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周年回顧(中) 楓葉資料室

來源: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455754

現在談個股,維他奶國際(345)與電視廣播(511),防禦性股份,老品牌有溢價,但主業務缺乏增長動力,新業務有待時間發展才能成為盈利驅動器(profit driver)。這些股份此刻沒有買或賣的急切性;除非急需現金,否則繼續坐。

威靈控股(382)與德林國際(1126),小型工業股,兩者都是替人作嫁衣裳,在目前的大環境下難有大作為,要揾位沽出。同是工業股的精電(710),產品技術含量較高,理論上盈利能力較強,但需留意歐洲經濟及日圓去向對其業務的影響。

南京熊貓電子(553),買入時因為其正在轉型,新業務有值得市場憧憬(炒作)的概念。一年下來,這隻熊貓又多了一個AH價差因素;如此一隻國人喜愛的熊貓,當然要繼續持有。

珠江船務(560),買入時因為其珠海概念,回頭看是失敗之選。正路是要沽出,不忍沽出也可寄望國企改革概念,終有一日炒到雞犬皆仙,炒埋珠船。講到失敗之選,講埋中國三江化工(2198),買入時因為bet on化工股復甦,不料隔離化工股升曬,此股升少跌多,證明揀股始終應該正視市場對某股的偏見,或許,管理層折讓應該被尊重。無論如何,此股要揾位沽出。

中國外運(598),買入時因為其持有的在A股上市的物流業務,很配合當時的物流概念。今天較少人談這概念,但內地物流行業發展仍屬朝陽,加上公司重組目標清晰,因此,當然要繼續持有。

復星國際(656),買入時因為認同其管理層的投資眼光,如過去兩年在歐美資產的投資上,Timing掌握很好。問題是,公司及管理層在資訊發放上透明度低,給估值造成折讓。這個問題未知在內地資金南下後,會否逐漸改變?此股可繼續坐,或揾位加碼。

CEC國際(759),買入時因為看好公司轉型成功,一路下來,管理層有眼光、有魄力,加上透明度高,我不會奇怪估值上會有溢價。未來看管理層如何處理工業分部去向,及公司如何完成轉型,屆時再評論此股的去留,此刻繼續坐。

相關舊文:周年回顧(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305

周年回顧(下) 楓葉資料室

來源: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457048

宏利金融(945),買入時因為美國利率確認見底,不論幾時加息,北美保險股已踏入復甦階段。一年下來,雖然市場對加息時間表沒有共識,股價仍然穩步上升,因此,當然要繼續持有,甚至揾位加碼。

港華燃氣(1083),買入這股乃因為林少陽對內地燃氣市場中長線發展的觀點,我們的blog亦早已記錄並跟讀者分享了。最近,燃氣板塊面對不小壓力,有說來年行業增長可能放慢,然而,作為一個十年大趨勢,中線的調整往往是收集的機會。至於短線操作,暫時持有並等待恐慌的出現好了。

石藥集團(1093),買入也是基於林少陽對內地醫藥股的評論,同樣也跟讀者分享了。最近,聯想繼續按原重組計劃減持,應該是收集的機會。因為少陽評論石藥的最新業績為優於預期,只是估值並不便宜,因此,股價轉弱可能是機不是危。

中煤能源(1898),買入時因為預期煤價跌了好一段日子,煤電聯動或開始進入合適時機,買煤股或可受惠板塊反彈。一年下來,煤電聯動沒有消息,白白輸掉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此刻多了一個AH價差因素,因此繼續持有,或沽出皆可。

講煤自然也要論電,中國電力(2380),買入時因為預期水電可受惠於2013年的多雨氣候。今年沒有這支歌唱,但根據林少陽的估值周期論,電力板塊仍然處於估值底部,可繼續持有,並等待收集的機會出現。

價值日本ETF(3084),買入時因為日本是2013年上半年的環球投資亮點。可惜安倍將焦點由經濟轉向政治,整整一年下來,經濟復甦進度基本上停下來,日經也是波幅上落為主。除非中日關係破冰,否則此ETF可沽出。

威勝集團(3393),買入時因為看好智能電網的發展趨勢。最近剛公布的半年業績頗為對板,更加預告下半年業績會更好,相信有助股價保持強勢。因此,可繼續持有,或等待收集的機會出現。

金山軟件(3888),買入時因為遊戲業務的強勁增長成為亮點,後來的小米效應及阿里巴巴泡沫,都成為此股的助燃。然而,一年下來,這些助燃幾乎已燃燒得七七八八,加上阿里巴巴行將上市,泡沫或要吹走一些。同樣觀點,慧聰網(8292)也應揾位沽出。

