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功夫講堂:應肚即飛

1 : GS(14)@2012-07-24 12:41:23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sup/20120724/114647
在搏鬥過程中,總會拳來腳往,不可能只有你打人而不被人打,所以要求身體有一定的抗打能力才是現實和積極的練法。
有抗打能力的定義並非要去到「金鐘罩刀槍不入」的極端,硬氣功護體是可行,但非良策,試問在戰鬥中如何能閉住一口氣任打唔嬲?又捱得幾耐?二千年時在大陸的一場中泰拳賽中,大陸拳手便不時「運氣」以抗打,護體雖然成功,但卻只有捱打份兒,敗固當然。
偶見有人電視中表演「應肚即飛絕技」,笑到噴飯,更估不到今時今日竟然有人演繹沈殿霞當年在電影《笑太極》中彈開子丹九丈遠的棉花肚神功!「應棍即仆」就合理,我遇高人不少,偏未聽過、亦不信此等「神乎其技」!
天下間最笨的功夫,莫過於叫人打自己而借此演嘢,就當你練成鐵布衫能捱拳打腳踢,充其量也只是個可憐的人肉沙包,再者,此類表演者從來只能限定自己身體上某個部位能承受打擊,更要規定對方如何出招,跟心口碎大石的江湖賣藥伎倆沒兩樣。
有賣藥郎中繼續嘩眾取寵,中國武術就越是深不可測,總之勝在夠神化,越加以神秘色彩作包裝,就越多人追捧。我看到的畫面,與百幾年前義和拳在慈禧面前表演神功護體簡直異曲同工。


歐錦棠
逢星期一、二
2 : drbull(3010)@2012-07-24 13:15:52

應棍即扑,佢真搞鬼
3 : 肥B(18468)@2012-07-24 13:34:10

真係幾好野, 大肚黃除左「應肚即飛」的神功外, 他那唔駛搽「面懵膏」都可以抵受得住眾人指指點點的幾丈厚面皮, 才是佢的獨特資產!
4 : GS(14)@2012-07-24 17:37:48

我一直覺得他好好笑
5 : GS(14)@2012-07-24 17:41:21



我唔知點講,好低能,勁搞笑
6 : drbull(3010)@2012-07-24 18:57:57

股票,企業,太極,三為一體
7 : GS(14)@2012-07-24 19:01:28

他唔講董事長好少少,講左就...
8 : drbull(3010)@2012-07-24 19:03:25

股壇紅綠燈有限公司都好正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428

功夫講堂:抗打

1 : GS(14)@2012-07-30 12:02:36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sup/20120730/116590
我一再強調抗打能力的重要性,是由於不論在比賽較量或實戰,往往不可能有一招定輸贏的理想結果,拳腳交加一輪,彼此中招難免,捱得住拳腳而又能伺機反擊得手的,勝利才屬於最後站着的一方。
很多門派對抗打練習不屑一顧,認為此舉是下三流的武術才會笨到被捱打,因為「高檔奧妙」的武術能「先發制人、後發先至」,即無論如何佢一定快過你,而又否定會被還擊中招的可能。其實這都屬於「不戰而屈人之兵」,即未出手已全勝—當用口講或在網上吹噓的時候。
後發先至等技術並非不可行,但要得心應手,則必先經歷了無數搏擊對練甚至實戰,方能對戰鬥距離和速度有更好的掌握,而在過程當中,身體四肢亦必定經歷不少碰撞、甚至受傷,新手技術幼嫩,無形中成了捱打,但久而久之肌肉卻累積了被打擊能力而變得堅強,就是練就了抗打功能。舉例以臂擋截對方中腰掃踢,也必經歷承受踢擊之痛,日後才能掌握在對方「爆發力」未形成之前進行阻截以減低撞擊帶來的傷害。
抗打首要是循序漸進,而非刻意使蠻力加以傷害,泰拳和全接觸空手道(圖)的練習系統,便做就了比其他打擊系武術更強的抗打能力。
歐錦棠
逢周一、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553

