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假油事件爆發之初,頂新集團隱匿使用大統商品,並擺出受害者姿態,讓稽查單位無法追查責任。未料,一切盤算都因高振利自白而現形,也讓多年商譽蒙上難以抹去的汙點。 十月二十七日上午,就在大統長基與富味鄉分別被查出以棉籽油混充高價的橄欖油與芝麻油出售,消費者人心惶惶之際,屏東縣衛生局接到一通檢舉電話:「頂新工廠也在用低價棉籽油!」由於頂新集團是規模首屈一指的食品大廠,且董事長魏應交前一天才公開呼籲消費者:「不要因為單一事件影響信心,要相信國內還有很多『良心食品廠商』。」實在難以想像這樣的「良心企業」,也會使用偽劣手法欺騙消費者。 但在食品安全風聲鶴唳的當下,屏東縣政府絲毫不敢怠慢,當天即派員訪查位在內埔工業區的頂新廠區,想確認這家「良心廠商」,是否也淪陷在這起假油風暴之中。 稽查首日》 坦承用大統油 卻不透露流向「應該弄錯了啦!用棉籽油的是公司在彰化的飼料工廠。」頂新廠區出面接待的曾姓廠長得知稽查人員來意後,先是否認檢舉事由,接著卻坦率地說:「不過,我們確實有進大統的油,只是現在已經先封起來不用了!」廠長主動爆出的「案外案」,出乎帶隊稽查的屏東縣衛生局食品衛生科科長李佳芳意料,趕緊要求親眼看看來自大統的原料。到了儲存現場,她不禁倒抽一口氣:「看到一大堆半身高的鐵桶和好幾層樓高的油槽,根本沒辦法計算頂新到底進了多少大統油。」看著眼前數以噸計、貼著「禁用,待退貨」封條的大統原料油,李佳芳心裡浮現的第一個念頭是:「這些油有沒有問題?都做成什麼產品賣到哪裡去了?」於是一邊對油品採樣準備送驗,一邊要求廠方提供生產紀錄與產品清冊。 面對衛生局要求,廠長竟說:「資料都在台北(總公司),現在沒辦法確定哪些產品用了大統油。」李佳芳不禁板起臉孔:「大統已經出了那麼多問題,你們最好主動配合,不然等檢方介入就不一樣了!」面對壓力的廠長卻依然神色自若:「我們向大統買的都是原裝進口油,品質應該有保障;現在出事情,頂新也是受害者。」「他的表情完全不像是在騙人!而且如果做賊心虛,應該不會主動告訴我們有進大統油吧?」儘管事後證明,紅色桶裝是混摻銅葉綠素的綠色橄欖油,李佳芳當天雖然滿腹疑惑,但因廠方態度鎮定,再加上衛生局沒有權力強制要求頂新提供資料,稽查團隊只得先行離去。 下游出包》 二度被稽查 依舊打馬虎眼十月二十八日,台中道揚公司販售的「百分之百純天然椰子油」,被驗出油品脂肪酸組成有異,產品源頭供貨廠商就是頂新屏東廠,衛生局隔天再度前往頂新廠區,要求廠方說明。 面對稽查人員二度登門造訪,廠方依舊顯得成竹在胸,廠長明確解釋,頂新提供的產品是十八公斤裝的「精煉椰子油」,並未標榜百分之百純天然,若有標示不實,責任應屬於下游廠商。為取信官方,廠長還立即提供椰子油製作流程圖與配方表,並願意切結保證產品絕對沒有混摻造假。 稽查人員此時再次向頂新索取產品清冊,但廠方依舊回應:「資料還在總公司那邊,大統橄欖油也有被用來做手工肥皂、點燈油,所以我們現在真的搞不清楚。」就連何時開始使用大統產品,廠長也說得非常含糊。 但當時衛生局已透過管道掌握,頂新從二○一一年就開始向大統購入葡萄籽油、橄欖油,進貨量以百噸計;李佳芳判斷廠方刻意隱匿資訊,將情況向上回報,並知會屏東地檢署;縣府當天立即展開內部會議,討論是否採取更強硬措施。 會中曾有人建議,直接通報衛福部,將所有頂新屏東廠生產的商品下架,以確保消費者權益,但這項意見立刻遭到否決。「在沒有直接證據下,一次將頂新產品全部下架的風險太大;這麼一家名聲良好的大企業,也許一下架,律師團馬上就來控告縣府毀損商譽。」屏東縣副縣長鍾佳濱還原討論過程中,多數人都認為頂新反應不尋常,卻苦無對策的天人交戰。 