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打殺殺過時了--美國毒販也玩互聯網思維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437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販毒往往離不開暴力和恐嚇,最近網絡毒販數量的增長卻表明,毒販也開始玩互聯網思維了。像傳統企業零售商一樣,網絡毒品交易中買家評論、促銷折扣等營銷手段一應俱全,毒販甚至會贊助其他機構,或打出“公平交易”和“有機”的旗號,以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
據BBC新聞,在FBI查封全球最大的在線非法毒品市場Silk Road十個月後,毒品生意再次在“暗網”上興隆起來。據互聯網安全機構 Digital Citizens Alliance,在2013年10月,四個主要網絡毒品市場共有18,174名毒販。而BBC新聞對暗網的一項調查則顯示,目前共有23個網絡毒品市場,總計43,175名毒販。“暗網”是指必須使用專門軟件才能接觸到的互聯網部分,毒品交易商通過加密信息來和客戶交流。
.png)
對如今的技術流毒販而言,互聯網為他們接觸不斷擴大的客戶群提供了便捷途徑。此外,由於避免了面對面的現實接頭,網絡的匿名性意味著被警方臥底逮捕的風險下降,也減少了毒販遭受競爭對手暴力威脅的可能。
這些進展引起了執法部門的疑惑。當直接幹掉競爭對手已經行不通時,毒販要如何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呢?
按照麥考瑞大學犯罪學高級講師James Martin的說法,“暗網”現在正與那些知名網絡零售商采取同樣的商業策略:
用戶反饋在調節網絡毒品市場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就如eBay和亞馬遜這類正規交易網站一樣,所有通過加密市場購買毒品的顧客都被鼓勵留言,以反饋所收到毒品的質量及特定毒販提供的服務水準。
保持名聲無汙點非常重要,這使得網絡毒販通常十分在意同顧客建立良好關系。(收到最多顧客正面反饋的)一流毒販會定期與客戶交流,而其措辭在傳統公司零售中更加常見。
網絡毒販通常會應用一系列公司零售的技巧,包括聲明宗旨、“對消費者承諾”以及介紹國際運輸時間和購買流程的“條款條件”。與傳統毒品交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如果顧客收到的毒品不合規格或被海關截獲,許多網絡毒販甚至提供全額或部分退款。
他們還必須通過有創意的市場策略來吸引新客戶。
常用的方法有批發折扣、會員獎勵,以及在新年前夜或“國際大麻日”等節假日舉行定期促銷。其他噱頭還包括特價“買一送一”、贈送彩票和免費毒品小樣。
更新奇的是模仿公司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市場策略。這類策略可能會采用為網絡毒品買家偏好的組織提供金錢贊助的方式。比如,一家澳大利亞毒品交易商最近打出了這樣的廣告:“我為維基解密和Bluelight贊助,我驕傲。”
有些網絡毒販會使用更極端的社會責任類市場策略,在推銷毒品時打出“處方”、“公平交易”、“有機”或“無沖突”供貨源的旗號:
“我們是持自由論的可卡因交易商。我們從不買卡特爾的可卡因!我們從不買警方的可卡因!我們幫助秘魯、玻利維亞的農民,和巴西、巴拉圭、阿根廷的化學系學生。我們只做公平交易!”
這些說法自然無從核實。鑒於傳統經濟中核查類似計劃時存在的種種問題,這些描述似乎不可能完全準確。然而,“網絡毒販在應用這些策略”這一事實表明,網絡毒品交易流程正在日漸優化。
盡管Martin並不樂見網絡販毒市場的增長,但他指出,這一現象確實為社會帶來了一些更廣泛的福利,因其終結了“與傳統毒品交易相關的暴力與剝削”循環。
大佬也玩怕了 Dan Loeb減持應對市場大幅波動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192

美國對沖基金大佬也玩怕了。
對沖基金Third Point創始人Dan Loeb周一在致投資者的信中表示,由於市場波動變大,公司已經縮減持倉。
Loeb稱,進入今年以來的25個交易日中,已經有22個交易日的單日漲跌幅超過1%,2015年市場震蕩還會加劇。
這家管理著130億美元的對沖基金,去年業績平平。
Loeb在信中坦言,他領導的旗艦基金Third Point Offshore去年收益率為5.7%,旗下另一個基金Ultra Fund收益率為6.8%:
當去年波動加大的時候,因為我們過於自信,我們凈暴露(Net Exposure)太高,時間太長。結果,在去年五次大幅下跌時,我們蒙受損失,還錯失了低價買入股票的時機。
凈暴露是指凈多頭占總投資的百分比減去凈空頭占總投資的百分比,凈暴露高表明基金經理非常看多市場。顯然,Third Point去年判斷失誤。
Loeb把目前的市場稱為“鬼屋”,還在信中列出令市場不安的幾大因素:
1. 盡管油價下跌,全球經濟增長仍然乏力。
2. 瑞郎與歐元脫鉤,一夜暴漲15%。
3. 從日本到歐洲的貨幣貶值,使美國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競爭力承壓。
4. 美聯儲加息時間難以預計。
5. 歐洲崛起的平民主義和反緊縮左翼令市場對所謂的“聯盟”喪失信心。
6.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7. 中東局勢混亂。
8. 美國在國際舞臺上顯示出缺乏領導力,不願為在海外推行民主做出決定性行動。
Third Point曾在2012年抄底希臘主權債,獲利近5億美元。Loeb表示,希臘如果不能與債權人達成共識,國內流動性將在下個月初承受巨大壓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淘寶也玩眾籌了?創業者有機會進阿里哦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86112.html
淘寶也玩眾籌了?創業者有機會進阿里哦
第一財經日報 關健 2015-03-16 06:00:00
“淘寶眾籌永不收費,公司對我們的考核標準不是賺多少錢。”14日下午,淘寶眾籌總經理高征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就在當天,淘寶眾籌創造了一項眾籌人數的世界紀錄,在三亞玫瑰谷愛情地標建設的眾籌項目中,多達27萬人參與眾籌,共募集資金超過350萬元。

“淘寶眾籌永不收費,公司對我們的考核標準不是賺多少錢。”14日下午,淘寶眾籌總經理高征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就在當天,淘寶眾籌創造了一項眾籌人數的世界紀錄,在三亞玫瑰谷愛情地標建設的眾籌項目中,多達27萬人參與眾籌,共募集資金超過350萬元。
眾籌(Crowdfunding)在兩三年前進入中國後,現今已迎來百花齊放的局面。除了點名時間、眾籌網等各類垂直領域眾籌網站陸續湧現外,京東、淘寶等傳統電商網站也紛紛涉水眾籌。
記者從業內了解到,電商網站玩眾籌,大多關註科技和文化設計類產品項目,一般不會去碰更加複雜的股權和債券眾籌,這和國外鼻祖級眾籌網站KickStarter、Indiegogo的興趣點類似。
通過互聯網,平臺幫助眾籌發起人募集資金,再從中獲取扣點分成,這像是KickStarter等國外眾籌網站普遍適用的盈利模式,但正式以眾籌平臺的身份上線運行不到一年的淘寶眾籌,何以扯起免費大旗,它究竟圖的是什麽?電商眾籌的前景究竟如何?
