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降準為什麽低效?金融空轉背後的GDP假象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156

降準為什麽低效?金融空轉背後的GDP假象


上周,李克強總理先後光臨宇宙存款大行工行,以及宇宙基建大行國開行,央行也馬上跟進大幅度降準: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4月20日起下調各類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對農信社、村鎮銀行等農村金融機構額外降低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並統一下調農村合作銀行存款準備金率至農信社水平。

為什麽要降準,與實體經濟增速迅速下降有關,這還得從GDP數字說起。一季度GDP數據公布之後,認為統計數據存在修飾、質疑之聲有之,認為調結構初見成效、自慰聲音亦有之。但是,筆者還是被其中一個數據驚到了:一季度貿易順差占GDP之比高達4%以上,也就是說按照支出法計算GDP=消費+資本形成+貿易順差的邏輯,去掉貿易順差之後的GDP增速可能嚴重高估!

出於對這個數據的好奇,我們做了專門的研究,並得出了重要的發現。

不計貿易順差GDP僅為3.53%?

根據海關統計,今年一季度,我國進出口總值5.5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6%。其中,出口3.15萬億元,增長4.9%;進口2.39萬億元,下降17.3%;貿易順差7553.3億元,擴大6.1倍。同期,GDP統計數據為14.07萬億,也就是說,貨物貿易順差占據GDP比例的5.3%之多!難道,出去貿易順差之外,GDP增速只有1.7%?數據太過驚詫。

當然不是,對外貿易里,除了貨物貿易之外,還有服務貿易,中國的服務貿易一直都是逆差、且不斷擴大的狀態。於是,筆者趕緊去找服務貿易的數據。

原來,前三個月的服務貿易差額還沒有出來,只有1-2月數據,貿易逆差為1804億人民幣。其中,旅遊服務是絕對的大頭,貿易逆差為1775億元,而運輸服務為-393億元。這個數字與中國出境遊人數持續增長,海外開銷巨大有關。

好,如果我們對3月的數據進行等比例估算,2015年一季度中國的服務貿易逆差可能為2662億左右。兩項綜合計算,一季度的貿易和服務順差也還將有4890億,占GDP的比重達到3.47%。

也就是說,不計貿易順差,一季度的GDP增速可能僅為3.53%?這個數據仍然讓人足夠驚詫。由於GDP叫做“國內生產總值=“國內消費總值”+“國外消費總值”+“國內資本形成總值”,在海外的消費國內經濟是獲益較少的。那麽,GDP竟然虛高到這種程度了嗎?

我們發現,還有一個數量值得懷疑,那就是資本形成=固定資本形成+存貨調整,由於一季度進口的各種大宗商品都在大幅貶值,而且相應的最終產品價格也在跌價,存貨價值可能在跌價。但是,到底跌了多少呢,沒人有這個數據的詳細統計!

於是,我們只能變換角度,看看GDP里的水分到底在哪里。

區域統計數據里的玄機

於是,我們又想到從區域經濟入手——盡管區域增速、區域總值往往比國家統計的高上一些,特別是增速往往高了1個百分點上下,但是,這依然是一個可資參考的變量。

首先,我們找了歷年數據比較完整的上海。一季度上海全市(GDP5815.7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去年同期增長6.6%,增速同比回落0.4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68億元,增長1.5%;第二產業增加值1901.32億元,增長1.6%;第三產業增加值3896.79億元,增長9.8%。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7.0%,比去年同期提高5.6個百分點。可見,上海的增速大約下降了0.4個百分點,與全國增速還是相符的。

然後,我們又找到北京。一季度北京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773.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8%,增速比上年全年回落0.5個百分點。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9億元,下降0.6%,降幅擴大0.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937.8億元,增長5.6%,增速回落1.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3816.7億元,增長7.2%,增速回落0.3個百分點。總體看,北京的經濟增速下降了0.5%似乎也是合理的。

我們再去找天津。一季度,天津市生產總值3709.0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去年同期增長9.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2.88億元,增長2.4%;第二產業增加值1805.02億元,增長9.3%;第三產業增加值1881.13億元,增長9.4%。天津市去年GDP的增速是10%,等於下降了0.7%個百分點!似乎有點超預期了。

好,我們再找過去幾年和天津表現一樣好的重慶。2015年一季度重慶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06.69億元,同比增長10.7%,較全國高3.7個百分點,其中工業經濟增長11.2%。似乎重慶仍然在享受主動引入東部產業的紅利,看起來沒有問題。去年的增速是10.9%,下降了大約0.2個百分點。

接下來我們又在中部、東部找了幾個省市。其中,河南省增速為7%,去年是8.9%,下降速度驚人!雲南是7.2%,去年全年增速是8.1%,最後統計出來增速下降了0.9%。其中向下拉動力也是工業,增速只有5.2%。而四川增速為7.4%,去年則為8.5%,增速下降了1.1%……經濟表現不好的東北三省、河北和山西等數據還沒有出來,但是可以想見其增速肯定會更低。

也就是說,除了重慶(產業轉移)、上海(服務業占比極高)等少數地區外,其他地區的GDP增速降幅肯定都不止0.4-0.5個百分點!全國GDP增速在這時候下降只有0.4%肯定是值得質疑的。

因為各省的GDP是按生產法計算的,貿易順差不是單獨核算的,可以說,各省的數據更能反應生產端的變化。如果各省GDP的同比增速減少0.5-0.8個百分點的話,那麽,從生產法計算的一季度GDP實際增速可能為6.6-6.9%!

問題出在金融!

