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廣東話有句俗語「冇咁大隻蛤乸隨街跳」,意思是不會有大隻田雞滿街跳卻沒人抓,若有大田雞在路上跳,早被人抓去賣錢了。引申之意就是經濟學家張五常所說「無主收入不會存在」。沒有主人的收入卻無人爭取,就像大街上有隻值錢的大田雞卻沒人抓,是違反人性的。 近來關於基本工資的討論,有些人士主張「基本工資不會使勞工就業量減少。」殊不知這種說法,卻正像是有「大隻蛤乸」在街上亂跳而無人抓一樣奇怪。 雇主雇用的勞動量,會一直進行到他所支付的工資率,等於該單位勞動的邊際生產力為止。若勞動的邊際生產力比工資率高,雇主是有賺的,他會加雇勞動量,直到邊際生產力與工資率看齊,這是「工資率決定於勞動邊際生產力」之意。 若設立基本工資,勞動雇用量卻不減,則代表之前雇主雇用該單位勞動是有賺的,也就是邊際生產力比工資高,只有在此情況下,基本工資才不會減少勞動雇用量。 例如雇主原先支付每小時六元工資,勞動邊際生產力是每小時八元。只有在這種狀況下,當基本工資被政府設定在七元甚至八元,勞動邊際生產力還是比工資率高,雇主不會虧損,他才不會減少勞動雇用量。 然而,這卻顛覆了「工資率決定於勞動邊際生產力。」勞動邊際生產力八元,雇主卻只付六元就雇到這單位勞動,這種勞動邊際生產力與工資水準的不一致,竟然可 以維持,而這多出的兩元好處,也沒有引起其他雇主競爭雇用該單位勞動,使邊際生產力與工資趨於一致,直到政府強迫提高雇主支付的工資才矯正此現象,這不是 「大隻蛤乸隨街跳」嗎?以後的理論恐怕要改寫成「工資是由政府命令決定」了。 而且,基本工資未提高前,勞動邊際生產力比工資率高,那雇主應該會增加勞動雇用量。因為勞動邊際生產力比工資高,意味雇主雇用這單位勞動是有賺的,他會加 雇更多勞動,直到邊際生產力與工資看齊。然而他卻不這麼做,放著可賺錢機會卻不賺,這不又是「大隻蛤乸隨街跳」嗎? 還有一種說法:當政府提高基本工資,勞工受到激勵,其邊際生產力因此增加,雇主就會增加勞動雇用量。 但,若提高工資可激勵勞動邊際生產力,雇主自己提高就好,何必等到政府來提高?雇主放著可賺錢機會不賺,卻要等政府下命令加工資才多賺,這不又是「大隻蛤乸隨街跳」? 如果接受「基本工資不會減少勞動就業量」的說法,那引申的結論將會是:明明有多賺錢機會,雇主卻不想賺。現實裡找不到一隻隨街跳的大田雞,但有些人終於在基本工資的討論裡找到了一隻。 |
| ||||||
不少真正MK人的集體回憶、在黑布街冷巷經營了三十年的「龍記麵家」,去年七月租約滿,老闆龍哥乘機退休。結業當天,大排長龍,半日內已將店內所有麵食清倉! 上月,龍哥的十弟賴義芳(阿細),在舊檔對面重出江湖,改名「大隻佬麵家」。已五十歲的阿細,講明「一做,就要發大嚟做!」目標是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八……,跟著搞特許經營;他最後的夢想,又怎會不是《食神》般將牛丸雲吞搞上市?阿細認為第一步先要打入後生仔市場,故實行了多項改革。其中一樣,就是將其谷盡四十吋巨胸「炒炸醬」及出力以十五吋老鼠仔「攪豬手」的秘技,作為其生招牌。 新店三月開張,阿細擔心無客,不斷WhatsApp老友幫襯。一開舖,不少舊客專程支持,開業第一個月,已賺五萬元。不過阿細未敢鬆懈,他每朝七點半便衝落樓,走到屋企對面的鋪頭開門,「原先睇咗好多鋪,後來喺屋企望見對面有吉鋪,即刻問價。而家真方便,禮拜日都可返工!」回鋪首要任務是煲湯,「啲湯起碼煲四個鐘先夠味!」阿細邊說邊將十五斤豬骨、八條燒香的大地魚、幾塊果皮等放入不銹鋼煲內,裡面還有浸了一晚的冬菇水。