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七警案的判刑, 看法官的判案步驟

香港受到政治氣候的影響下, 近年司法機構也變成磨心。十幾年來, 搞社會運動涉及示威遊行、非法集結、行為不檢、阻街等的控罪, 審訊經歷三級法院(裁判法院、高院及終審法院)的審訊及上訴, 逐步釐清了這些控罪在法律上的元素, 以及牽涉《人權法》、《基本法》及一些國際公約賦予平民權利義務方面的解說。經終院闡釋後, 下級法院在審案時比以前更易處理法律爭拗。以前建制人士不會批評法官, 只有泛民及激進社會運動人士罵法官。可是到了近年, 建制人士也開始罵官了, 不止罵官, 還會罵娘。一下子甚麼監察法官判案, 甚麼警拉官放等一干言論, 甚囂塵上。七警被定罪和判監兩年之後, 這股罵官氣氛被推上高潮, 連警察也罵官了, 又說會按章工作。不少人提出近期個別判決, 譬如襲警脫罪、暴徒輕判感化, 衝擊政府機構判社會服務令等例子, 來證明「黃官」的偏頗。我寫這一篇是預了給人罵的。我一直以來都被人罵撐警, 現在連撐警的人都罵起我來。罵就無需講道理, 罵我無妨, 有沒有道理都可以罵人, 這是言論自由賦予我們的權利。我罵得人多, 被別人罵也可能活該, 但道理我還是想講的。

我寫這一篇有兩個目的, 其一, 粗略分析一下法官判刑的準則, 其二, 上一篇有讀者在留言留下一篇文章的連結, 是香島中學鄧飛校長在《文匯報》發表一篇叫《用法治的方式解決法治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的文章, 我從鄧校長的文章學習之餘, 也寫一下香港法院在判刑一致性方面的法律原則。我不是為了反駁鄧校長的觀點而寫, 而是見到他在文章末兩段講英國的情況, 我借香港上訴庭一宗案例來講香港、英國及澳洲三地對判刑一致性(parity)的思維。

罵警拉官放的人其實也希望警拉官放吧, 他們不是很希望Dufton判七警無罪嗎? 如果Dufton判七警無罪, 到其時就輪到非建制的人罵警拉官放了。即是說, 只要法官釘你想釘的人, 而放你的同路人就可以了。那麼法官變成磨心, 兩面不討好, 該怎辦? 咿, 來個網上投票, 順應民情來判案好嗎? Majority wins. 一於搞判案雷動計劃, 發動網民來決定是釘是放, 符合民主精神, 豈不美哉? 真正維護法治, 不是那種一方面講維護法治, 另一方面收受利益, 也不是講贏了法治輸了公義、七警不是故意打人那類廢話。Dufton判這件案, 仔細考慮了影片呈堂的法律爭拗, 涉案人身份的爭論, 也衡量證據事實, 詳盡解釋了理據, 寫了817段判辭。不滿這裁決, 請從這判案書找空間去上訴, 沒有入會阻你, 而不是發動種族歧視去罵這洋法官, 罵就找判詞的錯處來罵。判刑可以批評嗎? 當然可以, 不過要用法律去批評, 說他判得輕和判得重, 都要提出實質理據。

法官判刑是隨心所欲的嗎? 基本上法官可以有兩種途徑去決定怎樣量刑。其一, 司法機構有判案的Manual, 提供給不同工種的各級法官作為參考, 這種Manual是時常更新的, 民事、刑事、家事、各種審裁處、死因庭諸如此類, 都各有判刑及程序指引, 這些Manual只有法官才看到, 因為要從司法機構的內聯網登入, 公眾接觸不到。其二, 參考Sentencing In Hong Kong這本書, 這書是由前刑事檢控專員江樂士及他的下屬前助理刑事檢控專員張維新共同撰寫的, 現已出到第七版。法官判案的量刑基本上參考這些東西, 參考了也難免同一個官, 判同一件案(超過一名被告)會出現不一致的刑罰, 因為裏面涉及很多不同因素, 年齡、背景、案底、犯法的角色等, 都足以使判刑時出現各被告刑罰不一樣的情況。同一個官, 判不同的案就更加千變萬化了。不同的法官, 處理同類形和不同類形的案就更加不會一致。再加上有些法官仁慈, 有些法官嚴厲, 根本無可能會一樣。七警遇到另一位法官可能脫了罪, 定罪也未必判多過15個月, 根本沒有對錯可言, 有人會把量刑起點降低, 再把求情因素增大, 就會出現很不一樣的結果了。如果案情特別, 沒有可作參考的案例, 就靠法官個人看法去判刑了。七警案可算是這種情況。

