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最夯遊戲《神魔之塔》推手 曾建中曾窮到只剩十港幣

2013-10-14  TWM
 
 

 

「往前走只有1%的機會 不走就是零」跟多數的App遊戲創辦人一樣,他很年輕,一度窮到戶頭不到十港幣,卻靠著App遊戲開發,意外闖出他的暴富人生。他的遊戲下載量全球超過七百萬次,還躋身全球十大最賺錢App遊戲,他是「神魔之塔」的開發商創辦人——曾建中。

是什麼樣的遊戲,能夠繼《憤怒鳥》、《Candy Crush》之後,再度讓使用者瘋狂,創下七百萬的下載次數,甚至還在今年八月,擠進全球前十大最賺錢手機遊戲之列?

同樣將三個圖案連成一線就能消除,同時也是破關遊戲,另外再加上角色扮演、卡片蒐集等元素,這個遊戲叫作《神魔之塔》。到底它有多紅?每一天,付費玩家平均要花三十到四十美元在這遊戲上,甚至有位台灣玩家,一次就大手筆的付了四十萬新台幣在這遊戲上,吸金功力可見一斑。

不甘於平凡 創業做自己除了玩法相似,《神魔之塔》與一般暴紅的App同樣也有位很具傳奇性的創辦人。曾建中,三十二歲,香港人,他曾是位平凡的業務員,創業兩年讓他一度窮到戶頭裡只剩九.九六港幣(約四十新台幣),如今卻是擁有百萬港幣身價的新一代網路新貴。

十月初,台北的天空晴朗湛藍,曾建中來到台灣出差途中,特地抽出一個小時接受《今周刊》專訪。理着平頭,簡單的襯衫、卡其褲的曾建中,外表看起來就與一般的年輕人沒兩樣。

曾建中頂著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碩士,泰半求學時間都在讀土木相關知識,拿到學歷的那天,他得到最大的收穫卻是:「這輩子實在不想再做土木相關的工作!」語畢,曾建中自己都忍不住笑了。

其實這樣的結果,從曾建中求學時期的活動就可窺知一二。因為求學五年,他不只每年都參加海外社會服務計畫,與不同國家的青年人,到北歐、捷克、巴西、斯里蘭卡等國家服務。他腦子裡更全在思考著要如何才能接觸更多新事物。

在碩士畢業後,意外栽進保險業,成了安穩領著每月近四萬港幣高薪的業務員。只是,不安分如他,始終抵抗不了內心深處那股不甘平凡的聲音,在一年半後還是選擇辭職。「也沒想很多,就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二○○八年六月,靠戶頭裡不到八萬港幣的存款,曾建中決定創業,「那時候就一個念頭,我想做一個很厲害的網站,一個可以登上全球一百大的網站!」他的滿腔熱血,說服了原本在當程式設計師的弟弟曾建豪,兩兄弟乾脆一起辭掉工作,在家成立網路公司Pencake。

想創業是一回事,要做什麼又是一回事,曾建中他們很確定,目標就是要做網站,但要做哪種類型的網站?初試啼聲的兩兄弟,有些天真,花了六個月的時間,做出「電子賀卡」網站,立志要讓全世界的人,都能設計自己喜歡的卡片圖案,寄給遠方的朋友。

只是十八個月過去,他們的電子賀卡網站每天瀏覽人次始終維持在數百人,更別說是為他們帶進一毛錢收入。身邊的人也開始出現了雜音,對他們公司前途不看好,還有不少人勸說兩兄弟放棄,而在這些聲音裡,最讓曾建中掛心的,還是來自於母親的殷切期望。

曾建中父親早逝,母親一手拉拔他們兄弟長大,「她雖然不懂我們在做什麼,但看到兩兄弟每天窩在房間打電腦、不出門,眼神中還是看得出擔心。」「當時窮得沒法給家用,連每個月給媽媽的幾千元都付不出來,最潦倒時,戶頭只剩九.九六元(港幣)。」曾建中第一次有了放棄的念頭,找弟弟商量,「是不是該去找工作了?」臉書應用程式 做出信心被現實逼到絕境的曾建中,決定再給自己兩個月的時間,強迫自己每天都要有新的點子。

做電子賀卡失敗,曾建中腦子裡轉著,臉書上集結著各式社群,卻沒有表達集體意見的工具。在這樣的念頭下,二○一○年初,《香港投票站》誕生了,它讓臉書的使用者可以自行舉辦投票,例如票選香港最好的大學、香港小姐預測等。

