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評中澳自貿協議:現實比夢想骨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869
歷時逾十年談判後,中國與澳大利亞本周一終於簽訂了兩國自由貿易協議(FTA)。路透等西方媒體稱它是里程碑式的協議,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將向澳大利亞的農產品和服務業敞開市場,澳大利亞也將放寬中國對澳豐富資源的投資限制。
但此後路透、法新社、ABC等外媒指出,FTA固然呈現了中澳貿易和投資的美好前景,但就目前協議結果和雙邊貿易的現狀看,還有一些現實的問題。
根據FTA,包括多種資源、乳制品、牛肉和家畜在內,95%的澳大利亞對華出口商品關稅會被取消。但由於中澳未能就放寬中國國有企業進入澳大利亞市場的限制達成一致,澳大利亞出口幾大主要農產品——棉花、小麥、糖、大米與油菜籽還都未獲得免稅。這些產品的關稅得在三年以後才能進行評估。屆時能否調整關稅還要取決於中國國有企業在澳投資受管制的情況而定。
澳大利亞反對黨工黨領袖Penny Wong稱:“制糖業等關鍵出口產業已被告知,不要對中澳自貿協定有任何指望,工黨對此十分關註。”他還說,如果協議細節確定並公布,工黨將據此判斷是否協議符合澳大利亞的國家利益。路透報道提到,一些專家告誡,麻煩可能就隱藏在詳細條款中。
即便解決了農產品關稅的問題,協議也未必能如澳大利亞政府期望,達到足夠促進經濟的作用。畢竟,農業在澳大利亞出口貿易中體量很小。
如下圖所示,澳大利亞外事與貿易部數據顯示,去年澳大利亞農業對華出口額僅有36.8億澳元,僅占商品出口總額的3.89%。去年第一大出口農產品羊毛的出口額為19億澳元,而礦產品中僅鐵礦石的出口額就高達526.5億澳元。
澳大利亞礦業協會表示,簽署FTA後,中國對澳出口焦煤征收的3%關稅將立即被取消,對燃煤征收的6%關稅則將於兩年內徹底取消。可是,因為今年中國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國內港口的鐵礦石、煤炭和棉花庫存極大,對澳大利亞礦產品的需求也相應減少。路透報道指出,澳大利亞乳業目前也難以借助中國掀起發展高潮。
澳大利亞國內對FTA的擔憂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中國在澳項目會不會剝奪澳大利亞本土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是澳大利亞的經濟會不會過於依賴中國。
澳大利亞貿易部長Andrew Robb回應以上第一種擔憂稱,根據FTA,中方的確可以聘請有經驗的中國勞動者,但前提是澳大利亞本土沒有能勝任特定項目的熟手勞動者。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中國史教授Geremie Barme認為:“只有過了幾周、幾個月以後才能看出FTA對澳大利亞的影響。所以對此應持非常謹慎的態度。”
此外,澳大利亞金融業對FTA也較為謹慎。他們認為,亞洲同行已在中國市場占據主導地位。澳大利亞的企業可能只會涉足邊緣項目,無法在核心銀行服務業展開競爭。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
外媒評中國版地方政府債務解決方案:往後拖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5102
上週中國財政部確認了置換地方存量債務的傳聞。外媒評論認為,通過這種創造性的方式,中國政府希望解除償還逾3萬億美元地方債務的擔憂,這麼做實質上是拖延問題。
本月8日上週日,財政部新聞發言人表示 ,近期財政部已下達地方存量債務人民幣1萬億元的置換債券額度,允許地方把一部分到期的高成本債務轉換成地方政府債券,政府債券利率一般較低,匡算地方政府一年可減少利息負擔400-500億元。兩天前,華爾街見聞援引 中國三大經濟類報紙之一《經濟觀察報》網站發佈的消息稱,財政部批覆置換的存量債務總額為3萬億元,其中1萬億已批覆到各省財政廳。
彭博新聞社報導認為 ,財政部上述置換存量債務的方法還有些問題懸而未決,比如投資者會不會被迫要參與債務置換、地方債務有多公開透明、這類負債會不會導致全國財政緊張。該報導援引瑞穗證券亞洲有限公司(Mizuho Securities Asia Ltd.)預測稱,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約有25萬億元,超過整個德國的經濟規模。
今年中國政府預算的地方債自發自還試點總額度為6000億元,其中一般債5000億元,專項債1000億元。上述報導援引穆迪旗下評級機構Moody's Investors Service的觀點稱,這6000億元還無法滿足地方政府融資平台今年的融資需求。該機構駐香港的高級副總鐘汶權(Ivan Chung)認為,
地方政府自主發行債務將為中央政府解決地方債務問題爭取時間,過渡期需3-5年。上述1萬億元置換存量地方債務將能滿足今年地方到期債務的再融資需求。
對於上述地方存量債務置換的方法,彭博報導總結了以下五大問題:
1、投資者會不會被迫將地方融資平台債券轉換成低收益的市政債?
