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僵屍肉”的消息喧囂在食品安全領域,但是對於“僵屍肉”的定義卻是一片空白,究竟何為“僵屍肉”?
7月12日,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海關總署、公安部發布《關於打擊走私冷凍肉品維護食品安全的通告》,稱“在今年查獲的走私冷凍肉品中,有的查獲時生產日期已達四、五年之久,對所有查獲的走私冷凍肉品,海關均依法予以銷毀”,但是仍沒有給出這些四、五年的凍肉除了違法走私之外更多的信息。
當“失聯”一度頻繁出現在航空行業時,誰都沒有想到在眾多食品中也存在“失聯”問題。
“現在沒有人能夠說出來冷凍肉到底是冷凍多長時間,沒有人能夠用科學的依據和科學的標準來判斷它。對於凍肉的標準問題,現在還沒有科學家或者某些部門去做一個科學的實驗設計,去驗證不同的時間對肉的質量的影響,去確定冷凍肉的標準。有了這個標準,我們才能去評判一些事情,去監管。”一位接近食藥監總局的專家表示。
記者翻閱國家食品標準時發現,冷凍肉與保質期標準已“失聯”多時。在國內現有的標準中都規定了冷凍肉各個階段的保存溫度,甚至詳細到多少時間應達到多少溫度,但是卻沒有標識出在對應溫度下冷凍肉能夠保存多久。
“如果達到合適的溫度,肉類多數沒有問題,如果是未知的情況,凍肉的風險很大。目前沒有強制性的規定時間是多久,只有建議性的時間對肉品的影響。”一位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工作人員表示,“在冷凍時間上的長短對凍肉安全性的研究比較少,只有在鮮度上有些要求。”
當“大齡”冷凍肉出現時,“保質期”標準的缺失使得無法判斷食品是否在安全範圍內,目前能做的只有打擊追蹤哪些是走私肉。
在7月13日上午,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出,最早媒體報道的長沙的走私凍肉封存於1967年這個是不是屬實?類似封存幾十年的走私凍肉到底有多少流通到國內的市場,以及這些走私凍肉是如何通過海關檢查的?
對此,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黃頌平表示,海關作為國家進出境監督管理機關,對凍肉走私一直保持高壓嚴打態勢。在加大監管力度的同時,持續加大對凍肉走私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對所有查獲的走私冷凍肉品依法予以銷毀,切實維護人民群眾食品安全。
“走私肉最大的問題不是時間問題,而是安全性問題,特別是檢驗檢疫方面。”上述專家表示。
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走私牛肉總量超過200萬噸,考慮到當年中國牛肉消費總量在900萬噸左右,也就是說國人所吃的牛肉,有近1/4來自非法途徑,這無疑增加了感染疫病和食源性疾病的風險。
在打擊走私的同時,中國本土的肉類又如何?是否存在時間長的凍肉?目前都還無法判斷。
與壽險市場原保險保費50%的增速形成較大反差的是,剛剛發布2016年半年報的新華保險(601336.SH;01336.HK)今年上半年的總保費及新單保費同比分別下降2.2%和9.3%。在行業整體高歌猛進、市場排名重新洗牌的大背景下,新華保險的業績表現成為大家關註和質疑的焦點之一。
不過,“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多位分析師表示,保費下降的背後,是新華保險目前正在經歷“縮量保質”的轉型期。
2016年初,新華保險在工作會議上確定了“規模穩定、價值增長、結構優化、風險可控”的總基調,意味著轉型升級是公司發展的重心所在。新華保險相關負責人表示,其目前的轉型發展之道可以總結為“六降六增”,即保費降、價值增;“三高”降、“保障”增;躉交降、期交增;退保降、續期增;人力降、效率增;產能降、件數增。
產品結構轉向期交保障型
新華保險半年報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新華保險實現總保費710.4億元,較2015年同期減少16.3億元。
在保費下降的另一面,新華保險的新業務價值仍實現了同比18.1%的增長。在這個“一降一增”的背後,是新華保險的業務結構調整的體現。
