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財技】那場轟動一時的匹凸匹更名事件,最終帶給市場的卻是一地雞毛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9523&summary=

【財技】那場轟動一時的匹凸匹更名事件,最終帶給市場的卻是一地雞毛

家上市公司一個月內收到4份監管函,相當於每周一份,這是什麽感受?這個問題可以去問一下慧球科技(600556),或者遠一點,問一問匹凸匹(600696)。而能將這兩家毫無關聯公司聯系在一起的,無疑就是現在資本市場的焦點人物鮮言了。


鮮言,1975年出生,做過律師,幹過投資,當過董事長,目前是證券事務代表。其被資本市場所熟識,應當是先以董事長身份運作匹凸匹,後又轉投慧球科技出任證代。


這種在外人看來不合常規的職業發展路徑,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邏輯呢?


匹凸匹兩度易主


因為一年前的“更名事件”,匹凸匹一躍成為市場上的知名企業——2015年7月,上市公司多倫股份更名為匹凸匹(諧音“P2P”),深度契合當時的互聯網金融熱點,引起眾多市場人士的熱議。其實,更讓人驚訝的是,在更名之前的半年時間內,該公司就兩度更換實際控制人,這樣的速度在A股恐怕也為數不多。


多倫股份第一次“易主”發生在2011年12月。當時,其原實際控制人陳隆基以轉讓多倫投資(香港)公司(以下簡稱“多倫投資”)的方式,將其間接持有的多倫股份11.74%股權轉讓給了李勇鴻(圖1)。



從這次實際控制人變化的過程來看,陳、李二人的股權交易估計費了一番周折,最主要的體現就是陳隆基在二級市場上的大舉減持。


陳隆基原來持有多倫股份1.24億股,約占總股本的36.5%。在2011年的4、5、9、11月,陳隆基進行了大規模的減持,總計減持了8431萬股,套現8.18億元左右,平均減持價格約為9.7元/股(表1)。



在陳隆基完成最後一筆減持不久,2011年12月1日,陳隆基與李勇鴻簽署股權轉讓協議,陳隆基將其所控制的多倫投資100%股權以3.6億元價格轉讓給李勇鴻。此時多倫投資持有多倫股份約4000萬股。這就意味著,李勇鴻耗資3.6億元收購了多倫股份4000萬股,每股價格為9元。


這一轉讓價格與陳隆基的減持均價相比,還是有一定的折扣。通過此次收購,李勇鴻也一舉成為多倫股份的實際控制人,持股11.74%。而陳隆基得以總計至少套現11億元並徹底退出多倫股份。


李勇鴻在成為多倫股份的實際控制人後,作了兩項承諾:一是承諾對多倫股份進行重組,置入煤化工產業項目,置出多倫股份現有的資產及債務;二是承諾12個月內不轉讓已擁有的上市公司權益。


然而,2012年7月,也就是在李勇鴻成為實際控制人剛剛半年之後,多倫股份又發布了一則公告,宣布在2個月前(也就是2012年5月)公司實際控制人發生了變化,由李勇鴻變成了鮮言。事隔2個月才發布實際控制人變更的公告,這種情況實屬罕見。


這次的變更同樣是在多倫投資層面進行的,李勇鴻將多倫投資51%及49%的股權,分別轉讓給了鮮言控制的兩家香港公司HILLTOP GLOBAL(中文名為“鴻豐環球”)及ON EVER(圖2)。



這次多倫股份的實際控制人變更過程中,有幾個蹊蹺之處。


一是轉讓價格。李勇鴻將多倫投資100%股權轉讓給鮮言時,兩次轉讓價格分別是2億元和1.4億元,合計3.4億元,而其獲得該筆股權付出的是3.6億元,換句話說,他“虧損”了2000萬元。這與通常的A股殼公司轉讓情形大相徑庭,李勇鴻不僅沒有博得轉讓收益,反而還在賠本做買賣。


二是公告時間。上市公司時隔兩個月才“知曉”其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並且在收到多倫投資告知其控股股東變更的函件後,多倫股份一直未能與李勇鴻取得聯系,李勇鴻也未能按規定履行相應的披露義務,仿佛一夜之間從世界上消失。


三是承諾打水漂。李勇鴻成為多倫股份實際控制人不到半年,就通過轉讓多倫投資的股權間接實現退出,與其承諾的12個月內不轉讓上市公司權益不符。


多倫股份第二次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除了信息披露不及時、原實際控制人“失蹤”以及挑戰監管底線之外,另一個重要疑問是,為什麽李勇鴻要這麽快、不惜代價從多倫股份中退出?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李勇鴻所作出的向多倫股份註入煤化工項目的承諾未能如期實現。


在獲得實際控制權後,李勇鴻立即主導多倫股份以8000萬元代價,收購新疆東恒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恒投資”)持有的新疆東平焦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平焦化”)26.67%股權,並向東平焦化現金增資1億元,將持股比例提高至45%成為第一大股東。這個議案在獲得多倫股份董事會通過後,卻在2011年底的股東大會上以90%的高票率被否決。


收購案被否決的主要原因還是東平焦化的業績問題。根據審計報告專項說明,東平焦化2010年1-6月營業收入為5237.8萬元,營業利潤-723.6萬元,凈利潤-722.1萬元,經營活動產生的凈現金流為-77.8萬元。特別是,東平焦化2011年6月及以前的會計原始憑證資料因被盜丟失,造成審計機構無法對此前的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實施有效的審計。


然而,即便收購案失敗,似乎也不至於讓李勇鴻以這麽快的速度,賠本把一家上市公司控制權拱手讓與他人。為探尋答案,我們需要再深入分析鮮言在入主多倫股份之後的舉動。


鮮言運作多倫股份三部曲


鮮言從2012年以低成本方式獲得多倫股份控制權,到2016年初退出時,將近4年的時間主要做了3件事。


一是成立公司,更名匹凸匹,“轉型”互聯網金融。


2014年11月,多倫股份出資1.15億元設立了深圳柯塞威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柯塞威基金”),並推出配資服務的網絡平臺“KCV•紅馬甲”。但這家公司認繳的註冊資本高達10億元引起了交易所的關註,並對其業務合法性提出質疑,於是多倫股份在2015年4月將該公司以1.15億元的價格轉讓給了鮮言。


在交易完成之後,多倫股份發布了鮮言的一項聲明,表示為使柯塞威基金的業務能有更好的發展,鮮言決定將1.15億元以保證金的形式投入到與四川蓉記鴻豐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蓉記鴻豐”)的合作業務中。同時,鮮言承諾“對上述合作資金投入所導致的結果負責”。


分析蓉記鴻豐與柯塞威基金的合作協議,其本質應是一份配資業務協議,由柯塞威基金提供客戶資源,蓉記鴻豐提供資金支持。前述鮮言發出的聲明,並未明確指出該1.15億元具體系何者投入。是由鮮言個人投入呢,還是鮮言以董事長身份指令上市公司投入呢?假如是鮮言個人投入,則其在聲明中似無必要承諾“對上述合作資金投入所導致的結果負責”,因而,更像是鮮言讓多倫股份拿出了1.15億元幫助其發展業務。


但是多倫股份在轉讓柯塞威基金全部股權的同時,又設立了深圳柯塞威金融信息服務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柯塞威金服”),註冊資本1億元。該公司也旋即被轉讓給了鮮言和北京柯塞威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柯塞威資管”)。


在完成上述子公司的設立與轉讓之後,2015年7月,多倫股份宣布正式向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領域轉型,並更名為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匹凸匹”),並再出資1億元設立子公司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務(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匹凸匹深圳金服”)。這次更名在市場上引發廣泛關註。但此時的匹凸匹,一無正式業務、二無人員配備、三無可行性論證。其更名事宜立即受到了上交所的關註,交易所兩次發出問詢函,並要求公司停牌自查。盡管如此,多倫股份還是執意更名為匹凸匹。


在轉型互聯網金融服務的設想之下,匹凸匹又在2015年10月相繼出資1000萬元設立了兩家子公司:匹凸匹超市(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匹凸匹超市”)和匹凸匹網絡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匹凸匹網絡科技”)。不過2個月之後,匹凸匹又將上述2家公司股權轉讓給了柯塞威資管。而前述的匹凸匹深圳金服,也在2016年8月以1億元價格,被轉讓給了已由柯塞威資管控制的匹凸匹網絡科技。


經過這一番挪騰,多倫股份設立的眾多互聯網金融服務企業被全部轉出。從接手方來看,主要是鮮言及其控制的深圳柯塞威基金,而另一個接手方柯塞威資管也與鮮言存在緊密關系(圖3)。



柯塞威資管由鮮勇、鮮栗兩名股東持有。根據有關報道,此兩名股東與鮮言是兄弟關系。值得玩味的還有,柯塞威資管的曾用名是鴻豐萬泰企業管理(北京)有限公司。這家公司曾用名中的“鴻豐”二字,不僅體現在蓉記鴻豐的字號中,而且也體現在鮮言收購多倫股份時設立的鴻豐環球集團公司的字號中。


二是通過關聯公司控制匹凸匹的核心資產。


截至2015年底,匹凸匹實現營業收入2105萬元,利潤-1.68億元。其收入全部來自房地產業務,並且全部是由其持股42%的荊門漢通置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漢通置業”)貢獻。其高調拓展的互聯網金融服務業務對公司營收毫無貢獻。顯然,漢通置業是匹凸匹手中僅剩的有價值的資產。對於這塊資產,鮮言通過兩步轉移控制權。


其一,對漢通置業進行增資擴股。由鮮言控制的柯塞威金服出資1億元,獲得漢通置業40%的股權。這起增資的時點是在2015年末,也就是鮮言即將失去匹凸匹實際控制人身份之時。在增資的同時,柯塞威金服承諾將新獲得40%股權對應的表決權委托給匹凸匹。


其二,對荊門漢通置業進行資產重組。漢通置業名下持有位於荊門市的兩塊土地1號地和2號地,地價成本分別為1.84億元、0.69億元,但均面臨因開發延期而被政府收回的風險。為了“盤活”土地,漢通置業分別以1號地、2號地出資設立了荊門漢達實業、湖北漢佳置業。接著在2016年6月,柯塞威金服的子公司深圳柯賽威大數據向荊門漢達實業增資6000萬元,取得其75%的股權;柯塞威金服的另一家子公司深圳柯塞威網絡科技向湖北漢佳置業增資3000萬元,取得其75%的股權。


也就是說,鮮言在失去匹凸匹實際控制人地位後,總計用1.9億元就取得了匹凸匹最核心、唯一收入來源資產的75%股權,僅相當於土地成本價。因此,盡管在漢通置業層面,鮮言非常慷慨地委托了表決權,但實際上此舉已經把漢通置業架空了,所謂的表決權一文不值。


鮮言此舉或許惹惱了匹凸匹新晉的控制人,匹凸匹以增資有違程序和董事、高管未盡勤勉責任為由,向法院提起要求撤銷交易的訴訟。不過,從既成事實及有關判決規則來看,法院撤銷的可能性比較小。


三是減持股份與關聯交易。


在利用多倫股份這個平臺為自己謀利的同時,從2014年4月開始,鮮言就開始不斷減持多倫股份(表2)。減持的理由是為了減少外資股東的持股比例,以便多倫股份由中外合資企業轉成內資公司開展金融業務。



從鮮言的減持數據來看,每股6-7元的減持價格低於其入股時每股8.5元的水平,鮮言減持2000萬股預計獲得1.2億元的收入,較其1.7億元的成本虧損約5000萬元。


鮮言虧本甩賣的原因又在哪里呢?


