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新網統計,已公布2014年GDP增速的31個省份之中,重慶以10.9%的增速排名第一,山西、黑龍江、遼寧和吉林分別以4.9%、5.6%、5.8%和6.5%的增速列倒數第一到第四。近些年投資驅動的增長方式難以為繼,資源大省和國企集中的傳統重工業省份面臨經濟轉型的嚴峻挑戰。
如上圖所示,2014年GDP增速低於7%的省份分別是山西、黑龍江、遼寧、吉林和與吉林增速同為6.5%的河北。從經濟總量看,2014年名列第一和第二的廣東和江蘇是僅有的總量超過6萬億元的省份。
與2013年相比,各地增速均不同程度回落。其中,山西和雲南回落幅度最大,均較2013年回落4個百分點。遼寧、黑龍江、天津的回落幅度也較大,均超過2個百分點。
上述中新網報道稱,增速普遍回落的同時,各地2015年的預期增長目標也大都進行了下調。目前,除西藏GDP目標與去年持平外,北京、河北等26個省份均明確下調了GDP增長目標。上海則幹脆取消了GDP目標,只提出了“經濟平穩增長”。
中國經濟網梳理發現,2014年上述31個省公布的GDP約合人民幣68萬億元,和往年一樣仍高於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GDP總量,較全國總量高近4.8萬億元。央地GDP“數據打架”已屢見不鮮,不過,2014年的央地GDP之差近幾年首次出現回落。2012年和2013年的差距分別達到5.8萬億元和6.1萬億元。
對於東北三省經濟增速放緩,今年1月,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綜合研究開發中心主任黎友煥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采訪時總結了以下幾方面原因:
重工業占比過高,結構仍待優化;對外開放程度極低,無法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優勢資源;市場化意識薄弱、計劃經濟意識強烈,政府插手過多,國有經濟比重過大,民營經濟不發達;受制於地理位置,中日關系和朝鮮半島局勢不穩也影響對外發展;人口老齡化與人力資本流失。
《中國產經新聞》采訪的黎友煥和其他研究人士認為,東北應大力推動改革創新,加快國企改革,抓住資本市場改革的機遇,同時面向東北亞,著重打造更開放的經濟發展模式。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德國去年第四季度季調後GDP環比上漲0.7%,前值為增長0.1%,預期增長0.3%;未經季調GDP同比1.6%,前值增長1.2%,預期增長1.2%。
去年三季度,德國經濟表現不佳,環比僅增長0.1%,處在萎縮邊緣。而去年二季度,德國經濟陷入萎縮。
本周一公布的數據顯示,德國12月未季調貿易賬好於預期。2014年全年德國貿易順差2170億歐元,創下紀錄。
路透社援引德國巴伐利亞銀行(BayernLB)分析師邁爾(JohannesMayr)表示,去年最後一季度的外貿實際上為經濟增長做出了貢獻,12月的數據拉高了第四季GDP。
德國此前曾預計2015年GDP增長1.5%,從1.3%上調。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歐元區2014年四季度GDP環比增長0.3%,好於彭博通訊社中值預期及前值的0.2%;同比增長0.9%同樣好於預期。歐盟委員會此前上調了2015年歐元區GDP增長預期。
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歐元區去年第四季度季調後GDP初值環比增長0.3%,預期增長0.2%,前值增長0.2%。歐元區去年第四季度季調後GDP初值同比增長0.9%,預期增長0.8%,前值為增長0.8%。歐元區2014年GDP增長0.9%,前值為下降0.4%。
數據後,歐元對美元反應平淡:
稍早公布的數據顯示,法國四季度GDP增速環比增長0.1%,預期增長0.1%,前值增長0.3%。法國四季度GDP增速同比增長0.2%,預期增長0.3%,前值增長0.4%。
德國第四季度季調後GDP環比增長0.7%,預期增長0.3%,前值增長0.1%。德國第四季度未季調GDP同比增長1.6%,預期增長1.2%,前值增長1.2%。
另外,希臘四季度GDP環比下降0.2%,意大利四季度GDP環比持平。
簡而言之,德國的經濟增長抵消了其他國家GDP增長不足甚至倒退。來自BNP Parisbas SA的經濟學家Evelyn Herrmann表示:
歐元區四季度的表現主要源於內需,尤其是個人消費的強勁增長。消費增速會在今年初進一步提升,而投資在四季度沒有太大變化。
彭博援引Intesa Sanpaolo SpAde經濟學家Anna Maria Grimaldi稱QE的推出對依賴消費的歐元區來說也有很強的推動作用:
我們可以說,歐元區兩年來首次開始穩健增長。歐元區經濟正在從歐元走弱,油價下跌以及QE下的利率下降中得到強有力的支持。
