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跡象表明,監管層對於去年股市大幅波動期間的市場違法犯罪行為,已經逐漸進入“秋後算賬”階段。
11月10日,青島市人民檢察院官方微信通報,青島市人民檢察院依法對澤熙投資法定代表人、總經理徐翔等人以及相關上市公司董事長、實際控制人涉嫌操縱證券市場系列案,向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昔日“私募一哥”的庭審將近,而緊隨其後撞上槍口的,正是今年踩雷欣泰電氣(曾更名為“*欣泰”)的“悲情”私募,廣東創勢翔投資。
在今日的證監會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張曉軍表示,證監會近日對6宗案件做出處罰,創勢翔因為操縱證券市場名列其中。
據通報,創勢翔在2015年7月17日至8月26日期間,利用其實際控制的“粵財信托—創勢翔盛世”等37個賬戶通過連續交易、開盤虛假申報、尾市拉擡等方式,影響“輝豐股份”、“漢纜股份”等6只股票的股價和交易量。
創勢翔的上述行為違反了《證券法》第77條第1款第(1)項、第(4)項規定,構成操縱證券市場。證監會依據《證券法》相關規定,決定沒收創勢翔違法所得約2,073.8萬元,並處以約6,221.5萬元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創勢翔董事長兼投資總監黃平給予警告,並處以60萬元罰款;對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創勢翔交易主管張毅給予警告,並處以10萬元罰款。
記者查詢“創勢翔盛世”產品凈值發現,該產品在股災初期一度逆勢突圍,7月實現了4.67%的收益,而同期私募行業整體收益率僅為-5.95%。不過8月亦未能全身而退,凈值單月下跌8.36%。
(圖:“創勢翔盛世”凈值情況,來源:好買數據)
豪賭踩雷欣泰電氣、在上半年私募基金專項檢查中吃罰單、操縱市場被證監會處罰,對昔日的私募冠軍創勢翔來說,今年正可謂“禍不單行”。
今年3月1日至4月20日,在欣泰電氣已被立案調查的情況下,創勢翔通過旗下22個信托賬戶先後購買了欣泰電氣859.11萬股和856.47萬股股份,兩次均觸及舉牌線,並最終以10%的持股比例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累計豪擲2.32億元。
隨著欣泰電氣被確認將永久退市,創勢翔前期的豪賭徹底折戟,同時也因為介入時間原因,公司並不在欣泰電氣保薦機構興業證券的先行賠付標準之內。
另據本報7月21日報道,公司董事長兼投資總監黃平已經將其所持有的創勢翔全部股份於6月24日轉讓,旗下的相關產品也已被客戶要求清盤,彼時相關清算就已在進行。
8月19日,證監會通報了2016年上半年私募基金專項檢查的執法情況,73家私募機構和1名自然人因存在違規問題而領到罰單,創勢翔同樣名列其中。
日前,在長江商學院主辦的“第三屆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上,該院經濟學教授許成鋼稱,去年國內出現的股災,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告訴人們管理要是以行政的方式,而非以法治的方式,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他援引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勒茨的話說,將經濟學跟醫學作對比的話,發展經濟學就是病理學。之所以有些國家仍然是發展中國家或欠發達國家,是因為這些國家“有病”。而作為經濟學學者,要麽選擇當生物學家,去研究基本的機理,要麽就當醫生。總之就是要找毛病,否則天天講一切都好,一定會把事情都搞壞。
他提到,上個世紀80年代的改革,是因為中央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必須面對問題找到解決辦法,才取得非常大的成就。早期的改革中,了不起的就是正式承認了私有產權的地位,才有了民企的大發展,為今後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很可惜的是,當時改革的迫切感,對嚴重問題的深入認識,正在逐漸消失。
許成鋼說,由於經歷了一段高速的經濟發展,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於是開始盲目自滿,而不是看到中國有大量問題尚未解決,有大量問題過去只解決了一部分,還有很多沒有解決。他認為,經濟學家作為“醫生”,就是要找毛病。而當前的毛病就是以為“病”好了,卻不知道“病”還很重。由於有“病”不治,甚至拒絕承認,導致此前留下的老病(軟預算約束問題)開始複發,帶來的“病”就是當下的產能過剩。
他認為,產能過剩是威脅當前經濟增長的首要因素。而造成產能過剩有兩個基本原因,一是內需不足,而內需不足的最基本原因,是因為全體中國家庭住戶可支配收入占中國GDP的比例過低,簡單來說就是老百姓錢太少,使得內需不足出現生產過剩。另一個就是,軟預算約束的最主要部分是國企和地方政府,他們不害怕破產,也不擔心破產。在沒有足夠市場需求的情況下,仍然瘋狂投資,最終導致產能過剩。這兩個問題不從根本上解決,就無法解決產能過剩,那麽經濟增速就會受到限制。
許成鋼認為,從計劃經濟變為市場經濟,依靠的是法治。
以去年發生的股災為例,他認為其中暴露出的問題,首先是有意識的在用行政的方式,推動股市的價值,以為用這個方式能夠解決一系列中國改革面對的困難。但是這種人為的推動方式,使得股市脫離了基本面。此時,任何頭腦清醒的投資者一定會賣空。但管理層反過來用行政的手段來打擊賣空。總結起來,就是用行政方式推出來了泡沫,再用行政的方式去打擊。這都表現出了錯誤的管理市場方式。
許成鋼認為,證券市場必須要依賴獨立的司法管理,而不是用行政的辦法。這在於,用行政的辦法管理會把政府的政策帶到市場里去,比如金融市場、房地產市場,這很危險,也是必須要吸取的非常重要的教訓。只可惜管理層只是吸取了一些表面的教訓。
2017對於股民來講,係心驚驚嘅一年。有個講法,逢7字尾年份股市都凶多吉少,包括87、97同2007。有無咁邪?
小宗搵來「股壇金手指」、惠理基金創辦人謝清海指點迷津,佢就經電郵咁樣答:
「我不信以『7』結尾的一年,會更可能發生金融危機。但我確信對投資者來說,現時已經非常危險,遲早會有另一場危機。但是,預測這種危機何時發生,並不可能。照目前情況,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似乎仍有資源,來保持金融市場的穩定。」
謝清海淡淡定,當然有錢剩。他曾經喺惠理基金最高價時沽貨,絕非浪得虛名。佢對人仔嘅睇法亦相當獨特,認為只是短期波動,中、長線轉弱的應是美元,「美國經濟基礎比中國弱,中國有盈餘而美國有赤字。在中長期來看,美元應該更弱。不過我自己對貨幣的信心,不是很高,建議投資者把部分資金投入黃金。」
對於股票,他今年亦有心水推介:「石油和農業板塊正在復甦,我預期更高的通貨膨脹即將來臨。另外,近年細價股和價值股被低估,比起受追捧的大型股票,它們便宜太多!我認為現在值得購買。」對物業他則有所猶豫:「出現投機。當全球利率開始上升,我對香港和世界各地的物業轉趨保守。」謝清海強調,「價值投資」仍是最佳方法,迷信不如信自己!