既然生產法更能反映國內經濟的情況,而支出法要考慮順差、存貨調整,我們就循著生產法更進一步。參考下表:


我們發現,按照統計局統計,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的數據是沒有問題的,它們都是實物生產,有增值稅、工業增加值、生產稅等多種方式互相矯正——在區域可能作假,在全國層面這個數據是比較真實的。

那麽,如果有問題,問題一定出在第三產業的統計上。我們發現,在第三產業的子項里面,除了金融和其它服務業之外,竟然所有的增速都低於6%!嗚呼,中國的服務業真的很健康嗎?就算不計算房地產,零售、交通等各種數據都並不健康!要知道,這些是經過了價格調整的,不能第二次把原材料跌價問題放進去了。

但是,唯獨有一個數據讓人驚詫,就是金融業增加值的異常快速增長!具體到上海的話,金融對GDP的拉動已經到了非常可怕的地步,金融業增加值967.63億元,增長28.7%,增速大幅提高19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8.7%,這是不可持續的、不健康的。

換句話,實體產業越來越不好,而金融占比越來越高!沒錯,股市亦如此,市場的實際利率、金融成本也是如此。至於其它服務業,因為其中的主要項目之一就是政府服務,還有教育、醫療、科研等項目,我們暫且看不到細致的項目,但是因為政府赤字擴大、教育和醫療增速一直較高,總體增速較快似乎是合理的。

那麽,金融一枝獨秀問題就大了。降準降息也好,簡政放權也好,金融的錢無法進入到實體生產的大循環,只能進入股市,而通過股市進入實體經濟的通道下榨、有效性極低,已經通過全球各國經濟所證明了!更何況,即使能夠進入,也只是給2000多家企業金融成本降低而已,對全局幫助有限,市場並不缺錢,缺的是可以投錢的好項目,過剩的過剩,飽和的飽和,平困居民缺少消費力則是結構性問題,這是明顯的金融空轉問題!

但是,正如我們再前面分析的。在金融空轉的問題下,降息尚且可以降低企業部分的融資成本(主要是存量),本來貿易順差較大的情況下,貨幣並不稀缺,而是缺少好的使用通路,降準的價值必然被大打折扣。而周小川行長在接受采訪時,對貨幣政策的效果本身也持有不確定性意見,為什麽還要大幅降準呢?

以筆者看,要麽利用尚且健康的中央財政,擴大基建投入,如鐵路、水利等,讓資金直接註入實體經濟,把短期資金作為長期投資;要麽忍受轉型痛苦,擴大收入分配,刺激低端群體的消費能力,甚至像2008年推行的汽車下鄉、空調下鄉等政策。在金融空轉的情況下,繼續擴大M2,非常值得商榷。

(轉自21世紀明天日報)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本文言論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未持有相關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036

降息不是終點,不要低估降準降息的累積效應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491

降息不是終點,不要低估降準降息的累積效應
作者:李慧勇

結論或者投資建議:
降息不是終點,不要低估降準降息的累積效應。當前資金面較寬松,央行連續三周暫停公開市場操作,周五新股凍結資金開始解凍,短期流動性相對寬裕。R007回落8個基點至2.34%,二十日均值下跌22.26個基點至2.64%。4月份CPI同比增長1.5%,略低於預期,貨幣寬松預期進一步升溫。周五央行發布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一季度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3月末貸款加權平均利率較去年年末下降22bp,降低融資成本仍是難點,但央行不會以量化寬松方式大幅擴張流動性,貨幣政策繼續保持穩健,註重疏通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渠道,並將采取多種政策工具組合,預計後續結構性政策工具例如PPP、PSL、再貸款、住房金融機構等的使用值得關註。央行決定自5月11日起降低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同時擴大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我們認為,1、這不會是最後一次降息,至少還要降到2%;2、請不要低估降準降息的累積效應,未來兩個季度經濟企穩回升可期;3、降準降息交替進行,降息了,降準也快了,年內再降150個BP問題不大;4、降息之後,投資品和資產都受益,基建地產(基準利率定價)產業鏈條可能最受益。

利率債收益率曲線陡峭化,中短期票據收益率全線下行,信用利差多數下跌。國債收益率1年期和10年期分別下跌1.2個和上升2.0個基點分別至2.68%和3.37%;國開債1年期和10年期收益率分別下降12.9個和上升5.0個基點,分別至3.19%和3.82%。上周10年期與1年期的國開債利差上升17.81個基點至62.34個基點。3年和5年期AAA票據收益率分別下跌9.5個和0.18個基點,分別至4.28%和4.40%。5年期AA+中票利差下跌2.69個基點至1.70%。珠三角票據直貼利率以及票據轉貼利率均下跌1.2個基點,分別至3.33‰、3.23‰水平。

4月貿易數據不佳加大人民幣貶值壓力,而美元走勢承壓適度減輕人民幣貶值壓力。上周美元兌人民幣即期匯率報收於6.2094,較前周上漲66個基點,人民幣小幅貶值0.11%;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在周四達到6.1113,創14個月新高,周五收至6.1147,較前周上漲10個基點,略微貶值0.02%,波動幅度較前周有所減小。美元指數上漲乏力,上周五收於94.81,較前周小幅下跌0.02%。3月份以來人民幣穩中趨升,一方面監管層維穩基調頻出,另一方面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人民幣對美元需保持相對穩定,預計人民幣匯率將保持總體穩定、雙向波動走勢。

1.降息不是終點,不要低估降準降息的累積效應
在公開市場上,央行公開市場上周未進行任何操作,連續三周暫停逆回購,公開市場仍無正逆回購和央票到期,公開市場零投放。


當前資金面較寬松,央行連續三周暫停公開市場操作,周五新股凍結資金開始解凍,短期流動性相對寬裕。4月份CPI同比增長1.5%,略低於預期,貨幣寬松預期進一步升溫。周五央行發布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一季度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3月末貸款加權平均利率較去年年末下降22bp,降低融資成本仍是難點,但央行不會以量化寬松方式大幅擴張流動性,貨幣政策繼續保持穩健,註重疏通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渠道,並將采取多種政策工具組合,預計後續結構性政策工具例如PPP、PSL、再貸款、住房金融機構等的使用值得關註。央行決定自5月11日起降低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同時擴大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我們認為,1、這不會是最後一次降息,至少還要降到2%;2、請不要低估降準降息的累積效應,未來兩個季度經濟企穩回升可期;3、降準降息交替進行,降息了,降準也快了,年內再降150個BP問題不大;4、降息之後,投資品和資產都受益,基建地產(基準利率定價)產業鏈條可能最受益。

上周銀行間隔夜、7天、14天回購利率分別回落20.5個、8.3個、25.7個基點至1.42%、2.34%、2.82%,降幅較上周小幅擴大,銀行間1個月回購利率下降14.7個基點至3.22%,降幅較上周縮小。R007五日均值下跌5.66個基點至2.41%,十日均值下跌13.81個基點至2.44%,二十日均值下跌22.26個基點至2.64%,降幅較上周明顯收縮。上周隔夜、7天、14天和1個月Shibor分別持續下跌24.7個、9.6個、23.5個、25.4個基點至1.44%、2.33%、2.83%和3.21%。


