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月拆掉VIE,互動百科用新三板破解C輪死困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09/151241.shtml
互動百科
創始人 潘海東
成立時間 2005年7月
掛牌時間 預計2015年底前
主營業務 商業中文百科網站
成立10年的互動百科用6個月拆掉了VIE,接下來的6個月要登上新三板。在這輪回歸潮及新三板熱中,它在搶時間上開創了一個紀錄。相比之前的許多企業,互動百科已經可稱之為“神速”,譬如2013年登陸新三板的中搜就準備了3年時間。
互動百科創始人潘海東說,就他掌握的數據,差不多有1000多家拿過美元投資的公司都在猶豫是否要拆VIE,互動百科希望能給這些企業起到借鑒作用。

互動百科創始人 潘海東
破解 C 輪死
“大量像互動百科這樣的創業創新公司,過去或者是被並購,或者是C輪死,其實是很遺憾的。我相信未來大量公司回到國內,C輪死的會越來越少。新三板扮演了C輪的角色。”盛景嘉成母基金創始合夥人彭誌強說。
互動百科這次回歸,引入了新的資本方—盛景嘉成母基金及晨暉資本,兩者共向互動百科註資2.8億人民幣。
互動百科拆VIE回歸國內資本市場的想法源自今年春節前。在和一些中概股的管理層聊天時,潘海東聽到了他們想私有化的打算。從去年下半年起,A股快速回升,這激起了潘海東回來的想法。他對於新三板的了解,則是源於2011年在北京市委黨校班上課時,聽到同學在討論新三板擴容的事。 2013年後 ,新三板擴容,新的利好政策也不斷發布。
“創業公司一定要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我們的火花被進一步點燃。”潘海東說。臘月廿九,在與美元投資方交流時,他的意向已非常明確。春節期間,潘海東又與原先的投資方做了很多溝通 ,之後開始行動。
這期間,潘海東與彭誌強恰好通了一次電話。兩人相識於亞協商會搖籃計劃,潘是第一期學員,彭則是這個公益組織的“導員”。彼時,彭認為與互動百科這樣拿美元投資的公司沒有合作機會。但現在不一樣了,彭正在尋找三板的投資機會,聽到互動百科回歸的想法後,立刻拉來了知名投資人晏小平。晏小平剛剛發起成立晨暉資本,彭所在的基金是其LP,這只基金的一個重要投資方向就是拆VIE的公司。
新人找到了,得對老人有個交代。“離婚和結婚一起辦,難度在這兒。”潘海東說。互動百科早年曾經接受了DCM、DFJ Dragon、北極光、磐谷創投等機構的美元投資。
“我們和新老投資人基本上是一次會議就把這個事情定下來了。站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基礎上,能夠非常快地把這個事情談好。我們也知道其他企業在拆VIE的過程中,因為美元投資人和人民幣投資人在公司估值上有一定差異 ,可能導致時間比較長。 ” 潘海東說。
將粉絲變成股東
互動百科不僅是盛景嘉成母基金直接投資的一個項目,也是晨暉資本的第一個拆VIE項目。晏小平表示,像互動百科這樣短短三四個月就拆得很幹凈的公司非常少見,而拆VIE最核心的是第一要快,第二要幹凈 ,第三要符合國內市場的規範。
由於國內市場和美國市場的區 別,拆完VIE回到中國,這些公司也要經歷一個和人民幣投資人磨合的過程。“業務要做一些適當的調整,要讓國內投資人能夠看懂你的業務。”宴小平說。
潘海東表示,互動百科去年已經實現了盈利,登陸三板後,將會是三板上唯一一家盈利的拆VIE互聯網公司。而回歸對於互動百科的發展也將有很多潛在好處。
“粉絲股東化,這樣我們的用戶和未來的潛在投資人高度重疊,市場推廣費用會大幅度降低, 無形之中對業務有更大的促進作用。” 潘海東援引樂視網近期跟國內某些廠商“打仗”的例子,“股民直接投票把對方的股票拋售,馬上就戰勝了。”潘海東認為:“如果股民和用戶能夠重合,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