創新者進駐淘寶的入口
實際上,淘寶眾籌要追溯到2013年“雙12”的一個分會場“淘星願”,當時林誌穎發起出書的心願,引得粉絲瘋狂預購。到2014年3月份時,已有一些小名氣的淘星願改名為淘寶眾籌,但當時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去做什麽。
直到去年7月份,京東眾籌平臺“湊份子”率先上線,首批帶來了12個眾籌項目(其中有7個是科技創新硬件,還包括汪峰鳥巢演唱會等文娛項目)。兩個月後,找準方向的淘寶眾籌開始走上快車道,確定了科技、農業、娛樂、公益等5個關註點。
和整個阿里巴巴集團的思路一樣,淘寶眾籌搭臺,請別人來唱戲。用高征的話來說,就是“創新者和創新產品進入阿里巴巴的一扇大門”。要想拿到開啟這扇大門的鑰匙,眾籌發起人必須先要在淘寶上開一個店鋪,同時手上的項目idea還要獲得審核者的青睞。
據統計,截至2015年3月份,淘寶眾籌共有877個項目上線籌款,累計金額過億元,由於科技類產品的高價值,其在淘寶眾籌上占到90%的資金比例,其中估值過億的科技類商家目前已超過了20個。

去年,淘寶眾籌的參與人數超過100萬,單個項目籌款最高金額超過1200萬元,是一款科技類凈化器;而55度水杯、暴風魔鏡等一批“很In”的科技類產品也在淘寶眾籌。在京東眾籌平臺上,科技類項目也一直在唱主角,科技類產品搭載電商眾籌已被視為一種天然結合。
去年12月底,淘寶眾籌在深圳的3W咖啡廳舉辦了一場面向B端的招商會,能容納300人的現場一下子湧入了700多個商家,從下午2點一直聊到晚上7點,甚至有一些是從其他眾籌平臺轉頭而來的。據記者了解,目前在淘寶眾籌平臺上,有60%的比例是新人新項目,而並非淘寶系的老客戶。
淘寶眾籌不收費的背後,是淘寶希望將創新生態拉進阿里巴巴平臺,眾籌募集資金只是表象,真正的用意是籌人、籌智、籌產品,以豐富整個阿里的創新生態。
高征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平臺能吸引多少創新者和優秀項目進駐,才是集團對淘寶眾籌最重要的考核要求。
電商資源助陣接力賽

美國虛擬現實穿戴設備的鼻祖Oculus就是靠一個眾籌項目起家的,隨後在2014年3月份被Facebook以20億美元收購。國內這些科技類創新項目,選擇阿里或京東眾籌平臺,也在做著蛻變的夢想。因為在他們眼里,電商平臺本身的資源能帶來更多價值。
京東在去年推出了智能硬件創新加速器JD+計劃,這讓京東眾籌平臺上優秀的智能硬件項目有機會接觸JD+的資源,從數據共享、營銷支持、供應鏈服務、技術支持上進行一場接力賽。
而最大的電商平臺、最多的網購用戶,這本身就已經成為阿里巴巴做眾籌的重要籌碼。以3月14日三亞玫瑰谷的“愛墻”眾籌項目為例,平臺在短短幾周內就為該項目聚集了27萬人,如此大規模的用戶本身就構成了商家資源。
“做這個眾籌項目絕非僅僅是幫助三亞玫瑰谷的商家多賣幾張門票,而是希望這片農業用地的各種衍生產品能夠進駐阿里巴巴的電商平臺。”高征對記者說。
可以這樣理解,眾籌在淘寶平臺上只是400米接力賽的第一棒,項目本身贏得了關註與資金,相當於跑好了第一棒,而接下來的第二、三、四棒,將是整個阿里資源為創新者的持續助力,比如聚劃算的扶持跟進、阿里百川計劃提供的辦公場所、阿里雲提供的運算平臺、未來阿里投資部門的註資等,這實際上已經是一個孵化的概念。據淘寶內部人士透露,對於淘寶眾籌上的各類創新項目,均有阿里不同層面的投資部門在時刻關註。

此外,螞蟻金服正在做的個人征信業務也已經和淘寶眾籌平臺對接上。據內部人士透露,平臺在遴選眾籌項目時,通過後臺可以看到眾籌發起人的信用記錄,發起人是否存在“跳票”的潛在風險,阿里的征信大數據為平臺篩選者增加了判斷依據,把控眾籌風險。
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說,電商做眾籌一般聚焦在科技產品類,將電商平臺的產業鏈前移到產品量產前,實際上是一種C2B的定制模式,由用戶影響生產者的決策方向。但產品類,特別是科技產品的眾籌,要避免演變成產品的預售平臺,脫離眾籌是利用互聯網聚集大眾力量扶持創新的初衷,“平臺方還是應該有一點情懷”。
編輯:一財小編
汽车也玩P2P:汽车共享驶入春天
http://www.xcf.cn/newfortune/qianyan/201504/t20150427_744119.htm
环保的理念以及愈加拥挤的城市交通使得以Zipcar和Car2go为代表的汽车共享服务在欧美城市得到认可,并冲击传统的汽车租赁服务。随着Car2go进入中国市场,在引领市场快速成长的同时也将遭遇中国式P2P汽车共享的狙击。陈永谦/文
2015年伊始,戴姆勒集团旗下的全球汽车共享品牌Car2go正式宣布进入中国市场,与重庆市政府合作的Car2go将于年内投放数百台Smart提供汽车共享服务。Car2go的入境,将直接冲击在2014年已掀起一轮资本狂潮的中国式P2P汽车共享服务。
汽车共享的需求
在城市交通日趋拥挤、环境污染渐趋严重的今日,中国已有8座城市实施汽车限购政策。交通堵塞成为全球各大都市梦魇的同时,大部分开车上班的有车一族,把车停在工作地附近的停车场后,车辆进入了超过8小时的闲置状态,不仅消耗高额的停车费,还占用了大量的城市空间。
