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14/147728.html
15代,168條家規,173個清官真人秀《咱們穿越吧》里的鄭義門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3713

為了了解年輕人眼中的“穿越”,節目組曾經找來穿越小說作者討論,結果發現,這個“穿越”和“穿越小說”不是一回事。 (節目組供圖/圖)
張國立在《咱們穿越吧》里抽了宋小寶三鞭子,是真抽,不是打宋小寶,而是抽在所有當官人的身上。“三鞭子”視頻上網後,網友直接叫它為《2016年公務員考試必備》。這個來自韓國模式的真人秀節目,試圖遵循韓國真人秀一條至高無上的“二八定律”:娛樂性占八成,教育性占二成。
張國立抽了宋小寶三鞭子。
宋小寶毫無怨言。他當時在參加四川衛視的真人秀《咱們穿越吧》。既然“穿越”到古代,就得講古人的規矩。
這次穿越到明朝鄭義門家族。“鄭義門”意為“鄭家一門孝義”,是元代皇帝對鄭氏家族的旌表,到了明代,鄭家又被明太祖朱元璋封為“江南第一家”。
宋小寶、張涵予、沈騰、於小彤等7位嘉賓,要在這處位於浙江浦江鄭宅鎮的大宅里,照六百多年前鄭義門的飲食起居、家法家規,度過三天。
節目組每天給嘉賓布置任務。嘉賓程野和楊旭文去量地,結果把3畝地錯算成2畝;黃小蕾和海陸做棉褲,7個小時做出一堆奇形怪狀的東西。他們的表現隨時被記錄在案,根據鄭氏的168條家規,做得不好的得懲牌,意味著要挨皮鞭;做得好的得勸牌,用來抵消懲牌。3天下來,所有嘉賓都挨過鞭子——鞭子都是真抽,錄制是9月初,大家穿的衣服很薄。
“特別疼,”宋小寶事後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但人某些時候得找回那些疼痛感,你得知道疼。”
歷史上,鄭義門這套嚴格的家規,自北宋徽宗至明英宗,執行了十五代,共經歷四朝28個皇帝,直至1459年,鄭義門失火後分了家。這342年里,鄭義門出過173個官員,沒有一個因為“贓墨(即貪汙)”被罷官。
“因為鄭家出來的人懂規矩,”張國立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2015年中紀委網站辦“家規”專欄,第一個介紹的就是鄭義門的家規。
宋小寶在鄭義門的表現最好,因此被封了官。“家長”張國立告誡他心里要裝著百姓,不能覺得高人一等,說完抽了宋小寶一皮鞭,問:“記住了嗎?”打得宋小寶一臉茫然,喃喃道:“記住了。”張國立又告誡他:不能貪汙受賄,不能愚弄百姓,說完又是一鞭子。宋小寶疼得齜牙咧嘴。最後,張國立告誡宋小寶當官任職期滿不能貪戀官位,再抽了第三鞭。
這其實是張國立在鄭家家規基礎上的演繹,他稱之為“送仕三鞭”。“(現在)誰家要當官那是多高興的事,為什麽那時候,去當官之前要打你三鞭子呢?”張國立說,“這是警示你,這一路千萬別出事,一出事,過去是要株連九族的。”
張涵予對南方周末記者講述他“穿越”完的感受:“現在很多東西都是利益至上,致使我們丟失了很多老祖宗的東西。”
“張國立不是在抽宋小寶,是抽所有當官的人。”節目制作方世熙傳媒CEO劉熙晨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三鞭子”視頻上網後,被網友改名《2016年公務員考試必備》。
