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默克爾為與英國的脫歐談判設定了強硬路線,提醒英國不要指望優惠待遇。她還警告說,倫敦的一些官員懷有“幻想”。
英國首相梅和德國總理默克爾
當地時間27日,默克爾在德國議會表示,歐盟將把自身利益放在首位,並且關於英國脫歐條款的談判必須先於制定新的貿易關系。她說,歐盟正在邁向“非常複雜”的談判,談判將有很多工作要做。
“你可能會認為這些事情是不言而喻的,但不幸的是我必須明確表達這一點,因為我有一種感覺,英國有些人仍然有幻想,”默克爾說,“但這將是浪費時間。”
一些德國官員顯然同默克爾站在一邊。這些官員表示,英國政府的談判人員低估了談判的複雜性和英國脫離歐盟單一市場之後的經濟現實。
默克爾表示,無論英國脫歐如何,未來兩年,氣候變化、貿易和移民等全球性挑戰對於歐洲而言,都過於重大,使歐洲無法只聚焦於自身。“我們會以公平和建設性的方式進行談判,我們期望英方也是一樣的。”
默克爾還補充說,她認為歐盟成員國將在談判中非常團結,因為目前在英國脫歐談判立場上,27過和歐盟之間“達成了一致”。
歐盟27國的領導人將就英國脫歐事宜於周六開會討論。
4月27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和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在英國退歐問題上公開表態,兩人隔空喊話。
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德國聯邦議會發表演講稱,英國某些人對退歐進程心存幻想,而這完全是在浪費時間。她表示,退歐後的英國即將成為第三方國家,這樣的國家不能也不會和成員國享有同等甚至更高的權利,這是歐盟27個成員國及所屬機構都達成的共識。此外,默克爾還表示,歐盟將會把自身利益放在首位。對於未來兩年與英國的談判進程,歐盟已經做好了準備。
隨後,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在英國利茲的一次演講中對默克爾所言作出回應。她表示,大家都對默克爾首相今天的表態有目共睹。她提醒大家要對英國退歐談判做好準備,“未來英國退歐的談判過程中將會有艱難時刻”。事實上,英國反對黨工黨早已開始阻礙退歐進程;同時,在特雷莎·梅看來,歐盟27個成員國也開始聯合起來共同對抗英國。
建立統一的歐洲財政聯盟、創立歐元區財長——法國新總統馬克龍想要推動的這些激進的歐盟改革,究竟要讓德國付出何種高昂的代價,又如何能過得了德總理默克爾這關?
至少在馬克龍看來,這將取決於法國國內改革的成效是否足夠恢複法國的國際信譽,並令法國重新贏得德國的尊重。
默克爾也在馬克龍上任後首次訪德的會後記者會上為馬克龍指引方向:“從長遠看,只有歐洲好,德國才會好,而唯有法國強大的情況下,歐洲才會好。”
在認可了馬克龍“用國內改革成效換取歐盟改革許可”的這一改革邏輯後,默克爾一反先前德國政府的態度,改口稱對修改歐盟條約持開放態度(建立財政聯盟等行為必須修憲),並表示德法雙方將在中期內制定一項包括降低失業率、提高投資、增強外事合作以及在貿易關系中同非歐盟貿易夥伴加強互惠行為的歐盟改革路線圖。
馬克龍方面,他並不急於推動德國對歐盟的改革,與之相反的是,德國9月份大選前的4個月,正好被馬克龍政府視為推動法國國內立法的窗口期。正如馬克龍所說,法國亟需在國內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在過去30年里,法國從未能成功解決大規模失業,而他要專心解決這一痼疾。
“此前歷任總統都試圖改革,最終都沒有成功。”國際資產管理公司荷寶首席經濟學家科內利森(Léon Cornelissen)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此次總統大選的政治地震之後,前景似乎美妙了一些。
馬克龍的上任三把火
在法國前總統希拉克之後,歷任法國總統在說服德國為歐盟“多埋單”方面都以失敗告終:法國一直都是統一的歐洲財政聯盟、歐元區財長以及歐元區共同債券的忠實支持者,而每一項提議都意味著德國將為此付出新的巨額財政作為代價。