歐盟委員會在2月5日的歐洲經濟預測報告中,將2015年歐元區GDP增長預期從1.1%上調至1.3%;同時將2016年GDP增長的預期從1.7%上調至1.9%。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歐元區GDP超預期,歐洲Stoxx 600指數突破七年新高。德國DAX指數一度上漲0.9%,史上首次突破11000點。標普500期貨也逼近歷史新高。
今天下午公布的數據顯示,德國第四季度GDP環比增長0.7%,高於0.3%的預期增長0.3%;同比增長1.6%,高於1.2%的預期。歐元區2014年四季度GDP環比增長0.3%,好於彭博通訊社中值預期及前值的0.2%;同比增長0.9%同樣好於預期。歐盟委員會此前上調了2015年歐元區GDP增長預期。
資管公司KBC Asset Management NV投資主管Dirk Thiels向彭博新聞社表示:“市場因歐洲經濟曾在複蘇而受到提振。今天的德國GDP數據令人鼓舞。數據終於讓我們舒了口氣。投資者將為歐洲核心經濟的表現感到開心。市場也重新開始樂觀的看待希臘問題。”
歐洲央行大規模的購債計劃將於下月開始。這將進一步拉底歐元,提升歐洲股市對海外投資者的吸引力。高盛策略師預計歐洲Stoxx 600指數一年內將上漲8%,而標普同期將上漲4%。
昨日,受烏克蘭停火協議引發的樂觀情緒提振,歐洲股市創下歷史新高。此外,市場預計歐元區將與希臘就債務問題達成一致。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德國和希臘都有意妥協,尋求在救助協議上達成共識,以繼續救助希臘。德國不會堅持要求希臘滿足當前救助項目中的每項條款;希臘也準備履行預算盈余要求。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14日表示,從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兩個“翻番”的要求來看,如果2015年GDP增速實現7%,“十三五”期間的年均GDP增速必須達到6.56%,即6.5%左右是底線。
他是在“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5年年會”上提到的上述觀點。目前不少機構和經濟學家認為,“十三五”期間中國的潛在增長率的區間大致在6%到8%之間,有兩個百分點的差距,但是最多的可能是集中在6%到7%。
徐林認為,能否取得更好的發展,“關鍵還是取決於在轉型升級方面,創新驅動方面,特別是增長的動力機制轉換方面,能不能夠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十三五’的發展要把提質、增效、升級作為引領新常態的發展導向,同時要把改革創新貫穿於發展的全過程,也就是要把改革創新作為一條主線來對待。”他說。
此前,路透社曾援引消息人士稱,中國計劃將2015年GDP增速目標降至7%左右,為十一年來最低目標,因政策制定者們試圖應對經濟成長放緩、創造就業,推進改革以使經濟更多地由市場力量來驅動。
2014年我國GDP同比增長7.4%,增速滑落至1990年以來的新低。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日本經濟走出萎縮陰霾,去年四季度年化環比增長2.2%。
但是增長幅度不及預期的3.7%,顯示該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複蘇仍然脆弱,因消費者信心仍然疲軟和不平衡的全球經濟增長拖累其出口表現。環比增長0.6%,也不及預期的增長0.9%。
2014年4月1日上調銷售稅後,日本經濟陷入衰退。二季度經濟年化環比萎縮7.1%,三季度年化環比萎縮1.9%。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被迫延遲原定於2015年10月的第二次銷售稅上調。
經濟的弱反彈凸顯了安倍晉三要幫助日本走出二十年來的增長停滯所面臨的挑戰。匯豐銀行駐香港經濟學家Izumi Devalier在彭博電視上表示:
日本經濟走出了衰退,但是我們認為其增長只會溫和加速。日本經濟背後並無太多火花。
路透援引的分析師稱,日本經濟重新實現增長將允許日本央行在未來幾個月維持現有寬松刺激規模,哪怕油價下跌使通脹率日本央行的目標進一步脫鉤。本周三,日本央行將公布最新的貨幣政策決議。
日本經濟財政大臣甘利明也對四季度GDP做了解讀:
GDP物價平減指數顯示形勢有利於對抗通縮。第四季GDP增長歸因於就業市場改善支撐民間消費,以及對美國和中國的出口。未來穩健的民間需求將引領經濟複蘇,希望今年能夠實現薪資增長。
四季度日本私人消費環比增長0.3%,大幅低於預期的0.8%,並且前值也由0.4%下調至0.3%。私人消費對日本經濟增長的貢獻通常達到60%。
外需為四季度GDP增長貢獻了0.2個百分點,顯示日元貶值最終刺激了出口的增長。
2012年12月安倍重新掌權以來,日元對美元貶值近28%。盡管日元貶值有助於出口,但是也增加了進口成本,打擊了消費者信心。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上周有日本央行官員表示進一步寬松可能對經濟造成適得其反的作用,並表示日元過度貶值打擊消費者信心。
