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SENSE隨筆130918大腦內的兩個小人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9/18/sense%E9%9A%A8%E7%AD%86130918%E5%A4%A7%E8%85%A6%E5%85%A7%E7%9A%84%E5%85%A9%E5%80%8B%E5%B0%8F%E4%BA%BA/

SENSE隨筆130918
《快思慢想》:大腦內的兩個小人***
執筆人:蟬

每當看到大型廣告牌的時候,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在心內把廣告標語唸出來,就像是不由自主似的。
坐在朋友開的車子中,乘客和駕車者正暢快地閒談著,一當汽車企圖停泊在狹窄的位置時,所有人都會安靜下來,待車泊好了才繼續聊天。
為何會這樣呢?

系統1與系統2
心理學家Keith Stanovich及Richard West 提出:人擁有兩套截然不同的思考系統,稱之為系統1 和系統2。它們分別具有以下的基本性質:
系統1的運作是無意識與快速的,運作時當事人毫不費力,也不覺得是自主操作的。***
舉例:在街上看到陌生人怒氣沖天地衝過來,大多數人會立即避開。

系統2運作時需要將注意力集中到目標上面,並且需要消耗腦力。***
例如計算複雜的數學題。

Th. 兩個系統在我們清醒時都處於活躍狀態,但它們並不是兩個平行系統。****
當人們面對外界刺激,需要判斷和反應時,系統1會先作出處理,並為系統2提出建議。系統2雖然活躍,但它傾向保持“低調”,在沒發現重大問題的情形下會接受系統1的建議並相信它的判斷。
故此系統1的直覺和印象,很多時候會轉化為我們的信念believes。 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的信念和決定是基於系統1的。***

但是每當遇到問題複雜而系統1無法處理的情況,例如處理雙位乘數問題,系統1便會要求系統2插手。
系統2工作時,當事人會有意識地將注意力投向要處理的問題上面。
系統2另一個重要的職能是:持續監察及修正人的行為,以避免發生錯誤。***
舉例:人在被激怒的時候很可能作出攻擊行為,那會引致危險。於是在情緒不穩時系統2便會嘗試修正,作出“正確”的決定。

兩個系統的合作是相當有效率的, 大多數情況下系統1足以作出正確和快速的判斷,從而節省大量資源。 ***

但此種雙重決策系統也會產生問題:
系統的界限
有個簡單的方法可以體驗系統2全力運行的感覺。 在一堆紙咭上寫上任意的四位數字,嘗試以每秒一組的速度為每組數的每個數位加上1,並唸出答案,例如3673的答案便是4784,這個稱為加1實驗Add-1。實驗結果發現一般人在做加一實驗時系統2都接近滿負荷(腦力較好的人可嘗試Add-3)。

實驗進一步發現:Th. 受試者在系統滿負荷的時候對任務外的事物近乎盲目, 而且對這種盲目狀況一無所知。
Christopher Chabris和Daniel Simons合著的《The Invisible Gorilla》書中記下一個戲劇性實驗。他們拍攝了一段影片,片中安排了兩組分別穿著黑色和白色球衣的籃球員在球場內傳球,要求受試者只數出白衣球隊的傳球次數。由於這個任務比較困難,受試者必需全心投入才能勝任。
在影片半途,一個穿著大猩猩服裝的女人捶著胸在球場中間穿過,過程大概9秒。看過影片的人過萬,但當中只有一半人留意到曾經有大猩猩走過,沒留意到的人堅持沒有猩猩走過,認為那是沒可能會看漏的。**

為甚麼他們看不見那隻大猩猩呢?在點算傳球次數時,系統1負荷處於很高的水平。系統1是自動運行的系統,無法同時處理多個獨立的課題,也不能實施特定的規則去處理不同的問題。*** 故此當系統1正滿負荷應付點算傳球的時候,便無暇亦無能力去作出「多工處理multi-tasking」。

系統2卻不同,它擁有多工處理的能力,但任務轉換成本卻很高,除了要轉換規則,每次還需要將工作記憶清空。**** 若再加上短期記憶自身的限制,在執行類似加3任務時,大腦就好像一個馬戲團演員,同時向空中拋出好幾個球一樣,無法承擔減速的後果。***
系統2最耗費腦力的思考形式就是在被催促之下進行作業。***

懶惰是天性麼?
有散步習慣的朋友會知道,散步時思考是個很不錯的活動。下次散步時不妨做以下的小實驗。以習慣舒適的速度散步,但在途中加插一個環節:心算兩個雙位數的積,你會發現在心算時會停下腳步。這是因為系統2原先正在負責控制身體的工作,額外解答繁複的算術題需要佔用很大的運算能力,身體控制的工作便需要暫時放下。

心理學家Roy Baumeister的實驗發現,要求人去掌控意志和進行自我控制是很“辛苦”的。 如果你必須強迫自己去做某件事,而此時又面臨一個新挑戰,你就會很不情願或根本無法進行自我控制。這種現象稱為「自我損耗Ego depletion」。***
舉例:受試者要求在兩分鐘內記住一串7位的數字,並被告知記住這串數字是首要任務。 在作業的時候,如果加插要求受試人選擇巧克力蛋糕還是什錦水果沙拉,受試人會偏向依賴直覺選擇(系統1),例如味道較濃的巧克力蛋糕,而放棄周全考量(系統2),即使他認為什果沙拉更健康。

Th. 實驗證明當系統2忙碌時,系統1對行為的影響更大。****
自我損耗與認知投入是兩種不同的思維狀態,前者除了消耗腦力外,還會令人喪失動力。***

Baumeister另一個重大發現,所謂的「腦力」並不是一個比喻,而是具有實徵性的作業狀況。*** 神經系統消耗的葡萄糖比身體其他部位更多,而腦力活動的葡萄糖消費更加高昂。當系統2高度運作時,血糖便會下降,情況就像跑手在肌肉中提取糖份一樣。 他進一步指出,透過注射葡萄糖的確可以令自我損耗的情況得到緩解。

舉例:8位不知情的以色列保釋官每天都要審閱保釋申請,在相當穩定的總體批准率(35%)下,發現每次用餐後獲批的數量會上升,達到65%,而用餐之前的批准率就是零。證明又餓又累的保釋官容易否定申請,因為否定是默認的選擇,而批准則需要額外作功。

由於思考系統(尤其是系統2)的能耗甚大,故不難理解為何“最省力法則”也適用於認知活動。 如果達成同一個目標的方法有多種,人們往往會選擇最簡單的那種。 以經濟學的語言描述,便是追求成本效益,因為 “懶惰是人的本性”。***

參考:
《Thinking, Fast and Slow》, 2011, Daniel Kahneman
Daniel Kahneman是2002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73

SENSE隨筆130921 榮格心理學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9/21/sense%E9%9A%A8%E7%AD%86130921-%E6%A6%AE%E6%A0%BC%E5%BF%83%E7%90%86%E5%AD%B8/

SENSE隨筆130921

榮格心理學

康仔執筆

 

〈掌門楔子〉天才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及其門徒們

管理學祖師Peter Drucker在回憶錄中記下一則小故事: 年幼時隨父親在維也納街頭漫步,遇見一位儀表不凡的長者,父親與之佇立傾談良久,執禮甚恭。

小Drucker悶到嘔,其人離去後乃問: 「老豆,你常日好勁好型架,好少見咁 “師叔” 噃,呢位阿伯乜料呀?」父曰:「他是現今歐洲最有影響力的人。」*** 小Drucker心想:他一定是國王。 稍長才知道長者的名字叫Sigmund Freud。

 

佛氏才華絕世,開創「心理動力學」流派,獨領風騷一代間,當得上是位 “超級宗師”。 雖則其獨門武功「精神分析」疏於實證,在當代學術界久已立足維艱。但在二戰前後卻是風靡天下,無人不識。

無論 “實證性” 多麽薄弱,佛氏的「潛意識學說」內涵 結構主義與機械論式思想,以「無情觀」解剖人性****,的確鋒利深邃,扣人心絃!