在競選期間,馬克龍已經認識到,包括巴黎和里昂在內的法國大城市及其選民並非法國的全部,生存在城郊地區的法國人正在去中產化,也正成為極右翼勢力的目標選民。
“法國年輕人的失業率達到了24%,整體失業率在10%左右,而德國年輕人失業率在7%,整體失業率僅僅在4%。”科內利森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歷史上看,法國對改變非常抵觸,而其經濟狀態也難以同德國相比。”
馬克龍承認,法國並不是一個善於改革的國家,至少平常就是如此。不過此次法國大選不一樣的契機令改革存在可能。
馬克龍認為,在上任後他將在三方面率先進行改革:改革並開放勞動力市場;增強職業培訓;法國學校系統需要增強平等就學機會。
馬克龍也清醒地認識到,作為歐盟的雙引擎之一,如果法國不改革,歐盟的改革也就無從談起。
“法國必須通過改革勞動力市場並認真對待財政預算,從而恢複法國的國家信譽。”馬克龍在接受德國《明鏡》周刊的采訪時表示,“我們也將與德國一道,再次刺激經濟增長。”
科內利森預測,馬克龍政府最有可能做的就是對法國勞動法的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允許企業在企業層面而非國家層面就薪酬進行談判,以及觸動“每周工時最多35小時”的敏感神經。
外界對法國工人有一種“懶散”的認知。但事實上,法國工人生產率位於歐洲前列,根據經合組織(OECD)數據,法國工人2011年單位小時的生產價值就達到57.7美元,高於德國工人的55.8美元、英國的47.2美元,僅低於美國工人的60.2美元。
然而,目前法國的勞動法硬性規定每周工時最多35小時、年假27天,換而言之,制度不允許法國工人多幹活。法國前總統薩科齊和前總統奧朗德均想解決這種“高薪低工時”問題,但均遭到了工會的強烈反抗。如此,“每周工時最多35小時”幾乎成為禁區。
此前,馬克龍在任職經濟部長時就曾雄心勃勃地希望可以打破法國勞動力市場上更多禁區,然而奧朗德出於連任考慮,最終承諾不改變法國每周35小時的工作制或法國的永久制合同條款,而馬克龍正是因為在此受挫,而對奧朗德政府深感失望,辭官組織新黨,最終贏得法國大選。
此外,馬克龍上任後需要處理的“爛攤子”還包括大幅度削減法國公共赤字:盡管奧朗德和薩科齊都曾信誓旦旦地許下承諾,然而十年以來財赤率遲遲無法降到3%以下,這不僅僅是數據問題,更關乎信任,即歐盟27個國家、尤其是德國對法國的信任。
德法歐盟改革路線圖
根據馬克龍的預測,未來三年時間對於歐洲而言將是起決定性作用的:2017年法國和德國大選後,兩國在未來三年之中都沒有任何競選,在這期間兩國可以合力重塑歐洲。
在法國改革的前提下,馬克龍希望德法可以推動歐盟設立一個歐元區財長職位,以及一位歐元集團永久性主席,且歐盟可以不顧及一些成員國的意見,實現“多速歐洲”式的發展。
“過去我們不敢過度發展歐元區,就是因為我們怕嚇到英國和波蘭。”馬克龍說,“結果呢?英國還是投票脫歐,而波蘭現在控訴歐洲是多麽可怕的事情。結果我們還浪費了很多時間。”
科內利森認為,馬克龍同德國將維持良好關系,他在創造一個共同歐洲預算和財長方面的想法很有趣。“不過任何想法可能都需要等到今年9月德國大選之後再做定奪。”
目前看,德方高層對馬克龍的印象要大大優於他的兩位前任。
德國財長朔伊布勒是一位公認的、一句客套話也不說的狠角色,然而,在法國大選競選期間,朔伊布勒卻罕見地說了一句:“如果我是法國人,我就投馬克龍一票。”
德國《明鏡周刊》則在一篇報道中透露了馬克龍的魅力:2年前德國駐法國大使館為朔伊布勒舉報招待會,雖然不在邀請名單上,在布魯塞爾忙碌了一天的馬克龍還是趕到大使館,表示希望向來訪的老前輩朔伊布勒致以敬意。
馬克龍比朔伊布勒的二女兒還小一歲。站在朔伊布勒面前,面對朔伊布勒的滔滔不絕,馬克龍不斷點頭微笑,非常謙遜。
而在當選總統之前,馬克龍就以總統候選人的身份赴德同默克爾展開對話。在5月15日上任首日,馬克龍遵循傳統赴德國再次會晤默克爾。
剛剛在州一級大選中成功拿下北威州的默克爾也顯得心情大好,不僅宣布將同馬克龍一起為歐盟制定中期歐盟改革路線圖,同時還宣布將在7月中旬正式舉行一次法德政府間會議。