對於新三板更長遠的判斷,潘海東與投資人一致認為,新三板有好幾個武器還沒有出來,比如競價交易、機構投資人、降低投資門檻等。這些在未來一年、一年半左右會比較成熟,屆時將給新三板帶來更強大的吸引力。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葉靜,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得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華映科技陷財務困境 面板行業產能過剩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9-12/945627.html
在面板行業供過於求的狀況之下,臺灣第三大面板企業華映科技(000536.SZ)財務狀況顯得捉襟見肘。
◎孫維晨
在面板行業供過於求的狀況之下,臺灣第三大面板企業華映科技(000536.SZ)財務狀況顯得捉襟見肘。
日前公司大股東質押股數超過警戒線,公司股票已經處於平倉區間。面對不景氣的行業現狀,華映科技主業難振的局面短期難以緩解。
深陷質押泥潭
公告稱,本月初公司控股股東中華映管(百慕大)股份有限公司共計持有公司49576.56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63.63%,其中用於質押的股數累計為49554.31萬股,質押股數占其持有公司股份數的99.96%,預警線區間為9.15元至12.33元,平倉線區間為8.32元至11.21元。9月2日,公司股票收盤價格已處於上述平倉線區間。上述股權質押未進行配資及高杠桿融資。
從2014年至今,這家公司共計進行了13次股權質押。特別是在今年兩次股市暴跌後,華映科技開始了大規模股權質押。
來自華映科技自行公布的公告顯示,其質押股權價格的預警線區間為9.15元至12.33元,平倉線區間為8.32元至11.21元。在9月2日交易日當天,華映科技的股票收盤價格已處於上述平倉線區間。
從今年年初至今,華映科技已經連續4次停牌。盡管公司解釋說停牌原因意在資產重組,但是一些分析師認為這是其避免股票價格下跌導致被平倉的技術手段。而發出該觀點的原因是其重組購買的資產是實際控制人的虧損資產。包括淩達光電等在內的3家公司在去年分別虧損474.4萬元,142.8萬元,383.2萬元。
本報記者以股民身份致電華映科技董秘辦公室,相關人士解釋說:“我們目前正在做重組的評估。”但是當問及是否為避免股價繼續下跌而停牌說,他表示並不清楚,要咨詢大股東才能確定。目前經過解除質押並再度質押後可能“解決了一些問題”。他認為,從目前大股東的做法上看,避免平倉應該沒有問題。
未來發展難以預料
以股權質押為手段進行融資,這種頻繁的交易足以顯示華映科技在資金上的缺口。
來自華映科技的中期財務報告顯示,上半年公司應收為27.9億元,同比下滑了17.82%。其凈利潤為3500萬元,同比下滑78.57%,扣非後的凈利潤更是同比下降了80.86%。其總資產也減少了2.73%。
記者以投資者身份咨詢時,華映科技董秘辦公事解釋說:“導致凈利潤下滑的原因是折舊,以及去年子公司收入一部分土地轉讓收入。今年沒有這部分收入,所以數據出現下降。”
行業觀察家梁振鵬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評論說:“華映科技的主要產品是手機、平板電腦等小尺寸面板。其面板生產線都為低世代級別。”
記者統計顯示,華映科技的主要產品是中小尺寸的液晶面板,其產品占比達到80%。更根據中期財報的統計顯示,其液晶模組銷售占據總營收91.22%,貢獻值達到25.5億元。
華映科技董秘辦公室在回應相關問題時說:“未來下半年整個模組加工生產這一部分業務可能會略有下降,跟上半年情況差不多。但也可能會更好一些。”
但是由於2015年上半年,電信購機補貼大幅縮減,中國大陸智能手機銷售有所下滑。而俄羅斯、巴西等新興市場增幅不明顯,使得華映科技承接海外市場訂單的複蘇程度受到限制。
