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35622&time=2011-03-11&cl=115&page=all
如果不是「喜羊羊」,也許梁伯韜還會低調下去。
這位曾經叱咤風雲的香港投資銀行家,在「沉寂」五年後,因為牽手內地家喻戶曉的動漫人物,再次在鎂光燈下亮相。他巧設交易,亦獲香港多位富豪撐場,不費一分一毫現金,即將標的收入囊中,當年「紅籌之父」的財技光芒閃現,而背靠富豪關係的個人特徵,亦不見褪色。
其實在低調的數年中,梁伯韜並未賦閒。約訪梁伯韜時,他的秘書曾問及,將在哪間辦公室進行訪問?自2006年從投行業界脫身,此時的梁伯韜已擁 有多個新的頭銜和身份——上市公司意馬國際(00585.HK)主席、美國私募股權基金(PE)大中華區主席、私人投資公司董事總經理等。
在收購「喜羊羊」的消費品授權之後,梁伯韜曾多次強調,自己已經從「資本運作」轉型為「資本經營」,其低調財務投資亦不乏亮點,但已不是當年全城矚目的境況。但梁伯韜說:「我現在很瀟灑。」
梁的「轉型」可能在意馬國際的「喜羊羊」項目之後有新的變化,並讓梁伯韜在公眾面前真正復出。「做PE要低調,但做上市公司主席就不同嘍」,梁伯韜說,他正嘗試進行「財務運作」,即不再單純謀求財務投資收益,而為所投項目謀求附加值。
不過,過去20多年,無論撮合交易、財務投資,還是現在的「財務運作」,梁伯韜的價值都將很難脫離其在市場上安身立命的「財技」。他或許在數年的韜光養晦中再次綻放,也可能就此步入廉頗老矣的階段。在其走出新轉型的切實步伐之前,資本市場將不會輕許回報。
牽手喜羊羊
2月21日,香港香格里拉宴會廳,一陣「霹靂啪啦」的閃光之後,梁伯韜攜同喜羊羊和灰太狼大型人偶出現在媒體前。
當天的情景有點似嘉年華,帶著太太送的綿羊印花領帶的梁伯韜,也不乏應景之辭:雖然喜歡「羊」,但也喜歡灰太狼,「因為灰太狼更疼老婆。」
價值8.14億港元的交易,當然不僅如幾句玩笑話般輕易。數日前,梁伯韜任主席的意馬國際,在香港交易所發佈公告收購動漫火車集團。後者專注於消費品授權業務,管理和擁有多個動畫包括《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商標及卡通人物版權的知識產權。
這是梁伯韜入主意馬國際後第一個大動作。2010年5月,梁伯韜以「白武士」的姿態,入主深陷財務危機的意馬國際,並擔任主席一職。「我當時的想法就是重組了意馬國際,然後就把它賣出去。」但在進入後,對市場機遇的敏感改變了梁的看法。
意馬國際此前是一家動漫製作公司,曾經製作《忍者神龜》以及《阿童木》,但也是因為後者,入不敷出,將整個公司拖垮。梁伯韜發現,意馬國際敗在 面向需要龐大資本實力和關係資源的美國市場,而非自己更有資源優勢的中國市場。在扭轉公司的業務導向中,梁伯韜放棄了出售意馬國際「殼」資源的設想,開始 了「財務運作」。
梁伯韜的運作策略源於一位朋友的啟發。早在入主意馬國際之前,梁的朋友就曾請其引薦香港影星、上市公司比高集團(08220.HK)執行董事周 星馳,期冀與周合作打造其影片《長江七號》中的卡通人物——「七仔」這個品牌,包括在內地發展相關衍生品業務。這樁生意並沒有成功,但梁因此對新興的文化 產業和這種商業模式產生興趣,並第一次從朋友口中聽到了「喜羊羊」。
直到收購意馬國際,並打算運營改造之後,梁伯韜與「喜羊羊」才真正牽手。通過朋友介紹,梁與推廣喜羊羊品牌的動漫火車的行政總裁蘇思偉一拍即合,自2010年四季度開始就交易進行商談,至2011年2月簽訂協議。
意馬國際此次收購動漫火車可謂空手套「狼」。在8.14億港元的交易中,3.3億港元為現金支付,剩餘款項將透過每股代價0.35港元向賣方發 行及配發約13.83億股支付。而3.3億港元現金,也無須意馬國際拿出,而是通過向李嘉誠旗下公司、榮智健、何炳章、投資基金IDG、中信證券旗下基金 等投資者配售意馬國際股份籌得。
雖然交易本身並不龐大,但外界認為,市場熟悉的那個梁伯韜出現了:在交易設計上不凡的「財技」和身後不離不棄的豪門身影。
「財技」與「忠誠」
1987年底,梁伯韜與英國人杜輝廉聯手創立百富勤投資集團,在隨後幾年中,成功安排上海石化、上海實業等一大批國內大企業赴港上市,由此被稱為「紅籌股之父」。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因投資印尼債券失敗,百富勤在1998年宣佈破產。梁伯韜轉而加入法國巴黎銀行,組建巴黎百富勤,又成功發行Tom.com等香港創業板明星。輾轉三年後,梁伯韜加盟花旗銀行旗下的所羅門美邦公司,成為亞太區主席兼董事總經理。
如果在谷歌(Google)上搜索「梁伯韜+財技」,有超過7000篇的文章。巴黎百富勤證券公司的前同事評價說:「梁伯韜可能是香港投資銀行業界最善於處理結構性交易的人。」
「其實,我覺得財技並不是貶義詞。」梁伯韜指出,「你不可以只用財技玩概念,一個事業要做大,擁有國際競爭力,需要把實業和資本運作完美結合。我以前做紅籌股,不僅是做概念,而且是幫助很多公司成長並走入國際市場。」
如果僅有財技,也不能成就梁伯韜始終留有一席的地位。他的名字上一次大規模見諸媒體報端是在2006年,當時他正在從花旗銀行卸任前後,替香港富商李嘉誠出面擔任「救火隊員」,試圖解決李嘉誠之子李澤楷出售電訊盈科(00008.HK)資產惹出的風波。
這種與大客戶的密切關係,正是梁伯韜突出的特徵。不少投行家依靠機構的名氣在業界呼風喚雨,梁伯韜則更多地以個人魅力和關係爭取交易。
「以前的投資銀行是Trust Advisor,基於與客戶的信任,而且追求的是長期利益。」 梁伯韜如是解釋。隨著美資投行拓展亞洲市場,引進了標準化的操作模式,投行逐漸「以Transaction Oriented,變得很短線,缺少人性。我後來已經不再享受做投行家的感覺了。」2006年,梁伯韜離開花旗,創立佑星資本,進入私募股權投資領域。
他的客戶關係則繼續發揮著影響力。2009年,榮智健因中信泰富外匯衍生品投資巨虧而辭任主席,成立隆源控股再度創業,梁伯韜受邀出任董事總經理。今年1月,梁率團訪問內地滁州之時,榮智健幼子榮明棣也現身左右。
從協助李嘉誠處理「家庭糾紛」,「輔佐」榮智健家族成員繼承家業,再到此番收購喜羊羊時,多位富豪象徵性「解囊」力挺,「最重要的是忠誠。」梁伯韜說。對這種穩固的私人關係,他強調是「長期的信賴」,而不是「短期的利益」。
憑藉出眾的專業技能,與長期「忠誠」獲得的財務後盾,梁伯韜有足夠的空間調整自己,找尋轉型和再造輝煌的最終方向。
轉型無終點
2006年離開花旗銀行後,梁伯韜一度受天津市政府青睞,邀其執掌渤海產業投資基金,「我當時是籌備委員會顧問,做了很多文件」。其時,投資銀行家轉投私募股權基金(PE)界潮流初現,梁伯韜亦可謂趁勢而動。
但希望有個「自由身」的梁,最終沒有選擇當時僅是試點、相關的管理辦法以及法律配套並不健全的渤海產業投資基金。隨後,他成立了佑星資本,從事直接投資。此外,他也在原百富勤同事徐新創立的今日資本等一些基金中,擔任有限合夥人(LP)。
這期間,梁最為得意的一筆投資即對電子商務公司京東商城的投資。早於2007年,今日資本就向京東商城投入千萬美元。2008年底,今日資本、 雄牛資本以及梁伯韜私人公司再注資京東商城共計2100萬美元。完成四輪融資計劃後,京東商城在2010年底最新一輪的融資高達5億美金,公司尚未上市, 已榮登中國B2C電子商務產業融資之冠。
借助PE平台,梁伯韜亦回到金融中介服務領域。2010年4月,環球私募基金CVC Capital Partners(下稱CVC)斥資21.4億港元,取得香港本地券商新鴻基19%的股權。梁伯韜以CVC大中華區主席身份,出任新鴻基非執行董事一職。
新鴻基是香港最後一家有影響力的本土券商。但夾縫中的香港本地券商已顯式微。梁伯韜恐怕比其他人都感同身受。其一手精心扶持成長起來的百富勤, 曾是香港最大的投行,但終因內部管理不善、投資失誤,在亞洲金融風暴的打擊下徹底垮台。「我當時在百富勤問題上,太過執著。」梁反省道,如果不是堅持要維 持品牌獨立,而拒絕了當年眾多外資公司的收購和合作意向,「可能我們就避開金融風暴。」現在,他試圖為新鴻基尋找一個有「Chemistry(化學作用) 的內地合作夥伴。」
不過,事實證明,PE投資和重組本土券商僅是梁伯韜轉型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他以「財務經營者」,來形容自己從投行轉型後的角色。「做了幾年PE,我覺得單純的財務投資者在PE行業並不會出眾,也不會受人重視,你必須有些value added(附加值)。」
意馬國際和「喜羊羊」的交易就顯得順理成章。「喜羊羊一直想上市,在眾多競爭入主的PE中,我有上市公司這個平台,因此談成合作。」梁伯韜不諱言,為下一步「財務運作」預留伏筆。
對今年56歲的梁伯韜來說,「揮灑自如的工作方式,以及與日劇增的滿足感」是當下的追求。這種滿足感可能來自十年前就提出的願望——在中國內地碰到一個「李嘉誠」,幫助他發展,一起來成長。
在梁眼中「像李嘉誠這樣成就國際化,多元化企業的商人」,至今沒有出現。從「喜羊羊」出發,他將能憑眼光和「財技」發掘和造就這樣的企業家,並複製過往「忠誠」而長期的服務關係,創造輝煌嗎?無論是梁伯韜自己,還是市場,都未有斷言。
本刊實習記者況沖對此文亦有貢獻
梁伯韜簡歷
梁伯韜,現年56歲,於2010年5月出任意馬國際主席兼非執行董事。1987年創立百富勤投資集團,稱為「紅籌股之父」。現任CVC Asia Pacific大中華區主席、隆源企業控股有限公司的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新鴻基有限公司的非執行董事等。他擁有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及本科學位。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14.html
這篇文章於上星期五(11年3月11日)在《信報》年青有計的專欄內刊登。
--------
待兔求魚的兩種心態 (作者: Bittermelon)
今 天想講兩個成語故事,先講關於農夫的。話說宋代有一位農夫,某天在田裏辛勤耕作之際,忽然有一只兔子跑過,可是卻「盲中中」地撞在樹下死掉,農夫不廢吹灰 之力便拾起兔子,開心地回家做飯去。農夫食髓知味,心想與其要天天辛苦幹活,倒不如趁現在先「hea」一下,所以便放下田裏的粗活,每天坐在樹下,等待另 一只兔子的來臨,讓他再次撿個便宜做美饌。
聰明的讀者當然預料得到結果,這位農夫只有白白浪費大好光陰,到了秋天人家享受收成,自己卻恨怨難返。這個故事講的就是「守株待兔」,除了比喻不知變通外,也嘲諷不勞而獲的想法。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孟子的。話說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齊宣王冀圖以武力征服其他國家,他的客卿孟子見狀,就勸他放棄使用武力,並改以仁慈之法。孟子對齊宣王說:「大王如果用武力來征服天下,這就好像『緣木求魚』一樣,除了徒勞無功外,還可能對齊國造成禍害」。
孟子所講的緣木求魚,意思就是指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法用錯了,就算付出多少氣力,最後都沒有可能成功。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兩個成語故事,筆者不厭其煩地拿出來,主要是在接觸到的會計從業員當中,特別是比較年輕的一羣,大多都抱着「守株待兔」或者「緣木求魚」的心態,來面對自己的職業前景和路向。更可惜的是,他們並不意識到這是一個頗大的問題。
年輕人切忌守株待兔
已經不只一次聽到類似的言論,僱主給我1萬元,我就為他付出一萬元的勞力去工作,多一分的責任也休想我去承擔。更甚者是僱主給我一萬,我只為他付出八千元的勞力,而且還為了多出來的二千元沾沾自喜,認為自己賺了。
筆者既是別人的上司,也是老闆的下屬,所以也很明白兩者的心態和想法。做老闆的當然想付出小小收穫多多,做下屬的也不過但求能付出半斤的同時可以收回八両。但在大部分的情況下,老闆需要找人為他們工作,所以都會以合理的報酬來吸引和挽留人才。
雖然現今的職場還不至於人浮於事,但競爭卻很大,要升遷受人賞識,要鶴立雞群突圍而出,自己就必先要有所作為。你是老闆,眼見下屬「踢一踢」才肯「郁一郁」,你也沒有信心委以重任吧?