 

佛氏門下人材濟濟,極一時之盛。然而最令我激賞的不是他高足眾多,而是門徒中 “叛出師門” 的真正高材眾多!***

佛氏門下盡皆崇信師尊的「潛意識學說」,但對潛意識的內核卻意見分歧。師尊一刀切認為 “性慾” 壓倒一切。 著名門徒中 阿德勒Adler認為 “自卑/優越感” 才是真身;弗洛姆Fromm說那是 “集體潛意識” ;漢娜Horney指其源出人關際係之失調。

大弟子榮格最早叛離,拋出 “原型論” 認為…… 詳見康法師內文。

 

這種 柏拉圖—阿里士多德式「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傳統***,乃是西方學術之精魂,而為中國所缺欠者……

(掌門按:話說佛師其人 “掌門症” 極重,好鬼小器,弟子有質疑其核心理論者輒開除 “徒籍”…… 都話剌,一個人成日自詡為 “掌門”係唔掂既……)

 

反之,你聽過Anna Freud的名字嗎?佛師之女,世上首位 “精神分析師” ,嫡系真傳,對本門武功多所闡發…… 未聽過?皆因她並未叛出師門。

 

 

〈康仔篇章〉

榮格是一個廣泛接受中西文化的人,他對心理學及潛意識自有一套框架學說, 奇怪的是這套框架的思想核心竟然強調 “世界為一不可分析的整體”,違背了西方思想主流 “世界是可分析的” 這一見解。這點稍後我會慢慢解釋。

現在先要了解榮格個人背景,然後你就會較為明白他為何這樣子思想了。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Carl Gustav Jung ( 1875-1961)

榮格的祖父會通靈,父親只是個普通的新教牧師,與他關係不好。他認為父親只是為了糊口工作,喪失真心的信仰,且無力面對現實,而他本人經過多方討究後亦背離了新教。

 

他本身是位醫生,家族成員中卻有通靈術師,故此很早就接觸到 “人鬼神” 三界。

人方面,他有位多重人格的母親。 父親去世時母親十分悲傷,她轉頭對著榮格說:「在這個時候你父親過世,對你來說還是比較好。」因當時榮格要進大學讀書,經常與父親發生衝突。

鬼方面,他的15歲靈媒表姐,在通靈過程中會變身成為某個死去的人,與在世的人對話。 後來榮格解釋為潛意識的力量使她從肉體中走了出來。

 

神方面,他不能接受 “為何有全能的神亦有魔鬼”,十字軍的手法是神意嗎? 由於無法解釋神的行為,最後他只好在做夢間與神溝通,在解夢時自圓其說,述說神的存在。

最終他認為神與靈魂都是存在的,能感受它們的存在正是心靈的力量,故此並非人人都可感受得到。他去過很多地方研究各種不可思議現象,如東方的易經,筮竹(竹籤卦)算命等。

 

他在東方學到 “萬物為一體” 的思想,萬物都有不可分割的關聯,那與西方的理性主義宇宙觀根本上是不能並存的。 於是榮格心理學接受東方 “萬物皆有關聯性” 的本體論,同時亦接受運用西方 “分析性” 的方法論,創建出獨特的學術風格。

 

榮格人生中情感傷害最大的應該是與師父(佛洛伊德) 決裂, 之後他自閉了幾年(閉關)才重新出道。 當時榮格與其師所教的 “潛意識 理論” 出現核心的意見分歧,佛師將潛意識泛指為邪惡的,是慾望被壓抑下來的產物,這些被壓抑下來的慾望就是 “性慾”。*** 而榮格不同意這種見解,最後師徒關係破裂,榮格更出論文話師父D嘢錯,因而情感各自受傷。

 

總結:

在榮格人生中,遇到過種種 “人鬼神”不同位格的事物,他反思批判,看到父母的多重人格,對鬼神的存在成疑,最後養成自主與反抗的精神,對師父的叛逆,創建自我的信念。

 

大家初步了解榮格後,我會慢慢講述榮格心理學的重點。下一章先講甚麼是1.意識 與2.潛意識,完整的內心是怎樣子的。並以故事形式講述: 敝人的 學識淺見—-「好食食多啲,唔好食食飽啲」理論,並分析其中系統1,2的內心對立面……

(掌門按:一代法師,利害利害!)

 

 

參考書

《圖解榮格心理學》長尾剛

《人及其象徵Man and his Symbols》Jung及其他作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76

SENSE隨筆130924有失身份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9/24/sense%E9%9A%A8%E7%AD%86130924%E6%9C%89%E5%A4%B1%E8%BA%AB%E4%BB%BD/

蝸牛角上爭何事 石火光中寄此身
SENSE隨筆130924
身份經濟學(二)有失身份
掌門執筆

〈楔子〉Mrs. Hopkins vs Princewaterhouse Coopers (1989)
霍普金斯女士依據《民權法Civil Rights Act》第七條下的“性別歧視條款” 控訴普華永道公司,案件於1989年上訴至聯邦最高法院。該院裁定霍女士得直,這案例重新訂明判別 “性別歧視” 的準則,影響很是深遠。

事緣霍女士1978年起任職普華永道,一路戰功彪炳,殺敵無數,更且曾隻手為公司取得25m美元有史以來最大宗合約。 1982年她資歷已足,被提名為事務所合伙人,88名候選人中她是唯一的女性。 她志在必得,怎知名落孫山。 內部文件顯示一眾高級合伙人一致同意她武功了得,臨陣英勇,問題是全公司同儕卻一致認為她是一名“男人婆”…..

她衝冠一怒,告晒全體高級合伙人“性別歧視”, 訟案纏鬥數年, 終極決戰於紫禁之巔。 最高法院裁定她勝訴, 判詞才是重點:你地金融界又要d女戰將心狠手辣,見血封喉;又要佢地婀娜多姿,嫵媚婉轉,咁算點?雙重標準咁抵死,判你地敗訴!

從這個例子可以觀察得到:首次,就算霍女士那般十足利害的人物,也雖禁丟失「女性」身份的打擊。其次,打壓她的是對家「男性」集團。
後者尤其值得深思:她不是已經“投誠”男性集團了麼?男人們為甚麼不以“同化”了她為喜事,欣然接納一名“好兄弟”呢?他們為何害怕“男人婆”?…..

〈有失身份〉身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丟失身份。****
上回說至:Def.「身份」由三項要素所構成:社會類型、行為規範和身份效用。
社會類型:按照生活上的重大差異,社會將成員劃分為不同的階層或組別。
行為規範:對立的社會類型最終形成風格鮮明的,高度統一的形象習風。
身份效用:一個人的行藏舉止符合他所屬「社會類型」的「行為規範」,*** 才會獲得相同社會類型的人認同,對立社會類型的人接納尊重,由此產生「身份效用」。

那麽,反過來說,Th.一個人的行藏舉止違反他所屬「社會類型」的「行為規範」,同陣營的人便會厭惡他,不願意和他相處共事;對家陣營的人也會害怕他,不懂得怎樣和他相處共事。他損失了「身份效用」***,後果堪虞。

頑固例子1:當今之世,除性別外,軍人可能是最「自重身份」的社群。*** 軍人形象剛直偉岸,自豪感極重,同袍意識極深,就算對敵國的同業亦敬重有加。相對的是,他們內心其實很瞧不起平民,凡俗之輩,懦弱散漫….. 我地一個抵你地十個,冇左我地你地就知死…..
究其因由,專業軍人自入軍校軍營,便與世隔絕,接受全天候的專業技能和生活紀律鍛鍊,被灌輸極頑強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重榮譽,輕生死。*** 學成,他們體格壯碩,臨危不亂,能殺人!

相對平民,軍人數量很少。他們緊靠在一起,*** 在殺機四伏的戰場協同存活,又怎可能欠缺 “同袍意識” 呢? 他們之間必須絕對信任,去到 “性命相託” 的地步!反過來看就清楚,他們是絕對不容忍存有 “信任污點” 的伙伴的!***
誰人會不被信任? 貪生怕死、見利忘義….. 衰仔、冇義氣….. 「失去軍人身份」的人。這樣的一個人根本沒法在軍隊中生活下去。

同理,在古時日本,武士丟失身份必須切腹,以死明志,以期重獲社群接納。「身份」有時是要用性命來償付的! 中國的士大夫和歐洲的基督教教士對「身份認同」的高標準與此相似。 士大夫失節,教士破戒,招致「身敗名裂」之時,也是要生要死的!

〈身份的運作機制〉
「身份認同」是以怎樣的機制在社會生活中起作用的呢?
Akerlof提出「內部人和外部人原理」用來解釋日常生活中的身份運作。

Th. 在一個緊密團體之中,同質的人群為了凝聚圍內和劃清界外,訂出行為標準, “順我者入圍in, 逆我者出局out” 。**** 入圍者是為「內部人」;出局者便成為「外部人」。
內部人分享資訊資源,相互翼護,共同抗衡外部人。***
舉例:嚴肅者,一國之內有政黨,一黨之內有派系。 輕鬆者,球隊和演藝人的粉絲團,莫不如是。

那麽「外部人」們怎麽辦?很明顯,他們只得組成自身的「內部人」團體***,以抗衡對家施加的壓力。於是
Th. 「內部人」把「外部人」轉化為另一群組。****
群組之間長期對立抗衡,便形成了風格鮮明,甚且是針鋒相對的行為規範。***
這種「入圍–出局in or out」「內部人–外部人」現象在人類社會中無處不有,即是 “埋堆” ,問題是情勢有幾嚴酷而矣。

悲劇例子2: 研究案例顯示,因於族裔壓力,美國貧民區高中的男性黑人學生結黨之風甚盛,他們自稱 “小伙子” “堅友” ,醉心街舞饒舌歌,與校方作對為其學業….. 非裔學生中如有學業成績優良者,便會招致 “油頭粉面” “衰仔” 的口實而遭杯葛, 因喪失了“黑人身份”而難以在社區立足。 黑人中很多學業原本不差的人只得自暴自棄,真可謂“苟存性命於亂世”。

Th. 「內部人–外部人」機制做成了「身份效用/損失」。****
此點未為傳統經濟學所覺識,所以無法以經濟分析解釋上例中黑人學生的行為。Akerlof為此開拓「身份經濟學」….. 且看下回分解。

