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敲骨,再吸髓 瀋陽萬通原始股連環騙局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033他是用傳銷賣原始股的開山鼻祖。
「賣高價產品-賣產品送原始股-賣美國上市公司的原始股-股東需購買更多高價產品以幫助提升業績盡快上市-小額貸款公司可為買高價產品提供貸款」,這個佈局精巧的連環套步步演化,將貪心卻又無知的老百姓深深拖入財富漩渦。
「我知道這一天遲早會來。」於洪剛對前來抓捕他的警察說。這是2012年3月26日發生在瀋陽桃仙機場的一幕,即將登機離境出國的於被瀋陽警方抓獲。
於洪剛是瀋陽萬通國際集團董事長,他炮製了一個赴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財富神話,在瀋陽本地下崗老頭老太太中廣為流傳──「投資萬通集團原始股,上市後能賺幾十倍乃至上百倍」。
但財富神話逐漸穿幫。2011年12月,瀋陽警方正式對瀋陽萬通國際集團立案,並開始秘密偵查。感覺到危險的於洪剛,計劃離境出逃,但被警方刑拘。
經過半年多偵查,瀋陽警方最近宣佈破獲瀋陽萬通集團非法發行股票案。目前,涉案的於洪剛等人已移送檢察機關公訴。
警方查明,這起案件以購物配送原始股為誘餌,不僅以遠高出實際價值的價格向群眾銷售保健產品和飲水機等產品,還瘋狂銷售萬通集團「原始股」,並設有小額信貸公司提供貸款。這起傳銷席捲遼寧、北京、天津等7個省市,涉案金額超過2億。
這個連環套佈局之精妙,連辦案民警也感慨地說,「這是一起典型的高智商案件。」
這場精心經營近十年的原始股傳銷騙局,究竟是怎樣一步步請君入甕的?
內部股遊戲緣起
生於1965年的於洪剛,畢業於哈爾濱理工大學財經專業,是一位精於算計又巧舌如簧的瀋陽商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於洪剛大學畢業後在瀋陽一家國有企業做財務工作,後來在1992年下海,跳槽到瀋陽當時著名的民營企業東宇集團——彼時,東宇集團如日中天,出手闊綽的東宇老闆莊宇洋,當時給手下的所有中高層配房、配車,一時間在瀋陽市造成了轟動效應。
「於洪剛很聰明,很快得到莊宇洋的賞識,升為東宇集團財務部部長。」東宇集團前員工白勇對南方週末記者介紹說。
在東宇集團,於洪剛成為莊宇洋進行資本運營的資金調度心腹大將。莊宇洋當時就已將主要心思都用在資本運營上,於洪剛也從中得到不少鍛鍊。
東宇當時已收購了上市公司北商技術(後幾經重組,現為深交所上市公司「三湘股份」SZ.000863),通過所謂的資本運營,把上市公司掏空,後來在2001年把已成空殼的這家公司倒賣出去,淨賺八千多萬。
2001年,東宇集團在實業領域的經營出現大幅虧損,一向順風順水的資本運營也出現問題——東宇收購上市公司瀋陽化工遭遇挫折,在二級市場做莊也慘遭套牢,資金鏈告急。
莊宇洋帶領於洪剛等眾多東宇高管,設計了一個發行內部原始股和債轉股的救急手段。雖然此時東宇收購瀋陽化工已基本失敗,但東宇還是在瀋陽本地頻頻釋
放虛假的利好消息,宣稱已經成為瀋陽化工的大股東,內部的原始股將來變成上市的流通股,能賺幾十倍。於是,很多瀋陽市民紛紛購買東宇內部股,認購場面異常
火爆。
至今,仍有不少瀋陽市民還保留這些已成廢紙的東宇內部股,損失慘重。白勇的一位親戚當年也買了3萬股,當南方週末記者陪他來到東宇大廈的辦公室時,一名在場的東宇男性員工說:「3萬股算什麼?還有買20萬股的人呢,自認倒霉吧。」
「於洪剛後來搞萬通原始股的花樣,就是受到當年東宇賣內部股的啟發。」白勇對南方週末記者苦笑說。讓他鬱悶的是,出於對老同事的情誼,他後來也認購了2萬元於洪剛公司的原始股,而兌現遙遙無期。
千萬年薪的誘惑
東宇集團雖然通過賣內部原始股解了資金燃眉之急,但已是窮途末路,於洪剛開始考慮退路。
2002年8月,中國帝傑國際金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在香港註冊成立。於洪剛持有其股份總額的50%,並成為公司法定代表人。
一場長達10年的傳銷騙局由此拉開帷幕。
帝傑集團很快就在瀋陽繁華地段的中山路195號陽光財險大廈18層,成立「瀋陽帝傑營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瀋陽帝傑」)。於洪剛出任該公司法定代表人,這也是「萬通國際」的前身。此時,於洪剛仍擔任東宇集團財務部部長,直至2005年才離職。
從2003年起,瀋陽帝傑開始發展傳銷網絡,並借此高價銷售淨水機、保健品、化妝品等三大類產品。於洪剛把這個傳銷網絡大言不慚地稱為「人際網絡、
結算網絡、網際網絡三結合的電子商務網絡營銷平台……會員不斷零售、服務、推薦,可兼得其他11項獎項,年收入可高達570萬-1000萬元」。
在千萬年薪的蠱惑下,不少瀋陽市民紛紛加入瀋陽帝傑的傳銷網絡。於洪剛早期的管理團隊,大多搞過傳銷,深諳傳銷經營之道,在短時間內將規模迅速做大。
41歲的陳興當年曾在帝傑工作過8個月,他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些骨幹很多是瀋陽最早干傳銷的那撥人。」
