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主權基金規模隨著大陸外匯存底不斷同步暴增,成立才二年,規模即將達到十三兆元,成為全球第二大的主權基金。挾著人民幣的力量,中國主權基金在國際瘋狂大投資,最近它把目標瞄準台灣,台灣朝野準備好了嗎? 撰文‧周啟東 二 ○○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下午,正當中國海協會長陳雲林車隊在台中市街頭故布疑陣、抗議民眾疲於奔命之時,數輛小型巴士悄悄的抵達狂風怒吼的彰化彰濱工業 區,跟隨陳雲林來台,總市值高達新台幣二十三兆元的十七位大陸企業家團成員魚貫下車,其中有一位中年女士穿著灰綠色短風衣、戴著時髦太陽眼鏡,帥氣地走在 人群中,拿著相機對著玻璃工藝品猛拍照,就像一般普通大陸觀光客。 但是仔細看她的識別牌,﹁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領導成員梁驤﹂,簡單說,她是匯金公司的領導之一,其實她真正的身分是資產達到新台幣六兆元的中國主權基金﹁中國投資公司﹂(簡稱中投)的八人決策小組(執行委員會)成員之一,匯金只是﹁中投﹂旗下的全資子公司,為了避免中國主權基金登台的敏感聯想,這次特別以子公司的名義隨團考察台灣投資環境,她可說是第四次﹁江陳會﹂,陳雲林所率領代表團成員中最具分量的大陸財經界人士。 出 發前夕 增資消息曝光在代表團參觀過程中,梁驤被台灣媒體認出,紛紛圍著這位打扮中性、外表幹練的中國最大金主代表打探消息,雙方在混亂的參訪活動中玩起你追我躲 的遊戲。在幾次簡短交談中,她透露,此行就是來看看台灣投資環境,至於中投是否將投資台灣的銀行、保險或高科技公司,她不便透露,只表示,﹁中投的重大投資案都由八位執委開會決定,要回去開會之後才能有答案!﹂從外表觀察,很難看出,梁驤已是五十四歲的女性專業經理人,她是大陸一九七七年文革後恢復高考的首屆大學生,大學時代學的是化工,曾經在化工部計畫司當副司長,一九九八年轉調到中國進出口銀行,最高當到行長助理。由於工作績效優異,中投成立後第二年,她又調到中投擔任執行委員,權力位於中投CEO之上,為董事會之下的八人決策小組成員之一,為了補足財務投資的專業知識,她最近考上清華大學EMBA班,開始重新當學生再進修。 梁驤這次來台為何引起國際關注?看數字就知道,過去一年,大陸採購團來台大血拼,據海協會長陳雲林在二十一日的海基會晚宴上透露,忙了近一年總共的血拼金額也才一百億美元。 相 對於中投目前掌握超過二千億美元的外匯存底資金,就知道梁驤背後所代表的中國資金買台灣的真正威力!?再加上英國︽金融時報︾及中國媒體二十日不約而同報 導,中共官方有意在數月之內再對中投加碼二千億美元資金,如果注資成功,中投手中可掌握約新台幣十三兆元,將成為全球第二大的主權基金(僅次於阿布達比投資局主權基金),增資消息曝光的時刻剛好趕上梁驤出發來台前夕,時機實在令人玩味! 中投成立於二○○七年九月二十九日,是為了有效運用中國快速增加的外匯存底而組成,為國有獨資公司,當時中國財政部以發行特別國債的方式籌集一.五兆元人民幣,購買了相當於二千億美元的外匯存底作為中投公司的註冊資本,成立以來,中投因其主權基金特殊身分,操作績效、定位受到中國各界毀譽參半的評論。 中投成立初期偏重國際金融業,曾投資黑石私募基金(Blackstone)三十億美元、摩根士丹利五十億美元及其他美國貨幣型基金,但由於遇到美國金融海嘯來襲,中投初試身手即遭重創,雖海嘯後美國金融業已經逐漸復甦,但至目前為止,相關投資的帳面虧損仍達到五成左右。 風 險管控 梁驤掌握決策為了分散投資風險,中投近一年來轉移目標,大舉投資國際重量級的大宗物資、能源及太陽能相關企業,例如,二○○九年十一月五日,中投就宣布正 式以八.五八億美元投資全球主要的農產品交易商來寶集團 (Noble Group)一四.九一%的股權,外國媒體認為,中投此舉除了財務投資外,另外就是為了中國十三億人口「吃的需求」做安全準備,其他例如投資哈薩克天然氣公司、俄羅斯石油公司等,都是基於相同的戰略目的。 至於投資台灣會不會成為中投最新戰略目標?中投公司董事長樓繼偉稍早曾指出,﹁中投海外投資市場包括台灣、香港在內。﹂而在二十三日,梁驤與台灣官方首度面對面了解台灣官方開放陸資底線後,中投是否就將採取實際投資行動?這就要看梁驤這次回去的風險評估報告了。 由於管理的是中國的外匯存底,安全容忍係數比一般基金還要低。因此中投評估投資時首重風險,而梁驤就是風險控管的核心成員之一。 