沒想到,這麼一試,讓曾建中試出了四十萬的使用人次。「那時候,在香港路上隨便抓個人問,一定都聽過香港投票站。」從來沒靠創業賺過一毛錢的曾建中回憶,當時有個廣告代理商,突然打電話來,劈頭就問:「我們可以在《香港投票站》上放廣告嗎?一個星期三千港幣,可以嗎?」那通電話裡,曾建中回答得平靜,內心卻無比澎湃,就連現今回憶起來,激情仍在,「自己做的產品,竟然可以賺這麼多。」那時候,曾建中每天都充滿活力,「每天都不想睡覺,一睡就想趕快起床,一直看(使用者)數字往上跳動。」《香港投票站》推出不到幾周,曾建中趁勝追擊,再推出《創造你的測驗》應用程式,催生盛極一時的臉書心理測驗風潮。那時,曾建中不僅自己設計題目,也鼓勵網友使用他們的程式來創造新的心理測驗,前後共累積了三萬多個心理測驗,吸引全球超過六千萬用戶。

然而,由於臉書用戶只要玩過心理測驗,程式就會自動控制用戶的動態訊息,主動發布廣告到所有朋友的塗鴉牆上,這樣的作法,使用者開始感到隱私權被侵犯,讓臉書無預警突然封殺曾建中所有的應用程式,流量瞬間降到零。

「那時候整個公司都慌了,我只能不斷安撫員工。」這個慘痛的經驗一直深烙在曾建中內心深處,他得到最寶貴的一課:「被關(掉服務)過,讓我知道,做什麼事都要有底線。」之後,曾建中挾著六千萬名使用者的經驗,開始與香港網頁遊戲公司易遊網絡(E GAME)合作。從未踏進遊戲產業的曾建中,意外從後台的數據資料庫看到了一項潛力無窮的新商機,「一定要做手機遊戲!雖然還不知道要怎麼做。」曾建中發現,原本只有二至三%的玩家是從智慧型手機連到遊戲,但短短八個月時間,這個數字卻攀升到一○%,讓他看到手機遊戲的機會。

他創立專攻手機遊戲的新公司Madhead,在《神魔之塔》前,還做過益智遊戲《左右腦實驗室》,連續在兩岸三地拿上手機遊戲下載排行榜的冠軍,累積約六百萬次下載量,讓他們賺進超過一百萬港幣,「這個數字差不多就打平歷年虧損。」從《左右腦實驗室》的成功經驗,讓曾建中理解到,「要做手機遊戲,一定要做高品質的遊戲。」之後,他們又花了近一年時間,參考各種不同遊戲,在一二年初推出結合故事情節的《神魔之塔》。

從錯誤中學習 實踐出真理放眼目前當紅的手機遊戲,多鎖定輕度玩家的休閒遊戲(Casual Game),但曾建中觀察,從休閒遊戲到重度玩家喜歡的硬派遊戲(Hardcore Game)間,存在許多中間(Mid-core Game)市場等待挖掘。

結合三個寶石連成一線消除與召喚獸蒐集、育成的《神魔之塔》,靠著細膩的背景畫面與角色圖像,搭配不同的關卡設定與故事情節,讓《神魔之塔》得以脫穎而出。

不過也因它的玩法、人物設定,與知名日本遊戲《Puzzle & Dragons》有許多雷同之處。在香港,越來越多玩家站出來,指控該遊戲抄襲,香港立法議員莫乃光直指《神魔之塔》是山寨作品。今年七月,抗議者更特地到香港動漫節上,對首次參展的《神魔之塔》喝倒采,高呼「香港之恥」、「神抄之塔」等口號。

直到今天,仍可看見兩派網友為了《神魔之塔》,在網上雄辯「創新與抄襲」之間的界線。曾建中則是聳了聳肩,「我一點都不擔心,我們在遊戲圖片、原始碼都有完整的版權保護,現在帶給我比較大的壓力,反倒是如何滿足倍數成長的用戶群。」在創業路上,曾建中自認不是沒跌倒,但他「敢試」的精神,讓他每次都能從錯誤中學習。「我是有點調皮的人,有喜歡的東西,就會去嘗試。」身材高 的曾建中想起一段回憶,大學時期他想去學獨木舟,身旁每個人都不看好,他卻因為教練無心的一句話:「不要擔心,你掉下去的經驗最多,重新爬起的經驗也最多。」就這樣,曾建中連續摔了三個月,最後不僅能熟練操作獨木舟,甚至還拿到獨木舟教練執照。對照他的創業路,曾建中下了最好的注解:「往前走,或許只有一%的機會;但不走,機會就是零。」