在這樣的前景下,若GDP表現欠佳,可能印證了日本央行的上述擔憂。
標普評級首席亞太經濟學家Paul Gruenwald向CNBC表示:
日本央行需要維持80萬億日元的(現有)寬松規模。
進入2015年,我們希望看到消費加速增長。我們也希望看到企業投資和明年GDP加速增長。
據華爾街見聞實時新聞:
日本第四季度實際GDP初值環比+0.6%,預期+0.9%,前值由-0.5%修正至-0.6%。
日本第四季度實際GDP年化環比+2.2%,預期+3.7%,前值由-1.9%修正至-2.3%。
日本第四季度名義GDP初值環比++1.1%,預期+1.2%,前值-0.9%。
日本第四季度GDP平減指數同比+2.3%,預期+1.9%,前值+2.0%。
日本第四季度消費者支出環比+0.3%,預期+0.8%,前值由+0.4%修正至+0.3%。
日本第四季度企業支出環比+0.1%,預期+1.0%,前值-0.4%修正至-0.1%。
GDP數據發布後,日經225指數創八年新高: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國商務部周五公布的美國去年第四季度GDP修正值為年化環比增長2.2%,高於此前彭博通訊社經濟學家中值預期的增長2.0%。
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去年第四季度實際GDP修正值年化環比增長2.2%,預期增長2.0%,前值增長2.6%。美國去年四季度GDP平減指數修正值增長0.1%,預期持平,初值持平。
數據公布之後,美元指數走高,黃金小幅震蕩
具體來看,第四季度商業投資增長4.8%,較第三季度放緩,但較初步數據1.9%大幅向上修正。這是衡量企業對設備、軟件和知識產權產品支出的指標。政府開支減少1.8%,反映出國防開支的明顯下降。
進出口方面,四季度出口增幅從2.8%上修為3.2%,仍低於第三季度4.5%的增幅;進口增幅從8.9%上修為10.1%。出口增長放緩可能反映了美元走強以及亞洲和歐洲遭遇的麻煩。
住房市場以溫和但穩定的速度擴張。第四季度住宅投資增長3.4%,高於第三季度3.2%的增速。商業庫存增幅從1131億美元下修為884億美元;庫存增加為GDP增長貢獻了0.12個百分點。
受益於美國去年就業增長強勁,美國第四季度消費增長速度創自2006年第一季度以來最快增長速度。如果美國消費增長速度如經濟學家預期的一樣好,那將意味著刺激美國2015年經濟增長的有利因素仍然完好無損。
蘇格蘭皇家銀行證券公司(RBS Securities Inc)首席美國經濟學家Michelle Girard向彭博通訊社表示,美國經濟在2014年末看起來非常強勁,預計這種強勁勢頭將一直延續到今年第一季度。尤其是美國消費領域看起來非常不錯。
雖然強勁的消費刺激了美國經濟增長,但仍還有其他因素導致美國第四季度GDP有下行風險數據顯示,美國去年12月貿易逆差上升17.1%,至466億美元,創自2012年11月來最大貿易逆差金額。
美國去年12月消費品、工業用品和資本設備進口金額創紀錄新高為488億美元。美國從海外進口越多,則越拖累其GDP增長。
對美國來說,在近期減少貿易逆差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因國外市場疲弱意味著對美國商品需求減少;此外,美元走強也給美國出口帶來雙重打擊,這使得美國出口產品更貴,而從國外購買產品則更便宜。
同時,經濟學家還認為,庫存對美國第四季度GDP的貢獻要比預期少。經濟學家們認為,雖然美國第四季度庫存增幅比前三個季度要大,但該數據的修正值可能會顯示其增幅並沒有初值那麽大。經濟學家Girard認為,這將為美國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Girard解釋到,庫存越大,則所需要的生產越少,除非需求大幅加大;庫存下修將會有利於美國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長和生產數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自今年1月調整算法後,印度近幾個月頻現經濟增長超過中國的消息,上周還預計2016年GDP增長超過8%。看似“體面”的GDP數據已招致許多批評,連印度政府的首席經濟顧問、經濟學家Arvind Subramanian也對根據新算法修正的預期感到不解。一些專家稱這樣的修正值就是個笑話。
華爾街見聞上月文章提到,今年1月30日,印度調整了GDP的計算方式。計算GDP的基準年份從2005年後移至2012年。生產成本計價也改為市場計價。結果印度2013/2014財年的GDP增速從此前的4.7%大幅上修至6.9%,截止於今年3月31日的2014/2015財年GDP增速將達7.4%。
上周Subramanian參與的印度財政部經濟調查預計,2015/2016財年印度GDP增長將達到8.1%-8.5%。而路透此前獲悉,中國計劃將今年GDP增長目標降至7%左右。IMF今年1月預計中國2016年GDP增長6.3%。可是,據路透消息,Subramanian在上周的印度經濟調查發布後表示,對修正後的GDP預期感到不解。
