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邹锡昌“收租还债”?广州中华广场一租14年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805/20090805024053141.html


每经实习记者  朱玲  发自广州

        一直身陷“负债门”的香港昌盛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昌盛集团)董事局主席邹锡昌近日 终于可以舒展眉头,欠高盛的那笔债务终于有了着落。广东海印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海印股份)昨天宣布,将以每年1.3亿余元的价格整租 邹锡昌旗下物业——广州中华广场。

海印整租中华广场

        由于当年酝酿昌盛集团赴香港上市,邹锡昌分别向高盛、香港苏格兰皇家银行贷款融资,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上市搁浅后。这两笔贷款成了邹锡昌心头的“疮疤”。

        而 此次海印股份以1.3亿元/年的价格整租中华广场,为邹锡昌解了燃眉之急。海印股份昨天公告称,公司以自有资金出资方式,与广州兴盛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兴盛地产)签署了《中华广场合作经营合同》。本次合作时间从2009年8月1日至2023年7月31日。前两年,海印股份每月向兴盛地产支付合 作经营费1100万元,第三年开始,这项费用在上一年度的基础上按3.25%的比例递增。

        记者初步估算,在合作前两年,海印股份将向兴盛地产支付1.3亿元/年的费用。此后将按照3.25%比例递增计算。

        据悉,兴盛地产是邹锡昌昌盛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中华广场由其开发完成,邹锡昌拥有该广场物业总面积达5.83万平方米。

清偿债务走出困境

        面对即将到期的香港苏格兰皇家银行6亿多元贷款,邹锡昌不得不忍痛割爱,以6.4亿元的价格将其广东中山“地王“项目折让给中国奥园。

        而与高盛的”对赌协议“——一笔高达2500万美元可赎回可转换债券的还本付息债务,日前就有业内人士透露,邹锡昌将通过引入内资方式解决。

        目前中华广场运营成熟,开业至今9年,仍保持100%的出租率和租金收缴率。由于地处广州繁华地段,其每年的租金增长率在5%左右。目前中华广场每年稳定租金收益约1.1亿元,年利润达3300万元。

        据悉,海印股份在广州的商业地产项目做得不错,一直觊觎邹锡昌手上优质的中华广场物业。今年4月28日发公告,拟收购由广州兴盛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拥有产权或权益的广州市较场西路23号裙楼商业物业项目,也即中华广场物业。

        此次每年1.3亿元的租金,业内人士认为其将面临一定的租金压力,但对于邹锡昌来说,这笔长达14年的投资合作,可大大缓解他的现金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58

對股票投資的歧視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5149


 


我其實一直感到社會對股票投資有歧視,股 票被批評為不踏實,是「遲早會輸」的玩意。尤其是剛經過金融海潚的洗禮,這種歧視有增無減。反而樓市或者物業投資,多數人都覺得無問題。連港台的電視節目 《流金頌》,都要講個「股場老手」阿伯如何投資股票失敗而輸光退休金,反而持有物業就無事。


 


我相信問題的原因在於,上一代靠買樓致富的人很多,炒股賺錢的人少,形成這種投資的「意識形態」。而的確,炒樓短炒投機的人數是較股票為少,而本地經濟起飛所造成的樓市大升浪令不少持有物業的人致富,反之投資股票的人卻多數不懂股票投資之道而失敗。


 


樓市和股市投資均涉及風險,其實很多時 候,樓市的風險比股市更大。炒樓和炒股都需要技巧,也需要時間磨練。只要一直累積錯誤的悔恨,為避免錯誤打好根基,同時減少成功所造成的過份自信,不斷探 索投資的正確技巧和所需知識,投資股票也可以是踏實和可以成功的。我希望靠自己的實踐,一步一步證明我的想法是對的。


另外,對未來的預測或者持某看法,是和價值投資的估算並沒有衝突,看財務表、適當估值,能為預期所付出的價格提供一個安全網的指標。忽略了適當的估值,會在某些時候為自己帶來很大的麻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60

辞职传言一周后:祁玉民首度表态“无意离职”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5/HTML_6H8DEWS9BYOV.html


“祁玉民因业绩不佳被迫离职”传言一周后,7月31日,华晨汽车控股集团董事长祁玉民急召记者见面,试图说出心里话。

按照7月23日相关媒体报道——由于华晨汽车难以摆脱发展困境,祁玉民或将被迫离职。并转述辽宁省有关部门人士的说法,这件事(指祁玉民被调离华晨汽车)在一两个月前就已经开始讨论,而祁玉民的继任者是现任辽宁省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的左大光。

“对于华晨的传言,还是要以此为准,稳定军心对华晨的未来至关重要。”处于漩涡中的祁玉民,在两个多小时的访问中,力图向外界传达自己的几个观点:本人(祁玉民)无意愿离开华晨;华晨坚持独立发展;华晨不缺钱,资本上还有后续动;华晨将与奔驰合资。

围绕离职、重组、资本动作等系列问题,祁玉民详细陈述了华晨下一阶段发展思路,并首次承认一汽、广汽两家企业正通过接洽政府部门而实现与华晨的接触消息。

“投了30亿搞研发,没人知道!”