這種不一致, 就帶入鄧飛校長的宏文提出的論據。我講了不是要反駁, 而是用香港案例來展示香港法院的思維。在吳敏兒案 (HKSAR v Ng Man Yee CACC 278/2013), 上訴庭副庭長 Stock及上訴庭法官McWalters (不好意思, 那些不喜歡老外法官的, 這兩位是老外, 而且以前都是在律政司工作的), 在判辭中講了判刑是否一致的原則:
40.  When disparity of sentence is the ground of appeal we note that in the High Court of Australia decision of Lowe v The Queen (1984) 154 CLR 606 Mason J expressed the view that the fact that the sentence is not a just sentence is a ground for appellate intervention notwithstanding that the injustice is generated by error arising in proceedings other than those of the appellant.  At page 613 he said:
“The sentence under appeal may be free from error except in so far as discrepancy itself constitutes or causes error. And the justification which the courts assign for intervention in the case of disparity is that disparity engenders a justifiable sense of grievance in the applicant and an appearance of injustice to that impassiv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mmunity, the objective bystander.” [5]
41.  These views were subsequently followed by the majority of the High Court in Green v The Queen (2011) 244 CLR 462 where French CJ, Crennan and Kiefel JJ said at page 475, paragraph 32:
“32 A court of criminal appeal deciding an appeal against the severity of a sentence on the ground of unjustified disparity will have regard to the qualitative and discretionary judgments required of the primary judge in drawing distinctions between co-offenders. Where there is a marked disparity between sentences giving rise to the appearance of injustice, it is not a necessary condition of a court of criminal appeal’s discretion to intervene that the sentence under appeal is otherwise excessive. Disparity can be an indicator of appealable error (88). It is also correct, as Mason J said in Lowe, that logic and reality combine to favour the proposition that discrepancy is a ground for intervention in itself (89). Unjustifiable disparity is an infringement of the equal justice norm. It is appealable error, although it may not always lead to an appeal being allowed.”
42.  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that whether a disparity between sentences is an unjustifiable one, thereby resulting in an unjust sentence, does not fall to be determined by the subjective feelings of the offender whose sentence is under appeal.  As the majority said in Green at page 474, paragraph 31:
“31. … The sense of grievance necessary to attract appellate intervention with respect to disparate sentences is to be assessed by objective criteria.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arity principle does not involve a judgment about the feelings of the person complaining of disparity …”
43.  In Hong Kong the objective test that has been applied is that expounded by Lawton LJ in Fawcett (1983) 5 Cr App R (S) 158 which he described at page 161 as:
“… would right-thinking members of the public, with full knowledge of all the relevant facts and circumstances, learning of this sentence consider that something had gone wrong with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6]
44.  The argument in the present case seeks to extend disparity of sentence as a ground of appeal beyond co-offenders to a disparity in sentence between wholly unrelated offenders; here the applicant and other persons sentenced for the same type of criminal activity but in respect of completely unrelated crimes. In considering whether such an extension should be permitted it is helpful to have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egal foundation of the parity principle.  This was explained by the majority in Green.  They said at page 473, paragraphs 28-29:
“28. … Consistency in the punishment of offences against the criminal law is “a reflection of the notion of equal justice” and “is a fundamental element in any rational and fair system of criminal justice” (75). It finds expression in the “parity principle” which requires that like offenders should be treated in a like manner (76). As with the norm of “equal justice”, which is its foundation, the parity principle allows for different sentences to be imposed upon like offenders to reflect different degrees of culpability and/or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77). [7]
29. … The consistency required by the parity principle is focused on the particular case. It applies to the punishment of “co-offenders”, albeit the limits of that term have not been defined with precision.” [8]
45.  As can be seen from this passage the parity principle is confined in its application to co-offenders.  Likewise, in Hong Kong where there is long line of authority that limits disparity of sentence as a ground of appeal to co-offenders sentenced differently by the same judge.[9] It has never been extended to offenders charged with the same offence arising out of completely unrelated criminal conduct.
46.  Nor, has it been so extended in England. In the English case of Large (1981) 3 Cr. App. R (S) 80 the Court of Appeal refused to entertain a submission that there was disparity of sentencing between the sentence imposed on the appellant and sentences imposed by the same judge on other offenders for the same offence but who were participants in completely unrelated crimes.  At page 82 the Court said:
“This Court declines to entertain such a submission. By reason of the appeals which consistently come before it the Court is aware of the general level of sentencing throughout the country. If, when individual sentences are being considered, it was permissible for counsel to analyse sentences passed by other judges on other occasions for other offences the work of this Court would come to a standstill. It would occupy the time of the Court to an inordinate extent and would do no more than draw its attention to the sentencing practice of a particular judge on a particular occasion in circumstance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with which the Court is immediately concerned. We will consider the matter of disparity when it arises in respect of participants in the same offence who have received different sentences for the parts that they played in the offence. Where it appears that for similar involvement in the offence the offenders have received very different sentences it is a warning sign that something may possibly have gone wrong with one or more of the sentences.”
47.  The New South Wales Supreme Court adopted a similar view in Kardoulias v The Queen (2005) 159 A Crim R 252.  After accepting that what in Australia is referred to as the parity principle applies to co‑offenders, the Court of Criminal Appeal said at page 274, paragraph 106:
“However, the parity principle is not to be applied when a ground of appeal invites comparison between sentences imposed upon two offenders who are not co-offenders simply because the two offenders may hav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and may have committed similar crimes.”
48.  There is nothing in the judgment of the High Court in Green to suggest that the parity principle can inure to the benefit of persons other than co-offenders; nor is there in English or in Hong Kong case law.  All three jurisdictions speak with one voice.  The only occasion that relativity to other offenders’ sentences will create a justified sense of grievance is when the relativity concerns sentences imposed on person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same offence as the offender.  That is not, of course, the position here.
49.  Outside of this situation it is for each applicant to demonstrate error or excessiveness in his own case.  A sentence otherwise appropriate for the level of that offender’s culpability does not become unjust simply by reference to an erroneous or unduly lenient sentence imposed on another offender in an unrelated crime.
50.  That being so, it cannot be said that other erroneous or unduly lenient sentences imposed in unconnected cases involving the same offence, provide an offender receiving a heavier sentence than those imposed in these other unconnected cases, with a justified sense of injustice.  It does not seem to us that it matters what the reason is for the alleged disparity between the cases; whether it be one judge being more lenient than another or the prosecutor selecting the wrong venue for trial.  Whatever the reason, the principle remains the same – the parity principle only applies to co-offenders.
51.  We do not doubt that this applicant and his family may not understand why others involved in more serious money laundering activity have been sentenced apparently more leniently but, for the reasons we have given, this does not entitle this applicant to harbour a justified sense of injustice.