值得註意的是,2014年12月,鮮言將其持有的HILLTOP GLOBAL的51%股權和ON EVER的49%股權轉讓給了殷群,從而間接轉讓了剩余2000萬股多倫股份,轉讓價格高達4億元。不過,因為殷群未能按照約定支付股權轉讓款,股權轉讓協議自動解除。


鮮言轉讓股權的“大計”不僅沒有實現,反而接下來受股市劇烈波動的影響,還通過設立2個資管計劃,合計增持約1000萬股。2個資管計劃總規模是7.8億元,按1:2的結構設計,鮮言及其一致行動人作為劣後受益人出資2.6億元(增持1000萬股,鮮言作為劣後部分的實際支出約為4500萬元)。此時,鮮言持有的匹凸匹的股票數又增加到3000萬股。


這3000萬股在2015年12月底再次被鮮言以8億元的價格轉讓給五牛基金,每股價格約27元。但由於這次交易,交易所對多倫投資(後更名為匹凸匹中國)轉讓的其中2000萬股是否符合減持規定提出質疑,鮮言和五牛基金推遲了交易時間,並變更了交易方式。


對於匹凸匹中國持有的2000萬股,采取了五牛基金在香港對ON EVER單方增持99%股權的方式獲得該部分股權(圖4);對資管計劃持股部分,采取了直接受讓方式,五牛基金按每股14.44元價格耗資1.46億元收購了約1000萬股。



按照這種模式,似乎鮮言只收到了1000萬股的1.46億元現金對價,而輕易讓渡了另外2000萬股的價值。但是,顯而易見的是,五牛基金對匹凸匹中國增資只是為了規避轉讓的限制從而獲得控制權,對於後續鮮言在ON EVER所持1%的股權,雙方應有其他利益安排。


不過,如果按照資管計劃持股的轉讓價格計算,匹凸匹中國所持2000萬股價值大約為2.92億元。這就意味著鮮言所持3000萬股的轉讓對價只有4.48億元,遠低於雙方之前約定的8億元轉讓價格。這背後又可能有什麽不為外人所知的安排呢?


鮮言除了通過上述手段對匹凸匹進行運作之外,也利用一些常見的關聯交易進行套利。漢通置業曾在2012年與荊門市精九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精九貿易”)簽署了鋼材購銷合同,漢通置業向精九貿易購買價值3000萬元的鋼材,精九貿易當時是由鮮言間接持股90%。對於這起關聯交易,多倫股份並未及時披露。在這筆交易之外,多倫股份還為精九貿易法人代表方紅星的5500萬個人借款提供連帶責任擔保。


甚至早前從多倫股份快進快出的李勇鴻,與鮮言也不無關聯。在鮮言執掌多倫股份期間的2013年7月,鮮言曾將原本質押給渤海國際信托的4000萬股多倫股份股票,全部轉質押給李勇鴻。這筆交易或許意味著,鮮言和李勇鴻並不只是簡單的交易關系,也許有一只“隱藏的手”在推動這個事件的發展。


影子推手


這只隱藏在幕後的推手,其實已有些許行蹤“暴露”了出來。


在李勇鴻主導多倫股份收購東平焦化失利後的2012年4月,東平焦化的控股股東發生了變化。重慶愛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愛普”)耗資2.1億元,從東平焦化原大股東東恒投資及另一家股東手中共計受讓其70%股權,東恒投資持有剩余的30%。而李勇鴻在1997-2005年期間,出任重慶愛普的董事兼總經理。


重慶愛普成立於2000年,這家公司股權架構略顯複雜,特別是其中夾雜了交叉持股的情況,這使其實際控制人是誰不易分辨(圖5)。



但是持有重慶愛普98%的重慶光遠投資所發生的一次股東變更,揭示了重慶愛普的實際控制人詳情。


2016年7月4日,重慶光遠投資的原控股股東高曉東,將其所持的股權全部轉讓給了重慶新聯物業(其控股股東為香港福佳),從而徹底退出。雖然如此,但高曉東還是擔任了重慶愛普下屬的重慶新城開發建設等多家公司的董事長、董事等職務。因此,有可能是高曉東通過香港福佳控制了重慶光遠投資,是實際控制人。此外,從重慶愛普的股權架構來看,間接持股的馮多倫也是重要角色之一。


高曉東、馮多倫與李勇鴻之間存在合作的另一個體現是,在李勇鴻獲得多倫股份控制權後,多倫股份新增了廖克難、蔣躍中、張明3名高管,分別擔任總經理、財務總監和董秘。根據履歷,這3人均曾在重慶光遠投資或其關聯公司任職。


基於上述事實,一個可能的邏輯是,或許是在高曉東的幕後推動下,李勇鴻得以入主多倫股份,並主持收購東平焦化。在收購東平焦化失利後,不得已由高控制的重慶愛普接手完成收購,而李勇鴻則退出這場遊戲,結束其前臺操盤手的角色。


考慮到高曉東曾經在2015年意圖借助渝開發(000514)將自己所掌控的房地產資產證券化,多倫股份又是一家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公司,李勇鴻入主多倫股份的意圖,或許並不只是收購東平焦化這麽簡單了。不過由於收購東平焦化失利,使得整個計劃功虧一簣。


那麽,鮮言又是如何加入到這場資本局的呢?答案或許還是與重慶這家公司有關。


前文曾經提到,在鮮言入主之後,多倫股份子公司漢通置業與精九貿易有一筆3000萬元的關聯交易未及時披露,鮮言通過精九投資持有精九貿易全部股權。精九投資這家公司於2009年7月在湖北荊門成立,註冊資本為1億元。根據多倫股份披露的信息,鮮言曾是湖北精九投資的股東之一,持有其90%的股權。


相關工商信息顯示,湖北精九投資當前的股東為:鮮言的兄弟鮮栗持有40%股權,馮多倫和另一名自然人冷虹各持有30%,鮮言已不在股東之列。


既然鮮言和馮多倫存在這層關系,那麽是不是存在這樣一種可能,在李勇鴻主導多倫股份收購東平焦化失利後,在馮多倫及高曉東的協調下,讓鮮言走向臺前,接手李勇鴻繼續推進多倫股份的“轉型”?或許這也可以解釋何以李勇鴻要以虧本價甩賣一家上市公司控制權。


登臺慧球科技


在從匹凸匹“功成身退”後不久,鮮言並未沈默太長時間,這次他施展身手的舞臺是另外一家上市公司——慧球科技,鮮言應聘成為慧球科技證券事務代表。此時的慧球科技,正在陷入一場控制權紛爭。


上海斐訊數據通信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斐訊”)控制人顧國平,曾在2014年7月高調入主慧球科技。其先後籌劃的非公開發行、重大資產重組等諸多計劃失敗後,不得已利用杠桿資金,通過一系列資管計劃增持慧球科技股份,持股比例一度達到8.79%(圖6)。但由於資管計劃爆倉、上海斐訊股權被凍結等原因,顧國平的持股比例下降到1.8%,不得不在2016年7月辭去慧球科技董事長職務,上海斐訊進駐慧球科技董事會的高管也相繼離職。



在顧國平離職後不久的2016年8月,鮮言出任慧球科技的證券事務代表,當時就有傳言稱其要謀求控制慧球科技。而在慧球科技實際控制人缺位的情況下,張琲控制的深圳市瑞萊嘉譽投資企業(以下簡稱“瑞萊嘉譽”)也加入了控制權的爭奪。截至目前,瑞萊嘉譽已持有慧球科技7.5%股權,位列第一大股東。


慧球科技這場控制權之爭究竟何時會水落石出,還需要時間給出答案。但鮮言加盟之後的慧球科技,對瑞萊嘉譽采取了“拒、拉、設”三招。


一是拒,拒瑞萊嘉譽。具體方式是對瑞萊嘉譽的持股采取“無視”態度。瑞萊嘉譽在持股比例達到4.999978%的時候,曾經發函給慧球科技,要求其發布持股達5%的權益變動報告書。但慧球科技一直未予以配合披露,並且召開董事會否決了披露瑞萊嘉譽增持股份的權益變動報告議案。


對此,上交所向慧球科技發出詢問函。按照慧球科技的回複說法,之所以采取上述舉動,主要是因為瑞萊嘉譽的持股比例未達到5%。雖然上交所在《上市公司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增持股份行為指引》明確,5%在實踐中的取值範圍為達到該持股比例的股票數的前後1手(1手等於100股),但該指引主要適用於“一家上市公司中擁有權益的股份達到或者超過該公司已發行股份30%的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增持股份的行為”,而瑞萊嘉譽在購買慧球科技4.999978%股份之前並未持有慧球科技股份,不屬於《指引》的適用範圍。因此,慧球科技可以不予披露。


二是拉,拉顧國平做“擋箭牌”。顧國平持股比例僅有1.8%,其在2016年7月就辭去了在慧球科技的所有職務,而且提名的高管都從董事會中退出,顯然已經不是慧球科技的實際控制人了,其本人也多次公開做了如此表態。但慧球科技堅稱顧國平仍是實際控制人,理由是慧球科技新的董事是在顧國平控制時期聘任的,因此,顧國平仍可以對公司決策形成實質性控制。


三是設,設立系列子公司。慧球科技設立子公司的手法,與鮮言在匹凸匹時如出一轍。2016年7月29日,慧球科技宣布投資1億元成立5家公司,只不過匹凸匹時設立的子公司帶有“柯塞威”字樣,在此時變成了帶有“科賽威”字樣(表3)。



有匹凸匹前車之鑒,慧球科技設立的這幾家公司又將面臨怎樣的命運?會不會在進行處理後,慧球科技會以類似匹凸匹的模式給予鮮言支持呢?


