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水災累港商科鑄局部停產 粵投(270):部份供水設備受損

2008-06-22 AppleDaily【本報訊】華南地區廣泛地區水災,本港廠商一般保持生產運作正常。不過,繼駿威(203)旗下的廣州本田廠房因水浸一度停產,本港上市的多隻工業股受到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當中暫時以正在洽售控股權的科鑄技術(2302)影響最大,數條生產線需暫停運作。記者:周燕芬科 鑄公佈,受華南水災影響,數條生產線暫停運作,預計需3個月才能全面復產,可能對截至6月底止中期業績的收入及利潤造成負面影響。目前科鑄與保險公司商討 賠償、與客戶商討因不可抗力事件延期交貨,及與機器供應商商討就受損機器的維修及購買替代機器事宜,冀透過重新安排生產減少對客戶的影響。

料不致引發大規模索償

鴻 興印刷(450)發言人稱,旗下深圳寶安區廠房生產運作正常,只是往來香港與深圳的交通運輸略有塞車。粵海投資(270)主席李文岳指旗下業務運作均正 常,只是供水業務的一些測水設備受損毀需更換。廣東有關部門初步統計,水災造成經濟損失約160億元,不少農作物受損,省內港商受影響程度視乎設廠地點。 香港中小企業總會會長洪啓輝稱,廣東省部份地區災情較嚴重,包括三水、肇慶、梧州、封開、韶關、塘廈,在此設廠的廠商影響較大,若貨物和機器遭淹沒,損失 較嚴重。洪啓輝自己經營的廠房位處東莞,雖未受水浸之苦,但華南廣泛地區水浸,陸路交通受阻,尤其是要從外省輸入原材料,途經較多山路,部份山區山泥傾 瀉,估計運輸時間延長約兩星期,交貨期亦受延誤。對於服裝、季節性的貨品較緊張。他說這樣的天災客戶亦了解,大家正協商如何處理,相信不會因此掀起大規模 索償。

飛達接單查詢多30%

不過,飛達帽業(1100)行政總裁張偉程稱,飛達廣東廠房位於工業區,排水各方設備較完善,集 團亦有良好風險管理,例如機器設在二、三樓而非地下;由於廣東省政府預告有排洪安排,番禺廠房亦提早將貨物搬至樓上,運輸方面亦沒有問題。另方面,油價高 漲令運輸成本上升,他估計華南已有三至四千間廠房因成本上漲而關閉,今年以來,飛達接獲查詢涉及的定單量明顯上升30%,相信是從倒閉廠房的客戶轉過來, 但由於出價低故未有接單。香港工業總主席陳鎮仁稱,未收到會員通知因水災而嚴重影響生產,港商對防洪意識一般較市民強,例如受水浸地區的廠家,不少自行通 渠設置水閘排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9

減少購東江水 分散供水風險 林本利

2011-12-15  NM

由於現行東江水協議將於今年年底屆滿,最近發展局與廣東省當局簽訂新供水協議。根據新協議,未來三年(2012至2014年)東江水供水量上限維持在8.2億立方米,水價每年增幅約5.8%,由現時每立方米收4.1元,逐步調升至每立方米收4.8元。


政府每年在食水方面的支出大約100億元,當中60多億元屬營運支出,30多億元屬基本工程支出。60多億元的支出中,有超過一半,即30多億元是用作購買東江水。未來幾年,將進一步上升至40億元。 政府在食水方面的支出龐大,但收入卻十分有限,每年大約25億元,只能收回成本的25%。現時每立方米用水的平均收費不過是四元,連購買東江水的成本也不夠。日後東江水價格不斷上升,政府的補貼只會愈來愈大。 東江水供應充足,本地用水收費低廉,自然帶來浪費食水的問題。現時港人每日人均用水量達到220公升,居於全球排名榜的頭十位,遠高於全球每日人均的170公升用水量。若與新加坡每日人均用水量155公升比較,港人的用水量超出新加坡人40%。