“现在华晨汽车三年半的销售总量相当于过去21年的总和,我们两个自主品牌现在经营的应该说不错的,今年的中华量快到50万辆了,面包车我们半年之内也要到100万辆,华晨现在挺好。”

祁玉民希望借此反驳辞职说,“华晨汽车是国资企业,华晨领导班子的任命是由省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的,所以此前的传言肯定不准确。我无意离开华晨,除非组织说我干得不好。”

2005年底,祁玉民由大连市副市长调任华晨汽车董事长。在三年半的时间里,华晨汽车实现了扭亏为盈,中华产品线得到扩充,发动机实现量产,在绵阳建设新生产基地,华晨汽车进入了自主品牌的第一阵营,规划产能已经达到80万辆左右。

“ 说要换我,我一点没生气,我已经把我自己所有东西都交给组织了,任由组织调配。但是说华晨不好、让华晨受到伤害,我就挺生气,因为华晨挺好。”祁玉民坦 言,对华晨很有感情。“想想三年前的华晨什么样?三年半之前华晨什么样你们都很清楚,就这样都说我穷的没钱,谁知道我投了三十个亿搞研发,没人知道!”

祁玉民离职的传闻,自上任以来就一直缠绕着华晨,此前曾陆续爆出祁玉民可能出任辽宁省副省长、大连市市长等职务。早年“高升”的传言,是与当年华晨业绩息息相关的。

今年年初,《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之后,汽车产业的重组被明确提及,规定“4大4小”八家企业参与全国及地方性重组,此前呼声颇高华晨并没有列入其中。华晨汽车一度被业界锁定为被重组的对象。

尤其是今年上半年资本市场下滑,几乎斩断了华晨汽车的融资渠道。华晨后续发展资金吃紧的说法,一度引起业界关注。“祁玉民屡次表态不愿重组,可能和传言离职有关”,有业内人士这样推测。

重组不是钱的问题

目前一汽和广汽,都在分别和国家主管部门、辽宁省政府进行接触。由于华晨汽车是国资企业,所以希望重组华晨的国内企业都在走政府路线。尤其是一汽在金杯汽车项目与辽宁省方面有过不愉快的合作经历,所以一汽并没有直接找到辽宁省以及华晨方面,而是接触了主管部门。

“关于华晨怎么发展,省里明确告诉我要自主发展。”作为辽宁省的国资企业,祁玉民似乎在传递着辽宁省对于华晨发展的态度。

华晨汽车是经辽宁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直接或间接控股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申华控股有限公司三个上市公司,拥有控股和参股公司100家,资产总额300亿元人民币,员工3.5万人。

“现在外面说华晨缺钱发展不下去,完全不是。”祁玉民认为,整个汽车产业在自主发展方面缺少的不是钱,而是经营品牌的这种能力,“现在既要经营自主品牌又要重组华晨的企业,还看不到它的能力比我强。”

要和奔驰合资改装车

虽然祁玉民屡次表示华晨不缺钱,但是目前自主品牌一直陷于低价竞争,祁玉民一直试图改变产品的低利润结构,以获得更多利润空间。

7 月31日当天祁玉民透露,华晨将与奔驰组建一个合资公司,主要开发轻型商用车的改装车型,因为这一领域利润非常可观。“华晨今后会通过先入为主的方式,在 专用车、改装车等市场空白领域大力发展,将计划在全国新建四大生产基地,分别是铁岭、上海,另外两个将分别选址在南方和北方。”

在切入改装车市场之后,华晨还将在商用车领域进行大力规划。按照华晨的发展思路,在现有的半吨至3.5吨的轻卡基础上,华晨将研发4至10吨的中重卡产品,全面进入商用车领域。

祁玉民坦言,目前华晨内部已经上报了三次开发SUV车型的方案,但都被否定了。而且华晨现阶段也不会开发A0级产品,华晨的目标是突破规模瓶颈,瞄准有利润空间的产品进行重点开发。

此 外资本市场仍然是华晨未来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去年年底,华晨中国(1114.HK)公告显示,与华晨汽车集团签订认购协议,华晨汽车集团将认购约 13.14亿股新股,认购所得款项约为人民币5亿元,认购之后,华晨汽车持有华晨中国已发行股本从39.41%增至55.38%。

上述资本动作都是华晨积极寻求的融资行为。分析人士指出,通过股权的变化,华晨汽车或将在资本市场上获利。此外华晨汽车也一直在支持金杯汽车(600609),此前传言华晨可能通过金杯汽车实现整体上市,并引入宝马等国际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