當時地檢署也表示,若掌握犯罪事證,只要出具公文,檢察官隨時可以發動搜索;但衛生局始終沒有把握,「我們就是投鼠忌器。」鍾佳濱說。 十一月一日,魏應交再次公開表示,食品廠最重要的就是良心,呼籲同業要秉持「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原則。這番話聽在屏東縣衛生局人員耳裡特別刺耳,但要求頂新交出產品流向的交涉依舊沒有進展;送往衛福部檢驗的大統原料油,也因「檢驗大塞車」仍無結果,儘管亟欲讓案情有所進展,也只能焦急等待。 就在稽查團隊束手無策之際,頂新突然主動出招,送來五十二項終端產品檢驗報告,內容顯示,所有自頂新生產的油品,皆未驗出棉酚與銅葉綠素成分。「衛生單位的公權力,就是將產品採樣送驗;頂新很清楚我們能做什麼,搶先就做了,這麼精密的作法,就是要讓行政手段沒轍!」鍾佳濱說。 但紙終究包不住火。十一月二日傍晚,才剛從屏東三地門活動離開、準備搭車前往高雄與友人聚餐的李佳芳手機突然響起,電話另一端的彰化縣衛生局科長劈頭就說:「高振利認了,大統賣給頂新的油確定有問題,你們快去追查吧!」接獲這項令人震驚的訊息後,李佳芳決定放棄聚餐,回家準備與頂新的第二波交手策略。原本她打算直接撥電話給頂新廠長發出最後通牒,但發現媒體還未全面報導高振利證詞,決定不在第一時間告知頂新最新發展,隔天再限期要求資料,「如果我們太早說了,可能會讓他們有很多時間準備。」三日一早,媒體陸續披露大統問題油確實流入頂新,李佳芳也在此時聯絡上頂新廠長,「大統已經承認賣給頂新的油有問題,長官已經指示,如果下午三點之前再不提供資料,就視同所有產品都加了大統油,一律下架!」儘管態度強硬,李佳芳心裡還是有些遲疑:「會不會是高振利不甘心自己倒,想拖頂新下水?」但原本態度從容的曾姓廠長,這時語氣也顯得軟弱,只回答:「好,我盡量。」結果不到三個小時,頂新就提供了二十一項產品使用大統原料的味全商品。李佳芳拿到資料的當下,內心也不禁嘀咕:「可見他們早就有資料了,只是怕影響生意不肯拿出來。」 被爆摻偽》 用劣油六年半 良心企業認了取得資料後,情勢急轉直下。衛生局下午立即前往廠區,查扣問題代工產品共四千多箱,並將所有資料移送檢方偵辦。檢察官四日上午也火速至廠區搜索,帶回配方表、進出貨紀錄重要資料,認定頂新使用大統油品竟長達六年半,一舉揭穿「良心食品廠」的真面目。 味全與頂新五日在國內主要媒體頭版刊登聲明,強調大統出售油品含有銅葉綠素,頂新雖於第一時間主動封存商品,且「流向清楚」,並送驗合格,卻遲至十一月三日才將產品下架,對此延誤向消費者致歉。 魏應充也一改日前高調態度,以錄影方式誦讀集團聲明致歉;但他在影片一開始強調:「大統說,賣給頂新製油的油有銅葉綠素,我們聽到以後,覺得非常訝異與吃驚。」不但刻意撇清味全與頂新在這起事件中的責任,也未說明為何向大統購買油料,事發後不主動將產品下架等疑點。 魏應充五日下午再度由頂新集團四董魏應行陪同,舉行記者會向消費者致歉。魏應充解釋,大統事件爆發後,頂新十月十七日立即封存向大統購買的油品並自行送驗;二十一日檢驗報告出爐,確認油品沒有問題,才在二十七日告知屏東縣衛生局有向大統購油。 但消基會祕書長雷立芬痛批,魏應充的道歉內容避重就輕、推卸責任,也未對長期欺騙消費者的行為,提出任何賠償方案,「這是完全沒有誠意、不負責任、不及格的道歉!」談起頂新由自信滿滿到灰頭土臉,前後態度判若兩人,屏東縣衛生局長李建廷說:「我們從一開始就在觀察,廠商態度這麼栽(台語,穩健之意),究竟是真的坦蕩蕩,還是裝得像?不過現在一切都清楚了,這種事終究是瞞不住的。」 從誇口到致歉 態度180度轉變 頂新爆發摻大統油大事紀 10/16 大統長基爆發假油事件。 