中投的風險內控由執行委員會、風險管理委員會、首席風險官、風險管理部及共產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負責,梁驤不但是董事會之下,最有權力的八名執行委員會成員之一,她另一個身分就是中投紀委書記,代表共產黨監督其他中投高層的政治意識及清廉度,可說是中投最有實權的人物之一,由她親自來台觀察、溝通,取得第一手的訊息,對於中投十三兆元資金何時來台,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用。 據主計處統計,台灣每年國內投資毛額才新台幣二.二兆元左右,未來中投的資金實力是台灣一年投資總額的六倍!?這才是紅色資本的可怕力量,當紅色主權基金謀畫登台時,台灣政府準備好了嗎? 梁 驤 出生:1955年 現職:中投執委、紀委書記 學歷:北京化工大學 經歷:化工部計畫司副司長、 中國進出口銀行行長助理 |
| ||||||
瀚 宇博德(00667)公布了二月的數據,旗下瀚宇江陰和HannStar Samoa於二月營收淨額分別為3,400萬美元及1,629萬美元,合共約5,030.6萬美元,比一月份的營收淨額6,938萬美元明顯下降,主因是 在二月農曆新年假期,公司把生產都逼到一月去,故兩個月的營收淨額相差甚遠。 維達盈利睇原木漿價 上周維達國際(03331) 發盈喜,料截至去年底的年度綜合純利將較○八年大增,我認為盈喜九成原因還是因去年原木漿價格大跌。以○八年為例,原料成本本身佔了維達的銷售成本超過 80%,一升一跌都足以大幅度影響公司盈利。維達的投資者要留意,原木漿價格已經從低位回升不少,而維達在去年低位吸納的木漿只是足夠集團使用至今年首 季,因此二○一○年維達的盈利料較○九年下降,單是看○九年市盈率去炒維達是不對的。 筆者還留意到十二月中集團發出通告,建議向公司主席李 朝旺售出743.8萬份購股權,分三年,可合共按行使價每股5.732港元認購,相當於已發行股份總數之0.822%。一月中時公司的獨立財務顧問向股東 建議,認為授出購股權是一舉兩得,既能保留現金流,又可激勵董事及主要管理人員。不過到了股東特別大會那天,議案卻被維達獨立股東以約75%的大比數反對 票否決。 據集團○八年的年報,主席李朝旺一年的基本薪金連其他津貼約200萬元,對一間年賺逾2億元的公司來說,並不算過分。而購股權的行使價及數量也不算不合理,因此,有點奇怪議案竟被大比數反對。 申銀萬國證券(香港)聯席董事 王雅媛(Victoria) (王雅媛為持牌人士,並沒有持有以上股票) 我的投資博客︰http://wangyayuan.qzone.qq.com |
|
||||||
經過多年商討和諮詢,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於今年六月向政府提交報告,建議就樓宇可豁免總樓面面積設置上限。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表示傾向接受有關建議,但最快要到明年四月起才生效,並且不會有追溯力。 可 持續發展委員會意識到近年市民關注建築設計對生活質素的影響。密集的高樓大廈造成「峽谷效應」,妨礙空氣流通,令道路和行人路出現擠塞,公共空間更加缺 乏。體積龐大及互相靠攏的大廈形成「屏風效應」,阻礙景觀及天然風,導致「熱島效應」和污染物積聚。再加上高樓大廈消耗大量能源,間接產生「溫室效應」, 損害市民身體健康。 造成上述各種「效應」的罪魁禍首,豈不是大地產商,以及負責審批樓宇設計和建築的政府官員?今日香港居住環境日趨惡劣,污染問題不斷惡化,唯利是圖的大地產商和與地產商勾結的官員,肯定難辭其咎。 筆者之前的文章已指出,李兆基轄下的恒地和煤氣公司,股價表現一枝獨秀,遠遠拋離李嘉誠的長實、和黃和港燈。李兆基不單透過壟斷氣體市場賺取豐厚利潤,還從物業發展中取得暴利,旗下樓盤翔龍灣更是他多年來苦心經營的代表作。 李兆基在1983年出任煤氣公司主席後,便積極將煤氣的生產基地從土瓜灣馬頭角(分為南廠和北廠)遷移至大埔工業邨。大埔廠房於1987年正式投產後,逐漸取代馬頭角的生產,公司便準備將南廠改作其他用途。 南廠佔地約13萬平方呎,煤氣公司原先計劃興建一幢工業大廈,後來又改為興建商業大廈,作收租用途。該塊地皮是公司在1937年以市價購入,沒有土地用途限制,故此毋須補地價即可重新發展。