慧球科技的應對舉措,尤其是拒絕披露瑞萊嘉譽的權益報告,引起了資本市場和監管部門對瑞萊嘉譽的關註。交易所也發函詢問瑞萊嘉譽,督促其披露背後的實際控制人。如此一來,二級市場的遊資聞風而動,拉高了慧球科技的股價,增加潛在收購方的收購成本,幹擾其收購行為。


瑞萊嘉譽可能確實感到有苦難言,慧球科技為達目的完全不顧監管規則肆意為之。瑞萊嘉譽的難堪,可以從其推遲回複交易所的問詢函得到某些側面印證。不過,從瑞萊嘉譽最終回複的情況來看,其可能不過是一枚棋子而已。


瑞萊嘉譽背後的魅影


瑞萊嘉譽增持慧球科技7.5%股權,總計耗資4.68億元。對這筆資金的來源,瑞萊嘉譽在回答交易所的問詢函時也直言不諱是“借的”。瑞萊嘉譽從北京州際田野投資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州際田野”)、朱斌、北京禾佑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禾佑物業”)、北京天元創展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天元創展”)4個債權人借款6億元,期限5年,利率均為6%,這其中北京州際田野提供了5.5億元。


進一步分析這4位債權人的關系,瑞萊嘉譽實際上是從兩家借的購股資金——北京州際田野和朱斌,其余2家債權人是朱斌的關聯企業(圖7)。



在這些債權人中,北京州際田野的身份最引人關註。北京州際田野成立於2007年,註冊資本50萬元。以這樣的註冊資本規模借給瑞萊嘉譽5.5億元資金,其背後似乎有不容小覷的力量。


另外兩個有意思的地方是:其一,瑞萊嘉譽開始啟動對慧球科技的股權收購時,所獲得的1900萬股(接近5%)來自於北京州際田野,雙方通過大宗交易完成易手;其二,2016年8月,瑞萊嘉譽的唯一有限合夥人張琲將其所持90.9%的份額轉讓給了北京州際田野,後者又將其在瑞萊嘉譽的認繳出資額提高到6.005億元,並將其對瑞萊嘉譽的5.5億元債權轉為了LP份額。如此一來,北京州際田野在瑞萊嘉譽的出資份額提高到了99.9833%(圖8)。



由此看,瑞萊嘉譽可能不過是北京州際田野用於收購慧球科技的工具而已。那麽,北京州際田野及其自然人股東田野、顏婉琳又是什麽背景呢?(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您所在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075

前任掌門人鋃鐺入獄 北大荒沖世界五百強留下一地雞毛

12月19日,遼寧省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宣判黑龍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原副主任、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原黨委書記隋鳳富受賄案,對被告人隋鳳富以受賄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年,並處沒收個人財產人民幣一百萬元;對隋鳳富受賄犯罪所得財物及其孳息予以追繳,上繳國庫。

經審理查明:2003年至2014年,隋鳳富利用其擔任黑龍江省農墾總局九三分局局長、農墾總局副局長、局長、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職務便利,為他人在承攬工程、產品推廣、職務晉升、工作調動等方面提供幫助,非法收受他人給予的財物,共計折合人民幣1044.4702萬元。

2015年,隋鳳富落馬的時候,曾被稱為“黑龍江首虎”,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的傳聞,很被熱議過一陣,但是隋鳳富身上更吸引人眼球、千金難買的故事,卻在聚光燈之外,少為人知。

隋鳳富是官員,還是企業家,曾經有望成為中國農業標桿式的人物,可惜心比天高,眼高手低,最後一敗塗地。

“能人”隋鳳富

隋鳳富是能人,能人都有野心,隋鳳富也不例外。

很長一段時間里,隋鳳富既是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的一把手,也是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總公司的董事長、法人。

“棒打麅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這麽多年過去了,小學語文課本里的這句話,筆者仍然清晰記得,這說的就是北大荒,詩情畫意,一派田園風光。

北大荒集團擁有中國最肥沃的土地,耕地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綜合生產能力最強,這四個最加在一起,除非發生特大天災,擁有5.5萬平方公里的北大荒集團。

農業是北大荒的基礎,北大荒的糧食產能,讓全國1億人吃一年,一點問題沒有。

多打點糧食,隋鳳富誌不在此,他要的是大搞工業,有一段黑龍江省農墾總局黨委(擴大)會議報告的文字可以作證:鄧小平同誌曾提出“農業最終是要工業化的”。墾區要建設更高水平的現代化大農業,必須通過工業化快速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物質財富充分湧流的生動局面;必須通過工業化加快產業結構戰略升級,創造一二三產協調發展的聯動局面;必須通過工業化提升龍頭企業核心競爭力,創造產業鏈條完整、龍頭企業協同、北大荒集團整體參與國際競爭的互動局面。

打的糧食再多,不過是個地主,撐死是中國最大的地主;如果把工業、第三產業做起來,把北大荒從一家農墾單位變成農工商綜合體,不再是土里刨食,那是一份了不得的政績。

在隋鳳富任上,北大荒喊出了進入世界五百強的目標。

建國初期,解放軍名將王震牽頭開發北大荒,投入數以萬計的軍人,將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在隋鳳富手上,北大荒能進入世界五百強,隋鳳富未嘗不可以成為彪炳史冊的人物。

隋鳳富掌舵的北大荒給自己定了一個大目標:把北大荒集團打造成國際化超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北大荒集團要進入世界五百強且位次逐年提高,使北大荒品牌初步享有世界聲譽。到2014年,墾區工業銷售收入達到180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5%以上。

筆者從未見過隋鳳富,梳理媒體對隋鳳富的報道,自我標榜、自我吹噓的文章不少,但是隋鳳富掌舵的北大荒能提出做強工業和服務業,要進入世界五百強,這份見識和思路,隋鳳富的“能人”名號並不是浪得虛名。

隋鳳富1977年參加工作,一直在黑龍江省農墾系統工作,從普通職工起步,獲得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農村星火計劃帶頭人、全國新長征突擊手、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三農”模範人物、中國當代傑出企業家等等。

今天,盡管隋鳳富已經鋃鐺入獄,我們回過頭來看北大荒做強工業、進入世界五百強的思路和目標,並沒有什麽錯,甚至很有前瞻性,世界五百強的涉農企業,基本上都是這條路,上遊的農業種植和養殖,只能是輔助;只有工業和第三產業撐得起世界五百強的架子。

隋鳳富的糊糊事

對於北大荒來說,隋鳳富已經是過去式,不過不管是哪一個繼任者,想讓北大荒做強做大,還得抓工業和第三產業,但是隋鳳富落實目標的手段實在夠糟糕。

為了成為世界五百強,隋鳳富選了幾條路,最後讓北大荒大敗而歸。

隋鳳富掌舵北大荒的那些年,中國房地產的行情一波高過一波,隋鳳富要想盡快成為世界五百強的老板,房地產看上去是個好選擇。

搞房地產在北大荒被當成一項重點工作,隋鳳富表示:積極發展房地產開發業。各分局、農場要認清當前城鎮化進程加快、房地產業回報率高的有利形勢,積極培育和發展房地產開發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按照國家產業調控政策,堅持市場化導向和有效需求取向,因地制宜,嚴格管理,狠抓質量,多創精品,促進房地產開發業持續健康發展。哈爾濱分局要發揮地緣優勢,充分利用土地置換政策,搞好城郊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努力實現土地收益最大化。建工集團要發揮墾區建築行業的龍頭作用,努力拓展房地產開發業務,在鞏固省內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

擅長種地的北大荒跨界搞房地產,多元化擴張的結果是出了一系列的糊糊事,肉沒吃著,賠了夫人又折兵。

《第一財經日報》報道,2008年,上市公司北大荒(600598.SH)進軍房地產業務,然而違規拆借資金,最終造成了巨大的財務漏洞,部分拆借資金難以收回。

從2011年8月3日至2012年1月12日,北大荒累計向公司以外的5家房地產公司拆借資金9.76億元,占公司2010年審計凈資產的17.31%,其中,拆借給哈爾濱喬仕房地產公司5.839億元。由於違規向房地產業務拆借資金,北大荒應收房地產開發公司借款高達69375萬元。

作為北大荒做強工業的幾大主力支點:北大荒米業公司、北大荒龍墾麥芽公司、北大荒紙業公司、北大荒希傑公司、北大荒鑫亞經貿公司、北大荒投資擔保公司等,都出現了大額虧損,曾經被寄予厚望的米業公司則是連年虧損,慘不忍睹。

隋鳳富掌舵北大荒時,曾經規劃過北大荒米業要實現年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的目標。如果說北大荒涉足房地產業屬於頭腦發熱,搞大米加工是產業鏈的自然延伸,要做好是有一定條件的,而結果令人大跌眼鏡。

北大荒集團2013年的財報顯示,北大荒米業集團當年的期末存貨中有近3.7億元未見實物,如果換成大米,意味著有數萬噸的糧食不翼而飛。

為了實現世界五百強的目標,北大荒一味做大,大量鋪攤子,沖規模,最後漏洞百出,唯一的上市平臺北大荒股份被監管部門呵斥、處罰,不得不發出退市風險警告。

在隋鳳富掌舵的北大荒啟動工業化“大躍進”之前,北大荒2008年的營業收入只有約320億元,但是凈利潤有近10億元,資產負債率約72%。

到了2013年,隋鳳富出事的前一年,北大荒集團營業總收入飆升到1300億元,是5年前的4倍;凈利潤只有近4億元,資產負債率卻飆升至85%。

隋鳳富的接任者終止了大幹快上的冒進,但是前面鋪的攤子太大,四處補窟窿,截止2016年9月底,北大荒資產負債率仍然達到83%左右。

隋鳳富出事後,黑龍江農墾總局反思稱:圍繞墾區優勢辦企業,突出主業,防止“四面出擊”。對沒優勢沒條件的企業,通過出售、重組、調整產品結構等措施堅決退出來。鼓勵有條件的龍頭企業上市融資。各集團公司要強化自我約束,精幹主體,防止盲目擴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668

