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榮先生: 你今次寫華人置業是唔錯,但是又有野錯啦
1 :
GS(14)@2012-01-08 11:04:44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962580
周日趣 BLOG BLOG:
贏到大劉錢 你就係股神!
本港上市股票超過 1600隻,市值 200億元樓上有 176隻。按道理,百億市值以上股票,一定有外資大行撰寫研究報告,建議客戶買好定沽好,但華置市值 238億,居然連一間大行吹雞報告都欠奉,可以證明兩點。
(一)華置已成為神級股票!當分析員不能以基本因素、估值平貴衡量股票價值時,認為此股投資價值是零,惟有放棄,免得客戶掟錢落海。所謂投資價值是零,是手持 75%股權的大劉,與另外 25%的散戶,並非坐在同一條船。有炒過華置,甚及愛美高的散戶,可能還記得昔日大迫供(股)的狀況,而到最後散戶按捺不住、斬頭賤沽之際,正是大劉低價私有化或低價增持之時。
04年,華置指樓市升勢放緩,以 3.8億元向大劉售出山頂四棟獨立屋,雖則協議列明物業在交易完成兩年內賣出,大劉會將額外所賺的八成回贈華置,但兩年內樓市由沙士低位反彈,大劉沽出兩戶中,其中一間賣畀女友呂麗君,華置獲回贈不多。過了限期後,大劉始賣出餘下兩戶套現 3.5億,最終四間洋房賺 3億元。
TCL慘蝕 4億最經典
輸俾大劉的,何只萬千蛋散,誠如曾狙擊領匯( 823)一戰成名、管理百億美元的對冲基金壞孩子基金( TCL),一樣唔夠大劉玩。 TCL 06年初以 8.3元入股華置 8.5%, 07年大劉欲以 14元私有化, TCL嫌出手低 say no,殊不知 08年 TCL以 6元向大劉散貨,損手 4億元。
(二)現今用財技最叻的,大劉肯定入三甲。大劉由賣風扇起家,是靠實力搵到自己第一桶金。翻查資料,華置是老牌港股,二戰前已經由當時兩大家族創立,但最後竟於短短兩個月內落在一個風扇佬手上,除天時地利配合,最重要是其嘆為觀止的財技。
由早年狙擊莊氏、達能、華置,繼而向四叔旗下煤氣,及嘉道理家族的大酒店伸出魔爪,每次出招手法不同,鑊鑊新鮮鑊鑊甘,嘉道理最終贏面輸錢,確立大劉股壇狙擊手形象。
2010年本港地產水漲船高,所有發展商為旗下物業重估增值,偏偏華置要大減值超過 100億元,而近年華置除配售股份予 TCL外,罕有未見供股,反而密密回購,對股東咁好,我反而不習慣,究竟葫蘆賣甚麼藥,相信大劉最清楚。華置發盈警指去年炒燶股蝕 12億元,近兩日股價原地踏步,暴風雨前永遠最平靜,我相信無論大劉或華置,好戲在後頭。
股榮
2 :
GS(14)@2012-01-08 11:06:01http://www.hkex.com.hk/chi/stat/statrpt/mkthl/mkthl201112_c.htm
1. 你D資料邊來的,現在包埋創業板都是1,496間,你邊度咁聰明計到1,600間
3 :
GS(14)@2012-01-08 11:09:58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A%89%E9%91%BE%E9%9B%84
呢個頁面資料是我有份提供的,麻煩你睇睇
狙擊上市公司
1985年初,劉鑾雄與梁英偉決裂,並把愛美高股份配售給基金[6]。但由於愛美高產品滯銷引致股價下跌,劉鑾雄在股市買入股份,最後重新收購並掌握控制權。當初出手價大約為2港元,購回價約7角,其獲利之豐厚,可想而知。其後他狙擊多次採用同一手法收購其他公司股份,如莊氏家族的能達科技等,能為他帶來「股壇狙擊手」的稱號。
其後劉鑾雄的愛美高,更狙擊老牌地產商華人置業,華人置業控制中華娛樂,此兩家公司控制中環貴重物業的華人行及娛樂行。在兩個月內,由手無一股,至收購馮秉芬家族及李冠春家族手上的股份,持股42%,成為該公司的大股東,終使李冠春家族出售其手上的股份予公司醫生韋利及市場人士(當時持股33%),暫時終結華人置業收購戰,並委任韋利為公司董事。
其後,該公司成為劉氏一系的狙擊艦,先後利用其公司的財力,先後購入幾家殼公司及大量的股份,並大量供股,目的在削弱韋利在公司的股權,其後八七股災,股票價格大跌導致失利,另外供股收購怡置系的在銅鑼灣大樓最終失敗,但劉氏堅持銀團借款30億收購該等物業,終使韋利出售其在華人置業的股權,令華置成為劉氏的家族公司,而該等物業現成為華置的資產大部分,可見他眼光正確。
劉鑾雄又曾狙擊擁有半島酒店的香港上海大酒店,但未能獲得董事席位及控制權,最後,大股東嘉道理家族購回劉鑾雄持有股份,並為劉鑾雄取得除利息外利潤6000多萬。
[编辑] 供股及私有化
1980年代末,劉氏一來為鞏固控制權,二來集資大量資金供個人花用及其公司拓展及還債,於是旗下公司如中華娛樂及華人置業進行多次供股,使小股東的權益大幅攤薄,於是遭到大量小股民的非議。
1990年代初,由於經過多次供股後,公司資金充裕,另外小股民因失去對該系股票的信心沽出股票,使股價低落,加上劉氏希望有一家百億市值以上的公司,於是開始進行數次私有化的行動,最初進行的愛美高私有化華置由於出手太低,雖然失敗,但其旗下公司私有化屬下公司頗為順利,最終只剩下愛美高及華人置業,第二次愛美高私有化華人置業經過兩次提價後,最初雖然經過八小時的馬拉松會議雖然成功,但小股東提出抗議,所以最終失敗,其後,劉反客為主,在1994年以華人置業反收購愛美高,由於攤薄不大,最終成功,持有華置逾50%股權。
1996年末,劉鑾雄的華人置業大舉沽出旗下部分地產、分拆愛美高中國上市、出售娛樂行予希慎興業的行動,大量套現,但其後又把娛樂行套現所得買入匯控的權證,幾乎輸光,遭人非議。
2002年,股地低潮,
華人置業私有化愛美高中國成功,其後又以回購及增持的方式,
局部增持公司股權至75%及向何東家族收購尖沙咀的東英大廈,不久股價及地價暴升數倍,可見其眼光十分準繩。
2007年,和建滔化工主席張國榮合作,把旗下的殼公司金匡企業打造成一家乙醇企業,其後協議失敗。