根據公司及地契資料,煤氣公司所指的「市價」,應該是65,372元地價及每年支付2,398元的租金。煤氣公司在1993年成立全資附屬公司Starmax Assets Limited(在英屬處女群島註冊),以15億元作價將土地轉售給附屬公司發展物業。 1995年,煤氣公司成功向城規會申請修改土地規劃,將南廠地皮由工業變成商業區。到2001年,煤氣公司又成功向城規會申請將土地改為住宅用途,建議以九倍地積比率發展興建五幢45層高住宅大廈,提供1,512個單位,總共117萬平方呎。 剛 巧在2001年,包括梁展文的一眾屋宇署、地政總署及規劃署高官,在沒有經過公眾諮詢的情況下,一而再推出所謂「聯合作業備考」,容許地產商以環保及創新 為名,獲豁免大量樓面面積。各項豁免加起來,可以多達原先樓面上限的兩成,並且具追溯力,容許地產商修改圖則多建樓面。 結果到2007年翔 龍灣入伙時,五幢大廈已變成各有51層住宅(共1,782個單位),兩層隔火層及空中花園,另外再加六層商場、停車場及會所,總數接近60層。單計住宅及 商場的樓面已有137萬平方呎,較原先規劃多出270個住宅單位,共20萬平方呎。以每呎約6,000元售價計算,煤氣公司的收入可以增加12億元。這還 未計算興建停車場和會所的額外收益。 翔龍灣1,700多個單位,已經令發展商多收12億元。過去10年,地產商興建大約二十萬個住宅單位,估計多收超過一千億元。政府向已經「肚滿腸肥」的地產商送上千億元大禮,這對一般小業主又是否公平合理呢? |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21/5NMDAwMDIwMjA5NQ.html
国美电器(0493.HK)控制权之争的“未了局”仍在继续。
国美电器会否走向分裂、国美电器董事局的结构如何调整等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此前的10月15日,本报记者已独家获悉,14日,黄光裕家族、国美电器董事会、贝恩资本已经开始就上述内容进行新一轮的谈判。
此 前,一位国美电器内部人士曾对本报记者透露,就“非上市门店”和“董事会席位”问题,谈判各方已经达成了初步共识。“由于非上市门店的剥离对双方来说都将 造成伤害,因此,在谈判初期,双方就达成了非上市门店不剥离的共识”,“陈晓提出了增加两位执行董事的方案,即黄家可以增加两位执行董事人选,而黄光裕家 族也做出了让步,对于13位董事组成的架构表示了认可”。不过,这位人士也称,“但是,对于黄光裕家族此前提出的两名董事候选人黄燕虹和邹晓春,陈晓和竺 稼方面表示并不认可,尤其是对缺乏管理经验的邹晓春表示了反对。”
10月20日,针对上述问题,黄光裕家族推荐的候选执行董事邹晓春,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邹晓春称,“我们正在和贝恩、陈晓等进行多方谈判,寻求达成一揽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解决方案”。据其透露,上述各方正在商讨的“一揽子计划”,包括国美今后的经营发展战略、创始大股东在董事会的合理席位、非上市门店的统一经营等多个问题。
对于未上市门店,邹晓春向本报记者确认,在即将到来的11月1日,黄光裕家族不会将未上市门店从上市公司割裂。对于黄光裕家族是否会更换董事人选,邹晓春称,大股东将“再次提名我和黄燕虹女士出任国美董事”。
而对于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陈晓的去留问题,邹晓春称,陈晓的问题并非核心,关键的问题是,和谈多方就一揽子计划达成一致,单个问题的解决,并非解决国美电器未来发展的有效途径。
国美分拆与否?
《21 世纪》:按照上市公司和大股东双方原定的计划,11月1日,国美电器非上市门店可能从上市门店剥离,国美电器会否会真的出现分裂?大股东方面一直表示,不 会分裂国美,但如果因为诉求未能实现,而最终导致分裂的话,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分裂?大股东一方是否已经在为此做好准备?
邹晓春:我们创始大股东始终关注国美电器四个方面,一是保持行业的领导地位,确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企业保持正确的战略发展方向,三是股东和董事局对公司实施有效的管理,四是企业业务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创始大股东于8月27日致国美的《关于附条件终止“非上市托管协议”的书面通知》,并不适用于9·28特别大会“部分议案获得通过”的情况。创始大股东会在综合考虑以上四点关注情况下,重新考虑非上市门店的独立经营问题。
《21世纪》:如果不分裂的话,国美电器的非上市门店会否将注入上市公司?注入的时间点是何时?上市公司将会通过“现金收购”还是“股票换购”的形式来合并未上市门店?