有人對此不以為然,認為先付或多付出卻未必一定有收成,做法何其「蝕底」。這種想法實在太過眼淺,在工作上付出多了但收入未必成正比,看來是吃大虧,但晉升的機會可能隨之而來,對前途自然是有所脾益。
就算日後未能晉升,付出了的其實是一種磨練,眼界、經驗、能力都增長了,還須懼怕日後與別人競爭?如果只着眼於眼前這些所謂蝕底而甘願放棄機會,對老闆而言是沒有損失的,因為他們可以另找人選,但自己卻平白失去機會,最終損失是誰?
與呆坐的農夫剛好相反,一些年輕的會計從業員都很積極地讀書考試。已取得學位的很努力去修讀碩士、博士課程,手執會計師資格的又馬不停蹄地去考取各類專業資格,為的是讓自己的履歷亮麗一點,希望藉此為自己增值並增加晉升的機會。
不知道由何時開始,在會計行業中就有這個錯覺,以為學歷和專業資格是升職加薪的關鍵。其實,這兩點只是僱主用人時的其中一個考慮因素,大部分僱主不會單以學歷及專業資格來決定同事的升遷,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其工作能力、經驗、態度、合作性、溝通能力以及領導才能等等。
盲目進修何異緣木求魚
所以,盲目地去進修,就算是碩士、博士,如果進修的東西未能配合自己的需要,但又同時希望對職業發展有所幫助的話,這就正如孟子所說的緣木求魚一樣,爬到樹上找魚去,氣力白費但卻不可能成功。
對會計這一行來說,學歷及專業資格只是入場券,建議年輕的會計朋友,當取得基本的資格後,先多着眼於工作上的學習及管理技能的段練,看清自己的事業前路後,再選修適合自己職業發展的學歷和專業資格也不遲。
「待兔」、「求魚」各走極端,兩者都不可取,可惜的是抱有這兩種想法的年輕會計從業員卻大有人在。筆者在初出道時就是走錯了路去求魚,結果浪費了不少時間和氣力。筆者不寄望所有人都認同我的想法,但如果這篇文章能對一小部分會計人有所啟發,則甚感欣慰。
|
||||||
積極研究投資三十多年的退休教師 詹老師,在一次大賠後痛下苦功,領悟在低價時布局冷門股的「棺材店投資法」;他先後投資統一實、榮剛等標的,賺得八位數字的退休金。 撰 文‧周岐原 年過七十、頭髮花白的詹老師,仍維持每天研究財經資訊的習慣。見面的時候,他的身邊堆滿數十本雜誌,厚重的報紙也散布客廳各處。 詹老師笑說:「是有點亂,但隨手抽一本就能讀啦!」不難發現,詹老師對資訊有強烈的渴望。 「我最有興趣的就是資訊,每次和朋友出國觀光,大 家都買紀念品,只有我『採購』報紙。」而除了新聞資訊以外,詹老師也擅長從生活周遭所見挖掘投資機會,例如有一次,他赴中國觀光,飛機在重慶落地後,發現 機場使用的行李推車,上面的廣告全由正新輪胎包辦。光憑這一點,就能看出台商經營的品牌陸續進入收割階段,未來有機會取得更大的成果。 想賺 錢要「多算」,了解自己能耐和變數即使已經退休,詹老師目前每天仍要讀六份報紙、每周讀六本雜誌。而且在閱讀資料時,他還將全球的社會現象、經濟動態等, 列為輔助投資的觀察重點。高齡七十的老人,為何如此勤奮研究投資?詹老師回答得簡潔:「投資股票和臨陣用兵一樣,是『多算勝,少算不勝』。想賺錢只有『多 算』,先了解自己的能耐和資金規模,再算清楚可能的變數、威脅,然後把握退場時機。掌握這些因素,才能掌握勝利。」退休在家的詹老師,現年七十一歲,從他 投入股市至今,個人的投資史接近四十年。為了貫徹他口中的「多算」,詹老師不僅在家下苦功,也曾特地到投資達人朱威築(詳見︽今周刊︾六七六期報導)家中 請教,讓朱威築佩服不已。朱威築談到詹老師時忍不住說:「他做股票研究之深入,實在是我比不上的!」重要的是,無論投資結果成功或失敗,詹老師都會反覆檢 討,力求改進。 詹老師回憶,最初嘗試投資股票,只是為了多一條增加收入的途徑。不過當時,彰化鄰近鄉鎮連一家證券行也沒有,他只能坐車到台 中市開戶;在一九七○年代初期,上市公司只有數十家,散戶能接觸的資料更是缺乏,在這種「民智未開」的氣氛中摸索,詹老師曾經付出不少「學費」。 例 如剛開始,詹老師聽朋友講完「買股票應低買高賣」的道理,心中興奮不已,於是趁聯合耐隆(代號一四○四,後來併入華隆紡織)股價回檔,一路向下低接,打算 複製這個賺錢法則,不料因此大虧一筆。「它正在跌嘛!攤平就是不對」,詹老師說,「很久之後我才領悟,原來攤平不等於逢低買進,更不是心目中的價值投資, 而是一種極危險的舉動。」一路攤平大賠,痛下苦功鑽研股市資訊受到這一次經驗的刺激,詹老師開始痛下苦功,在日常教課的時間外,抽空不斷鑽研股市資訊;大 量地研究財經書報雜誌,就是此時開始的習慣。詹老師檢討自己在聯合耐隆的失敗,發現錯估股價趨勢,是這一次投資最致命的敗筆;然而股價並不能事先預測,所 以詹老師改變躁進態度,耐心等到絕對低價時再進場。 如何衡量股價的「絕對低價」?詹老師說:「就是股價淨值比在一倍上下的股票。」他分析, 每股淨值可視為公司實際的價值,當股價遠高於實際價值,投機風險就逐漸掩蓋投資的獲利空間。例如當年華夏塑膠創辦人趙廷箴,就是見到公司股價高出每股淨值 數倍,才決定將手上持股賣出。 相對地,當市面上多數股票股價淨值比都達到三、四倍時,固然代表行情交易非常熱絡,但也意味著資金買賣個股的 交易「價格」,其實已經遠高於企業實際的「價值」。詹老師提醒,這通常就是股市行情過熱的階段,投資人應該避免入市。而從股價離淨值不遠的股票中尋寶,則 是小散戶為自己架構投資「安全邊際」的最好方法。 徹底研究散戶的優劣勢後,詹老師終於找到自己的「棺材店選股法」,靠著這套邏輯,詹老師多 次投資股價接近淨值的個股,雖然不常出現飆漲,但靠著這套方法,他也安全躲過後來台股三次萬點崩盤,還將多年累積的資產翻了好幾番,達到數千萬元。 「棺 材店要低調,新年不能放鞭炮,生意很難做。但老闆也不用灰心,因為每個人一輩子總會上門一次」。詹老師說,散戶的資金、訊息來源有限,完全不能與大戶抗 衡,這種弱勢很難改變。就好像開棺材店的老闆,各行各業的商機,都和棺材店無關,「散戶與棺材店老闆差不多,要放棄多數商機,在乏人問津的標的裡找機 會。」詹老師說,這種棺材店投資法,特別需要耐心和毅力,不僅得一再拒絕誘惑,還要沉得住氣,確實很難培養。不過自從採用這套邏輯,詹老師完全不理會高價 股和媒體報導的熱門股,一樣從股市賺進更多退休金。 低價買進富爸爸冷門股,獲利數倍出場詹老師提醒,雖然分析電子股的研究資源多,又是市場 的主流族群,但是電子股的營收、獲利,卻存在太多散戶難以掌握的變數。因此,他盡量避免投資電子股,專心研究其餘的傳產族群。 像是他曾研究 生產馬口鐵底片的統一實,發現它屬於統一集團旗下,既沒有倒閉疑慮,股價又一度跌到遠低於淨值的八元。做足功課,確認當時股價落底的詹老師,便在七元多時 大筆買進,然後在股價反彈至二十元時賣出。 這一次成功的翻身,讓詹老師意外發現,許多大型集團都擁有數家上市、櫃公司,當中經常有一檔較受 市場冷落的個股。由於這類企業透明度較高,又有「富爸爸」支持,不易發生倒閉風險,因此只要股價在低點,布局這種股票的獲利機會相對較大。 謹 記這條心法的詹老師,後來在二○○六年初,又相中長榮集團旗下的榮剛。當時市場傳出榮剛產品即將通過波音公司認證的消息,股價隨之上漲。 因 為榮剛專攻特殊鋼領域,和其他業者截然不同;加上榮剛的業績不同往年,開始出現明顯起色,這則消息讓詹老師十分注意。 為了解得到波音認證的 難度,詹老師四處找鋼鐵界人士打聽,終於確定這項認證的製程門檻,大約可讓榮剛領先同業三至五年。於是詹老師在二十多元大手筆布局,而且一路緊抱到六十多 元才全部賣出,這次出手,成為他歷來投資的傑出之作。 當台股來到八千多點,股價接近淨值的個股也越來越少。這種低價操作法是否還有發揮的空 間?「這種股票還是有幾百檔,機會仍在其中!」詹老師肯定地說,這些個股由於價位相對偏低,只要業績稍有起色,在台股持續翻揚時,還是有不小的表現空間。 投資人與其關心台股何時飛越萬點,不如認真從中尋找標的,將更有機會得到高報酬。 而在他目前的持股組合中,曾賺進大筆獲利的榮剛、業績持續 改善的和桐都是主要持股,這兩檔標的共同之處是業績上揚,穩定配股配息,這種正要出現轉機的公司,正是詹老師的首選。 詹老師 出 生:1939年 現職:退休人士 學歷:台中師範學院畢業 詹老師的投 資態度: 1. 大量閱讀財經報紙雜誌,並將全球的社會現象及經濟動態列為輔助投資的重點。 2. 只要長期耐心等待,散戶也能等到股市回檔、績優股重挫的絕佳買點。 3. 出手投資前必再三確認潛在風險,不是長期底部價位則不買。 詹 老師的投資心法 1. 挑集團冷門股: 集團股中常有一支最被冷落的股票,由於有集團支持不容易倒閉,可在接近淨 值時布局。 2. 挑絕對低價股: 當公司股價低於淨值,過去又能穩定配發股利,就是最佳的標的。 3. 不碰高價股: 百元股的股價常高於淨值數倍,無法以股價淨值比衡量價值,因此不碰。 |
|
||||||