「其實呢啲材料唔係秘密,老師傅個個識做,睇你願唔願花咁多功夫!有啲落味精就算。」除了煲湯,阿細還要洗菜、切蔥、炆豬手、炆牛腩、炒炸醬等,全部工序趕在十一點半午市前完成,分秒必爭!「出面師傅返足十個鐘就收工。好多嘢要自己跟番。」說時遲,那時快,阿細又一手拎起一袋重五十磅的豬手,倒進大煲內汆水,「啲豬手要汆水,加埋柱侯醬、花椒、八角等調味料去炆,炆一個鐘再放一晚等佢入味。」為令豬手均勻受味,阿細必須用其「強而有力的臂彎」攪拌。年輕時,阿細愛玩健身,練得一身肌肉,加上誇張的紋身,吸睛指數爆燈,「當年去沙灘,實有人吹口哨!」那時他要威,肌肉愈練愈大隻,紋身也愈來愈多,「你舉啞鈴舉一百磅咩?我就舉夠百五磅!唔輸得呀!」到現時五十歲,他一身肌肉依然結結實實,做生意同樣野心不小,但因此亦將生意「風險」浮了上面。 風險一:租約三年又三年 阿細身上,是典型的基層香港人故事。他做製衣出身,但七十年代行業式微,他轉幫做雲吞麵、豬手麵的大哥手,在大哥的龍記麵家幫手。他最擅長煮麵,執麵及計算烹調的時間。一煮,便三十年。阿細極重視兄弟情,這個大哥與阿細一樣練到周身肌肉,志趣相投,「只要大哥一直做落去,我就會一直幫佢o架!」直至大哥退休唔撈,阿細才決定另起爐灶。龍記三十年老招牌,積落名氣,「商譽」有價。開舖前,不少人向阿細主動招手,「香港、大陸都好多人搵我開舖,有啲連鋪都搵埋,只要我俾個名出嚟就得。但做生意始終顧慮好多嘢,又驚人哋食咗你嗰份!」最終,阿細決定肥水不流別人田,和三哥再組兄弟班開舖。阿細第一次自己做老闆,未開舖已諗定生意做大之後的情景:「我想香港人個個都識我!目標係開好多連鎖店!」單是揀鋪,阿細已走勻港九新界,「沙田、元朗、大埔、佐敦、銅鑼灣,通通睇曬!」最終阿細撲槌以月租十萬元,租下舊鋪對面一個約一千呎舖位,「之前做龍記,為方便工作,買埋樓上單位住。而家可日日對住新鋪,仲可以吸納之前班熟客!」阿細打算長線投資,為免好像其他老店一樣,因加租而被迫結業,他特地簽下長約,「三年生,三年死。總之三年又三年!」雖然這樣可限制租金加幅,但同時香港經濟差他亦未能減租;萬一蝕錢唔做,要賠的錢更多!為了應付貴租,「大隻佬」每碗麵的價格比「龍記」年代,每碗貴了五元,毛利有七成。 風險二:棄用龍記老招牌 在「麵界」打滾三十年,看盡無數麵鋪起落,阿細知道不能單靠老街坊,而是必須有新客,「我要吸啲後生仔客!老嗰輩啲客人,怕肥膩,quota又細,食碗麵就話飽,叫佢食多碟菜都食唔落。後生仔唔同,唔怕膽固醇,唔怕三高,咩都敢食!」所以今次開店,阿細決定走年輕人路線,棄用擁有了三十年歷史的「龍記」招牌,「叫咩記咩記,個感覺好老土,我個招牌都係得『大隻佬』三個字,特登唔寫『大隻佬麵家』!」不過記者訪問了多個食客,其中六成都是龍記舊客,「認得」阿細才進來。棄用「龍記」招牌,似乎有點嘥。另外阿細亦從裝潢下手,營造「新潮」感覺,「地方要夠光猛,我特登整啲吊燈,仲加咗啲卡位!」阿細滿意地說。為了跟年輕人拉近距離,阿細特地將餐牌卡通化,在餐牌加入WhatsApp的「哈哈笑」等圖案,又在facebook開page宣傳,對一個五十歲的中年人來說,已算是接受了新事物。想令「大隻佬」這個主題深入民心,阿細又在鋪頭張貼不少肌肉猛男照,「我哋個招牌、裝修,全部都搵設計公司整,希望俾人耳目一新感覺!」雖則左搞右搞,但記者仍然覺得格局與一般茶餐廳無異,最基本的落單、結賬,仍然不靠電腦,全人手搞掂,鋪頭又保留傳統,繼續用公雞碗,至於員工方面,阿細依然採用傳統家庭式開店,老婆、姐姐、阿嫂,全家總動員,改革只屬「一半半」。 