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前副部長王東進:公立醫院改革整體上還沒破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9642.html

“三醫聯動”今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定義為協調推進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

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18日主辦的第12屆中國健康產業高峰論壇上,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會長、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前副部長王東進表示,“三醫聯動”提出十多年了,目前依然存在聯而不動、不聯自動,甚至亂動,使得醫改的許多領域、環節出現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的被動局面和互相掣肘的問題。

王東進說,三醫聯動不是一般的工作方法問題,而是關系到中國醫改能不能取得成功的決定性問題,是深化醫改的不二方略,“如果醫療、醫藥、醫保聯而不動,各唱各的調,深化醫改將阻力重重、困難多多,談不上整體性、系統性和協同性。很可能一步向前一步錯,幾分用力幾分差,與改革的初衷大相徑庭。”

而要真正實行“三醫聯動”,王東進說,要堅持三醫聯動與堅持“四分開改革”(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與非營利分開)方向相結合,同時要堅持政府與市場兩手並用,不要排除市場,“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要補上市場經濟這一課,現在的醫療衛生體制就缺這一課。”

改革獲得感不強

“三醫聯動”實踐多年,目前國內也探索了多種“三醫聯動”的醫改模式,比如福建三明的綜合改革模式、安徽的新農合大病保險模式以及上海的家庭醫生簽約模式。

但王東進說,“三醫聯動”還沒有得到很認真的貫徹實施,問題有三方面:國家的投入、個人的負擔雙增加;藥品價格越降越高;群體對醫改的獲得感並不強。

根據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08年全國衛生總費用達1.45萬億元,占GDP的4.83%。到了2014年,全國衛生總費用達3.54萬億元,占GDP的5.56%。

王東進說,與此同時,老百姓自付的費用也大幅增長,出現了雙增長。

數據顯示,個人衛生支出由2008年的5875億元增長到了2014年的11745億元,人均費用從2008年的1094.5元,增加到了2014年的2580.5元。

對於2009年新醫改方案提出的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王東進說,這個問題不但沒有解決,而且在新的層面上又更難更貴了。

“舉個例子,2009年新醫改之前,在某一個醫院做一個闌尾炎手術是2000元,現在漲到了8000多元,漲了4倍。”王東進說,這其中存在過度診斷,過度檢查、過度用藥、過度醫療,以及價格虛高。

“過”和“虛”的背後,王東進說,這是一舊、二偏、三失衡在作怪。

一舊就是陳舊觀念,對什麽是政府主導、公益性,如何回歸公益性等概念並沒有真正弄清楚。管辦不分的舊體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公立醫院的改革一直處於試點,整體而言還尚未破題。“只是在取消藥品加成和以藥補醫,甚至讓醫患雙方簽訂不送不收紅包的協議上大施筆墨,這既是對醫生的不尊重,也是對患者的不尊重。”

“二偏”,則是對市場或市場機制的偏見,刻意把醫療機構的公立等同於公益性,把發揮政府重要作用與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對立起來,使市場不能在醫療資源的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導致了醫療市場必須具有的公平競爭機制、優勝劣汰機制、價格形成機制、談判議價機制遲遲不能建立健全,不能按市場規則運行。同時也導致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本長期被排斥在體制門檻外,社會辦醫長期形不成氣候,唯公獨大的局面不能打破。

“把公立醫院等同於公益性這個觀點我一直認為是站不住腳的,這是對公立醫院體制性的歧視。”

三失衡,則是指目前既有總量供給不足的問題,又有資源配置結構失衡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後者更突出。

補上市場經濟的課

王東進說,真正實行“三醫聯動”,要堅持三醫聯動與堅持四分開改革(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與非營利分開)方向相結合。

“其實四分開的本質最核心的就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清晰,關系處理好,改革就順利。”王東進說。

此外王東進說,要堅持政府與市場兩手並用,不要排除市場。“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要補上市場經濟這一課,現在的醫療衛生體制就缺這一課。”

而要把這個問題解決好,王東進說,要做到五不要:不要腿進入了市場經濟時代,腦袋在計劃經濟時代;不要只是用政府的有形的手,而不用市場無形的手;不要固執唯有公立醫院才有公益性,民辦醫療機構就沒有公益性;不要將不以營利為目的,誤認為不能有盈利;不要輕易給人戴政府派或市場派的帽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02

為什麽要把醫生集團與莆田系醫院聯系在一起?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22/156792.shtml

為什麽要把醫生集團與莆田系醫院聯系在一起?
醫學科技頻道 醫學科技頻道

為什麽要把醫生集團與莆田系醫院聯系在一起?