東 江水不是取之不盡的資源,未來東江水售價亦只會一路攀升。1996年,東江水售價是每立方米2.4元,未來三年將增加至4.8元,18年來增加一倍,遠高 於同期的本地通脹率。隨着人民幣持續升值,內地通脹高於香港,日後東江水售價的增幅可能更高。 因此,特區政府實應制定長遠政策,逐步減少對東江水的依賴,將供水風險分散。政策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首先,當然是要減少浪費食水。水務署每年供水量是9億多立方米,但實際能夠收到水費的耗水量只得6億多立方米,當中有約3億立方米的食水流失,流失率高達 三成多。水務署應儘快完成更換老化的水管,引入新技術偵測水管滲漏情況,將流失率降低一成,每年節省超過1億立方米的食水。


其 次,政府要全面調升水費,藉此鼓勵市民和企業節約用水。現時每立方米用水平均收費約四元,即使調升一倍至八元,亦不過是與新加坡的收費水平相若,仍然遠低 於歐美國家的水價。每立方米食水相等於1,000公升,增加水費(每公升加價幾仙)應該對市民和商界不會構成沉重的負擔。 最後,政府應積極研究和發展海水化淡技術。新加坡早於2003年批出合約給私人機構,興建海水化淡廠,向政府公共事業委員會供應淡化水,為期20年。現時 世界各地的海水化淡廠的供水價大約是每立方米5元至8元之間。隨着技術不斷改進,相信日後供水價將會與東江水價格拉近,甚至低於東江水價格。


政府現時在將軍澳規劃的海水化淡廠,年產量可以提升至9,000萬立方米,約佔本地供水量一成。日後若發覺成本效益理想,便應把產量提升一倍,甚至兩倍至2.7億立方米。 現時香港的食水供應約七成多依賴東江水,倘若政府努力改善水管滲漏,提供誘因節約用水,以及興建較大規模的海水化淡廠,三管齊下,相信可望將東江水的依賴削減至一半或以下。將香港食水供應的風險分散,長遠來說對各方面都有好處。

林本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71

晉江供水金門:25公里走了18年

http://www.eeo.com.cn/2013/0916/249892.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韓雨亭 「以後到台灣金門旅遊的人,可能喝的就是這裡的水。」在晉江龍湖的岸邊,當地水利部門一名工作人員指著清澈的湖面,在空中畫了個半弧形。

龍湖是福建省的大湖泊,本身蓄水量達405萬噸,晉江供水通道每日還可輸送38萬噸進行補充。這也是晉江市供水二期主體工程的重點項目,日供水達到了105萬立方米,完全能滿足金門縣提出的供水量要求。

2013年8月29日,經過海協會、海基會聯繫安排,福建省與台灣水利主管部門及業主單位在福州就大陸向金門供水事宜進行商談,雙方確認了從晉江向金門供水的方案。

經過18年的漫長等待,兩岸在金門供水問題上終於「塵埃落定」。

晉江供水

在晉江供水二期工程施工時,特別鋪設了一條從龍湖至金井並從圍頭灣入海的專用於供水金門的輸水管道。根據規劃,福建向金門的日供水規模為2萬立方米,年供水量730萬立方米。

目前,晉江向金門供水有管道輸水和應急運水兩種方案。管道供水由龍湖取水泵站、陸地輸水管道和跨海輸水管道三部分組成,從龍湖至金門鎮區全長25公里 (其中陸上12公里,跨海13公里)。應急供水方案採用船舶運水或膠囊運水,從晉江金井水廠至離金門最近的圍頭碼頭的調節水池、輸水管和注水管,45分鐘就可灌滿1000噸的水量。

大陸水利部門經過對水源穩定、工程可行性及規劃成熟度等問題的綜合評估,認定從福建晉江引水到金門的供水方案「最優」,該方案也獲得了台灣「水利署」的認可。

今年6月,兩岸相關單位就已經在落實金門供水原則性議題上達成了5項共識。台灣「水利署」副署長楊偉甫在接受台灣媒體採訪時說:「水質必須符合我方的飲用水標準,水源也要符合我方要求,並且要能穩定供水。」