陳興介紹說:「帝傑當時就是以拉人頭的方式進行傳銷。首先要花588元錢買帝傑的一單產品,才能成為業務員。店長把發展下線稱為尋找兩個合作夥伴或新會員,新會員各買一單產品,上線就可以提取80元,只要不斷買產品,不斷發展會員,提成和收益就越高。」
於洪剛還編制了一套完整的培訓教材,其中有保險培訓、健康產品知識培訓、營銷方式培訓、商務禮儀、實戰演練。這套教材編得非常細,甚至包括銷售員應該如何打扮自己。
在帝傑樓下一層申銀萬國證券公司炒股多年的股民張輝陽,也曾被拉去旁聽帝傑公司的講座。他回憶說,帝傑公司的會議室簡直就是一個小型電教室:寫字
板、投影儀、幾十張椅子,上方掛了「祝賀某某晉陞為區域經理」的橫幅,十幾個穿西裝、打領帶的男女,帶來不少下崗工人、老頭老太太參加講座,在講座過程中
不停地鼓掌、喊口號,描繪一幅美妙的暴富「錢景」。
但帝傑所賣產品的高昂價格,打消了張輝陽的念頭。張曾幹過商品批發生意,對價格頗知底細,「這些產品就是地攤貨賣出奢侈品的價格,比如,一包玉露茶進價50元,帝傑賣588元,一床竹纖維棉被進貨價268元,竟然賣到4116元,貴了十多倍。」
瘋狂原始股
由於產品標價過高,帝傑公司成立之初銷量很不理想。
於洪剛開始進行「創新」,原來在東宇集團賣內部股的經歷此時也派上了用場——他包裝了一個「帝傑原始股」的概念。
具體做法是:帝傑公司在賣保健品的同時也向消費者配售原始股,只要購買帝傑公司三單(每單558元)以上保健產品便有資格成為該公司的股東,可以購買原始股。
在配售帝傑原始股時,深諳人性的於洪剛也花了不少心思進行引誘:從公司購買產品3單至13單的人員可以購買1萬份原始股,每股1元,價值1萬元;購
買15單和21單的客戶購買1萬元股票,公司另外再贈送1萬股,最多可以購買15萬和21萬公司股票;每個月購買21單公司產品的前100名客戶,另外贈
送5000股帝傑公司股票。
「於洪剛可以說是中國用傳銷賣原始股的開山鼻祖,這種賣產品送原始股的騙局實際就是變種的傳銷。」一位熟悉中國傳銷的法律專家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據其介紹,近年來中國各地所出現的賣原始股傳銷案件,大多效仿於洪剛在帝傑所「創新」的傳銷模式。
原始股花招收到奇效,在暴富神話的刺激下,不明就裡的市民一時蜂擁而上,瘋狂地搶購帝傑公司的產品和其所謂的「原始股」。
於洪剛還積極發展代理商,把傳銷網絡鋪向北京和東三省等七個省市。他規定帝傑代理商必須獨立發展各自下線(新會員或合作夥伴),完成目標即可提成,下線繼續發展下線,公司將按一定比例進行獎勵,以此實現層層提成。
這樣,一個打著「原始股暴富」神話的高智商傳銷網絡迅速擴張,帝傑在成立兩三年裡業績達到數千萬。
「大多數人血本無歸,真正暴富的只有於洪剛、帝傑早期管理頭目和早期代理商。」陳興說。據他透露,這些在帝傑掌權的頭目動輒出入高級酒店享用上萬元
的晚餐。因受不了良心的譴責,陳興在2005年初離開帝傑公司。「有離職的同事和受騙的市民,一直在向工商局和媒體舉報帝傑的傳銷和詐騙行為。」
帝傑變萬通源,美國去「上市」
2006年,重創突然到來。
這年3月的一天,張輝陽正在陽光財險大廈一樓的證券大廳看股市行情,突然間外面人聲鼎沸。
「我出去看見工商人員和民警押著幾十號人,拖拖拉拉從18樓電梯走下來,押向大樓外的警車。」張輝陽對南方週末記者回憶說,「原來是帝傑的人被抓了。」
這是瀋陽工商局對涉嫌傳銷和非法集資的瀋陽帝傑公司的重拳查處,於洪剛和眾多高管骨幹一併遭到控制。
「那次查處之前,工商局曾數次調查帝傑公司,兩次暫扣帝傑公司的款項和產品,但該公司仍然置若罔聞,根本不當回事兒。」瀋陽工商局一位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但蹊蹺的是,很快於洪剛和被抓的眾多帝傑頭目就被放出來了,並回到陽光大廈18樓重操舊業。
但由於這次查處,帝傑公司聲名狼藉,銷售業績開始下滑。
意識到危險的於洪剛,在2006年底2007年初重新策劃了另一個新花樣——將帝傑公司註銷,改頭換面後以瀋陽萬通公司的名頭粉墨登場。
據知情人士透露:在2007年,於洪剛把前期銷售帝傑公司原始股聚斂的錢財,花了三十多萬美金在境外購買了一家在美國場外櫃檯交易系統(簡稱OTCBB)的「殼」公司,即「萬通源商貿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並將帝傑公司原始股票轉為萬通源公司的股票,繼續銷售。
一個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暴富神話又橫空出世。
實際上,美國OTCBB市場與納斯達克市場(NASDAQ)完全是兩回事。OTCBB,即美國場外櫃檯交易系統,有點類似中國的三板市場。在OTCBB市場掛牌稱為「上櫃」,門檻並不高,並且不需要經過嚴格的審計。
萬通源公司的客戶多數是最初購買「保健品」的普通百姓,他們對美國股市交易一無所知。於洪剛正是利用這一點,故意混淆「上櫃」與「上市」兩個概念,
大肆宣傳萬通源公司是一個美國上市公司,還煞有介事地告訴老百姓怎樣上美國OTCBB網站查詢,從而再次吸引了大量百姓來購買原始股。