甜甜遺產有異動
自從小甜甜過身、陳振聰坐監,甜甜揸住嘅遺產仙都唔仙吓,股票搏佢賣盤等同於坐艇。今年終於有運到,安寧控股(128)賣咗大部分中巴(26)股份俾一個基金,套現一億。基金佬話,甜甜遺產管理人採守株待兔方式,有人敲門就賣資產,無人敲門就繼續等。間公司最值錢嘅就係現金,截至去年中,安寧持有現金及定期存款4.2億元,加埋出售中巴的1億元,即是約5.2億元。而家資產淨值8.8億,加埋6億元殼價,計番每股值9毫,較目前股價6毫折讓五成!安寧有可能派特別股息,洗乾淨個殼就賣俾人。
中環寸嘴半島150周年同佢贈興
半島酒店Gaddi's個Chef Table都搞咗十幾年,吖,我成日諗到底踎喺個廚房入面食,有乜咁特別?究竟同大牌檔有乜分別?都係睇住個廚煮,碟菜都係一傳到位,跟住又同你傾吓偈,問吓:「啱唔啱食呀?夠唔夠鑊氣?」即管同老婆同埋海外朋友踩吓場先,睇吓半島一百五十周年,有乜jackso!?仔時喺半島食過梳乎厘真係好大個,我一早柯打甜品師傅整個「古老版本」嘅甜橙酒薑味梳乎厘,直徑九吋闊,check吓個甜品師傅得到幾多真傳?兩個幾月前唔怕嘥時間,去Gaddi's食個晏順便睇場,見到Chef Table得張枱好似「五星級大牌檔」咁,叮囑半島到時要整啲裝飾,配合吓聖誕氣氛,simple but elegant咁啦。雖然喺廚房總係有限制,我一坐低都係忍唔住要「武術指導」,當場點醒咗佢哋可以搵啲假提子藤繞吓水管位,唔使咁industrial工業化嘛,硬係冇我兒時歐美味道!不過個Sommelier嘅wine-pairing,以香港水準計屬一級嘅,班到罕有嘅半支裝Burgundy,呢個純粹係公司個酒庫實力雄厚,面子夠,貨源都醒啲吖!半島都promote得個廚Xavier Boyer好緊要,四道菜加甜品,食到好飽晚飯都慳番,成餐晏食足近三粒鐘,不過從女性角度或者老人家角度出發,就少咗啲瓜菜,正所謂麻甩佬食量,未能掌握到各階層食客嘅需要,可以加以檢討。我好欣賞東南亞個總廚都來同我打個招呼。
楊國佳工廈大王楊耀松長子,八十年代往北美洲開山劈石,做一帶一路先頭部隊,自比為星仔變星爺前冇人懂欣賞其無厘頭文化,廿年後終於領略當中奧妙,與粉絲分享在北美洲各路人士交手經歷,絕不老點。
俊和兄弟執爛攤
香港老牌建築商俊和(711) 兩兄弟彭一庭同彭一邦,三年前賣走伯爺間公司,點知上年又買番。小宗記得當年大劉以每股兩蚊賣走愛美高,再用七毫子買番,賺到笑,彭氏兄弟就無咁好命喇。
佢哋一四年以五億六千萬賣盤俾中資新維投資,新維入主期間,引入第二間中資中城建做第二大股東,內部之後就立立亂。一五年俊和向中城建買入一幢珠海商業大廈,點知年尾反口取消交易。上年俊和再話同呢個第二大股東中城建,合作喺沙田起樓,中城建財困無錢俾,project又煞停。告到上高院之餘,公司仲改埋名做亞洲聯合基建,多次滲出兩大股東已反轉豬肚。
新維掌舵兩年間,俊和總負債由十七億升到廿七億。亦有唔少負面新聞,建築工人臨新年被拖糧搞罷工。興建屯門「菁雋」劏房盤,發表偉論話參考學生宿舍係好感動,未聽過有家長投訴學生宿舍坎坷。咁樣講,同中海外賣樓包埋垃圾房,有咩分別?
最終彭氐買番俊和,馬上煞停新維嘅供股計劃,指公司夠錢發展。而要炒俊和老臣子嘅計劃,當然亦取消。今次彭氐除咗用九億回購番間公司外,仲有排執呀!
股市是真實的市場,又是虛擬的市場。投資者在電腦或手機上輸入簡單指令即可完成交易,但面對的卻是來自無數未知方向的制衡力量。除自己以外,其他任何人都是對手方。當股指期貨出現之後,“對手方”更加豐富,也更加“高級”。
做空、投機、高頻交易,這些期指交易者的日常,對普通投資者而言卻是十分神秘。是誰在交易,多少資金在交易,以多快的速度在交易,都是未知。未知引發恐懼,恐懼帶來逃避。
2015年夏天A股市場遭遇股災,彼時滬深總共兩千余只股票,卻連日出現千股跌停。經歷多輪流血式踩踏,遍野哀鴻。到底發生了什麽?在隨後的反思中,股指期貨“砸盤”成為投資者的一大指控。結果就是,限倉、提高保證金、提高手續費,股指期貨的市場功能隨之消失殆盡。
期指沈寂已一年半余,無論是天使還是魔鬼,其運作機制都需要以最直觀的方式厘清。《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日對資深期指“投機玩家”陳浩進行了專訪。陳浩,現任鼎信匯金(北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在期指交易者當中頗有追隨者。在他看來,散戶投資者熊市呼籲限制期指,實際上是因為誤解而顛倒因果,最終“親者痛、仇者快”——套保盤無法套保急不可耐,投機盤盆滿缽滿休養生息。
股災來了去套保? 難
2015年7月初,面對大盤指數猛烈的下跌趨勢,許多投資者開始呼籲,希望降低期指門檻,讓散戶也可以利用股指期貨市場進行套保,規避風險。然而,當股災已經發生時,再到期指市場避險,幾乎是不可能的。
“當大家對股指下跌有一致預期時,有很多空頭就看上期指了,說我要去避險。要求開空倉。但是不是想開就開的出來的,得找到期指的多頭。”陳浩說,要明白每一個參與者都有交易對手,是多空雙方對任意價格形成的交易,股指期貨是零和遊戲,資金在交易者中不斷靈活轉換。
當股票市場已經形成股災,再到期指市場進行避險,投機盤根本不會接。當股災顯現出來的一剎那,價格就一步到位,不會留下開空倉的機會。陳浩解釋稱,“以保險為例,人是在健康的時候去買保險,而非重病時才買保險。已經患病再買保險,要麽保險公司不賣,要麽價格高到你根本買不起。”
股指期貨,專業定義是指以股價指數為標的物的標準化期貨合約。專業定義略顯晦澀,一個簡單的場景幫助理解。
如果兩個人對指數未來走勢存在分歧,一人看漲,一人看跌,於是兩人設置一個合同,進行對賭。以滬深300指數為例,假設從3000到3001點,一點值300元,上漲則多頭賺300元,下跌則空頭賺300元。每一次指數變化,不是甲賺乙的錢,就是乙賺甲的錢。股指期貨市場是典型的零和遊戲,不向現貨市場輸出盈虧。
這就是股指期貨最初始的狀態,多空雙方拿著一點點保證金,去對賭股指的漲跌。 不過很快,股指期貨的“避險功能”或者叫“套保功能”就體現出來。利用股指期貨可以設計對沖產品,滿足資金的避險需求。進一步講,有了股指期貨,規模較大的多頭資金才敢進入現貨市場。
“有一筆來自金融機構的大額資金,到處在找可以投資的產品,後來找到我們。我們作為投顧在管理一只定制基金,2年收益率超過90%,回撤才15%,”陳浩告訴記者他正在接觸的一個案例,收益率如此之高的產品,對方仍不滿意,因為這樣的大型資金最在乎的不是賺多賺少,而是更介意這15%的回撤。
對這類風險厭惡型資金而言,他們不追求90%的超高收益率,當前市場中,如果能夠做到10%的收益率並保證風險較小,就是令人滿意的投資產品。換言之,理想的收益曲線最好是一條傾斜向上略帶波紋的曲線。
“如果收益能做到10%,這家機構就可以做買賣了,以4%拿資金,收益10%,再支付千分之五的管理費,依然可以獲得豐厚的投資收益。”陳浩說,基金經理選出的股票組合,放眼三五年,一般都是上漲的,但是中途會有若幹比較明顯的下跌,也就是回撤,這樣就需要計算風險和收益的比例。
比如絕對收益型的基金,在回撤方面要求非常嚴格,寧可賺錢少,風險也要絕對小。再比如對流動性要求高的資金,無法長期持有股票,以周、以日不斷流動比如余額寶,不能等到三五年之後再看是漲還是跌,對中途波動有非常高的要求。