數據顯示,2015年第2 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較去年同期僅增長15%, 成長率創下2009 年第3 季金融風暴以來的新低。平板電腦方面,由於全球總體經濟較為低迷,中低階大屏智能手機替代平板電腦的效應顯現,同時廠商存貨水位上升等擴大了淡季效應,平板電腦2015 年上半年的出貨數量低於市場預期。上述華映科技人士評論說:“從上半年看整體情況,市場數據確實有下滑。所以宏觀環境應該會對業務造成影響。所有企業都會受到宏觀環境的影響。”
2015年8月20日,有8家包括券商、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作為特定對象對華映科技進行了調研。有機構投資者問及公司液晶模組加工業務業績時,公司董秘陳偉回答說,今年公司液晶模組加工業務跟隨手機平板模組及車載模組毛利變化情況,不斷調整產品結構,努力維持總體盈利水平,不受單一產品毛利變化而出現業績的大幅波動。上半年,由於受科立視廠房設備折舊等因素影響,公司業績較上年同期出現一定程度下滑。
他預計下半年隨著車載、工控模組產品產能的逐步釋放,公司業績將有明顯改善。
在華映科技公布2014年年報後,就有觀察家批評科立視拖累了母公司業績。一此外華映科技旗下的其他子公司亦出不同幅度的業績下滑。
行業觀察家劉步塵認為,中華映管雖然是臺灣地區排名第三的液晶面板企業,但是其距離前兩名還有很大差距。“從今年8月開始,境內面板市場開始供過於求。一些大型企業紛紛上馬了高世代的大型生產線。所以預計未來液晶面板市場將面臨更大挑戰。”
同時研究機構的數據亦不容樂觀。公開資料顯示,IDC、TrendForce兩大市場研究機構同時下調了智能手機市場數據。IDC將今年全球出貨年增長率由11.3%下調至10.4%。TrendForce更為悲觀,預期年增長率僅8.3%,明年增長率也下調至5.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備胎” 人工輔助生殖的中國困境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254

(CFP/圖)
到2012年,國內初婚婦女的不孕率已攀升至12.5%。與旺盛的輔助生殖需求相比,目前國內輔助生殖技術缺乏法律層面的明晰判定。
衛計委頒布的部門規章,其管理對象只包含在編的醫療和計生機構。輔助生殖技術還涉及工商、公安、工信等部門管轄的領域,只有通過多部門合作,才能形成監管合力。
“試管嬰兒這條路真的太艱辛了。”29歲的趙琳(化名)回憶起四個月前的手術,依然感懷頗深。因丈夫患有少、弱精子癥,一直未能生育,小兩口最終決定借助試管嬰兒技術來孕育生命。
通過促排卵治療、從卵巢內取出卵子,男方取出精子,精卵在實驗室結合,趙琳夫婦共得到14個胚胎。培養過程中陸續淘汰8個後,醫生從剩下的6個胚胎中挑出兩個植入趙琳的子宮。幸運的是,移植一次成功,余下的胚胎被放進零下196℃的液氮罐中靜靜沈睡。單獨二孩政策出臺後,趙琳夫婦若決定再生一個,冷凍胚胎將被“喚醒”,再次植入體內。
趙琳不知道的是,這些凍存的胚胎正成為不少醫院生殖中心的煩惱。
2015年9月25日,江蘇省人民醫院生殖中心發布“最後通牒”:由於上萬個冷凍胚胎無人問津,凡是2005年前在該中心冷凍的胚胎,若在一個月內不續費,將按之前簽署的知情同意書進行銷毀。
“再不清理,生殖中心實在不堪重負。”江蘇省人民醫院生殖中心主任醫師王媁很無奈。該生殖中心保存著近8000名患者的1萬多個冷凍胚胎,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王媁介紹,冷凍胚胎時,所有夫婦與中心都簽訂了《胚胎冷凍和解凍知情同意書》(以下簡稱《知情同意書》)。根據約定,夫婦倆需交付一筆一年的冷凍費用,每月180元;逾期半年未交續凍費,視為自動放棄胚胎。
然而,在試管嬰兒成功後,許多夫婦似乎忘了液氮罐里的“寶寶”,徹底與中心“失聯”。工作人員采用電話、短信、郵件等多種方式,依舊無法找到胚胎的主人。
冷凍胚胎只是個縮影,卵子冷凍等新興輔助生殖技術也面臨無章可循的尷尬。目前,國內輔助生殖技術缺乏法律層面的明晰判定。面對日益革新的技術和旺盛的現實需求,填補該領域“盲點”成為共同的呼聲。
凍存胚胎成燙手山芋?