上月3日接受印度英文日報《商業標準報》(Business Standard)采訪時,Subramanian還表示:
“新的GDP增長數據讓我困惑。修正後,2012-2013年GDP增長從4.7%升至5.1%,2013-2014年從5%升至6.9%。這意味著2013-2014年GDP增長快了1.9個百分點。”這是“詭異”的數據,“特別是2013-2014年GDP加快增長,這和宏觀經濟的其他特征不一致”。
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公司的印度裔新興市場與全球宏觀主管Ruchir Sharma在另一家印度英文報紙《印度時報》上發布博客文章稱:
“GDP增速大幅上調是個拙劣的笑話,它毀了印度的信譽,讓印度的統計局成為全球金融圈的笑柄。”
“從企業收入到全國進口、信貸、鐵路貨運量、汽車銷量,所有數據無不預示著,增長低得多。可能更接近原來預測的數據:5%。”
Sharma還寫到,雖然很多分析師早就懷疑中國的GDP數據不可靠,但印度現在這麽做比中國更糟糕。
另一位印度經濟學家、駐新德里記者Dhiraj Nayyar上月在彭博網站發布的觀點文章稱,印度調整GDP讓人想起,印度面臨和中國同樣的數據問題。如果印度真要成長為超級經濟大國,就得更努力地打造世界級的統計系統,準確的數據必不可少。
今年1月下旬,印度非營利新聞機構Indiaspend.org發表於《商業標準報》的文章認為,即使根據IMF的預測,印度的經濟增速會超過中國,印度的實際GDP總量至少也要到2032年才可能與中國不相上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歐元區去年第四季度GDP修正值同比0.9%,環比增長0.3%,雙雙符合預期和初值。
近期的數據顯示,歐元區經濟正開始複蘇。下周一,歐洲央行將開始每月600億歐元的QE項目。歐洲央行昨日上調今後三年的歐元區經濟增長預期。歐洲央行預計,歐元區GDP今年將增長1.5%,2016年將增長1.9%,2017年將增長2.1%。
Rabobank的分析師在報告中指出,歐洲央行的通脹預期更為有趣。歐洲央行將2015年的通脹預期從0.7%下調至0,但將2016年的通脹預期從1.3%上調至1.5%,並將2017年的通脹預期上調至1.8%。這達到了歐洲央行略低於2%的通脹目標。
昨日,歐洲央行公布利率決議,維持主要再融資利率為0.05%,隔夜存款利率為-0.2%,隔夜貸款利率為0.30%,符合市場預期。在此後的新聞發布會上,徳拉吉宣布了QE細節,並對歐元區經濟進行展望。
歐央行將從3月9日起,每月購買600億歐元資產,直到明年9月。歐央行承諾,如通脹水平低迷,將在2016年9月後持續購債。歐央行從下周到明年9月購買的政府債券總額將達到8500億歐元,此外,歐央行還將購買私人部門債券和歐洲投資銀行等機構發行的債券。歐央行不會購買收益率低於-0.2%的債券,也就是歐央行給所購債券價格設定了上限。
歐元區四季度GDP數據初值公布時,資管公司KBC Asset Management NV投資主管Dirk Thiels向彭博新聞社表示:“市場因歐洲經濟曾在複蘇而受到提振。經濟數據終於讓我們舒了口氣。投資者將為歐洲核心經濟的表現感到開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關註 | 五大城市群GDP占全國一半 發展面臨三問題 文/蒲曉磊 商務部研究院產業研究員沈雲昌認為,當前城市群的發展過程中主要存在三個問題:城市產業同質化問題、財稅利益分配問題、地方保護問題。有專家表示,這些問題的背後,實質上是市場化所要求的一體化與行政權力分割之間的矛盾。 “城市群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決城市健康發展的問題。城市群能否順利從口號到落地,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種新型的區域協作機制,這種機制既要依托於現在的行政區,又要超脫於現在的行政區,可以讓城市之間以合作共贏的方式解決共同的問題。”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馮俏彬對法治周末記者說。 4月初,國務院發布《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了長江中遊城市群的範圍和定位,這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出臺後國家批複的第一個跨區域城市群規劃。至此,我國已形成了五大國家級城市群。 但是,城市群要真正從口號走向現實,必須解決當前城市群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商務部研究院產業研究員沈雲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當前城市群的發展過程中主要存在三個問題:城市產業同質化問題、財稅利益分配問題、地方保護問題。 “這些問題的背後,實質上是市場化所要求的一體化與行政權力分割之間的矛盾。”馮俏彬對法治周末記者分析。 9年形成5大國家級城市群 在中央於2006年3月發布的“十一·五”規劃中,“城市群”的概念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及,規劃稱“有條件的區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為龍頭,通過統籌規劃,形成若幹用地少、就業多、要素集聚能力強、人口合理分布的新城市群”。 中央關於城市群的發展規劃,傳遞出了這樣的一種信號:中央確定了城市群的空間戰略方向,21世紀將迎來中國城市群大發展時期。 在“十一·五”規劃中,明確了“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要繼續發揮對內地經濟發展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加強區內城市的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增強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這樣的部署。 經過9年的規劃發展,如今,我國已經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長江中遊、成渝、珠三角五大國家級城市群。 “推動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對於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加快中部地區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鎮化道路、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國務院在對長江中遊城市群的批複中寫道。 可以預見,《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規劃》的獲批,只是一個開始。 早在今年年初,就有消息稱,我國的城市群規劃已進入正式編制階段,初步確定打造20個城市群。包括5個國家級城市群、9個區域性城市群和6個地區性城市群。 對於未來城市群的布局,2014年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要“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長江中遊、哈長等城市群,使之成為推動國土空間均衡開發、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更是進一步明確,今年將“制定實施城市群規劃,有序推進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同城化”。 5大城市群GDP占全國一半 對於長江中遊城市群的定位,國務院在《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規劃》中提出了四個“打造”:第一,打造中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第二,打造中西部新型城鎮化先行區;第三,打造內陸開放合作示範區;第四,打造“兩型”社會建設引領區。 從國務院的定位可以看出,未來長江中遊城市群無論是對加快中部地區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鎮化道路,還是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都有重大意義。 國務院對於長江中遊城市群寄予厚望的“底氣”,來源於幾大城市群在近些年的GDP成績。 2014年,全國GDP達到了63.6萬億元,而五大城市群的GDP總和占據了半壁江山。 長三角僅核心區16個城市GDP總量便達到了10.6萬億元,占全國總量的15%。 珠三角9個僅占全國面積0.57%的城市,即以7.8萬億元的總量創造了全國12%的GDP。 京津冀在2013年首次突破6萬億元大關之後,在2014年再次達到6.6萬億,占全國10.4%。 已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中的成渝城市群,以3.7萬億元的GDP占到了全國6%的份額。 剛剛獲批的長江中遊城市群GDP達到4.5萬億元,占全國7%。目前長江中遊城市群人均GDP超過6500美元,城市化率超過50%,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進行測算,2015年中三角GDP將超越珠三角(不算港澳地區),2020年超越京津冀。 沈雲昌認為,五大城市群之所以能夠提升到國家級層面,有很多內在規律上的共同點: 一是產業集群相互依賴程度高。各城市群的產業配套緊密,絕大部分都是在集群內實現近距離專業分工,集群發展的內部成本低、專業分工的效率高。 