醫生集團是一種新生事物,在很多人的眼中,這樣的事物是一個高大上的好概念。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醫生集團會遭遇很多的尷尬,人們會在其身上逐漸看到不少莆田系醫院的影子,這大概才是醫生集團的實質。

|野夫

原文標題:醫生集團與莆田系醫院

把醫生集團的名字與後者放在一起,我知道很多醫生集團的老板會有意見。這種意見大約是來自後者的名聲吧。但我看問題一向客觀,正如之前談及的《醫生集團的困境》,我相信是說到了很多人心里去了的,那是他們最不願意提及的傷痕,被我那麽一說,新傷舊傷一起在心中翻滾,心情頓時跌入低谷,有幾個脾氣大的CEO昨晚竟想與我約架。這說明什麽?這不恰好說明我說話比較靠譜嗎?所以當提及莆田醫院的時候,大家千萬不要誤以為我也如其他朋友一樣,會戴著偏振光鏡看問題,那實在是冤枉野夫了。

莆田系醫院是典型的民營醫院,但凡是民營醫院,大家的經營模式就會完全相同,莆田系醫院有的優點和缺點大家都會有,所以我不希望任何人對這樣的醫院有偏見。

在目前的醫療體系中,民營醫院首先是正規醫院,它們必定具備了醫療業務的基本資質。這是與公立醫院完全對等的資格。有了這樣的資質,它們的一切醫療活動都是合法行為,只要不出醫療事故,別人無權對其行為說三道四。

由此可以看出,雖然莆田系醫院名聲有些問題,但只要資質沒有問題,它也會與其他所有的民營醫院甚至公立醫院一樣,都是正規的醫院,它們有存活下來的理由。

醫生集團是一種新事物,很多人並不清楚這種集團的實質,大家會想當然地將其視為一般的醫療機構,認為也可以開醫院開診所實施醫療服務。這其實是對醫生集團最大的誤解。

醫生集團實際上是一個聯絡醫生與患者人群的橋梁。在目前的定位中,它們並沒有權利直接實施醫療服務。這是與莆田系或者其他民營醫院最大的差別。醫生集團要想開展醫療服務,就必須與落地的醫院或者醫療機構合作,間接開展這樣的工作。

由於醫生集團不具備起碼的醫療服務資質,實際運營中會出現很多的問題。其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醫療事故的問題。萬一這樣的事故發生,醫生集團將沒有辦法為醫生承擔任何責任,只有落地醫院和醫生原來的東家才有這樣的資格和義務。這使得醫生集團完全淪為事實的中介,它只能介紹醫生,給醫生介紹病人,並為醫生和病人尋找看病的場所,僅此而已,在其他的事情中,它就只有當看客的份了。

目前的很多醫生集團都把自己當成了醫療服務的實體,在有了一定醫生資源之後,會尋找落地的醫院開展醫療工作。從目前醫生集團的定位來看,這種做法是有很大風險的。萬一政策對此行為進行約束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醫生集團與落地醫院的合作形式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讓醫生臨時協助診治,做完手術或者做完其他診治後交由合作醫院全權管理,然後進行利益分成,醫生集團只能得到其中的中介費;另一種形式是直接由醫生集團全面接管相關的醫療單元,全權負責所有的醫療工作。這實際上就是承包科室,與之前莆田系資本在公立醫院中的做法完全相同。

在第一種合作形式中,醫生集團得到的收益只是相當少的份額,這種費用只能是醫生技術成本的一部分,並不包含其他醫療行為的收入。在第二種合作形式中,醫生集團的收益會有大幅度的提升,除了中介費之外,尚包括了醫療服務每個環節產生的利潤。比較這兩種收益,後者肯定比前者多出很大額度。醫生集團存在的目前是為了賺錢,因此理想的合作形式應該是第二種,即幹承包科室的工作。

如今公立醫院承包科室難度極大,與三甲醫院合作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民營醫院承包科室則不存在任何政策上的障礙,所以醫生集團會優先選擇與民營醫院甚至莆田系的民營醫院做生意。

