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tlone:
轉貼之前先說幾句
這裡列舉了太陽能相對其他石化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八大優勢, 誠意推介給打算研究太陽能行業的朋友
太陽能前景一片光明, 最大問題是我們如何從中挑選一些能夠跟隨行業的步伐, 不斷成長的企業
老實說, 做太陽能的不會是大眾心目中的好公司, 一如其他科技行業, 這是資本密集兼具週期性的行業, 資本開支巨大且風險不低, 競爭又非常激烈, 市場都不會對這些行業寄予厚望
我個人覺得, 一般人不看好的板塊可能正是發掘寶藏的好地方, 人所共知的好公司必然估值高昂, 太陽能普遍都是予人只是一個新能源概念的新興產業, 數年前曾經有過巨大的泡沫, 現在那些公司的股價只有當時的幾分之一, 可能就是因為這一點, 嚇怕了投資者
我沒有經過那段日子, 我可以很客觀地研究這個行業, 我看到的不只是概念, 而是一個快要達成的理想, 就是grid parity市電同價. 當太陽能達成此里程碑, 就可以擺脫一直以來要靠補貼才能生存的形象
業者們主要從兩方面減低成本: 擴大產能換取經濟規模和技術提升. 自從中國的業者強勢進入太陽能行業, 成本下降得很快, 因為他們擴產計劃比起來自西方的先行者激進很多, 最大的一線廠家在來年的資本開支, 是去年的數倍, 以最進取的龍頭保利協鑫為例, 2010年大約賺三十多億, 但今明兩年的投資將達到177億, 看起來這是非常不理性的, 這就是中國的特色, 外國人不理解也不認同. 我相信這一點解釋了市場只願給予這些以倍數增長的公司十多倍市盈率. 能夠以這般非理性速度發展, 背後必定有國家支持, 若所有太陽能的投資者就是參與這場新能源賭局的人, 那中國政府就是賭得最大的一個, 我看得到領導人的遠見和氣魄, 原本可能只是概念的太陽能, 經過中國政府的強力支持, 加速降低成本, 到快要有力和石化能源競爭, 這就是資本的力量. 我相信政府大力支持太陽能, 目的是要創造更多產業, 沒有產業又怎能養活人民? 難道像香港一樣靠金融? 這些行業養不了多少人, 最終都是要靠製造業. 現在人工高了, 工廠不能再做低價產品(就算做也會用機器代替), 要做賣得到價錢的貨, 新興產業就是要做一些有價錢的貨, 太陽能行業是其中一個發展方向
中國政府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夠好, 但決策者的眼光, 我是很認同, 香港的領導人有中央的一半, 香港就有救了
講得太多呢…
原文如下: (source: http://greenworldinvestor.com/2011/03/03/advantages-of-solar-energy-declining-cost-the-biggest-one/)
Solar Energy is the only form of Energy whose costs are continuously declining compared to other forms of Energy.This is one of the biggest advantages of Solar Power over other renewable and non-renewable forms of energy.Solar Energy costs have declined by over 50% in the last 2-3 years even as Coal,Oil,Gas and other Energy costs have gone up.While Wind Energy costs have declined in the last year the overall trend is increasing as the costs of copper and steel go up.This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why solar energy demand has gone up by 150% in 2010.With solar costs going down by another 10% each year over the next few years,expect Solar Energy to grow at a further fast rate in the future as well after growing at 50% CAGR over the last decade.Here are some of the advantages of Solar Energy over other non-renewable energy forms
1) Environment Friendly – Solar Energy does not lead to any major mining activity,does not lead to significant GHG emissions,does not lead to health hazards like thermal power
2) Declining Costs - Solar Costs are declining at a rapid pace and are rapidly approaching grid parity in most parts of the world.The use of semiconductor techniques ensures that the costs should continue to decline in the future as well
3)No Fuel and Low Maintainance - Solar Energy does not require any fuel like Wind Energy and the Operation and Maintainance Costs are extremely low.This is a huge advantage in these days when gas and oil disruptions are causing energy insecurity.Libya,Russia are all examples
4) No Pollution and Deaths- Solar Energy does not lead to pollution disasters like the BP Oil Spill and Coal Deaths which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Dirty Energy Productionl.
5) Almost Unlimited Potential – Solar Energy Potential is almost infinite compared to the limited and peak features of other forms of energy like Wind,Geothermal,Oil,Gas and others.Only Nuclear Energy has potential similar to Solar Energy
6) Size Advantages - Solar Installations can be installed in various sizes with as little as 200 Watts and as big as a 1000 MW.This is not possible for other energy forms which require a minimum large size such as Coal,Nuclear etc.
7) Quick Installation - Solar Energy can be installed very quickly.Small residential installations can be installed in as low as 3 days.This is much faster compared to other energy sources
Grid Independent – Solar Energy finds the most use in non-grid areas where it can be installed with batteries for energy storage.It is a much cheaper form of energy for non-grid applications than other forms.It is giving competition to Diesel Gensets being used.
Solar Energy will see massive growth in the future which has led to most of the MNC conglomerates getting into this sector.TSMC,GE,Siemens,Areva,Toshiba,AUO,Honda are some of the companies making large investments into solar energy.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1-3 09:10 編輯 馬雲的管理之道:你沒有讀過的好文 作者:郝亞洲 ![]() 馬雲認為,“文化價值體系”是阿里的命脈。所謂體系,就是要落到實處的方法論,而把“文化”與“價值”融合到一起,可以感覺到馬雲在把阿里高度人格化。 對於企業而言,用戶就是你的價值觀。文化更像是價值觀的解釋,即你何以擁有這樣的價值觀。 從本文中看出,阿里的文化和價值觀來源於馬雲的“道”。“道”即規律,就像張瑞敏說的,聞道在先,術業在後。無論是管理模式、組織文化、戰略制定,這些都是“道”生出的“一、二、三”。 這篇文章好就好在馬雲可以把“道”談得具象,有觀點有細節有層次。道生願景,願景生戰略,戰略定組織,組織定人才,這大概就是馬雲管理理念的一條基本主線。 馬雲還談到了接班人問題,回應了衛哲事件,如果你想獵奇的,本文依然可以滿足你。 本文是華盛頓大學的陳曉萍教授和馬雲在2013年亞布力的一次對話,參與者還有張維迎。後發表在《中國管理新視野》2013年9月刊上。因為這是一本學術雜誌,估計讀過的人不是很多。 ————正文分隔符—————— 文化價值體系是公司生存的命脈 參與者:馬雲,陳曉萍(華盛頓大學),張維迎 陳曉萍:馬雲,你好!好久不見了,今天在亞布力見到你很高興。我想先請你描述一下管理哲學、管理思想、管理風格,並且談一談你生命中哪些比較深刻的經歷影響了你的這些管理風格、管理思想和管理哲學。這個題目很大,你可以海闊天空敞開談。 馬雲:我自己覺得中國管理的思想,雖然這30年來有發展,但沒有根本性的重大突破。這是我對自己和我邊上所有人的觀察得出來的一點總結。我發現一個國家的發展和一個企業的發展在很多時候很相似。比如美國的整個政治體制都是建立在以基督教為主的宗教信仰的基礎上的,由此也形成了美國企業管理的體系里面有許多與宗教信仰相像的東西。比如你去看美國企業的運營制度體系,和教會制度有相似的地方,很有意思。再看日本,他們的文化中的精致細致管理也是一樣。但在中國,由於我們這30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加上本來這個國家缺乏信仰這種東西,所以我們的管理常常是今天從這里拆一點,明天從那里拼一點,並沒有形成自己的東西。文化宗教信仰是文化的根源,是管理背後的理念和思想,這是這幾年我花很多時間去思考的一個問題。假設阿里巴巴要發展,就必須要有一套管理思想,但是如果我們沒有一種強大的、生生不息的文化作為源泉,就不可能產生這樣的管理思想,那樣麻煩就很大。你今天學美國、明天學日本,你學的都是術,不是道。何謂企業之道、天地之道?你可能發現我神叨叨一會看道家、一會看佛家、一會看儒家,我確實是什麽家都看。看完之後我發現,在中國古老的文化里面,從太極哲學里面,我感受到了很多有意義的東西。 陳曉萍:你能說一下太極文化中的哪些思想讓你感到特別有意義嗎? 馬雲:其實太極里面,陰、陽、盛、衰、變化,這些東西貫穿了整個企業運營管理上的哲學。比如變化,變和化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互相關聯;同樣,教育二字,教和育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教的是知識,育的是文化;教是學校的責任,育是家庭的責任。學校以教知識為主,家庭主要以育為主,這就是文而化之,才是我們最終要得到的東西。我自己在最近四年想了很久,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東西,那就是我們的價值觀或者整個價值體系。我提出了信仰這個概念,信就是感恩:感恩今天、感恩昨天,仰則是你對明天的敬畏,你對未知東西的敬畏。有了這個信仰,把它放到文化里面,就形成管理體系的價值核心,然後所有的管理都按照這個價值核心來設計。 讓別人超過自己是我的最大願望 馬雲:我覺得我的管理思想可能與我當老師的經歷密切相關,是這個經歷把我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我雖然不一定是最好的老師,但是我肯定是個好老師。我成不了中國最好的老師,所以我後來就出來做企業了,但在企業里我卻把當老師的概念套用進來了。天下所有的老師都希望學生超過自己,所以我跟其他企業家差別最大的地方可能就在這里了。很多企業家怕下面的人超過他,尤其職業經理人,怕自己的位置不保。我剛好相反,當我發現下面的人比我強時,我就想早早地訓練他讓他超過我。這是老師的特點。 老師永遠希望自己的學生取得成就,比如這個學生當了教授,那個學生當了縣長,那個學生當了大老板,老師就會無比驕傲,好像自己當了一樣。從來沒有一個老師希望自己的學生不好,比如說,我這個學生怎麽抓進去了,那個槍斃了或者判了3個月,太不光彩了。所以我從來不跟招聘來的年輕人爭風頭。當有人說誰誰動了你的地位,功高鎮主什麽的時候,我就說我是老師啊,這是我覺得應該做的。 我的經歷中另外一點與眾不同的就是我學英文的經歷。我從小就學英文,而且不止是學語言,更多的是學文化,因為我從13歲開始就在西湖邊找老外聊天,一邊帶他們遊覽西湖,一邊和他們練口語。 陳曉萍:你太厲害了。我那時也在杭州,但根本沒有這個膽量主動找老外用英語聊天。 馬雲:我在香格里拉門口呆了9年,每天早上5點鐘起來,就去香格里拉飯店,在那9年中,我幾乎沒有停過一天。在和老外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學校教的、爸爸媽媽講的跟老外講的不一樣,我就開始進行自己的思考,搞明白到底是怎麽回事。所以今天不管誰跟我講話,我都會用自己的腦袋思考一下。這個經歷使得我對外面的思想比較開放,對西方的觀念容易理解。我最討厭中國人說老外不行,老外怎麽怎麽不行。但是我們自己呢?我們自己又行在哪里不行在哪里呢?就是通過這樣的反複思考,我在公司里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以太極、道家、佛家思想為基礎的管理體系,我雖然沒直接這樣提,但里面都是吸收了這些思想的營養;它們是營養源泉。 此外,教育的經歷使我對人才的招聘、訓練、培養、激勵都興趣十足;這是我工作的樂趣。