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執行力差是誰的責任?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lingdaoli/232656.html和外企的CEO們交流,談論最多的是戰略和策略的問題;而和國內醫藥企業家論道,感慨最多的卻是執行力的問題。
有些企業家經常感到自己的好想法不能實現,具體表現在:新的營銷策略已經開會說明了,一到下面就走樣;即便確實按照公司的指示去做了,但就是產生不
了預期的結果;財務部對促銷費用審核非常嚴格,但年終核算時發現費用增加了但銷量沒增加;大區經理都簽了目標責任書了,但還是完成不了任務;公司員工都在
忙,但就是不出成績;一件小事吩咐下去3個月還解決不了,並且沒有主動的反饋,要等到自己過問才知道……
此時大部分企業家都認為公司執行力差是員工能力和態度的問題,這種觀點是不對的。執行力差是現象,管理不善才是本質。外企執行力強是現象,有提高員工執行力的機制才是本質。實際上可以這樣認為:
個別員工執行力差是能力的問題;公司整體執行力差就是管理的問題!
執行力差的五大原因
通過對大量國內企業的研究並與外企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執行力差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五各方面:
1、員工不知道幹什麼
有的公司沒有明確的能夠落實的戰略規劃,沒有明確的營銷策略,甚至沒有年度營銷大綱,使員工得不到明確的指令;也有的公司營銷策略不符合市場需求,
員工只好自發的進行修改;還有一些公司政策經常變,策略反覆改,再加上信息溝通不暢,使員工們很茫然,只好靠慣性和自己的理解去做事。
這就使員工的工作重點和公司脫節,公司的重要工作不能執行或完成。
2、不知道怎麼幹
外企的員工入職後一般都要經過嚴格的培訓,幾年前外企流行招聘非醫藥專業的大學生做代表,但是正式上崗前都要把產品知識爛熟於胸,都要經過1-2周的銷售技巧培訓,以後每年都有規定時長(如40小時/每年)的培訓。
而國內企業則不然,要麼沒有培訓直接上崗,要麼培訓沒有針對性和實操性,如有的公司對員工做勵志培訓和拓展訓練,使員工熱血沸騰但工作怎麼幹還是不知道;有的公司給低層員工做一些行業趨勢、宏觀戰略的培訓,也還是沒有交給他們方法。
當然,這裡面還有一個比較普遍的深層次原因,就是中高層領導業務能力差,自己不知道怎麼幹,就沒法對下面的人說清楚,總監說不清,經理也說不清,最後是真正執行的最底層不會幹,有苦說不出。
3、幹起來不順暢
如果士兵在前線打仗,後勤給養供應不上,通訊中段,請求支援但是指揮部沒有反應,負傷了得不到快速的救護,那士兵的鬥志顯然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公司亦然,2000元的促銷費用要給經理批,經理批完總監批,總監批完副總批,副總批完財務批,財務批完老闆批。結果總監出差耽誤了15天,副總出
差耽誤了15天,財務不懂業務,搞不懂這筆錢該花不該花,也不想去求證,就把這事擱置了1個月,最後這筆錢終於批下來了,但是用了3個月,已經不需要做促
銷了。申請者一開始要不斷的解釋為什麼花這筆錢,然後又要不斷的解釋為什麼不花,或者是花了但效果不好又要編造一堆理由,熱情被消耗,慢慢的就變得不主動
做事了。
4、不知道幹好了有什麼好處
古代作戰時,如果一座城池久攻不下,攻城的將軍一般會下一道命令:城破後3天內士兵可以隨意燒殺搶掠。結果士氣大振,一天城破。
國內企業也大都有對員工的激勵措施,尤其是對銷售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制定激勵政策時卻往往犯一個錯誤,就是把政策制定的太過複雜,使員工很難算出來下個月自己花多少精力達到什麼結果就能拿多少獎金。這樣就使激勵政策的作用大打折扣。
銷售永遠都是只看眼前的,這是工作性質決定的,當眼前的好處看不到時自然就沒有太大的興致去做。
5、知道幹不好沒什麼壞處
如果只有「城破後3天內士兵可以隨意燒殺搶掠」的承諾而沒有「當逃兵立斬」的規定,肯定會有一部分士兵找機會開溜,從而動搖軍心。知道幹不好沒什麼壞處來自於三個方面:一是沒有評估;二是考核指標不合理;三是處罰不重或沒有處罰。
很多部門的工作成果不適合用硬性的指標來考核,比如財務部、市場部和後勤部就很難設定直接的評價指標,這些部門的工作就需要懂業務的高管根據經驗評估,如果高管沒有能力做出公允的評估,內驅力不強的員工就可能懈怠工作。
考核指標不合理是國內企業最常犯的嚴重錯誤,突出表現在定性指標太多,諸如團隊精神、創新能力、忠誠度等等五花八門,這些指標的考核分帶有太多的人
為因素,而實際生活中又偏偏有一個共性的現象,就是「業務能力強的人往往不太聽話,不干活的人往往人緣比較好」,這會造成什麼後果呢?不干活的人照樣能夠
獲得很高的綜合評分,個人利益不受影響。
處罰不重或沒有處罰也比較常見,有的是親緣、血緣、地緣關係,能放一馬就放一馬;有的是自己的人,當然不能處罰;有的雖然是民企但是保留著國企作風,你好我好大家好。當罰而不罰嚴重破壞了遊戲規則,「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壞榜樣的危害也是無窮的」。
解決執行差難題的五大方法
清楚了執行力差的原因,解決的辦法也就變得明朗了,那就是要做到「目標明確、方法可行、流程合理、激勵到位、考核有效」。
1、目標明確
對於銷售業務線來說,目標明確就是要落實指標。指標定的準確、能落實,是做預算、定政策、激勵考核的基礎,是銷售管理中最重要的事。大多數公司的年度銷售指標也都分解到大區、省區、辦事處和代表,但這還遠遠不夠,銷售指標要想既准確又能落實必須層層分解,直到不能再分。
使目標明確的另一個輔助手段是工作單制,工作單上明確描述工作內容、期望結果、完成時限、可用資源、負責人、主要協助人等,簽字生效。工作單在兩種
情況下會發揮明顯的作用:一是跨部門協作時。由於各部門都有自己的重點工作和業務側重,所以各個部門對工作的理解很難一致,並且協作的工作容易被本部門的
工作擠佔而造成拖延。比如,市場部和生產部就包裝改進問題的合作中就可用到,包裝如何改動,尺寸、色值、字體、字號等等很多細節,如果單純電話溝通會有很
多歧義,寫出工作單就很清楚,從而提高工作效率。二是中層管理者給執行者下達指令時,由於執行者的業務能力限制可能對該指令不能完全理解,也有可能中層管
理者自己都沒有想清楚,而執行者又不敢仔細問,造成執行不利。
所以,工作單的主要作用是要讓工作要求更加清楚,而不是為了簽字落實責任。
2、方法可行
岳飛靠發明鉤鐮槍,教給士兵鉤馬腿而大破金兀朮的枴子馬。如果沒有這個可行的方法,岳家軍再勇猛也未必能取勝。執行層的任務既然是執行,管理者就應該假設他們沒有思想,從而對其提供具體的操作方法。
制定一個可行的方法需要決策、支持、反饋三個環節有效配合。
首先決策不能是根據領導的意願拍腦門決定,而是要結合市場情況充分論證;
