在城區規劃建設、醫療教育等公共資源統籌等方面的具體舉措。
中國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是國家戰略意圖的反映。官方媒體新華社從5日提交全國人大審查的綱要草案全文中摘取了未來五年中國計劃實施的100個重大工程及項目。
第一財經記者從新華社所發消息中發現,如果上述草案獲得批準,在未來五年計劃實施100個重大工程及項目,其中節能減排、生態環境保護占有較大比例。
專家分析認為,這些項目,不僅將對中國經濟、社會和民生等各方面產生深遠影響,也會給國際社會帶來重大機遇。
本報記者梳理後發現,在“十三五”計劃實施的百大工程中,直接與節能減排、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項目就多達近30項。
包括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億畝;發展儲能與分布式能源;全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量達到500萬輛;新增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約3000公里;加快構建車聯網、船聯網;建設高效智能電力系統;對燃煤機組全面實施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開工建設常規水電6000萬千瓦;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推動致密油、油砂、深海石油勘探開發和油頁巖綜合開發利用;建設水電基地和大型煤電基地外送電通道;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億畝以上。
另外,計劃建設一批新型示範性智慧城市。
包括建設一批示範性綠色城市、生態園林城市、森林城市;建設海綿城市;在膠州灣、遼東灣、渤海灣、杭州灣、廈門灣、北部灣等開展水質汙染治理和環境綜合整治;實施重點用水單位監控工程;建設50個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基地;工業汙染源全面達標排放;新增用氣450億立方米,替代燃煤鍋爐18.9萬蒸噸。
還包括對江河源頭及378個水質達到或優於III類的江河湖庫實施嚴格保護;開展1000萬畝受汙染耕地治理修複和4000萬畝受汙染耕地風險管控;建設5座中低放射性廢物處置場和1個高放射性廢物處理地下實驗室;推進青藏高原、黃土高原等關系國家生態安全核心地區生態修複治理;建設大尺度綠色生態保護空間和連接各生態空間的綠色廊道;推進邊疆地區國土綜合開發、防護和整治;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7萬平方公里等。
另外,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重點新材料研發及應用、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研制先進化工成套裝備、建設物聯網應用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等重大工程,也會帶來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等效果。
在百大工程中,“建設海綿城市”明確提上日程。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研究員嚴登華對記者表示,近年來,“城市看海”的現象一再上演。近些年城市普遍地面硬化,加劇了內澇。
嚴登華說,盡管近年來,我國各地在城市排澇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因為暴雨事件有著隨機性和極端性,排澇工程遠遠滿足不了城市化進程中對內澇治理規模的需求。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建雲告訴記者,建設“海綿城市”的目標,在我國很早就提出來了。目前正在組織海綿城市試點。
所謂“海綿城市”,形象的比喻是把城市建設得像一塊海綿,在下大雨時候,能下滲、能滯留、能蓄存、能凈化水。在沒有降雨的時候可以把水放出來,可用可排。
張建雲介紹,海綿城市建設主要是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城市防洪防澇標準明顯提高,減少洪澇的災害;二是提高城市水資源的保障能力;三是改善水環境和水生態。
2014年底,建設部、財政部、水利部等有關部委組織海綿城市建設規劃和試點建設,130多個城市申請海綿城市的建設。通過多輪審查答辯,最後有16個城市列入海綿城市試點。
根據安排,國家對試點的直轄市分三年每年投資6億元,在省會城市分三年每年投資5億元,一般城市分三年每年投資4億元。“希望通過海綿城市建設解決城市看海問題、城市汙染問題和城市水資源短缺問題。”張建雲說,“海綿城市實際上是一項系統工程。”
百大工程中,還有“工業汙染源全面達標排放”工程。這一點,在李克強總理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要求,“加大工業汙染源治理力度,對排汙企業全面實行在線監測。”
上圖為環境保護部汙染源自動監控系統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環保部了解到,前兩年環保部曾要求各級環保部門要在“三個說得清”上下功夫,即說清環境質量現狀及其變化趨勢、說清汙染源排放現狀、說清潛在的環境風險。
百大工程中,“全國濕地面積不低於8億畝”被明確提出。作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森林、海洋、濕地)之一,濕地在凈化水質、調蓄洪水、提供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抵禦災害等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濕地面積只占國土面積3.77%,遠低於6%的世界平均水平。一項調查顯示,我國濕地維持著約2.7萬億噸淡水,占全國可利用淡水資源總量的96%。因此,失去濕地就喪失了水源與水資源。
上海崇明東灘濕地。攝影/章軻
但在全國範圍內,濕地正面臨著面積急劇減少、功能降低、汙染加劇、生物資源過度利用、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危局。2014年1月公布的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濕地總面積5360.26萬公頃,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率(即濕地率)為5.58%。與第一次調查同口徑比較,濕地面積減少了339.63萬公頃,減少率為8.82%。
附: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
題:“十三五”體現中國國家戰略的百大工程項目
新華社記者任珂 顧錢江 方棟 李來房
中國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是國家戰略意圖的反映。新華社記者從5日提交全國人大審查的綱要草案全文中摘取了未來五年中國計劃實施的100個重大工程及項目。
它們涉及科技、裝備制造、農業、環保、交通、能源、人才、文化和教育等領域,將對中國經濟、社會和民生等各方面產生深遠影響,也會給國際社會帶來重大機遇。
1、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
2、深海空間站。
3、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機。
4、腦科學與類腦研究。
5、國家網絡空間安全。
6、深空探測及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
7、種業自主創新。
8、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9、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
10、重點新材料研發及應用。
11、在優勢科研領域設立一批科學家工作室。
12、在重點學科領域培養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
13、培養1萬名精通戰略規劃、資本運作、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會法律等專業知識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
14、引進1萬名左右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來華)創新創業,遴選支持1萬名左右急需緊缺的國內高層次人才。