最後,新意網集團(8008),這隻有息有增長的科技收租股,已經講得太多,你懂的!不用多說,繼續持有。

相關舊文:周年回顧(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306

宣戰恐怖組織IS背景下 美國紀念911襲擊13周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100

周四是美國911恐怖襲擊13周年紀念日,華盛頓、紐約等地均舉行了默哀儀式,奧巴馬參與悼念。當下恐怖組織IS猖獗,奧巴馬稱將無情打擊其所在的每個角落;而IS之狠,令基地組織首領、911幕後主使本拉登都畏懼,遺書中稱他們不尊重生命。(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911memorial

周四,美國總統奧巴馬和妻子Michelle、美國副總統拜登、以及其他300名工作人員在白宮南草坪舉行默哀儀式,華盛頓降半旗。此後,奧巴馬出席了五角大樓的一個儀式,當年五角大樓是悲劇發生現場之一。

紐約是911受創最嚴重的地方,遇難者親屬聚集在世貿中心遺址,緬懷親人。

今日儀式與往常一樣,於8:46分開始,13年前的這個時刻,第一架被劫持的飛機撞上世貿中心北樓。儀式開始後,人們先默哀,隨後遇難者家屬宣讀近3000人的遇難者名單。

周三晚,奧巴馬發表講話,授權開始空襲敘利亞,延長為期一個月的對伊拉克空襲,強調“伊斯蘭國(IS)”的武裝正在產生越來越大的威脅,宣稱美國將領導廣泛的聯盟,通過空襲和提供地面支援擊退該恐怖組織,不過奧巴馬稱不會動用美軍地面作戰部隊。

此前,據華爾街見聞網站,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基地組織首領、911幕後主使本拉登在遺書中稱,基地組織要切斷與ISIL(後更名為IS)的一切聯系,因為該組織極為兇殘,ISIL公然不尊重平民的生命,其行徑可能破壞基地組織的聲譽。

前些天,IS用殘忍方式殺害了兩名美國記者,並將砍頭視頻公布於網上。行刑者為英國人,而近幾年可能有至多500個英國聖戰分子去往敘利亞和伊拉克,令人頗為擔心。

911恐怖襲擊事件回顧:

2001年9月11日,早上8:46分,第一架飛機撞上紐約的世貿中心北樓;9:03分,第二架飛機撞上世貿中心南樓;9:37分,第三架飛機撞上首都華盛頓的五角大樓;10:03分,第四架飛機原來的目標可能是白宮或國會大廈,由於機上人員與恐怖分子搏鬥,最後飛機在賓州墜毀。

世貿中心死亡人數2751人;五角大樓125人;賓州45人。四架飛機上總共有256人喪生。9/11襲擊死亡人數超過了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

2001年10月7日,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對阿富汗基地組織和塔利班開戰,以對911事件報複,這也標誌著反恐戰爭的開始。聯軍官方稱這場戰爭的目的是逮捕本拉登等蓋達成員並懲罰塔利班對恐怖分子的支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650

雷曼六周年大贏家:黃金、白銀和美股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240

不知不覺,距離2008年金融危機最高峰雷曼兄弟破產已經有6年時間。在過去的六年時間里,拜美聯儲的寬松政策所賜,黃金和白銀整體漲幅分別為61%和71%,標準普爾指數則上58%。但是與六年前相比,美國的就業情況(經濟)並未有任何改善。

“雷曼後”時代資產表現大起底:

20140915_EOD1

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增長3.5萬億美元成為幕後推手:

PLUS

至於就業和經濟複蘇?只能“呵呵”了——就業人口比例從62%不增反降至59%。

LEHAMan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18

“郎顧之爭”十周年祭 關於國企改革理論分歧的思考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4106

編者按:重提“郎顧之爭”,是因為事涉國企改革的大問題。不遺忘、不回避、不漠視、不懼怕,勇敢地正視矛盾,積極地尋求解決之道,是“郎顧之爭”十年後仍值得再談的原因所在。本文不代表南方周末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歡迎更多分析文章。

推動社會的改革與創新,僅憑激情和感覺是遠遠不夠的。在政治與民眾之間,需要一個充分發育的、具有獨立批判精神的公共知識分子階層,為社會決策提供專業、理性、客觀、系統的理論支撐。

爭論,還是不爭論

2004年8月9日,郎鹹平在複旦大學的一場公開演講中,點名批評格林柯爾董事長顧雛軍在“國退民進”過程中“席卷國家財富”。顧雛軍強硬還擊,由此點燃了一場迅速席卷全國的“郎顧之爭”。

爭論從國企改革議題開始,迅速向深處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延伸。爭論的主體從學術圈迅速蔓延至社會各界。代表不同立場的意見領袖高調登場,形成了針鋒相對的兩大陣營。爭論雙方在亮出底牌後,似乎都感到議題的宏大與沈重,及理論準備的不足。顧雛軍戲劇般地鋃鐺入獄成為一個契機,爭論在沒有勝負結局的情況下,極其怪異地戛然而止。此後,爭論,還是不爭論,成為兩大陣營內心的糾結。

