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位:巴菲特80多歲了還在不斷與時俱進
http://xueqiu.com/1287305957/21527354
雪球今日(3月2號)邀請到國內知名巴菲特價值投資理論研究者劉建位先生,與大家交流$伯克希爾哈撒韋(BRK.A)$四季度業務及「2012致股東信」內容。以下為訪談內容整理。與劉先生交流,請直接@劉建位天天學習巴菲特
1、巴菲特為什麼買IBM/英特爾 為什麼不買蘋果
提問:劉老師,如何看待巴菲特投資$IBM(IBM)$?為什麼不是十年前就投資IBM。
劉 建位:巴菲特自己也後悔投晚了:他在信中說:「和我在1988年投資可口可樂以及在2006年伯靈頓鐵路一樣,我再一次下手太晚而錯過了買入IBM公司股 票的最好機會。我已經年年持續這家公司的年報50多年了,可是直到2011年3月的一個星期六,我的思考才突然清晰而明確。正如梭羅所說:「重要的不是你 看了什麼,而是你看到了什麼。」 (It's not what you look at that matters, it's what you see)」我前一段寫了好幾篇相關的 文章,請看我的博客。
提問:對其轉投科技類的IBM和英特爾您怎麼看?
劉建位:投資英特爾不到3億,是 Todd Combs做的。IBM是巴菲特的大運作,也是受到兩個新經理人的啟發。我覺得巴菲特80多歲了還在不斷與時俱進,難得。他為此調研了旗下幾十 家大公司的IT 部門,感嘆IBM的客戶粘性之強大,他總結說:IBM 是一個通過服務幫助企業IT部門做得更好的公司。
提問:巴菲特為什麼不投資蘋果?
劉建位:因為他覺得,和別人相比,他對蘋果的瞭解不夠,並沒有很大的優勢。我記得,他說過,像蘋果這樣的公司,後來的發展,是沒有人能夠事前能夠預測到的。他喜歡投資的是未來幾十年發展可以預測的非常穩定的公司。你對比一下IBM和蘋果。
2.巴菲特為什麼投資美國銀行 不投摩根大通
提問:巴和芒好像都對摩根的吉米戴蒙讚賞有加,可為什麼不投資$摩根大通(JPM)$?
劉建位:關鍵是價格。巴菲特今年的信中說過,不管資金是用於收購企業還是用於回購股票,資本配置的第一條鐵律都是,在一種價格上投資是聰明的行為,但另一種價格水平上投資則是愚蠢的行為。
提問:巴菲特投資50億給美國銀行,有點貸款的意味(有6%的優先股股息,)個人投資者跟著他投資美國銀行是不是合適?
劉 建位:巴菲特買的是50億美元優先股附認股權證,相當於定向發行。他說他肯定會轉成普通股,相當於以固定的價格買了50億的股票。巴菲特今年信中對美國銀 行充滿信心:至於美國銀行,以前的管理層犯下了一些重大錯誤。其現任首席執行官Brian Moynihan在清理這些錯誤方面取得了極其出色的進展,不 過要完成這個清理錯誤的過程還需要好幾年的時間。與此同時他在把美國銀行培育成一家規模巨大的、具有吸引力的、基礎堅實的大企業,在今天的問題被人們遺忘 之後,能夠持續很久。我們可以購買7億美國銀行股份的那些認購權證將在到期之前可能將會具有很高的價值。至於你個人能不能買,關鍵是你覺得價格與價值比較 值不值。
3.巴菲特為什麼投資電力企業—中美能源
提問:請問劉先生如何看老巴投資光伏發電站?從大環境來看,目前光伏行業仍處於寒冬。此外光伏好像也不屬於巴菲特能力圈範疇。
劉建位:這是巴菲特旗下中美能源的投資。不是巴菲特本人的決定,但他對這麼大的資本支出肯定是支持的。因為對於電力企業來說,尤其是美國的電力企業,這是必須做的,這是趨勢。
巴 菲特在信中說:到 2012年底,中美能源的風力發電將會達到3316兆瓦,遠遠超過美國其他任何一家受到政府管制的電力企業。我們已經投資以及承諾將會 投資的風能項目總額達到驚人的60億美元。我們能夠做出如此規模巨大的投資,是因為中美能源保留了所有的利潤,而不是像其他公用事業企業那樣把大部分的利 潤都分配給了股東。另外,2011年後期我們上馬了2個太陽能項目,一個是我們 100%持股的加州的項目,另一個我們持股49%的亞利桑那州的項目,這 兩個項目需要投入30億美元進行建設。我們未來幾乎可以肯定還會建設更多的風能和太陽能項目。
4.巴菲特投比亞迪出於什麼考慮 為何收購鐵路
提問:劉先生,巴菲特投資$比亞迪股份(01211)$那一手,也算價值投資方法使然嗎?求解釋。
劉建位:第一,巴菲特投資比亞迪不到3億美元,只佔其股票組合的千分之5。第二,巴菲特一直說這是芒格的主意。第三,這肯定是價值投資,巴菲特8港元買的,你看看現在的股價,同時你再看看這幾年公司的業績總的增幅。
提問:請問劉先生,如何看巴菲特巨資收購鐵路?是看好美國本土貨運未來增長?
劉建位:巴菲特巨資收購鐵路,有兩個原因,一是他的保險資金太多了,現在賬上還有700億美元,而能夠收購的優秀公司太少了,而鐵路等公用事業儘管提供的收益不是太高,但相當高,而且規模巨大。所以他求其次。對於貨運增長,巴菲特認為這是經濟增長必須的。
提問:發現這幾個季度,巴菲特都在不斷減持$卡夫食品(KFT)$,請問背後有什麼原因嗎?
劉建位:巴菲特對卡夫收購吉百利非常不滿,請搜索相關新聞。
5.伯克希爾被低估了嗎 巴菲特接班人是誰
提問:您認為伯克希爾現在被低估了麼
劉建位:從巴菲特今年信中所說來年,巴菲特本人認為肯定是低估了,但是低估的程度,由於回購減少了。不過市場最擔心的是失去巴菲特這後這家公司還會發展這麼好嗎?巴菲特很多年以來都在解決和回答這個問題。
提問:伯克希爾的控股的各子公司的經理們是持有各自公司的股份的多呢,還是持有伯克希爾的股份的多?會不會將來有些經理經營的不好,其他經理會有意見呢?如果這樣難道撤換一個經理能解決嗎?
劉建位:這個沒有公開數據。巴菲特找的公司經理人都是已經管理這家公司很多年的經理人,愛這個企業如同熱愛生命。
提問:承認巴菲特這種方法非常成功。隨著時間流逝,經理們都老去,就比如說內布拉斯加的家具城,找不到一個B夫人的替代者,咋辦?
劉 建位:巴菲特不擔心,因為他們的兒子孫子會接班的。他今年信中說了這個問題: 我們和NFM公司以及管理NFM公司的Blumkin家族相處得都非常愉 快。1937年,Rose Blumkin(我們所有人都稱為B太太)創辦了這家企業,當時她只有用500美元和一個夢想。她89歲的時候把公司80%的 股份賣給了我,又一直工作到103歲。(她退休後僅僅一年就去世了。