在陽光財險大廈18樓,於洪剛還把原來帝傑公司辦公室重新裝修。前台兩側牆上,掛滿一幅幅他與歐美名人的合影,背景則是美國納斯達克股票交易電子屏行情圖。
但此前被查處終究還是讓於洪剛心有餘悸。為了規避執法部門的查處,萬通公司打出了「扶持下崗職工再就業」的幌子,推出一個「消費即創業、股東即員工」的口號——彼時,瀋陽作為老工業基地,下崗問題嚴重。
連環套如何敲骨吸髓
「這是一場敲骨吸髓的騙局。」陳興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在這場騙局中,於洪剛接連設計了一個「步步驚心」的連環套。
花三十多萬美金買殼公司「萬通源」,只是這場高智商騙局的第一步。
變身萬通源公司後,業務員們開始新一輪的鼓吹:交1萬元就能得到400份每份價值15美元的美國納斯達克原始股,股票上市後馬上翻到6倍、7倍,公司將來擴大,股票拆分,能有20倍甚至上百倍收益。也就是說,1萬元能變成100萬!
如此誘人的利益,吸引更多的百姓投入到了購買萬通源「原始股」的行列中。本來因帝傑被查處而帶來的銷售下滑,由此逆轉。
到了2009年,由於萬通源公司遲遲沒有上市,一些客戶和代理商開始不斷要求於洪剛退錢。於洪剛開始編織這個騙局的第二個連環套——製造公司即將上市的假象。
為此,他先後註冊成立了瀋陽萬通健康用品製造有限公司、康平萬通商貿有限公司、遼寧萬通保險代理有限公司以及瀋陽市和平區萬通小額貸款有限公司,這4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都是他自己。
2009年5月,於洪剛宣佈這4家新公司與萬通源商貿公司共同組成了瀋陽萬通國際集團公司。這樣,瀋陽萬通就取代萬通源這家殼公司,在美國場外櫃檯
交易系統OTCBB掛牌,股票代碼是VNTI,並以此對外謊稱公司已經上市——客戶所持有的萬通源原始股,也就相應變成瀋陽萬通國際集團的原始股。
很多客戶真的以為瀋陽萬通變成了一個由5個公司組成的大集團,並且在美國股市有了股票代碼。
隨後,於洪剛抓住客戶早點上市賺錢的心理,又編織了一個新的謊言——美國對上市公司的業績要求很嚴,原始股要想上市,股東和代理商還必須購買高價產品,以提高業績。
此時,萬通已經有三千多名穩定客戶和股東群體。在於洪剛所謂的美國上市業績要求下,他們繼續購買萬通公司的高價產品,其中包含進價500元但賣出9000元的「天然海岸」淨水機。
萬通原始股也水漲船高,已經從原來的每股1元迅速飆升到每股10.5元。而事實上,2009年5月,萬通公司在OTCBB系統的標價僅為0.2美元。
到2010年,這些客戶由於長年來一直購買高價產品,已經接近被吸乾榨盡。不過,於洪剛並不放過他們,又設計了第三步——小額貸款。
於洪剛利用其成立的萬通小額貸款有限公司,向客戶提供貸款業務,用於購買萬通淨水機,客戶必須用自己的房產、車子或收入作抵押。
「如果貸款不能及時歸還,則以沒收原股票相要挾。」陳興憤怒地說。這些環環相扣的連環套,讓股東們一步步深陷其中,無法脫身。
那些上當的「股東」們
在這場連環騙局中,泥足深陷的三千多「股東」,大多都是退休老人和下崗職工。
他們對境外證券知識毫不知曉,對傳銷毫無警惕,卻又缺乏投資渠道,於是很輕易地成了於洪剛的獵物。
離開帝傑公司多年的陳興,至今還有些愧疚:「很多人是把下崗的錢、看病錢、養老錢投進來,賺這些昧心錢真是傷天害理。」
這些被萬通原始股的暴富神話所蠱惑的老人們,爭先恐後地掏錢買萬通產品和原始股。其間當地媒體的一些報導,至今讀來仍令人心酸:「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蘇阿姨掏出了自己的治病錢,高價購買帝傑公司的『降壓藥』,並對贈送的原始股如獲至寶。」
瀋陽市民林響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我姥姥在2005年購買瀋陽帝傑10萬元的原始股,後來又改成萬通國際公司,一直說要在美國上市,但一拖再拖,姥姥還不斷向家裡要錢,先後共花了將近20萬。現在老人因為這個事兒急出病住院,全家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另一位56歲的瀋陽店主孫阿姨也是一肚子苦水,「2008年萬通的人一次一次忽悠我老伴,叫我愛人投資萬通健康連鎖店,我不同意,但老伴硬要做萬通代理商,我們這麼多年做生意掙的六十多萬全買了萬通原始股,現在全泡湯了。」
更讓她著急的是,老伴由於是萬通代理商,這次也被關進看守所了。她前不久去看守所探望,問老伴後不後悔,他回答說:「後悔有啥用。這就是遊戲規則。」
抄底Uber“原始股” 你信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2918.html
抄底Uber“原始股” 你信嗎?
第一財經日報 下木 2015-07-09 06:00:00
最後的事實是,桑茲實際上並沒有真的拿到這些Uber的股份,由於缺乏公司內部財務數據,他甚至無法向潛在客戶提供任何確實的財務分析。
矽谷現在出現了兩批立場截然不同的人。
