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bby被派到觀光景點擔任販售人員。某天,一位外國人跟她說:Could you ring it up for me? 她看對方拿著商品,直覺是想結帳,但為什麼要她打電話(ring up)?春節將至,若你是觀光景點或百貨商場銷售人員,以下這3句千萬要聽懂。 1. Could you ring it up for me? (錯誤)可以幫我打電話嗎? (正確)可以幫我結帳嗎? 解析:ring up是打電話,ring it up卻是結算之意。這個片語由來,是按下收銀機開關鍵時都會發出「叮/噹」聲,由此衍生出結帳之意。 例句:I don't know where I can pay for this. Could you ring it up for me? (我不知道上哪兒付錢,你可以幫我結帳嗎?)How much do I put down? (錯誤)我放下多少? (正確)頭期款多少? 解析:put down原意確實是放下、寫下,不過若上、下文涉及買寅、交易之意,down是指「立即付款」。所以這整句話,就是買家在問頭期款的金額。 例句:I'd like to buy this on the installment plan. How much do I put down? (我想要分期付款買下這個。頭期款該付多少?)Can you break this? (錯誤)你能打破這樣東西嗎? (正確)你找得開這張大鈔嗎? 解析:break在此仍是打破之意,不過,真實情境中,若顧客對著你手持大鈔,可不是要求你真的打破它,而是想請你找開,也幫他換成零錢。 例句:Sorry, I don't have anything smaller. Can you break this? (不好意思,我沒有零錢,你找得開這張大鈔嗎?)世界公民文化中心獨家授權 |
從事IT行業的男士早已成為「宅」、「毒」的代名詞,早前港女心目中港男職業排行榜中,banker高踞第四,IT「榮獲」尾二!本在銀行界出身的許家駿(Lawrence),為理想竟「降呢」做IT,他在一次幫客處理客戶管理系統期間,他發現香港美容行業預約系統相當落後,決定着手專攻該市場。最後他由「IT男」化身「暖男」,研發美容院app狂冧一班IT零蛋港女老闆使用! 畢業後Lawrence即加入渣打(2888)衍生工具部,負責計算窩輪及牛熊證發行價格,與前新聞主播「小飛俠」林燕玲做同事。做了幾年見部門前景一般,轉到工程公司做項目主任,上年見寫app風氣日盛,Lawrence決定自立門戶幫客寫app。 為了節省開支,Lawrence除了邀請渣打舊同事鄒卓君(Burton)過檔入股,更要求正攻讀博士的弟弟許家來(Roy)退學幫手! 三位IT男要面對一班不諳手機操作,又不肯認低威的「中女」、「剩女」顧客。但app推出一個月即有十間用戶肯付款,受到港女垂青,到底他們如何「氹掂」一眾美容院老闆娘? 我點sell:美容院時間表俾你慢慢揀 平時沉默寡言,喜歡對着一堆程式的Lawrence,一談起app就十分雀躍,「依家女士book美容院做facial,好多時都係打電話,最多都只係上網,市面上仲未有隻app可以做到預約,我覺得係一個商機!」Lawrence在一次跟客戶溝通後,發現不少小型美容院「預約系統」只有電話,但又不願花太多錢開設一個專屬app,所以着手研究市場,最終研發出「MARK Beauty」,「WhatsApp好間接,又要度時間,我哋就諗,如果可以將成間美容院嘅時間表開放,等客人可以直接揀,如果改嘅話美容院又唔使再mark時間,咁就會方便好多。Lawrence又指,以往美容院想聯絡舊客戶,多用電話方式,但常被客人拒接,「除咗預約時間之外,呢個app仲可以等商戶在手機派優惠券,好多人都好憎cold call,呢個形式宣傳客人接受程度就高得多,愈多客人加入,就可以令個app下載量上升。」 毒男力sell中女嗒糖 少接觸中年女性的Lawrence,卻深知她們很容易「受氹」,「其實好多女士都好鍾意用智能手機,但啲後生都唔肯教佢哋!以前做銀行一就一、二就二,依家就要賣晒口乖,佢啱就要讚吓。」他指「中女」沒有想像中那麼難相處,「每個月幾百蚊,派一次傳單都唔止啦,佢哋都好清楚,所以sell嗰時無想像中咁難。」Lawrence在銀行工作期間都需要見外國客「秒秒鐘幾廿萬上落」,現時「降呢」力sell主婦客,收入又比以前少,但他坦言值得,「依家工時長,搵得又少咗,但係你見做出嚟嘅嘢係有人用,幫到佢哋,個成功感比以前大好多!」他更指因工作關係,令自己接觸年輕女性的機會大增,「都試過俾阿姐問有無女朋友,使唔使介紹番個。」 專家盤問:點說服我老婆? 今次本刊找來Catalyst Builder聯合創辦人鄭思行(Alex)品評MARK Beauty,自言少做facial的Alex,已向他的老婆做足功課,對一眾女士預約美容院心態相當了解。 鄭:鄭思行M:MARK Beauty 鄭:現時全港有多少美容院是有用預約系統?M:我們就統計過,全港大約有八千間美容院、二千多個品牌,如果將只有一間店面的美容院都計算在內,整個使用率就只有六成,因為好多個體戶,她們是沒有時間去管理開票、預約,客人都是光顧完就走。她們甚至沒有記錄客人的生日日期,上一次去過的時間。 鄭:剛聽到六成有用預約系統的美容院中,有近一半都集中在單一公司,你又有什麼優勢?M:首先價錢方面,我訪問過很多個體戶,她們租一個系統一個月用了一千,派傳單又用了一千,設一個CRM(客戶關係管理)又用了一千,我們一個app幾百元就可以有這些功能。相對是比較便宜。很多美容院都會向我們反映舊有系統已有客人的部分資料,很難「過戶」到新的系統,我們會說服她們用手機app更能吸引年輕顧客,以及免費幫手轉移舊有資料。 鄭:有沒有美容院向你們反映,因為有別的行家都用這個app,害怕在收費、服務方面會直接比較?M:我們在這方面都慎重考慮過,所以我們設置了顧客第一次加入預約服務,都需要先掃描才知道有關收費,不能跟同行直接比較。但有部分美容院向我們反映過,有一些客人喜歡每一間都試一兩次,她們無論用任何手段都很難讓她們再光顧,所以她們不太介意有同行價錢讓客人知道。 鄭:你們三位老闆都是男士,害不害怕缺乏女性意見?M:我們都承認是一個缺口,所以我們都要聽更加多客人的意見,以及我們發現不同年齡的女士對科技的看法都很不同,好像年輕一些,她們傾向用電話按,一個電話都不想聽,但年紀大一些就會想跟人多溝通。而女性比男性其中一個不同之處,就是她們會更想將一些預約記下,所以這個過程都要多了解。 終極判決:要似平安鐘 我覺得business model是可以,預計到初初美容院都會有興趣試用,但很快就會質疑為何每一個月都要付款,之後生意是不是有確實增長。而UI及UX(使用者介面及體驗)都有待改善,你要設計到連一個老婆婆都明白怎樣用,好像一個平安鐘那樣。我剛安裝時都詢問我願不願意與個人行事曆整合,我都會質疑資料用來做什麼。我覺得現時你們可先鞏固現有的客戶,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才打算再擴充。整個概念都不錯,十分我會給七分。 撰文:梁延宇攝影:關永浩、鄭樹清攝錄:廖健昌、鄭樹清[email protected] |
業務新兵Mary力求表現,每天照三餐問候潛力客戶。一日,主管問起進度,她自信滿滿說:「我介紹下訂優惠,很多客戶叫我save it,月底應該會進帳。」如果你也是業務員,你聽懂了客戶的回話,其實得反面解讀才對嗎? 1.Save it. 【你聽成】保留產品╱折扣╱優惠條件 【真義是】省省吧! 解析:save it是常見口語,意思是要求對方停止目前在做的事,因為無論如何都是徒勞無功。當客戶明白叫你別再白費唇舌,那就是該自省是否說話稍不得體了。 例句:Save it! I don't think this product you're talking about meets my needs. (省省吧,別說了。我不覺得你們這項產品符合我的需求。)2.You're SO full of it. [你聽成]你還吃得真飽 [真義是]你真是吹牛大王! 解析:當一個人誇大其辭或言行太超過時,都可以用you're so full of it來指責對方。一旦客戶這麼不客氣了,也許是你介紹產品優點時過於浮誇,或者態度不佳冒犯對方。 例句:I know your job is to promote this new product,but you're so ful I of it. (我知道你的工作是促銷這個新產品,但你說得太天花亂墜了)Can't you just give it a rest? [你聽成]想休息一下嗎? [真義是]行行好,放過我吧! 解析:聽到rest別直譯為「休息」,因為在美式口語中rest、break有時表示「清靜」。若你常用電話或簡訊問候客戶,可能有一天會聽到對方脫口而出還他/她清靜。 例句:I need time to think about it. Can't you just give it a rest and don't call me again? (我需要一些時間考慮。你就不能暫停一下,別再打電話來嗎?) 撰文者湯名潔 |