民族证券研究中心副总经理曹鹤认为,如果华晨汽车能够通过其下三家上市公司融资而获得发展的资金,华晨可能就不会进行重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61

联想集团看到扭亏曙光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inc/webcontent.jsp?id=110221265&time=2009-08-06&cl=100&page=all


 【《财经网》北京专稿/记者 明叔亮】经过两个季度的调整之后,中国最大的电脑生产商联想集团(00992.HK)已经看到走出亏损的曙光。

  联想集团8月6日公布2009至2010财年第一季度业绩,净亏损进一步减少至1600万美元。如果不计300万美元的重组费用和其他一次性项目费用,联想集团当季税前盈利32万美元。

  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在当天的投资者电话会议上表示,对比上一季度,联想集团的业绩已经有相当大的进步,对投资人来说还不是很理想,仅是税前打平的状况。但是,董事会对这一业绩已经感到满意。

  “这个结果说明管理层制定了正确的战略,而且按照这个战略坚决执行。”柳传志说。

  当天,联想集团股价上涨5.48%,收于3.85港元。

  受经济危机影响,联想集团去年下半年业绩遭受重挫,去年10月之后,连续两个季度分别亏损9700万美元和2.64亿美元。

  柳传志今年2月重新担任董事长职务,原董事长杨元庆被调整担任CEO,原CEO阿梅里奥离职。

  管理层调整之后,联想集团战略重心放在中国市场和其他新兴市场,同时力保在成熟市场节省成本,寻求恢复盈利。杨元庆将这一战略阐释为“左右拳”的战略。

  联想集团最新业绩报告显示这一战略初见成效,公司在中国区的销量增长15%,略高于行业14%的平均涨幅,市场份额比原来的28.2%略有上升,至28.6%。

  在其他新兴市场,虽然销量同比去年下降6%,联想集团在俄罗斯、拉美以及土耳其等市场的占有率均有提升,在印度的亏损也已收窄。

  在欧美成熟市场,联想集团表现仍不如意,销量与去年同比下降17%,不过在北美、日本等地的亏损也已经逐渐减少。

  中国市场销量的增长,带动联想集团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升至历史最高的8.6%。根据7月16日IDC发布的数据,联想集团出货量为576万台,同比去年增长3%,同期全球PC市场的出货量下降了3%。

  高盛分析师Donald Lu在其报告中表示,对联想集团在海外市场的增长感到“惊喜”,并认为联想集团将中国市场的成功移植至其他新兴市场的新战略,已经开始显现一些成果。高盛维持对联想集团股票买入的评级,并预计联想集团将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转亏为盈。

  不过,联想集团的管理层拒绝预测何时能够恢复盈利。柳传志表示,世界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发达国家的PC还继续负增长,制定战略目标时会考虑到这个大趋势。他告诫说,“这段时间不要对联想集团预期过高”。

  联想集团CEO杨元庆相对乐观。他表示,在中国市场,联想集团正在进一步向五六级市场进军,强化其渠道方面的优势。此外,在中国政府所着力推动的“电脑下乡”计划当中,联想集团也是最大的赢家。

  杨元庆称,联想集团在全球交易型业务模式的推广已见成效。根据杨元庆的计划,联想集团将利用IdeaPad品牌和中国的成本结构和业务模式,全力进攻仍有增长的新兴市场的交易型业务(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者)。

  “在特选市场的销售战役当中,销量接近原计划的2倍。”杨元庆说。

  联想集团COO罗瑞则表示,成熟市场的消费业务已经看到正面的迹象,但是商务市场还没有,但是他认为不会比现在更差。

  联想集团CFO黄伟明透露,低价电脑的流行以及液晶面板等器件价格的增长,将影响联想集团的毛利水平。据他介绍,上一季度,联想集团的毛利已经由14%下降至11%,而接下来的市场推广费用也将会有一定的增长。

  高盛分析师Donald Lu认为,在扭亏方面,联想集团的管理层已经越来越自信,比如对于成熟市场表示会在2010年达到收支平衡。

  “中国市场相对健康的需求,会部分抵消部件成本上升的影响,而全球商务PC的需求已经明显触底。我们认为,未来一年内,商务PC市场潜在的复苏会给联想带来更大的运营空间,并带动股价上升。”Donald Lu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72

地王“戏法”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6/HTML_S392BJ2HY1E6.html


“地王”就是“地王”。

重庆嘉陵江畔,雨水打在三钢厂地块近人高的杂草上啪啪做响。

41.8亿元的天价、307.6亩的土地,无论单价还是总价,香港信和置业有限公司(下称“香港信和”)为首的财团,在两年前的2007年7月30日,均创下重庆房产市场当时之最。

这只是表面的热闹与喧哗。本报记者从重庆某土地储备集团获悉,香港信和方面现在只付了26亿土地出让金,还有15.8亿未付。按照合同,这些价款在2007年就应付清。

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推迟开工、延迟付款,已成为“地王”为缓解财务压力、谋求规费减免而祭出的两大拖延术。