風險三:用錯力無sell人情味 今次開業,阿細其實期望很高,「壓力很大!始終掟咗過百萬,我想做番啲成績出嚟!」阿細坦言開舖初期晚晚「瞓唔著」,花盡精神和心思改革,但採訪多日,記者覺得阿細力求現代化及新裝潢,但「大隻佬」最殺食的,始終是旺角老街坊的人情味,阿細未有特別把握及下功夫。其實去鋪頭幫襯嘅客人,阿細近一半也叫得出名字。見有記者採訪,一個五十多歲的中年男子食客藉機調侃阿細:「大隻佬好靚仔!我要大隻佬!」阿細靦腆地說:「啲食客好多時落嚟食嘢,都係搵我傾偈,仲有好多後生女話要同我影相,搞到我都唔係咁好意思!」事實上,阿細亦是一個重感情的人,採訪期間,阿細曾以不想公開營業資料等敏感數據為由,拒絕訪問,但經記者多次落鋪傾談,他說:「唔想你俾老闆鬧,令你難做!」最終亦決定繼續訪問。阿細也講笑說:「其實我啲嘢食,做七分已經夠,其餘三分係感情!」「新舊」兩難全,本刊找來兩年間開了三家分店、專做潮人生意的龍鳳冰室老闆暨藝員林子善,點評「大隻佬」,教阿細吸「young」客。 開業資料(3/14) 租金^$400,000裝修$800,000入貨$90,000雜費$10,000總投資$1,300,000^三按一上 營業資料(3/14) 營業額$ 400,000人工#$105,000 租金$ 100,000入貨$ 100,000雜費$ 45,000盈利$ 50,000#包兩名老闆及五名員工 一點意見 1.評裝修、格局「新鋪比舊鋪光猛好多,而且地方闊落咗,以前舊鋪喺條巷入面,啲人又紋曬身,新客真係未必敢入嚟!而家用卡通公仔,牌餐又係,成件事cute咗!叫多啲明星來食,鋪頭出面貼曬啲同明星嘅合照,可以吸引啲後生仔試。」2.評大隻佬主題「大隻佬係阿細哥嘅特色,如果係我仲會放大啲大隻佬相,貼曬成間餐廳,整個大隻佬主題。鋪頭仲可以加番啲食物相,同喺餐牌加番啲英文,吸引外國客。另外,阿細哥要美化facebook,加番啲instagram,有咩免費宣傳方法都要用盡佢!」3.評發大經營「我落嚟食嘢,其實都係為咗同阿細哥傾偈,如果第時要開連鎖店,想同佢傾偈又唔喺度,我諗唔多唔少會流失一班熟客。不過我梗係望人哋富貴,唔通睇死人哋開得一間咩。屆時佢可以喺facebook打卡,講明自己『巡場』時間,方便同熟客見面拉關係。」 |
讀書札記170623
不當行為(卅三)好大隻(會咬人嘅?)蛤乸隨街跳
朝日執筆
Thaler的「擼蛇大翻身」,無疑是對「效率市場假說」兩大「核心奧義」之一—-「冇咁大隻蛤乸隨街跳」,作出了有力的挑戰。
於是,為了捍衛「效率市場」的核心信念,就只能稍稍後退一步,築起下一度防線—「隨街跳的蛤乸(話唔定)會咬人!」
作為「效率市場假說發明人」的 法瑪Eugene Fama教授,提出了一個很簡單易懂的概念—如果有人願意以「冒更大風險」為代價,即使他確實「打敗了市場」,顯然並沒有違反「效率市場假說」。`
法瑪教授指出,所有針對「冇咁大隻蛤乸隨街跳」概念的實驗,其實本身都是結合了兩項假設的「聯合實驗」:「市場效率」+「(某種)風險回報模型」,因此不夠Ceteris paribus(希望你還記得這個拉丁文)。舉例說,企業的「年資」是典型的公開資訊,「按理」不可能用以「打敗市場」。但若有人發現投資「初創企業」的回報整體高於「老牌企業」,也不能說「效率市場」不對,這很可能是因為投資「初創企業」的風險比較大,故此理性的投資者自然會要求更高的回報以作補償。***
如果有人願意冒「被蛤乸咬」的風險,那麼他執到「其他人執不到的蛤乸」也就合情合理。究竟Thaler的「擼蛇大翻身」(甚至還包括 格拉漢和巴菲特),是「市場價格錯誤」的證據,抑或僅是「高風險的回報」呢?