那麽,如何熨平波動率?股指期貨的套保作用就體現出來,國際上非常流行的阿爾法策略就是如此。假如某基金經理能夠選出好股票——牛市比指數多漲一點,熊市比指數少跌一點。然後買多少股票,就賣多少期指,就可以賺到牛市多漲的部分和熊市少跌的部分。這種產品就會有一條穩定上升的、但賺錢不太多的曲線。
“假如我們選出的投資組合,牛市可以比指數多漲10%,熊市少跌10%,這種股票並不難選,”陳浩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買入100萬股票,同時在期指市場做100萬空頭。如果指數上漲30%,那麽選出的投資組合上漲40%,由於還開了100萬股的期指空頭倉位,那麽指數漲多少,我們賠多少,所以指數漲30%,股指期貨就虧了30%。但是我們的組合上漲了40%,所以有10%就留下了。也就是說,指數的漲幅就賠給期貨市場了。
如果指數下跌30%,投資組合下跌20%。那麽股票市場賠了20%,但是股指期貨市場賺了30%,結果最終就賺了10%。阿爾法策略的特點就是,牛市少賺錢、熊市少賠錢。
“阿爾法基金並不是因為看空大盤而做空、看多大盤而做多,他們只是要修正業績曲線。而且結果上一定是做多現貨的。”陳浩進一步說,股指期貨的真正需求者,是多頭。因為多頭想要買股票,又不願意股票隨大盤波動。如果有一個能夠消除大盤巨幅波動影響的工具,這種極度風險厭惡型的基金才會進入股市。
在股指期貨受限之後,這類大型資金也遭遇尷尬。“沒有股指期貨,風險厭惡型資金就會去買債券。”陳浩告訴記者,然而現在的高息債券比股票風險還大,不比兩三年前,那時滿大街都是12%的理財產品,還很容易買到比較安全的高息債券。目前資金入市需求強烈,所以放開股指期貨的直接效果,就是解除多頭入場的後顧之憂,使更多資金敢於入市。
這一看似完美的邏輯,對散戶投資者卻並不適用。如果散戶選中投資組合,經歷指數從3000點到2000點,再到4000點到3000點,個股收益15%,如果不避險,收益率就是15%;但如果避險,就意味著要支付5%左右的“保險費”到期指市場,避險後收益率只有不到10%。
散戶投資者普遍是風險偏好型,“牛市少賺錢、熊市少賠錢”的對沖策略並不符合散戶的特性。因此,即使允許散戶進入期指市場,也不大可能是做套保。
“關鍵在於,避險需要在牛市下空單,犧牲牛市的利益來規避未來或有的風險,這是散戶不願意做的。”陳浩告訴記者,所以散戶往往是在下跌時希望做套保,這並不符合期指的套保遊戲規則。在他看來,散戶如果進入期指市場往往是做投機,然而,大部分新手在期指市場的生存周期只有3個月左右。
做空期指砸大盤? 難
股災前後A股暴漲暴跌,期指都表現出明顯的“領漲領跌”現象,先於股指而動。彼時現貨市場投資者正經歷踩踏、擠兌,其中有不少投資者提出,有機構利用做空期指打壓大盤牟利。不過,陳浩告訴記者,據他了解這種可能僅存在理論上,現實中很難實現。
簡單來說,比如某機構在期指市場做空,認為股指會跌到2600點,找到一個認為跌不到2600點的投機者作為對手方進行對賭。然後,該機構到現貨市場進行打壓,直到將股指打到2600點。
這種做法不具有可行性,原因有二。首先,影響股指漲跌需要的資金規模非常大,期指市場容量有限,如果以100萬資金規模去對賭很容易找到對手方,但如果是100億,就需要以不同價格去成交,且依然很難開到足夠的倉位。第二,打壓,需要自己先建倉,然後拋售向下打壓股指,但指數下跌,自己的持倉也會受到損失。
比如在3000點拿出1億元建倉,如果打壓到2600點,平均出貨價格在2800點,所以會賠掉200點;但是如果股指期貨交易價格低於2800點,現貨市場的打壓就是白忙一場。“必須明確一件事,期指那邊什麽便宜也占不到。”陳浩告訴記者,在期指市場賺錢的上限,就是全場所有的保證金,如果大家都投降就沒有對手方了,市場也就沒法玩了。
從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6月上旬,股指期貨跟隨股票市場走出了一波大幅上漲的行情。但6月15日之後,隨著股市跌幅加大,股指期貨在分流股市拋壓、對沖現貨風險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一是交易量劇烈放大,股指期貨三個品種日均成交量一度達到324.65萬手,較6月份前半月增長了24%。二是期現基差及波動加大,個別合約貼水幅度曾一度超過10%。三是以程序化交易為代表的量化交易快速發展,已占到總交易量的50%以上。四是股指期貨持倉規模從31.96萬手降到23.7萬手,成交持倉比升至17倍左右。
雖然短線投機氣氛濃厚,但中金所在2015年7月曾公開申明,以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險機構、信托公司、QFII及RQFII等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主要以套保為目的,賣持倉規模較大;以自然人和一般法人為代表的投資者買持倉規模較大。期指市場多空平衡,且不存在國外現貨市場上所謂的“裸賣空”。
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的聯動性,主要是“信號”作用,表現形式就是領漲領跌。但是由於交易制度、交易頻度不同,看上去依然存在許多不公平,比如期指獨特的高杠桿、高門檻、高頻交易、T+0。
“首先股指期貨T+0制度的存在,並沒有導致期指投資者可以賺到現貨市場散戶的錢,期指市場是封閉的市場,交易對手方之間進行的是零和遊戲,”陳浩說,股指期貨T+0並不是為了賺現貨市場的錢,只是為了讓投機盤有機會分散風險,這也是期指市場存在的基本條件。如果股指期貨T+1,期指市場很快就就會消失。
在描述期指的作用時,常用到一個“接孩子”的例子。作為整個市場承擔風險的角色,股指期貨就類似於站在樓下等待接住墜樓的孩子的人。但是有一個問題,如果樓太高,孩子掉下來會將接孩子的人一砸傷甚至砸死。
想讓接孩子者安全,也同時保證孩子安全,有兩個辦法:第一,每一層都接一下,緩沖下墜的力量;第二,有足夠多的人一起接,比如大家一起拉一張布單。在股指期貨市場,就要求市場容量足夠大,且交易頻率足夠高。
“比如我有時候每天進出80次,整個風險的傳承過程中,我只是在很小的時間片段內碰觸一下風險,一旦發現損失超過了承受度,我就會平倉。玩期指的人紀律性特別好,一旦發現做反了,立刻投降,就不管以後了。”陳浩說,投機盤對於漲跌一定會有分歧,一個人投降了之後,另一些投機盤就會去預期個股下跌過程中的小反彈。因為期指市場杠桿高,高杠桿會誘發更多投機盤為了微弱的波動去冒險。
對投機盤而言,損失本金的3%~5%就會止損,不會扛下去。然後下一個人又進來,一直傳承下去。“這個過程可能每分鐘發生15次,這就使得客觀上,每一層都有人去接孩子。”陳浩解釋稱,如果股指期貨T+1,就相當於接孩子的人抱著孩子一起摔到地上。但是股指期貨不是俄羅斯輪盤賭,是靠時間和空間,將一個風險分散給一群人,和一大堆時間片段去均勻承擔。
投機盤必須高頻交易,也無法跟套保盤保持同一個交易節奏。因為機構的產品有周期,比如三個月,做完套保之後,註定能夠到期獲得鎖定的那部分利潤,中間的不確定性波動都由投機盤承擔。如果投機盤也持倉3個月,那就變成真正的對賭了,萬一對賭失敗,結果就是退出市場。
