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電動車、儲能、光伏電站三者怎樣融合?這是比亞迪要重點突破的技術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1343.html

電動車、儲能、光伏電站三者怎樣融合?這是比亞迪要重點突破的技術

一財網 李溯婉 2015-09-06 17:40:00

比亞迪投資約4285萬美元在巴西聖保羅坎皮納斯市興建太陽能工廠,主要用於生產太陽能板。該公司在聖保羅生產的最新一代太陽能產品“Module 2.0”,不僅供應巴西市場,還將覆蓋整個拉美地區,預計在2016年上半年正式投產。

2015年以來,比亞迪(002594.SZ)頻頻拓展全球新能源市場的版圖。比亞迪在日前舉行的“南美太陽能展”展會上推出新一代太陽能儲能產品,產品名為“Module 2.0”,在當地受到廣泛關註。這是比亞迪在巴西本土生產的一款最新一代太陽能組件。

比亞迪巴西公司總經理李鐵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Module 2.0”是一款24柵雙玻太陽能組件,具有335W高功率,特點為高效能、高穩定性和超長壽命,預計使用壽命將高達50年。李鐵稱,比亞迪投資約4285萬美元在巴西聖保羅坎皮納斯市興建太陽能工廠,主要用於生產太陽能板。該公司在聖保羅生產的最新一代太陽能產品“Module 2.0”,不僅供應巴西市場,還將覆蓋整個拉美地區,預計在2016年上半年正式投產。

目前,比亞迪位於聖保羅坎皮納斯市的電動大巴工廠已完工,設計年產能500輛。該工廠不僅從事電動大巴和鐵電池(磷酸鐵鋰電池)模組組裝,也將是其在拉美地區的研發中心。比亞迪內部員工9月6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比亞迪在巴西不僅僅是賣車,更註意開發太陽能及儲能方案,利用離網等分布式儲能技術,試圖為巴西提供綠色城市整體解決方案。

比亞迪一直致力於新能源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提出電動車、儲能電站、太陽能電站三大綠色夢想。比亞迪上述內部員工透露,目前比亞迪儲能產品與太陽能電站捆綁銷售的情況多些,儲能產品與電動車捆綁銷售的個案也有,但所占比例還極小。

“隨著技術不斷突破,電動車將會發展成移動電源,與儲能產品以及太陽能電站之間的關系將更緊密。三者間相互融合,這是比亞迪技術突破的重點之一,也是比亞迪比在新能源領域將比其他車企將更有競爭力的地方。例如,我們2015年推出的混合動力SUV唐,不僅拿來充電,也可以放電,可用來連接電磁爐煮咖啡等。”比亞迪上述內部員工稱。

2015上半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業務收入約59.76億元,同比增長約1.2倍。得益於新能源汽車的拉動,比亞迪2015年上半年營收約人民幣315.82億元,同比增長18.2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67億元,同比增長29.38%。

不過,受全球消費電子設備市場增長放緩、產品價格下跌等影響,比亞迪二次充電電池及光伏業務在2015年上半年實現收入約23.64億元,同比下降8.47%。新能源汽車的不斷推廣和普及有效推動對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需求,進一步刺激全球眾多電池廠商在該領域的研發,以提高動力電池的續航能力、安全性和充電效率等技術指標,並紛紛擴充產能,以緩解供不應求的市場局面。但在傳統電池方面,全球電子設備銷量增長開始放緩,期內市場對鋰電池和鎳電池的需求有所放緩。在光伏領域,受惠國家多項利好政策的支持,光伏產業在經歷低迷之後有所回暖。然而市場競爭依然激烈,產品價格持續低迷,光伏行業仍難言樂觀。

目前,比亞迪正調整部分電子產品業務,以及積極研發磷酸鐵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產品,應用於新能源汽車、儲能電站及光伏電站等領域。在儲能業務方面,比亞迪加快拓展全球新能源市場的步伐。2015年5月,比亞迪獲得全球清潔能源知名企業Invenergy LLC在伊利諾伊州31.5MW的商用儲能項目,為美國最大的儲能項目訂單。此外,比亞迪爭取到意大利輸電系統的儲能訂單,並成功拓展德國、澳洲等海外市場。巴西也將成為比亞迪在拉美地區開拓儲能業務的重點之一。

比亞迪上述內部人士稱,目前,比亞迪儲能產品已經進入美國、德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南非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2014年,比亞迪在全球各地交付的儲能產品總計約56MW/57MWh。基於行業的高速發展,預計比亞迪2015年儲能產品交付量將同比翻番。

除了儲能產品之外,比亞迪的電動車也在不斷擴張全球版圖,2015年繼在美國長灘以及英國倫敦拿到電動大巴訂單之後,近日獲得美國華盛頓州800輛新能源巴士的訂單,這成為迄今為止比亞迪簽訂的最大海外電動大巴項目。

編輯:吳狄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906

石墨烯產業化受熱捧 市場技術瓶頸已突破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93174.html

石墨烯產業化受熱捧 市場技術瓶頸已突破

第一財經日報 陳楚翹 2015-09-30 06:00:00

近期資本市場針對石墨烯產業利好信息不斷傳出,石墨烯產業市場化發展進程受到多方“助推”。石墨烯市場化量產所遇到的瓶頸陸續被相關研發團隊攻克。

近期資本市場針對石墨烯產業利好信息不斷傳出,石墨烯產業市場化發展進程受到多方“助推”。石墨烯市場化量產所遇到的瓶頸陸續被相關研發團隊攻克。

工信部權威人士9月28日透露,國家將通過多種手段支持石墨烯產業發展,包括即將出臺的石墨烯產業發展指導意見,創建產業聯合創新中心,以及工信部將成立產業發展聯盟。國家首個石墨烯及先進碳材料特色產業基地也在近期獲批,將在青島落戶建成,同時,政府還設立了1億元石墨烯相關項目投資基金。消息傳出當天,石墨烯概念股表現活躍,紛紛逆勢上漲,5只石墨烯板塊概念股實現大單資金流入,消息利好資本市場。然而不得不承認,石墨烯至今產業化存在批量生產的技術瓶頸。

石墨烯的“面紗”

無論是資本市場,還是新能源市場,石墨烯都獲得了廣泛關註。主要原因是石墨烯作為創新性材料,本身所具有非凡的導電性。其應用前景主要包括新材料電池領域,在銀的價格達到2987元/千克的今天,若能用石墨烯有效代替銀作為導電材料,其制造成本將會大大下降。如今石墨烯未受到廣泛推廣,主要原因是批量生產技術上的瓶頸。

由於石墨烯相關研究起步較晚,石墨烯大規模的學術研究始於二維石墨烯材料相關研究實驗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2010年。目前石墨烯生產大多是實驗室用途,商用產業始終面臨著無法控制成本的瓶頸。近期深圳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的劉劍洪教授及其研發團隊在石墨烯電池材料、超細粉體材料、導電材料等領域的應用取得較大的突破,已實現了石墨烯小批量規模生產與市場應用。目前已經申請了十項核心專利。

液相制備法突破瓶頸

石墨烯是石墨中剝離出的單層碳原子厚度的一種結構。據劉劍洪教授介紹,目前市面上比較主流的石墨烯制備方法主要有兩種。其一是化學氣相沈澱CVD法,主要利用的是化學反應冷卻沈積的方式來沈積石墨烯。由於化學反應可控性不強,沈積所形成的石墨微片層數不穩定,其制備的石墨微片很難達到石墨烯的結構要求。第二種方法是氧化還原法,強氧化劑使石墨多層結構中,層與層之間的鏈接分開,從而得到石墨烯。這種方法市場認可,但是不能準確分離石墨層,並且化學反應會破壞石墨烯結構,產出的石墨微片很難達到市場化要求。