MWC 2017:繁華過後,一地雞毛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0301/161588.shtml

MWC 2017:繁華過後,一地雞毛
Aming Aming

MWC 2017:繁華過後,一地雞毛

新品不新,黑科技不黑,情懷被玩壞,5G還在路上。

這兩天我在朋友圈里將巴塞羅那玩了個遍,大西洋東岸明媚的陽光仿佛也透過手機屏幕照耀著我。沒錯,MWC 2017開幕在即,朋友圈里的許多朋友都在曬展會現場和巴塞羅那美景了。

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消費電子展會之一,MWC(Mobile World Congress 世界移動通信大會)吸引了全球大量的手機廠商品牌參與。比如,去年的MWC 2016,共有來自7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2,600余家知名企業參展,超過10萬的參展觀眾,展覽面積達98,000多平米,來自80多個國家的4,000余名記者前往報道。

不過,看完這兩天MWC 2017的各大廠商的手機新品發布,筆者難免有些小失望。總結下來就是:新品不新,黑科技不黑,被玩壞的情懷,5G還在路上。

一、新品不新:高通最新的驍龍835處理器的缺席,是這次展會的最大尷尬

據說高通最新的驍龍835處理器將由三星S8首發,而S8要在3月29日才正式發布。因此,所有的廠商的新品中,驍龍835新品都缺席,新品不新是這次展會的最大尷尬。

比如,LG發布新旗艦G6,只能搭載驍龍821處理器。盡管G6擁有5.7英寸2K屏,超過80%的超高屏占比。不再是谷歌的“親兒子”之後,LG市場份額是日益下滑。G6究竟能否為LG挽回頹勢?筆者也持謹慎態度。

三星的新品發布會,除了發布了Tab S3和Book兩款平板電腦,還發了一段手機新品視頻,預告S8的發布時間。這種用新品發布會來預告新品發布時間的玩法,三星“城會玩”......

事實上,硬件配置、系統、ID設計,這些產品因素的局限性,導致了手機行業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新品不新,這種現狀可能還會在手機行業持續。

二、黑科技不黑:除了拍照、快充、音質,這些各大廠商都爭奪的“制高點”,需要更多的黑科技

華為發布了中規中矩的P10/P10 Plus,萊卡拍照仍舊是主要賣點。不過,相比之下,筆者認為P10的8個可選顏色倒是不錯的賣點,更多顏色的選擇也能滿足挑剔的女性消費者需求。

首次參加MWC的魅族,發布了mCharge 4.0充電技術,采用 11V=5A 全新高壓直沖方案,最高功率可達 55W,充滿一部手機只需要20分鐘。這速度不僅遠超了魅族的上一代快充技術 mCharge ,也遠超目前適配最廣泛的高通 QC 3.0 快充技術。對於魅族來說,這的確是技術上超越競爭對手的一次努力。

過去一年里,拍照、快充、音質,這些技術上的不斷突破,是各大廠商爭奪的營銷“制高點”。而未來,各大廠商還需要不斷將新技術融入新品中,比如藍牙5.0、無線充電等。

三、被玩壞的情懷:Nokia和黑莓的新款,除了情懷,還有什麽?

由諾基亞過去的員工創建的新企業HMD,獲得了Nokia的授權,在這次展會上推出了Nokia 3,Nokia 5,Nokia 3310三款手機新品。這幾款新品配置不高,價格低廉,完全沒有什麽新意。

當用Nokia的人都漸漸不再年輕,所以這次Nokia發布的新品,是要當做老人機嗎?

同樣借屍還魂的還有黑莓(BlackBerry),TCL在獲得BlackBerry授權之後,推出了KEYone。這款采用驍龍625處理器的黑莓KEYone當然還是采用BlackBerry全鍵盤,其它配置也沒什麽亮點。據說這是黑莓最後的作品,或許不少有“黑莓情結”的消費者會買回去做紀念品吧。


四、5G有多遠?:關於5G,我們恐怕還得多等兩年

在MWC 2017的第一天,大約二十多家公司表示,作為全球下一代無線網絡標準,將在2019年部署5G新無線電技術(5G NR)。

目前,宣布達到5G標準的公司包括無線網絡運營商,芯片供應商和手機制造商(如高通,英特爾,AT&T,Sprint和T-Mobile母公司Deutsche Telekom)。

產品方面,中興推出了一款千兆手機(Gigabit Phone)。這款手機搭載集成了驍龍X16 LTE調制解調器的Qualcomm驍龍835移動平臺,通過將載波聚合技術、4 x 4 MIMO天線技術以及256-QAM高階調制技術相結合,實現了接近千兆的下載速度。

五、來個彩蛋:華為,其實也清楚自己的問題所在

在MWC 2017的前兩天,2月25日,筆者看到華為在自己的公眾號上發布了《任正非在消費者BG年度大會上的講話》。許多媒體更多的關註文章中任正非不許下屬再說“滅了三星,滅了蘋果”的話語。事實上,過去一年里有些媒體“毫無節制”地吹捧華為,這不僅讓消費者反感,也開始讓華為開始警惕了。

筆者認為,此文見證了任正非對手機行業現狀的了解非常透徹。同時華為也坦誠存在的問題:庫存,利潤。

數據顯示,華為在全球五大廠商中,單部手機的利潤僅為99元,排名最低。

我們知道,過去幾年手機行業在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雙重革命之下,不少手機品牌走入產品零利潤的惡性循環。這種極端模式絞殺了手機廠商的產品品質保障和創新空間。

而這兩年,當零利潤產品的“野蠻人”逐漸消失,OPPO和vivo模式的成功,手機行業放佛又回到了註重品牌和渠道的正軌之下。

但筆者認為手機廠商也應該警惕“渠道為王”的副作用。渠道應該“點到而止”,過多渠道的重複鋪設,可能會出現庫存和利潤的雙重壓力,讓手機廠商走到另一個極端。

警惕自身不足,學習競爭對手的優勢,不盲從,不自大,這樣的華為才能不會隨波逐流。正如任正非給華為終端制定的小目標:三年內,服務水平趕上蘋果,利潤率趕上OPPO/VIVO。

結束語:2017是手機行業過渡的一年

MWC 2017更像是一個各大手機廠商展示實力的展臺,其作用類似每年1月初美國的CES展。兩者時間相隔太近,因此這次展會,我們沒能看到三星、蘋果的手機新品,也沒有微軟的Surface手機,谷歌的Pixel手機。

展會尚未結束,許多媒體開始迫不及待地描繪MWC 2017如何繁華,新品將引領潮流。只可惜,在筆者看來,這次展會中出現的創新技術和產品亮點乏善可陳。

今年是手機行業過渡的一年,隨著未來5G開始普及,將開啟視頻通訊時代,形成新趨勢,屆時廠商將迎來更大的機遇,更多新品會隨之湧現。

超聲波主編:Aming
“發光的,一個就夠了”
超聲波是一家TMT領域的幹貨媒體,只做最真實的TMT趨勢報告。讀者覆蓋:VC、公司創始人、大公司高管

MWC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831

狂歡之後一地雞毛:廣州前最大P2P老板劉誌軍被執行逮捕

從2012年到2015年,P2P網貸行業經歷了爆發式的增長,運營平臺數量在3年時間里翻了22倍。然而繁榮的背後已危機四伏,2015年之後,大規模洗牌席卷網貸行業,提現困難、擠兌、倒閉、跑路……一時蔚為奇觀。

2015年春節前,廣州紅極一時的老牌P2P平臺盛融在線開始限制提現,平臺出現擠兌。2015年4月底,該平臺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被廣州市公安局白雲區分區刑事立案。近日,廣州市法院公告稱,“本院受理的(2016)粵0111刑初1987號被告人劉誌軍、李慧君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一案,經我院決定,被告人劉誌軍已於2017年3月10日被執行逮捕。”

由此,盛融在線一案在兩年後終歸定性。這兩年間,整個網貸行業也經歷了由草莽到法治,由無序到監管的蛻變。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2月底,正常運營的網貸平臺數量已經下降至2335家。

多米諾骨牌的坍塌

盛融在線是廣州誌科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誌科電商”)旗下的P2P平臺。2015年2月10日,盛融在線發布的一則公告稱“春節期間只處理5萬元以下提現”,而在此之前,就有投資者在社區上抱怨提現時收不到短信驗證碼。由於多數投資者均遇到了該問題,恐慌迅速蔓延,再加上年關將至很多人急需用錢,平臺開始出現擠兌。

事實上,本報早在2012年7月份就曾經報道過該平臺涉嫌自融:劉誌軍涉嫌以tonyliu的身份在該平臺發布借款項目。據網貸之家對盛融在線的數據統計,tonyliu在近三個月內的單月借款範圍都名列盛融在線的前兩位。同時,也有業內人士猜測,除了tonyliu以外,劉誌軍或有其他馬甲。

當時,在監管空白的背景下,自融、資金池幾乎是行業內非常普遍的做法。

春節後,盛融在線在劉誌軍和其平臺投資者的斡旋下尋求與廣州另一家P2P公司好又貸進行重組。但由於股權占比等的諸多分歧,好又貸與盛融在線的整合最終“胎死腹中”。

2015年3月30日,劉誌軍與幾名投資人合夥成立新“盛融”,劉誌軍寄希望於通過新“盛融”開新標扭轉乾坤,但新平臺進展並不順利,據媒體報道,從成交量方面看,從2015年3月30日至4月26日,新盛融在線成交量僅為約558.56萬元。2015年4月底,該平臺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被廣州市公安局白雲區分區刑事立案。

根據當時由大額投資者臨時組成的投委會統計:盛融在線涉及的總待收金額是4億元左右,但切實的壞賬只有3000萬元,而這3000萬的壞賬最後釀成投資者失控。

廣東南方金融創新研究院秘書長徐北對本報說,盛融在線一案目前已告一段落,後續的發展還有待觀察,如今問題的關鍵在於受害人損失能否得到有效追償。

“對於整個行業來說,這是一個警示,所有的網貸平臺都要步入合規合法經營的正軌。”他說。

網貸行業“下半場”