我曾經當過班主任,而當班主任無非就是三件大事:招到好學生,如果學生不好,要麽把他/她“修理”好,要麽讓他/她走人;就這麽兩個辦法。但在學習英文的過程中,我懂得了西方的制度、道、法術。我覺得西方在方法上很牛,所以我就從西方吸收了很多管理的系統和法理。但是我認為我們沒辦法走西方的道,因為西方的整個文化根基和中國的大相徑庭。所以我以中國文化的根基、融合西方的法理,然後讓年輕人、讓那些員工和基層幹部去創造術,而不是我來做術。我們很多老板喜歡自己造術,自己造術人家會依賴於你,你自己要建的是理,你自己要尋找的是根,是你公司文化的源泉。我馬雲沒這個本事去構建文化本身,怎麽可能?! 領導就是能為未來承擔責任的人 馬雲:但我是老師啊!老師應該懂得運用世界上其他人的資源。我在浩瀚的中國文化里面倘佯的時候,覺得儒士道還是很牛的。儒士道,我的理解是,道家叫你做leader(領導),leadership(領導力)教育的體系,道家清凈無為是最優秀的leadership。什麽是Leadership? 我的理解就是sacrifice today for future的精神和能力,那些願意犧牲今天去贏得明天的人就是領袖/領導。 陳曉萍:你對領導力的理解獨樹一幟。為什麽這麽說呢? 馬雲:你可以看得出來,我是不喜歡職業經理人的,因為職業經理人通常只註重短期的績效。在阿里巴巴所有職業經理人都可以感受到。他們第一天上任我就這樣跟他們說…現在很多人認同了,也都明白我的意思。 什麽是leader(領導)? 一個優秀的leader(領導)必須具有職業經理人的素質,但是他還更要有一種擔當,他必須承擔責任,不僅是今天的責任,更是明天和未來的責任。這樣的人才是leader(領導)。我認為職業經理人和政客沒太大區別,KPI、承諾,什麽都答應,但是他根本不是解決未來的問題。我們今天的很多習慣思考就是昨天的問題應該怎麽解決,但其實更重要的是明天會發生什麽事,我們今天必須做什麽事才能讓明天更少問題。用道家的觀點,就是要道法自然,你根據對未來的理解這樣走下去,而不是只解決過去和眼前的問題。所以我常說我不聽經濟學家的,這是我自己的道義,有可能我故意說得極端一點,簡單一點,讓那些平時不愛思考的也註意到然後去反思和思考。我不聽政府的原因是什麽?記得金融危機之前我跟很多企業家在開會,大家都在聽經濟學家預測未來經濟會怎麽樣?政府未來會怎麽樣?我就說,“春江水暖鴨先知,你們是企業家,你們是站在經濟一線的人,如果你們都不知道水燙了,你們都不知道公司的上下鏈出問題了,你們的客戶出問題了,你們還聽經濟學家的預測幹什麽?”經濟學家研究的大部分都是昨天的模式和昨天的問題。 什麽叫政府?政府不應該掌握經濟的政策,而是要判斷對於社會主義這個大企業,應該用什麽樣的道法來指導經濟、解決問題。比如,一旦出現這個問題,我制定這樣一個政策,會出現什麽樣的結果。然後等到明天出現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就已經在前面出問題的地方挖好坑等著了,早作準備。現在的情況是,等政府說同誌們往這兒走的時候,你就應該準備撤了,因為這時候輪不到你了,千軍萬馬都過來了。所以企業要有這個意識,為未來作準備。從道的角度來說就是你一定要有一個道做指引,然後一步一步走下去。我覺得我們之所以有今天,是因為我們看清了做人的道義。 陳曉萍:你們看清的是什麽樣的道義呢? 馬雲:我們這些人沒有任何理由會成功的。 陳曉萍:為什麽? 馬雲:因為我們不具備成功的元素。我們沒有資源、沒有有錢的爸爸和舅舅。我常跟我的同事說,我們屬於在街上突然撿到了金塊的那種人。撿到金塊後你有兩種選擇,一種是以後天天到路上去找金塊;第二種就是悄悄地把金塊藏起來。第一種方法一般不靈,因為就像守株待兔,金塊再也不出現了。第二種方法會給人不安全感,感覺總會有人來偷你的金塊。這樣的話還不如把金塊分給別人,因為你這輩子總是要感恩嘛,這樣每個人都高興,對不對?所以今天道家的思想核心是無為,佛家的核心是空,空的性質和道家無為是一脈相承的。何為無為?無為就是你知道未來的結果是這樣,你仍為之,因為我們要的是這一個過程。我們知道將來不管是誰都要死的啊,最後的歸宿都是火葬場。所以你把這個人生看透以後,就不會為一點事情糾結壞了。儒家思想是中國式的管理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西方的基督教演化到今天已經形成了比較開放的體系,而我們采用的是二者兼具的管理思路:感恩、分享、開放。我記得2002年我到哈佛去,有一個外國企業的老總,聽了我的哈佛演講後說你這個瘋子,我在中國工作了這麽多年,覺得你說的管理方法在中國是不可能實現的。我說如果你不相信的話就到我們公司來走一趟。結果他到我們公司呆了三天,臨走的時候說,“我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問“什麽道理?”他說,“因為你們這里有100個像你這樣的瘋子。”我說對了,瘋人院里的人從來沒有人認為自己是瘋子,他們都認為外面的人是瘋子。所以我們這幫人才更團結。以前有人跟我說,我不相信在13億人里面,我找不到1000個人跟我們有一樣的想法。只要找到有這種想法的人,就可以把他訓練成我們這樣的人。所以我們公司有很多這樣的瘋子,形成阿里文化不是我一個人的努力,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是誌同道合、物以類聚形成了我們這樣的文化,所以別人要拷貝我們,首先得拷貝我的文化,得確定公司的文化理念,然後招到共享理念的人才行。很多公司今天跟阿里巴巴競爭,我說兄弟你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麽,因為我等了10年了,我招的人是這樣的,我的訓練方式是這樣的,我這個生意模式電子商務只是我一個表現形式,你沒辦法和我們競爭的。 陳曉萍:我前年到你們公司去開會,發現你們的很多會議室都是以金庸武俠小說里面的內容命名的,很有意思。為什麽? 馬雲:金庸小說是對儒士道最通俗的解讀。金庸的武俠小說里面講究義氣,江湖、勇氣、情感、良心,我這幾年在公司里講的最多的就是,阿里巴巴要變成一個中國最賺錢的公司只是時間的問題。但我最怕的是阿里巴巴變成只會賺錢的機器,而缺了人的味道。我不願意做這樣的公司。我希望組織是個人,他有感覺、有良心,有自己的行為。我一直在思考,我們就是為別人服務的公司,而不是什麽所謂的高科技公司,因為越是高科技感覺離消費者就越遠。我就是要講義氣,講情誼,我從金庸的小說里面看到了中國儒士道的文學哲學,而且我發現年輕人也能聽懂,客戶也能聽懂,比如說光明頂啦逍遙塔啦,大家都非常開心,所以我在公司里面提倡儒士道的一個思想就是認真生活、快樂工作。 陳曉萍:別人都說認真工作,快樂生活,你為什麽把它倒過來呢? 馬雲: 為什麽要認真生活快樂工作呢?因為你不對生活認真,生活就不會對你認真;而工作時你不快樂就不會有創新。認真工作不一定有創新,你工作開心了想回去就回去,想來就來,把活幹完就好,就開心。不開心工作的請離開,因為這不是你的錯。別人說認真工作、快樂生活,那是胡扯。 另外還有人說要講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那不可能!我是怎麽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四年前有人把我叫去,跟我說我們所有員工都很痛苦,我們無法把工作和生活分開,請我去講講如何才能把生活和工作分開,我講了半個小時,突然發現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麽,很不痛快。從臺上下來之後,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剛才講的都是屁話和空話,因為我的工作和生活從來沒分開過。 陳曉萍:其實這也是我的最基本觀點,工作和生活可以沒有沖突但也分不開。 馬雲:我現在想說一下為什麽今年5月10號我要退休,我想說明個問題。 陳曉萍:好啊,因為你要當董事長? 馬雲:在中國不當CEO就是不管事。在互聯網公司你不當CEO是很大的挑戰。人們以為董事長可以控制CEO,其實完全錯了。如果我們按中國土老板的想法當董事長,那麽就永遠也處理不好與CEO的關系。董事長要履行的是董事長的職務,就是我要徹底脫鉤這家公司,就好像火箭上來了,你必須把油箱扔掉,火箭還在跑,但已經不是靠原來的油箱在跑了。所以通過退休我要向大家傳達一個信息,那就是在48歲以前我的工作就是我的生活,而48歲以後我的生活是我的工作。我要告訴年輕人,我今天可以把生活當做我的工作,這是你們應該學習的榜樣;你們現在好好努力有一天也可以這樣。如果我到很老還在努力工作,那兄弟你別再幹我這個活了。另外,我還想告訴大家,那就是我馬雲在48歲時發現,確實有很多年輕人超越了我,這是客觀不是蓄意的,否則我前面10年的工作就白幹了。 陳曉萍:啊,因為你把人才培養起來了。 馬雲:如果你不給人家機會你培養人家幹什麽?然後我就想明白了一件事。俗話說,天下亂亂於百官、百官亂亂於朝廷、朝廷亂亂在帝王,天下一亂肯定是百官亂,縣官亂一定亂於朝廷,朝廷亂於帝王,帝王亂於心。於是我問我們同事,你們希不希望你們的老板腦子撞壞了,48歲了,一句話要講5遍?他們不敢推翻我,所以我得先推翻自己。 我說我希望你們看見你們的創始人懂得生活和享受,真正體驗生活。另外,選接班人和生孩子也有相似之處,你需要在年輕力壯的時候生孩子,是吧?我今年48歲腦子還相當冷靜,在這個時候找接班人,讓他們來幹,是最好的時候。如果我到六七十歲,自己思想都變了,腦子也不清楚了,這時候生出來的孩子肯定有問題。我48歲,不能讓公司被人綁架,也不能讓公司綁架人,所以我決定退休。 陳曉萍:48歲退休的CEO在全世界也為數不多,你的想法、說法和做法都很大膽。 馬雲:是的,我講話確實比較大膽,這是我的性格。什麽時候我講話四平八穩了,那麽馬雲就一定出問題了。我說的就是我想的,我做的就是我說的。如果有一天我做的和昨天做的不一樣,我就會告訴大家我錯了。但當時我確實就這麽想的,我不會說一套做一套,心口不一。那樣,我的員工就不信任我了,社會就不信任我了。 在你認識到錯誤的時候,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撞到墻上了還要再撞過去,另一種就是回頭。不行,事情已經發生變化。。。 我就是在不斷的撞墻過程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思考。當然,在形成思考的時候也很危險,因為這種思考成熟了我們前10年的東西,但是否適合於未來,我也不清楚。所以思考的結果是應該給年輕人一個機會,但他們的價值觀必須與我們長遠的核心理念匹配。很明顯,我不會把這個重擔交給一個職業經理人,但我會把它交給一個對我們的價值觀堅信不疑的人,比我們更強的人。 接班人必須是公司自己培養的 陳曉萍:你的意思是接你班的那個CEO一定是你們公司自己培養的? 馬雲:Of course,當然了,我已經把這一條加到了公司的基本法里面:永遠不允許外面的人做公司的CEO。即使公司要關門了,也絕不允許從外面招一個空降兵來擔任CEO。這個人如果沒有在公司里工作5年以上,公司基本法規定不許。 張維迎:你們真的已經做了這個決定? 馬雲:是的,我們已經寫進去了,絕不允許空降,永遠不允許。30歲進來沒關系,5年以後他可以當…一個國家的總統必須是在那個國家出生活或者生活了幾十年的;要是你不愛這個國家,你只是個problem solver (問題解決者),我要你幹什麽?我要的是公司的領袖,對不對?中國的醫學是很有道理的,我治的是人不是病,如果病除了但人治死了,我在幹嘛?你治了這個病還會出來另一個病,我要治的是這個人。所以我要請的是熱愛這個公司、理解這個公司、願意承擔這個公司責任的人,如果這個人沒找到,原因就是你沒有把這一條看得重要。如果不加上這一條,董事會就會說,如果這個不行的話就再找一個來。。。投資者愛這個公司永遠沒有你愛這個公司強烈,他們指手劃腳就可能把生態破壞掉。你萬一請個狼來,他把羊群吃掉,在他眼里面就是對的,因為他這樣可以證明自己。所以為什麽並購案中十並九敗,這就是原因之一。所以我們現在這樣做就是在體制層面解決這個問題。 陳曉萍:非常好,我下面的這個問題和你剛才說的緊密相連。就是你從創立阿里巴巴開始,到成為其總裁、到成為董事長兼總裁,再到你即將卸任總裁一職,經歷了不同的角色轉換。我想問的是,在不同的時期,您對自己在公司管理中的定位是怎樣的?你在什麽時候或者什麽事情上會挺身而出,又在什麽情況下會退居二線? 在陽光燦爛的時候修理屋頂 馬雲:在公司危機的時候,我永遠會挺身而出,因為這是我的責任(this is myresponsibility)。在公司可能快要成功的時候,或者看到公司已經成功的時候我會退出來。另外,在公司出現最好形勢的時候我一定會開始改革,因為我相信,必須在陽光燦爛的時候修理屋頂。你不能在下雨天修屋頂,因為很可能就滑下來摔死了。必須在陽光燦爛的時候修,到下雨天的時候就躲在家里面別著急。陽光燦爛時修屋頂是公司的職責。鞭炮要留給別人放。 陳曉萍:讓別人去慶祝,自己悄悄退出。 馬雲:對,鞭炮要留給別人放,鞭炮是不能自己點的,而且永遠找到更強的人、永遠!一個CEO的成功與否的標誌應該是有多少他手下的人能超過他。 陳曉萍:如果5月10號退的話,那就是說你現在已經找到接班人了? 馬雲:當然,我現在有一批呢,我正在說服他們,我跟他們這麽講,你們跟我一樣是在街上撿了個大元寶。我花了10多年時間,尤其是前面那幾年,我在盡最大的努力感恩回報這個社會。今天你們得到了這個,也應該感恩回報分享。當CEO的需要作出犧牲,你應該能夠更好地替我們分享了,更好地把這個事情做好。 張維迎:那會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如果你選了其中一個做CEO,其他沒選上的人就會帶著他的團隊離開? 馬雲:是有可能存在這種情況。但我已經告訴他們,我不會像Jack Welch(傑克·韋爾奇)那樣做的,他的方法太令人掙紮了。如果我選擇了張維迎,你就要離開,這種情況在我這兒不會發生。因為假如我看不出來你們不能做搭檔的話,我早就把你“攆”出去了,我不會給我選的人找麻煩的,麻煩應該是由我來處理的。但是對你有好處又跟你不吻合的人我可能還是會送給你,我跟你說,如果你不能跟他合作的話,你就不會成為一個偉大的leader(領導)。在我對他們訓練的三年里,肯定已經找到了每個人的弱點,我一定會想辦法讓你自己在克服弱點上下功夫。 陳曉萍:就是訓練他們的忍耐力。 CEO必須有眼光、胸懷、和實力 馬雲:對,這就是你要上的課程。你是前線將軍,打得正熱乎的時候我讓你回來做後臺,在後臺幹三年。在你最風光的時候把你打入冷宮,然後在最冷宮的時候突然告訴你,你可以去那兒幹了……我訓練出來的人因此都特別皮實。但是如果我覺得有兩個人確實沖,我們有的是機會,可以把他們調開去不同的崗位各顯其能。換句話說如果這個當皇帝就把他的弟弟都殺了,那就太愚蠢了。那不是道家的思想,更不是佛家的思想。所以不解決好他們的問題是我的問題,不是他的問題。我盡量在做這件事,在做之前看萬一這兩個撞起來怎麽樣,他是否夠皮實,是否有這種胸懷。我對CEO有三個要求,眼光、胸懷、和實力。眼光你要比別人看的遠,胸懷你要能夠包容,胸懷是冤枉撐大的,這個人要吃過很多冤枉才能有大胸懷。實力就是皮實……七八次被打過之後,這哥們笑咪咪地又回來了,這種人才可以當接班人。 陳曉萍:公司里有幾個是被你這樣打過的? 馬雲:我打了多了,而且我是故意打他的,但我不像我爸打我那樣,我打他是有目的的。 陳曉萍:是為了培養他。 馬雲:對。當老師不批評人怎麽行,不discipline(管教)怎麽行,不encourage(鼓勵)怎麽行?但是如果他是一個優秀的leader(領導),他應該知道我是真心愛他才這麽做呢,還是我為了告訴他,在外界看來我馬雲discipline張維迎,是因為張維迎有可能動搖馬雲的地位? 陳曉萍:層次不一樣的人,理解就會不一樣。 