作為風險承擔者,必須將風險分散出去才能長期存活在市場中,繼續為新的套保盤承擔風險。“所以期指交易必須是高頻、必須是日內做無數單。股指期貨交易量越大,投機盤就越安全,能夠承擔的風險就越多,做套保的機構就可以向這個市場輸出更多的風險。投機者高速交易、高換手是件好事,不應該壓縮和限制。”陳浩說,其實交易是有摩擦成本的,因為需要繳納手續費,交易頻率並不能做到無限高。對於現貨市場T+0,他認為這樣的呼籲是合理的,因為任何一個市場當中T+0都是最有效率的。
2015年6月12日,上證指數站上5178.19點。6月份後半月的股指期貨成交量相較於前半月激增了20%。
“期指那麽大的交易量,就是投機盤不斷在盤中滾動所致,這確實反映出現貨市場的風險已經非常高,”回憶最嚴限制推出前夕的市場表現,陳浩說,超高的交易量背後正是投機盤在梯度接手共擔風險的過程,但是交易量過大引發了監管層擔憂,開始逐步出臺措施限制收縮交易量,似乎認為交易量小的期指市場才是安全的。
然而,恰恰相反。
股市是真實的市場,又是虛擬的市場。投資者在電腦或手機上輸入簡單指令即可完成交易,但面對的卻是來自無數未知方向的制衡力量。除自己以外,其他任何人都是對手方。當股指期貨出現之後,“對手方”更加豐富,也更加“高級”。
做空、投機、高頻交易,這些期指交易者的日常,對普通投資者而言卻是十分神秘。是誰在交易,多少資金在交易,以多快的速度在交易,都是未知。未知引發恐懼,恐懼帶來逃避。
2015年夏天A股市場遭遇股災,彼時滬深總共兩千余只股票,卻連日出現千股跌停。經歷多輪流血式踩踏,遍野哀鴻。到底發生了什麽?在隨後的反思中,股指期貨“砸盤”成為投資者的一大指控。結果就是,限倉、提高保證金、提高手續費,股指期貨的市場功能隨之消失殆盡。
期指沈寂已一年半余,無論是天使還是魔鬼,其運作機制都需要以最直觀的方式厘清。《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日對資深期指“投機玩家”陳浩進行了專訪。陳浩,現任鼎信匯金(北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在期指交易者當中頗有追隨者。在他看來,散戶投資者熊市呼籲限制期指,實際上是因為誤解而顛倒因果,最終“親者痛、仇者快”——套保盤無法套保急不可耐,投機盤盆滿缽滿休養生息。
股災來了去套保? 難
2015年7月初,面對大盤指數猛烈的下跌趨勢,許多投資者開始呼籲,希望降低期指門檻,讓散戶也可以利用股指期貨市場進行套保,規避風險。然而,當股災已經發生時,再到期指市場避險,幾乎是不可能的。
“當大家對股指下跌有一致預期時,有很多空頭就看上期指了,說我要去避險。要求開空倉。但是不是想開就開的出來的,得找到期指的多頭。”陳浩說,要明白每一個參與者都有交易對手,是多空雙方對任意價格形成的交易,股指期貨是零和遊戲,資金在交易者中不斷靈活轉換。
當股票市場已經形成股災,再到期指市場進行避險,投機盤根本不會接。當股災顯現出來的一剎那,價格就一步到位,不會留下開空倉的機會。陳浩解釋稱,“以保險為例,人是在健康的時候去買保險,而非重病時才買保險。已經患病再買保險,要麽保險公司不賣,要麽價格高到你根本買不起。”
股指期貨,專業定義是指以股價指數為標的物的標準化期貨合約。專業定義略顯晦澀,一個簡單的場景幫助理解。
如果兩個人對指數未來走勢存在分歧,一人看漲,一人看跌,於是兩人設置一個合同,進行對賭。以滬深300指數為例,假設從3000到3001點,一點值300元,上漲則多頭賺300元,下跌則空頭賺300元。每一次指數變化,不是甲賺乙的錢,就是乙賺甲的錢。股指期貨市場是典型的零和遊戲,不向現貨市場輸出盈虧。
這就是股指期貨最初始的狀態,多空雙方拿著一點點保證金,去對賭股指的漲跌。 不過很快,股指期貨的“避險功能”或者叫“套保功能”就體現出來。利用股指期貨可以設計對沖產品,滿足資金的避險需求。進一步講,有了股指期貨,規模較大的多頭資金才敢進入現貨市場。
“有一筆來自金融機構的大額資金,到處在找可以投資的產品,後來找到我們。我們作為投顧在管理一只定制基金,2年收益率超過90%,回撤才15%,”陳浩告訴記者他正在接觸的一個案例,收益率如此之高的產品,對方仍不滿意,因為這樣的大型資金最在乎的不是賺多賺少,而是更介意這15%的回撤。
對這類風險厭惡型資金而言,他們不追求90%的超高收益率,當前市場中,如果能夠做到10%的收益率並保證風險較小,就是令人滿意的投資產品。換言之,理想的收益曲線最好是一條傾斜向上略帶波紋的曲線。
“如果收益能做到10%,這家機構就可以做買賣了,以4%拿資金,收益10%,再支付千分之五的管理費,依然可以獲得豐厚的投資收益。”陳浩說,基金經理選出的股票組合,放眼三五年,一般都是上漲的,但是中途會有若幹比較明顯的下跌,也就是回撤,這樣就需要計算風險和收益的比例。
比如絕對收益型的基金,在回撤方面要求非常嚴格,寧可賺錢少,風險也要絕對小。再比如對流動性要求高的資金,無法長期持有股票,以周、以日不斷流動比如余額寶,不能等到三五年之後再看是漲還是跌,對中途波動有非常高的要求。
那麽,如何熨平波動率?股指期貨的套保作用就體現出來,國際上非常流行的阿爾法策略就是如此。假如某基金經理能夠選出好股票——牛市比指數多漲一點,熊市比指數少跌一點。然後買多少股票,就賣多少期指,就可以賺到牛市多漲的部分和熊市少跌的部分。這種產品就會有一條穩定上升的、但賺錢不太多的曲線。
“假如我們選出的投資組合,牛市可以比指數多漲10%,熊市少跌10%,這種股票並不難選,”陳浩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買入100萬股票,同時在期指市場做100萬空頭。如果指數上漲30%,那麽選出的投資組合上漲40%,由於還開了100萬股的期指空頭倉位,那麽指數漲多少,我們賠多少,所以指數漲30%,股指期貨就虧了30%。但是我們的組合上漲了40%,所以有10%就留下了。也就是說,指數的漲幅就賠給期貨市場了。
如果指數下跌30%,投資組合下跌20%。那麽股票市場賠了20%,但是股指期貨市場賺了30%,結果最終就賺了10%。阿爾法策略的特點就是,牛市少賺錢、熊市少賠錢。
“阿爾法基金並不是因為看空大盤而做空、看多大盤而做多,他們只是要修正業績曲線。而且結果上一定是做多現貨的。”陳浩進一步說,股指期貨的真正需求者,是多頭。因為多頭想要買股票,又不願意股票隨大盤波動。如果有一個能夠消除大盤巨幅波動影響的工具,這種極度風險厭惡型的基金才會進入股市。
在股指期貨受限之後,這類大型資金也遭遇尷尬。“沒有股指期貨,風險厭惡型資金就會去買債券。”陳浩告訴記者,然而現在的高息債券比股票風險還大,不比兩三年前,那時滿大街都是12%的理財產品,還很容易買到比較安全的高息債券。目前資金入市需求強烈,所以放開股指期貨的直接效果,就是解除多頭入場的後顧之憂,使更多資金敢於入市。
這一看似完美的邏輯,對散戶投資者卻並不適用。如果散戶選中投資組合,經歷指數從3000點到2000點,再到4000點到3000點,個股收益15%,如果不避險,收益率就是15%;但如果避險,就意味著要支付5%左右的“保險費”到期指市場,避險後收益率只有不到10%。
散戶投資者普遍是風險偏好型,“牛市少賺錢、熊市少賠錢”的對沖策略並不符合散戶的特性。因此,即使允許散戶進入期指市場,也不大可能是做套保。
“關鍵在於,避險需要在牛市下空單,犧牲牛市的利益來規避未來或有的風險,這是散戶不願意做的。”陳浩告訴記者,所以散戶往往是在下跌時希望做套保,這並不符合期指的套保遊戲規則。在他看來,散戶如果進入期指市場往往是做投機,然而,大部分新手在期指市場的生存周期只有3個月左右。