不管與什麽單位進行合作,一旦科室被承包下來了,接下來就不得不面對經營的問題了。經營最大的問題是病源的開發,這是醫生集團存活的關鍵。但是,醫生集團僅靠門口掛一個明晃晃的牌子是沒有辦法把病人吸引過來的,它不得不通過各種可能的手段去獲得病源。這些手段中很可能就包括了目前某度的競價排名,甚至還會包括出沒於各大醫院門診的醫托。如此一來,醫生集團即便不想讓自己放下身段成為莆田系的醫院,也必然是相同的機構了。想想看,連科室都在人家的醫院中,做法也完全相同,如果集團們依然要裝清高的話,就難免讓人笑話了。

按照目前政策的定位,醫生集團只能做醫生多點執業的中介並收取一定的中介費。如果將來政策放得寬松,允許醫生集團直接參與醫療服務的話,醫生集團的生意將會有很大的改觀,那將是各大集團老板們真正的福音。但是,如果那種結果是醫生集團發展的必然方向的話,是不是就徹底淪為莆田系中的一員了呢?既然如此,今天的大家為什麽一定要與莆田的創業者們劃清界限呢?

二維碼_meitu_1

 

醫生集團 莆田系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461

港大深醫最高百萬年薪 應對民營醫院上場比賽?

近日,深圳醫改取消醫務人員編制,醫生年薪可達百萬元的消息引起廣泛關註。

成立僅5年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主動打破了公立醫院的“鐵飯碗”,所有員工不再具有事業編制身份,醫院取消行政級別,而更關鍵的是,它開始向醫生開出了百萬年薪的“合理”價格,留住人才。

深圳市醫管中心副主任鄭國彪認為,港大醫院的薪酬制度充分體現了醫生的勞務價值——醫生的年薪起點是40萬,最高的顧問醫生年薪將近100萬,充分體現勞務價值和技術價值。

作為醫改的先行資源,優秀醫生已經成為醫院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必爭之地。

7月6日公布的《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的意見》,明確了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多方觀點預測,在國家政策逐步放開和寬松友好之後的2016~2019年,社會資本類醫院將進入與公立大醫院的正面競爭階段——在目前依然看似式微的民營醫院領域,人才搶奪、品牌等正在悄然形成競爭優勢;而公立醫院在不斷面臨品牌醫生“出走”和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等問題後,也不得不面臨這些曾經的“門口的野蠻人”的快速成長,雙方將呈現如何的此消彼長?在中國醫改的大背景下,中國公立醫院這一塊最後的堅冰將如何從內部破裂?

民營醫院“小陽春”

從數量上占比過半的民營醫院,是不是真的到了可以翻身的時候?

根據國家衛計委統計,截至2015年8月底,全國醫院數量達2.7萬個,其中公立醫院13314個,民營醫院13475個,民營醫院在數量上首次超越公立醫院。

市場分析認為,在國家大力推動健康產業發展和持續深化醫改的大背景下,我國社會力量辦醫的熱情和活力將會得到進一步的激發和釋放,辦醫規模和服務能力將會有更大的提升。

但與此同時,幾乎高度一致的觀點也同樣認為,包括人才問題、政策落實和公平競爭環境等問題,嚴重阻礙了社會資本向醫院領域投註的熱情。

衛計委公布的另一組數據側面證實了這樣的現狀——在全國醫院診療服務數量方面,民營醫院診療人次只占10.9%,出院人數12.9%,與公立醫院對比懸殊。

“現階段民營醫院中分兩類,莆田系為代表的草根型醫院,占到最多80%的市場份額;剩下20%走的是高大上的路線,比如溫州康寧、武漢亞新、三博腦科等,它們瞄準的是公立醫院的大型教學醫院。” 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莊一強博士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

莊一強認為,即便是三博腦科這類無論在學術、管理還是品牌、運營方面都具備優勢的民營醫院,也依然不具備同公立醫院展開“搶奪”的底氣。

“除去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都有的高端消費者,其余患者基本都是醫保主導型,醫保在哪里,患者就會分流到哪里,即便是剛剛放開的醫療服務價格,民營醫院也不敢提價太多,否則患者就不去了。”莊一強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7月6日,國家發改委價格司醫藥處副處長朱德政在接受記者提問時表示,“這次醫療服務價格改革主要解決兩個問題:首先就是破除以藥補醫機制,將原來的三個補償渠道變成兩個補償渠道,通過我們的醫療服務收入和財政補助讓醫療機構不要再通過藥品的收入來維持運營;其次就是通過改革,使醫療服務價格的內部結構更加合理。”