一度被中國商界稱為「中國摩根」 的中國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現在可是不折不扣的「糧王」,他隨著海協會長陳雲林所率領的經貿考察團到訪台灣,是否將揮起收購大旗? 撰 文‧林宸誼 二月二十六日下午,嘉義市一間飯店裡,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與中南部農漁業代表進行茶敘。一名五十三歲、個頭不高的男士正在發表 演說。這位穿著普通西裝的阿伯,要是走在台北街頭,大概沒有人會知道,他是手上擁有七家上市公司,掌管資產總額人民幣二千億元(約合新台幣九千多億元)的 中國糧食大王——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 與台灣十年前開始合作 成立於一九五二年的中糧集團,是中國最大的國有 糧油進出口暨食品加工製造商。從早餐吃的玉米片、中餐與晚餐吃的麵條,以及巧克力、食用油,都是由中糧供應;它也是可口可樂進軍中國三十年,最大的合作夥 伴。集團下的中糧屯河,更是全球最大番茄生產銷售商,除了內銷還供應給聯合利華、雀巢、日本可果美等國際知名公司。曾有業者表示,如果有一天中糧屯河突然 停工,全球番茄醬市場肯定會大亂。 中糧集團與台灣的淵源早在十年前開始,與台灣大成長城、大統益、美國嘉吉和日本丸紅等,成立中華食物網有 限公司,樹立「代採購」的電子商務營運模式,專門提供給二千多家中小型會員集體採購下單,避開原料巨幅波動的風險。 「台灣的玉米大都仰賴美 國與南美進口。」中華食物網總經理陳發成表示,中華食物網成立後,採購玉米就多了一個選擇管道。 「中糧持有中華食物網兩成股份,相較於旗下 其他子公司,規模簡直是小巫見大巫。」陳發成說,但寧高寧對所有的企業都是同樣重視,每年開股東大會時,陳發成都要飛往北京報告台灣的業務,「每次向寧高 寧報告時,他的問題具體且直指核心!」陳發成說,若準備不充分的話,會被問得一身冷汗。 一○年《財富》(FORTUNE)「世界五○○強」 企業排行榜中,中糧集團以二六○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七七四四.一億元)年營收位居第三一二位。這顯然還不是寧高寧想要的成績,他早已宛如八爪章魚般,把中 糧集團的觸角伸至其他民生領域,企圖將中糧打造與全球食品業龍頭——雀巢媲美的企業。 積極朝消費市場轉型 ○九 年時,他正式提出要建立「從田野到餐桌的全產業鏈」,自此之後,中糧海外購併動作不斷,繼去年收購智利酒莊後,旗下中糧酒業在今年二月十六日,以人民幣上 億元,收購法國波爾多雷沃堡酒莊,成為首家收購法國波爾多酒莊的中國葡萄酒企業。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一○年一月到九月,中國已經成為 第一大紅酒的進口國。「中糧的長城紅酒雖然是中國第一大,但中國消費者喜歡嘗鮮!」寧高寧的思惟是,不管是法國或是其他國家的紅酒,進口所占市場分額將會 越來越大,若能拿下各國紅酒的代理管道,通過下游品牌產品,串聯上游原料加工和物流業務,對中糧集團全產業鏈布局,將是一大助力。 ○四年寧 高寧「空降」中糧集團前,已經在中國華潤集團工作了十八年。當時他所領軍的華潤,馬不停蹄地展開購併腳步,版圖橫跨房地產、啤酒、零售、電廠等行業,寧高 寧幹練純熟的資本市場運作能力,一度被中國商界稱為「中國摩根」(摩根家族是美國資本主義代表性的勢力)。 企業的「空降兵」,無論在哪個層 面,都是件挺尷尬的事情。「就好比是一位陌生人,闖進一場熱鬧的家庭聚會。」操著濃厚的山東口音,寧高寧回憶起剛進入中糧集團時的心境。 寧 高寧雖然對一家「歷史悠久」的老國企進行徹底地再造,卻沒有引起強烈地反彈,原因何在? 原來,「空降」中糧頭兩年,寧高寧並不急於揮刀變 法,反而花了一大半時間,在中糧會議室內,帶著中高層幹部一起進行「腦力激盪」。「不否定前一輩人的成績、不急於評論當前的業務。」寧高寧這種循序漸進及 潛移默化的方法,瓦解了老國企人舊有思惟模式。一名已離職的中糧前高層說,寧高寧最成功之處,就是把「國有企業幹部」,改造成為「專業經理人」。 寧 高寧把在華潤時創立的專業經理人制度,成功地帶進中糧,「其實中糧團隊學習意願很高。」寧高寧說。從員工的眼神裡他可以感覺到,那種渴望把企業做好的精神 非常強烈,尤其他剛到中糧集團時,並不懂糧食產業,「都是中糧幹部不厭其煩地教導,我才能快速進入狀況。」寧高寧謙虛地說。 管理展現美式作 風,也能包容部屬,「能給這樣的上級做事,自然就會爭氣點。」現任北大光華管理學院訪問教授、前華潤集團副總經理黃鐵鷹,這樣評價當了他十三年上司的山東 硬漢寧高寧。 一九八九年黃鐵鷹與寧高寧出差到義大利,當時的黃鐵鷹還買不起襯衫,索性在POLO衫上打領帶,再穿上正式的西裝,連續好幾天 和寧高寧走在義大利的街頭拜會廠商。「現在想起來真令人汗顏,」黃鐵鷹說,當時寧高寧對他的穿著委婉地說:「看了雖覺得不難看,但對外國人總是有點不好意 思。」讓黃鐵鷹佩服寧高寧「大智若愚」、「不輕意損人」的處世態度。 另外,黃鐵鷹常掛在嘴邊的,就是在一九九五年時,他與寧高寧代表華潤, 前往瀋陽購併一家啤酒廠,談判過程相當不順利。瀋陽的官員要求寧高寧,必須撤換掉黃鐵鷹才能繼續談判。一向好脾氣的寧高寧被惹火了,拍著桌子說:「雙方合 作的原則是平等!誰也沒權力撤換掉彼此的部屬。」 購併祕訣:讓別人喜歡你 雙方談判破裂,寧高寧把自己關在酒店裡一天沒出房 間,在服務員強行把門打開後,才發現寧高寧正在寫一份上訴資料。寧高寧對黃鐵鷹說:「如果就因為某個人的面子,把大事給耽誤了,我們今後不在內地做生 意!」結果雙方並沒有撤換談判人員,任務也順利完成,更讓黃鐵鷹佩服寧高寧「直爽」的氣度。 「讓別人喜歡你,這是成功購併的祕訣,就這麼簡 單。」寧高寧說,買別人的公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管理者而言,「公司就像是他們的孩子,他們並不想出售。」尤其在中國,老闆們更是愛面子,除非能讓他 們覺得出售會對公司更好。 二○○九年與蒙牛的交易中,寧高寧表示作為第一大股東的中糧,無意介入蒙牛的日常管理。然而,特意放低姿態仍惹來 批評,說他國企買東西事「國進民退」,賣東西又成了「賤賣國有資產」,讓她相當生氣。 寧高寧認為,為國家打工、看管國有財產的中央級國營企 業經理人,是國企的「放牛小孩」,「把牛放好了,產肉產奶多了,放牛小孩才會有好生活。」「不管是國企還是民企,一定要有職業經理人制度,才能長遠走下 去。」寧高寧語重心長地說,國企現在壓力很大,有很大的任務和目標。 一名已離職的中糧前高層說,中糧集團之所以能在近年來頻頻發生的食品安 全事件中,做到獨善其身、樹立國企的風範,靠的就是從整個產業鏈入手,食品加工過程不假手他人,使得問題在商業模式上得到根本解決。 為了保 證食品安全,中糧寧可從源頭做起、全程監控。寧高寧以中糧的「福臨門」食用油為例。從大豆種植開始,一直到整個加工、物流、銷售的環節都是中糧自己控制 的。其餘像是米、麵、酒、番茄等產品,從種植到包裝;肉品產業鏈從飼料開始,一路到肉食品加工,也都是中糧自己來。 這位一度被中國商界稱為 「中國摩根」的產業整合者,執掌中糧邁入第六年時間,接連以重組、控股和收購的方式,朝各產業都能「全產業鏈」的目標持續推進,下一步「糧王」寧高寧將會 把收購大旗揮向哪裡?令人期待。 寧高寧 出生:1958年 現職:中 糧集團董事長 經歷:華潤集團副董事長 學歷:美國匹茲堡大學MBA 中糧集團 成 立時間:1952年 負責人:寧高寧 資本額:人民幣3億元 主要業務:農產品、食品 領域多元化產品和服務供應商中糧集團旗下上市公司 單位:新台幣/億元公司名稱 營收 總市值 主要業務 中國食品 0506 HK 634.7 (2009) 495.18 飲料、酒類、糖果及小包裝食用油等 中糧控股 0606 HK 464.83 (2010.6) 1237.2 生物燃料、生化、油籽加工、啤酒原料、大米小麥加工 蒙牛乳業 02319 HK 645.78 (2010.6) 1422.9 生產經銷超高溫滅菌奶、乳飲料、優酪乳、霜淇淋、奶粉 中糧包裝 00906 HK 76.32 (2010.6) 147.18 金屬包裝產品包括三片飲料罐、食品罐、氣霧罐、金屬蓋、印塗鐵、鋼桶等包裝產品 中糧屯 河 600737SH 903.75 (2010.9) 588.02 番茄、番茄製造、飲料製造、食用油、白砂糖、酒精、顆粒粕加工製造銷售 中糧地產 000031SZ 24.69 (2010.9) 529.1 房地產開發經營、建築技術諮詢、進出口貿易 豐原生化 000930SZ 266.96 (2010.9) 376.67 有機酸、鹽類、澱粉糖、味精、胺基酸;食用酒精和燃料酒精生產銷售資料來源:各家網站、財報 註:總市值統計至3/14止 |