在金門從大陸引水事宜中,「經濟部水利署」代表台灣方面,主導著整個商業合作方案,負責兩岸供水合約、供水量和價格,包括引水工程如何施作的商談。

為了推動後續工作,大陸和台灣商談協調單位分別為福建省水利廳和金門縣政府。執行單位和契約主體,大陸授權福建省供水公司,而台灣則指定金門縣自來水廠。

「我們已經準備好了,現在台灣『行政院』已經核定了方案,這代表政策已經確定了。至於下一次雙方工作商談的具體內容和時間,將再協商確定。」金門縣長李沃士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採訪時說。

在談及金門供水方案的歷程,金門縣副縣長吳友欽用了一個詞形容——「來之不易。」他說:「雙方已經努力了很多年,金門縣經歷了三任縣長,四任自來水水廠的廠長,由此可見,這是一段多麼漫長的歷史。」

金門水荒

從福建沿海向金門縣供水方案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已經提出了。1993年,金門大旱,當時就提出了從福建引水的提議,這個提議獲得了福建省的熱情回應,明確表示將「全力相助」。

近幾年來,解決金門日漸嚴重的水荒問題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

金門縣屬南亞熱帶, 暖熱少雨,水資源極度貧乏,佔有量僅為1000立方米,遠低於國際公認的人均水資源警戒線,如果碰到枯旱季節情況將會更加嚴峻。台灣公開信息顯示,島內小型湖庫15座,水塘、深井5000餘口,控制面積在4平方千米以上的溪流僅有6條, 短小且獨流入海, 徑流利用率極低。

「金門沒有高山,也沒有比較深的水庫,儲水能力不足,太陽再一蒸發,更是所剩無幾了。」李沃士說。

金門通常採用海水淡化和抽取地下水的方式獲取日常飲用水,這無形中造成了地下水枯竭,近些年來,金門出現了水位下降的現象,很顯然不是一個可持續發展之道。

為瞭解決水荒,台灣當局也使出了渾身解數。

海水淡化工程是海島地區最常用的手段,但價格十分昂貴。1995年起,台灣當局陸續在澎湖、金門、馬祖地區興建海水淡化廠,其中,投資1.94億新台幣(約4113萬元人民幣)的金門海水淡化廠於2001年建成。

但這種方式成本太高,只能作為「救命水」,不能用作日常生產生活用水。每立方米的原水成本為400元左右新台幣,約合人民幣100元。

據金門縣政府公佈的數據顯示,2011年金門地區自來水平均每天1.6萬噸的供水量裡,海淡水僅佔3.83%。原設計產能為2000噸/日,實際平均每天僅產605噸。因機組老舊,已然產能不足。

「台灣本島很多地區人口逐年減少,但是金門地區每個月都在增加,戶籍人口現在達到了11.8萬,馬上要超過澎湖了。」吳友欽說。

近幾年經濟建設步伐的加快,也讓金門縣政府倍感資源的壓力。

作為兩岸交流中的「櫥窗」,兩岸關係的改善讓金門縣成為最前沿的獲益者。近些年,兩岸三地觀光客的增加,極大推動了當地經濟建設,也讓金門在水資源上面的供需矛盾進一步凸顯,旅遊業受到了缺水的掣肘。

「我們曾經試過從台灣本島引水,但效果太差了,每次都是用船裝水,水量非常的少。即便從廈門用船運都不可行,何況台灣本島呢?」吳友欽說。

從1995年起,兩岸先後組織幾十批專家進行考察交流,但礙於政治,雙方都只能以民間的名義推進項目。為了獲得台灣各個方面的支持,李沃士也曾多次陪同金門縣的民意機構人士,參觀福建省幾條供水線路。

但過去18年來,金門供水計劃在兩岸政治環境中極為被動。

兩岸努力

當年經過兩岸專家的考察論證,制訂了三條線路。

第一條是廈門大嶝線路:從大嶝島南緣的陽塘鋪設6.7公里的海底管道到大金門的北山,再向南經4公里的管道輸水至金門縣城。

第二條是從廈門島東部何厝的香山鋪設約5.5公里的海底管道到小金門的東坑,經羅厝再鋪設1.9公里的海底管道至大金門的水頭,再向北經過6公里的管道輸水至金門縣城。

第三條線路才是晉江:從龍湖水庫向南輸水至圍頭,經圍頭鋪設的海底管道至大金門島東側的大地,再向西經管道輸水至金門縣城。

最初,三條線路中,如果從跨海地形地質條件、水資源的可靠性、海底管道的長度以及廈、金兩地供水設施結合等考量,廈門大嶝線路都比其他兩條線路優越。

2000年7月,當時台灣「經濟部」水資源局(「水利署」前身)曾委託淡江大學完成《金馬地區與大陸通水之影響評估與規劃報告》。2001年,金門供水項目被列入福建省爭取國家「十五」計劃項目,已提升到了一定政治高度。