理解發展中的相似性幫助我們把握市場的時機,而變革點幫助我們甄別真正的機會。
張矩,峰瑞資本董事、早期暨成長期項目負責人。張矩擁有超過 20 年的高科技領域行業經驗,對中美兩國的互聯網創業和企業 IT 環境有深刻理解。
文 | 張矩
我是一個做技術出身的投資人。從 1996 年到美國到 2009 年回國,我做的都是技術相關的工作。接下來,我誠實地和大家匯報一下最近兩年多的心得,我的很多觀點可能和主流投資界的觀點有些出入。
如何(不特別)關註獨角獸
在目前的創投環境里,投資人接觸最多的一個詞就是獨角獸。特別是 2015 年二級市場發生了比較大的動蕩之後,大家對消費者相關的投資失去了一定的胃口,大量投資人的註意力轉向了企業 IT 的範疇。
針對這個變化,不同的投資人說了很多不同的原因,首先是人力成本的增長,其次是整個結構化的改革所帶來的體系上的一系列變化,還有消費者層面人口紅利的消失,最終會導致整個宏觀經濟的發展重點會向實體經濟轉移。
隨著更多資本關註企業 IT 領域,大家談得更多的是萬億的市場和創造獨角獸。
我一直認為,在創業和投資中,獨角獸這個概念被濫用其實蠻奇怪的。獨角獸公司指的是在資本市場上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公司。這個名詞是被 Cowboy Venture 的著名投資人 Aileen Lee 推廣開的,在當時的資本市場上,估值超過 10 億的案子還比較少(小於千分之一)。當時,大家覺得能夠達到這樣的估值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然而,目前越來越多的公司在創業階段以較快的速度就達到了這個標準,拋開一些華麗的包裝和似是而非的理論,我個人認為背後很大的原因是中國、美國兩國的央行基本上在沒有停歇的情況下印了 10 年的錢。
所以,從創業者的角度來講,獨角獸這個詞,尤其是以資本市場 10 億估值的這個評判標準的獨角獸,可能不應該是大家特別關註的一件事。資本市場上有太多的因素造成估值的起伏,真正成功發展的路上不必要有這麽多的標簽和頭銜。
不談風口,只談機遇
好多人談到 2016 年是企業市場的元年,是 SaaS 行業的元年,其實從 2014 年到 2016 年,元年已經談了 3 年了,每一個適當的時間點都會有人說現在是企業 IT 市場的風口。在投資圈,風口這個詞是被雷軍炒起來的,它指的不只是熱點、大勢,後面還跟著半句話是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我個人認為,在企業領域中沒有能讓豬飛起來的風口。這背後有兩個比較本質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企業作為創業公司的客戶,和消費者作為創業公司的客戶,有一個非常不一樣的點。企業通常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客戶,在這里面很少有感性的東西。
因為企業本身的商業目的是追逐利潤,在這個前提下,它所有的采購行為的目的非常實際,就是你的產品和服務要對它有足夠的價值。第二個原因是,企業在購買上,通常使用者和購買決策在內部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可能你有很多能夠打動使用者的功能,卻對購買者沒有那麽大的吸引力。或者,對購買者你有非常好的包裝和定位,但落地時對使用者沒有那麽強的黏性來保證這件事能夠順暢地實施。
綜合考慮這兩個因素,幾乎不存在什麽豬都能飛起來的風口。我們看企業市場是試圖理解在當下大的技術變革和其他宏觀微觀因素的影響下,這個領域的機遇點在哪里。
倒逼是企業 IT 發展的最大動力
坦白講,在談趨勢和機遇的時候,我有時會感覺到大家對企業 IT 市場有一種美化的傾向,會把企業描述成一個在很多情況下對技術高度敏感、管理流程現代化的實體,追求技術提升效率,追求技術優化產品,為了追求長期目標而努力地去嘗試新鮮事物。這對大多數企業而言實際上是不成立或者不現實的,企業的 IT 演進,特別是采用新的 IT 技術上,絕大多數情況下,最大的動力是倒逼。
倒逼主要是兩個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合規與合作,無論是國家的政策指導,或者是說行業體系化規範,你為了能夠在這個行業里能夠合規運作,活著和上下遊有非常好的連接,你必須要做的事情。第二種就是競爭,當市場環境中有嘗鮮的人,並且取得了可衡量的競爭優勢,其他企業不得不去會去采用這種新的技術,把這個市場做回平衡狀態。所以大多數企業在這件事上實際上是一個相對比較被動而且滯後的。
螺旋上升的發展是指企業 IT 發展中的相似性和變革點的共存。信息技術從五十年代末正式進入商業市場開始,企業對IT 系統使用的邏輯以及對應的 IT 系統架構的邏輯,實際上沒有太多本質上的變化。但是每一個新的技術突破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都會帶來一批新的能夠抓住這個機遇的創新公司。在投資過程中,理解發展中的相似性幫助我們把握市場的時機,而變革點幫助我們甄別真正的機會。
螺旋上升的第一點是說企業 IT 系統邏輯架構具有很強的穩定性,本質上是因為企業在商業運行過程中,基本的組織架構、管理流程和商務邏輯沒有太大的變化。雖然在這個過程中,管理的思維,包括商業的運作人員的管理、銷售的管理等等,不停地有新思想加入進來。但是整體上大的邏輯還在這兒,而企業 IT 作為企業運行的支撐、潤滑和保障的工具,在框架上不會有非常大的,或者突然的變化。
第二點,企業 IT 系統周期性的變革點來源於技術的進步、組織流程的演進、商業模式的革新。信息技術的發展是信息系統架構不斷合理化與優化的過程,當量變積累到質變,通常會帶來信息處理性價比與效率的巨大提升,在應用中往往可以轉化為巨大的商業機會。
在整個企業 IT 發展中,有兩個變革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時間點:第一個變革是數據庫的產生,它在真正意義上改變了企業對於所有數據的組織、存儲和訪問的模式,極大地普及了企業對於數據處理的需求。第二個變革是 ERP 系統的產生和應用,它試圖把複雜企業內部各個環節通過數據層面上的高效打通整合起來,這對企業的商業運行產生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也是企業整體信息化的開端。
我認為,目前發生的幾個大的技術變化,正在驅動我們進入第 3 個企業 IT 的重大變革點。得益於摩爾定律的威力,從計算、存儲,網絡傳輸能力和成本來看,我們基本上進入了一個以數據為基礎的全面互聯時代,這是一個從人的感知上實現了按需、實時、常在的時代,這在以前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
從深層次的技術角度來看,大家耳熟能詳的技術發展也印證了變革的到來:雲計算的本質是高性價比線性延展的大規模資源整合;大數據技術使數據沈澱成為企業的基礎性資源;移動網絡代表了信息系統的實時化、場景化、常在化。
這些發展導致了無論從信息處理、信息存儲和信息使用,快速向合理化、最優化發展的過程。之前有許多技術原因制約整個企業信息化的形態,現在技術的發展可以在合理的成本下實現我們認為最應該發生的資源配置和所需要的處理流程,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這也是為什麽我認為現在是企業IT 服務創業的一個很好的時間點的技術原因。