為了支持馬克龍在法國內外改革的熱情,默克爾首次松口表示,歐盟不應當對修憲感到憂慮,這個世界時刻都在改變:“一個這樣行事的歐盟將在世界上變得很脆弱。”
不過默克爾也表示,改革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對此已經準備好了,但是首先我們要找出哪個領域需要改革。”
也許馬克龍的確有一絲好運氣。
目前,歐元區已經連續兩個季度實現了0.5%的經濟增長,且開始可以設想2017年的曾替增長率在2%以上了。科內利森表示:“即將到來的潮水將讓所有的‘船只’都浮起來,即便是那些邊緣國家。”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在我移交話筒之前,我想談一個2018年及以後對我們(默克)而言很重要的話題——中國。我們進入這個市場至今已經85年,就商業而言,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中國政府正在推進改革創新驅動經濟,並擴大醫保系統。這使我們的業務前景令人振奮。”日前,在默克全球總部德國達姆施塔特市舉辦的2018年媒體發布會上,默克集團執行董事會主席及首席執行官歐思明(Stefan Oschmann)如此表示。
盡管去年以來,外資藥企在中國縮減、調整研發中心的消息不斷,但這家至今已有350年歷史的老牌德國家族企業卻逆勢而行,持續重金加碼中國。在第一財經記者參加的這場召集了全球媒體的發布會上,作為默克如今的掌舵人,歐思明將默克未來發展的關鍵詞定為了兩個:創新科技和中國,而來自中國的記者也首次獲得了4個席位,用歐思明博士的話說,他們今後需要更多“公開和建設性地與中國夥伴來談論一些話題”。
巨頭轉型
作為一家全球公司,默克在過去一直以化工和醫藥這兩門傳統業務“見長”,但自十年前開始,這家有著350年歷史的老牌德國家族企業開始了一場邁向科技的轉型。
在此次采訪過程中,掌門人歐思明不再稱默克為醫藥化工企業,而更願意將默克定位為一家主營醫藥健康、生命科學以及高性能材料的科學和技術公司。在他半小時的發言中,有接近一半的時間在向在座的媒體介紹默克近幾年在科技領域的突破性成就,包括最新的生物制藥工藝解決方案以及液晶顯示技術等等。
根據默克公布的最新2017年財報,其近些年著力布局的新興業務——醫藥健康及生命科學已經成為了總營收貢獻的主力軍,占據了80%以上的份額,二者營收推動集團銷售增長2%。其中,醫藥健康業務在過去的一年銷售達70億歐元,占總銷售額的46%;生命科學業務總銷售額達58.8億歐元,占總銷售額的38%。
其轉型很大的表現在於默克公司運作流程的全球化轉變。在過去,默克的業務中心主要在歐洲,但如今已經轉移至了新興市場。
醫藥健康業務CEO 葛麗鶴(Belen Garijo)在接受一財的采訪中說,默克是要“在成熟市場比如美國維持增長,並在新興市場中擴大市場份額”。具體來說,歐洲、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市場將靠特藥保持增長,而生物制藥、普藥中的心血管、內分泌等產品將在新興市場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現在,中國已經成為默克在醫藥健康領域中增長最快的市場。
加碼中國市場
值得註意的是,中國成為了這家350年的巨頭企業謀求轉型的重要一環。
“中國在很大程度上為我們這個行業未來技術的發展提供了資金。我最近訪問了深圳和北京,並會見了主要的科技和生物技術公司。中國企業在這些領域中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進展——這適應了北京和上海蓬勃發展的創業環境。”歐思明表示,“我們想成為這個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這就是為什麽我們要在中國建立一個創新中心。依靠創新中心,我們希望能與初創公司和科技公司建立新的夥伴關系,共同推動中國的創新項目,我們希望並利用我們在中國的機會,對這個市場進行針對性的投資。”
