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阿里到底值多少錢?或許華爾街路演的火爆情況已經說明了這一點。在筆者看來,對阿里的估值一定要立足於這樣三個點:第一,阿里是迄今為止中國最賺錢的民營企業,在市場上占據壟斷性、霸主性地位,且仍會較快增長3年左右時間;第二,阿里當前的目光已經跳出電商行業,但是,還沒有哪個生意能有電商那麽大的機會;第三,阿里有支付寶事件等硬傷,但是,從大概率上說不足以影響其估值底線。
1500億美金是其下限
先看四大核心數據:2014年Q2阿里營業收入157.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6.3%,環比增長31.1%;2014年Q2歸屬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123.44億元,同比增長181.6%,環比增長122.7%;2014年第二季度,阿里巴巴集團的總活躍買家數達到了2.79億,同比增加50.8%,環比增長9.4%;2014年Q2阿里的交易額數據同樣亮眼,總交易額(GMV)同比增加45.1%,達到了5010元億人民幣。
用戶量決定GMV,GMV決定營收,營收決定利潤,阿里這四大核心數據都仍然相當亮眼,這四大數據也決定了阿里的估值下限。
從用戶量來說,阿里的活躍用戶量必將逐步達到頂峰,這個頂峰很可能是中國城市家庭數量和發達農村數量之和,預計在4億以上。也就是說,阿里的潛在用戶滲透率可能超過家庭數量的80%以上,阿里在這個要素上還有40%以上的增量。
其次是GMV,由於阿里是平臺企業,其GMV的增量主要取決於淘寶、天貓兩大平臺的GMV。目前,淘寶的交易量增速已經下降到33%,但是天貓的增速仍然超過80%,二者分別計算,淘寶平臺在3年內還可以翻一番,天貓平臺則至少還可以翻兩番!綜合計算,在這個維度上看,阿里兩大主要平臺的交易額至少還可以翻1.5倍,也就是可能達到年交易額6萬億左右--這足夠大。
那麽,從營收數據以及其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看,這可能嗎?預計阿里平臺今年的交易額會接近2.5萬億元人民幣,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近10%,3年後如果其交易額達到6萬億,則有望達到社會商品零售綜合的20%,目前看來達到這個高度是完全可能的。屆時,服裝、3C、居家用品、圖書等標準化產品的網絡化進程可能已經超過50%,也可能會逼近一個成長的瓶頸,零售業的電商化、或者說實物電商的進程趨於尾聲。
最後,我們來計算一下利潤。如果阿里的用戶量、GMV和總營收能夠達到這樣一個高度,阿里2014年的利潤可能達到50億美金,三年後的利潤可能會達到100億美金。按照3年利潤增速30%的保守計算,其2014年PE給30倍,則其當前估值至少為1500億美金,這可以視為一個下限。這個估值並未考慮阿里收購的若幹其它資產,如優酷、微博、UC等股份,以及小微金融等未來發展空間。
2500億美金或為阿里巨大瓶頸
正如筆者此前多篇文章所述,2年前筆者就認為,阿里一定有機會成為全球市值第二大的互聯網企業,僅次於Google——盡管,與此同時,筆者也對支付寶事件、假貨問題、過於壓榨小廠商、阿里投資文化中國等問題持有異議、給出不少批評——但是,這並不影響阿里的行業地位。畢竟,電商這個行業太大了,阿里唯一的對手只有京東,但是到2014年Q2京東規模也不過是阿里的八分之一,且業務模式差異巨大。
但是,正因為起點過高,地位趨近於壟斷,阿里進一步增長的空間也會受到限制。
第一,中國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速已經大幅下降,這個大池子會遇到瓶頸。3C、服裝、汽車、餐飲、居家用品是中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絕大部分,它們無一例外都到了增長的瓶頸期:比如,汽車銷量本月已經下降到5%以下,乘用車也下降到8%左右;智能手機銷量增速下降到20%以下,占比達到90%,明年增速很可能下降到10%以下;電視機銷售甚至出現了下降,空調、洗衣機等市場正在逼近頂峰……未來3年,中國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增長空間大約只有40%,然後可能增速會下降到個位數。
第二,阿里平臺的“榨汁機”效應也會形成瓶頸。2014年Q2,阿里平臺的貨幣化率已經達到3%左右——也就是說,小廠商也好、大廠商也好,在阿里這個虛擬商業地產上直接付給阿里的費用已經達到貨物價格的3%,但是其物流、倉儲等費用依然是剛性的,這個成本已然不低。如果考慮到付費用戶只占其平臺的一小部分,很多廠商在阿里平臺上盈利艱難,大幅提升貨幣化率有很大難度,只能靠GMV的提升來擴張。
第三,阿里雖強,跨界不易。既然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是“天時”有其限,阿里貨幣化率是“人和”亦有其限。剩下的新夢想,就是尋求跨界發展了。確實,阿里也先後在菜鳥、阿里金融兩大戰役里占盡風頭,各種收購層出不窮,但是,也不得不承認——企業的DNA所限,BAT也好、GAF(GoogleAmazonFacebook)也好,鮮有跨界取得重大成功的。所以,阿里雖然跨界很多,但是,一旦遠離了電商基因成功難度也驟增十倍百倍。阿里此前的若幹跨界產品亦鮮有成功,就是成功了,其市場空間多數也不能與電商這個市場的規模相比。