功夫講堂:傷肝

1 : GS(14)@2012-07-31 10:53:25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 ... -%E5%82%B7%E8%82%9D
近年筆者較投入於全接觸空手道鍛煉,由於其形式是在沒有任何護具下進行徒手格鬥,除了要害和手不能打頸部以上,全身各部位皆可進行攻擊,與真實搏鬥相當接近,故此練習者都必須有一定的抗打能力,身體能承受數回合的拳打腳踢而泰然自若,所以在練習和比賽過程中,便發展到特定針對破壞身體某些功能而施以攻擊的招式,打擊肝臟便是其中一個手段。空手道腿擊中的「三日月」便是針對肝部的遠距離的攻擊招式;而在埋身戰鬥中,假使在對手施以右重拳來襲時,我方以同則的前手(左拳)向肝臟的肋骨部位前刺,並同時配合擰腰以增加速度和力量(如圖),由於擰腰動作令前臂在毋須踏步而能增添多數吋的距離,相對地增強了拳頭插入對手身體的穿透力,令此拳殺傷力倍增,中者每每一擊即倒。
肝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位於右胸約第四根肋骨對下,僅以肋骨作為屏障保護。打擊肝臟的好處是重擊往往能一擊必殺,因為承受重擊的肝臟會引發劇烈痛楚、導致心跳加速,不安和焦慮緊隨而來,而累積打擊亦能加深傷害,因為經歷一兩次的重擊後,肝臟會因膨脹而使肺部壓縮,阻礙呼吸,從而提早結束對手。
歐錦棠
逢周一、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591

功夫講堂:鐵拳之盛男

1 : GS(14)@2012-08-06 11:37:21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sup/20120806/119209
在日本沖繩,無論玩到幾樂極忘形,切記有兩件事不可為:第一不可惹麻煩;第二, 千萬不要欺負老人家。因為沖繩是空手道的發源地,武風鼎盛,高手多過便利店,而隨便一位毫不起眼的長者更可能就是武術宗師,這是我數度造訪沖繩後親身經歷有感而發。東恩納盛男(圖)便是這類型的空手道高手。
東恩納盛男(Higaonna Morio)空手道十段,是國際沖繩剛柔流空手道連盟主席,蜚聲國際,桃李滿天下。最令人敬佩的是他對武道真義的熱烈追求,數十年始終如一。年屆七十三歲的他步履輕盈,臉上常掛着慈祥笑容,單憑外表有誰可聯想到他是顯赫有名的空手道宗家?
最近再被東恩納先生細意指點空手道的「三戰」及正拳的奧秘,得益不淺,看先生演練亦使得習武數十年的我不由驚嘆,單一記正拳竟可有如此複雜的變化。
他出拳都集中全身力量於一擊,然而,卻又有一揮而就的輕鬆。他打每一記直拳都有隆然聲響,不單是拳風劃破空氣的炸烈聲、更不是衣袖摩擦之聲;原來是他吞氣下沉氣聚於地的沉響,細看之下,他馬步根本沒有絲毫移動。簡單的正拳,有移山之勢、所向披靡之力,一擊必殺,完全體現到《武備志》裏面所述的「法剛柔吞吐」。
歐錦棠
逢周一、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733

功夫講堂:無法可修飾的一對手

1 : GS(14)@2012-08-07 10:51:29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sup/20120807/119700
看題目別誤會我講Beyond,其實是形容空手道十段東恩納盛男那一對苦練勤修數十載,滿佈厚繭的雙手(圖)。
空手道以剛勁揚名,硬功了得,演練碎磚破板視作等閒。東恩納多年來除了拍打沙袋的基本功,更就地取材,以大石、牆角、樹幹等為練習對象,在國際間已經成為他的招牌動作。位於沖繩剛柔流東恩納道場內的兩塊大石,日子有功,已經被打至表面光滑、中間落拳位置凹陷。看他隆腫的雙手以為有礙活動,卻又靈敏非常,以打石頭為例,他強調練習時非要蠻勁,而要循序漸進地加力,事後並以藥酒按摩方為正確。
年過七旬的他功力深厚莫測,即使兩年前仍堅持每天練習上步直拳擊打卷藁(空手道以乾蘆葦卷成的木板)達五千次,並於兩小時內完成!他十五歲習拳至今,練的還是最簡單的一記正拳,這份耐力與堅持已非一般武者所能及。而現在他除了授拳,最基本的「三戰」也是拳不離手。
大師的銅拳鐵臂是對活的武器,無比硬度加上超凡功力,攻者必克。數年前就曾經有個外國的全接觸空手道世界冠軍上門求教,東恩納親自落場,甫一交手,身高六呎過外的巨人便倒於大師正拳之下。