两年弹指一挥间。邻近地块的项目工地上,搅拌机和塔吊早已左右开工,唯独“地王”分寸未动。这令人费解。

政府似乎并未对“地王”的拖延术下狠招。尽管有付款合同和闲置土地清收的“紧箍咒”,但鉴于三钢厂地块出让占2007年重庆市本级非税收入的22.5%,当地政府反而考虑对其进行“抚慰”。

拖延二重奏

2007年拿地后,香港信和宣称,将在四年内陆续完成该地块的开发,将其做成重庆最顶级的CBD,以豪宅为主,拥有包括五星级酒店、等标志性商业配套设施。

不过,尽管拍地豪爽,拿地方在开发进度上却尽显扭捏。

2008年6月,在拿到土地约一年后,香港信和方面才发布了招聘广告,这使重庆当地市场人士无不对此项目翘首以待。后来,香港信和招聘了约20多个员工。

彼时,整个房产市场正历经“炼狱”,销售不畅、银行逼债,一片哀鸿之音。逆市下,不少开发商都放缓了开发进度,地王也不例外。

直到今年3月,香港信和才在当地媒体刊登广告,公开对其13个项目招标,涉及工程施工、机电设备安装、园林绿化、建筑装饰到监理勘探和咨询等,希望“找到行业的顶级商家作为合作伙伴”。

当地市场依然翘首以待。而此后,仍无动静。

不但开发未动,其地款也未结清。今年8月4日,重庆某土地储备集团副总经理介绍,香港信和方面现在只付了26亿,还有15.8亿未付。而这些价款本应在2007年就要付清。

2008年中,该地块项目的负责人孟才曾向记者表示,由于公司是外资企业,因此换汇问题拖累了地款结清。其表示,由于按规定每次只能换5000万美元,每换一次时间可能要一个月左右。香港信和遂设立了三个公司,专门进行换汇结算。

但有当地市场人士质疑,香港信和的外汇问题根本没有上述人士所说的那样复杂, 无论如何,两年时间已经足够41.8亿元从容的汇进重庆。

地王小算盘

延迟开发背后,“地王”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上述土地储备集团副总经理介绍,在拖延过程中,香港信和方面希望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延迟支付剩余的款项;一个是谋求减免一些政府性规费。

记者了解到,信和方面希望与重庆相关方面重新约定,推迟支付剩余款项,而土地出让方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对此方案并无异议。

根据此前的公开报道,香港信和为发展重庆地产项目,拟组21亿人民币3至5年期银行贷款——此贷款数额与目前尚未支付的土地出让金部分相当。以现在的5年期基准贷款利率5.94%计算,15.8亿元一年的利息为9385万元。换句话说,香港信和方面可以减少9385万元的财务费用。

该“地王”项目的建筑面积一共10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90万平方米,共43幢建筑,建筑总投资为18亿元。此外,全部投资中还包括设计地堪、规费、配套费、税费、水电安装、绿化园林、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数十个项目,当地市场人士计算,这些项目需10亿到20亿元。

显然,如果推迟支付土地价款,香港信和的资金压力将大为减少。

除此之外,上述土地储备集团副总经理告诉记者,香港信和方面可能还希望政府为其减免一些规费。

这主要涉及土地测量费、规划报务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施工图审费(抗震、节能、消防等)、招标管理费、白蚁防治费、建筑面积图测费、临时用水用电费等几十个项目。香港信和方面希望政府可给予多达数亿元的减免。

但这涉及到政府优惠政策公平的问题。上述土地储备集团副总经理认为,当年参与拍卖的开发商面对的是相同的政策条件,如果现在给予信和方面规费的减免,对于其竞争者来说就不公平。

政府“抚慰”棋

“地王”两年未动,传言四起。

2008年即有传言称,香港信和方面准备“退地”。不过,时任重庆国土局副局长蒙毅对此予以了否认。该地块项目负责人孟才当时亦对记者表示,公司不会退地。

上述土地储备集团副总经理认为,退地已经不可能。巨额违约金是拿地方不得不考虑的成本,此外,做为一家上市公司,香港信和应该会顾及声誉,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退地。

“2007年拿地的价格确实比较贵,每亩达1370万元。2008年房地产市场又遇到很大的困难,开发商陷入困境。所以政府还是会考虑对开发商给予理解和支持。”该副总经理说。

当年对于重庆而言,出让这片土地让政府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2007年重庆市本级非税收入为187亿元,香港信和的土地价款即为41.8亿元,占比达到22.5%。