以上學理出自:《身份經濟學Identity Economics:How our identities shape our Work, Wages, and Well-being?》(2010)
George Akerlof (2001諾獎得主) & Rachel Krant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58

SENSE隨筆130927你是內向抑或是外向的人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9/27/sense%E9%9A%A8%E7%AD%86130927%E4%BD%A0%E6%98%AF%E5%85%A7%E5%90%91%E6%8A%91%E6%88%96%E6%98%AF%E5%A4%96%E5%90%91%E7%9A%84%E4%BA%BA/

SENSE隨筆130927
你是內向,抑或是外向的人?
執筆人:蟬

內向與外向

心理學家 榮格Carl Jung於1921年發表名著《人格類型 Psychologische Typen》,將人格分成八個類型, 其中再歸為兩大「態度Attitude類型」: 「內傾型Introverts」和「外傾型Extraverts」,大概等於日常用語中的內向和外向。***

心理學界多年來基於榮氏的分類基礎不斷研究,發展出現今招聘(尤其是保險業)時常用的MBTI測驗等人格分類工具,企圖找出較適合受驗者的工作和發展方向。然而學界對於內向和外向性格並無清晰定義,除了因為性格特點複雜細緻外,對於如何分離和解讀實驗結果也存在相當大的問題。

《安靜》的作者Susan Cain提出一個非常獨特的分辨內向和外向的方法:假若你與很多人一起活動完畢後,即使過程很快樂,但卻很需要獨處才能恢復心理平衡(ie俗語所說“充電”)的話,你便是個內向的人;相反你需要和大夥兒活動才能“充電”,便是個外向的人。****

外向文化的堀起

今日主導世界商政界的美國,有不少重要人物都是哈佛商學院的畢業生,據說財富500公司裡有百分之二十的管理層皆從哈商畢業。 哈商的學生有著今時今日成功人士的典型特徵:熱愛社交、善於表達自己、自信、打扮入時整潔、笑容滿面,恍惚任何時候都準備好領導世界似的。

根據哈商一個難得性格內向的學生 陳冬形容,要合乎哈商文化,學生在發言時即使對內容不太確定也必需充滿自信;任何事都應該和同學一起進行而不應該單打獨鬥;要勇於發言,不要等到有完美答案才表達出來,因為有發言總比沒有好。

美國傳奇“人生教練”東尼Anthony ‘Tony’ Robbins的著作《喚醒心中的巨人》是最暢銷的“自我修養”書藉之一。 正如其他同類型的書一樣,他教導人們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他認為要變得更好,便要把自己的潛能釋放,爭取每次與別人相處的機會,盡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在人前展現,令別人記著並喜歡自己。根據東尼的說法,內向並不是不向別人推銷自己的原因,因為成功便是令人喜歡上自己。***

(覺得這些指引很眼熟嗎?皆因你認識SoChun!)

東尼大師其實只是美國人際關係導師傳奇 卡內基Dale Carnegie的翻版。卡內基是美國泛銷售文化的代表人物。 他生於二十世紀初的密蘇里州,年少時性格內向,身體瘦弱,是典型的內向男生。 大學時為了擺脫內向的人生而苦練演講技巧,直到他畢業時,正值美國極之需要銷售員的時代,社交和說話技巧成為巿場需要的技能,而他亦因緣際會成為 “成功的代言人”。

據美國文化歷史家Warren Susman形容,二十世紀美國社會從「強調品德character的文化」轉變為「重視個性personality的文化」。***

在品德文化的氛圍裡,理想的自我形象是認真,有紀律,並且值得尊敬:入暗室而不欺的本性,比在別人面前塑造的形象更重要。

觀乎英文字personality是十八世紀才出現的字詞,而easy-going的說法也是到二十世紀才流行,便會明白重視個性是近代的潮流。

巿場學和銷售行業的興起令廣告內容產生巨變, 廣告由以往直白介紹產品變為注重自我形象的打造,不關注形象便變成罪惡。 人生重點已再不是品德而是個性,而所謂的個性,就是討好其他人。***

舉例:日本個人用品品牌Gatsby一支洗面膏的廣告

性格天注定?

美國心理學家Jerome Kagan是當代最重要的發展心理學家之一。 他在1989年開始了一系列個性發展的研究,至今仍由他的學生繼續進行。 Kagan找了五百名四個月大的嬰兒,在哈佛實驗室進行45分鐘的評估研究,初步分辨出他們是內向還是外向的人。受試者兩歲,四歲,七歲和十一歲的時候再回到實驗室作後續研究。

各位可能覺得在那麼年幼的時候就斷定性格取向乃是言之過早,但研究結果卻顯示並非如此。

受試者在實驗過程中接受不同類型的刺激,例如汽球爆破聲,說話錄音,沾了酒精的棉花棒等,並紀錄他們的反應。 結果顯示大約四成的受試者保持安靜溫順,被稱為「低度反應組」;而百分之二十的兒童則嚎啕大哭,使勁地揮動著手腳,他們被稱為「高度反應組」。

Kagan實驗的假設是違反直覺的:他認為低度反應的受試者是外向的,而高度反應者則為性格內向的人。***

實驗證明Kagan的推測是對的,兩組受試者性格發展大多合乎預期,道理是甚麼呢?Kagan團隊相信人對外部刺激的生理反應如心率,血壓,體溫等都是由大腦中的杏仁核所控制的。杏仁核位於邊緣系統的深處,而邊緣系統是一種古老的大腦網絡,即使像老鼠這種歷史久遠的動物身上也可以找到。邊緣系統控制著很多生物的基本功能,如食慾、性慾和恐懼等等。***

Kagan實驗的假設是人擁有著敏感度不同的杏仁核***。 擁有高敏感度杏仁核的人感知到不熟悉的事物時,就會作出較大的反應,唾液中的皮質醇也分泌得越多。這表明了他受的心理壓力較大,似乎比低敏感度的人更加不舒服。

事實上高反應組的孩子不單對陌生的事物具敏感性,甚至對一般事物也更具敏感性,心理學家將這種高度反應稱為「警覺性的注意力」。他們的眼球運動比別人頻繁,在做決定前亦會比較各種可能的選項。

然則性格是天生的嗎?也不盡然。即使在高敏感組中,也有少部分兒童發展成外向性格的人。根據Kagan的學生及同事Carl Schwartz表示,環境與意志讓人的個性有很大的發展可能,但是沒辦法無限伸延並超出基因限制之外。

這個現象,稱之為「橡皮筋理論」:我們就像一條有彈性的橡皮筋,可以往外伸展擴延,但總有個界限。****

人透過學習,使用前額葉去“說服”和“安撫”杏仁核發出的過敏反應,將面對刺激的反應活動轉由大腦皮層應付,從而減低杏仁核的影響力。 然而杏仁核的反應是沒辦法完全排除的,尤其是在前額葉忙於處理其他問題的時候,杏仁核便會反撲,令壓力和恐懼再次產生。

這觀察似乎和《快思慢想》中所提出的系統1和系統2有很高的吻合度。

 

參考書:

《安靜,就是力量》

《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 2012, Susan Cai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60

SENSE隨筆131004榮格心理學 (二)意識 與 潛意識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10/04/sense%E9%9A%A8%E7%AD%86131004%E6%A6%AE%E6%A0%BC%E5%BF%83%E7%90%86%E5%AD%B8-%E4%BA%8C%E6%84%8F%E8%AD%98-%E8%88%87-%E6%BD%9B%E6%84%8F%E8%AD%98/

SENSE隨筆131004
榮格心理學 (二)意識 與 潛意識
康仔執筆

〈楔子〉
SoChun明知睇書好,但小時被壓迫做功課,攪到潛意識討厭睇書,畢業後第一時間燒晒所有書,決定以後唔睇。 過了好長的一段時間,發現太耐無睇書,或者回憶起某事件,某個女仔….. 於是突然拿起喜愛的書坐在CUHK圖書館石階上入神地讀著,留下傳頌一時的美照。那是自然不過的事情。

當你以為了解你自己的時候,你是否只了解你的意識面,其實還有一個你或多個你在你的深處…..

〈心理類型學〉
榮格 與 佛洛伊德最不同之處,在於佛氏是由「心理動力學」Dynamics發力,而榮格郤以「心理類型學」Typology蛻變。 他強調不同發展階段的差異區分,探討人格和心理傾向的基本類型。***

榮格入咗 “佛門” 之後,自以為得道, 將師門的 “意識與潛意識” 簡單類比為 “知同唔多知”。 「知」指自己想清楚要做的事,認為正確的事,明白喜好或厭惡者。 「唔多知」,指不知不覺地做,同埋情不自禁地去做,唔知點解想咁做者。 表面看比佛門嘅 “本我id,超我super-ego同 自我ego” 更簡單。

簡單說法大家已有概念,現在深入一點講榮格學派的潛意識。

很多時潛意識會在夢裡或者某些關聯事件中浮現, 故此先要講明下面這個心理基本命題:

Th. 任何 心靈= 形象(潛意識) 的事物 不在於因果的關聯,而在乎意義的關聯。****

因此即使兩件偶發事件,彼此間没有因果關係,郤因同步發生而使人理解到其中的意義,這對心靈是常有的現象。從科學角度看這就是迷信。

就好似有人在街上行行下突然心口一痛,內心很不安穩,返到屋企發現隻貓死咗…..