近年劉鑾雄與其弟劉鑾鴻及新世界發展主席鄭裕彤,從日本總公司手上收購香港崇光百貨股權,現透過利福國際持有。
他現為華人置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
(增補: 2010年,華置曾與中國A股上市公司金地協議,出售旗下上市公司至祥置業,但其後因種種原因失敗。)
4 :
GS(14)@2012-01-08 11:12:33由早年狙擊莊氏、達能、華置,繼而向四叔旗下煤氣,及嘉道理家族的大酒店伸出魔爪,每次出招手法不同,鑊鑊新鮮鑊鑊甘,嘉道理最終贏面輸錢,確立大劉股壇狙擊手形象。
不是達能,是能達科技。我有一度寫過,達能是法國飲品企業,他無狙擊莊士,只是能達科技是由莊士持有的。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23685
hopingu:
26一定上了市,可能成交太少,沒有上去。116,我上面咪講左囉,「周生生0.3元」。
367的確是莊士集團的前身,根據我手上的資料及分析,莊士集團原本搞餐具,後來分拆了莊士置業,莊士置業後來變成能達科技,劉鑾雄就狙擊此公司,後失敗,不久就賣掉此公司,易名基立實業(65),不久給新世界購買其控股權,其後私有化。
莊士集團在1981年又多分拆一間莊士發展,莊士發展在1987年和莊士集團合併,成為現時的367。
迪生創建當年未買殼上市,當年叫順福企業,但我看不到有。
5 :
GS(14)@2012-01-08 11:14:46http://www.idt.gov.hk/english/doc/Report-Chinese%20Estates.pdf
如果唔識愛美高中國的同希慎交易古仔,可參考這份內幕交易的報告
6 :
GS(14)@2012-01-08 11:17:401996年末,劉鑾雄的華人置業大舉沽出旗下部分地產、分拆愛美高中國上市、出售娛樂行予希慎興業的行動,大量套現,但其後又把娛樂行套現所得買入匯控的權證,幾乎輸光,遭人非議。
這處可參考林少陽那本炒細價股的舊書,金額大約好像是30億,還是28億
7 :
GS(14)@2012-01-08 11:22:38又賣下廣告先
[realblog]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23267[/realblog]
8 :
GS(14)@2012-01-08 11:24:21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010808024_C.doc
這是愛美高中國在2001年私有化的公告
9 :
GS(14)@2012-01-08 11:27:12(二)現今用財技最叻的,大劉肯定入三甲。大劉由賣風扇起家,是靠實力搵到自己第一桶金。翻查資料,華置是老牌港股,二戰前已經由當時兩大家族創立,但最後竟於短短兩個月內落在一個風扇佬手上,除天時地利配合,最重要是其嘆為觀止的財技。
由早年狙擊莊氏、達能、華置,繼而向四叔旗下煤氣,及嘉道理家族的大酒店伸出魔爪,每次出招手法不同,鑊鑊新鮮鑊鑊甘,嘉道理最終贏面輸錢,確立大劉股壇狙擊手形象。
古仔
http://www.angelfire.com/space/tokuhon/hitman.txt
一、「股壇狙擊手」劉鑾雄的崛起
劉鑾雄,祖籍廣東潮汕,1951年在香港出生,早年曾赴加拿大求學,畢業後返港加入家
族經營的友聯岳記吊扇廠,因與家族的保守經營作風不一致,遂以1萬港元自立門戶,
與合顆人梁英偉在香港仔黃竹坑開設一間小廠,1978年劉、梁創辦愛美高實業。當時,
愛美高的主要業務是生產吊扇,吊扇業本已是夕陽工業,但七十年代末,適逢中東石油
危機爆發,各國均須節省能源,吊扇再度行銷,愛美高的業務遂蒸蒸日上,並從吊扇生
產擴展到燈飾、電子滅蟲器及火水暖爐。1983年8月,愛美高實業在香港上市,資產值
已從創辦時的數十萬港元急增到5億港元。
1983年及1984年期間,劉鑾雄開始涉足金融,他藉風扇生意之便投資美國債券,當時,
美國國庫債券是回報高風險更高的鱷魚潭,劉鑾雄身在香港,透過通訊經常24小時不合
眼隔洋買賣,這段時期的經歷,不僅為劉氏積累了寶貴的實戰經驗,也積累了可觀的財
富。1985年初,劉鑾雄與愛美高另一主要股東兼董事梁英偉在公司發展方針上出現嚴重
分歧,劉氏將所持股票售予基金投資者,戲劇性地離開愛美高,半年後他在基金投資者
的支持下重返公司執掌大權,期間,劉氏將公司股票高賣低買,已賺了逾2億港元,初
顯投資高手本色。
1985年,劉鑾雄開始在香港股市物色收購對象,他首先看中能達科技,能達科技的大股
東莊氏家族不肯讓控制權旁落,被迫以高價購回愛美高所持股份。結果,愛美高在這次
狙擊戰中,輕易賺取超過600萬港元利潤,這比愛美高1980年度全年盈利還多出100多萬
港元。
能達科技一役,劉鑾雄僅是小試牛刀,真正令劉氏崛起的,是收購華人置業一役。華人
置業是一家老牌華資公司,成立於1922年,並於1968年在香港上市,創辦人是香港赫赫
有名的兩大世家主持人馮平山和李冠春。該公司的業務頗為簡單,只是持有優質物業和
有價證券,其中最重要資產是位於中區的華人行。不過,七十年代中,華置以1.3億港
元價格,將華人行售予李嘉誠,並將所得資金進一步收購另一家上市公司中華娛樂逾五
成股權,使之成為華置的附屬公司,中華娛樂最重要的資產則是位於中區華人行隔皇后
大道中相對的娛樂行。長期以來,華置的決策權都是由馮、李兩大家族共同執掌,馮秉
芬出任華人置業主席,李福樹則出任中華娛樂主席,彼此相安無事。由於是世家大族的
公司,華置在香港上層社會知名度甚高,但規模有限,股票交投疏落,一般市民對之極
少留意。
1986年,市場突然傳出馮、李兩大家族後人不和的消息,接著出現一系列不尋常事態,
先是在中華娛樂股東周年大會上,馮秉芬獲選兼任該公司主席,李福樹只留任董事;3
月21日在華置股東周年大會上,新一屆董事局更出現重大人事變動,以李福樹、李福
慶,李福兆三兄弟為首的李氏家族成員全部被摒出局,取而代之的是董事局主席馮秉芬