支持可以是高級員工給下屬的業務指導,也可以是專業的內部或外部培訓,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執行層來說,傳授工具和方法遠比傳遞思想更重要,勵志培訓不會帶來多少業務增長,解決問題更多是靠方法而非熱情;
任何一個方法總有不足之處,執行中的反饋有助於使其進一步完善。
3、流程合理
在大多數企業裡,流程在形式上沒有問題,而是在執行中表現出不合理。不合理的原因有兩個:(1)外行管內行;(2)責權利不對等。
比如有些企業裡營銷老總不掌握業務代表的人事權,招聘和辭退都是人力資源說了算,這樣如何保證代表的工作能力,又如何處理不該留用的員工,又怎麼能保障執行力?這是外行管內行的典型表現。
責權利不對等則造成了工作互相推諉,人人都管,人人都管不了,最終所有小事都推到老闆那裡。
所以,要想使流程合理,首先要轉變管理思想,一是老闆要適度放權,二是部門之間要強化支持功能、淡化管理功能,尤其是不能讓外行管內行。比如說財務
部和銷售部的關係,財務部的管理功能應該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審核票據真實性和合理性,二是在做下一年度的預算時控制財務指標。但是有很多國內公司則不
然,市場和銷售部門的每一筆錢該花不該花掌握在財務部手裡,而財務部不懂具體的營銷業務,所以既不批也不拒,一直拖著,嚴重影響了銷售進行。這實際上就是
財務部的管理職能太強而支持功能太弱。營銷的費用應該營銷總監或副總說了算,只要沒有超出年度的預算即可。同樣的尷尬也經常發生在人力資源部和營銷部之
間,人力資源經理如何去評價一個市場總監或營銷總監是否合格呢?反之,人力資源認為合格的營銷人員一定能做好業務嗎?在很多國內醫藥企業,人力資源在員工
招聘和管理中發揮了過多的作用,導致員工多干活多犯錯,不干活不犯錯,只要態度好就行。這樣的公司很難做出好業績。人力資源部門還是多加強辦理員工保險福
利等支持功能為好。
4、激勵到位
所謂的激勵到位有三層意思:力度到位、描述到位和兌現到位。
激勵力度要做到市場上有競爭力、員工中有吸引力、公司裡有承受力。
激勵的描述要簡潔易懂,最好能夠形象化。所謂的簡潔易懂,比如說「100%完成任務後超出部分每盒激勵1塊」,就比「100%完成任務後超出部分按
流向的1%發放獎金」要有吸引力;所謂的形象化,比如說「你今年完成任務就能買一輛帕薩特」,要比說「你今年完成任務能拿回款3%的獎金」要有吸引力。
兌現到位就是公司說的話一定要算數,因為公司原因造成的中途政策變化不能影響業務人員的年度獎金。
5、考核有效
考核有效要做到三點:一是考核要真正發揮導向作用;二是避免人為因素干擾;三是處罰措施要嚴格執行不能估息。
考核指標不合理的現象並非鮮見,如有的公司對銷售考核純銷但不考核回款,結果造成大量應收,公司回款指標不能完成。也有很多公司的考核面面俱到,指標過於分散,主要指標所佔的權重必然減少,同樣會削弱其導向作用。
避免人為因素干擾的最佳手段就是考核指標全部是定量的或半定量,並且去除難以評價對錯的指標。比如不設忠誠度、團隊意識、創新能力、主動性等指標。
有的公司設有代理商投訴一項,這項指標就很難評價對錯,因為並非代理商投訴的都是有理的,如果對招商經理考核這個指標,只會迫使他向代理商「投誠」從而犧
牲公司利益。
處罰措施必須嚴格執行,毫不含糊,否則就破壞了遊戲規則,寬容了一個,損害了一批。
近些年來靠抓住機遇快速發展起來的國內企業,練就了很強的抓機會、碰運氣、拉關係、盯政策的能力,卻沒有意識和精力來完善公司的管理,造成了公司管
理水平和企業規模嚴重的不匹配。當行業高速成長時,這種不匹配被高利潤掩蓋;行業發展到了平穩整合時期後,管理能力不足的弊端開始顯現,而執行力差就是最
典型的表現之一。
所以說,執行力差是老闆的問題,是管理的問題。要提高執行力,必須轉變管理思想,完善管理工具,最起碼要做好上述五個方面的工作。
尚德關閉部分工廠涉及員工約1500人 股價大漲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19/zMNDE3XzUyNDgzMA.html
昨天,國內光伏巨頭尚德宣佈暫停在無錫地區部分電池工廠的生產,同時繼續優化組織架構,這次產能調整涉及的員工約1500人。
光伏巨頭減產過冬
昨天,尚德稱,基於全球光伏行業形勢持續惡化,特別考慮到美國雙反和歐盟反傾銷調查對中國製造的影響,公司決定暫停在無錫地區部分電池工廠的生產,同時繼續優化組織架構,以實現提高開工率、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現金流等經營目標。
記者瞭解到,此次產能調整涉及到尚德在無錫的部分電池生產,涉及的員工約1500人。
提供員工兩個選擇
事實上,就在9月17日,在尚德無錫新華路總部廠區,數百尚德員工圍堵在廠門口。為維持秩序,周圍拉起警戒線,尚德員工因裁員問題聚集在廠區門口討要說
法。原本他們已經放假,原計劃9月17日坐下來談賠償,但現在通知他們要到另外的工廠去,他們擔心是變相裁員,因為他們要去的工廠自動化生產,幾乎不需要
人工。
對此,尚德公關總監張建敏稱,公司事先與員工代表協商了崗位分流方案,並報市、區勞動部門備案,最大程度上降低調整對員工的影響,即員工可以無條件轉崗到組件工廠或者其他電池工廠,也可以選擇公司提出的勞動合同終止補償方案。
張建敏稱,公司部分工廠正需要員工,但員工怎麼選是他們的權利。不過,他沒有透露員工更傾向選擇的補償方案的具體內容。
尚德股價大幅攀升
尚德上任不久的CEO金緯回應稱,光伏行業正進入調整期,為此每一個光伏企業都在做出快速反應來適應變化,應對挑戰。
他稱:「通過對電池產能做適當優化,我們可以極大地調高開工率,同時,再輔助組織架構優化和節約經營管理費用等措施,我們就有信心實現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的經營目標。」
尚德是我國光伏行業的巨頭,創始人施正榮被看做光伏行業的教父。近來關於尚德面臨破產、當地政府準備介入等傳言不斷,尚德高層也頻繁更迭,首席運營官已經離職;而施正榮也將CEO職務移交金緯。更早之前,尚德已經裁員超過4000人,約佔總員工的30%以上。
事實上,目前包括尚德在內的眾多光伏企業陷入虧損。其中尚德2012年第一季度的財報顯示,公司淨收入同比下降53%至4.095億美元;連續第四個季度虧損。
美國時間17日,受到尚德提前傳出的減產等消息影響,尚德在美股價大漲6.55%,報收在0.93美元/股。
老闆解僱員工前必須做的5件事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HR/233053.html
作為經理,最困難的事情之一就是你必須解僱不合適的員工。一旦你做出決定,那麼在你跟這位員工座談之前,你需要做五件事。
看公司裡其它職位是否更適合他。在你的部門幹得不好的員工,未必是個壞員工,也許只是不匹配。所以在你因為業績
不佳解僱他之前,看看周圍是否能有適合他的其他職位。請注意,這並不是教你把壞員工甩給某個毫無準備的可憐經理,而是讓你去尋找,是否有什麼工作確實更適
