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雖然你把京東甩了幾條街,但仍不能小瞧東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112/152757.shtml
導讀 : 毫無疑問,雙十一這一仗,馬雲仍然是贏家。但是,明年或者之後想要超越會比較困難,大的驚喜很可能不會再有,而最後拼的無疑還是物流和流量。
i黑馬 崔婧 11月11日報道
11月10日19點點,北京奧林匹克公園,海藍色的水立方外墻被裝扮成了天貓紅的顏色,門口上方不停閃爍著“全球狂歡節”的字樣。
在距離門口500米的地方,《瑯琊榜》靖王扮演者王凱的粉絲們舉著熒光牌三五一隊的在寒風中等待,隔過幾百米,還有TFboys等一大波其他明星的粉絲……
同時,你還會時不時遇到黃牛,他們詢問你是否有多余的票或者是否需要手中的票,他們願意高價回收。你會有種錯覺,其實你不是來觀戰阿里雙十一的“剁手節”情況,而是真的來看一場演出。
進入水立方後,媒體的區域分成了A/B/C三個區域,500多名記者中近一半來自海外,為了熬到零點以後,咖啡和紅茶成了陪伴媒體們度寒的最佳夥伴。
8點半,天貓雙十一晚會正式開始,《五折之歌》、《紙牌屋》凱文-史派西“冒牌總統”的賀電,以及詹姆斯邦德和新晉邦女郎馬雲的現身,都把大家的註意力牢牢定格在此。11月11日零點,水立方媒體廳直播屏幕上的晚會突然停止了,隨著倒數五秒後,大屏幕出現了交易額數字滾動條,全球購物狂歡節雙十一活動正式開始。
而幾乎同一時間,京東和CCTV-3聯手的雙十一網絡購物節晚會“京喜夜”也在舉辦,這個晚會由中國好聲音的制作方燦星來操刀,請來《蒙面歌王》的班底,孫楠、齊秦、沙寶亮,演出陣容也夠豪華,樂壇明星分成“京隊”和“東隊”兩支隊伍,參與同臺競唱。
跟天貓雙十一晚會的高關註度相比,京東的晚會卻是有點冷清,很多人可能都忽視了這個晚會的存在。
不過,不論如何,兩臺購物晚會都加強了雙十一的儀式感,不管你承認不承認,雙十一已經成為購物者的狂歡節。
京東被甩了幾條街
11月11日早上,第三方收視率監測公司酷雲公布的數據顯示,同時段在央視三套播出的“京喜夜-2015”市場占有率是2.5887%,天貓雙11狂歡夜”市場占有率為28.3866%,占據全國所有同時段播出節目的榜首,換句話說,京東雙十一晚會收視率不到天貓雙十一晚會的零頭。
單從晚會的角度看,這個差距主要在於:
其一,晚會一定要選擇偏專業的娛樂電視臺。天貓雙十一晚會,主持人每30秒口播提及一次“天貓”,無論是現場布置、互動遊戲,以及每一個話題和槽點的釋放,都跟天貓雙十一促銷聯系很緊密。反觀京東雙十一晚會,節目跟促銷幾乎脫節,看像是京東贊助的一場晚會,東哥只是應景露個臉而已,感覺沒有為雙十一造多少勢。
其二,雙十一本來就是阿里的主站場,在大家心中已經有很高的認知度,即便沒有晚會,雙十一前一天晚上,在各種群里,大家互動的頻率也不會低。晚會則是把這樣小氛圍的互動變成了公開範圍的互動。
從目前的交易數據來看,阿里的交易數據公布非常及時,京東則並沒有正面給出數據。我們來一起回顧下這幾年,雙方的數據情況。
阿里:
11月11日零點1分12秒,2015天貓雙11交易額超10億元。
12分鐘28秒,交易額破100億元,其中無線交易額占比74.83%,去年交易額過100億元用了38分鐘28秒。
31分鐘,完成191億元交易額,這是3年前全天的量。
上午11時49分,2015天貓雙11交易額超571億元,打破2014年雙11全天交易額紀錄。
21時,天貓雙11交易額突破800億元。
京東:
11月11日零點2分5秒,京東訂單量突破2010年11月11日的全天紀錄,京東每分鐘成交訂單量達到前10小時最大值。
隨後相繼突破2011年與2012年,並在4小時54分超越2013雙11紀錄。
而截至17:00,京東下單量超過2000萬單,來自移動端(包括京東移動客戶端、京東微信購物和京東手機QQ購物等在內)的訂單量增長迅速,訂單占比突破70%。
毫無疑問,雙十一仍是阿里的主戰場,並且甩了京東好幾條街。目前來看,京東和阿里的體量還很有差距,整個京東和2012年的阿里差不多是一個水平。
東哥為何要“雞蛋碰石頭”
從表象來看,京東雙十一晚會明顯幹不過天貓雙十一晚會,為何京東還要“雞蛋碰石頭”?