2015年11月1日,這期節目播出,收視率達到1.6%,創了四川衛視綜藝節目的收視紀錄。
“活到60歲才有權力點菜”
《咱們穿越吧》節目籌備時,相關領導在成都開會,就建議穿越鄭義門。其實早在兩年前,有關部門就想把鄭義門做成動漫。
節目組原先設計的節目方案更像科教片——給每位嘉賓發一本鄭氏家規,嘉賓每念一條家規,“家長”都會出來解釋含義。原計劃錄制的當天淩晨兩點,劉熙晨決定推翻方案:“這些東西必須在行為中解釋,只有現代人的行為和過去的家規出現了不同,才能顯現我們想要的東西。”
節目組請了50位歷史學者為顧問,其中10位是研究明史和鄭義門的,他們告訴節目組,鄭氏家規最大的特點是可操作性強。同時期的其他家規大多沿襲宋代司馬光的《家儀》、朱熹《朱子家禮》,偏重理論。鄭氏家規每條都有明確的指向,還在實踐中修訂過三次。
節目組最終從168條家規里選出了40條設計成任務,並且變著花樣設置圈套,誘使嘉賓觸犯家規。
“穿越”開始時,節目組拉出一排古裝,有樸素的棉布衣服和鮮亮的絲綢衣服,讓嘉賓挑。幾乎所有嘉賓挑的都是絲綢的,而根據鄭氏家規,40歲以後才能穿全絲綢衣服。“現在歐洲也是這樣,真正消費奢侈品的人都過了40歲,功成名就了;在中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全是買名牌,這是有問題的。”劉熙晨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
在鄭家,所有人吃的都是“大鍋飯”。節目里,楊旭文嫌夥食單調,偷偷啃甘蔗解饞,又犯了錯。鄭家子弟家里做什麽吃什麽,私自開夥的“吃貨”要接受說服教育。只有活到60歲以後才有權力點菜。
“穿越”第一天,節目組布置嘉賓們背誦112字的鄭氏家訓,開篇是“聽,聽,聽,凡為子者必孝其親”,全篇提煉了鄭氏家規中家庭和睦、勤儉嚴謹的精神,是鄭義門治家的“綱領性文件”。節目錄到淩晨一兩點,誰也沒把背家訓的任務當回事,倒頭就睡。第二早五點,晨鐘響起——根據鄭家家規,四聲鐘響後,族人必須梳洗完畢,到宗祠參加早祭;早祭時要集體背誦鄭氏家訓。嘉賓們背得濫竽充數,程野和黃小蕾還把小抄藏到袖子里。
張國立在現場發飆:“你們來幹嗎呢?讓你們體驗為什麽三百多年出了173個清官,體驗人家的家風,你們這樣嘻嘻哈哈,怎麽能體驗到?”劉熙晨回憶,張國立生氣得甚至爆了粗口,嘉賓們“都傻了”。
“剛開始有點掉在玩的氛圍里,後來真的感覺到不對了。在那個院子里,能感受到先輩的感召,我就耍不起來了。”宋小寶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當時,他只得站出來認錯,代表所有嘉賓接受鞭打懲罰。其他嘉賓圍成半圈,把手搭在他手上。張國立抽一下,宋小寶抖一下,其他人跟著震一下。
從此,嘉賓們上心了,各自擠出休息時間背家訓。第三天早上,他們不僅背得爛熟,還能講解其中的含義。

穿越到鄭義門,扮演“家長”的張國立抽了“鄭家子弟”宋小寶三鞭子,告誡他今後做官的道理。鞭子都是真抽。 (節目組供圖/圖)
173個官員沒有一個貪汙
接下來,嘉賓要體驗的是,鄭義門為什麽能培養出優秀官員。
於小彤等三位男嘉賓被送去鄭家的家塾學習。歷史上,這里名師薈萃,明初的大儒宋濂曾經在這里講學數十年。
