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調貶174個基點,報6.8786,創2月20日以來最大調貶幅度,前一交易日中間價報6.8612,16:30收盤價報6.8903,23:30夜盤收報6.8860。
截至5月18日16時,美元指數報97.54,日內最低跌到97.28,刷新特朗普就任以來新低。與此同時,非美貨幣開始“反守為攻”,其中,今年一直表現穩定的人民幣匯率,疊加國內向好的經濟形勢和本周“一帶一路”峰會的召開,已連續6個交易日上漲,創下2015年“811匯改”以來最長連漲天數。
從人民幣來看,截至5月18日16時,離岸人民幣報6.8818,兩日增長了130多個基點。如果以5月18日的6.871高位來計算,離岸人民幣兩日內增長超過200個基點。
我國外儲已經3個月連升。國家外管局新聞發言人指出,4月居民個人購匯規模同比和環比均有所下降,處於近一年半的最低水平,說明個人購匯進一步回落。整體來看,我國跨境資金流出壓力明顯減輕。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表示,目前“一帶一路”帶來了大量的投融資需求,市場會考慮哪種貨幣相對來講風險和穩定性更好一些,因此如果人民幣能保持相對穩定性,波動不是很大,和其他貨幣相比就會有更大的優勢。
截至目前,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報6.8882;在岸人民幣兌美元現報6.8899。
亞市早盤,美元指數報97.69。
業內人士提醒,中長期美元仍有望重拾升勢,美聯儲貨幣政策正常化進程繼續推進、特朗普稅改及財政刺激政策逐步落實、風險情緒修複推動美股繼續攀高,都可能吸引資金回流美國。針對此次“泄密門”事件,黃金錢包首席研究員肖磊也指出,這種風險屬於突發性政治事件,也存在突然反轉的可能。
不過,對於人民幣而言,美元是否走強並非唯一影響人民幣匯率的因素。今年初以來,我國經濟短期數據企穩向好,出口增長加快,以及貨幣政策持續穩健中性等表現,都讓人民幣貶值壓力及貶值預期進一步緩解。
周四,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調貶217個基點,報6.3283,為3月21日以來新低,降幅創3月29日以來最大。前一交易日中間價報6.3066,16:30收盤價報6.3204,22:30夜盤收報6.3250。
從2月中旬至今,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約在6.25-6.35的區間內窄幅波動。對於近期人民幣中間價走低,業內人士表示,美元指數仍是主要影響因素。
分析人士指出,受美國經濟數據向好、通脹壓力上行等因素影響,美元指數明顯反彈,但人民幣匯率調整幅度相對較小,這主要歸因於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的預期保持平穩。
展望人民幣中長期走勢,華融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表示,在中國經濟不出現顯著下行風險的前提下,未來密集落地的促進外資流入的措施會對人民幣匯率形成一定支撐。同時他認為,如果全球不發生大的經濟金融或地緣政治等風險事件,聯儲加息周期仍將伴隨著美元走弱趨勢,人民幣或仍有一定升值空間。
中國光大銀行資管部首席宏觀策略分析師滕飛同樣預計匯率可能繼續上行。“目前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穩定在6.30附近,對應美元指數在89-90區間,未來如果美元指數重新進入下行通道,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有可能繼續上行。前期人民幣高點在6.25,這個高點在下半年可能會被突破,預計將達到6.10-6.20區間。”他表示。
交易員稱,美元指數午後迎來一波升勢,進一步確認突破前期阻力位,吸引購匯盤出爐;後市美指走向仍是重要指引,但短期區間思維料會限制人民幣波動區間,也需關註歐洲議息會議影響。
他們並表示,國內結購匯相對均衡,沒有長期性的方向,現在的變量更多來自於國際市場,尤其是歐美日貨幣政策可能的分化,現在看美指已確認突破前期阻力位,如果歐日貨幣政策沒有大的變化,人民幣亦可能因此迎來一波調整。
周三,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大幅下調259點,報6.3745元,為5月2日以來最大降幅。上一交易日中間價6.3486元,上一交易日官方收盤價報6.3535元,上一交易日夜盤收盤報6.3765元。
市場人士指出,對人民幣匯率而言,後續美元動向仍是影響市場走勢的關鍵因素,同時中國經濟預期穩中向好、短期資金流入等有助人民幣匯率企穩,預計未來一段時間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將延續雙向波動格局。
中金所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趙慶明認為,此輪美元匯率走高是下跌中的反彈,“未來幾年美元指數仍將以下跌為主,當然,美元匯率反彈是否已經結束,本周行情很關鍵。”他說。
中金公司研報則表示,中期來看,美元仍將繼續走強,“此前美元走勢背離了利率平價關系,目前的上漲只是部分修複此前的背離,尚未看到美元已經被高估。隨著更多的美元空頭回補,美元未來幾個月可能還會繼續走強。”上述報告稱。
中信宏觀指出,短期“美強歐弱”的格局有望維持。特朗普的減稅政策一定程度上延緩居民消費的放緩,其財政刺激政策推出的時點可能加速經濟周期向中後期的演化。預計2018年下半年美國實際GDP增速略高於上半年0.2百分點,二季度為全年經濟增長的高點,發達經濟體增長的格局可能更多表現為“美強歐弱”。
盡管美元指數後續如何演繹尚存疑問,但機構對於人民幣匯率仍將雙向波動,不會大幅貶值的預期較為一致。