歐錦棠
逢周一、二
2 : 亞力士(1473)@2012-08-07 20:14:40

想起hunter入面個會長 每日揮1萬拳 直至日落
3 : 龍生(798)@2012-08-07 20:42:09

哈哈哈, 最後有念力, 令佢變成千手觀音

真係好鬼精彩
4 : 亞力士(1473)@2012-08-08 23:42:57

龍兄 有冇性趣搞個網聚
5 : 龍生(798)@2012-08-09 00:26:17

有呀, 好想同你落老蘭一齊品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746

功夫講堂:當阿里遇上豬木

1 : GS(14)@2012-08-13 09:28:57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sup/20120813/121635
1976年6月在東京武道館上演一場被喻為現代「異種格鬥技」的揭幕戰,由有「最偉大的拳王」之稱的穆罕默德阿里對日本著名摔角家豬木,雙方以自己擅長的技擊在擂台上破天荒進行武術跨界比試,世界各地拳迷對此戰充滿期望,賽事以全球衞星直播,賽前更有盤口開出,豬木捱不過首兩回合。但賽果卻出人意表,更令當年對「綜合格鬥」零概念的廣大拳迷大失所望。
阿里拳快且重,為避其鋒頭,豬木幾乎全程半坐於地上,面向對手,雙腳微張,以屁股為軸,雙手為軚,隨意轉向,此舉滑稽有餘更有失格鬥家尊嚴,惹來不少非議,但事實是「牙擦拳王」對此有如老鼠拉龜,無從入手,對方處於身高水平以下,根本無法揮拳應對,反而豬木則不時看準距離,伺機以快踢突襲阿里大腿,頻頻得手,雖未至於有擊倒能力,但拳王銳氣盡挫,賽果是皆大歡喜的和局,但所有人心中有數,賽後阿里更因大腿肌肉撕裂出血需入院治療。
當年被喻為鬧劇的此幕,現在已成為綜合格鬥擂台所常見,亦是教程之一,並索性稱為「阿里豬木狀態」,但當然不會重複當年的膠著戰況,而是基於一站一坐的位置和戰鬥距離而產生不同的對應招數,例如站立的一方已轉為主攻,以踢腿、飛踏對手身體或頭部、或突破防線揮以重拳等,是學習MMA必練的對戰形勢。
歐錦棠
逢週一、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893

功夫講堂:九滾十八跌

1 : GS(14)@2012-08-14 09:41:02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sup/20120814/122076
當年電視直播《阿里對豬木》,戰況慘不忍睹,小拳迷如我對牙擦拳王被人狂掃大髀更感痛心。電視旁述之一是有「體壇活字典」之稱的韋基舜,他從資料得知,拳王阿里為備戰豬木,事前曾請教過摔角和跆拳道教練,以突破自己獨擅拳擊的侷限,但「阿里豬木狀態」一出,拳王牙擦無從,韋翁慨嘆阿里如果有請教中國師傅,便懂得應對這種情況。他的理據是:中國武術有地躺功夫,經教頭一點,拳王便不用被人坐地踢大髀。其實,中國功夫有如黃頁分類,花多眼亂,而地躺功夫,更是芸芸門派中的冷門。
我幼居於灣仔,當時在鳳凰台(即現時合和中心旁)有街坊學習「九滾十八跌」功夫,實在聞所未聞,而該門派亦低調,沒有固定武館,平日只在住宅外空地教學,直到70年代後期,從電視上首次亦是唯一一次看到這個門派的示範,表演毫不花巧,甚至沒看頭,但招法名副其實,每一式都是地躺功夫,以滾地拉近距離,並施以埋身下盤腿擊,或纏鎖技術,確令人防不勝防,但可惜學員稀少,沒多少年便絕跡於此地區,及後在各大國術匯演中更未嘗一見,亦不曾聽聞有人繼承此門武術,如無意外,又一門傳統武術失傳於世。
歐錦棠
逢週一、二
2 : abbychau(1)@2012-08-14 13:04:01