一天的學習後,於小彤他們參加了家塾的考試。考試成績直接與“成年資格”掛鉤。年滿16歲的子弟必須通過考試,才可以束髻加冠,成為“成年人”,享受更好的吃穿待遇。要及格,必須背出四書五經正文,並能講說其中道理。考試不通過,要“複讀”5年,21歲再參加“補考”。
節目中,考試的難度大大降低,只用聽寫兩句《詩經》的詩句。最後,7位嘉賓中,只有於小彤勉強及格。真實的歷史中,鄭家會送於小彤這樣的精英子弟繼續深造,將來再參加科舉走上仕途。
在這之前,節目組先讓於小彤在鄭家當了個小官。鄭氏家族常設26名“公務員”,擔任18種治家的職務。鄭家對這些“公務員”要求嚴格,這些規矩還直接影響過國法,中國古代最完善的律法——明代典章就是以《鄭氏規範》為藍本擬定的。
於小彤被新任命為鄭家的主記,相當於家族里的財政部長。
上任第一天,考驗就來了。於小彤節目中的妻子海陸把媽媽帶來了。“媽媽”的扮演者就是海陸的親媽。於小彤與海陸也是現實中的情侶。海陸的媽媽向於小彤借五兩盤纏回家。而在鄭家,主記私吞財產或者擅自挪用外借財產都要被鞭打,逐出家門。
於小彤看出節目組在設套:“這是公款啊。”海陸不依不饒:“你是想讓導演難為我媽還是難為你呢?”一邊是家規,一邊是私情,最終於小彤從箱子里拿出五兩銀子。過了一會兒,他幹脆放開了,又多拿了一點給海陸媽媽:“拿五兩也是挨頓打,拿一千兩也是挨頓打。”
“這個過程就是家庭腐敗的還原:剛開始覺得公款不能動,但隨著親情的交織,他說‘我給你’,最後不能自拔。”劉熙晨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張國立最初以為於小彤肯定不會拿錢,否則會被逐出家門,從家譜中除名,“這在農業社會是最大的懲罰,你沒地兒去了。”沒想到於小彤還是“腐敗”了。為了節目繼續進行,於小彤被“減刑”,只挨了鞭子。
為了“防腐”,鄭家自有一套:家族出錢“養廉”。節目中,一位在外做官的鄭家子弟回來省親,送別時張國立給了他一包銀子,這是按照鄭氏家規辦事——“你當官後如果工資養不起家人,家族給你養,給你錢,”張國立解釋,“但是你千萬不要受賄。”
鄭家的精英子弟都走上仕途“治國”“平天下”,稍遜一籌的子弟們則留下來“齊家”。這也是門大學問,《鄭氏規範》在九百多年前就搞起了“三權分立”。
其中張國立擔任的“家長”相當於國務院總理,主持家族全面工作;於小彤擔任的“主記”屬於執事,接受張國立的直接領導,類似職能部門的部長;監事類似紀委書記,記錄家族成員功過是非,陟罰臧否。
在鄭義門體系中,家長和執事們掌握實權,但是受到監事的監督,主記於小彤“腐敗案”就是由監事查處的。同時,監事又由全體家族成員選舉和罷免,兩年一任。家長、監事和家族成員三種權力相互制約。
“這個家族出了173個清官,因為他家有規章制度,起碼鄭家出來的人是守規矩的,”張國立非常看重節目里還原的這套鄭義門體系,“現在我們當一個幹部,上黨校得上多少回,但是這些人沒有真正把規矩放在自己的腦子里。”
原來宋代就有了爆米花
在被“穿越吧”拖下水之前,張國立抵制了多年真人秀。抵制的原因,有點“文化保護主義”的味道。
“現在的真人秀幾乎都是引進的,我們不僅買了節目模式,還把整個勞務市場都給人家了。”張國立表示擔心,“將來失去的就不只是一塊生意,還有文化的歸屬感和根基。”這種焦慮,也是他選中“穿越吧”的原因。
“穿越吧”在韓國的原版叫《時間探險隊》,是一個趣味歷史節目,張國立感興趣的是:在這個節目的“殼子”里,能填點什麽?