小平同誌所說的“不爭論”,是針對某些不涉及原則、立場和方向的具體措施和手段而言,以免無休止的糾纏耽誤了改革發展的時機。對於涉及原則、立場和方向的重大理論問題,小平同誌從來都是旗幟鮮明主張“要爭論”的。這在小平同誌的思想理論體系里面有全面準確的表述,這也是中國共產黨實現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的基本態度。

“郎顧之爭”中的國有資產私有化議題,就是一個必須爭論且繞不過的重大理論問題。遺憾的是,“不爭論”被其中一方擡了出來,作為回避過早觸及核心議題的擋箭牌。

十年過去了,當初繞著走的巨石卻依然橫亙在我們面前。“不爭論”並沒有使雙方的分歧因時間和形勢的變化而消弭,反而牽涉出更多的政治和社會問題。分歧一直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潮底層潛行,長時間地積蓄能量,如今正在強有力地浮出水面,成為當今社會階層利益撕裂、改革共識破裂、政治訴求分裂的最危險因素。

如今,“不爭論”正在產生變種。有人把正常的爭論視為“反對國企改革”,企圖通過封殺不同聲音來制造“不爭論”;有人幹脆只做不說,根本不給你爭論的機會;有人爭論觀點是一套,實際路徑是另一套。如此這般,千奇百怪。十八屆三中全會主推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也正在演變成一些人主張徹底私有化的依據。

這場“爭論”遲早還要再來。這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拖延下去,最後的代價將超出所有人的心理預期。與其這樣,還不如來一場幹脆的爭論。

“郎先生”歸來!“顧先生”歸來!

務實,還是務虛

“郎顧之爭”的發生,是國企改革的矛盾和問題不斷積累的結果。

回顧國企改革的整個歷程,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殘酷的事實:國企改革的理論創新一直滯後於實踐探索。國企改革是在理論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強行啟動的。現在回頭看,國企改革的前半段,至少在中國共產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以前,一直處在曲折的“試錯”過程中。十五屆四中全會作出了《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以及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的進一步闡述,才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科學的行動綱領,基本明確了國企改革的大原則和大方向。但是在此路線方針政策大框架之下,一些重大理論問題仍有待破解,涉及具體的改革細節,仍需要大量的理論充實、完善和創新。

一些人對此並不服氣。他們要麽直接予以否定,要麽進行相反方向的解讀,要麽就在具體實踐上另搞一套。於是,理解與認識的分歧借助於理論的滯後,便將實踐上的搖擺和偏差不斷地放大,導致矛盾和問題的不斷積累。

理論的滯後又和中國學術界的浮躁有關。在國企改革理論探討中,許多研究成果不過是改革過程與經驗的總結,或他人學術觀點的匯總,以及對舶來品的中國語境表達而已。學術界越來越喜歡“務實”,喜歡在具體操作層面發表宏論。一些學者已然成為“學術明星”。他們拿捏著媒體的喜好,揣摩著大眾的情緒,習慣於就國企改革的某一個枝節問題,從某一個角度發表“靈感式”的觀點,說說而已,說完拉倒。

由於“務虛”與“務實”交錯在一起,導致焦點彌散。加上學術界自身的不足,更多的時候是各自表述,對天放空槍,結果誰都沒被打中。你說理論,他說實踐;你說實踐,他說國情;你說國情,他說世界;你說世界,他又說回理論。相互對罵來回繞,東拉西扯一團糟。

如果說改革開放前30年重“務實”、重實踐、重“怎麽辦”、幹起來再說,側重於讓實踐來檢驗真理的話,那麽在矛盾已難以調和的當下,應該重“務虛”、重理論、重“怎麽看”,看清楚了,再往下走,必須回歸讓真理來指導實踐。在把“道理”說清楚後,讓我們再懷著無比堅定的信心,朝著更加清晰的目標,重新上路。

左派,還是右派

十年前的“郎顧之爭”,要說有什麽後遺癥,就是它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把中國社會分成了對立的兩派。人們把塵封已久的鬥爭標簽——左派和右派——翻了出來,分別給兩大陣營的頭面人物貼在臉上。

由於絕大多數的人對左和右的準確含義並沒有深入的了解,相互摻雜了對好人、壞人、善人、惡人的角色認證,正常的學理爭辯也帶有了非理性的羞辱成分,甚至人身攻擊。與歷史上大不相同的是,被冠以右,可能還是一種時髦的雅稱,說明你敢說話、有擔當;被稱呼為左,基本上就是罵人了,說明你思想守舊,阻礙歷史前進。如果不幸被定性為極左,你基本上就沒有發言權了。比如某位被歸為左類的著名學者已公開抱怨:“現在的論壇基本上都不邀請我了。”