“胚胎凍存,這是所有生殖中心都不得不面對的‘成長的煩惱’。”在和同行交流中,王媁發現,對於如何處置這個“燙手山芋”,各中心的做法不盡相同。
她以四川某生殖中心為例:清理胚胎前,院方會登報說明,提醒患者盡快與醫院聯系;逾期不交費,將被視為胚胎所有者自動放棄對胚胎的所有權。
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患者在簽訂知情同意書時即需對逾期不繳費後胚胎的處置方式做出選擇:經醫學方法處理後丟棄,或是標識後捐獻於科研。知情同意書第一條明確告知:若您與醫院失去聯系,我們將按您的授權選擇進行處理。
根據原衛生部2003年頒布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和人類精子庫倫理原則》規定:冷凍胚胎前,生殖中心與患者夫婦必須簽署知情同意書,雙方均應按同意書條款執行。
國家衛計委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樊民勝認為,原衛生部的部門規章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患者違約時,無論從契約精神還是法律角度,醫院都有權處置”。
不過,從1996年開展試管嬰兒以來,江蘇省人民醫院生殖中心從未嘗試過銷毀胚胎。王媁坦言,該中心多年來一等再等,除了出於人性化的考慮,還在於法律尚未作出明確規定,在沒有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中心不敢隨意處理。
目前,我國對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相關管理,只有2001年頒布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和《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範》(以下簡稱《規範》),其中,《規範》在2003年修訂後便一直沿用至今。
對於冷凍胚胎,兩份文件均未有任何條款涉及。因此,在胚胎凍存費用及患者放棄保存後的處置方式上,各機構往往“自由發揮”。對於胚胎凍存時限,生殖中心大多語焉不詳。
“可能的一種情況是,二十多年後,從年齡上你已經是爺爺輩了,但孩子卻剛出生。”上海社科院法學所生命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長秋質疑,這會引發生殖倫理上的隔代問題。在國家衛計委專家座談會上,他曾提議為胚胎凍存設置期限,“最多不應超過20年”。
相較中國而言,一些國家已對冷凍胚胎的保存做出了規定。
英國《人類受精與胚胎學法案》曾規定,冷凍胚胎保存年限為5年;2009年法案修訂時,延長至10年。法案規定,精子、卵子或胚胎的保存都不能超過法定期限,過期後的凍胚必須被銷毀、捐獻用於科研或提供給另一對夫婦直接使用。

國內不孕癥發病率知多少 (梁淑怡/圖)
處處死循環?
生育能力下降,不孕率升高,這幾乎已成事實。
1988年,原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對全國1976年-1985年間初婚婦女的不孕癥發病率進行過調查,當時的不孕率為6.89%。2013年8月,《中華流行病學雜誌》的文章顯示:1980年-2012年間,國內初婚婦女的不孕率已攀升至12.5%。
不久前,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瑞金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馮雲接診了一位四十多歲的患者。患者一進門便撩起袖子,手腕處的刀疤把馮雲嚇了一跳。
“馮醫生,這幾年我攢足了勁做試管嬰兒,你是我最後的希望,”患者哭訴曾多次嘗試試管嬰兒,但因子宮環境不好,胚胎無法著床,移植無一成功。家人的關懷和期盼讓她過意不去,第三次移植失敗後,她選擇了輕生。