目前默克在中國已經在包括北京、上海、蘇州、無錫、南通等城市興建了研發及生產中心,以推進中國市場的本土化布局。
以默克南通制藥基地為例,這個斥資1.7億歐元的制藥基地使默克成為首家在華大規模投資設廠生產中國基藥目錄藥物的跨國企業,事實上,這也是默克在歐洲之外最大的生產基地。與此同時,他們還在南通制藥基地附近投資8000萬歐元建立生命科學中心,專門生產高純度無機鹽、細胞培養基質和輔料,以及可直接使用培養基。
默克對中國的加碼與近兩年中國異軍突起的生物制藥市場不無關系。IMS Health的一項統計表示,2014年中國生物制藥市場已達到50億美元,預計到2020年,我國生物醫藥市場將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生物醫藥市場。而在競爭層面,包括新藥研發的創新公司、跨國藥企、本土制藥巨頭都正在這條賽道上賽跑。
對於中國的生物制藥企業來說,速度已經成為關鍵。這個速度不僅僅是藥物推向市場的速度,也是臨床實驗的速度。舉例而言,如果制藥企業花費3年生產藥物再失敗,再次研發也將拖慢整個進程,而要是能將這個時間縮短到6個月,那麽就可以給企業帶來倍數級速度的提高。
為此,去年9月,默克在上海成立了BioReliance End-to-End生物工藝開發中心,為中國和亞太地區的生物制藥企業提供一整套生物藥的工藝“打包”服務,協助他們加快臨床藥物從分子開發到商業化生產的速度,分析、質量控制、最終的廠房設計和咨詢。
盡管近幾年來,外資藥企被普遍認為走出了在華發展的“黃金十年”:國產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持續推進,中國政府政策扶持“國產”意圖明確,外資藥企的市場份額及定價區間不斷遭受沖擊。再加上中國經濟整體放緩,招標政策縮緊,以及接連兩年針對外資藥企降價幅度高達50%的藥價談判,更令外資藥企在華經營壓力顯現。
但就此放棄全球第二大規模並且增速依舊可觀的中國市場並不切實際,默克的對策是:調整在華戰略,以適應新形勢:比如深耕基層市場,尋找新的市場機會;或者加強與本土企業的合作,通過生產和技術共享的合作,力求實現雙贏。
“我知道在德國媒體上,中國的經濟和貿易政策是經常被討論的話題。面對這一市場環境,我認為正確的做法是:我們需要公開和建設性地與我們的中國夥伴談論一些話題。當然,這適用於我們所經營的所有國家。未來的關鍵技術正在中國興起。作為一家科技公司,我們將抓住中國市場提供的巨大機遇。當前我們最大的挑戰當數不斷地提供突破性創新產品,從而滿足患者的需求。”歐思明說。
德國默克集團中國區總裁安高博(Allan Gabor)認為,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舉措將有助於默克未來在中國進行新的投資和布局。
安高博在參加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期間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產業的升級、轉型會提升整個價值鏈,並帶來新的機遇。
圖為德國默克集團中國區總裁安高博(Allan Gabor)
“默克在南通同時投資建設了制藥和生命科學兩個工廠。目前我們正在考慮擴大在南通的生物制藥的產能。要增加投資,從長遠來看,對未來宏觀經濟形勢要有信心,短期之內,要保證有積極的回報。參加這次博鰲論壇、聽取習主席的演講、與眾多企業和政府領袖交流幫助我們確定了信心。”安高博說。
今年2月,默克在中國設立了中國創新中心,以加快公司和當地科技夥伴的合作及創新項目的發展。而事實上,不只是默克,當前,包括GE、賽默飛在內的眾多跨國公司都在中國加大生物醫藥領域的投入,再加上迅速崛起的本土創新企業,競爭越發激烈。
安高博同時表示,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投資環境不斷完善,尤其在醫藥健康、生命科學、高性能材料這三大領域,政策推動產業不斷前進。中國放寬多領域市場準入正在創造多贏格局。
如果要給德國總理默克爾定制一雙跑鞋,你認為什麽樣的跑鞋適合她?