我沒有本事去翻譯, 一言以蔽之, 判刑的一致性只適用於同案的被告(the parity principle only applies to co-offenders)。時下聽到批評法官判刑, 甚麼黃絲藍絲的, 有沒有人認真去硏究孰輕孰重的因由, 連那些所謂法律學者也在胡謅, 又怎能怪一般市民。以我自己觀察, 事實上確有些不太稱職的法官, 也有些遇到棘手案件就以案情事實來判被告無罪的法官。世界不是完美的, 制度也不能說不存缺陷的, 在社會撕裂分化之下, 才會因感性充昏了理性, 七警案的審判結果使這種情緒完全發酵。我尚算有幸, 沒有置身於瘋癲之中, 還可以提出理性討論, 盡量撇開個人情感去思考。我不是睡不著輾轉反側才去思考, 我住在悉尼十多年, 有機會把兩地發生的事情作比較, 像曾蔭權那類案, 在澳洲, 官商利益輸送無日無之, 在澳洲那些官員, 給捅出來就只有撤職, 像影片落畫, 從來都不會被檢控。香港在法治方面的成績, 真的很不錯了, 把香港的法治精神輸到這裏來, 恐怕不少官員已鋃鐺入獄了。香港警察來澳洲做, 就會更舒適, 很少機會被辱罵, 動了粗也很多人撐你, 分別在於社會的氣氛很不相同。今時今日在香港當差不是一份筍工, 但尚算是一份好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451

暴動縱火判刑

今天暴動及縱火案判刑, 郭官以5年為判刑起點, 扣減了3個月, 總刑期監禁4年9個月, 這刑期不算特別重, 我上星期預測是5年。雖然有人在庭上吵鬧罵粗, 對刑期渲洩不滿, 我相信這反應除了憤怒, 還有恐懼。近年挑戰法治上街的人, 可能衝擊慣了, 把這些行為視作理所當然的權利來行使, 寵慣了、寵壞了, 就以為舉起了權利的幡旗, 就無往而不利。到了結帳時, 就接受不來, 到了埋單才去埋怨菜餚太貴, 點甚麼菜是不是應該看自己錢包有多少錢, 是不是要衡量自己是否負擔得起? 現實是殘酷的, 不能一味任意妄為, 置法規不顧, 玩遊戲都有規則。激進的人詬病「和理非非」, 認為和平理性不管用, 非行使武力不可, 這一連串的判刑及駁回的上訴, 正好說明「以武抗暴」的思維是何其荒謬。最荒謬的竟然有人以為違法的行為是不用付出代價, 不用找數的。早知今日, 何必當初。