邹晓春:非上市门店的注入问题,需在解决创始大股东在董事局里的合理席位、重组国美董事局的前提下方能进行。因此,目前还没有任何成形的注入方案。
寻求一揽子计划
《21 世纪》:此前我们已经获知,大股东和贝恩正在和谈。你们与贝恩继续和谈的基础是什么?在和谈中,你们将会以怎样的方式去诉求在国美电器董事会的“合理权 利”?如果和谈不成,你们将采取怎样的进一步行动?“9·28”结束之时,国美电器大股东一方称,保留“重新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权利。
邹晓春:创始大股东相信,强大、完整、盈利能力更强,继续保持行业领导地位的国美电器,符合包括创始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贝恩资本在内的全体股东的根本利益。
目前,创始大股东正在与相关各方积极斡旋和协商,希望在合理时间内,可以达成一个有法律约束效力的协议,以彻底解决国美目前面临的问题。
同时,创始大股东继续保留采取适当行动的权利,来确保国美稳定健康向前发展。
《21世纪》:此前我们获知,大股东一方和贝恩已经就“董事会架构问题”已基本达成了一致,具体的方向是,未来国美电器董事会将扩容到13人,增加两名由大股东推荐的董事。在董事会席位问题上,你们目前的诉求是怎样的?
邹晓春:在国美9·28特别大会之后,创始大股东的基本诉求没有改变。
现在,国美董事局里没有创始大股东的合理董事席位,创始大股东不能了解公司经营情况,也不能给予公司的意见。最近从媒体报道来看,在今年的十一黄金周期间,国美比苏宁的销售业绩增长要低一些,我们对此非常担忧。
创始大股东保持在董事局的合理董事席位,对公司和所有股东的利益都是至关重要的。
创始大股东认为,国美今后的经营发展战略、创始大股东在董事会的合理席位、非上市门店的统一经营等问题,需要各方在平等、诚意、共赢的原则下积极协商,共同找到一个符合国美长期稳定发展需要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21世纪》:此前有消息称,大股东提名的董事候选人黄燕虹将被张志铭替代。陈晓和贝恩方面,对你本人进入国美电器董事会也一直持反对态度,特别是对你在零售行业的从业经验提出质疑,大股东对董事人选的提名会否改变?
邹晓春:在公司里,我没有听到张志铭先生会接受创始大股东提名的说法,公司目前也没有这个计划。
在9.28会后,创始大股东已明确表示,希望有机会再次提名我和黄燕虹女士出任国美董事的意愿。我和黄燕虹女士都有为国美电器服务十年左右的工作经历,我们为国美电器贡献自己力量的心愿依然没有改变,所以,我们愿意继续接受创始大股东的提名,继续为国美服务。
(至于我的管理经验)我本人是执业了20年的证券专业律师,与国美集团有9年的业务合作关系,如果我有机会以董事身份服务国美,我会从法律的角度,以更理智、更专业的精神,严防企业的法律风险,加强企业的合规性工作。当然,我也会尊重所有股东的诉求,与其他董事合作。
《21世纪》:在陈晓的去留问题上,大股东目前的态度是什么?
邹晓春:陈晓的问题并非核心,关键的问题是,和谈多方就一揽子计划达成一致。单个问题的解决,并非解决国美电器未来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
||||||
今年初在A股掛牌上市的正泰集團總裁南存輝,年輕時必須靠補鞋才能供應全家人生活,現在卻是電器開關大王,還連續六年拿下中國電器開關產銷第一,可說是中國「開放改革」後,「富起來」的最佳例證。 撰文‧林宸誼 九月的最後一個周末,一位身材不高,濃眉大眼的中國企業家,悠閒地坐在飯店大廳角落,用黑莓機發簡訊,與遠在浙江總公司聯絡業務;走在大街上若不仔細觀察,你可能不知道,他就是全中國電器開關市占第一大的正泰集團總裁南存輝。 少 年磨難 是人生的大財富在中國,從三峽大壩到北京首都機場T3航廈、北京奧運場館,甚至中央電視台轉播中心、上海世博場館,遍布於百貨公司裡的手扶梯,以及家庭使 用的冰箱裡,都有正泰集團所生產的電器開關蹤跡。根據九月十五日中國《富比世》首度公布的二○一○年「中國最佳上市家族企業五十強」中,正泰集團的南存輝 家族,位居第四十四名。 今年才剛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的正泰集團控股子公司﹁浙江正泰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資產人民幣六十三億︵ 約新台幣二百九十一億︶,截至十月二十一日止,總市值為人民幣二百二十五.○二億元︵約新台幣一千零四十一.四億元︶,二○○九年稅後純益達人民幣五.