2.利率債收益率曲線陡峭化
國債、國開債收益率短端維持下行趨勢,長端有所回升。1年期、3年期和5年期國債收益率分別繼續下跌1.19個、6.44個、0.49個基點至2.68%、3.09%和3.25%,7年期和10年期國債收益率止跌回升,分別上漲4.99個和2個基點至3.4%和3.37%。1年期、3年期和7年期的國開債收益率分別下跌12.9個、2.9個、0.9個基點至3.19%、3.6%和4.11%。5年期和10年期的國開債收益率分別上升0.6個和5個基點至3.73%和3.82%。從金融債的期限利差來看,上周10年期與1年期的利差上升17.81個基點至62.34個基點。



信用品市場:中短期票據收益率全線下行,信用利差多數下跌
中短期票據收益率上周全線下行。具體來看,3年期AAA中短期票據收益率下跌9.54個基點至4.28%,5年期AAA中短期票據收益率下跌0.18個基點至4.40%;3年期AA+中短期票據收益率下跌10.54個基點至4.75%,5年期AA+中短期票據收益率下跌3.18個基點至4.95%。

信用利差多數下跌:3年期AAA中短期票據利差下跌3.1個基點至1.19%,5年期AAA中短期票據利差上升0.31個基點至1.15%;3年期AA+中短期票據利差下跌4.1個基點至1.66%,5年期AA+中短期票據利差下跌2.69個基點至1.70%。


3.票據直貼和轉貼利率持續下跌
融資需求相關利率:票據直貼和轉貼利率。上周珠三角票據直貼利率、長三角票據直貼利率以及票據轉貼利率均持續下跌1.2個基點,分別至3.33‰、3.28‰、3.23‰水平。

4.人民幣匯率小幅波動
上周美元兌人民幣即期匯率報收於6.2094,較前周上漲66個基點,人民幣小幅貶值0.11%;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在周四達到6.1113,創14個月新高,周五收至6.1147,較前周上漲10個基點,略微貶值0.02%,波動幅度較前周有所減小。美元指數上漲乏力,上周五收於94.81,較前周小幅下跌0.02%。4月貿易數據不佳加大人民幣貶值壓力,而美元走勢承壓也適度減輕人民幣貶值壓力。3月份以來人民幣穩中趨升,一方面監管層維穩基調頻出,另一方面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人民幣對美元需保持相對穩定,預計人民幣匯率將保持總體穩定、雙向波動走勢。


來源:申萬宏源研究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680

PSL來了,央行釋放重磅利好 相當於兩次降準!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84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6-2 14:45 編輯

PSL來了,央行釋放重磅利好 相當於兩次降準!
作者:李德尚玉


最新數據顯示,三年期國債利率約為2.92%,若傳聞所述“本輪PSL利率調降至3.1%”屬實,那本輪PSL的利率已逼近國債。分析師普遍認為“這體現了監管層降低融資成本的決心”。

PSL(抵押補充貸款)又來了,這回來了1.5萬億,利率還比去年低了很多。

6月1日,有媒體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中國央行近期針對特定銀行進行了PSL操作,以提供基礎貨幣,同時調降本次PSL利率至3.1%,以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但未透露具體操作規模。”此前,有媒體報道稱,新一輪PSL期限可能為3~5年,規模可能擴至1.5萬億元以上。

記者采訪發現,對於此次PSL傳聞,業內普遍認為“合理,符合預期”: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國開行進行擬財政支持,無需大幅提高財政赤字,或依靠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從商業銀行借貸;另一方面,央行可以通過對國開行定向註入流動性來為拉動經濟增長、促進再平衡的重點項目提供信貸支持,不必像2009年那樣大幅降準和降息。

利率逼近國債

所謂PSL,是指中央銀行以抵押方式向商業銀行發放貸款,合格抵押品可能包括高信用評級的債券類資產及優質信貸資產等,其亦是一種基礎貨幣投放工具。

記者曾於2014年7月獲得信息,1萬億元PSL貸款在2014年4月份通過“同業往來”從央行“轉移”到國開行,有消息人士稱,去年PSL的利率是4.5%,期限為三年。今年5月初,有媒體報道稱,新一輪PSL的期限可能為3~5年,規模可能擴大至1.5萬億元以上。

最新數據顯示,三年期國債利率約為2.92%,若傳聞所述“本輪PSL利率調降至3.1%”屬實,那本輪PSL的利率已逼近國債。分析師普遍認為“這體現了監管層降低融資成本的決心”。

“應該有引導資金利率下調的考慮,和定向正回購下調利率是同樣的調控意圖。”華夏銀行發展研究部戰略室負責人楊馳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稱。

民生證券宏觀研究員李奇霖對此向本報記者分析稱,資金利率下行太多,一方面央行要考慮銀行在市場融入資金的成本,資金價格定太高,銀行不接受;另一方面要考慮經濟狀況,當前實體資本回報率不高,PSL要發揮穩增長作用,資金利率必須降下來。
“近期利率債長端出現調整,主要源於對大量地方債供給擠出需求和貨幣政策轉向的擔憂。”海通證券宏觀債券分析師姜超稱,央行此番PSL操作一方面可提供長期流動性、增加銀行配債資金並延長資產久期,一方面可以穩定長端利率預期,維持10年國開債利率區間3.6%~4.1%的判斷。

地方債質押或有戲

本次PSL引發了市場對地方債可進入央行貨幣政策工具進行質押的討論。

5月8日,財政部、央行和銀監會三部委聯合下發《關於2015年采用定向承銷方式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有關事宜的通知》,以及《2015年采取定向承銷方式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操作流程》,將地方債納入中央國庫現金管理和試點地區地方國庫現金管理的抵(質)押品範圍,納入央行常備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抵押補充貸款(PSL)的抵(質)押品範圍,納入商業銀行質押貸款的抵(質)押品範圍,並按照規定在交易場所開展回購交易。

“央行已經將地方債納入PSL抵押品框架,不排除銀行可以通過PSL將地方債抵押給央行,換取流動性。”針對本次PSL,民生證券宏觀研究員李奇霖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道。

華創證券宏觀研究主管鐘正生則向本報記者表示:“目前還看不到貨幣政策轉向的觸發條件(外部是匯率,內部是通脹)。因此,這些舉措只是央行在流動性管理上的調節,既可能是為了給地方債置換做鋪墊,也可能是為疏通貨幣政策傳導做改進。這也折射出常規貨幣政策,即降準和降息的約束在凸顯。”