他因此接下了《咱們穿越吧》的錄制,並且成了節目的總導演。
可以穿越的時代場景很多,節目組最終確定了4個方案:史前時代、南宋書院、唐代絲綢之路和明代江南大族鄭義門。
選擇史前時代,因為這是中國文化的源頭;南宋書院能夠呈現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唐代絲綢之路和明代鄭義門則是有關部門的建議,分別扣住了“一帶一路”和反腐主題。
為了了解年輕人眼中的“穿越”,節目組找來唐代、宋代和明代的“穿越小說第一人”——《唐代穿越指南》的作者森林鹿、《新宋》作者阿越、《回到明朝當王爺》作者月關。聊過之後,劉熙晨發現,這個“穿越”和“穿越小說”不是一回事:“他們是小說體的虛構,我們更多的是基於歷史史實的體驗。”方案又送回到相應的斷代史專家手里。
請教專家後,張國立發現自己挺無知的。他原本想讓嘉賓們在史前時代進行“二度穿越”:先到舊石器時代,再到新石器時代。專家們告訴他,不用那麽麻煩:新舊石器時代的過渡很漫長,兩個時代的人可以並存。於是,八位嘉賓被隨機分成兩組,張涵予沈騰穿越到舊石器時代,赤著腳、住著山洞、吃生羊肉。宋小寶穿越到新石器時代,有鞋穿有房子住,喝酒吃烤肉。有一天,雙方在樹林里見面,還做起了交易。
這是張涵予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穿越。“真的體驗使用火之前的歷史。讓我們吃臭了的生肉,真的是惡臭,再加上當時是夏天,聞起來都反胃。”他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
實際上,觀眾也有盲點。第一期節目,穿越到舊石器時代的沈騰跟黃小蕾采集食物,途中發現小蛆蟲,黃小蕾把它吃掉了。首播後,立馬有媒體報道“讓演員吃蛆博眼球”。
其實,“這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知識點,舊石器時代人們獲取蛋白質,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吃這樣的蛆蟲。我們準備的道具是自己培育出來的面包蟲。”節目制作方世熙傳媒CEO劉熙晨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首播時,這個知識點的介紹被遺落了,劉熙晨特別緊張,在重播的時候趕緊補上。
後來嘉賓們穿越到明朝做爆米花,真有觀眾看完去查史料,“哦,原來爆米花宋朝就有了。”
節目的嘉賓也不比觀眾多了解歷史。南宋書院的“入學考試”,題目包括“拱手禮哪只手在外”“‘論語’的繁體字怎麽寫”等7道。答對超過1道的只有4人,張涵予和沈騰以零分墊底。其中一題,“金庸武俠小說中降龍十八掌的第一式”,只有韓國嘉賓金聖柱答出是“亢龍有悔”,他寫的是漢語拼音,還標了聲調。
“他們代表的其實是整個現代人群體,這些歷史知識,不光他們不知道,很多我們也不知道。”劉熙晨說。
在南宋書院,最有書生範兒的,反而是宋小寶,他上學只上到初二,但他的打油詩張口就來,還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
宋小寶認為這些不值一提:“對二人轉演員來講,打油詩是太習以為常的東西,信手拈來。”至於書法,他15歲那年找村里的“一枝筆”請教過楷書,練了一年,但他自知“功底不夠”。參加完《咱們穿越吧》,他養成習慣,看到任何歷史知識,都會刻意記一下。
下一季,張國立考慮做一些看似耳熟能詳,其實並不一定清楚的歷史,比如三國,“誰都知道三國,但很多戲劇、小說之外的,我們不一定知道,可以挖掘更有意思的東西”。更重要的是,他希望“用這樣的方式提起人們對歷史知識的興趣”,“現在的孩子,很多送到國外去了,沒有文化歸屬感。以後,我們直接拿這個給他們看”。
為何香港創業環境差?咱們要從創業地理決定論說起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25/153481.shtml
導讀 : 在傳統與現代不斷交融碰撞的歐洲大陸,創業者是以何種方式聚集成落?創業趨勢在如何變化?