對榮格來說,意識係啲乜?就係「自我 ego」: 在心理學的學理上,這是由社會生活經驗產生的自我觀照***,具有明晰的思維。 這種自我意識可以用語意刻畫出來,可以用語言操控,如我點解要咁做,做幾多。

相反地,在人類經驗裡有一種經驗,並不能以語言表白,郤可以隱約感覺得到的,稱之為「本我self」。(編註:另譯「自性」,以免混淆佛氏觀念。) 本我的經驗不能用一般的智識瞭解,而是以象徵、神話、幽暗意識來體會。

(編按:榮格的 “自我” “本我” 與佛氏的觀念並不重叠,而若即若離,這點請加注意。)

夢 與「本我」 (潛意識)有直接關聯,但係與「自我」無關係。所以聰明人嘗試幫人解夢,就好易出事,因為佢哋只用因果或意識去分析。

〈榮格的潛意識理論〉

接著要了解另一個重點: 「象徵」。為何我們經常以象徵解釋事件,那就是因為太多事情超越了個人能力或人類理解範圍, 所以宗教特別多利用象徵及形象。其實我們經常以潛意識、自發做夢的形式創造象徵。***

例如: 在夢境裡發現一些怪異動物,可能是某類壓力的變形。

我們的五感延伸探索事物是有局限的, 所以最終亦只能以象徵等抽象符號去表述所涉指的終極問題。****

我們的潛意識在那裡走出來?

1. 這可能是DNA設定的,如我們天生就好戰,這是動物本能;又如母親天生就會包容孩子的一切等,這亦是榮格心理學為何稱為原型心理學,就是尋找天生那條根。

2. 當某些事情溜出了我們的意識,並不代表它不再存在,它隨時跑進了潛意識。例子: 尼采的作品「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其中一段,與他五十年前讀過的一份文件 “一艘船的航海日誌附水手冒險故事” 內容相同,這是作家的一項剽竊。榮格相信尼采不會這樣做,於是聯絡尼采的妹妹,證實他11歲那年確實有看過那份日誌。 榮格認為尼采已忘記了當年看過的附件,而深深認為是自己所作。

另一例子:很多時我們明明打算响柜桶攞手錶或某些物品,但行到個柜附近時忘記了想做乜,但跟住隻手自然地去拿取所要嘅嘢。這種由潛意識遷移到意識層面的心智活動,有時回望會嚇自己一跳。

總結: 個人認為潛意識是一個我們不能隨意打開的雜物柜,內中的雜物也不是有意識地放進去的,有時可能是自動吸進去的,又或是遠古的遺物。***

在上述意識與潛意識的認知中,榮格主張兩者要平衡發展,不要妄想以其中一方取締另一方。 如果我們過份壓抑「本我」會發生乜事,很簡單內心另一個你會頂唔順突然跑出來搗疍。 ***
例子: SoChun與 書。

而真正的病,係繼續壓抑,導致身體出現畸變,形成 “神經官能症”的症候群。***
例如: 每逢考試就會肚痛。

〈額外醒大家〉

現在醒大家康氏教仔法之:「好食食多啲,唔好食食飽啲。」***** 怎樣在孩子內心種下小小的錨。

大家也了解到,潛意識會協助意識面或抗拒意識面,我的做法只是令孩子快樂地接收 “不怕苦”的意志之錨。 上述那句說話隱含著,只要是好的東西,就不怕吃苦。***

我的孩子怕吃嘅是菜,及苦瓜。 故此我會以說話點擊去激活佢嘅想法,再以行為身教遊戲比賽驅動他的行為。

現在他對吃菜會接受,但苦瓜一年只吃幾次,那是最好嘅測試。 最近9月尾我給他吃一條苦瓜,他看著苦瓜,用鼻子蘇一下表示:爸爸我食唔到,我會吐的。然後我話:仔你大個了,早前能吃的,為何現在吃不下?他想了一想,一啖吃下去。

(掌門按:識康仔咁耐,最學到野既就係呢句「唔好食食飽啲」。 可惜在下資質所限,只學到「唔好食食少少」嘅水平但係d同門似乎資質更低,將「好食食多d」,誤以為「唔好食食飽d」咁去猛食….. )

下一章開始進入我們的心靈,心靈外向中有內向 (請先閱《SENSE 隨筆130927你是外向抑或是內向的人》),男人中有女人….. 一一去了解內向者為何被人誤以為自私,外向者為何被誤稱為幼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287

SENSE隨筆131010一神教的勃興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10/10/sense%E9%9A%A8%E7%AD%86131010%E4%B8%80%E7%A5%9E%E6%95%99%E7%9A%84%E5%8B%83%E8%88%88/

SENSE隨筆131010

一神教的勃興***:聖戰與文明

沙塵仔執筆

 

一神教相信世上只有一個全知全能的神,祂對人類有無限性的絕對支配,反映在裁判權上面。這構成特殊的宗教觀:相信世界就像一個由祂設計的電子遊戲,爆機條件不明,但當條件達成,謂之 “終末”,人類將受到最後的審判,即係計總分嘞。到個陣,只有聽話的人獲得解放,成為新世界的主人翁。

 

〈理念架構〉

猶太教、基督教和 伊斯蘭都是「一神論」宗教,誕生於亞洲特殊的地理環境之中。 地理環境是影響人類生產方式的基本因素,而不同的生產方式構成相異的文化型態。***

 

從生態觀點出發,亞洲可粗略分為三大區域:

A濕的,大陸東及南側,因陸地熱容能力較海洋低,夏季時內陸升溫較快,形成低氣壓,抽吸海洋上空的濕氣,成為季風,帶來充沛的雨水,農耕成為壓倒性的生產方式。***

B乾的,亞洲中部及西部,因季風濕氣無法觸及,遍佈沙漠和草原,遊牧成為主流***,少數擁有河水或地下水的地方,則發展成農耕的綠洲。

C不濕不乾的,西伯利亞一帶,臨近北冰洋,氣候寒冷,水氣無法蒸發成為雨水,形成廣大的針葉林,稱為 “樹海”,住民以狩獵維生。北部凍土帶則以捕魚為主,其中以 “愛斯基摩人”最著名。

不同區域既發展出不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又衍生出貿易和戰爭等互動方式。

農耕依賴成功治水,農業剩餘因而直接連繫政權的興衰。在肥沃農耕地之外,連接著沙漠及草原地帶,遊牧民會與農耕民進行交易。每遇旱災,牧草不足,遊牧民便向農耕地帶進行掠奪。  遊牧民集團入主農耕地區而定住化後,外圍新的集團又隨之興起,一再重複相同的模式,構成王朝興衰的基調。***

 

遊牧民是天生的戰士,但強如刀槍不入的希臘英雄 阿基里斯,還是有可被襲殺的腳踝,遊牧民的弱點就在沒有戰爭的時候。***

建立在征服基礎上的遊牧民王朝,需要團結內部、整合軍力,才能在短期內達到快速擴張的目的,戰利品扮演著黏合劑的功能。***  當征服告一段落,帝國財政只能從賦稅承包入手。賦稅承包制度要求地方諸侯向下苛捐上繳,造成基層人民壓力增加,與及諸侯坐大。承平既久,則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大降,諸侯為爭奪地盤而互相衝突,日趨軍閥化,成為帝國發展的重要規律。***

 

〈歷史背境〉

一神教起源於 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島,那兒是熱帶沙漠氣候。在冷兵器時代,西方世界的舞台位於該地北方不遠之處,美索不達米亞(ie “兩河”,今日伊拉克)與埃及之間的敘利亞。

美索不達米亞拜 底格里斯河及 幼發拉底河之賜,BC3,500左右,蘇美爾人已在此地建立組織性的農耕文明—- 蘇美爾文明,發明楔形文字。 再有閃族  亞摩利人在BC2,000左右建立 巴比倫王國,留下<漢謨拉比法典>。BC1,450左右出現 亞述帝國,其勢力在西元前七世紀達到高峰。

另一邊的埃及則有尼羅河,一早發展出先進的農耕文明,成為古代地中海世界的穀倉。 埃及東連紅海,其中繼地優勢使它在BC3,000左右成為統合眾多分散聚落的古王國

敘利亞位於兩大農耕文明的交通要道上,早在埃及古王國立國之際,腓尼基人便在此地沿海建立許多城市,至BC2,600左右已利用海路與埃及保持緊密關係。

在敘利亞的對岸,古希臘諸城邦以商業城邦  雅典及農耕城邦  斯巴達為代表。當時希臘與腓尼基各為地中海海權的南北兩大勢力;而東地中海,如敘利亞一帶,則是亞洲、歐洲與非洲三個大陸的海陸交通交會點,爭奪此地成為古代政治勢力逐鹿天下的大型舞臺。