合他。把你遇到的問題坦誠告訴你的同行,也誠實介紹這傢伙的優點。
解僱前必須得到批准。我知道你是老闆,也知道你在說什麼,但除非你是這家公司最大的老闆,解僱員工的決定都需要
得到上級正式批准。你離上級多遠取決於你公司的規模,以及你在公司等級序列中處在哪個位置,但你的老闆總會參與決定。為什麼呢?因為誰都反對被解僱,反對
方式之一很可能會是投訴。有時你的老闆是個白痴,會要求你留用這個傢伙。你知道有什麼比部門裡有個壞員工更糟糕的事嗎?那就是因為你的老闆踐踏你的決定,
讓這個壞傢伙繼續工作。所以,在你解僱他之前,最好先得到上級批准和同意。
與相關部門達成共識。你的員工與其它部門會有頻繁接觸。這些部門主管不管理你的員工,但他們確實依靠他們來完成
工作。(例如,你的團隊可能提供銷售數據,而運營部門用它來做產品預測。)當你解僱一名下屬時,這會直接影響其他團隊。在你尋找替代人員時,需要向這個部
門解釋發生了什麼事,還有你將如何滿足他們的需要。
考慮這對整個團隊的影響。其他員工是否能預期到發生的事情,這要看他的問題是什麼。例如,假設解僱原因是這傢伙
常常遲到,午餐超長,在員工會議上經常說粗魯無禮的話,如果這個懶蟲最後能離開,其他員工會鬆一口氣。但如果他犯的錯誤只有你知道,而不是未完成預期的銷
售任務,或者他是那種非常能言善道的懶鬼,解僱他會讓其他員工驚慌。這並不意味著你應該改變想法,只是意味著你需要把其他員工的反應考慮進去。記住,當你
解僱一個人時,他們的工作負擔會增大。想好怎樣對他們說,還有你將如何劃分工作,並且準備好面對爭吵。
注意所有細節。對你來說,某人必須解僱,這似乎非常清晰明確,沒理由不做,最好今天就解僱他。但您的公司可能有
適當的程序。設立這些程序不是為了惹惱你或者阻止你,而是為了保護公司。如果公司政策留給他為期30天(或60、90天)的業績改進計劃,那就照做吧。
(記住,如果這個人達到計劃要求的條件,你就不能解僱他。)與人力資源人員一起檢查和複查,確保你正確執行內部程序,對所有員工一視同仁。(如果你的員工
犯了錯誤X,但去年另一位犯X錯誤的員工沒有被解職,如果你堅持要解僱他,這會讓公司陷入官司。)人力資源部門也需要簽署,因為保護公司也是他們的職責。
解僱員工前做好這些事,有助於確保事情進展順利。他們當然會,仍然會感到痛苦,但提前尋找潛在問題將幫助你和你的員工。
後PC時代如何管理員工的5個小貼士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9/2118512.html後PC時代,大家都可以用手機,平板完成電腦的各項工作,所以也很多人選擇了在手機平板上辦公,這給大家提供了很多方便,也提高了企業運作的效率,不過相信大家也發現不少為企業管理帶來不少新的問題,這兒有如何管理這些進入新時代員工的五點建議,值得大家學習:
1.建立一個」BYOD」政策
「BYOD」 指的是 「用你自己的機子(bring your own
device)」,這個趨勢讓很多科技公司高管都很費解。別誤會:管理者應該希望員工用自己的設備,調查顯示,能在移動設備上工作的員工能完成更多的工
作:最近由iPass做得研究表明,這類員工平均每週能增加20個小時的在線工作時間。另一方面,即使你沒有一個BYOD政策,員工很大機會也會用自己的
設備工作,所以不如直接定政策進行規範還好。
2.保護好數據
在」BYOD」政策的第一條就應該保證管理者又能裡遠程清除移動設備上的數據,以保證在手機被盜或者丟失時數據也不會丟失。否則,無論是新產品的設
計方案,還是你們公司的賬目細膩系,都有可能因為某人的手機滑出口袋,或者像蘋果的著名「傳統」那樣遺漏在酒吧而被洩露。雖然這種功能是如此的約定俗成,
在上面說到的iPass的那個研究中,只有55%的受訪員工認為他們公司需要這個功能,你呢?
3. 很容易遵守
BYOD政策應該讓員工遵守起來不會覺得很麻煩。不然的話,員工肯定會找到方法應付你。在iPass的調查中,24%的手機用戶和35%的平板用戶
表示曾經用各種方式繞過公司的授權在移動設備上獲取公司的信息。因為他們有時候需要快速跟進工作,而公司的人認證授權太耗時間。所以在你的員工需要繞過認
證之前,確保員工能輕鬆安全的訪問公司系統吧。
4. 確保在線系統能在移動設備上運作
相信大家都知道一款讓顧客能簡易使用的移動版網站或應用的重要性,這點對公司內部系統接口也一樣。不僅讓員工能更好地完成工作,同時也能避免迫使員
工借別人電腦進行工作的安全風險。你是希望你的銷售代表從他的經過你的安全認證的平板,還是你客戶公司的電腦來訪問你的財務信息呢?
5. 考慮重新佈置工作環境
如果員工是可以完全移動化的工作。那樣他們還需要固定的工作空間麼?不少公司已經完全接收移動化,讓員工可以通過手機,筆記本,平板完成所有工作,
而不再分配桌子和箱子。這種流動工作環境的好處在於:需要暫時一起合作完成一個項目的員工能隨意的坐在一起工作。發起會議也變得更加簡單。員工還能認識公
司所有的同事,而不是身邊的一小圈人。
不過,在一些公司,在個人的工作空間商,佈置一些家庭照,一些子女的藝術作品,對員工能保持自己工作積極性是非常重要的,而如果你的公司也一樣,這樣的話上述的做法也就不適合你了。但在合適的公司,這樣的方法可能使工作更具活力,敏捷性和凝聚力。
總的來說,PC時代可以說已經給大家的工作方式帶來了一次革命,在這次革命中無論公司和員工的變化都非常大,進入了真正的「後PC時代」的話,相信
大家也要以面對這樣的革命的態度來面對才行,從上面的建議可以看出,除了員工要提升自己對移動設備的操作能力,公司也要一改對制度、態度、工作環境的死板
看法才行吧,希望大家的工作節奏都能更快跟上這個後PC時代吧。
村幹部為富士康「買工」 員工報到後逃離返鄉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28/3ONDIwXzUzMTk3OA.html
9月25日,河南省伊川縣的鄉幹部王軍正坐在辦公室裡,為十幾個富士康的招工名額糾結。伊川縣8月底召開了一場縣政府辦公會,常務副縣長非常嚴肅地給各鄉鎮下達了為富士康招工的任務。
整個偏遠小縣伊川的招工任務總共是500人。忙活一個月後,鄉鎮幹部們拼湊完成了一半左右。剩下的指標,似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王軍和他的同僚們將不
得不採用最有效的辦法,那就是花錢僱人去參加富士康的體檢。在整個河南基層,迫於上級的下壓指標,這樣的做法很常見。一開始,雇一個人需要500元,現
在,最貴的已經漲到千元左右。
8月初,河南決定將協助富士康招募20萬名工人。任務層層分解下去,完不成任務的地方官員輕則受批評,重則被追責。在豫北某縣,任務一直分配到村,村支書和村委會主任被鄉鎮幹部警告,完不成任務就免職。
數年來,富士康北上西進,多地辦廠。有著強烈招商引資意願的地方政府,常常會承諾幫助招募員工。然而,用工荒的日趨加劇,使曾經的招商承諾成為政府的重擔。尤其是王軍這樣的基層幹部,他們今後的工作內容,將包括為富士康服務。
招不來人