劉劍洪團隊針對石墨烯結構難以完整的問題研發了化學液相法,該方法直接從液態高分子經過一系列熱化學反應燒結成為石墨烯。經檢測,化學液相法生產的石墨烯經其結構與國際認可的單層石墨烯結構完全吻合。“只有完整的石墨烯結構才能發揮其卓越導電性的特效。”劉劍洪教授談到,“石墨烯產業的發展重點應該在於導電性上,若是由於技術瓶頸而放棄開發其導電性,轉而發展導熱性,利用高成本的石墨烯去達到電阻發熱的效果,是不符合市場發展趨勢的。”目前由劉劍洪研發團隊創立的深圳市動力創新科技企業,深圳市安利豪實業有限公司,以及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002340SZ)已經設立了合營公司,專註於推進石墨烯技術成果在新能源、超細粉末、導電材料領域的產業化。

劉劍洪:以工業4.0的要求發展石墨烯新材料產業

工業4.0時代的概念率先由德國提出,其意在闡述工業世界將迎來以生產高度數字化、網絡化、機器自組織為標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國務院於今年5年發布《中國制造2025》規劃,標誌著中國制造業正在進入工業4.0時代。劉劍洪教授對《第一財經日報》的記者談到:“研發團隊自始至終貫徹著工業4.0的思想及要求。在石墨烯產業化研究的過程中,研發團隊對數字化的成本控制、市場規模、投資效益回報都有詳細的研討。”

據介紹,目前研究團隊投入市場化的產品除了石墨烯結構微粒,可用作於海洋船舶防汙塗料的由石墨烯包裹的銅,亞銅納米粉粒之外,還有石墨烯為載體的氧還原催化劑。據了解,石墨烯為載體的氧還原催化劑主要發展前景是在鋁空氣電池的應用方面。使用石墨烯為載體的氧還原催化劑後,鋁空氣電池獲得的電流密度大幅度提升,並且解決了氧化銀作為催化劑壽命較短,易被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所幹擾的不足。

有關業內專家認為,鋁空氣電池的相關概念從實驗室研制到綜合測試乃至量產還都需要較長的時間,但鋁空氣電池在新能源汽車、手機電池、遊艇蓄能產業的相關發展都是不可估量的。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855

“光大烏龍指”系列案宣判內幕交易索賠勝訴零突破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263

福州光大證券一營業部搬遷後留下的舊址玻璃上海報、標誌燈未被清理。 (CFP/圖)

法院:由投資者通過證據證明內幕交易的因果關系幾乎不可能,相當於架空了內幕交易懲罰制度,不符合立法本意。

學者:從執法和維權的路徑上看,中國是以公共執法作為起點,逐步興起私人訴訟、民事賠償。盡管我們和一些西方國家在思路、側重上不盡相同,但也正在兩個方向上一起發展。

兩年多後,在“光大烏龍指”事件中受損的散戶,終於為自己討了個說法。

鏈接

2013年8月16日早盤,A股突然暴漲,引起整個市場劇烈波動。事後發現,這是因為當天11時05分,光大證券在進行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申贖套利交易時,因程序錯誤,以234億元的資金進行申購,實際成交72.7億元。為了彌補損失,當日光大證券在尚未公告的情況下,做了股指期貨等回補交易。在這一過程中,許多投資者作出與市場漲跌方向相反的操作,遭受損失。

2015年9月30日下午,8起投資者訴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內幕交易民事賠償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其中,6名投資者勝訴,分別獲得2220元至200980元不等的賠償。

對此,原告代理律師之一王智斌的感情有點複雜。“首先是驚喜,這畢竟是內幕交易領域勝訴第一案。”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此前國內所有同類案件,包括2012年由黃光裕內幕交易引發的民事賠償,全部敗訴。但另一方面,他又不乏遺憾,“比如在賠償範圍、損失計算方法上,判決略顯保守”。

消息一出,原本持觀望態度的小股民躍躍欲試。

“十一”長假後不到一周,身為原告代理律師的許峰,便收到上百名投資者的訴訟意願;另一原告代理律師林嶸也與十多名投資者簽下了民事訴訟委托代理協議,“還有更多的人在準備材料,比如身份證件、開戶合同、‘8·16’當天的交易記錄等”。

訴訟時效僅剩一個月

對於現在的結果,原告代理律師之一的嚴義明稱之為“法院對投資者階段性的交代”。因為在“光大烏龍指”事件中,上海二中院共受理相關民事賠償案件109起,但至今僅上述8起宣判。

在這8份判決中,法院確認了2013年8月16日下午13時至14時22分為光大證券內幕交易時間段,並支持了該時段內IF1309、IF1312、50ETF、180ETF、上證50成分股、上證180成分股六大類投資者的賠償請求。“但除了這幾個品種,還有很多原告交易了其他品種,比如滬深300指數基金、滬深300成分股及其他指數基金、成分股等。對於這些類型的案件,法院還沒判決。”王智斌說。

在律師們看來,法院可以透過判決向受損投資者釋放信號,告訴他們哪些交易損失可以獲賠、哪些不能,投資者也會在此基礎上做出判斷,決定是否起訴。但直到現在,法院對一些交易類型、交易品種能否獲賠並未給出明確態度,這會讓許多潛在的案件原告推遲起訴,繼續觀望。

從索賠金額來看,上海二中院受理的109起訴訟涉及標的1200多萬。但據《中國經營報》報道,滬深兩市在“8·16”當天整體損失27億。“兩相對比就能看出,現在提起訴訟的投資者只是冰山一角,絕大多數受損的股民還沒進入訴訟程序。”林嶸表示。

第一批8起案件判決約半個月後,10月12日,上海二中院再次傳出消息,稱10月23日將對相關案件再次大量宣判。同時,對於此前已在法院立案但尚未開庭的案件,合議庭將走完庭審程序。許峰猜測,或許這一次,法院會給其他交易類型、交易品種的投資者一個全面、明確的答複。

消息傳來當天,許峰便通過微信公號發布了這個信息。在微信中,他羅列了6種交易類型和170多個股票品種,希望符合要求的投資者與他聯系,提起訴訟。

與此同時,“光大烏龍指”案的訴訟時效正在一步步迫近。依據民法通則並參照最高法院《關於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幹規定》(下稱“關於虛假陳述的司法解釋”),訴訟時效即將在2015年11月14日屆滿。也就是說,即便有投資者在第一批判決後立刻決定起訴索賠,他們也只有一個半月的時間委托律師、準備訴訟材料,時間倉促。而那些至今態度曖昧、舉棋不定的小股民,法律留給他們的決策時間、回旋余地越來越少。

為此,許峰於10月9日致函最高法院、上海高院和上海二中院,申請將訴訟時效適當延長半年至一年。

在上市公司違規操作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中,這樣的延期早有先例。2001年的銀廣廈事件後,銀川中院曾因刑事案件的審理需要,對民事賠償案件暫緩受理。為此,最高法院特別批複,同意將銀廣廈案的訴訟時效延長3個月。

“光大烏龍指”案與銀廣廈案多少有些相似。2014年12月,上海二中院也曾通知延期審理,原因在於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原總經理楊劍波對證監會提起了行政訴訟。“其實楊劍波案是他個人對證監會的行政處罰不服,與我們的索賠沒有必然聯系。”王智斌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但法院在事實上中止了審理,庭審結束後一年多方才宣判。

小股民無需自證因果關系

10月12日,有消息稱“光大烏龍指”案第二批即將宣判的那一天,股市一片飄紅。截至當日收盤,滬指漲幅3.28%,深成指漲幅4%,創業板指漲幅4.52%;兩市全天成交額9252億。

“股市大漲和案子的判決可能沒有直接關系,但內幕交易領域的民事賠償案首次勝訴,無疑提升了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說。

多年來,投資者因內幕交易損失索賠的案件從未勝訴。2008年,投資者訴天山股份原副總經理陳建良內幕交易案,原告撤訴;2009年,投資者起訴大唐電信公司董事潘海深內幕交易案,原告敗訴;2012年,投資者訴黃光裕內幕交易案,原告撤訴後再次起訴,但同樣以失敗告終。

劉俊海認為,證明投資者損失與內幕交易的因果關系,一直是此類案件中散戶維權的難點、痛點。“因為傳統的侵權責任中誰主張誰舉證。但要想讓原告小股民找出證據,證明二者間的因果關系,這實在太難了。”