|
||||||
iPad 2閃亮登場,只是面對蘋果執行長賈伯斯的高分貝嗆聲,其他品牌廠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平板電腦市場大餅潛力十足;憂的是,四九九美元的價位,敲響 了殺價戰的警鐘。 撰文‧賴筱凡 「多數平板電腦根本連第一代iPad都比不上。」三月二日第二代iPad發表會 上,蘋果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拋出極其挑釁的一句話。這句話的背後,他更有自信,二○一一年將由iPad 2接棒獨領風騷。 就 在iPad 2發表會後的十二個小時後,國際市調機構Gartner發布了最新報告,將今年全球PC出貨量成長率從一五.九%調降到一○.五%,明年的PC出貨量成長 率也同步受到衝擊,從一四.八%降到一三.六%。 Gartner研究總監George Shiffler講得直接,下修出貨量預估的原因之一:「我們預期行動PC替代品的消費熱潮,像是iPad與其他的平板電腦,將劇烈地延緩家用PC的銷售 量。」無獨有偶,隔日,另一家市調機構DRAMeXchange預估,在今年平板電腦五千五百萬台的市場裡,iPad 2將拿下超過七成的市占率。更直指,多數平板電腦的價格落在五九九美元至六九九美元,顯然都不比四九九美元的iPad 2有吸引力,無疑是宣告了,其他品牌廠過去一年來的努力,可能都做了白工。 殺價戰的壞消息到來 平 板電腦還是蘋果的天下 iPad 2更薄、更輕、更多功能,讓全球消費者再度為之瘋狂,「不只PC,手機、電子書、GPS(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都會感受到這股強大的威脅感。」 Gartner產業分析師蔡惠芬不諱言,過去僅有單一功能的消費電子產品,在iPad進一步整合各項功能後,想買電子書的人可能會改買iPad,想買 GPS的消費者也會轉向平板電腦的懷抱。 而這個排擠效應將比預想的還大上許多,「它將會是全面性的影響所有消費電子產品,甚至是所有平板電 腦的品牌,直到這段市場實驗期過去。」在消費者手上預算有限的前提下,蔡惠芬認為,短期內,除了蘋果以外,其他廠牌的平板電腦難免面對一場苦戰。 就 在iPad 2華麗登場的那刻開始,市場上開始將現有的平板電腦排列比較。三星的Galaxy Tab要五九九美元,惠普的TouchPad開價六九九美元,摩托羅拉的Xoom要七九九美元,而宏達電的Flyer雖然記憶體容量增一倍,但開價上看九 ○○美元,蘋果iPad 2的四九九美元,儼然大大地打了這些廠商一巴掌。 確實,iPad 2四九九美元的價格,讓所有廠商都打哆嗦,連三星行動部門副總裁李東洙都坦言:「三星將會重新思考定價策略。」同樣的降價壓力也浮現在摩托羅拉身上,因為 原本Xoom能享有比iPad高價的優勢,像是雙核處理器、兩個鏡頭加上4G網路功能,在iPad 2也有了雙核心處理器與兩個鏡頭後,消費者多付錢買Xoom的理由一個一個消失。 根據DRAMeXchange分析,以iPad優越的硬體 設計、軟體整合,還有大量的應用程式作後盾,iPad 2明顯擁有了最好的成本結構。 苦戰已經到來,就像賈伯斯在發表會上所宣告的,「二○ 一○年是iPad的一年,而二○一一年,將是iPad 2的一年。」 好消息還是有 平板電腦可補小筆電缺口 不 過,也不全然都是壞消息。 若用蘋果拿下平板電腦七成市占率來算,全球平板電腦市場六五○○萬台裡,非蘋果品牌可以分的餅就有一九五○萬台。 一位產業分析師推算著,一九五○萬台的市場,雖不及今年小筆電出貨預估量二六七六萬台,卻大大地降低小筆電市場遭瓜分的衝擊。 「更何況,多 數的PC廠多把平板電腦列為另一個產品線。」蔡惠芬認為,小筆電和平板電腦某種程度會並存在市場上,而不是非黑即白地全面抵制,平板電腦的增幅更不會完全 等同於小筆電出貨量的降幅。 就算iPad吃掉大多數的平板電腦市場,但其餘品牌的力量仍不容小覷,尤其多數廠牌的平板電腦四月才會陸續上 市,向來強打平價的雙A,產品搶先亮相,但定價卻都還沒個準,蔡惠芬認為,「還有得瞧呢!」確實,今年平板電腦的市場會有多大,還是未知數。誠如華碩執行 長沈振來所了解,「以上游供應鏈接單的狀況來看,所有平板電腦廠的備貨量高達九千萬台。」這個數字遠比市調機構預估的六五○○萬台,超出許多,供給過多的 警訊浮現。 不論如何,在iPad 2以四九九美元再戰二○一一年的大前提下,平板電腦的殊死戰已然開打,帶給高價平板電腦降價偌大壓力外,中低價的平板電腦如何贏得消費者青睞?將成為今年 下游科技業最熱門的話題。 各大平板電腦 價格比一比品牌 版本 硬碟容量 面板尺寸(吋) 價格(美元)蘋果 iPad 2 Wi-Fi 16G 9.7 499 摩托羅拉 Xoom Wi-Fi 32G 10.1 799 三星 Galaxy Tab Wi-Fi 16G 7 599 宏達電 Flyer Wi-Fi 32G 7 約900 惠普 TouchPad Wi-Fi 16G 9.7 699 Rim PlayBook Wi-Fi 16G 7 尚未公布 資料來源:各公司 |
|
||||||
「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表現」是許多基金投資人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但如果該檔基金連二年得獎的話,就代表投資績效相對禁得起市場考驗,究竟這些績效表現突出 的基金經理人是如何繳出亮麗的成績單?他們的投資智慧與對台股未來的看法,值得投資人一探究竟。 撰文‧林心怡 永豐永豐基金黃俊欽: 追蹤公司獲利,布局傳產好股一口氣在今年「金鑽獎」抱走三大獎項的永豐永豐基金經理人黃俊欽,除了永豐永豐基金獲頒一般類股五年、三年期第一名的獎項,報 酬率分別依序高達一七一.一七%與四二.四五%,延續該檔基金過去常勝軍的好成績,手上的永豐趨勢平衡基金,同時也得到債券股票平衡基金一般型中一年期的 冠軍,收穫豐厚。 「其實這檔基金會得獎,全靠我們的基金團隊。」黃俊欽謙虛地說,在採訪時,他堅持帶著初出茅廬、同樣也是今年得獎的年輕同仁,包括六十八年次的永豐中概平 衡基金經理人呂雅菁等,「經理人再強,也強不過整個團隊的群策群力!」黃俊欽不只一次地強調。 「比方說,去年我們壓對傳產股大好趨勢,就是因為我們國內外研究團隊開會交流時,發現海外有一檔民生消費基金表現亮眼,讓我們領先同業在第一季,加碼布局 傳產類股。」黃俊欽笑著說,要能長線在投資市場立於不敗之地,重點是要有開放的心胸,不斷地追蹤打算布局的公司其獲利與趨勢變化。 「例如佳格這家公司的老闆很低調,從不接受拜訪,但我還是持續追蹤這家公司的財報變化,從該公司的同業口中追蹤公司產業動態,並在前年做布局。」黃俊欽 說,當時他覺得該公司老闆低調、專注本業,就好比食品業的郭台銘,曾讓他在股價二十幾元時投資,之後獲利數倍出場。 至於今年第二季的展望,黃俊欽依舊看好金融與中概內需通路股,並且減碼股價已大漲過一波的原物料股。他認為,隨著ECFA(兩岸經濟協議)與中國的十二五 規畫實施,市場資金仍將持續湧入兩岸內需概念股,包括金融、觀光百貨、航運類股;另外,隨著新台幣走穩,在升值空間有限下,也可布局有題材的中概電子股。 永豐永豐基金 持有前5大產業占比(%) 金融保險 19.83 營造建材 10.2 運輸 10.2 食品 7.5 半導體 6.96 其他 45.31 績效: 三年期績效第一名: 42.45%,同類型基金績效平均-0.66%五年期績效第一名:171.17%,同類型基金績效平均78.08% 投資金律: 研究要一步一腳印,投資要穩健踏實德信數位時代基金林公洽: 專挑小而美的黑馬潛力股 操盤至今已得過八座基金獎項的德信數位時代基金林公洽,繼去年在金鑽獎科技類股基金勇奪一年期、三年期獎項,今年再度蟬聯同類型基金三年期、五年期獎項, 操盤績效表現突出。 「比起台面上的熱門股,我偏愛發掘大家尚未發現、但股價成長較具爆發力的公司!」曾經在二○○六年領先布局泰偉、聯合骨科,○七年報酬率數倍的林公洽,如 此分享自己的投資觀念,「台面上的熱門股不是說不能有,而是再大賺的空間很有限,所以績效要突出,當然要積極發掘新鮮的標的。」「選股不選市」是他一貫的 操盤手法,也就是不管大盤行情如何,都持續聚焦發掘潛力股,即使市場上當紅的產業,也偏好挑選具受惠題材、市場尚未關注的公司。 分析林公洽操盤的成功祕訣,一共有三個。 首先,要勤call(電訪)公司。「要在人家公司沒沒無聞的時候,勤加耕耘,掌握該公司的題材消息。」林公洽笑著說,例如○五年十二月中旬,股價沉寂一段 時間的振曜,當時乏人問津,股價僅十元左右,但由於他先前就長期觀察這家公司的財報,並與公司發言人維持良好的互動,進而領先發掘旗下轉投資公司西柏的利 多題材,決定低接布局,沒想到次年一月股價最高就來到二十九元附近,讓他○六年一月分績效衝上同類型基金的第一名。 