二是城市功能互補性強。相較其他區域的城市發展而言,產業雖有同質化但程度較低,城市功能分工較為明確,服務業中心、制造業中心各有不同,功能相互補充、相互依賴,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在區域內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三是共同市場程度高。雖然區域之間不存在關稅,但是由於區域文化相似、市場經濟發展程度相近、產業需求客戶相同,五大城市群通過長期發展,形成了相對屬於自己圈內的共同市場。 “城市群概念提出的核心目的,就是通過集群效應打造新增長極。通過城市群的規劃協調,能充分促進城與城之間的關聯發展,加速城市群空間組織的演進,進而實現城市群內部功能高效互補、專業分工深化、制度創新協同等目的。”沈雲昌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 發展面臨三大問題 值得註意的是,城市群迅猛發展之余仍然存有一些隱憂,而這些問題能否得以順利解決,是決定城市群從概念到落實的關鍵。 沈雲昌認為,城市群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三點: 一是產業同質化問題。以成渝城市群為例,在產業分工上,迄今成渝兩地在多個方面仍有直接競爭,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在IT產業上。成都曾制定“到2015年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將形成5000億元產值的IT產業集群”的發展計劃,而重慶則希望“在2015年達到1萬億元規模,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0%以上,成為國民經濟第一支柱產業”。 除了“群主”中心城市,周邊的衛星城市往往都產業同質化嚴重,這在城市群發展過程中就會出現競爭過度、資源不能優化配置的問題。 二是財稅利益分配問題。在城市群統一規劃協調後,對每個城市適合發展什麽、應該發展什麽才能實現群內最優化發展,涉及到各城市的產業調整、主體功能調整,進而影響到各城市的稅收變化,發展利益的變化。 三是地方保護的問題。從我國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無論是國有企業、集體企業,還是民營企業,每個地方都有自己長期辛苦養大的“親兒子”,地方保護是阻礙市場相互深度開放形成城市群的障礙。 馮俏彬分析後認為,在產業同質化、利益分配等突出問題的背後,是市場化要求的一體化與行政權力分割之間的矛盾。 亟需新型區域協作機制 對癥分析後發現,頂層戰略設計在城市群的發展中顯得尤為重要,是實現城市群優勢共振強化和功能互補優化的關鍵之處。 馮俏彬認為,城市群要想將口號化為行動,需要在理念、規則、具體合作方式等方面作出改變,“這就需要一種新型的區域協作機制,既依托於現在的行政區,又超脫於現在的行政區,能夠以合作的心態來解決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設計具有剛性的協作規則、設立支持合作的機構、確定清晰的合作方向、制定政策手段、建立利益協調機制、吸取政府之外的支持力量……這些工作都是城市群規劃中亟需去做的。”馮俏彬對法治周末記者強調。 沈雲昌同樣認為,新型區域協作機制可以起到“內外兼修”的作用:“內部要實現優勢強化、功能互補,解決好城與城之間的合作關系;外部要提升城市群競爭力,產業集群專業化、城市集群高端化、整體發展優質化。” 沈雲昌認為,破除以上問題的關鍵是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政績考核目標多元化。城市群統一規劃、綜合協調後,就要求各地分工有序、功能互補。這樣勢必會出現有些地方多發展(例如產業基地)、有些地方少發展(例如生態水源地),有些地方重點發展制造業、有些地方重點發展服務業、有些地方重點發展農業……這種打破原來各地門門齊的局面。 這就要求在政績考核上必須目標多元化,不同地區承擔的任務不同,就采取不同的政績考核目標,而不是統一標準的關鍵指標。例如,生態區域就重點考核生態優化,制造業區域重點考核產值、稅收、就業等。只有這樣,各地才會安心的各司其職。 二是財政稅收分配合理化。既然在城市群大區域內合理進行城市分工,那麽在財政稅收的分配上就要合理化,這樣有些城市才會積極按照統一分工發展財稅少的產業,避免同質競爭。與此同時,財政稅收分配合理化才能促進城市與城市之間醫療衛生、學校等基礎設分布合理化,最終促進整個城市群健康發展。 三是市場競爭自由化。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從市場經濟機制、行政管理制度、要素流動制約因素等各方面改進,實現更高程度的市場競爭自由化,才能進一步在城市群內打破地方保護主義。 (來源:法治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