在證券市場中,除內幕交易外,上市公司的違規操作還有虛假陳述、操縱市場兩類。2003年,最高法院針對虛假陳述做出司法解釋,在投資者損失與虛假陳述行為因果關系方面采用了推定原則。“也就是說,要由被告方證明二者間沒有因果關系,否則即可推定有因果關系。”劉俊海解釋。

在“光大烏龍指”案的判決中,上海二中院參照了“關於虛假陳述的司法解釋”,首次將因果關系推定運用到內幕交易案件中。在判決中,法院寫道:“由投資者通過證據證明內幕交易的因果關系幾乎不可能,相當於架空了內幕交易懲罰制度,不符合立法本意。”另外,由於光大不能證明其他市場風險介入導致價格波動,所以其對因果關系的否認,法院不予支持。

“看得出來,法官在這個案子上確實下了功夫,很認真,能寫出這樣的判決不容易。”嚴義明說。許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為了這個案子他看了不少資料,“通過判決我發現,很多我看過的東西,比如國外的立法、學術論文,法官們也看過”。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郭靂認為,判決中對因果關系的論證是本案的一個亮點,而黃光裕案三年之後法院對此有所突破,得益於時代的整體氛圍。近年來,國家越來越多地強調投資者保護,2013年底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資本市場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工作的意見》,更是指向明確。

“這說明我們意識到了中小投資者的弱勢地位,意識到了他與強大的機構投資者完全無法博弈。在資本市場的法治進程中,我們正從形式平等走向實質平等。”劉俊海說。

10月7日晚間,國慶長假尚未結束,光大證券便發出公告稱將向上海高院提起上訴;與此同時,勝訴方原告代理律師之一的林嶸也表示,自己的當事人已經上訴。

在林嶸看來,表面上看原告一審勝訴,但實際上很多訴訟主張無法實現。“比如損失計算方法不夠科學,賠償範圍過於狹窄;而且從當天上午11時05分‘烏龍指’開始直到15時收盤,甚至部分隔夜的交易,也應該賠償”。

嚴義明和王智斌各有一名當事人,因為在非內幕交易時段內進行交易而敗訴,目前,兩名當事人正在考慮是否上訴。“這麽重大的案子里,一審判決可能並不是二中院自己的意思,而是上海高院,甚至最高院的想法,所以上訴改判的可能性非常小。”一名原告代理律師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但不管最終結果能否改變,上訴都是在表達我們的態度和意見。”

從公共執法到私人訴訟

盡管“光大烏龍指”案的二審尚未到來,最終結果還未可知,但律師們已然希望把一審判決中的“勝利果實”固化下來。

自從2003年發布了“關於虛假陳述的司法解釋”,最高法院一直在醞釀內幕交易行為下民事賠償案件的司法解釋。但之所以遲遲沒有出臺,最大的原因在於此類案件的基層判例太少。

“可是基層法院又有司法解釋依賴癥,少了這根拐棍就不肯走路。要麽不立案,要麽拖著不判,要麽和稀泥、調解結案。這哪能出得了判例啊?”劉俊海將司法系統內的這種現狀比喻成一個怪圈兒,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一樣,難以找到答案。

劉俊海認為,法院不願判、不敢判,主要是害怕判錯、害怕承擔責任,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上市公司的強勢地位。

對於這種說法,嚴義明表示認可。他指出,在內幕交易等上市公司違規操作的案件中,地方保護的現象時有發生;有些風險代理案件中,原告律師甚至從訴訟雙方收取傭金,“比如法院只判決或調解支持了原告60%的賠償金額,被告方就會把剩下40%的律師費補給你”。嚴義明說,“光大烏龍指”案能有現在的結果,說明受到法律外的影響相對較小。

據知情者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光大烏龍指”事件一出,最高法院便在是否應該立案的問題上寫出報告,送領導定奪;最高法院領導還就此事專門與證監會高層溝通。

2013年8月16日“光大烏龍指”事件發生後,證監會短短3個月內便完成調查。11月14日,證監會下達對光大證券的行政處罰,11月15日,最高法院就下發通知,指定省區市政府所在地的中級法院管轄本案的一審。

有了證監會和最高法院的兩項動作後,一些業內人士就對“光大烏龍指”案進入民事訴訟程序,進而可能勝訴有了高度預期。

上海二中院正是被告光大證券住所地的中級法院,且符合通知要求,因此集中受理了股民們的起訴。

至於一審結果,郭靂認為,“雖然在賠償範圍、損失計算方法等細節問題上有所爭議,但總體格局和邏輯,與我們此前的猜想基本相同。”

不過,與其他小股民索賠的案件相比,“光大烏龍指”案似乎難以複制。

“根據虛假陳述的司法解釋,如果沒有證監會或財政部的行政處罰,是不能起訴的。這就像是一個枷鎖,一下子擋住了一大批人,讓你不能自由維權。”王智斌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有些案件的行政處罰過於拖沓,很多投資者甚至已經忘記了利益受損的事實、提起訴訟的權利。“比如在寶碩股份虛假陳述案中,從2006年10月證監會河北局對它立案調查,到2014年8月證監會發出行政處罰決定,歷時八年。”

“從執法和維權的路徑上看,中國是以公共執法作為起點,逐步興起私人訴訟、民事賠償。盡管我們和一些西方國家在思路、側重上不盡相同,但也正在兩個方向上一起發展。”郭靂說。

(實習生楊晴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989

南方日報迎創刊66周年:融合發展 改革突破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512

(小塵4x/圖)

10月23日,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隆重而簡樸地舉行紀念南方日報創刊66周年系列活動。

在上午舉行的黨報集團移動媒體發展高峰論壇上,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負責人、移動互聯網創新企業高層,以及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分享經驗、交流思想、探討合作,加快黨報集團在移動領域的創新發展。

下午,南方報業正式啟動運行轉型發展重點項目,其中包括:“南方+”客戶端上線、一體化采編平臺啟用、南方網移動平臺推出運行及南方英文網改版上線等。此外,南方報業還與多家單位簽署一批重大合作項目,在大數據、電商物流、文化產業、資本運作等方面開展戰略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南方報業舉集團之力打造的拳頭產品,當天上線的“南方+”客戶端通過“新聞+服務”、“產品+產業”、“專業+用戶”,依托2000多名專業記者編輯,全天候、全媒體與用戶一起生產傳播資訊,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務、生活服務和政務服務,實現從單一內容制造商向集成服務商轉變,打造華南主流移動傳播服務平臺。

業內人士認為,這是技術發展帶來的媒體變革機遇。從表面看,傳統媒體的困境是新興媒體沖擊所致,本質上是服務能力的危機,是服務大局、服務用戶、服務市場的能力跟不上社會發展、技術發展和用戶發展的需求。

正因如此,南方報業謀定後動,制定“深耕主業、多元開拓、加快轉型、融合發展”戰略,確定南方網與南方日報深度融合、南方輿情數據服務、289藝術園區建設等三大重點項目,示範帶動集團融合發展整體推進,形成“一體兩翼”融合發展格局。

這意味著,南方報業這一擁有眾多媒體明星品牌、多年位居全國平面媒體集團第一位、影響人群過億的黨報集團,已通過轉型展開了新的征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114

高鐵贈送自家礦泉水 5100渠道革新求突破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7780.html

高鐵贈送自家礦泉水 5100渠道革新求突破

第一財經日報 張誌偉 2015-11-05 17:09:00

從北京去沈陽出差的小旭(化名)選擇乘坐高鐵,上車後乘務員贈送了一瓶礦泉水,是包裝跟5100類似的“長白山泉礦泉水”。長白山泉礦泉水是吉林省三江長白山泉飲品公司生產的產品,隸屬於通化鐵鷹集團公司,通化鐵鷹集團公司是沈陽鐵路局下屬企業。

近日,從北京去沈陽出差的小旭(化名)選擇乘坐高鐵,上車後乘務員贈送了一瓶礦泉水,不是西藏5100冰川礦泉水,而是包裝跟5100類似的“長白山泉礦泉水”。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閱資料了解到,長白山泉礦泉水是吉林省三江長白山泉飲品公司生產的產品,公司位於吉林省安圖縣二道白河鎮,隸屬於通化鐵鷹集團公司。公司始建於2001年9月,2009年至2011年5月停產,2011年6月開始恢複生產。