“汽车分享计划”的初衷就是为了盘活这部分闲置的资源,解决闲置车辆与城市交通堵塞之间的矛盾。通过共享,缩短车辆无意义的停泊时间,以最少的车辆满足最多人的交通需求,从而减少城市的用车总数,最终改善城市的交通环境。
2000年,美国人罗宾·蔡斯成立了Zipcar,大胆实践了“汽车分享计划”的理念。这一创新的汽车租赁服务模式,打破了传统租车企业按天计费和在门店租车还车的运营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车辆的使用效率。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显示,每一辆共享车辆可以替代13辆私家车。
尽管其大规模实施将拉低私家车的销量,但众多汽车制造商却是汽车共享计划最积极的推行者之一,戴姆勒的Car2go、宝马的DriveNow、大众的Quicar等汽车共享项目先后推向市场。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更新,汽车共享的便利性也同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预计,到2020年欧洲参与汽车共享服务的会员数量将达到1500万。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中国的汽车共享市场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不过已存在众多模仿者,随着Car2go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在竞争加剧的同时也将引领整个市场快速成长。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在2014年的研究表示,中国租车市场规模从2008年的90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34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9%, 预计到2018年中国租车市场规模将增至650亿元,其中汽车共享服务年化增长率将达到80%。
传统汽车租赁颠覆者?
源自美国的Zipcar目前已成功进入加拿大、英国等6个国家。区别于传统汽车租赁模式,Zipcar实施会员制,收取一次性注册费用25美元和会员年费60美元,租车则按小时收费,包含租车费用、油费和保险等费用。
Zipcar发展早期,移动互联网技术还未普及,网站和电话是租车的主要途径。以网站为例,当会员需要用车时,只需输入想要的车型或用车时间,就能搜索到以电子地图形式排列的可租用车辆基本情况和价格,随后会员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选择汽车的品牌、型号甚至颜色。Zipcar通常把车辆停放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居民区以及大学校园内,通常情况下,会员提车都在步行5-10分钟的路程之内。会员人手一张的会员卡此时就会发挥车钥匙的作用,通过磁卡感应直接开锁。而在使用完后,会员于预定的时间内将车开回原本的停车位,便完成了整个用车流程。
开创汽车共享服务的Zipcar头顶汽车租赁行业颠覆者的光环于2011年成功上市,尽管2010年全年亏损高达1400万美元,但其上市当天市值仍超过11亿美元。然而好景不长,由于业务拓展艰难加上传统和新兴公司加入竞争,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的Zipcar长期亏损,最终在2013年被美国传统汽车租赁巨头安飞士(Avis )以5亿美元收购。被收购后的Zipcar得以保留品牌和运作方式,但却失去了颠覆汽车租赁市场的机会。
尽管Zipcar最终落入到传统汽车租赁巨头的手里,但汽车共享已成为汽车租赁行业无法阻挡的趋势,并“意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
早在2008年,财雄势大的汽车制造厂商戴姆勒就在德国乌尔姆首推行汽车共享项目Car2go,50辆标识着“Car2go”的Smart汽车停放在城市中各街道、火车站和机场显著的专用车位供人们使用,戴姆勒集团也成为第一家进军租车服务的汽车厂商。
Car2go推行之初,正值移动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之际,用户只需要注册并领取智能租车卡。由于每辆车都接入了互联网,后台可运用电子地图和全球定位系统规划和运行车辆的出行轨迹,而用户则凭借智能手机上的App即可找附近的Car2go车辆,随后以智能租车卡或手机扫描车辆识别码便可解锁,进入车辆后输入相应信息,便可发动车辆,在使用完成后,将汽车免费停放在市区任何一个公共停车位,并再次扫描磁卡完成还车,实现即租即还的独特理念。
