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劄記141209
香港簡史(六) 風雲長遣動心魂
魚尾執筆
近日,因政改問題而爆發的群眾運動(雨傘運動)攪得香港滿城風雨,朋友間常因立場不同引發爭拗,社會出現撕裂現象。
這次是近幾十年來香港最激烈的社會運動,然而比起五十和六十年代的抗爭及社會運動,其激烈程度卻是小巫見大巫。
〈1956雙十暴動 〉又稱 九龍暴動
(29) 1949年中國內戰結束,新中國成立,大量逃避共產統治的中國人來到了香港,很多親國民黨難民聚居在山邊的木屋區。 木屋區衛生環境惡劣,還隨時發生火災。政府在1952年有意推行建屋計劃,然而遭到華人精英反對,因為他們會是負擔成本的階層。***
“大火”終於1953年尾在 “石硤尾”發生,超過五萬八千人無家可歸。 事件使得政府決心推行公共房屋政策,華人精英階層恐怕社會動盪,再也不敢阻撓。
大量徙置房屋在九龍興建,因居民多屬親國民黨難民,所以在中華民國雙十國慶的時候,社區內常掛滿青天白日旗。
1956年10月10日,徙置區事務處職員撕去了李鄭屋村徙置區的青天白日旗及徽牌,引發居民不滿及集結,警察出動鎮壓。
暴亂很快擴散至其他區分,隨後演變成襲擊左派工廠及工會,工聯會助護更遭到輪姦。
10月12日,港府出動英軍鎮壓及戒嚴。 10月14日事件平息。 事件做成59人死,443人入院,超過1,000人被補,部分人士被逮解出境,前往臺灣。
有件有趣的事值得一提,周恩來強烈要求港英政府鎮壓暴動,當時港督 葛量洪反駁,認為北京幹預香港內政,好一句熟悉的「幹預內政」!
〈1966天星小輪事件〉
(30) 1958-62年間,中國大饑荒引致大量難民湧入,香港人口高達五百萬,對社會造成沈重的壓力。
1966年4月4日,因為天星小輪頭等(二樓)加價五仙, 年輕華人 蘇守忠絕食抗議。 第二天警察以阻街為由拘捕他,引起其他青年騷動,向警察擲石。
4月6日及7日晚,群眾再度聚集,放火燒車,搶掠商店,並攻擊警察。 政府出動英軍鎮壓,發射了772枚催淚彈,62發木彈及62發實彈! 一人被殺,超過1,400名青年被補。
吊詭的是,事後成立的調查委員會指稱騷動並非由經濟,政治或社會現況引發,但卻不提出任何解釋!
深層次社會問題未得舒緩,為次年香港有史以來最大型的暴動埋下了火藥。
〈1967 六七暴動〉
1966年5月,中國發動了文化大革命,當時國內的指導方針是:不要在香港發動文化大革命。***
平靜的局勢到了1967年5月1日終結。
勞動節傳統上是工人慶祝和遊行的日子, 兼且4月份香港人造花廠的勞資糾紛還未解決,這天,是三場罷工的開始。
5月6日,罷工演變成暴力衝突,警察拘捕21名工人。
5月11日,事件終於演變成政治運動,在新蒲崗有人貼出大字報及揮動毛語錄,又唱革命歌。 示威者向警察投擲石頭和玻璃瓶,警察則以木製子彈及催淚彈還撃。 12日,工聯會宣布成立「港九各業工人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簡稱「鬥委會」。***
到5月中,暴動蔓延到整個九龍和香港島, 此時謠言四起,如即將停水停電及大罷工等,市面物價飛漲。各行各業,甚至一些政府部門都爆發罷工。
到6月尾7月初,中港邊界沙頭角的華界村民用炸彈及自動武器襲擊警崗,做成五名警察殉職! 而在香港其他地區的暴亂,也有一名警察殉職。
7月中,香港及九龍實施宵禁。 因有警員殉職,警察及英軍用更激烈的手段掃蕩懷疑是共產黨的活動中心,收繳武器,炸彈和宣傳品。 而左派也改變戰術,開始以炸彈襲擊警署及其他政府建築物,最後擴至戲院,街市及公眾地方。
到了8月份,左派由策動暴動改為襲擊反對他們的人,甚至在一次英軍的掃蕩行動後,改為把炸彈放在兒童容易接觸的地方! 更伏擊批評左派的播音員 林彬,把他活活燒死!
到了九月,本地左派開始失去北京的支持,眼看大勢已去。 警察乘勢查封許多左派大本營。 同時間,英國繼續支持中國加入聯合國,中英關係也得到改善,中國依照新協議,每天二十四小時向香港供水(暴動期間供水量有所減少)。
左派的暴力鬥爭路線一直得不到廣大市民的支持,騷動到1968年初大致平息。騷動做成51人死亡,802人受傷,1,936左派活動分子被檢控,更涉及1,167個炸彈!