申萬宏源指出,鑒於年內通脹前景帶來的美聯儲加息預期已充分反映在此前匯率變化中,而2018年美聯儲貨幣政策進一步超預期緊縮的概率不大,預計美元指數亦不會大幅攀升,在此背景下不會實質性影響人民幣匯率,年內人民幣已經脫離中期貶值區間,預計人民幣匯率年內大概率窄幅波動,難以出現趨勢性的升值或貶值。
興業研究指出,本周美元兌人民幣或延續震蕩。一方面,意大利有望順利組閣,從而給予歐元一定的支撐。另一方面,MSCI宣布A股納入MSCI指數名單,這將在情緒上利多人民幣。此外,預計美中利差難以趨勢性擴大,因而對人民幣貶值壓力亦有限。
興業研究並表示,近期人民幣升值空間同樣有限。一方面,美元指數趨勢性下跌需要一個“導火索”;另一方面,從技術分析來看,下方60日均線處存在一定支撐,倘若突破,再向下可能回到4月下旬美元兌人民幣升值波段的起點,但整體仍維持區間震蕩。
事實上,在上周美元強勢反彈、美元指數單周升值1.2%之際,人民幣已經呈現明顯“抗跌”特性,境內外人民幣相對美元僅貶值0.25%和0.55%。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博士後謝峰表示,人民幣短期將以穩為主,對美元呈現雙向波動;中長期,隨著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人民幣會穩步升值。
隨著美元指數下跌,近日人民幣對美元出現反彈態勢。
8月22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6.8271,上調89點,已經歷“四連漲”。截至記者發稿,在岸、離岸人民幣雙雙小幅上漲。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報6.8444,較21日上漲0.09%;離岸人民幣報6.8415,較21日上漲0.19%。
盡管近期人民幣對美元走出一輪上漲態勢,但在多位大行交易員看來,考慮到目前外部環境並未發生較大變化,人民幣仍然可能在“7”的關鍵點位上下雙向波動,面臨貶值壓力。
“目前美元指數為95.58,美元指數回落的大背景下非美元貨幣上漲,從上周五美元指數接近97的點位,已經下跌1.7%;而人民幣從上周五的6.93到6.84,只上漲了1.3%,不及非美元貨幣反彈幅度,說明人民幣尚未企穩。”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趙慶明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
21日,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李波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人民幣匯率主要是由市場供求決定,不會把人民幣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摩擦等外部擾動。其次,在保持匯率彈性的同時,央行也堅持了底線思維,在必要的時候通過宏觀審慎政策對外匯供求進行逆周期調節,維護外匯市場平穩運行。
最後,李波稱,匯率最終是由經濟基本面決定的,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是好的,中國有信心也有能力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管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前一陣子人民幣匯率貶值較快,將貶值壓力和預期釋放掉了,因此在匯率預期上反映的未來進一步貶值空間並不大。
“六穩”助力改善預期
相比其他新興市場貨幣,人民幣年初至今的跌幅並不驚人,只是人民幣此輪貶值的開始時間晚於其他貨幣。
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年初至今(截至8月21日19:55),在新興市場貨幣中,土耳其里拉跌幅居首,跌幅高達37.78%,阿根廷比索排名第二,跌幅高達37.65%,巴西雷亞爾跌幅也高達16.56%。此後則依次為俄羅斯盧布(-14.45%)、南非蘭特(-14.14%)、印度盧比(-8.53%)、匈牙利福林(-7.73%)、智利比索(-7.59%)。
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環球資本市場外匯及貴金屬業務總監林燕指出,外匯市場參與者在判斷人民幣的公允價值時也會註意外部因素的發展變化,包括廣義美元的走勢、中美貿易摩擦的發展,以及國內周期因素對中美息差的影響。
政策上的預調微調對下半年實體經濟的作用也被市場敏銳察覺。7月3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六穩”成為中央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的最大亮點。
此後,貨幣政策結構轉向,7月新增貸款同比增75.5%,銀保監會三次召開會議疏通貨幣傳導機制,要求銀行加強對實體經濟貸款力度,小微企業終於可以“喘口氣”。
“7月中旬上半年宏觀數據發布之後,市場恐慌情緒較為嚴重,加之中美貿易摩擦的不確定性,股市下跌,使得市場恐慌情緒升溫。7月底‘六穩’提出後,近期監管部門正在采取措施,市場恐慌情緒得到緩解。”趙慶明說。
林燕認為,下半年政府將通過財政政策放松來提升國內需求,包括對企業減稅以及推出更多的基礎設施投資等,相信中國能夠實現增長目標。
管濤稱,在“六穩”的指導下,未來中國經濟企穩後,會改變人們對人民幣預期。他認為,前一陣子人民幣匯率貶值較快,將貶值壓力和預期釋放掉了,因此在匯率預期上反映的未來進一步貶值空間並不大。
讓市場吸納貶值預期與波動風險
8月初,當人民幣接近“7”的關鍵支撐點時,期間央行不斷出手進行調節。8月3日,央行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0調整為20%,並宣布將根據需要進行逆周期調節;隨後,8月16日,央行上海總部限制自貿區FTU賬戶人民幣外流,此舉被視作釋放信號加高防火墻。
業內分析人士表示,上述工具只是央行工具包中的一部分,目前來看,央行已退出常態幹預,讓市場自己吸納預期和短期風險,但如果有特別大的波動,央行也有足夠工具應對。