商業模式的核心是價值對等交換
商業模式的核心是價值對等交換。這句話可能所有人都不會有異議,但在思考商業模式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把需求判斷和價值對等交換的思考混淆起來。從產品和市場的契合度來講,我們通常以用戶肯不肯付費作為最重要的指標來證明是不是滿足了剛需,但是僅僅從付費角度來思考往往是不夠的。
在商業模式的思考中,價值對等交換與用戶付費最大的區別在於兩點:一是互惠,互惠背後的邏輯是每次交易的發生都給創業企業帶來了資金收入之外的積累,無論是市場地位、產品技術,或者是具有明確積累價值的數據。沒有積累的產品銷售會快速導致市場同質化,迅速陷入紅海競爭狀態。
二是持久,持久背後的邏輯是不僅你的產品對用戶有持續的價值,你的公司對用戶同樣也不停產生價值。最直接的例子是很多工具產品,如果你把它當做 SaaS 的話,實際上很難形成價值對等交換。你可以快速發展用戶,甚至讓用戶為某些功能一次性付費,但是你很難保持用戶持久化的付費。
成功的企業 IT 公司背後都有一套非常嚴謹的商業邏輯。我和創業者交流時常常提到兩個例子,一個是 Salesforce,一個是 SAP。Salesforce 做的遠不止是大家經常誤以為的 CRM 系統,它做的最重要的事是把曾經只有大公司能夠使用和實施的銷售管理的最佳實踐的門檻降得很低,從而廣泛推廣。
它銷售的不僅僅是工具,它銷售的是銷售管理和銷售操作的能力,是整個實踐體系。SAP 來自於德國,它在 ERP 上做得非常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把最先進的生產制造企業內部如何實現資源管理的一整套完整的理論體系抽象成信息系統工具集合,來幫助需要的企業大幅度提升管理和運行能力。
現在大家會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是,到底是走定制化還是標準化的產品路線。往往最成功的軟件公司,無論它銷售給大的客戶還是銷售給中型客戶,它真正銷售的是背後支持產品設計的理念,當用戶接受了產品代表的先進管理思路和最佳實踐,是否定制,是定制還是配置就變成一個次要的問題。
有特色的中國企業 IT 市場
中國的企業 IT 市場非常有特色,和美國很不一樣。
第一個是由於宏觀經濟配置和政策導向,創業企業可以接觸到的真實市場容量可能遠比大家想象的要小,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在企業 IT 市場里,保守估計有一半或者一半以上的市場是被集團公司、大型國有企業占據,在這一塊市場,初創企業的機會較小。對於占據了一半以上企業 IT 開支的這部分市場,渠道商有非常大的掌控能力。這些渠道商有非常強的意願一方面整合初創企業的產品和技術,同時快速地消化並強力把控市場,這對初創企業不太友好。
第二個與中國企業的壽命有關。中小企業的壽命不到三年,中大型企業的壽命也只有四點幾年到七年,取決於怎麽統計。中小型企業的利潤率小於 0.8%,在這種情況下,除了付給 IT 人員工資,其他 IT 開支到底能有多少,這個數字雖然沒有官方統計,但是很容易推測。
移動化是最大的中國特色,智能手機的普及,特別是是 3G、4G 的普及。中國所有企業固網連結率不超過 20%,而根據最新數字,全中國 4G 使用者大概在 8-9 億之間,這就表明基本上所有企業的高管乃至中層人員等目前都通過移動網絡處於完全連通的狀態。
企業 IT 的聯通主體是通過移動網絡實現的,這是在其他國家很難有的情況。在美國,公司的網絡連通率,固網的網絡連到公司超過 85%。所以,中國的企業軟件市場和美國的企業軟件市場在形態上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而且發展路徑也不太一致。
我認為中國結構化調整和產業政策對於企業市場的影響是雙面的。一方面,結構化調整一定會釋放一些新的增量的 IT 需求,整體的工業 4.0 產業規劃對於企業IT 一定是很大的中長期利好。另一方面,中國制造業在轉型的過程中,IT 開支對於大部分企業來講是下降的,這對做軟件的公司,無論是產品和 SaaS,特別是做和制造業、零售業有關系的公司,短期內都會有一定的影響。
更為重要的是,產業政策上供應鏈安全(去 IOE)這件事對 IT 的影響本身就是雙刃劍。供應鏈安全的邏輯是說,只要保證 IT 設備是中國生產的這件事就很大程度上保證了信息系統的安全性,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假設。本質上來講,供應鏈安全的邏輯其實更偏向於保守,從而更偏向於大企業的發展。
企業 IT 的價值闡述
我們給企業銷售軟件,或者銷售 SaaS 的服務的時候有 3 個最常見的價值闡述:
第一個就是提高效率。不過提高人的效率在美國也只是一個非常模糊的體系,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說人力的成本是固定的成本,很難講買了一個軟件能夠立刻減少企業的人員編制;第二個是人本身作為一個生物體,他的註意力,以及他一天能夠完成的事情,並不會隨著效率提高而線性增長,因為效率高了強度就大了,並不是簡單的乘法關系。我們通常會建議,在設計產品或者推銷產品的時候,應該更側重於非人力的資源效率提升,特別是資本的效率提升。無論是現金,還是其他某種形式。資本效率提升,對企業來講有更大的吸引力。
第二點就是增加銷售,這應該說是非常有效的購買動力,但是在某些場景下也會碰壁,主要原因是 IT 技術導致銷售提升的場景其實是有限的,大多數增長銷售的原因是技術之外的。
最後一點是減少成本,從長期來看這是非常有力的說法。但是因為中國企業利潤率的問題,這里面有一個小小的爭議,就是你需要和客戶講你先花錢購買我的產品,使用我的服務才能夠幫你減少成本,這對不缺錢的企業而言是行得通的,但對現金流不充裕的企業往往不是那麽容易說通的。
峰瑞資本關註的領域
在企業 IT 領域,峰瑞資本關註 3 個 S:
第一個就是 SaaS。我們現在關註的 SaaS 更多的是和垂直行業相關的,比如說從中國現在發展的時間點來看,金融行業里面的機構化,規範化、規模化是非常必要的,這件事一定會發生,這個行業的結構一定會向發達國家的形式來發展,由此帶來的 IT 機會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第二個是 SDX,即軟件定義的一切。從長遠來看,信息服務的按需化、實時化是非常大的趨勢。按需化、實時化一定會要求企業 IT 系統成為非常敏捷的系統。現在談論最多的容器技術和微服務架構,本質上都是敏捷的 IT 架構的一部分,能夠非常靈活動態地做很多事情。軟件定義一切是敏捷和流動系統的基礎。
第三件事就是 Security,即信息安全。習大大不到 1 個半月的時間內兩次接見了國內最低調但也最前沿的信息安全公司,這是在釋放一個非常大的信號。這是政策層面的。無論是從對抗的角度來講,還是從國家內部信息安全保障來講,信息安全都是非常大的一件事。
此外,我們生活在一個基本上是信息裸露的時代,我們無一例外都可以在網上找到自己公開的和非公開的身份證信息和手機號碼。無論從電子商務來講還是實體商務來講,最終這會成為一個非常大的障礙。沒有安全感的環境會導致各種交易成本急劇上升,一定會有人利用信息安全這個機會把它變成一個規模化的商業機會。
最後,創業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難的事,企業 IT 的創業則是更難的事。有個統計,在美國 70-80% 的創業公司退出都是被收購了,收購的估值基本上在 3-5 億美金之間,在中國市場偏差也不會太大。能夠這樣退出的都是非常成功的創業。大多數創業者也許沒有必要做一個像 Salesforce 一樣的平臺型公司,因為這樣的機會一定不會太多,它更需要資源,甚至運氣。以平常心做價值明確的創業在企業 IT 領域也許更可行。
► TO SUM UP
總而言之,技術出身的張矩有許多和主流投資界不同的觀點。在他看來,獨角獸這個概念被濫用了,通往成功的路上不必要有那麽多標簽和頭銜。他並不認為企業 IT 領域有能讓豬飛起來的風口。他說,創投圈對企業 IT 市場有種美化的傾向,是合規與合作、競爭的倒逼在驅動企業 IT 市場的發展,初創企業的主觀能動性不是主要因素。讀完這篇,你能體會到張矩的冷靜和專業。