另外值得註意的是,有些學者雖然被歸為右,但是在其行動哲學上卻是極左的一套,即罔顧客觀事實,脫離基本學理邏輯,極力渲染片面的、負面的、不實的數據材料,提出一些根本不適合中國國情和現實可能的建議和主張,並極力揶揄、醜化和壓制爭論對手。

當下社會存在的左右之分,其實更多的是一種主觀臆想。有這個臆想在先,必定會影響我們對真理的認知,甚至影響我們整個追求真理的過程和手段。

真理是沒有左右之分的。它是什麽就是什麽。找到了真理,把握了真理,就不會有左右的搖擺。

也許真有那麽一些人、一些團體或一些勢力,對所謂的右有著固執的偏好,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與之公平、公開地論戰,也並不影響我們從對手的身上發現尋找真理的線索。

因此向中國的學術界和媒體倡議:從此不再以左右自詡或者互封。在追求真理的途中,我們彼此就是不可或缺的對立統一體。

“郎先生”不必因左而以為就勝券在握,“顧先生”也不必因右而遮遮掩掩。讓我們回到學術聖壇,回到春秋諸子論戰的環境,為我們各自以為的真理而戰。

公知,還是良知

十年前的“郎顧之爭”,把中國公共知識分子集體推到前臺。

“郎顧之爭”發端於2004年8月。同年9月,某周刊首次推出公共知識分子概念,並選出“影響中國公共知識分子50人”名單。在這個50人名單及以後每年選出的50人名單里,那些在“郎顧之爭”中橫刀立馬的風頭人物赫然在列。

然而,公共知識分子這個稱呼很快就成為網絡上嘲諷對手的代稱。導致“公共知識分子”聲名狼藉的原因有四點:政治投機、利益代言、漠視不公和道德缺失。在“郎顧之爭”中,某些公共知識分子這樣的表現可謂淋漓盡致。在“郎顧之爭”之後,在國企改革議題上,他們依然將大量缺乏基本立場、理論邏輯、客觀判斷和事實依據的言論訴諸媒體與網絡,讀來既令人憤慨,又使人汗顏。

盡管如此,我仍要在此向全社會呼籲:其一,公共知識分子是一個偉大的稱謂(朱大可語),請維護對公共知識分子的尊敬;其二,請公共知識分子找回自己的良知,守護這個偉大的稱謂。

推動社會的改革與創新,僅憑激情和感覺是遠遠不夠的。在政治與民眾之間,需要一個充分發育的、具有獨立批判精神的公共知識分子階層,為社會決策提供專業、理性、客觀、系統的理論支撐。

良知是指人類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識。人類越走向文明社會,良知的力量就越明顯。知識分子作為承載具象文明的人群,先天便具有更強烈的良知意識。

如果我們不相信良知的力量,那就真的無可救藥了。

中國正處於急劇的轉型時期,知識分子階層也在發生深刻的轉型。知識分子群體又該如何維系自身的良知?公共知識分子的良知又是什麽?

其一,對歷史負責。要有歷史的負重感,凡事多從歷史的選擇與現實的延續角度思考答案,不可妄下論斷,更不可意氣用事,張口就推倒重來。

其二,對人民負責。說到底,學術理論只有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如果只是為少數人甚至權貴階層服務,那必定為君子所不齒。

其三,對學術負責。知識分子之所以有別於普通民眾,就在於其受過專業的學術訓練,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能抽離具體到一般,有著嚴謹的邏輯推導能力,切莫犯下連普通民眾都知曉的邏輯錯誤和常識錯誤。

其四,對自己負責。知識分子應該是最珍惜自己名聲和氣節的人群,他們也因此品行而得到社會普遍的尊重。知識分子不能像政客那樣滴水不漏,也不能像市井潑皮那樣隨意罵街。他們應該是有理論,有實際,真性情,敢擔當。

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學術負責,對自己負責。這應該是每一位公共知識分子的良知。在此基礎上展開爭論,不管誰勝誰負,我們離真理就不遠了。

最後鄭重呼籲:其一,要以高度的理論自信,營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理論探討環境。真理不怕爭論,要在與各種理論的較量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並由此教育和團結廣大民眾;其二,要支持和監督媒體在爭論中發揮公正、公平、公開的輿論平臺作用,糾正某些媒體演變為單方面理論流派輿論工具的傾向;其三,既要鼓勵和寬待基於理論層面探討的各種不同意見,更要制止違背憲法的言行。

謹此呼籲並建議,表達對“郎顧之爭”十周年的紀念。

(作者為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552

上海自貿區周年慶:部委表態支持 外商投資限制進一步放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766

9月29日,上海自貿區掛牌將滿一周年。

國務院今日調整自貿區規定,允許外商以獨資形式從事鹽的批發,物探、鉆井、測井、井下作業等石油勘探新技術開發與應用,投資與高鐵、城鐵配套的服務設施的研發制造,航空運輸銷售代理業務及鐵路貨物運輸等。