第一財經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單景輝的觀點更為謹慎,他向本報記者表示,PSL操作意在提供基礎貨幣,可視作為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定向提供流動性,同時央行可以通過PSL來引導中期利率,“理論上地方債可以納入本輪PSL,但是否使用,是否本次PSL是針對銀行持有地方債的定向發錢,這個需要進一步消息確認。”

針對本輪PSL,也有觀點認為擴大發放PSL規模無法避免杠桿率攀升。

瑞銀證券認為,國開行發放的貸款依然是貸款,與一般貸款的區別僅是成本較低,債務負擔更可持續。除非央行通過其他渠道調整流動性投放規模,保持穩定的貨幣供給,或者通過控制貸款額度保持穩定的信貸增長,收緊“影子銀行”監管或繼續動用貸存比的限制,否則基礎貨幣增速加快仍會推動銀行放貸加速增長。但考慮到現階段貨幣政策的首要任務仍是避免貨幣條件被動收緊,短期內超額寬松一些並無不可。

“不過監管當局也在雙管齊下,一方面通過PSL引導融資成本下行,一方面用地方債務置換的方式來降低企業杠桿率。”楊馳針對瑞銀觀點如是說。

“此輪PSL相當於兩次降準”

去年初,央行逐步退出常態式外匯幹預,業界普遍預計,外匯占款低增長將會是常態,以往作為重要基礎貨幣投放渠道的外匯占款的角色正在改變。市場普遍認為,PSL等新型貨幣工具正是央行未來對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

央行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央行口徑外匯占款仍然為負增長,截至4月末,其余額為26.77萬億元,較上月減少459.42億元。今年以來,央行口徑的外匯占款除了1月份小幅增長外,2、3、4月份均為負增長。

“外匯占款對基礎貨幣投放量減少,基礎缺口亟須補充。”李奇霖稱,PSL屬長線資金,一方面可以補充外匯占款留下的基礎貨幣缺口,另一方面可降低特定領域(過去經濟發展薄弱環節)的融資成本。

另有機構表示,為國開行提供1.5萬億元PSL的效果,相當於降準兩次以上,可以有效補充當前受制於外匯流出的基礎貨幣供給。
鐘正生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稱,本次PSL若屬實,實際是打了一套“政策組合拳”。先有定向正回購,發出貨幣邊際寬松空間有限的信號;再用PSL提供基礎貨幣,消除市場對貨幣政策轉向的擔憂。

央行近期向部分機構進行了定向正回購,期限包括7天、14天和28天,總操作量逾千億元人民幣。此前,接近央行人士就這一舉動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屬正常操作”。

“PSL+定向正回購類似扭曲操作,旨在‘鎖短放長’,穩定短期流動性,釋放長期流動性並引導長期利率下行。”姜超認為,上周央行重啟定向正回購,回籠資金超千億,而央行再次啟動PSL意在釋放中長期資金,可視作中國版“扭轉操作”,鎖短放長,引導低利率從短端向中長端傳導。

雖然與再貸款或其他流動性投放工具類似,PSL也能夠投放基礎貨幣,區別在於前者通過商業銀行放貸,而後者通過政策性銀行為基建和政府投資項目提供低成本信貸。

“PSL相對期限較長,和其他定向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服務於流動性調節的需要相比,主要是向商業銀行提供中長期的資金來源。加大PSL投放力度,有助於商業銀行向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發放中長期貸款。”楊馳向本報記者表示,PSL最初主要交易對象是國開行,如果拓展到其他商業銀行,也反映了央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貸款投放力度的意圖。

“對商業銀行PSL還可發揮定向調控的目的。單純降準無法確定商業銀行資金流向,而PSL卻可以將央行的基礎貨幣投放,與商業銀行的放貸(或購債)更好掛鉤。不管最終效果如何,這至少是一種嘗試。”鐘正生稱。

名詞解釋:PSL

抵押補充貸款(PSL,即PledgedSupplementaryLending的縮寫),PSL作為一種新的儲備政策工具,有兩層含義,首先量的層面,是基礎貨幣投放的新渠道;其次價的層面,通過商業銀行抵押資產從央行獲得融資的利率,引導中期利率。

PSL的目標是借PSL的利率水平來引導中期政策利率,以實現央行在短期利率控制之外,對中長期利率水平的引導和掌控。自2013年底以來,央行在短期利率水平上通過SLF(常設借貸便利)已經構建了利率走廊機制。

PSL這一工具和再貸款(貨幣政策工具之一)非常類似,再貸款是一種無抵押的信用貸款,不過市場往往將再貸款賦予某種金融穩定含義,即一家機構出了問題才會被投放再貸款。出於各種原因,央行可能是將再貸款工具升級為PSL,未來PSL有可能將很大程度上取代再貸款工具,但再貸款依然在央行的政策工具籃子當中。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728

為補流動性 降準預期加大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3765.html

為補流動性 降準預期加大

第一財經日報 楊柳晗 李德尚玉 2015-06-17 23:21:00

章俊分析稱,因此如果市場流動性偏緊,央行可以開放相關質押貸款窗口來釋放流動性。“我認為未來央行在年內還會有兩次降準,應對地方政府債發行考量之一,但不是最重要。降準主要目的是應對外匯占款波動和推動金融機構向實體經濟增加融資。”

受新一輪新股IPO開啟以及地方債大規模發行影響,市場資金面略有偏緊跡象。不過,市場最關註的還是近日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MLF)是否會續作;而MLF是否續作的不確定性亦令市場預期偏謹慎。據機構推算,6月17日或18日,3月份續作的MLF操作面臨到期,預計總規模在6700億元。

分析人士認為,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流動性偏緊已現端倪,年內有望再降準。

6月17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多個期限利率出現上漲。短期利率中,隔夜利率上漲2個基點,至1.151%;7天期利率上漲9.5個基點,至2.238%;14天期利率上漲6.4個基點,至2.793%;1月期利率上漲0.9個基點,至3.108%。中長期利率中,3月期利率上漲1.8個基點,至2.999%;6月期利率保持不變。

不續作則降準?