今早起來就答了4宗有關盜竊的電郵, 主要都是店鋪盜竊的, 其中一位涉及盜竊了衣服, 總值$500幾, 他捐了$3000給一間社福機構, 附上收條給我看。雖然這兩年我已取消了先捐錢後解答的條件, 今年以來還是有幾位先捐了錢才寫來的。不論捐不捐, 這些一時動了貪念的人, 都飽受煎熬。除了吃不下、睡不到, 有人會終日眼淚洗面, 鬱鬱不歡。早知今日, 何必當初。這些人我倒願意幫下的, 他們充滿悔疚, 沒有抵賴, 只想尋求一個不留案底的機會。我肯花這時間。

暴動縱火案這被告上訴有機會成功嗎? 郭官沒有上載定罪及判刑理據, 我不能評論定罪有沒有上訴空間, 但以判刑而言, 總刑期並無超越一般上訴案例的罰則, 就算刑期上訴成功, 也只會是計算方法的技術問題, 最終也難以低過4年半監禁。我相信「以武抗暴」這種思維會隨着一連串的判刑而消失, 激進式的社會運動會收斂起來。這不是政治打壓的問題, 而是選擇了吃鹹魚就不可埋怨魚是鹹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838

大眾高管因排放門在美被判刑7年 罰款40萬美元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2-08/1169371.html

_____2017-12-08___100402.thumb_head

美國媒體12月6日午間報道稱,大眾高管奧利弗•施密特由於參與了 “尾氣門”事件於當地時間本周三在美被判刑7年,並處以40萬美元的罰款。

奧利弗•施密特的律師表示,考慮到當事人在大眾柴油排放醜聞案所處的角色,施密特在美刑罰不應超過40個月,而美國政府則請求法官對其判刑7年。

大眾借用先進的軟件為近60萬輛在美銷售的大眾汽車排放量造假。2012年到2015年初,施密特擔任大眾在密歇根州的工程和環境辦公室負責人。檢察官說,施密特借用軟件欺瞞加利福尼亞監管機構,且提供排放量差異的“虛假”解釋。 但是他的律師指出,多年前,大眾公司制定計劃時,施密特並未參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611

管金生:從“中國證券教父”到被判刑17年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224/167362.shtml

管金生:從“中國證券教父”到被判刑17年
中國企業家雜誌 中國企業家雜誌

管金生:從“中國證券教父”到被判刑17年

他人生的或起或伏,與他的倔強、膽識,又缺少進退的智慧都不無關系。

來源 | 中國企業家雜誌(ID: iceo-com-cn)

作者 | 李原

中國證券教父

2016年6月,管金生宣布開啟再創業——成立九頌山河基金,在中國境內發行10億元人民幣基金,同時在境外某一國家(如日本、美國、德國、以色列)發行等量價值的基金,基金管理人同為九頌山河基金公司。

管金生到底是個開資本市場先河的英雄,還是個玩弄資本的賭徒?多年來人們對他的評價莫衷一是。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管金生是個不容被忽視的人物。

他被稱為“中國證券教父”,創立了上海第一家證券公司——萬國證券;又深度參與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成立,一手設計了交易規則、設備到交易員培訓的全體系建設。那個年代的中國,管金生對金融、證券市場的敏銳嗅覺無人能比,然而震驚中外的“327”國債事件給管金生快速升騰的人生畫上了休止符。

所謂盈虧同源,管金生曾把“自尊、不服輸、要強、固執、較真、在人前一定要得到第一”概括為自己性格中的深深烙印。他人生的或起或伏,與他的倔強、膽識,又缺少進退的智慧都不無關系。

1947年5月19日,管金生生於江西省清江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家境貧寒。

管金生後來對人說,算命的人講,這孩子命硬,要送出去寄養。3歲後,他才被接回家。小學四年級,能幹的母親去世,管金生因此早早就領悟到了世態炎涼。“要好自為之,自立自強,沒有人來救你。我很小便懂得自我發展、自我約束、自我保護的道理。”

算命的說管金生是出門人,要往東方走。報考大學時,他得到了第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以優異成績考取了上海外國語學院法語系。

1982年,管金生在上海外國語學院獲得了法國文學碩士學位。畢業後因工作不對口,他從公安機關的翻譯崗位改行,進入上海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工作。先後任經理助理、副經理。1984年,管金生由上國投被選送到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深造,成為法學、工商管理雙料碩士。

 

1987年回國期間,管金生上下班路過蘇州河時發現,橋口有人交換國庫券,這讓他想起,這跟西方當年在梧桐樹下交換東印度公司股票類似。他向領導建議,根據自發性國庫券民間交易的情況,可以放開國庫券的二級市場交易,把私下交易引入有組織的公開市場操作的機制。

在提議建立證券公司時,管金生設想了三條基本準則:

一、要建立公開市場操作機制,由室外交易到室內交易,強調時間、價格優先,要公開透明,核心是競爭機制。

二、交易機構唯一最好的企業組織制度就是股份制。

三、證券業和銀行業必須分離。只有和銀行分離,證券業才能有發展生存的空間。

堅持股份制,以及堅持與銀行脫離,這兩個設計成為中國證券業的重大創舉。此前中國的兩家證券公司——南方證券和海通證券分別脫胎於中國工商銀行和交通銀行。

1988年兩會之後,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將管金生提議建立證券公司的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並在6月6日批複同意。當年7月18日,上海第一家證券公司——萬國證券開業。萬國證券由上海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等10家股東籌資3500萬元成立,管金生擔任總經理。

成立不久,萬國證券就靠倒賣國庫券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積累。

1981年開始,中國對外發行國債。由於缺乏流動性,“國庫券”在很長時間內都不受歡迎。許多人通過地下交易,以五六折的低價收購國庫券,還有的企業用國庫券來推銷積壓產品。

1988年後,為了應對國庫券缺乏流動性的問題,財政部發布新規,允許國庫券上市交易。但當時全國銀行沒有聯網,各地國庫券價格差別很大。

當時的萬國證券只有十幾號員工,管金生帶領員工跑遍了中國的250多個大中小城市和偏遠農村,到處收購國庫券。特別是管金生在1989年初得知,1988年國庫券即將在一個星期以後上市交易,如果從黑市中以75元買進,上市就能賣到100元。於是,上海市面上1988年的國庫券有一半都被管金生快速率眾買走了。通過多次類似的原始積累,1989年,萬國證券的營業額做到了3億元。

同時,管金生也是最早希望將中國證券公司與國際大券商對標的金融家。當時許多證券公司雇傭的員工還是中專畢業生,管金生則認為要能與國際投行看齊,需要雇傭最聰明的學生。他在大學里面為萬國做大量的宣講,邀請美林、高盛的人給學生上課。在萬國的團隊中,來自複旦、上海交大和財經大學的學生占到90%以上。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宣布成立,管金生全盤設計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交易規則、設備到交易員培訓的全體系建設,深滬兩地的異地交易首先由萬國證券開通;無紙化交易也由萬國證券率先推動。

一位萬國前員工說,在他剛加入公司時,十分驚訝於萬國提出的建議,就被監管部門簡單地寫入條例。管金生的時任秘書衛哲曾說:“B股是怎麽推出來的?都是我們在房間里想出來的。”

彼時的萬國證券,一度持有中國七成的A股和幾乎所有的B股。承銷業務占中國總份額的六成。此時的管金生忙碌於在銀行、財政、計委、經委各個部門做巡回演講;最繁忙時,他每天要出席4個一級市場的發行儀式。所有公司都想跟萬國簽約,要由政府出面,才能將業務協調給其他券商。

1994年,萬國已經在新加坡、倫敦開設了分公司,並開始籌備美國分公司。後來管金生說,“當其他證券公司連國內的事都沒弄明白時,我們已經明確提出,要把萬國打造成中國的美林。”

此時的管金生處於人生的風口浪尖,他被輿論推高到“中國證券教父”的地位,一時風頭無兩。

然而,一切在1995年戛然而止。

1993年底,國債期貨市場建立,並正式向公眾開放。1994年10月,人民銀行提高3年期以上儲蓄存款利率,並恢複存款保值貼補。保值貼補率的不確定性為炒作國債期貨提供了空間。多空雙方對峙的焦點則是1992年發行、1995年6月到期的“327國債”期貨價格。

1995年2月,市場傳聞財政部可能會以高達148元兌付“327國債”,而不是132元。但管金生判斷,財政部不會為此額外掏出16億元,決定率領萬國證券做空。

1995年2月23日上午,財政部發布公告,將按148.50元兌付“327國債”,這實際上也宣布了空方的失敗。然而,管金生卻不肯束手就擒。

當時市場上存在兩大陣營:以萬國證券為首的做空陣營,以及以中國經濟開發信托投公司(有財政部背景,以下簡稱中經開)為首的做多陣營。

1995年2月23日一開盤,中經開公司開始逼空萬國證券,用80萬口將148.21元的收盤價攻到148.50元,再接連以120萬口、100萬口將價格擡高到149.10元、150元;下午更是攻到151.98元。國債每漲1元,萬國就要賠進十幾億元。

隨後萬國的同盟軍遼國發突然倒戈,這進一步激發了管金生的反攻勢頭。下午16時22分,休市前的8分鐘內,管金生做出了瘋狂舉動:大舉拋售債券期貨,做空國債。先以50萬口把價格轟到150元,再進而打壓到148元,最後打出一個730萬口的巨大賣單,把價位打到147.40元。這筆天價賣單面值高達1.46萬億元,接近中國1994年國民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萬國按這個收盤價來算,凈賺42億元。

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主管部門的神經,上交所當晚緊急宣布:8分鐘內的所有交易無效,收盤價被認定為151.30元,萬國賠了60億元。