其次,就是要有系統地篩選公司,比方說從公司的月營收、毛利率的變化,去一一排序,並篩選出股本三十億元、本益比十倍以下的好公司,或者是觀察公司實施庫 藏股的籌碼變動。 「股票上漲的過程中,第一波賺到錢的大多是公司派,因為對自家產業利多最了解,再來是一手、二手發現的法人,最後就是市場眾所皆知的末升段。」林公洽解釋 道,「當我發現有公司開始實施庫藏股,定期且持續買回自家股票時,就會思考公司基本面是否好轉。」最後,「就像打棒球一樣,要提高勝率,必須要有十足的耐 力與毅力,還得要用功,一旦發現錯誤,也要有修正的雅量。」原來,曾經花十萬多元學技術分析的林公洽,○四年十月剛當基金經理人沒多久時,一度單憑技術面 指標就認定大盤走空,沒想到大盤走多,讓他有整整一季績效表現明顯落後,「那一次的挫折,讓我徹底覺悟,體認到著重基本面的重要性。」至於展望第二季,林 公洽認為,隨著新台幣表現走穩,季報陸續公布後,一些體質佳、小而美的電子股都是值得留意布局的標的,一旦急跌或修正,都是伺機找買點,長線布局持有的好 時機。 德信數位時代基金 持有前5大產業占比(%)電腦及周邊設備 12.48 電子零組件 6.85 半導體 9.05 光電 3.16 食品 3.09 其他 65.37 績效: 三年期績效第一名: 24.98%,同類型基金績效平均-7.1% 五年期績效第一名: 82.93%,同類型基金績效平均23.33% 投資金律: 堅持一種你擅長的投資方式,不隨市場起舞群益店頭市場基金許家豪:耐心布局質優電子股,等待豐收在金鑽獎今年的上櫃型股票基金中,群益店頭市場基金的績效 表現可說是一枝獨秀,一口氣拿下了一年、三年、五年期的基金獎項,績效表現亮眼;其中,五年期的報酬率更是高達五八.五%,較同類型基金高出逾倍數的成 長,績效表現相對亮眼。「操盤是一種藝術,誰可以保持戰果、守住獲利,誰就是贏家。」曾經在造紙業正隆、電子業華新科等業界前後工作過五年的許家豪,在發 掘潛力股的同時也相當注重風險控管。 「就像股神巴菲特所言,只有在浪潮退去後,才知道誰在裸泳。」許家豪強調,一定要投資有實力的公司,不投機,獲利才能穩健;因此,核心持股一定要是他細心 研究過、具備強勁基本面的公司,一旦到了設定的目標後,就立即停利出場。而細數過去他布局成功大賺六倍的標的包括網龍、玉晶光,都是成長股類型的代表。 「投資股票就像是一場耐力賽,一旦當初買進的理由不變,就要堅持到底,反之就要勇敢出場。」許家豪舉例說,五年多前,他曾在華寶股價一百元附近,因公司訂 單持續增加做布局,而股價也真的因為基本面推升,最高來到二百六十元附近,只是,隨著華寶大客戶摩托羅拉市占率節節下滑,他卻不相信趨勢已改變,仍不捨得 停利出場,「後來我殺在一百二十元,雖然沒賠,但在我的心目中,少賺就等於賠!」有了這次經驗,許家豪堅信,只要投資的理由沒變,就該堅持到底抱長波段, 一旦趨勢改變,就該勇於出場。 至於放眼第二季,有哪些是他看好的產業?「平板電腦、太陽能、智慧型手機相關的上游零組件,以及光通訊元件、生技產業,都是第二季值得留意的標的。」尤其 是觸控相關零組件、光學鏡頭元件,都是他持續看好的標的。 而展望台股大盤後勢,許家豪認為,台股在經過上半年八千四百點至九千點的箱形整理後,將打出較為厚實的底部,有利下半年台股的上攻走勢。不過在油價走高以 及地緣政治風險性升高下,包括南北韓衝突、中東危機等非經濟因素,加上美元可望走強、外資有從亞洲抽離部分資金轉投美股的資金挪移等疑慮,都為台股後勢投 下不小的變數,但仍看好下半年中小型電子股走勢,將有強勢表態的機會。 群益店頭市場基金 持有前5大產業占比(%) 半導體 15.8 光電 11.53 塑膠 7.41 電子零組件 6.74 電腦與周邊設備 6.4 其他 52.12 績效: 三年期績效第一名: 18.54%,同類型基金績效平均-7.35% 五年期績效第一名: 58.5%,同類型基金績效平均21.07% 投資金律: 耐心+紀律=獲利 |
|
||||||
九年前加入光頡科技的魏石龍,是 一位在工研院及國巨集團歷練過的研發高手,他為光頡重新聚焦發展高階產品,讓公司毛利率維持在四成以上,並且成為少數可以與美、日大廠較勁的台灣企業,他 究竟是怎麼辦到的呢? 撰文‧林宏文 即將於三月十六日掛牌上櫃的光頡科技,是國內少數能夠站上國際舞台的精密元 件製造商。而這家轉型成功的企業,不僅歷經兩次減資,背後還有一群來自工研院與產業界的經營團隊,歷經八年多的辛苦調整,才有如今飛上枝頭變鳳凰的動人故 事。 光頡科技總經理魏石龍畢業於中原大學化工碩士,早期曾任工研院兩個最重要的所──材料所及電子所的課長,後來被國巨延攬擔任研發部經 理,國巨購併奇力新後,被派到奇力新東莞廠擔任總經理。 由於工研院是國內科技業的人才養成所,很多魏石龍當年的主管及同儕已是產業界的一方 之霸,台積電成立之初,第一座廠房就移轉自工研院,魏石龍還曾經面臨選擇,是要到台積電工作,還是待在工研院。 兩次減資、重 新調整策略 聚焦薄膜電阻及高頻元件 魏石龍還講了一個小故事,民國七十八年,他賣出自己在竹北的房子給一位台積 電工程師,當時售價是八十萬元,而當時台積電一股市價約八十元,這位台積電工程師就問他,﹁你要現金,還是台積電十張股票?﹂最後,魏石龍當然是拿了現 金,否則,那十張台積電股票,如今已因多年配股而變成兩百多張,市值已達上千萬元了。 不過,魏石龍後來改造光頡的價值,卻遠遠超過那擦身而 過的千萬財富。二○○二年,光頡已成立五年,但一直沒有獲利,只好先進行一次減資。當時擔任光頡大股東光磊科技總經理的林明德,就邀請魏石龍加入,冀望這 批經營團隊為公司帶來轉機。 當時,魏石龍也在找尋新的機會,希望在被動元件產業中創造更大的價值,於是他拿出多年來的研發經驗,為光頡進行 策略調整,聚焦發展薄膜電阻及高頻元件,並再進行一次減資,魏石龍也親自帶領研發團隊。這個策略,讓光頡逐步走向世界舞台,創造出台灣小企業的國際競爭 力。 細究光頡目前的營收,傳統的厚膜電阻約占營收的三成,這部分的毛利較差,僅一二%到一三%;至於薄膜電阻及精密元件約占營收六成,此部 分毛利率則高達六○%,也因此讓公司整體的毛利率可達到四成以上。 以最近三年的毛利率來看,光頡○八年毛利率高達四四%,○九年受金融海嘯 影響,加上收購泰銘科技的整併因素,毛利率降至二五%;但去年度前三季的毛利率又回升至四二%。 魏石龍預估,未來光頡的毛利率可以長期維持 在四成以上,在今、明年新業務加入後,包括LED基板及指紋辨識器產品若達到經濟規模,毛利率就可以再拉高。 觀察電子廠商的競爭力,毛利率 是很重要的指標,尤其是關鍵零組件廠若能擁有高毛利,就表示產品較具研發深度,且國內競爭對手相對較少。因此,光頡雖被列入被動元件產業,但光頡提供的薄 膜晶片電阻特性,是屬於高單價、高毛利的產品,不是像國巨、華新科提供的標準產品,是稱斤論兩賣的。光頡目前主要的競爭者,是像日本的KOA、 Susumu和美國的Vishay等國際大廠。 此外,國內原有另一家薄膜晶片電阻廠乾坤科技,但去年已併入台達電,並且以全面支援母公司台 達電為目標。因此可以說光頡目前在國內幾乎沒有競爭者。 由於光頡切入的產品特殊,目前上市櫃公司中也很難找到與光頡類似的公司。從產品特性 來看,光頡的薄膜精密元件,位階很像提供整合型元件的璟德電子;至於在新切入的LED基板業務部分,則與近來每年都是高成長及高獲利的同欣電類似。 持 續高階研發、布局新品 將後面的追兵拋在腦後 除了產品競爭力強以外,魏石龍也堅持公司的服務要做得好,這是競爭 力的另一項來源。因此,光頡要求交貨時間一定要在八天內就完成,有時為了趕貨,甚至四、五天就能出貨。比起像Vishay這種大公司,交貨時間平均是八周 到十二周,光頡等於是以十倍速的腳步與這些大廠競爭。 大半生都投入研發的魏石龍,對於過去業務人員需要靠喝酒應酬的文化也是深惡痛絕,﹁很 多男性業務去應酬喝酒,不只害了公司,也害了自己,業務不一定要靠應酬才能做生意。﹂因此,光頡還有一項特色,就是全公司總計二十多位業務,幾乎全是女 性,目前只有一位男生。﹁我們的女業務員,對公司的產品規格都相當清楚,絕對不是花瓶,同時,女性比較細心,可以提供客戶更精緻細微的服務。﹂光頡每年一 定辦一次出國旅遊,卻不辦尾牙,但會在新年開工後舉辦春酒,且通常是兩天一夜的旅遊,可邀請家人參加,像今年員工就到六福村去度假過夜。這種照顧員工與家 人的用心,讓許多員工家屬也對公司很有向心力,光頡財務副總經理黎順和說,﹁有些員工要離職時,還有家人出來阻止,質疑他為何要離開這麼好的公司?﹂展望 未來,魏石龍很清楚,光頡選擇走高階研發的路,一定要不斷布局新產品線,以擺脫後面可能趕上的追兵。因此,除了將薄膜電阻擴大應用面,切入汽車產業以外, 去年也開始切入LED基板及指紋辨識產品,前者受惠於LED產業的蓬勃發展,目前已有許多國內外的客戶。 至於指紋辨識產品則因技術突破,單 價將從原來兩美元降到一美元,預計在智能卡(smart card)手機及筆電等產業的應用將會打開,這些新產品,將是魏石龍繼續讓光頡發光發亮的武器,值得拭目以待。 光頡科技 成 立時間:1997年 資本額:8.69億元(掛牌後)經營團隊:董事長韓之華、總經理魏石龍產品:薄膜及厚膜電阻、高頻元件、LED散熱基 板、指紋辨識器 近三年營收: 08年營收4.33億元,EPS 2.1元09年營收6.14億元,EPS 0.55元10年營收9.91億元,EPS 2.68元(前三季) 魏石龍 現職:光頡科技公司總經理經歷:工研院材料所、電子 所課長、奇力新電子東莞廠總經理 學歷:中原大學化工碩士 |