馬雲:是啊,如果當時我批評你,懲罰你,其實張教授心里肯定很痛很生氣,肯定要罵我,覺得這個人怎麽可能跟我長期工作下去,肯定覺得不公平,覺得冤枉…但這種訓練機制是一種文化體制,這樣才能形成現在這種競爭的樣子。我可以這麽說,在中國互聯網中很難要找到一個像我這樣的體系。今天早上我們在討論國內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是教育的競爭,教育的競爭是制度的競爭,教育的競爭不是大學的競爭,而是小學的競爭,就是決定一個國策教育好的,不是大學多好而是小學辦得多好,因為這樣中國的孩子才能有好的根基和基因。我小時候遇到一個好的英語老師,她說我好,我就越學越好;但那個數學老師就把我對數學的興趣給抹煞了。你今天和其他企業競爭的時候,你們的基因是不一樣的,他怎麽跟你打? 所以,人家要跟我競爭電子商務,我就說電子商務只是我的表現形式,我們明天去做航空,也差不了多少;我們去做金融、電子商鋪、淘寶、天貓,現在做阿里金融也不錯,這些都是我的表象。就像一個病一樣,有的人得了肝炎臉色發黃,有的人得了肝炎沒有力氣,這些只是表象。 陳曉萍:沒錯,關鍵是那個肝壞了。 馬雲:其實企業的成長也一樣,它的體能這麽強手那麽快,其實質是什麽?就是有好的核心價值理念。這樣的競爭格局也是未來世界格局的競爭。 陳曉萍:說得非常好,但我這里有一個小問題。你說要培養一個人、鍛煉一個人,有時候要故意懲罰他也好,給他打入冷宮也好,有的人會覺得很冤枉,那麽你是怎麽告訴他,我在培養你、鍛煉你所以這樣做。你是明明白白告訴他,還是要他自己去悟出來? 馬雲:我從來沒有明確說因為我要培養你而對你這樣。 陳曉萍:肯定不能這麽直說啊,so how do you do it(那你究竟怎麽做呢)? 就是讓他心里好像又明白,但是同時又覺得很難受,但是又知道你為他好? 馬雲:性格狹隘者經常覺得冤枉,不管這是我給的,還是別人給的。我就讓他去憋在那兒。如果這個人性格很狹隘、經不起冤枉,我就會在3個月內都不理他,憋死他。 陳曉萍:要是他憋不過來呢? 馬雲:他會來找我的。他一定很生氣,這個人如果心胸狹隘,一點氣都憋不住。 張維迎:有好多人其實也經過這樣的“磨難”。 馬雲:我永遠不會把一個常勝將軍放到最艱難的戰爭上;我一定是把一個打過無數次敗仗的,但有過幾次成功的人放在最關鍵的戰場上,因為他失敗過才會小心,永遠不會失敗的人要失敗就是巨大的,那你死慘了。所以如果這個人心胸有點問題,死不起,一點就爆,他碰上這個事情以後你就別去理他,懲罰他以後就別理他。3個月以後,如果你發現他還不行,你就把他叫過來聊聊。 如果他自己來找你了,那麽半個小時時間你就可以知道他是真變還是假變做給我看的。有的人我每天開會都批評,但他心大,怎麽罵都可以,我會罵到他受不了為止。我不只是對CEO這樣的,我要求每個部門的領導都有這樣的氣度。現在我把整個公司變成25個BU(商業單元),就有25個年輕領導者,25個年輕人每個人有三個或者五個副手,這是我花了很多時間建立起來的我自己的研究生班,叫風清揚班。我每年花很多時間給他們上課,和他們討論公司的文化價值觀。 陳曉萍:不斷在文化理念上進步。 馬雲:人不能是以同一種教學方法去培養,每個人都不一樣,這個人的性格是這樣,那個人的性格是那樣。我希望一個公司是一個動物園,里面有不同的動物,各有不同的性格。如果一個公司的人性格都相同,那麽這個公司是一個農場,養一群豬、一群雞,就是記性好生產好沒用,一個公司有各種各樣的動物才是好的生態。所以我們公司里各種性格的人都有,你必須要學會和不同性格的人相處合作,否則你無法和社會交往,無法和客戶相處。所以當領導的沒有這種磨難,沒有皮實和眼光怎麽行?你和員工比的就是眼光、胸懷,比的就是實力。老子已經死過一千次,不怕再來一次。具有這種勇氣的才是leader(領導),至於你技能有多好,多會抓產品…年輕人一學就會比你強。 企業的使命應該與社會發展同步 陳曉萍:你是在中國企業創始人中特別重視企業文化建設的,你剛才也講了很多有關公司文化的問題了,你所期待建設的阿里巴巴理想的公司文化是怎麽樣的?這樣的文化又是如何沈澱和保持下來的?你能否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一下? 馬雲:那個公司是21世紀的公司,你的使命是要想明白,你到底為什麽而存在?上世紀的公司,基本上是抓住一次機會起來的,我們今天21世紀的大公司,必須要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你必須解決社會的問題才能解決企業的問題,那樣企業才能一直存在。所以我們希望能夠解決社會的問題、創新的問題,就業的問題,所以阿里巴巴做的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個生態系統。我在五、六年前就對做公司沒興趣了。我跟經濟學家們完全不一樣,不一定他們對,也不一定我錯,反正我有我的方法,所以我跟張維迎可以說我們的觀點都是一樣的,但每個人的路徑不一樣,你以道家走、我以佛家走、他以儒家走… 陳曉萍:關鍵是文化的傳承保持。 馬雲:文化你必須跟社會結合,就是先有使命在派生價值體系和價值觀,有了使命和價值觀,就必須要推出一個願景,有了願景以後制定戰略,有了戰略在創建組織架構,然後確定人才和文化,這是一整套的系統。我以前沒理解,但這些年下來我越來越理解了,並且也做出了自己獨特的一套東西。我們今天阿里不是東拼一塊、西湊一塊,我是有使命的價值管理,然後確定行為,並告訴員工一步步如何往下挺進。我們公司的文化就是四條八個字:開放、透明、分享、責任,而這八個字就是我對互聯網的理解。 所以我必須讓公司的文化和互聯網的文化合在一起。因為如果公司的文化和社會未來的趨勢不配合,那麽結果會很慘的。所以我覺得互聯網就是未來。。。你必須明白,這個社會不管你願不願意,它都會走向更加開放,更加透明、更加承擔責任,更加分享的方向。你這個公司和這樣的文化合在一起,你這個公司自然就會起來,所以這是我要求我的公司實現的文化。我個人認為,我們公司在中國是最開放的,起碼在戰略上是最公開的,我的戰略永遠可以跟任何人分享。 他們說騰訊不讓我們去參觀,谷歌和亞馬遜也不讓我參觀。但我們不是,你什麽時候到我們公司來我都會給你看。我是怎麽想的?假設我的戰略你拿去你可以做得比我更好,那說明是我錯了,原因是我的文化、我的願景、我們使命、我的組織還不行。我做的是系統的戰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必須開放、必須透明,我的願望就是全社會都開放。我們的內網都開放,明年就是第三年了,我們公司正在這麽做,到時候大家都能看見這個項目誰在做,那個項目又是誰在做,大家可以看,但不能評論,你可以在外面評論但別到我們公司里來瞎扯。因為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對我們公司內部的事情發言的話,就把我們搞亂套了。 道德品質是我們文化價值體系的核心 馬雲:所以我現在認為我們的祖先里面有很多好東西,但是我們絕不能排斥西方的法術,他們比我們先進,他們的術成為世界管理寶典里面的一部分,我馬雲做不到。但是我可以做到一點啟蒙的作用,如果這一點做到了,我就覺得我們這輩子沒有白活。這也是我退休以後想幹的事,我希望為中國像我們今天這樣的企業,做一些有價值的事。國有企業都在說制度問題,比如不能開除員工。你最多不當這個董事長,就給他開除掉了,又會怎麽樣?有的時候我們請人來講課,比如教大家怎麽營銷。如果有人在教怎麽把梳子賣給和尚,我就會說以後這個人就別來了,他在教我們當騙子,因為和尚根本不需要梳子,你要讓他們用梳子那不是騙子嗎?除了創造客戶價值,你們還在教他怎麽把梳子賣給和尚還說這是經典案例,就是胡扯。 陳曉萍:價值觀有問題。 馬雲:對。我還開除過另外一個。這個人溝通能力很強,邏輯也好、管理也好,什麽都好,我們決定要他。但在面試最後他講了一句,我手上還有很多客戶,來上班的時候可以把客戶帶過來,以加速這個部門的成功。我一聽立刻改變主意,就說,謝謝,我們以後有機會再合作吧。因為我覺得像這種人有一天他離開公司的時候也會帶走一批客戶的。 陳曉萍:這是個道德問題。 馬雲:是啊。我說我要的是你這個人,我不要你的客戶,客戶有什麽用?你這是道德問題。所以我們公司這兩年越來越穩定的原因,不僅是業績好。我說我不鼓勵在我們公司創業,加入我們這個公司是要幫助別人創業,我們有700萬的賣家在我們這個平臺上創業,如果願意幫別人創業就加入我們,如果你要自己創業,最好別來。如果你一定要來我不反對你,但是原則上我不喜歡那樣的人。你要來,我有700萬的賣家在很辛苦地創業,你的工作是幫他們創業,我也會幫你創業,你要創業,千萬別來,你可以成為那700萬中的一員,我支持你。所以,我所說的開放、透明、分享責任的文化,只有這樣說到做到人家覺得有道理,才能實現。 陳曉萍:我非常認同。你特別強調核心價值觀對公司管理的重要。如果我沒記錯,你們公司的主要價值觀有六條,也叫“六脈神劍”:“客戶第一、團結合作、擁抱變化、誠信、激情、敬業”。我想問的是這個核心價值觀是怎麽形成的?它在阿里巴巴成長過程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對於員工的具體影響又是怎麽體現的? 馬雲:其實我們的核心價值觀不是馬雲提出來的,我們認真討論過好多次。第一年就把所有的創始人圈起來,大家一起思考一個問題,就是我們這幫人從95年中國黃頁開始幹起,經歷過痛苦,我們仍舊沒有放棄。94年底,我們討論,究竟是什麽東西讓我們團結在一起?我們的生意沒做好,這幫人卻還在一起,到底是為什麽? 陳曉萍:是不是因為你? 馬雲:不是的,如果是我,那又是我的什麽東西讓大家不願意離開的?我們一起寫,開始寫了20多條,合並了之後就是九條,後來我們就把這九條定為為什麽我們堅持的理由。從此以後我們就把這九條告訴所有加入進來的人,你們必須這麽做,而且考核,我們基本不考核業績,但價值觀是要考核的,要把它傳承下去的。再後來我們覺得九條太多了,就精煉總結了六條,所謂六脈神劍。六條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影響你的50%的業績,因為價值觀占了50%的比重。價值觀不行了就必須離開。關於業績,我最近有一個新發現,那就是小公司最怕的是野狗。小公司喜歡業績非常好價值觀很差的人。 陳曉萍:因為這樣的人能夠賺來業務。 馬雲:他能夠賺來錢不假,但小公司從第一天埋下的病根,就是因為他們是靠野路拉來的生意,這樣他們就永遠會走野路,而當這幫人成為公司的領導者,因為他們是從野路打出來,就永遠會走野路,就不可能做大做強,這就是小公司怕野狗的道理。而大公司最怕小白兔,就是那些業績很差,文化很好的人。大部分的公司是白兔成群,公司里面的人都很好關系都不錯,結果大家混日子。所以小公司就怕野狗,我記得當年自己殺掉過兩條野狗。2002年我提出盈利1塊錢,那時候公司虧得差不多了,我們就在年初的時候開了一次會,被我稱為遵義會議… 陳曉萍:就是專門殺野狗的。 馬雲:在會上,我問大家一個問題,阿里巴巴怎麽才能發展下去?現在社會上不給回扣你做不到生意,那時候做互聯網要給回扣,沒有回扣你做不下去,給回扣又違背我們的基本原則,怎麽辦?從早上8點鐘一直到下午4點半,大家說,我們不想這麽活著。4點半我做了總結發言,我說作為公司創始人我今天講這句話,大家都要記住,那就是這個公司可以關了,但絕不允許給回扣,因為這是我們厭惡的行為。我們做互聯網是要掙錢,但是要是給互聯網增加了這個東西的風險,那麽總有一天我們也會像以前的公司那樣倒下去。我不願意做這個事,所有今天支持回扣的人,你現在就可以選擇離開我。這是我的原則,然後半年過去了,我們公司作總結,業績收入大概是80多萬,其中兩個員工的業績占了總收入的將近50%,但是他們都給了回扣。 陳曉萍:所以你勸他們走了? 馬雲:我把他們開除了。哢哢把兩個人裁掉,就是真的把他們給辦了。這樣這個公司一路到2005年2006年,才形成了這個公司的價值體系。 陳曉萍:就是什麽可以做?什麽不可以做? 馬雲:什麽可以做我不知道,什麽不可以做我是很清楚的,所以這形成了阿里巴巴文化的重要根基、基源。第二個客戶第一,我在華爾街跟他們講,在我眼里客戶永遠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股東第一是資本主義巨大的錯誤,因為股東其實是沒有長線眼光的。因為股東大家去做假賬,誰付你錢?客戶付你錢!員工第一是社會主義大鍋飯,胡扯,我們在一起為了什麽嗎?聚在一起不是為了你好、我好、客戶好我們才會好,所以我們很清楚,那天說客戶第一,在分析會上200多人啊。 有個投資者說要是早知道你是客戶第一股東第三我就不投資了,我說你現在賣還來得及,趕緊賣。他就傻站著。我就不相信全世界那麽多人找不到相信客戶第一的人。 陳曉萍:就是那個時候發生的事情? 馬雲: 我是有自己的principle(原則)的對不對?可能我私下難看一點,但是我的業績好,我就不相信這個世界找不到客戶第一的人,這麽多人、這麽多投資者你找我,我找你是一樣的,我要找錢難,你有錢想掙錢也難…我們是公平的,這形成了後來阿里文化系列的很多東西。我們就是要傳遞清晰的信息:回扣的時候,殺;前來應聘要帶客戶來的,殺;我們從小事幹,不能做假賬,員工去拜訪我們的客戶,如果只拜訪了三個的,開除。 陳曉萍:拜訪三個是什麽意思? 馬雲:你每天出去要拜訪五個客戶,結果你拜訪了三個,回來卻寫了五個,我就開除他。你連五個客戶三個客戶的拜訪都要騙我,我還有什麽事情可以相信你?多大點事?你如實寫三個難道我會開除你嗎,三個說五個的時候,我以後怎麽再相信你?我把什麽工作交給你我會放心呢?你給我說說看,你說五個或三個客戶你都要騙我,你還有什麽東西不可以騙我呢?你說我怎麽相信你?我們怎麽work together(在一起工作)?這些制度、這些細節,就是阿里最早建立的文化。 廉正要小事大做 陳曉萍:非常好。我記得在公司的規章里關於誠信這一條,定義都寫得很清楚。據說公司為了確保誠信還專門設立了廉正部。 馬雲:這個廉正是正義的正,不是政府的政的政啊,所以我們是廉正部。 陳曉萍:還有就是有專人擔任“聞味官”,味道不對就能聞出來,但是盡管如此2011年的時候還出了事,就是B2B的那些出口通的客戶,2012年聚劃算中店小二也出事,所以我在這里想請你分享一下,你個人對這些事件的解讀和反思。 馬雲:我圍繞這些事件做的事,今天我可以很自信地講,中國還沒有一家在我這個規模,或者比我低的規模的公司中,有我這樣做到廉正的。我今天可以到中計委去說我是怎麽做的。所有這些事,無論是2011年、還是2012年的事,都是我點燃的。我點燃的時候其實我已經處理得差不多了。你就想一個明白,什麽事是小事大做、什麽是大事小做,廉正是要小事大做的,業績是要大事小做的。因為廉正涉及到你的文化根基的,我們建的這個eco system(生態系統),我們建的這個平臺,是給成千上萬老百姓使用的,跟政府運營是很像的,如何建立?但是2011年的阿里巴巴客戶供應商的事不是我們的錯。2009年,衛哲團隊管理B2B時,壓力非常大,特別是出現了整個福建地區的詐騙團夥,他們到我們這里來成為中國供應商騙老外的錢,我們報警了沒人抓,報了多少次警啊。 陳曉萍:你們向哪里報警? 馬雲:我們報給警察,警察說找工商局,工商局讓找當地政府,當地政府讓找納稅企業,但是在當地你根本就不知道,因為你抓不了這幫人,明知道他們是騙子也拿他們沒辦法,因為誰都不管。 陳曉萍:就是大家都推來推去。 馬雲:幾乎就是我們沒有權利。阿里巴巴的系統上面有三點五億多人,3400多萬家企業,我在運營6億多人口這樣一個生態系統,其中如果1%是混蛋,我就有600萬混蛋。我說我沒有你們的政治權利和法律,你可以要警察去,而我知道這個人是騙子都拿他沒辦法。 後來我發現這幫騙子到處流串,福建的騙子就到上海、到廣州,浙江,當時還有派出年輕人上我們公司應聘員工,整整三個月的員工培訓期過了以後,在我們公司工作一兩個月很好,第三個月簽了一堆單就跑了。 陳曉萍:啊?太絕了。 馬雲:就跟間諜一樣,常常在電影、小說里面才有。