盡管對輔助生殖有潛在需求的群體越來越大,但對於這些因子宮缺陷確實無法生育的女性來說,通過合法渠道孕育生命暫時還遙不可及。在國內,任何形式的胚胎買賣、胚胎贈送都被明令禁止。
在不孕因素中,60%屬於女方問題,有產卵功能障礙的不孕者為數眾多。盡管國家允許贈卵,但對卵源卻有嚴格的控制——正在進行助孕治療的婦女如有富余的卵子,經本人同意方可捐贈。這意味著,普通人無法捐卵,加之贈卵者本身就是要“求子”的母親,捐卵的可能性極低。
“卵子冷凍能否解決卵源缺乏?”十多年前,馮雲開始關註這項技術,生殖醫學中心鼓勵有富余卵子的助孕者捐獻部分卵子,同時每年攢幾個卵巢早衰的病例。通過先冷凍、後捐贈的方式,瑞金醫院曾誕生過三位“試管寶寶”。
不過,這項業務很快就被叫停。
2013年,出於對冷凍卵子安全性的考慮,上海市衛計委出臺規定,只有兩種情況可以考慮冷凍卵子:一是有不孕病史及助孕指征的夫婦,在取卵日丈夫取精失敗並不接受供精的特殊情況下;二是希望保留生育能力的癌癥患者,在手術和化療之前可先進行卵子冷凍。
對於確有產卵障礙的不孕者,燃起的希望再次破滅。
“卵子冷凍的口子開得實在太小了,”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院長黃荷鳳感嘆,“別說使用別人的凍卵,連冷凍自己的都不行。”
她特別提到徐靜蕾凍卵事件。2015年7月,藝人徐靜蕾承認,為了給自己留下成為母親的機會,她在美國冷凍了九顆卵子,並稱就像找到了“世界上唯一的後悔藥”。
國家衛計委婦幼健康服務司負責人隨後表示:冷凍卵子技術屬於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範疇,目前尚處於臨床研究階段。按照中國目前法律,未婚單身女性禁止在國內進行凍卵手術。 “年輕人工作壓力大,借助這項技術讓工作和生育兩不誤,有什麽不對的?”在黃荷鳳看來,需求確實存在,技術相對成熟,倫理上也說得過去。
她透露,在各類專家座談會上,醫學界人士曾多次呼籲國家放開普通人凍卵和凍胚。但她也承認,光有醫學界的共識還遠遠不夠,只有與法學、倫理學界及政府部門達成一致,放開才可能實現。
“主要是管理問題。”黃荷鳳分析,輔助生殖技術發展快,如國內首例冷凍卵子試管嬰兒,誕生距今不過11年,“常規技術都管理不過來,更何況層出不窮的衍生技術?”

2014年12月3日,在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生殖醫學科,胚胎放在氮氣瓶中冷凍,工作人員每天都要抽2小時專門給逾期未繳費的患者打電話。 (CFP/圖)
“難產”的修訂稿
目前,國內對於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管理主要依靠《管理辦法》和《規範》。2001年,兩份文件以部門規章的形式由原衛生部頒布。
馮雲參與了規章從起草到正式出臺的全過程,“當時中國缺的法律太多,哪里輪得上輔助生殖立法?所以先弄個行規”,她回憶。
“部門規章最大的缺陷在於法律層次低,衛計委的職權範圍受到很大限制。”劉長秋介紹,在現行規章下,衛計委的管理對象只包含在編的醫療和計生機構。而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涵蓋面廣,除了衛計委負責管理的生殖健康領域,還可能涉及工商、公安及工信等部門管轄的領域,只有通過多部門合作,才能形成監管合力,衛計委一家鞭長莫及。
這一點在“香港福臣集團代孕案”中得到了體現。
2013年3月,原北京市衛生局對福臣集團主辦的北京市卓越醫療門診部涉嫌違法違規開展輔助生殖技術和實施代孕進行查處,但對方以“非醫療機構,不屬於衛生局管理”為由拒絕開門接受檢查。無奈之下,衛生局只得叫來工商和公安,並以“超範圍經營”對其進行查處。
更讓人感到尷尬的是,按照《管理辦法》,福臣集團僅被處以最高3萬元的罰款。相對“代孕黑市”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一胎的暴利,處罰力度顯然太過溫柔。
