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百年孤寂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4/04/blog-post_30.html
近期『The Economists』有兩篇有趣的文章,分別是有關阿根廷的「A century of decline」和描述數次有關政府介入拯救金融危機的「The slumps that shaped modern finance」。
阿根廷、巴西和智利本來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交替之際被稱為南美A(regentina)B(razil)C(hile),是當年最有前途的新興市場。阿根廷的好景建基於當年原材料和農產品有價有市,加上在政策上靠攏當年世界超級大國大英帝國,令人均GDP僅排澳洲、大英帝國和美國之後成為全球第四強。可惜之後大英帝國日漸衰落,加上原材料和農產品步入熊市令阿根廷經濟步入衰退。但一個經濟體竟然可以衰足一百年,其深層原因之一便是主導阿根廷政經大局兼擁有大量農地的地主抗拒工業化,令阿根廷錯失二十世紀近百年的工業發展。
其實在十九世紀另一個美洲國家亦差點步上阿根廷的命運,這個國家便是美國。在美國立國之初,國父華盛頓內閣有兩大權臣,分別是代表南方擁有大量黑奴的地主階級共和派(Republican,不是今天的共和黨)中學富五車的代言人托馬斯·杰斐遜(Thomas Jefferson),另一名便是代表大國家主義的聯邦派(Federalist)韋小寶式金融老千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作為當年北美少有的名儒,杰斐遜是美國獨立宣言(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的草擬人。其中有一名句代表共和派核心價值: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That to secure these rights, Governments are instituted among Men, deriving their just powers from the consent of the governed.
人人生而平等…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類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是經被治理者的同意而產生的。

擁有黑奴的杰斐遜主張「人人生而平等」豈非自相矛盾?非也,關鍵是什麼才算是「人」。原來在當年草擬「美國獨立宣言」的持份者基本上是白人大地主階級,所以「人」不包括黑奴(和其他有色人種)及女人,而是特別指白人大地主階級。因為他們才有能力去盡效忠國家的責任(去交稅),亦因為如此理應享有美國民主體制這個「Club of Elite」中的權利。杰斐遜和當年白人大地主階級害怕強大的中央政府會損害州政府的自治權,而進一步會蠶食地主階級的利益,故以「美國獨立宣言」限制聯邦政府權力來保護白人大地主階級既得利益的「核心價值」(關於民主,杰斐遜有不少名句和思想足以把當今香港泛民政棍和糞靑轟得體無全膚,有空再談)。
出身市井兼和紐約金融老千狼狽為奸的漢密爾頓則仰慕大英帝國的殖民地霸權,力主聯邦政府必須效法大英帝國集大權一身兼推行重商主義才能稱霸天下,因此在意識形態中杰斐遜和漢密爾頓勢成水火。其中爭議焦點便是杰斐遜反對漢密爾頓倡議效法英倫銀行(Bank of England)成立The First Bank of United States (BUS)以聯邦政府名義發債解決公共融資問題。曾於美國駐法大使的杰斐遜力指此舉等同引入當年英法流行官商勾結貪污政治,同時成立BUS等於縱容聯邦政府無止境地發債,兼還會釀成日後的金融危機。雖然BUS最終成立,但於1792年由於BUS收緊信貨引發的金融危機令漢密爾頓急用政府資金救市(見「The slumps that shaped modern finance」),加上日後失控上升的美債,證明當年杰斐遜的確有「先見之明」。
可是共和派和聯邦派的矛盾卻始終不能解決,結果成為美國南北戰爭(American Civil War)的遠因。代表聯邦派和工商勢力的北軍以解放黑奴名義打敗代表大地主共和派的南軍,令美國擺脫了由大農莊地主式的農奴經濟,釋放了黑奴成為新興工業的勞動力,令美國轉形走上強幹(聯邦)弱枝(州政府)的工商經濟,這便是為什麼美國能避開走上阿根廷百年孤寂的原因!看來米帝今天能稱霸全球,靠的其實還是漢密爾頓那種韋小寶式江湖智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986