2015年是網貸行業大規模洗牌的前夜,自2015年底《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下稱《征求意見稿》)出臺後,隨之而來的種種監管政策促使行業加速優勝劣汰,正常運營平臺數量大幅度下降。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正常運營平臺數量下降為2448家,2017年2月底更是進一步下降至2335家。

退出的平臺包括停業、轉型、跑路、提現困難、經偵介入5種類型,而後三者通常被稱之為“問題平臺”。

2016年8月24日銀監會等多部委發布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同時2016年4月開始一場力度空前的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如火如荼地展開,一系列的監管條例對於不合規的平臺形成巨大的沖擊,網貸之家的監測顯示:2016年1月、5月、6月、7月、8月成為了停業及問題平臺集中爆發的月份,這5個月單月爆發的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均超過150家,5個月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達到了949家,占2016年全年累計數量的比例為54.51%。

比如,2016年8月底,因關聯公司國陽財富“爆雷”而“躺槍”的國誠金融遭遇出借人擠兌,在2016年8月22日-9月19日累計收到出借人1.2億元提現申請,截至9月20日,國誠金融已完成線上打款1億余元。由於不堪出借人的擠兌,國誠金融發布《致所有投資人的緊急公開信》,稱公司抵擋不住短期內大規模的擠兌提現,決定即日起啟動緊急臨時應對方案,對於出借人的提現予以限制。

與盛融在線如出一轍,提現困難型問題平臺,多數為自融平臺。平臺充當運營公司自身或者關聯公司的“資金池”,或者無力墊付的平臺采用自融方式,借新償舊。而自融或多或少涉及到期限錯配,一旦發生擠兌,平臺資金鏈極易斷裂而爆發問題事件。

相比提現困難,跑路的行為更加惡劣,挑戰行業的底線。2017年春節剛過,浙聯儲官網出現一份平臺控制人的公告,公告稱該平臺出現逾期等情況,宣布兌付問題爆發,同時有投資者在浙聯儲群里反映平臺老板全款逃跑無法聯系。

平臺跑路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指經營不善、資金鏈斷裂進而逃避責任引發跑路;二是平臺設立初期的目的就是不單純的,以詐騙為目的實施偽P2P網貸平臺運營,時刻準備著攜款潛逃。

在問題平臺中,也存在經偵主動介入的情況。2016年5月20日,惠州市公安局惠城區分局根據群眾舉報,經過前期的摸查工作查處了一宗涉嫌網上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涉案公司名稱為廣東匯融投資股份公司(旗下的網貸平臺為e速貸),2016年5月30日法人代表簡某某以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逮捕,e速貸事件中共有11名犯罪嫌疑人被依法執行逮捕。e速貸,2010年9月2日上線,註冊資本9250萬元,實繳資金5000萬元。截至2016年5月20日,e速貸待還金額為9.76億元。根據惠州市公安局惠城分局的起訴意見書顯示,e速貸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挪用資金以及擅自發行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972

一地雞毛正是滿地機會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op5.html

    今天,股市似乎把各方都打悶了。

    有位朋友發來一則段子:

    “散戶尷尬了:持幣的不知道怎麽買,持股的不知道怎麽賣。持幣的,買強勢股吧,怕補跌;買超跌股吧,怕繼續跌。持股的,賣了吧,怕反彈;不賣吧,怕繼續跌。主力尷尬了:操控股票吧,怕被查;不去控盤吧,怕股票像墻頭草隨大盤一直陰跌,也出不了貨。管理層也尷尬了:不去管吧,一路跌;稍微管一下吧,跌的更厲害。反正現在弄得一地雞毛了,這場面如何收拾?”

    “你說,搞得一地雞毛了這股票還怎麽做啊?”這朋友似乎哭喪著臉問。

    “該怎麽做還怎麽做。”我答。

    股票是什麽?是資產,而資產的價值是不會因市場的波動而改變的。比如,朋友的段子涉及到三個方面(管理層不作為;主力操控失靈;散戶恐慌性蔓延),其實,這些都只不過是引發市場波動的因素而已,任憑哪個方面怎麽折騰,都不會影響股票的價值,任何一只股票該怎樣還怎樣,最終都將回歸價值。這樣的話,如果你認為自己手上的股票仍有潛力,或者看到某只股票已經物有所值而想買,或者發現更有價值的股票可調換,那眼下市場一地雞毛不正是滿地機會嗎?人家尷尬不尷尬管你什麽事?只要你自己不尷尬就是了。

    “這倒是!”朋友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960

互聯網+醫療租賃“模式創新”身後一地雞毛,遠程視界套住千家公立醫院

“河南有176家公立醫院受騙。”

“河北省有72家醫院和遠程視界合作。”

“新疆30多家醫院已經聯合起來告遠程視界詐騙。”

8月13日,來自黑龍江、河北、內蒙古、湖南、陜西等地的十多位縣級醫院院長來到北京遠程視界集團最新的辦公地址益園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幾個月前,這家公司還擁有員工近5000人,子公司63家。

如今,整整一層辦公室只有兩名前臺和零零散散來討薪的離職員工。一位前臺人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全部都在這了,就我們倆。”

來自全國各地十余位縣級醫院院長來到北京遠程視界

與此同時,記者還了解到,幾乎每天都有融資租賃公司起訴公立醫院的的民事案件和仲裁在各地開庭。全國因遠程視界模式欠下租賃公司巨額債務的醫院有近千家,絕大部分都是縣級二甲公立醫院,是當地醫療衛生工作的支柱。

四川一家縣人民醫院相關人士稱:“我們欠了7000多萬元設備租賃款,按一年收入1000萬元,要不吃不喝10年才能還清。”

“說好的設備都沒到,我們簽了一個億的設備,一年毛利潤才1000多萬。”黑龍江一家縣中醫院院長李翔(化名)告訴記者。“遠程視界開始承諾的很好,說不用我們掏一分錢,從來沒提融資租賃的事。”

不少醫院至今也沒搞清楚,為什麽會突然背上幾百萬到數億元的債務。

第一財經記者根據裁判文書網公開的判決結果,統計了遠程視界、醫院與租賃公司三方糾紛的31個判例,其中只有一例是醫院勝訴,其他均以醫院敗訴或認賠了結。

記者了解到,許多醫院的基本賬戶都被租賃公司申請凍結,發放工資、采購藥品等正常運營行為受到威脅。

自去年底,已有四川、北京、河南等多地衛計委下達通知,要求排查上報本地醫療機構和遠程視界合作的情況。

來自北京計生委的通知

記者獲得的公安部經偵局向各省級經偵總隊下發的通知顯示,“經初步核查,2015年至2017年間,北京遠程公司及其關聯公司以協同醫療示範工程、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名義,與多地醫院開展融資租賃業務合作……因遠程未按約墊付租金,引發大量民事訴訟,醫療秩序受到嚴重影響。”

截至目前,公安部對遠程視界案尚未定性,案件仍在核查階段。

快速崛起的互聯網+醫療巨頭

北京遠程視界集團成立於2013年1月,創始人韓春善醫藥銷售出身,根據官網資料,其擔任過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特邀理事、中國醫藥物資協會副會長等職務。

短短兩三年時間里,遠程視界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醫療設備銷售商。公司從最開始只有眼科業務逐步擴展到心腦血管、腫瘤、婦科、耳鼻喉、呼吸、中醫及護理等等9門學科。2016年就實現年收入60億元,納稅6億元。

遠程視界的官網首頁

“遠程視界剛成立的時候,商業模式很創新。”一位醫療租賃上市公司高管陳萍(化名)對記者表示,“那時候大家都在想怎麽讓醫療資源下沈,這事確實很難。”

遠程視界的發展恰逢互聯網創業高潮和分級診療政策出臺。用互聯網技術解決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看病難看病貴的概念立即吸引了資本的關註。2016年6月,中金公司、漢富資本對遠程視界進行了一輪8.8億元投資。

2017年,上市公司中珠醫療(600568.SH)與銀河生物(000806.SZ)先後拋來橄欖枝。去年4月,中珠醫療停牌,擬100%收購遠程視界的腫瘤和心血管板塊。不過,最後價格沒有談攏。

隨後,銀河生物又計劃以60億元估值收購遠程視界心血管子公司66%的股權,並且向遠程視界打去了3億元訂金。直到今年6月,銀河生物還在更新收購的進展。

遠程視界既不生產設備,也不投入資金,使得醫療設備銷售行業都面臨顛覆。遠程視界是怎麽做到的呢?

靠的是一種所謂醫聯體O2O商業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遠程視界與醫院和融資租賃公司簽訂了三方合同,融資租賃公司作為出資方,資金到達遠程視界的賬戶上,再由遠程視界去購買設備,發貨給醫院,在這一模式下,醫院需要承擔的租金則全部由遠程視界擔保墊付。醫院不用掏一分錢,只要提供場地,五年後就坐擁昂貴的設備和成熟的科室。不過,在這個過程中,由遠程視界所購買的設備價格往往大幅度高於市場價格。

根據協議,遠程視界還負責去收集患者,甚至報銷醫保之外的治療費用。公司只要求,事成之後跟醫院分成新增的收入。

“他們就占我們一個地方,承諾醫院零風險,我們覺得就算不賺錢也培養了人才,5年以後設備還歸醫院。”陜西寶雞一家縣級醫院院長向第一財經記者回憶說。

“一個病人心臟介入手術要4萬元,跟遠程合作只要花兩萬,能讓我們這里30萬人口受益,當時是很想引進這個項目。”湖南株洲淥口區中醫院蔡院長告訴記者。

公開資料顯示,遠程視界還承辦和資助了各種頂級醫療行業會議以打消醫院的疑慮,這些會議的最後流程通常是,遠程視界揭牌設立公益基金,或者舉行向醫院捐款的儀式。

據官方網站資料,2015年8月,遠程視界與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下稱“福利基金會”)發起“集善·遠程視界”專項基金,並參與了後者發起的“集善扶貧健康行”公益項目。

打著福利基金會和扶貧辦的旗號,遠程視界在20多個省會城市舉辦巡回活動,邀請國家和當地衛計委領導,同仁醫院、阜外醫院等多家北京三甲醫院代表,以及其他國內頂級醫療專家演講,推介遠程視界的模式和業務。