其一,直播晚會是一場多屏互動的狂歡大趴。電視,PC,移動各個渠道都能支持同步觀看,微博,微信同步互動,看晚會的人看到屏幕里的優惠搞得風生水起,必然想去搶一搶,這會帶來訂單收入。全民互動,全民消費。而且,京東O2O到家業務,服飾箱包等非標品發力業務,在雙十一中也有所體現。
其二,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中國網購市場很註重品質,京東在3C網購領域擁有半壁江山以上的份額,正品、低價形象已建立,但京東還擴展了很多其他品類,比如服裝、O2O等品類,京東希望加強在這些品類上的品牌認知度。
其三,此次晚會,京東攜上百個品牌商而來,品牌商來晚會上亮相的邏輯很簡單,無非就是出錢出資源或者拿優惠來拓展渠道。京東自己做的晚會變成了一個平臺,一個傳播資源,然後由品牌商承擔部分成本,雙方都利好。
而從深層原因來看,明知幹不過天貓雙十一,東哥為啥還死咬著阿里不放?這還得從京東的自營模式說起。
在京東上,60%產品都是自營的。從下單,付款,打包,發貨到售後都是在京東完成。所以京東要有龐大的采購團隊、銷售團隊、客服團隊,物流團隊。所以需要不斷引入資本,最終實現上市,然後再繼續投入和擴建。
只是,上市之後,資本對一家公司的判斷除了往日的增速、用戶粘性等指標已經升級為財務數據指標。2015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京東凈虧損為5.1億元人民幣,凈利潤率為-1.1%。在中概股里面,像京東一樣保持虧損的股票並不常見。
虧損的原因在於倉儲物流投入較大,但根源還在自營業務賺錢難上。就像亞馬遜靠雲服務和Kindle賺錢一樣,京東想靠自營業務獲得利潤很難。
因此,京東只能不斷提高第三方POP平臺在交易總額中的比重,在POP平臺上像阿里巴巴一樣通過收取扣點、廣告費來獲取高毛利。
據統計,天貓與京東平臺上的TOP品牌商家有80%的重合度,除了3C數碼、家電品類外,京東在走量上,並不比天貓多,今年天貓又提升了入住門檻和續簽條件,多少讓東哥感到不安。京東與天貓爭奪優質品牌商家的背後,雙十一“二選一”的局面也就會存在了。
京東兩個殺手鐧,馬雲怎麽看?