導語:在國內,創業者及投資人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北、上、深三座城市里,這些龐大的城市涵蓋了所有的創業領域,無論是當下正火的文娛,還是已經冷卻的 O2O,無一漏網。高度集中的創業中心化,似乎意味著國內的其他小城市創業機會的不斷減少。
然而在海外,這樣情況是否同樣普遍?在傳統與現代不斷交融碰撞的歐洲大陸,創業者是以何種方式聚集成落?創業趨勢在如何變化?而在無國界創業環境的理念下,他們又在做些什麽?
在深圳福田科技寺,我們邀請來前 TechStars 倫敦的導師、現任 Tech City HK 顧問的 Tak Lo,就中外當下創業環境及成因的差異,進行探討與交流,看看中外投資人之間,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G = 郭穎哲,FellowPlus CEO,曾任職於《第一財經周刊》、《創業家》等知名媒體,後於經緯創投,主導了國內最大美容社區 O2O「更美」的天使輪融資。
T = Tak Lo,前 TechStars 倫敦的導師、現任 Tech City HK 的顧問。TechStars 是全球第二大孵化器,成立於 2007 年,其采用的導師制十分知名,曾孵化出 SendGrid、Occipital、Orbotix、CrowdTwist 以及 OnSwipe 等企業。
英國銀行和瑞典遊戲
歐洲的區域性創業現象

G :我們經常從 TechCrunch 以及 VentureBeat 等地方了解到矽谷科技創業的事情,但很少會看到倫敦科技創業的相關信息,我很想問問 Tak,倫敦那邊的科技創業目前整體是什麽狀況?
T :我認為大家沒有經常聽到倫敦創業的事情,是因為歐洲人一般都比較「安靜」。英國人天生比較喜歡自嘲;對一件事情,我的美國朋友會跟我說「棒極了」,但歐洲朋友可能會說「太糟了」、「你本可以做得更好」或者「沒有你想的那麽好」,這就是歐洲文化。所以,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麽我們很少聽到歐洲那邊創業的消息。
但我認為創業文化一直在改變,現在的歐洲人也更加開放了,他們越來越懂得「發聲」的重要性,會開始做公關,嘗試以較少的花費去獲得更多客戶。
歐洲也有許多很棒的項目,比如 TransferWise,它是一個類銀行業的東西,可以把美元很快速地轉賬為人民幣,而且收取很低的外匯費用,這與銀行又慢又貴的轉賬有很大不同。
G :除了 TransferWise 這樣支付技術類的創業項目,你覺得在倫敦還有什麽其他的科技創業趨勢?
T :你知道,倫敦是歐洲創業的「首都」,但我沒法告訴你哪些領域一定會起來,因為現在做判斷有點太早了。但我會看到在歐洲創業公司的區域性是十分有趣的,比如說法國有很多無人機科技相關的創業項目,我們知道深圳的大疆,它一個主要的競爭對手叫做 Parrot,就在法國。法國之所以這麽多無人機項目,有一個原因是空客的總部就在法國圖盧茲;很多空客的專家離開空客後,就進入無人機行業。
再來談談瑞典,瑞典的斯德哥爾摩有很多有趣的東西,如果你想做網絡遊戲,那麽去那里就對了,任何網絡遊戲的創業者,都會很向往斯德哥爾摩。為什麽瑞典人擅長網絡遊戲呢?因為瑞典冬天黑夜很長,天氣很冷,所以人們都喜歡呆在家里玩遊戲,這是一種內在的地理優勢,造就了這種地域性創業文化。
再說回倫敦,倫敦是歐洲銀行業的中心,所以在倫敦,許多創業項目會和銀行業有關系。
所以,我認為沒法說具體聚焦於某個行業,而是聚焦於某個地區。你會發現基於地區的人才循環,出現了很多「城市專家」。

G :你談到瑞典有網絡遊戲,倫敦有銀行,那不如談談香港吧。你認為香港目前比較突出的產業領域有哪些?