第二天,萬國發生擠兌。4月,管金生辭職;5月19日,管金生以貪汙和挪用公款罪,在海南被捕。同月,國債期貨市場被關閉。萬國證券經此一役,元氣大傷。1996年7月16日,申銀與萬國合並為申銀萬國證券公司。

1997年2月3日,上海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判處管金生17年徒刑,被關押在上海提籃橋監獄。“中國證券教父”華麗的人生宣告落幕。

2003年,管金生獲準保外就醫,此後十余年間淡出了公眾視野。

吊詭的是,在“327國債”事件中名噪一時的“四大贏家”最後的人生都不堪人意。當時28歲的魏東後來在2008年因涉嫌“原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王益受賄案”在家中墜樓自殺;當時30歲的劉漢於2015年以黑社會組織頭目身份被執行死刑;當時34歲的周正毅後來被判刑16年;當年29歲的袁寶璟在2006年因雇兇殺人罪被執行死刑。

當年的敵人,已經隨世事沈浮,風流雲散。劉漢入獄後,管金生開始逐漸發聲、出席活動、主持演講。直到2016年6月,管金生宣布開啟再創業——成立九頌山河基金,在中國境內發行10億元人民幣基金,同時在境外某一國家(如日本、美國、德國、以色列)發行等量價值的基金,基金管理人同為九頌山河基金公司。

金融界人士分析,管金生選擇創立平行基金,與當年的中概股回歸A股熱潮有關。國外上市的中國公司回歸A股,首要問題是尋求人民幣基金接盤。而平行基金的方式,可以用人民幣基金倒手美元基金,更為便利。

管金生期望,九頌山河可以成為上海“黃浦區的民營金融機構第一納稅大戶”。雖然這個預期,與他當年創立的萬國證券鯨吞山河的氣魄已不可同日而語了。

管金生 中國證券教父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072

冷氣技工串謀行賄以獲聘於機場工程被判刑

1 : GS(14)@2010-06-27 13:50:47

http://www.icac.hk/tc/news_and_events/pr2/index_uid_1025.html


五名冷氣技工串謀行賄以獲受聘於一項香港國際機場2號客運大樓「翔天廊」建築工程,被廉政公署起訴,今日(星期五)在區域法院被判緩刑。

孫志強,五十四歲;梁偉青,五十六歲;朱臻祥,四十五歲,及夏華傑,四十七歲;各被判入獄九個月,緩刑一年。他們早前被裁定一項串謀向代理人提供利益罪名成立,違反《防止賄賂條例》第9(2)(a)條及《刑事罪行條例》第159A條。

同案另一被告,危偉忠,三十五歲,早前承認一項相類控罪,今日被判入獄六個月,緩刑一年。

控罪指被告分別與周少明串謀向周提供利益,以獲受聘於一間為「翔天廊」進行建築工程的合營公司的冷氣技工。

區域法院法官游德康宣判時指出,貪污罪行嚴重,故須判處被告監禁刑期,但考慮到五名被告在案件中的角色較為被動及其他求情理由,遂判處緩刑。

周少明,五十九歲,於本月十一日被裁定十九項串謀使代理人接受利益控罪成立,被判入獄三年。法官今日令周向前僱主賠償七萬六千三百五十元。

案情指,在二○○四年十二月,俊和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俊和」)與藤田株式會社合作成立一間聯營公司,以進行「翔天廊」的建築工程。

聯營公司在二○○六年中開始以日薪七百元招聘工人,負責安裝及維修「翔天廊」的冷氣系統。

但由於機場較為偏遠,聯營公司在招聘時遇上困難,遂要求當時已受聘的周少明協助招聘技工。在周的介紹下,五名被告以日薪七百元受聘。

案情透露,在二○○六年六月至二○○七年三月期間,周少明分別與各被告串謀向周少明提供每個工作日一百至二百元的賄款,作為工作介紹費。有關的賄款共七萬六千三百五十元。

控方今日由大律師Liza Yip代表出庭,並由廉署人員王曉強協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917

冷氣技工串謀行賄以獲聘於機場工程被判刑

1 : GS(14)@2010-07-03 14:03:03

http://www.icac.org.hk/tc/news_and_events/pr2/index_uid_1025.html


五名冷氣技工串謀行賄以獲受聘於一項香港國際機場2號客運大樓「翔天廊」建築工程,被廉政公署起訴,今日(星期五)在區域法院被判緩刑。



孫志強,五十四歲;梁偉青,五十六歲;朱臻祥,四十五歲,及夏華傑,四十七歲;各被判入獄九個月,緩刑一年。他們早前被裁定一項串謀向代理人提供利益罪名成立,違反《防止賄賂條例》第9(2)(a)條及《刑事罪行條例》第159A條。