可事情並非想像那麼簡單,「十多年來,我們都在做基礎工作,供水路線、合作模式等方面都積累了不少經驗,因為必須要獲得政策支持,所以拖得比較久。」李沃士說。

隨後兩岸政治環境趨暖。2012年,大陸向金門供水一事突然駛入了一條「快軌道」。這一年,全國「兩會」期間,民革中央遞交了《關於兩岸合作向金門供水的建議》,建議借鑑東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經驗,由福建向金門供水,解決金門的缺水問題。

當時國台辦常務副主任鄭立中表示:「這個建議已經基本可以操作。」台灣當局也鬆口了,馬英九巡視金門時同意從大陸引水,「陸委會」也表示已組成項目小組對引水方案進行可行性評估。

通過綜合考量,廈門大嶝供水方案最後未能通過審核。這時,晉江方案成為了首選。

台灣方面選擇晉江方案最重要原因只有兩個字——可靠。

作為沿海一座製造業集中的城市,晉江以前的水資源也十分貧乏,地下水污染十分嚴重。為了提高引水能力,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晉江市政府斥巨資修建供水工程。2010年起實施建設引水第二道工程,工程全長17.158公里,引水流量為每秒21立方米,該工程被晉江列為「十大重點工程」,連續四年列為福建設及泉州市重點建設項目,預計總投資6.14億元。

投建之初,晉江已經將金門作為引水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官方對外宣稱,「將為向金門供水提供可靠水源」。

晉江水利系統的一名工作人員稱:「台灣人要求很嚴格,我想之所以選中了晉江方案,是因為經過反覆論證和測驗後,認為晉江無論是水源,還是水質都比較可靠。」

李沃士也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適合的方案。」但他也同時表示:「希望今後有機會和廈門合作」。

如今,金門供水問題總算有瞭解決。「我們正在各自做一些準備工作,希望兩個月後重新開始下一輪談判。到時候談判內容可能是引水工程的施工方案。」李沃士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78

國金環保霍也佳:中國水務(855.HK)中小城市供水整合龍頭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638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1-4 08:01 編輯

中國水務(855.HK)研究筆記-中小城市供水整合龍頭

作者:格隆匯 霍也佳


核心邏輯和投資建議:銳意進取的民營供水龍頭,專註三線及縣城供水市場;在中小城市供水整合大幕開啟背景之下,具備集中度提升潛力;目前市值55億港幣,建議積極關註。1)供水業務以私有化模式加快擴張步伐,年規模增速不低於10%。2)南水北調中線通水,打開北方供水市場空間以及拉動水價上調。3)隱藏的土地價值,ROE存提升機會。

一、專註三線及縣城供水市場的民營龍頭
中國水務是以供水為主業的綜合水務集團,目前供水能力358.5萬噸/日,權益供水能力226萬噸/日;原水供應能力81萬噸/日以及汙水處理能力39萬噸/日,項目遍布全國13個省份36個縣市。
公司董事長段傳良曾任職於中國水利部10余年,於2003年創辦中國水務集團,正式進入水務行業。目前董事長段傳良持股公司4.11億股,占比29.4%(考慮購股權全部行使後為31.1%);其第二大股東為ORIX  Corporation(日本最大的綜合金融服務集團),持股比例20.6%。