而在業內人士看來,通過補償機制的改革在公立體制中留住更多優質醫生資源也許是此次改革的重點所在。

事實上,由於醫療服務對優質醫生資源的高度依賴,優秀醫生一直都是醫院競爭的核心——民營醫院的高薪和自由發揮空間,公立醫院的晉升通道和體制內“福利”,都成為各自留住醫生的法寶。

對深圳醫改取消醫務人員編制這一改革,鄭國彪表示,在研究港大醫院的人事和薪酬制度時,就提出了可以打破現有事業單位的人事制度,而這充分體現勞務價值和技術價值。

民營繞不開醫保

“從我們走過的路來看,社會資本醫療機構的發展核心驅動力仍然是人才,而眾多社會資本類醫療機構正在受制於這一因素。以人才為基礎的平面上,醫院有他對自身的認同,內部專家對運行模式的認同,之後有社會的認同、政府機構的認同,最後還要有患者的認同。這些多方認同才會促成一個醫院的良性的、可持續發展。”北京大學國際醫院院長陳仲強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說這番話的時候,陳仲強在這所全國最知名的民營醫院位置上履新不到兩年,此前14年中,陳仲強分別是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下稱“北醫三院”)和北大首鋼醫院兩所著名的公立醫院的院長——在執掌北醫三院十年的院長職位上,他把這家老牌公立醫院的平均住院日縮短了一半,這一指標在國際上一致被認為是衡量一家醫院管理能力的核心;而在2013年上任北大首鋼醫院後,當年醫院門診量超百萬,並確定其成為北京西部醫療中心的宏大規劃。

但出色的公立醫院管理經驗並不能完全植入北大國際醫院的民營醫院身份中,更何況,這還是一家同樣引人註目的超大型民營醫院。

北大國際醫院擁有北京市硬件規格最高的停機坪——開放了36個醫療中心、49個醫療學科、159間ICU(重癥監護)病房和1800張病床,借鑒首都機場T3航站樓設計的超大型醫院總投資已經突破了45億元人民幣,建設期超過了10年。

更具想象力的部分來自其“北京大學”和“北醫系”的強大身份——公開資料顯示,北大國際醫院由方正集團和北京大學合作共建,雙方分別擁有其70%和30%的股權;北大國際醫院是混合所有制性質,沒花財政一分錢,由北大國際醫院集團(後更名為北大醫療產業集團)全資興建,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社會資本投資的非營利性醫院。

按照北大醫學部和方正集團的戰略規劃,北大國際醫院與目前北醫系的六家附屬醫院組成“兄弟聯盟”,共同參與國際醫院建設,幫助後者的學科共建、人才委托培養、多點執業等方面戰略合作的落地,解決民營醫院發展最核心的醫生來源和水平提高問題。

事實上,2014年開始,北大國際醫院就開始與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簽署了學科共建合作協議;6月9日,與北大腫瘤醫院的合作協議也正式落地;8月1日,簽約醫院又將北大人民醫院、北大第一醫院、北大第三醫院納入在內。

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改專家柯楊曾公開表態,北大醫學部將結合北大國際醫院的籌備進展,全面統籌其醫療、教學、科研體系的規劃、建設和管理,並對國際醫院臨床人員培養給予支持。

但龐大的北大國際醫院仍然遭遇了所有社會資本型醫院都會遇到的問題——在長達一年的時間里,這所國際化的醫院始終患者寥寥,醫保是掣肘的關鍵。

現實的困難加速了北大國際醫院向醫保靠攏的速度——2015年11月,北大國際醫院正式進入北京市醫保目錄;隨後,北大國際醫院與昌平區衛計委簽約,打造昌平醫聯體,覆蓋昌平區轄區28家二級以上醫院,醫聯體將服務區域內常住人口,實現院際間雙向轉診。

莊一強在評價這一現狀時向本報表示,即便是像北大國際醫院這樣的高端醫院,患者中大部分也是對價格敏感、醫保高度關聯型,尤其在民營醫院運營的初期,有沒有醫保其實影響還是很大的。