同案另一被告,危偉忠,三十五歲,早前承認一項相類控罪,今日被判入獄六個月,緩刑一年。



控罪指被告分別與周少明串謀向周提供利益,以獲受聘於一間為「翔天廊」進行建築工程的合營公司的冷氣技工。



區域法院法官游德康宣判時指出,貪污罪行嚴重,故須判處被告監禁刑期,但考慮到五名被告在案件中的角色較為被動及其他求情理由,遂判處緩刑。



周少明,五十九歲,於本月十一日被裁定十九項串謀使代理人接受利益控罪成立,被判入獄三年。法官今日令周向前僱主賠償七萬六千三百五十元。



案情指,在二○○四年十二月,俊和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俊和」)與藤田株式會社合作成立一間聯營公司,以進行「翔天廊」的建築工程。



聯營公司在二○○六年中開始以日薪七百元招聘工人,負責安裝及維修「翔天廊」的冷氣系統。



但由於機場較為偏遠,聯營公司在招聘時遇上困難,遂要求當時已受聘的周少明協助招聘技工。在周的介紹下,五名被告以日薪七百元受聘。



案情透露,在二○○六年六月至二○○七年三月期間,周少明分別與各被告串謀向周少明提供每個工作日一百至二百元的賄款,作為工作介紹費。有關的賄款共七萬六千三百五十元。



控方今日由大律師Liza Yip代表出庭,並由廉署人員王曉強協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010

六人詐騙政府進修貸款七百五十萬元被判刑

1 : GS(14)@2010-12-03 13:09:17

http://www.icac.hk/tc/news_and_events/pr2/index_uid_1108.html

六名人士,串謀向學生資助辦事處詐騙免入息審查貸款,款額共逾七百五十萬元,被廉政公署拘控。該六名是案中主腦的被告,今日(星期五)在區域法院各被判刑。
周炎強,五十歲,ACCOM Corporation Limited(ACCOM)股東兼董事;及潘浩輝,四十八歲,ACCOM 業務發展經理,各被判入獄四年半。
周炎強早前涉及另一宗相類案件,並在觀塘裁判法院被判入獄十八個月。暫委法官嚴舜儀命令其中六個月與今日案件的刑期分期執行,周炎強須入獄共五年。
在區域法院的案件,另外四名被告亦被判刑。蘇佩珊,四十三歲,ACCOM 營業女經理,被判入獄三十三個月,並須向被政府賠償十五萬元。
李潤平,四十四歲,中間人,被判入獄十五個月;而劉瑞強,五十五歲,中間人,被判入獄六個月,緩刑十二個月。
餘下一名中間人李協驄,三十四歲,被判入獄六個月。李協驄早前涉及第三宗相類案件,並在九龍城裁判法院被判入獄四個月。法官命令其中兩個月與今日案件的刑期分期執行,李協驄須入獄共八個月。
法官在判刑時表示,被告有計劃及有組織地進行詐騙免入息審查貸款,故須判處各人監禁。
李協驄早前承認一項串謀詐騙罪名,其餘被告於審訊後同被裁定同一罪名成立。
廉署較早前接獲貪污舉報,調查其後揭發上述串謀詐騙罪行。
案情透露,德健教育發展中心(「德健」)是 ACCOM 的子公司。二○○八年三月至五月期間,周炎強安排「德健」開辦一項專業管理證書課程,有關課程其後根據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註冊。
在上述期間,學生資助辦事處收到有關課程的學生呈交共四百五十九宗有關該貸款的申請,各人申請的貸款額為最高限額的七萬五千元。
周炎強指使其他被告招攬假學生參與有關課程。其中兩名假學生由廉署臥底人員假扮,被告向臥底人員表示他們無需上課,並獲得三萬元至四萬元作為佣金。
被告透過上述手法,串謀向學生資助辦事處詐騙免入息審查貸款共逾七百五十萬元。
除上述六名被告外,廉署亦起訴另外四十一名與案件有關的人士。其中一名擔任假學生的被告陳芷茵棄保潛逃,法庭已發出手令通緝她歸案。餘下四十名被告承認或被裁定有關罪名成立,分別被判入獄最高為四個月、感化令及社會服務令。
學生資助辦事處在廉署調查案件期間提供全面協助。
控方今日由大律師葉瑞紅代表出庭,並由廉署人員鄭礎明協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877