已經擁有諸多品牌的法國化妝品產業巨頭歐萊雅又出手了,其計劃出資12億美元現金收購IT Cosmetics,這是歐萊雅8年內最大並購項目,將增加300多種護膚及彩妝產品。IT Cosmetics是一家美國美容產品生產商,專門生產面向女性嚴重皮膚狀況的美容產品,該品牌以“技術創新”為出發點。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獲悉,歐萊雅如今越來越重視具有科技創新價值的產品線以及年輕化市場的開發,融合高科技的多層次產品線開發是其未來重點發展方向。
創新性研發
歐萊雅通過自創與收購,擁有諸多品牌,目前其麾下品牌包括蘭蔻(Lancome)、卡尼爾(Garnier)、科顏氏(Kiehl's)、碧歐泉(Biotherm)、美寶蓮(Maybelline)、植村秀(ShuUemura)、理膚泉(LA ROCHE-POSAY)等。通過資本並購來獲得新品牌也是歐萊雅的一貫手法。
據悉,這次被歐萊雅“相中”的IT Cosmetics是在Ulta獨家開售的護膚品牌,該品牌以“技術創新(Innovative Technology)”為出發點,由當今技術領先的整形外科醫生開發,其將臨床經驗、技術創新帶入彩妝品,將抗老技術、高性能及對肌膚溫和的成分代入護膚品。
歐萊雅完成收購IT Cosmetics後將增加超過300種美容產品。歐萊雅方面稱,截至今年6月的12個月,IT Cosmetics凈銷售額1.82億美元,較上一年同期增長56%,收購完成後,IT Cosmetics將保留其在新澤西州的總部和現有領導團隊。但該項交易完成還需獲得監管批準。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歐萊雅集團非常重視具有創新科技含量的產品線開發。而此次的收購目標IT Cosmetics也是以技術創新(InnovativeTechnology)”為出發點,非常符合歐萊雅這幾年的重點開發基調。
歐萊雅集團研發與創新中心對外傳播總監PATRICIA PINEAU告訴記者,歐萊雅這幾年正在加大科研投入,其有約三分之一的預算用於前瞻性科研項目,比如3D打印人造皮膚。“在無法進行動物測試的領域,人造皮膚對於新品研發至關重要,這項技術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目前通過肌膚圖譜和成分配方等,使用生物物料可以3D打印出‘人造’皮膚,未來還將通過最新科技,在‘人造’皮膚中加入毛發和血管等,進一步完善該項技術。”
近期在法國舉行的VIVA TECHNOLOGY STARTUP CONNECT科技展上,記者就看到歐萊雅展示區正在演示UV Patch紫外線感應貼,通過下載相關App掃碼即可知道紫外線是否超標,此外還有虛擬化妝技術和虛擬發型技術等。
搶奪年輕化客源
有業界人士認為,歐萊雅以前給人的感覺是高品質但不夠太年輕化,一些低齡消費者可能更願意購買更便宜但具有個性化的產品。
“我們的目標是贏得下一個10億新消費者,這里當然也包括年輕消費者。”歐萊雅內部人士透露。
其實歐萊雅集團如此重視創新科技的研發,包括收購上述具有“技術創新(Innovative Technology)”的品牌,其中有個重要原因是希望吸引更多年輕消費者。
在歐萊雅集團的法國總部,記者看到了歐萊雅專門創建的BEAUTY LAB研發中心。在這個研發中心,通過感應和3D技術,可以向供應商展示商品甚至是虛擬貨架陳列,而其中有一項歐萊雅非常推崇的產品線叫做“Z”世代——即重點研究“96後”人群特點。歐萊雅經過海量樣本研究後發現,這些“Z”世代年輕人不願意被強迫營銷,而是喜歡自己探究商品的優點,一旦他們認可則會主動傳播相關商品信息,但如果是他們不認可的產品則完全無法接受。歐萊雅認為要牢牢抓住這些“96後”未來的潛力客戶。
事實上,這幾年日韓系化妝品在市場上大量占據年輕化客戶,韓國化妝品尤其“兇猛”。通過韓劇播出,吸引大量粉絲,購買劇中人物同款的BB霜等,比如宋慧喬代言的蘭芝BB霜,在韓劇《太陽的後裔》播出後一度賣斷貨。另外,由於出境遊的升溫以及海外代購的風行,也使得一系列的低價、實用和設計新奇的韓國品牌彩妝、洗護用品等被更多的中國遊客和年輕消費者所接受。此後,悅詩風吟(Innisfree)等韓國主打年輕消費的化妝品品牌在中國市場大量鋪設實體店,進一步占據了年輕消費人群。
相比之下,歐萊雅這類歐美品牌在年輕化市場中的發力似乎還不夠大。不過如今歐萊雅也開始意識到“Z”世代“96後”對未來市場的重要性了。
聯想控股發布上半年業績稱,報告期內,聯想控股及其附屬公司收入為人民幣1349.84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5%;聯想控股權益持有人應占凈利潤為人民幣25.84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36%;每股基本收益為人民幣1.10元,較去年同期下降45%。
關於收入下降,聯想控股表示主要受IT板塊收入下降影響。報告期內,聯想控股IT板塊的收入同比下降7.3%至人民幣1252.34億元。而關於歸屬於公司權益持有人凈利潤顯著下降,聯想控股表示主要原因包括:1.聯想控股持有可供出租的高端綜合物業融科資訊中心B座於2015年完工交付後轉入投資性房地產,因此去年同期歸屬於聯想控股權益持有人凈利潤金額約為人民幣11.08億元,而今年上半年無此項利潤。2.今年上半年資本市場環境較去年同期發生較大變化,聯想控股財務投資板塊歸屬於權益持有人凈利潤從去年同期的人民幣21.29億元下降至人民幣6.89億元。
聯想控股包括金融服務、現代服務、現代農業和食品以及化工與能源材料在內的戰略投資板塊業務持續成長,並投資金融服務以及農業領域的海外優質資產。
在現有戰略投資組合中,金融板塊持續健康發展,正奇金融及君創租賃業務發展保持強勁勢頭,拉卡拉利潤貢獻持續增長。現代服務板塊在聚焦的行業中繼續深耕,拜博口腔業務擴展順利,聯想控股亦在社會資本辦醫領域進一步拓展。神州租車帶來強健盈利貢獻的同時,持續鞏固其在中國租車市場的領先地位。現代農業和食品板塊中,佳沃鑫榮懋水果業務的盈利能力與協同效應已開始體現,豐聯集團成功實現扭虧為盈。同時,化工與能源材料的收入及凈利同比錄得大幅增加。
而在新增投資中,投資英國領先的養老保險公司Pension Insurance Corporation Group,開始布局海外優質金融資產;收購澳大利亞領先的水產供應鏈企業KB Seafoods,通過重點拓展中國海鮮市場,公司將推動其成為中國海鮮產業的領導者。
此外,聯想控股總裁朱立南先生表示,“未來,在戰略投資的價值提升層面,我們將加大對符合中國新常態發展趨勢下的業務的管控與服務支持,幫助旗下企業把握時代機 遇,迅速成為行業的卓越企業,實現價值躍升和高額的回報;將幫助旗下受到外部環境影響較大的被投企業進一步挖掘潛力,部分業務考慮通過優化的方式進行調整;及時優化和調整我們的債務結構,有效降低資金成本,進而提升盈利能力。同時,我們的財務投資在繼續布局新興和創新行業外,也將密切關註資本市場的情況,把握窗口機遇推進被投標的上市或者實現退出。”
“如果我有任何咖啡生意背景,或者任何從商經歷,我想我決不會開始這事業。”
幾年前,咖啡連鎖店還處在“快消時代”,人們熱衷於排隊購買一杯幾分鐘就能做好的咖啡,盡管這杯咖啡的味道平淡無奇。
時過境遷,當人們對咖啡的訴求不再僅限於“提神”,一場革新勢在必行。談起“革新”,就不得不提到“藍瓶咖啡”和他的創始人——詹姆斯·弗里曼。
弗里曼曾是一名單簧管演奏家,因此,他將沖泡咖啡比作一門藝術,它包含練習、精確度以及親手制作所帶來的純粹樂趣。他和他的團隊堅持每天杯測,以保持對風味的敏感,並根據不斷變化的反饋決定采購品種和烘焙程度。
2005年,詹姆斯·弗里曼的第一家“藍瓶咖啡”在舊金山開業。他對咖啡品質的嚴苛追求,換來了越來越多的人對精品咖啡的喜愛。
2015年,藍瓶咖啡完成了7000萬美元的融資(前兩輪融資中,“藍瓶”共籌得 4600萬美元),這家有點“非主流”的咖啡館究竟如何獲得諸如Google Ventures、Twitter、Instagram、Flickr的聯合創始人IT界大咖的青睞?