我經常把這個退休的嚴重後果告訴伯克希爾公司裡面任何一個想要退休的經 理人。)B太太的兒子Louie,現在已經92歲了,他從二戰後退伍回家後幫助他的母親創辦了這家企業,他和他的妻子Fran過去55年來一直都是我的朋 友。後來,Louie的兒子Ron和Irv將公司帶到了新的高度,他們先是開辦了堪薩斯分店,現在又在全力準備開辦德州的分店。這兩個「男孩子」和我一起 度過了很多美好的時光,我把他們看作是我最好的朋友。Blumkins家族是一個非凡的家族。我從來不會讓這個家族非凡的基因浪費掉,最近Blumkin 家族第四代中有幾位已經加入了NFM公司,這讓我感到非常高興。
提問:請問劉老師如何看待巴菲特接班人的問題?巴菲特說他自己已經選定一名接班人,但還在賣關子。另一個問題是,巴菲特退休是否會比較嚴重影響股東對伯克希爾未來信心?謝謝
劉建位:巴菲特接受CNBC採訪說:他幾年前就選定了,一直沒有變,但並不是索科爾。而且這個選定的接班人本人都不知道。之所以不公佈,這是正常的,他反問,你知道現在蘋果CEO庫克的接班人是誰嗎?每個大公司都會選定幾個繼任人選,但並不會公開宣佈,只在需要時才宣佈。
6、巴菲特的投資方法與林奇有何不同
提問:我之前讀過劉先生的書,我也知道劉先生翻譯了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我想問劉先生如果看待巴菲特和彼得林奇兩人的投資?
劉 建位:巴菲特說過,投資成功不只是一條路,而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他本人的投資方法有很多地方和導師格雷厄姆並不相同,儘管基本原則相同。巴菲特與林奇最大 的不同,原因是巴菲特管理的使用期可以是很多年的保險資金,現在賬上有700億。而林奇管理的是基民投資的基金,申購贖回是經常的,期限沒有巴菲特的保險 資金長。而且巴菲特管理的是自己控股的公司,林奇管理的是基金都是別人的錢。這個差別很大,你想一想,你花你自己的錢和花別人的錢。
提問:請問劉老師,您研究過巴菲特當年組建合夥人公司階段的歷史嗎?他是如何與投資者分成的?自傳上對合夥人公司階段的介紹很少。
劉建位:網上有巴菲特致早期合夥人的信,介紹得非常詳細,請搜索。
提問:他以前投資的斯考特費澤公司現在怎麼樣了?
劉建位:現在做得很好,但是規模相對而言小多了,所以近年來巴菲特信中基本上不提了。請見www.berkshirehathaway.com/subs/scotfetz.html
7.其他相關提問
提 問:伯克希爾公司通過旗下保險機構可以十分低廉的成本利用資金,美國對保險公司的投資方向沒有約束性法律嗎?從資本成本角度,中國的保險公司或者私募投資 機構有無可能複製這個成功經驗呢?ps.最開始系統知道巴菲特就是看劉老師的視頻,現在還存著,享受跟偶像對話的感覺,真好!
劉建位:第 一,中國美國對保險公司投資方向都有法律法規約束,中國更嚴格。第二,中國保險公司可以根據中國國情學習借鑑巴菲特管理保險資金的經驗。比如現在國內保險 公司投資京滬高鐵等基礎設施項目,比如平安多元化發展。但是收購公司不是一個一學就會的投資本領,做對了收益很多,做錯了風險很大,看看平安海外收購就會 明白。第三,巴菲特是我們的共同偶像,我們一起學習吧。
提問:冒昧提個問題,1)劉老師的巴菲特教 你讀財報系列寫完了嗎?我一直都又在看,收穫很多。2)對於富國銀行的投資,巴菲特到底看重什麼呢?劉老師怎麼看國內的有類似的企業嗎?3)為了巴菲特一 直沒有通過伯克希爾買入沃爾瑪呢?4)北伯靈頓未來的營收有可能大漲嗎,老巴對其預期有多強?5)巴菲特持有的中美能源到底有多大規模,盈利情況如 何?6)索科爾難道真的就永不啟用了?太可惜了點吧?不好意思問題太多了,謝謝劉老師。
劉建位:1,我在中證報寫的巴菲特財報分析密碼系列,還在繼續寫。
2、巴菲特最看重是富國銀行的管理層,銀行最核心的是管理。
3、沃爾瑪是巴菲特重倉股之一。請看他的信。
4、巴菲特認為BNSF是美國經濟必須的服務,是能效最高的運輸方式。
5、中美能源在他信中有詳細數字,請看我博客中翻譯的信。
6、巴菲特說證監會正在調查索科爾,他們兩人沒有再聯繫過。
(雪球xueqiu.com獨家稿件 轉載請註明出處)
三張圖告訴你:人在三十多歲最具創造力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752八零後紛紛步入而立之年,正是處於積蓄精力、充分發揮才能的時期,很多人事業漸入佳境,逐步成為企業和社會的中流砥柱。NBER的科學研究報告告訴人們:
三十多歲才是人生中最具創造力的時候。
美國經濟研究機構NBER發表Benjamin Jones 、Bruce A. Weinberg、E. J. Reedy的研究論文,文章比較了偉大的發明家和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的事業巔峰期,他們發現,
35歲以後是一個人發揮才能的最佳時期。
讓我們先來看看LCD Soundsystem樂隊前主唱James Murphy的人生故事。Murphy認為,他「人生中最大的錯誤」發生在21歲那年。當年,他拒絕了一份情景喜劇的編劇工作。
這部喜劇正是《宋飛正傳》(Seinfeld)。它被評為「20世紀最偉大的劇集」,獲獎無數,連播近10年之久。
在那之後,James Murphy的人生道路曲折蹣跚。他先是去看大門,然後做了DJ。終於,在不那麼年輕的35歲時,他主唱的LCD Soundsystem 樂隊總算發了第一張唱片。
與流行音樂同行相比,Murphy顯然屬於大器晚成。不過,放眼全社會,但凡在事業上有所突破的群體中,Murphy的人生經歷卻是再普通不過的了。
圖 1:20世紀偉大發明家和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達到事業巔峰的年齡分佈圖