2007年,輔助生殖技術行政審批權下放至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在巨額回報的驅動下,一些未取得準入資質的機構和個人非法開展輔助生殖技術,非法組織供精、供卵、促排卵藥物網上隨意銷售、法規明令禁止的代孕現象較為嚴重。2013年,為促進技術的規範、有序應用,原衛生部與總後勤部衛生部聯合開展輔助生殖技術管理專項整治行動。
雖然情況有所好轉,但違法成本過低導致代孕黑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劉長秋註意到,近年來,海外媒體對大陸非法代孕問題頗為關註,“看似小問題,卻成了考驗執政能力的試金石”。
他透露,2010年後,各地的重大代孕案件基本都上報到了國家衛計委,但衛計委並沒有太多的應對辦法。眼下,打擊代孕似乎更依賴於國務院領導人的批示。
“一部《規範》用了12年,也該改了。”樊民勝指出,在一些西方國家,輔助生殖領域的法律規範每隔幾年就會修訂一次。
2014年8月,國家衛計委負責人曾對媒體表示,將啟動立法研究,推動將《管理辦法》列入國務院立法計劃,提高立法層級,加大對代孕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
劉長秋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事實上,從2013年起,國家衛計委就牽頭組織了醫學、法學、倫理學界人士召開了多次專家座談會,著手對《管理辦法》和《規範》進行修訂。
劉長秋參加過六次座談會。他介紹,除了提議出臺更高層級的法律法規,與會法學專家還呼籲增強輔助生殖立法的超前性,“要盡可能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問題,並設置相應的制度防範”。
在他看來,生命立法的滯後盡管看似謹慎,更有利於理性地應對生命科技的發展,但卻使我國現存的許多生命社會關系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調整,遺留了不少社會負面問題。
為了規章的修訂,劉長秋跑了好幾趟北京,但他感覺修訂進程“相當緩慢”。按照原計劃,修訂稿今年年初就要公布,但至今未見蹤影。他推測,推遲可能是受到審批程序的限制,畢竟,修訂稿需要國務院備案並批準後才能頒布。
“什麽時候公布?這真的很難說。”劉長秋說。
智能硬件產業的困境與機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02/152604.shtml
導讀 : 當前很大一部分的創業者在思考產品創意的時候,沒有以一個普通消費者的同理心角度思考,而是進入了特殊的創業者需求角度來構思我們的產品智能化功能。
自從智能穿戴產業被谷歌引爆之後,智能硬件產品也成為了這股浪潮中的一支“生力軍”,同時激活並帶動了整個物聯網產業的發展。似乎在一夜之間,所有的產品都要與智能有關,好像不跟智能沾上邊的產品都不叫產品了。從大的層面來看,智慧城市、智慧工廠、智慧學校、智慧社區、智慧醫院、智慧家居、智慧家庭等系統化的智能概念正處在不斷探討、實踐中;從小的層面來看,不論是衛浴、地板、衣櫃、廚具、電器、汽車、醫療、茶具等產品領域也是如此,好像產品沒有加上“智能”都不好意思出來營銷了。從資本的層面來看,只要是冠上了智能的名號,不論是創業融資,或是在公開資本市場上的表現,其股價在“股災的特殊時期”之前可謂是“瘋牛”,其價值與企業當前的實際情況無關,與概念有關。
今天我們登陸眾籌網站搜羅一下,各種各樣我們想得到的產品幾乎都有“智能”的想法,就連很多我們想不到的產品也正在被創業者“智能化”的道路上。但冷靜地去思考,不論是實力雄厚的海爾、美的,還是實力單薄的小型創業團隊,更多的智能化產品都在為智能而智能。可以說,一些所謂的加了智能的產品,給用戶帶來的並不是一種智能的生活方式,而是一種智力的挑戰,甚至是將簡單的操作方式複雜化了。還有一類產品則更為簡單,為了智能而在產品上增加幾個傳感器,然後再開發一個APP,順便借用這個智能的概念把產品的銷售價格擡高一些。