七 億元︵約新台幣二十六.三三億元︶。 正泰集團資本額僅人民幣五萬元,總資產卻能達到人民幣六十三億元,並且連續拿下六年產銷量第一,身為正泰集團靈魂人物的南存輝功不可沒。 個性大而化之的南存輝,接受專訪時,不像其他一般大老闆正襟危坐,而是索性盤腿而坐,流露出溫州草根創業家勇往直前的精神。 自從二○○七年南存輝在東方衛視開唱〈愛拚才會贏〉,紅遍全中國,他回想起這段往事,笑著說,雖然這是一首閩南語歌,但歌詞意境相當寫實,其中一段﹁??好運歹運,總是要照起工來行??﹂彷彿就是他年少時的寫照。 ﹁少年成長磨難,是人生當中一筆巨大的財富。﹂從不諱言自己是補鞋匠出身的南存輝,認為假如沒有年少時最底層的磨練,恐怕很難面對公司成立後種種的曲折考驗。 南存輝十三歲就得挑起全家重擔,靠補鞋支撐家中生計。當時電器開關在溫州柳市成為相當熱門的生意,十八歲的他與好友合夥辦起一個﹁前店後廠﹂的小作坊,開始電器開關生意。 一九八四年,南存輝與做裁縫的胡成中等四個朋友,籌資人民幣五萬元開辦了﹁求精開關廠﹂,就是現在的正泰和德力西電氣的前身,胡成中現在是德力西集團董事長。一九九一年,他與胡成中分道揚鑣後,改與美國一位親戚合作,成立中美合資的溫州正泰電器有限公司。 曾對正泰集團有深入觀察的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兼任上海交大海外學院金融所所長金岩石曾表示,﹁這個行業只要南存輝做,別人基本上不是出局,就是找外國人。﹂說明了正泰在中國電器開關難以動搖的地位。 正 泰的基礎就在溫州十萬供銷大軍,南存輝說,早期幫忙銷售正泰商品的行商,特地挑選信譽良好升格為代理商。﹁而且還有特別但書﹂,南存輝表示,被派到某地的 是男性代理商,就鼓勵他們娶當地老婆;要是女性代理商,還沒交男朋友,就鼓勵她們找當地男朋友。因此一個個連接起來,至少超過二千多家銷售網點,讓正泰集 團穩坐中國電器開關龍頭。 面對三面夾擊的挑戰 翻開正泰電器的招股說明書,裡頭詳細記載每一年股份轉讓的人數以及數量,包括南存輝在內,總共有一百二十名股東,南存輝目前擁有二六.六四%股份,是第一大股東。這似乎與很多家族企業經營的溫州老闆,想法南轅北轍。 ﹁很多白手起家的人,沒有想到過靠資本市場力量崛起。﹂南存輝笑著說,他是以﹁減法﹂的方式把企業做大。因為家族企業勢必要慢慢轉型,成為由專業經理人治理。換句話說,從公司成立開始,南存輝藉由不斷推行股份制,成功吸引不少人才與新的資本加入。 ﹁南存輝對品質要求從不馬虎。﹂長期銷售正泰電器產品的廠商(該廠商的發言並非批評正泰,所以最好具名)指出,十年前某一家分公司所出產的一批電器開關出現問題,消費者一狀告到總公司,南存輝當下立刻找來分公司負責人對質。 沒 想到那人竟不服氣辯稱,是運輸出現問題,產品質量肯定比柳州所出產的還要穩定。讓南存輝相當生氣,﹁質量(品質)比柳州好就滿足了嗎?產品到了客戶手上出 了問題,代表根本還不合格。﹂南存輝不僅馬上向消費者道歉,還要求分公司立刻退貨,並承擔所有的損失。﹁這是唯一看過南總發這麼大的脾氣。﹂廠商表示。 而正泰與德力西之爭,一直是中國媒體常常討論的話題,對於以前是同班同學變成合作夥伴,後來因為理念不和而分道揚鑣,南存輝曾這樣說,﹁有個對手天天盯牢你,使你不敢睡覺﹂,正泰才有驚人發展。 現 在正泰集團旗下已有上市公司,南存輝把目前處境,比喻為前有洋兵壓境,後面有鄉兵團勇追上來,同時還有國有企業的老虎剛醒過來,三面夾擊的威脅,可說是相 當嚴苛的挑戰。一改昔日對媒體來者不拒,南存輝這次來台的行程相當低調,或許對他來說,中國開關大王開始要面向世界,挑戰才正要開始。 南存輝 出生:1963年 現職:正泰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學歷:北京工商大學企管碩士 經歷:求精開關廠廠長 正泰電器 成立時間:1997年 負責人:南存輝 主要業務:電器開關、輸變電設備、儀器儀錶、建築電器、汽車電器等近三年營收:(億元/人民幣) 2009年 48.0 2008年 44.4 2007年 31.8 |
|
||||||
