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蘋果樹下:中史必修 何福仁

1 : GS(14)@2013-07-17 22:03:0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30717/18336783

                                       

                香港回歸後,中史科從必修改為選修,這是後殖民地破天方的怪政,帝殖政府於是變得比我們更重視本國的歷史(可見西方後殖的一套理論,對香港並不適用)。本來要愚民,就要禁止學習本國歷史和本國文學,因為歷史與文學,令人追尋身份,啟發人爭取自由自尊。再加上新高中課程的惡搞,要入大學,中英數通識四科必修之外,另加兩個選修,中國歷史中國文學必然更邊緣化。這兩科的學生逐年萎縮,自可預見,這就很難解釋不是為了國教科開路。
香港回歸後種種改革,以教育最惡劣,沒有人會反對改革,教育卻愈改愈壞。教改之前,曾出現一些怪論,攻擊中史科最悶,教法最枯燥。前者是指教材的編寫,後者則屬技術層面,問題出在教師。論者可沒有說中國人不須讀中史。記得2000年,我一位尊敬的教育家(教統局成員;曾是我的同事,又成為我在教育學院的老師;我很遲才進教育學院)在報上以兒子在中史課和老師訂下「互不侵犯條約」為例,說明「中史科最悶」,也顯示中史教師的荒唐。他舉的個案,不會是孤本。中史老師的而且確應該反省。不過,在長期重理輕文、金融掛帥的社會,中史科最悶其實是成見。我同樣可以舉我一位侄女為例,她中學時最喜歡中史,大學就專攻中史。我可不會說:中史科最有趣。她畢竟是少有的例子。教育家這種論證,我當時百思不得其解;十多年後,教育局長再說一次。課程綱要由教育局制定,教科書經教育局審批,然則此局豈能卸責?舊調彈過,可並無改善之意。再過幾年,中史可歸瀕臨絕滅之列。孰以致之?
倘說悶,任何科目都是悶的。平情而論,應是苦樂參半。學習,要有進益,總得下一點苦功。要大成功,就要吃大苦。當然,絕對的苦,是受難;但絕對的樂,恐怕只像打機,甚至不是遊戲(積極的遊戲也是一種學習)。苦和樂是辯證的,不能把學生吃苦,都推到教師身上。尤其不能因為某某科悶,或者看似不實用,就不需要。例如數學,加減乘除之外,微積分還有什麼實際用途?但不能說學生不須學習。相反,有些科目,例如中史,即使悶,策劃教育的人,仍然必須提供。
上述的教育家,去年考察俄國教育,在報上說:「由於在哈巴洛夫茨克要停留幾乎整個白天,於是住進了當地的旅館。這是俄國遠東地區的重鎮……城市歷史不長,是史太林時期才正式建成。看資料才知道她一度屬於大清版圖,後來重歸蘇聯。」哈巴洛夫茨克,另譯哈巴羅夫斯克,俱為俄名惡譯,中文稱伯力。原屬中國土地,可遠溯到唐代,1858年璦琿條約被迫劃入俄國,「重歸蘇聯」云云,這是不修中史的惡果!(教育之一)                                                                                          

              

                 何福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420

張宗永﹕學校該如何教中史

1 : GS(14)@2016-09-29 07:52:35

【明報專訊】港獨原先只是一偽命題,現在變得有點弄假成真。不少人提出如果要解決港獨,年輕一代必須多唸中國歷史;但香港中學不知從何時開始,中史已經變成可讀可不讀的選修科。

讀中史可遏港獨?

我唸中學會考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那時候中史在我的學校是必修科,我本性不喜歡背誦,所以枯燥無味的中史對我來說是負累。今天,我記得國史老師說過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貴妃之乳為祿山之爪所傷」。想不到很多年之後,看歷史書成為了我一個重要的消閒活動。

當年香港殖民地教育官員制訂的中史課程,非常苦澀和枯燥,寫朝代的興亡都是重複又重複,人物亦非常表面化,完全沒有啟發性。今天如果我來重訂中史課程,有幾件事情必須修正﹕

加地理時間坐標 讓歷史更立體

(一)加入地理坐標,今天大陸已經開放,年輕人有很多機會往內地旅行,在我那個年代,讀中史是完全沒有地理概念的,因為連深圳河都未有機會跨過,大江南北只是想像,覺得上海人已經是北佬。很多年之後,踏足蘇杭才明白什麼是江南春色。今天一個普通的中學生已經可以走遍書本上的中國歷史名勝——萬里長城、絲綢之路、不同朝代的古都,都可以輕易踏足的;