下圖是縱觀20世紀,抽樣群體達到事業巔峰的時間段。可以看出,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人達到事業巔峰的年齡越來越晚,部分是因為年代越靠後,人需要學習的知識就越多。
圖 2 :以1935年和1965年為兩個時間節點,將20世紀劃分為三段,各個階段中抽樣群體達到事業高峰的年齡

而且,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群體當中,那些擅長抽象思維的人,事業巔峰大體上比需要深厚專業知識背景的人來得早。
例如,在藝術或者物理學領域有所成就的人,就比歷史學或者醫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年齡小。另外一項研究發現,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平均得獎年齡為36歲,而化學獎獲得者的平均得獎年齡則為39歲,醫學獎獲得者則推遲到了41歲。
那麼,為什麼是35歲之後呢?最為明顯的因素就是教育:科學家們從5歲到18歲期間都在讀書,18歲到30歲左右拿到學位。然後再經過幾年工作的歷練,接下來,你就發現了以往未曾被發掘的東西!
與此同時,在大齡階段取得科學上的突破就不那麼常見了,因為當年齡增長的時候,人們耗費在學習上的時間就會變少,技能逐漸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該報告還發現,
與那些必須依賴前輩們的實驗和結論來得出研究成果的經驗派科學家相比,基於思考方式創新的理論派科學家達到事業巔峰的年齡更小,大概會比前者早4.6年左右。
圖 3:理論派和經驗派諾貝爾獎獲得者在生命週期中創造力的差異