通化鐵鷹集團公司是沈陽鐵路局下屬企業,位於通化市建設大街692號,公司成立於2006年3月7日,隸屬於沈陽鐵路局。下轄11家子分公司,現有職工930人,註冊資本1200萬元,資產總額1.5億元,年產值超過6億元。主營業務為物流服務、裝載加固材料生產銷售、商品貿易、礦泉水生產與銷售、計算機設備及配件、網絡維護、餐飲住宿等。

值得關註的是,鐵路系統原來的贈水5100礦泉水,在被停供之後,目前在個別電商平臺上開始做起了活動。

走秀網顯示,5100西藏冰川礦泉水330毫升,6瓶一整箱,售價1元,而且還包郵。但僅限北京地區,且每人限購一箱。

這種限購舉措此前恒大冰泉也玩過,開瓶掃碼即100%中獎,每100瓶平均中獎275元。在夏季促銷的情況下,這相當於消費者購買100瓶恒大冰泉,白喝之外,平均凈賺75元。

今年7月27日早晨7點,本報記者來到北京站第6候車室,並不是太擁擠,坐等出發的乘客拿著水杯、暖水壺來到“飲用水”處接開水,旁邊門口一側貼著一張A4紙告示:自7月26日起,不再向乘坐動車組列車旅客免費贈送礦泉水,由車站、列車提供飲用水。

此前,乘客憑借高鐵、動車車票可以在指定取水點來免費領取一瓶西藏5100礦泉水,如今這種“福利”不再了。而這,也意味著5100失去了一個大客戶。

公開信息顯示,2008年到2013年的6年間,西藏5100公司營業收入增長600%,凈利潤增長4000%。2008~2010三年間,中鐵快運貢獻的收入分別占西藏5100總收入的76.8%、81.0%和80.5%。

事實上,在鐵路系統停供之前,雙方關系就已經發生變化。根據5100披露的半年報,2015年上半年銷售瓶裝水給中鐵快運的占比僅為12%。在5100方面看來,公司近年來極力在擺脫對中鐵快運大客戶的依賴。

2015年6月30日,5100礦泉水業務分部零售渠道的範圍覆蓋了111個城市,經銷商數量和零售網點數量分別為270個和9596個。“零售渠道收入占比維持在50%水平以上”。

今年上半年,西藏5100營收4.27億元,同比增長3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41億元,同比下降14%。

5100方面介紹,與中鐵快運的最新合同已經於2015年6月30日期滿,“集團管理層一直在跟中鐵集團的公司探索未來的可能合作方式。”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509

高鐵贈送自家礦泉水 5100渠道革新求突破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7780.html

高鐵贈送自家礦泉水 5100渠道革新求突破

第一財經日報 張誌偉 2015-11-05 17:09:00

從北京去沈陽出差的小旭(化名)選擇乘坐高鐵,上車後乘務員贈送了一瓶礦泉水,是包裝跟5100類似的“長白山泉礦泉水”。長白山泉礦泉水是吉林省三江長白山泉飲品公司生產的產品,隸屬於通化鐵鷹集團公司,通化鐵鷹集團公司是沈陽鐵路局下屬企業。

近日,從北京去沈陽出差的小旭(化名)選擇乘坐高鐵,上車後乘務員贈送了一瓶礦泉水,不是西藏5100冰川礦泉水,而是包裝跟5100類似的“長白山泉礦泉水”。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閱資料了解到,長白山泉礦泉水是吉林省三江長白山泉飲品公司生產的產品,公司位於吉林省安圖縣二道白河鎮,隸屬於通化鐵鷹集團公司。公司始建於2001年9月,2009年至2011年5月停產,2011年6月開始恢複生產。

通化鐵鷹集團公司是沈陽鐵路局下屬企業,位於通化市建設大街692號,公司成立於2006年3月7日,隸屬於沈陽鐵路局。下轄11家子分公司,現有職工930人,註冊資本1200萬元,資產總額1.5億元,年產值超過6億元。主營業務為物流服務、裝載加固材料生產銷售、商品貿易、礦泉水生產與銷售、計算機設備及配件、網絡維護、餐飲住宿等。

值得關註的是,鐵路系統原來的贈水5100礦泉水,在被停供之後,目前在個別電商平臺上開始做起了活動。

走秀網顯示,5100西藏冰川礦泉水330毫升,6瓶一整箱,售價1元,而且還包郵。但僅限北京地區,且每人限購一箱。

這種限購舉措此前恒大冰泉也玩過,開瓶掃碼即100%中獎,每100瓶平均中獎275元。在夏季促銷的情況下,這相當於消費者購買100瓶恒大冰泉,白喝之外,平均凈賺75元。

今年7月27日早晨7點,本報記者來到北京站第6候車室,並不是太擁擠,坐等出發的乘客拿著水杯、暖水壺來到“飲用水”處接開水,旁邊門口一側貼著一張A4紙告示:自7月26日起,不再向乘坐動車組列車旅客免費贈送礦泉水,由車站、列車提供飲用水。

此前,乘客憑借高鐵、動車車票可以在指定取水點來免費領取一瓶西藏5100礦泉水,如今這種“福利”不再了。而這,也意味著5100失去了一個大客戶。

公開信息顯示,2008年到2013年的6年間,西藏5100公司營業收入增長600%,凈利潤增長4000%。2008~2010三年間,中鐵快運貢獻的收入分別占西藏5100總收入的76.8%、81.0%和80.5%。

事實上,在鐵路系統停供之前,雙方關系就已經發生變化。根據5100披露的半年報,2015年上半年銷售瓶裝水給中鐵快運的占比僅為12%。在5100方面看來,公司近年來極力在擺脫對中鐵快運大客戶的依賴。

2015年6月30日,5100礦泉水業務分部零售渠道的範圍覆蓋了111個城市,經銷商數量和零售網點數量分別為270個和9596個。“零售渠道收入占比維持在50%水平以上”。

今年上半年,西藏5100營收4.27億元,同比增長3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41億元,同比下降14%。

5100方面介紹,與中鐵快運的最新合同已經於2015年6月30日期滿,“集團管理層一直在跟中鐵集團的公司探索未來的可能合作方式。”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510

國內圖片電商正在崛起,全景微圖或成突破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25/152939.shtml

導讀 : 整個圖片電商行業正在釋放巨大的生機。

縱觀目前整個中國的電商市場,基本上已經被天貓、京東兩大電商體系所霸占。不過在垂直細分領域也正在湧現一些不錯的電商平臺,諸如時尚類商品的唯品會,化妝品的聚美優品,汽車電商的汽車之家、易車網,房產電商的搜房網、房多多……而今天,圖片電商也正在成為一個新興的電商領域。

也許有很多人多少會感到有些不解,打開搜索引擎或者到圖片網站直接一搜不就會出來一大堆圖片嗎?為何還要花錢買圖片?但是事實上整個圖片電商行業正在釋放巨大的生機。

1、對於很多企業來說,為了展現更好的企業形象或者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他們在獨特創意的圖片上有著越來越強烈的需求。但是這些創意圖片從哪里來?如果自己公司單獨成立一個龐大的設計、攝影團隊,這顯然對於大多數的公司來說並不現實。一方面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另一方面即便是成立了團隊,也是術業有專攻,某些很多專業化領域的圖片還是需要尋求外部市場的幫助。

2、對於個人來說,需求多種多樣,有的個人喜歡收藏一些優美的攝影作品;有的個人為了自己的設計效果,也需要大量的設計素材,而這些素材卻並不是自己擅長的。但是這些優秀的攝影作品和設計素材上哪里去找?到圖片搜索或者圖片興趣社交平臺中是很難找到這種專業的素材或者作品,那麽圖片電商對於個人而言也就具備了市場價值。

3、從整個行業的發展來看,過去很多人可能經常會把自己設計的一些不錯的圖片素材以及拍攝的一些優秀作品上傳到各大網站,免費分享給廣大用戶。但是隨著優秀高質量圖片的需求越來越多、價值越發凸顯時,他們會發現圖片其實能給自己帶來豐厚的收入,這個時候他們對於自己的作品就會越發珍惜、越發重視,所以免費的優秀高質量圖片將會越來越稀少,最終促成整個行業向電商方向發展。

於是,近年來國內的圖片電商交易平臺開始紛紛崛起,有很多平臺運營得還算不錯。至於圖片電商交易的模式,劉曠個人將其分為以下三種不同的模式,並分別選取了他們的代表平臺進行分析。那麽,哪一種模式才會是未來圖片電商的大趨勢所在呢?