國信證券固收團隊研究認為,從前期商業銀行的行為特征來看,由於實體經濟信貸需求偏弱,信貸投放有限,因此大量資金積壓在銀行間貨幣市場,且目前貨幣市場利率不高,MLF的利率在3.5%附近,相對偏高,因此商業銀行主動要求續作MLF的意願將較為有限,6月18日MLF到期面臨收回的可能性。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宏觀經濟研究主管章俊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稱:“全額續作的可能性較低,續作規模可能會有所縮減。因為目前市場整體流動性較為充沛,銀行系統的超額準備金率維持在高位,而且最近央行定向正回購很大程度上也是應部分商業銀行請求而非央行的主動行為。同時相對於維持在2%左右的銀行間市場回購利率,MLF的3.5%的利率對銀行的吸引力也不大。”

“如果央行完全不再續作或者縮減的規模比較大的話,那月內再次降準的概率將增大。”章俊認為。

而對於MLF是否續作問題,國信證券固收研究觀點認為,假如MLF續作終止,則在穩定經濟增長背景下,央行有可能采用其他模式來補充缺失的流動性,降準或重啟公開市場逆回購成為可能。

從央行最新發布的5月金融數據來看,無論是貸款,還是M2(廣義貨幣)和存款增速較上月均有所回升。多名市場分析人士認為,經濟運行總體仍然存壓,不排除再次降準、降息的可能。

5月貸款數據超出市場預期。央行數據顯示,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9008億元,比去年同期少增43億元,較上月提高近2000億元。數據還顯示,5月份新增社會融資1.22萬億,環比有回升,但社會融資余額同比增速繼續放緩至11.8%(前值12.1%)。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當月新增信貸同比少增,若剔除非銀行金融機構貸款,當月新增信貸同比少增達280億元,票據融資環比多增較多,且非金融企業新增中長期貸款環比下降了200多億,這表明當前實體經濟信貸需求並未顯著轉好。

連平還分析稱,社會融資數據進一步印證了經濟運行總體依然疲弱。當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22萬億元,盡管比上月多增,但比去年同期少近1400億,余額增速持續降低。受監管加強和需求疲弱的共同影響,信托、委托等“影子銀行”融資繼續低迷,新增信貸占比持續在70%左右的高位。

地方債發行或致流動性偏緊

地方債的密集發行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市場流動性偏緊,尤其是商業銀行作為主要的債券購買者。

5月份,在利率債發行密集的帶動下,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債登”)托管債券量大幅增加。中債登近日數據顯示,5月托管量相比上月增加3581億元,總托管量達到29.56萬億元。

從投資者債券持有結構來看,5月份債券凈增量依舊主要被商業銀行和廣義基金所增持。在今年5月份3581億元的債券凈增量中,商業銀行增持了其中的2106億元,廣義基金也增持了1048億,是債券增持的兩大主力,其中商業銀行當中主要是全國性商業銀行增持明顯。

因體量巨大,地方債對於商業銀行的資產配置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地方政府債務置換產生擠出效應。

民生證券固定收益分析師李奇霖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地方債公開發行的部分會占用銀行現金頭寸,擠壓其他利率債配置空間。地方債供給壓力太大擠壓現金頭寸後,會影響銀行對其他融資主體的信用投放,產生擠出效應,肯定不利於經濟轉型。降準也可以某種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

李奇霖還認為,地方置換債平均久期是6年,期限比城投貸款和非標長,光靠3~6月的MLF對接是不現實的,需要更長期限的流動性,降準更合適。

與其他債項不同,地方債的期限較長,流動性差,銀行大量持有地方債會增加資產的久期,並且降低資產端的流動性。

中信建投固定收益分析師黃文濤認為,地方債的發行已經進入高峰期,對銀行資金的消耗加大。在地方債發行提速的情況之下,降準的實行時點將會對市場造成較大的影響。

“鑒於今年地方政府到期債務規模,下半年還會有第三批債務置換,因此置換總規模可能在3萬億元,加上新增6000億元新發地方政府債,整體發行規模的確很大,對市場流動性有一定沖擊,但總體還是可控的。”章俊認為。

此前,央行發文稱,地方政府債被納入中央/地方國庫現金管理抵押品和央行的SLF、MLF以及PSL的抵押品範圍。

章俊分析稱,因此如果市場流動性偏緊,央行可以開放相關質押貸款窗口來釋放流動性。“我認為未來央行在年內還會有兩次降準,應對地方政府債發行考量之一,但不是最重要。降準主要目的是應對外匯占款波動和推動金融機構向實體經濟增加融資。”

編輯:孫汝祥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014

627降息降准点评:证伪货币政策转向,安抚市场情绪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8754


任泽平、冯赟


事件:央行决定,自2015年6月2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利率0.25%;对“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银行降准0.5%;对财务公司降准3%。

点评:
1)同时降息降准是猛药,超市场预期,证伪货币政策转向。逆回购350亿、加量续作1300亿MLF和627降息降准,表明货币政策宽松方向不变,证伪市场对货政转向的担忧。我们此前曾强调,在经济衰退和物价通缩背景下,货政宽松方向不变,只是改变节奏和工具。

2)预计7月流动性改善。6月流动性较5月变紧,主要是上缴财政收入、存款准备金和大行分红等季节性因素叠加央行正回购和不续作MLF,我们认为随着季节因素消除和货币宽松,7月份流动性将改善。

3)利好稳增长和房市。定向三农和小微降准,助力稳增长,降息利好稳房市。维持下半年经济探底判断,但仅是低水平企稳,仍需货币、财政和改革政策友好。

4)政策目的安抚市场情绪。近期在市场担心货政转向、查配资去杠杆、美联储加息预期等影响下,股市暴跌,事态蔓延可能酝酿股灾甚至小型金融危机。此次降息降准证伪货政转向,消除市场担心,信号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5) 牛市调整而非重回熊市,市场将趋于理性。最近空头再现江湖,带杠杆的市场恐慌性杀跌。我们认为,货币政策方向未变,流动性不会趋势性收紧;监管层鼓励发展 直接融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方向未变,对配资的控制是为了控制风险和规范发展,而不是为了打压;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变,部分改革领域出现争论,改革从方案 准备期进入落地攻坚期和深水区,市场将检验改革诚意。(国泰君安宏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816

央行降息0.25个百分点并定向降准(附官方解读)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8749


6 月27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6月28日起有针对性地对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以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结构调整。(1)对“三 农”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对“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国 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3)降低财务公司存款准备金率3个百分点,进一步鼓励其发挥好提高企业资金 运用效率的作用。



同时,自2015年6月2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 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8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 分点至2%;其他各档次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完)


央行有关负责人就定向降准并结合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答记者问

1、此次定向降准并结合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背景是什么?