做空期指砸大盤? 難
股災前後A股暴漲暴跌,期指都表現出明顯的“領漲領跌”現象,先於股指而動。彼時現貨市場投資者正經歷踩踏、擠兌,其中有不少投資者提出,有機構利用做空期指打壓大盤牟利。不過,陳浩告訴記者,據他了解這種可能僅存在理論上,現實中很難實現。
簡單來說,比如某機構在期指市場做空,認為股指會跌到2600點,找到一個認為跌不到2600點的投機者作為對手方進行對賭。然後,該機構到現貨市場進行打壓,直到將股指打到2600點。
這種做法不具有可行性,原因有二。首先,影響股指漲跌需要的資金規模非常大,期指市場容量有限,如果以100萬資金規模去對賭很容易找到對手方,但如果是100億,就需要以不同價格去成交,且依然很難開到足夠的倉位。第二,打壓,需要自己先建倉,然後拋售向下打壓股指,但指數下跌,自己的持倉也會受到損失。
比如在3000點拿出1億元建倉,如果打壓到2600點,平均出貨價格在2800點,所以會賠掉200點;但是如果股指期貨交易價格低於2800點,現貨市場的打壓就是白忙一場。“必須明確一件事,期指那邊什麽便宜也占不到。”陳浩告訴記者,在期指市場賺錢的上限,就是全場所有的保證金,如果大家都投降就沒有對手方了,市場也就沒法玩了。
從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6月上旬,股指期貨跟隨股票市場走出了一波大幅上漲的行情。但6月15日之後,隨著股市跌幅加大,股指期貨在分流股市拋壓、對沖現貨風險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一是交易量劇烈放大,股指期貨三個品種日均成交量一度達到324.65萬手,較6月份前半月增長了24%。二是期現基差及波動加大,個別合約貼水幅度曾一度超過10%。三是以程序化交易為代表的量化交易快速發展,已占到總交易量的50%以上。四是股指期貨持倉規模從31.96萬手降到23.7萬手,成交持倉比升至17倍左右。
雖然短線投機氣氛濃厚,但中金所在2015年7月曾公開申明,以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險機構、信托公司、QFII及RQFII等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主要以套保為目的,賣持倉規模較大;以自然人和一般法人為代表的投資者買持倉規模較大。期指市場多空平衡,且不存在國外現貨市場上所謂的“裸賣空”。
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的聯動性,主要是“信號”作用,表現形式就是領漲領跌。但是由於交易制度、交易頻度不同,看上去依然存在許多不公平,比如期指獨特的高杠桿、高門檻、高頻交易、T+0。
“首先股指期貨T+0制度的存在,並沒有導致期指投資者可以賺到現貨市場散戶的錢,期指市場是封閉的市場,交易對手方之間進行的是零和遊戲,”陳浩說,股指期貨T+0並不是為了賺現貨市場的錢,只是為了讓投機盤有機會分散風險,這也是期指市場存在的基本條件。如果股指期貨T+1,期指市場很快就就會消失。
在描述期指的作用時,常用到一個“接孩子”的例子。作為整個市場承擔風險的角色,股指期貨就類似於站在樓下等待接住墜樓的孩子的人。但是有一個問題,如果樓太高,孩子掉下來會將接孩子的人一砸傷甚至砸死。
想讓接孩子者安全,也同時保證孩子安全,有兩個辦法:第一,每一層都接一下,緩沖下墜的力量;第二,有足夠多的人一起接,比如大家一起拉一張布單。在股指期貨市場,就要求市場容量足夠大,且交易頻率足夠高。
“比如我有時候每天進出80次,整個風險的傳承過程中,我只是在很小的時間片段內碰觸一下風險,一旦發現損失超過了承受度,我就會平倉。玩期指的人紀律性特別好,一旦發現做反了,立刻投降,就不管以後了。”陳浩說,投機盤對於漲跌一定會有分歧,一個人投降了之後,另一些投機盤就會去預期個股下跌過程中的小反彈。因為期指市場杠桿高,高杠桿會誘發更多投機盤為了微弱的波動去冒險。
對投機盤而言,損失本金的3%~5%就會止損,不會扛下去。然後下一個人又進來,一直傳承下去。“這個過程可能每分鐘發生15次,這就使得客觀上,每一層都有人去接孩子。”陳浩解釋稱,如果股指期貨T+1,就相當於接孩子的人抱著孩子一起摔到地上。但是股指期貨不是俄羅斯輪盤賭,是靠時間和空間,將一個風險分散給一群人,和一大堆時間片段去均勻承擔。
投機盤必須高頻交易,也無法跟套保盤保持同一個交易節奏。因為機構的產品有周期,比如三個月,做完套保之後,註定能夠到期獲得鎖定的那部分利潤,中間的不確定性波動都由投機盤承擔。如果投機盤也持倉3個月,那就變成真正的對賭了,萬一對賭失敗,結果就是退出市場。
作為風險承擔者,必須將風險分散出去才能長期存活在市場中,繼續為新的套保盤承擔風險。“所以期指交易必須是高頻、必須是日內做無數單。股指期貨交易量越大,投機盤就越安全,能夠承擔的風險就越多,做套保的機構就可以向這個市場輸出更多的風險。投機者高速交易、高換手是件好事,不應該壓縮和限制。”陳浩說,其實交易是有摩擦成本的,因為需要繳納手續費,交易頻率並不能做到無限高。對於現貨市場T+0,他認為這樣的呼籲是合理的,因為任何一個市場當中T+0都是最有效率的。
2015年6月12日,上證指數站上5178.19點。6月份後半月的股指期貨成交量相較於前半月激增了20%。
“期指那麽大的交易量,就是投機盤不斷在盤中滾動所致,這確實反映出現貨市場的風險已經非常高,”回憶最嚴限制推出前夕的市場表現,陳浩說,超高的交易量背後正是投機盤在梯度接手共擔風險的過程,但是交易量過大引發了監管層擔憂,開始逐步出臺措施限制收縮交易量,似乎認為交易量小的期指市場才是安全的。
然而,恰恰相反。
股市是真實的市場,又是虛擬的市場。投資者在電腦或手機上輸入簡單指令即可完成交易,但面對的卻是來自無數未知方向的制衡力量。除自己以外,其他任何人都是對手方。當股指期貨出現之後,“對手方”更加豐富,也更加“高級”。
做空、投機、高頻交易,這些期指交易者的日常,對普通投資者而言卻是十分神秘。是誰在交易,多少資金在交易,以多快的速度在交易,都是未知。未知引發恐懼,恐懼帶來逃避。
2015年夏天A股市場遭遇股災,彼時滬深總共兩千余只股票,卻連日出現千股跌停。經歷多輪流血式踩踏,遍野哀鴻。到底發生了什麽?在隨後的反思中,股指期貨“砸盤”成為投資者的一大指控。結果就是,限倉、提高保證金、提高手續費,股指期貨的市場功能隨之消失殆盡。
期指沈寂已一年半余,無論是天使還是魔鬼,其運作機制都需要以最直觀的方式厘清。《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日對資深期指“投機玩家”陳浩進行了專訪。陳浩,現任鼎信匯金(北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在期指交易者當中頗有追隨者。在他看來,散戶投資者熊市呼籲限制期指,實際上是因為誤解而顛倒因果,最終“親者痛、仇者快”——套保盤無法套保急不可耐,投機盤盆滿缽滿休養生息。
股災來了去套保? 難
2015年7月初,面對大盤指數猛烈的下跌趨勢,許多投資者開始呼籲,希望降低期指門檻,讓散戶也可以利用股指期貨市場進行套保,規避風險。然而,當股災已經發生時,再到期指市場避險,幾乎是不可能的。