記否上文敍述雙十暴動時,中國政府強烈要求港英政府鎮壓暴動;今次暴動,中國政府也有說話,只是將「要求」改成「譴責」而已! 即「中國政府強烈譴責港英政府鎮壓暴動」!!
六七暴動對香港是關鍵的轉捩點,港英政府雖然顯示它不會容忍這種動亂,但也明白到官民之間的鴻溝非縮窄不可,從此在政策上更關心及照顧低下階層,包括往後推出的免費義務教育,制訂更多的社會福利和勞工法例。 (例如: 1970年實施的每週一天的強制休息日。)
《香港簡史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2007) J.M. Carroll
讀書劄記141209
香港簡史(六) 風雲長遣動心魂
魚尾執筆
近日,因政改問題而爆發的群眾運動(雨傘運動)攪得香港滿城風雨,朋友間常因立場不同引發爭拗,社會出現撕裂現象。
這次是近幾十年來香港最激烈的社會運動,然而比起五十和六十年代的抗爭及社會運動,其激烈程度卻是小巫見大巫。
〈1956雙十暴動 〉又稱 九龍暴動
(29) 1949年中國內戰結束,新中國成立,大量逃避共產統治的中國人來到了香港,很多親國民黨難民聚居在山邊的木屋區。 木屋區衛生環境惡劣,還隨時發生火災。政府在1952年有意推行建屋計劃,然而遭到華人精英反對,因為他們會是負擔成本的階層。***
“大火”終於1953年尾在 “石硤尾”發生,超過五萬八千人無家可歸。 事件使得政府決心推行公共房屋政策,華人精英階層恐怕社會動盪,再也不敢阻撓。
大量徙置房屋在九龍興建,因居民多屬親國民黨難民,所以在中華民國雙十國慶的時候,社區內常掛滿青天白日旗。
1956年10月10日,徙置區事務處職員撕去了李鄭屋村徙置區的青天白日旗及徽牌,引發居民不滿及集結,警察出動鎮壓。
暴亂很快擴散至其他區分,隨後演變成襲擊左派工廠及工會,工聯會助護更遭到輪姦。
10月12日,港府出動英軍鎮壓及戒嚴。 10月14日事件平息。 事件做成59人死,443人入院,超過1,000人被補,部分人士被逮解出境,前往臺灣。
有件有趣的事值得一提,周恩來強烈要求港英政府鎮壓暴動,當時港督 葛量洪反駁,認為北京幹預香港內政,好一句熟悉的「幹預內政」!
〈1966天星小輪事件〉
(30) 1958-62年間,中國大饑荒引致大量難民湧入,香港人口高達五百萬,對社會造成沈重的壓力。
1966年4月4日,因為天星小輪頭等(二樓)加價五仙, 年輕華人 蘇守忠絕食抗議。 第二天警察以阻街為由拘捕他,引起其他青年騷動,向警察擲石。
4月6日及7日晚,群眾再度聚集,放火燒車,搶掠商店,並攻擊警察。 政府出動英軍鎮壓,發射了772枚催淚彈,62發木彈及62發實彈! 一人被殺,超過1,400名青年被補。
吊詭的是,事後成立的調查委員會指稱騷動並非由經濟,政治或社會現況引發,但卻不提出任何解釋!
深層次社會問題未得舒緩,為次年香港有史以來最大型的暴動埋下了火藥。
〈1967 六七暴動〉
1966年5月,中國發動了文化大革命,當時國內的指導方針是:不要在香港發動文化大革命。***
平靜的局勢到了1967年5月1日終結。
勞動節傳統上是工人慶祝和遊行的日子, 兼且4月份香港人造花廠的勞資糾紛還未解決,這天,是三場罷工的開始。
5月6日,罷工演變成暴力衝突,警察拘捕21名工人。
5月11日,事件終於演變成政治運動,在新蒲崗有人貼出大字報及揮動毛語錄,又唱革命歌。 示威者向警察投擲石頭和玻璃瓶,警察則以木製子彈及催淚彈還撃。 12日,工聯會宣布成立「港九各業工人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簡稱「鬥委會」。***
到5月中,暴動蔓延到整個九龍和香港島, 此時謠言四起,如即將停水停電及大罷工等,市面物價飛漲。各行各業,甚至一些政府部門都爆發罷工。
到6月尾7月初,中港邊界沙頭角的華界村民用炸彈及自動武器襲擊警崗,做成五名警察殉職! 而在香港其他地區的暴亂,也有一名警察殉職。
7月中,香港及九龍實施宵禁。 因有警員殉職,警察及英軍用更激烈的手段掃蕩懷疑是共產黨的活動中心,收繳武器,炸彈和宣傳品。 而左派也改變戰術,開始以炸彈襲擊警署及其他政府建築物,最後擴至戲院,街市及公眾地方。
到了8月份,左派由策動暴動改為襲擊反對他們的人,甚至在一次英軍的掃蕩行動後,改為把炸彈放在兒童容易接觸的地方! 更伏擊批評左派的播音員 林彬,把他活活燒死!