這種現象的存在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理論派科學家無需等待一堆實驗和研究成果;其次,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點:由於理論派的研究領域較新,這使得他們有機會發現前輩們還沒有發現的東西。
NBER文章對此解釋稱,
大多數重要的概念性理論通常都會徹底擺脫既有模式。在最初接觸到一個新的理論,且在它被廣泛接納吸收之前,馬上就能識別和鼓勵這種創新思維和新理論的能力可能是非常偉大的。
不過,有證據表明,天賦完全不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少。 例如,美國著名詩人Robert Frost和William Carlos Williams超過40%的最好的詩歌都是在他們50歲以後寫成的,而保羅·塞尚最為名貴的畫作甚至是在他死的那一年誕生的。
當一個經驗豐富的人用全新的視角發現了新的問題,天賦似乎就開始熠熠生輝。
30、40多歲的人互聯網創業優勢何在?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26/59911.html唯品會,中國第四大互聯網公司,上市後股價達到170美元、市值超過100億美元,唯品會的兩位創始人沈亞是傳統貿易行業出身,另外一名合夥人洪曉波在通信器材外貿領域做了10年。
YY創始人李學凌70後創立YY前曾是《電腦報》等媒體的記者,2005年李學凌投身互聯網創業,2012年公司上市,目前身價數億美元。
如果李學凌不是在互聯網界創業,如果唯品會的兩個創始人繼續傳統貿易,如果雷軍不轉戰移動互聯網的風口,就沒有這些三四年時間成為億萬富翁的真實故事。
看到這些,你是否已經熱血沸騰?
但是互聯網也不是當年那個殺進去就能發財遍地是黃金的行業,有人發財就有人關門,每一天都有大量互聯網公司關門,包括曾經非常火紅的拿了上億投資的團購網站。
現 在80後互聯網創業已經OUT了,85後,90後直接上,那麼70後80後的人互聯網創業還有優勢嗎?還記得 facebook以10億美金收購的Instagram嗎?其創始人沒有計算機學位,沒有接受過正式培訓,之前只是在一家旅遊網站做營銷的。沒有人能妨礙 你成功,除非你自己自我設限!
剛剛把公司賣了160億美元的whatsapp的創始人也都是三十五歲左右創業的。
30、40多歲的人互聯網創業和20歲創業的年輕人相比優勢何在?
1)視野開闊,目標高遠:
「我們的創辦者都是三十幾歲的人。我們關注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營收,而不是盡快做大。我們始終低調行事;我們以移動為首要任務;我們從一開始就著眼全球。」whatsapp的創始人這樣解釋自己創業的風格。
創辦小米時,雷軍剛過40歲:「四十而不惑,小米是我最後一次創業, 是積累了20年的商業經驗之後,畢其功於一役的一次全新嘗試。「小米一開始就瞄準超越蘋果的水準和目標。
志在高遠,才能堅韌不拔。Whatsapp創始人在無收入來源時抵禦了廣告和遊戲發展的方向,堅持給用戶最乾淨簡單的頁面,最終快速發展了用戶,2009年才起步創業的產品很快如願以償佔領全球市場並成為第一。
2)線下豐富的資源成就獨特商業模式
2008年12月才上線的唯品會,截至2013年第四季度,唯品會毛利為24.5%,同期噹噹為17.6%,京東為9.8%。在電商平台中幾乎最高的毛利率造就了唯品會一路高歌和瘋漲45倍的「神話」。
2008年金融危機來襲,廣州的外貿企業紛紛倒閉,服裝企業和 時尚行業的庫存成了大麻煩,做了十多年傳統貿易的沈亞和洪曉波利用自己多年的線下貿易資源的積累拿到大量時尚品的尾貨貨源。他們通過直接合作廠家,錯開季 節採購,以遠低於零售的折扣低價(50%-70%),通過「閃購」的快銷模式,銷售過時的二三線品牌貨。唯品會通過」快"飢餓營銷的手段,可大量進貨,大量出貨、快進快出,快速轉換商品週期,避免尾大不掉,同時可幫助廠家快速回籠資金。
唯品會模式的背後是其在早期能大量拿到可靠的品牌庫存貨源,而這正是中年人的人脈和渠道優勢。
3)聯合做戰 、「互推」 「同盟軍」人脈優勢
雷軍是一個人在創業嗎?除了幾位也一樣30多歲的創始人之外,雷軍一開始創業就收到了高通等多家投資公司的投資。一個還沒開始生產的公司就收到了高通的技術和供貨支持,這在手機界是難以想像的。
小米2010年起步,當時中國正流行「凡客體」,凡客的CEO陳年,和整個凡客公司都成了小米的營銷平台,並幫助剛起步的小米解決電商平台和配送問題。2011年凡客還正式宣佈聯手小米在凡客平台上銷售小米手機,此前凡客從未銷售過手機。
在小米剛起步時,通過品牌和用戶群幫助提供小米銷售的還有雷軍曾投資的第三方支付拉卡拉等。
幾乎雷軍主要關於產品的微博都會時收到陳年的微博推廣。包括昨天,雷軍在微博上問「紅米正在做粉紅版和淡黃版,喜歡嗎?「,陳年也緊接著轉發並發問」喜歡嗎?」
此外,雷軍系的雷鋒網,首頁每天幾乎都會有小米手機的好新聞,和小米的專區。
互聯網創業,是一個比拚人脈和互推資源的大舞台。中年人相對有些積累,如果在互聯網界各界人脈不足,現在可要開始打造了。
4)寫書演講著文,樣樣不少
很多人知道拉卡拉和孫陶然,是因為一本叫《創業36軍規》的書在網上和機場廣泛流傳,這本書瘋狂銷售幾十萬冊成為當年最火爆的一本書。
而中國最勤奮的自媒體人當屬於360的周鴻禕和雷軍。從2006年開始,周鴻禕每個月都有1-2篇的經典文章在網上廣泛流傳。每篇博文的點擊率都數萬次,是新浪博客和各大媒體影響力最大博主。最近一篇《給那些仍舊在公司混日子的人》僅在新浪博客上就有二十多萬次的點擊率。
雷軍那些激情四射的演講,和小米成功學的總結幾乎每天可在各大媒體首頁可見。市面上已有多本寫周鴻禕和雷軍成功法則的書籍,兩人都已成IT界的成功學。做互聯網就是做傳播,傳播就是最好的營銷!
中 年人互聯網創業在公司內外的演講著文往往擁有多年對管理的積累和理解的乾貨,而更擊中人心。如孫陶然的《創業36軍規》總結了自己近20年轉戰商圈的多次 創業經驗,特別是曾經操盤商務通的經典案例等。這叫「我給自己代言!」 各種激勵人心的管理口號可以激勵內外,企業雖然剛起步但士氣高昂,早已名聲在外。
志在高遠、志在必得,爭第一的視野,善於利用線下人脈資源,善於將多年職業修養和管理心得向公司內外傳播,這些都是30多歲40多歲的人互聯網創業的優勢。
敢拚就會贏!
微軟Windows已經30多歲了!你最早用的版本是哪一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506

