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imeigu.com/a/1306234191426.html
王佑
眼下,國內的多晶硅、硅片、電池及組件正在全線演繹價格大跳水。
在歐洲光伏電站需求不旺盛、國內大規模擴產及庫存較高的多重因素影響下,組件及電池價格已在3個月內下跌了18%~20%,而多晶硅價格單周下跌了10%。
業內人士分析,如果今年6月份沒有更多「意料之外」的政策出台,光伏產品價格的下滑趨勢可能會有所減緩。
下游:政策變化致價格下挫
江蘇騰暉電力科技有限公司的一位內部人士向記者介紹道,以3個月作為一個週期來觀察的話,目前單晶硅(及多晶硅)組件及電池的價格,成為光伏產業鏈中下跌幅度最大的產品。
一位經銷商向記者提供的今年1~5月份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2月8日~14日,245瓦單晶硅組件價報在1.74美元/瓦~1.79美元/瓦,而截至上週,市場價區間則在1.48美元/瓦~1.67美元/瓦,下跌幅度近18%。
「如果從年初來觀察,5個月內一些組件廠商可能都把價格調低了30%左右。」招商證券研究員汪劉勝向記者表示,去年電池和組件價之所以能穩住,是因為2009年金融危機之後歐洲的電站建設處於放量,銀行的貸款可以到位,投資者的信心也增強了。
在中電光伏(CSUN.NSDQ)一位管理層于先生看來,組件和電池等產品價格的調整,主要是因為今年3月~5月份意大利相關政策發生變數。
今年3月,意大利政府表示將會調整光伏電價補貼。「當時大家都不清楚這樣一個可能有3G瓦需求的國家(在歐洲國家中需求較大),會做出怎樣的補貼削減,所以都不敢出貨。」于先生透露。
他表示,一旦需求減弱,那麼企業庫存就會積壓,整個產品線會發生較大變化,導致價格連續下跌。
上游:最壞的情況將下跌40%
于先生表示,最近一兩週,多晶硅的價格下滑幅度可能更高。多晶硅從5月初的78美元/公斤,跌到了現在的64美元/公斤,下跌幅度超過10%。
「因為需求不旺,有些下游組件、電池企業可能就不會繼續訂購多晶硅產品。部分上游多晶硅企業可能擔心今後還會出現價格下挫,因此就會在市場上拋售產品,導致了近期價格直線下挫。」于先生指出。
「其實,多晶硅價的下滑,不僅是因為大家要忙著出貨,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下游組件的產能比較大。」汪劉勝稱。
2010年~2011年宣佈擴產的光伏企業就包括東方日昇、南玻A、天威新能源、晶澳太陽能、Hanwha-solarone(韓華新能 源,HSOL.NSDQ)等,部分公司號稱其生產線將擴容20條以上,規模1G瓦。「去年我國真正並網的,估計有400兆瓦左右,也就是1G瓦的 40%。」 逆變器生產商、陽光電源總經理曹仁賢表示。
騰暉電力前述人士也說到,目前大部分的光伏企業開工率估計在50%到70%之間,少數公司開到了80%以上。
近日,歐洲光伏產業協會(EPIA)表示,2011年全球光伏組件新的組裝量將會突破20G瓦,同比去年將增長27%。2010年全球的光伏安裝量相比2009年大幅提升了130%,因而今年增勢將大不如以前。
國金證券研究員張帥還預測,多晶硅下一步可能會繼續降價,最差的情況,相比年初,價格可能要下滑40%左右。
不過,長城證券一位研究員則分析,因為意大利新一輪補貼政策的落地,使得意大利市場將重啟,這對其光伏下游廠商而言可暫時緩一口氣,持續下跌的組件價格有望企穩。
「今年6月歐洲地區的一次大型光伏展覽會上,大家將會對於下半年的行情走勢做出一個判斷。」于先生說,「投資光伏電站是一個20年到25年的事情, 從投資商的角度來說,他們不僅要看短期光伏產品價格的定位,也要使得自己購買的電池組件、電站設備都能夠有比較長的使用壽命,電池衰減率也要低一些。」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4-26 15:34 編輯 是逃頂還是另有布局?海外資金驟現2000年來最大單周流出 作者:李慧勇、李一民 EPFR資金流向數據顯示,4月16日-4月22日,全球資金本周大幅流出,刷新2000年以來最大單周流出量。當周錄得38.14億美元凈流出,上周短暫凈流入2.25億美元,回顧歷史上類似的流出規模曾出現在2007年3月(32.38億美元)、2008年1月(26.37億美元)以及2014年12月(24.77億美元)。 本輪外資的大幅撤出其實不是突然才開始,實際上從2015年3月起的周均流出量早已達到18億美元級別。