正如第廿六集所說,處於「防守位置」的法瑪教授並不需要特別提供證據,以證明他所提的「高風險回報說」。相反,證明「隨街跳的蛤乸不(特別)會咬人」,不用特別冒險也有可能「打敗市場」,卻是Thaler一方的責任。
誠然,在Thaler師徒設計的(多種情況下)「溫拿擼蛇大比拼」中,「擼蛇組」的風險的確很高,個別「擼蛇」甚至還真的在比拼期間「破產身亡」。然而,Thaler在計算最後「隊伍得分」時,其實已把兩個組別(「溫拿」也有可能破產嘛!)中的「除牌股票」計價為零(哼!唔係點止贏咁少呀?)。也就是說,計入「可能破產」的風險後,「擼蛇」仍然大幅拋離「溫拿」,那就不能簡單地說「勝利」只是「風險的代價」了。況且,「擼蛇」無論「市盈率P/E」抑或「市淨率P/B」都較低,怎樣看也不見得風險會比「溫拿」高吧?
不過,要「踩人家的場」,不多不少還得依人家的規矩。在Thaler論文發表的年代(1985年),衡量股票風險最「理性」的方式,是「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這個評定風險的「標準理性模型」,是在六十年代由 Jack Treynor、William Sharpe、John Lintner和Jan Mossin等經濟學家,各自獨立發展出來的。根據CAPM,唯一「能帶來報酬的風險」,就是一隻股票的回報率與整體市場的相關度—至少在「理性世界」應該是如此。*****
舉例說,你買了一批價格波動頻繁且風險也挺高的股票。但如果你這個「投資組合」中,每一隻成分股的價格變化是互不相幹的,根據「隨機效應」,這些變化就會互相抵銷,因此這個「投資組合」的「整體風險」,其實並不是很高。「古語」有雲:「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中」,就是這個道理。不過,如果各股票之間是「聯動」的,也就是說它們傾向「齊升齊跌」,那麼買入一批股價波幅偏高的股票,就是非常冒險了。因為原來所有裝蛋的籃子,原來都是放在同一個大籃子中!
CAPM把某隻股票與大市的「聯動度」,稱為某股票的「β值」。(經濟學家都喜歡用希臘字母,大概是因為這樣看來更有型,更像「真.數學」。)若一隻股票的β值為1.0,表示其股價的升跌幅度與大市同步;若β值為2.0,即表示當大市「升/跌10%」時,該股票的(平均)「升/跌幅度」就是20%。若β值為0,即表示該股票的波動與大市毫無關係。
如果上述「大比拼」中,「擼蛇隊」的β值較高,也就是說(按CAPM而言)風險較高的話,它們跑贏「溫拿隊」,就沒有抵觸「效率市場假說」了。只可惜,事實正好相反。在整個觀察期間(包括「成軍」前的「形成期」和「編隊」後的「比拼期」),「溫拿組合」的β值是1.37,而「擼蛇組合」卻只是1.03。換言之,原來「擼蛇」的風險竟然比「溫拿」還要低。按照「同業標準」評定後,異常結果變得更異常了!