後來我就警告管理層,這事嚴重了,應該立刻進行清剿,但是他們以種種理由為借口就是沒去做這個事情。 陳曉萍:所以你當時已經跟他們說了? 馬雲:對,然後半年以後我們發現發展到近千家企業。我覺得這個事情嚴重了。 張維迎:這些企業占你所有客戶的比重有多少? 馬雲:百分之一點幾吧,問題很嚴重。所以後面事情是做給全公司、全社會看的,從此以後阿里巴巴員工誰再敢這樣,“殺”立決。 陳曉萍:絕對不敢這樣了。 馬雲:這件事情辦完之後把他們全部拉出,你們想象有這種事情把CEO給辦掉…一個團隊全幹掉,別以為共產黨員能蒙過去就蒙過去,我就是要小事大做。 陳曉萍:你這件事處理得非常好。 馬雲:但是社會上認為這個事情肯定是搞得太大了。但這是癌癥,必須把它的根給挖了。你不挖癌細胞很快就擴散了。雖然當時很痛,但是痛和苦是不一樣的。我說今天我們不痛,明天我們就要受苦,苦比痛更可怕,到痛苦不堪的時候,我們就完了。所以這些事是做給所有的人看的,就是讓他們看見我沒被別人騙了,因為我發現了。我們不是對惡行的仇恨,更是對看見惡行冷漠的仇恨。 陳曉萍:對。 馬雲:這是對我們嚴峻的考驗,你看到問題不下手,那我就給你下手,你不下手我下你的手,我不會來你不下這個手,我去下這個手,我把你給下了,我再找一個會下手的人來。當年鄧小平那句話我非常有體會,就是1976年恢複高考,當時主管教育的說這個也不行、那個也行,鄧小平就說那我找一個行的人來,你不行我找別人來…。 陳曉萍:非常棒,就是當時你這個事情做了以後我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就是叫《公司的品德》。但後來淘寶又怎麽出事了呢? 馬雲:淘寶的事我做得更漂亮。當時我正要把淘寶的事進行處理,剛想宣布,結果陰錯陽差廣州那份雜誌就把它登出來了。當然里面誇張了很多內容。 陳曉萍:你怎麽辦的?。 馬雲:我分析了整個情況,發現真正的問題其實出在整個淘寶系的高層上。因為互聯網發展太快,我們在招聘人、訓練人的基礎過程中缺乏了阿里當時這個嚴謹的培訓體系。我當時覺得小企業實在太辛苦了,所以就免費,其實我做了3次免費的,第一次免費的目的不是為了打敗別人,免費的原因是我們不知道商業模式是什麽,我們也不知道我的東西對你有用沒用,所以我們共同來探討,來做一個模式,這是我們的出發點,因此免費。 後來我說到五年的時候我們肯定要收費,但是金融危機來了,那麽就接著免費吧。幾次免費以後,這個產業那一年就到了7000億,7000億的免費市場啊,這里面確實是什麽樣的人都有。那時候公司急需招聘,結果就有各種各樣的員工關系介紹進來,或者以實習生名義進來幹的,也有提著現金來的。。。。 陳曉萍: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 有核心價值觀才能有免疫能力 馬雲:你就是嚇也嚇死了,那怎麽辦?我跟所有的同事講,對這種事情一定要嚴肅對待,但是,沒有一個人身上是沒有病菌的,這是一個社會問題,不是我們出了問題,我們最重要的是要怎麽樣培養自己的有免疫能力。免疫的核心是價值體系、制度體系和利的選擇,所以我們成立了一個廉正部,總共6個人,…可能中國還沒有一個公司設廉正部的。 陳曉萍:沒錯,沒有公司有的吧。 馬雲:沒有公司有的,這個廉正部他們的工作效率很高。我們要的不是救火隊而是消防局,從根上了解決這個問題,技術問題解決、制度問題解決,制度問題很簡單,我們用“連坐”政策,在招人的過程中把老板和下屬綁在一起,就是今天我是你老板,你辦事我承擔,我和你連坐,你出了問題我和你一起承擔責任。我最討厭市長出了問題市委書記一點沒問題,那是在胡扯。所以向我報告的人,我就讓他們一起如實報告,如果你不報告,我眼睛看不到,到時出了問題我也得牽連進去。 平時我跟你討論問題的時候,我還在觀察你,如果我發現你這個手里面有東西,就肯定有什麽事不對,這就是聞味官的角色。如果你看我眼睛沒正視,要麽你對我有意見,要麽你有什麽東西瞞著我,咱們談談,一起喝個酒什麽的。如果我沒發現問題那是我的問題,是我用人失職,我的老板也要承擔責任,所以這是第一套連坐。否則大家都說不知道…都是別人的責任,我要你先給我承擔這個責任。 第二就是客戶舉報,只要舉報我必查,客戶與客戶之間競爭很厲害的。如果我們大家都是賣茶葉的,你收了錢了,別的賣茶葉的就會舉報。我學李光耀,告訴他誰只要查到,我就先把送錢的人辦了,這個很容易抓,只要送錢的人一經確認,你們家的店就永遠關掉,永遠進不去淘寶阿里系列,這樣他的聲譽就賠了。這對很多人來說是很可怕的事情,因為他從此別想做生意。所以今天不是工商來檢查可怕,而是今天進入了淘寶很可怕,淘寶的生意被關掉比坐監獄還可怕。 再說舉報,若你下面的員工收到一封舉報信,查實了也一樣關掉。所以送錢的那個人很害怕的,他發現有很多的人可以舉報。如果是你的員工幹了,別的員工可以舉報;如果你自己送錢了,你的員工肯定要知道,一旦你的員工舉報,你也要被關掉。所以我把源頭給切掉。自己公司的連坐制度,整個的體系文化,加上技術系統。我在程序上全部加上暗紋,這樣就等於走過雪地,你的每一步腳印都留下了。等我聞出你的味道,一定追殺三萬米把你查出來,然後拉你回來進監獄。所以這樣一來,我告訴員工你就是拿了這個錢,我也讓你不敢花,你會擔心被發現…,就這樣,6個人,采用實名舉報制,舉報了一定查,實名舉報是一個承諾。 所以我今天覺得這套體系運作得還不錯,當然現在還在完善。與此同時,我們還在重新開始招人,把實習生全部推出,為什麽?因為實習生是社會責任不是廉價勞動力。我們公司現在的能力可以培養100個實習生,進來就讓他們好好學習而不是來工作。去年開始我做的最得意的一件事情就是招人預算的改變。我們在年初做預算,我問今年你們的業績要翻一翻,你們現在多少人?他們說7800個人,但再減也不能少於6000人。我說我不同意。他們說那你說應該多少人?我說200個人。他說200個人怎麽可能?我說就200個人,如果超過一個人,所有幹部年終獎為零。三個人幹五個人的工作拿四個人的工資,五年來我們都聽大家的,我們招了多少人?有多少人是未來發展需要的?他就說200人不行…。 但是去年我們減了600人業績卻翻了一翻!190億所有的數據就在於精簡了600人。他們現在挑人的時候特別認真,不會都招小白兔了。小白兔太多,狼也吃白兔了。所以我們現在就只有200個人…,公司管理出現了很有意思的現象,我們本來三個人對不對,現在業績超過一倍。以後效率越來越高,然後我給他們加了,淘寶上增加一個人就得增加1億銷售額,包括保安和清潔工一樣,所以你可以給我多招人,增加一個人增加一個億嗎。今年我還要增加,多招一個人我要他們增加1.4億。 所以我們公司,你看我們每年的人頭不用預算的,根據銷售多少就知道了。人均前年是1個億、去年是1.2億、今年是1.4個億,你要增加一個人那增加1.4個億,不用找我自己解決。我太希望你多招1千人了,不是我的事。現在正氣起來了,邪惡的東西也散發出去拉掉,問題就解決了。 從管理的角度,有人就有問題、有組織就有問題、有人有問題,這些問題不一定是壞問題,主要看我們的企業精神怎麽樣。水至清則無魚,這個社會環境是這樣,所以等把這些事情處理完以後我才明白很多事,是你願不願意去挑戰,你願不願意去承擔,你願不願意為了未來而犧牲自己。我從來沒覺得丟臉…。我自己把自己的傷口給大家看一看,我不是給你看的,我是給員工看的,讓他們在阿里歷史上記住我曾經幹過這些事,N年以後的CEO,也許我的員工也會問他,馬雲當年可以幹這個事,你為什麽不能幹。 張維迎:你說的retire就是5月10號離職當任集團董事長? 馬雲:對。集團董事長是做什麽的?我做三件事。第一件,今天阿里巴巴已經影響了人們的消費方式、生產制造方式、和生活方式,她對零售業的打擊對制造業的影響和對未來整個體制和生態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大。我如果只是一個CEO,我一定是按照公司的思路去運作,而做董事長我必須按更大的眼光去看待這家公司,因為我必須確保公司和這個社會的進步是同行的。像張維迎這樣的經濟學家手上沒有改變世界的工具,所以你只能用講話和思想來影響世界,而我手上有工具,但卻不能像你這樣站出來講話。 第二件事是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文化建設。第三件事是公益。對阿里人來說什麽是公益?喚醒善良的心。你的心是善良的,你的產品就會是善良的,你善良的心就會影響別人。阿里人做的事情是公益的,因為我們的存在影響了1千萬中國人的就業,1千多萬家企業的生存。我們如何做會影響到無數老百姓家里買到的東西,所以產品和服務必須來源有善心。我跟同事講,好好做,千萬別在讓我再回來啊! 因為我有我的生活,我生活越舒服,你們越高興,我的心就會越來越舒服。我越浮躁,你們會浮躁得更厲害。你們應該讓公司自第一代創業者開始就有一個好的生活,這樣你的員工將來才不會抱怨。 陳曉萍:那你在這麽多年經營公司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過人際感情與商業理性發生沖突的事件?現在回過頭來看,你認為應該如何處理感情、義氣與商業理性之間的沖突? 馬雲: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如果我們這些人沒有感情就是機器,任何人之間總有一天會靠近;如果說我們太講人情,那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組織,就不可能形成規模和形成對社會有巨大影響的公司,你只能對自己發生影響。所以我自己覺得在這方面做得總體還可以,包括當年一些創業夥伴的離開,包括我太太的離開,她是阿里巴巴第二號員工,但沒辦法。 但是離開不等於就摧毀了感情。她可以生我氣,我不會生她氣,因為我知道今天她不是為我工作,而是為我們當年承諾的那個事情工作。我作為CEO我是堅守當年的承諾,以一個CEO應該做的方式去實現那個承諾。所以我跟大家講,你們可以恨我,但我絕不會因為你們恨我而讓我放棄做這件事情。 陳曉萍:你覺得大家恨你嗎? 馬雲:沒有,不可能恨我,他們只是心理難過、有失落感,就是…在變化過程中你可能不適應變化的時候,我不會像其他企業一樣,為了安慰你就把你弄到另外一個部門,到另外一個公司去管管。 疑人要用、用人斷事 陳曉萍:最後你能不能總結一下你最想與別人分享的創業和管理經驗? 馬雲:創業的經驗就是,做自己開心的事,做最容易的,從最容易的事情做起,別從最重要的事情做起,從隨著最容易最快樂的事情做起。管理的經驗是在用人上要從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上升到用人要疑、疑人要用。從管理的層面說,要從斷事用人上升到用人斷事。 陳曉萍:用人斷事是什麽意思? 馬雲:就是我們做判斷。剛才我說的創業就是斷事用人,就是你覺得張維迎的東西很好,就趕緊讓張維迎去幹;上升到用人斷事,就是你覺得張維迎比我強,就讓他來做判斷;這是兩個境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是低檔,用人要疑的思想不是關於一個人的人品,而是對能力的懷疑。信和任是兩個概念,我信張維迎,但我不會讓他去當跨國公司的總裁。所以我在公司就想,用人要疑、疑人要用,就是不一樣的人,試試他,說不定成了呢,很多人就是被疑人用出來了。 來源:郝亞洲微信號 |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1-9 17:06 編輯 華為內部好文:大數據大未來 轉自:互聯網思維 科技的進步在很多的時候總會超出我們的想象,試想如果未來我們一個人擁有的電腦設備超過現在全球現在計算能力的總和,一個人產生的數據量超過現在全球數據量的總和,甚至你的寵物小狗產生的信息量都超過現在全球數據量的總和,世界會發生什麽呢?那就取決於你的想象力了。 一、大數據的初步理解 似乎一夜之間,大數據(Big Data)變成一個IT行業中最時髦的詞匯。 首先,大數據不是什麽完完全全的新生事物,Google的搜索服務就是一個典型的大數據運用,根據客戶的需求,Google實時從全球海量的數字資產(或數字垃圾)中快速找出最可能的答案,呈現給你,就是一個最典型的大數據服務。只不過過去這樣規模的數據量處理和有商業價值的應用太少,在IT行業沒有形成成型的概念。現在隨著全球數字化、網絡寬帶化、互聯網應用於各行各業,累積的數據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多企業、行業和國家發現,可以利用類似的技術更好地服務客戶、發現新商業機會、擴大新市場以及提升效率,才逐步形成大數據這個概念。 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是關於奢侈品營銷的。PRADA在紐約的旗艦店中每件衣服上都有RFID碼。每當一個顧客拿起一件PRADA進試衣間,RFID會被自動識別。同時,數據會傳至PRADA總部。每一件衣服在哪個城市哪個旗艦店什麽時間被拿進試衣間停留多長時間,數據都被存儲起來加以分析。如果有一件衣服銷量很低,以往的作法是直接幹掉。但如果RFID傳回的數據顯示這件衣服雖然銷量低,但進試衣間的次數多。那就能另外說明一些問題。也許這件衣服的下場就會截然不同,也許在某個細節的微小改變就會重新創造出一件非常流行的產品。 還有一個是關於中國糧食統計的故事。中國的糧食統計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中國的統計,雖然有組織、有流程、有法律,但中央的統計人員依靠省統計人員,省靠市,市靠縣,縣靠鎮,鎮靠村,最後真正幹活或上報的是基層兼職的調查人員,由於眾所周知的KPI考核導向的原因,層層加碼,幾乎沒有人相信這個調查數據,而其中國家統計局的人是最不信的。在前兩年北京的一個會議上,原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向我們講述了他們是如何做的。他們采用遙感衛星,通過圖像識別,把中國所有的耕地標識、計算出來,然後把中國的耕地網格化,對每個網格的耕地抽樣進行跟蹤、調查和統計,然後按照統計學的原理,計算(或者說估算)出中國整體的整體糧食數據。這種做法是典型采用大數據建模的方法,打破傳統流程和組織,直接獲得最終的結果。 最後是一個炒股的故事。這個故事來自於2011年好萊塢的一部高智商電影《永無止境》,講述一位落魄的作家庫珀,服用了一種可以迅速提升智力的神奇藍色藥物,然後他將這種高智商用於炒股。庫珀是怎麽炒股的呢?就是他能在短時間掌握無數公司資料和背景,也就是將世界上已經存在的海量數據(包括公司財報、電視、幾十年前的報紙、互聯網、小道消息等)挖掘出來,串聯起來,甚至將Face Book、Twitter的海量社交數據挖掘得到普通大眾對某種股票的感情傾向,通過海量信息的挖掘、分析,使一切內幕都不是內幕,使一切趨勢都在眼前,結果在10天內他就贏得了200萬美元,神奇的表現讓身邊的職業投資者目瞪口呆。這部電影簡直是展現大數據魔力的教材性電影,推薦沒有看過的IT人士看一看。 從這些案例來看,大數據並不是很神奇的事情。就如同電影《永無止境》提出的問題:人類通常只使用了20%的大腦,如果剩余80%大腦潛能被激發出來,世界會變得怎樣?在企業、行業和國家的管理中,通常只有效使用了不到20%的數據(甚至更少),如果剩余80%數據的價值激發起來,世界會變得怎麽樣呢?特別是隨著海量數據的新摩爾定律,數據爆發式增長,然後數據又得到更有效應用,世界會怎麽樣呢? 單個的數據並沒有價值,但越來越多的數據累加,量變就會引起質變,就好像一個人的意見並不重要,但1千人、1萬人的意見就比較重要,上百萬人就足以掀起巨大的波瀾,上億人足以改變一切。 數據再多,但如果被屏蔽或者沒有被使用,也是沒有價值的。中國的航班晚點非常多,相比之下美國航班準點情況好很多。