4月23日,在一年一度的漢諾威工博會舉辦之際,西門子CEO凱颯(Joe Kaeser)親手將一雙印有德國制造標誌的阿迪達斯白色定制款Ultra boost跑鞋送給默克爾。默克爾總理似乎特別喜歡這雙鞋。
制鞋業新趨勢
這雙鞋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的鞋底擁有強大的3D打印技術。西門子CEO凱颯向默克爾解釋道:“3D打印技術引領了制鞋業的新趨勢,借助西門子的‘數字化雙胞胎’,制造業實現了由過去大批量生產到現在的小批量定制生產的轉變。”
這款跑鞋是由阿迪達斯位於巴伐利亞全新的速度工廠生產的。借助於西門子最新推出的工業雲平臺MindSphere,阿迪達斯速度工廠希望能夠滿足制鞋業的這一新趨勢。
事實上,不僅僅是跑鞋,德國制造業的很多產品都已經開始使用3D打印技術,比如飛機的發動機引擎、汽車零部件等等,只要是有定制化需求的產品,3D打印技術就會成為趨勢。
為了加速3D打印在全球制造業中的應用,西門子在漢諾威工博會上發起一個全新的增材制造網絡合作平臺,能夠滿足全球制造行業對於定制化設計、工程專業、數字工具以及3D打印的生產制造能力的需求。
西門子股份公司管理委員會成員何睿祺(Klaus Helmrich)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隨著創新周期變得越來越短,企業需要不斷地重新設計他們的產品,重新生產,創造新的業務。這就需要我們建立起一個網絡,把制造企業、工程企業、自動化技術方案提供商以及服務提供商整合到一個平臺上,共同創造全新的商業模式。”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目前已經有早期的合作夥伴加入到這一3D打印的網絡平臺中,開始應用基於西門子MindSphere工業雲平臺的軟件系統。其中包括3D打印行業領軍企業Stratasys,以及惠普公司等。
用數字化軟件賦能制造業是德國工業4.0轉型的重要一環。西門子CEO凱颯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到西門子“數字化雙胞胎”的概念——生產企業可以在制造第一個實體原型、建造產線和開始實際生產之前,先在虛擬環境中模擬設計,並測試複雜的產品。
“由軟件來幫助優化制造業的每一步流程和每項任務,無論是由人類或者機器來執行。如果一切在虛擬世界成功運轉,那麽結果就可以轉化到實體世界,轉化到機器,並且最終反饋給虛擬世界,形成閉環。”凱颯表示。
在“工業4.0的標桿工廠”——西門子安貝格電子工廠里,第一財經記者看到了一個高度自動化工廠的模型。德國總理默克爾也曾來到此地參觀;工廠每天都要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制造企業的代表團。這個智能化工廠建於30年前,從來料到分裝都依靠傳感器連接。建廠30年來,產量提升了13倍,但員工數量一直保持在1300名左右。
總部位於德國杜塞爾多夫的化工企業漢高也在積極投身全自動數字化工廠。漢高粘合劑業務亞太區總裁Michael Olosky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 “漢高與合作夥伴共同開發了一個叫做制造執行系統(MES)的軟件,提供端到端的解決方案,能夠通過大數據分析提高智能工廠的效率,從而降低成本。”這套解決方案目前已經在位於上海的漢高龍工廠的倉儲管理中使用。
工業4.0的概念是7年前在漢諾威工博會上首次提出的。核心是通過不同技術和要素融合,對工業進行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孕育出涵蓋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智能價值鏈,使靈活的個性化生產成為新標準,降低資源消耗,從而帶來生產的經濟效益顯著提升。
多重利好提振德國制造業
提到德國制造業,就不能不提機器人。在漢諾威工博會德國庫卡機器人的展臺上,兩臺機械臂正在合作完成開啤酒瓶、洗杯子、倒啤酒、最後送到顧客手上這一系列工作。盡管整個過程持續時間長達1分多鐘,但其精準性還是令人驚嘆。
庫卡機器人的展臺呈現的另一個重要趨勢是人工智能在數字工廠中的廣泛應用,以及機器學習和智能機器人將成為工人的通用工具。此外,工業輔助系統的應用,也將進一步減輕工人勞動負擔。
德國制造業今年發展勢頭良好。根據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VDMA)主席Carl Martin Welcker提供的數據,2017年德國工程領域產出增長3.9%,達2230億歐元,高於預期的3%。該協會預計,未來幾年工程領域產出增幅可能都將至少達到3%。