一、以微圖網為代表的標準化圖片電商

過去,很多人想要找個好的Logo或者海報之類,往往都會找一家線下的設計公司幫忙設計,走線下定制化路線。於是很多人都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個固有的印象:由於每個企業或者個人對於圖片的需求都個性化、且大小尺寸等都不一樣,圖片很難實現標準化交易。不過全景微圖電商卻讓我們改變了過去這一傳統的看法。

從微圖網自身的角度來看,通過借助全景視覺公司二十余年的打造與積累,目前全景平臺已經擁有了5000萬張專業高清、高質量且有版權的圖片,擁有國內最大的的正版圖片庫。同時,微圖網整合了全球500家圖片機構100000名專業攝影師。這些資源的積累,為微圖電商平臺的搭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用戶的角度來看,微圖網的這種模式有幾大好處。一個是明確了版權問題,在保證圖片數量的基礎之上,用戶可以選擇合適的圖片尺寸來購買,其使用不受用途、時間以及區域的限制;另一個微圖網的這種方式避免了第三方的介入,在線交易的價格信息透明,避免了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產生的利益損失;第三個好處則是方便、快捷,讓用戶直接購買,自由選擇也無需等待過長的時間。

從攝影師的角度來看,微圖網提供一個可以讓攝影師的作品得到商業價值展現的機會,這無形之中會得到廣大攝影師的大力支持,這也就是為何會有如此眾多的圖片機構以及專業攝影師會選擇微圖網。

從微圖網的戰略布局來看,這種模式有利於平臺做大做強。但任何事情都是利弊相生的,微圖網同時也會面臨一定的挑戰。尤其是可能面臨同質化競爭激烈,大多數的攝影師們都會在多個圖庫平臺上傳內容,通過圖片的多次售賣與圖庫網站銷售分成來獲得更多的利潤,這無形之中就會導致各個平臺之間的同質化競爭將會相當激烈,平臺難以樹立其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二、以豬八戒為代表的威客交易平臺

對於威客平臺,相信很多人也都不陌生了,其實就是一個服務類的淘寶平臺。在所有的威客平臺當中,以豬八戒發展最為迅猛,當然圖片交易只占據了豬八戒平臺交易中的一部分。其實除了豬八戒,也有一些專門從事圖片交易的威客平臺,通過需求者發布任務,供應方來做任務,最後雙方達成交易的這麽一種方式。

不過劉曠認為以豬八戒為代表的威客平臺對於一些對於圖片需求不是很大,也不是非常頻繁的用戶來說,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選擇。但是對於那些經常有著大量圖片需求的企業和用戶來說,威客平臺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需求方每想要一個圖片素材就需要發布一個任務,然後等待設計師和攝影師的應答之後,再經過雙方的多次溝通與協調才有可能達成一筆交易。這樣對於有著大量圖片需求的用戶來說,著實有些時間浪費。如果作品不滿意的話,那還需要供應方從新提供,頗費周折。

其次,對於供應方來說,這種方式實際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公平。需求方每發布一個任務,都需要很多的供應方來提供自己的方案或樣圖之類,然後參與競標。本來一張圖片就沒有多少利潤可言,但是供應方卻需要為此付出相當高的代價和耐心。

三、以淘寶為代表的綜合類電商平臺

提到淘寶,可以說它是一個大雜燴,絲毫不為過。今天的淘寶早就已經不再只滿足於與實物商品有關的交易,它正在把自己的電商範圍滲透到服務類電商的每一個角落,在淘寶同時也湧現出了大批的圖片處理、制作、拍攝商家。

但淘寶模式也有其弊端。這第一個弊端就是整體服務水平參差不齊,整個淘寶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圖片服務商,消費者根本無從下手,不知道哪家的圖片質量好,服務水平高。既然消費者願意花錢購買圖片,而不是去網上免費下載,那一定是對圖片設計等各方面都有著相當高的要求,這一點上恐怕淘寶上大多數的商家都難以保證。

第二個弊端,流量入口大是好事,但是對於大多數沒有花錢在淘寶打廣告的商家而言,其淘寶店是很難被人發現和找到的。流量入口雖大,均攤到每一個商家上就不多了,同時淘寶內部的競爭激烈,大多數的商家在淘寶開了店最終很可能只會成為一個擺設。

中美圖片電商的三大差距

從以上三類不同的圖片電商模式,我們可以看出,國內的圖片電商市場正在悄然崛起。但是縱觀整個全球的圖片電商市場,我們會發現,中國的電子商務整體規模實際上已經超越美國,但是國內圖片電商距離美國仍然有較大的差距。在美國,與微圖網類似的圖片電商模式平臺gettyimages、shutterstock等已經成為了全球化的大公司,那麽國內的圖片電商與美國的圖片電商差距到底在哪里?

1、版權意識不夠強

國人對於文字、圖片、音像等作品的版權意識遠遠不及美國,所有很多人的圖片作品被盜用了也不會有過多的法律意識要去維護自己的版權。當然,隨著國內從事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創作的群體越來越多,他們的版權意識也會逐步加強,這對於整個國內圖片電商的長遠發展是非常有利的,同時也說明了國內圖片電商的增長空間巨大。

2、模仿風氣較濃

在中國市場,似乎任何領域都免不了會存在大量的仿造品,與版權保護意識不夠緊緊相關的則是國內模仿、複制風氣較濃,很多優秀的攝影、設計類圖片作品被人模仿之後,以非常低的價格售賣給其他用戶,導致了原創作品的損失。從目前來看,這個模仿的風氣還真是沒有特別好的辦法去杜絕,圖片電商交易平臺的圖片要達成交易,就必須要把圖片展示出來,這也就很難避免不會遭到模仿。

3、用戶圖片付費意識有待提升

這第三個差距則是國人的圖片付費意識,在很多國人看來,他們已經習慣了從網上去下載各種免費的圖片,如果想讓這部分建立起付費的意識,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就好比過去我們在視頻網站看視頻,大家都已經習慣了免費上網看視頻,如今各大視頻網站針對很多最新的電影都會采取收費的方式,而這個方式要想被大家普遍接受,也是需要時間去積累培養的。

總體看來,國內的圖片電商相較於美國的圖片電商確實還需要在版權意識、付費意識等方面加強,但這同時也說明了國內的圖片電商市場空間巨大。對於圖片電商平臺而言,劉曠認為以全景微圖為代表的標準化的圖片電商平臺將會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而個性化設計的電商平臺也會存在一定的小眾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595

機遇與挑戰並存 財經垂直站點如何突破瓶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20/153375.shtml

導讀 : 財經垂直站點在處理財經信息對稱問題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取舍各類誘惑,這些或將決定著他們的生與死。

如今綜合類理財門戶大不如從前,以新浪總編輯陳彤離職為標誌門戶時代過去。而財經垂直站點卻表現上升趨勢。是什麽原因,讓垂直網站得以上升,門戶網站力求轉型?