京東在物流和服務的好體驗是毋庸置疑的,當天下單基本明後天就能送到。比如,北京用戶在京東下訂單,貨物在北京的倉庫直接分揀,送達用戶,中間只有2個環節。這也是京東能夠快速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在移動電商爆發的今天,馬雲也不得不正視物流和服務的力量。2013年,菜鳥網絡成立,用於補足阿里的供應鏈短板。
但是,菜鳥物流和京東物流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邏輯。菜鳥配送比較分散,用戶下訂單,首先需要打包,收集送到北京分揀中心,比如發到桂林,需要先送到南寧分揀,再去桂林分揀。這樣物流方式,第一時間拉長了,第二在不斷搬動的時候,會增加人工錯誤率,第三不同平臺服務標準不一樣,會給買家帶來困擾。
去年雙十一後,菜鳥也披露了物流體驗的數據,雙十一過後9天,用戶簽收率為80%,10%的貨品還沒發貨。菜鳥物流日常為3500萬單一天,雙十一訂單量會達到3-4億,超過一定負荷量,很難保證時效。雖然菜鳥在努力做好,但是今年爆倉是一定的。
所以,對於阿里而言,僅有菜鳥還是遠不能滿足眾多商家的需求,它選擇了蘇寧。只是,一方面,京東比蘇寧更理解電商的物流,另一方面,雖然阿里和蘇寧已經嫁接,但是能否發揮更多的連鎖效應還不明顯。
再來看流量方面。銷售額=流量*轉化率*客單價,每年雙十一轉化率和客單價基本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所以如果流量不能保障,那銷售額也就無從談起了。所以,阿里要和京東展開貼身戰,最主要表現在爭奪流量。
阿里大肆並購和戰略投資移動端細分領域的公司,比如微博,比如UC,比如高德,比如優酷土豆,都是為了流量。
東哥也需要引入新的模式和玩法增加流量,所以他選擇和馬化騰合作。上個月,他們聯合推出“京騰計劃”,就是在基礎設施上進行完善,吸引品牌商家,打出社交電商的牌。
而從11月1日至10日,京東和騰訊開始社交電商的嘗試,通過打通雙方的用戶屬性數據和購物行為數據,進行有效的匹配。京東自稱,已和38家品牌商家玩“朋友圈競猜”,連續10天在朋友圈掀起一場“全民大牌競猜贏取優惠券”的線上狂歡,派發高達25億元的各種優惠券。消費者如果能夠連續參加京東在社交端的猜品牌活動,還能夠獲得神秘大獎。
的確,京東獲得了騰訊不少導流。劉強東坦言,截至2015年第二季度,新增用戶中超過20%來自微信和手Q渠道,而在618當天,京東將近一半的新用戶也來自微信和手Q。
就在雙十一前一天,騰訊公布截至2015年9月30日未經審核的第三季度業績,第三季度財報顯示,騰訊的收入主要靠的是廣告,電商就是廣告一個很重要的渠道來源。
所以在對等的基礎上,騰訊和京東的合作必然會進一步加深。也正如劉強東所言,京東和騰訊雙方資源還沒有完全利用起來,轉化的資源只有10%,遠遠沒有達到流量的極限。未來可以合作的一個方向就是京東主推微信支付,而不是推自家支付。
毫無疑問,雙十一這一仗,馬雲仍然是贏家。但是,今年的雙十一玩法,無論從投入,形式,還是品類,已經達到了一個頂峰,明年或者之後想要超越會比較困難,可能會出現更多的小創新,但是大的驚喜很可能不會再有,而最後拼的無疑還是物流和流量。
品牌包裝:你把用戶感動哭了都沒用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428/155460.shtml
品牌包裝:你把用戶感動哭了都沒用
李靖
品牌策略的本質,並不是“提升形象,感動用戶”,而是“在用戶心智中,針對競爭對手確定有利位置。”
策劃一個品牌策略,目的是什麽?
最經常的回答是:
• 要感動我們的用戶;
• 要讓我們的品牌更有溫度;
• 要讓用戶和品牌建立更深層次的情感聯系。
但這其實是“形象包裝”而不是“品牌策略”。
因為品牌策略的本質,並不是“提升形象,感動用戶”,而是“在用戶心智中,針對競爭對手確定有利位置。”
今天李叫獸這篇文章,就講講形象包裝和品牌策略之間的區別。
為什麽要使用“品牌策略”,而不是單純做品牌包裝?
先用李叫獸遇到的真實項目舉例。

有個做熟食新鮮海鮮夜宵外賣的創業公司,叫「海鮮到炕(kàng)」,如果要規劃品牌策略,你會怎麽做?
如果是形象包裝術,大致思路是這樣的:
1、確定人群
“誰最可能吃這種海鮮?哦,單價30-50元,主打新鮮、便捷、健康、好吃。
所以主打人群定為“崇尚健康並且繁忙的一線城市新中產白領。”

2、如何感動這群人?