“北大國際醫院現在(盈利)還沒有持平,但和去年11月的數字來對比,我們醫院日均的門診量是800人次,到現在最高峰突破了2000人次,平均都在1700多人次以上;每天在院的住院患者在450人上下,高峰時期500人,低峰時期不低於400人,預計年底在院的住院患者會超過500人;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標誌就是手術,我們以三四級手術為主,現在已經做了4000臺,到年底會達到9000臺,或將突破1萬臺。退回10年,應該說這是兩個大三甲醫院的基本量。所以總體看,我們的發展還是非常平穩的,並呈現逐漸上升趨勢。”陳仲強回應《第一財經日報》時透露。

陳仲強向本報透露,在運行中,他們也深刻體會到,目前醫療環境中,社會資本舉辦的醫療機構在前進中的艱難。

“醫療機構並不是說一定不能賺錢。在這個鏈條中,醫院服務是不掙錢的,但醫院運行過程中,它整個形成的產業,也就是相關產業鏈是會產生利益的。所以,盈利的角度和單位要區分開。類似於國外。當這兩個因素分開後,服務會做好,收益也會跟上來。目前混為一體的模式或許並不太適合現時代的發展。”他表示。

從“補充者”到“參與者”

而更徹底的改革即將在近期發布的“十三五”醫改規劃中公布。

“近期國務院醫改辦和相關部門正同時著手研究‘十三五’醫改規劃,在相關的程序批準後將要印發,此次規劃總的思路就是深化醫改工作,要在‘十二五’醫改的規劃任務完成的基礎上,在‘十三五’期間更進一步強調改革的綜合性、系統性和協同性,更加註重體制機制的一些改革和創新。” 國務院醫改辦副主任、國家衛計委體改司司長梁萬年在近日召開的“2016中國社會辦醫峰會暨首屆醫療健康產業發展年會”上公開表示,“對於社會資本辦醫,我們一定要承認社會力量辦醫是我們國家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賦予其應有的地位和作用,給予應有的重視和支持。”

他強調,對社會力量辦醫,近年來陸續出臺的政策就是要打破民營醫院發展的玻璃門、彈簧門和旋轉門,使社會資本型醫院從公立醫療市場的“補充者”提升為“參與者”。

多年來,政府對社會辦醫的支持文件從未間斷。柯楊表示,從2005年至今,共有23個文件提到民營資本辦醫,涉及人才、定位、醫保等多個方面。

如2010年12月,國務院發布《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意見通知》,不僅強調確保非公立醫療機構在準入、執業等方面與公立醫療機構享受同等待遇,還首次放開“獨資”試點,簡化並規範外資辦醫的審批程序,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的設立審批權限下放到省一級。

2012年8月,北京市發布《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若幹政策》,提出進一步開放首都醫療服務市場,鼓勵社會資本在郊區新城、新的大型人口聚居區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鼓勵社會資本舉辦康複、護理、中醫醫院;鼓勵社會資本舉辦擁有高新技術和專科優勢的醫療機構。

柯楊在演講中援引統計數據,2005年至今,涉及民營資本辦醫的文件共有23個—— “從最初的默許到指導性規劃,中國社會辦醫的政策支持體系正在走向完善。”柯楊說。

北京衛計委主任方來英認為,社會辦醫要找最能發揮出資本活力,同時又是現有醫療服務體系中相對薄弱的地方,才有生命力。

梁萬年透露,“我們特別鼓勵社會力量辦醫和現有的公立醫院是錯位發展的,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能夠更好地和公立醫院形成互動和互補協同的關系,我們更鼓勵社會力量辦醫,向品牌化、集團化的方向發展。我們鼓勵社會力量辦醫,向康複、養老、護理、兒科,一些緊缺又有明確需求的這種領域發展,不限制社會力量辦醫是盈利還是非盈利,這種鼓勵政策下,這幾年改革當中有幾項舉措也都陸續地出臺和實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334

深圳“有錢任性”:挖來73個高端醫學團隊後,三甲醫院還將翻倍

在新建市屬公立醫院取消編制、醫生年薪最高可達100萬元等動作之後,屢屢先試先行的深圳醫改還會有什麽動作? 深圳市衛計委主任羅樂宣7月30日走進當地一家媒體的直播間,勾勒了未來深圳的醫改藍圖。

他表示,到2020年,深圳全市三級醫院將從25家增加到60家,其中三甲醫院增加至20家,數量翻倍。此外,從全球引進的高水平醫療團隊及與國內外知名高等院校合作辦的醫院,也將幫助留住需要尖端醫療技術的患者。