31年前,微軟發布了它的第一代“Windows”, 也就是Windows 1.0。
雖然這一軟件直到1985年才正式發布,但蓋茨把微軟的第一代計算機操作系統的揭幕定在了1983年11月10日,地點是紐約市的廣場酒店。自那以後微軟伴隨我們走過了許多日子,期間Windows生態系統也已經歷15次重大更叠。
回顧Windows走過的路,不同年代出生的人也用過不同版本的Windows,你見過最老的版本是哪一種?
Windows 1.0 (1985)
Windows 1.0 在問世兩年後,於1985年正式發布。最初公司考慮把它叫做“界面經理”(Interface Manager) 但最終以“視窗”(Windows)命名。
Windows 2.0 (1987-1990)
Windows的第二代於1987年發布,首次提出了桌面圖標,並使各窗口重疊、記憶。
Windows 3.0 (1990)
當Windows 3.0發布時,它已經成為那時使用最廣泛的版本。在發布的兩周時間里,微軟賣出了1000萬份。微軟通過Windows 3.0顯著提高了軟件的表現,提升了軟件圖標,並增加了16顏色。
Window 95 (1995)
Win 95 是那時微軟最優秀的作品。其標誌性的開始按鈕和IE瀏覽器就是在Win 95上首次推出的。在發布後的5周里,其銷量達到700萬。
Windows 98 (1998)
Win 98的發布正值互聯網的發展如火如荼之時。微軟把Win 98形容為第一款面向消費這的產品操作軟件。其新功能包括讀DVD,快速啟動菜單等。

Windows ME (2000)
Window ME也就是其千年版本(Millennium Edition)增加了多媒體新功能,例如Windows Movie Maker。它同時也是第一代支持系統恢複的Windows,這使得使用者可以讓計算機恢複到某一時刻的設置。ME收到了一些激烈的批評,PCWorld雜誌把它列為史上最糟糕科技產品,ABC的測評也批評ME的安裝太複雜。

Windows XP (2001-2005)
Windows XP 由於其簡潔的設計和流暢的表現而廣受好評。David Pogue在《紐約時報》中說:”當你與前幾代相比時,你會發現對XP的抱怨非常少。無論你怎麽看微軟,在新一代個人電腦上使用XP的體驗是流暢和令人滿意的,而這非常重要。“微軟也表示它在Window XP上強化了安全功能。
Windows Vista (2006-2008)
Windows Vista引入了一些新的設計,並在已有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更新,但最終它收到了很多批評。很多評測得出的結論是它完全不能吸引我們升級已有的XP。
Windows 7 (2009)
Windows 7 發布時受到很多贊揚。CNET評論說:“這才是Vista應該達到的水平。”現在它仍然廣泛運用於我們生活中。
Windows 8/8.1 (2012年至今)
Windows 8於2012年10月問世。微軟這一次,采用了全新的用戶界面。它顛覆了傳統桌面電腦設計,而采用更符合觸屏設計。其主要的目標是成為適合平板電腦的操作系統,但Windows 8銷售勉強算得上不溫不火。這一點軟件,由於複雜的界面和缺少開始菜單而收到批評。微軟也因此決定在Windows 10中恢複開始菜單。