所以,我們看到,阿里的成長慣性、業務模式和市場地位決定了其市場下限。如果我們認為阿里5年後的交易額能夠達到10萬億之巨(在前述6萬億基礎上再提升60%,但PE下降到15倍左右),貨幣化率保持在3%,甚至略有提升,利潤達到160億美金以上,則估值可以達到2000億-2500億美金,而其它投資業務能孵化出價值500億美金的價值,阿里的估值未來達到2500億美金-3000億美金亦非不可能。
但是,更進一步也變得極難,需要進一步打破電商基因,阿里能超級逆天嗎?(編輯盧愛芳辛苑薇) 返回21世紀網首頁>>
阿里巴巴昨天在美股驚艷亮相,以當天收盤價計算市值超過2300億美元。其上市的一大贏家自然包括持有該司第二大股東雅虎。可是,除去持有阿里巴巴和雅虎日本上市公司股份,雅虎自身的核心業務市值居然是負值,過去兩年來縮水約120多億美元。
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雅虎的這本難堪的賬。華爾街見聞文章此前提到,阿里巴巴IPO以前雅虎持有該司22.4%的股份,計劃IPO時出售約1.217億股,所以現在雅虎持股比例降至16.3%。
目前雅虎的市值略高於400億美元,雅虎還持有日本上市的日本雅虎35%的股份,該公司市值約230億美元。所以雅虎的核心業務當前市值就應該等於:現有市值減去持有雅虎日本和阿里巴巴的股份價值。取約數計算公式如下:
400-(2300*16.3%)-(230*35%)=400-374.9-80.5=-55.4
照這麽算,雅虎的核心業務價值應該是-55.4億美元?但我們別忘了,這些年雅虎陸續拋售了一些阿里巴巴的股份,僅昨天阿里巴巴上市期間,雅虎拋售的股份就可獲得凈收入約51億美元。
《華爾街日報》的報道估算,雅虎到目前為止拋售阿里巴巴股份總共賺取約66億美元。所以,估算雅虎的核心業務實際上還要減去阿里巴巴帶來的這66億美元收入,計算公式如下:
-55.4+(-66)=-121.4
由此得出,雅虎核心業務價值是-121.4億美元。(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IMCO前CEO兼練習首席投資官Mohamed El-Erian原本只想悄悄地離開。作為債王格羅斯(Bill Gross)“繼承人”的他,並沒有想到,自己的離開會在PIMCO掀起一陣狂風暴雨,但他表示當時沒有考慮繼續留在PIMCO,哪怕是兼職。
今年一月,El-Erian作出了一個備受爭議的決定——離開資產規模近2萬億美元的PIMCO。本周一,他接受路透專訪時表示:
如果知道我的離開會引發媒體的狂轟濫炸,我對很多事的做法將會完全不同。
痛失左膀右臂
如果重來,El-Erian會考慮在PIMCO兼職嗎?
“如果接受不了每小時100英里的速度,那麽50英里呢?老實說,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選擇。”El-Erian如是說,將自己一貫的“拼命三郎”式的管理風格形容為“豈止於拼”。他表示,兼職工作將和自己的行事風格“不協調”。
作為世人眼中的“債券之王”格羅斯的繼承人,El-Erian的離開震驚了整個投資界,外界瘋狂揣測他與格羅斯的關系,以及他在PIMCO和後來就職的德國保險巨頭安聯的人生規劃。
他的請辭理由和其他辭職的高管一樣是陳詞濫調:花更多的時間陪陪家人。El-Erian說他意識到,當一個好爸爸比當一個好的投資者更重要。
2013年5月,El-Erian忽然意識到,自己是時候做出一些轉變了。因為那一天,年僅10歲的女兒,給了他一張清單,列出了22件那些年他錯過的、關於她的“里程碑”式的事件。
El-Erian的突然離職,令年屆70的格羅斯手足無措,最終他任命了六位副首席投資官(CIO)填補El-Erian留下的空缺。在此之前,除了格羅斯本人和El-Erian外,再無其他CIO。
此後PIMCO風雨飄搖,投資者連續數月從公司旗下全球最大的債券基Total Return Fund撤資,贖回規模超過了250億美元。個中滋味,皆由格羅斯獨自一人承受。
“多麽痛的領悟”
El-Erian離職後不久,兩位戰友多年的個人恩怨情仇被媒體大肆渲染。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今年2月24日,《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報道爆料稱,去年格羅斯與El-Erian在十幾位同事面前相互拆臺,兩人之間的矛盾至此公開化。
該報道詳細介紹了曾經的“黃金搭檔”——格羅斯和El-Erian的合夥關系,稱兩人關系越發緊張要歸咎於格羅斯“專橫的”管理風格,以及在給予其他投資經理更多權力方面的分歧。
格羅斯隨後在接受路透采訪時說,他有足夠的證據表明El-Erian為《華爾街日報》上述文章作了“傑出的貢獻”。他還聲稱El-Erian試圖“中傷”他。
然而,在本次接受路透專訪中,除了“天才”之外,El-Erian拒絕用其他任何詞談論他的“老夥計”。
從此天涯是路人?