擋不住的趨勢,垂直站點呈現新生機

討論之前我們首先定義下垂直,一是對目標用戶的垂直,二是行業的垂直。財經類垂直站點的興起一方面源於行業內容質量要求高,數量上需要多,另一方面是因為行業離交易近,或對資產價格有影響,或與市場價格有關聯,商業空間巨大,但更多的是擋不住的大趨勢。

1.入口效應漸失,大而全的平臺不再有吸引力

包括四大門戶在內的所有門戶的流量已趨於平穩,甚至呈下滑姿態已是不爭的事實,那個上網找資料先從門戶首頁入手的時代已然成為過去式,從手機WAP端瀏覽量超過PC端,到多個新聞客戶端下載量進入億級俱樂部,門戶將重心向移動端轉移的同時,入口效應也在逐漸減弱。

這一方面是百度、360等搜索引擎截取了門戶的流量,因為網絡媒體的內容路徑是垂直站點向門戶輸送內容、門戶和垂直站點向搜索引擎輸送內容,搜索引擎處在信息流最前端,自己扮演了更為強大的入口角色,負責信息聚集與內容分發,最直接的例子是:如果搜索引擎不收錄你的內容,或者給你的排名權重很低時,新聞資訊的露出就很低。財經行業也是如此,各大小財經網站都希望成為搜索引擎的新聞源,並各種優化爭取好的排名。

另一方面社會化媒體直接沖擊了傳統財經門戶的新聞入口的地位。如今內容的傳播度不再只受制於編輯們的推薦,名人或KOL在微博、SNS、微信朋友圈或群里的推薦都可能會給財經內容帶來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而且越來越多的門戶財經頻道已經放棄了堆砌信息的大入口方式,直接改為了“信息流”樣式,形成了精煉而垂直的細分板塊結構。再說移動端的入口之爭,是應用商店、移動瀏覽器、超級APP、手機桌面之間的較量,門戶已經退出角逐,財經門戶的入口夢“也已成灰”。

2.內容生產者和渠道分發者的博弈,越精準越不可取代

門戶媒體衰落的另一個因素是內容和渠道的分離,尤其是自媒體人時代,門戶渠道對流量的分,開始由控制轉為協調甚至主動奉獻,因為你不給我推薦,我就到其他平臺上做首發。之前一大波微信大號(其中就有一部分財經號)被官方封號後開始選擇集體出逃,微信公眾平臺只好“恰巧”不斷下放流量的分配權,而現在,三大門戶、百度、QQ、微信、微博包括今日頭條等這些曾經掌握過流量分配權的平臺都紛紛將權力下放至“自媒體”。且不論這是不是內容生產者的勝利,但門戶作為渠道分發者不再擁有唯一話語權已成為既定事實。當財經工作者和金融相關人士已不再去門戶網站了解財經資訊,而是跟著有內容生產能力的自媒體或垂直站點走時,留給財經門戶們選擇的只有:要麽“委曲求全”,要麽被內容生產者拋棄。

3、移動的分散性與碎片化讓垂直媒體“有機可乘”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長,網絡媒體區正在快速分化和重度垂直,這就帶來了財經媒體的分散性和碎片化。這個變化一是讓普通人如要從浩瀚的財經信息中找到自己想要的變得越來越困難,人們不得不去那些定位精準的“小圈子”中尋找信息。二是讓人民獲取金融資訊的渠道更加多元化,這種多元化就促使媒體去往精準化的方向努力。於是那些擁有部分專業、高端財經忠實用戶的垂直站點就有了成長的土壤,他們的用戶有著共同的興趣,通過與財經信息的匹配並自動篩選成員最後走到一起,並形成了高效、高質的圈子。

這種通過內容找到精準用戶,建立起“直連”關系的垂直站點,不僅利用了碎片化的內容產生、生長和傳播機制,也培養了一批有關聯、有忠誠度的死忠用戶。這恰如羅輯思維所說:擁有1000個鐵桿粉絲用戶要比影響十萬不相幹的用戶更有價值。

如此看來,財經門戶作為朽木之身已是“壽終正寢”,成為移動浪潮下的被翻騰過去的前浪,而作為後浪的垂直財經站點盡管體量遠不及門戶,但已煥發出勢不可擋的生命力。

千萬誘惑,該取哪瓢?

但這不代表著垂直站點的日子就將一帆風順,互聯網傳播的本質是消除或解決部分信息不對稱,而財經垂直站點在處理財經信息對稱問題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取舍各類誘惑,這些或將決定著他們的生與死。

1.人和資訊的抉擇:社交為重還是內容為重?

相對BAT,財經媒體本身就較為小眾,而垂直站點更是其中的小支,雖有用戶卻多數站點在以內容為重還是以社交為重表現出疑惑。如今垂直站點已逐漸演變成關系型站點和內容型站點兩大陣營,關系型站點主要側重於社交,需有一個穩定持續的賬戶體系,通過內容篩選實現用戶篩選。內容型站點核心是內容,註重優質內容沈澱和流轉,讓用戶通過關系去過濾從而獲得更多感興趣的內容。

目前單純的財經資訊站點越來越少,多是加入了賬戶體系,夾雜些互動,但內容和社交具體孰輕孰重則眾說紛紜,我們需要確認的是:社交的本質是信息的循環傳遞,也就是既要有信息擴散也要有信息反饋,如果只是擴散信息,那是廣告,如果只能收集反饋,那就是客服。那麽問題來了:財經站點上增加了點贊、轉發等功能算不算社交?非也,社交還有一個條件:它是以人為基礎,也就信息擴散和信息反饋都是由個人來完成。如果財經站點上只是單純的點贊、評論那只是“人與平臺”之間的反饋,而非人與人之間的社交。

而且社交的原始動力在於分享與互動,而資訊內容的成功則在於流量與傳播。

2.內容和內容的抉擇:PGC、UGC還是OGC?

垂直財經站點作為財經門戶出現後的第二類財經媒體形態,最直接的影響力就是細分,精準和用戶群。所以垂直財經站點的生命線就有兩條:一是財經信息庫、二是互動和反饋。其中信息庫就是內容,但我們更加需要關註的是這些內容由誰產生,也就是PGC、UGC還是OGC?

三者誰優誰劣暫不評說,但必須指出:判斷內容是否優質最簡單的標準就是:這個內容是否能夠僅憑內容本身,就能擺脫對單一平臺的依賴,而在多個渠道上獲得曝光,甚至單獨分發。所以不管是PGC、UGC還是OGC,前期不要妄想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因為內容與用戶的專業性,自己不太可能面面俱到,後期不應該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類籃子,這不利於規避風險。

只有營造立體化的內容矩陣,在PGC、UGC還是OGC中找到合適自己的平衡,才有可能享受到垂直站點帶來的紅利。另外不管是PGC、UGC還是OGC,高質量的內容帶來的都是平臺和用戶之間的粘性,而不是用戶間的互動關系,而且平臺內容的供求也是個技術活,尤其是優質內容的態度或將形成平臺之間的馬太效應,其中取舍是重大的抉擇也是難言的賭博。

3.量與質的抉擇:抓優質還是要海量?

這大概是所有中小創業者或中小平臺需要面臨的抉擇,是粗放增長瘋狂圈用戶求量還是精耕細作做質。

作為財經垂直站點,天然的存在著的用戶數量限制、用戶價值限制,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垂直站點的用戶數量規模和變現能力的提升。但仍然看到部分財經站點拿到熱錢後就瘋狂燒規模,最後“搬起了石頭砸自己的腳”。也看到個別網站“精打細算”最後錯失發展良機,豆瓣算是一個。所以在大和好、多和優之間的選擇也是垂直站點容易掉進的溝,殊不知,媒體用戶早已分級(大體可分成核心用戶、普通用戶、瀏覽用戶等),而只有核心用戶才能創造有價值的內容。而且垂直站點之間的PK也不是求全求大,而是看誰能做到差異化競爭中形成專業細分領域內的客戶閉環。所以無需糾結,得失在於心。

4.面子和票子的抉擇:是堅持媒體還是兼做公關?

最後是盈利方式的問題,垂直財經站點盡管有太多變現的可能,但媒體和公關仍然是最常見的商業模式。財經站點作為媒體,是財經信息的載體與主要傳播主體,通常具備傳播新聞、傳遞知識、播放廣告、輿論監測、市場宣傳、提供娛樂等核心功能,並且要求強調報道的中立性,而公關則強調對甲方(客戶)的絕對忠誠。

其他行業有太多被行內外人士稱之為“黑公關”的媒體,去年某著名財經媒體因涉嫌敲詐而涉入官司不禁讓人唏噓,所以財經垂直站點這個離錢最近的媒體在面子和票子的選擇上稍有偏差,都可能“萬劫不複”。要知道垂直站點生存靠的是行業影響力,而行業影響力的基礎便是媒體公信力!