睇歐錦棠d 文真係好意外, 寫乜都唔查下先
3 : GS(14)@2012-08-14 13:09:08

2樓提及
睇歐錦棠d 文真係好意外, 寫乜都唔查下先


乜錯?
4 : abbychau(1)@2012-08-14 14:42:01

九滾十八跌而家就算唔熱門都仲算有一班人學加有比賽
5 : GS(14)@2012-08-14 14:46:22

4樓提及
九滾十八跌而家就算唔熱門都仲算有一班人學加有比賽


有比賽? where?
6 : abbychau(1)@2012-08-14 14:58:00

大陸
7 : GS(14)@2012-08-14 15:22:44

是咪呢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927

功夫講堂:寸勁解構

1 : GS(14)@2012-08-27 11:44:16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sup/20120827/126634
最近英國兩所大學合辦一項研究,選了十二個平均有十三年練武經驗的空手道黑帶,和十二個有運動習慣但無武術根底的人,分別測試在五釐米短距內出拳的力量,結果大家估到:黑帶們力度較猛。而研究結論是空手道家力量較大是由於小腦皮層構造影響肌肉協調,而非決定於肌肉。
不知道這項科研對醫學發展有何影響,也不知因此而花費若干,我只知就算搵成隊曼聯成員做同一個實驗,結果也會一樣,反過來要黑帶們去做控球動作他們也不會得心應手,因為每種運動都必須有特定的協調動作,這是另一個「工多藝熟」的成語故事。
大家必定會聯想到李小龍表演的寸拳(One Inch Punch),在手指長度的距離內就可以揮拳將持靶對手轟開老遠,又或者打斷兩塊木板的錄影片段。無可否認,李小龍的一記寸拳,無論在勁力、速度、焦點力、和協調力都首屈一指,另一方面當年他前無古人地展示詠春拳的一種拳理技巧,亦反映他功夫了得之餘,更懂得以小化大的誇張表演手法去吸引觀眾焦點,推廣技巧實在高明,以至東施效顰的「後有來者」絡繹不絕,紛紛以此作招徠手段,推李小龍的寸勁做招牌。
要有李小龍功力,好難。但要扮龍哥寸勁破板,留意明日《72小時寸拳破板速成法》大公開!
歐錦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253

功夫講堂:英雄遲暮

1 : GS(14)@2013-05-24 09:31:05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sup/20130524/197977
八十年代初,由「武道企業」主辦過多場精采的泰拳賽事,經常組織日方踢拳道高手與泰拳師對陣,泰方主要由阿披勒擔任領隊和挑選拳手,當年筆者就要經常接待和採訪兩地拳師,就此認識阿披勒,但縱使見面,在大人物前從不敢造次,記憶中只曾一次被他指導破膝之法。
說到要看拳聖真功夫,則是既讚嘆又悲哀的複雜經歷。事源由於自由搏擊擂台在香港已成氣候,阿披勒(圖右)的威水史亦漸為人知,雖然早已退下火線,但眼見在香港一個新市場能捧出幾名受拳迷愛戴的拳手,心裏總想藉機重振雄風,而當年就有「紅擂台」賽事,邀42歲的拳聖與踢拳好手須田康德比試,是為世紀超強戲碼。
「旋風腿」重現擂台,寶刀未老,踢腿能有如此巧妙、綿密和鬆柔快勁,真是眼界大開。但始終年紀差距,氣力遜於須田,兼且疏於戰陣,身體已不能負荷對手拳擊,中了數拳,便不支欲墜而敗陣,對手雖勝出,但敬拳聖之名,仍對他下下拜之禮,老拳王悲見大勢已去,老淚縱橫。從來戰場不許人間見白頭,往後阿披勒輾轉在不同拳館任教維生,至今年四月,冠絕古今的拳聖終與世長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949

功夫講堂:速度鎖 歐錦棠

1 : GS(14)@2013-06-08 15:57:41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sup/20130607/202310
練功器具可以就地取材,隨便抓個水桶練餐飽,稍為講究則有不同的負重或抗力器具選擇;但亦可日新月異、絞盡腦汁以新科技在實際效能以外加添美觀與趣味感,有提高練習興趣的作用。
兩年前在網上搜尋到這一款新穎的練拳器具Speed Bag(圖),甚覺好奇,明明是與拳擊中的速度球同一名字,但看圖卻是有兩個金屬製把手的圓環,中間以金屬支架相連,似十足粵語古裝片中囚犯戴的「孖葉」,怎與速度球扯上關係?
原來設計的概念亦是源自拳擊的速度球練習,擊打速度球時要求雙手高舉,並交叉快速輕擊,這種練習主要針對提升雙臂的耐力和節奏感。
速度鎖的練習功能更臻一級,附有把手的圓環內藏走珠滑輪,可兩面轉動,當兩手提起速度鎖正面快速攪動時,正是模擬兩手作車輪式出拳,雖然與皮製速度球的練習不同,沒有擊打目標,但速度鎖是金屬製成,重量分為4磅(女子用)、8磅、和12磅(職業拳手用),就算選用8磅的,實際已是負重,練習時舉與頭高,若以最快速度密集向前攪動,就算職業拳手亦未必能堅持兩分鐘,鍛煉耐力、爆發力之餘更是一種極省時又見效的耗氧運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0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