離開了PIMCO的El-Erian,在安聯謀得了首席經濟顧問一職。他是這樣形容新工作的:
花費我50%的精力,我喜歡它。
盡管安聯在加州的辦公室距離PIMCO總部Newport Beach並不遠,然而El-Erian表示,新工作與PIMCO“並無交互”。
那是允許新領導階層湧現的正確做法,我對他們充滿敬意。
我在安聯所做的一切與他們並無聯系。
原標題:香港超人這一年
鏈接:http://finance.ifeng.com/business/special/picture71/
多少只股合適
2014年9月29日星期一
對一般投資者來說,多少只股適合呢?這個話題大家一直爭論不休,包括本人,以前也曾說從風險控制角度和收益比例說過3-6只個股比較適合,可能也有誤導之嫌。因為持有個股的多少,這要根據各人的實際能力和對企業的理解程度而定。
一、全重一只股。如果自己的能力絕對到位,對企業知根知底,且面臨千載難逢的機會,這時候你全倉一只股票,也是沒有什麽錯的。而恰恰相反,如果這時候,你還用分散法,拿個10-20%倉位,甚至10%倉位都不到,才是真正投資不成熟的表現。這種方法是投資收益最大化的最好的方法,但面臨的唯一且是最大的風險就是遇到黑天鵝。對投資來說,一旦一次失敗就能將前全的所有成功歸零,這並不是一個好方法,所以這種方法,一般來說對99%以上人的都不適合,絕對高手例外。
二、重倉2-3只股。對於選股成功率非常高,如至少以五年為周期,選股成功率超過50%以上,且沒有100%把握的,個人的建議最好是重倉2-3只股的操作法。這種模式一方面可以防止投資一只股面臨黑天鵝的風險,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資收益率。這種方法對選股自成一體,投資成體系的比較成熟的投資者比較有用。對新手和不成熟的投資者,用起來風險一樣不小。
三、彼得林奇的五股戰法。對於大部分投資來說,林奇的五股法是非常實用有效的。尤其對還在股市里摸索前行的投資者或者比較中庸的投資者,這種方法相對攻守都比較均衡,是值得一試的方法。
四、20-30只分散法。這種方法非常適合機構大資金或者煙蒂投資法的投資者,用分散法分散不確定性,避免個人選股的隨意性帶來的風險。這種方法的好處就是能最大限度的避免風險,不過如果是系統性大風險,一樣不能避免的。這種方法不足之處就是收益率不會太高,以跑贏大盤為目標的話,是個不錯的選擇。當然,如果為了分散而分散,最後也會得不償失。
投行高盛恐怕是地球上最“精英”的機構之一了。著名金融作家Michael Lewis說:“‘我要進高盛’這句話幾乎就和‘我要進哈佛’一樣。”
光環之下,自然是不菲的薪酬待遇。根據商業周刊報道,高盛平均每個雇員每年工資超過50萬美元。
那麽,如果你不是高盛高管,工資有多高呢?中層或底層員工呢?美國雇主評價網站Glassdoor統計了高盛3萬2千名員工的薪酬,得出了高盛以下15類職位的平均年薪(從低到高,不完全統計):
1. 運營分析師(Operations Analyst): $50,450
2. 分析師(Analyst): $63,459
3. 金融分析師(Financial Analyst): $68,794
4. 技術分析師(Technology Analyst): $75,429
5. 投行分析師(Investment Banking Analyst): $78,957
6. 副經理(Associate): $103,194
7. 高級商業分析師(Senior Business Analyst): $105,958
8. 交易副經理(Trading Associate): $108,796
9. 高級分析開發員(Senior Analyst Developer): $113,349
10. 團隊經理(Team Manager): $118,367
11. 銷售副經理(Sales Associate): $124,717
12. 副總裁(Vice President): $158,096
13. 中級研究副經理(Intermediate Research Associate): $172,249
14. 中級金融副經理(Intermediate Finance Associate): $178,561
15. 副總裁、中級研究副經理(Vice President, Intermediate Research Associate): $193,559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瑞信最新發布的全球財富報告非常有趣。其中一項數據是各個國家最富有的10%人口控制了這個國家多少財富。