10/21 味全聲明,雖有同業以低價油混充牟取暴利,但味全產品皆安全控管。 10/26 頂新集團董事長魏應交呼籲消費者,「不要因為單一事件影響信心,要相信國內還有很多『良心食品廠商』。」四董魏應行也說,民眾對物價調漲敏感,以至於不肖廠商有「偷吃步」的行為。 10/27 頂新主動告知屏東縣衛生局有購買大統油,但不願提供產品流向。 10/28 頂新代工的椰子油被查出脂肪酸組成有異,衛生福利部要求屏東縣政府調查。 10/29 稽查人員二度查廠,頂新出具精煉椰子油製程圖,並切結絕無混摻,但仍不願提供大統原料產品流向。 10/31 因應「油安行動」,頂新向衛福部提出切結保證(不含屏東廠)。 11/1 魏應交出席活動做對聯「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橫批就是「良心」;頂新主動提供委託美和科大進行的檢驗報告,52項產品均未驗出棉酚或銅葉綠素。 11/2 大統長基董事長高振利,爆出摻銅葉綠素的油品流入頂新。 11/3 屏東縣衛生局下最後通牒,頂新才提供大統油所製造的味全21項調和油品清單;味全總經理張教華坦承,委由頂新製油生產的21項油品原料油購自大統。 11/5 頂新及味全在主要平面媒體發表聯合聲明,味全董事長魏應充和魏應行開記者會道歉,但仍強調並不知道購入的大統油品含有銅葉綠素。 整理:黃家慧 頂新油廠製堆肥 臭熏2000戶鄉親 每年此際,東北季風一吹,彰化永靖頂新製油廠的有機堆肥飄出惡臭,村民不滿廠方一再推拖,去年總算在成美堂祭祀大典之前強力抗爭,獲魏應交出面簽下「兩年內遷廠」的承諾書。 當第一位張姓小妹妹在「To 董事長」的信裡面這樣寫出:「……頂新工廠的事情真的困擾我們很久了,真的越來越臭,我國三要考基測的日子,正要衝,可是家中都是那個味道;我還比較想留在有可怕老師的補習班。」在意善寺旁的頂新油廠,業務是製作油粕肥料,因要做有機堆肥,發酵出來的味道更臭,從永靖到埔心共達2000戶長期受惡臭影響,十幾年來一直沒有改善。永靖鄉光雲村村長詹德如說,鄉民是老實人,也都隱忍,他接任村長後,這兩年積極正視此事,帶著大家與惡臭空汙抗爭。 詹德如表示,去年他連署600人,召開協調會,不見魏家四兄弟有人來,大家忍無可忍,揚言於魏家成美堂上光安座典禮上,當著媒體和高官的面拉白布條抗議,魏應交總算出面說:「這沒賺多少錢的工作就別做了。」親簽一張允諾兩年內遷廠的協議書,鄉民希望他確實實現承諾。 (林麗娟) |
全球矚目的人民幣“8·11匯改”已經過去整整兩年。漸漸地,人民幣匯率的彈性不斷增強,市場也逐步從“浮動恐慌”轉為“浮動坦蕩”。而如今,匯改也並未停步。
最初,人民幣一次性貶值2%引發全球市場“恐慌性拋售”,而後人們對未來匯改的不確定性空前恐懼,接著,2016年美元的猛烈漲勢引發了國內“紮堆換匯”,人民幣險些“破7”。漸漸地,隨著人們對有管理的浮動匯率不斷適應,加之央行強化宏觀審慎管理、強化市場溝通並引入“一籃子貨幣”概念和逆周期調節因子,市場預期正在不斷趨穩。值得註意的是,人民幣對美元今年以來不但沒有“破7”,反而錄得了近4%的漲幅。
“8·11匯改是一盤沒下完的棋,匯率改革提高了匯率中間價的市場化水平,增強了透明度,增加匯率彈性。但也存在一些挑戰,比如市場各方對波動的容忍度還有待提高,市場的溝通也有待進一步改善。”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管濤表示。