一批是那些“炙手可熱”的科技公司內部員工,他們手里持有大量股票,但由於各種原因公司上市卻遙遙無期。
另一批則是大量的外部個人投資者,他們投資這些明星科技公司的唯一渠道就是購買公開市場股票,往往遠高於發行價。
前者憂心忡忡於自己可能最終只是紙面富貴一心套現;後者則對以發行前的價位買入公司股票夢寐以求。
從今年年初開始,這兩批受中間商撮合的人終於匯合成了一個異常活躍的科技公司私有股權交易市場,其中還充斥著欺詐、誇大和各種灰色交易。
Uber成最火詐騙噱頭
今年1月份,對沖基金經理喬納森·桑茲(JonathanSands)試圖從投資人那里募資成立一只投資基金,這只投資基金將用於購買總價值大約1億美元的Uber公司股份。
據美國媒體報道,在一封勸說投資人的郵件中,桑茲信誓旦旦地稱一旦投資人購買了這些股份,他們在未來2~4年的回報將高達四倍。“Uber背後的數字將是驚人的。”
.png)
桑茲稱這些股份都“直接”來自Uber最近E輪融資產生的優先股,只要該基金投資者的回報超過8%,他將收取1%的管理費和15%的利潤提成。
桑茲甚至還去發動投資銀行AldwychCapitalPartners幫他一起尋找客戶,Aldwych的一名員工立刻去找了雷蒙德傑姆斯金融公司(RaymondJames)。
“我們有獨家渠道購買來自Uber高層管理人員的股份,這些股份基於最新的400億美元估值計算”,這個員工在一封給雷蒙德傑姆斯金融公司的郵件中寫道。
Uber的律師聽說了此事後要求桑茲停手,並稱“公司有非常嚴格的股份轉讓規定,同時會限制任何欺詐行為”。Uber稱所有股票合法轉讓都必須通過公司。
最後的事實是,桑茲實際上並沒有真的拿到這些Uber的股份,由於缺乏公司內部財務數據,他甚至無法向潛在客戶提供任何確實的財務分析。
Aldwych公司一位發言人稱,當桑茲來找他們時,公司確實提出了一些詢問來衡量投資者興趣,但最後不了了之。
這反映出Uber已經成為許多欺詐項目最喜歡擡出來的噱頭。
今年3月,聯邦檢察官控告小格雷戈里·格雷(GregoryGrayJr)犯罪性欺詐。格雷以購買Uber股權為由,欺騙一位投資者花了500萬美元投資一只風投基金。
矽谷私權交易盛行
大概就是從去年開始,許多像桑茲這樣的華爾街經紀人或基金經理,都開始試圖通過倒手矽谷私人科技公司股份來獲利。
雖然桑茲號稱的Uber股份子虛烏有,但確實有許多科技公司雇員在無盡的IPO等待中耗盡了耐心,一心只求盡快出售他們手中的股份以套現。
基金經理們於是將這些股份轉手出售給那些希望從未來IPO中獲利的投資者,從中收取利潤提成和管理費用。
由於Uber、Airbnb等一系列矽谷超級明星公司估值瘋狂攀升的同時,並沒有按照預想的節奏在今年IPO,而是繼續保持了私有化,許多員工因為等不及而把股權投入二級市場出售,導致最近矽谷科技公司內部私人股權交易簡直是熱火朝天。
但因為許多對沖基金和投資者都涉嫌不正當交易私人公司股權,美國證券監管機構現在認為有必要徹查這個灰色地帶。
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導的這項調查現在剛剛進入早期階段,即調查這些科技公司私人股權交易過程中是否有類似桑茲這樣的不當行為人。
另一項受到監管機構關註的是最近出現的熱潮:越來越多的私人科技公司持股員工通過衍生交易合約來出售自己的股份。在某些情況下,通過衍生交易出售員工持股是被公司禁止的。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同時也在研究這些衍生交易是否可能違背了2010年出臺的金融監管法規“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FrankAct)。
根據“多德·弗蘭克法案”,大部分個人投資者參與掉期合約都是違法的,除非這些交易事先已經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註冊,並在國家證券交易所內進行交易。
監管機構出手徹查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上個月17日起訴了總部在矽谷的“沙山交易所”(SandHillExchange)。
這個公司最近做了一個網站,專門供買賣雙方在上面交易與私人公司股票相關的合同。但是網站上涉及的證券合同既沒有在監管者那里備案,也沒有按照法律要求在全國證券交易所內交易,因此違反了多德·弗蘭克法案。
目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已經對“沙山交易所”頒布了禁令。“沙山交易所”公司則並沒有承認或者否認這些控訴,只是同意支付2萬美元罰款。
6月底,達維律師事務所(DavisPolk&WardwellLLP)在一項備忘錄中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沙山交易所”的控告標誌著這一市場上將出現轉折點。
證券監管機構將在未來更多行使法定權限來監管私權交易,尤其是審查那些試圖吸引個人投資者的產品。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還給一些公司發去信函要求解釋。這些公司都涉嫌給那些私人公司的持股員工提供衍生交易產品,讓他們來出售股份。