法國興業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姚煒認為,置換存量債務近期將緩解地方政府面臨的流動性風險。鐘汶權認為,小型地方融資平台的前途未卜,平台債的收益價差可能擴大。
2、置換存量債務是會提高還是會降低地方債務的透明度?
管理固定收益投資人民幣20億元的上海耀之資產管理中心首席運營官王鳴預計,市政債的信息披露將符合財政部設定的標準,今後幾年透明度會提高。市場會歡迎增加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3、哪種地方融資平台債券能置換為市政債券,這類平台債支持的項目是否可以歸為地方政府債務類別?
去年10月初,國務院公佈《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當月財政部出台相關甄別地方債務的辦法 ,將存量債務分為地方政府應償還和不應償還兩類。
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中誠信)預計,在地方融資平台債之中,劃分為不屬於地方政府償還債務的佔比達30%。中誠信的分析師認為,高鐵、地鐵、公用事務等符合公共利益的項目可能歸為地方政府債務。
今年1月,中誠信副總裁韓巍向《21世紀經濟報導》表示 ,經該司測算,今年全年到期的地方融資平台債務規模約為1.4萬億,預計今年地方政府債的發行規模為7000億元,其缺口需通過項目收益債、PPP項目其他融資方式進行補充。
4、用於置換的新發市政債券將得到哪種主權保障?
穆迪昨日的報告認為,中國31個省和5個計劃單列市的債券信用與他們同中央政府的密切關係有關。他們的評級可能較集中,不會比中國主權評級Aa3級低兩級以上。
5、置換存量債務會不會導致政府財政緊張,影響信譽度?
數據供應商CMA數據顯示,昨日,體現違約風險的中國信用違約互換(CDS)跳漲5個基點至92基點,漲幅創今年1月9日以來新高。渣打去年6月估計,中國公債與GDP之比為251%。 本月6日,中國財長樓繼偉提到 ,按預算收支口徑,今年中國政府預算赤字與GDP之比將由去年的2.1%升至2.3%,按實際收支差額口徑,今年的赤字率約為2.7%。
野村駐香港經濟學家張智威認為,置換存量債務這種重組有助於償債,但無助於支持今年投資所需的債務增長,而這類增長與GDP增長的關係更大。還不清楚中央政府會不會將市政債納入其資產負債表。
外媒評全球50大創新公司,中國僅華為上榜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226/154433.shtml
導讀 : 華為排在第13位,而去年排第三位的阿里巴巴今年未上榜。
i黑馬 訊 2月26日消息,近日,美國知名商業雜誌《Fast Company》3月刊評出了2016年度“全球50家最具創新力公司”。中國企業只有華為一家上榜,位列第13名,上榜理由是在全球智能手機競爭中占得了上風。而去年位列第三的阿里巴巴今年未上榜。
這份榜單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蘋果、Facebook、uber、谷歌、亞馬遜等互聯網新興企業入圍之外,通用電氣這個老牌企業也排在了第20名。
排在榜首的是新聞聚合網站BuzzFeed,上榜理由是在全球範圍內顛覆了媒體的秩序。亞馬遜上榜的理由是從一家電子商務公司拓展到雲服務市場。蘋果上榜的理由是在中國市場的競爭中表現優異。而谷歌則是因“找到了把公司做大的更好方法”而上榜。
榜單前十名:1、BuzzFeed,2、Facebook,3、CVS Health,4、Uber,5、Netflix,6、亞馬遜,7、蘋果,8、谷歌,9、Black Lives Matter,10、Taco Bell。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i 黑馬 ,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外媒評全球50家“最智能”科技公司,中國兩家公司進入前十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22/156802.shtml
外媒評全球50家“最智能”科技公司,中國兩家公司進入前十
楊博丞
2016-06-22 11:24
i黑馬 訊(楊博丞)6月22日消息,近日,美國媒體《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出了50家“最智能”科技公司。多家中國公司榜上有名,位列前茅。
在該榜單中,有兩家中國科技公司進入前十,分別是百度(第二名)和華為(第十名)。相比之下,2015年有3家中國公司進入前十,而2014年無一家進入前十。
附:《麻省理工科技評論》50家“最智能”科技公司
1 Amazon
2 Baidu
3 Illumina
4 Tesla Motors
5 Aquion Energy
6 Mobileye
7 23andMe
8 Alphabet
9 Spark Therapeutics
10 Huawei
11 First Solar
12 Nvidia
13 Cellectis
14 Enlitic
15 Facebook
16 SpaceX
17 Toyota
18 Airware
19 IDE Technologies
20 Tencent
21 Didi Chuxing
22 Oxford Nanopore
23 24M
24 Alibaba
25 Bristol-Myers Squibb
26 Microsoft
27 Fanuc
28 Sonnen
29 Improbable
30 Movidius
31 Intrexon
32 Carbon
33 Bosch
34 T2 Biosystems
35 Editas Medicine
36 Nestlé
37 RetroSense Therapeutics
38 Line, subsidiary of Naver
39 TransferWise
40 Veritas Genetics
41 FireEye
42 Seven Bridges
43 Slack
44 Coupang
45 IBM
46 Snapchat
47 Africa Internet Group
48 LittleBits
49 Intel
50 Monsanto
[本文作者楊博丞,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智能
公司
贊(...)