(二)除了空間之外,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坐標就是時間。中國3000年的歷史如果像一幅流水布般道出來,不明白世界其他地方在同一時間發生什麼事情, 看歷史便欠了一種縱度。宋代是中國文化的高峰期,到了晚清卻淪為被列強蹂躪,明清兩代的閉關政策令中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西方這時候在做什麼?法國大革命時,中國又是在做什麼的?工業革命時,中國又是在做什麼的?歐洲新教興起時,中國又是在做什麼的?這些時間坐標有助學生們理解歷史的真相;

提升批判能力 當權者不願見到

(三)最後,我認為歷史不是用來唸的,歷史是用來辯論,但這是所有統治者——由當年殖民地政府到今天共產黨,最害怕的。因為對歷史的辯論,一方面固可以令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和批判歷史事件和有關人物,很自然這便會挑戰統治者希望我們相信的一統和單純的政治正確思想。年輕人如果持批判的角度去看一些我們國家的真實歷史,對偉大祖國的感覺不一定是當權者願意看到的,但自我批判能力卻是每一個偉大民族必須具備的。

[張宗永 翼之聯想]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935&issue=201609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486

教育局:青年激進因不熟中史

1 : GS(14)@2017-01-06 02:05:08

【本報訊】教育局在立法會關於中史獨立成科討論的文件中,引述「社會意見」指青年日趨激進、不理解一國兩制源於不熟中史,故此所有中小學生需有系統學習中史科。有中史科教師及中學生組織斥以中史科作包裝,圖推國民教育,達致洗腦的政治目的。


教師憂課程僅歌頌中共

教育局昨向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提交文件,匯報初中中史科課程修訂進度。文件引述社會意見,稱「近日香港社會出現青年日趨激進的政治行為、不理解『一國兩制』,與他們不熟識中國歷史有關」。局方重申中小學基礎教育必須學習中史及中華文化,指現時以中、西史連結及綜合課程模式教中史的學校長遠需「循序漸進地制訂以中史為主軸」的中史課程。中史科課程第一期諮詢完結,共收293份問卷及23份意見書。資深中史科教師陳仁啟批局方說法本末倒置,反指越熟讀中史的人,越會對專制獨裁政權反感,民怨源於管治。他又指政府要求青年所熟讀的歷史,「都係佢搞出嚟想洗腦、為統治者歌功頌德嘅歷史」,形容中史科淪政治宣傳工具。中學生議會成員、中四學生鄺澔儀指,「政府咁講係以為讀咗中史就唔會激進?青年激進其實係因為喺建制內無渠道表達意見」。鄺擔憂政府騎劫中史科,暗推國民教育,指政府的說法是要提升學生對國家及中國人身份的優越感,憂港人身份認同終將被抹煞。■記者葉偉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05/198870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431

逾億元助中小學教中史

1 : GS(14)@2017-01-19 08:04:09

【本報訊】施政報告向中史科「泵水」,提供一筆過1.25億元資助予全港中小學,以加強學生對國家的認識;為針對港獨亦加強《基本法》教育,要求教師向學生強調「香港是中國一部份」。1.25億元資助包括特殊學校在內的全港中小學,推動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每所中學及小學2017/18學年分別獲15萬元及10萬元資助。據了解,學校可靈活運用資金,惟項目必須與中史及傳統文化有關,包括舉辦活動、購買教材,或《基本法》教學。


課程增《基本法》教育

施政報告強調加強《基本法》教育,惟局方不會額外撥款,僅會在中史、歷史等原有課程內,勾勒出「香港是中國一部份」的《基本法》基礎,以應對坊間有「港獨」、「香港與中國無關」的說法。教師在課堂上應強調「香港是中國一部份」,但不會要求學校上報《基本法》教學進度,也不設評估。政府未來3年撥款2,800萬元,每年資助50個中學教師到海外進修或交流1至3個月,計劃包括不同範疇及地區,如到澳洲研習融合教育、到芬蘭研習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記者葉偉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19/1990198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159

【馮仁昭四圍超】陳明恩唱歌學中史

1 : GS(14)@2017-07-05 03:42:39

陳明恩同莫華倫前晚喺尖沙嘴出席「孟子與虎媽——兒歌唱遊大世界劇場音樂會」,明恩話今次演出認識多咗中國文化同孟子思想,不過對白唔係平時嘅生活語言,所以成日講錯。嚟緊明恩會去日本探哥哥:「哥哥有個一歲囝囝,好彩佢生咗BB,所以媽咪冇畀壓力我,要我快啲生。」莫華倫就話會用粵曲旋律唱時代曲,配合香港中西文化大都會形象。撰文:馮仁昭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704/200777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9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