這其中,美國航空管制機構一個的好做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說起來也非常簡單,就是美國會公布每個航空公司、每一班航空過去一年的晚點率和平均晚點時間,這樣客戶在購買機票的時候就很自然會選擇準點率高的航班,從而通過市場手段牽引各航空公司努力提升準點率。這個簡單的方法比任何管理手段(如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手段)都直接和有效。這里多說一兩句,過去一個暴政國家對內的控制主要是物理上的暴力,就是強力機構權力無限大,搞國家恐怖主義;而現在一個暴政國家,主要是就靠壟斷信息、封鎖信息,讓民眾難以獲得廣泛而真實的信息,從而實現國家的控制。這個信息封鎖,就是對大數據的封鎖。 沒有整合和挖掘的數據,價值也呈現不出來。《永無止境》中的庫珀如果不能把海量信息圍繞某個公司的股價整合起來、串聯起來,這些信息就沒有價值。 因此,海量數據的產生、獲取、挖掘及整合,使之展現出巨大的商業價值,這就是我理解的大數據。在互聯網對一切重構的今天,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因為,我認為大數據是互聯網深入發展的下一波應用,是互聯網發展的自然延伸。目前,可以說大數據的發展到了一個臨界點,因此才成為IT行業中最熱門的詞匯之一。 二、大數據將重構很多行業的商業思維和商業模式 我想以對未來汽車行業的狂野想象來展開這個題目。 在人的一生中,汽車是一項巨大的投資。以一部30萬車、七年換車周期來算,每年折舊費4萬多(這里還不算資金成本),加上停車、保險、油、維修、保養等各項費用,每年耗費應在6萬左右。汽車產業也是一個很長產業鏈的龍頭產業,這個方面只有房地產可以媲美。 但同時,汽車產業鏈是一個低效率、變化慢的產業。汽車一直以來就是四個輪子、一個方向盤、兩排沙發(李書福語)。這麽一個昂貴的東西,圍繞車產生的數據卻少的可憐,行業產業鏈之間幾無任何數據傳遞。 我們在這里狂野地想象一番,如果將汽車全面數字化,都大數據了,會產生什麽結果? 有些人說,汽車數字化,不就是加個MBB模塊嗎?不,這太小兒科了。在我理想中,數字化意味著汽車可以隨時聯上互聯網,意味著汽車是一個大型計算系統加上傳統的輪子、方向盤和沙發,意味著可以數字化導航、自動駕駛,意味著你和汽車相關的每一個行動都數字化,包括每一次維修、每一次駕駛路線、每一次事故的錄像、每一天汽車關鍵部件的狀態,甚至你的每一個駕駛習慣(如每一次的剎車和加速)都記錄在案。這樣,你的車每月甚至每周都可能產生T比特的數據。 好了,我們假設這些數據都可以存儲並分享給相關的政府、行業和企業。這里不討論隱私問題帶來的影響,假設在隱私保護的前提下,數據可以自由分享。 那麽,保險公司會怎麽做呢?保險公司把你的所有數據拿過去建模分析,發現幾個重要的事實:一是你開車主要只是上下班,南山到阪田這條線路是非繁華路線,紅綠燈很少,這條路線過去一年統計的事故率很低;你的車況(車的使用年限、車型)好,此車型在全深圳也是車禍率較低;甚至統計你的駕駛習慣,加油平均,臨時剎車少,超車少,和周圍車保持了應有的車距,駕駛習慣好。最後結論是你車型好,車況好,駕駛習慣好,常走的線路事故率低,過去一年也沒有出過車禍,因此可以給予更大幅度的優惠折扣。這樣保險公司就完全重構了它的商業模式了。 在沒有大數據支撐之前,保險公司只把車險客戶做了簡單的分類,一共分為四種客戶,第一種是連續兩年沒有出車禍的,第二種過去一年沒有出車禍,第三種過去一年出了一次車禍,第四種是過去一年出了兩次及以上車禍的,就四種類型。這種簡單粗暴的分類,就好像女人找老公,僅把男人分為沒有結過婚的、結過一次婚的、結過二次婚的、結過三次及以上婚的四種男人,就敢嫁人一樣。在大數據的支持下,保險公司可以真正以客戶為中心,把客戶分為成千上萬種,每個客戶都有個性化的解決方案,這樣保險公司經營就完全不同,對於風險低的客戶敢於大膽折扣,對於風險高的客戶報高價甚至拒絕,一般的保險公司就完全難以和這樣的保險公司競爭了。擁有大數據並使用大數據的保險公司比傳統公司將擁有壓倒性的競爭優勢,大數據將成為保險公司最核心的競爭力,因為保險就是一個基於概率評估的生意,大數據對於準確評估概率毫無疑問是最有利的武器,而且簡直是量身定做的武器。 在大數據的支持下,4S店的服務也完全不同了。車況信息會定期傳遞到4S店,4S店會根據情況及時提醒車主及時保養和維修,特別是對於可能危及安全的問題,在客戶同意下甚至會采取遠程幹預措施,同時還可以提前備貨,車主一到4S店就可以維修而不用等待。 對於駕駛者來說,不想開車的時候,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支持下,車輛可以自動駕駛,並且對於你經常開的線路可以自學習自優化。谷歌的自動駕駛汽車,為了對周圍環境作出預測,每秒鐘要收集差不多1GB的數據,沒有大數據的支持,自動駕駛是不可想象的;在和周圍車輛過近的時候,會及時提醒車主避讓;上下班的時候,會根據實時大數據情況,對於你經常開車的線路予以提醒,繞開擁堵點,幫你選擇最合適的線路;在出現緊急狀況的時候,比如爆胎,自動駕駛系統將自動接管,提高安全性(人一輩子可以難以碰到一次爆胎,人在緊急時的反應往往是災難性的,只會更糟);到城市中心,尋找車位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但未來你可以到了商場門口後,讓汽車自己去找停車位,等想要回程的時候,提前通知讓汽車自己開過來接。 車輛是城市最大最活躍的移動物體,是擁堵的來源,也是最大的汙染來源之一。數字化的車輛、大數據應用將帶來很多的改變。紅綠燈可以自動優化,根據不同道路的擁堵情況自動進行調整,甚至在很多地方可以取消紅綠燈;城市停車場也可以大幅度優化,根據大數據的情況優化城市停車位的設計,如果配合車輛的自動駕駛功能,停車場可以革命性演變,可以設計專門為自動駕駛車輛的停車樓,地下、地上樓層可以高達幾十層,停車樓層可以更矮,只要能高於車高度即可(或者把車豎起來停),這樣將對城市規劃產生巨大的影響;在出現緊急情況,如前方塌方的時候,可以第一時間通知周圍車輛(尤其是開往塌方道路的車輛);現在的燃油稅也可以發生革命性變化,可以真正根據車輛的行駛路程,甚至根據汽車的排汙量來收費,排汙量少的車甚至可以搞碳交易,賣排放量賣給高油耗的車;政府還可以每年公布各類車型的實際排汙量、稅款、安全性等指標,鼓勵民眾買更節能、更安全的車。 電子商務和快遞業也可能發生巨大的變化。運快遞的車都可以自動駕駛,不用趕白天的擁堵的道路,晚上半夜開,在你家門口設計自動接收箱,通過密碼開啟自動投遞進去,就好像過去報童投報一樣。 這麽想象下來,我認為,汽車數字化、互聯網化、大數據應用、人工智能,將對汽車業及相關的長長的產業鏈產生難以想象的巨大變化和產業革命,具有無限的想象空間,可能完全被重構。當然,要實現我所描述的場景,估計至少50年、100年之後的事情了,估計我這輩子是看不到的。 下面一個想象是圍繞著人本身來展開的。人的數字化生存也就是這幾十年的事情。我爺爺奶奶那輩子,是在人生末年的時候有照片,算是初步在個人形象方面有了一點數字化,讓我們及後代還可以知道爺爺奶奶的光輝形象。而我們從小就有照片,這些年我們的數字化就越來越多了,身份是數字的(就是身份證),銀行存款是數字的,照片是全數字,體檢單也數字化,購物數字化(淘寶上有我的幾十個地址、幾百條購物信息、上萬次搜索信息),溝通數字化(****上有新的朋友圈生態),初步構建了一個數字化生存的狀態。而我們的下一輩或下下一輩將進入完全的數字化生存,人從一出生就有基因圖譜,到後續的每一次體檢、每一次化驗,到每一年、每一個月、每一個日子的活動,到相關親戚的軌跡,從每一個人,到每一代人,到整個族譜,到整個國家,到整個全球,這些海量數據的產生將從量變到質變,這些數據的挖掘與使用將對人類本身產生革命性的影響。這里,我們也想象一下: 比如,在你找對象的時候,碰上一位心愛的姑娘,大數據系統就像算命系統一樣,根據雙方海量數據的挖掘,告訴你和姑娘匹配指數是多少,告訴你全球類似情況的夫妻日後離婚概率是多少,低於某個匹配指數,大數據系統會慎重建議你認真考慮不要這個姑娘繼續交往下去。聽起來是不是特別像門當戶對的數字化呢?當然,你可能會說,這樣的人生多沒有意思啊,錯誤本來就是人生最美麗的一部分。呵呵,我只討論科學問題,對你這種以“浪漫主義”為名,事實上是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耍流氓式的戀愛,不予以理睬。其實,我內心也承認,偶爾耍耍流氓是很好的。呵呵,開個玩笑。 又比如,在你找工作的時候,可能會有這麽一天,當你面試時,HR會淡定的告訴你,對不起,經過我們的大數據分析,你歷來的網貼、微博、****總體負面情緒過多,不符合我們企業陽光樂觀積極向上的主題,出門左拐就有地鐵站,慢走。 再比如,在你過生日的那天,朋友們生日快樂祝福之後,大數據分析系統會告訴你,你的生命將進入倒計時,根據過去幾年的身體數字化大數據,根據基因圖譜,根據你親戚的相關情況統計,你有80%的概率在20年內死去,有30%概率在60歲左右因基因缺陷發生腦溢血,因此你要改善生活習慣,並重點加強監控腦溢血發生的可能性。這些事情如果都發生,會出現什麽情況?第一,估計人類的生命普遍將延長10年以上,因為很多潛在的突發性惡性疾病爆發的概率大幅度降低了。第二,和上面的汽車故事一樣,保險公司也可以基於大數據重構商業模型,可以對每個人的大數據進行分析,對每個人進行針對性的保險業務設計。第三,藥廠的商業模式可能也改變了,藥廠擁有你相關的大數據,可以為你量身定做藥品,西服都能量身定做,藥品為什麽不能呢?定制的西服更合身,定制的藥品肯定針對性更強、副作用更少。西服能量身定做,是因為有你三圍的數據,藥品能量身定做也是因為有你身體的數據,道理是一樣的。第四,國家的醫保政策也可能重構,國家能根據大數據系統,分析整體國民素質,分析老齡化情況,分析養老金系統的承受能力,針對性地增強某些區域的醫療資源,或者動態調整養老保險費率,或者動態調整退休年限等等。 對汽車產業和數字化人生的想象告一段落。這里,我想系統回顧一下工業文明的發展歷程,首先是物理世界的工業文明,典型是蒸汽機的發明,使汽車、輪船進入生活;然後是數字世界的工業文明,就是IT技術的使用,使PC及各種電子產品進入生活,以及企業數字化系統的建立,使沃爾瑪這樣的巨型企業產生成為可能;下一步就是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融合,這也就是業界熱炒的“工業互聯網”、“IT 3.0”,而這里面除了數字技術在傳統行業的使用(這個事實上已經在廣泛使用)、電子商務在渠道的廣泛推行,更重要的就是大數據的產生及挖掘、使用,使企業在管理方式、市場機會挖掘、產品設計、營銷、服務、商業模式等發生巨大的變化,這種巨大的變化帶來了很多行業的革命性變局,也就是顛覆與改造。這種變化在所謂的低效率的大行業將最為明顯與直接。這些所謂的的低效率大行業,就是壟斷特征明顯、產業規模大、產業鏈長、歷史悠久但長時間變化少、IT應用水平低的行業,如汽車、金融、保險、醫療等。 在這個章節的最後,我想總結一下自己對大數據的看法。 第一,大數據使企業真正有能力從以自我為中心改變為以客戶為中心。企業是為客戶而生,目的是為股東獲得利潤。只有服務好客戶,才能獲得利潤。但過去,很多企業是沒有能力做到以客戶為中心的,原因就是相應客戶的信息量不大,挖掘不夠,系統也不支持,目前的保險業就是一個典型。大數據的使用能夠使對企業的經營對象從客戶的粗略歸納(就是所謂提煉歸納的“客戶群”)還原成一個個活生生的客戶,這樣經營就有針對性,對客戶的服務就更好,投資效率就更高。 第二,大數據一定程度上將顛覆了企業的傳統管理方式。現代企業的管理方式是來源於對軍隊的模仿,依賴於層層級級的組織和嚴格的流程,依賴信息的層層匯集、收斂來制定正確的決策,再通過決策在組織的傳遞與分解,以及流程的規範,確保決策得到貫徹,確保每一次經營活動都有質量保證,也確保一定程度上對風險的規避。過去這是一種有用而笨拙的方式。在大數據時代,我們可能重構企業的管理方式,通過大數據的分析與挖掘,大量的業務本身就可以自決策,不必要依靠膨大的組織和複雜的流程。大家都是基於大數據來決策,都是依賴於既定的規則來決策,是高高在上的CEO決策,還是一線人員決策,本身並無大的區別,那麽企業是否還需要如此多層級的組織和複雜的流程呢? 第三,大數據另外一個重大的作用是改變了商業邏輯,提供了從其他視角直達答案的可能性。現在人的思考或者是企業的決策,事實上都是一種邏輯的力量在主導起作用。我們去調研,去收集數據,去進行歸納總結,最後形成自己的推斷和決策意見,這是一個觀察、思考、推理、決策的商業邏輯過程。人和組織的邏輯形成是需要大量的學習、培訓與實踐,代價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否這是唯一的道路呢?大數據給了我們其他的選擇,就是利用數據的力量,直接獲得答案。就好像我們學習數學,小時候學九九乘法表,中學學幾何,大學還學微積分,碰到一道難題,我們是利用了多年學習沈澱的經驗來努力求解,但我們還有一種方法,在網上直接搜索是不是有這樣的題目,如果有,直接抄答案就好了。很多人就會批評說,這是抄襲,是作弊。但我們為什麽要學習啊?不就是為了解決問題嘛。如果我任何時候都可以搜索到答案,都可以用最省力的方法找到最佳答案,這樣的搜索難道不可以是一條光明大道嗎?換句話說,為了得到“是什麽”,我們不一定要理解“為什麽”。我們不是否定邏輯的力量,但是至少我們有一種新的巨大力量可以依賴,這就是未來大數據的力量。 第四,通過大數據,我們可能有全新的視角來發現新的商業機會和重構新的商業模式。我們現在看這個世界,比如分析家中食品腐敗,主要就是依賴於我們的眼睛再加上我們的經驗,但如果我們有一臺顯微鏡,我們一下就看到壞細菌,那麽分析起來完全就不一樣了。大數據就是我們的顯微鏡,它可以讓我們從全新視角來發現新的商業機會,並可能重構商業模型。我們的產品設計可能不一樣了,很多事情不用猜了,客戶的習慣和偏好一目了然,我們的設計就能輕易命中客戶的心窩;我們的營銷也完全不同了,我們知道客戶喜歡什麽、討厭什麽,更有針對性。特別是顯微鏡再加上廣角鏡,我們就有更多全新的視野了。這個廣角鏡就是跨行業的數據流動,使我們過去看不到的東西都能看到了,比如前面所述的汽車案例,開車是開車,保險是保險,本來不相關,但當我們把開車的大數據傳遞到保險公司,那整個保險公司的商業模式就全變了,完全重構了。 最後一點,我想談的是大數據發展對IT本身技術架構的革命性影響。大數據的根基是IT系統。我們現代企業的IT系統基本上是建立在IOE(IBM小型機、Oracle數據庫、EMC存儲)+Cisco模型基礎上的,這樣的模型是Scale-UP型的架構,在解決既定模型下一定數據量的業務流程是適配的,但如果是大數據時代,很快會面臨成本、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問題,大數據對IT的需求很快就會超越了現有廠商架構的技術頂點,超大數據增長將帶來IT支出增長之間的線性關系,使企業難以承受。因此,目前在行業中提出的去IOE趨勢,利用Scale-out架構+開源軟件對Scale-up架構+私有軟件的取代,本質是大數據業務模型所帶來的,也就是說大數據將驅動IT產業新一輪的架構性變革。去IOE潮流中的所謂國家安全因素,完全是次要的。 所以,美國人說,大數據是資源,和大油田、大煤礦一樣,可以源源不斷挖出大財富。而且和一般資源不一樣,它是可再生的,是越挖越多、越挖越值錢的,這是反自然規律的。對企業如此,對行業、對國家也是這樣,對人同樣如此。這樣的東西誰不喜歡呢?因此,大數據這麽熱門,是完全有道理的。 三、新智慧生物的誕生? 下面的想象就更狂野了,真正要實現,估計至少是我們十輩子或者一百輩子以後的事情。那時候,我們已經是祖宗了哈。大家就當科幻小說來看好了。 從最近一位微軟副總裁的演講說起。瑞克·拉希德(Rick Rashid)是微軟研究院的高級副總裁,有一天,他在中國的天津邁上講臺,面對2000名研究者和學生,要發表演講,他非常非常緊張。