麥格理集團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胡偉俊對記者表示:“‘預期’往往會超調。我在2016年10月就預測人民幣2017年底將升到6.4。眼下市場一致預期弱美元,反而可能就是美元的低點,比起‘弱美元周期’到來,我更認同未來美元仍可能是區間波動。”
至於未來的匯改預期,胡偉俊認為仍應循序漸進地擴大推進,“市場所傳的將匯率波幅擴大到3%可能有點矯枉過正了,因為其實上半年人民幣的波動也沒有達到3%。”
全球矚目的“8·11匯改”
2015年8月11日,人民幣匯率開盤大幅度貶值1136個基點,一次性貶值接近2%,在隨後的幾天里,人民幣匯率連續貶值,3天內貶值超過3%。此舉大大超出了市場的預料。
官方的表述是:央行決定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增強其市場化程度和基準性。
而此前,從2005年開始,人民幣幾乎持續對美元穩步升值。可想而知,人民幣當時的連續貶值引發了強烈的外部影響——東南亞競相貶值,市場謠言四起,人民幣和中國經濟頻頻“登陸”歐美媒體頭版,全球市場都在盯著人民幣,都在問:人民幣匯率到底要貶值到多少?現在要不要拋售人民幣資產?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2016年初第一財經記者赴瑞士達沃斯論壇期間,幾乎全球經濟學家、媒體、主要分論壇關註的話題除了“全球恐慌性拋售”,就是人民幣匯率。
2015年末,中國央行宣布了按國際貿易加權編制的人民幣匯率指數(CFETS指數),指數參考了包括歐元、澳元、墨西哥比索等13種與人民幣直接開展交易的貨幣的表現。其中,權重最高的貨幣分別為美元、歐元和日元,分別達到26.4%,21.4%和14.7%。
這也被稱為“雙錨制”,即中間價變化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上日收盤價和上日中間價的價差,占50%權重;二是維持一籃子匯率穩定要求的人民幣/美元匯率變化,同占50%權重。
央行當時也解釋稱,中國一直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今後市場主體不應只盯住美元,而應更多地參考一籃子貨幣。
匯改一周年時,人民幣匯率從匯改前對美元6.2097起步,最低對美元跌破6.7,貶值幅度接近8%。期間,外匯儲備下降了近5000億美元。
直到2016年下半年,人民幣貶值的趨勢並未停止。由於“英國脫歐”導致英鎊暴跌、美元被動強勢升值,再加上特朗普意外當選美國總統,其金融去監管、財政刺激的強烈預期導致美元暴力上漲,美元指數從其上任前的不到97一路飆升至103.8。這段時間,人民幣面臨了空前的貶值壓力,2016年11月前後,人民幣先後跌穿了6.7、6.8的關鍵心理點位,更令人擔憂的是,國內個人和企業的一致性“貶值預期”或者說是“羊群效應”加劇了人民幣的貶值態勢。
2016年12月28日晚間發生的“烏龍事件”引爆了這種恐慌情緒。多家媒體援引彭博社數據稱“在岸人民幣對美元突破7整數位心理關口,最低觸及7.0121元”,但第一財經記者查詢多個交易系統並經多方核實,並未發現美元對在岸人民幣的真實成交價格已經破7。彭博內部人士對記者提及,異常行情的出現可能與蒙古國的郭勒穆特銀行 (Golomt Bank)的報價有關。在當日人民幣報價的數據中,郭勒穆特銀行曾給出6.8950/7.0000的買入/賣出價。
逐步擺脫“浮動恐慌”
2017年無疑是人民幣的關鍵年份,央行也加強了宏觀審慎管理,為全年開了好頭。