到了九月,本地左派開始失去北京的支持,眼看大勢已去。 警察乘勢查封許多左派大本營。 同時間,英國繼續支持中國加入聯合國,中英關係也得到改善,中國依照新協議,每天二十四小時向香港供水(暴動期間供水量有所減少)。
左派的暴力鬥爭路線一直得不到廣大市民的支持,騷動到1968年初大致平息。騷動做成51人死亡,802人受傷,1,936左派活動分子被檢控,更涉及1,167個炸彈!
記否上文敍述雙十暴動時,中國政府強烈要求港英政府鎮壓暴動;今次暴動,中國政府也有說話,只是將「要求」改成「譴責」而已! 即「中國政府強烈譴責港英政府鎮壓暴動」!!
六七暴動對香港是關鍵的轉捩點,港英政府雖然顯示它不會容忍這種動亂,但也明白到官民之間的鴻溝非縮窄不可,從此在政策上更關心及照顧低下階層,包括往後推出的免費義務教育,制訂更多的社會福利和勞工法例。 (例如: 1970年實施的每週一天的強制休息日。)
《香港簡史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2007) J.M. Carroll
9月19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下稱“亞投行”)宣布了對第五位副行長的任命,來自法國的隆格瑪(Thierry de Longuemar)將出任亞投行副行長兼首席財務官(CFO),於9月29日正式就職。
隆格瑪自2011年開始擔任亞洲開發銀行(下稱“亞行”)副行長,主管財務和風險管理。隆格瑪是繼哈米德·謝里夫(Hamid Sharif)之後又一位由亞行轉投亞投行陣營的高管。今年4月14日,亞投行宣布,任命亞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哈米德·謝里夫為亞投行合規、高效及廉政部總幹事。
開業運營9個多月來,亞投行從亞行、歐洲複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下稱“世行”)等已有多邊開發機構吸引了很多優秀人才。這體現了亞投行作為“新機構”的吸引力和專業影響力,也讓外界對亞投行在已有機構經驗基礎上如何創新更加期待。
更搶眼的是,一場“新”“老”多邊開發機構間人才流動與人才競爭的大幕已經開啟。
“這一場人才大戰,是遲早會到來的,一定會到來,而且已經到來。”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李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這場人才大戰拉開大幕,是必然的一個階段。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李巍認為,亞投行的籌建和開業初期,是“朋友圈”的比拼,此前亞投行工作的重點是吸取更多成員國參加;隨著成員國逐漸穩定下來,亞投行開張運營,接下來重點就是爭奪人才。
亞投行像創業團隊
隆格瑪被委以重任。在亞投行五位副行長順位中居於第二位,同時兼任首席財務官。其實,隆格瑪在今年4月已被任命為首席財務官,此次任命其實是升職。
亞投行公布的信息顯示,隆格瑪“將負責在金融和財務管理上發揮戰略和技術領導力,來確保亞投行可持續的財務實力和金融資源的穩定增長”。同時,他還負責建立並保證亞投行具有出色的評級以支持亞投行整體的使命。
亞投行行長金立群在宣布隆格瑪的任命時說,隆格瑪將為亞投行帶來他數十年高度相關的工作經驗,這將幫助隆格瑪在接下來幾年服務好亞投行。隆格瑪工作上將向金立群匯報。
亞投行合規、高效及廉正部門負責人謝里夫本人的經歷,也是亞投行人才之戰的另一個生動案例。今年6月26日下午,亞投行首屆年會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
當時,亞投行創立以來的001號項目——巴基斯坦 M4國家高速(紹爾果德與哈內瓦爾段)貸款項目即將在亞投行、聯合融資合作方亞行、項目對象國巴基斯坦三方代表的見證下簽署。
謝里夫擁有巴基斯坦和英國雙重國籍,原本僅是過來簽約現場“圍觀”。但他與三方都有緊密聯系的特殊身份,讓他成為簽約現場的一個焦點。參加簽約見證的各方都邀請謝里夫一同合影留念。
任職亞投行前,謝里夫從2012年7月開始擔任亞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他1993年加入亞行,歷任亞行法律總顧問、中央業務服務辦公室首席主任等職位。