這麽緊張是有原因的。問題在於,他不會講中文,而他的翻譯水平以前非常糟糕,似乎註定了這次的尷尬。 “我們希望,幾年之內,我們能夠打破人們之間的語言障礙,”這位微軟研究院的高級副總裁對聽眾們說。令人緊張的兩秒鐘停頓之後,翻譯的聲音從擴音器里傳了出來。拉希德繼續說:“我個人相信,這會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停頓,然後又是中文翻譯。 他笑了。聽眾對他的每一句話都報以掌聲。有些人甚至流下了眼淚。這種看上去似乎過於熱情的反應是可以理解的:拉希德的翻譯太不容易了。每句話都被理解,並被翻譯得天衣無縫。令人印象最深的一點在於,這位翻譯並非人類。 這就是自然語言的機器翻譯,也是長期以來人工智能研究的一個重要體現。人工智能從過去到未來都有清晰而巨大的商業前景,是以前IT業的熱點,其熱度一點不亞於現在的“互聯網”和“大數據”。但是,人類過去在推進人工智能的研究遇到了巨大的障礙,最後幾乎絕望。 當時人工智能就是模擬人的智能思考方式來構築機器智能。以機器翻譯來說,語言學家和語言專家必須不辭勞苦地編撰大型詞典和與語法、句法、語義學有關的規則,數十萬詞匯構成詞庫,語法規則高達數萬條,考慮各種情景、各種語境,模擬人類翻譯,計算機專家再構建複雜的程序。最後發現人類語言實在是太複雜了,窮舉式的做法根本達不到最基本的翻譯質量。這條道路最後的結果是,1960年代後人工智能的技術研發停滯不前數年後,科學家痛苦地發現以“模擬人腦”、“重建人腦”的方式來定義人工智能走入一條死胡同,這導致後來幾乎所有的人工智能項目都進入了冷宮。 這里講個小插曲。我讀大學的時候,有個老師是國內人工智能的頂級教授,還是國內某個人工智能研究會的副會長。他評述當時的人工智能,不是人工智能,而是人工愚蠢,把人類簡單的行為分解、分解再分解,再去笨拙地模擬,不是人怎麽聰明怎麽學,而是模擬學習最蠢的人的最簡單的動作。他說,對於當時人工智能的進步,有些人沾沾自喜,說好像登月計劃中人類離月亮更進一步了,其實,就是站上了一塊石頭對著月亮抒情,啊,我離你更近了。他對自己事業的自我嘲諷,讓我至今記憶非常深刻。 後來有人就想,機器為什麽要向人學習邏輯呢,又難學又學不好,機器本身最強大的是計算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為什麽不揚長避短、另走一條道路呢?這條道路就是IBM“深藍”走過的道路。1997年5月11日,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在和IBM公司開發的計算機“深藍”進行對弈時宣布失敗,計算機“深藍”因此贏得了這場意義深遠的“人機對抗”。 “深藍”不是靠邏輯、不靠所謂的人工智能取勝的,就是靠超強的計算能力取勝:思考不過你,但是算死你。 類似的邏輯在後續也用到了機器翻譯上。谷歌、微軟和IBM都走上了這條道路。就是主要采用匹配法,同時結合機器學習,依賴於海量的數據及其相關相關統計信息,不管語法和規則,將原文與互聯網上的翻譯數據對比,找到最相近、引用最頻繁的翻譯結果做為輸出。也就是利用大數據以及機器學習技術來實現機器翻譯。現有的數據量越是龐大,那麽這個系統就能越好地運行,這也正是為何新的機器翻譯只有在互聯網出現以後才有可能重新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原因所在。 因此,目前這些公司機器翻譯團隊中,有不少計算機科學家,但卻連一個純粹的語言學家也沒有,只要擅長數學和統計學,然後又會編程,那就可以了。 總而言之,利用這種技術,計算機教會自己從大數據中建立模式。有了足夠大的信息量,你就能讓機器學會做看上去有智能的事情,別管是導航、理解話語、翻譯語言,還是識別人臉,或者模擬人類對話。英國劍橋微軟研究院的克里斯·畢肖普(Chris Bishop)打了個比方:“你堆積足夠多的磚塊,然後退上幾步,就能看到一座房子。” 這里我們假設這種技術能夠持續進步,未來基於大數據和機器學習基礎上的人工智能達到比較流暢地模擬人類對話,就是人類可以和機器進行比較自如的對話。事實上,IBM的“沃森”計劃就是這樣科技工程,比如試圖讓計算機當醫生,能夠對大部分病進行診斷,並和病人進行溝通。另外,也假設目前剛剛興起的穿戴式計算設備取得巨大的進展。這種進展到什麽程度呢?就是你家的寵物小狗身上也裝上了各種傳感器和穿戴式設備,比如有圖像采集,有聲音采集,有嗅覺采集,有對小狗的健康進行監控的小型醫療設備,甚至還有電子藥丸在小狗的胃中進行消化情況監控。小狗當然也聯上網,也一樣產生了巨大的數據量。這時,我們假設基於這些大數據建模,能夠模擬小狗的喜怒哀樂,然後還能夠通過擬人化的處理進行語音表達,換句話說,就是模擬小狗說人話,比如主人回家時,小狗搖尾巴,旺旺叫,那麽這個附著於小狗身上的人工智能系統就會說,“主人,真高興看到你回家”。不僅如此,你還可以和小狗的人工智能系統進行對話,因為這個人工智能系統能基本理解你的意思,又能夠代替小狗擬人化表達。以下我們模擬一下可能的對話: 你:“小狗,今天過得好?” 小狗:“不錯啊,主人你今天換的新狗糧味道很好,總覺得沒有吃夠。” 你:“那很好。我們以後繼續買這種狗糧。對了,今天有什麽人來嗎?” 小狗:“只有郵遞員來投遞報紙。另外,鄰居家的小狗瑪麗也來串門,我們一起玩了一下午。” 你:“那你們玩的怎麽樣?” 小狗:“很開心啊。我好像又進入了初戀呢。” …… 我們可以把上面的模擬對話當成一個笑話。但其實,我們這個時候就會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就是你其實是面對了兩只小狗,一只是物理意義上的小狗,一只是基於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的人工智能虛擬小狗,而且虛擬小狗比物理小狗還要聰明,真正善解人意。那麽,這個虛擬小狗是不是新的智慧生物呢? 我們繼續把這個故事來做延伸,把小狗換成未來的人,人在一生中產生大量的數據,根據這些數據建模可以直接推演出很多的結論,比如喜歡看什麽樣的電影啊,喜歡什麽口味的菜啊,在遇到什麽問題時會怎麽采取什麽行動啊。 這樣的數據一直累積下來,直到這個人去世。我們有個大膽的想象,這些巨大的數據能否讓這個人以某種方式繼續存在下去呢?後代有什麽問題需要尋求答案的時候,比如在人生的關鍵抉擇時,比如大學要上什麽專業、該不該和某個姑娘結婚,可不可以問問這個虛擬的人(祖先)有什麽建議呢?答案是當然可以。在這種情況下,數字化生存不僅在人生前存在,也可以在人死後繼續存在。人死了,可以在虛擬空間中繼續存在。一輩子、一輩子的人故去,這些虛擬的智慧都可以繼續存在,假設很多年過去了,這些虛擬智慧的祖宗們太多太多了,活著的子孫們甚至可以組建一個“祖宗聯席參謀委員會”,優選那些考得好的(比如中過狀元),當過國家高級公務員(比如太守)、當過企業高管(比如CEO)、當過教授、當過作家的等等當過成功人士的祖宗,專門用於後代的咨詢、解惑。讓這些祖宗死後還有競爭,別死了就沒有事情幹了。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啊?就是迪斯尼動畫片《花木蘭》中出現過的場景啊,花木蘭在面臨是否代父參軍的重大人生時刻,就向“祖宗聯席參謀委員會”傾訴過困惑,得到了指點。 再更大膽地想象一下,假設材料科學也取得巨大的進展,那我們能不能把這些虛擬的生命重新植入到模擬人類的生態體上呢?當然也可以。這個新智慧體可非常像真正的人啊。那這算不算人死後複生呢?那這個新智慧體能不能繼續擁有以前的身份證呢?能不能繼續擁有以前的財產呢?能不能繼續享受養老金呢?是不是也要有強制規定一定的壽命限制呢?這種智慧體會不會自學習、自進化?他們會不會爆發和人類的戰爭?往深處多想想,感覺全亂套了,現在的倫理、法律等都面臨巨大的挑戰。 這些說明什麽呢?就是隨著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的進一步進展,這個世界出現了新的智慧生物!大數據和機器學習在改變、重構和顛覆很多企業、行業和國家以後,終於到了改變人類自身的時候了!人類的演進出現了新的分支! 有科學家畫了下面一張圖,來描述這兩者智慧生物。一種是基於生物性的,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而來;一種是基於IT技術,基於大數據和機器學習,通過自模擬、自學習而來。前者更有邏輯性,更有豐富的情感,有創造力,但生命有限;後者沒有很強的邏輯性,沒有生物上的情感,但有很強的計算、建模和搜索能力,理論上生命是無限的。 當然,這些事情要發生都會非常非常遙遠。反正我們活著的時候是見不到了,死了也見不到,因為我們死的時候,我相信這種建立在大數據和機器學習之上的虛擬生命還不會存在。 四、結束語 我最後想說的是,我們對未來的認知,主要是基於常識和對未來的想象。根據統計,現在《紐約時報》一周的信息量比18世紀一個人一生所收到的資訊量更大,現在18個月產生的信息比過去5000年的總和更多,現在我家一臺5000元電腦的計算能力比我剛入大學時全校的計算能力更強大。科技的進步在很多的時候總會超出我們的想象,試想如果未來我們一個人擁有的電腦設備超過現在全球現在計算能力的總和,一個人產生的數據量超過現在全球數據量的總和,甚至你的寵物小狗產生的信息量都超過現在全球數據量的總和,世界會發生什麽呢?那就取決於你的想象力了。 對於未來,你想象到什麽了呢? 來源:投資中國 |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1-14 11:53 編輯 一篇帶你了解俄羅斯股票市場的好文 作者:陳柳欽 1991年12月28日,俄羅斯政府獨立前夕,通過了《關於有價證券以及證券交易所的規定》,這是第一個比較正式的有關股票市場的法規。1992年俄羅斯獨立後,隨著企業私有化、公司化改革的推行,股票市場正式誕生了。 俄羅斯股票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俄羅斯股票市場的發展與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直接相關。1994年1月1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簽署的《關於國有企業必須進行私有化》和《在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所有企業私有化過程組織有價證券市場》的兩個總統令,奠定了俄羅斯股票市場的制度基礎和市場的主體。1994年6月底以前,國有企業的股份化是通過發放私有化證券無償轉讓國有資產,當時共發放1.5億盧布的證券,占國有資產總量的35%。股票的初次分配是在專門的拍賣市場上以購買私有化證券的方式進行,在整個證券私有化期間,俄羅斯共建立了690多家證券投資基金會,收集居民的私有化證券,蓄積起來參與企業私有化的拍賣。 1993年和1994年兩年,俄羅斯共建立股份有限公司2.34萬個,發行股票18.24億股。其中在企業職工分配中7.82億股,占42.9%,社會公眾購買2.53億,占13.9%,留在國家手中7.82億股,占42.9%。股票市場的交易還是十分活躍。由於股票持有人從未獲得股息和紅利,職工和居民手中的股票逐漸被企業領導人和銀行家在市場外收購,一些企業的股票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企業的發展也被少數人控制。1994年7月1日,俄羅斯政府宣布調整私有化方針,俄羅斯轉入“現金私有化”階段,政府有意識擴大出售那些經營狀況好或者有發展前途的企業的股票,如盧克石油公司和天然氣工業公司的股票,股票市場迅速發展。 在國家經濟長期衰退、居民手中的資產大幅度縮水的背景下,一些上市公司利用百姓急於使自己的資產保值增值的心理,大肆行騙,將股民的投資悉數轉走,俄羅斯政府頒布了幾部重要法規,加強了對股票市場的規範法管理。同時,對銀行參與證券交易實行許可證制度,許可證由國家證券委員會頒發。從1997年10月3日起,俄羅斯開始采取類似美國道瓊斯指數的俄羅斯道瓊斯證券綜合指數。與俄羅斯交易系統指數(RTS指數)一起取代原先的商務系統指數,作為掛牌證券交易的主要參數。 俄羅斯一直采取鼓勵政策吸引外資進入股票市場。盡管俄羅斯對外資占有重要企業的股份規定了限額,但總的發展趨勢是外資掌握的股份正在不斷增大。由於外資的積極參與和進入,股票市場投機活動活躍,導致1997年股票價格大幅度上漲,1997年10月股指達到571.7點。1997年俄羅斯股票的交易量超過了中東歐國家主要市場的交易量。俄羅斯股票市場成為世界上成長性最好的股票市場之一。 在經歷了幾年的非正規發展之後,俄羅斯股票市場出現了迅速擴大和規範化趨勢。1997年年中的“俄羅斯交易系統指數”出現迅速攀升,達到230點,市場股份的資本化規模擴大至300億美元。到1997年8月,日成交量已達到1億美元以上。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和韃靼石油公司兩家企業的股票在倫敦交易中心掛牌交易。此後,“魯科伊爾”、“尤科斯”、“西丹科”等近10家石油公司和“英科”銀行、“俄羅斯統一電力系統”及“圖姆”商行的股份制企業也計劃打入國際基金市場。1997 年俄羅斯股票價格的上升幅度已是連續第二年居世界榜首。俄羅斯基金市場的證券收益率為156%,已經成為世界上基金市場證券收益率第二高的國家。 但是,俄羅斯股票市場的“繁榮景象”並不是在實際經濟部門生產穩定、經濟增長的條件下出現的。事實恰恰相反,在股票價格暴漲的同時,宏觀經濟卻處在多重危機的“包圍”之中。為了盡快地同國際經濟接軌,俄羅斯實行全面的自由開放政策。在這種情況下,國際市場特別是國際金融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波及俄羅斯尚不成熟的證券市場。1997年的金融危機使俄羅斯股票市場遭受了沈重的打擊。在1997年10月下旬的最初幾天,俄羅斯的二級股票市場股票牌價暴跌20%-30 %,一些清償力較高企業的股票價格跌幅在30%-35 %之間。在被稱為“黑色星期二”的1997 年10月28日上半個交易日,股價又下跌10%,俄羅斯道瓊斯指數跌至554 點,以致國家證券市場委員會不得不宣布後半個交易日休市。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對俄羅斯股票市場形成了巨大沖擊。一方面東南亞國家貨幣大幅度貶值,整個亞洲基金指數下跌,投資新興市場包括俄羅斯的投資公司財務狀況惡化,另一方面世界石油價格的下跌,也使俄羅斯市場上具有龍頭地位的石油公司的股價波動劇烈,俄羅斯外匯市場和國債市場的動蕩對股票市場從經濟和心理方面構成雙重打擊,加上外國資本在危機期間的大舉抽逃,致使俄羅斯股票市場在1998年5月27日的金融危機中遭受崩潰性打擊。許多俄羅斯股票的價值下降了5倍。在公司的股票市場上的日交易額不超過100萬美元,這比鼎盛時期的日交易額下降100倍。俄羅斯股指在1998年8月危機中幾近崩潰,股指從危機前的140點降到37點,股票交易量明顯萎縮。在1998年5月初的兩周內,俄羅斯“藍籌股”,即俄羅斯最穩定和最盈利的公司的股票價格下跌了25%-40%,銀行業受危機的打擊也是巨大的,除了“儲蓄銀行”以外,其他銀行幾乎從大公司的行列中消失了。 在經歷了1999年、2000年兩年的恢複,俄羅斯股票市場在2001年得到長足發展,交易量、股票價格和股票指數都得到了快速增長。2001年,俄羅斯重新修訂了《股份公司法》,並通過了《投資基金法》。2002年3月,普京總統簽署了《俄羅斯聯邦刑法典修改與補充法》,其中規定對有價證券市場上的犯罪行為追究刑事責任,從法律上進一步規範股票市場行為。