与传统租车服务相比,Car2go服务显然更为便捷。一是租还车自由,用户可以在市区任何停车点租还车,无需其他人员干预。二是按分钟收费,以Smart型的租车费用为例,目前Car2go的价格为每分钟41美分,每小时最高为14.99美元,除此之外,用户不需要再支付任何费用。Car2go表示,其每部车平均每天出租4-8次,位于市中心的车辆日出租次数甚至能达到14-15次,而单次平均的出租时长则介于20-60分钟。
相对低廉的租车费用和便捷的使用,使得Car2go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共享服务品牌,拥有超过100万名注册会员,在欧洲和北美共有超过13000辆Smart供29个城市的会员使用,累计租车次数超过2700万次,每2秒钟就有一位用户租用Car2go的车。据Car2go介绍,每一辆Smart在投入使用1.5-2年后,即可收回成本,包括门店运营、市场营销和折旧等。由于Car2go的车辆一般仅用于市内短途行驶,车辆损耗相对传统租车企业更低,保养成本也相对低廉。目前提供Car2go服务的20多个城市中,已有部分实现盈利。自2014年年底开始,Car2go在德国部分城市新推奔驰B级轿车供用户租赁。
作为戴姆勒集团在汽车市场的竞争对手,宝马公司同样积极推行汽车共享服务,与汽车租赁公司Sixt在2011年合作推出DriveNow,以此抗衡Car2go。据悉DrvieNow在2014年已实现盈亏平衡,而这被市场视为标志性事件—汽车共享并不是单纯推行节能环保的慈善服务,其可观的前景或将吸引更多的汽车制造商加入这一行列。大众同样是在2011年加入汽车共享的阵营,但其更主要的目的是解决未来如何在城市卖车的问题。
中国式汽车共享
在中国,目前汽车租赁市场最大的两家公司神州租车和一嗨租车均未正式投入汽车共享服务,奇瑞汽车则成为中国本土第一家涉足汽车共享的制造商。2015年3月,奇瑞汽车、易到用车、博泰三方合资成立易奇泰行,由博泰提供车联网技术,易到用车提供智能共享平台,奇瑞汽车负责车型开发和生产制造,三方将联手打造全球第一款用于共享的智能互联纯电动车—易奇汽车byiVokaOS。基于奇瑞汽车QQ平台打造的byiVokaOS将于2016年正式推向市场,预计到2018年年销量达到15万辆,且只租不卖。
由于中国传统汽车租赁公司和汽车制造商迟迟没有在汽车共享服务上发力,中国本土的汽车共享更为火热的是一种基于P2P模式的服务,即由个人车主把闲置的车辆通过租赁平台出租,有用车需求的客户通过手机App查找附近可供租用的车辆,其租车和还车流程与Zipcar类似。
虽然中国法律禁止私人轿车从事运营服务,行业的合法性受到质疑,但显然未能阻挡其蓬勃发展。自2013年起,PP租车、凹凸租车、宝驾租车、友友租车等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并迅速得到市场资金的垂青。运营不足两年的PP租车在2014年便成功收获两轮共计7000万美元融资,2014年推出的凹凸租车、宝驾租车、友友租车则分别得到1000万美元、3500万美元和2000万美元融资,众多得到资本青睐的P2P汽车共享平台纷纷加速在全国各大城市跑马圈地,以期在这个新兴行业得到先发优势。
随着有政府支持的 Car2go服务在2015年年内正式推行,势必对当前行业乱象百出的在线租车平台形成冲击,而环保理念的提升以及愈加拥挤的城市交通也势必将进一步助推中国式汽车共享服务的发展。■
電視也玩花樣,哪種技術會成為必爭之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03/154169.shtml
導讀 : 2016年,電視行業技術將呈現哪些走勢?
電視作為傳統的科技產品,但由於它的創新與進化以及它作為家庭大屏幕中不可或缺的一塊,使得它在未來各巨頭的智能家居戰中將占有一席之地,在 CES 上的位置也舉足輕重。
電視雖然作為一種傳統的科技產品,但由於它的創新與進化以及它作為家庭大屏幕中不可或缺的一塊,使得它在未來各巨頭的智能家居戰中始終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它在 CES 上的位置也依然舉足輕重,電視生產始終是一個頗具挑戰性的行業,到目前來看,能夠經久不衰的電視品牌屈指可數,比如三星、LG與索尼等。而索尼近年來又在大幅壓縮產品線,並將電視業務剝離出去,也呈現下滑與衰落的趨勢。而夏普的市場號召力也似乎大不如前,但盡管如此,目前電視行業的OLED、量子點、ULED、激光影院、裸眼3D等技術依然層出不窮,創新未曾終止,電視技術之爭愈演愈烈。那麽在2016年,電視行業技術將呈現哪些走勢?
未來HDR 技術或將成為新焦點
從CES展來看,未來電視技術的一大趨勢是HDR技術。HDR 即高動態範圍圖像(High Dynamic Range)技術,就是可以播放HDR設備錄制的視頻,之前被業界認為,這種技術或將更多應用在攝影領域。但目前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業界構想,從CES2016中可以看出,無論是LG、三星、索尼,還是國內長虹、創維、海信都紛紛推出支持HDR的產品,各廠商為何對HDR如此重視?支持HDR的電視顯示效果一定比普通電視好嗎?