核心人士稱,證券交易委員會要求這些公司提供交易相關信息。許多提供類似衍生交易的公司都是在過去六個月內新開張的。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等不及Uber上市? 這個網站幫你套現明星公司原始股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4840.html
等不及Uber上市? 這個網站幫你套現明星公司原始股
第一財經日報 下木 2015-07-14 06:00:00
在許多矽谷科技公司雇員看來,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自己手里的股票和套現之間的距離。哪怕一切順利,這個距離也至少是7年時間。
在許多矽谷科技公司雇員看來,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自己手里的股票和套現之間的距離。
哪怕一切順利,這個距離也至少是7年時間。這個數字出自一個調查:矽谷科技公司從第一輪融資走到最後上市平均需要7年。
一家名為Equidate的公司就專門采用一種奇特的方式來幫助不願等待的員工們,把這段時間縮得短點短點再短點。
和過去有一陣科技公司特別熱衷IPO不同,現在的明星公司們一則實在是太不缺錢,二也不想過早公開財務信息,所以估值漲得擋不住,IPO卻不太提。
比如這一輪“分享經濟”模式中最火的Airbnb和Uber,坊間早就傳說今年都會準備上市,但到現在除了一輪又一輪天價融資外,IPO連影子都還沒有。
原始股的誘惑
很多持有這些公司部分股權的雇員,一方面很高興看到自己手里的股票隨著公司估值一路飆升;另一方面,只要沒熬到IPO那天,再大的紙面富貴也都是空的。
.jpg)
尤其是舊金山的房子已經漲得毫無人性,那些正急著成家立業的員工更是感覺手里的股票根本就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市場上除了這部分“捉急”套現的員工外,還有另一部分人。這部分人手握重金,削尖了腦袋都想去還沒上市的明星公司撈一筆原始股權。
比如現在矽谷各色騙局中最流行的就是以能拿到Uber股權做餌。最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就查處了好幾例案子,都是某個基金經理詐稱自己能拿到Uber內部股權來忽悠客戶砸錢買基金。
急著套現的員工和渴望購買股權的投資者兩部分人群一多,私人股權轉讓的二級市場就開始再度紅火起來。
成立剛剛一年半的Equidate公司創造了這個市場上最新的一種撮合交易模式——將附著於私人公司股權之上的財務權益做成衍生產品,推向公開市場。
要說矽谷科技公司內部的私人股權轉讓,第一輪的高潮還是在Facebook上市前夕。
那時交易撮合公司中最火的是SharePost,最火的時候SharePost網站上聚集了8.8萬名天使投資和機構投資人,涉及的資本高達10億美元。買賣的全是最炙手可熱的股票,比如Facebook、Yelp等。
《紐約時報》當時評論SharesPost稱,這家公司的模式就是“上市前的上市”。這個模式還有一家著名公司是“ShareMarket”,李嘉誠是投資方之一。
層層設防仍有空子鉆
但是大量員工將手中持有的股票拿到Sharepost上套現也觸怒了Facebook公司,有一個早期員工甚至因為這個事情遭到了紮克伯格的解雇。
一方面原本公司都是靠股權激勵來套牢員工,現在員工只要轉手一套現隨時就能走人;另一方面,員工手里的股權被拿到二級市場分散交易後,公司就一下子莫名其妙地多出來一堆新股東。
根據法律規定,一個公司股東一旦超過500人,就算不是上市公司也需要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上交年度財務報表。所以股東數量大增這條讓很多拼命保密內部財務數據的公司都十分受不了。
許多公司因此建立了嚴厲的反制措施,比如Facebook設立了高昂的每股交易費用,推特當年幹脆禁止員工私自股權轉讓。
除了公司的強烈反彈以外,私人股權轉讓的二級市場本身還充斥著各種繁瑣的轉讓條款。因為涉及到公司股權變更,所以哪怕員工只是轉讓一股,也要遵循像公司出售那樣一整套流程,包括交易費、法律費和其他昂貴的手續費。
另外一個最常見的障礙就是公司擁有的“最先購買權”,即公司有權利先於任何其他投資者購買員工意圖出售的股權,這導致許多其他個人投資者實際上很難真正買到內部股權。
所以這時候上文說到的Equidate就成了新一代私人股權轉讓模式。相比之前的Sharepost或者Sharemarket,Equidate打了一個機智的擦邊球——把股權中的經濟權益和其他公司決策權、投票權等權益分了開來。
Equidate
也就是說,在Equidate網上交易的不是真正的股權,而只是附著在股權上的經濟權益。
股權依然歸屬於持股方,但持股方所持股票在IPO上市後發生的一切經濟後果都轉移給了投資者,但保留股東席位。投資者就是純粹沖著股票在IPO後可能的高收益來的,也不在乎其他作為股東的權利。