管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前一陣外匯掉期點值倒掛為負,說明境內美元流動性偏緊,美元利率超過人民幣利率,所以出現倒掛現象。可以通過商業銀行掉期投放美元流動性,把掉期點值推為正值,鼓勵遠期多結匯,近端銀行就會提前賣出外匯,增加外匯供給。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指出,目前中國金融市場上出現了一些令人不安的因素,這一定會對人民幣匯率產生下行壓力,而人民幣匯率下行壓力會強化貶值預期,接下來或許應該為出現新一輪的資本外流和人民幣貶值做好準備,雖然可能不會發生,但需防患於未然。對資本跨境流動管理不能放松,對外匯市場停止常態化幹預的政策也應該繼續堅持。
事實上,當前對於人民幣後續匯率走勢已經形成分化預期。例如,中信銀行金融市場部副總經理孫煒表示,當前市場對後續匯率走勢已產生分歧,一方面,擔憂匯率進一步貶值程度;另一方面,現行匯率價格水平是市場供求形成的交易結果。
林燕指出,隨著人民幣對美元的雙邊匯率以及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的指數(CFETS指數)交易達到這幾年的低點,人民幣的貶值壓力得到了合理釋放。市場對人民幣的預期開始分化。雖然短期內貶值壓力還存在,但相信市場參與者已變得更加成熟,並意識到周期性因素和外部因素的重要性。數據顯示,即便是在7月份人民幣明顯貶值的過程中,境外投資組合的流入還是比較穩定的。這些境外機構投資對人民幣資產的配置將有助於部分抵消資本流出。
需打破“7不可破”神話
“7”這一關鍵支撐點位,向來是外匯市場關註的焦點,更被稱為“關口”或“7不可破”預期。
近日,余永定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7與6.9沒什麽區別,央行應當做到沒有任何一個匯率目標要保,中國基本不可能出現匯率大幅度的貶值。
2015年8月,人民幣在“8·11”匯改後大幅下跌,央行曾出手在外匯市場凈投放約2000億美元,預守“7”的關鍵點位,導致外匯儲備大幅消耗。
與之相比,8月7日公布的最新外匯儲備規模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7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179億美元,較6月末上升58億美元。
余永定指出:“除非在極端情況下,央行沒有必要幹預外匯市場。即使人民幣匯率破7,我也不認為央行非要幹預外匯市場不可。”他認為,所謂不幹預是指不逆勢而動,即不要在人民幣因為基本面的某種組合而處於升值或貶值通道之時,反其道而行之。
“央行沒有也不會對匯率設置具體的價格底線。” 林燕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
林燕稱,到目前為止,觀察到的中間價和市場預期基本保持一致,中間價基本和一籃子貨幣的模型一致,反映了以市場為導向的原則。當前逆周期因子尚未重啟,市場的雙向波動幅度加大,應該說主要是被市場的供求所主導。
回憶這一輪人民幣貶值跌破6.8時的情境,孫煒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時還在市場的心理承受範圍內,即便是破位當日,匯率波動也是此起彼伏、漲跌互現,並未出現單邊持續上揚。
孫煒指出,本輪貶值期間我國參與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各方均一直保持了“探索性的定力”,市場化程度較上一輪貶值期間顯著提升,並未出現更多的行政性管制。盡管匯率波動明顯加大,但市場流動性平穩、匯率日間波動並未逼近波動上限,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的基礎未變和韌性增強。從匯率形成機制來看,央行基本已經退出常態化幹預。
中國銀行全球市場部總經理甄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經過過去幾年的市場培育,居民和企業主體更加理性認識匯率波動,不再輕易受誘導性輿論信息影響。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網站消息,2017年5月,為了適度對沖市場情緒的順周期波動,外匯市場自律機制核心成員基於市場化原則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由原來的“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調整為“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逆周期因子”。引入“逆周期因子”有效緩解了市場的順周期行為,穩定了市場預期。2018年1月,隨著我國跨境資本流動和外匯供求趨於平衡,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行基於自身對經濟基本面和市場情況的判斷,陸續將“逆周期因子”調整至中性。
當前,我國經濟穩中向好,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增長動力加快轉換,增長韌性較強,人民幣匯率有條件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近期受美元指數走強和貿易摩擦等因素影響,外匯市場出現了一些順周期行為。基於自身對市場情況的判斷,8月份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行陸續主動調整了“逆周期系數”,以適度對沖貶值方向的順周期情緒。截至發稿時,絕大多數中間價報價行已經對“逆周期系數”進行了調整,預計未來“逆周期因子”會對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