Windows 10 (2015年上市)
微軟最近解開了其最新一代產品的面紗,並稱之為Windows 10。這次更新將會保留一些Window 8上的元素,但也會重新引入開始菜單等早前版本的元素。根據微軟的介紹,Windows 10將會是第一款跨平臺的操作系統,使用戶可以在不同設備和屏幕尺寸間轉換,無論是平板,電腦還是智能手機。
眾所周知,微軟對Windows的命名規則一直很詭異。那麽從技術角度考慮,為什麽微軟跳過了9而直接使用10呢?據微軟內部開發人員流傳,是為前操作系統的版本號考慮。

(實習編輯 戴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初中炒股,30多歲做了一家上市公司和兩家估值合計19億的公司,他說要超越馬雲...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23/154831.shtml
導讀 : 你不能否認,在這個世上,還是“瘋子”成事多,因為你得偏執地相信,只有瘋子才能創造歷史!
你得承認
越是“瘋子”越能創造歷史
成功的人都說過很多大話
馬雲是,喬布斯是,埃隆·馬斯克也是
他們一度被認為是“騙子”、“瘋子”、“狂人”
1995年,正做中國黃頁項目的馬雲
喝得微醺、手舞足蹈,跟一大幫人神侃瞎聊
所有人都覺得“他在傳銷吧!”、“瘋了?”
喬布斯是出了名的難以相處
他不是工程師也不是設計師,卻吵吵著想要卓越
人們批評他的控制欲、他的專制
2009年的埃隆·馬斯克參加夜間脫口秀
黑長靴、灰夾克,一副拯救世界的表情
準備迎接世人的冷眼嘲笑
“騙子”馬雲、偏執狂喬布斯、美國狂人埃隆·馬斯克
他們成功背後都有極其相似之處

天才與瘋子之間,只有一線之隔
“瘋子”之所以被稱為瘋子
只是因為其聰明之處不被社會理解
今天我們聊一個自稱“學霸+官二代+高富帥”的“奇葩”創始人

就是他。
又是一個讓人“羨慕嫉妒恨”的家夥
他4歲開始自己去醫院看病
初中就會炒股(炒第一支股“豫白鴿”)
22歲身價千萬
24歲從歐洲工商管理碩士輟學
25歲國內最早一批創辦手機遊戲公司
27歲聯合出資成立昂立教育
十年後成功上市
現今,昂立市值已經超過60億

他叫栗浩洋(曾用名張未西)
37歲,栗浩洋再創業
打造社交應用“朋友印象”
躋身社交紅海
拿到俞敏洪、軟銀及騰訊投資
外人眼中的栗浩洋有些神經質和狂傲
他姥爺曾是北海艦隊首長(對,你沒看錯!)
媽媽是鄭百文(國企改革一面紅旗)副總、省會城市副市長級幹部
爸爸是《走向清華北大》等知名教輔書的作者
他從小學習成績拔尖
8歲就成為計算機實驗生寫遊戲程序
初中就讀完了高中全課程
榮獲奧數一等獎,進入上海交大天才試點班
關鍵
他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學
一路保送!

自戀癌晚期,給外人的感覺是不著邊際
栗浩洋求學期間經歷豐富
擺過街邊攤
販過卡帶、帳篷和電腦
高中嘗試各種社會實踐(法院、銀行、礦業集團……)
只為體驗
最瘋狂的想法是主動要求
關監獄兩個月!!!(這個人真的是瘋子!)
他是個徹頭徹尾的“異類”
大學主修國際經濟法卻偏愛變態心理學
成上海交大《心理學報》史上第一任本科生主編
夢想去耶魯大學講授心理學
大二偽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並重構
用自證的理論邏輯看待世間萬象
活在自己的世界

請接受你心理變態的事實!
如你所見,他極度自信
他認為跟馬雲有很多相似點
都是英語老師出身,都是37歲再創業,都拿到軟銀投資,胸懷大誌……
只不過
他覺得“我的前期事業更順利,長得更帥”
栗浩洋的口才非常好(誰能想到他20歲之前是社交恐懼癥患者?)
朋友印象初期
他用了10分鐘時間打動了軟銀中國
並在之後的接洽中拿到投資
他十分欣賞有口才的人
並認為這是一門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
栗浩洋做社交產品
起源於他對心理學的鉆研和對人性的探索
單從名字上看
“朋友印象”更像是熟人社交應用
但其實它是“70%陌生人社交+30%熟人社交”
本質還是主打陌生人社交的產品
朋友印象的聯合創始人魏誌成
同樣少年成名
11歲就做了個人站長
13歲被網監局請去“喝茶”
2011年在香港理工大學讀書期間
做出了國內第一款匿名社交應用“也愛”