二、供水整合大幕開啟,具備集中度提升潛力

1、中小城市供水整合大幕開啟


我國供水資產私有化程度低,大約只有10%,大部分供水資產仍在地方政府手上;由於管理不善,相當部分水廠漏損率高,特別是三線及縣級城市。
在供水水質要求提高的再投資壓力,以及政府大力推行PPP模式的背景下,三線城市及縣級政府有充足動力將經營不善甚至虧損的供水資產出售,既改善當地供水服務、減輕政府公共財政壓力,又響應了國家號召,一舉三得。

引入專業供水服務公司,改善當地供水服務:生活飲用水水質提高要求背景下,需要對供水水廠和管網進行改造,以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和財政情況,缺乏相應的再投資能力;引入專業供水服務公司,能通過高性價比解決方案改善當地供水服務。
盤活資產,緩解財政緊張現狀:優質水務公司承接地方水務資產,變相充當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減輕政府公共財政壓力、緩解政府財政緊現狀。
響應國家推行PPP模式號召:國務院、財政部接連發文積極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引入民營資本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在城市供水項目上創新融資方式、引入PPP模式正是地方政府對國家上述政策的響應。

2、為什麽中國水務有潛力成為整合龍頭?
中國水務通過與地方政府合作的私有化方式模式,以約1倍凈資產價格收購水廠的特許經營權和相應的供水資產,而後通過管理改善扭轉供水廠盈利能力,提升供水業務IRR水平至8-12%。
TOO商業模式簡析:公司大部分項目采用TOO模式(Transfer-Own-Operate),由公司投資收購已建成的供水項目並承擔項目的運行、維護等工作,資產的產權(包括水廠、管網和土地等)均歸屬為專門設立的項目公司。

采取合資方式,同地方政府利益綁定:相當部分項目采取合資方式,與地方政府指定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合資建設和經營當地供水、汙水項目;地方政府從此前背負經營不善資產包袱到享受項目收益。

收購後做管理改善,提高資產盈利能力:措施包括-1)降低漏損率,中小城市供水廠原漏損率處於高位,平均50%左右,甚至有水廠漏損率高達80%;公司接手供水廠後,通過密集加裝水表、加強管網巡檢維護工作、加強水費征收等措施將漏損率降低至20%左右。2)通過增值服務獲取額外收入,包括管道接駁、庭院管網鋪設及改造、用戶水表安裝等,該部分收入占公司供水業務總收入35%左右,且毛利率高。

私有化收購選擇項目著重考察:1)當地管網建設情況;2)水源地水質情況;3)當地城市規劃發展,包括人口增長和工商業發展;4)原水廠人員情況。目前公司供水規模440萬噸/日左右,計劃每年以不低於10%的規模增速進行外延擴張;再加上存量供水業務的利用率和水價增長(10%左右),預計公司供水業務收入實現每年20%增長。

我國供水市場參與者主要包括國企、外資企業以及民營企業三類,從運營規模比較,公司目前規模440萬噸/日,位列民營企業前列,管理能力和跨區域複制能力均較強,具備較強競爭力。

國有企業:包括地方政府主導型企業(重慶水務、武漢控股、興蓉投資等)和國有大型水務公司(首創、北控),前者為區域性公司、經營地域性特征明顯,後者一般對項目規模有一定要求。

外資企業:國際水務巨頭,包括威立雅、中法水務等外資企業,自2002年以來在一二線城市對供水資產進行大規模的溢價收購,現已開始收縮中國區水務業務;並且由於供水安全問題,政府並不傾向於外資。

民營企業:供水領域民營企業主要參與者包括中國水務、桑德;公司憑借政府資源、過往優秀運營表現以及資金優勢,具備較強競爭實力。
為什麽中國水務有潛力成為中小城市供水整合龍頭?1)全國性供水民營龍頭,良好的運營表現和市場口碑。2)資金優勢,在手資金充裕+低成本資金來源。3)新上任管理層執行力強、具備豐富資本市場、資產整合經驗。

1)地方政府在出售供水資產時,由於供水安全問題,會非常著重於公司的歷史運營業績考察;中國水務作為民營供水龍頭,自03年進入該行業以來,運營業績良好,已建立突出的示範效應和良好口碑,獲取政府信任。