2016年12月29日, 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的貨幣籃子中的貨幣數量由原來的13種增加至24種,並將籃子中的美元權重由26.4%調整為22.4%,此舉旨在進一步加大人民幣雙向波動;12月31日,外管局表示,5萬美元個人購匯限額不變,但將加強對銀行辦理個人購付匯業務真實性合規性檢查,並再度明確境內個人購匯不得用於境外買房和證券投資。
管濤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外部因素引發國內恐慌時,“禦敵於家門之外”,及時出手避免不必要的內部波動或是預期管理的關鍵之一。“如果市場預見到貶值趨勢,企業和家庭部門就可能會集中購匯、囤積外匯,這將導致預期自我強化、自我實現,進一步加重人民幣匯率調整的壓力。”其實,宏觀審慎管理就是穩定預期的關鍵。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1月4日開始,離岸市場上演了一場“人民幣空頭狙擊戰”。1月4日8時左右,當離岸人民幣(CNH)對美元達到6.9655之前,幾乎沒人會料到,人民幣隨後連續三天大幅上漲,離岸人民幣大漲了1130個基點。由於流動性告急,離岸空頭慘遭“踩踏”。這與人民幣流動性緊張、做空成本上升,以及美元本身走弱有關。
具體而言,離岸做空盤一般選擇在拆借市場借入離岸人民幣從而購匯(即買美元),或者通過美元/離岸人民幣掉期來融入人民幣(即買入即期CNH、賣出遠期CNH),再通過遠期市場結匯獲取收益。
然而,當時香港離岸人民幣拆借利率(HIBOR)5日全線飆升,1月4日隔夜HIBOR暴漲2139個基點至38.335%,大大加劇了離岸投機性做空的成本,導致空頭“爆倉”。
2017年5月,央行又引入了“逆周期調節因子”。新公式下,中間價=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逆周期調節因子,該因子會削弱上日16:30收盤價對中間價的影響,減少市場過度波動給中間價帶來的沖擊。主要目的是適度對沖市場情緒的順周期波動,緩解外匯市場可能存在的“羊群效應”。
此後,一方面因為美元持續走弱,另一方面市場也對於匯率的浮動更加習以為常,因此各界開始逐步逆轉了對人民幣的貶值恐慌,回歸基本面的投行開始紛紛調升人民幣預期。
匯改仍在繼續
但正如管濤所說,“8·11匯改”是一盤沒下完的棋。
各界建議,未來人民幣匯率的彈性仍應該逐步繼續擴大,資產全球化配置的趨勢也需要各界對人民幣的波動更加習以為常。
管濤此前也在新書中呼籲,“我們必須克服有壓力時不敢動,沒壓力時又不想動的‘浮動擔憂’,抓住當前外匯供求基本平衡、匯率水平基本合理的有利時機,積極推動相關改革”。
不過,對於是否需要進一步將波幅擴大至3%,各界仍持保留意見。胡偉俊就對記者表示,“我覺得順其自然、慢慢擴大波動比較好,一天3%有點太大了。”
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研究部主管丁爽對第一財經表示,如果條件成熟,中國將在未來2~3年內走向自由浮動匯率制度,然後循序開放資本項目。眼下,他也認為國內的結構性改革比匯率問題更值得關註。
今年以來,國際機構官員都建議中國推進改革,畢竟匯率最終仍將回歸經濟基本面。“周期性的經濟上升期仍在持續,在全球金融市場仍然平靜之時,中國資本外流壓力下降,這是中國大力推進改革的黃金窗口期,”國際清算銀行( BIS)研究主管申鉉松對記者表示,“長期可持續的穩定,只有通過不斷抑制杠桿和波動性的積聚、推動結構性改革才能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