五人涉沙田區議會補選賄選被判刑

1 : GS(14)@2011-04-25 16:21:30

http://www.icac.org.hk/tc/news_and_events/pr2/index_uid_1159.html
一名在二○○九年沙田區議會補選(大圍選區)中落敗的候選人及另外四名人士,就該次補選串謀行賄登記選民,及作出其他舞弊和非法行為,被廉政公署拘控。各被告今日(星期一)在區域法院被判刑。
李躍輝,四十四歲,醫生及上述補選的落敗候選人,及蔣世昌,五十五歲,美林街坊商戶及職工福利會(「福利會」)秘書,分別被判入獄二十一個月及十二個月。
同案被告梁駿業,四十二歲,「福利會」主席,及張勝佳,四十四歲,公司董事,各被判囚二十一個月;而余惠慈,三十七歲,「福利會」司庫,則被判入獄十二個月。
法官游德康判刑時表示,被告精心計劃和部署犯案,故須判處各人監禁以示阻嚇,不准緩刑,以維護選舉公平廉潔。
五名被告早前被裁定共十項違反《選舉(舞弊及非法行為)條例》的罪名成立,包括五項舞弊行為及五項非法行為。
案情指,李躍輝於二○○九年二月二十三日向選舉事務處遞交一份提名表格,登記成為上述補選的候選人。有關補選於同年三月二十九日舉行。
二○○九年一月初至三月二十八日期間,「福利會」舉行十二場晚宴,招待一千五百七十八名會員,當中九百八十一名為登記選民,費用支出逾一百萬,而每名會員只需支付二十元入場費。五名被告在該晚宴上提供或支付用於提供食物、飲料及娛樂的全部費用,以誘使有關選民投票予李躍輝。
李、蔣、梁及余於二月五日至三月二十九日投票日期間,分別多次以同一理由向有關選民提供早餐食物及飲料、抗流感針免費注射服務、三十八團一天本地遊或適用於李躍輝診所的一百元醫療贈券。
案情透露,李、蔣、梁及余發布不符合規定的選舉廣告印刷品,包括一分宣傳免費抗流感注射服務的單張、兩本列出健康指引的書籍及兩份宣傳一本新書的單張。
蔣、梁和余又作出非法行為,即製造環保袋而招致選舉開支。
案情指,李招致的選舉開支共逾二百萬元,超出四萬八千元的選舉開支上限。但李只向選舉事務處申報約三萬四千元的選舉開支。
廉署發言人提醒候選人、選舉代理人、助選人員及選民在公共選舉中須遵守《選舉(舞弊及非法行為)條例》。
發言人稱:「賄選乃嚴重罪行,違法者須負刑事責任而被起訴。」
發言人續稱,廉署已就即將舉行的區議會選舉,推出一系列維護廉潔選舉的教育及宣傳計劃。廉署並會就其他公共選舉,推出相應的教育及宣傳計劃。
控方今日由高級檢控官曾藹琪代表出庭,並由廉署人員梁國棟協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122

坪洲鄉委會副主席誤導廉署人員罪成被判刑

1 : GS(14)@2011-06-18 14:19:43

http://www.icac.hk/tc/news_and_events/pr2/index_uid_1173.html
坪洲鄉事委員會(「坪洲鄉委會」)的一名副主席,就「坪洲鄉委會」一個物業的租金收據提供虛假資料,藉以誤導廉政公署人員,被廉署起訴。被告今日(星期四)在東區裁判法院被判入獄三個月,緩刑十二個月。
黃開榆,八十三歲,今日被裁定一項明知而誤導廉署人員罪名成立,違反《廉政公署條例》第13(B)(b)條。
裁判官溫紹明判刑時稱,所有控方證人在審訊時作出的證供誠實可信,故裁定被告罪成。
裁判官續稱,考慮到多項因素,包括被告年紀老邁及其背景,因此判處緩刑。
案情透露,廉署於二○○九年就一宗案件展開調查,案件涉及一名區議員涉嫌使用「坪洲鄉委會」位於坪洲永安街一個物業的虛假租金收據,向離島區議會詐騙津貼。
廉署調查顯示,該名區議員於二○○三年三月至二○○七年三月期間,向離島區議會遞交四十九份發還物業租金申請表,而每份申請表均附有由被告以「坪洲鄉委會」執行委員身份簽署的收據。有關物業是該名區議員租用作為其區議員辦事處。
案情透露,二○○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廉署人員接觸被告,並向他出示四十七張涉案收據的印影本,要求被告進行確認。被告其後在證人供詞上簽名,表示他從來沒有在有關租金收據上簽名。
廉署其後的調查則發現三名證人曾多次目睹被告在有關租金收據上簽名。證人包括當時「坪洲鄉委會」一名秘書,以及兩名議員助理。
政府化驗所的鑑證確定,涉案收據上的四十九個簽名中,四十八個屬被告的簽名。
控方今日由高級檢控官馬游龍代表出庭,並由廉署人員鄧培思協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907

十一名當舖持牌人或經營者行賄警員罪成被判刑

1 : GS(14)@2011-07-08 23:04:22

http://www.icac.hk/tc/news_and_events/pr2/index_uid_1185.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2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