美索不達米亞的東面橫亙著伊朗高原,一支雅利安部落受商業貿易吸引,進入此地。 他們經營遊牧生活,據此開發出戰鬥綱領完整的騎兵戰法,用以兼併 亞述,建立 古波斯帝國—- 阿契美尼德王朝 (BC550-BC330)。

BC525,波斯征服埃及,其後為爭奪東地中海的控制權,與希臘對峙,展開了長約四十餘年的 「波希戰爭」 (BC492-BC448)。上半場中盤,波斯在 薩拉米亞海戰 (BC480) 輸掉全套重裝戰船,爭霸已然塵埃落定。大弱隊希臘最終勝出。

福兮禍所伏,雅典早前獻出家園作空城計以換取海戰勝利,自認為付出最多,戰後需索利益的胃口也最大。諸城邦的權力平衡因此崩潰,最終導致希臘內戰—- 「伯羅奔尼撒戰爭」 (BC431-BC404) 的爆發。

諸城邦的混亂為 馬其頓的崛起鋪平了道路,亞歷山大大帝在BC330撃滅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 “征服王”的威名百世留芳。快速擴張的帝國在大帝死後四分五裂,經過約百年的多元分立後,羅馬就在此時登場。

羅馬帝國於BC27建立,它將地中海世界諸民族納入其統治,建構出史上著名的「羅馬和平Pax Roman」,但「和平」郤是用殺戮和暴政堆砌而成的。*** 羅馬史家 塔西佗 Tacitus描述:「他們把強盜、屠殺與掠奪偽稱為『政府』,他們製造廢墟,並稱此為和平。」

此時,帝國的「和平」正遇到猶太教和基督教等一神論宗教的堅決抵抗。

 

〈一神教的勃興〉

猶太教起源於沙漠,人類在此最易感受到大自然的支配力量。相對於呈散居狀態的希臘諸城邦相信的諸神並列,猶太人否認了此可能。*** 他們相信世上只有一個神,神對人毫無所需;神全知全能,對人有無限性的絕對支配。

由自然環境形成的一神論,結合猶太人豐富的被迫害經驗— 即在巴比倫、波斯、馬其頓、羅馬等帝國支配下為奴隸,構成特殊的“終末”宗教觀: 到了那最後時刻,全人類將受到大審判,因其罪惡而陷身火海,永不超生。只有以色列人,作為上帝的選民,得以棲居天國,永享仙福…..

 

基督教(指舊教)在猶太人的基礎上提出「救恩」(或救贖,Salvation)的概念。 基督 Christ 一詞原意為「救恩者」。基督教與猶太教的根本差異在於:人在終末審判尚未到來前,即可通過信神的道路,獲得救恩。在一神論的理論下,只有唯一全知全能的神有權力及能力決定是否給與人們救恩,因此耶穌所允諾的救恩若要有效,他本人必須是神***,死後復活即為關鍵,否則祂允諾的救恩便無意義。

羅馬君士坦丁大帝於AD313發佈「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為合法宗教。基督教立即蓬勃發展,但是內部爭論之聲不少,議題在於耶穌的神性。耶穌必須是神,但在基督降世之前,已有唯一真神耶和華。為解決此一盲點,三位一體說 (Trinitas / Trinity) 登場,聖父、聖子與聖靈三者同一,道(萬物原理)成肉身。

但耶穌由瑪利亞所生,並釘死在十字架上,祂以人的方式出生和死亡,於是埃及亞歷山大城主教  阿里烏斯 Arius主張:耶穌雖是神,但不是與萬物的造物主同格的神。此舉不單動搖了三位一體說,引起政治分裂。君士坦丁大帝遂於AD325裁決三位一體為正統, “阿里烏斯派” 為異端,並予以排擠與放逐。

耶穌即耶和華已然確立,但瑪利亞的身份對耶穌的神格影響深遠。她是神阿媽還是人阿媽呢?首都君士坦丁堡大主教 聶斯托留 Nestorius 為阻絕阿里烏斯派再起,提出神的母親「生神者 theotokos」一詞不妥,與 “神乃超越性的絕對存在” 概念互相矛盾,主張「人的母親 anthropotokos」,並強調耶穌的人性而輕視其神性。結果引起亞歷山大城大主教 區利羅 Cyril 的反彈,他全面否定耶穌的人性,只承認其神性,稱為「單性論」。

聶斯托留派在AD431被斥為異端,信徒遭受迫害,逃往波斯。當地的薩珊王朝正與東羅馬帝國對峙,連年戰亂使東地中海交通網功能大為降低,貿易通道因而下移,促成阿拉伯半島的崛起。

聶斯托留派也在當地興盛起來,進而東傳,在中國唐代稱為「景教」。

 

離鄉別井的基督徒們自以為苦盡甘來,但上天好像和他們開了一個不小的玩笑,阿拉伯半島一處偏僻的沙漠裡,有位人生困頓的年輕人,常到山洞中冥想,他的名字叫 穆罕默德

 

以上資料出自《聖戰與文明:伊斯蘭與西方的永恆衝突》張錫模 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48

SENSE隨筆131011《精準預測》上:魔球與天氣報告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10/11/sense%E9%9A%A8%E7%AD%86131011%E3%80%8A%E7%B2%BE%E6%BA%96%E9%A0%90%E6%B8%AC%E3%80%8B%E4%B8%8A%EF%BC%9A%E9%AD%94%E7%90%83%E8%88%87%E5%A4%A9%E6%B0%A3%E5%A0%B1%E5%91%8A/

SENSE隨筆131011
《精準預測》上:魔球與天氣報告
執筆人:蟬

古代人相信宿命論,並企圖透過占卜等方法去透視已確定的未來。 所以預測predict在古時的意義是竅視神已安排好的未來。 Predict一字源自拉丁文,是舊教時候的產物。

到了啟蒙時代,“人是自己命運的主人”的想法開始流行,日耳曼語根的“forecast預料”是指為不確定的將來作規劃時,對未來可能發生情況的估算。*** 然而今日,兩者的用法已經互通。

本文為三篇系列文章之首篇,介紹去年大熱賣的科普書《精準預測The Signal and the Noise》,這書很易讀,例子有趣,尤其適合 職業投資人/賭徒,誠意推薦。

〈大數據與魔球〉

2011年Brad Pitt飾演的電影《Moneyball魔球》獲得6項奧斯卡提名,片中講述「美國大聯盟棒球MLB」球隊 ‘奧克蘭運動人’ 的經理人Billy Beane 發明以統計方法為主的系統去挑選有潛質的球員。 他憑此方法成功建立了一隊班費低但成績好的球隊,並改變整個大聯盟傳統倚賴 “球員探子”的習慣。

為何魔球會發生在MLB而不是其他類型運動的職業聯賽呢?

根據網站askmen.com文章指出, 世界盈利最多的5大職業體育聯賽分別是 ‘美式足球聯盟’ NFL、 ‘英超聯’English Premier League、MLB、Formula One和NBA,當中三個聯賽均在北美洲。

NFL,MLB和NBA的球隊每年常規比賽分別為16場,162場和82場。

除比賽數量,三種運動的崗位分工雖然明確,但獨立性卻以棒球最高,棒球中投手和打者都是輪值投球和擊球,故一般都為個人的大部分統計數字負責。 美式足球和籃球的球員互動性高,難以將個人因素分離。***

如Silver所說,棒球的條件非常有利於統計運用,當中數據的準確性和數據庫足夠龐大, 令很多預測變得可能,加上職業運動的規則明確,更使可預測性得以提高。

大聯盟職棒MLB過去一百四十年的統計數據都詳盡準確地記錄下來,令數據的可用性大大提高。 這樣的條件令統計數據在大聯盟評定球員表現時成為重要的工具,在「魔球效應」之後更是如此。

「魔球系統」想要去除的,是傳統球探對於統計數據和主觀因素之中,如外觀、人品和各種可能與表現無關的因素的偏見***,以較客觀的方法建立球員潛力評估系統。

本書作者Silver的傑作之一便是一套稱為PECOTA的球員表現預測系統。PECOTA在2003至2008年的球季期間在雜誌上發表球員和球隊表現預測, 預測成績相常出色。 除了比同類系統出色,還打敗了拉斯維加斯的賭盤。

有趣的是,Silver指出在2006年PECOTA發表的一百大新人名單,在五年後與以業餘球探預測結果建立的《美國棒球》雜誌百大名單比較,表現是較差的。 Silver指出《美》的名單上的球員創造的勝局比他名單的球員要多15%,而15%是很大的差距,足以證明該輪球探的預測比他的系統優勝。

統計為主的方法其中一個弱點是將不能量化的資訊忽略。*** 例如統計數據不能反映球員的紀律,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但球探由球員年青的時候便開始跟進背景和個性,而這些資訊可能正是球探優於數據分析的地方。***

〈氣象局真的很差勁嗎?〉

“神為何要創造經濟學家?”“因為要讓氣象學家不要那麼丟人。”  :)