不僅如此,近年來俄羅斯還對《有價證券市場法》等法規做了多次修改。俄羅斯為股票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所提供的法律框架和制度保證。 2001 年,莫斯科時報指數(MTMs )實現了約1倍的大幅增長;進入2002 年,俄羅斯股市強勢特征絲毫不改,俄羅斯股票市場2002年的交易量到達了400億-410億美元。MTMs指數當年已經上漲近56%,在全球股市中名列前茅。俄羅斯股市是2003年全球表現最好的股市之一,尤科斯也是俄羅斯股票市場漲幅最大的股票之一,外國投資者對該股的持股量最大,而霍多爾科夫斯基被捕事件卻重創了俄國股市。在莫斯科股票市場,尤科斯市值在2003年10月27日縮水20%之多,並引發莫斯科RTS股指狂跌17.9%。2003年10月27日是俄羅斯1998年爆發金融危機以來單日股市下跌幅度最大的一天,下跌股票縮水價值高達145億美元。甚至有人將這一天和1929年引發美國大蕭條時代的“黑色星期五”相提並論。這對於剛剛複蘇的俄羅斯經濟而言,無異於迎頭一棒。2003年10月30日,俄總檢察機關宣布凍結尤科斯石油公司53%的股份,俄羅斯股市再次暴跌,尤科斯公司的股票下挫了14%,俄羅斯主要股指俄羅斯貿易系統股票指數下跌了8%。 2004年俄羅斯夏季爆發銀行擠兌風波,俄羅斯政府將尤科斯公司的主要生產部門尤甘斯克天然氣公司強制出售給了俄國有公司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用以部分抵償尤科斯280億美元的欠稅。此舉令投資者的擔憂達到了極點。在俄羅斯聯邦政府的直接幹預和強力協調下,聯邦議會、聯邦貨幣當局、各商業銀行及其股東通力合作,迅速扭轉了局勢,從而避免了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但是,2004年12月,俄羅斯股票一度遭到恐慌性拋售。 隨著俄羅斯總統普京采取了一系列重塑市場信心的措施,投資者對政府所謂進一步掠奪企業財產的擔心平息,海外投資者陸續返回俄羅斯股市,股票價格也開始回升。2005年俄羅斯的股票市場繁榮發展,“牛”氣沖天。2005年俄羅斯企業在倫敦市場籌集的資金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在2005年前7個月,俄羅斯企業在倫敦市場的首次公開發行累計籌集了約33億美元,其中多數資金來自外國投資者。海外投資者已逐漸擺脫了此前尤科斯等事件的負面影響。從2005 年2月到2006年2月,俄羅斯的股票市場上漲了108%。 2006年世界石油市場油價的攀升形勢使俄羅斯擁有了2000多億美元的黃金外匯儲備,穩定基金中的預算盈余達到1.7萬億盧布,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速度達到5%~7%、居民收入增加,外債數額減少,股票市場價格屢創新高。2006年4月10日,受摩根士丹利調高俄石油巨頭——天然氣工業公司在美發行存托股份定價和國際油價升至接近歷史高位的雙重影響,俄羅斯股市量價齊漲,創歷史新高。俄羅斯股票在2006年4月份的新增長讓股民們感到興奮。俄羅斯股市的閃亮表現,給俄羅斯證券市場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俄羅斯股票市場發展的特征 大規模私有化基礎形成“內部人控制”特點。1992—1994年俄羅斯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和大規模私有化的進行成為股票市場的推動力量。大批改制和新建的股份制企業、投資公司、基金、銀行和交易所發行了股票。到1994年9月,32757 家國有企業完成股份制改制,股份公司股票發行額超過37 萬億盧布。但是,俄羅斯的快速和大規模私有化形成了一種“內部人控制”的企業,這種企業在實際上屬於非上市企業,雖然在全國範圍內外部所有權平均為32%,但是外部人只在19.8%的企業中占有多數股權。1996年,金融工業集團在1%的企業中擁有28%的股份,俄羅斯商業公司、投資基金以及公民在50%以上的企業所占的所有權份額很少,外國公司僅在1%的俄羅斯企業中擁有51%的股份,因此,外部所有權在俄羅斯企業中的力量十分有限。俄羅斯私有化方案規定,企業51%股份須出售給職工,其余的49%或者在拍賣會上出售,或者由國家持有,本企業的職工按照國有資產委員會規定的企業股票的票面價值的1.7倍的價格加以購買。企業的所有權表面上已經變為企業職工所有權,但這51%的股票不僅由職工把持,企業的國家主管機關也有權支配,不少主管機關的官員認購了最大限額的股票,相當部分的股票集中到了管理階層的手中,使得轉軌中事實上的內部人控制合法化了。在證券私有化結束時,“私有化”企業的絕大部分股權是被控制在“內部人”手里,企業所有者的利益遭到內部人的侵害。後私有化階段至今,內部人所有權仍保持優勢地位,到新世紀初,仍占到全部股份資產的近一半。 ![]() 股票市場不是統一的系統。在俄羅斯,發行股票和股票上市完全是企業行為,不需聯邦證券委員會審批,完成發行登記即可在社會上公開認購。但上市流通卻有嚴格要求。與中國不同,俄羅斯的聯邦證券委員會只負責股票市場的監管,不對股票上市資格實行審批制。與西方市場國家相同,股票在交易所上市完全是交易所行為,交易所自己制定上市程序,把握生殺大權,因責任重大,各家交易所都有一套嚴格的上市程序。因為上市條件不盡相同,在這家交易所沒有獲得上市資格,也可以在其他交易所掛牌。總體來說,俄羅斯證券交易所的上市程序與西方市場接近。在俄羅斯證券交易所,即使沒有得到開盤證明(上市資格)的股票也可以進行交易。從總體態勢上看,俄羅斯的股票市場仍處於幼稚發展階段,並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股票大市場,各州為不使本地區資金外流,采取地方封鎖政策,再加之地區經濟封鎖或地方保護主義盛行,使跨州、跨地區的金融交易受到一定限制,各自為政、市場割據的局面十分嚴重。 股票市場中,交易活躍、成交額較大的股票非常少。目前,在俄羅斯證券市場流通著近220家發行主體的普通股與優先股股票。其中1/10換手率較高的股票成了市場的藍籌股。而市場中十幾家具有戰略意義的公司的資產份額占據了整個市場資金的90%左右。俄羅斯股票市場上流通的股票數量很少,股票市場還不是一個能夠吸引大量個體投資者進行投資的市場,俄羅斯只有0.1%的人進入股市投資,在韓國,這一比例為8.3%;日本為26.6%;澳大利亞為36.5%;美國為48.2%。 股票市場壟斷性強,集中度高,股票的流動性差。盡管俄羅斯股票交易所眾多,但各交易所出於企業行為規定了嚴格的上市程序。所以真正能上市、具有高流動性的股票屈指可數。 在俄羅斯股票市場上有兩種股票,一種是高流動性股票,也稱為“藍籌股”或“第一梯隊股票”,只有像俄羅斯統一動力電力系統、天然氣工業公司、蘇爾古特石油公司、儲蓄銀行等幾十家,進入該行列的以采掘工業企業為多。另一種是其他股票,也稱第二梯隊股票,其他股票數千種,但真正上市流通的只有幾百家,交易量也少得可憐。而股票市場上的交易幾乎都集中在幾只藍籌股,其中的大部分交易都是投機性的,戰略投資者很少;表現為80%的流通交易是2%的參與者(藍籌股)完成的,僅僅10-15家銀行和代理公司實現的股票交易量就占交易所內交易量的60%-80 %。 在俄羅斯股票的場內交易中,一般交易集中在5-7只股票上,但是在1998-2001年,俄羅斯股票交易集中在一只股票——俄羅斯統一電力股份公司上。這種現象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另外,主要的股票交易都是在莫斯科實現的,其中95%場內交易的股票交易量都是在莫斯科實現的。 石油天然氣公司在俄羅斯股票市場占有很大一部分資產,截至2005年年底,俄羅斯最大的五家公司擁有67%的市場資產,最大的十家公司擁有89%的市場資產,其中僅尤科斯石油公司的股票就占了25%。這導致俄羅斯股市的綜合股價指數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世界石油價格的波動。 俄羅斯股票市場的主要參與者是外國投資者。俄羅斯股票交易中非居民比重很大。為了吸引投資,俄羅斯歡迎外資進入股票市場,外資掌握的股份在不斷增大,股份已經占俄羅斯私有化企業股份總量的1/3,成為俄羅斯股票市場發展的生力軍。但是其中一部分外資是國內外逃的資本改頭換面流回國內的,由於在俄羅斯稅負較高,俄羅斯的公司紛紛在國外避稅地區或國家(如塞浦路斯等地)建立了公司,而在國內則以這些“外國公司”的名義出面進行交易活動。俄羅斯企業2005年共募集資金約300億美元,其中三分之二都是從國外市場上募集到的。根據研究,在俄羅斯的幾十家外國專業投資者在俄羅斯的股票市場中占主導地位。而外資的參與更具投機性,非居民在俄羅斯股票市場上興風作浪,十分活躍,因而增加了股票市場的動蕩。外國投資者的舉動已經成為俄羅斯股票市場的風向標,俄羅斯股票市場被投機性的外國投資者所主導和操縱。 據俄新網莫斯科2006年4月18日報道,俄羅斯石油公司總裁謝爾蓋·波格丹奇科夫4月18日在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面時表示,俄羅斯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俄羅斯石油公司的股票很快將對本國的普通居民開放。近幾個月內股票將在俄羅斯和倫敦股票交易市場上市。這表明,俄羅斯居民將可購買“俄石油”股票。 股票市場資本化程度增長較快。研究俄股票市場的資本化必須註意到,發行股票的企業數千家,但只有幾百只股票在交易所掛牌上市,俄羅斯市場實際的資本化比這些評估要高。1998年金融危機期間,股票市場資本化程度急劇下降,不過,危機後,俄羅斯股票市場交易量是不斷增加的,2000年是215億美元,2001年是290.7億美元,大大超過了危機前的水平,不過股票市場資本化還沒有恢複到危機前的水平。 (來自經濟導刊) |
【深度好文】關於“一帶一路”戰略最牛逼的演講 作者:鄭永年 3月24日國際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在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學堂以“一帶一路”戰略為主題展開的演講。有關內容如下: 今天就“一路一帶”話題和大家交流,我希望我少講一點,有問題可以交流。“一路一帶”是習主席訪問中亞“一帶”,傳統的絲綢之路,“一路”,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今天當然提出來,是不同的時空背景。今天我講四點看法,第一,“一路一帶”中國必須搞。第二,中國有能力搞。第三,這個不好搞。最後,我有信心中國能搞好。 一、“一路一帶”必須搞 “一帶一路”戰略,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世界外部經濟失衡的環境要求。 1.中國的內在需求。絲綢之路是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機部分。我們知道中國改革開放,改革是指對內,開放是指對外。開放,是中國過去三十多年經濟發展重要的一部分。早期的開放,是對西方發達國家,無論是引進技術,還是出口中國鋼鐵等,80年代“大進大出”主要是面向發達國家。而現在,需要新形式的開放,因為我覺得中國缺乏新經濟增長的動力。中國現在是人均GDP為7500美金的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國下一步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提升為高等收入經濟體。世界銀行根據二戰以後一百多個國家的情況來看,只有十幾個國家逃避了中等收入險境,成為了高收入國家。 2.外部原因。2008年金融危機,世界經濟失衡,中國作為一個最廣泛的發達國家能為世界做些什麽?中國現在的國際環境不好,西方對中國搞貿易保護主義,怎麽辦?13億人口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能否從中等收入提升到高收入的水平,這個是世界歷史上從來沒發生過的事情。 中國對世界的擔當。更重要的是,中國作為一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能為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做什麽?這個問題從毛澤東時代就開始了。“三個世界”這個是世界上的大工程。這不是經濟學,而是國際戰略意義的表述。無論是國際的經濟戰略,還是中國自己本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我認為中國必須走“一路一帶”。 “兩條腿一個圈”。習近平中國十八大以後,中國的外交格局基本形成了。我把它稱為“兩條腿一個圈”。第一條腿,是和美國;第二條腿,是和新興發展中國家;“一路一帶”;核心就是周邊國家,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中國複雜的地緣環境。美國的地緣環境非常簡單,北邊加拿大南邊墨西哥,這兩個國家的經濟非常依賴美國。而中國周邊幾十個國家,非常難,不好走。所以中國周邊的這些東西,怎麽做,做好,這對中國來說是艱難的路子。那麽這就是中國絲綢之路整個的國際大背景。 二、“一路一帶”中國有能力搞 中國有能力發展“一帶一路”戰略,原因有三:一是中國資本過剩,二是中國產能過剩,三是中國技術過關。 我說美國有三大負擔:一大負擔就是美國要做世界警察,是要放錢的。第二就是美國搞聯盟,和日本和菲律賓,都有負擔。第三個負擔,就是民主。中東的秩序,例如埃及和伊拉克。美國建立起來的不是美國想要的民主秩序。以色列政府基本上不相信美國了。美國把戰略重心轉移到亞太地區,美國要重返亞洲,它以什麽樣的東西回報亞洲?二戰以後,美國的政治經濟軍事都是世界最強。但今天的美國除了軍事上還是最強大的以外,其他方面就沒有。 黎巴嫩金融危機以後,美國的資本走向哪里?美國政府沒有影響力。資本還是走向自己歸去的地方。美國政府所能做的就是一些政策上的調整,就是美國政府TPP,當然中國不用怕。 美國的資本還是資本說了算,華爾街是不會聽白宮的,這一點大家要清楚。以前馬克思的觀點,國家是資本主義的代理人。現在我覺得跨國公司實際上是全球公司,它不屬於任何一個主權國家。當然這是另外一個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所以美國沒有能力做,歐洲更沒有能力做。 1.資本過剩。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想最成功的一點,就是從八十年代高度資本短缺的國家,到現在資本過剩,這是非常了不起的。資本過剩怎麽辦?肯定要走出去。現在西方總是懷疑的態度,看著說“中國政府”怎樣怎樣。資本走出去是根本,政府只是支持力量,起到順水推舟的作用,資本才是最偉大的。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全球化,也是資本推動的。 2.產能過剩。第二個,就是中國overcapacity,產能過剩。國內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基本上建立完備了,東部和中部,都建立的差不多了,西部還有一些空間可以建。例如鋼鐵、水泥,這些過剩的產能去哪里?必須找到出路,這和西方以前一樣,過剩的產能需要開辟新的市場,資本需要投資的空間。 3.技術過關。絲綢之路除了傳統的貿易投資以外,主要是基礎設施建設。