過去的幾年,電視分辨率從2K上升到 4K 、8K,但由於內容源以及配套的傳輸和存儲設備的缺失,單純的分辨率提升並沒有讓電視的視覺觀感得到有效改善,而HDR技術則恰恰突破了這一難點。比如該技術可通過改善屏幕的亮度與最亮和最暗畫面的對比度,實現並獲得更廣泛的色彩範圍,在既有屏幕下提升畫質,比以往產品有更加鮮亮清晰與真實的視覺體驗。因此,它的意義就在於確定了以畫質為核心的行業標準。因此,目前從OLED電視陣營到LCD電視陣營,都開始向這種標準靠攏。三星在CES中推出的新款SUHD電視由於支持HDR,亮度就已經達到了1000nit。
曲面屏技術成寵兒,或將爆發
在2016年的CES上,還有一個電視領域的重點技術有著高關註度,即“曲面屏幕”。技術的成熟和市場競爭的加劇,使得曲面電視的性價比與用戶體驗優勢開始彰顯,曲面屏幕相對平面屏幕,更接近人眼的成像原理,投射到視網膜上產生的畫面本身是弧形曲面的,而過去的平面屏幕投射到視網膜往往會產生局部變形,曲面屏的這一設計則更加接近畫面投射的視覺成像,屏幕的物理弧度可帶來更好的臨場感。
目前,三星、TCL、海信等傳統廠商都在曲面電視領域卯足了勁進行研發。而早在2014年,三星已開始推廣曲面屏電視機,據三星的數據,去年售出的約一半4K電視機都采用了弧面屏。LG和海信,也推出了自己的弧面屏電視機。而在三星電子看來,曲面帶來的不僅僅是外觀的變化,更是新的視覺顛覆性的體驗。
與HDR在畫面優化技術上的進化不同的是,曲面屏幕則是在屏幕硬件方面進行的創新技術,這也是三星等少數具備曲面屏幕量產能力的廠家所擁有的特色技術。在CES國際消費電子展上,三星帶來的SUHD電視,保留了曲面4K屏,三星曲面電視的亮點在於,在曲面屏的設計之外,添加了HDR、納米水晶幻色、和最新的Tizen電視系統等優化技術。目前曲面屏在視覺上帶來的改進也引起了許多質疑,不過從更廣泛的視覺與出色的對比度與沈浸式體驗、更真實的畫面體驗高度來看,曲面屏的設計無疑更加人性化。
奧維雲網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三星、海信、TCL等大牌彩電廠商搭載最尖端技術高標高配的曲面電視在北上廣深滲透率則達到市場總規模的25.6%,65英寸及以上滲透率已超過50%,三星曲面電視更是高達74%,並且2016年仍將呈現逐步擴大的趨勢。從目前國內TCL、海外三星、Sony等電視企業紛紛推出了關於曲面屏幕的產品可以看出,曲面電視有可能成為未來家電賣場中的寵兒。
各大彩電廠商謀求轉型破局
2015年的電視行業不太好過,在互聯網電視快速崛起,行業瓶頸呈現,各大彩電廠商也在謀求轉型破局,寄望單點技術突破,殺出一條血路,打開銷路。在眾多顯示技術的角逐中,OLED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看好。OLED由於其自發光屬性,被認為是擁有液晶難以媲美的出色的黑色水平、更高的顏色精度、更寬廣的色域,成為目前高端顯示的標準,被業界普遍看好,許多面板廠商均投入大筆資金進行研發、鋪設產品線,比如OLED技術的韓國面板制造商LG Display已在聯合LG電子、創維、康佳、長虹、海爾、蘇寧、國美等近30家彩電業上下遊產業鏈和研究機構協力打造“OLED市場陣營擴大化”。
很多 OLED 電視已經應運而生。2015年國內行業兩大巨頭創維和康佳,率先宣布開始或即將量產4K OLED電視。LG電子在2016CES展出支持HDR功能的最新旗艦4K OLED電視,而松下也在 IFA 上展出了首款 OLED 電視。此外,也有消息稱,LG Display還計劃投資87億美元建立全球最大OLED研發廠,加碼大尺寸OLED屏。有數據顯示,相比於幾年前5萬-6萬元的價格區間,國產大尺寸4K OLED電視的價格已經在3萬元以內。不過總的來說,價格依然高企。
液晶技術仍是目前的主流,並且在不斷進化著。比如相對LED背光來說,量子點畫質引擎能夠最大限度利用高色域屏幕的色彩表現力,還原信源色彩,能夠有效減少過多的藍光,讓畫面更加細膩,層次更豐富。因此,量子點技術才是液晶顯示的進步的重要體現。以下將詳細論述。
量子點技術接近現實,或將爆發
CES2016上,量子點是一眾廠商支持炒的火熱的技術,量子點技術有可能成為未來的一大發展趨勢的原因在於,它采用了全新的背光技術,解決了電視顯示色域低的問題,在色域覆蓋率、色彩控制精確性、紅綠藍色彩純凈度等各個維度,某種程度上甚至超越了OLED電視。比如索尼的特麗魅彩(Triluminous),LG的Prime UHD。國產的TCL、長虹康佳等廠商也紛紛推出了自家的量子點技術。
早在2015年1月初,在美國CES消費電子展上,三星推出了名為SUHD TV的一系列電視機,三星已經將這一技術應用在了旗艦級的SUHD電視產品線中。該機另一個特色是搭載三星開發的Tizen操作系統。今年CES,三星SUHD TV再次亮相。而SUHD的亮點在於,量子點材料做到環保不含鎘,做到了真正環保,該技術來自量子點三巨頭之一的Nanosys。三星SUHD TV采用了10-bit量子點顯示,亮度達到了1000尼特,畫質更加逼真。另外,SUHD TV還實現了無邊框曲面設計,讓觀影者的註意力更容易集中在捕捉屏幕的內容上。當許多電視廠商都將研發投入到OLED電視上卻始終未有突破的時候,量子點技術卻讓人們看到了未來。