曾建中

出生:1981年

現職:Madhaed創辦人兼執行長經歷:Pencake創辦人、豐泰保險(AXA Winterthur)業務員學歷: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碩士

神魔之塔

開發商:Madhaed

上架日:iOS:2013年1月28日;Android:2013年1月29日

類型:益智/角色扮演

累積下載量:700萬次

玩家主要分布:台灣、香港、馬來西亞

有史以來最賺錢的

中文手機遊戲

遊戲名 開發商 總部

1 パズル&ドラゴンズ

(Puzzle & Dragons) GungHo Online 日本2 Candy Crush Saga King 英國3LINE Pokopang LINE 日本4 (Everybody's Marble) for Kakao CJ E&M 南韓5LINE WIND runner LINE 日本6 (Cookie Run) for Kakao Devsisters 南韓7 The Simpsons: Tapped Out Electronic Arts 美國8 Anipang for Kakao SUNDAYTOZ 南韓9The Hobbit: Kingdoms Kabam 美國

10 神魔之塔

(Tower of Saviors) Mad Head 香港資料來源:App Annie Index (Google Play August 2013)

撰文‧顏雅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179

“創業教父”李開複歸來 病中曾重新立下遺囑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2/4576333.html

“創業教父”李開複歸來 病中曾重新立下遺囑

一財網 劉佳 2015-02-15 16:25:00

暫別創新工場17個月後,“靈魂人物”李開複回來了。病中,他曾一度重立遺囑。醫生現在已經允許他階段性地恢複工作。在北京北四環的家中,李開複說,今後自己會在北京、臺灣、美國辦公,每周工作2~3天。

病後初愈的李開複,依舊精神飽滿、思維敏捷,在北京家中接受少數媒體專訪   圖/劉佳

暫別創新工場17個月後,“靈魂人物”李開複回來了。

“臺灣最聰明的人去做醫生;新加坡最聰明的人去做政府職員;大陸最聰明的人,一些當官,一些來創業。”2月13日,趕在春節前,一身黑色西裝的李開複現身在創新工場鼎好辦公室,在一場對員工的演講中,如此說道。

他的行程依舊排得滿滿當當——2月12日回到北京,13日上午在鼎好大樓的創新工場對員工發表演講,下午在北京的家中招待媒體朋友,晚上開Party和創業者們暢談;14日一早9點,他在辦公室見了一波接一波的創業者,直到晚上10點;15日飛離北京區見投資人。

“我回來是想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就此退休。” 在北京北四環的家中,李開複對包括《第一財經日報》在內的媒體說,今後自己會在北京、臺灣、美國辦公,每周工作2-3天。

李開複看上去氣色不錯。他對記者說,最近兩次體檢的結果良好,淋巴腫瘤已不明顯。醫生現在已經允許他階段性地恢複工作,“但如果生活方式不及格,病情可能會複發,所以我現在所有的生活都要經過策劃。”

“我聞到了桂花香”

2013年8月底的承德,蒙古包外。當創新工場的成員們歡快地做著團建遊戲時,一通來自臺北的電話,成了李開複與創新工場的重要轉折點。

返回臺北的李開複消失了整整4天。直到創新工場新聞發言人王肇輝接到他的電話,被告知確認罹患淋巴癌四期,需要留在臺北準備化療。

在北京的家中,李開複用一種輕松的語氣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回憶起自己這17個月的經歷:每周至少3到4小時運動,漫步臺大、爬爬陽明山;和年96歲的母親一起吃飯;陪小女兒申請大學、一起策劃攝影展……

這讓坐在他身邊的創新工場聯合創始人汪華聽得直搖頭——這背後所經歷的痛苦,常人恐怕難以想象。

“剛開始對大家表現出來的樂觀、淡定,其實是裝的。”李開複說,“雖然醫生跟我說淋巴癌4期並不嚴重,但你知道的,這時候病人都會把醫生的話理解成安慰。”

他說:“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當我在醫院檢查,看到肚子里像小雞蛋一樣的腫瘤都是亮著的感覺。”