近日,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工商總局和發改委集體表態,中央部委將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複制推廣為基本要求,繼續全力支持自貿區建設這一國家戰略。

商務部部長助理王受文表示,自貿區在市場準入方面有重大改革。目前,商務部正配合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完善社會信用體系、信息共享平臺和相關執法體系建設。

海關總署副署長孫毅彪稱,自貿區成立一年來,海關共推出23項監管服務新政。“凡市場能調節、社會能管理、行業能自律、企業能自主的,就要有序地‘放’。”

國家工商總局副局長劉玉亭表示,改革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問題:一是放寬市場準入後,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的緊迫性凸顯,具有系統性、整體性、綜合性、協調性的“嚴管”制度體系尚未建立,社會共治環境有待加快形成;二是工商部門與有關行業主管部門之間的協同管理方式需要創新突破。這些都是下一步改革的方向。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稱,發展改革委全力支持上海自貿區建設。為強化上海自貿區的事中事後監管,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將在自貿區內試點外商投資安全審查機制。

國務院今日發布通知,宣布從多方面放開或放松外商投資限制以下為國務院暫時調整相關法規後的部分實施情況:

允許外商以獨資形式從事國際海運貨物裝卸、國際海運集裝箱站和堆場業務

允許外商以合資、合作形式從事公共國際船舶代理業務,外方持股比例放寬至51%

取消對外商投資進出口商品認證公司的限制,取消對投資方的資質要求

允許外商以獨資形式從事鹽的批發,服務範圍限於試驗區內

允許外商以獨資形式從事提高原油采收率(以工程服務形式)及相關新技術的開發應用

允許外商以獨資形式從事物探、鉆井、測井、錄井、井下作業等石油勘探開發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允許外商以獨資形式從事植物油、食糖、化肥的批發、零售、配送,糧食、棉花的零售、配送,取消門店數量限制

允許外商以獨資形式從事鐵路貨物運輸業務

取消對外商投資郵購和一般商品網上銷售的限制

允許外商以獨資形式從事航空運輸銷售代理業務

取消對外商投資房地產中介或經紀公司的限制

允許外商以獨資形式從事攝影服務(不含空中攝影等特技攝影服務)

暫時停止實施相關內容,允許外商以合資、合作形式(中方控股)從事中國傳統工藝的綠茶加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576

【形勢】上海自貿區周年考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4648

上海自貿區周年考 (JZ多媒體解決方案/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472

雙十一現場》全球最大周年慶 馬雲再寫奇蹟 阿里巴巴一天吸金近三千億的祕密

2014-11-17  TWM
 
 

 

雙十一購物節又來了,這是阿里巴巴第六個雙十一,但也是在紐交所上市後的第一個,因此格外受到各界矚目。為了迎接這次挑戰,馬雲早已做足準備,以二八八五億元的成交金額,再次刷新市場紀錄,也又一次交出漂亮的成績單。

撰文‧簡育棋

「五、四、三、二、一!」十一月十日晚上十一點,在阿里巴巴的中國杭州總部,從世界各地飛來的媒體多達四六○人,他們引頸企盼、高喊倒數;倒數結束的那刻,上頭掛著的黑色大螢幕開始跳動,一個又一個的數字湧了出來。是的,雙十一購物節又來了!

三十八分鐘過去,激情沒有退去,總部戰情室裡的情緒不斷高漲,因為雙十一購物節才剛開賣第三十八分鐘,交易總額就突破了人民幣一百億元(約合新台幣五百億元);這個數字在去年是開賣了五個小時後才出現,今年卻不到一個小時就達到了。

這不是阿里巴巴第一次舉辦雙十一購物節了,而是第六年,現在已經演變成全中國、甚至用全球最大的「百貨公司周年慶」來形容,都不為過。可是,今年的雙十一購物節對阿里巴巴來說,意義比前五年都重要。因為九月才在美國成功掛牌上市,寫下美國史上金額最高的募資案,阿里巴巴董事長馬雲的壓力比誰都大,原因無他,因為阿里巴巴的所有股東們都在看,到底馬雲要如何再創雙十一購物節的奇蹟?

積極對外招商

BMW、亞馬遜都加入戰局「現在大家對我們期待特別高,壓力挺大的,因為阿里確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麼好。」在雙十一結束前一個半小時,身穿綠色毛衣的馬雲忽然現身戰情室,他抬頭看了看大螢幕上的數字,微微地說了聲:「挺有趣的。」雖然他強調自己並不在意數字有多大,但和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一樣,都對中國的內需潛力感到震撼。

「今年的雙十一已經不是在比便宜,靠的是新產品和新服務。」馬雲說:「我們是用新奇方法把中國內需挖掘出來。」他相信等到雙十一十周年的時候,全世界都將會因為年輕人的創造力而感到驚豔。