引入的成員,包括其子馮慶鏘、馮慶炤,及被譽為企業奇才的韋理。韋理原係和記黃埔
主席兼行政總裁,深諳企業財務安排和組織策略,在香港商場戰績彪炳,曾挽救過和
黃、百和保、富豪酒店等多家上市公司。
是次華置董事局大改組的導火線,傳間是李福兆與其家族成員出現兄弟鬩牆、李福兆一
怒之下聯同好友孔憲紹將所持華置股票售予韋理,韋理遂聯絡馮秉芬合組司馬高
(Shimako)公司,以持有略低於三成半股權的大股東身份,迫使李氏家族成員出局。
李氏後人眼看一時大意,令先人祖業落入對方手中,在心心不忿之下,即聯同新鴻基公
司主席馮永祥合組巴仙拿(Bassina)公司,於3月23日提出以每股16港元現金全面收購
華置建議,其時該公司已擁有華置28.5%股權,並獲其他持有2.8%股份的股東同意接受
收購,即其持有31.3%華置權益。由於雙方持股量旗鼓相當,戰況一度膠著,不過,華
置股價則已飆升至每股19.8元,顯示已有第三者介入收購。
華置兩大股東鷸蚌相爭,給正在積極物色收購目標的劉鑾雄以可乘之機。1986年4月11
日,愛美高宣布介入收購戰,提出以每股16.5元全面收購華人置業。4月19日形勢急轉
直下,愛美高宣布將收購價提高到每股18港元,其時,愛美高已取得李氏家族所持華置
股份,以及馮秉芬胞弟名下的股份,總數已超過四成。馮秉芬眼看大勢已去,亦將所持
華置股份售予韋理。最後,愛美高與韋理達成協議,共掌華置,由韋理出任華置董事局
主席,劉鑾雄以大股東身份出任董事總經理,馮氏家族成員包括馮秉芬、馮慶麟、馮慶
鏘、馮慶炤等全部出局。據說,馮秉芬之所以在關鍵時刻從收購戰退出,是因為無法籌
夠當時所需的1.8億港元款項。事實上,其時馮秉芬集團已陷入財務危機之中,同年9月
康年銀行被港府接管,得知該銀行向馮氏集團的貸款已高達1.6億港元,馮氏集團危機
遂表面化,接著傳出馮氏擬出售東亞銀行股份套現消息。稍後,馮秉芬集團宣布債務重
組,馮家在淺水灣的「國堡」亦由債權銀行委託經紀出售套現。至此,又一家聲名顯赫
的老牌華資財團在時代的潮流中衰落。
劉鑾雄「狙擊」香港大酒店
華置收購戰一役,使劉鑾雄旗下的上市公司增加到3家,實力大增。1986年至1987年
間,劉氏透過旗下3家公司發行新股集資,再度展開連串收購。他的目標是那些市值大
大低於資產值、大股東控制權不穩的上市公司,這次他首先狙擊的是李兆基旗下的中華
煤氣,但李兆基早有準備,及時在股市中大量吸納中華煤氣股份,不予劉鑾雄可趁之
機,劉氏只好將所持中華煤氣800多萬股份售予基金,然而是役亦獲利3,400多萬港元。
接著,他將收購的目標指向香港巨富嘉道理家族旗下的明珠—─香港大酒店。
香港大酒店是一家歷史悠久的老牌英資公司,創辦於1866年,旗下資產包括半島酒店、
九龍酒店、淺水灣影灣園、山頂纜車及中區聖約翰大廈。由於經營保守,其股價長期落
後於資產值,正是噬肥而食的股壇狙擊手的理想狙擊目標。八十年代中,香港大酒店雖
由嘉道理家族主政,但它並非公司大股東,僅持約12%股權,大股東是華商梁仲豪家
族,持有大酒店30.4%股權。根據兩大股東的長期默契,嘉道理家族掌管公司酒店及有
關業務,梁氏家族負責地產業務,兩家在董事局一直相安無事。
不過,這種局面維持到1987年初突然發生變化,梁氏家族有意淡出大酒店,將所持大酒
店30.4%股權分別售予劉鑾雄旗下的中華娛樂和林百欣旗下的麗新發展,其中,中華娛
樂約佔20%股權。劉鑾雄購入大酒店股份後,即聯同林百欣家族約見大酒店主席米高.
嘉道理,要求加入董事局,被米高拒絕。1987年5月4日,大酒店召開股東大會,當時米
高.嘉道理循例告退,必須選董事。會上,劉鑾雄發動突襲,投票反對米高連任主席,
獲林百欣家族支持,然而,米高憑藉家族在大酒店股東中的聲望和份量,仍以微弱多數
當選,劉、林兩家族則雙雙被拒諸董事局門外。
面對華商的挑戰,當時年已九旬的嘉道理家族掌航人羅蘭士.嘉道理以沉著鎮定態度迎
戰,他首先向香港收購及合併委員會投訴劉、林兩家是「一致行動者」,根據條例,
劉、林兩家持股量已超過35%的全面收購點,必須以近半年來最高價向大酒店股東提出
全面收購。儘管後來收購及合併委員會裁定並無明顯證據證明劉、林是「一致行動
者」,但嘉道理的拖延戰術已經奏效,嬴得時間從容部署,並在市場大量吸入大酒店股
份。
隨後,嘉道理將矛頭指向持有大酒店股份的中華娛樂的控股公司華人置業,市場傳聞嘉
道理正與華置另一大股東韋理聯手,企圖取得華置控制權。劉鑾雄在後院起火的情況下
被迫退出收購戰,7月24日,劉氏與代表嘉道理家族的寶源投資達成協議,將所持34.9%
大酒店股份轉售予由寶源投資安排的銀團及匯豐銀行的一家附屬公司。嘉道理為避免觸
發全面收購點,假第三者之手迂迴接下劉鑾雄所持大酒店股份,解除了劉氏的威脅。是
役,劉鑾雄旗下愛美高及中華娛樂兩家公司分別獲利4,200萬港元和9,400萬港元。
同年10月,劉鑾雄再次展開收購行動,透過中華娛樂收購萊龍空殼公司,改名為中娛策
略(後又改為「瑞福」)上市,負責證券投資,12月又成功取得保華建築的控制權。至
此,他所控制的上市公司已增至5家,自成一系。其後,劉鑾雄更使出「連環供股」的
殺手間,此舉不僅迫使韋理大幅減低對華置的持股量,而且令其商業王國急速膨脹。從
1985年到1989年的短短數年間,愛美高系市值已從4億港元急增到58億港元,躋身香港
股市二十大財閥之列。
劉鑾雄在短短數年間,透過對香港老牌家族公司的狙擊,不僅成為叱吒風雲的「股壇犯
擊手」,而且成功建立起其商業王國,鋒頭可謂一時無倆。有人曾對劉氏有這樣的評
論,認為他「在股市、在商場,……動作極其靈巧,出招狠準穩勁,結合其過人財技,
鷹隼般銳利目光,馳騁縱橫,富豪第二代裡頭,鮮能匹敵;連打江山的前輩富豪,以當
年才略膽色、智謀幹勁,大慨也得承認:長江後浪推前浪。」
劉鑾雄成新一代財閥
自1989年底起,劉鑾雄發動的「連環收購」及「連環供股」行動宣告停止,轉而進入集
團的鞏固、整合階段,並推出一系列私有化計劃。早在1987年,劉鑾雄已公開表示,他