也许正是于此,重庆相关方面反而开始“抚慰”“地王”。

重庆江北区开发办今年3月的一份文件称,要“收集煌华、珠江、尖置(香港信和重庆项目公司)、金科、英皇地产等项目实施所遇到的问题,并由江北建委主要领导组织不同层面的协调会,急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困,以求以房地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此外记者了解到,作为土地出让方的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也已接受了推迟支付剩余款项的提议;而就规费减免问题,政府可能也会想办法实现。

两年未动,当地对该地块是否会被收回也给予了高度关注。此前,广州对24块闲置的地王做了处罚,震动全国。不过,从记者了解的情况看,这个震波不会影响重庆。

重庆此前也有开展闲置土地清理举动,并规定超过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动工日期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督促开发企业在一年内动工开发。对确无资金实力、不能在限期内动工的,依法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不过基本是“只开花不结果”。

重庆土地交易中心易主任告诉记者,香港信和方面取得的地块并未到两年。其表示,计算日期不是以签合同日或拍卖日为起算日,而应该从合同规定的开工日期起算。

不过,相关方面并未对外公布合同细节,外界遂无法得知具体的起算日。该地块是否已经到两年,只有土地交易中心、重庆信置等单位知晓。该地块还有多久到两年之限,相关方面均不肯透露。
“地王”不一定就是“地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73

“医改资本潮”样本:金卫医疗腾笼换鸟术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6/HTML_KTPJD0VAIKIM.html


医改催生的市场扩容正牵动着资本亢奋的神经。8月2日,一位正前往北京对金卫医疗(00801.HK)进行调研的某香港基金经理向记者透露,该投资基金已经在广东蹲点一个多星期,主要是了解这边的医疗器械企业和市场,尤其是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储存业务。

“金卫医疗旗下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储存服务业务已经分拆上市,但事实上,很多投资者并不清楚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储存业务在国内的发展状况。”该人士说。

7月底,金卫医疗旗下另一电子消费业务北京派普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在美国通过借壳换股,实现分拆上市。

目前,金卫医疗正在广泛接触这些投资方,该公司创始人、董事会主席甘源曾公开表示将择机分拆旗下多个业务分别上市,目前,该公司旗下还有中药、医疗设备销售和医院管理等多项子业务正在培育中。

“金卫医疗就好像一个项目孵化器,养一个项目,最终目的是要分拆上市。”上述基金经理分析。

分拆上市

金卫医疗发迹于医疗器械领域,2001年,依靠北京京精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的自体血液回收系统成为国内第一家海外上市的医疗高科技企业。

但是多年来,京精医疗设备公司的业务发展缓慢。据该基金经理透露,“医疗设备业务产品单一,虽然呈增长态势,但是整体上处于亏损状态,投资收益成为金卫医疗多年来的重要盈利支撑。”

金卫医疗历年财报显示,2007年度,该公司65%的收益来自于营业外收入,而2008年度,由于投资环境下滑,没有营业外收入,该公司利润同比下滑43%。

截至2009年3月份的过去一年,尽管金卫医疗调低自体血液回收系统20%的价格来打开中小型医院市场,但是其医疗设备营业额仍然同比下跌2%,只有2.76亿港元。

甘源表示,2008年,该公司新上市的3000H型血浆置换治疗系统、HS-9000型快速加温输液泵两种产品,目前正在开拓市场,或将为金卫医疗的核心业务带来希望。

即 使医疗设备主业不尽如人意,但是金卫医疗的市值增长速度惊人。刚刚完成上市的北京派普科技是金卫医疗于2006年出资4.6亿元收购而来,持有50%的股 权,去年,北京派普科技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募资9000万美元,集资后升值2.7亿美元,金卫医疗持有摊薄后北京派普科技33.5%的股权,相比初期投 资的价值增长了50%。

“宸弘生物经过包装后,以‘中国脐带血库企业集团’实现分拆上市,其市值可攀升到3亿美元,金卫医疗持有该公司 50.25%的股权,而金卫医疗当初付出的真金白银只有不到5000万元人民币。”上述基金经理对甘源的资本运作深表折服。宸弘生物是中国首家合法执业的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企业。

据该人士透露,2003年,金卫医疗从北京纬晓生物技术开发公司以1.3亿港元价格收购北京佳宸弘生物技术公司51%的股权(5000万股)。而这1.3亿的收购价中,金卫医疗仅支付5000万元的现金,其它由4000万股金卫医疗的股票作为对价。

几乎同时,金卫医疗斥资497万美元认购北京源德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1678万股新股,占后者稀释后总股本的25%。源德生物拥有生产可以扫描及治疗癌症的高能聚焦超声肿瘤治疗机的技术。

德源生物已经于2005年重新包装为“中国医疗技术公司”登陆纳斯达克市场,该公司从上市16美元收盘价曾一度攀升至42.5美元一股。2006年3月,金卫医疗抛售2200万中国医疗的股权,套现4.3亿港元,第一次收获养鸡下蛋的成果。