以下內容節選自《藍瓶咖啡的匠藝》:
從能記事時起,我便對咖啡產生了自己的想法。對咖啡的興趣如種子般在我四五歲時種下,那時我父母讓我用開罐器打開他們的MJB綠罐咖啡。我像個成年人那樣,用工具(危險的!)撬開咖啡罐子,當開罐器切入金屬罐頂部,香氣嘶嘶地從真空密封罐里沖出來,那噴薄而出的香味,簡直妙不可言。我懇求父母讓我嘗一口,但遭到了拒絕。
我父母賦予咖啡的意義可謂經過深思熟慮,拒絕質疑,具有極強的誤導性。我們住在洪堡縣的菲爾德布魯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的一個小鎮上。我父親為加州公平委員會(平稅局)工作,我母親是一位家庭主婦。他們有一個康寧牌插電式咖啡滴濾壺,壺上帶著經典的淺藍色矢車菊圖案。他們頭天晚上把咖啡粉放進壺里,用我父親在五金店里買的帶燈計時器調好時間。於是,次日全家人都能被咕嘟聲喚醒。隨著我年歲漸長,我意識到這是咖啡過度萃取時發出的聲響。我父母會在這樣的咖啡里添加特濃牛奶(註:此牛奶除乳脂外還富含乳固體,適合於制作拿鐵和卡布奇諾咖啡)。
我再三懇求他們讓我試試咖啡的味道,在這場持久戰的最後,他們終於同意讓我抿一小口。毋庸置疑,我在這一小口後懊悔不已。對比它聞起來的迷人香氣,它的難喝程度不能置信。密封罐里跑出來的香氣原來已是它最好的時光。這種廉價的、烘焙不當的、研磨後裝罐儲存的咖啡粉絕不會好喝。
這一體驗經久難忘,遠比認為咖啡好喝的想法根深蒂固。聞起來芳香、入口難以下咽的強烈反差,多年間縈繞著我。然而“喝咖啡應該不止這樣的體驗吧”的想法,卻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
這困惑持續存在著,直到我去聖塔庫魯茲探望婚後的姐姐時,情況才有所改善。我的姐夫在意大利出生,因此(一改我父母沖泡咖啡的方式),他們以“咖啡先生”牌美式電動滴濾壺沖煮美達哥里亞•多羅牌的意式濃縮咖啡粉,關於這點,我母親當然不能接受。
他們一壺接一壺地喝咖啡,他們比我父母更年輕、更酷。他們談論索爾仁尼琴、J.D.塞林格和傑瑞•布朗,而非路況、銷售稅和語法錯誤。他們在咖啡里放同等分量的奶,還加糖,這讓咖啡不再是咖啡本身—在他們家,咖啡是一種社交方式。那時我常在接近午夜的時候喝著這樣的咖啡,參與令人愉悅的文化交流。一杯咖啡落肚,我自覺已是談論今日大事的成年人。但是,和姐姐一起喝咖啡並沒有讓我變酷。在之後的成長過程中,我相反地,越來越全情投入地演奏單簧管。
我是有多投入忘我呢?在九年級時,我為了騰出更多練習時間,竟然放棄玩桌上遊戲《龍與地下城》。一天在學校里,一隊頑童把我推向儲物櫃並叫我“長笛男”,而我差點脫口而出“呃,其實……”來還擊他們。說錯我演奏的樂器,對我來說,才是真正的冒犯。
為了能跟隨著名音樂家羅薩里奧•馬澤奧學習單簧管演奏,我報讀了加州大學聖塔庫魯茲分校。音樂家住在卡梅爾小鎮,開車去要一小時。我的大學念得很艱苦,每日到卡梅爾跟隨羅薩里奧練習4到5小時單簧管,要上的哲學學位課程排得滿滿當當,還必須完成大量的閱讀與寫作功課。我開始喝很多咖啡—很多糟糕的咖啡。
有一次在完成一篇學科論文時,我平均每寫一頁便要喝一杯咖啡。咖啡帶來的不是愉悅,而僅僅是藥理作用。這情況在我開始以音樂家身份工作的時候惡化。如果你將在晚上8點鐘的劇院進行一場為時4小時的演奏,你需要咖啡。
那時的聖塔庫魯茲也有一些小店提供滴濾咖啡。我在家用的是一個塑料錐形濾杯。我當時收入微薄,但每過一段時間便要去拜訪一家銷售Chemex咖啡壺、法壓壺與不同產區咖啡豆的商店。他們店的商品充滿異國情調,在別處很難買到。當我從一場演出里獲得一點點閑錢的時候,我會來這家店試幾樣東西。這是我第一次有機會買到特定產區的咖啡豆。嗯,來自肯尼亞的咖啡,這真有意思。
大學畢業後,我到紐約跟隨另一位單簧管名師卡爾門•歐帕曼學習,並以專業單簧管演奏家的身份工作了8年,包括為舊金山音樂學院研究生院、公路愛樂樂團(150人左右的樂團,成員全部住在舊金山及其附近,並在臨近地區演奏交響樂作品,演出城市遍布北加州,包括蒙特利、納帕和莫德斯托)工作。由於每部交響樂的上演季節只有5到6周,我們得通過在不同的管弦樂團工作來幫補生活。
與此同時,我對咖啡的興趣日益增長。我開始嘗試自己在家烘焙咖啡豆,所用的第一套工具是烤箱和帶孔烤盤。我偶爾需要飛往加州以外的城市演出。當時,如果想在鳳凰城喝到好喝的咖啡,你得自力更生(現在應該也還是這樣)。我會帶上咖啡豆與Zassenhaus手磨,有時我還會在飛機上請空乘給我熱水來做一壺法壓咖啡。
我覺得關於咖啡的一切對我來說都不是問題,我的音樂家生涯才是問題。作為一名單簧管演奏者,我總在接受我不想要的工作,而非通過試演贏得我想要的工作。我能夠找到足夠的工作謀生,但這些並非我喜愛的工作。這感覺就像我需要不停地開著破舊的二手車跑3萬英里一樣。
在1999年初我終於心中雪亮。自由職業者的工作表是如此令人唏噓,以至於我不得不在6個月期間在3個不同的樂團里演奏了3次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可能你會知道這首曲子。它借屍還魂,遍布約翰•威廉姆斯大筆一揮而為《星球大戰》創作的每一部電影音樂,遍布1970~1990年的每一部浮誇淺薄令人生厭的動作片,還有弗里吉亞第四上調遍布在20世紀早期的英國古典作品中(《說的就是你》,戈登•雅各;《還有你》,愛德華•埃爾加)。《行星》組曲,加上卡爾•奧爾夫的《布蘭詩歌》,成為我年複一年的音樂人生涯中越來越大的困擾。一年間在3個管弦樂團里演奏《行星》組曲,這次在莫德斯托交響樂團擔任第二單簧管手,讓我意識到,如果我再演奏這麽一次,我可能會躁狂到以單簧管傷人。我需要別的出路,而咖啡是我唯一想到的。
但這里還有個小插曲。在網站熱潮的尾期,一些朋友叫我去Mongo Music(一個和Pandora個人網絡電臺服務類似的網站,基本概念是“告訴我們你喜歡什麽歌和藝術家,即可享受我們播放給你的音樂”)工作。請想象一面巨大的墻,上面有引人註目的撥號盤和閃燈,在墻後有一群松鼠,它們在跑步機上瘋狂地奔跑著,從而使墻上的燈始終亮著。我們就是那些松鼠,戴著耳機的松鼠。每隔30秒, 一首音樂響起,然後我們做一個非常快的、粗略的音樂分析。
我從無朝九晚五的上班經歷。作為一個音樂家,我成日練習,並在大多數的周末夜晚演出。現在我有一份薪水,每兩周有發薪日,而且還不用開車去莫德斯托。這正是我需要的,但這種情況只持續了7個月。此後,穿著卡其色七分褲與Polo T恤的人開始出現。他們是微軟的工作人員,我們被船運到西雅圖,在那里,Mongo變成了MSN音樂。很快他們就找到把“松鼠們”的工作自動化的辦法,我便在“9•11事件”後被遣散了。
失業開啟我的咖啡事業。但那時我還不想銷售咖啡飲料—這是後面的事情。我想烘焙和銷售咖啡豆。我在家烘焙咖啡豆,試驗不同的豆子和烘焙度,這時我意識到,我需要一個用於烘焙咖啡的商用空間。