上周日央行宣布降準100bp,可能會被海外資金理解為政策放松預期的兌現,此外恒生AH股溢價延續升勢,適當減持A股轉配H股已成為外資普遍認可的操作方向。同期,受也門局勢影響,本周油價大幅上揚,這些都進一步拉動國際資本流出新興市場。本周四公布的匯豐中國制造業PMI跌至49.2,創下12個月以來新低,顯示中國經濟環境進一步惡化,行業通縮壓力上升。外資在全球配置中更加看重基本面與風險收益比,謹慎情緒加劇,流出中國的趨勢可能還會延續,從本周的銀行結售匯、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外匯占款等多項數據均可驗證。 原因及邏輯: 中國市場方面,本周全球資金大幅流出。4月22日當周錄得38.14億美元凈流出,為2000年以來最大單周流出量,上周為凈流入2.25億美元。截止4月22日當周,四周均值為流出16.69億美元,而上期均值為流出13.09億美元。資金大量流出中國股票ETF,當周錄得35.95億美元凈流出,為2002年以來單周最大流出量,上周為流入3.37億美元。資金流入中國債券,當周錄得2.67億美元凈流入,上周為流出0.35億美元。 香港市場方面,全球資金連續第五周流入香港股票,但規模有所減小。4月22日當周錄得0.24億美元凈流入,上周為流入4.86億美元,四周流入均值2.23億美元,上周均值為2.29億美元。本周資金繼續流入香港股票ETF,4月22日當周錄得0.69億美元凈流入,上周為流入4.48億美元。 滬港通方面,4月17日-4月23日,港股通額度共使用103.97億元,較上一周小幅下降;滬股通額度共使用29.61億元;4月17日-4月23日,港股通日均使用額度為20.79億元,滬股通日均使用為5.92億元,均不及上周水平。 匯率方面,受本周央行降準影響,人民幣小幅貶值,本周四人民幣即期匯率收於6.1980,較上周四環比上升0.2%;由於人民幣將參與IMF的SDR評議,央行竭力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本周四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報6.1281,較上周四下調24個基點。雖然外部環境不佳,資金流出壓力加劇,但我們仍預計接下來央行會盡力維持人民幣幣值穩定,人民幣匯率將在現有水平上震蕩。 受經濟數據影響,全球資金本周大幅流出中國股票。4月22日當周錄得約38.14億美元凈流出,為2000年以來最大單周流出量,上周為凈流入2.25億美元。截止4月22日當周,四周均值為流出16.69億美元,而上期均值為流出13.09億美元。 ![]() 4月22日當周資金大幅流出中國股票。全球資金小幅流入中國債券,中國債券4月22日當周錄得約2.67億美元凈流入。這反映市場預期未來中國利率會繼續走低。 ![]() [1] EPFR統計下,流入中國股票/債券的資金是指全球基金投資於主營業務收入來自於中國的公司發行的股票/債券的資金流向,而所謂資金流向是指該基金的凈投資額按該基金投資於某類資產倉位折算後得到流入該類資產的資金,剔除了基金資產增值和匯率變化,並統一折算成美元。其中,流入中國股票的資金包括QFII、RQFII等外資以及中國ETF投資於A股、B股和海外上市的中國概念股的資金部分,而流入中國債券的基金包括QFII、RQFII等外資投資於中國債券、點心債券、熊貓債券的資金(90%左右投資A股)。滬港通統計詳見圖17 [2]四周均值計算為向前移動平均,當周數據為上周三到本周三。 受流動性釋放的沖擊,中國的牛市行情仍在繼續,本周上證指數站上4400點,再一次刷新7年內新高。 ![]() 全球資金連續第五周流入香港股票,但額度有所縮小。4月22日當周錄得約2396萬美元凈流入,上周約為流入4.86億美元。恒生指數高位震蕩,截止4月22日收盤時,恒生指數收於27933.85點。 ![]() 本周資金大幅流出中國股票ETF。4月22日當周錄得約35.95億美元凈流出,為2002年以來單周最大流出量。 ![]() 資金本周繼續流入香港股票ETF,4月22日當周錄得約6931萬美元凈流入。 ![]() 金融仍是外資最為青睞的行業,工業、IT、醫療等占比快速增加,現金、能源、電信等占比快速降低。 ![]() 金融仍是外資最為青睞的行業,工業、IT、必選醫療等占比快速增加,現金、能源、電信等占比快速降低。 ![]() 3月資金流入材料、工業、醫療、IT、電信和其他等行業,現金、能源、可選消費、必選消費和公用事業則出現流出。註意到現金出現大幅流出。 ![]() 3月資金流入材料、工業、醫療、IT等行業,現金、能源、可選消費、必選消費、電信、金融、公用事業和其他則出現流出。 ![]() 3月資金繼續流出中國股債,但規模環比2月大幅上升,3月外匯占款數據繼續呈現資金大幅流出的格局,跨境資金流向不盡如人意。 ![]() 3月中美利差在2月的基礎上大幅上升。隨著美聯儲加息的逐步確定,美元進一步走強,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繼續其下行趨勢。反觀國內,經濟下行的風險和連續的貨幣寬松政策進一步強化了人民幣走弱的趨勢。 ![]() 3月美聯儲總資產在2月的基礎上微幅上升,隨著美聯儲加息的臨近,美聯儲總資產的大幅擴張時代或將漸行漸遠。但隨著歐央行QE的啟動和全球寬松大幕開啟,全球流動性有望進一步寬松。 3月FOMC顯示官員們就6月加息是否加息意見存分歧,但總體已做好了2015年內加息的準備,因此隨後美元走強,非美貨幣和大宗商品普跌。 ![]() 3月中國政府信用CDS有所上升,體現了投資者對中國經濟下行風險的擔憂,全球投資者認為中國債務違約風險因此而有所提高。 ![]() 本周,受美國新屋銷售數據不及預期影響,美元指數下行,人民幣即期匯率小幅貶值,即期與中間價偏離幅度小幅回調,但仍維持在較高的水平,即期匯率逐漸離開了跌停板,顯示人民幣貶值壓力有所緩解,中間價確定仍以隨行就市為主。我們預測即期與中間價偏離幅度將會延續目前的態勢並逐步縮小。 ![]() 本周人民幣即期匯率繼續小幅貶值。由於5月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審議是否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而這也將是人民幣國際化道路上的重要一步。在此之前,雖然人民幣仍然面臨巨大的貶值壓力,中國政府應該會盡力維持其匯率穩定,尤其是把握、住中間價的指導作用。 ![]() [3]人民幣收盤價對中間價偏離幅度=(即期匯率/中間價-1)*100,在人民幣升值過程中,偏離幅度為正代表匯率波動由中間價帶動,為負代表匯率波動由市場帶動。貶值過程中則反之。 ![]() 4月17日-4月23日,港股通額度共使用103.97億元,較上一周小幅下降;滬股通額度共使用29.61億元。4月17日-4月23日,港股通日均使用額度為20.79億元,滬股通日均使用為5.92億元,均較上周水平有所下降。 ![]() [4]正如我們在註釋1中說明的一樣,EPFR統計的流入中國資產的資金流向,是指在基金產品募集書中明確說明分配於中國市場的投資份額(FundAllocation),乘以該基金當期已使用的總規模(Fund Flows),考慮到倉位與申贖情況進行折算,得到流入中國資產的資金(Country Flows)。這一計算方法在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開通前後並沒有調整。由於全球資金是否使用滬港通僅僅是渠道方式的變化,與原定的產品投向並無關系,因此我們猜測EPFR的統計數據是包括了滬港通的資金流動,卻很難單獨剔除出來做分析,建議仍以滬港兩地交易所官方數據作為跟蹤基準。 (/申萬宏源) |
中秋假期後首個交易日,中國央行公開市場逆回購放量,但銀行間市場大行資金供給仍不充裕,包括部分股份制銀行在內的機構資金需求旺盛,隔夜回購加權利率上行較為明顯,流動性繼續穩中偏緊。
央行今日進行了1200億元人民幣28天期逆回購,1500億元人民幣7天期逆回購;今日逆回購到期規模1300億元。中國央行就明日28天期和7天期逆回購操作需求詢量,就9月20日-23日的7天逆回購需求詢量。
截至本周日,中國央行逆回購操作規模為7100億元人民幣,公開市場累計凈投放5251億元人民幣,創4月22日以來的單周最大凈投放。
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顯示,中短期利率延續上漲趨勢,其中,隔夜Shibor報2.1400%,上漲1.20個基點;7天Shibor報2.3940%,上漲0.2個基點;3個月Shibor報2.7919%,上漲0.34個基點。
截至午間,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隔夜報2.1919%,漲3.81BP;七天利率報2.3843%,下跌4.74BP;14天利率報 2.7359%,漲2.63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