好了,既然人群定了,我們就要尋找“consumer insight”(消費者洞察)了,看看能否利用他們生活中的某些小細節,來打動他們。
“這些新中產白領生活雖然很精彩,但是工作壓力大、節奏快,與家人、朋友的聯系也比較少,所以我們希望他們更多地關心自己的生活,更多地關心自己愛的人。”
所以就把slogan定成:多點關心,多點海鮮。
如果對這句話心里沒底,就再按照廣告提案的通行慣例,想2個60分的當做備選吧:“鮮,讓生活更有味道” 或者 “愛生活,愛海鮮”。
3、如何根據策略來打造品牌體系?
既然有了“多點關心,多點海鮮”這句slogan,那麽接下來就可以制定所謂的品牌體系了——
“品牌理念:最新鮮的食材,給最關心生活的你。”
“品牌調性:愛心的,活力的,溫暖的,健康的。”
“公司使命:讓人們更關心生活,吃到更新鮮的海鮮。”
“公司價值觀:用戶至上,追求極致,與眾不同,良心經營。”
……
而這些就是傳統的“品牌形象包裝術”。(不過被很多人當成了“品牌策略”)
上面的方案中,一切都那麽容易讓人信服,一切都切中了創業者的內心,一切都體現了對消費者的洞察,好像只要使用了這個策略,就會有無數消費者被感動,就會讓他們覺得你說出了他們心里話,進而瘋一樣地來購買產品。
但這個策略最大的問題是什麽?
這個策略最大的問題就是:假設市場上只有你自己,你說什麽用戶都會聽。
實際上,市場上有很多競爭對手,用戶每天看無數個廣告,也有無數人想打動他們。
品牌策略的目的,並不是感動消費者,也不是讓消費者覺得你很走心,而是針對競爭對手,確定有利位置,從而贏得消費者的選擇。
按照品牌策略(而不是品牌包裝術),該怎麽做呢?
1,找到你的競爭對手。
我們需要給用戶一個買你而不買別人的理由,所以需要首先找到你的競爭對手到底是誰(註:競爭對手不一定是同行,任何阻攔消費者購買你產品的,都是競爭對手)。
那麽在夜宵的市場,你的競爭對手到底是誰?
可能是不吃夜宵的習慣——很多人不習慣吃夜宵,自然也不會買你;
可能是去外面店里吃夜宵或者自己做——很多人寧願麻煩,也不想吃外賣;
可能是其他的外賣夜宵(比如各種小龍蝦外賣、烤串外賣等)。
對比這幾個選擇,自然容易發現:第三個才是我們關鍵的競爭對手。
畢竟,讓本來想去店里吃的人改變生活方式開始點外賣,是餓了麽和美團外賣這種巨頭要做的工作,並不是我們這個創業團隊能做的。
所以,我們的目標其實很簡單:首先在消費者夜宵的選擇中切一個市場。
既然要切市場,自然要看這個市場的領導者是誰。稍微詢問下就知道,現在北京夜宵市場,領導者大致是主打小龍蝦外賣、燒烤外賣的一些店。
好了,找到了競爭對手,開始下一步。
2,確定有利位置
找到了競爭對手,自然要尋找它們的缺點,從而讓消費者放棄它們選擇我們。
直觀一看就能發現,主要的競爭對手價格都很貴(小龍蝦人均經常100多塊)。
那麽我們能打“更具性價比的夜宵”這個點嗎?
當然不能。因為高價格是競爭對手的“直接缺點”,而不是“最大優勢中的固有缺點”,而進攻直接缺點往往是無效的。
我們要做的,是在競爭對手賴以生存的最大優點中找缺點。
那麽麻辣小龍蝦、烤串等最大的優點是什麽?人們為什麽選擇它?
自然是爽、刺激——沒有什麽比晚上和兄弟們一起擼串更爽的了。
但任何硬幣都有正反面,“爽”、“刺激”這個優勢中,有什麽固有缺點?
很多人覺得是“很重口”(有些人晚上想吃點夜宵,但是不想吃太重口的以致於有負罪感)。
所以,我們的定位就出來了:“夜宵,吃點海鮮不重口”。
一直以來,我們認為品牌規劃的重要目的就是“打動消費者”,就是為了想出更多感人的語句來讓消費者潸然淚下,但實際上這並不是品牌規劃最重要的目的。
如果這樣做,實際上做的是“形象包裝”而不是“品牌策略”。
真正的品牌戰略,必須能夠幫助一個公司針對競爭對手確定有利位置,並且最終贏得顧客的選擇。

那麽為什麽這樣呢?