不論是出於有意或者是無意,可以說當前的智能產品幾乎都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智能體驗,尤其是智能穿戴設備中的智能家居類產品與可穿戴設備類產品,距離我所設想的場景還有比較大的差距。但從互聯網的整個發展趨勢來看,萬物智能化又是一個必然要到來的趨勢,我們在經歷了PC互聯網之後,今天進入了更為便捷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下一步必然要進入物聯網時代,也就是一個萬物智能化、萬物互聯、萬物互通的時代。因此,布局智能產業是一種必然的趨勢行為,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經歷了三年的發展時間,在產業關鍵技術上的進展與突破滯後於市場的期待,那麽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智能產品不“智能”的原因
一是產業鏈不完善。也就是說智能硬件產品要想真正意義上實現智能化,首先需要具備的是一種“智慧”判斷的能力,其次還需要與人進行溝通,而這種溝通並不是借助於當前的界面交互,而是更為便捷的語音交互控制,當然還有更為前沿的腦意識控制。
但由於人工智能技術的局限,以及語音識別技術的不成熟,導致當前一些智能產品在智能化之後,其實際的智能化控制體驗並沒有想象中的美好。加上大數據、雲服務,以及通訊技術的局限性,導致一些智能的功能只能在特定的場景、環境中使用。而系統的缺失又導致了產品在智能化之後呈現碎片化的趨勢,就以智能家居來看,智能電視、智能燈光、智能門鎖、智能櫥櫃、智能空調、智能洗衣機等,如果用戶購買的是不同品牌的產品,或是購買同一品牌的不同類別的產品,我們的手機都要為每一類產品安裝一個APP,而這種大量界面交互的APP智能化控制方式不僅沒有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智能,反而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煩惱,我們的生活將被APP所包圍,這顯然不是一種正常的智能生活方式。
二缺乏同理心。一些看似高大上的高科技智能技術,其實在很多場景下並不實用,或者說用到的可能性很小。比如就以當前比較火爆的智能水杯來說,京東上的銷售價格從399元到1000多元不等,主要的功能無外乎加了傳感器、電池、APP,提醒、記錄喝水量而已。這樣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其實並不實用,一個帶刻度的普通水杯完全能夠滿足與解決我們的喝水需求。而所謂的提醒功能,這對於註重喝水的人群而言並沒有太大的價值;對於不太主動喝水的人群而言,初購買的幾天或許因為新鮮感而使用,但長期的面對APP發來的提醒,或許並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此外,一個水杯還需要經常對其充電,還要擔心是否漏水而引發電池爆炸,關鍵是本來就已經被輻射包圍的我們還得讓嘴巴每天對著輻射“親嘴”。相反,對於國產水杯而言當前更重要的或許並不是如何智能化,而是如何能夠讓杯子的密封、保溫有個不錯的效果。這個例子反映出的就是當前很大一部分的創業者在思考產品創意的時候,並沒有將自己當成一個普通的用戶進行思考,沒有以一個普通消費者的同理心角度思考,而是進入了特殊的創業者需求角度來構思我們的產品智能化功能。所以,回歸用戶的同理心角度或許是智能產品走出智能化概念的一條路徑。
智能硬件產業的機會
一些商家為了向用戶突出“智能”的價值,在營銷的過程中刻意放大了智能的特性。不論是成熟的技術,還是嘗試性的技術;不論是生活中常用的功能,還是並沒有實際需求的功能,都在尋找以一種能夠吸引消費者眼球的表現方式來達到營銷的目的。這種行為從短期來看對於企業而言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銷售,但從長遠的產業發展角度來看,其實對用戶是一種傷害。那麽,面對當前智能產業的困境,我們的機會在哪里?