||||||
|
||||||
近來生技股很夯,吸引很多投資人 參與,但一家九年來還沒賺錢的生技公司,竟可以用六十八元掛牌,興櫃價格也一直維持在九十元附近,這家公司,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 撰 文‧林宏文 什麼樣的公司,成立至今九年一直沒有獲利,年營收最多也只有三千萬元,但在興櫃的股價卻已破百元,甚至獲得主管機關同意,預計三 月二十一日將以每股六十八元上櫃掛牌交易? 這是國內首家以植物新藥研發掛牌的生技公司,也是近來連中兩元,接連獲得「台北生技獎」的研發創 新金獎及「台灣生醫及生農產業選秀」競賽金牌獎的雙料冠軍,這家公司就是德英生技。 走進德英位於南科生技園區的辦公室,員工只有二十八人, 公司的空間並不大,但門口放著一張和真人一樣高的照片,迎接每位來訪的客人,他就是公司的靈魂人物兼創辦人郭國華。 郭國華在三十八歲那年就 升任高雄醫學院(一九九九年改制為高雄醫學大學)教授,是高醫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授。二○○二年,他選擇出來創業那一年,已在高醫工作了二十三年,再兩年 就有一筆優渥的退休金可以拿,照理說,他應該再撐兩年,拿到退休金後,再出來創業也不遲。 藥效顯著,與歐美進行合作但是,九年前,郭國華毅 然辭去優渥的工作投入創業,不僅是對自己的技術有強烈的自信,主要是背後有台南知名的百年老店萬川號餅店──陳家的第五代傳人陳柏亦及陳冠州決定入股三成 的支持。 在高醫服務時,郭國華每年都獲得國科會及衛生署等多種研究計畫補助和獎勵,期間並曾獲得美國杜蘭(Tulane)大學癌症研究中心 之研究獎助金及優秀學術論文等學術獎項,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發表應用中草藥調控及誘發癌細胞自殺(Apoptosis)機轉之國際學術論文。對於自己的 技術實力,郭國華有相當的自信。 德英目前以研發治療皮膚癌的藥為主,並於去年四月完成臨床二期實驗,七五%病人皮膚癌面積縮小,效果顯著且 副作用低,目前已著手申請進入臨床三期實驗。由於藥效比目前國際上三大藥廠的產品還要好,加上皮膚癌市場主要在歐美,目前已有三、四家歐美大藥廠與德英洽 談,進行全面性的合作。 郭國華說,他看過太多不成功的技術移轉,原因是當技術賣出,收取授權金後,負責技術的團隊沒有一起出去創業,導致後 來商品化的過程遭遇瓶頸,經常以失敗收場。因此,郭國華認為,「只有技術研發者自己出來做,把退路斷了,孤注一擲,才有成功機會。」靠醫界人脈省下天價研 發費郭國華不僅放棄退休金,為了參與公司增資認股,還賣掉一棟房子,總計前後已投入幾千萬元,而且,由於上櫃審議委員認為新藥開發風險較高,還要求郭國華 及妻子股票全部集保,一直到德英拿到藥物許可證為止,才可領回。據德英公開說明書的資料,目前郭國華擁有公司二八.一一%股權,太太王群芳則持有五. 二%,兩人共占公司約三分之一股權,股票張數共計一萬六千餘張。「所以,如果這家公司沒有成功,我是賠最慘的人啊!」郭國華笑著說。 在櫃買 中心進行上櫃審議時,郭國華不僅花三小時幫審議委員上課,也欣然同意股票集保,他有信心三年後,德英的藥證一定可以拿到。 從財務數字來看, 德英也是一家體質健全的企業。德英股本四.八五億元,其中有兩億元左右是技術股,目前帳上現金仍有兩億多元,扣除機器設備抵減及○七年前的技術股折抵,原 始股東交付給德英的錢,經過九年還在銀行帳上,顯示這家公司花錢相當謹慎。 只是,為何一家新藥開發公司,成立九年來可以不用燒錢,就完成臨 床二期實驗?德英副總兼財務長蔡美娥說,由於研發新藥耗費時間長,因此德英先推出保健食品及功能性保養品,目前每年三千萬元上下的營收,都是來自這兩大類 產品,靠著這些收入,就可以維持打平或小賠的局面。 至於在研發投入部分,一般新藥的研發平均耗時十二年,耗資五億美元左右,原因是篩選過程 冗長;通常一萬個新藥中,只有二五○個可進入動物實驗,五個可進入臨床實驗,最後只剩一個可以成功拿到藥證。但為何德英成立九年來,不需燒錢來做研發呢? 郭 國華解釋,因這項新藥研發技術在他任職高醫時,就已開始篩選,完成萬中取一的過程,因此,在公司成立後,至今只花了幾千萬元的研發投入。不過,若以○二年 成立至今,預估到一四年拿到藥證,的確需要耗費十二年時間。 此外,郭國華也善用在醫界的人脈,讓他的藥可以不花錢就進行各種臨床實驗。例如 去年成大醫院就向衛生署申請生技製藥國家型計畫,將德英的藥拿來做外陰部皮膚癌的學術用臨床;另外,成大知名的皮膚科專家許漢銘教授,也幫他很多忙,因 此,德英沒有花任何錢,只出藥品,就得到許多醫界同業的試用。 德英即將成為很少數不賺錢也能高價掛牌的生技公司,「這代表台灣投資市場的成 熟,以及對新藥開發的認同,希望我們能給生技產業帶來一個好的開始。」他說。 郭國華 出 生:1956年 現職:德英生技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經歷:高雄醫學院教授 、美國阿肯色大學醫學院生化暨分子生物學科助理教授學歷:高雄醫學院生化學博士 |
||||||
|
||||||
這是入主益通之後,英業達集團會 長葉國一首度接受媒體專訪,從晚上六點聊到深夜一點,長達七小時中,他大談太陽能夢,談做事之道,談NB代工業的經營,更談葉家能富過三代的祕訣。 在 數百億身價的背後,有四個鮮為人知的處世智慧,請聽他娓娓道來……。 撰文‧賴筱凡、梁任瑋 攝影.攝影組 穿著咖啡色POLO衫,帶著一貫 笑容,這是入主太陽能廠益通後,英業達集團會長葉國一首度接受媒體專訪。這天的他精神奕奕,來到餐廳的第一件事,就是從口袋掏出一疊紅包袋,發起了福氣紅 包,「人家都說我很有福氣,趁著開春,我把福氣分給大家,讓大家沾沾喜氣。」這就是葉國一,讓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廣達董事長林百里都得叫他一聲「老大」的 企業家,有他在,就笑聲不斷。他唱歌、跳舞、喝酒樣樣行,信手拈來就是好些個笑話,手腳靈活地變魔術,有他在的地方笑聲不斷,令人驚歎! 任 誰也猜不著,這樣有活力的科技大老,今年,七十歲。說他是台灣最快樂的企業家,絕不為過。 多數的人都不知道,他白手起家的背後,是在肥皂工 廠被老闆十一年「磨」成精,懂得察言觀色、習得做事之道。他的人生就像是一部活的台灣科技史,他在科技業界裡合縱連橫,所以他的好友眾多,縱使商場上爾虞 我詐,尤其NB代工業,「人人都想當一哥。」葉國一卻鮮少與人為敵,儘管手下大將難免抱怨對手,但他都是那句:「不要想說贏過誰、趕過誰,我只希望你們每 天超越你們自己。」他投資產業、常出手金援朋友,砸六億元救亞力山大健身中心後,又再拿十.五億元入主大板根(位於三峽的森林溫泉度假村,因發生財務問 題,請葉國一出手相助),「人對錢,真的要看開,只是要看開,真的很不容易!」但他做到了,雖然資助亞力山大的六億元拿不回來,他那股想幫人的心意卻沒變 過。 如今,他跨足房地產業,把產業版圖拓展得更廣闊,在他數百億元身價背後,有四個鮮為人知的處世智慧。他接受《今周刊》專訪,大方與人分 享,從晚餐時間談到深夜一點,時間長達七小時,以下為葉國一親自口述內容: 談做事 從小地方訓練自己的觀察力前一陣子,我看電 視在談蔣家的事,曾講了這麼一段:某一日,蔣經國和蔣孝嚴走在路上時,天邊有一群鳥飛過,蔣經國就問蔣孝嚴:「剛剛有幾隻鳥飛過?」蔣孝嚴先是一愣,接著 說:「我不知道。」但走沒幾步路,蔣經國又問:「剛剛一共有幾部車經過?」蔣孝嚴一樣又答不出來。 這讓我想起了我年輕的時候。 年 輕時,在老師介紹下,到他的親戚家工作,那是我的第二份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老師的廣告社上班,但他幾乎沒有時間來處理事件,心想,這樣不行,於是就到老 師的親戚家上班。 那是一間肥皂廠,可是你知道嗎?我第一天去上班就挨罵。 