更長遠的目標,是擁有一家資產達100億港元規模的、有代表性的集團上市公司。
1989年10月,劉鑾雄宣布將中華娛樂屬下兩家上市公司保華集團(前為保華建集)和瑞
福合併為保華國際,開始了其私有化計劃的第一步。接著,他將私有化的目標對準華
置。不過,華置私有化的進程卻一波三折,相當棘手。從1989年12月到1991年9月,愛
美高曾兩度提出私有化華置建議,但均因出價過低而遭到以韋理為首的小股東的反對。
當時,韋理儘管已辭去華置董事局主席一職,但透過旗下上市公司亞洲證券仍持有7.5%
華置股權。1991年9月,愛美高再次舊調重彈,建議以每兩股華置換一股愛美高,將華
置私有化。部分小股束即委託律師刊登廣告呼籲反對,而香港證券監察委員會亦介入,
直指愛美高游說小股東接納建議違反收購及合併守則。12月,愛美高修改私有化條件,
提出以每200股華置換115股愛美高及23份愛美高認股證,1989年10月,劉鑾雄宣布將中
華娛樂屬下兩家上市公司保華集團(前為保華建集)和瑞福合併為保華國際,開始了其
私有化計劃的第一步。接著,他將私有化的目標對準華置。不過,華置私有化的進程卻
一波三折,相當棘手。從1989年12月到1991年9月,愛美高曾兩度提出私有化華置建
議,但均因出價過低而遭到以韋理為首的小股東的反對。當時,韋理儘管已辭去華置董
事局主席一職,但透過旗下上市公司亞洲證券仍持有7.5%華置股權。1991年9月,愛美
高再次舊調重彈,建議以每兩股華置換一股愛美高,將華置私有化。部分小股束即委託
律師刊登廣告呼籲反對,而香港證券監察委員會亦介入,直指愛美高游說小股東接納建
議違反收購及合併守則。12月,愛美高修改私有化條件,提出以每200股華置換115股愛
美高及23份愛美高認股證,部分股東開始轉變立場。
1992年2月10日,華置召開特別股東大會,經過長達7小時的激烈辯論,大會通過私有化
建議。不過,當時華置每股資產淨值高於愛美高,華置小股東竟接納這項建議,令外界
頗覺意外。部分小股東即往證監會投訴,並前往港督府請願。2月24日,證監會公開譴
責劉鑾雄等人違反收購及合併守則,並向百慕達最高法院要求押後聆訊華置私有化建
議,或反對私有化建議。在證監會的巨大壓力下,愛美高和華置量事局被迫在最後一刻
撤回私有化建議,劉氏私有化華置大計可謂功敗垂成。
儘管華置私有化一波三折,但劉鑾雄的其他私有化計劃卻順利展開。1992年初,中華娛
樂成功兼併了保華國際,同年9月,華置亦成功私有化中華娛樂。市場預期,劉鑾雄將
第三度提出私有化華置建議,以達到只保留一家上市公司的目標。
然而,出平市場意料之外,1993年10月,劉鑾雄使出一招叫做「移形換影」的計策,他
一改慣常做法,不由控股公司愛美高去收購華置,改由華置反向收購母公司愛美高。他
建議,每4,000股愛美高換取4,224股華置新股,另每6,000份愛美高認股證換1,505股華
置新股。根據愛美高及華置兩家公司的聲明,私有化的主要原因,是愛美高近年的發展
策略出現轉移,由以往的證券和物業雙線投資,轉變為偏重於物業發展,最近更只是集
中於增持華置股份,並日益發展為一家地產控股公司,其盈利亦主要來自華置。因此,
為避免兩公司物業投資活動出現直接競爭,遂決定將愛美高私有化。
不過,市場人士多認為,華置反收購的直接原因,是劉鑾雄看中華置所擁有的優質投資
物業,希望直接擁有華置,或者是劉氏吸取了以往失敗的教訓,為減輕華置股東的強大
反對勢力的阻撓,使出這一招「移形換影」的妙計。根據華置和愛美高獨立股東財務顧
問渣打亞洲及英高財務的推薦文件,兩公司合併後對二者的資產值無損,合併後愛美高
股東應佔盈利增加,而華置每股盈利僅攤薄4%。11月10日,愛美高和華置股東大會均以
98%以上的絕大比數通過收購建議。
華置鯨吞愛美高後,劉鑾雄及其相關人士直接持有華置52%股樓,成為華置大股東。經
多年奮戰,劉鑾雄終於憑著自己卓越財技,敏銳目光,從一名吊扇生產廠商擢升為香港
地產巨子,成功持有一家市值逾100億港元的大型上市公司,成為香港股壇舉足輕重的
華資新一代財閥,其內心興奮之情不言喻,難怪他當時罕有地在華董特別股東大會露
面,並打破一貫低調作風大談華置的未來發展大計。
華人置業自反向收購母公司愛美高後,實力聲名均大振,市值突破100億港元,已躍升
地產二線股前列,成為香港大型優質收租股之一。當時,華置擁有的樓面面積達285萬
方呎,其中包括位於銅鑼灣的皇室大廈、灣仔的夏愨和愛美高大廈(前海軍大廈),以
及中區的娛樂行四大皇牌。追溯歷史,娛樂行是華置於1987年以4億港元代價從中華娛
樂購入後拆卸重建,於1993年完成的,皇室大廈和夏愨大廈則是1993年以23.78億港元
從置地手中購入,這4幢優質物業經重估後在1993年底已增值至117億港元,相當於華置
在港物業資產淨值的約80%。
不過,在劉鑾雄直接控制下的華置,其投資策略並非如淘大置業及希慎興業等地產投資
公司繼續增持優質收租物業,而是從地產投資轉向地產發展,或並重發展。1994年及
1996年,華置先後數次將旗下的夏愨大廈的第七、八、九、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六、
二十七層售出,套現大量資金。1996年11月,華置更將其中區優質物業娛樂行以36.40
億港元的高價整幢售予利氏家族的希慎興業。與此同時,華置在地產發展業務方面轉趨
活躍,除積極爭取參與灣仔太原街重建計劃及荃灣保華工業大廈重建以及競投東涌機鐵
上蓋項目二期發展(已失敗)之外,還大舉進軍國內地產市場。1996年11月,華置將國
內地產業務以愛美高中國名義在香港分柝上市,其時,愛美高中國在國內投資的地產項
目已達23項,總樓面面積2,968萬方呎,其中愛美高中國佔1,824萬方呎,價值約23.6億
港元。
到1996年底,劉鑾雄控制的華人置業和愛美高中國兩家上市公司,市值已達179.53億港
元,成為排名第二十位的上市財閥。
10 :
GS(14)@2012-01-08 11:44:02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22098