當地基層醫院和醫藥代理商都會受邀參加這些活動。

“在我們這小地方,這些專家教授就跟神一樣。之前他們(遠程視界)天天給我的電話我都不信,但那次會議之後,我就開始相信了。”遠程視界在河南地區的一位代理商曹先生告訴記者。他在繳納3萬元代理費後,享有遠程視界在本地醫院的代理權。

像曹先生這樣的代理商,全國還有4000多位,按照省、市、縣、院分級,他們向遠程視界繳納的代理費少則數萬元,最多的達400多萬元。

有資料顯示,2017年4月遠程視界被中國中小企業協會信用管理中心等機構評為的“行業十大信用品牌”;同年5月,韓春善被中國商業創新大會授予“中國品牌建設優秀人物”;同年6月,公司在中國醫生集團大會上榮獲“2017中國醫療創新團隊獎”……

醫療界神話轟然倒塌

據公司官網資料,2018年1月30日,遠程視界帶著空軍總醫院、航天總醫院的專家在江西省宜黃縣衛計委會議室舉辦了“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培訓會”。這成為了遠程視界最後一次公開活動。

從今年1月開始,公司徹底停發工資,員工成批離職。同時,融資租賃公司、代理商、設備商、醫院蜂擁而至,遠程視界資產被法院強制執行,韓春善個人股權遭凍結,針對公司的訴訟案件鋪天蓋地。

從榮譽巔峰到一地雞毛仿佛是一夜之間。

“遠程從頭到尾就是玩資本運作,靠代理商的關系,用公立醫院的名聲,套租賃公司的錢,讓這三方來圍著他轉,這是個很高明的手段。”已從遠程視界離職的前員工方澤(化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問題的苗頭早已出現,2017年年初,遠程視界資金鏈驟緊。公司以籌備上市要封賬為理由,不再支付設備租金,不再向北京醫生專家支付報酬,代理商和員工的獎金更是扣住不發。

“頭兩年還不錯,設備也到了,他們(遠程視界)支付了租賃款,承諾設備給免費使用,”2014年起與公司合作的河北承德平泉市醫院的王院長說,“2017年下半年開始不行了,耳鼻喉診療臺遲遲到不了,專家也沒有過來。”

實際上,同仁醫院、安貞醫院、阜外醫院、宣武醫院等多家北京大醫院都在去年先後與遠程視界終止了合作。

“北京專家的報酬開頭還給一些,後來就欠著,可能欠同仁醫院有兩三千萬元。”方澤說,“一些醫院拒絕合作以後,公司又不斷找新的三甲醫院來接手。”

資金吃緊並沒有讓遠程視界放慢腳步,公司反而變本加厲,深入區縣跑馬圈地,加速從融資租賃公司套取資金。

“我們到現在一毛錢設備都沒看到。為了放設備,把一棟樓都裝修好了,還掏錢送醫生到阜外醫院去培訓,結果回來沒有設備,做不了手術。”前述湖南縣級醫院蔡院長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該醫院於2017年4月與遠程視界簽約心血管項目,設備總金額約3000萬元。可一個月後,遠程視界就稱資金鏈出現問題,拒絕支付租金和發貨。

前述黑龍江醫院也在去年簽約遠程視界,腦卒中、耳鼻喉兩項設備款一共4930萬元。

“我們按照公司的要求建好了場地,結果只收到了一個聯想牌的低端電腦和里面一些軟件。遠程說資金鏈斷裂了,不給交租金。”院長李翔告訴記者,租賃公司隨之申請凍結了醫院賬戶,要求醫院承擔每個月150萬元的租金。

迫於租賃公司、醫院、代理商的壓力,遠程視界今年頻頻發布澄清公告。

5月25日,遠程視界發布《北京遠程視界集團股東調集資金解決問題》,承認了資金鏈緊張,但表示“出現還款困難的醫院僅約60家,經過磋商,已經解決了八成以上的設備租賃公司和醫院出現的逾期問題。”

7月5日,遠程視界宣布組成臨時股東管委會以清查和處分公司資產。大股東、董事長韓春善出局,副董事長曲明光任管委會主任委員,其他成員除了公司員工持股平臺,還有多家知名投資機構,如杉杉股份(600884.SH)控股的穗甬控股有限公司、國開行旗下的國開科技創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等等。

與此同時,銀河生物也宣告終止收購遠程視界子公司。根據公司公告,此前銀河生物支付給遠程視界的3億元收購訂金存在退不回來的風險。

把遠程視界從租賃公司套取的資金、代理商代理費、醫院回款、供應商欠款以及中小股東的投資款統統加起來,遠程視界吸納的資金在百億元級,這些錢都去哪了呢?

8月15日,遠程視界因為拖欠租金,於北京益園的最後一處辦公地也被物業關閉。

遠程視界公司在北京益園最後一處辦公場地,空無一人,只剩一張子公司板塊的名單

醫院、租賃誰來背鍋?

遠程視界關門大吉了,卻留下一片狼藉。

究竟有多少家醫院卷入其中還沒有準確的數據。遠程視界方面稱,共與全國700余家醫院合作融資租賃項目。方澤估計在1200家以上,而另一位前遠程視界員工湯哲(化名)則認為有900多家。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了解到,遠程視界在每個地區運營時,通常會選擇幾家醫院進行試點,保證設備、專家供應,然後將周邊醫院帶來參觀考察,因此,與其合作的醫院往往是連群成片。

多位醫院院長向記者提供了一份表格,統計了442家與遠程視界簽了三方設備采購合同但設備未到位的醫院,涉及六個科室,總金額高達63.1億元。

他們絕大部分是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等縣級公立醫院,也有少數地市級醫院。2014、2015年簽約的醫院大部分能收到設備,但是從2016年開始,形勢突然扭轉。442家醫院中,沒有設備或者設備不到位的占85%。

由於公司未按承諾向租賃公司支付租金,公司合作的38家租賃公司紛紛來到醫院索債。大量醫院的基本賬戶被凍結,幾乎每天都有租賃公司起訴醫院的案例發生。

按照租賃合同,醫院是承租人,租賃公司是出租人,遠程視界是設備供應方。租賃公司將設備款打到遠程視界賬上,遠程視界采購設備送到醫院。雖然遠程視界承擔無限連帶擔保責任,但表面上,醫院仍是第一還款責任人。

“我們現在天天忙著訴訟保全,把遠程和醫院都訴了。”華北一家租賃公司醫療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雖然醫院吃啞巴虧,但醫院有還款實力,現在只能通過醫院解決。”

記者梳理公開判例顯示,多數裁定都沒有采納醫院提供的遠程視界承諾墊付的證據和理由,僅以租賃合同判醫院敗訴。根據合同約定,這類案件都是在租賃公司所在地審理或仲裁。

大成律師事務所律師楊舒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法院支持了租賃公司的訴求,因為租賃公司擬定的格式合同內容對醫院非常不利,很多醫院在沒有收到設備的情況下,都被要求簽了收貨確認書。如果只是民事訴訟和仲裁,醫院基本上會是敗訴方。”

她認為,如果遠程視界不能被定性為詐騙,就只能按照民事裁決硬著頭皮執行,這將給國有資產帶來很大的損失。

目前,警方尚未對遠程視界公司相關人員采取強制措施。7月6日,北京市公安局豐臺分局在接受遠程視界合同詐騙報案後,認為沒有犯罪事實發生,決定不予立案。

“遠程視界在簽署合同之初就沒有履約的誠意,根本沒有為設備購買做任何準備。雖然前期鋪墊階段有過成功案例,但這類似於龐氏騙局,欺詐的成分更多。”北京隆安律師事務所律師李維強認為。

而第一財經記者獲得的某地警方調查結果顯示,供貨廠家並沒有收到遠程視界發來的供貨合同,既沒有收到定金,也沒有訂單。

一家被遠程視界拖欠了數百萬元設備款的眼科設備廠商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一般而言,只有設備到達醫院並調試好能夠運行以後,設備商才能收第一筆錢,尾款之後再結清。

然而,所有醫院都是在合同簽署的當天就開始計算設備租金,即使是在設備沒有到位、沒有產生收入的情況下。在多個案件的庭審中,遠程視界和租賃公司都無法提供設備的唯一序列號、發票,以及進口設備的報關單。

“醫院都是做業務,對怎麽搞金融不太懂,被蒙騙以後,就一步一步套進去了。”寧夏青銅峽市人民醫院杜院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記者調查發現,遠程視界模式即使在租賃行業里都屬於創新業務。這種創新中,風險控制環節大大削弱。有了公立醫院信用和明星企業的光環,租賃公司的盡職調查流程形同虛設,放款十分輕率。

前述租賃公司人士介紹,租賃公司都是跨地做業務,業務人員在醫院可能就待一個多小時,很難真正掌握醫院的運營情況。

“都知道遠程在玩資本運作,沒想到有一天就玩不動了。”該租賃公司人士表示,“我們主要是看遠程的資質,他體量很大,覺得跟他玩十個億肯定沒問題,終端又是公立醫院。”

遠程視界前員工湯哲告訴記者:“我們任務是把租賃公司業務員吃吃喝喝伺候好了,然後送上飛機走,完全沒有做調研,只是走過場。如果病床很空,租賃公司會建議把其他病床病人集中起來,方便拍照。實際上遠程的項目90%都是不合格的。”

來自多方采訪對象都向記者透露,遠程視界為了盡可能從租賃公司套取更多資金,會修改醫院的財務報表,虛增收入。

按照融資租賃行業的要求,放款額度一般是在醫院年收入的20%-35%。但實際上,絕大部分醫院都超過這個比例,並且存在多頭借款的情形。

對於租賃公司和遠程視界之間是否存在私下合作,浙江康安租賃(835319.OC)總經理範衛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租賃公司是真正的損失方,沒有動機跟遠程勾結套自己的錢。如果設備沒到,醫院挺冤,但也很無奈。”

範衛強介紹,遠程視界模式非常創新,公司2016年底發現公司在替醫院墊付租金的情況後,及時停止了與遠程視界合作。目前,康安租賃涉及的案件大部分是和醫院進行司法調解,有的會根據醫院的還款能力將3年租賃期展期至5年。

(記者馬曉華對本文亦有貢獻)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黃向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474