兩人相差10歲,“霸道總裁與文藝青年”式組合
2016年春節期間
“和XX匿名聊天”、“我哪張照片最美”等H5
在朋友圈盛傳
他倆是幕後締造者
“刷爆朋友圈的H5頁面創造了1億PV”
這也使得朋友印象APP
登上App Store社交總榜第4位
緊隨QQ、微信之後
超過了微博、陌陌
2015年3月
朋友印象成立之初便獲得正和島基金估值6300萬的種子輪投資
產品未上線,估值已被軟銀、騰訊等給到3億人民幣
隨後
得到了包括俞敏洪、潘石屹、海清、張歆藝在內的商界演藝界明星加持
至今
最新一輪估值已經高達13億人民幣!!!

朋友印象通過眾包方式透明化個人全景信息
殺入社交紅海的栗浩洋
只把社交作為個人信息透明化的入口
以社交切入,建立征信系統
他相信社會發展到最後是隱私和人的信息透明化
其實,朋友印象“扒光你”的過程十分簡單
第一步,加入朋友印象
第二步,建立你的人脈網
第三步,等著別人來幫你實現信息透明化

(同理,你也可以幫助實現他人的信息透明)
這主要得益於高開放性和強自由度的好友互評功能
在人的信息透明化基礎上
朋友印象未來要走的路線是
“個人精準數據服務+大數據征信+互聯網金融”

要玩朋友印象,你就要受得了信息全公開
這是一盤很大的棋
但栗浩洋的誌向還不止於此
除了朋友印象
他還身兼另外一個教育類項目的董事長
2014年底
栗浩洋和另外兩個夥伴籌劃成立了乂學教育
研發自適應學習系統
這套系統面向K12學生,從初中英語開始
目的是向學生提供更個性化的學習流程
他認為
“單純的MOOC和簡單粗暴的線下一對一都是耍流氓”
乂學教育也於去年完成3000萬人民幣的種子輪投資
資方包括青松基金、正和磁系、好未來集團以及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個人
融資額幾乎破了全球創業企業種子輪投資紀錄
所以,你聽明白了嗎
栗浩洋37歲之前
一個人做了三件事
昂立教育、朋友印象、乂學教育
其中一個還是上市公司!

讓我先哭會……
如果你是第一次碰到栗浩洋
聽他跟你講他的“朋友印象”
他告訴你說
我們可以改變人類社會發展史
如果淘寶透明化商品信息能值2000億美金
那我相信朋友印象挖掘人的信息透明化價值
最少能值5000億美金市值……
此時,你一定會認為這個人病入膏肓、像個瘋子
但他會采用馬雲體回答你:萬一實現了呢?