我在奧克蘭特梅斯卡爾區電報大道上看到一個“出租”的告示牌,便按照上面的號碼打電話過去。女房東有一個大空間,但對於我來說太貴。然而她被我的計劃吸引,說她還有個面積為186平方英尺、坐落在當娜湯瑪斯餐廳庭院里的盆栽棚可以租給我,租金是每月600美元。我不知道可以砍價,就答應了。盡管阮囊羞澀,我依然開始打造我的工作室。我到愛達荷買了一部紅色的迪特里希牌小型生咖啡豆烘焙機。 我還記得自己打開箱子,看見烘豆機,帶著一點小驚訝想,這馬上要成為我的職業了。我把它放在棚子的一端,還按衛生部要求裝了標準的三盆水槽。
這所有的早期體驗都深刻地印在我腦海中。烘焙咖啡時,我每隔1分鐘甚至20秒便取一次豆樣研磨。這是個奇妙無比的自學探索過程。我在尋求我認為好的風味。我想要的風味已成竹在胸,我要將它變成現實。
我起得很早,因為要在下午5點餐館營業前結束烘焙。烘豆時棚里很熱,得開著門,我通常還開著立體聲小收音機聽歌劇。烘豆機一設置好,我便開始續寫烘焙記錄,拼配我第一次參與農人市集時(2002年8月中)銷售的咖啡豆。其後,生意開始有了起色,我在周六日餐館休息時全天烘豆。烘豆機一次只能烘7磅(3千克)咖啡豆,有一次我一口氣烘了53爐,平均每17分鐘一爐。這一紀錄是我在搬到埃默里維爾的烘焙廠前創造的,至今仍在公司保持,未被打破。
那時我從皇家咖啡預訂生豆(至今仍是藍瓶咖啡某些產品的生豆供應商)。我開車到埃默里維爾倉庫,把2到3麻袋咖啡生豆搬上我的標致旅行車。這過程神秘而富有樂趣。我會想,“那是從也門來的?意想不到!那是從埃塞俄比亞來的?奇妙啊!”我打開麻袋,想象這種咖啡的風味。我現在越回想越覺得自己當時有點兒瘋狂,冒出來自稱咖啡烘豆師,因為我說:把小棚歸置好,設立進度檢查機制以便得以規範核查。就像我建成這個合法、可行的商業實體,大半出於運氣和頑固的性格。
我要付租金,我得開始銷售咖啡。我與第一任妻子的兒子達西爾剛剛出世。為了實現我在舊金山渡輪廣場的周六農夫市集設攤的目標,我得先參與奧克蘭舊城區的周五農夫市集。
作為推廣,我到渡輪廣場市集給我最喜歡的攤主送咖啡:做巧克力的邁克•來奇武帝,伯克利的頂尖面包、蜜塔蛋糕師。那時的周六市集只是今天的一個雛型,邁克•來奇武帝和蜜塔也還沒有今天的固定店面呢。
一天,我正在安靜的奧克蘭市集上讀《巴黎到月球》(亞當•高普尼克著),蜜塔蛋糕里凱特琳的一位搭檔給我打電話,她們有一輛做意式濃縮咖啡的小車,想采用我的咖啡豆。
太好了!我跟自己說,這樣我每周就能多賣4磅(1.8千克)豆子。當我開始給蜜塔蛋糕提供咖啡飲品時,她們深深認識到(可能是因為我強調多次),咖啡做得好喝並不容易。最後她們把咖啡車賣給我了(後來我發現她們決定采用我的咖啡是因為咖啡包裝做得好看)。我第一次晃到蜜塔廚房做咖啡車運營技術培訓時就認識了凱特琳,我覺得她非常特別(我們各自有伴侶,直到一年後才開始對對方有感覺)。她敏捷、務實、乖巧、嚴格。
在市集上她穿著古董裙賣蛋糕,時時用Sidekick(一部早期智能手機)給父母發信息。我給她起了個綽號叫“複古的未來烘焙師”。我沒想到女性可以同時具備質樸自然、充滿進取心、投入奉獻與年輕這幾種特質,但是她和蜜塔的烘焙師全都這樣。
對於工作的全情投入,終究給伴侶關系帶來了不可避免的影響。我和凱特琳各自回歸單身後,更經常在一起交流。在幫凱特琳和她的同僚在伯克利農夫市集上做了好幾周咖啡後,我買下他們的意式濃縮咖啡車開始每周兩次在市集上營運。人們慢慢開始註意到我的咖啡了。
那時罕有短時間完美萃取的意式濃縮咖啡,或是又熱又有豐富泡沫的牛奶,我還在使用不同萃取技術、不同咖啡豆、不同拼配、不同烘焙度調整意式濃縮咖啡風味的階段。我還用個搖搖晃晃的木質滴濾咖啡設備來做手沖咖啡:實驗室一般,一次制作一杯咖啡。人們覺得這很瘋狂,他們還不習慣等待。時至今日人們更註重咖啡沖煮方面的細節,更多人認同好咖啡並非來自保溫壺里—但那時不一樣。有人感興趣,有人覺得荒謬,至今依然如此。
2003年底,輪渡大樓完成整修後,市集搬到了比鄰廣場。我很快獲知市集打算開設固定咖啡車,我要競標就得通過咖啡盲品測試。但我事前不知另一個咖啡烘焙師也受邀參與競爭,而且還有充分準備的演說和堆疊在手推車里的、毫無瑕疵的手提袋。一輛手推車!我怎麽沒早想到?工作人員把我們的咖啡拿到另一個房間給裁判組。一周後,我發現我中選了。我的攤位在一個死角區域,緊鄰烤雞車。我招了個助手,在市集開始前一小時到場幫忙,否則到時將只有我、我的標致旅行車和手推車相依為命。
我還記得12月的幾個周六下著毛毛雨,清靜極了。到了1月,天氣轉好,舊金山冬季優食展前的一個周六,來了很多廚師和食家。我擡起頭發現面前有15人在排隊,而自從那時起情況基本上就是這樣了。
人們會長時間等待一杯咖啡。他們一定是發現它的與眾不同,看這一兩個人用那麽久才做出一杯飲品,這是多麽艱巨而引人入勝的事情。最終他們愛上了這產品。但這令我費解,也許這是因為我生活的背景便是以上一切。我時時精疲力竭。不賣咖啡時,我便在烘豆。與此同時,我正在處理離婚事宜,又要照顧我的小孩。在激烈的痛苦里,我展開了我的新生活。
農夫市集的社群與我以前經歷的完全不同。來自古典音樂界的朋友,風格冷靜、正式。食品界很熱情,而且每個人都很好奇我在做什麽。我想讓古典音樂界的朋友知道這些陌生的、愛宣揚自我的人(他們花很多時間對外交流還會無理由擁抱你)。另外,這是一個如此感性的世界,部分原因是你在讓人飽腹。我生活里的這種轉變令人屏息。我在做重體力勞動,圍繞著我的人為他們和我所做的事情感到興奮。
我喜歡咖啡里確鑿的一切。單簧管帶給我練習、練習、練習,彩排、彩排、彩排。演奏時,你鍛煉著自己無法看到的肌肉,從而使空氣發生振動。咖啡是確鑿的。我實際上在改變我顧客大腦的化學反應。做一杯意式濃縮咖啡的演出時長90秒,一場結束後緊接著下一場,我在掌聲或是噓聲里前進。
歷經好幾次徒勞,我終於說服了凱特琳,不僅僅是“閑逛”,我還需要約她陪我視察一個新的批發商客戶的咖啡服務。這客戶現在是米其林一星餐廳和舊金山的佳話,那時他的餐廳還只是在舊金山外列治文區的一個相對陌生的地點,名為阿姿颯。老板,也是大廚,穆拉德•拉婁,正在努力打破摩洛哥餐廳的阿拉伯學院派風格,強調嚴格的采購與現代烹飪技術。那是2004年9月,雖然一位年輕可愛的西點烘焙師與一個困窘的老家夥在一起會被竊竊私語,但凱特琳和我從此在一起了。
輪渡碼頭農夫市集的生意開始起飛,我想開一家咖啡館,但資金不足。然而,有個在海耶斯谷舊金山市政中心旁邊有幢大廈的朋友說,我可以在他物業車庫開個咖啡亭。我在2005年1月拿到許可,第一間藍瓶咖啡亭從那時起營運至今。
我未預計到這間咖啡亭會如此受歡迎。咖啡亭位於一條充滿尿騷味的死胡同里,我用信用卡與一點可憐的存款支撐開頭運作。我需要更多資金、更多經驗,開業前至少得先在咖啡館里工作過一回吧?