一位電子商務業者就這麼形容,現在說到雙十一,就好像是百貨業的周年慶,或是糕餅業的中秋節一樣,雙十一購物節之於電子商務業者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去年成交金額一八一○億元超越美國的網路星期一(Cyber Monday)購物日後,雙十一購物節基本上已經穩坐全球最大購物節的地位。

但馬雲的野心可不僅於此,打從今年初起,馬雲就拍板定案最重要的策略,就是要走出中國、向海外拓展。隨著阿里巴巴的規模日益壯大,雙十一購物節自然不能再停留在亞洲,阿里巴巴營運長張勇便直言:「這是第一年,我們想把雙十一從中國消費者的節日,變成全球消費的節日!」為了達成這個目標,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平台從年初就開始積極對外招商,找的都還是一線的國際級品牌,從國際精品等級的Gucci、Coach、BMW,到GAP、耐吉,就連美國最大電子商務平台亞馬遜也入駐,賣起自家品牌的電子書Kindle。

根據阿里巴巴官方資料,光是今年新加入雙十一購物節促銷的國際品牌,就超過兩百家,總計今年光是天貓平台上參與雙十一購物節的店家數,就超過二萬七千家。

用大數據預測

預估備貨、物流調度九成準有了國際品牌的加持,自然被雙十一購物節吸引的消費群,也會跟著打開。但是,阿里巴巴要想把產品賣到全球、賺全球消費者的錢,商家數、商品數、消費者數量都跟著爆炸性成長,後續配套如果沒有到位,只會砸掉阿里巴巴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而這次,他們拿出來的法寶叫做——大數據。

「創造這個節日,不是由阿里巴巴一家公司辦到的,要靠整個生態系。」張勇說的,正是造就這上千億元業績背後的龐大力量,除了阿里巴巴出動上萬人,同時間,還有一二五萬名快遞、近百萬名客服人員,在這二十四小時內,進行高張力的作戰。

為了在雙十一購物節再創高峰,阿里巴巴很清楚,他們引以為傲的大數據技術,將會是成功的關鍵。他們要用這個累積十五年電商經驗的大數據技術,幫助商家預測哪些商品會熱賣,幫他們做最精準的備貨量預估,就連各個區域的物流調度,阿里巴巴也用大數據來做預測,讓物流業者可以提前做準備。

參加過雙十一購物節的商家都知道,備戰雙十一,絕對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最慢從三個月前就得開跑。像是連續六年都參與雙十一購物節的圓通速遞總裁相峰,就好整以暇地坐鎮在上海華東轉運中心,因為早從年初,他就在為雙十一購物節做準備。

圓通速遞運營總監吳建飛指出,今年六月,靠著大數據的預測,阿里巴巴就已經提供他們對雙十一的訂單預測數據,這些數字不只有總量預估,還精細到連各地區的數量都有,讓物流業者可以提前安排。

你一定會懷疑,這個預測會準嗎?「從往年經驗來看,阿里巴巴的預測準確率可以超過九成。」吳建飛說。所以,圓通速遞今年新增了四十一個物流轉運中心,添購六一五輛車,近兩個月更是大量招募、培訓人力,找來三萬多人,都是為了雙十一。

商家戰線拉長

三個月前就備戰 全力衝刺「去年,圓通速遞雙十一的送貨量是一千兩百萬件,今年預估會成長到一千八百萬件。」吳建飛有信心在萬全準備下,今年絕不會發生「爆倉(指物流量太大,卡在轉運中心送不出去)」的窘境。

不只是物流業者做了十足準備,商家更是戰戰兢兢。場景拉到上海吳江的達芙妮電子商務倉庫,十一月十日下午兩點,超過兩萬坪的倉庫,除了滿滿的貨架,一條條新架設好的包裝流水線,同樣也是為了要迎接十個小時後將湧進的雙十一訂單。

「去年我們備了六十萬雙,今年要增加到一三五萬雙!」達芙妮首席運營官胡煥新為了雙十一購物節,早在三個月前就動了起來,整合系統、物流、商品組合和定價策略等各部門人員,甚至還成立雙十一準備小組,就是要抓住雙十一的商機。

胡煥新說,去年就是在包裝和出貨遇到瓶頸。所以他們一改過往用桌台檢裝產品的方式,首度採用流水線設計,還要求在雙十一購物節期間採取兩班制輪班,二十四小時作業。

除了這些實體動作,商家為了衝高業績,連網站上的曝光度、廣告位置與金額,也要搶破頭。像是國內網購女裝大廠OB嚴選營運長張祐誠就說,他第一年參加雙十一購物節時,天真地以為只要在十一月十一日零點零分把廣告競標金額丟出去,就可以安心睡覺,沒想到隔天醒來才發現,竟然沒有半點廣告曝光,也帶不進購買流量。