腾笼换鸟

据记者从公开资料查证,虽然金卫医疗短短五年已经孵出了三家上市子公司,目前,其旗下还有多个业务正在孕育之中,

去年,金卫医疗曾以8.3亿港元的代价大手笔收购内地民营医院建亮医院管理(中国)有限公司60%的股权及北京道培医院、上海道培医院各70%的权益。收购完成后,该公司获得全国性医院经营管理牌照及资质。

甘 源在今年7月份的财报中强调,为了抓住中国医疗改革所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集团进军医院管理及服务领域的战略举措,不仅有利于实现新业务与现有核心业务间 的协同效应,更有助于提升集团在中国医疗行业市场的竞争力和战略布局。由此可见,金卫医疗孕育的下一个鸡蛋或为医院管理业务。

此业务正契合目前新医改中医院实施“管办分离”趋势,“如果公立医院体制改革顺利走向管办分离,医院实行法人治理制度,不管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未来医院的营运业务必然将移交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专业医院管理机构来操作。”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医改专家顾昕认为。

但是医院管理尚面临强大的医疗管理体制改革风险,因此,金卫医疗还在布局中药产业和医疗设备销售网络。

2004年,金卫医疗收购中药制造商北京琦杰源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51%股权,并与国药集团、恒瑞医药共同成立专业医疗设备销售公司国药集团联合医疗器械有限公司(UCMC),持有37.8%的股权。

此后,中药业务连年亏损,到2007年底,琦杰源亏损5000多万元。2007年12月,金卫医疗将中医药业务琦杰源与英国及爱尔兰最大规模之医药保健连锁店China HealthcareInc.(CHI)进行资产重组,即CHI以该公司40%的股权收购琦杰源。

重组后,琦杰源成为CHI的控股子公司,金卫医疗拥有CHI40%的股权,CHI由连锁药店摇身一变,成为从事天然植物药研发、生产、检验到销售及服务为一体的中草药企业集团。

“金卫医疗用医疗器械业务搭建了一个鸟笼,不断向资本市场卖出长大的鸟,再买入雏鸟喂养,等待长大后再卖。”上述基金经理如是说。

2009年6月,金卫医疗成功实现由香港创业板转至联交所主板上市,从此登上了一个更宽广的资本平台。

因此,该人士认为,金卫医疗进入的每个业务都属于细分领域,各业务板块关联度低,且金卫医疗对子业务并不直接控制管理,腾笼换鸟的资本运作方式对公司财务贡献很大,但对企业产业布局和主业发展毫无关联。

“投资者一直比较关心的是,在医疗器械迎来医改催生的巨大市场利好下,该上市公司是否在努力去编织更大更多的鸟笼。”该人士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74

水泥的冷热哲学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6/HTML_WAUNH5YJ9QGD.html


“做什么都没有做石头生意挣钱,我们海螺就是要做这样赚钱的生意。”我尚未有机会向海螺集团董事长郭文叁先生求证他是否真的说过这样的话。但事实是,意欲在这赚钱的行当里分一杯羹的企业已然越来越多,以至于发改委和工信部最近紧急调研水泥行业投资现状,严控水泥新增产能。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水泥产量达7.35亿吨,同比增长15%,其中6月当月水泥产量1.58亿吨,同比增长了21%,创下了水泥单月产量历史新高。“确实有些出乎大家的意料!”这是业内人士的普遍感受。

不 过也不难理解。去年末国家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各地基建加急加快上马,水泥行业首当受益。“4万亿是国家层面的,4万亿带动的投资其实达到了7.5万 亿。”从水泥装备行业进军水泥行业的中材集团总经理刘志江不经然间露了中材分羹水泥的野心。“我们要做中国北方最大的水泥制造商。”中材集团董事长谭仲明 则干脆把目标直截了当地说了出来。

而水泥业的另一央企巨头中国建材显然也不甘落后。南方水泥、北方水泥先后建立,目标则是3年内使中建材的水泥产能达到3亿吨。要知道,目前中国水泥市场的总容量也不过是14亿吨。

“大家都在跑马圈地,这两年的行业混乱看来是难免的了。”数字水泥网总裁刘作毅就曾这样跟我感叹。

曾几何时,“南海螺,北冀东”是中国水泥行业的景况,冀东集团与海螺集团也有着“海螺不过河、冀东不过江”的默契。不过,今非昔比,日益壮大的巨头们受到利益的驱动,早已把触角伸向了能获利的全国各地。冀东跑到了震后的四川,海螺则伸向了辽阔的西北。

利益之下,谁还管默契?以至于山东山水集团董事长张才奎在4月的海螺论坛上公开喊话:“有些集团不要和我张才奎争了,我实事求是地讲,别再争了!争什么呢?”