“當大家對股指下跌有一致預期時,有很多空頭就看上期指了,說我要去避險。要求開空倉。但是不是想開就開的出來的,得找到期指的多頭。”陳浩說,要明白每一個參與者都有交易對手,是多空雙方對任意價格形成的交易,股指期貨是零和遊戲,資金在交易者中不斷靈活轉換。
當股票市場已經形成股災,再到期指市場進行避險,投機盤根本不會接。當股災顯現出來的一剎那,價格就一步到位,不會留下開空倉的機會。陳浩解釋稱,“以保險為例,人是在健康的時候去買保險,而非重病時才買保險。已經患病再買保險,要麽保險公司不賣,要麽價格高到你根本買不起。”
股指期貨,專業定義是指以股價指數為標的物的標準化期貨合約。專業定義略顯晦澀,一個簡單的場景幫助理解。
如果兩個人對指數未來走勢存在分歧,一人看漲,一人看跌,於是兩人設置一個合同,進行對賭。以滬深300指數為例,假設從3000到3001點,一點值300元,上漲則多頭賺300元,下跌則空頭賺300元。每一次指數變化,不是甲賺乙的錢,就是乙賺甲的錢。股指期貨市場是典型的零和遊戲,不向現貨市場輸出盈虧。
這就是股指期貨最初始的狀態,多空雙方拿著一點點保證金,去對賭股指的漲跌。 不過很快,股指期貨的“避險功能”或者叫“套保功能”就體現出來。利用股指期貨可以設計對沖產品,滿足資金的避險需求。進一步講,有了股指期貨,規模較大的多頭資金才敢進入現貨市場。
“有一筆來自金融機構的大額資金,到處在找可以投資的產品,後來找到我們。我們作為投顧在管理一只定制基金,2年收益率超過90%,回撤才15%,”陳浩告訴記者他正在接觸的一個案例,收益率如此之高的產品,對方仍不滿意,因為這樣的大型資金最在乎的不是賺多賺少,而是更介意這15%的回撤。
對這類風險厭惡型資金而言,他們不追求90%的超高收益率,當前市場中,如果能夠做到10%的收益率並保證風險較小,就是令人滿意的投資產品。換言之,理想的收益曲線最好是一條傾斜向上略帶波紋的曲線。
“如果收益能做到10%,這家機構就可以做買賣了,以4%拿資金,收益10%,再支付千分之五的管理費,依然可以獲得豐厚的投資收益。”陳浩說,基金經理選出的股票組合,放眼三五年,一般都是上漲的,但是中途會有若幹比較明顯的下跌,也就是回撤,這樣就需要計算風險和收益的比例。
比如絕對收益型的基金,在回撤方面要求非常嚴格,寧可賺錢少,風險也要絕對小。再比如對流動性要求高的資金,無法長期持有股票,以周、以日不斷流動比如余額寶,不能等到三五年之後再看是漲還是跌,對中途波動有非常高的要求。
那麽,如何熨平波動率?股指期貨的套保作用就體現出來,國際上非常流行的阿爾法策略就是如此。假如某基金經理能夠選出好股票——牛市比指數多漲一點,熊市比指數少跌一點。然後買多少股票,就賣多少期指,就可以賺到牛市多漲的部分和熊市少跌的部分。這種產品就會有一條穩定上升的、但賺錢不太多的曲線。
“假如我們選出的投資組合,牛市可以比指數多漲10%,熊市少跌10%,這種股票並不難選,”陳浩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買入100萬股票,同時在期指市場做100萬空頭。如果指數上漲30%,那麽選出的投資組合上漲40%,由於還開了100萬股的期指空頭倉位,那麽指數漲多少,我們賠多少,所以指數漲30%,股指期貨就虧了30%。但是我們的組合上漲了40%,所以有10%就留下了。也就是說,指數的漲幅就賠給期貨市場了。
如果指數下跌30%,投資組合下跌20%。那麽股票市場賠了20%,但是股指期貨市場賺了30%,結果最終就賺了10%。阿爾法策略的特點就是,牛市少賺錢、熊市少賠錢。
“阿爾法基金並不是因為看空大盤而做空、看多大盤而做多,他們只是要修正業績曲線。而且結果上一定是做多現貨的。”陳浩進一步說,股指期貨的真正需求者,是多頭。因為多頭想要買股票,又不願意股票隨大盤波動。如果有一個能夠消除大盤巨幅波動影響的工具,這種極度風險厭惡型的基金才會進入股市。
在股指期貨受限之後,這類大型資金也遭遇尷尬。“沒有股指期貨,風險厭惡型資金就會去買債券。”陳浩告訴記者,然而現在的高息債券比股票風險還大,不比兩三年前,那時滿大街都是12%的理財產品,還很容易買到比較安全的高息債券。目前資金入市需求強烈,所以放開股指期貨的直接效果,就是解除多頭入場的後顧之憂,使更多資金敢於入市。
這一看似完美的邏輯,對散戶投資者卻並不適用。如果散戶選中投資組合,經歷指數從3000點到2000點,再到4000點到3000點,個股收益15%,如果不避險,收益率就是15%;但如果避險,就意味著要支付5%左右的“保險費”到期指市場,避險後收益率只有不到10%。
散戶投資者普遍是風險偏好型,“牛市少賺錢、熊市少賠錢”的對沖策略並不符合散戶的特性。因此,即使允許散戶進入期指市場,也不大可能是做套保。
“關鍵在於,避險需要在牛市下空單,犧牲牛市的利益來規避未來或有的風險,這是散戶不願意做的。”陳浩告訴記者,所以散戶往往是在下跌時希望做套保,這並不符合期指的套保遊戲規則。在他看來,散戶如果進入期指市場往往是做投機,然而,大部分新手在期指市場的生存周期只有3個月左右。
做空期指砸大盤? 難
股災前後A股暴漲暴跌,期指都表現出明顯的“領漲領跌”現象,先於股指而動。彼時現貨市場投資者正經歷踩踏、擠兌,其中有不少投資者提出,有機構利用做空期指打壓大盤牟利。不過,陳浩告訴記者,據他了解這種可能僅存在理論上,現實中很難實現。
簡單來說,比如某機構在期指市場做空,認為股指會跌到2600點,找到一個認為跌不到2600點的投機者作為對手方進行對賭。然後,該機構到現貨市場進行打壓,直到將股指打到2600點。
這種做法不具有可行性,原因有二。首先,影響股指漲跌需要的資金規模非常大,期指市場容量有限,如果以100萬資金規模去對賭很容易找到對手方,但如果是100億,就需要以不同價格去成交,且依然很難開到足夠的倉位。第二,打壓,需要自己先建倉,然後拋售向下打壓股指,但指數下跌,自己的持倉也會受到損失。
比如在3000點拿出1億元建倉,如果打壓到2600點,平均出貨價格在2800點,所以會賠掉200點;但是如果股指期貨交易價格低於2800點,現貨市場的打壓就是白忙一場。“必須明確一件事,期指那邊什麽便宜也占不到。”陳浩告訴記者,在期指市場賺錢的上限,就是全場所有的保證金,如果大家都投降就沒有對手方了,市場也就沒法玩了。
從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6月上旬,股指期貨跟隨股票市場走出了一波大幅上漲的行情。但6月15日之後,隨著股市跌幅加大,股指期貨在分流股市拋壓、對沖現貨風險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一是交易量劇烈放大,股指期貨三個品種日均成交量一度達到324.65萬手,較6月份前半月增長了24%。二是期現基差及波動加大,個別合約貼水幅度曾一度超過10%。三是以程序化交易為代表的量化交易快速發展,已占到總交易量的50%以上。四是股指期貨持倉規模從31.96萬手降到23.7萬手,成交持倉比升至17倍左右。
雖然短線投機氣氛濃厚,但中金所在2015年7月曾公開申明,以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險機構、信托公司、QFII及RQFII等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主要以套保為目的,賣持倉規模較大;以自然人和一般法人為代表的投資者買持倉規模較大。期指市場多空平衡,且不存在國外現貨市場上所謂的“裸賣空”。