總之垂直站點,作為一類媒體,其他媒體犯過的錯,掉下去的坑都可能需要面對,但當門戶已老,垂直站點該如何發揮自己的細分優勢,將內容與渠道的有機結合,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媒體更加值得我們深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571

券商再謀證券賬戶創新 欲攜第三方支付突破資金轉入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30443.html

券商再謀證券賬戶創新 欲攜第三方支付突破資金轉入

一財網 林琴思 2015-12-24 19:25:00

券商賬戶體系的創新,一直被券商視為創新業務的重要突破口。記者獲悉,招商證券正在謀劃保證金賬戶內消費的創新業務,欲搭夥第三方支付平臺,開展客戶保證金第三方支付資金轉入業務。

券商賬戶體系的創新,一直被券商視為創新業務的重要突破口,不僅將為A股投資者帶來交易的便利、增加用戶粘性,還可在競爭日漸激烈的經紀業務中增加券商手中籌碼。

此前兩年,多家獲“消費支付”試點資質的券商接連發力,推出保證金賬戶的功能創新,賬戶內余額消費業務首先成為突破口。《第一財經日報》近日獲得的一份招商證券內部文件顯示,招商證券也在謀劃保證金賬戶內消費的創新業務,更欲搭夥第三方支付平臺,開展客戶保證金第三方支付資金轉入業務。

這份名為《客戶保證金第三方支付資金轉入業務管理辦法》的文件顯示,招商證券為規範公司客戶保證金消費支付業務工作開展,參照監管要求,防範合規及業務風險,保護客戶和公司雙方利益,特制訂此管理辦法。目前已在準備第三方支付資金轉入業務。多位業內人士認為,若該業務得以推行,券商將獲益匪淺。

2015年4月,招商證券收到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公司《關於招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開展客戶資金消費支付服務的無異議函》,該函對公司開展開展客戶資金消費支付服務無異議。

招商證券相關負責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目前監管方面,向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申報創新方案並獲得許可,並按照要求報送相關數據就可以開展業務。公司獲得了投保基金“開展客戶保證金消費支付業務資格”,就可以開展第三方支付資金轉入的業務,而目前該項業務正在準備過程中,還未正式推廣。開展此業務主要目的是為客戶提供便利性,增加資金轉入證券保證金的途徑。

根據上述文件,此項業務推廣落地後,可以實現招商證券客戶通過第三方支付機構平臺,將資金轉入其招商證券的保證金賬戶。客戶發起資金轉入指令後,第三方支付機構將與銀行進行驗資,通過後扣減其銀行賬戶資金,之後招商證券為客戶保證金賬戶加資金,並在約定時間與第三方支付結算。文件中對賬戶管理、轉賬管理、資金結算管理、資金異常處理等都做了詳盡描述。

而據招商證券內部相關人士透露,該文件最重要的影響,一方面是將實現第三方支付的資金轉入,另一方面是賬戶內的消費。但其也同時強調,第三方支付的資金轉入的落地,目前要等待監管的放行,且具體方案還需要報備、審批,“目前公司內部只對資金轉入的業務做了詳細說明,等到有具體管理辦法後,根據方案采取相關的方案報備”。

對於此項業務,多為券商業內人士表示多有聽聞,或有幾家券商正在試點,但記者通過了解相關業務規則說明及對多位券商人士詢問發現,目前尚未有券商開通或正在試點該項業務。

一位中信建投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上半年就聽到風聲,幾家券商在準備第三方支付資金轉入業務,而這種創新業務肯定先試點後推廣,如果推這個業務的話,中信建投應該會是第一批試點的。

另一位華泰證券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未收到該業務推廣或試點的通知,但公司曾在內部會議中指出,該業務將為公司今後的發展方向。一位海通證券人士對記者表示,公司目前仍未開通第三方支付資金轉入的業務,只能通過銀行轉入,但不限於和證券賬戶綁定的銀行,多數銀行都可轉入資金,但是轉入的資金不能再轉回到未綁定的銀行賬戶。此前可以在證券賬戶里進行消費,例如交水電煤,不過該項業務目前是暫停的。另外,廣發證券、申萬宏源人士則表示,公司目前並未開通第三方支付資金轉入的業務。

券商搭夥第三方支付的創新並不是在現今開始實行,尤其是證券賬戶的消費支付,試行已久。早在2012年11月,光大證券就推出了證券賬戶支付功能,且於11月19日開始試點“金陽光支付通”業務,成為國內首家獲得監管層批文的券商。此後,國泰君安也推出過“君弘一戶通”,海通證券也推出過類似的賬戶創新業務。根據公開報道,包括海通證券、光大證券、中信證券、國泰君安證券、東方證券、華創證券、東海證券、華泰證券、招商證券在內的十家券商獲“消費支付”試點資格。

有券商業內人士就表示,證券賬戶消費支付並非創新業務,但試行至今效果或顯一般,主要原因是用戶體驗不高,而受監管等限制消費範圍、可選標的等也極為有限。

作為證券賬戶體系創新的另一重要突破了,第三方支付的資金轉入更受關註。在2014年時有媒體報道稱,海通證券獲得消費支付試點,具備資金歸集功能,客戶銀行賬戶的資金可繞過其第三方存管進入資金賬戶。但隨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就明確表示,海通證券並不持有支付牌照,所謂“資金歸集”指的是證券公司與第三方機構合作、客戶利用第三方機構的支付功能進行管理。

有分析人士認為,招商證券欲推資金轉入業務,可能是“消費支付”業務的延續,獲得了消費支付的資格,允許用保證金里的錢去消費。但要開通消費支付的功能的話,更希望打通的是第三方支付的資金轉入保證金賬戶,但按現行監管要求來看資金不允許繞過銀行,而該項監管政策目前並未有松動。

券商與第三方支付的合作,現有的證券法規規定,客戶在證券公司的保證金必須托管在銀行。所謂第三方存管,是指券商客戶的交易結算資金由獨立於券商的第三方機構存管,存管機構為具備資質的商業銀行。

上述內部文件內容也顯示,資金轉賬的操作流程是客戶發起資金轉入指令,招商證券與第三方支付機構雙方系統進行賬戶信息驗證。隨後,第三方支付機構與銀行進行驗資,驗資通過後,扣減其銀行賬戶資金,招商證券將為客戶保證金賬戶增加資金。此後,在招商證券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約定時間內,後者將多批次向招商證券指定的客戶交易結算資金匯總賬戶轉入資金,然後劃入客戶對應保證金賬戶,其他時間的轉入在下一交易日批量到賬。

有券商行業人士對此指出,該操作是業內已經有過先例的券商先行墊資模式。而招商證券內部業務人士則表示,在上述文件所顯示的整個支付鏈條中,客戶資金仍然存在托管銀行,通過第三方支付將銀行卡資金轉入證券保證金,資金轉賬需要與銀行進行驗資,實際上是通過銀行進行資金的劃轉,因此符合第三方存管的規定,資金仍在三方存管。

編輯:黃向東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754

新三板掛牌企業突破5000家 明年看點更多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30401.html

新三板掛牌企業突破5000家 明年看點更多

一財網 周宏達 2015-12-24 17:44:00

新三板掛牌家數突破5000家,今天新增掛牌家數超過A股上市公司總和,通過新三板,數千家中小微企業獲得直接和間接融資總額接近2000億元。

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今天將突破5000家將無懸念,僅今年掛牌的數量就已經超過了A股上市公司總和。通過新三板,數千家中小微企業獲得直接和間接融資總額接近2000億元。

從做市制度推出到分層方案落地,新三板自2013年底擴容到全國以來取得了飛躍發展。憑借包容性和市場化基因,新三板為中小微企業和初創公司提供了資本運作的平臺,也在中國金融市場化改革中發揮了試驗田的作用。

不過,也正因為過分的期待給新三板帶來了成長的煩惱。在經歷今年上半年的暴漲和暴跌後,新三板市場流動性回到低迷狀態,呈現出一級市場熱、二級市場冷的景象。隨著掛牌企業數量越來越龐大,新三板看上去似乎只是一個投資未上市企業的股權投資場所。

今年11月20日,證監會出臺意見首次提出新三板是獨立的市場,不是轉板上市的過渡安排,但現階段既不降低投資者門檻、也不實行競價交易。明年新三板融資熱能否持續、二級市場靜悄悄能否改觀、掛牌企業會不會無限地增長下去,都值得市場關註。