記者赴日訪李香蘭無兒女晚年孤寂

1 : GS(14)@2014-09-16 00:31:03

■李香蘭住所名牌顯示,她隨夫姓叫大鷹淑子,家住507室。

【特寫】「李香蘭」這三個字,在我心目中是一首歌,一個傳奇。兩年前夏天,有幸找到李香蘭的日本電話號碼,一股勁兒致電給她,欲邀她做訪問。戰戰兢兢的等候着電話接通,另一端傳來一把溫柔而年老的女聲說:「早晨,你好。」我以日語說:「早晨,請問山口淑子(李香蘭的本名)女士在嗎?」那女子說:「我就是呢,你是?」天啊!我竟能跟李香蘭說話,接着硬着頭皮續說:「我是香港《蘋果日報》的記者,想邀請你做採訪……」對於一通陌生的來電,李香蘭沒有即時拒絕,反而親切地以普通話回答:「你是香港記者嗎?哪一家媒體?能否留下聯絡電話?」然後再轉日語說:「我會考慮一下,你們會派記者來嗎?」心想,她會答應嗎?等了一個星期,李香蘭沒有回覆,再打給她,她的護理員卻說:「抱歉,她卧病在床,不能接受訪問了。」之後,輾轉取得李香蘭的住址,我決定赴東京探望她。沒有子女的李香蘭住在千代田的豪宅區,四周都是像香港九龍塘的豪宅及矮樓,街道井然,寧靜清幽,我帶着她的CD、茶葉禮盒及一束鮮花,懷着緊張的心情探望這位傳奇女子,事前致電通知她的護理,她竟然答允我的到訪。



在豪宅養病 無人探望

按下門鈴,一位六、七十歲的護理員開門。站在玄關,屋內燈光微弱,逾千呎的客廳黑漆漆的,一個人也沒有,窗簾緊閉,瀰漫一片孤寂,隱約看到客廳地上放了一張像畫框般大的相片,那是她自傳封面上的黑白照(左圖),牆上亦掛滿她當演員時的美艷舊照,或許她依舊眷戀鎂光燈下的花樣年華。護理員直接帶我到李香蘭的寢室,經過窄長的走廊,傳來斷斷續續的咳嗽聲,進了房,看到一張像在醫院內的病床,床上坐着一位白髮斑斑、臉色蒼白的女子,沒有艷麗妝容,只有歲月寫下的皺紋,心中一陣激動,眼前真的是李香蘭嗎?我向她深深地鞠了躬,自我介紹後送上禮物,她拿着她的CD,看了多遍,流露一絲笑容。我詢問她的狀況,她說:「可能是流感引發的病,一直咳,不能下床,每天只能在房裏看電視及吃飯,很久沒往外走走。」大概也很久沒人來探望她吧!她不停向我道謝。房內只有我和她、病床、衣櫃及一部小小的電視機,行動不便的她邊咳邊道歉說:「不能接受你的訪問,因身體撐不住,很抱歉呢!」但我忍不住口,冒昧地問她當年被指為漢奸的看法,她沉默了,沒說下去。對着如此柔弱、淒清的李香蘭,不想再追問了,願她一路好走!《蘋果》記者高嘉穎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40915/188665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580

包機票送iPhone求慰藉大媽搵囡囡伴遊咁孤寂?

1 : GS(14)@2016-12-10 03:45:18

上一輩把生兒育女視為晚年的保障,但隨着社會變遷、家庭觀念愈趨薄弱,「養兒防老」早已被遺忘了。前日,微信熱傳一則廣告,一位黎姓女士在朋友圈發廣告稱,自己一個人住在鄭州,今年冬天特別想去三亞看大海,想找一位「女兒」陪其去旅遊,並且願意負擔全程所有費用。黎女士在的朋友圈以《想找一個「女兒」陪我一起去旅遊》發文,原文如下:大家好,我叫黎彥玲,今年63歲了,自己一人住在鄭州,身體健康,女兒們常年工作在外,也不想打擾他們。今年冬天特別想去三亞看看大海,但自己又怕孤單。就想找一個貼心的小棉襖跟我一起去,年齡19至24歲最好,活潑開朗,希望她能一路陪我聊聊天,拍拍照。我願意負擔全程所有費用(機票和食宿),並送一個小禮物蘋果7手機。內地記者根據廣告上的電話致電跟黎女士聯繫,她說確有其事,因為女兒長期在加拿大,自己也感到挺孤獨的。最近想去三亞,想了很久了。這次就是想找個「女兒」陪着照照相、聊聊天。老無所依,不少當地人對黎女士要用錢招聘「女兒」伴遊,大多感到唏噓,亦覺得她很可憐。有網民紛紛爭做「女兒」:「招不招老伴?」亦有人調侃說:「岳母在上請受小婿一拜!」「大媽不是大媽,其實是大爺!」「只要乾女兒?太遺憾了!媽,姑爺要不要。」大河網/微博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09/1986014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8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