“新華保險一直堅定不移地走在轉型之路上,大力發展保障型產品和期交產品,聚焦個險,優化之前銀保渠道占比較高的渠道結構,提高公司利潤水平和價值水平。”太平洋證券發布研究報告表示。
從產品種類來看,2016年上半年壽險市場業務的快速增長,貢獻最大的依舊是“三高”等理財型產品。而新華保險則大幅壓縮“三高”產品銷售,加大健康、醫療等保障型產品銷售力度,進一步回歸保監會近期反複強調的“保險姓保”。上述新華負責人介紹稱,例如其一款銀代渠道高現價產品保費較2015年同期減少75.3億元,而健康險實現保費收入53.6億元,同比增長49.0%。
“傳統險和健康險等保障型產品占比的增加對公司未來的利潤水平有著積極影響,一方面該類產品以保險保障為賣點,利率敏感度較低,利率下行環境給保費收入帶來的壓力較小;另一方面,該類產品大都非高現價產品,與其他理財產品的競爭性低,投保人看中的是其健康養老方面的保障功能,而非單純的理財收益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在其他理財產品收益率提高時出現集中退保的情況,降低退保率,提升保險公司利潤水平。”太平洋證券在研究報告中分析稱。
在“三高”降、“保障”增的同時,新華保險保費結構上則表現為“躉交降、期交增”。財務數據顯示,上半年新華保險新單躉交業務縮減了近80億元,而首年期交業務保費收入135.9億,較去年同期增加42.8億,增幅達45.9%。整體躉交業務占新單的比例由2015年76.3%下降至61.9%,期交業務占新單的比例由2015年的23.7%提升至38.1%。
其中,銀代渠道最為突出,該渠道躉交業務同比下降28.1%,期交業務同比增長70.4%。個險及服務經營渠道則呈現進一步聚焦期交業務發展的態勢,躉交業務分別同比下降9.0%和37.0%,期交業務則分別同比增長37.4%和45.1%。
另外,2016年行業整體退保形勢依然比較嚴峻,預計全年退保金額將達到7千億元左右,上半年退保率持續攀升的態勢令人擔憂。與行業整體情況形成較大反差的是,新華保險通過實施一系列退保綜合治理方案,退保率已經進入下降通道。財務數據顯示,上半年退保率4.5%,較去年同期下降2.7個百分點,退保金同比大幅減少32.0%。與此相對應的是,新華保險續期保費增速由負轉正,同比增長6.1%。
聚焦個險渠道
渠道方面來看,新華保險則著重發展對新業務價值貢獻度最高的代理人渠道。但在全行業大力增員的同時,上半年新華保險營銷員渠道總人力24.2萬人,卻較年初減少約1.7萬人,降幅達6.5%。
上述新華保險負責人解釋稱,這主要源於公司對隊伍嚴格執行基本法考核,對於低績效人力堅決予以清退,對於中高績效人力則促進其發展壯大。上半年,營銷員渠道主動清虛10.8萬人。
隊伍優化導致人力下降後效率卻獲得了提升。半年報數據顯示,上半年新華保險月均有效人力11.4萬人,同比增長37.8%,其中績優人力6.9萬人,同比增長65.2%。
而值得註意的是,半年報顯示,按照有效人力口徑計算,上半年新華保險營銷員渠道人均產能1.2萬元,同比下降8.5%。但是,按照總人力全口徑計算,新華的產能並沒有下降,營銷員渠道首年保費收入增長27.1%,總人力同比增長26.0%,保費增幅大於人力增幅。
上述負責人表示,從產能維持的動因來看,新華是通過拉升健康險、壓縮理財險來保持既有產能水平的,與借助短期理財險提升產能的行業普遍做法不同,新華保險通過發展保障型產品,依然做到了產能穩中有升。分險種來看,上半年營銷員渠道健康險總人力人均產能同比提高26.8%,理財險總人力人均產能同比壓縮50.6%。從保單件數來看,營銷員渠道上半年承保主險件數做到了同比增長29.1%,人均主險件數0.96件,同比增長2.5%,說明隊伍的拜訪量和客戶開發技能都在提升。
另外,新華保險和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中國太平等一樣,也因為投資收益同比大幅減少和傳統險準備金折現率假設變動的影響造成凈利潤同比大幅下降50.6%。申萬宏源表示,準備金折現率下行不影響公司實際盈利能力,只是會計現象,與內含價值無關。相比凈利潤、凈資產指標,內含價值更能衡量保險公司長期的盈利空間。預測伴隨著業務結構的優化,新華保險內含價值有望實現較快的增長。
而近日,複星系亦舉牌新華保險,並表示看好新華保險未來發展前景,且不排除未來12個月內進一步增持新華保險H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