為了繼續捍衛自己的「市場效率」,法瑪教授果斷地「棄車保帥」。1996年他與 佛倫奇Kenneth French發表了《通緝CAPM,生死不拘 The CAPM is Wanted, Dead or Alive》,宣佈CAPM就算不是「死了」,也早已「遁逃」。法瑪和佛倫奇綜合他們對美國股市歷史回報率的實際觀察結果,提出了知名的「法瑪-佛倫奇三因子模型Fama-French Three-factor model」,作為新的「風險計算模型」。除了原有的「β值」,還加入了「市淨率P/B」和「公司規模Company Size」這兩項「風險溢價因素」。「市淨率」越高「風險溢價」越高(High minus Low, HML);「公司規模」越小「風險溢價」越高(Small minus Large, SML)。「風險溢價」高,股價回報自然就會高於「低風險」的股票了。
後來精益求精,又結合了新一輪的觀察,在2015年再次推出強化版的「法瑪-佛倫奇五因子模型Fama-French Five-factor model」。新模型在「三因子模型」之上,再加上「盈利能力Profitability」和「投資模式Investment Patterns」兩個新因子。「盈利能力」越高的股票,回報就越高(Robust minus Weak, RMW);越熱衷於投資(持有其他公司的股票)的公司,回報就越低(Conservative minus Aggressive, CMA)。
經過兩番修訂,這個「五因子模型」,已足以解釋九成以上的股價升跌現象。大有氣吞天下,一統六合之勢!
(順帶一提,其實隨著對市場觀察的不斷「深化」,現時已有各方「專家」,不斷在模型中加入新的因子,諸如「動能Momentum」、「短期反轉Short-term Reversal」、「長期反轉Long-term Reversal」……不一而足。不過各家雜說紛陳,並沒有像法瑪教授的「五因子模型」一般受到廣泛接受。)
至於「價值型股票」(基本上就是「擼蛇」了)是否當真如「行為派」所言,是被「錯誤定價」?抑或如「理性派」所宣稱,只是「風險較高」,價格永遠是對的?劍氣二宗,經過近三十年的爭論,迄今(自然)尚無結果。連發明「效率市場」的「理性派」領袖法瑪教授也認同,基於難以做到完全的Ceteris paribus,兩派大概永遠也無法證實,「價值型股票」之所以回報較高,究竟是因為「高風險」抑或「過度反應」。
不過請註意,原本的CAPM是一套以「理性投資人」為基礎,建立的典型「規範性理論」。然而,「劍宗」大師法瑪教授所提出「五因子說」中,只有(承繼自CAPM的)「β值」才是屬於「理性世界」的!至於後面新加的四個因子,其實都並非經由「邏輯推導」出來,而是以「經驗觀察結果」對原「數理模型」作出修正。*** 事實上,法瑪教授和佛倫奇承認,他們未能想出適切的「理性理論」,去解釋「規模」和「淨值」何以會是「風險」,何以「應該」以之來預測回報。這些因素被加進公式中,只是因為它們(被觀察到在市場上)「真係有影響」!換言之,這是一個「不符規範」的「描述性理論」!
話說在《笑傲江湖》中,封不平為首的劍宗高手,意在截擊 嶽不群一行,卻被令狐沖打得「上氣唔接下氣」。封不平打算稍作調息,以便「順返條氣」時,卻被「華山玉女」寧中則女俠(令狐沖師娘)搶白:「想不到劍宗的人竟也要運氣揮劍!」
「理性人」願意接受「理性以外」的世界,也許是「更理性」的表現!
第33集關鍵字:
隨街跳的蛤乸會咬人!
市場價格錯誤Vs高風險的回報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
β值:單一股票與整體市場的聯動程度
法瑪-佛倫奇三因子模型Fama-French Three-factor model
法瑪-佛倫奇五因子模型Fama-French Five-factor model
《不當行為》Richard Thaler著/劉怡女 譯
讀書札記170623
不當行為(卅三)好大隻(會咬人嘅?)蛤乸隨街跳
朝日執筆
Thaler的「擼蛇大翻身」,無疑是對「效率市場假說」兩大「核心奧義」之一—-「冇咁大隻蛤乸隨街跳」,作出了有力的挑戰。
於是,為了捍衛「效率市場」的核心信念,就只能稍稍後退一步,築起下一度防線—「隨街跳的蛤乸(話唔定)會咬人!」
作為「效率市場假說發明人」的 法瑪Eugene Fama教授,提出了一個很簡單易懂的概念—如果有人願意以「冒更大風險」為代價,即使他確實「打敗了市場」,顯然並沒有違反「效率市場假說」。`
法瑪教授指出,所有針對「冇咁大隻蛤乸隨街跳」概念的實驗,其實本身都是結合了兩項假設的「聯合實驗」:「市場效率」+「(某種)風險回報模型」,因此不夠Ceteris paribus(希望你還記得這個拉丁文)。舉例說,企業的「年資」是典型的公開資訊,「按理」不可能用以「打敗市場」。但若有人發現投資「初創企業」的回報整體高於「老牌企業」,也不能說「效率市場」不對,這很可能是因為投資「初創企業」的風險比較大,故此理性的投資者自然會要求更高的回報以作補償。***
如果有人願意冒「被蛤乸咬」的風險,那麼他執到「其他人執不到的蛤乸」也就合情合理。究竟Thaler的「擼蛇大翻身」(甚至還包括 格拉漢和巴菲特),是「市場價格錯誤」的證據,抑或僅是「高風險的回報」呢?