分享到:
真人秀太假?媒評:“演”可以 但價值觀要正確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1-02/1049658.html
《真正的男子漢2》
奧運金牌得主、遊泳選手孫楊,對自己參加的真人秀節目《真正男子漢》開炮,發微博批評真人秀靠演,覺得自己一而再再而三被忽悠,隨後秒刪微博。而無獨有偶,《中國好聲音》選手梁博也曝出,自己在參加節目時就曾收到“稿子”讓他照著念,這讓他心里充滿疑惑。
對於孫楊的炮轟和梁博的自曝,有網友評論稱,“人生已經如此艱難何必拆穿?”連網友和觀眾都知道,幾乎所有真人秀都靠演或者有演的成分,孫楊和梁博的聲音,反倒顯得有點兒少見多怪。但鑒於孫楊是體育圈人士,對娛樂圈的玩法並不了解,梁博在參加“好聲音”之前,也是個純粹的音樂愛好者,兩人沒法接受真人秀要靠表演,也在情理之中。
相對於職業演員來說,真人秀要靠表演完全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比如和孫楊一起參加《真正男子漢》的楊冪就稱,“對我來說,是真實的訓練,真的在流汗,每一滴汗水都是真的”,楊冪說的話沒得挑,訓練的確是真的,但訓練之外出於節目可看性方面的情節設計,演員也會習慣性地用職業態度去面對,演就演了,有什麽大不了的?
諸多明星有的到了真人秀當中如魚得水,也有先是有點不適應後來習以為常的,但多少都會面臨照著劇本演的問題。業內人士有說法,真人秀內容的構成是“七真二引導一演”,這個大概是靠譜的,因為如果給演員設置的角色性格與演員天性不符,演員也會覺得尷尬、不自然,如果“劇本”恰恰釋放了演員表演的空間,演員何樂而不為?能在真人秀里玩得很嗨,順便還賺了大把出場費,難怪許多當紅演員都不演影視劇去了,成了真人秀的常客。
也有個別真人秀,存在“一真二引導七演”的狀況,這對演員來說就有些吃力了,容易導致演員在錄制節目時心不在焉,甚至引發不良情緒,但這樣的狀況畢竟還是少。電視臺制作真人秀,其出發點就是要激發演員的表演活力,為觀眾貢獻精彩鏡頭,沒有攝制組故意為難演員的。回顧這幾年火爆全國的真人秀,哪個不是評委、演員和攝制組密切配合的結果?如果想要看百分百真實的真人秀,那倒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真人秀的最終呈現,是依賴大量拍攝的素材、具有情節性的剪輯、烘托氣氛的音樂與字幕等手段構成的,也就是說,就算拍攝時沒有任何劇本,參與嘉賓都是百分百真實的表現,最後呈現給觀眾的,一樣是帶有創作性質的加工後的作品。況且,真人秀並沒有隱瞞使用劇本的意圖,如果在節目結束之後留意一下幕後工作人員名單,便會發現“編劇”一欄出現的諸多名字。在特別火的真人秀節目中,每位嘉賓背後有一位編劇跟班,已經不是什麽秘密。
對娛樂的事不必過於當真,這已經是不少觀眾的共識。但有一點需要註意,盡管可以在內容呈現方面,采取多樣的表現手法,但在價值觀方面,要有正確的引導。也就是說,演員在真人秀中怎麽演都可以,但不能脫離了辦真人秀節目的初衷——在為觀眾提供娛樂的同時,還要負責對觀眾有所啟迪,幫助觀眾發現生活里更多美好的事情,只有這樣,觀眾才能對真人秀里的“演”視而不見,只去享受節目所帶來的豐富觀感。
官媒評芮︰急於成名要付代價
1 :
GS(14)@2016-04-15 16:29:55 芮成鋼前年被帶走後,猶如從天堂落到地獄,由少年得志到最終身敗名裂。中共官媒《人民日報》發文總結其對錯,指他心太急,急過了頭,就要付出代價。芮成鋼生於1977年,高考時是安徽合肥市文科狀元,北京外交學院畢業。求學時已多次接待來訪各國政要。2003年他任職央視英語國際頻道的《財經中國》欄目主播,後來加盟央視財經頻道,被視為央視採訪外國政要的主力,他亦是同事眼中「財經頻道國際化的標誌」,粉絲過千萬人。不過,芮成鋼的出位言論也惹來噓聲,2011年,他在瑞士舉行的達沃斯論壇上,曾訪問當時剛就職的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坐經濟艙來,是否在提醒大家,美國欠中國錢?」芮成鋼另一出位言行是在2010年出席南韓G20峰會時,不顧美國總統奧巴馬指定要韓國記者提問,搶咪聲稱「代表亞洲」提問,舌戰奧巴馬,場面尷尬。《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415/19571806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