T :不得不說,香港作為創業中心,實在太糟糕了,它什麽都沒有。在創業上面,正是由於我本身來自香港,我才對香港更加失望,現在許多城市都努力成為創業中心,但香港並不是,它只想成為銀行中心、購物中心。
當你太有錢的時候,很多事情你都不在意了,就是香港的問題所在。很多創業者在一開始沒有錢的時候,會把所有的錢都用於建設自己的公司;會以公司活下去為第一目標。但當你太有錢的時候,很多事情就不一樣了,我見過很多香港的創業者去中環開公司,為什麽要在那開公司啊?那里真的太貴了。為什麽不位你的公司省錢?創業者不應該把錢扔在物業上,香港的房地產開發者已經賺夠了。對於創業來說,金錢太多會帶來危險。
G :所以曾經國內有做虛擬現實的創業者向我抱怨說,他的項目找投資很困難,所以你會建議他換一個地域去做這件事嗎?
T :當然,就像你說的,我會考慮這是市場的問題。有一位法國創業者,在法國 pitch 的時候沒反響,但在英國的時候,大家都喜歡他的項目。
在中國,也許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的風投者並沒有很多,但在韓國有很多。大多數相關的研發團隊都在韓國、日本。所以我還建議轉移他的聚焦點。
小城市還是大城市?
中外創業環境差異

T :我很好奇目前中國哪些地區是處於初級創業生態的?前海算嗎?
G :前海不屬於初級的地區,你知道前海是深圳一部分;我們有 6、7 個非常發達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成都和廈門;這七座城市中的創業生態比較完善,投資者也受過良好的教育。我認為南京、蘇州,或者一些中國更小的城市是符合你的描述的,在那里創業逐漸受到政府支持,但在整體的創業生態系統方面,還是處於發展階段。
T :我覺得在這種創業生態系統還不是很完善的城市中創業是有優勢的。有人知道葡萄牙的里斯本嗎?歐洲最早的創業工作室就在里斯本,他們沒有花很多錢就雇到了最好的開發者。所以如果我是創業者的話,我會考慮去小城市,因為在那里,雇用好的人才比較便宜,畢竟那里的工程師沒特別多的機會。
G :你說的話讓我想到了中國的珠海,離深圳很近的城市。雖然那里有兩家很大的科技企業——金山和魅族,前者是做智能手機的,後者做軟件;但這類城市會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它們沒有好的大學;你要知道,中國的教育地區差距狀況要比歐洲大很多,所以好的人才大多從大城市中的優秀大學中出來。而且在中國,還有一個狀況就是,小城市的優秀人才往往都會前往大城市求職,而不是留在小城市中工作。所以在中國,在小城市創業恐怕會遇到很多困難,這與歐洲不同。
T :這很有趣。深圳的大學怎麽樣?深圳的創業者們是如何找到優秀人才的?
G :相比於廣州,深圳的大學並沒有很好。但深圳有家非常巨大的公司——騰訊,里面有很多的優秀開發人才。但對於其他創業公司來說,它們需要花很多的錢才能把這些優秀人才引過來。我有個朋友在做創業公司,他本身是在大學當計算機老師的,所以他會直接用比較低的成本來雇用自己的學生。但這種情況很罕見,大多數情況下,創業公司只能通過高昂的費用挖優秀人才。
E - Residency 卡是什麽?
看歐洲小國如何打造無國界創業環境
G :你對現在許多創業公司都希望從國外招人的現象怎麽看?