口頭禪未必是自覺地形成,經朋友提醒,原來筆者在某電台以及朋友之間的交談中,經常以一句「唔敢話唔得,不過我一定唔會買」作為答案。這句話不錯是有點行貨,但好用之餘,亦是帶一點中肯的。 股票市場甚麼事都可以發生,一個由貪婪投資者所組成的市場,不理性才是合理。電盈(008)當日可以逼近30元,滙科數碼(8068)又會有人看好,現時回看當然覺得是十分荒謬,但當局者迷,沉迷在那時那刻的市場氣氛之中,如此看法可能才是正常。 「唔 敢話唔得」其實是針對股價短線走勢,筆者頗有信心很多股票長線是不可能在現水平站穩,但短線股價靠的是供求關係。未必一定是人為操控,當一個熱潮捲起,人 人惟恐蝕底之下,已足以令不少股份升至不合理的水平。筆者早年還大膽勸人不要買某隻股票,實在受了太多教訓,雖然最終多數證明是對,但在暴跌之前升幾成甚 至幾倍都見過,學乖了還是「唔敢話唔得」算了。 買莊家股無章法 「我一定唔會買」則是真心話,對筆者朋友而言,訊息亦頗為清晰,因為他們都頗瞭解筆者的脾性,就算本欄的長期讀者,相信也有概念,瞭解筆者的風險取向。筆者唔買,並不代表沒有值博率,只是筆者並不喜歡在股票上賭博,要有相當贏面才敢入市。 買 這些高風險股份,速戰速決表面是最佳方法,實際卻不然,十次贏一次輸,已隨時全軍覆沒,不要小看股票停牌及爆煲的風險,如果每次只是為5至10%利潤而 戰,市面上實在有太多穩陣股票可選,毋須刻意求冷。博這些股份,時刻貼市及夠膽博幾成甚至過倍利潤的心理質素,反而才是重點,筆者從來不信莊家派錢,買這 些股份又全無章法可言,還是留給喜歡冒險的人,筆者「一定唔會買」。 |
|
||||||
Q:最近股市不斷暴跌,這代表未 來經濟變更糟了嗎? A:股市下跌不只反映人們對未來經濟的預期,它還反映別的因素。 股票提供的收入是在未來一段時間逐漸釋放的,而當前股價,就等於人們預期未來此股票所帶來一連串「收入流」的折現。這個折現值高低取決於兩個因素。 一是利率:若利率越高,未來預期收入折現到現在就越低,現在股價也越低;反之利率越低,未來預期收入折現就越高,股價也越高。 二是未來預期收入:若利率不變,股票的未來預期收入下降,這個「收入流」折現到現在也會下降,當前股價就會下跌。反之,如果預期股票未來收入提高,那麼利 率不變,股價也會上漲。 但我們在現實裡只能看到股價漲跌,而無法追究其原因,究竟是「利率」變化造成,還是「未來預期收入」變化造成的。因為這裡指的「利率」是「實質利率」,它 反映的是社會「不耐」程度,無法直接觀察。 如果人們越重視現在,他們就越不願意削減今天的消費來交換明天的消費,也就是越不願意儲蓄,實質利率也越高。但實質利率無法直接觀察,我們只能藉由觀察資 本財價格的變動(例如股票、債券、房子),來推測實質利率的漲跌。 至於反映無數人對未來經濟看法的「未來預期收入」,同樣也無從觀察。因此,我們很難單純從股價下跌,就推論究竟是因「利率」上升,還是「未來預期收入」下 降。 不過,若觀察政府公債價格變化,就能判斷箇中差別。像美國政府公債,它未來支付金額是確定的,也就是當公債到期,持有人可以領到和票面價格相等的現金。 也就是說,政府公債「未來預期收入」是確定的,如果公債價格上漲,就表示利率下降,因為未來預期收入是確定的,只有利率下降,才能折現成當前更高現值—— 就是更高的公債價格。 所以如果股價下跌、公債價格也下跌,那可以說這是「利率」上升,因為公債未來預期收入不變,但其價格下跌,那麼就推測是利率上揚,這也可能使股價下跌。因 此「股、債同跌」,未必是未來預期收入下降——也就是不見得是人們認為未來經濟變糟了。 反之,若是股價下跌,但公債價格不動甚至上漲,反映的就不是「利率」上漲,而是「未來預期收入」下降,這就是人們認為未來經濟變更糟了。 因此,如果只有股市下跌,未必是經濟前景變糟,但若股市下跌、美國公債價格上漲,這代表人們預期未來經濟惡化了。事實上不久前各國股市大跌,美國公債價格 卻不斷上漲,這顯示股市大跌不是利率上漲造成的,而是未來預期收入惡化,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認為未來經濟變糟的原因。 經濟達人歡迎讀者提問:http://www.bwnet.com.tw/Dr.A/E-mail:adanomics@gmail.com |
http://www.chuangyejia.com/norm.php?id=3567&PHPSESSID=be635596cea421ec9167a0c39a929800
隨著更多醫療領域行受賄案件的曝光,醫院醫生與銷售代表的關係如何建立、怎樣維持,成為了理解醫療購銷領域案件的核心要素。
「我們是醫院裡會走路的人民幣 。」 一位張姓的醫藥代表(下稱「醫藥代表張」)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這樣戲稱自己,「很多醫生已經習慣了被醫藥代表圍繞,有時一個醫生會跟十個醫藥代表有聯繫。」
張在一所重點高校的藥學院畢業後,選擇 「醫藥銷售」(也就是常說的「醫藥代表」)作為自己的職業,闖入上海--這個華東地區最大的醫藥市場之一。目前,她已經擁有了專屬自己的銷售片區,跟她的客戶(主要是醫生)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我們是怎樣敲開醫生的門
《21世紀》:你一般是如何跟醫生建立聯繫的?