正如第廿六集所說,處於「防守位置」的法瑪教授並不需要特別提供證據,以證明他所提的「高風險回報說」。相反,證明「隨街跳的蛤乸不(特別)會咬人」,不用特別冒險也有可能「打敗市場」,卻是Thaler一方的責任。
誠然,在Thaler師徒設計的(多種情況下)「溫拿擼蛇大比拼」中,「擼蛇組」的風險的確很高,個別「擼蛇」甚至還真的在比拼期間「破產身亡」。然而,Thaler在計算最後「隊伍得分」時,其實已把兩個組別(「溫拿」也有可能破產嘛!)中的「除牌股票」計價為零(哼!唔係點止贏咁少呀?)。也就是說,計入「可能破產」的風險後,「擼蛇」仍然大幅拋離「溫拿」,那就不能簡單地說「勝利」只是「風險的代價」了。況且,「擼蛇」無論「市盈率P/E」抑或「市淨率P/B」都較低,怎樣看也不見得風險會比「溫拿」高吧?
不過,要「踩人家的場」,不多不少還得依人家的規矩。在Thaler論文發表的年代(1985年),衡量股票風險最「理性」的方式,是「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這個評定風險的「標準理性模型」,是在六十年代由 Jack Treynor、William Sharpe、John Lintner和Jan Mossin等經濟學家,各自獨立發展出來的。根據CAPM,唯一「能帶來報酬的風險」,就是一隻股票的回報率與整體市場的相關度—至少在「理性世界」應該是如此。*****
舉例說,你買了一批價格波動頻繁且風險也挺高的股票。但如果你這個「投資組合」中,每一隻成分股的價格變化是互不相幹的,根據「隨機效應」,這些變化就會互相抵銷,因此這個「投資組合」的「整體風險」,其實並不是很高。「古語」有雲:「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中」,就是這個道理。不過,如果各股票之間是「聯動」的,也就是說它們傾向「齊升齊跌」,那麼買入一批股價波幅偏高的股票,就是非常冒險了。因為原來所有裝蛋的籃子,原來都是放在同一個大籃子中!
CAPM把某隻股票與大市的「聯動度」,稱為某股票的「β值」。(經濟學家都喜歡用希臘字母,大概是因為這樣看來更有型,更像「真.數學」。)若一隻股票的β值為1.0,表示其股價的升跌幅度與大市同步;若β值為2.0,即表示當大市「升/跌10%」時,該股票的(平均)「升/跌幅度」就是20%。若β值為0,即表示該股票的波動與大市毫無關係。
如果上述「大比拼」中,「擼蛇隊」的β值較高,也就是說(按CAPM而言)風險較高的話,它們跑贏「溫拿隊」,就沒有抵觸「效率市場假說」了。只可惜,事實正好相反。在整個觀察期間(包括「成軍」前的「形成期」和「編隊」後的「比拼期」),「溫拿組合」的β值是1.37,而「擼蛇組合」卻只是1.03。換言之,原來「擼蛇」的風險竟然比「溫拿」還要低。按照「同業標準」評定後,異常結果變得更異常了!