T :我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很多創業的人都會想出國工作,想經歷些不同的東西,有時你在國內找不到合適的工程師,你就會從國外招聘。我想聊聊愛沙尼亞的 E-Residency 政策。愛沙尼亞一年前宣布將成為創業經濟,他們知道自己是一個小國,所以他們想成為數字創業國家。任何人都可以申請愛沙尼亞的 E-Residency 卡,有了這個卡,你就可以在愛沙尼亞開戶、在愛沙尼亞簽署文件。這會給你很多東西嗎?並不會。但這是一個國家第一次以數字身份發證書,如果你申請了,未來你就很容易申請到簽證。你可以開公司,得到投資人認證,你可以在任何地方開戶。如果你想創造一個無國界的創業環境,才能和想法都可以去任何地方,那麽你可以外包才能,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人力資本的流動。我認為這是 E-Residency 政策的目的。

G :我認為中國政府也該采取這政策。過去我們把勞動力送去全球,現在中國創業如此火熱,我們應該考慮從外界吸納人才到這里的創業公司來。
T :我認同你的看法。雖然我認為有很多歷史和社會因素,但在科技創業的環境下,我百分之百同意你。所以我很支持 E-Residency 政策,歐洲的創業公司應當能夠遷徙。我很樂意邀請國外的人士來科技寺交流。
不僅僅要交流,有時你還需要較量;中國功夫認為,較量也是學習的過程。創業是有上下文的運動,我碰你,你也碰我,我們要較量。
我曾經和一加手機的一個創始人交流,他說,「我們是世界一流的智能手機公司,我們不想僅僅被認為是一家中國公司,我們是一家全球性的公司。」他是對的。蘋果通過做其它產品,來資助手機業務。iPhone 的市場份額是 15% ,蘋果公司 80~90% 的利潤來自於蘋果手機。三星手機的市場份額很大,但它只構成 5% 的公司利潤。兩到三年前起步的一加,靠智能手機就盈利了;這在全球經濟中做得很棒。在谷歌公司里,最受歡迎的手機是 Nexus,第二就是一加手機了,所以僅僅把一加稱為中國公司是不對了,它是一家全球性的公司。但在媒體宣傳中,通常會把它稱為一家中國公司,我認為這是不公平的。阿里巴巴曾把市場部和公關部放在美國和香港,從未放在中國。想成為全球性公司的,市場部都不會在中國。像騰訊、一加、阿里巴巴和大疆這樣的全球性公司,會越來越多。
保持熱情,保持思考
找到與你一樣饑渴的隊友

G :最後一個問題,在你眼中,什麽是創業者最重要的內在因素?
T :饑渴。如果創業者不再饑渴的話,將會很可怕。很多人發展他們的公司,因為他們想變得富有。我不認為說這是個不好的目標。但我認為,如果對你做的事情沒熱情,公司就很難發展起來。如果有熱情,即使我有錢,我也會努力。我認為建設一家公司是不容易的,你必須有熱情。我認為很多優秀創業者都有這份熱情,即使他們有錢了,他們都會深入探討問題。他們一天里會用 14 個小時去考慮問題,用 1 小時鍛煉,剩下的時間用來睡覺,這就是他們生活聚焦的東西。
G :我相信優秀的創業者對他們的事業都是有熱情的,但是他們還需要雇用團隊與自己一起奮鬥,你認為創業者如何才能確保招到和他們同樣饑渴的隊友?
T :最好的公司會保證他們招聘到極度有熱情的人。我認為有兩個方法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創始人要保證招聘程序的質量,Facebook 和 Google 的面試一般是 8~9 輪,在如此漫長的面試後,公司就會非常了解這個求職者。他們招到新人後,還會一起吃飯,看看那人是否感到舒適。
第二,以倫敦為例,許多公司開始雇用失敗的前創業者。因為這些人知道怎麽建設公司,更重要的是,他們感覺自己失敗了,如果給他們再一次機會的話,他們會做得努力而正確。他們內心有再次證明自己的決心,而這正是創業者想要的。這種饑渴是買不到的,是人內心的。
版權聲明:
本文系作者投稿,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