仲有呢樣
十六年交情臨決裂大劉和彤叔除了私下感情甚 篤,在生意上亦曾數度合作。較早期及為人熟知的,是八七年由鄭裕彤策劃、李嘉誠領軍,包玉剛、李兆基、郭得勝等實力雄厚的華資財團,與尚未進身巨富行列的 劉鑾雄兄弟,齊齊狙擊英資置地。這次華資孖沙聯盟狙擊置地,鄭裕彤先派出大劉與怡和大班西門‧凱瑟克講數,提出以每股十六元,向怡和收購其所持的百分之二 十六置地股權,唯凱瑟克毫不客氣將大劉拒諸門外。鄭裕彤、李嘉誠等見大劉退下,於是繼之而上,以十七元一股之高價,再與對方談判。最後因十月股災而未能成 事,但華資之後回售股份予怡和策略,亦套現十八億,更訂下七年內不再狙擊置地之盟,此事至今為人所津津樂道。近年劉鑾雄與鄭裕彤,亦幾度拍檔出擊。○一 年,劉氏兄弟以三十五億購入崇光百貨,也預埋老友鄭裕彤一份,出讓五成股權予鄭裕彤的私人企業周大福,一於拍住上。而鄭裕彤亦甚為識做,在同年與楊受成、 林建岳、何柱國、廖烈智等人舉行秘密午宴,據悉鄭裕彤欲與一眾富豪合作,投資五十億在澳門搞新賭場,由他與大劉當大股東,長子鄭家純則負責賭場管理工作, 一於有錢大家搵。雖然最後未能成事,但彼此交情之篤可見一斑。
11 :
GS(14)@2012-01-08 11:44:27[realblog]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25055[/realblog]
想看多些,又可看這個
12 :
龍生(798)@2012-01-08 21:39:35我記得你講過, 如果官永義過多十年唔死的話
都有機會變大劉
13 :
ksw(1423)@2012-01-08 21:47:41又發功啦湯兄

14 :
idsdown(1658)@2012-01-08 22:59:58有人點火頭, 唔著至奇
15 :
GS(14)@2012-01-09 21:59:0112樓提及
我記得你講過, 如果官永義過多十年唔死的話
都有機會變大劉
我有講過咩,大劉就唔得啦,岳少或者可以...
16 :
GS(14)@2012-01-09 21:59:4113樓提及
又發功啦湯兄
他話十幾年炒齡wor,寫埋D咁野,我自學了十幾年豈不白廢?
17 :
GS(14)@2012-01-09 22:00:2314樓提及
有人點火頭, 唔著至奇
他著大劉嘛,唔是他著我,我對呢個話題的認識多過他幾倍啦
有人露底,我又何必跟他藏拙,我未研究晒大劉的
今次楷哥私有化盈大(0432)想玩甚麼財技?
1 :
GS(14)@2012-01-31 23:48:24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20131444_C.pdf
根據盈大地產於2012年1月31日刊發的公告所提述,盈大地產已要求暫停其股份買賣,以待發報有關盈大地產提出若干股本重組計劃的公告。該等重組計劃涉及一項代表盈大地產作出的有條件現金要約,以購回盈大地產股份(有關計劃並不涉及私有化盈大地產);使盈大地產於要約完成後符合根據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證券上市規則(「上市規則」)規定的最低公眾持股量要求的安排;以及於2014年可換股票據到期時發行新的可換股票據。
2 :
GS(14)@2012-01-31 23:48:39唔知幾錢呢?
3 :
鉛筆小生(8153)@2012-02-01 00:08:01是被迫出手, 還是?
4 :
GS(14)@2012-02-01 00:25:413樓提及
是被迫出手, 還是?
真不知道
5 :
Louis(1212)@2012-02-01 06:29:37盈地突停牌涉股本重組
2012年02月01日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finance/20120201/00202_037.html
盈大地產(00432)昨午突然停牌,以待公布在不涉及私有化公司的股份回購、有條件現金要約、股本重組的相關事項。市場人士揣測,盈地的舉動可能是與美資對沖基金Elliott Capital,去年十月去信「炮轟」管理層,並暗示願意出售其持有的盈地股份有關。
停牌前升2.9% 無意私有
......
盈大重組 李澤楷玩財技
2012年02月01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031501
【AD本報訊】分拆香港電訊信託( 6823)後不足兩個月,李澤楷又有新猷。電盈( 008)持股 61.53%的盈大地產( 432)昨宣佈有意重組,涉及回購公司股份及發行可換股票據。投資銀行界人士,透過回購「消耗」公司現金,有助減低電盈下一步大計所遇到的阻力,預期好戲還在後頭。
盈大昨日中午突然停牌,隨後公佈擬透過現金要約方式以回購公司股份,但強調不涉及私有化盈大,公告又指出,要約完成後須作安排以符合最低公眾持股量要求;此外,盈大會在其發行本金總值 24.2億元 2014年到期的可換股票據到期時,再發行新一批可換股票據。盈大停牌前升 3%至 1.41元,自 1月 9日起,股價未跌過,累升 27%,而盈大周一的成交量更大升 3.6倍至 171.9萬股。
......
金融人語:李澤楷欲擺平共和黨金主
2012年02月01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767&cat_id=15523463
我哋 3個月前寫過,盈大地產( 432)第二大股東、美國大型對冲基金 Elliott Capital想 Greenmail李澤楷,想迫使盈大又或者小小超自己高價買番佢哋手貨。當時由於要搞香港電訊信託分拆,小超不想節外生枝,未有理睬 Elliott。如今香港電訊信託順利上市,盈大開始做嘢,公佈將會回購股份。回購價有冇跟 Elliott傾掂數,係李澤楷今次能否擺平 Elliott的關鍵。
Elliott曾否決盈大私有
......
