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網友拍攝的被掛在樹上的共享單車。(資料圖/圖)
“古有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和印刷術,今有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被媒體盛贊的共享單車,已沖進了中國“新四大發明”的榜單。
無論是否產自中國,盡管首批投入數量不高,共享單車的出海之路還是遭遇了“水土不服”。
“共享單車太雜亂無章了,必須整改。”面對著被掛在樹杈上、扔在人行道邊,甚至丟進河水里的自行車,墨爾本市長Rpbert Doyle在最近的一次采訪中表示“已經受夠了”,“不排除出臺法案,取締無樁共享單車。”
這家惹得市長不快的共享單車品牌名為oBike,來自新加坡,創辦者也包括中國合夥人。2017年6月中旬進入澳大利亞,與墨爾本本土品牌——有樁停靠的RACV“小藍車”正面叫板。
與國內用戶熟知的摩拜單車、ofo小黃車等智能共享單車一樣,oBike的最大賣點,在於使用智能技術,可隨時隨地停放;而RACV的“小藍車”為必須在指定地點停靠的有樁單車,便利性稍遜一籌。
從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的照片來看,共享單車的弊端在墨爾本也日益凸顯,那些被丟進亞拉河,停在火車軌道旁邊,仍到公用廁所頂的共享單車,不僅影響市容、妨礙交通,而且存在諸多安全隱患,極易帶來危險。
當地媒體報道,墨爾本市議會正與oBike運營商針對亂停亂放問題進行協商。但市長表示,“如果最後還是無法拿出雙方都同意的解決方案”,他可能會下令取締無樁共享單車,“以努力確保城市市容的整潔有序”。
由政府官方出面抵制共享單車的城市不僅墨爾本一個。
倫敦旺茲沃斯市政委員會沒收了130輛亂停亂放的oBike,並將它們稱作“黃單車麻煩”。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LTA扣押了49輛“非法停放的共用腳踏車”,其中包括摩拜單車和oBike。
(聯合早報截圖/圖)
8月1日,“自行車之城”荷蘭阿姆斯特丹市政府(Gemeente Amsterdam)也在臉書上發文稱,將在未來的幾個月內清理城中的共享單車。市議員Pieter Litjens 說:“我們不願讓共享單車占據寶貴的公共空間。我們正在為更寬敞的自行車停放空間而努力,不想讓這些努力被商業共享單車破壞。”
阿姆斯特丹市政府表示,清理將從阿姆斯特丹市中心和阿姆斯特丹東區(Oost)開始,他們認為用戶有權將共享單車停放在公共空間,但商家在公共空間存放並出租自行車的行為是不合法的。
都說阿姆斯特丹是座自行車背上的城市, 英國《衛報》報道,全市人口每天騎行的總里程達到200萬公里,自行車在城市中心區域的出行方式中占比高達68%。1965年,歷史上最早的“共享單車”便誕生在這里,一群叫Provo的無政府主義者把舊自行車刷成白色,停放在停放在阿姆斯特丹的各個角落,讓人們隨意使用。
很難想象,這座僅有110萬人口,卻擁有100萬輛自行車保有量的城市,會率先叫停“共享單車”。
在當下的荷蘭,居民較為廣泛使用的是鐵路公司NS推出的公共自行車OV-fiets。真正以商家為主導的共享單車反倒是一件新鮮事。
與使用手機app開鎖、使用後可以隨地停放的共享單車不同,使用公共自行車OV-fiets需要實名公交卡,且在使用後歸還到租借點。公共自行車運營良好,近幾年用戶大幅增長,經常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
市議員Pieter Litjens 表示:“自行車共享的目的必須是減少自行車在城市中停放的數量。目前看來數量只有增加,所以我們要讓它停下來。”
把#共享單車在澳洲遭吐槽#送上微博熱搜的,是評論區里大批戲謔著“原來外國人素質也很差”的國內網友。此前,投放在英國曼徹斯特的摩拜單車遭盜竊、撬鎖,100輛中已有至少50輛遭破壞的新聞也曾登上熱搜。
2016年下半年,共享單車在資本助推下,在國內各大城市海量投放、急速擴張時,國內的部分用戶,也曾因為亂停亂放、破壞車輛、上私鎖等行為遭到媒體及網友的口誅筆伐。
近一年時間後,共享單車競爭行至中場,摩拜和ofo的雙寡頭格局已基本落定,除了各出奇招的營銷戰、補貼戰,逐鹿之地亦從國內市場逐步向海外擴張,包括小米公司旗下的小白車Baicycle在內的多家國內品牌亦不甘示弱。
據南方周末統計,近兩月來,ofo和摩拜密集登陸海外,大有ofo和摩拜去年下半年在國內攻城略地的聲勢。
數據來自官方披露及媒體報道,或有出入(單位:輛)(崔慧瑩/圖)
雖然對國內的各大互聯網公司來說,去納斯達克敲個鐘不算新鮮事,走全球一體化海外擴張道路也已經成了標配,但大多數公司的產品形式以軟件或文化產品為主,像共享單車這樣依靠“made in China”的線下產品出海的情況極少。
國內用戶終於能一邊享受著“領先矽谷”的優越感,一邊花式嘲笑一些海外發達國家的用戶原來也這麽“沒素質了”。
在網友嘲笑的同時,共享單車公司在聽到市政府的叫停意見後則深表失望。新加坡Obike的荷蘭經理Hugo Knuttel說,他們從四月開始就在和市政府商談,沒想到會迎來如此突然的叫停。
而面對來自墨爾本市長的質疑,oBike澳市場營銷主管蘭加斯瓦米表示,他有信心通過與墨爾本市議會的合作,找出一個解決辦法。但他還表示,鼓勵共享單車用戶合理停放自行車才是最關鍵的。
“我們必須要指導用戶學會如何在使用共享單車後,以正確的方式停放自行車。”蘭加斯瓦米還表示,大多數城市的現代交通計劃都包含了共享單車計劃。
自帶環保光環的共享單車在謀求“出海”時亦有優勢。但想要基於時間和空間的精準投放,協同各地政府建立高效、智能的調度體系和管理方式,將投放、騎行與停放的規則,細化到適應具體的每個國家、每座城市並不容易。
譬如有分析指出“歐洲、日本這種緊湊型市場比較適合共享單車“,但日本內閣府信息安全特別顧問William H Saito則對媒體表示,“日本的大城市公交系統非常發達。單車騎行更像是一種環保、健身的潮流,可能不需要那麽多單車。”
鑒於不同國家的地理、文化、國情、人口等差異,進行不同運營理念的市場建設,在緩解交通壓力、綠色出行與保障市容整潔的兩難抉擇中找尋一個平衡點,對共享單車的未來發展來說,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