最絕望時,他想到自己的遺囑很久沒有更新過,馬上打電話給律師,要求重新立下遺囑。

“你知道臺灣立遺囑有多難過嗎,如果委托他人,需要進行非常複雜個漫長的調查,所以我只好自己手寫4份,提及的相關人都要一一列出姓名、出身年月、證件號碼……一個剛發現自己得了癌癥的人,不得不在那手抄遺囑,每份遺囑都是滿滿6頁紙。”李開複說。

這段時間,李開複讀了不少書:關於健康、養生、癌癥醫療方面書籍讀了有四五十本,關於宗教的書籍有二三十本,包括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陪伴他度過了人生中那段最黑暗的日子。

經歷了癌癥的磨難後,他對生活有了更透徹的感悟。原來生病是一種禮物,看世界的角度也變了:第一,再忙再累身體不能不及格,第二,當生命很快要結束時,才會發現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麽,“最重要的就是家人和朋友,以前雖然號稱自己是個好老師、好爸爸、好丈夫,其實都沒做到,現在會對這方面更敏感";第三,避免太過功利。

“我以前的人生,概括起來基本上就是我的書名:最大影響力、世界因我而不同、做最好的自己。要有最大影響力就需要幫助最聰明的人,最可能成功的人,以結果導向評估一切。但生病後,我發現不應該用原來的眼光看世界。”

“如果最大化影響力,那是不是我只幫最聰明的人?只投最成功的公司?只跟最頂尖的媒體聊天?發微博只看轉發數、評論數?”李開複問道。他說,病中的日子對他最大的觸動之一,是避免什麽事情都太過功利,生病讓人真正意識得到眾生平等。

他告訴記者,在臺灣有時會碰到一些年輕人聊天。如果按照之前的標準,這些人和投資價值可能沒太大關系,吝於投入時間,但現在自己卻樂在其中。

他同時和記者分享了一件在治療過程中的趣事:幾個月前,李開複到一個朋友家做客,一到朋友家就感嘆對方家里的桂花很香,主人說,以前庭院的桂花也是這樣。李開複又說,你家的井好漂亮,主人說,以前也是這樣。接著,李開複看到朋友家外面布置的躺椅不錯,很想去躺一躺,主人說一直是這樣。

“你家不是剛裝修嗎?”李開複問道。主人一臉疑惑:“沒有啊,你來過我家好多次,你怎麽會這樣說?”

李開複這才意識到,“我第一次去他家是在Google的時候,第二、第三次去是在工場的時候。其實他的家一直沒變,但我腦子里都是工作工作,對那些美好的東西根本視而不見。”但現在,終於可以聞到桂花香,能靜下來讓自己的腦子休息,李開複說,這是非常正確的事。

創新工場2.0

之所以把和記者、朋友以及投資者的會面選在北四環的家中,王肇輝告訴記者,這里是創新工場夢想開始的地方,豌豆莢等很多當時連名字都還沒有的團隊在這里開始創業,也是這里舉行首次慶祝儀式的地方。

李開複說,在這里招待大家更溫馨。他對記者開玩笑說,“當初和太太說萬一以後把別墅賣掉,要賣個好價錢,所以裝修豪華了點,沒想到這次派上用場。”

而這次重返北京,也意味著著李開複正式回歸創新工場。

他告訴記者,最近兩次體檢的結果良好,淋巴腫瘤已不明顯,醫生已經允許他階段性地恢複工作。但是癌癥並未治愈,必須持續溫和治療,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降低壓力。

在過去的17個月里,創新工場的重要投資決策,戰略方向等“重擔”,都壓在創新工場合夥人汪華身上。

“我可以很確定告訴大家,如果今天我真的不回來了,我相信創新工場三十年以後,大家回顧還是會說在汪華的領導下,創新工場發展得很好,這好像就是一種上天的安排。”李開複說。

事實上,此前暫別創新工場的李開複也並沒有完全拋開工作。在臺灣醫療期間,李開複幾乎每周不落地跟創新工場開視頻例會、項目評審會,一開就是三四個小時。

而現在,他告訴記者要略微增加創新工場的工作內容,主要是一些壓力不大同時有效增值的事情:例如,創新工場的戰略方向制定與調整,為特別的崗位補充人手,對外面向投資人;在美國尋找好的創業者和創業項目;以及給規模在50人以上的稍大創業公司提出戰略上的建議和幫扶。