人們常抱怨氣象局的天氣預測不準確,尤其是預測不會下雨卻下雨的時候。 這種尷尬情況迫使天氣預測帶有一種叫做「wet bias濕偏差」的偏差:即偏向預報比實際更多的降雨,因為大眾對 “假陽性false positive” 比較不敏感。***

然而統計告訴我們,天氣預測在過去二十年的準繩度有了明顯的提高。要了解原因,須先看看現代氣候預測的背景。

牛頓力學的發現令人開始相信宇宙有高度秩序, 而且事物行為遵守單純的物理定律,傳統的宿命論影響力衰減,繼而抬頭的是「科學決定論」。***

其中一種著名的說法便是數學及天文學家Pierre-Simon Laplace提出的假設,後人稱為「拉普拉斯的魔鬼 Laplace’s Demon」:

Th. 假如完全知道自然中所有物體的狀態,並且存在一組固定的法則支配著宇宙運作,則應該可以對未來做出完美的預測。****

拉普拉斯相信大自然是完美的,人們之所以不能作出準確的預測,是因為人並不像大自然般完美。***

與之對抗的是「機率論」者,他們相信宇宙的狀況存在不確定性。*** 直到20世紀初,理論物理學家Werner Heisenberg提出「不確定性定理 Uncertainty Principle」,指出除了因為「觀察者效應Observer’s Effect」—- 即 “量度令受測者行為改變,因而沒有辦法完全準確測量粒子的行為” 以外,粒子自身的行為是隨機的。*** 它的位置position與動量momentum也不可能同時被準確測定。*** 不確定性定理是當代「量子力學」的基礎理論。

然而氣象是分子層次的現象,毋須用到量子力學。 現代氣象預測其實是「拉普拉斯的魔鬼」的一種實踐。*** 要預測氣象最直覺的方式是,把大氣空間分解成三維的量度格子,並觀察格子內的氣象資料。 接著將資料以已理解的氣象原理去預計未來的變化,理論上應該能得出準確的預測。

然而世事絕非那麼完美。 1972年數學家Edward Lorenz提出「混沌理論Chaos Theory」,俗稱「蝴蝶效應」。混沌理論的基本原則是:

Th.初始條件的微小改變會讓結果產生巨大而意外的歧異。****

它適用於擁有以下兩個特性的系統:

  1. 系統是動態的,即某時間點的行為表現會影響其未來的行為;***
  2. 系統是非線性的,即它們遵守的是 等比級數exponential的關係而非 等差non-arithmetic的關係。***

氣候預測系統正是這類型的系統, 由於測量個別格子內的氣候資料已存在細微誤差,再加上格子的精細程度呈等比級數影響精確度,所以即使電腦的運算能力以每兩年倍增,氣候預測系統的改良速度並沒有跟上。 如果將量度格子的邊長減半,便需要8倍的運算能力去配合。*** 此性質限制了氣候預測的改進速度,再加上如濕偏差等由巿場競爭所引入的因素,令大眾低估了氣候預測進步的幅度。

然而,大家絕對可以漠視七天以上的氣候預報,因為它們的表現證實比以歷史數據得出的統計結果還要差。 :)

下篇將淺談同樣受混沌理論影響的經濟預測為何在過去數十年皆沒有改善,並介紹兩大預測門派之理論:「Bayes’ Theorem貝氏定律」 和 費雪的「頻率論Frequentism」,請勿錯過。

 參考:

1.《精準預測:如何從巨量雜訊中,看出重要的信號》
《The Signal and the Noise》, 2012, Nate Silver

2. http://www.askmen.com/sports/business_200/218_sports_busines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49

SENSE隨筆131009「IQ Test」的歷史(上篇)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10/09/sense%E9%9A%A8%E7%AD%86131009%E3%80%8Ciq-test%E3%80%8D%E7%9A%84%E6%AD%B7%E5%8F%B2%E4%B8%8A%E7%AF%87/

SENSE隨筆131009
IQ Test的歷史(上篇) :決定天才或低能的合法劊子手
Thomas執筆

1. 引言

「智力測驗IQ Test」是一個用單一及等量單位去測量人們有多聰明的工具。***

任何工具都是思想的產物, 而思想則是時代精神和意識形態的產物。 「智力測驗」作為思想工具也不例外,它對智力的定義和使用目的,彰顯著時代的意識形態,其測量出的所謂「客觀數據」也是建基於某些主觀預設的。

這些背後的想法及預設是沒法從理論的內部了解的,它們是歷史性的。**** 本文使用歷史的縱深去了解 「智力測驗」的產生, 用廣闊的視野去批判謬誤的習見。 從而了解到它如何誤導了人們對智力的理解,及限制了人們潛能的拓展。

2. 時代精神

最早的智力測驗開始於維多利亞時代, 那是一個受工業革命和演化論影響的年代。 歷史學家Edward J. Larson描述:「那時代的人包括達爾文在內,他們的觀念來自一個受效用主義、個人定義、帝國主義與自由資本主義影響的世界觀..…把個人競爭描繪為經濟進步的動力。」***

社會達爾文主義者 史賓塞更提出「適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的說法,整個西方世界正在努力掙扎著擺脫農業社會的貧窮,鑑別何人為「適者」變成了當務之急。

3. 量度狂爵士Galton

最早嘗試去量度智力的人是Sir Francis Galton,他是 達爾文的堂弟。他一直深信自己的家族遺傳了高智力的血統,在《物種始原》出版後十年,他寫了一本名為《遺傳天才Hereditary Genius》的書。 《物種始原》一直再版至今,但《遺傳天才》卻早已默默無聞。

他是一個量度狂,「只要可能,便用數字」是他常掛在口邊的説話。 他創造了「心理計量學psychometrics」這一語詞及學科。 他也是「優生學」的始祖,他測量智力的目標就是要將人按智力分等級。 其實在進行測量之前,他已經對人的等級有了劃分—- 央格魯撒克遜人名列最前,其他有色人種排其後,黑人排最後;測量只是去證明他的想法而已。

Galton為有關人類未來繁殖的策略學說創造了一個新字「優生學」Eugenics(來自希臘文字根Well和Born)。 他認為「智力」是天生的,只有很少數人擁有這種高品質的遺傳,例如他自己和表兄達爾文,因此他深信教育和慈善事業是一種浪費。 他更推論殘病和貧窮是智力偏低有以致之,他們的繁衍會「沖淡」人類中優質的遺傳,以至危害整個人類物種。為了挽救這場「危機」,他建議英國政府鼓勵優良男女結婚生育,制約智力低於標準者的生育機會。 而不願放棄生育的劣質人應被視作「國家的敵人」。

為了訂立進行「公眾測驗的執行和原則」,他制作了「人體測量實驗室」去量度人們身體的各部分,例如拳擊速度、呼吸力量、聽力和視覺等,因為他認為高智力的人感觀是比一般人敏銳的。

他也發明了 “相關性系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作為找出各種數據與智力的相互關係的統計方法。 可是諷刺地,他所發明的統計工具卻證明了他所採集的數據彼此亳不相干,不能衡量人的智力。其後雖然他的得意門生 James Cattell也做了很多相關的心理測試,但最終也被研究生Clark Wissler證明該等心理測驗結果與學業表現完全沒有關係。

4. 第一個智力測驗「Binet-Simon Test」

雖然英國人在智力測驗方面失敗了,但海峽的另一邊,法國人Alfred Binet卻造出了第一個智力測驗,但他的出發點與Galton等人截然不同。 他對智力測驗的興趣源於察覺兩個女兒擁很不同的學習模式。 他也曾採用過很多Galton及Cattell的人體感官測驗模式。但發現兒童比成人的感官還要敏銳,這違反了成人智力高於兒童的想法,因此放棄了Galton的學說。***

與英國人不同,在 “平等、博愛、自由” 的法國大革命理想感召下,法國政府於1890年宣佈所有兒童均須上學。為了照顧當中有特殊需要的智障兒童,法國政府組成了一個研究兒童智力的委員會,Binet成為該會的主席。用了十五年研發時間,他與研究員Theodore Simon共同製作了現代第一篇智力測驗試題,稱為「Binet-Simon Test」。

研發中期,他們發現在兩組分別為「正常」和所謂「不正常」的孩子的表現當中,似有重疊現象,有時候甚至是「不正常」的孩子表現還要好。 因此他們轉移了焦點,企圖在測驗中發現孩子在什麼年齡能答復什麼樣的問題。***

測試的問題包括有視覺專注力、分辨物件、命名身體部位、重複敘述別人話語及描述事物的差異性等等。 他們認為人有一個生理年齡Chronicle Age及一個心智年齡Mental Age,正常情況下兩者是配合的。****

一些相關術語也同時產生,如idiots、imbeciles、morons等。但Binet認為這種量化測驗Quantitative Test相對於人類多樣性的智力有很大的限制***, 他反對用這測驗去論斷一個人的智力,他認為還需要以 質性Qualitative研究去進行了解。

以下直接引用Alfred Binet對他所製作的智力測驗的想法:

“[The scale] does not permit the measure of the intelligence, because intellectual qualities are not superposable, and therefore cannot be measured as linear surfaces are measured.”