答: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完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对部分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加强信贷政 策的结构引导作用,鼓励金融机构更多地将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同时,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等多种工具组合,保持流 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市场利率适当下行,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总体看,随着各项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充 裕,社会融资结构有所改善,各类市场利率均有所下行,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产业 和发展动能转换的接续关键期,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和防风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需要继续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 展,并着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同时,我国物价水平仍在低位运行,实际利率高于历史平均水平,也为运用存款准备金和利率工具提供了有利条件。鉴此,经国务院 批准,人民银行决定再次定向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同时结合下调金融机构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以更好地平衡好总量稳定与结构优化的关系,促进稳 增长、调结构并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2、此次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措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此次定向下调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内容:一是对2015年初考核中“三农”贷款达到2014年6月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降低存 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前,已对“三农”贷款达标的上述机构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并累计对小微企业贷款达标的上述机构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二是 对2015年初考核中“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2014年6月定向降准标准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 点。此前,已对“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标的上述机构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这样,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 行和外资银行,只要在2015年初考核中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2014年6月定向降准标准,均可执行较同类机构法定水平低1个百 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三是降低财务公司存款准备金率3个百分点,增强大型企业集团内部资金融通功能,提高资金周转效率,纾解国有企业资金和成本压力,支持 实体经济转型发展。

3、此次为何没有在定向降准的同时普降准备金率?

答:4月末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 点后,银行体系备付金水平一度达到历史高位,预计6月末银行体系超额备付金水平仍将保持在3万亿元左右。同时,货币市场隔夜利率最低时降至接近1%的历史 低位。近期受新股发行冻结巨量资金影响,银行间市场利率与最低点相比有所上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上较为充裕,并不需要普遍降低存款准 备金率来提供流动性。

中国人民银行一直以来积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将新增或者盘活的 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小微企业等领域。本届一贯重视定向调控,着力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5年要继续实施定向调 控、结构性调控。此次定向降准的目的正是为了增强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发展的能力,强化正向激励作用,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有利于 金融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4、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于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有何积极意义?

答:2014 年以来,为发挥好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行,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银行先后三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贷款 基准利率累计下调0.9个百分点至5.10%,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0.75个百分点至2.25%。在基准利率连续下调的引导下,2015年5月 份,金融机构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16%,较去年同期下降0.91个百分点,创201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金融机构存款定价更趋理性,存款 利率总体有所下行,分层有序、差异化竞争的定价格局基本形成。随着各项政策措施效果的逐步显现,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也有明显下行,社会融资成本整 体有所降低。

从近几次降息的效果看,贷款利率虽已全面市场化,但央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仍然具有较强的导向和信号作用,进一步下调贷款基 准利率可望继续引导实际贷款利率下行。加之同步下调存款基准利率,也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筹资成本,带动各类市场利率和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下行,巩固前期 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

5、下一步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调控方面还有哪些考虑?

答:此次定向降准并结合下调存 贷款基准利率,重点是要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优化结构的重要功能,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继续发挥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下 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的总体思路,更加主动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注意把 握好宏观政策的力度和节奏。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和改善宏观审慎管理,优化政策组合,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中 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 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819

央行逆回购驰援短期流动性 降准预期暂落空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8654


作者:李玉敏




多名分析人士也认为,这可能预示着货币政策工具由“大水漫灌式”的降准、降息向定向的微调。本次逆回购操作也意味着6月末降准可能性的下降。

6月25日,央行公开市场重启逆回购操作,上一次央行逆回购是在两个多月前的4月16日。4月19日央行宣布大幅降准后,逆回购操作一度暂停。

根据央行公告,本次逆回购期限为7天,规模为350亿元,中标利率却仅为2.7%,与同期限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相当。

央行官方表示,“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近期,受半年末金融监管指标考核以及大盘股发行等因素影响,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短期资金需求有所增加。”

中 国货币网数据也显示,资金面总体较为宽松。6月25日当天,隔夜的Shibor利率为1.357%,7天的为2.884%,14天的为3.6%,一个月的 为3.571%。虽然短期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但是临近年中,市场对资金面的预期逐渐趋紧。从上周开始,14天期限的Shibor利率就逐渐上涨,6月 19日突破了3%。

稳定市场预期,熨平季末资金面波动或是此次央行进行逆回购“放水”的主因。央行也表示,“及时开展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适量投放短期流动性,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促进货币市场平稳运行。”

多名分析人士也认为,这可能预示着货币政策工具由“大水漫灌式”的降准、降息向定向的微调。本次逆回购操作也意味着6月末降准可能性的下降。

维稳意图明显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分析师陈健恒认为,本次逆回购操作的背景是,临近6月末资金面季节性紧张,而6月份到期的6700亿MLF可能有大部分没有展期,二级市场回购利率近期有所回升,二级市场7天回购利率回升到2.8%附近,推动现券收益率也有一定程度回升。

因此,央行重启逆回购操作的目的是熨平季度末资金面波动,并且重新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回落。从2.7%的发行利率来看,比目前2.8%左右的二级市场利率略低,比暂停前3.35%的发行利率下调了65bp,也可以看到央行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回落的态度较为坚决。

值得注意的是6月24日上午,财政部公开招标发行的第十三期记账式附息国债,计划发行规模为260亿元,实际发行量为251.6亿元,罕见地成为年内首只遭遇流标的政府债券。这一风吹草动也为资金面增加了一丝紧张的气息。

也 有不愿具名的券商人士认为,5月份以来货币政策“微调”的转向很明显。2-5月份央行几乎每个月出一次宽松,不是降准就是降息。而5月中旬以来,进行了两 次正回购操作;MLF也不续作;市场预期的降准也未兑现。如果把这些央行的行为串联起来看,很明显得出央行货币政策可能已经微调的结论。

民生证券分析师李奇霖也认为,半年末考核、MLF到期、大行分红、打新扰动等多因素叠加导致6月短端利率上行,此次逆回购重启,中标利率随行就市降至2.7%,央行呵护资金面意图明显。

某不愿具名的资金交易员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资金面整体并不紧张,但是5月份的正回购和MLF的不续作让市场担忧货币政策有趋紧的风向,临近年中更是心有余悸,所以央行此举信号意义大于实质,就是为了稳定市场。”

华创证券宏观经济研究主管钟正生认为,货币政策转向的担忧可以休矣,央行转变的只是流动性投放的节奏和结构而已。尤其是在当前长债利率居高不下之际,央行投放中长期流动性的必要性彰显。