為什麽我們要放棄傳統的“單純形象包裝”,而使用真正的“品牌戰略”?
因為單純的“形象包裝”,經常存在這些問題:
重戰術,輕戰略
沒有找到關鍵競爭對手
沒有找到有利位置
按照自己的標準來劃分市場
迷信單一手段
1、重戰術,輕戰略
“重戰術,輕戰略”是很多人在營銷上經常犯的錯誤。
具體的表現在於:迷戀形象包裝,認為營銷就是包裝形象、促進傳播,花費大量精力糾結於小細節,但是卻對大戰略(比如定位)不夠重視。
前段時間李叫獸跟朋友聊到手機行業的營銷,有人問到“哪個手機公司營銷做得最好”,大部分人認為錘子手機的營銷是最好的。
每次公關都是有力回擊,每次文案都被瘋狂轉發,每次發布會都引來社會關註,還有大量的宗教信徒般忠誠的粉絲——這在國內幾乎沒有什麽公司可以比肩。
但顯而易見的一個現實是:錘子手機並沒有多少人買。
我們知道,衡量營銷能力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看它“創造並保留顧客的能力”,錘子手機創造並保留顧客的能力並不高,為什麽大家認為他營銷做得好?僅僅因為每次公關戰、文案戰的勝出嗎?
這讓我想起了我喜歡的美劇《權力的遊戲》第二季中,斯塔克家族的Rob說的:“I won every battle, but I am losing the war.” (我贏得了所有的戰鬥,但是我即將在整個戰爭中失敗。)
而這是“有小聰明沒有大戰略”的典型(雖然我個人非常喜歡Rob這個角色)。
相反,在手機行業,去年我認為營銷做得最好的是華為,雖然華為的文案寫作、公關反應、發布會等都差了錘子不是一點半點,但華為去年在整個營銷戰略上,打了一個漂亮的側翼戰。
本來國產手機第一是小米,在用戶心智中的優勢是“高性價比”,這個時候試圖在性價比上超越小米是不可能的(即使你的產品性價比是小米2倍,但因為小米已經牢牢占據這個定位,你怎麽喊也沒用)。
而最應該做的,是尋找小米最大優勢中固有的劣勢。(就像前面說的)
那性價比這個優勢暗含著什麽劣勢?自然是“給人感覺很屌絲和低端。”
所以華為通過Mate8等機型的上市,主打高端定位,一舉占領市場。
在軍事中,真正能夠贏得戰爭的軍隊,往往是占據了有利位置,然後讓敵人不得不以劣勢進行進攻,而不是單純計較一城一兵的得失。

在營銷中也是這樣,真正贏得市場的公司,往往是在用戶心智中占據了有利定位,而不是單純去計較某句話有沒有打動消費者。
任何的形象包裝,只有在定位正確的前提下才有意義。否則,片面地追求形象包裝和感動消費者,最終的結果必然是只感動自我,而這是典型的“有小聰明,沒有大戰略”的行為。
2、沒有找到關鍵競爭對手
以“形象包裝”來替代營銷戰略的問題在於:沒有找到關鍵的競爭對手,憑借一腔熱血去呼籲消費者,但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針對什麽。
之前李叫獸看到一個小旅行社寫的傳播文案,希望李叫獸幫忙診斷一下,文案大體是這樣:
先無視這個文案在寫作上的問題(比如沒有順應認知),單純在策略上,就是完全不及格的:根本沒有找到競爭對手是誰,就想通過打動消費者來營銷。
那我們假設一種最理想的情況,你的文案寫得特別好,真的打動了消費者,接著會發生什麽呢?
假設我是一個處在生活高壓中的普通白領,剛被領導罵了一頓,看了這個文案,感覺簡直寫到我心里去了。
“是啊!我整天這麽忙這麽累,它說的對,我真的應該去旅行啊!”