與北上廣相比差距大

深圳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已經躋身於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之列,經濟總量和創新成績令外界矚目。不過,醫療是深圳的隱痛。

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莊一強在當天隨後舉辦的論壇上表示:“在地級市和計劃單列市中,深圳的醫療服務狀況已經算很不錯的了。但是很顯然,深圳不能以此為對標。與北上廣比較的話,還是有一定的距離。”

第一財經記者從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拿到的一份報告顯示,2015年,從萬人病床數看,深圳為27.53張,約為北京、廣州的1/2,上海的2/3。從三甲醫院數看,深圳僅有11家,是北京的1/8,上海和廣州的1/5。

深圳也匱乏尖端醫療人才。當地人就醫喜歡往北上廣或一水之隔的香港跑,早已不是什麽新鮮事了。羅樂宣說:“我們統計了一下,發現2.8%的患者是到市外住院,其中大部分是腫瘤病人。”

多管齊下彌補欠賬

對於這座年輕的城市來說,醫療等公共服務短板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當地政府正在極力彌補歷史的欠賬。

“十三五”期間,深圳重點建設12家市級三級醫院。不過,多年來深圳對原特區內外的區別對待導致原特區外醫療資源欠缺,因而上述12家醫院中的10家將集中在原特區外。

羅樂宣給出了一組具體的數字:到“十三五”末,深圳新增床位2.5萬張以上,新增執業醫師1.2萬名,千人床位數4.3張,千人醫生數2.8人。

為了解決尖端醫療人才匱乏、高端醫療消費外流的問題,深圳市政府2014年將“三名工程”列入12項跨年度、跨“十二五”規劃的重大民生工程之中,計劃6年內投入巨資,面向全球大手筆引進名醫(名科)、名院、名診所。

其中,在名醫(名科)這一塊,欲引進一批在國際、國內有影響力的高層次醫學團隊,加大學科帶頭人、學科骨幹和臨床型人才的培養力度。

截至去年底,深圳22家醫療單位共引進“三名工程”高層次醫學團隊73個,其中國內團隊62個,國外團隊11個,以及院士團隊22個。

對於深圳這座財力雄厚的城市來說,上述做法可能是解決短板問題的捷徑。深圳市人大代表楊勤說:“‘三名工程’應運而生,引進的73個高層次醫學團隊對深圳具有深遠的意義。深圳有錢,有錢就要有有錢的做法,要從傳統的做法中跳出來,要利用國內國外最好的團隊,在最短的時間把我們的醫療水平帶上去。”

他補充道:“‘三名工程’雖然看起來花了大價錢,但是實際上綜合成本是最低的,因為它是在用最短的時間取得最好的效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828

河南將取消6個醫改試點城市公立醫院藥品加成

河南省衛生計生委近日發布的信息顯示,今年該省將全面取消6個國家醫改試點城市公立醫院藥品(中藥飲片除外)加成,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這6個國家醫改試點城市是鄭州、洛陽、焦作、三門峽、鶴壁、漯河。據河南省醫改辦有關負責人介紹,此前,按照國家規定,公立醫院的藥品加成應該 在15%以內。取消藥品加成後,醫院的藥品完全按照招標采購原價出售。取消藥品加成後形成的醫院收入減少,將通過健全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增加政府補助、改 革支付方式以及醫院加強公立醫院核算、節約運行成本等,形成補償機制。

在今年年初,河南省已取消了108個縣的公立醫院藥品加成。

【相關報道】

7月6日,國家發改委宣布,經國務院同意,發改委會同國家衛生計生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發出《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的意見》。

《意見》提出,我國將全面推進醫療服務價格,到2020年基本理順醫療服務比價關系。公立醫療機構提供的特需醫療服務和其他市場競爭充分、個性化需求較強的醫療服務實行市場調節價。明確醫療服務價格實行分類管理,公立醫療機構提供的基本醫療服務實行政府指導價;非公立醫療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落實市場調節價政策。

《意見》要求,圍繞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統籌考慮取消藥品加成及當地政府補償政策,同步調整醫療服務價格。重點提高診療、手術、康複、護理、中醫等體現醫務 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價格,降低大型醫用設備檢查治療和檢驗等價格。在此基礎上,通過規範診療行為,降低藥品、耗材等費用騰出空間,動態調整醫療服 務價格。

(來源:新華社、發改委網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958

年內布局數百家數據直連醫院 平安再出手“互聯網醫療+保險”