“Some recent thinkers have affirmed that an individual’s intelligence is a fixed quantity, a quantity that cannot be increased. We must protest and react against this brutal pessimism; we must try to demonstrate that it is founded on nothing.”

5. 一般智力理論「g-factor」

有關智力理論則由同時間的英國人Charles Spearman提出了「一般智力理論」General Intelligence Theory。 他師從現代心理學之父 馮特Wilhelm Wundt,同時也受到Galton的啟發,採用了很多統計學的方法去研究智力。

他發明了Factor Analysis作為研究不同能力相關性的工具,這些統計方法迄今也一直應用在心理計量學之上。(筆者也曾為這科目讀到嘔泡)。

在一間鄉村小學的樣本中,他發現學生不同學科的表現當中有相關性。在測驗中需要較多思維訴求的項目如古典文學等,更能預測學生運用思想的能力,因此古典文學成績影響了法文、英文的成績。 由此推論,他相信人的心靈中有一種叫「g-factor」的東西主宰人的智力,而其下則有「特殊智力」Specific intelligence影響人的特定能力。

雖然他發展的智力理論並沒有針對性的具體測量方法,但一直影響著其後的智力測驗建構直至今天。

Spearman也是一位信奉優生學的人,他說過:「我們可以…..設想從這些最低g-factor指數所構成的了解中,篩取國會議員,決定誰可以有權孕育後代。」藉著他的理論,優生論者便可以聲稱透過量度g-factor這主宰智力的因子,去實行優生計劃了。但事實上g-factor只是一個假說,並無實証上的證據可以觀察和證明它的存在。

6. 智力測驗在美國

雖然智力測驗在法國萌生了,但真正將它發揚光大的卻是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將Binet-Simon Test帶回美國的,是心理學家Henry Herbert Goddard。 他最初是一位寂寂無名的學者,在美國新澤西州彎藍Vineland一所弱智兒童的訓練所任教。他曾經嘗試發展一套智力測驗,可是由於學校的設施太簡陋而沒有成功。於是他遠渡法國求教,並讀到Binet的智力測驗,他高興地把它譯成英語並帶回美國在校內測試。

經過一年的研究,他向美國醫生單位提出報告,並在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Feeble-minded的會議中發表。最後,醫學組織承認了他的報告,心理學成功把心智測量的工作從醫生手上接來,他的測驗也成了學界的共通語言和測量標準。

Goddard也是一位優生學者,他在1912年出版了一本名為《卡里卡家庭:弱智遺傳研究》的書,宣揚「弱智威脅論」。他搜尋卡里卡家族六代人員的資料,發現家族產生了141名弱智患者,只有46人完全正常,其餘291也並非良民,因此他斷然認為弱智會遺傳,並成為社會的威脅。

他成功說服學校採用他的智力測驗去找出弱智的學童。*** 1911年新澤西政府更立法要求學校開設特別班給與智力落後的學童。 智力測驗開始盛行全國,1914年104個都市中有80個採用了這種測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52

SENSE隨筆131012「IQ Test」的歷史(下篇)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10/12/sense%E9%9A%A8%E7%AD%86131012iq-test%E7%9A%84%E6%AD%B7%E5%8F%B2%E4%B8%8B%E7%AF%87/

SENSE隨筆131012

IQ Test的歷史(下篇) :決定天才或低能的合法劊子手

Thomas執筆

 

7. 智力測驗的高峯

1916年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Lewis Terman改良Binet的測驗,出版了Stand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 它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在於引用了德國心理學家William Stern的「智商」概念,將心智年齡除以生理年齡再乘以一百就是他的「智力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

「IQ」一詞作為更容易被人理解的方式,開始被全面推廣起來。這個做法為智力測驗帶來空前的市場成功,人們總是喜歡接受簡單明了的東西,即使它以徧概全。Stand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一直不斷被改良,至今已經是第五版了。

它的應用度十分廣泛,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它被用來進行選取入伍軍人的測驗。 前此檢測新兵經由一對一面試,效率很低,集體智力測驗的好處就在於進行一次過大量篩選。

它也被應用到教育方面,Terman更揚言:「一個孩子的『可教度』(the limits of a child’s educability)可以從他入學第一年的智力測驗中見到端倪。」很多學校把智力測驗作為篩選分班的標準。

有了測量智力的「客觀標準」,優生學者更以為可以知道人們的遺傳智力,於是智力測驗把優生學的執行推至高峰。 1924年一件名為Buck v. Bell的案件,令美國多個州依據此案例通過了 “優生絕育法”***,有紀錄可稽的就有六萬多人因為被界定為弱智而強制絕育。 這段歷史成為了天真的美國人揮之不去的污點。

 

8. 智力測驗再改良

雖然Terman所造的智力測驗在市場上很成功,但還是有行家認為它有很多技術上的問題。 1939年,David Wechsler跟據Standford-Binet Intelligence Test在統計方法上作了改良。 他不再用心智年齡的概念,而是先設定100分為平均值,然後在每一點平均值以上或以下的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加減15分。標準差位於平均值兩點以為之資優,以下為智障。他開發的智力測驗中文版稱為「韋氏智力測驗」,英文是WAIS(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兒童版是WISC(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現時最新的是第四版,香港心理學會也是採用這個測驗的。

韋氏智力測驗另一個不同的地方是把智商分作兩種類型:語言智商Verbal IQ及操作智商Performance IQ。他對智商持一個比較開放的態度,他認為只代表一些思維能力,而並非優生學者所認為的「唯一重要或至高無上的因素」。他主張還有其他non-intellective的因素影響一個人的能力,他也嘗試測量這些其他因素,只是沒有成功而已。

現時WAIS IV已經更精細,它分為10個副測驗subtest,分別歸類為4個指數:Verbal Comprehension Index (VCI)、Perceptual Reasoning Index (PRI)、Working Memory Index (WMI)、Processing Speed Index (PSI);4個指數又整合為一個Full scale IQ。此外還有另外5個副測驗,專門用以識別一些學習障礙的問題。

 

9. 對智力測驗的批評

A) 智力的定義問題

智力測驗也一直受到很多批評,其中一個重要批評是:心理學家們其實沒有一個清晰和共通的智力概念。

面對這些批評,Terman卻反駁道:「咬定在測量智力之前必須交代什麼是智力,完全沒有必要。…..我們能測量電流,遠早於我們了解什麼是電流。」他雖然沒有說錯,但基於智力理論上的「假說」而執行及推廣的社會政策,卻經已危害到基本人權。而且他們把智力測驗置於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作為分辨善惡的標準,早已忘記它只是一個建基於主觀的假說而已,它的應用已超過科學的範疇。

美國心理學會主席Robert J. Sternberg在《智力簡史》一書中用「瞎子摸象」的譬喻指出:「人們探索智力的本質,但不能看到智力的具體,所以他們只好運用隱喻去把智力行為概念化。」 因此心理學家所謂的「測量」與一般的測量大有區別,而人們卻誤以為兩者的客觀性是一致的,這做成了極大的危險。

B) 學習因素

另外一個批評是,智力測驗不能夠準確地找出它所聲稱能測量到的天生遺傳的智力。 在美國《Atkins v. Virginia》案件中,辯方律師以被告有智力障礙為由,引用法案中保護智力低於70者可以免去死刑的權利。

當時心理學家用韋氏三版來測驗被告的智力,測驗結果為59分,本來被告可免死刑。但案件不停地多次上訴,其間再做智力測驗,第二次是64分,最後一次為76分,高於智力障礙的標準。對於這17分的增長有很多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那是由於多年審訊令被告獲得「學習」,提升了語言及理解能力;也有人認為是重複測驗令被告熟識了題目。不論什麼原因,這事件也反映出,就算天生遺傳的智力是不變的,智力測驗並無法排除學習因素***,進而找出所謂「天生的智力」。

 

C) “Flynn Effect” —- 為何孫兒分數比爺高?

最致命一擊的批評是所謂的〝Flynn Effect〞,它是由紐西蘭政治科學家James Flynn提出的。 他作了一個不同世代的智力分數研究, 採用了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s。 這測驗當中的六十條問題是不用文字作答的,因此它被相信為能夠測量最純粹的智力g-factor。 但是研究發現,人們的智商每年都在上升,其中一個例子是三十年來荷蘭士兵的智商平均上升了二十點。此外,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在全球表現中也出現每一世代上升九至十八分的現象。由於遺傳差異不可能全球地、一致地、短期地出現如此大的變化,我們可以相信智力測驗的分數並不能代人們天生遺傳的智力。

Flynn指出:「 心理學家們不應再說IQ Test測量了人的智力。他們應改口說,測量的是『抽象解決問題的能力』(abstract problem-solving ability)。這個術語指出的正好是我們的無知:在IQ測驗中我們要人解決的,都是與生活脫節的問題,或者過分抽象以致不再屬於現實的世界。 解決這種問題的能力也脫離了真正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我們通常稱之為『智慧』intelligence。除此之外,我們所知不多。」

 

10. 總結:客觀與數字

生物學家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一直反對使用智力測驗作為標準檢測, 針對當時一本鼓吹優生學的書《The Bell Curve》,他寫了一本名為《The Mismeasure of Man》的著作進行反駁。 他認為科學家很多時候使用數字以表客觀,但對數字所作的詮釋卻是主觀的。*** 人們很容易誤以為使用數字就必然代表客觀事實,有些科學家往往忘記了理論所夾雜的主觀假設可能是徧見,智力測驗的失敗正好說明了這點。

原文精闢,以下直接引用作為對智力測驗的歷史總結:

“Science is rooted in creative interpretation. Numbers suggest, constrain, and refute; they do not, by themselves, specify the content of scientific theories. Theories are built up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numbers, and interpreters are often trapped by their own rhetoric. They believe in their own objectivity, and fail to discern the prejudice that leads them to one interpretation among many consistent with their numbers.”