業內人士最初預計,今年的CES上只會有少數幾款量子點電視推出,而來自LG和三星產品已經證明了這種技術的可行性。這意味著量子點技術或將或將被電視巨頭帶領下被規模化,這種技術也將成為電視機領域未來發展趨勢。
總結
CES2016已經結束,我們可以從此次展會的旗艦產品身上看到電視產業未來技術發展趨勢,總結起來即,2015年,整個電視市場依然是4K、OLED、曲面、超薄、HDR、量子點、激光電視等產品技術形態並存的多元化格局。從CES看整個2016電視行業走勢可以看出,量子點技術或將爆發,曲面仍是重頭戲,OLED並未實質突破。
在曲面屏逐漸流行開來之後,目前三星、LG等領先者又開始玩起了無框曲面,無邊框具未來感,用戶對屏幕內容的集中度更高,而且產品也會顯得更大氣和高端。雖然曲面屏正被更多廠商掌握,但無框曲面或將成為另一大趨勢,從外接存儲到如今的內置操作系統,後續的智能交互界面或也將快速發展了。總體而言,更亮更清晰、色彩更鮮艷、更薄、更彎、更智能化等熱點,將成為未來電視技術的流行元素。高亮度、高度鮮活的畫質與鮮明與層次分明的對比度,纖薄以及智能化等一系列元素決定著電視技術發展的未來。目前來看,在OLED時代並非真正到來,量子點技術成為OLED最有力的競爭對手, 它保持了液晶屏幕低成本與色域覆蓋率的優勢,2016年或是量子點技術與OLED的決戰之年,從現階段來看,量子點技術或將依然代表著電視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IBM也玩無人駕駛 采用沃森認知技術實現人車對話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0966.html
無人駕駛領域多了一個新的參與者——IBM。
這一次,IBM與美國亞利桑那州汽車制造商Local Motors合作開發了首款使用沃森(Watson)認知計算平臺的無人駕駛汽車Olli。
相比市面上已經亮相的其他無人駕駛汽車,可以容納12名乘客的Olli的特殊之處在於,它使用了4個沃森API(包括語音轉文字、自然語言分類器、實體抽取和文本轉語音),以便與車內乘客互動,實現車輛與乘客之間的平順交流。

具體來看,Olli是利用IBM Watson物聯網基於雲的認知計算能力,對嵌入在整輛車中的30多個傳感器所提供的交通數據,進行分析與學習的首款車輛。Local Motors開放式的汽車開發流程將允許公司基於乘客需求和當地習慣,相應地添加並調整傳感器。
而目前能夠體驗的應用場景是,乘客將能一邊乘車,一邊通過對話的方式與Olli交流,例如討論該車是如何做到自動駕駛的、如何選擇路線,以及為什麽會做出各種非常具體的行車決策,等等。
此外,Watson賦予了Olli這種能力,使它能夠理解並回答乘客從上車那一刻起提出的各種問題,包括關於目的地的問題(“Olli,你能載我到市中心嗎?”)或者關於具體的車輛功能的問題(“這個功能有什麽作用?”或問“我們已經到了嗎?”)。乘客還能要求Olli基於對其個人喜好的分析結果為其推薦在哪一站下車去往哪家受歡迎的餐館或歷史名勝等。這些與Olli的互動旨在給乘坐無人駕駛汽車的乘客提供更加愉快、舒適、直觀的交互式體驗。

這樣一個無人駕駛汽車是Local Motors與IBM Watson物聯網事業部的Auto LAB部門之間密切合作的結果。據了解,AutoLAB是一個極具行業特色的孵化引擎,旨在共同打造認知型移動應用。Olli目前正在鳳凰城附近的Local Motors總部批量生產。
IBM Watson物聯網、商務與教育事業部總經理Harriet Green表示:“認知計算給我們定制化客戶體驗提供了不可思議的機會,令我們能夠利用到連接在物聯網上的所有設備所提供的海量數據,包括來自於嵌入在車輛中的眾多傳感器與系統。
值得一提的是,Olli雖然是首款使用IBM沃森物聯網的無人駕駛汽車,但這並非沃森首次進軍汽車行業。
公開信息顯示,IBM去年9月成立了汽車物聯網部門,今年3月還與本田宣布了一項合作,在後者的F1賽車中使用沃森的技術和分析能力。
在提供智能服務上,IBM在今年3月和希爾頓全球酒店集團宣布將合作開發“Connie”——酒店服務行業內首個利用IBM Watson認知技術的迎賓機器人。據了解,Connie能夠利用Watson和WayBlazer的專業領域知識,向客人介紹本地旅遊景點、推薦餐廳及介紹酒店和周邊便利設施。
Connie目前固定安裝在弗吉尼亞州麥克萊恩希爾頓酒店接待處附近,它通過不斷學習與客人交互,並且友好地回答客人的問題。Connie采用Watson API的組合,包括對話、語音文本間轉換和自然語言分類等,能夠在歡迎客人到來的同時,回答關於酒店設施、服務和營業時間的問題。借助WayBlazer,Watson可以掌握全面的旅行專業知識,Connie也可以推薦酒店外部的當地旅遊景點。
而這背後,IBM在去年3月展示了該公司對物聯網領域的發展意願,當時宣布將在未來4年投資30億美元建設獨立的物聯網業務部門,後來成為了沃森物聯網業務部門。
此外,IBM表示,從本周四開始,Olli將在華盛頓特區的公共道路上使用,並將在今年晚些時候在邁阿密戴德郡和拉斯維加斯使用。邁阿密戴德郡將探索一個試點項目,通過多輛無人駕駛汽車為邁阿密周圍的人們提供通勤服務。