一是產業鏈。由於產業鏈技術的不完善,一方面限制了智能產業的發展,另外一方面則蘊藏了巨大的商機。不論是芯片、傳感器、電池、通訊、顯示技術,或是雲平臺、大數據等產業鏈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有著巨大的投資價值。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物聯網將會帶動整個智能硬件終端產業呈現爆發式增長,而所有的這些智能硬件終端產品都離不開產業鏈技術的支持。
二是系統。智能硬件的核心價值並不在硬件產品本身,而在於系統平臺。一方面系統平臺決定著智能硬件的二次挖掘價值,另外一方面系統平臺是實現物聯網終端設備互聯、互通的一個基礎技術平臺,就如同PC的操作系統一樣,缺失系統的智能硬件只是一個電子產品。從目前全球情況來看,蘋果、谷歌、微軟、三星等都在布局著屬於自己的智能化系統平臺,國內也有一些企業在嘗試,但從未來國家信息安全的層面來看,物聯網時代將會對國產化的系統平臺提出迫切的需求。
三是產品。盡管當前的智能硬件產品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整個物聯網的發展趨勢是不可逆轉的,這也就意味著產品智能化的進程將會不斷加快。對於實體企業,或者是創業者而言,在當前產業鏈的技術環境下要想獲得比較好的突破,並為自己建立相對的優勢,其中最關鍵的方法就是“聚焦”。如何聚焦在自身資源最為優勢的產品方向上,哪怕是將一個產品打造成真正的智能化產品,都會帶給用戶良好的智能體驗。這對助力於企業品牌的二次轉變,同時將這種單點的智能化優勢通過品牌的方式進行提煉並固化下來,借助於推廣與傳播,就能在消費者心目中成為某些領域的標誌。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陳根,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中国制造业遭遇强大的逆风 经济困境远没有结束
http://www.xcf.cn/jrdd/201512/t20151204_762633.htm
有评论文章指出,在资金外流之际,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对于抵消中国市场的流动性紧缩可能是必要的。但是,希望利用宽松货币政策来解决一个结构性的
问题将是错误的。中国看似典型周期性下行的放缓,很可能正是人们期待已久的经济再平衡。转型是痛苦的,但每一步都是值得的。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中国在上个季度实现了近7%的年化增长率目标,但数字无法告诉我们全貌。中国的经济困境远没有过去。
中国官方的制造业活动指数近期降至2012年以来最低水平。有些投资者预计中国政府为此将推出更多刺激政策,这种可能性在亚洲各地股市引发一波乐观情绪。但刺激性的经济处方或许是错误的。
毫无疑问,中国制造业遭遇了强大的逆风。正与产能过剩问题做斗争的生产商,如今又面对着需求疲弱。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正在加剧通缩压力。
过去35年,制造业一直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力,带动新兴中产阶层崛起的引擎。投资占到总需求的一半,所以投资放缓使政府要实现已经调低的7%增长目标也加倍困难。
北京方面明显倾向于再拿出一个全面刺激计划。今年,中国央行已6次下调官方贷款利率,无疑也将出台进一步的货币宽松政策。这将让制造业和房地产行业能够继续享受投资盛宴。
此外还传出了采取新一轮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风声。地方当局已采纳了雄心勃勃的基础设施开支目标,政府正在快速审批建设新房屋和工厂的申请。
财政刺激具有明显的吸引力。至于这是不是正确的措施就不好说了。眼看着制造业形势糟糕,人们忽视了服务业的悄然崛起,它帮助抵消了其他经济部门
下滑的影响。上个月,中国服务业PMI指数升至53.6。其他方面的迹象也表明内需正在上升。房地产销售已出现复苏,房地产热时期建造的成千上万的公寓开
始入住。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声称要推动经济再平衡,由出口和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拉动。那意味着,增长引擎从制造业切换到服务业。这样的历史性转变在制造业没有相对放缓的情况下是几乎不可能的。北京方面不应一看到工业部门感冒就把手伸向医药箱。
没错,中国希望实现的大规模转型绝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国官员有充分理由担心经济放缓及其对就业的冲击。中国的体量和在全球的重要地位意味着,中国的稳定不但对本国领导人、而且对世界都是至关重要的。
北京方面必须着眼于长期目标。一看到市场有恐慌迹象就赶紧刺激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是错误的。财政政策如果是以鼓励国内消费为目标,那倒也不坏。但是,不应发誓建造又一条无果之路,投资应当被引导向清洁能源领域,中国在这个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样,在资金外流之际,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对于抵消中国市场的流动性紧缩可能是必要的。但是,希望利用宽松货币政策来解决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将是错误的。
中国看似典型周期性下行的放缓,很可能正是人们期待已久的经济再平衡。转型是痛苦的,但每一步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