降准可能性减小

“降准暂时别再指望了。半年末资金面无忧,何必祭出这一重磅炸弹呢。要说下一次降准的逻辑,那也是为第二批地方债置换做铺垫。”钟正生认为,央行采用逆回购来补充流动性,预示着降准的预期将大幅减弱。

央行近日公布的数据也显示,5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增加322亿元人民币,为连续第二个月增长。外汇占款的回升也让央行进一步大规模释放流动性的必要性下降。

方正证券也认为,从逻辑上来说,此次逆回购之后,短期降准可能性进一步降低。同时,从目前短端利率的走势以及资金面观察来看,短端资金并不短缺,暂且认为这次逆回购操作是针对季末效应的平滑措施,或不具有持续性。

不过,李奇霖却认为,货币政策宽松基调不变,降准依旧可期。因为长端高位,收益率曲线陡峭,长端高位不利于实体顺利去杠杆,降准仍是可选的政策选项。

中 金公司的分析也认为,不能机械地以央行是否降准来判断货币政策的宽松态度和力度。考虑到6月份经济数据可能再度下滑,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仍会以放松 为主,方式可能不局限于降准降息等全面性放松工具。鉴于今年前4个月央行也多次下调逆回购发行利率来引导市场,未来逆回购发行利率是否还会进一步下调来释 放信号也值得关注。

针对目前资金面宽松,但实体经济增长乏力,信贷需求微弱,银行惜贷的情况,李奇霖还建议,央行可以启动尘封已久的货币政策工具,调低超额准备金利率。目前,我国的超额准备金利率为0.72%,仍有较大的下调空间。(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837

国泰君安:下半年有2次降息3次降准 牛市根基不变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4111

作者:任泽平

近 期公布的5月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仍处下行通道。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房地产市场、土地市场交相升温。对此,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董事总 经理、首席宏观分析师任泽平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一系列经济数据表明,我国下半年经济探底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未来货币会保持宽松,维持今年下 半年有两次降息三次降准、平均一个月一次的判断。

他认为,中国经济可能在2015年下半年探明底部,到 2016年再确认经济探底后是L型还是U型走势。实际上,近期经济已经出现政策性企稳。比如,5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汇丰PMI指数均略有回升,建 筑业订单大幅回升;发改委 5月18日至20日密集批复4500亿元基建项目;国办发40号文要求银行保障地方融资平台在建项目后续贷款;4月财政支出增长高达33.2%。5月以来 稳增长力度明显加码,预计经济二季度暂稳。

任泽平认为,房地产见底则经济见底。按照房地产销售、土地购置再到房地产投资这样一个传导过程,下半年房地产投资企稳是大概率事件。实际上,今年四五月的房地产投资数据已经显现出回升迹象。

他 说,在降息、降准、首付比调低、认房不认贷、营业税减免购房年限从5年降到2年等政策作用下,一二线城市地产销量明显回升,土地购置开始加快,北上广深甚 至出现10%以上的价格上涨,未来密切观察三四线城市地产销量和投资。根据人口周期预测,未来5年中国房地产投资可以保持0至5%的正增长。如果房市销量 和土地购置持续回暖两三个季度,有可能会改变居民购房预期,房地产投资有望软着陆,经济实现从政策性企稳转向市场性企稳。

对于近期政策如何调整,任泽平认为,短期内降准的必要性有所削弱,但未来的货币将保持宽松,因为经济仍旧低迷、物价面临通缩压力。而且,中国目前还面临一个挑战:出现流动性陷阱迹象。

针 对当前短端利率几乎下降到底,而银行隐性不良率高、放贷意愿不足、实体经济融资难且贵、长端利率下降困难等流动性陷阱迹象,预计央行会将六大货币政策工具 并用:取消超额准备金利息;降准降息+定向降准;对商业银行抵押再贷款+扩大抵押品;扭曲操作,收短放长;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再贷款+收购银行不良资产; 注资政策性银行+定向放贷。

精彩对话

中国证券报:如何看待接下来资本市场的走势?


任泽平: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有三种前景:第一种,经济L型,牛市有顶部,不能实现从成长股向价值股、周期股的风格切换,不能完成从政策资金分母驱动转向企业盈利分子驱动,类似1996年至2001年的牛市。1996年至2001年和2005年至2007年两轮牛市中间有断档,主要是因为企业盈利一口气没接上,经济一直到2003年才复苏,2001年牛市在国有股减持和监管趋严压力下见顶。

第二种,经济U型,牛市不言顶,能够实现风格切换,完成从政策资金分母驱动转向企业盈利分子驱动。那么这轮牛市将是1996年至2001年牛市和2005年至2007年牛市的叠加,我们将见证中国证券史上最大最强的牛市,可比2009年以来美国持续6年并创出新高的大牛市。大的牛市一定要能够实现轮动。

近期调整更多是短期因素所致:一是严查场外配资,二是投资者主动去杠杆,三是打新冻结大量资金。长期来看,本轮牛市根基并没有发生动摇,包括一系列改变还在持续推进,货币偏向宽松,流动性相当充裕。对于牛市充满信心。

2015年下半年需观察经济能否探底企稳,需具备经济失速的尾部风险消除,风险评价下降。2016年上半年需观察地产投资和出口能否回升,并带动企业盈利改善。

第三种,经济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重回熊市。转型失败的可能原因来自改革遇阻、社会信心再度受挫、利率汇率调整不及时引发产业空心化等。

我目前给这三种前景判断的概率是3:5:2。另外,我相信这个经济U型的底不会太深,应该会走出一个类似“浅碟”型的回升。2015年下半年会明朗,应密切观察房地产销量和投资,2016年上半年观察可能的汇率调整和出口回归均值。

中国证券报:资本市场的震荡会反复上演吗?下半年关注哪些板块?