IBM也玩無人駕駛 采用沃森認知技術實現人車對話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0966.html
無人駕駛領域多了一個新的參與者——IBM。
這一次,IBM與美國亞利桑那州汽車制造商Local Motors合作開發了首款使用沃森(Watson)認知計算平臺的無人駕駛汽車Olli。
相比市面上已經亮相的其他無人駕駛汽車,可以容納12名乘客的Olli的特殊之處在於,它使用了4個沃森API(包括語音轉文字、自然語言分類器、實體抽取和文本轉語音),以便與車內乘客互動,實現車輛與乘客之間的平順交流。

具體來看,Olli是利用IBM Watson物聯網基於雲的認知計算能力,對嵌入在整輛車中的30多個傳感器所提供的交通數據,進行分析與學習的首款車輛。Local Motors開放式的汽車開發流程將允許公司基於乘客需求和當地習慣,相應地添加並調整傳感器。
而目前能夠體驗的應用場景是,乘客將能一邊乘車,一邊通過對話的方式與Olli交流,例如討論該車是如何做到自動駕駛的、如何選擇路線,以及為什麽會做出各種非常具體的行車決策,等等。
此外,Watson賦予了Olli這種能力,使它能夠理解並回答乘客從上車那一刻起提出的各種問題,包括關於目的地的問題(“Olli,你能載我到市中心嗎?”)或者關於具體的車輛功能的問題(“這個功能有什麽作用?”或問“我們已經到了嗎?”)。乘客還能要求Olli基於對其個人喜好的分析結果為其推薦在哪一站下車去往哪家受歡迎的餐館或歷史名勝等。這些與Olli的互動旨在給乘坐無人駕駛汽車的乘客提供更加愉快、舒適、直觀的交互式體驗。

這樣一個無人駕駛汽車是Local Motors與IBM Watson物聯網事業部的Auto LAB部門之間密切合作的結果。據了解,AutoLAB是一個極具行業特色的孵化引擎,旨在共同打造認知型移動應用。Olli目前正在鳳凰城附近的Local Motors總部批量生產。
IBM Watson物聯網、商務與教育事業部總經理Harriet Green表示:“認知計算給我們定制化客戶體驗提供了不可思議的機會,令我們能夠利用到連接在物聯網上的所有設備所提供的海量數據,包括來自於嵌入在車輛中的眾多傳感器與系統。
值得一提的是,Olli雖然是首款使用IBM沃森物聯網的無人駕駛汽車,但這並非沃森首次進軍汽車行業。
公開信息顯示,IBM去年9月成立了汽車物聯網部門,今年3月還與本田宣布了一項合作,在後者的F1賽車中使用沃森的技術和分析能力。
在提供智能服務上,IBM在今年3月和希爾頓全球酒店集團宣布將合作開發“Connie”——酒店服務行業內首個利用IBM Watson認知技術的迎賓機器人。據了解,Connie能夠利用Watson和WayBlazer的專業領域知識,向客人介紹本地旅遊景點、推薦餐廳及介紹酒店和周邊便利設施。
Connie目前固定安裝在弗吉尼亞州麥克萊恩希爾頓酒店接待處附近,它通過不斷學習與客人交互,並且友好地回答客人的問題。Connie采用Watson API的組合,包括對話、語音文本間轉換和自然語言分類等,能夠在歡迎客人到來的同時,回答關於酒店設施、服務和營業時間的問題。借助WayBlazer,Watson可以掌握全面的旅行專業知識,Connie也可以推薦酒店外部的當地旅遊景點。
而這背後,IBM在去年3月展示了該公司對物聯網領域的發展意願,當時宣布將在未來4年投資30億美元建設獨立的物聯網業務部門,後來成為了沃森物聯網業務部門。
此外,IBM表示,從本周四開始,Olli將在華盛頓特區的公共道路上使用,並將在今年晚些時候在邁阿密戴德郡和拉斯維加斯使用。邁阿密戴德郡將探索一個試點項目,通過多輛無人駕駛汽車為邁阿密周圍的人們提供通勤服務。
IBM也玩無人駕駛 采用沃森認知技術實現人車對話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0966.html
無人駕駛領域多了一個新的參與者——IBM。
這一次,IBM與美國亞利桑那州汽車制造商Local Motors合作開發了首款使用沃森(Watson)認知計算平臺的無人駕駛汽車Olli。
相比市面上已經亮相的其他無人駕駛汽車,可以容納12名乘客的Olli的特殊之處在於,它使用了4個沃森API(包括語音轉文字、自然語言分類器、實體抽取和文本轉語音),以便與車內乘客互動,實現車輛與乘客之間的平順交流。

具體來看,Olli是利用IBM Watson物聯網基於雲的認知計算能力,對嵌入在整輛車中的30多個傳感器所提供的交通數據,進行分析與學習的首款車輛。Local Motors開放式的汽車開發流程將允許公司基於乘客需求和當地習慣,相應地添加並調整傳感器。
而目前能夠體驗的應用場景是,乘客將能一邊乘車,一邊通過對話的方式與Olli交流,例如討論該車是如何做到自動駕駛的、如何選擇路線,以及為什麽會做出各種非常具體的行車決策,等等。
此外,Watson賦予了Olli這種能力,使它能夠理解並回答乘客從上車那一刻起提出的各種問題,包括關於目的地的問題(“Olli,你能載我到市中心嗎?”)或者關於具體的車輛功能的問題(“這個功能有什麽作用?”或問“我們已經到了嗎?”)。乘客還能要求Olli基於對其個人喜好的分析結果為其推薦在哪一站下車去往哪家受歡迎的餐館或歷史名勝等。這些與Olli的互動旨在給乘坐無人駕駛汽車的乘客提供更加愉快、舒適、直觀的交互式體驗。