15、每年培訓百萬名高層次、急需緊缺和骨幹專業技術人才。
16、在全國建成一批技能大師工作室、1200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培養1000名高技能人才。
17、確保建成高標準農田8億畝、力爭10億畝。
18、建設國家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和研究體系。建設海南、甘肅、四川等國家級育制種基地和100個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
19、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億畝。
20、建設500個全程機械化示範縣,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0%左右。
21、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
22、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信息系統。
23、實現“百縣千鄉萬村”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工程。
24、加快大型飛機研制。
25、發展新一代和重型運載火箭、新型衛星等空間平臺與有效載荷。
26、發展深海探測、大洋鉆探、海底資源開發利用、海上作業保障等裝備和系統。推動深海空間站、大型浮式結構物開發和工程化。
27、研發新一代高速、重載軌道交通裝備系統。
28、研制高檔數控機床。
29、大力發展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手術機器人和軍用機器人。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各領域商用。
30、開發適應各種耕作條件的先進農機產品。
31、研制核醫學影像設備、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無創呼吸機等高性能醫療器械。
32、開發應用具有中醫特色優勢的醫療器械。
33、研制先進化工成套裝備。
34、培育集成電路產業體系,培育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新型顯示、移動智能終端、第五代移動通信(5G)、先進傳感器和可穿戴設備等成為新增長點。
35、加速推動基因組學等生物技術大規模應用。
36、加速北鬥、遙感衛星商業化應用。
37、發展儲能與分布式能源。
38、大力發展形狀記憶合金、自修複材料等智能材料,石墨烯、超材料等納米功能材料等高端材料。
39、全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量達到500萬輛。
40、建設高速大容量光通信傳輸系統。
41、建設物聯網應用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
42、支持公共雲服務平臺建設,布局雲計算和大數據中心。推動貴州等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
43、加快國家統一電子政務網絡建設應用。
44、打造電子商務國際大通道。
45、構建國家網絡安全和保密技術保障體系。
46、高速鐵路營業里程達到3萬公里,覆蓋80%以上的大城市。
47、加快推進國家高速公路網建設。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約3萬公里。
48、建設川藏鐵路等沿邊鐵路。
49、建成北京新機場。新增民用運輸機場50個以上。
50、大力推進上海、天津、大連、廈門等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提高港口智能化水平。
51、建設城市群交通圈。
52、新增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約3000公里。
53、實現村村直接通郵。
54、加快構建車聯網、船聯網。
55、推動駕駛自動化、設施數字化和運行智慧化。
56、建設高效智能電力系統。
57、對燃煤機組全面實施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
58、開工建設常規水電6000萬千瓦。
59、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
60、推動致密油、油砂、深海石油勘探開發和油頁巖綜合開發利用。
61、建設水電基地和大型煤電基地外送電通道。
62、建成國家石油儲備二期工程。擴大天然鈾儲備規模。
63、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億畝以上。
64、建設引黃入冀補澱、引江濟淮、引漢濟渭、滇中引水、引大濟湟、引綽濟遼等多項重大引調水工程。推進南水北調東中線後續工程建設。
65、建設西藏拉洛、浙江朱溪、福建霍口、黑龍江奮鬥、湖南莽山、雲南阿崗等大型水庫。
66、建設西江大藤峽、淮河出山店、新疆阿爾塔什等流域控制性樞紐工程。
67、基本完成流域面積300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244條重要河流治理。
68、推進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加快推進約1億人居住的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
69、培育形成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的新生中小城市。
70、發展具有特色資源、區位優勢和文化底蘊的小城鎮。
71、建設一批新型示範性智慧城市。建設一批示範性綠色城市、生態園林城市、森林城市。
72、建設海綿城市。
73、建設地下管廊(網)。
74、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0%。
75、實施特殊類型地區發展重大工程。
76、在膠州灣、遼東灣、渤海灣、杭州灣、廈門灣、北部灣等開展水質汙染治理和環境綜合整治。
77、突破“龍宮一號”深海實驗平臺建造關鍵技術。
78、在北極合作新建岸基觀測站,在南極新建科考站,新建先進破冰船,提升南極航空能力。
79、逐步形成全球海洋立體觀(監)測系統。
80、實施重點用水單位監控工程。
81、建設50個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基地。
82、工業汙染源全面達標排放。
83、新增用氣450億立方米,替代燃煤鍋爐18.9萬蒸噸。
84、對江河源頭及378個水質達到或優於III類的江河湖庫實施嚴格保護。
85、開展1000萬畝受汙染耕地治理修複和4000萬畝受汙染耕地風險管控。
86、建設5座中低放射性廢物處置場和1個高放射性廢物處理地下實驗室。
87、推進青藏高原、黃土高原等關系國家生態安全核心地區生態修複治理。
88、建設大尺度綠色生態保護空間和連接各生態空間的綠色廊道。
89、推進邊疆地區國土綜合開發、防護和整治。
90、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7萬平方公里。全國濕地面積不低於8億畝。
91、發展特色產業,實現3000萬以上貧困人口脫貧。發展勞務輸出,實現1000萬人轉移就業扶貧。對“一方水土不養一方人”地區約1000萬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搬遷。
92、改造建設百萬公里農村公路。
93、讓未能升學的貧困家庭初高中畢業生都能接受職業教育。將所有符合條件的貧困家庭納入低保範圍。
94、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實施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加強普惠性幼兒園建設。
95、重點支持若幹所高校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
96、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
97、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降低10%。每縣重點辦好1—2所縣級公立醫院。打造30分鐘基層醫療服務圈。
98、青年體質達標率達到95%以上。
99、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
100、建設講好中國故事隊伍。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