當富士康的招工任務下來後,王軍和其他鄉幹部被要求下鄉動員。王軍串門入戶,說得口乾舌燥,至今卻一個人都沒招來。
「想打工的早出去了,還有一部分人在鄉下建築隊幹活,收入不比在富士康低,還能照顧家裡」,王軍說,確實也有一些年輕的閒人,可這幫90後已經不像父輩那麼勤勉,富士康一個月兩千多元的工資很難吸引他們。
在豫北某縣,基層幹部的壓力則更大。這個貧困縣120多萬人口,需要為富士康招工1萬人。8月中旬,縣委縣政府召開動員會,按照1:10的人口比例下達招
工任務。該縣一個村委會主任告訴南都記者,鎮領導開會通知村幹部們,凡完成一個招工任務,獎150元;完成不了的,一個罰200元,還要被免職。
這位村幹部和數百公里外的鄉幹部王軍,有著同樣的苦惱。如果走平常的介紹工作路子,根本招不來人。招工的要求逐漸調低,招工年齡從最大40週歲上調到45週歲;面試包括認26個英文字母,後來不是文盲、手指靈活就可以。饒是如此,仍讓村幹部們叫苦連天。
當地一位建築承包商算了一筆經濟賬:一個適齡男青年在建築工地上,一天可以拿300元到一百三四十元不等,大部分可以日結工資。相比之下,富士康的封閉式工廠和不停歇的生產線,並不具備吸引力。
這個人口大縣有至少1/4的人口外出務工。而且,從八九月份開始,河南農村進入秋收秋種,村裡的勞動力不想挪窩,外出的勞動力回來秋收的都非常少,更不會轉回老家去富士康。
「上頭逼我們,我們就去逼別人」,上述村幹部說,幾乎每一個村都把「動員」的重點放在了入黨積極分子和貧困戶身上。入黨積極分子必須解決一個指標,否則將會被視做不夠積極;貧困戶家裡如有適齡者,也得解決一個指標,否則一個月七八十元的補貼堪憂。
進入9月份後,因秋收越來越近,大規模招工宣告暫停,但效果不盡如人意。據該縣人社局透露,截至招工暫停,該縣此次一共為富士康招到了三四千人。他承認,縣裡給各鄉鎮都下達了指標,「全省都是這樣」。
全省戰略
事實上,在河南18個省轄市,目前都在為富士康招工忙碌。在豫北鶴壁,政府緊急通知要求招工10萬人;在豫東駐馬店,政府宣稱要在年底前招工1萬人;在豫西南南陽,政府宣佈凡是入富士康工作滿半年者,政府補貼600元……
「這都是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一位接近河南省高層的媒體人士稱,自從2010年鄭州以優厚的稅收條件和土地讓利吸引富士康落戶後,其對G D
P等各項經濟指數的拉動,不但讓其他地市眼紅,也讓省領導意識到了富士康的經濟效應。省裡對富士康的重視力度,讓各級領導都不得不重視。
河南更期望富士康可以拉動上下游的產業進入該省,以入住遍佈全省的170多個產業集聚區。這些集聚區自建成後,普遍面臨著產能不足,土地廠房大面積閒置的困境。
「可以給的優惠都給了」。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史璞說,以佔地10平方公里的鄭州富士康為例,政府幫助拿地蓋廠房,富士康幾乎屬於「拎包入住」。引入兩年
來,好看的數字只存在於G D P和出口額上。相反,為引進該項目,河南省和鄭州市的投入在120億至150億元之間。
但GDP正是官員政績所在。對各地都在以「超國民待遇」「大招商、招大商」之際,能吸引富士康這樣的金主,無疑事半功倍。
流傳於豫北某縣的一個說法是,之所以該縣要招工1萬人,是因為縣委書記與富士康初步達成協議,如招工順暢,將考慮在該地設廠。這樣的廠,名為「實訓基地」,性質上屬於代工企業富士康的外包工廠。對這個國家級貧困縣來說,這樣的誘惑無法抵擋。
據公開的數據,鄭州富士康日產蘋果手機20萬部。如保持產能最大化,還需招工20萬人。在用工荒蔓延的情況下,這個任務被河南省接過去消化。可以說,在河南的每一個人才市場,都有富士康的招聘攤位。
熱情的基層
9月15日,週六。在河南省西華縣郊外一條公路邊的簡易房內,西華縣人社局的兩名工作人員正在等待很難等到的應聘者。每個應聘者都要回答的問題是,你要留
在西華富士康,還是去鄭州?去兩地的區別,主要體現在薪酬上。留在西華的實訓基地,底薪1200元,轉正後每月可拿2200-2500元;去鄭州的話,底
薪轉正後為2000元,收入在2800-3000元。
自從去年富士康實訓基地落戶西華以來,當地勞動部門的招工一直就沒有停歇。這個基地主要為富士康加工手機配件,幾個月來,伴隨著新手機的上市,該基地需要2000名新員工。任務又層層分解到各鄉鎮和村莊。
根據當地官方提供的數據,該基地在項目全部建成後,年產值200億元,安置員工5萬名,還可以為富士康培訓員工2萬人。
「西華要發展,必須引進大企業。」西華縣產業集聚區一位官員說,這讓政府在引進項目,以及配合項目運作方面都不遺餘力。西華縣富士康實訓基地的項目從開工到投產,就只用了58天。硬件如此,屬於軟件的招工更不用說。
沿西華縣北上120多公里,是商丘市的睢縣。睢縣人社局副局長劉偉說,自從富士康實訓基地今年3月奠基以來,該局60多人都全力為富士康服務。其中,還有
數人長期吃住在該基地內,24小時處理事務。這個基地總投資將近30億元,一期投資就有18億元。這肯定將改變國家級貧困縣睢縣的經濟結構,政府年終報告
的數據將變得非常好看。
「這樣的地方政府,我以前沒見過。」睢縣富士康實訓基地、金振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辛金波說,凡是睢縣可以辦到的手續和事項,都會馬上辦好。超出權限
的,有關部門會派員幫他們辦。與辛金波對接的,正是睢縣人社局。該局負責人表示,睢縣能為辛金波辦好的手續,全部在一天之內辦好。之前,睢縣為了徵地和蓋
廠房,已經投資1億多元。
睢縣的熱情很快便有了數據上的回報。在富士康實訓基地投產一個月後,企業負責人從商丘市海關瞭解到,該市這一個月的進口額狂增至2600多萬美元。而去
年,該市一年的出口額才有600多萬美元。「商丘海關的人一直感到可惜,說要是實訓基地落到商丘市的話,就可以申請一個保稅區了。」這位負責人說。
行政強制被質疑
近年來,河南、江蘇、四川等多地發生政府為富士康招工、技校學生被實習等新聞。如今,這一切已經司空見慣。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業製造商,其出口額已連續9年居中國首位,2011年的出口額高達1117億美元,僱員已多達120萬人。如此雄厚的實力,對為四處招商焦灼的地方政府來說無疑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為了引進富士康,各地政府已習慣於開出各種優惠條件,甚至作出承諾。在中國的權力格局和經濟模式,尤其是政績考評體系下,服務富士康幾乎可以說是一本萬利。但是,「政府不能為了政績而違法越界,這會搞亂經濟。」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史璞說。
在史璞看來,政府的主要職責其實只是做好社會服務,發展經濟、促進就業是市場的事情。政府插手進去,不但角色錯位,也會造成對弱勢企業的歧視。「勞動力市場跟其他市場都一樣,是供需協商的結果,政府介入之後,公平合理就難以保證了。」