而與此同時,創新工場在經歷了早期的孵化器到“孵化器+風險投資”的轉型後,將進行2.0模式的升級。

李開複透露,在臺灣養病期間,李開複和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天使投資人蔡文勝數次深度的溝通了“早期投資者如何幫扶創業者”這個議題。春節過後,創新工場將和徐小平、蔡文勝旗下基金結盟,推出創新工場2.0產品,更好地展開早期創業投資。

“(創新工場2.0模式)會更加接近美國的矽谷模式。” 王肇輝表示,屆時創新公司團隊會將更多的資源開放給其他早期創業投資者、甚至第一代創業者和機構,形成一個小生態,把各家優勢、產業生態、人脈組成一個小圈子,從整個產業鏈環節對創業者進行扶持。

李開複同時強調,創新工場“有所為有所不為”。他說,創新工場不是什麽能賺最多錢就做什麽,而是認同互聯網是幫助人類成長工具。創業者除了能幹外,人品和價值觀也要與創新工場一致。

結束媒體采訪,已接近下午五點。門外,不少手捧鮮花和禮物的創業者陸陸續續走進李開複的家中,小區保安正引導前來的車輛有序停泊;門內,陣陣誘人的飯香伴著廚房中“當當當”的切菜聲飄出。這一天,正式回歸的李開複在鮮花里提前度過了“創業者們的情人節”。

“這輩子從來沒有收過這麽多束花。”第二天一早,李開複在微博中說道。

李開複剛回到北京家中,便有不少創業者聞訊前來探望   圖/劉佳

編輯:霍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500

林兆鑫自爆獄中曾想自殺 計劃明年刑滿重投醫生本行

1 : GS(14)@2010-08-14 13:05:0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4343666

【本報訊】被喻為富豪御醫、但因私吞香港大學 400萬元捐款及診金的醫學院前院長林兆鑫,短短服刑 11個月後便獲假釋,引起社會各界譁然。林兆鑫昨首次透露,監獄生涯曾令他想過自殺了斷,「最初入監嗰陣情緒好低落,好短嘅時間內有過死嘅念頭」。最後他信奉了基督教才決定要積極面對人生,他計劃明年初刑滿後重投老本行,繼續行醫。
記者:梁維建、馮永堅

去年 9月被判入獄 25個月的林兆鑫,參加「釋前就業計劃」獲准提前離開監獄,入住中途宿舍。他昨向記者表示,入獄初期情緒十分低落,曾一度想過自殺,其後得到一名牧師開解,再決定信教,心境才逐漸開朗,最後打消自殺念頭。林兆鑫直言這是他的人生轉捩點,希望重獲自由後能做義工以回饋及貢獻社會,「經過呢次事件(入獄)後,可以認清好與壞,要做自己開心安樂嘅事」。
慈善基金顧問職「自己搵」

早前有消息指林兆鑫是獲富豪朋友「厚待」聘請做文員,才可假釋出獄,他指現時正在一個慈善基金擔任顧問工作,又說有關工作是自己搵,暗示沒受朋友恩惠,「係自己寫信應徵,申請咗一段時間先有回覆」。他指,聘用他的慈善基金「話事人」處事十分低調,不想宣傳;他又解釋該基金所做的善事是多方面,包括派專業人士到內地陝西、寧夏等貧窮地方考察,並進行土木工程、醫療及教育等工作。
林兆鑫要在中途宿舍完成餘下六個月刑期,明年 2月可重獲自由,他稱屆時或會做老本行,繼續行醫。回憶獄中歲月,他指監獄內並非像電影、電視劇情節般黑暗和複雜,又說常利用空閒時間寫作,「每日都寫番啲人生經歷同波折落日曆度,有成十幾個 chapter(篇章)。」
嘆茶看報關心「惡菌襲港」
連日來成為傳媒追訪對象的林兆鑫昨晨如常離開懲教署於大窩坪的中途宿舍,坐巴士到黃大仙,再轉港鐵到中環歷山大廈的星巴克「嘆茶」,但十分關心醫療新聞,他閱報時看到「惡菌襲港」報道時,即興奮地說:「好嘢喎,搵到呢個新病毒嗰 Gene(基因),我哋做醫學,好多不明病毒都唔知道個 Gene,今次搵到,香港大學幾好嘢。」
為免工作地點曝光,林昨再向僱主請假,嘆茶後他前往告羅士打大廈搭電梯直上 38樓,避開記者尾隨。據悉,林的長女在該層的德輔大律師事務所工作。至晚上將近 8時,林才乘巴士返回中途宿舍,向在埸等候的記者說自己的工作頗辛苦,又希望記者不要再追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2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