6 :
GS(14)@2012-02-01 20:38:56全cop啦
7 :
GS(14)@2012-02-01 20:39:22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767&cat_id=15523463
Elliott曾否決盈大私有
盈大昨日下午停牌,表示會提出有條件現金回購股份要約,但不會私有化公司,其他細節有待公佈。截稿前未見詳細公告,但係我哋估計盈大會向全體股東提出回購部份股份,大股東電盈未必會參與,俾盈大有餘地向 Elliott回購更多股份,盡量滿足 Elliott的需要。
Elliott跟盈大的姻緣,源自持股 61%的電盈 2008年提出私有化盈大計劃。 Elliott當時迅速吸納超過 15%盈大股份,取得在股東會上否決私有化建議的關鍵票數,繼而要求電盈加價。由於電盈當時沒有就範,私有化計劃最終遭 Elliott帶頭否決。 Elliott之後繼續增持盈大股份,股權在去年 7月突破 23%。
盈大股價去年 9月跌穿 1元見新低,據我哋所知, Elliott即時兩次去信盈大,要求盈大董事會即刻做嘢,釋放公司價值,否則就可能向盈大及其董事興訟,態度十分強硬。 Elliott批評盈大管理差,導致公司股價比資產淨值有大幅度折讓,要求盈大立即出售北京盈科中心等所有主要資產,將全部收益派發給股東,又表示願意再次考慮私有化方案。
Elliott係美國老牌對冲基金,也是全球 20大對冲基金之一, 2010年管理的資產達到 170億美元。創辦人 Paul Singer在美國政壇甚有影響力,是共和黨主要金主,長期積極資助共和黨國會議員和總統選舉。 Elliott投資公司時經常充當 Activist的角色,主動出擊,極之進取地榨取資產價值,而且確實喜歡打官司。我哋當時已估計,李澤楷不想硬撼 Elliott,或者願意用高溢價購回 Elliott持有的盈大股份。
我哋粗略估算過, Elliott幾年來吸納盈大股份的成本,接近 14億元,扣除其中兩成股權在 2010年 3月獲派每股特別股息 1.32元,有超過 6億元落袋,每股的持貨成本仍然接近 1.35元。
謀回購 春江鴨先掃貨
所以盈大的回購價,相信起碼要在 1.4元以上, Elliott才會開始考慮,但係呢個價比盈大 NAV有近四成折讓,加上未必甘於平手離場, Elliott應該會要求一個更高的回購價。市場似乎有春江鴨,盈大股價今年短短幾個星期就升咗三成,周一成交急增,昨日上午進一步升穿 1.4元,創 5個月高位,觸發下午停牌。
按昨日停牌前每股 1.41元的價格計算,盈大市值 34億元,電盈以外所有小股東持股總市值約 13億元。盈大截至去年 6月底可動用的手頭現金有 23億元,雖然有 28億元借貸,但要應付局部回購,應無難度。
8 :
GS(14)@2012-02-01 20:39:56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031501
【本報訊】分拆香港電訊信託( 6823)後不足兩個月,李澤楷又有新猷。電盈( 008)持股 61.53%的盈大地產( 432)昨宣佈有意重組,涉及回購公司股份及發行可換股票據。投資銀行界人士,透過回購「消耗」公司現金,有助減低電盈下一步大計所遇到的阻力,預期好戲還在後頭。
盈大昨日中午突然停牌,隨後公佈擬透過現金要約方式以回購公司股份,但強調不涉及私有化盈大,公告又指出,要約完成後須作安排以符合最低公眾持股量要求;此外,盈大會在其發行本金總值 24.2億元 2014年到期的可換股票據到期時,再發行新一批可換股票據。盈大停牌前升 3%至 1.41元,自 1月 9日起,股價未跌過,累升 27%,而盈大周一的成交量更大升 3.6倍至 171.9萬股。
回購消耗現金 或賣殼
截至去年 6月止,盈大的現金及現金等值項為 17.29億元,已發行股份為 24.06億股,每股資產淨值約 2.93元,即現價較資產淨值折讓約 52%。如今公司決定現金回購,意味股東有套現機會。電盈持有盈大約 14.81億股或 61.53%,即表示電盈亦有機會套現,不過盈大的公告表明,要約完成後須作安排以符合最低公眾持股量要求,即表示回購後電盈的持股將超過 75%,有理由相信電盈未必按比例跟公眾股東接受回購。
電盈目前持有本金值 24.2億元並將於 2014年到期的可換股票據。 04年電盈向盈大(當時稱東方燃氣)注入總值 65.57億元的物業資產,盈大向電盈發行股份及兩批可換股票據支付; 05年電盈行使首批票據,目前持有的 24.2億元可換股票據每股兌換價為 3.6元。
08年電盈擬私有化盈大失敗,投行人士指出,盈大公佈的重組計劃有很多可能性,但肯定會「消耗」公司現金,一家現金不多的公司吸引力將大降,日後若有進一步的企業行動(包括賣殼),遇到的阻力將會較少。
9 :
GS(14)@2012-02-01 22:16:18http://zkiz.com/news.php?id=3275
電訊盈科( 008)主席李澤楷近日忙於籌備分拆香港電訊信託,亦要為免費電視大戰招兵買馬,原來仲要費神,應付盈大地產( 432)第二大股東、大型對冲基金 Elliott Capital的 Greenmail,即係 Elliott想迫使小超高價買番佢哋手貨。
中環消息人士透露,持有盈大超過 23%股權的紐約對冲基金 Elliott,上個月兩次去信盈大,又跟盈大管理層會面,要求盈大董事會即刻做嘢,釋放公司價值,否則就可能向盈大及其董事興訟,態度十分強硬,甚有威嚇性。 Elliott針對盈大的批評和要求,包括:
1)盈大管理差,導致公司股價比資產淨值( NAV)有大幅度折讓;
2)盈大在出售北京盈科中心一事上,未夠積極,遲遲沒有賣出項目;
3)盈大 4名高級管理人員, 2009和 2010兩年,每年平均總酬金高達 6000萬元,並不合理;
4)盈大要立即出售所有主要資產,並將全部收益派發給股東,提升股東回報;
5) Elliott願意再次考慮有利股東的盈大私有化方案;
6)如盈大沒有積極回應, Elliott保留向盈大和盈大董事採取行動的權利。
Elliott睇中盈大,源自持股 61%的電盈 08年提出私有化方案。 Elliott當時迅速吸納了超過 15%盈大股份,取得在股東會上否決私有化建議的關鍵票數,繼而要求電盈加價。由於電盈當時沒有就範,私有化計劃最終遭 Elliott帶頭否決。
Elliott未能竟功,之後反而不斷增持盈大股份,股權在今年 7月已突破 23%,明顯係為咗增加同李澤楷談判的籌碼,等足 3年,終於在上月出手。
10 :
GS(14)@2012-02-01 22:16:33http://zkiz.com/news.php?id=3336
盈大證實已收 Elliott來函
11 :
GS(14)@2012-02-01 22:16:56http://finance.ifeng.com/hk/gs/20120201/5520903.shtml
與基金惡鬥四年 盈大被迫現金回購
2012年02月01日 13:08
來源:鳳凰網財經
字號:T|T
0人參與0條評論打印轉發
鳳凰網財經訊 據香港《經濟日報》報導,盈大地產[1.41 2.92%]2008年獲電訊盈科[2.45 0.00%]提出私有化,臨門一腳遭美國對沖基金Elliott Capital反對而失敗。Elliott與盈大鬥氣4年,盈大昨終宣佈計劃以現金回購股份,但未落實作價。
盈大昨午後停牌,停牌前報1.41元,較週一收市價升2.9%。盈大宣佈擬進行股本重組,當中包括提出有條件現金要約,以回購盈大股份,但不涉及私有化。另外,盈大有意在向盈科發行的24.2億元可換股票據到期時,發行新的可換股票據,以維持最低公眾持股量。
08年私有化 Elliott增持逼加價
據接近消息人士透露,盈大今次主動回購,與盈大第二大股東、持股23.06%的Elliott「發功」有關。Elliott於08年盈科宣佈以每股 2.85元私有化盈大時入股,迅速掃貨達16%,成為第二大股東。Elliott擬以最大獨立股東逼盈科加價,但盈科堅拒,盈大私有化也告失敗。
成本價2.69元 收1.32元特別息
打錯如意算盤的Elliott,過去4年並無減持盈大離場,反而繼續增持。據港交所(00388)紀錄,Elliott由08年至今合共買入2.72億股盈大,涉資約7.32億元,每股成本價約2.69元,但扣除盈大前年派發每股1.32元特別息,每股成本約1.37元,較停牌前仍有3%帳面利潤。
消息人士指,Elliott主動出擊,透過海外及本地律師團隊,去年先後致信給盈科董事會及監管機構。據悉兩大陣營今次亦聘請本地兩大財務顧問高手英高及新百利「過招」。
一矢雙雕 成事與否系回購價
Elliott與盈科最終能否和氣收場,關鍵在於盈大回購價。盈科每股資產淨值為2.852元,市場人士相信,盈大會在停牌前價格1.41元與資產淨值價中間落墨。 与基金恶斗四年 盈大被迫现金回购