想著想著,他就下定了決心。掏出手機,打開去哪兒,選定了目的地,直接把票買了。
“恩,就要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等等!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一個問題:按理說這個文案很感動人,但整個過程中,寫文案的那個“XX旅行社”去哪了?怎麽故事的後半部分沒有我們偉大的廣告主啊!
為什麽感動了消費者,但最後沒有買我的?
這當然很正常!
為什麽呢?因為文案作者腦中裝的都是“如何打動用戶”,而忘記了先找到“競爭對手”。
在這個文案中,作者定位的競爭對手顯然是“用戶不去旅遊的習慣”,並且希望通過文案讓更多的消費者選擇去旅行而不是待在辦公室,從而擊敗“用戶不去旅遊的習慣”這個對手。
但這是你真正的對手嗎?
必然不是。因為你並不是旅遊行業的行業第一,也不是大多數人去旅行的第一選擇,這個時候你真正的競爭對手是其他旅遊公司,你需要提供的是一個“為什麽要選你而不是選別人的理由”,而不是一個“為什麽要去旅行而不是待在辦公室的理由”。
而想刺激更多人去旅遊的後果就是,這些用戶會直接參照過去的行為習慣(比如用去哪兒直接訂票),就沒你什麽事兒了。
所以,廣告人不能拿起筆來就想著怎麽打動用戶感動用戶,應該先找找:我們現在關鍵的競爭對手到底是什麽?我想讓用戶放棄什麽來選擇我?
否則即使打動了也沒有用。
3、沒有找到有利位置
單純的形象包裝還有一個問題是:往往只是讓你的品牌看起來更加有溫度,但是並沒有在用戶心智中確定一個有利位置。
在幾年前的杯裝奶茶大戰中,市場上兩大巨頭是優樂美和香飄飄,他們采取了完全不一樣的策略。
優樂美主打“你是我的優樂美”,拍了非常感人的廣告,打動無數人的少女心,如果當時也有微信朋友圈的話,也一定能刷爆朋友圈。
而香飄飄就主打“繞地球XX圈”,看起來很惡俗,也打動不了什麽人。
但結果是香飄飄在大戰中勝利,而優樂美卻一蹶不振。
“你是我的優樂美啊”,表面上感動了很多人,但實際上沒有有效傳達任何“定位信息”(即使有的話,可能也只是輕微地暗示了“戀人專用”這種定位)。
而香飄飄的“銷量繞地球XX圈”,傳達了“我是行業第一”這個有效定位,讓用戶清晰地了解了它到底處在什麽位置,然後大量的人就通過從眾效應自然購買了。
廣告宣傳的重要目的,是讓潛在用戶明確知道你想填補什麽位置,而不是宣傳該產品到底有什麽好處。
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也並不是看廣告是否引人註目、讓人興奮或者感動所有人,而是看是否在潛在用戶心中牢牢占據了你想占據的有利位置。
“哦,原來香飄飄是行業第一。”
“哦,原來神州專車主打安全。”
“哦,原來華為Mate系是國產高端機!”
很多人覺得某個定位很打動我自己,所以就選擇它當做品牌slogan,殊不知能打動你和消費者的話多了去了。
比如李叫獸之前遇到一個電商APP的公司,賣高端生活品,slogan大致是“不跟隨,做自己”,創始團隊覺得特別打動自己,同時也有很多用戶反應的確很喜歡這句話。
但是你和你的用戶都喜歡,並不代表它可以成為slogan——定位語的目的是有效傳達定位信息,而不是讓大家感動。
如果說雙方都喜歡就行的話,那我建議直接把這句話換成高曉松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然後你再進行一輪問卷測試,可能會發現:
這次,你的團隊和消費者,可能都更加容易被高曉松這句話打動!
如果這樣打動就行,我們也不需要學習戰略定位和品牌營銷,只需要不斷在歌詞里找靈感就行了。
這當然是不行的,因為這些詩句並沒有說明你為什麽會比競爭對手更能打動消費者,也沒有給消費者一個選擇你而不選擇競爭對手的理由。
所以,單純品牌形象包裝的問題就在這里:沒有傳達位置信息。
4、按照自己的標準來劃分市場
單純品牌形象包裝還有問題在於:他們喜歡按照自己的標準來劃分市場。
在大量的品牌策劃書、品牌白皮書、品牌戰略提案中,李叫獸見過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們定位城市新中產階級。”
類似的表達還有:
“我們定位25-40歲的城市新白領。”
“我們定位70-80後的城市中產。”
(話說“城市新中產”這個群體到底招誰惹誰了,被這麽多公司定位?)