争什么呢?争的当然是市场,是利益。对这一点,台下听到张这席话的水泥业大佬们估计都有着会心的默契。台前把酒言欢,台下跑马圈地、针锋相对,这大概就是市场经济

不过,经济学的理论说,市场经济不是完美的。而抛开理论,当看到一座石灰石矿山,前后左右都有水泥厂的时候,即使不是业内人士,也难免会心疼这种资源的浪费。更何况,去年末4万亿的计划总不可能一个接着一个地来吧!

所以,发改委出马调研了,工信部也点名水泥业的过剩了,接下来大概就是新建水泥项目的审批收紧了。“现在日产4000万吨以下的项目都已经很难批了。”这是我最新听到的业内说法。

不过,大佬们一定还会想出新的圈地方法的,并购重组的大门可还大大敞着呢。要知道比起国际上的水泥巨头,即使是中国水泥业的龙头也还算不上强壮。所以,要培养世界级的企业,一定程度的市场混战大概也是难免的吧,不是有句老话是叫做“乱世出英雄”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75

TCL集团3亿元移花接木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6/HTML_YEX7EUFAQ0L9.html


8月5日,TCL集团发布公告称,计划在其液晶模组项目的募集资金中调出3亿元,投资去年12月动工的“液晶电视整机一体化项目”,而液晶模组项目将转向求助银行贷款。

今年4月下旬, TCL集团(000100.SZ)向8位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定向增发募集了8.76亿元,主要投资于两个液晶模组项目——“中小尺寸液晶电视模组一体化制造项目”和“大尺寸高清晰液晶电视模组一体化制造项目”。

按照原来的计划,这两大项目的投资额分别为7.42亿元和6.54亿元,将建设4条中小尺寸模组生产线和3条大尺寸液晶模组生产线。至今年6月底,两个项目分别使用了1.95亿元和2.02亿元,而此前定向增发的募集资金还剩余4.79亿元。

TCL 集团品牌文化中心总经理梁启春告诉记者,“由于生产设备采购价格下降,以及公司严格控制成本和持续改善供应链管理水平,公司计划将规划建设的7条液晶模组 生产线增加至8条,使模组产能从年产233万台提升到年产800万台(2010年一季度将全部投产),但是资金已经不是问题。”

TCL集团的公告显示,TCL集团的液晶模组项目有机会获得广东省和惠州市政策支持的项目贴息贷款,据记者了解,早在2008年4月TCL液晶模组项目动工前,惠州市政府已经向TCL提供了1.5亿元的贴息贷款,而广东省经济与信息化厅也给TCL集团提供了4000万元的财政补贴。

如今随着TCL液晶模组继续扩大产能的计划出来,TCL集团将向部分商业银行申请新的政府贴息贷款。8月5日的公告也指出,TCL集团拟为控股子公司 TCL光电科技(惠州)优先公司向金融机构借款、申请贸易融资额度提供不超过 7.1亿元人民币连带责任担保。其中 5.1亿元人民币为项目贷款担保,期限五年,用于液晶模组项目建设。

在 液晶模组的建设资金以银行贷款获得了保证,TCL集团决定从剩余的4.79亿元募集资金中挪出3亿元来加快“液晶电视整机一体化项目”的建设。该项目将于 2009年三季度末建成投产,预计年产量达到300万台LCD电视整机和200万台LCD半成品,其主要投资方是TCL多媒体旗下的TCL王牌电器(惠 州)有限公司。

TCL多媒体由于前几年的亏损目前资金状况不甚乐观,而且该项目单独融资和贷款的难度也要比液晶模组项目大,在这样的情况下TCL集团选择了“移花接木”的做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76

世茂集团扩张提速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6/HTML_ELBM1TPMUBM0.html


世茂集团执行董事许世坛日前在北京世茂工三项目与雅思酒店的签约仪式上透露,世茂集团下半年将加快拿地扩张步伐。

手中握有大量资金的世茂集团今年4月以来频频出现在土地交易市场上。

5月4日,世茂股份(600823.SH)公告披露了在青岛拿下一高端商业项目用地的消息,该地块由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世奥房地产开发公司纳入囊中,成交总价9.1亿元,楼面地价4250元/平方米。地块计划建成青岛第一高楼。6月8日世茂房地产以人民币30.2亿元,成功竞得福建省厦门市位于豪宅新聚点湖边水库片区地块,初步规划为集住宅和商业于一体的高档综合生活社区。7月,世茂房地产与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共同开发天津生态城一个180万平方米综合项目,建成后将包括高档海景商业和近万户居民的生态休闲区。

3 月20日,中国农业银行与世茂集团在上海签署了150亿元银行贷款授信协议。根据双方约定,此次授信额度将用于世茂集团旗下的境内公司的固定资产贷款、流 动资金贷款等。彼时,世茂集团董事局副主席许世坛就曾表示表示,此次获得的贷款将广泛用于世茂在全国的多个商业地产和住宅项目中。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重新 面临机遇,资金如果允许,可以作一些并购项目,尤其是购买廉价土地。