原文是來自香港經濟日報
12 :
Louis(1212)@2012-02-01 22:49:58感謝這麼充足的資料。
Webb哥今次真是爆晒那劉智遠不停在自造自刁的遊戲
1 :
GS(14)@2012-02-28 22:40:47http://webb-site.com/articles/muck2012p2.asp
2 :
GS(14)@2012-02-28 22:41:30下次主角應該是8202
3 :
GS(14)@2012-02-28 22:42:18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23410
余小姐
4 :
GS(14)@2012-02-28 22:43:34原來下集講和記行、499...
We call on the SFC to investigate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se parties. The areas they should investigate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Were Joseph Lau, Vicky Yu, Frankie Ma and Kwok Ming Fai really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when they took a combined majority of COMG after the open offer in 2007, without a whitewash waiver under the Takeover Code?
Was Vicky Yu really independent when she invested nominal amounts in two start-up subsidiaries of COMG, namely iKanTV and CNMHK?
Was Vicky Yu really independent when she sold stakes in the start-ups to CPEC, Inno-Tech, Railsmedia and CNC, probably at a huge profit?
Was Kwok Ming Fai really independent when he sold a stake in iKanTV to CPEC?
Was Frankie Ma really independent when he sold Easy Time, owner of Ratio Knitting, to CPEC, for almost 8 times what he paid for it? Are he and Joseph Lau, both listed as contacts at JLIC, acting in concert to control CPEC?
Why is Tanrich Securities so often the broker of choice for depositing shares received by "independent third parties" in consideration for these acquisitions?
Who really owns or owned Executive Talent?
Who really are Wu Ka Cheung (subscriber in the COMG creation), So Ka Yan (unlisted warrant subscriber), Wu Ling Yee (owner of Executive Talent) and Huang Gui Dong (owner of Target Smart). Were they really independent?
Who owned Joint Fortune?
5 :
GS(14)@2012-02-28 22:44:48Joseph Lau grants options over CPEC shares
On 26-May-2009, Joseph Lau granted 18-month options to Galaxy Asset Management (H.K.) Ltd (Galaxy) and Provenance Place Co Ltd (Provenance Place) for 78m (4.94%) and 122m (7.73%) existing CPEC shares respectively, a total of 200m (12.67%) at an exercise price of $0.18 per share, a 29% discount to the closing price of $0.255 that day (all figures after consolidation). No price for the grant of the options was disclosed in the announcement or in dealing filings, so we assume it was nominal, as a reward for some kind of service, but no reason was given.
The announcement did not disclose who owned Provenance Place, but a subsequent disclosure of interest shows that the owner is Eric Chan Man Hon (Eric Chan), who is a solicitor and consultant of Vincent T.K. Cheung, Yap & Co, which was legal adviser to CPEC from 2007-2010.
The announcement did not disclose who owned Galaxy, but we can tell you that it is owned by Joe Chan Man Fai (Joe Chan), who is the brother of Eric Chan. So the two option grantees are related. Galaxy advises several funds, including Galaxy China Deep Value Fund and Galaxy China Special Situations Fund SPC. They subscribed for shares in Inno-Tech on 13-Jan-2010, and on the same day Galaxy Capital Ltd (now known as Odysseus Capital Asia Ltd), also then owned by Joe Chan, was awarded a consultancy contract whereby it would receive 10.74% of Inno-Tech if it introduced an acquisition of at least HK$500m, as detailed here. The consultant was also granted options to subscribe Inno-Tech shares.
Of the 200m CPEC options granted by Joseph Lau, Eric Chan's Provenance Place exercised 44m options on 6-Jul-2009 and sold the shares the same day at $0.353, cutting below 5% and making about $7.61m of gain (we assume the options were granted for a nominal amount). The shares were delivered by Oriental Patron Securities Ltd (Oriental Patron).