這樣一個無人駕駛汽車是Local Motors與IBM Watson物聯網事業部的Auto LAB部門之間密切合作的結果。據了解,AutoLAB是一個極具行業特色的孵化引擎,旨在共同打造認知型移動應用。Olli目前正在鳳凰城附近的Local Motors總部批量生產。
IBM Watson物聯網、商務與教育事業部總經理Harriet Green表示:“認知計算給我們定制化客戶體驗提供了不可思議的機會,令我們能夠利用到連接在物聯網上的所有設備所提供的海量數據,包括來自於嵌入在車輛中的眾多傳感器與系統。
值得一提的是,Olli雖然是首款使用IBM沃森物聯網的無人駕駛汽車,但這並非沃森首次進軍汽車行業。
公開信息顯示,IBM去年9月成立了汽車物聯網部門,今年3月還與本田宣布了一項合作,在後者的F1賽車中使用沃森的技術和分析能力。
在提供智能服務上,IBM在今年3月和希爾頓全球酒店集團宣布將合作開發“Connie”——酒店服務行業內首個利用IBM Watson認知技術的迎賓機器人。據了解,Connie能夠利用Watson和WayBlazer的專業領域知識,向客人介紹本地旅遊景點、推薦餐廳及介紹酒店和周邊便利設施。
Connie目前固定安裝在弗吉尼亞州麥克萊恩希爾頓酒店接待處附近,它通過不斷學習與客人交互,並且友好地回答客人的問題。Connie采用Watson API的組合,包括對話、語音文本間轉換和自然語言分類等,能夠在歡迎客人到來的同時,回答關於酒店設施、服務和營業時間的問題。借助WayBlazer,Watson可以掌握全面的旅行專業知識,Connie也可以推薦酒店外部的當地旅遊景點。
而這背後,IBM在去年3月展示了該公司對物聯網領域的發展意願,當時宣布將在未來4年投資30億美元建設獨立的物聯網業務部門,後來成為了沃森物聯網業務部門。
此外,IBM表示,從本周四開始,Olli將在華盛頓特區的公共道路上使用,並將在今年晚些時候在邁阿密戴德郡和拉斯維加斯使用。邁阿密戴德郡將探索一個試點項目,通過多輛無人駕駛汽車為邁阿密周圍的人們提供通勤服務。
iPhone新對手Pixel也玩“秒殺” 真藍版開啟預訂後即售罄
據Business Insider報道,谷歌新款Pixel、Pixel XL智能機真藍色版在開啟預訂後立即售罄。
據悉,目前128GB版Pixel XL也已銷售一空。如果消費者仍希望購買這款機型,要麽等待谷歌補充庫存,要麽就去Verizon、百思買商店購買。此外,32GB版Pixel XL只剩下黑色機型可選。128GB版Pixel只剩下銀色機型,不過32GB版還有黑色和銀色可選。

北京時間10月5日淩晨,谷歌召開發布會展示了Pixel手機。新手機的概念化、設計、構造以及測試首次由谷歌自主完成,並被認為是其在高端智能手機領域向蘋果iPhone發起的挑戰。
然而,新款Pixel、Pixel XL雖然具備多項功能,但也缺少了一些用戶希望看到的功能。例如,不少用戶抱怨谷歌沒有在新手機中加入microSD卡插槽。對於許多用戶來說,128GB存儲空間已經足夠,但是加上對存儲卡的支持是一個更好的選擇。一些喜歡使用存儲卡的用戶可能會轉而購買其它手機。而對於希望獲得充足存儲空間的用戶來說,他們只能選擇購買128GB版Pixel、Pixel XL機型。
據研究公司Digitimes Research高級分析師Luke Lin預計,Pixel在年前的出貨量有望達300萬至400萬部。雖然這一數字跟iPhone 7今年的預期出貨量相比將十分蒼白,但Pixel將為其代工廠商HTC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
Luke Lin提醒稱,雖然很多市場觀察人士將Pixel的硬件與iPhone 7相提並論,但在出貨量方面Pixel跟後者將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他表示,iPhone 7今年的出貨量預計將是Pixel的20至30倍。
特賣電商也玩互聯網支付?消息稱唯品會全資收購貝付科技
近日有消息傳出,唯品會已經全資收購貝付科技。工商登記信息顯示,浙江貝付科技有限公司的股東已經變更為廣州唯品會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唯品會已經全資收購浙江貝付。此次收購還需央行審批通過,如獲通過,唯品會將獲得支付牌照。

此前,4月中旬,曾有消息稱唯品會出資4億元收購浙江貝付科技,唯品會當時就此消息回應媒體稱,會考慮收購合適的互聯網支付牌照公司,但目前並未收購任何一家此類公司。
唯品會曾於2014年向相關部門遞交過申請互聯網支付和移動電話支付業務許可的資料,但審批和發牌沒有下文。
而據浙江貝付官方網站信息顯示,該公司成立於2011年6月,2012年6月獲得中國人民銀行頒發的支付業務許可證,於2013年9月獲得國家外匯管理局批準的跨境支付試點資格。貝付跨境支付業務主要面向國內從事外貿電子商務的商戶,現有用戶超過6000萬,年交易規模達數百億元。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