因為股權本身沒有發生變更,所以公司的股東結構不會有任何變化,Equidate甚至把交易隱私性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公司甚至都不會發現哪個員工實際上已經套現了。
這還避開了大部分證券交易過程中所要求的各種傭金,大幅降低了買賣雙方的交易成本。
Equidate將這種模式做成了一個衍生品交易合同,公司剛創立沒多久每月交易總額就達到了幾百萬美元,成為了第二代私人股權交易模式。
Equidate公司還在繼續研究新的衍生品,比如有些股票沒上市前在二級市場價格炒得過高,真正上市後卻有可能還低於買入價,對投資者造成虧損。這時候投資者還可以去投保來對沖風險。
根據《經濟學人》的測算,私人股權轉讓市場規模大約有2000億美元。此前大部分的股權轉讓都還是沿用古老的經紀人模式,需要用電話反複下單確認。
Equidate正在攪動這個領域,接下來要看的就是公司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這種發生在灰色地帶的衍生品交易到底有多少寬容度了。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老板電器原始股解禁 董監高集體“賣賣賣”
美的集團(000333.SZ)遭遇控股股東何享健減持之後並不孤獨,作為家電牛股代表的老板電器(002508.SZ),同樣遭遇到了大手筆減持,而這次的主角則是董監高們。何享健聲稱減持股份用於慈善活動,老板電器的董監高們想法又如何?
減持消息披露後,5月17日老板電器下跌4.35%,與美的集團相比,投資者給老板電器投了更多的不信任票。關於董監高的集體減持,老板電器董事會秘書王剛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老板電器有原始股解禁的情況,這次減持以後,今年之內不會再減持。
對此,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認為,老板電器的董監高們這次明顯打了規則的“擦邊球”,跟美的集團的情況類似。另外老板電器突破30倍的市盈率之後估值已經不低,未來房地產調控之下業績增速很可能有放緩,面臨著一定的增長瓶頸。
董監高集體套現
繼美的集團被實控人減持套現逾11億元後,家電行業又一白馬藍籌股遭內部人員大批量減持。深交所網站5月16日數據顯示,5月15日,包括老板電器實控人任建華在內的12位董監高級別高管以大宗交易合計減持該公司股份2844400股,大部分成交價格在37.90元/股,據此計算該部分股票市值約1.078億元。
其中,高管何亞東減持137300股,董事、高管任富佳減持439200股,董事任建華減持658100股,董事任羅忠減持314700股,董事沈國良減持260800股,監事唐根泉減持123500股,董秘、董事、高管王剛減持192200股,高管夏誌明減持137300股,高管張國富減持137300股,監事張林永減持123500股,董事趙繼宏減持314700股。上述多位采用的是大宗交易方式,證券事務代表沈萍萍減持5800股,采用的則是競價交易方式。
2016年1月,中國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幹規定》(下稱“《規定》”)第五條顯示:“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應當按照法律、法規和本規定,以及證券交易所相關規則,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第八條顯示,“上市公司大股東計劃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應當在首次賣出的 15 個交易日前預先披露減持計劃。”
其中,老板電器實際控制人是任建華,減持情況跟美的集團的何享健類似,減持前並未提前披露減持計劃,盡管其減持方式依然是大宗交易,並非上述規定中說明的競價交易,這也凸顯了這其中是否存在一定的監管漏洞。
對公司高管減持一事,5月17日老板電器董事會秘書王剛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回應說,老板電器高管所持有的原始股今年解禁25%,減持10%在正常範圍內,而且高管可以每年減持一次。並且,今年不會再減持。作為老板電器的證券事務代表,沈萍萍這次也減持了公司股票5800股。王剛表示,5800股在公司總股本中占比很小,也沒有達到50萬股的大宗交易的規模,所以沈萍萍采用了競價交易的方式,也屬正常範圍。
有投行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接盤任建華和何享健的投資者,之後完全可以用競價交易方式再賣出,這同樣可以給市場帶來震動,老板電器超過30倍市盈率,市凈率超過8倍,估值的確明顯過高,有董監高集體減持並不奇怪,這披露要求可能存在一定的漏洞。
地產調控加劇 未來業績堪憂?