“該領域的景氣度非常好,成員企業情況也非常好。”Welcker表示,“今年開局十分成功。我們目前在重新評估預期值。”VDMA在此次的漢諾威工博會上公布了調整後的2018年工程領域產出預估,由原來的3%大幅上調至5%。
Welcker還表示,德國工程企業預計,像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等重要市場都會有強勁需求。美國的減稅政策將推動德國的工程訂單跳增。
美國總統特朗普去年宣布了對美國企業減稅的政策,這將利好歐洲企業。凱颯在今年3月的慕尼黑安全峰會上曾對特朗普的減稅政策表示贊賞。凱颯表示:“美國稅收政策的變化對於創造就業有積極影響。”不過,他否認贊同特朗普的其他政策。
根據特朗普的新政策,企業稅收將從原來的35%下降至21%。凱颯認為,只要是能夠促進就業的政策,就應該鼓勵,即使這樣的政策可能讓富人變得更富。西門子在美國擁有6.5萬員工,按照新的減稅政策,公司2018財年稅率可能位於27%至33%區間的低位。
今年的漢諾威工博會以“融合的工業——互聯協作”為主題。主辦方德意誌會展公司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道,今年工博會吸引了來自75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家參展商,展會核心關註人、機器和信息技術如何進一步融合協作。
中國是德國“工業4.0”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之一。本屆工博會期間,中德工業城市聯盟會議等將進一步促進“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的對接。而來自中國的參展商數量僅次於東道主德國,航天科工、華為、海爾等企業將亮相漢諾威工博會,展示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能力和成果,進一步拓展國際合作。
【李克強與默克爾一致表示:共同推進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李克強總理5月24日與來華進行正式訪問的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會談時表示,中國和歐盟是世界上兩支重要力量。中方堅定支持歐洲一體化進程,希望歐盟團結、穩定、開放、繁榮。中方願同德方共同推進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期待新一輪中歐領導人會晤圓滿成功。默克爾表示,德方願為促進歐盟同中國關系的發展作出努力,支持推進歐中投資協定談判,希望盡早取得積極進展。
【李克強與默克爾共同發出聲音: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規則】李克強總理5月24日與來華進行正式訪問的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會談時表示,在當前國際形勢錯綜複雜、世界經濟出現複蘇的背景下,中德雙方共同主張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規則,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雙方將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進行雙向投資。默克爾表示,德方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維護自由貿易規則,在這一點上我們與中方意見完全一致。德中合作將為世界和多邊秩序作出積極貢獻。
【李克強與默克爾就中德自動駕駛領域合作達成意向】李克強總理5月24日與來華進行正式訪問的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會談時表示,中方在自動駕駛、人工智能、車聯網等新興產業領域持開放態度,將嚴格保護知識產權,願與德方在上述領域加強合作。中方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已經放開合資企業股比限制。默克爾說,德方非常願意與中方共同開發新能源汽車和自動駕駛等技術,希望中方為此提供更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