1.3億理財未追回董事長又失聯,斯太爾一地雞毛如何收場

斯太爾不翼而飛的1.3億元理財資金還未追回,剛剛上任不足一個月的董事長也不見了。

8月20日晚間,斯太爾(000760.SZ)發布公告稱,公司無法與董事長李曉振取得聯系。截至公告時,公司也尚未能了解到李曉振失聯的具體原因。對於李曉振的失聯,斯太爾內部人士對記者透露此前未有預兆,公告前兩日公司才無法與其取得聯系。

年初以來,斯太爾管理層動蕩,公司總經理、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等相繼離職,財務總監一職至今空懸。且因債務糾紛,16個銀行賬戶遭凍結,涉及資金1.88億元,幾乎為斯太爾及其子公司全部銀行賬戶余額。

董事長上任一月失聯

“公司也是最近兩天突然聯系不上他(李曉振)的,沒什麽特別的預兆。”8月21日,距離斯太爾披露李曉振失聯已過去24小時,該公司一內部人士對記者透露,到目前為止公司未能聯系上李曉振,李本人也未與公司聯絡。而在不到一個月前,李曉振剛剛成為斯太爾董事長。

7月27日,斯太爾召開董事會,選舉李曉振為公司第九屆董事會董事長,自此,李曉振也成為斯太爾新的法定代表人。根據斯太爾披露,李曉振出生於1981年,本科學歷,歷任東營軍泰化工廠業務部副經理、業務部經理,斯太爾第一大股東英達鋼構的監事、副總經理,在上任董事長之前,也是斯太爾的董事。

記者發現,關於斯太爾這位80後董事長,可查的信息並不多。天眼查的工商變更記錄透露出,李曉振曾是英達鋼構的兩位自然人股東之一,2017年6月,其將股份轉讓予煙臺鵬坤投資中心,後者目前持有英達鋼構49%的股權(剩下51%的部分由馮文傑持有)。李曉振名下公司並不算多,比較關鍵的是一家煙臺公司——昆華投資,他和高立勇分別持有99%、1%的股份,而高立用正是斯太爾上一任董事長。

此前的7月2日,斯太爾稱,高立用因個人身體原因,申請辭去公司董事、董事長等多個職務。辭任後,高立用不再擔任斯太爾公司任何職務,這距離其成為斯太爾董事長剛剛過去半年。

年初以來,斯太爾管理層動蕩,公司總經理、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監事會主席、董事長、財務總監等均相繼多輪離職。

1月23日,高立用被選為斯太爾董事長、法人代表,並代理董秘一職。同時,商清被選為總經理,王茜被選為監事會主席。6月23日,任職剛剛半年,商清即辭職,由剛剛成為斯太爾董秘兩個月的王誌喆接替。自此,王誌喆一直兼任總經理、董秘雙職。

就在王誌喆成為斯太爾董秘前,斯太爾財務總監姚炯、證券事務代表馮永飛辭職,兩人辭職前,斯太爾2017年年報剛被審計機構出具了“保留意見”。在此之後,公司雖然找人接替了馮永飛,但財務總監職位卻一直空懸,無人正式“認領”。

2018年半年報披露在即,財務總監仍空缺,上述斯太爾人士稱,目前公司有人在代理相關工作,只是尚未正式聘任,當記者詢問由誰代理,為何一直不正式聘任,該人士則拒絕透露。

上述人士承認目前公司問題不少,人心惶惶、離職不斷。但被問及公司是否有相關措施時,其只稱“並不清楚,半年報要出了,到時候看吧。”

斯太爾的人事動蕩背後,是公司難以解決的債務旋渦。

記者據公司公告梳理,因債務糾紛及貸款逾期,2018年年初至今,斯太爾已有16個銀行賬戶遭到凍結,累計凍結資金1.88億元,占公司及子公司賬戶余額的99.76%。截至目前,斯太爾及其子公司已被多家債權機構告上法庭。且今年5月,斯太爾自曝公司斥資1.3億元購買的國通信托產品按約提前終止,但1.3億元本金不翼而飛,陷入“羅生門”。

德隆舊部炒殼失利

實際上,近年來斯太爾業績常年灰暗,2014年至今一直處於虧盈交替狀態,直到2017年虧損1.69億元,被審計機構出具非標意見。2018年其中期業績預告更顯示,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將虧損1.4億元,同比下降216.2%。而這一切的困境,自英達鋼構入主就早有預兆。

2012年,斯太爾尚名博盈投資,正處於虧損的邊緣。當年11月,博盈投資並購賣殼,以4.77元/股向英達鋼構和矽谷天堂旗下天津恒豐,以及四家國內PE機構長沙澤洺、長沙澤瑞(已更名“珠海潤霖”)、寧波貝鑫、寧波理瑞定增15億元,收購梧桐矽谷所控股的——奧地利斯太爾動力(Steyr Motors)全部資產。

就當時披露的資料來看,上述四家PE被外界認為系“德隆系”舊部操盤。定增預案顯示,來自長沙的兩家PE當時委托代表江發明,是素有“德隆遺孤”之稱的湖南湘暉置業有限公司(已更名為“湖南華鴻投資咨詢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而寧波兩家PE當時委托代表是朱曉紅,朱曉紅現為*ST德奧大股東梧桐翔宇的股東之一,梧桐翔宇則存有更多“德隆系”舊部的身影,與梧桐矽谷關系密切。(詳見第一財經4月19日報道《德奧通航資金鏈臨危再曝巨虧,“德隆系”老套路又陷滑鐵盧》)

有接近“德隆系”舊部的人士曾向記者透露,“德隆系”原本的打算是找殼裝資產再做股權融資,但2015年“股災”後市場和監管大變,“德隆系”套路也陷入困境,操盤的上市公司或多或少出現了造血難題,這也使得“德隆系”自身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被套其中,開始與諸多合夥人走向分歧。

在英達鋼構攜手德隆舊部入局斯太爾之後,英達鋼構給出的業績對賭承諾是2014年~2016年扣非凈利潤不低於2.3億元、3.4億元、6.1億元。但實際情況是,這三年斯太爾扣非後凈利潤分別為666萬元、-2.11億元、1384萬元,均未完成對賭承諾。不僅如此,英達鋼構至今尚未支付2016年的業績補償款4.86億元,斯太爾已將其告上法庭,一審勝訴。

但即便如此,英達鋼構也很可能並無能力支付4.86億元的補償款。該公司一季報顯示,其持有斯太爾的1.18億股已全部質押,且已陷入爆倉或違約之中。

2月14日,斯太爾公告,英達鋼構曾將8959萬股限售股質押給財通證券,到期日為2017年9月15日,但英達鋼構一直未曾償還款項,財通證券已向法院訴訟。類似的是,2017年3月29日,英達鋼構將其持有的2780萬股限售股質押給財達證券,融資1.63億元,已於今年5月底爆倉被訴至法院,且財達證券希望,斯太爾將這部分股票予以解除限售。

在英達鋼構與斯太爾因業績承諾內訌之時,同時進入的PE早已在謀劃套現離場。2013年通過定增進入的矽谷天堂及四家“德隆系”PE,總共持股3.2億股,並購之初並未與英達鋼構一同承擔業績承諾,但股份鎖定3年。

2016年12月10日,3年限售期結束。同年12月29日,矽谷天堂即披露將清倉減持斯太爾587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7.44%;寧波理瑞則稱將減持不超過80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01%。

與此同時,四家“德隆系”PE股東自2017年以來就曾先後與中科迪高、上海圖賽、中銀九方商討股權協議轉讓,但均以流產告終。今年3月20日,斯太爾再度公告,四家PE股東與剛剛成立20天的眾誠泰業簽署了《股權轉讓意向書》,擬以9.5元/股,轉讓共計約1.98億股(占斯太爾總股本的25.1%),若轉讓完成,斯太爾將再次易主。但隨後的3月28日,斯太爾又公告,因寧波貝鑫陷入民間借貸糾紛,轉讓失敗。

轉讓股權失敗,寧波貝鑫甚至不惜違規違規操作,減持套現。斯太爾7月28日公告,2017年10月27日以來,寧波貝鑫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共減持公司股份1490.43萬股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93%,合計成交金額8045.19萬元。在減持股份中,有15萬股系違規減持,寧波貝鑫稱,是因相關操作人員因不熟悉有關法律法規,在減持期限到期後誤操作造成。8月3日,斯太爾披露,寧波貝鑫再度以“已長期持有股票,為保證投資人的投資權益”為理由,稱將減持2315.53萬股。

而記者據公告梳理估算,截至目前,珠海潤霖、寧波貝鑫、寧波理瑞這三家PE已通過二級市場和大宗交易合計減持斯太爾近6596萬股,而未曾減持的長沙澤洺也已將其持有的斯太爾股份全部質押。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黃向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556

精心打磨產品的程維哪去了,被資本裹挾的滴滴留下一地雞毛

接連兩起順風車人命案讓滴滴淪為輿論炮轟的焦點。作為滴滴出行創始人、董事長兼CEO的程維和滴滴出行總裁的柳青,也沒能逃過這一波聲討。

社會最大的批評聲音在於,滴滴太過於重利,失去了做產品的本性,才會“創造”出順風車這樣存在重大隱患的產品。

樂清順風車乘客遇害案發生半個月前,程維在聯想之星十周年大會上談到創業時說,這幾年商業價值或者商業競爭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用戶價值。“主要是因為互聯網早期連接構建平臺的打法已經比較成熟了,大家的方法論都差不多,同質化競爭嚴重,所以資本開始在扭曲用戶價值。”

而滴滴這幾年在資本裹挾下的快速發展,何嘗不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讓渡了用戶價值?