我的位置就坐在老闆對面,剛上班的第一個小時,電話 響了,我當然主動接起電話,對方要找老闆,立刻就請他接電話。老闆接過去之後,也和對方談得很開心,但電話一掛上,我就被罵了。 老闆大聲喝 斥:「你接電話時也沒先問他是誰,萬一人家要綁票怎麼辦?以後我的電話你不准接!」隔沒幾分鐘,電話又響了,我心想,老闆叫我不要接,那我當然不敢接,結 果我又被罵了,「你是聾了嗎?幹麼不接電話?」老闆又臭罵了我一頓。 後來,我學會了,人家打電話來,要先問是誰、哪裡找。 這 家公司在萬華從事肥皂製造的生意,所以在板橋也有一個甘油廠。可是那個時代工廠沒有電話,老闆都會叫我去工廠,請廠長中午來店裡。那個年代沒有什麼交通工 具,我騎著腳踏車去,從萬華騎啊騎,騎到板橋,請了廠長回來。 廠長回來,老闆第一件事就問我:「你去工廠,今天鍋爐幾度?」我愣住,於是, 霹靂啪啦又挨一頓罵。 隔沒幾天,老闆又叫我去請廠長回來,這次我去叫廠長時,學乖了,先看鍋爐。回來老闆果然又要問問題,心想,「好啊,給 你問。」我很有信心,一定能答得對。 「今天來幾名工人?」當場,我又語塞。 我的觀察力就是這樣被訓練出來的。後來我養成習 慣,出門看到什麼都記在腦子裡,我到公司幫老闆做一件事,但要會替他注意十件事,這就是觀察力。就像當年蔣經國訓練蔣孝嚴一樣,蔣經國學的是經貿,所以觀 察力敏銳,看過的各方面都會記起來,我也是這樣被教出來的。 那一年,我十九歲。 但在做這份工作時,真的很恨,因為我家環境不 好,是三級貧戶,但是他給的待遇又很好,那個年代工作一個月有三、四百元薪水就很好了,可是我可以領一二○○元。為了家庭,我能怎麼辦?這一待,就是十一 年,卻影響我非常大。後來自己經營公司,就覺得要對員工「仁慈」,當初我被罵,所以現在我對人完全用不同的方式。 談經營 不 必為了搶當一哥自相殘殺不過,經營一個事業又是不一樣的事。 像我們最近買了益通,就是看好太陽能市場。以太陽能現在所有的產能對比全世界發 電量,才萬分之四到五,太陽能市場是非常大的,比起我們做筆記型電腦,真的太輕鬆。 我們做筆記型電腦,太冤枉了!全世界九五%的筆記型電腦 都是我們做的,可是大家為了想當一哥,殺成這樣,其實不必這樣子,這樣只是讓客戶的財報一直往上修,賺錢的都是客戶,重點還是要有合理的利潤。 早 期,我們曾遇過一位印度客戶,來台灣談生意。他來的時間通常不會太早,差不多上午十一點到,大概談到下午一點,我們都會禮貌性地請他吃飯。當他要走時,他 會跟你說,這個sample(樣品)他要、那個sample他也要,可是談到付錢時,這位印度客戶卻說了,「反正你也要請我吃飯,這樣吧,飯不用請了, sample免費送我就好。」你們一定覺得很愕然,怎麼會有這種騙子?這就是經驗。所以,後來英業達的員工在生意沒談成前,絕對不請吃飯,要請也只有兩 種,就是可樂和三明治。 經營事業就是要不斷地學,像現在,有很多人心裡面不爽,不爽像郭台銘這樣的人。我就常告訴我們的幹部:「不要想說贏 過誰、趕過誰,我只希望你們每天超越你們自己。」不要跟別人比,和郭董比你也不能不服氣,他今天是首富,人家做得這麼好,人家成功啊,你還能說他怎麼樣 呢?角度不一樣,郭台銘是成功的,他怎樣成功值得我們借鏡。 像郭台銘當初去龍華的時候,我帶他去蓋工廠,台灣(代工業與零組件供應商)的中 心、衛星體系,是我第一個實踐的,在馬來西亞,我帶了廠商過去看。後來大家去大陸投資,才有了中心、衛星體制,所以我覺得,要去力行他怎麼做。郭董會成 功,是因為他把這種模式放大了一百倍、一千倍,雖然心有不甘,但你還是要佩服他。 所以,我買益通後,KY(指友達董事長李焜耀)說要找我談 太陽能,看有什麼可合作,我說:「可以啊。」對我來講,我是開放的,現在有幾家都在找我合作。 代工筆記型電腦走向微利時代對我衝擊很大,如 何不要重蹈覆轍,大家應該要做得很好、要結盟、要有合理的利潤,不要再去自相殘殺,已經有筆記型電腦這個借鏡,太陽能不能再這樣子。我們可以少賺,但我們 不能虧。 雖然我已經交棒了,一下子幾十家公司都交了出去,董事長已經不是我,可是,我告訴財務長,有一樣東西我不能交,就是我的印章。很多 人說,我應該要把圖章收回來,讓李詩欽(英業達董事長 )蓋他的印章,因為蓋下去就得要有責任感,但我的想法不一樣,我希望從中協助,讓他能做得更好。 我 是從零開始,一步一步到現在做了幾十年董事長的經驗,他(指李詩欽)一下子跳這麼高,接這麼多公司,會有困難的。所以,現在我還是每天九點就去上班,早上 都是在開會,下午就沒什麼事。 開會時,我通常都閉目養神,但每個字、每句話都聽在我耳裡,尤其碰到集團會議時,從早上八點半坐到下午五點 半,中午也坐在同一個位子上吃飯,飯我還不吃,只吃菜、喝點湯,其他時間,我都是在聽,頂多上廁所兩次,可怕吧! 談投資 看 開金錢,但心中有一把尺很多人說我投資很多,幫很多人忙,可是其實很多人誤解我。 像我投資亞力山大,當時唐老師(亞力山大董事長唐雅君)找 我幫忙,我聽完簡報算一算,大概六億元可以救兩千名員工和他們的家庭,所以就答應了。後來才發現,亞力山大有會員,他們把會員預收款當收入,這個洞可不得 了。 後來,唐老師告訴我,隔天還需要一千萬元,但那時為了收掉績效不好的點,處理一些債務,已經投下了五億九七○○萬元,我就告訴唐老師: 「你的額度只剩下三百萬元。」再舉一個例子,三峽大板根的蔡董(蔡春隆)也花了兩年,透過各種方式想與我認識,我去看了一次發現,真的漂亮! 於 是,我就請蔡董來簡報,廖董(華國董事長廖裕輝)告訴我說,「蔡董做了十八年,真的很艱困。」不過這次我學乖了,第一件事就是問大板根有沒有會員,他們有 會員,繳會費就等同股東,來消費就可以免費。 我想了兩天,才決定幫這個忙,但我要求一切得按照我的規畫。我從如何還清銀行欠債、如何與股東 協商,到銀行聯貸蓋飯店,一手替他們做好計畫。我不是隨便投資的。 像我日前開會,英業達投資的一家公司,進去八年多了,投了四千萬美元,後 來溫副董(指溫世仁)兒子又投入了一千五百萬美元。不過,這個創業團隊很有趣,那個博士一直認為這是他和溫副董創立的公司,與英業達無關,可是,這錢是公 司出的,現在虧到只剩下五百萬元。 所以他第一次到總部來簡報,聽完我告訴他:「博士,我真的很對不起,這個公司好像我生下一個小孩,就擺在 外邊,給他一些生活費後,就再也不管他,我錯了。」實際上,我哪裡有錯呢?我根本沒有錯,因為他認為這是他自己的公司,但我先把錯扛下來,要求他們董事會 馬上換人。 我和我們董事長(指李詩欽)、財務長三個人進去董事會,「你剛才講董事會要從兩個月開一次改成三個月,這不行,不僅每個月要開一 次董事會,還要每周來報告進度,在(英業達的)目標會議裡檢討,名字也要更名成英什麼達。」「做什麼就要像什麼,投資公司也一樣。」以前我們要介入很難, 可是現在博士得每周提出資料,他估今年大概可以成長三成,可是我的看法不一樣,「你不要坐在那個地方等生意,要走出去,把去年的業績提高一倍,當作今年的 目標。」你看郭董(指郭台銘)去年營業額兩兆元,今年準備要成長三○%,是六千億元耶!人家就是定個目標去衝,也許最後只達到四千億元,那也很不錯啊。但 你不可以把你的目標訂得很低,說我的目標達到了。 後來這位博士去找我們董事長(李詩欽)訴苦,覺得壓力很大,但我們董事長說:「不是我給你 的壓力,而是會長給我的壓力就是這樣。」投資要像一回事,更何況這四千萬美元是公司(英業達)拿出來的。 不過,人對錢,真的要看開,只是要 看開,真的很不容易!一般人都是拿了錢放不下。像唐老師的案子,我太太知道我以前幫了很多人,所以她也是後來才知道我幫了唐老師,她說:「我嫁給你,算四 十年好了,一個月你給我生活費五十萬元,四十年是二億四千萬元,還不到她(指唐老師)的一半。」不過,其實她是開玩笑,她能理解有兩千個家庭,如果我可以 幫得起來,是很好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我又陸續幫了很多人。 談年輕人 待人處世嚴守「奉公守法」人家看我白 手起家,到現在可以幫很多人的忙,但現在時代改變,年輕人的想法也都不一樣了。 年輕這一代,使用電腦很頻繁,可是,文字的使用就沒那麼好。 像我過年收到一封簡訊,寫著「全免鴻運大展」,應該是「金兔鴻運大展」才對! 對年輕人而言,我最大的感受是教育。現在的老師不能說、不能 打,老師管家長罵,不管也罵。用三字經的話來說,就是「玉不琢,不成器」。可是這樣的狀況,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存在,老師在台上講、學生在台下玩,讓我很感 嘆。 像我每晚睡前仍有一個習慣,檢討我今天又做了什麼,一日三省不要講,我是每日都在反省,提醒自己為人處世要有天理良知,處世的時候不要 違背天理。 所以我寫下幾個點, 記在PDA上,每天都看,每天都想。(拿出PDA念)不抱怨、不計較、不爭功、不爭利,就像座右銘,時時警惕自己,少指責、少計較、少抱怨、不爭功、不爭 名、不爭利。 