資本市場的後起之秀

截至周四收盤,新三板掛牌企業總數已經達到4987家,按照每日20-40家掛牌速度,今天突破5000家毫無懸念。目前還有1500多企業在審,每月還有700家企業申請掛牌。市場預計,新三板掛牌企業將在明年底達到一萬家。

新三板融資額已經不容小覷,據股轉公司統計,截至本周二,今年以來新三板一共有1811家公司發行了股票2455次,累計募集資金1173億元,是去年的9倍,與IPO募資額相當,相當於今年A股市場總募集資金的十分之一。

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李揚認為,新三板市場發展有利於企業部門去杠桿,同時也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容納試錯、鼓勵創新的金融制度。他在社科院新三板投資峰會上表示,中國非金融企業部門的負債率上升到了較為危險的程度,發展包括新三板在內的資本市場是降低杠桿的主要途徑。

李楊表示,“當對一些獨特的決策和一些新技術必須做出評估時,新三板有非常大的優越性。A股的條框限制容易把上市公司變成面目相同的企業,新三板允許各種面貌出現,展示自己,如果做的好就留下來,如果做大對國民經濟貢獻也很大。”

由於不設置財務指標門檻、審查進度公開高效,新三板吸引了各種業態包括尚未盈利的新興產業,行業覆蓋面超過創業板。據股轉公司統計,掛牌公司中,中小微企業總體占比高達95%,民營企業占比96%,高新技術企業占比65%,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24%。

雖然沒有盈利門檻,但今年半年報統計顯示,八成掛牌企業凈利潤同比增長,平均增長接近90%,超過創業板平均增長24%的水平。

剛剛掛牌的“足浴盆第一股”上海泰昌(834224.OC)的董事長王昌華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上新三板會促使企業的管理走上更加正規化。其次,新三板給企業開辟融資渠道,走上資本市場。我們儲備了很多技術、渠道和品牌,需要借助資本市場做強做大。”

新三板還是最為活躍的重組並購市場,由於掛牌企業都經過了券商梳理和規範,有一定信息披露,並且擁有眾多細分行業的龍頭企業,因此新三板成為了上市公司首選的並購標的池。今年以來,湘財證券、新冠億碳、金豪制藥等多家新三板公司先後被上市公司收購。

掛牌公司也不甘於只做獵物,今年有多家掛牌企業逆襲收購上市公司股權。九鼎集團借殼中江地產(600053.SH),中科招商(832168.OC)、矽谷天堂(833044.OC)舉牌多家上市公司。百合網(834214.OC)預告通過定增融資100%並購競爭對手世紀佳緣(NASDAQ:DATE)。

據股轉公司統計,今年共有8家掛牌公司披露了92次的收購報告書,合計交易金額51億元,83家掛牌公司披露了84次重大資產重組報告書,合計金額是269億元。明年新三板上的並購重組活動有望更加活躍。

超一半股票無人問津

流動性是衡量一個資本市場功能的重要指標,但這卻是新三板目前最大的軟肋。今年4月7日,新三板創下日均成交52億元的歷史高點,但由於監管收緊、利好政策推遲和主板市場劇烈波動等原因,新三板交易一度降至冰點,市場換手率只有20%。

隨著分層預期落定,新三板市場流動性有所改善,但日均交易額仍然在10億元左右徘徊。有超過一半的掛牌企業自登陸新三板以來尚未出現一筆成交,雖有一個股票代碼,但是在二級市場無人問津,不能形成價格。

為了提高流動性,去年8月,新三板開始引入做市商制度,寄望做市商報價能增強市場流動性和發現企業價值,也避免在協議交易下的暴漲暴跌。目前,做市轉讓已經成為新三板主流的交易方式。雖然做市企業只有一千家,但是占據了58%的成交金額和85%的成交筆數。

太平洋證券副總裁、企巢新三板學院院長程曉明認為,主板市場公司估值機制是根據信息披露直接定價,適用於傳統企業。而新三板高科技企業估值較難,前途難料,所以需要做市商這樣的專業機構來分析公司的價值和進行雙向報價。

不過,但隨著做市企業數量迅速增長,交投並沒有更加活躍,一些企業認為做市商沒有盡到維護股價的義務。實際上,很多做市商還是以自營的方式來運作,從企業低價取得庫存股後在市場上以更高的價格轉手。

目前,新三板上只有84家做市商。據萬德資訊統計,做市商一共能動員的資金只有大約100億元,對單個企業的投入往往只有數百萬元,做市商庫存股平均僅占企業總股本的1.3%。與此同時,做市商卻需要承擔總市值超過7000億元的1000多家企業提供報價和流動性。

申萬宏源證券做市交易總部總經理助理胡道紅認為,交易對手嚴重不足是交投冷淡的重要原因。他說,“做市商可以做的是不斷縮小買賣價差,希望能夠把人影調出來,但很多做市的股票還是沒有成交量,即使我們把買賣價差縮小到一分錢也沒有人參與。”

新三板對個人投資者設有500萬元金融資產的門檻,目前,新三板上合格投資者只有21萬戶,相當於A股一個星期的新開戶量。這21萬戶中還包括大約9萬只能買賣自家公司股票的公司股東和員工。而另外2萬戶機構投資者也沒有為市場成交做出多余的貢獻,只占成交量的10%。

多位市場人士認為,僅僅依靠做市交易不足以提升新三板成交量,還需要分層制度、轉板試點和投資者門檻降低等政策配合落地,發揮協同效應。

明年新三板看點多

如果二級市場長期冷清,勢必將傳導到一級定增市場,最終不利於企業融資,令新三板背離服務中小微企業和初創公司的初衷。

11月20日,證監會發布《關於進一步推進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的若幹意見》,意見要求實施新三板市場分層,引入公募基金。但同時也指出,為防控風險,現階段暫時不降低投資者準入條件,不實行連續競價交易。

這樣,提升新三板市場流動性只能依靠市場分層和發展機構投資者隊伍上。11月24日,股轉公司公布分層方案,將市場分為基礎層和創新層,業績表現優異、或者成長性好、或者流動性好的股票將被分入創新層,其中較容易達到的是第三條,6家做市商、6億元市值的流動性條件。根據方案,分層將會在明年5月正式實施。

股轉公司副總經理隋強認為,通過設置指標讓市場認可的公司進入創新層,提供差異化制度安排,客觀上會讓投資人把資源聚焦在頂層公司。但分層主要目的在於改善信息收集條件,頂層企業也有更高的信息披露義務。

據多方統計,目前能夠分入創新層的企業大約占掛牌企業總量的10%。雖然面臨更加嚴格的監管和信批義務,記者了解到,多數企業都希望能夠進入創新層。進入創新層不僅意味著受到更多關註,未來創新層中如果孵化出更高層次,也將能優先體驗競價交易、轉板試點等制度。

安信證券新三板研究負責人諸海濱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明年新三板的整個流動性要比今年好。”他認為,一方面由於創新層對企業流動性有要求,未來希望進入上層的企業會主動和做市商、投資人一起提高換手率。另一方面,封閉式公募基金入場也會活躍市場,公募基金期限較長,能夠反映出企業的長期價值。

未來,新三板還有多項政策值得期待。在融資上,新三板將放開掛牌即定增時新增股東35人的限制,可以采取路演、詢價、網上發行等方式向合格投資人發行股票,相當於小型IPO。另外,掛牌企業很快將能夠發行非公開債券,高層企業還有望公開發行債券。

在交易方面,雖然競價交易的紅利暫未開放,但股轉公司表示,將完善現有交易制度,包括建立價格穩定機制和盤後大宗交易制度。不過,改善流動性最終要靠增量資金入場,有望最先進入的將是公募基金。另外,有多位券商人士對記者表示,明年將會加大做市投入的人力、財力。

無論如何,新三板真正成為全國性證券市場只有兩年歷史,各項制度紅利釋放還需要一個過程。程曉明認為,新三板將會成為中國最大的證券市場。新三板的總市值有望在10年內超過深交所和上交所。

編輯:黃向東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7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