在他擔任亞行駐中國首席代表期間,正逢亞投行經歷籌建成立的兩年。2015年3月,是亞投行籌建中輿論最焦灼的時刻。當時亞投行已經有了1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英國等歐洲國家躍躍欲試,但迫於美國壓力又多有顧慮。美國和日本方面對中國成立亞投行的揣測和攻擊,屢屢見諸報端。
當時擔任亞投行籌建秘書處秘書長的金立群,受邀到中國高層發展論壇答疑解惑,爭取更多學界政策界人士支持亞投行。
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與亞行行長中尾武彥就是否存在“最佳實踐”展開激辯,樓繼偉以“沒有所謂最佳實踐,只有更好的實踐”做出回應時,坐在臺下的謝里夫點了點頭,笑了。活動結束後,謝里夫就找到金立群,溝通了解情況,並給予鼓勵。
在亞投行首屆年會上,走廊里、新聞發布會後的現場,謝里夫都會遇到熟人,有的是亞行的老同事,有的是此前在亞行任職時長期合作的其他多邊開發機構的同行,還有此前擔任亞行中國代表結識的媒體。
這些老朋友在祝賀謝里夫的同時,都會問問,在亞投行如何?謝里夫說,“這里沒有50多年的歷史,感覺更像是一個創業團隊,一切都需要開創。”
李巍表示:“亞投行成功與否,取決於能否吸引到全球最優秀的金融人才,特別是優秀的有開發銀行工作經驗的人才能否加入亞投行。”
實現全球招聘,機構間合作大於競爭
亞投行資深聯絡官(Principal Communication Officer)孫元江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亞投行的副行長以及人才都通過公開的全球招聘程序來進行。即通過亞投行官網和各個途徑發布招聘的信息,由競聘者申請職位,通過亞投行的嚴格錄用程序,遴選出來。
亞投行目前招聘了一些來自世行、亞行等“老”國際多邊開發機構的高管和人才。亞投行另一位副行長、負責政策與戰略的德國人馮·阿姆斯貝格(Joachim von Amsberg)此前在世行擔任負責開發性金融的副行長,也曾在世行擔任負責運營政策和國家事務的副行長。
孫元江介紹,亞投行是新成立的國際金融機構,建立初期特別希望借鑒一些其他國際金融機構的經驗,包括人才。所以在招聘人員上,特別是高管,特別註重其經驗,希望這些人才把他們以前的豐富經驗帶到亞投行來,為亞投行做出新的貢獻。
孫元江還強調,亞投行是全球招聘,擇優錄取。如果申請者有在國際金融機構的工作經歷,會比其他申請者條件更具優勢,總體上是在公平透明競爭的基礎上擇優錄取。
的確,“全球招聘,擇優錄取”本身就是亞投行這一新國際多邊開發機構的獨特之處。
即便是世行,至今都沒有實現全球招聘,世行和亞行的職位招聘仍然要依據人才來源國是不是成員國,以及通過成員國在銀行中所占的股份大小來決定招聘人數。目前其他多邊開發銀行行長和副行長的任命,仍不完全基於專業技能,有些基於政治安排。
李巍非常看好亞投行全球招聘、任人唯賢唯能的人才理念,他認為這對於亞投行這樣一個新興銀行非常必要,“不分國籍、不分種族,只強調能力的錄用人才的標準,體現了亞投行正在向更加成熟和國際化的多邊開發銀行的方向邁進。”
孫元江表示,不存在亞投行和其他多邊開發銀行在人才方面的競爭,大家都可以自由招聘,國際人才也是自由流動的。
同時,孫元江也承認,亞投行作為一個新的國際金融機構,在借鑒其他機構經驗的同時,在創立初期,如何形成自己的機構文化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亞投行一直強調“精幹、廉潔、綠色”的核心價值觀。孫元江介紹,所有招聘來的人和工作方向都朝著這個核心價值努力,亞投行也會利用人才的特長,創造屬於亞投行的特色文化。“目前經營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還是取得了很多的進展和成就。”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了解到,在多邊開發機構之間的人才競爭與流動很正常,世行的工作人員可能去非洲開發銀行任職,而非洲組織里也有亞洲人才。在人才流動背後,也不乏人才自身職業發展機會與路徑的選擇,期待到新機構能獲得更高的職位、更廣闊的空間。
在某多邊開發機構工作的項目官員對記者表示,亞投行和亞行,以及亞投行和世行作為國際組織之間的合作,遠大於競爭。亞投行首批項目中就有與亞行和世行聯合融資的項目;在亞投行的籌建過程中,世行和亞行都給予了巨大支持和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