以何享健和任建華為代表的產業資本集體套現,讓投資者對家電行業產生深深疑慮,也讓人想起2015年中牛市結束前,大量產業資本對中小創和國企改革概念股的套現;對房地產企業的依賴,則是老板電器、美的集團等家電企業未來業績的不確定因素所在。
就在5月5日,老板電器曾公告,為了獲得恒大地產重組上市資本收益及與恒大地產保持業務戰略合作,公司5月4日與華信資本簽訂合夥協議,擬以自有資金向蘇州工業園區睿燦投資企業(有限合夥)投資1億元(不包括向華信資本繳納的管理費),定向參與恒大地產增資。
5月10日,老板電器在最新披露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表示,公司和恒大、萬科、碧桂園多家等精裝修樓盤簽訂意向協議。精裝修是未來趨勢。雖然工程渠道毛利率是在三大渠道中最低的,但是渠道費用率也是最低的,後續會進一步采取改善措施,提升整個工程渠道的盈利能力。
“有新樓盤的安裝就特別忙,累死了!”一位老板電器抽油煙機安裝師傅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自己工作最忙的時候,其實往往就是要參與某些新樓盤抽油煙機安裝的時候,可能早上一直忙到晚上,幾乎沒時間休息,基本就是要等新樓盤的裝修完工後,才可以好好喘一口氣。
一位家電分析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下半年家電行業很可能迎來拐點。一方面上遊原材料企業在產能過剩後,經過供給側改革,現在供應沒明顯增加,所以相關原材料已經明顯漲價,這對家電行業成本是較大壓力;另一方面房地產調控措施愈發嚴格,“一家新房配幾臺空調”,因此家電行業屬於滯後於房地產周期的行業,當前房地產成交已經逐步陷入低迷,未來對家電行業的需求必然會有所放緩。
5月17日,美的集團董事會秘書江鵬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何享健及其所控股的美的控股,仍持有美的集團約35%的股份,年度內何享健及美的控股無進一步減持計劃。本次減持資金,與何享健實現個人理想、推動慈善計劃相關,何享健將在適當時候發布具體的慈善計劃。
深圳一位私募人士認為,美的集團和老板電器的減持性質其實有所不同,美的競爭力在於供應鏈管理體系,跟“拿來主義”的理想結合,近年實現了較多的海外並購,這個體系其實有一定門檻,目前何享健實際持股依然在30%以上;而老板電器目前依然靠抽油煙機打天下,護城河相對低一些,天花板和瓶頸的確存在,估值也高於美的,實際控制人、董監高集體減持也跟何享健僅僅一人減持很不一樣,估計未來業績和股價走勢來看,美的會更穩健一些。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一波40%的反彈盛宴,機構大戶瘋搶1元“原始股”新都退,但你只有幹瞪眼的份!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7-07/1125352.html
每經記者 劉鴻飛 每經編輯 吳永久
經過30個交易日的退市整理期,2017年退市第一股新都退今日起正式終止上市了。
而在被摘牌前,新股退上演了“末路狂奔”,從6月20日跌停板被神秘力量撬開之後到昨日(7月6日),新都退的這一波反彈幅度已經近40%。即便是在昨日,新都退也維持寬幅震蕩趨勢,換手率達9.03%,成交金額為6552.19萬元,排名其退市整理期單日成交金額第3大位置,僅次於6月20日、21日的單日成交金額。
不過,對於大部分散戶來說,卻無緣抓住退市股的這個反彈機遇,而深套其中的散戶也無緣加倉以減少虧損,退市股是機構和大戶們參與的競技場。
“並購教父”宋曉明深套
新都退今年一季報顯示, 深圳市長城匯理六號專項投資企業(有限合夥)、融通資本長城匯理並購1號專項資產管理計劃以及長城匯理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同為宋曉明控制的企業,合計持有4940.16萬股,占總股本的11.50%,為該公司的第一大股東。
其中,長城匯理資管和長城匯理六號在2015年11月從桂江企業有限公司受讓的均價為12.80元/股,高於該股停牌前最後一交易日收盤價10.38元/股,溢價率達23.31%。從目前的情況看,這次股權受讓使其損失慘重。
不過,根據證券法規相關規定,當“上市公司或者大股東因涉嫌證券期貨違法犯罪,在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或者被司法機關立案偵查期間,以及在行政處罰決定、刑事判決作出之後未滿六個月的”上市公司大股東不得減持股份。