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的聯動性,主要是“信號”作用,表現形式就是領漲領跌。但是由於交易制度、交易頻度不同,看上去依然存在許多不公平,比如期指獨特的高杠桿、高門檻、高頻交易、T+0。
“首先股指期貨T+0制度的存在,並沒有導致期指投資者可以賺到現貨市場散戶的錢,期指市場是封閉的市場,交易對手方之間進行的是零和遊戲,”陳浩說,股指期貨T+0並不是為了賺現貨市場的錢,只是為了讓投機盤有機會分散風險,這也是期指市場存在的基本條件。如果股指期貨T+1,期指市場很快就就會消失。
在描述期指的作用時,常用到一個“接孩子”的例子。作為整個市場承擔風險的角色,股指期貨就類似於站在樓下等待接住墜樓的孩子的人。但是有一個問題,如果樓太高,孩子掉下來會將接孩子的人一砸傷甚至砸死。
想讓接孩子者安全,也同時保證孩子安全,有兩個辦法:第一,每一層都接一下,緩沖下墜的力量;第二,有足夠多的人一起接,比如大家一起拉一張布單。在股指期貨市場,就要求市場容量足夠大,且交易頻率足夠高。
“比如我有時候每天進出80次,整個風險的傳承過程中,我只是在很小的時間片段內碰觸一下風險,一旦發現損失超過了承受度,我就會平倉。玩期指的人紀律性特別好,一旦發現做反了,立刻投降,就不管以後了。”陳浩說,投機盤對於漲跌一定會有分歧,一個人投降了之後,另一些投機盤就會去預期個股下跌過程中的小反彈。因為期指市場杠桿高,高杠桿會誘發更多投機盤為了微弱的波動去冒險。
對投機盤而言,損失本金的3%~5%就會止損,不會扛下去。然後下一個人又進來,一直傳承下去。“這個過程可能每分鐘發生15次,這就使得客觀上,每一層都有人去接孩子。”陳浩解釋稱,如果股指期貨T+1,就相當於接孩子的人抱著孩子一起摔到地上。但是股指期貨不是俄羅斯輪盤賭,是靠時間和空間,將一個風險分散給一群人,和一大堆時間片段去均勻承擔。
投機盤必須高頻交易,也無法跟套保盤保持同一個交易節奏。因為機構的產品有周期,比如三個月,做完套保之後,註定能夠到期獲得鎖定的那部分利潤,中間的不確定性波動都由投機盤承擔。如果投機盤也持倉3個月,那就變成真正的對賭了,萬一對賭失敗,結果就是退出市場。
作為風險承擔者,必須將風險分散出去才能長期存活在市場中,繼續為新的套保盤承擔風險。“所以期指交易必須是高頻、必須是日內做無數單。股指期貨交易量越大,投機盤就越安全,能夠承擔的風險就越多,做套保的機構就可以向這個市場輸出更多的風險。投機者高速交易、高換手是件好事,不應該壓縮和限制。”陳浩說,其實交易是有摩擦成本的,因為需要繳納手續費,交易頻率並不能做到無限高。對於現貨市場T+0,他認為這樣的呼籲是合理的,因為任何一個市場當中T+0都是最有效率的。
2015年6月12日,上證指數站上5178.19點。6月份後半月的股指期貨成交量相較於前半月激增了20%。
“期指那麽大的交易量,就是投機盤不斷在盤中滾動所致,這確實反映出現貨市場的風險已經非常高,”回憶最嚴限制推出前夕的市場表現,陳浩說,超高的交易量背後正是投機盤在梯度接手共擔風險的過程,但是交易量過大引發了監管層擔憂,開始逐步出臺措施限制收縮交易量,似乎認為交易量小的期指市場才是安全的。
然而,恰恰相反。
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國信證券和國信期貨5月24日晚間公告,因在兩年前股災期間,公司違規向司度(上海)貿易有限公司提供融資融券等業務,分別被證監會罰沒約3.7億元、306萬元、1.25億元和72萬元;相關責任人被處以5至10萬元的罰款。
2015年A股“股災”期間,司度公司的賬戶因具有異常交易行為特征,被深交所限制交易。當時的工商信息顯示,司度貿易的股東為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之一的CITADEL GLOBAL TRADING S.AR.L。同時,由於曾經通過旗下公司中信聯創參股司度貿易,中信證券一度被質疑聯合CITADEL做空A股。不過,中信聯創早在2014年11月已將其所持司度貿易的20%股權轉讓。
證監會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中指出,“中信證券在司度從事證券交易時間連續計算不足半年的情況下,為司度提供融資融券服務,於2012年3月12日為其開立了信用證券賬戶。”該公司構成《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第八十四條第(七)項“未按照規定與客戶簽訂業務合同”所述行為。
證監會的行政處罰包括,責令中信證券改正,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人民幣61655849.78元,並處人民幣308279248.90元罰款;對相關責任人笪新亞、宋成給予警告,並分別處以人民幣10萬元罰款。
責令海通證券改正,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50.97萬元,並處罰款254.8萬元;對相關責任人左秀海、徐曉嘯、朱元灝給予警告,並分別處以10萬元罰款。
責令國信證券改正、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20,886,681.63元,並處104,433,408.15元罰款;對相關責任人王建、陳冰、趙冰童、張文彬給予警告,並分別處10萬元罰款。
對國信期貨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180,274.23元,並處540,822.69元罰款;對相關責任人張金城、李毅給予警告,並分別處5萬元罰款。
大盤月K線圖
經歷了上週細價股冧價的洗劫,部分股份由低位反彈,散戶撈底。豈料本週一,以為喘定的集成(1027)股價再跌至一仙底價,無得再低。散戶的銀包,再度被清倉見底。本刊追查港交所股權披露及中央結算系統,發現首日跌得最甘的十隻細價股,不單互有關連,由貝格隆、鼎成等證券行持重倉,並圍繞着股壇奇人、人稱「粉哥」的葉志輝(Steven Yip)為核心,以網絡形式運作。葉志輝是股壇大玩家,傳聞有四十隻殼在手,通通股價都打造得漂漂亮亮。與此同時,坊間有人成立傳銷隊伍,將手頭細價股票一批批運返大陸,傳銷給大媽農民。結果上週玩家「收割」、大手掟貨,瞬間化整為零,解散網絡。棚已冧,可憐隔岸的大媽後知後覺,無仇報;而玩家亦開始策劃另一場玩法。 股災當日未有幸免、亦是David Webb指不能沾手的康宏環球(1019),於股災翌日便舉行股東會,迫於無奈,都要見一見記者交代事件。康宏聘請的圓通財經公關,早已在46樓升降機外等候,要求記者進入預先安排的傳媒等候室。足足等了兩小時,三名公關陪同主席王利民步出大門,被問及股災情況,王利民指:「除了說我是細價股外,其實我們與股災也沒有任何關係。」說完王利民隨即被公關和員工推前,阻止他繼續停留和答問題。上週二的股災,由漢華專業服務(8193)帶頭「自由落體」,股價急挫九成五,半小時內貶為仙股。其餘細價股亦跟跌,如「神傘」中國集成(1027)及「翠如BB股」聯旺(8217),曾分別插水九成六及九成,股災一日蒸發市值超過四百億!