平安在互聯網醫療與商業保險協同領域再有動作。日前,平安健康雲與平安養老險正式推出“醫院一賬通”平臺,依托該平臺,平安養老險再次升級理賠服務,同時納入了針對C端用戶以及B端醫療機構的金融屬性。

在《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看來,這一舉動更多是直面線上互聯網醫療與商業保險尚存在無法在短時間內縮短鴻溝的情況下,轉而主攻線下,構成商業保險突圍新路徑的舉措。

保險始終是平安集團的根本業務,近年平安集團依托互聯網將保險的外圍一再向外拓展,其中,平安好醫生和萬家診所即是其中的應用之意。如今平安科技下的平安健康雲再次布局線下醫療,打造“醫院一賬通”,通過線下醫院的數據直連,簡化就診程序以及平安養老險的理賠程序。

對於平安養老險而言,一方面可以將此前基於紙質傳輸設定理賠時間和保險費率的狀態升級為基於電子數據計算,從而大幅提升理賠效率,並在未來將進一步降低保險費率。另一方面,借醫改之勢進一步提升商業保險在用戶就醫過程中的比例。

此次平安健康雲將首個數據直連的線下醫院定為武漢中心醫院。“今年要達到四位數,與數千家醫院達成協議,達成數據直連的醫院將按照50%的速度進行。” 平安健康雲總經理倪劍文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即便在互聯網醫療依然在蓬勃發展的今天,用戶看病的行為依然99.99%仍然在線下的醫療機構。

倪劍文進一步指出,根據目前商業保險公司理賠的規則來看,目前絕大多數商業險仍然限定保險範圍,限定於實體的醫療機構中。“互聯網醫療和商業保險之間存在一個對接上的鴻溝。”倪劍文表示,互聯網醫療更多依靠自費、線上醫療嘗鮮的客戶以及政府補貼維持。

“實現數據直連後,一方面節省了原來審核紙質資料的人力成本;另一方面相比過去的單據,現在則獲得了全面的明細數據,未來將會對這些數據關系進行系統分析。”平安養老險總經理助理洪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上述利好讓未來商業保險的費率存在著降費的空間。

據悉,搭載數據直連通道後,平安養老險成為第一個實現和醫保數據同樣級別的“明細級”傳輸要求。基於此,平安養老險根據不同用戶真實、詳細的數據分析結果,在為就診用戶智能化推薦保險產品的同時也可以實現極速理賠到賬等升級服務。

據了解,“醫院一賬通”分別針對用戶、醫療機構及商業保險支付方的不同需求,提供O2O式的醫療產品服務。其中,在診前環節,提供線上分診導診、預約掛號、排隊叫號、診間支付等功能,簡化繁瑣的就醫流程;診中環節,通過手機實時接收檢查報告,並對接電子化處方,同時配備藥品說明、用藥提醒等解讀;診後,醫生可根據電子病歷跟蹤記錄用戶的不同診療過程。

此外,背靠平安這一綜合金融集團,納入金融屬性是“互聯網醫療+保險+線下醫院”模式的應有之意。

倪劍文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金融服務將從兩個方面嵌入,一方面,是為用戶提供醫療消費金融,具體包括住院押金墊付、醫療費用分期、小額信用貸款、互助眾籌等。“並非所有醫療服務都是醫療主導所必須的,心臟手術患者可以選擇以個進口支架,也可以選擇國產支架或者搭橋,患者在考慮具體治療方式時會有經濟方面的考量。”倪劍文表示,通過保險產品和金融產品的提供能夠提升C端用戶在醫院里接受中高端服務的能力。

本報記者了解到,消費金融服務將由同為平安系的平安普惠進行評級、定價、放貸,用戶可申請最高不超過3萬元的“健康貸”。

另一方面,針對醫療機構提供全流程的供應鏈金融服務,例如一站式清結算、融資租賃等,緩解院方的資金流問題。“在醫保環境下,醫院的醫療服務以及藥品銷售通常情況下是年底結清,存在賬期,對此醫院通常墊資經營。”倪劍文指出,由此,在醫院場景下基於醫療行程進行放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827

巴基斯坦醫院炸彈襲擊 已致42人死亡

據美聯社報道,當地時間8日上午,巴基斯坦西南部城市奎達一家醫院遭炸彈襲擊。巴警方稱,這起襲擊已經造成42人死亡。

根據巴基斯坦警方高級官員此前公布的消息,襲擊造成30人死亡,另有數十人受傷。

另一方面,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發表聲明,悼念爆炸造成的死難者。他同時指示俾路支省當局保持高度警惕並加強安保。