消失的產品經理程維

創業之初,程維可以說是一個苦心打磨產品的產品經理。

美團點評CEO王興和程維很早就有過交集。當程維還只是支付寶商戶事業部的一名員工時,他負責對接美團事宜,與王興有過接觸。

5年前,從阿里出來創業的程維拿著第一版“滴滴打車”給王興看。王興說,“這個產品的設計流程太垃圾”,並給出修改意見。這成就了後來互聯網界的一個勵誌故事。

在2015年5月的一場創業分享會上,程維說,是王興的一句“垃圾”罵醒了他,讓滴滴走上了精心打磨產品的道路。

其實,即使到現在,程維出來談滴滴的時候還是習慣宣傳公司產品是如何為用戶考慮的。在8月9日的聯想之星十周年大會上,程維透露滴滴內部有個“三棱鏡”,其中最核心的是用戶價值,而另外兩個是商業價值和組織建設。

在程維看來,滴滴總是在不斷思考用戶還有哪些需求沒有被滿足,不管是通過技術的進步,還是模式的探索,創造性地解決用戶的問題,滿足用戶的需求。他認為,最終這個市場衡量所有企業價值的尺子就是企業能創造的用戶價值,而滴滴的價值本質上是幫助大家出行節約了時間,提供了服務增值。

只是對於公眾來說,程維這幾年在滴滴里面的產品經理形象越來越淡。最直接的原因是,滴滴如今的業務已經太過繁雜。

作為一家在互聯網巨頭的影子下走出來的創業公司,如今的滴滴成為不少移動出行領域創業者無法躲避的“陰影”。

滴滴的業務拓展速度實在太快。要知道,2015年2月中旬,滴滴宣布與快的合並的時候,這兩家公司還只涉及出租車和專車兩個業務,但等到2015年9月,滴滴已經擁有出租車、專車、快車、順風車、代駕5條成熟產品線。

“今年(2015年)以來,每兩個月我們推出一項業務,在每項業務推出的一個月之內,我們都成為了行業里絕對領先品牌和份額的第一。”程維此前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這樣解釋。

創業6年估值800億美元,縱觀中國的互聯網發展歷程,似乎也沒幾家互聯網公司有滴滴這麽令人驚嘆的成長史。

共享經濟刮起的狂風巨浪滲透到了各行各業,然而重資產的共享行業需要燒錢、砸錢,在這個盈利模式還未清晰的行業里,每年有上百家企業成為死亡名單里的一員。以至於有的時候,程維自己也會忍不住對柳青感慨,“我們是身在刀山火海里的一家公司”。

競爭是程維在過去三四年最為強烈的感受,不僅是同為創業者的競爭對象,還有來自互聯網巨頭們的壓力。而當下,已經成為巨頭之後的滴滴,需要面臨的是比競爭更為可怕的——來自用戶的千夫所指。

在過去6年的時間里,滴滴內部有二三十個業務單元在運作,有很多成功的經驗,也積累了很多失敗的教訓。程維至今還覺得創業者是最不容易的一群人,就像推開一扇門,外面是漆黑一片,那條路是不清晰的,要時時刻刻一邊摸索,一邊認知,一邊修正。

只是在兩條人命面前,公眾似乎不再願意給滴滴一邊開車一邊換輪胎的機會。

被資本裹挾的無奈

合並快的、收購Uber中國業務,滴滴是這一波移動互聯網出行創業浪潮中最大的幸運兒。

而這一連串的挑戰中,滴滴的終極大招是憑借融資多次擊敗對手。在資本市場方面,柳青絕對是滴滴的功臣。

2002年,柳青加入高盛(亞洲)集團投資銀行部負責“分析員工作”,2004年轉投直接投資部工作,2008年晉升為執行董事,2012年,晉升為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亞太區董事總經理後,柳青成為高盛歷史上最年輕的董事總經理之一。

2013年9月和2014年6月,柳青曾兩次以投資人的身份接觸過滴滴打車。而最終的結果是2014年7月28日,柳青被證實加盟滴滴打車,出任首席運營官(COO)一職。2015年2月,柳青升任滴滴總裁。

隨著柳青的加盟,滴滴的融資消息不斷傳出。

2016年滴滴出行在一輪融資中籌集了70億美元資金,獲得了包括蘋果在內的多位強大盟友,以此抵擋Uber當時在中國的競爭。

“和平是打出來的,不是談出來的!”滴滴早期投資人朱嘯虎稱,談和的籌碼越來越高,沒有這些籌碼連談和的資格都沒有,所以團隊的融資能力極其重要。

在程維看來,滴滴構建的是移動出行生態體系,這是一個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事情,本身需要大量的資金來支持技術和各業務線的發展。

“在個人移動出行的各細分領域永遠都會有競爭的,但是在一站式全平臺目前除了滴滴沒有人能做這個事情。不是任何人都有喊出‘我要做一站式全平臺’的底氣的,而底氣之一就是資本,沒有資本的底氣很難喊出做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平臺。”柳青此前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這樣解釋道。

在與Uber競爭的關鍵時期,柳青曾表示,“是不是繼續融資還是一個問號,我們要看花不花得出去,不差錢。但是有一些投資人我們會吸收他,目的不是為了融資,而是為了戰略上的配合。”

只不過,這些海量的資金大多數被滴滴和Uber用在了當時高額補貼的價格戰上。程維也曾表示,滴滴一年花費40億美元進行“市場培育”。而Uber創始人卡蘭尼克(TravisKalanick)此前透露的數據是,2015年Uber在中國市場虧損超過10億美元,並準備把在全球其他市場的盈利都補貼到中國市場上。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不管是專車、快車、順風車還是巴士,滴滴其實都是這些市場的後來者。擁有資本加持的滴滴更習慣以海量補貼的方式開路,將競爭對手擠出去之後,再開始精耕細作。

而這背後業務也逃不開資本的要求,不斷下註的資本需要滴滴講出一個又一個故事,才能撐起越發高漲的估值盤子。

和Uber中國業務合並之後,滴滴在中國的互聯網出行市場已經成為了絕對的霸主。那個時間點,滴滴將眼光投向了海外市場。

原因也很好理解,雖然在中國本土極具體量,但在政策紅線邊緣遊走了幾年終於拿到“名分”之後,合法的滴滴專車業務由於網約車新政細框定的太多限制,已經沒有太多想象空間。

於是,國際化成了當下滴滴必須走的一步。在最為核心的專車業務遭遇成長天花板之後,出海對於一個高估值的互聯網公司而言可以算是一個不錯的成長性故事。

但不同於Uber的直接深入當地拓展市場,滴滴更偏愛通過股權投資進入其他海外市場的曲線出海方式。在投資聚焦歐非地區的移動出行企業Taxify之前,滴滴已經先後戰略投資了新加坡Grab、美國Lyft、印度Ola和巴西99等海外創業公司。

程維指出,創業者必須是一個充滿敬畏之心的人。因為僅僅有無畏和樂觀必然倒在路上,內心還要敬畏,敬畏用戶,敬畏傳統行業,敬畏一切,你才可能走得遠。

但到底要走多遠才夠遠?

如今的程維認為他和當下眾多的眾多創業者一樣,都走在這樣一條道路上。這條路就像哥倫布航海一樣,並不知道遠方一定有一個彼岸,有可能只是駛向了迷霧,駛向了黑暗之中。“也沒有說一個港口,一個IPO,或者說市值一萬億,它就到了一個終點,可能永遠沒有終點,都是里程碑。”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孫維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762

stock.zkiz.com的新聞連結尚未接入新聞發佈系統,建議和zkiz.com 的新聞同樣接入同一地

1 : GS(14)@2011-11-26 15:33:17

如下貼
http://stock.zkiz.com/

[中期業績]截至二零一一年九月三十日止六個月 中期業績公佈
都是蝕,最值錢是那些物業。 管理層正積極促使本公司股份恢復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聯交所」)買賣。如成功恢復買賣,本集團將考慮取得額外資本以鞏固其財務基礎。管理層將繼續盡力開拓不同的方法以擴展及╱或改變本集團現有的業務以提升本集團的價值。此外,管理層亦會將營運開支維持於最低水平,以及節省資源供未來發展。
URL: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11125259_C.pdf
TAG: 1182 中青基業
TS:2011-11-26 15:07:49
2 : abbychau(1)@2011-11-26 15:55:09

done
3 : GS(14)@2011-11-26 16:00:47

其實字體和tag是否太小了... 可不可以弄大一些?
4 : GS(14)@2011-11-26 16:01:07

還有如果人地在那個新聞有發言的話,可不可以計入通知,讓人有一個空間講下這個話題?
5 : abbychau(1)@2011-11-27 19:46:25

tracked
6 : greatsoup38(830)@2011-11-27 21:05:47

又醒起,編輯對呢樣野comment 應該放在公告上面
7 : abbychau(1)@2011-11-27 21:36:14

請解釋何謂"公告上面"
8 : greatsoup38(830)@2011-11-27 21:37:55

7樓提及
請解釋何謂"公告上面"


應該指是iframe 上面,字記得要放大一些
9 : abbychau(1)@2011-11-27 21:50:41

tracked - don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730

范太:北京唔緊張一地兩檢

1 : GS(14)@2016-03-14 01:13:32

【本報訊】高鐵撥款雖被「鑑粗」通過,但一地兩檢問題未解決。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指,對內地而言做到一地兩檢與否「唔係好緊張」,若因此招徠不必要的問題,相信中央亦覺得毋須要做,港區人大代表田北辰亦指,推行兩地兩檢非不可能。泛民認為,兩人說法反映一地兩檢不是非做不可,足證特首梁振英無必要強推。



范國威:梁振英寧左勿右


在北京出席兩會的范太形容,一地兩檢是「一種行政上方便市民嘅做法」,毋須透過將全國性法律加入《基本法》附件三來實行。她續指,內地對香港能否實施一地兩檢「唔係好緊張」,「如果可以方便香港人而香港人又接受,咁咪梗係大家做啦」,反之「如果方便香港人而會引起一啲不必要嘅、甚至係講到好大件事嘅上綱上線,咁我覺得佢哋(中央)都覺得冇乜咁嘅需要」。田北辰亦指,現時支持兩地兩檢的市民比支持一地兩檢的多,而港府又因一地兩檢意味「一定要人大釋法」而未有表明一定要實施,在「今時今日冇人預計得到將來嘅政治情況,仲有立法會選舉」下,要視乎社會反應決定,如群情洶湧,最終推行兩地兩檢並非無可能。對於梁振英就實施一地兩檢抱強硬說法,田認為「下一屆都未必係佢做啦,到時先講啦」,又指中央和港府正就一地兩檢「拗手瓜」。民主黨何俊仁指,范太、田北辰及日前另一港區人大吳亮星都未有強推一地兩檢,反映北京可能感到民情強烈而試水溫,或者建制派亦正在說服北京考慮兩地兩檢,甚至不在港一地兩檢的方案。新同盟范國威則稱,范太等的說法足證梁振英強推一地兩檢,只是貫徹其不理民情、寧左勿右,只求向北京表示自己能超額完成任務的思想和做法。■記者呂浩然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313/195276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7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