除了面臨倫理上的爭議,政府介入富士康招工,還面臨著實效的問題。據南都記者瞭解,鄉村幹部花錢僱人去富士康,已經屢見不鮮。這樣,即使地方完成了招工指標,富士康也很難說就招到了工。
在豫北某縣大招工的那段日子,每天上午,大巴從中醫院拉應聘體檢過關者去鄭州。傍晚,從鄭州返程的長途車上,總有逃離返鄉的富士康准員工三五成群。不少村幹部對應聘者的要求就是,「我給你幾百塊錢,你去鄭州玩一趟再回來。」
現在,這些村幹部最擔心的是,上級一旦追究此事,要求應聘者必須為富士康服務夠一定月份的話,他們將費更多的力,花更多的錢。
相關新聞 地方政府為服務富士康 用盡手段
抓壯丁富士康入川:鄉鎮幹部抓壯丁 每個縣幾千名額
回到四川之後,唐老闆在成都龍泉做過水果蔬菜批發生意,賺了十幾萬元,但打牌輸掉了。他的妻子忍無可忍,跟他離了婚。女兒歸唐老闆,兒子歸媽。在做了一陣子殺豬賣肉的生意之後,唐老闆又買了一輛三輪車,從老家簡陽拉農副產品到龍泉賣,簡陽離龍泉50公里。
唐軍華在富士康短暫地做過幾個月的工人,他說剛進車間就覺得眩暈,四周窗戶密閉,令人透不過氣來。過了一段時間,他才慢慢適應。
千萬補貼 富士康千億投資山西晉城 當地為招工補貼超千萬
已經結束的富士康科技集團晉城金匠中原計劃項目第二期招募了25000人,每個人要支出職業介紹補貼300元/人、崗前引導性培訓補貼200元/人、交通
補助80元/人(外地市、外省市交通補貼按200元/人)、體檢費補助56元/人,按照每人至少636元計算,當地政府就可能為此埋單1590萬元。
公務員頂工成都富士康招工困境 任務未達標公務員頂替
身為公務員的劉寶玉今年26歲,皮膚白皙,經常笑眯眯的。但回想起那段在富士康的日子,她臉上立時沒了笑容,「這事兒特別荒唐,同學、同事們都笑我說是不是去富士康跳樓了。」說這話時,劉寶玉顯得非常小心,生怕路過的人聽到。
昇恒昌四千員工每周全台跑透透 發揮創意扶助弱勢 老董帶頭拚公益員 工越做越「回甘」
|
|
每逢周末,穿著黃色背心、胸前有一塊紅色免稅商店標誌的昇恒昌員工,就像一群小蜜蜂,由江松樺父子帶頭,飛到全台灣各個角落做公益。 這樣的行動,已經經年累月,但,多年如一日。 撰文‧劉俞青 九月十五日星期六的下午,入秋以來第一道東北季風吹襲,外頭大雨滂沱,但台北市松山菸廠內一場為失智老人舉辦的活動照常舉行,江建廷一身溼透,準時在二點半小跑步進入會場。這已經是《今周刊》最近一年來第三次和他在公益活動的場合上碰面了。
江建廷是江松樺的獨子,擔任昇恒昌的執行副總經理,今年剛滿三十歲,身高一七五公分,單身,是標準的「富二代」。但周末假日,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勤跑公益活
動的場子,只要員工告訴他要去參與哪個公益活動,無論是探視新竹尖石鄉山上的孩子,還是花蓮的淨灘活動,他能到一定到。一年五十二周,至少一半以上的周
末,都可以看見他到場加油打氣的身影。
和一般企業做公益的目的,多半以提升企業形象不同,昇恒昌上下四千多位員工,是長年不分職位高低、由董事長江松樺父子帶頭,捲起袖子一起做公益。江松樺告
訴員工:「你們出力就好,錢的事我來。」各部門可以按照自己的專長或關注的社會領域,選擇適合的公益活動參與,至於所需的經費,只要報上去,公司很快就撥
款支持。 做公益自己也受益 員工因奉獻社會 在工作上更有向心力公司力挺員工做公益的政策一下達,員工間自然而然產生一種同儕效應,很快地,各式各樣的公益活動有如雨後春筍,在昇恒昌的各部門間擴散開來。
員工提出做公益的點子非常多樣豐富,從更生團契到急難救助、從清寒鼓勵到身心障礙扶助、從環境保育到法律受害者的保護,還有捐助醫療設備、關懷弱勢兒童
等,簡直包山包海;有員工當起說故事媽媽,講故事給偏遠地區的孩子聽;資訊部同仁跑到大老遠的山裡,幫孩子修電腦;還有人倡導環保,發誓每個周末要讓一個
台灣沿海沙灘變得乾乾淨淨。 「大家都做,怎好意思不參與?我已經報名下禮拜的淨山活動。」一位才剛到昇恒昌上班一個多月的司機告訴我們。顯然這股同儕力量,像散發在空氣裡的香氣一樣,在每位員工身上發酵。 「做公益像喝茶,做的時候很辛苦,但做完之後,嗯,會『回甘』。」在大雨中,站在街頭拿著引路的牌子,指引大家公益活動場所方向的一位年輕員工,意外對我們說出非常有哲理的話。
「其實董事長不只出錢,也很出力。」昇恒昌名下共有三個基金會,三個基金會的共同創辦人陳銀欉說,做公益其實利人利己。「很多年輕員工因為公益的付出之
後,開始懂得體貼主管,也體貼家人,對自己的人生產生很大的變化。」但站在公司經營管理的角度,也同時符合統御領導與提高向心力的功能,一舉多得。 經商不求最大利益 提供所有員工午餐 免費讓優質商品上架陳銀欉和江松樺認識快二十年,看著昇恒昌從無到有,到如今幾乎獨霸台灣免稅商店;也看到江松樺對公益的付出,很多活動他都是親自撩下去做,他說江松樺做公益是真心誠意,發自內心。去年昇恒昌更是唯一獲得國家公益獎的營利團體。
「我學佛,對於生死,每天在面對;當你要走時,有這麼多錢要做什麼?」採訪之間,江松樺不只一次提出對「錢」的看法。不只做公益,他的經商之道,很多不符
合教科書裡學到的「利潤極大化」原則,包括他給員工很好的福利,每天中午都免費供餐給員工,連離島及機場據點都照樣供餐,昇恒昌因此員工流動率很低。
江松樺對股東願意分享,所有股東都樂意掏錢增資;他甚至要員工下鄉去找具備台灣特色的產品,昇恒昌掏腰包為這些不懂包裝的台灣產品做企畫、包裝,然後就在
寸土寸金的免稅賣場裡販售。他不打自有品牌,要客戶喜歡的話,就向這些上游廠家下單;員工透露,這部分業績,「幾乎沒有賺錢」。
「我自己就是按照《弟子規》上所言,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給大家看。」今年年初,江松樺還在公司的月會上這樣對員工說。因為做公益不能強制規範,即使獎勵,
也只限於口頭,江松樺希望所有的員工都是發自內心,「因為唯有真心付出,回饋才會甘甜有味。」但也因江松樺這幾年年事漸長,一些太遠、跑不來的公益場子,
兒子江建廷開始接棒上來,而且,跑得比爸爸還勤快。
江建廷從小就是留學生,幾年前,頂著國外漂亮的學歷光環回國,還受到爸爸的感召,主動當了一年的兵。退伍之後,被派到第一線銷售,「一站就是十個小時,而
且和所有同仁一樣結算業績,客戶不認識我是誰,當然不會特別找我購買,但所有產品品項、特色、價格,我都背得滾瓜爛熟。」江建廷說。 江松樺把「身體力行」四個字,用在教子上、經營企業上,當然,也用在公益上,他曾說:「在佛面前,所有種下的福田,最後都是自己收割。」江松樺顯然領略心頭。 |
中鼎提供線上學習 富邦早上八點學英文 企業重視英語力 再創員工職場新價值
|
|
國際化已是全球趨勢,對統包工程的中鼎工程公司來說,走出台灣是生存關鍵,因此十餘年前,即開始要求員工具備一定的英語力。 旗下有眾多事業體的富邦金控公司也因為觸角伸至國外,從上至下一起努力學英語。 撰文‧許瀞文、孫蓉萍 日本樂天和優衣庫︵UNIQLO︶公司推動英語為官方語言,引起廣泛討論;在台灣,最大的統包工程業者中鼎工程公司早在十多年前,內部會議、公告和電子郵件就開始採用英語了。 中鼎 內部溝通用英語 在一九九九到二○○○年間,當時總經理余俊彥(現為董事長)認為,企業要生存,必須走出去,開始要求提升整體員工的英語能力,並明確實施員工英語能力管理規範。