2)公司目前在手17億港幣現金,另外今年5月還與RBS簽署9000萬美金貸款協議、和亞行簽署2億美金的貸款協議,均將用於收購城鎮供水資產。
3)今年9月,公司聘請劉玉傑女士為公司執行董事,劉玉傑女士在投資、收購合並以及水務及環保投資運營管理等方面也經驗頗豐;劉女士此前曾在上實環境、中國燃氣任執董,曾負責主導上述兩家公司多項重大合並收購以及新項目融資。

二、南水北調中線通水,打開北方供水市場空間以及拉動水價上調
10月底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已通過全線通水驗收,緩解北方缺水危機,為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線20多座大中城市生活增加供水95億方/年,增加了水資源承載能力,打開北方供水市場增長空間。

北方地區由於整體資源性缺水矛盾突出,地下水成為主要供水水源,由於超采嚴重,部分地區實行地下水開發利用總量控制,嚴格地下水禁采和限采管理。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南起丹江口水庫,計劃向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四省市送水,一期工程年調水量95億立方米,水質達到II類,直接匯入水庫的主要支流水質不低於III類,其水質顯著好於地下水。

此外,考慮南水北調中線各區段的口門價大概率將高於當地水源價,屆時各沿線城市可能將借機上調水價;中國水務在中線沿線布局的供水廠將受益水價上調帶來的業績彈性。

參考南水北調東線口門價,采取分段計費和兩部制水價規則:1)分段計費。東線主體工程分為了七個區段,各口段供水價格(含稅)從每立方米0.36至2.24元不等。2)兩部制水價。水源費按“兩部制”方式劃分為基本水價和計量水價兩部分,基本水價按照合理償還貸款本息、適當補償工程基本運行維護費用的原則制定,不管用不用水都需要付費;計量水價按補償基本水價以外的其他成本費用制定,按實際使用繳納。

中國水務目前在南水北調中線沿線城市共布局約11個水廠,共約40萬噸/日;未來有望率先受益水價上調帶來的業績彈性。

三、隱藏的土地價值,ROE存提升機會
TOO模式之下,公司以1xPB價格一並收購供水廠配套土地,一旦水廠搬遷後,原土地即可用於商業出售,一方面土地增值幅度相當可觀,另一方面為公司提供現金流去用於城鎮供水項目的收購。

目前公司擁有土地約1萬畝,其中30%已做商業化;其余70%將在未來時機成熟時做商業化(基本以直接出售為主),該部分資產增值收益將顯著提升公司ROE水平。

四、非主業逐步剝離,專註供水業務
公司目前擬將混凝土業務分拆並在聯交所主板上市,剝離非主業資產後一方面彰顯公司未來將集中於供水業務發展;另一方面也使得公司報表更清晰化。

此外,公司旗下控股的中國水務地產集團將更名為中國城市基礎設施集團有限公司(詳見2349.HK公告),也顯示中國水務未來不再放更多精力在地產業務。(作者供職於國金證券 微信:kaparence   郵箱:[email protected]

感謝肖喆對本文的特殊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659

五部門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城市供水、燃氣等行業

記者19日從住建部了解到,民間資本進入城市供水、燃氣、供熱、汙水和垃圾處理行業,與其他投資主體同等對待

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中國人民銀行五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城市供水、燃氣、供熱、汙水和垃圾處理行業的意見》,拓寬了民間資本進入城市供水、燃氣、供熱、汙水和垃圾處理行業的投資渠道。

意見指出,民間資本可通過獨資合資等直接投資方式、政府社會合作的PPP模式以及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股權認購、產業投資基金等多種渠道進入。同時鼓勵民營企業通過資產兼並、企業重組,打破區域和行業等限制,解決企業“小”“散”“弱”等問題。

意見從土地供應、行業用電、金融服務等多個方面優化民間資本投資環境。

在土地供應方面,突破性提供了有償使用的供應方式;在用電方面,支持供水、燃氣、供熱、排水、汙水和垃圾處理企業參與電力直接交易,降低企業用電成本;

在金融服務方面,對民間資本加大了信貸支持力度,鼓勵開展擔保創新類貸款業務,支持相關企業和項目發行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資產支持票據、項目收益票據等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及可續期債券、項目收益債券,著力緩解企業融資難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4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