此后,世茂旗下世茂房地产(00813.HK)与世茂股份两家上市公司 的重组完成,世茂股份已经逐渐转移到商业地产开发领域。分工更加明确后,世茂系公司加快了扩张步伐。加之房地产市场整体情况良好,今年上半年世茂集团地产 部分销售额已达到131亿元,有充足的资金做支持。

尽管如此,世茂集团在扩张过程中亦遇到“阻力”。许世坛提到,近期北京等一线城市高价地 频出,世茂公司已经多次参与现场竞地,但最终都因为土地成本过高而没有出手。他进一步表示,“地王”主要集中在以住宅为主的土地上,“政府并不会期望每一 个地块的价格都会越高越好,综合商业体提升区域价值的功能会得到政府的认可,这是世茂曲线拿地策略的基础。”

许世坛透露,下半年会在几个区域有所作为,首先是环渤海湾区域,包括大连、青岛、济南在内的几个城市,世茂将进入并加大投资;长三角区域,南京、杭州、苏州、宁波等城市,亦会加大投入。此外,许世坛还提到,最近世茂也可能会在中西部,拿到一些新的项目。

许 世坛表示,世茂地产系以后的发展战略是通过两个上市公司项目,世茂房地产主营酒店和住宅,重点城市都会进入;世茂股份主营商业地产,最近也会有一些融资的 安排,通过融资增大土地储备,特别是青岛的项目。北京、上海、天津都可能会有新的土地和新的项目增加。另外,他透露说,世茂股份会根据市场情况灵活收购一 些商业项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77

中核集团总经理康日新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806/20090806014757195.html


每经记者  喻春来  发自北京

        还有一个月就是中核工业集团总经理康日新56岁的生日了,然而就在近日,康日新因涉嫌严重违纪开始接受中央纪委的调查。

        昨日晚间,中核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中核科技  (000777,SZ)在深交所发布公告称,康日新未在本公司担任职务。目前,该公司的生产经营一切正常。

        “他具体出了什么事,我们也不知道,我也是刚听说这事的。”昨日,中核集团旗下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的一位员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说道。

        就在中央纪委对外宣布上述消息的同时,中核集团正在召开为期三天的党组扩大会议。“我们的手机打不进去,会场都有干扰器,打领导秘书的手机也不通。”昨日,中核集团办公室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相关人士估计,此次会议或与康日新“出事”有关。

或与工程招标腐败有关

        据一位中核集团内部人士分析,康日新被调查可能是在一些重点工程当中出现了腐败。近期,国家加大了核电发展力度,一大批项目上马,很多项目的投资就上千万元,这中间很可能出现腐败。

        据财经网报道,康日新可能涉嫌工程项目招投标腐败,以及2008年挪用公款资金委托理财炒股巨亏。

        在康日新之前,中国核电系统就曾出现过多起招标腐败案,其中就涉及中国技术进出口公司原总裁蒋新生、中广核原副总经理沈如刚。根据中广核内部通报,中广核涉案20余人,其中多人被移交司法程序,10多人离职或被开除党籍、调离相关职位。

        中 核集团纪检组组长王森曾在去年的重点工程项目惩防体系构建工作座谈会上敲了警钟。他曾说,自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去年是集团公司承担建设项目最多、资金投入 最多的一年。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态势下,随着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合同标的额的增大,诱发腐败的可能性因素也将增多。可以看出,项目的建设过程就是对项目建 设单位贯彻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惩防体系要求的一次检验。

        上述中核集团人士说,现在有关部门正在调查康日新,其原因估计还要等最终调查结果的公告,那时才能“水落石出”。

中核集团“一把手”

        从1978年康日新第一次跨入核工业算起,他在这个行当已经干了30多个年头。1978年9月,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康日新就进入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也开始了他的核工业生涯。

        在历任该院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副院长等职后,1996年12月,他进入了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历任总经理助理、高级工程师、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副董事长等职。

        2003年9月,就在他50岁生日的那一天,康日新被任命为中核集团公司总经理。此后该集团摘掉了亏损的帽子。

        “我当总经理到今天,中核集团没有亏过钱。我们任何一个投资都没有亏损。”康日新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道。

        去年,该集团实现利润48亿元,同比增长83%。初步统计,集团总资产为1690亿元,净资产为410亿元。职工工资也从1999年的人均近万元增长到人均4.9万元,中核集团也连续五年获得国资委业绩考核A级。

        据 说,该集团一位处长曾经申请为一部分离退休干部举办春节茶话会,提出2万元的经费支持。康日新同意了,然而申请却被财务处驳回。为此,康日新还不解地问, 以前批的都可以,为什么这次不行。财务人员告诉他,“以前批个同意,按照财务规章制度走就行了,你这次不仅写同意,还标明了哪个科目支出,而按照规定,经 费是不能从这个地方支出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