中鼎從工程規畫、採購、製造、到建造施工都提供服務,觸角伸及全球,集團七千人中,外籍員工占了二千人。中鼎工程人力資源部經理謝鄭忠說:「我們的產品是
『人』,因為在世界各地承攬石化、煉油、電廠等業務,我們的員工要和當地的員工溝通、和包商聯繫、督導設計品質,自然要用英語。」他補充道,「中鼎的核心
能力是工程能力和專案管理能力,英語是加分,讓這兩個能力的價值更高,否則具備專業能力卻因為無法和外國業者、包商或員工妥善溝通,將導致品質打折。」十
餘年前中鼎就把有公信力、而且適合商務人士的多益︵TOEIC︶成績,當作員工晉升的標準。目前招募員工的門檻是四百五十分,要升到經理級,必須達到七百
分。如果專業能力符合公司需要,但多益成績不足,公司會在試用期讓員工加強英語能力。 中鼎協助員工提升英語力的方式是提供線上學習。因為集團經常有三、四百名員工出差到世界各地,而且有國外分公司,線上學習可以依自己的時間隨時上網,最公平方便。 線上學習有兩種,一種是免費開放的,另一種是自己付費,依程度選擇課程,通過考試後,公司會付一半的費用。謝鄭忠透露,從線上學習狀況,可以看到中國員工利用這項工具進修的時間最長,顯示中國人對學習英語的積極度。 無論金融海嘯或歐債危機,中鼎業績維持穩定成長,主因即在於公司可以在不同國家、以不同業務來組合。經過十多年推動英語化的努力,目前中鼎海外業務占比達到四成左右。
富邦
麻省理工深造全資助台灣的金融業,國際化也不落人後。積極布局大中華地區的富邦金控,其實營業據點不只分布在香港及大陸,還延伸至越南、東南亞、美國洛杉
磯等地。「我們要做的是亞洲第一流的金融機構,走出華人區,英語就是最重要的溝通語言。」富邦金控人資長陳昭如認真地說。
為培養英語力,富邦金控內各事業群有提供實體課程,邀請專業外籍老師來上課,每一主題約上三個月,以商用英文為主軸,聽說讀寫都顧及,並融入生活會話。上
課方式採八到十人小班制,依程度分成三級,一周至少兩次,一次兩小時,早上八點就開始上課,希望員工在一天頭腦最清醒時學英語。 一位上過課程的襄理表示, 上課前後,最大的差別就是有勇氣主動開口和外國客戶說話,也比較能夠放慢說話速度,有清楚的邏輯思考與架構。他表示,因為有夥伴一同學習,大家會互相砥礪,同事間的e-mail往來也多用英文,無形中增強自己商用英文書信用字的精準度。
事業開疆拓土,最需要的是人才,對一些重點培育的團隊,富邦金控在面試上,就對英語能力設下第一道門檻。例如銀行交易室的員工,經常需要閱讀國際報告及看
懂商品介紹,英語力比其他部門來得重要,要求也最嚴,多益成績沒有七五○分以上,是無法拿到面試門票的;而每年招募的儲備幹部︵MA︶,也是相同標準。
此外,每年行內都會選任一位經理級以上的績優員工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進修十三個月的管理課程,不僅留職留薪,公司還提供生活費、學費補助。一位
在富邦產險服務超過十八年、曾被公司派去進修的協理指出,回國後,對自己的英文表達更有自信,不會因為對方是外國人,而有﹁他英文一定講得比我好﹂的心
態。 陳昭如說,富邦讓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廁所英文」。富邦金控為了營造英語學習無所不在的環境,兩年前開始在每間廁所都貼上不同的英語短文,每周置換一次,例如今年最夯的「林來瘋」(Linsanity)現象,也曾經出現在富邦金控的廁所英文內。 連英語能力已有國際水準的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也十分融入其中。一位曾任職於人事部門的同仁回憶說:「有一次,我們校稿沒看出錯誤,大董蔡明忠發現單字是錯的,還打電話來請我們更正。」從上到下目標一致,使得學英語這件事已經形成風氣,朝國際化腳步更邁進。 |
團購網24券暫停業務 員工集體「休長假」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10/22/233980.html
團購網站24券在20日突然宣佈暫停團購業務、員工集體「休長假」,對於消費者和商家來說,這一消息顯得格外突然和不知所措。
本月20日,24券一封包含CEO杜一楠在內的員工聯名簽字的聲明流出,聲明顯示,由於與投資人的矛盾,24券暫停在線銷售等一切經營活動,從10
月20日起無限期執行,以待股東層面解決合理團隊激勵和資金問題後恢復正常運營。對此,業內人士認為,24券與投資人都在用激烈的方式看誰先退步。
此前的團購都不能消費
「昨日琳瑯滿目的團購,今日賬號再也打不開了,團購的服務也都作廢了。」一位消費者表示。記者登錄24券團購網發現,目前所有團購信息全無,僅留下一封聲明信及一個客服電話。聲明稱:「因公司經營業務的重大調整,公司決定暫時進入一段時間的『長假期』。」
記者通過客服電話瞭解到,在「長假」期間,消費者此前的團購全部不能夠進行消費,且無法通過網站查看賬戶情況,需等待24券宣佈恢復業務後才能進行相關退款、查詢等工作。
對此,一位團購網站創始人表示,對於商戶來說,現在最擔心的是什麼時候能夠收回此前的款項,而對於消費者來說,則是如何保障團購權益和拿回賬戶資金。無論什麼情況下,一旦24券拖延超過兩週,將面臨不可挽回的信任危機。
創業者指投資人撤資
在一份面向員工的聯名聲明中,杜一楠及員工代表指責老股東(資方),之前已簽約確認對公司追加數百萬美元投資,然而資金到賬後,卻在未經公司管理團
隊同意知曉的情況下,於9月突然將賬戶中240萬美元非法抽走。隨後,管理團隊又找到了新投資機會,但老股東在非法調走公司資金的情況下,又不同意新的融
資條款(特別是激勵條款),阻止了新資本的注入。期間,債權人中智公司向法院申請強制索要賠償,這種狀況下才下了暫停全部業務的決定。據瞭解,24券此次
決定涉及範圍包含24券北京總部和12個分公司和辦事處在內的近300名全體人員。
團購企業融資後的悲哀
「240萬美元就把24券壓死了?」對此,中訊互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熊梓富認為,這背後就是團購企業融資後的悲哀。其實,近一段時間,尊酷網CEO被辭退、拉手網CEO被架空等,團購網站甚至整個電商業創始人和投資人劍拔弩張事件愈發頻繁,矛盾不斷升級。
不久前剛因PE不買單而將紅孩子賣掉的徐沛欣就
曾表示,導致大夥兒陷入資本寒冬,緣於太多的電商過度依靠資本和VC,缺乏造血功能。互聯網分析師魯振旺認為,這是過度擴張的後遺症,就是在資金融得不是
很多的情況下,一下子招了4000多人,嚴重地超出了正常的營收。在這種情況下,錢飛快就沒了,原本是想著做大規模再去融資,但後來發現已經融不到錢了,
最後硬著陸。
而24券創始人之一的彭雷在一次採訪中有些戲謔地說道:「團購是網站、商家、用戶之間互相玩一夜情,玩得都很嗨,但最後什麼都沒留下。」
晨報記者孫雨
企業用人 該不該設員工淘汰線?