至於為什麽一定是定位這個群體,為什麽要采取群體劃分的定位而不是情境劃分的定位等,就回答不上來了。
而李叫獸之前寫文章講過,應該按照“你的產品如何滿足用戶需求”來定義市場,而不是單純用自己的標準來假想一個市場。(比如奶昔定位成“幫早上開車上班的人,單手解決早餐”這個市場。)

李叫獸之前遇到一個做職場社交的公司,說要做河南省最大的職場社交軟件。
這存在什麽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這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標準假設劃分的市場,而不是按照消費者的標準劃分的。
用戶在用職場社交軟件的時候,會區分這個軟件是哪個省份的嗎?
除非河南省社交習慣和其他省份出現巨大差異,或者河南省建了互聯網防火墻,禁止外省軟件,否則這個市場的劃分毫無意義。
這就像一個學生說自己是“清華穿44碼鞋的學生當中,成績最好的”一樣,幾乎毫無意義。因為這是按照學生自己的標準,而不是企業用人單位的標準劃分的。
所以,傳統“品牌形象包裝術”的問題就是:經常是先按照自己標準假定一個群體,然後在這個群體內尋找consumer insight,而這樣往往是無效的。
5、迷信單一手段
單純的“形象包裝術”經常認為只要感動了消費者,用戶就會購買,過於迷信單一的手段。
所以我們看到大量的廣告提案,都倡導“主打感情牌”、“產生共鳴感”,不論是回憶起戀人之間的點點滴滴,還是遠在異鄉的兒子表現對爸媽的思念,還是老婆支持丈夫的夢想……

體現在各種slogan上,就充斥著:讓愛發生,讓溫馨永遠相伴,為夢想而生,心無間愛無限,不跟隨、做自己等各種感動表達。
但是實際上,“感動”、“打動”並不是產生購買的必要條件,更不是一個slogan一定要解決的問題。
為什麽?
眾多關於廣告的研究發現:在享樂品、用戶思考程度低以及產品代表某種關系時,情感類廣告會產生較好的勸服效果。
比如蒂芙尼的鉆戒,代表了關系,也是享樂品,打情感感動的訴求,非常適合。

而在強調功能的使用產品、用戶思考程度高而且與人際關系無關時,情感類廣告產生的效果非常差,遠遠不如理智訴求的廣告。
比如給房間配把鎖,“更多人選擇的家用鎖品牌”這類信息,遠遠比“愛家人,就要守護她”有效得多。

實際上,到底是否應該打感動牌,是在確定了品牌定位後,根據相對複雜的篩選條件最終進行選擇的結果(李叫獸之後會專門講怎麽選擇),而不是拿到一個新產品,立馬就要開始構思怎麽感動消費者。
並不是所有的消費者都需要被感動。
結 語
我相信即使說到現在,大部分人仍然會更喜歡“不跟隨,做自己”、“多點關心,多點海鮮”這種定位。實際上,我也是,因為這些話本身就像歌詞那樣討人喜歡。
但這完全不妨礙這些定位導致一個品牌的滅亡,也完全不妨礙你喜歡那個旅行社的文案,最終卻還是在去哪兒上選了另一家,因為市場規律就是這麽現實,它不以你的個人喜好為轉移。
品牌策略的目的,並不是想辦法提升品牌形象從而感動更多消費者,而是針對競爭對手確定有利位置,並且把這個定位準確傳達給潛在顧客。
很多所謂的品牌策略,實際上只不過是“品牌包裝術”。單純進行品牌包裝,而忽視真正的品牌策略,會讓一個品牌缺乏持續的競爭力。只有明確了有利位置,再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謹慎的包裝才有意義。
所以,我們要做“品牌策略”,而不是單純的“品牌包裝”。

[本文作者李靖,轉自李叫獸(ID:Professor-Li)。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圖來自123RF圖庫。]
品牌
策略
包裝
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