你問我,那年輕人出社會後呢?其實我很八股,就是﹁奉公守法﹂這四個字。 去年政大企家班有個聚餐,廖董(華國飯 店董事長廖裕輝)問我要不要去跟他們講幾句話,我問,「有沒有什麼主題?」他們說沒有,所以我就想說講個「緣分」好了,因為裡面都是企家班的,大家職位都 很不錯,都是些高階主管。 我的習慣是任何場合早到半小時。那天是約六點半,我六點就到了,可是沒有任何人來;六點半了,開始有工人來裝音 響,下面還是沒有人來;七點半,才來了三分之一,大家在講是不是該上菜,然後請我講幾句話,接近八點,才來差不多一半。後來我上台,主題就改成講「守 時」,我說:「我知道大家都是大老闆,非常忙碌,尤其現在這個時間又塞車,遲到是應該的。」當場, 大家只敢低頭吃飯。 我沒有念很多書, 但是我學的這些,就是相信它。 葉國一 出生:1941年 現職:英業 達集團會長 經歷:三愛電子公司副總 英業達公司創辦人 學歷:士林高商、韓國清州大 學名譽經營管理學博士家庭:已婚,育有二子 葉國一富過三代的祕密 —— 傳孫不傳子 我的兩個兒子 都很乖,至少他們不學壞,我常跟他們講:「老爸給你們的夠用,你們就好好的去保持,不要去做一些壞事。」我大兒子生三個男孩,小兒子替我生了兩個孫子,一 男一女,前陣子我問他們:「決定了哦?老爸的財產是分給孫子,不是分給你們的喔。」結果後來小兒子又再拚了一個,剛好一人三個。 像我只有一 個孫女,當然很寶貝,我這麼跟她說,「以後爺爺怎麼樣不知道,可是『國揚天母』頂樓以後給妳當嫁妝,有好幾百坪。」我灌輸我兒子就是一個觀念,以後你們賺 錢,不要給你兒子,要給你孫子。俗語說:「富不過三代。」現在我把我的資產留給孫子,至少三代沒有問題,我兒子賺的錢又給他孫子,這樣就四代了,哈哈哈! |
|
||||||
葉國一投入房地產三年,已建立專 屬的個人品牌。他除了要求專業,更重要的是,他深知很多朋友是衝著「葉國一」這三個字來買房子,所以更要求品質。 撰文.梁任 瑋 二月二十五日上午,位於新北市新店區近郊的﹁大台北華城﹂社區,寧靜的山間響起悠揚的小提琴演奏聲。這一天,號稱全台最貴的別墅建案「新 普國玉」,低調地在這裡舉行開工典禮。簡單的儀式中,英業達集團會長葉國一,在客戶、建築營造團隊以及銀行團面前,感性地談起開發這塊土地的心路歷程。 時 間回到二○○九年底,當時由於金融海嘯的衝擊,為了度過景氣寒冬,企業紛紛緊縮支出,但葉國一卻毅然以十四.五億元向新普建設董事長柯秉松,買下新店大台 北華城兩萬坪土地,其中的兩千坪土地,雙方再以合建方式,推出頂級別墅。 「最早想要蓋二十多戶,一戶一百多坪,後來又縮到十八戶、十四戶、 十三戶,最後只蓋六戶獨棟別墅。」葉國一說,為了決定「十三戶變六戶」,他站著聽建築師李天鐸簡報,足足思考了兩個小時,最後才決定放手一搏。 其 中的關鍵點是,葉國一認為,「真正的豪宅應該要與自然結為一體,華城空氣好,交通沒有問題,先天就具備豪宅的條件,因此一次就挑戰最頂級。」新店華城特區 是這幾年興起的熱門別墅區,與老牌別墅區陽明山分庭抗禮,有著「北陽明、南華城」的說法。在新北環河快速道路、中安快速道路相繼完工下,挾著「離塵不離 城」與新店門牌的雙重優勢,這幾年特別受到建商青睞,積極推案。 找對專業的人,比看幾十遍土地還重要! 不過,「新普國玉」的 醞釀過程,也未如預期順利。除了設計圖重複修改一年多以外,冗長的建照申請流程,也讓首次到山坡地蓋房子的葉國一見識到,興建別墅要注意的環節,不會比在 市中心蓋一棟豪宅大樓還少。 踏入房地產業三年多,葉國一也有一套迥異於人的投資哲學,就是從不看土地。 「我只看人,不看土 地。」葉國一坦言,投資房地產都是幫忙朋友,因為相信朋友才會拿錢出來,因此只要找對專業的人,比看幾十遍土地還重要。 他說:「高科技業和 蓋房子沒有兩樣,都需要專業。」例如第一次和國揚集團創辦人侯西峰合作時,就發現他根本就是建築業裡的電腦軟體,只要向侯西峰講一塊土地的基本條件,他可 以馬上算出能賺多少錢,這個就是他的專業。 與柯秉松的合作也是如此。四年前,台北市華國飯店德惠街旁、占地一百多坪的大樓正準備拆除重建, 有一天,葉國一從華國飯店的十樓往下看發現了,覺得可以與華國飯店整合開發,也因此認識了該大樓的地主||新普建設董事長柯秉松。 柯秉松把 土地賣給葉國一,後來又將新店大台北華城的兩萬坪土地也賣給了葉國一,更開啟雙方後續的合作。 柯秉松說,「葉董常說,這個你處理就好、那個 你處理就好,這句話,比他叫我怎麼做,壓力更重。」柯秉松說,葉國一雖然沒有真正經營建設公司,但對品質要求很高,而且只與專業人士合作。柯秉松印象很深 刻的是,葉國一很在乎統計數據,向他分析市場時,一定要拿出數字說服他,否則無法過他那一關。 前亞力山大董事長唐雅君引薦,與侯西峰展開合 作例如,當初新普國玉找營造廠,為了給客戶更高的保障,多花了五千多萬元請日商華大成營造來施工,使得每坪的營造成本將近三十萬元,直追台北一○一大樓每 坪造價。 「現在蓋房子如果還計較成本,不會做出高品質的產品。」柯秉松說,與葉國一合作後,讓他真正體會到,要蓋出好房子,要不計一切,所 以在新普國玉,每戶都配備全球最貴的德國頂級廚具,一套要價近一千萬元。 投資事業橫跨電子、蘭花、房地產的葉國一,這三年積極投入北、高兩 大都會區房地產開發,手頭掌握兩萬多坪土地,房地產業者估計,可推案規模高達百億元,已具中型上市建商一年推案的規模。 葉國一踏入房地產的 緣起,則源自於三年前,經由前亞力山大董事長唐雅君引薦,葉國一開始與侯西峰共同投資房地產,包括國揚位於高雄市新田路上的「國硯」、新店大台北華城土 地,以及國揚在台北市天母忠誠路上的豪宅案「國揚天母」,都可以見到他的身影。 葉國一說,國硯和原來的預估有滿大的出入,本來這個建案總銷 應該是八十億元,因房價不斷上漲,現在總銷金額已上看一百多億元,比預期的金額多出二十億元。 據了解,高雄「國硯」案總銷售金額一百億元, 按照葉國一可分三成比率估算,若全案順利賣光,葉國一大約可拿到三十億元。以他當初投入十六.七億元算,投資報酬率相當豐厚;這與過去筆記型代工產業和競 爭對手殺價搶單,常常為了三%、四%毛利率爭得你死我活的情況相比,房地產業的高投報率確實讓他驚豔。 為了讓帳目單純,葉國一投資不動產, 都採個案合作,不直接入主公司股權,其中又以合建模式居多。 例如,與國揚建設合作的「國硯」、與新普建設合作的「國玉」,都是由葉國一買 地,再委由建商興建,確保營建品質。 較為特殊的是,「國硯」與「國玉」兩案,葉國一雖然是地主,但是分回房屋的比率卻都只有三成,不似台北 市中心傳統合建比率──地主占七○%、建商占三○%。 估價師分析,由於高雄與新店的土地便宜,但開發風險較高,而且營造費用追加,都是建商 負擔,葉國一分回比率較少,不見得比較吃虧,從這點也看得出來葉國一精打細算的一面。 很多人衝著「葉國一」來買房子,所以更須要求品質隨著 葉國一熱心幫助朋友解決土地資金的名聲在房地產市場打開,這兩年很多地主慕名而來,希望與葉國一合作開發建案,也不乏土地仲介對外打著葉國一的名字買賣土 地。 有一陣子,就有賣方知道葉國一要買他的土地,刻意抬高價錢,條件更難談,因為朋友介紹來的投資案暴增,葉國一後來也聘請國內土地代書界 某位大老當他的私人顧問,幫他處理各式房地產疑難雜症,包括看契約、解決法律糾紛等。 「他的成功絕非偶然。」柯秉松說,葉國一除了要求專 業,更重要的是,他深知很多朋友是衝著「葉國一」這三個字來買房子,所以更須要求品質,才不會把自己辛苦建立四十年的名聲搞砸了,「愛惜羽毛,對他來說比 什麼都重要。」「過去被外界視為低調神祕的科技業大老,願意跨行到房地產發展,本身就是最大的賣點。」一位房地產業者分析,由於台灣房地產市場轉趨成熟, 施工品質大多有一定的水準。 相較之下,行銷變得更為重要,具有科技業與營建業雙重身分的葉國一,本身就具備這樣的優勢與賣點,再加上他口才 很好、配合度又高,尤其是他的朋友很多,橫跨各行各業,銷售根本不是問題。 將青春歲月奉獻給科技業,貢獻台灣經濟發展、見證台灣經濟奇蹟的 葉國一,這一回跨足房地產業,竟也走出一條成功之路。「葉國一傳奇」的戲碼持續上演,未來只會讓更多人見識到他眼光的獨到之處。 具 備中型建商的推案實力 葉國一掌握的土地,可推案規模估計高達百億元,已具中型上市建商一年推案的規模。 地點 位置 面積(坪) 開發用途 購入金額 (億元) 台北市 士林官邸旁 686 自用 13.7 華國飯店 德 惠街旁 300 (含華國飯店) 興建辦公室 5.0 新北市 新店大台北華城 2萬 開發為別墅 14.5 三重原太子汽車廠 3500 申請地目變更住宅,與國揚合作 28.9 高雄市 新田路、漢來飯店對面 1538 (持分30%) 興建豪宅「國硯」 16.7 亞太財經大樓、土地 1.5萬(樓地板面積) 商辦 14.2 資料來源:葉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