幾個月後,藍瓶咖啡亭開始得到不少關註,並不僅僅因為店址偏僻,還因為我們的做事方式不同於當時舊金山的任何一家咖啡館。沒有不同杯量或調味料,飲品單只有6款可選,但是,我有加州第一臺裝有比例積分微分溫度控制器的意大利咖啡機,快速萃取出每一份滋味豐富的濃縮咖啡;下單後才開始制作;每一杯含奶飲品都有拉花;對於咖啡新鮮程度的嚴格管理;決無咖啡保溫壺;所有滴濾咖啡在下單後才進行研磨,並使用自家設計的滴濾裝置萃取。現今遍布國內各地的平常服務(騷胡同不算),在當年,是極不尋常的。
通過這種不尋常的方式,我們成功了。咖啡亭開業3年後,我們在舊金山鑄幣廣場開了第一家藍瓶咖啡館。一年內我們在輪渡大廈和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開設了分店,分別在奧克蘭和布魯克林開設了烘焙廠與咖啡館—一年內我們有了2家烘焙廠與4家咖啡館。此後,我們在曼哈頓的洛克菲勒中心、切爾西、翠貝卡開設了咖啡館,在高線公園開設了一個咖啡亭。
如果我有任何咖啡生意背景,或者任何從商經歷,我想我決不會開始這事業。我可能會說:“這太難了。這不現實。你怎麽可以以這樣慢的速度盈利呢?”事實上,沒有先入為主的概念意味著我可以更自由地飛躍,並做成一件更加個性化的、更有意義的事情。
無知是福。就像母語並非英語的人也可以用談吐迷人那樣,縱使技術不正確又如何。比如,你賣咖啡的時候貌似應該有不同杯量,如小中大杯,或者高、特高、極其高杯等等,對不?但我沒有杯量。我也拒絕大量萃取咖啡然後放在保溫瓶里。咖啡風味在萃取後幾分鐘內便開始陳化。如果人們面對的僅僅是一個開關,他們便沒有目睹咖啡制作過程的體驗。我決定在藍瓶咖啡館、在你面前研磨咖啡豆,放入濾杯,緩慢註水。我們將親手制作屬於你的咖啡。
本文內容摘自《藍瓶咖啡的匠藝》一書。
同樣是80後,當大部分人還在為還房貸發愁的時候,有些人已經通過自主創業,闖出了一片天地。
繼10月13日發布《2016碧桂園森林城市•胡潤百富榜》之後,胡潤研究院今日發布胡潤百富榜子榜之一《2016胡潤80後富豪榜》,這是胡潤研究院首次正式發布此榜單,內容包括《80後白手起家富豪榜》和《80後財富繼承富豪榜》兩個部分,榜單財富計算的截止日期為2016年8月15日。
其中《80後白手起家富豪榜》顯示,21位80後成功創業者上榜,比去年多5位。總財富1595億,平均財富76億。其中,漢鼎宇佑36歲的王麒誠和35歲的吳艷夫婦以245億成為最富有的80後白手起家富豪。其次是大疆36歲的汪滔,財富240億元;再次是滴滴33歲的程維和好未來36歲的張邦鑫,分別財富130億元。
從年齡上看,入幫企業家平均年齡34歲,其中,匯量科技30歲的段威成為最年輕的80後白手起家富豪,其次是世紀華通31歲的邵恒和餓了麽31歲的張旭豪。目前尚沒有“90後”。
從行業上看,基本都從事IT行業。廣東省社科院企業管理與決策科學研究所所長林平凡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不同的產業有不同的特點,無論是金融還是地產等領域,都需要有很雄厚的資本。傳統的產業比如空調,已經是十分成熟的產業,要進去就要拼規模,門檻比較高,不能通過輕資產的模式來實現快速增值。而互聯網產業恰恰最適合輕資產的模式,只要有網絡有辦公室就可以做。
他說,互聯網產業可以“輕資本、輕資產”,關鍵在於是否有很好的構想以及是否有一批人來實現構想。因此互聯網產業也是年輕人最容易“逆襲”傳統產業富豪的一個領域。
這樣的行業特點也決定了這些白手起家富豪的地理分布,由於目前我國的互聯網創業主要集中在北京、深圳、杭州和上海,因此80後白手起家富豪也主要集中在這四個城市。
這其中,其中北京80後白手起家富豪最多,有7人。包括滴滴的程維和好未來的張邦鑫,九鼎的吳強,英雄互娛的應書嶺等人。
曾在一家IT企業做程序員、去年跳槽出來創業的王先生和他的團隊一起打造一個互聯網旅遊的項目。“北京的創業以互聯網最多,既有互聯網出身,也有從傳統行業出來但有互聯網思維的人。”
另一方面,由於北京的各種資源最為豐富,因此即便不是在北京創業的企業,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也有很多企業會把業務拓展到北京。
在北京之後,是深圳和上海各有4人,其中深圳有位居第二、無人機制造商深圳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汪滔,光啟科學的劉若鵬等人。上海則有遊族網絡的林奇、朱偉松,餓了麽的張旭豪以及籃球明星姚明。
杭州共有3人入圍,漢鼎宇佑的王麒誠和吳艷夫婦以245億成為最富有的80後白手起家富豪。聯絡互動的何誌濤位居第5,微貸網的姚宏位居第12。如果加上來自紹興、世紀華通的邵恒,那麽大杭州區域也有4人。
值得註意的是,來自上海、深圳的不少“80後”白手起家富豪也是浙江人,比如大疆創新的汪滔就是杭州人,遊族網絡的林奇是浙江溫州人。浙江年輕一代的創富能力可見一斑。
在這四大城市之外,廣州、廈門和紹興各有1人。其中,一線城市廣州唯一的一名入圍富豪是來自匯量科技的段威,位居第18位,該公司是是亞洲最大的移動廣告平臺,旗下業務包括覆蓋全球的移動廣告網絡及海外發行遊戲平臺。
廈門入圍的80後白手起家富豪是來自美圖秀秀的吳欣鴻,位居第11位。值得一提的是,廈門也逐漸成為創業項目的搖籃。包括美圖秀秀、美亞柏科、咪咕動漫、4399、三五互聯、易聯眾等,其集聚發展的態勢十分明顯。當地互聯網產業特點與城市特點十分相似,都是“小而美”,雖然出不了BAT、網易這樣的巨頭,但在一些細分領域,仍做得有聲有色。
《80後白手起家富豪榜》
來源:《2016碧桂園森林城市•胡潤百富榜》
足球是世界第一大運動,雖然國足總是傷透球迷的心,但聯賽在恒大、蘇寧等眾多大鱷的帶領之下,卻日益紅火。一支球隊的投入動輒數億,所以能玩得起足球的自然不是普通的富豪,而是巨鱷。那麽投身於足球的企業主要來自哪些行業呢?