|
|
我們該不該替企業設置「人力淘汰線」?即淘汰績效最差的員工。 奇異(GE)前執行長威爾許(Jack Welch)提出企業的「活力曲線」(vitality curve),認為員工能力定為鐘形分配,透過強制分配(Forced distribution)辨別員工能力,給予績效最好者超額報酬,績效墊底者將面臨淘汰命運,威爾許在任二十年間奇異市值由約一百四十億美元,成長為四千五百多億美元市值的企業。 這套制度廣為企業引用,如《財星》(Fortune)雜誌全球五百大公司3M、花旗銀行和惠普(HP)等都採用活力曲線,去做人才篩檢。 根據美國人力資源協會《HR magazine》調查,在《財星》雜誌一千大企業中,有超過三○%採取強迫分配的人才鑑定方式。然而,此執行太鬆,避免不了吃大鍋飯的弊病;太嚴格,會造成企業內部惡性競爭、互扯後腿,反倒拖累業績。現任奇異執行長伊梅特(Jeffrey R. Immelt )上任後,奇異活力曲線的想法也做了調整,現行制度並無強制設立人力淘汰線。 台灣企業普遍的狀況是,執行此制度三年後就面臨「無可淘汰」的狀況,是否該繼續執行下去?標準評鑑人才的標準能否與時俱進? 我們邀請奇異台灣執行長暨大中華區副總裁許朱勝與政大商學院IMBA專任教授李瑞華對談,一探其背後策略邏輯。 政大商學院IMBA專任教授李瑞華(以下簡稱李):活力曲線,就是透過強制分配找出個人績效的鐘形分配,這是企業必須要做的;不做,頂尖人才覺得努力與回饋不成正比而離職。但是做了,就得面對一定會有績效墊底者。台灣企業總覺得淘汰是個不好的方式,現在奇異還有在實施這套制度嗎?你們怎麼處理績效落後者? 排名不是為了淘汰!目的是吸引好人才且適才任用 奇異台灣執行長暨大中華區副總裁許朱勝(以下簡稱許):這套制度的目的,是希望營造一個fair environment( 良善的環境)吸引最好的人才進來,讓他們互相競爭,更重要希望這樣的競爭是能夠互相激勵,對於公司有長遠的好處,而非互相敵視、不分享,這是最重要的用意。 有排名就有高低,企業當然都希望用最好的員工,但是我認為實際上,用人要用長處,雇主還是得協助員工降低他的缺點,如果因為有短絀就馬上淘汰,不是好的做法,對於績效落後者,如果缺點和短絀可以改善,我們會給他一些目標,到年底看他有沒達成才決定去留(編按:奇異的績效面談年中與年底各一次,部門主管會隨時與員工溝通)。 如果確認缺點大到不適合在這家公司,也沒有所謂的婦人之仁,讓他離開,找更適合自己的工作也許更好。 但我要強調,威爾許創立的活力曲線在奇異有些改變,過去有所謂的bottom10(編按:威爾許時代績效排名最後一○%為效率低落者可能面臨淘汰)的要求,但是現在已經沒有了。 從伊梅特之後我就沒有聽說過一定要強迫淘汰多少百分比的人,這個制度是個指導原則,大家心裡頭還是有一個鐘形分配在,只是沒有硬性規定一個數字,可能是一○%,或是五%、一%都有可能。 用另外一種角度來看,奇異發展至今,每個事業部可能落在不同企業成長曲線,有的業務在衰退期,有些在成長期,那如果你的業務是在成長期,業務特好的主管他會說,我的top人才比率不只有二○%,應該是四○%啊。 李:我過去在台積電推強制分配時講過,會做強制分配是個悲哀的決定,因為主管不肯去做(排名)才要硬性規定。如果有一天要取消這個僵化的制度,到時要大肆慶祝,表示我們的主管已經長大了,奇異可以取消,就是因為主管都內化了。 但是,我要問一個實際的問題,如果沒有強制的規定,假設同一個部門兩種極端主管,一位如比威爾許更嚴格者,認為效率低落者有一五%,一位是仁慈的好人,認為沒人效率低落,你們怎麼判定,他們有正確評估員工的能力? 許:最好的主管,應該是能夠同時管理績效最好和欠佳的員工,如果他沒有辦法做到確實評量員工能力,他一定會被人資部評為能力不佳的主管,因為他沒有辦法管理一個事業部門,如果你跟他善意的溝通,他還是不改的話,這個主管等於讓自己的職業生涯面臨危機,傷害自己的業界聲譽。 HR(人資)都是事業部的partner(夥伴),就奇異來講我們有企業的HR,各部門也有個HR主管,在不同時候都會跟員工保持溝通,他有點像部隊的輔導長,如果直屬長官對你不好,你還有輔導長去聽你的聲音;再來,我們有每年員工意見調查也可反映,當然這是匿名,沒辦法針對個人輔導,但是可以看出一個意見趨勢。 指標不能一成不變!表現優劣得跟著企業需求改變 李:如你所說,奇異是多角化企業,每個部門的標準可不同,但時代也同時在變,這套強制分配制度有調整嗎? 許:確實在改變,由威爾許到伊梅特時代已經有所差異。奇異過去在評鑑人才時有個九宮格區分方式,很多公司如IBM都有,通常它的縱軸是performance(表現),橫軸是potential(潛能),奇異的縱軸還是performance,但是已經在二○○八年後將橫軸調整成Value(價值)。 伊梅特訂下了五個growth value(成長價值),不光只是追求表現,還要看你有沒有以價值基準去達到目標。最右上角表現最好就是叫作role model(模範),最左下角的一塊叫作unsatisfactory(績效落後),(員工)落到這塊,下半年就得努力一點。 至於選定哪些價值,就是隨著時代與企業需求改變,威爾許時代的二十年(一九八一年至二○○一年)是工業社會發展到極致,他所談的這些價值基準,其實也是工業社會裡頭需要的價值基準;伊梅特上任後談的就是global growth,並且在二○○八年把這些價值納入人才評鑑的標準,更科學化、全面性的評估每個人的天賦(編按:五項價值為對外關注力、清晰洞察力、想像力與執行力、包容力以及專業)。 舉個例子說,五項價值裡有一項是clear thinking(清晰洞察力),因為他認為二○○八年金融海嘯後,很多時候,你面臨的環境都不是那麼清楚,所以你要有清晰洞察力,還要有imagination和courage,就是你要有足夠的想像力與執行的勇氣,都是因應時代變遷調整。 都找A咖不見得好!中間表現員工對組織有穩定力 李:以「價值」取代的「潛力」,兩者最大差異,過去以潛力評估人才時,最頭痛的問題是難以定義和評估,改以「價值」代表企業先定義出企業文化,再用企業文化代表的價值精神衡量員工表現,比過去更精準。另一種對於強制分配的思考是,如果企業都留下A player(最好的員工),其實競爭力最強,蘋果(Apple)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就是這樣的想法,他曾經說寧願花時間找頂尖員工,也不願意妥協於較次佳的人選,以奇異的名望更有機會這樣做吧? 許:的確,蘋果公司裡面一堆高手都是史丹佛大學、柏克萊加州大學畢業的人,你說他們的聰明才智都低於賈伯斯嗎?也不一定吧!坦白說賈伯斯也不是多了不起的學校畢業,但是他的特長就是在於對liberal arts(人文藝術)的思考。 賈伯斯的liberal arts與讓消費者輕易上手的想法結合這些會執行工程人才,才能造就今天的蘋果。 企業當然希望都用最好的人才,但是全都用所謂的A player,真的對企業好嗎?我認為不一定。一家好的公司,每個人擁有不同的talent(天賦),中間表現的員工,可能並不是最先被拔擢的,但卻對組織具有穩定力量。 【延伸閱讀】台灣名師觀點為員工排名後,要能提升墊底者 這套制度目的是不讓員工有吃「大鍋飯」的心態。企業的獎懲有據,適才任用,更能留住頂尖人才,提升墊底員工能力,不適用者與其讓他留在企業「貶值」,不如讓他另尋可發揮的工作環境。 硬性規定各部門一定要一刀切設定哪個百分比以下就是績效差者是比較僵硬的做法,奇異演進到更具有彈性的做法,各部門可以依據其需求調整,但是其前提是,主管、員工心態和企業的成熟度高,而且有賴於主管和人資部門,能夠不斷藉由溝通,了解員工狀態,才可避免流於形式。 台灣企業常見的是做半套,只知道「術」卻不懂「道」,排出名次,只做為獎金分配的依據,但是卻沒有積極管理績效墊底者,讓業績落後者的身價繼續貶值;又或者做了排名,主管卻沒清楚告知員工,錯失提升員工能力的機會,企業要實施前宜先問:一、目前的制度是否真能鑒別員工優劣?二、清楚做了之後的目的性為何?並且應該花時間了解墊底者的問題。 口述:政大商學院IMBA專任教授李瑞華整理:曾如瑩 |
我從來不讓員工提加薪!!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HR/234649.html 如果有天早上到公司後你發現公司員工的工資表竟然貼在公司冰箱上,這可如何是好?你會害怕嗎?你是不是會覺得他們一半會痛哭流淚,而另一半會拿著鐵鍬在你的辦公室外恭候你?