新都退於5月15日收到立案調查通知書,因為“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在5月24日,新都退公告,公司因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有關規定,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2017年5月15日決定對公司立案調查。根據前述規定,下述股東不得減持:

從公告中看出,長城匯理及長城匯理六號專項投資企業(有限合夥)合計持有的2868萬股,不得減持。以及第二大股東深圳市瀚明投資公司也不能減持。
不過,今年6月20日,新都退換手率達37.17%,拋開該公司第1、2大股東的持股比例,當日的實際可流通股份的換手率將近50%。對比當日該股龍虎榜賣方席位的國信證券大連和平廣場營業部、銀河證券濟南經七路營業部的賣出金額、地理區域,與今年1季報該股中山東國際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大連幸福家居世界有限公司的持股量相近,可以發現:這兩位股東很可能在當日賣在底部。
同時,當日龍虎榜賣方其他3家席位的賣出金額,與當日股價對應起來,也表明:其他一些持股量大的股東也很可能賣在的退市整理期的大底部。
神秘買家笑到最後?
今年6月20日該股被撬板當天的龍虎榜買方5家席位,可謂是介入時點十分精準。其中,國信證券北京朝陽北路營業部、江海證券上海瞿溪路營業部,僅在昨日龍虎榜少許賣出,其昨日龍虎榜出貨金額明顯比6月20日龍虎榜買入金額要小。
然而,國泰君安深圳蔡屋圍金華街營業部、國泰君安順德大良營業部這兩家知名實力遊資營業部和華林證券北京北三環東路營業部,均未出現在6月20日以後的新都退龍虎榜上。
對比交易數據可知,國泰君安深圳蔡屋圍金華街營業部的神秘買家,不但精準介入新都退暴跌後的反彈拐點,還可能將帶著大量籌碼伴隨該股走進三板市場,甚至有可能成為該股“滿血複活”重新上市的新一批原始股股東。
同時,最近兩個交易日,國泰君安證券石家莊建華南路營業部依然穩居買1席位,合計買入該股1018.29萬元。對應該股今年1季報的十大股東信息不難發現,即便是分別按周三和周四的收盤價計算,該營業部遊資最近兩個交易日的搶籌量也足以使其在今年中報里登上十大股東之列。
可見,來自國泰君安證券旗下的兩營業部的神秘買家雖然介入時機明顯不同。但是,它們抱定新都退進入三板市場,乃至預期該股能重新上市的意願上有異曲同工之處。
這與其他參與該股短線、超短線操作,“打一槍就換一個地方”的遊資,還是有明顯的差別。
那麽,新都退能否在幾年之後“滿血複活”重新上市呢?這些神秘買家能否在烏雞變鳳凰的過程中獲取暴利?火山君拭目以待。
很多小散只有賣出的份兒
不過,火山君發現,很多小散只有幹瞪眼的份兒了!
從5月24日複牌以來,以開盤價7.76元計算,新都退在退市整理期的跌幅為78.52%。然而,從6月20日跌停板被神秘力量撬開之後到昨日,新都退的這一波反彈的漲幅已近40%。
根據深交所關於退市整理期業務特別規定,參與退市整理期股票買入的個人投資者,必須具備兩年以上股票交易經驗,申請開通權限前20個交易日日均證券類資產不得低於人民幣50萬元。
所以,不管新都退連續一字板跌停,還是持續大反彈,很多資金量不足的小散都只有旁觀的份兒。
同樣的,新都退的很多小散戶也沒有在這最近13個交易日做反彈,以減少損失的權限。
新都退今年1季報顯示,報告期末期股東戶數23081人,前10名股東持股比例達35.26%。其中,7家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達31.77%,3位個人股東持股比例達3.49%。
同時,該股今年1季報顯示的平均每戶股東持股1.86萬股。
可見,新都退的絕大部分股東是個人股東。並且,這些個人股東絕大多數是持股量很小的散戶股東,並且在複牌前平均每戶股東持股市值不足50萬元。
對於退市整理期里個人股東持有證券類資產的資金門檻,這就意味著:在6月20日神秘資金大舉介入該股當天至昨日收盤,將近40%漲幅的這一波反彈過程中,不少被套2年之久的新都退小散戶股東只有割肉或者等待的選擇,而沒有做T或者做反彈波段以減少損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