為了繼續捍衛自己的「市場效率」,法瑪教授果斷地「棄車保帥」。1996年他與 佛倫奇Kenneth French發表了《通緝CAPM,生死不拘 The CAPM is Wanted, Dead or Alive》,宣佈CAPM就算不是「死了」,也早已「遁逃」。法瑪和佛倫奇綜合他們對美國股市歷史回報率的實際觀察結果,提出了知名的「法瑪-佛倫奇三因子模型Fama-French Three-factor model」,作為新的「風險計算模型」。除了原有的「β值」,還加入了「市淨率P/B」和「公司規模Company Size」這兩項「風險溢價因素」。「市淨率」越高「風險溢價」越高(High minus Low, HML);「公司規模」越小「風險溢價」越高(Small minus Large, SML)。「風險溢價」高,股價回報自然就會高於「低風險」的股票了。
後來精益求精,又結合了新一輪的觀察,在2015年再次推出強化版的「法瑪-佛倫奇五因子模型Fama-French Five-factor model」。新模型在「三因子模型」之上,再加上「盈利能力Profitability」和「投資模式Investment Patterns」兩個新因子。「盈利能力」越高的股票,回報就越高(Robust minus Weak, RMW);越熱衷於投資(持有其他公司的股票)的公司,回報就越低(Conservative minus Aggressive, CMA)。
經過兩番修訂,這個「五因子模型」,已足以解釋九成以上的股價升跌現象。大有氣吞天下,一統六合之勢!
(順帶一提,其實隨著對市場觀察的不斷「深化」,現時已有各方「專家」,不斷在模型中加入新的因子,諸如「動能Momentum」、「短期反轉Short-term Reversal」、「長期反轉Long-term Reversal」……不一而足。不過各家雜說紛陳,並沒有像法瑪教授的「五因子模型」一般受到廣泛接受。)
至於「價值型股票」(基本上就是「擼蛇」了)是否當真如「行為派」所言,是被「錯誤定價」?抑或如「理性派」所宣稱,只是「風險較高」,價格永遠是對的?劍氣二宗,經過近三十年的爭論,迄今(自然)尚無結果。連發明「效率市場」的「理性派」領袖法瑪教授也認同,基於難以做到完全的Ceteris paribus,兩派大概永遠也無法證實,「價值型股票」之所以回報較高,究竟是因為「高風險」抑或「過度反應」。
不過請註意,原本的CAPM是一套以「理性投資人」為基礎,建立的典型「規範性理論」。然而,「劍宗」大師法瑪教授所提出「五因子說」中,只有(承繼自CAPM的)「β值」才是屬於「理性世界」的!至於後面新加的四個因子,其實都並非經由「邏輯推導」出來,而是以「經驗觀察結果」對原「數理模型」作出修正。*** 事實上,法瑪教授和佛倫奇承認,他們未能想出適切的「理性理論」,去解釋「規模」和「淨值」何以會是「風險」,何以「應該」以之來預測回報。這些因素被加進公式中,只是因為它們(被觀察到在市場上)「真係有影響」!換言之,這是一個「不符規範」的「描述性理論」!
話說在《笑傲江湖》中,封不平為首的劍宗高手,意在截擊 嶽不群一行,卻被令狐沖打得「上氣唔接下氣」。封不平打算稍作調息,以便「順返條氣」時,卻被「華山玉女」寧中則女俠(令狐沖師娘)搶白:「想不到劍宗的人竟也要運氣揮劍!」
「理性人」願意接受「理性以外」的世界,也許是「更理性」的表現!
第33集關鍵字:
隨街跳的蛤乸會咬人!
市場價格錯誤Vs高風險的回報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
β值:單一股票與整體市場的聯動程度
法瑪-佛倫奇三因子模型Fama-French Three-factor model
法瑪-佛倫奇五因子模型Fama-French Five-factor model
《不當行為》Richard Thaler著/劉怡女 譯
2樓提及
我諗係香港賣3都好難.
有太多既品牌.D中價3根本就好難做得住.
再+上A&F想入年青人既圈子內絕不簡單...
3樓提及2樓提及
我諗係香港賣3都好難.
有太多既品牌.D中價3根本就好難做得住.
再+上A&F想入年青人既圈子內絕不簡單...
你想法是點?
4樓提及3樓提及2樓提及
我諗係香港賣3都好難.
有太多既品牌.D中價3根本就好難做得住.
再+上A&F想入年青人既圈子內絕不簡單...
你想法是點?
佢會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