Another 58m options were exercised before the remaining 98m expired on 26-Nov-2010, of which 5m were exercised on 26-Nov-2009, 38m on 5-Aug-2010 and 15m on 13-Oct-2010. We can't tell you whether Galaxy or Provenance Place was the exercising holder, or both, as they each held less than 5% of CPEC.
陳文輝原來有個弟弟,又是搞財技
6 :
GS(14)@2012-02-28 22:46:00http://orientaldaily.on.cc/cnt/finance/20100506/00204_003.html
英皇集團地產部(物業發展及市務)副總經理余少洋稱,維壹暫有3名高層或關連人士購入單位,最新一宗為非執行董事胞弟購入一個中層戶,惟買家未獲任何優惠。據該公司通告顯示,獨立非執行董事陳文漢胞弟陳文輝,以金翼有限公司名義購入維壹中層B室,成交價1,135萬元。
7 :
GS(14)@2012-02-28 22:48:13一定要咁做啦,今日單伯樂音樂又是咁
Regulatory note: names of listed company counterparties are often insufficient to identify them.
You might as well say "The Vendor is John Doe". Vague descriptions such as "Mr Chan is a merchant" don't help either - they are equivalent to saying "Mr Chan would rather not say what he does". Names of companies, without saying where they are incorporated, are not unique either, and are meaningless when they are private companies and their beneficial shareholders are not disclosed.
The Listing Rules should be tightened -
for people, either publish a unique, permanent and verifiable ID number, or sufficient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to almost uniquely identify the person, such as a date of birth. For companies, require the name and domicile of the company, and identification of all beneficial human owners owning 10% or more. This is not a privacy issue - if you deal with a public company, you should be deemed to accept the transparency that goes with it, and if you are hiding behind a nominee, then that nominee will have to take the risk of being identified and criminally liable for lying to the Stock Exchange and the SFC by claiming to be the beneficial owner.
8 :
GS(14)@2012-02-28 22:48:41Technical note: This was a connected transaction for COMG, because its CEO Joseph Lau was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owning 39.42%) of CPEC, so CPEC was his \"associate\". However, the amount involved was less than $10m so it was exempt from independent shareholders\' approval. If the loan balance (including accrued interest) had grown beyond $10m, then it would have become a non-exempt connected transaction. On the other side, Joseph Lau was Chairman of CPEC but he owned less than 30% (in fact 24.23%) of COMG so it was not his \"associate\" and this was not a connected transaction for CPEC.
呢單講到臭
9 :
GS(14)@2012-02-28 22:51:43http://www.comg.com.hk/chi/an_pdfC/LTN20100219269_C.pdf
蘇嘉欣
10 :
GS(14)@2012-02-28 22:53:03https://www.hkdnr.hk/whois/whois_result.jsp
Domain Name: CPECH.COM.HK
Contract Version: HKDNR latest version
Domain Name Commencement Date: 18-03-2009
Expiry Date: 18-03-2012
Re-registration Status: Complete
Domain Status: Active
Registrar Name : Hong Kong Domain Name Registration Company Limited
Registrar Contact Information: Email:
[email protected] Hotline: +852 2319 1313
Active variants CDN Variant Punycode
Inactive variants
Registrant Contact Information
Holder Name(English) (It should be the same as the registered/corporation name on your Business Register Certificate or relevant documents): CHINA POST E-COMMERCE GROUP LIMITED
Holder name(Chinese): 中郵電貿集團有限公司
Address: RM 1203, 12/F, THE CHINESE BANK BLDG., 61-65 DES VOEUX ROAD CENTRAL, CENTRAL, - - -
Country: HK
Email:
[email protected]
Administrative Contact Information
Given name: FRANKIE
Family name: MA
Contact Chinese Name: -
Organization name(English): CHINA POST E-COMMERCE GROUP LIMITED
Address: RM 1203, 12/F, THE CHINESE BANK BLDG., 61-65 DES VOEUX ROAD CENTRAL, CENTRAL, - - -
Country: HK
Phone: +852-25202782
Fax: +852-25202032
Email:
[email protected]
Account Name: HK2296130T
Technical Contact Information
Given name: HOST
Family name: MASTER
Contact Chinese Name:
Organization name(English): I-SYSTEM TECHNOLOGY LIMITED
Address: UNIT 2918, 29/F., ASIA TRADE CENTRE, 79 LEI MUK ROAD, KWAI CHUNG
Country: HK
Phone: +852-35794258
Fax: +852-31866705
Email:
[email protected]
Name Servers Information
Name Server 1: NS1.UHOSTDNS.COM
Name Server 2: NS2.UHOSTDNS.COM
11 :
GS(14)@2012-02-28 22:53:38https://www.hkdnr.hk/whois/whois_result.jsp
Domain Name: COMG.COM.HK
Contract Version: HKDNR latest version
Domain Name Commencement Date: 04-01-2008
Expiry Date: 04-01-2013
Re-registration Status: Complete
Domain Status: Active
Registrar Name : Hong Kong Domain Name Registration Company Limited
Registrar Contact Information: Email:
[email protected] Hotline: +852 2319 1313
Active variants CDN Variant Punycode
Inactive variants
Registrant Contact Information
Holder Name(English) (It should be the same as the registered/corporation name on your Business Register Certificate or relevant documents): ECYBERCHINA HOLDINGS LIMITED
Holder name(Chinese): 光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Address: RM 2508, 25/F, HARBOUR CENTER, 25 HARBOUR ROAD, WANCHAI, - - -
Country: HK
Email:
[email protected]
Administrative Contact Information
Given name: FRANKIE
Family name: MA
Contact Chinese Name: -
Organization name(English): ECYBERCHINA HOLDINGS LIMITED
Address: RM 2508, 25/F, HARBOUR CENTER, 25 HARBOUR ROAD, WANCHAI, - - -
Country: HK
Phone: +852-25202782
Fax: +852-25202032
Email:
[email protected]
Account Name: HK2034641T
Technical Contact Information
Given name: HOST MASTER
Family name: HOST MASTER
Contact Chinese Name: -
Organization name(English): I-SYSTEM TECHNOLOGY LIMITED
Address: UNIT 2918, 29/F, ASIA TRADE CENTRE, 79 LEI MUK ROAD, KWAI CHUNG, N.T., - - -
Country: HK
Phone: +852-35794258
Fax: +852-31866705
Email:
[email protected]
Name Servers Information
Name Server 1: NS1.UHOSTDNS.COM
Name Server 2: NS2.UHOSTDNS.COM
12 :
GS(14)@2012-03-13 22:57:36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10713582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LN20110713042_C.pdf
Webb 哥講漏686、8006 同8041
13 :
GS(14)@2012-03-13 22:57:53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LN20110902022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LN20110902140_C.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