你不能否認
在這個世上,還是“瘋子”成事多
因為你得偏執地相信
只有瘋子才能創造歷史!
最後
請誠摯地回敬每個視你為“瘋子”的人!
20多歲前路茫茫
上年8月第一場工作坊所收集的問題終於全部回應了,今次開始回應當年8月第二場工作坊的問題了。今次這位參與者是年輕人,可能所遇到的問題與很多年紀相約的人差不多,大家不妨思考一下。
Hin:
請止凡先生指教,2x歲年青人,人工得萬二三元,已經非常慳,但生活質素差,投資亦未見成效,但有很多各方壓力,如結婚、置業、生兒育女、供養父母等,如何能保持生活質素,而且能達致財務自由?
止凡回應:
多謝你的問題,要改善生活質素,先要有一個好的計劃,這個計劃要一步步改善著你的財務,而不是不停節約,壓低支出,望投資有所「斬獲」來改善生活,這樣靠「博」的操作未必可取。
對於改善各方面,不妨好好坐下來想想,把多方面都考慮一下。例如要提高薪金可以有何方案?結婚生仔的預算如何?置業的計劃如何?等等,每一個地方都想清楚,可能你會發現,例如現在這份工作,多做二十年也沒什麼變化,就算進修之類都幫助不大,是否應該考慮增值自己及轉工呢?如果今天辛苦一點,做了一些事,付出多一點,令自己5年後有一個變化,10年後又會更好,這就值得去做吧。
我不清楚你的實際情況,只能從這類大方向想想,始終最清楚自己情況的都是你自己,加油吧。
後記:
相比之下,今天我的環境比十年前都要好,絕不是因為投資了得,而是早早訂了一些生活計劃,按計劃好好部署行事。依我觀察,朋友之中,有計劃的人多會在數年間慢慢看到正面變化,甚至連價值觀都會有所變化。
計劃之同時,千萬別太過壓抑自己的生活質素,當然,作為普通打工仔,大家都不是什麼富二代,有些先苦後甜的計劃可算是需要的。然而,我以前也說過,如果事事把生活質素壓抑得太緊要,就算苦盡甘來之時,可能沒有心情魄力去享受人生。
另外,每個年紀有不同的生活壓力,阿Hin今天的擔心是結婚、置業、生兒育女、供養父母等,可能十年後就是教養小朋友的問題,再十年後、再十年後。。。每段時間都有不同問題,所以財務自由計劃越早開始,越早達成,我們面對各種生活問題時就能輕鬆一點。否則,未來每一個問題都總會附帶一個「財務問題」,這就更苦惱。
阿Hin很好,年紀輕輕就已經深思這些問題,這比跑去炒炒賣賣,無時無刻做「月光族」,十年後可能原地踏步,到時會更擔心,因為十年後的時間值減少了。始終十年後的果,就看看今天所種的因。
20多歲前路茫茫 [工作坊Q&A]
上年8月第一場工作坊所收集的問題終於全部回應了,今次開始回應當年8月第二場工作坊的問題了。今次這位參與者是年輕人,可能所遇到的問題與很多年紀相約的人差不多,大家不妨思考一下。
Hin:
請止凡先生指教,2x歲年青人,人工得萬二三元,已經非常慳,但生活質素差,投資亦未見成效,但有很多各方壓力,如結婚、置業、生兒育女、供養父母等,如何能保持生活質素,而且能達致財務自由?
止凡回應:
多謝你的問題,要改善生活質素,先要有一個好的計劃,這個計劃要一步步改善著你的財務,而不是不停節約,壓低支出,望投資有所「斬獲」來改善生活,這樣靠「博」的操作未必可取。
對於改善各方面,不妨好好坐下來想想,把多方面都考慮一下。例如要提高薪金可以有何方案?結婚生仔的預算如何?置業的計劃如何?等等,每一個地方都想清楚,可能你會發現,例如現在這份工作,多做二十年也沒什麼變化,就算進修之類都幫助不大,是否應該考慮增值自己及轉工呢?如果今天辛苦一點,做了一些事,付出多一點,令自己5年後有一個變化,10年後又會更好,這就值得去做吧。
我不清楚你的實際情況,只能從這類大方向想想,始終最清楚自己情況的都是你自己,加油吧。
後記:
相比之下,今天我的環境比十年前都要好,絕不是因為投資了得,而是早早訂了一些生活計劃,按計劃好好部署行事。依我觀察,朋友之中,有計劃的人多會在數年間慢慢看到正面變化,甚至連價值觀都會有所變化。
計劃之同時,千萬別太過壓抑自己的生活質素,當然,作為普通打工仔,大家都不是什麼富二代,有些先苦後甜的計劃可算是需要的。然而,我以前也說過,如果事事把生活質素壓抑得太緊要,就算苦盡甘來之時,可能沒有心情魄力去享受人生。
另外,每個年紀有不同的生活壓力,阿Hin今天的擔心是結婚、置業、生兒育女、供養父母等,可能十年後就是教養小朋友的問題,再十年後、再十年後。。。每段時間都有不同問題,所以財務自由計劃越早開始,越早達成,我們面對各種生活問題時就能輕鬆一點。否則,未來每一個問題都總會附帶一個「財務問題」,這就更苦惱。
阿Hin很好,年紀輕輕就已經深思這些問題,這比跑去炒炒賣賣,無時無刻做「月光族」,十年後可能原地踏步,到時會更擔心,因為十年後的時間值減少了。始終十年後的果,就看看今天所種的因。
儲錢買樓投資 30多歲未去過日本
1 :
GS(14)@2016-09-29 07:52:38【明報專訊】葉景強目前是香港電台節目的客席主持,過去一、兩年訪問數十名地產名人,包括香港黃金50創辨人林奮強及紀惠集團副主席廖偉麟等,不過,他印象最深刻的受訪者,是與他同樣出身寒微的亞洲國際博覽館首席項目總監劉克華。
千金難買少年窮
據葉景強透露,劉克華兒時家境清貧,曾在九龍城寨臨時房屋內瞓牀下底,惟憑着個人努力,現已成為大機構的管理層。而葉景強父母是內地來港新移民,一家幾口曾住板間房,中學曾幫助家人從事街市生意,出外留學回港後亦曾繼續經營家族生意,惟2005年留意到樓市升溫,他轉為自立門戶積極投資物業,至今擁有多個住宅單位。
葉景強笑說,自己過去10年全心投資物業爭取致富,故在30多歲前亦未去過日本旅行,「我童年時家裏無錢,父母曾被二房東欺負,自小已認定自置物業十分重要,這樣才可保護屋企人,生活得有尊嚴。我當時深信,若將數萬元日本旅行的使費,轉為買樓投資,一段時間後至少可賺10倍,事實亦如此。」
[名人樓市論壇]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802&issue=20160929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