 

參考書目:

《智力測驗的歷史 IQ A smart history of a failed idea》Stephen Murdoch

《了不起的演化論 Evolution: The remarkable history of a scientific theory》 Edward J. Larson

《Intelligence a brief history》 Anna T. Cianciolo and Robert J. Sternberg

《The Mismeasure of Man》 Stephen Jay Goul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53

SENSE隨筆131015大數據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10/15/sense%E9%9A%A8%E7%AD%86131015%E5%A4%A7%E6%95%B8%E6%93%9A/

SENSE隨筆131015
大數據
執筆人:Jack***

湯告魯斯主演的電影《未來報告Minority Report》描述一個未來的世界,美國成立了一支特異的預防犯罪隊伍,具有超自然力量,可以預知謀殺案,並在罪犯行兇前繩之於法。 今時今日這種預防犯罪的系統已經出現,不過執法部門依靠的當然不是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先知者,而是「大數據預測系統」。

〈大數據定義〉
有關人口結構及節目收視率等日常生活的統計數據, 都是從抽取樣本進行調查的基礎上,經過計算推斷出來的。 實行「抽樣調查」的原因是蒐集全面資料的成本太高,甚或在執行上是不可能的, 導致可行性高的抽樣成為自然而然的產物。***

到了現在,數碼產品普及,資料儲存成本平宜,遂令往昔資料蒐集,計算及整理的困難度大幅降低,使我們有機會迫近「樣本 = 母體」的效果,正式步入巨量資料或「大數據」的世代。***

〈對待資料態度的改變〉
在抽樣或小量資料處理的情況下,由於推論植根於少量的資料,所以在資料品質及計算的方面,統計家盡可能要追求準確。不然,錯誤可能會放大。

在巨量資料的情況下,由於不再需要擔心單一資料點的偏差會影響整體分析,統計家可以大膽放寬資料點的誤差值。*** 於是我們手中就能有更多的資料可用,從而釋放更多價值。

例子1:IBM翻譯 VS Google翻譯
IBM翻譯系統以輸入翻譯品質非常高的國會文件為基礎,例如過往十年加拿大國會的英法雙語文件,語料庫大約是三百萬個句對,之後再依靠機率去配對最有可能的翻譯。它的精神是純粹。
谷哥Google翻譯則收錄了數十億個品質高下不一的翻譯網頁,之後再依靠機率去配對。它的精神是涵蓋。***

雖然谷哥翻譯收錄的資料雜亂,但因規模足夠大,服務效果相當好,語料庫更遠勝IBM。最後,市場選擇了谷哥翻譯,IBM翻譯消聲匿跡。

〈不再拘泥於因果關係,相關性世界觀更重要〉
人類一向都用因果關係來理解世界,總是相信,只要看得仔細,就能找出每件事情背後的原因。****

因果關係下的思考方式有兩種:
(一) 快速思路下的因果直覺;
(二)慢速,循序思路下的因果判斷。

人類習慣性地使用第一種方式,原因:(1)遠古時代,經常需要在資訊不足的情況下,快速做出生死攸關的決定。 (2)大部份人腦袋懶得思考,傾向一聽到資訊,就按現有的知識及信念作出反應。

真實的世界,很多事情之間只有「相關性」,根本無從發現因果關係。****
在巨量資料的世界下,事情之間的相關性將看得更清楚。而在應用方面,我們更要作出適應,很多時候,知道「正是如此」,比知道「為何如此」更重要。

例子2:
網路書店亞馬遜成立初期, 雇用十多位專業人士和編輯來寫作書評及提出建議閱讀的書目。這曾經被認為是亞馬遜最珍貴的資產。
接著,創辦人嘗試依據客戶的個人喜好來建議書籍, 後果卻是系統推薦的書都跟客人過去買的大同小異,並且沒完沒了。

最後,公司改為進行產品分析,比較個別產品間銷售情況的關聯性。 這方法好處是分析可以事先處理,不用臨時完成,也能夠跨越各種產品類別,不再限於書籍。
結果第三個方法帶來的銷量遠比編輯寫出的內容為高。最後,書評團隊終告解散。

在巨量資料的分析下,電腦根本不知道為何愛讀 海明威作品的人,總會想買 費茲傑羅(《大亨小傳》作者)的作品。 但是對於亞馬遜來說,「為何如此」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正是如此」。 公司現在三分之一的總銷量就是靠著莫名所以的「正是如此」帶來的。

例子3:
美國連銷百貨公司從巨量銷售資料中研究了孕婦與產品之間的相關性。 最後,分析部門大約找出二十幾種可以做為 “懷孕指標”的產品。只要顧客購買這些產品,部門就能夠計算出「懷孕預測」分數及預測小孩的出生日期,從而給不同的顧客寄出恰到好處的優惠劵。

有一天,一個憤怒的傢伙闖進百貨公司分店,怒罵分店經理竟然給他還讀高中的女兒寄嬰兒服和嬰兒床的優惠劵,認為這是鼓勵她未婚懷孕。 事後幾天,經理接到道歉電話,父親表示之後發現女兒一直隱瞞懷孕一事。

〈一切將資料化〉
某領域的巨量資料應用成功,如GPS把我們的位置資料化,Facebook把我們的社交互動資料化,LinkedIn把我們過去的「專業經驗」資料化等,將推動日常生活很多重要面向都進行資料化。

資料化跟數碼化是兩回事。 你把一本書的一頁用數碼相機拍下來,儲存為相片檔案,如JPG,這只是一個數碼化的過程,圖中的文字並沒有資料化。 相反,如果你在Word上把那頁的文字重新拷貝一次,這就把文字資料化了。
如果只是用作電子書,數碼化都足夠應付了;但是如果是用作搜尋特色的詞彙,或加以分析,則需要把文字事先資料化。

例子4:谷哥如何巧妙地進行文字資料化
谷哥與全球最大,最負盛名的幾間學術圖書館合作,同時開發可自動翻頁的掃瞄器,之後再利用光學文字辨識軟體來資料化已數碼化的書籍。

光學文字辨識軟體並不完美,很多字詞無法辨認。 谷哥想出了一個十分巧妙的方法,令到大部份網路使用者都為這項壯舉出一份力,而更神奇的地方是大家並不知道自己原來正在為谷哥效力。

曾經在網上登記註冊的使用者,都有過在登記過程時需要辦認一些貌似波浪起伏,難以辨識的字母的經驗,這項發明名為Captcha。 Captcha功能的原意是為了減少垃圾信息機器對人的危害,一開始大家輸入的資料的確是完全浪費掉的。 之後發明這項功能的人與谷哥合作,推出第二代的Captcha,名為ReCaptcha。

大家使用ReCaptcha的時候,要辨認的不再是輸入隨機的字母,而是谷哥在光學文字辨識軟體無法辨認的字詞。 對於一個新字,當網路上有五個人的輸入都相同時,系統就會確認該字已經正確辨認。這樣谷哥每年就節省了超過10億美元的工資。

〈以預測為基礎的判罪有何不對〉
如果有一天大數據真的如《未來報告》一樣能準確預測誰可能犯罪,屆時可能有人認為光是預防犯罪還不夠,會提出先懲罰那些可能的犯罪者。
站於社會的安全性角度來看,如果我們只是單純干預,制止非法行為發生,不加以懲罰,原本要犯罪的人就可能再次嘗試犯罪。懲罰就能達到阻嚇作用。

“懲罰未犯罪的犯罪者” 卻嚴重侵犯了人類的倫理道德。社會的基本信念是個人的責任應該與個人的行為選擇互為表裡。*** 如果一個人選擇了違反法律的行為,那麼他將要付起責任,受到法律上的制裁。
以預測為基礎的處罰,就等於是否定了人的意志,不認為人類能夠自主自由自在地生活。既然人類缺乏自主做決定的能力,那反過來說我們其實就不用負任何責任了。

即使巨量資料預測如何準確,得出的都只是相關性,而不是因果關係。人類社會要判斷某人是否有罪,除了基於他是否做出不法的行為,還要考慮行為的動機。動機即是因果關係***,因此價值基礎在於相關性的巨量資料是不適合用來判斷因果關係,或判斷某人是否有罪的。

以上學理出自:
《大數據:數據革命如何改變政府、商業與我們的生活
Big Data: 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
by Viktor Mayer-Schonberger & Kenneth Cukie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4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