醫藥代表張:我們一般是直接敲開醫生辦公室的門,然後遞上名片,說我是某某醫藥公司的,主要做哪些方面的藥物,您如果有什麼需要或者有什麼問 題,可以直接問我。如果藥已經在醫院裡用,醫生會說,我們正在用你們的藥,但是以前沒有見你們的人來過。如果藥還沒進過醫院,醫生也會問一下這個藥的特 點。這樣聊一下,也就算認識了。當然,如果有熟人介紹更好。
《21世紀》:你有過被醫生拒絕的經歷嗎?
醫藥代表張:當然有過。我剛入行的時候,有好幾次去敲醫生辦公室的門,還沒說兩句話,裡面的醫生就說不需要,然後把我推出門外。(這種情況怎麼 辦?)如果這個醫生不重要,就直接放棄,要是對你特別重要,就死纏爛打,或者去打聽這個醫生有什麼弱點,醫生也是人,也有他的需求,找準了,可能就攻下來 了。
《21世紀》:你是怎樣跟醫生維持關係的?
醫藥代表張:主要是經常去醫院跑跑,請客戶吃飯。但是現在不如以前好做了,我的一位前輩告訴我,2000年左右她做藥的時候,請醫生吃頓飯就已 經有很好的效果了,現在基本上都要談到回扣。一般情況下,越是年資低的醫生,越容易產生這種利益交易,反倒到了專家這個層面,醫生會更看重這個醫藥代表的 人品。這是可以理解的,年資低的醫生就靠那些工資獎金,實在不夠吃的,他們要在這個城市生存,的確要找點其他的收入來源。
除了經常跑醫院,我們還會請客戶出去開學術會議,或者旅遊。我有一個同事,陪他的客戶出去玩,到了地方之後,那個客戶把所有的東西都扔給他,其間的一切消費都喊他買單。
《21世紀》:一般給醫生的回扣佔藥採購價的比例是多少?
醫藥代表張:一般給醫生的回扣是10%-30%,抗生素類的藥物給的更多,能到30%-50%。
《21世紀》:醫生的回扣以什麼方式給醫生的?
醫藥代表張:現金,有查得比較嚴的時候,醫生會通知我們最近別去。回扣也不一定是給開藥的醫生,每個醫院和科室的管理制度不同。有的是給科主任,科主任再進行分配,有的是給醫生本人。
醫藥成本主要還是在銷售
《21世紀》:在公司內部,醫藥代表要走一個怎樣的工作流程?
醫藥代表張:我們是每個月報賬的時候會把上月的花費(主要是給醫生的回扣)拿去公司報銷,公司會根據我們的銷售量計算獎金。在報賬之前,這些錢都是由我們自己墊付的,所以有些國企招醫藥代表的時候,面試時就會問你有沒有幾萬塊錢的家底用來墊付。
《21世紀》:上個月的銷售數據是從哪裡拿到的?
醫藥代表張:有一種方式是去醫院的計算機室要統方,按照規定,統方本身是不能洩露的,這時候就要打點一下計算機室的人。如果趕不上統方,就要直接問自己負責的醫生這個月開了多少支,醫生會給一個自己記錄的數字。
《21世紀》:你的日常工作裡,除了要維護跟醫生的關係,還有其他要維護的嗎?
醫藥代表張:還有藥劑科的,要好好維護。有的時候一種新藥進入醫院時,藥劑科的會開口要走一筆錢。還有,有的時候因為公司的獎勵機制,需要藥劑科那邊壓貨,也就是多放貨到藥房,然後把量報到公司,這樣的情況,也要給藥劑科錢,一支一塊錢。
《21世紀》:藥的生產銷售中,還有哪些費用?這些費用所佔的比例是多少?