本周日的足協杯決賽即將打響。至此今年一年的中國足球賽事也將落下帷幕。從今年的聯賽格局看,地產和互聯網巨頭爭霸是一大主題。
國企:燒錢多成績未必好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在2016年的中超聯賽16支球隊中,來自國企背景的有上海上港、上海綠地申花、北京國安、天津泰達、長春亞泰、山東魯能六支球隊,比上賽季少一支,主要是上賽季結束後,國企背景的江蘇國信舜天轉讓給了民營巨頭蘇寧。
從這六支球隊所處的城市來看,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天津這三大直轄市和濟南、長春2個省會,除了上海,其他都來自北方。這說明,直轄市和北方城市,國企力量更為強大,也更有能力玩足球。
從這些國企球隊的產業結構來看,北京國安、天津泰達、長春亞泰、山東魯能都是大型的國有綜合集團,上海上港是港務投資商,只有上海綠地申花是以房地產為主營業務的國企。可見在國企陣營里,比起金融、電力等壟斷領域,房地產遠非主導。
在最終排名方面,上海上港、上海綠地申花和北京國安分列三到五位,另外三支球隊天津泰達、長春亞泰和山東魯能則為保級而戰。這些國企球隊中,上港、綠地和魯能、國安也都財大氣粗。比如上港今年先後耗費巨資引進了埃爾克森和胡爾克兩大外援;魯能更是買來意大利國腳佩萊和英超前鋒西塞,請來了名帥馬加特;國安也是巨資挖來巴西國家中場奧古斯托和土耳其國腳前鋒伊爾馬茲。
饒是如此,這些球隊的總體實力和成績仍然跟恒大有著明顯差距,上海上港和山東魯能雖然進入亞冠八強,但上港八強賽客場5球慘敗給韓國全北現代,聯賽也早早退出爭冠行列。山東魯能更是直至倒數第二輪才保級成功,最後名列積分榜倒數第三。
究其原因,還是在於不同的體制之下,不同的管理問題。尤其是一些國企中存在的多頭制管理問題,這種風格下形成的球隊文化也不太好,常常出現搞小團體、拉幫結派等問題,其背後就是利益使然。所以我們看到一些來自足球強國的高水平外援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水平;一些國企球隊不停地更換大牌外援。
民企:地產主導 互聯網崛起
在本賽季,民營背景的球隊達到了10支,其中以房地產為主營業務的球隊達到6支,分別是廣州恒大淘寶、廣州富力、河北華夏幸福、河南建業、杭州綠城、石家莊永昌。以互聯網電商為主營業務的有一支,為江蘇蘇寧;擁有房地產業務、又擁有礦業港務等業務的有一支,為遼寧宏運;以制造業為主營業務的1家,為重慶力帆,當然力帆置業在重慶規模也不小。升班馬、吉林延邊隊的贊助商則是來自深圳的保險企業富德集團。
從最終的成績來看,以地產為主的球隊,成績出現了明顯分化,廣州恒大淘寶實現了六連冠的霸業,廣州富力也位居前六,河北華夏幸福作為一支升班馬,在上半賽季曾高居第二,後來成績雖有所回落,但也位居第七。
相比之下,最終名列積分榜倒數一二位而慘遭降級的兩支球隊石家莊永昌和杭州綠城,也都是以地產為主營業務的民營企業,都是財力不足、小本經營的球隊。尤其是酷愛足球的宋衛平旗下的綠城隊,堅持青訓多年,最終卻不幸降級。目前民營經濟最為發達的浙江暫時退出中超版圖。
下賽季,地產球隊將迎來新軍,升班馬貴州恒豐智誠也是一支以房地產為主營業務的球隊。總體上看,地產仍然是中超聯賽的最強力量。更何況明年,在次一級的中甲聯賽,除了石家莊永昌和杭州綠城,以地產為主業的球隊還有深圳佳兆業、北京人和、大連一方、武漢卓爾,這些地產球隊的實力都頗為強勁,將為2017年的2個沖超名額展開廝殺。
在地產之外,互聯網企業的身影越來越多。本賽季,電商巨頭蘇寧接手了江蘇國信舜天之後,斥巨資先後買來了超級外援特謝拉、拉米雷斯和R馬,還收購了歐洲足球豪門國際米蘭,一時風光無限。今年蘇寧在中超聯賽中一直緊追恒大,最終奪得亞軍,在足協杯也殺入決賽,與恒大爭奪桂冠。
除了蘇寧,2014年6月,阿里巴巴投資12億元獲得恒大足球俱樂部50%的股權(一年後調整為40%),轟動一時。此外,今年樂視也差點入股國安。
為何在民企球隊中,地產和IT巨頭風頭最勁?這是因為,對民企而言,想要進入電力、銀行、能源、交通等壟斷領域的門檻仍然很高。而在競爭性領域,目前制造行業產能過剩十分嚴重,利潤日益攤薄,不少制造業企業辛苦多年利潤不如北上深一套房。
相比之下,在競爭性領域,房地產和IT行業是利潤較高的兩大領域,根據胡潤百富榜,房地產和IT是出產富豪最多的兩個領域。面對如今水漲船高的足球隊開銷,來自這兩個領域的企業也更有實力能玩得轉足球。
尤其是,對於房地產企業來說,足球搞得好的話,還能帶來不錯的品牌效應。比如恒大投身足球的這些年,伴隨著的是恒大主營業務的迅速提升。在恒大投身足球之前的2009年,恒大銷售額僅303億,在當年的房企銷售額排行榜中僅位列第七,不及領頭羊萬科的一半。但今年前三季度,恒大累計銷售額已達2805.8億,一舉超越萬科,奠定行業第一的地位。
中原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張大偉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恒大這幾年業績的迅速提升,首先與其自身的擴張戰略有關,但投身足球所帶來的品牌效應也確實對業績產生了極大的助力。恒大的項目大多分布在三四線城市,而三四線城市的購房者看重的主要是房屋價格和品牌知名度。
例如在江西吉安、新余等三四線城市,盡管當地去庫存壓力不小,但恒大的樓盤仍然賣得很好。“很多人覺得在恒大的樓盤買了房很有面子很自豪。”
此外,足球隊本身是一個城市的名片,地產商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一直都頗為密切,投身足球也可以增強與地方政府之間的互動。
相比之下,互聯網行業盡管也有蘇寧這樣的異軍突起,但總體上看,互聯網投身足球的力量還是要小很多。比如,一度想要入股國安的樂視後來因為資金緊張等原因最終還是放棄了投資國安隊。
一方面,對互聯網企業來說,自身的品牌傳播能力就已經很強,通過投身足球這個載體來提升品牌度的需求沒有那麽大,那麽迫切。另一方面,互聯網大多是通過輕資產的模式來實現快速增值,對他們來說,足球這樣一個投入大、盈利難的行業也往往不是好的投資選擇。
2016年中超聯賽積分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