一天抵三個月

商家不惜流血降價拚業績

原來,雙十一這天的廣告價位不比平常,每分每秒都在變動,「假設平常買一千人曝光量的成本是人民幣七元,但雙十一購物節可能要出到人民幣一百元!」有了那次教訓,這些年的雙十一購物節,張祐誠都會提前幾天到上海辦公室現場,做沙盤推演,二十四小時緊盯廣告價位,由他親自來做即時競價。否則一不小心,比平常準備更多的貨量,恐怕就要在貨倉等著發霉了。

今年首度參加雙十一購物節的台灣美妝通路業者八六小舖總經理王閔麒就說,「第一年參加本來比較保守,但和天貓溝通完,還是決定打出流血價。」不過犧牲是有代價的,他預期單單雙十一這天的業績,就可抵得過三個月的銷售量。

隨著銷售金額一直向上跳,投資人已經率先在阿里巴巴的股價上表態,雙十一購物節才進行不到一半,阿里巴巴的股價就已經大漲四%,看來是相當滿意雙十一購物節的成績。確實,在時序走到十一日深夜十二點,雙十一購物節的金額來到人民幣五七一億元(約合新台幣二八八五億元),較去年成長近六○%。這一仗,馬雲打得漂亮!

屢創全球網購銷售紀錄!

近6年淘寶「雙11」交易金額 單位:新台幣,億元阿里巴巴從2009年開創雙11購物節起,已邁入第6年,今年交易金額再創新高(左上圖),就連鮮少公開露面的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左下圖),也親自接受台港逾50家媒體聯訪。

2009 2.5

2010 45.4

2011 252

2012 926

2013 1810

2014 2885

今年11.11刷新的紀錄

100億元 活動開始

38分28秒,成交額超過人民幣100億元12家 開賣12小時,商家成交額超過人民幣1億元的有12家小米機賣最好 單店銷售前5名:小米(連兩年奪冠)、海爾、華為、優衣庫、林氏木業(截至11/11 20:30)

香港人 最瘋 海外市場

成交金額前5名:

香港、俄羅斯、美國、台灣、澳洲(截至11/11 20:30)註:截至11月11日晚間8點為止,參與雙十一購物節的國家╱區域數達到214個。

資料來源:阿里巴巴

台灣電商跨海取經

提前觀摩「雙11」

就在全球繃緊神經備戰雙11購物節時,十多家來自台灣的電子商務業者,悄悄地提前飛抵阿里巴巴杭州總部。這不是一般的觀光團體,因為在四天三夜行程裡,他們以朝聖心情,直擊全球最大電子商務公司的總部,聽阿里巴巴高階主管分析趨勢,成了台灣商家的尋夢之旅。

其中,他們賣的產品可不是一般的消費性產品,甚至好幾個都是出身傳統產業,卻在阿里巴巴平台上,走出世界。像是賣舞台燈的商家萬晉,老闆戴經洲投入專業舞台燈具市場已經超過20年,早年台灣藝文中心、展館、攝影棚等舞台燈光,都可以看到萬晉的舞台燈。

白手起家的他,公司全盛時期員工多達30名,卻因價格競爭,國內市場萎縮,最後戴經洲竟只剩下日本市場,員工數更縮減到只剩兩人。戴經洲很清楚,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為了走出去,他找到了阿里巴巴,從網頁設計、產品介紹開始學起,最後居然成功讓萬晉的舞台燈賣到法國、美國與阿根廷,營收也從只有200萬元衝到1100萬元。

萬晉不是特例,台灣美妝品牌萊慕思(LA FAON)負責人沈一傑,也從一人公司變美妝品牌,成功把產品賣進加拿大、越南、荷蘭、捷克。看到阿里巴巴在杭州的壯大,更讓他們明白,為何中國電商們會說:「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388

全球最大黃金ETF十周年了:資產規模較高點縮水2/3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795

本周SPDR黃金ETF(代碼GLD)將迎來發行10周年紀念,這一全球最大的黃金ETF在2004年11月18日發行。作為第一貴金屬ETF,SPDR黃金規模峰值曾達到767億美元。不過受到美股及美元的反彈,SPDR黃金目前的規模為270億美元。

盡管過去兩年SPDR黃金跌幅高達34%,但是歷史收益(過去10年)依然達到149%,比標普500指數同期的112%收益更高。在2011年8月19日,SPDR黃金767億美元的規模曾經一度超越SPDR標普500指數基金(代碼SPY),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ETF基金。目前SPDR黃金規模依然為全球第九。

GLD僅用了3天規模就擴大至10億美元以上,為歷史最快;排名第二的PIMCO Total Return ETF用了2個半月才達到如此規模。

嚴格來說,GLD並不是ETF,而是授予人信托。但是它運行和交易的方式和ETF並無二致,因此市場一般都將GLD定義為ETF。和普通股票或者債券類ETF相比,GLD的盈利稅更高,達到28%,股債類ETF只有20%。