醫藥代表張:藥物的物料成本一般不是很高,在生產環節,研發費用會佔比較大。有的藥物賣得好,研發成本收回後,也會有相應的調價。藥主要的成本 還是在銷售環節。醫院進藥後,會加15%,我們自己能提3%。刨去其他銷售、物流上的成本、給醫生的回扣,剩下的就是公司利潤了。
|
||||||
台資券商前進中國終於露出了一線曙光,但,對於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前進入中國蹲點的首代(首席代表)們來說,聽到這個等待多時的訊息,非但沒有欣喜之情,話 到深處,甚至還語帶哽咽……。 口述‧周華美 整理‧許瀞文編按:苦守多年,二月中旬終於傳出金管會有意「繞道」開放,台灣券商可能得以百分之百轉投資的子公司先行登陸,消息聽在已經到中國蹲點多年的 券商耳裡,真是無語問蒼天。 事實上,一九九七年政府開放台資券商到中國設立代表處,許多券商紛紛派出優秀人才進駐中國,當地台資券商負責人稱為首代(首席代表)。但十五年過去了,法 令遲遲沒有再進一步開放,首代還是首代,他們滿腔熱血被澆熄,除了失望與逝去的青春,還剩下些什麼? 本刊經過多次聯繫,找到當年由威京集團主導的京華證券派駐上海第一任首代周華美,她曾經擔任財經記者,以及有日本股神稱號的邱永漢特助,一九九四年轉到京 華證券後,便被派駐上海擔任首代。殷殷企盼十三年,她失望地離開京華山一證券(一九九八年香港京華證收購日本山一證券,改為京華山一證券),現在從事輔導 中國台資企業在上海A股掛牌上市的財務顧問工作,以下為她的心路歷程。 一九九四年京華證券就派我到上海設立據點,擔任首席代表,那一年我才三十歲,還未婚,雄心壯志地想開拓中國證券市場,然而政策遲遲未開放,這一等就是十三 年,現在,我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了,如果我在二○○七年時沒有死心離開,也許現在還只是個首代,但人生又能有幾個十三年呢? 回想初到上海,那時政府還沒核准券商到中國,連透過香港第三地間接投資都不行,開放只是未來的趨勢。 為早一步踏入中國市場,一開始威京集團只能用轉投資名義,在上海設立「金華」諮詢公司。當時去拜訪中國客戶時,還被人誤以為和金華火腿有關(無奈),直到 九七年政府開放後,京華證和群益證才第一時間在上海設立代表處。 登陸十餘年「幫老闆提袋」雖然可以在中國設代表處,但兩岸沒簽證券監管合作備忘錄(MOU),導致券商無法投資中國證券公司,沒執照就不能有營業收入,再 加上上海A股台灣人不能買,我們只能做B股的研究報告,但B股當時量很少,還被戲稱為「冷凍櫃」,工作完全沒有成就感。 在證券市場發展上,台灣早了中國三十年,我們對股票承銷、經紀、自營業務相當熟悉,有技術也有人才,因此為和中國建立良好關係,九七年開始,京華證券不斷 派人去幫中國證監會的官員上課,包括如何輔導承銷股票上市,還有中國各地證券邀請我們去上課,並辦交流研討會。 那時我們的技術、人力、業務訓練手冊,完全無償讓中國券商使用;不只我們,也處心積慮想進入中國市場的歐美券商,更大手筆出錢、出力請中國券商或主管部門 到海外培訓。 當時很多中國的證券業人才到台資券商學到技術後,跳槽回中國當地券商,同樣職位但薪水至少翻一倍,那些人現在在當地市場發光發熱,薪水、職級都比我們高出 許多。 「等待」很消磨一個人的意志,我們雖然掛首席代表的職稱,但說穿了只是老闆的高級公關,做一些溝通聯絡、接待外賓的工作,我們常自我解嘲,首代就是「幫老 闆提手提袋」,這樣的情況直到九八年香港股市活絡後才稍稍好轉。 人生最精華歲月都耗在等待九八年後,我們在中國各地尋找想要到香港掛牌的台資、陸資企業,再轉介紹給香港京華山一,上海代表處充分配合香港公司共同開發業 務的模式,在當時獨樹一幟。 從九九年到○四年,我們幫四十多家企業在香港的主板及創業板成功上市,例如台資的上海乾隆軟件公司、上海自然美公司,陸資的杭州新利軟件、南京三寶科技 等,我們在業界名列第一,還有「保薦王」(香港稱承銷業務為保薦)的稱號。 看似風光,但其實是夾縫中求生存,上海代表處只能扮演中間牽線角色,且好景不常,○四年後,香港的創業板市場逐漸沒落,我們的業務大幅萎縮,後來根本做不 到任何案子。 雖然在○二年時,中國法令開放能成立中外合資券商,但外資最多只能持股三三%,且限經營投行業務(意即承銷),我們缺乏歐美券商配銷全世界的優勢,不開放 經紀業務,對台資券商來說根本無利可圖。 同時我也發現,那些從我們券商訓練出去的中國人力,現在的薪資都比我們高許多,去年我才碰到一位京華山一的前員工,他現在已經是一家中型券商投行部門主 管,年薪有人民幣七百萬元,且中國券商工資連年升高,整體行業平均年薪有人民幣十六萬元,這還不含獎金,現在就算真開放,台資券商能付得起這麼高的薪水 嗎? ○八年馬總統上任後,才開放台資企業回台上市或發行TDR,這些到中國的台資券商才稍微有點事情做,不然沒辦法經營任何業務,只能消耗青春,真不知道有什 麼意義。 雖然我已經離開,但看到那些和我一樣,奉獻人生最精華歲月給中國的首代,我心裡不勝唏噓,未來三、五年內真有機會開放嗎?開放後台資券商還有競爭力嗎?我 心裡有無數個問號。 蹲點超過10年的首代心聲券商 首席代表 心聲 時間群益金鼎 刁維仁 等到頭髮都白了。 15年元富證券 翁基能 我的資歷完整,本想到大陸好好拚一場,現在弄成這樣,真是有志難伸。 13年日盛證券 成自龍 就像雲霄飛車一樣,從有希望到失望不斷循環,現在已經不敢奢望了。 13年元大證券 郭耀成 不評論 10年寶來證券 張秉熙 唉…我不想說。 10年 |
|
||||||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