由於普遍認為工資是敏感信息,僱主一般都對員工工資採取嚴格的保密措施。有的公司甚至嚴厲禁止員工打聽別人的工資,有的還在勞動合同中明確禁止員工告訴別人自己的工資是多少(在美國,根本不能做這樣的強行規定,但有的僱主希望他的員工不知道這個。)可問題是,工資保密制度經常是企業為了避免員工工資的不公平現象。但這無論對員工還是公司來說都不好。

當我和我的合夥人在創立Fog Creek軟件公司時,我們知道我們要採納一種公正並透明的薪資制度。我研究了很多薪資制度,發現很多僱主都想在「死工資」和與員工能力大致掛鉤的浮動工資之間達到一個平衡。但我不這麼認為,我想讓公司的薪資制度越公正越好。讓一個經理不能隨意設定下屬的工資,每個人對應的只有一個確切的工資水平。
我研究發現西雅圖的軟件諮詢公司Construx在他們的網站上公開了他們的階梯型薪資體系。這讓我想起了之前我在微軟時的薪資體系,當時這些體系運作得還不錯。我就在微軟這套體系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制訂出了我們自己的薪資體系。我把第一個草案在我的博客上公佈了,得到了非常多的反饋,然後我就起草了第二版。但基本的框架是一直沒變的。
在我們的薪資制度中,每個員工都有自己的水平等級。現在是從8(暑期實習生)到16(我)。水平等級由三個因素決定:經驗、責任、技能。一旦我們確定了你的水平等級,你和同等級的其他員工就拿同樣多的工資。
經驗的判斷比較簡單:依據你在這個領域的工作年限。但畢業前的工作經歷不算,一些機械的、簡單的工作加起來也不能超過一年。比如說,如果你做了六年的接待員,不能說你有了六年的工作經驗,我會給你算做一年。
責任的判斷也簡單。你主要是指導其他同事?是否獨自承擔了什麼責任?或者是管理整個產品的運作?我們可以對大部分的工作性質做客觀性判斷。
技能水平的判斷有點麻煩,但我們仍是在一個編程新手(掌握了軟件工程的基本原理;需要別人的指導;還不會寫代碼)和一個資深程序員(曾經參與過大大小小的多個成功項目,並且對項目的成功起到了關鍵作用)之間做出客觀準確的判斷。
分級確定了之後,我們又設計了一個圖表來體現這個水平員工的經驗、技能、責任.(詳見joelonsoftware.com/articles/ladder.html)。然後另外對應的一個表羅列各個等級的具體工資額,由此來確定員工的薪資水平。
每過一年,我們管理層都會聚在一起討論下每個員工的工作表現,並對他們的薪資等級進行調整。我們會考慮市場上的薪水行情,也會根據我們以往的招聘經驗,以確保每個等級的薪水是我們所設想的那樣。
因為同一級別的員工工資都一樣,我們有時也會有麻煩。其中一個問題就是當我們很想聘用一位新員工時,他的期望薪金過高。出現這種情況,一種可能是他原來的薪水就很高,在我們看來高於市場平均水平;另外一種可能是在很多企業那裡,薪資的「議價」空間較大,在面試時敢於「獅子大開口」,你的工資就越高。通常我們這樣解決此問題:為這樣的新僱員提供一年的額外獎金。因為Fog Creek的利潤很高,我們的分紅也很慷慨,與分紅比起來,這一年的額外獎金就是區區小數了
我們的薪資體系也用來測試了一下過去8年的市場情況,考慮了勞動力價格上漲的因素。原因很簡單,假設你僱傭了100個趕犛牛的人,支付的薪水是10美金每小時,但在西藏的經濟快速發展後,你很難招到更多的趕牛人了,勞動力市場行情漲至15美金每小時。你就不得不以15美金的價格僱傭新人,你只能祈禱那些老員工不知道新員工掙的比他們還多。
如果用人力資源術語來說,這叫薪水倒置(salary inversion)。薪水倒置會導致組織內的矛盾,使管理層、HR、員工之間的關係惡化。這看起來很荒謬、難以置信,但我確實聽到一家大企業的經理建議幾個重要員工辭職然後重新應聘舊崗位,因為公司的官僚文化和「爛制度」讓他沒辦法按照市場行情給他們加薪。在勞動力市場行情上漲時,Fog Creek將所有員工的工資都提高相同的幅度。當然這很「割肉」,很花錢,但如果採用其他的辦法則情況會更糟。我可不想被人拿鐵鍬拍。
我不能保證員工就工資「討價還價」時我們的薪資體系不受影響,但我瞭解在工資透明、公平的情況下,員工願意接受稍微低一點的工資,他們很清楚他們要做的就是努力把自己提升到更高的級別。
此外,不要只盯著薪水這塊。我的經驗是,那些開心地做著他們喜歡的工作的員工對薪水不是非常在意,除非是薪資制度非常不公平。如果你聽聞了很多關於薪資的抱怨,我想這很可能是更嚴重問題的徵兆:你的員工在工作中無法獲得個人成就感,或者是他們因其他原因在不滿。
要花很多錢才能彌補冷酷無情的老闆或是監獄一樣的工作場所帶給員工的不快。除了調整薪水,你還可以做一些其他非物質方面的改進讓你的員工工作地更輕鬆愉快。開心工作的員工會生產更好的產品,提供更好的服務,會讓企業更成功,更盈利;這樣企業就可以對員工更好。這是一個良性循環,這對Fog Creek很有用。這對你有用嗎? Via Inc.(編譯:匙敏)
本文作者Joel Spolsky是Fog Creek軟件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同時也是知名博客Joel on Software的博主。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