部分跌至一仙的股份,股價無得再低,開始有人撈底,一名細價股炒家指:「有隻QPL(243),最低跌到去七仙;食午飯時睇番資料,原來隻股嚟緊會派特別股息一毫三,梗係想開市時掃貨,點知開市後已即刻彈番上近兩毫!」現時QPL市值五億,正好是主板殼價水平。 複雜關係圖 記者翻查中央結算系統(CCASS)記錄,當日大部分free fall的細價股,都以隆成金融(1205)旗下的貝格隆證券名義持有重倉。隆成金融由中國環保能源(986)持有小量股份,而新確科技(1063) 與中國環保能源,都持有股災當日帶頭暴跌的漢華(8193)。這些細價股關係錯綜複雜,形成一個龐大的利益關係圖。而核心人物,正是曾任新確科技執董的葉志明弟弟葉志輝。至於一樣持細股重倉的鼎成證券,董事郭文壇(Tim Que)則與葉志輝相熟。有認識葉志輝的市場人士揭露,今次細股出事,與其內地拍檔、中國置業投資(736)的行政總裁徐東資金鏈斷裂有關,「聽聞係有幾億街貨未找,俾人斬倉。」徐東持有內地護照,擁上海外國語大學日語學士學位,申報地址位於上海徐匯區洪橋路一單位。眼見股價下跌,幕後玩家亦乘機將旗下部分股票清倉,「佢啲股票好平返,多數市價兩折買返嚟,2億成本,炒到上20億,水位有好多,梗係搶先跟沽賺最多。」翻查CCASS資料,股災當日,貝格隆手頭的漢華,持倉由10.39%降至4.71%;而持有妖股集成的鼎成證券,持倉亦由7.09%降至0.86%。互有股份關連的細價股,亦相互減持,變相將其蜘蛛網狀關係圖瓦解。不過一名細價股專家指:「幕後玩家只係清晒啲人頭倉,佢仲hold住細價股控制權。」玩家短期內不會再入市維持秩序,現時殼價仍然企硬。 三次拉頭馬 葉志輝今年只有四十八歲,曾於一四至一五年出任智易控股(8100)獨立非執行董事,除此以外,在公開披露的資料不見其蹤影,相當「隱身」。他於九二年畢業於紐約市立大學史坦頓島學院,三年後取得紐約市立大學柏魯克分校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從事電子零件及產品貿易。他亦是「其樂無窮」的馬主,拉過三次頭馬,該馬匹為他帶來總獎金405萬元。股壇中人形容他作風大膽,「佢手頭有近四十隻殼,無咩嗜好,最鍾意就係搵錢。」葉志輝早年跟隨細價股玩家李鋈麟(Alan Lee)搵食,其後又與另一玩家曹貴子醫生相熟。」葉志輝的哥哥葉志明,現為超大現代農業(682)非執董,是大股東郭浩私交甚篤的好友,報住大埔聚豪天下獨立屋。太太伍樂琪,又稱琪琪,曾出任一中證券的證券代表。 傳銷大媽 然而,無人接貨、手上的股票炒上百億,亦是徒然。關鍵在於:傳銷出去。有玩家有專業的銷售團隊,在內地傳銷股票,並且向賭性極強、又不會深入了解股票的內地大媽埋手。能夠散貨出去,棚才能愈搭愈高。結果玩家突然割禾青,後知後覺的大媽仍懵然不知。葉志輝曾任獨立非執董的智易控股(8100),業務包括財富管理、保險及強積金經紀服務等,在內地深圳有靚靚會所。這輪跌浪,一樣摧毀了玩家在內地的傳銷渠道,有熟悉細價股的玩家指,「下一步有可能廿幾隻一齊供股,證監就唔敢停(牌),因為依家跌咗落嚟,好多散戶入去撈底,一停就會牽涉好多散戶。」記者曾在葉志輝的中遠大廈寫字樓等候,但他未有返工,致電給他亦即時掛線。 曾用?模散貨 股壇玩家各出奇謀散貨,一向有之,而且專攻人性貪婪的弱點。其中對象,包括經常等錢使的?模。一五年港股大時代,當時在金融界薄有名氣的「God神」Kelvin God,在夜場利用WhatsApp、WeChat等方法高速「傳銷」股票。Kelvin成立了一個名叫「香港股票討論區」的WeChat群組,以討論為名,散貨為實,不時在組內推介。由於最初發放的貼士甚準,一眾?模當他神咁拜,但很快就出事,「佢強烈推介1063(新確科技),一開始我$1.1買一百萬,$1.3走,先賺二十萬甜頭。之後$1.2再入二百萬,跌到$0.6走,輸成一百二十萬!」這家新確科技(1063),正是曾經由葉志輝哥哥葉志明出任執行董事。而受害人曹小姐沒有止蝕,歸咎於「有人喺WeChat講話唔使驚,震一震啫。」不少?模在群組內大呻:「輸到嘔血」、「呢個六月輸咗兩個Hermes」。事實上,Kelvin在這事上傳聞亦被過一戙,自己都輸近千萬元。現時新確科技股價只剩兩仙半左右。Kelvin God此役後再低調下來,而?模的WeChat群組,後來變了變賣名牌二手袋及手錶撲水的交流區,再後來解散。今次細價股爆煲,有細價股專家指,Kelvin又因無人叫佢「走先」,輸多鑊中國錢包(802),損手過千萬。《壹週刊》為此致電Kelvin,他回應指:「自己很耐無玩細價股,不太方便回應。」 查非法沽空 證監會已向多間細價股證券行埋手調查,現時香港法例禁止任何人出售本身無持有的股份,只有被港交所列為「可進行賣空的指定證券」才可進行沽空。對比列表,當天十四隻跌幅最大的細價股中,只有六隻是可進行沽空。宏高證券投資經理梁杰文指,是否涉及非法沽空有待調查,「港交所有交易記錄,可以看到當時沽盤的來源,再向證券行查詢交易記錄,了解沽盤來自哪一類客戶,客戶本身是否有貨,還是沒有貨沽空,相信如果要做應該是不難。」不過,他認為真的出現非法沽空的機會「一半半」,因為股份大跌一般會吸引不少散戶入市,令換手率有所提高,「美捷匯控股持倉比較大的客戶是貝格隆證劵,當天它清倉,不斷沽貨,令股價大跌九成,吸引短線炒家撈底,是否真的不可能達到這個換手比率,我又不覺得做不到。」他又舉出另一例子,「有一隻新股最近剛上市,集資額七千萬,但成交額達九千萬,這又是否暗示它非法沽空,是有這樣的機會,但不一定是。」 影響始料不及 股災起因,源於五月中,資深投資者David Webb列出「五十隻不能持有的港股」,指有不同上市公司相互持股,關係複雜且神秘,亦有管理層刻意持有已有泡沫或股權高度集中的股份。事隔六星期後,其中一個派系的股票終於爆破。上週二的十大跌幅榜中,有九隻都在名單之中,Webb的命中率高達九成。而 David Webb製作這個關係圖背後,關係到圖中一隻已停牌的隆成金融(1225)。 他於06年已持有隆成5.1%股份,以當時每股5毫計,值1800萬,其後一直增持。可惜後來公司「轉庄」,前年突然大折讓供股,Webb也頂唔順逐漸減持。到去年8月,他減持至低過5%。現時約有2.32%股份,值680萬左右。David Webb的復仇記可牽連至此,相信他也始料不及。 鄧聲興屋漏兼逢連夜雨 這排鄧聲興相信能感受到,何謂屋漏兼逢連夜雨。早前他傳婚變,被指與一一年結婚的Maggie鬧離婚,Maggie在facebook訴苦,獲其他認識兩公婆的股評人支持,鄧聲興未有回應,Maggie亦即刻封board。近日則有指,證監會已派員到多間同時在暴跌股中持重倉的證券行,索取交易記錄,當中就包括由鄧聲興出任行政總裁的君陽證券。由君陽證券持有的細價股,包括匯隆控股(8021)、中國投融資(1226)、雋泰控股(630)、隆成金融(1225)及合一投資(913)等,都在上週爆煲當日暴跌。而君陽首12隻持倉最多股份,全都在David Webb「50隻不能沾手股份」名單內,持倉比例介乎5.2%至21.5%。君陽證券是君陽金融子公司,鄧聲興於二○一五年四月加入,並自六月起獲委任為集團副主席。由於大部分同期的股評人皆搵夠上岸,少有像鄧聲興積極投身不同玩家派系,他們都以食花生心態「隔岸觀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