下圖顯示了全球各個國家最富的10%人口控制財富比例的密集度:
可以看到,俄羅斯最富的10%人口控制了該國84.8%的財富。而只有兩個國家的最富10%人口控制的財富占全國財富一半不到:比利時為47.2%,日本48.5%。
財富不平等的情況在過去十幾年里如何變化也令人深思。下圖反映了各國最富的10%人口占全國財富的比例在2000年和2014年之間的變化。藍色越深說明上述比例降低得越多,紅色越深說明上述比例上升得越多。
顯而易見,本世紀以來,最富的10%人口擁有的全國財富比例變化劇烈,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埃及和中國。事實上,中國最富的10%人口掌握了全國64%的財富,而這一比例在2000年至2014年大增15.4%。而加拿大、沙特阿拉伯和波蘭則有所下降。秘魯、美國和澳大利亞在這一時期的富人財富比例則幾乎沒有變化。
以下為每個國家最富的10%人口占全國財富比例的具體數據,以及這一比例在2000至2014年之間的變化幅度: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文來源:TOMASZ TUNGUZ,譯文首發創之
作者簡介:知名風投紅點創投 (Redpoint Ventures) 創始人之一Tomasz Tunguz,對消費者互聯網、網絡營銷、數字媒體和軟件投資方面的全能型專家。在加入紅點創投前,曾任谷歌社交媒體商業化團隊的產品經理。
Benchmark 風投公司高級合夥人 Bill Gurley 和 Union Square 風投公司創始人 Fred Wilson 曾提到:資金消耗率是企業發展的關鍵所在。資金消耗率,也就是一家創業公司在贏利前消耗創業資金的比率。那麽,創立一家公司需要耗費多少資金?怎樣的一個資金消耗率對一個公司來說是具有風險的呢?
首先,使用經驗法則來評估一些仍處於投資階段的公司的資金消耗率。我將員工數乘以大概 1 萬美元來計算員工的薪資。但是舉個例子,舊金山的的薪資遠遠高於其他地區。所以由於每個地方的薪資水平不同,通過計算員工薪資來計算資金消耗,這個方法並不適合進行這類問題的分析。通過對 60 組消費品公司和軟件服務公司的研究,典型上市公司的收益模式更能說明資金消耗問題。
以下條形圖顯示了消費品公司和軟件服務公司每年的月平均資金消耗量:
從圖中數據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消費品公司在初成立的前五年所投入的資金多於軟件服務公司。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企業開始自己策劃收益模式,後五年公司的資金消耗量逐漸減少,第十年公司開始盈利。從圖中我們也能清楚的看到,消費品公司每年的月平均資金消耗量沒有超過一百萬美元。
軟件服務公司在第二年和第三年的資金消耗量基本上與消費品公司持平。月平均資金消耗量約為1萬美元左右。但從第四年開始,由於公司已經達到市場生產標準,開始迅速擴大銷售和市場團隊,對銷售人員和市場調查人員的培訓投入大量的資金,月平均的資金消耗量急劇增大到一百五十萬美元,收益狀況低迷。但從第八年開始,從外界籌得的資本和投資者的投資,資金消耗量再次下降到每月一百萬美元。
當然,這些平均值並不能表示具體的變化,因此我繪制了如下的箱線圖。中位值用白線標記:
現在,建立了基準測試,讓我們回到資金消耗率的風險問題上。對於每一家公司來說,我們無法判斷怎樣的資金消耗率是激進的或是保守的,但也有一些因素需要考慮:
首先,團隊和企業繼續籌集資金的能力是首要因素。這種能力一部分取決於公司團隊的工作能力、銷售定位和銷售計劃。另一個組成部分則是市場的接受能力,這是難以衡量和預測的。其次,當月資金剩余量是否能夠滿足下一步計劃的發展。最後,公司業務的單位經濟效益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業務的經濟效益高,就會實現公司資金增長,同時也會加大資金消耗。如果業務的經濟效益低,公司通常會減少該業務的開支。
管理團隊和董事會的主要職責是現金管理和財務規劃,了解公司業務的資金消耗率對公司發展的影響是其職責最重要的一項工作。
註:以上分析的凈收入是正對初創公司而言的,而對於一些大企業來說,FCF自由現金流可能是一個更好的資金消耗率的評估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