任 泽平:近期多空双方进行了激烈争斗,但我相信近期的调整更多是短期因素所致:一是严查场外配资;二是投资者主动去杠杆;三是打新冻结了大量资金。长期来 看,本轮牛市根基并没有发生动摇,包括一系列改变还在持续推进、货币偏向宽松,流动性相当充裕。按照目前的趋势,我们对于牛市充满信心。

下半年建议投资者关注四大主题:国企改革 ;京津冀一体化;十三五规划;互联网+ 、智能制造、军工等代表未来产业升级方向的行业。只要牛市根基还在,这些领域的投资机会就存在。(来源:国泰君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875

央媽行動了:對稱降息25BP+定向降準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7894.html

央媽行動了:對稱降息25BP+定向降準

第一財經日報 李德尚玉 宋易康 2015-06-27 17:56:00

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4.85%;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其他各檔次貸款及存款基準利率、個人住房公積金存貸款利率相應調整。

6月27日,央行宣布,自2015年6月28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其中,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4.85%;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其他各檔次貸款及存款基準利率、個人住房公積金存貸款利率相應調整。

與此同時,自2015年6月28日起有針對性地對金融機構實施定向降準,以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促進結構調整。對“三農”貸款占比達到定向降準標準的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對“三農”或小微企業貸款達到定向降準標準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外資銀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降低財務公司存款準備金率3個百分點,進一步鼓勵其發揮好提高企業資金運用效率的作用。

央行有關負責人就定向降準並結合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答記者問時表示,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經濟正處在新舊產業和發展動能轉換的接續關鍵期,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和防風險的任務還十分艱巨,需要繼續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通過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並著力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同時,我國物價水平仍在低位運行,實際利率高於歷史平均水平,也為運用存款準備金和利率工具提供了有利條件。鑒此,經國務院批準,人民銀行決定再次定向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同時結合下調金融機構貸款及存款基準利率,以更好地平衡好總量穩定與結構優化的關系,促進穩增長、調結構並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對於此次為何沒有在定向降準的同時普降準備金率,央行有關負責人稱,4月末存款準備金率下調1個百分點後,銀行體系備付金水平一度達到歷史高位,預計6月末銀行體系超額備付金水平仍將保持在3萬億元左右。同時,貨幣市場隔夜利率最低時降至接近1%的歷史低位。近期受新股發行凍結巨量資金影響,銀行間市場利率與最低點相比有所上升,但仍處於較低水平。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上較為充裕,並不需要普遍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來提供流動性。

2014年以來,為發揮好基準利率的引導作用,推動社會融資成本下行,支持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銀行先後三次下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其中,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累計下調0.9個百分點至5.10%,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累計下調0.75個百分點至2.25%。在基準利率連續下調的引導下,2015年5月份,金融機構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16%,較去年同期下降0.91個百分點,創201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同時,金融機構存款定價更趨理性,存款利率總體有所下行,分層有序、差異化競爭的定價格局基本形成。隨著各項政策措施效果的逐步顯現,貨幣市場利率和債券市場利率也有明顯下行,社會融資成本整體有所降低。

從近幾次降息的效果看,貸款利率雖已全面市場化,但央行公布的貸款基準利率仍然具有較強的導向和信號作用,進一步下調貸款基準利率可望繼續引導實際貸款利率下行。加之同步下調存款基準利率,也有利於降低金融機構的籌資成本,帶動各類市場利率和企業融資成本進一步下行,鞏固前期宏觀調控的政策效果。

至於下一步人民銀行在貨幣政策調控方面的考慮,上述負責人稱,此次定向降準並結合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重點是要進一步增強貨幣政策優化結構的重要功能,推動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繼續發揮基準利率的引導作用,促進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和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的總體思路,更加主動地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註意把握好宏觀政策的力度和節奏。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強和改善宏觀審慎管理,優化政策組合,為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同時,進一步完善調控模式,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經濟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

編輯:孫汝祥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916

7月外匯占款降幅創歷史之最 央行或提前“降準”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0281.html

7月外匯占款降幅創歷史之最 央行或提前“降準”

一財網 凝雨 2015-08-14 20:58:00

央行周五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7月份外匯占款降幅均創歷史最大單月紀錄。分析認為,人民幣匯率稍顯穩定後,央行降準就會大概率出現。

昨日,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在接受采訪時稱,如果市場上流動性收緊,不排除央行通過降準以補充流動性。

今日,大盤一度上摸4000點整數關,但由於資金追高意願不足,金融股走勢較弱,使得股指難以形成突破,只得在4000點下方震蕩。盤面上,最明顯的熱點便是地產股集體上漲,盤面上近20只地產股集體漲停。

分析認為,地產股的狂歡,和市場預期央行降準不無關系。不過市場對於消息面還處於預期階段,從短線的節奏來說一旦周末消息面沒有變化,下周一早盤沖高減倉的概率就大增。

7月外匯占款降幅創歷史之最

外匯占款此前經常被視作向市場提供流動性的主要渠道。如果增加,則意味著註入流動性,減少則相反。對沖外匯占款和下調存準率是基礎貨幣投放的兩個主要渠道。

央行周五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7月份外匯占款降幅均創歷史最大單月紀錄。數據顯示,7月末央行口徑外匯占款下降3080億元,至26.4萬億元人民幣;7月末金融機構口徑外匯占款下降2491億元,至28.9萬億元人民幣。數據還顯示,7月末金融機構口徑外匯占款環比減少2491億元,降至約28.9萬元,7月減少規模創年內新高,6月減少937億元,為4月以來首次減少;7月末央行口徑外匯占款環比減少3080億元,降至26.4萬億元,6月減少172.51億元。

按照央行公布的上述兩項數據,7月份市場因此減少了7640.89億元的流動性。

此外,7月末黃金儲備由5332萬盎司增至5393萬盎司。

機構:央行或在8月下旬“降準”

民生證券固定收益分析師李奇霖分析認為,7月貿易順差430億美元,較6月僅收縮35億美元,僅從貿易項無法解釋外匯占款大幅收縮,而人民幣貶值預期較6月明顯增強,資本外流可能是外匯占款大幅收縮的主要原因。他認為,外匯占款的缺口需要央行主動貨幣投放抵補,匯率端稍顯穩定後,中國央行降準會大概率出現。

招行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也表示,為了對沖人民幣貶值帶來的資本外流壓力,進一步降準不會太遠。

國信證券分析師董德誌等也在日內報告中指出,考慮到中國截止7月超額準備金率或降至年內新低,且7月外匯占款可能出現巨量負增長、經濟形勢不樂觀,以降準為代表的流動性投放措施理應箭在弦上,最快將於8月祭出。

匯豐分析師更是在研報中表示,預計中國央行三季度再次降息25個基點;預計中國央行三季度下調存準率100個基點。

 

一財網綜合和訊網、中國經濟網、鳳凰財經、光明網、華爾街見聞等報道

編輯:丁明勇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8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