GLD單日的平均交易量只有10億美元左右,遠低於現貨黃金200億美元/日和倫敦OTC市場1500-2000億美元/日的規模,因此對於黃金市場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編者註:黃金ETF基金是指一種以黃金為基礎資產,追蹤現貨黃金價格波動的金融衍生產品。由大型黃金生產商向基金公司寄售實物黃金,隨後由基金公司以此實物黃金為依托,在交易所內公開發行基金份額,銷售給各類投資者,商業銀行分別擔任基金托管行和實物保管行,投資者在基金存續期間內可以自由贖回。作為一種在交易所交易的開放式基金,黃金ETF基金的基礎資產是黃金現貨,並以基金份額價格的變動反映黃金現貨減去應計費用後的價格變動為目的。基金持有黃金並可隨時以一攬子數量實現黃金和基金份額之間的交換。值得註意的是,黃金ETF為被動型投資基金,它不能持有或交易高風險的衍生產品,如期貨和期權等。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629

【專欄】4G一周年 獨角戲里中移動扮演“還鄉團”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1/148312.html

i黑馬註:期望借4G的先發優勢做“還鄉團”的戰略意圖十分明顯。但這個戰略意圖目前僅僅局限於布局之上,尚未能真正接上地氣,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是智能手機出貨量放緩,市場尚未進入更新換代的節奏,其二是3G網絡對部分用戶已經富余,尚無須大躍進到4G。

\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張書樂


小時候看過紅色電影的都明白,還鄉團總是“別看你今天叫得歡,小心明日拉清單”。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發放4G牌照,宣告我國通信行業進入4G時代。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分別獲得一張TD-LTE牌照。一年中,只有中國移動在隨後的12月18日正式啟動了4G手機服務。直至2014年6月25日,工信部批準電信、聯通在16城市開展LTE FDD和TE-LTE混合組網試驗,電信、聯通才正式啟動4G手機服務,以FDD LTE開展4G手機業務試點。

整個4G一周年,中移動一直在唱獨角戲,而且唱的很歡。為此,筆者和中國商報記者張惠進行了一番探討。

在筆者看來,所謂4G商用一周年,其實只是中移動一家的節日,4G對於大眾來說,感覺無外乎是:廣告打的震天響,體驗壓根沒感覺。在4G時代,無論是運營商還是用戶,都已經沒有了3G時代的那種激情,最大的根源就類似3G初始階段,運營商不換卡不換號享3G的忽悠式營銷,對於還需要換手機的用戶們來說,失去了吸引力。而4G網絡覆蓋不足,終端過少,缺少當初3G時代智能手機大流行這樣的外在刺激,加上其他運營商還在觀望中,並等待FDD牌照,都使得4G商用第一年,有些落寞。

當然,中國移動自然不會放棄這樣一個獨霸全場的好機會。截至2014年10月底,中國移動建成57萬個TD-LTE基站,4G用戶突破5000萬。中移動表示,這已是全球最大規模的4G網絡,明年將是大規模投資4G的最後一年。

從這些行動和言論上看,中國移動的大面積布局,目的就在於借助自己在TD網絡上的既有優勢,和還在寄希望於FDD牌照的競爭對手拉開距離。在3G時代受制於制式而被吞噬了不少用戶和市場的中國移動,期望借4G的先發優勢做“還鄉團”的戰略意圖十分明顯。但這個戰略意圖目前僅僅局限於布局之上,尚未能真正接上地氣,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是智能手機出貨量放緩,市場尚未進入更新換代的節奏,其二是3G網絡對部分用戶已經富余,尚無須大躍進到4G。

“還鄉團”有資源優勢,卻未必能得人心,據了解,在4G網絡覆蓋不到的地方,4G用戶會自動切換至3G甚至2G網絡。亦有用戶吐槽稱“花4G錢用3G網現象”。當然,這種現象在3G時代就一直存在,也被消費者廣為詬病,覆蓋度主要在城區的4G網絡,尚有太多死角需要填補,“無縫銜接”的真4G網絡尚有距離。當然,只要在價格上予以合理調配,這一問題並不會有太多影響,只是用戶體驗會略有差距,特別是對智能手機目前最大的有效拓展地區——廣大農村來說。

而且“還鄉團”的好日子也未必還能維持多久。有傳言,12月中旬工信部將下發第二張4G牌照,即FDD牌照。如果傳言成真,則聯通、電信將會結束觀望模式,積極主動加入競爭之中,終結中國移動的“獨角戲”,競爭加劇自然會引發價格戰,並真正讓4G網絡的覆蓋範圍、體驗效果、價格區間都發生實質性的變化。FDD不出,4G的真正商用就不會到來。

2014年,不過是4G商用的試用期罷了……

【作者:張書樂 微信號:zsl13973399819  每日更新的互聯網產業分析,獨家獨到的觀點火力全開,歡迎訂閱張書樂的微信公眾號】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和作者一起交流:http://ask.iheima.com/?/people/zhangshuyue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