中國是當今世界,最具最高能力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國家。中國自己知道,經濟發展需要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一路一帶”,除了像新加坡這樣少數的富裕起來的國家,其他都是發展中甚至貧困的。看看東南亞和中亞的國家,他們這些經濟體都需要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國的過剩的產能、資本和基礎設施建設技術都是這些國家所需要的。所以中國成立的亞投行,基礎設施的建設,互聯互通的建設,光這一項就幾千億的缺口。西方沒錢、歐洲沒錢,中國有錢。中國老百姓的銀行里有很多錢。但是我覺得中國大部分的錢不叫資本,叫現金。你想,存在銀行里。美國搞量化寬松,歐洲和日本也在搞。所以中國的人民幣,價值的不取決於中國本身。美國都搞QE的話,中國人民幣價值又低了,歐洲日本也搞,你怎麽辦。所以中國要把那麽龐大的現金,轉化為資本,要走出去。這是必須的,中國有能力。 三、“一帶一路”不好搞:諸多挑戰 這個項目不好做,有很多挑戰。三類國家對中國的一帶一路表現出不同態度,有支持的(發展中國家)、有反對的(既得利益國家)、持懷疑態度的(如澳大利亞、韓國、印尼)。 1.反對派。既得利益國家是反對中國的:美國,日本這樣的既得利益。中國作為一個新的利益,對既得利益國家造成了威脅。中國改革開放基本上走過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80年代,請進來,中國開放國門,和外面的世界基本上不沖突,把自己的市場開放給國際資本。第二階段,90年代,中國講接軌,加入WTO。接軌意味著中國改變自己的法律體系和制度體系,這也不會發生沖突。從本世紀初開始,走出去,就要發生沖突。非洲也好拉丁美洲也好,東南也也好,美國西方也好。所以你進去肯定要發生沖突,絲綢之路和亞投行。所以我想這個反對派,是很容易理解的。 2.支持派。和反對相反的是,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是支持,因為他們需要發展。尤其是那些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很低的國家,他們大力需要發展。西方不給他們錢。現在西方的一個問題是,西方的資本也不少,但是為什麽不能去呢?我是覺得西方的政治阻礙了資本的流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有很多條件,民主、自由、人權、宗教,西方本身在早期發展的時候,從來不講這些,但是等他們發展後,開始講這些東西。這就是雞和蛋的關系,我沒發展,如何講人權和自由?西方說,這些附加條件,這使得很多的資本到不了這些所需要的發展中國家。所以這些國家特別希望。中國並不是毫無條件,中國有條件,但不像西方那樣過分政治化的條件。所以這些國家是非常支持中國的。 3.懷疑派。那麽中間呢,是對抱懷疑態度的。一種是受到美國的壓力,像韓國,它本身其經濟體與中國非常整合,但它也不好公開表態,因為美國是它的戰略同盟。澳大利亞也是,受美國的壓力。而另一種,有些國家,像印尼,對中國到底要做什麽,大家不清楚,抱有懷疑態度。當然這和中國做的不夠也有關系,“絲綢之路”說到現在也有一年多了,具體方案卻沒說清楚,但是究竟是怎麽。我們的知識儲備不足,人家不了解我們。 所以,這是三個類型的國家對中國的態度。 國家安全問題。另外我覺得,中國的絲綢之路,有很多考量,現在決策就是細節不夠。“絲綢之路”做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這對很多國家來說是比較麻煩的。當時我們和越南人說,修雲南到新加坡的高鐵,越南人說為什麽要在我的國土上修?這個不是一個經濟規劃的問題,而是國家安全的問題。像菲律賓、越南,和中國有領土主權糾紛問題,所以你修基礎設施,他們會懷疑中國是不是對其國家安全產生影響。包括斯里蘭卡也是,科倫坡的港口讓新加坡管理,那沒問題,因為新加坡國家小不會對其產生國家安全的問題,印度也不擔心。但是中國一接手,情況就不同了。緬甸也是一樣,大規模的項目,但是都用環保不合格來評估,所以和曉西教授建議發展green economy。 支持派國家的限制性因素。還有,一路一帶的國家,盡管很窮,但是他們的政治比較不複雜。這些發展中國家,贏求不到政治上的支持力量。只有兩種力量是國家性的力量,一種是宗教性力量,一種就是軍隊。但是宗教力量統治國家沒有合法性,所以埃及失敗了。但是對這些國家來說,最有效的統治就是軍人假裝貧民。泰國也是一樣。好多政黨政治,在很長一段時間,是西方的整合力量,但現在也不行了。很多發展中國家,政黨政治面臨分化國家的威脅。也有發達國家在講civic society,非政府組織NGO。但NGO比政黨更分化,但我們根本找不到哪一個國家的NGO能主導國家的政治。 盡管這些經濟不發達,也不民主。但很多國家NGO很發達,即使反對黨沒有公開,但實際上也是存在的。既然如此,西方就很容易影響這些國家,包括柬埔寨,洪森還是很專制很集權的,它的反對力量也在。 下一次顏色革命;越南?越南也是一樣,越南也是共產黨統治,中國方面要借鑒越南的黨內民主。但是我跟越南朋友交流,下一次亞洲如果要發生顏色革命,是不是就是越南?越南是很麻煩的一個國家。因為它的高層的話,四駕馬車,總書記、總理、國會、國家主席,(我們習大大是三合一的體制),四駕馬車背後是不同的經濟寡頭,有些是親美的,有些是親中國的,這很麻煩。越南海外的反對派力量很強,國內反對派的力量也強,就像領導人不團結。 所以中國,即使總體上,發展中的社會希望關聯中國的絲綢之路,但是真正落實下去,也是很麻煩。西方制度比較健全,是透明的體制,西方以國家安全的名義,不讓中國出去。而這些發展中國家,制度化程度非常低,也不透明,國家腐敗,做生意的人就比較麻煩,我和這一個總統簽個協議,下個總統上來了就不承認了,這就不好做。 四、我有信心“一帶一路”能搞好 即使面臨諸多問題,我對“一帶一路”戰略還是有信心的。為什麽有信心呢?一個是我剛才說的客觀需要,世界還是要發展的,發展還是主題,尤其對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不用說非洲這樣的國家,東南亞國家也是很窮。我們的新加坡是個富裕國家,我們總感覺到很不安全,因為旁邊都是窮國家。”現在只有中國能幫助他們。我們是最強大的金磚國家,其他四塊磚加起來,沒有中國這一塊磚重。所以,發展中國家中,只用中國才能這樣做。 1.自由貿易的“朝貢體系”。對於中國來說,對中國來說,怎樣探索新型的國際合作的路子?中國提出了很多漂亮的口號,例如睦鄰共同體。中國未來十年二十年怎麽樣,我覺得看中國的未來就是看中國的歷史。中國以前比較成功或失敗的也好,就是朝貢體系,應該給它平反。從梁啟超先生開始,對它開始批評過多。但是我覺得朝貢體系實際上是一個自由貿易體系。和英國人開玩笑,英國打開中國大門是鴉片戰爭的堅船利炮,而朝貢經濟之下,小國家要打開中國的大門,要扣頭的。那麽大個國家,你扣幾個頭就好了。英國人來了以後,主權國家覺得有失身份,其他國家都沒有感覺扣幾個頭丟臉。只是中國自己做的太吃虧。 中國和東盟,自由貿易區,那麽短時期內能做好,就是類似朝貢體系的,對東盟帶來很大好處的。比如新加坡本身富裕起來了,如果旁邊的國家不富裕呢,也沒有安全感。中國做到可持續發展的話,“富鄰”是很重要的。你富裕起來了,其他國家沒富裕,那誰買你的商品呢?只有當其他國家也起來了,可以大量買你的商品了,你才可持續發展了。 2.中國的“馬歇爾計劃”。中國的文化精神是包容性的,這一點我更加自信。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非常開放,這很好。中國是主體,是開放的,inclusive,絲綢之路也可以成為中國的“馬歇爾計劃”,而且要比它做得更好。實際上,“馬歇爾計劃”對複蘇歐洲經濟非常重要,沒有馬歇爾計劃,西歐經濟不會那麽快複蘇。但它是排他性的,不向東歐國家開放,才形成了後來的美蘇冷戰。 所以我覺得中國的“絲綢之路”要做得非常開放,越開放越好。技術上如何安排,又要主導,又要人家來參與,我想不難。因為這是中國所需要的,開放性,並且開放性還可以減少成本。 3.汲取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我們可以像英國學習,它有很多經驗。中國改革開放走出去也就是十幾年。中國要少交學費,就要學習大國的經驗。中國這方面大大欠缺,要謙虛,要開放。有些東西政府資本為主,不僅僅向國外的企業開放,也向中國的民營企業開放。中國的民營經濟走出去非常快,很成規模。所以,政府如何搭臺,讓民營企業、外資企業走出去,這個非常重要。資本的構成非常重要。 還有一點,中國要學習西方失敗的教訓。西方老殖民地主義,發展中國家的歷史是血淋淋的歷史。應當把“絲綢之路”做得不僅僅作為經濟項目,更應當做成一個國際治理的項目,或者說至少是一個區域治理的項目。我們現在的國際秩序,前兩天基辛格先生也在這邊,現在我們看到的秩序,都是現代西方發展的結果嘛。但我們東亞的秩序,尤其是東南亞的秩序,完全美國地緣政治延伸的產物,西方的秩序延伸到東亞。但是隨著美國的衰落,其地緣政治影響力就下降了。但中國的崛起,影響力更大了。 秩序建立者。上次臺灣方面找我們探討國際空間的問題,想找除中國之外的國際空間。那我說,這個世界上哪能找到除中國之外的國際空間啊,到處都有中國。所以我說臺灣的生存發展,一定要看中國的地緣政治。以前臺灣看美國,那是冷戰的地緣政治延伸的結果。現在中國崛起了,臺灣是中國核心利益的一部分。新加坡就很聰明,把中國的國際空間看做是自己的國際空間,就共贏。在中國,地緣政治的擴張,主要是資本為前提。 我們首先要考慮到中國的區域秩序、甚至國際秩序,這個很重要,不是說我們要搞帝國主義。你成長起來以後,自然而然會成為秩序。首先是資本秩序,政治、戰略的秩序緊隨其後。這不是中國要搞帝國主義,而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如果自己走出去的利益得不到保護,其他的利益就建立不起來。中國實際上很聰明,我不反對這個秩序,我加入這個秩序,但是順著這個秩序往上爬,遇到瓶頸了。但中國也不是說要從現在的秩序中退出來,中國還是要和西方交往的。新型的大國關系,中國對世界銀行的貢獻會越來越大。同時也不要忽視自己的秩序。 國際關系里面,有一個定律,如果你不去追求就自己的利益,不把自己國家利益最大化,最後要受到懲罰。就是這樣一個道理,中國要追求這樣的道理。在中國,區域秩序做好了,昨天王毅部長也說,中國應當對世界的國際秩序有很大貢獻。怎麽貢獻?兩條腿,發展中國家區域秩序的腿,另一條腿,對發達國家也會硬起來。 硬力量才是硬道理。我是非常敬佩李光耀先生,他說過,這個世界,你不要管人家怎麽看,只有你成功了,人家才向你扣頭。世界才認可你。從某些方面來講,我不相信軟力量。硬力量的軟用,就叫軟力量。美國的航空母艦是軟力量嗎?所以軟力量必須建立在硬力量之上。中國已經到了大量的資本過剩,要走出去,要建立資本秩序,國家必須有所作為。所以昨天《金融時報》采訪我說:“中國最近政策太aggressive。”我說不是,中國政府做什麽,什麽都沒做,那為什麽是aggressive。 中國威脅論。中國威脅論,就是因為中國沒有威脅。中國如果真正對這些國家有威脅了,反而沒有威脅了。美國到處去威脅人家,人家說美國有威脅嗎?中國還是要看看現實主義一些。為什麽大家不相信中國而相信美國?美國這個國家是行動主義導向的,有時候做錯事有時候做正確的事,有時候大勝仗有時候打敗仗,美國是敢說敢做的,這個大國是經過多次考試的。而中國卻一次考試還沒參加過。例如和越南的沖突,小沖突沒問題,鄧小平先生早就說了,擱置主權爭議,共同開發。為什麽沒人理你呢?如果中國早30年開發,就什麽威脅都沒有了,就是沒開發嘛。 行動勝於言辭。所以我是覺得,中國共產黨不要成為一個話語黨,光說話不幹事,而是應該成為行動黨。因為有時候我們說的太多而做的太少。即便口號非常漂亮,但實際上找不到這些東西。要實事求是,隨著資本出去了,國家也必須走出去。現在我們的結構搞得不好,既借給人家錢,人家還不高興,我就覺得很奇怪。這是有問題的,中國的資本和美國的資本和日本的資本,有什麽區別呢?資本就是資本嘛。這就是為什麽亞洲基礎設施銀行。英國就加入了,道理很簡單嘛:對什麽都可以生氣,但是不要對“錢”生氣嘛。只有自己有信心,就是可以做好的。中國總是不自信,錢就用的不好。 建立統一的領導架構。柬埔寨等周邊國家的人抱怨,日本韓國比較禮貌,中國的話,哪怕廣西雲南(出訪),要人家總理接見、部長接見,人家很煩,拿中國人的錢,餵狗去了,這個就不好,是吧。所以國家安全領導小組,我希望它馬上能啟動起來,因為中國的外交角色太多,國防部、外交部、商務部、地方政府、國有企業,行政級別都差不多,誰也不聽誰,是吧,就稀里糊塗地出去了。所以我建議,絲綢之路,國務院必須有一個領導架構。美國有一個國際發展署,中國必須有一個國內的領導架構來來整合這些東西,不然的話,國家利益出去就回不來。真的要學。 而且中國的資本,一方面要開拓海外市場,另一方面,在海外賺的錢,如何讓中國人民獲益呢?這非常重要。尤其是我們出去的國有企業,但是現在國有企業里面很複雜,國企老總跑到另外一個國家設立個自己的公司,賺了錢就放在我自己的國家,虧了錢就放到國有企業。企業走出去,要學習國外企業的稅收制度,但這個沒人想。所以我覺得中國的“一路一帶”要做起來。 4.呼籲有“智”的智庫。我們國內的智庫在做什麽啊?現在智庫都還沒有超過習大大的“五通”,大家都在論證習大大的五通有多麽高明,但絲綢之路是遠遠超於五通的東西,是非常複雜的一件事情,我們的知識儲備遠遠不足。例如中國研究土耳其的文章只搜到兩篇,還是寫19世紀土耳其現代化構成的文章。以前我在北大的話,西語系是國家小語種人群。現在完全市場化了,沒有人學小語種了,85%的人都大量研究中美關系,因為覺得有利可圖啊。這個說不過去啊。那麽大的國家,我希望大學里面培養一些人才。現在市場經濟,那些小語種的學生,對東南亞了解嗎?根本不,光靠幾個外交官是不夠的,好多外交官都是屁股指揮腦袋的,尤其是中國的外交官,我很不喜歡,整天躲在大使館里,總也不出去。 美國不一樣,美國盡管甚至沒有那麽多智庫,但美國各個大學都在研究這些小國家,美國的企業都在研究這些小國家。美國的企業整天向我們新加坡跑,就了解情況。中國的企業剛剛開始,國有企業反正國家的錢輸了就輸了無所謂,民營企業還處在土豪金的建設,它也不關心。企業不研究,大學不研究,政府官員不行,那怎麽研究?做研究非洲的,但一輩子去兩三次非洲就不錯了。英國研究非洲的學者,至少一年三個月在非洲泡著。 習大大說,為什麽要成立智庫?因為中國的政策知識啊,遠遠趕不上中國的客觀需要。中國30多年實踐發展太快了,我們的制度建設遠遠跟不上實際的變化。但制度建設的前提就是,我們的知識首先跟得上。所以我希望:年輕一代,大家不要只盯著那幾個歐美大國家,以後是亞太的世紀,要從中國地緣政治和國家利益出發,來選擇以後你們做什麽。知識先行,知行合一,知識最重要的。我們所學的東西遠遠達不到現實的要求。上次一個領導找我談說現在我們已有2500多個智庫了,但我認為現在是有“庫”沒“智”。搞個“庫”很容易,一百萬兩百萬馬上搞一個“庫”,但“智”太難的。要讓“智”來引導“庫”。媒體上都在大肆吹噓中國智庫怎麽樣怎麽樣,這個很不好。 國際政治是現實的,你要了解這個世界。中國改革開放成就很大,資本擴張很厲害,中國現在無論是國家資本還是民間資本都擴散的很厲害,這是我們需要的。我希望曉西教授、北師大多做這方面的事情。 作者簡介:鄭永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來源:21世紀網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