此次發生襲擊的奎達市是俾路支省首府。遭襲擊的是一家由巴政府管理的醫院,爆炸地點位於醫院大門處。警方稱,爆炸發生時,數十名律師和記者正在醫院內。

目前尚無組織或個人宣布對襲擊負責。

巴地方政府發言人稱,當局正在對這起事件進行調查。

6月24日發生炸彈襲擊的市場

今年6月24日,同樣在巴基斯坦首府奎達,一市場也曾發生炸彈襲擊。據巴基斯坦媒體報道,該起炸彈襲擊造成至少3人死亡、27人受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253

湖南取消二級以上城市公立醫院藥品加成 提高醫療服務價格

記者從湖南省衛計委獲悉,近期湖南省在啟動對長沙、株洲城市公立醫院醫藥價格改革基礎上,將啟動其他12個市州城區內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價格改革,這意味著湖南省所有二級以上城市公立醫院將取消藥品加成。

取消藥品加成後,湖南省城市公立醫院銷售的所有藥品(中藥飲片除外)按實際進價零差率銷售。以2015年藥品合理差價額和醫療服務項目降價額為基數,按基數的80%確定醫療服務價格調價總量,其余部分通過加大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降低醫院運行成本等予以補償。與此同時,所有二級以上城市公立醫院將降低大型醫用設備檢查價格,其中檢查費中的CT、核磁共振等大型醫用設備檢查費降幅不得低於10%。

湖南省將提高部分醫療服務價格,適當提高診查費、床位費、護理費、治療費、手術費、康複和民族中醫服務費等體現醫護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價格。同時,醫藥價格改革與公立醫院補償機制、薪酬制度、藥品流通體制、醫保支付、分級診療、醫療行為監管等改革協同推進、銜接配套,形成政策合力。保持公立醫院人均費用相對穩定,總體上不增加患者個人的醫藥費用負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370

上海“十三五”:推進非營利性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同等待遇

上海要擴大醫療服務領域對社會資本開放,規劃內調整和新增的資源優先考慮社會醫療機構,鼓勵社會資本在人口導入區開設醫療機構。

最新發布的上海市衛生計生改革和發展“十三五”規劃稱,要鼓勵發展社會辦醫。支持有資質的醫生開辦私人診所,發展一批有一定規模、影響和品牌特色的社會醫療機構,逐步提高社會辦醫療機構的床位比重。

同時推進非營利性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同等待遇,完善政府和醫保購買服務機制,進一步推進醫師多點執業,支持社會醫療機構發展。

此外還要支持社會力量提供體檢、醫學檢驗、影像檢查、健康管理、醫療旅遊、健康咨詢、衛生檢測和評價服務。

上海醫療資源發達,但是社會辦醫並未隨之發達。

在日前舉行的“2016第十二屆中國健康產業高峰論壇”上,上海市衛計委主任鄔驚雷就表示,目前上海公立醫院與私立醫院發展並不平衡,上海的民營醫療機構床位數和服務數是遠遠不夠的。

上海市衛生監督所統計數據顯示,從2001年~2014年,上海社會辦醫療機構從223家,上升為1695家,增長7.5倍;社會辦醫床位數從1236張,增長到10521張,增長8.5倍;在上海整個醫療資源的占比中,社會辦醫機構數占比為57%,床位數占比10.5%,但是,服務量占比則偏少。

具體來看, 2013年上海總診療人次中,公立醫療機構就醫占92.06%,社會辦醫僅占7.94%;出院人數中,公立醫療機構占比94.42%,社會辦醫僅占5.58%。社會辦醫院的病床使用率為67.9%,而公立醫院為101.2%。

而這種不平衡,有上海醫療環境的特殊性。

首先,上海的公立醫院整體服務能力、水平、可及性都是比較好的,得益於此前公立醫院改進服務模式、提升效率、運用新技術,使得公立醫院的服務量非常大。鄔驚雷表示,比如過去化療都需要住院,現在則基本上都在門診完成。從這方面來說,私立醫院或者是社會資本醫院的積累還不夠。

上海的社會辦醫中,87%是門診部和診所,僅13%是醫院。醫院中,50%是30張床位以下的小規模醫院。

其次,在對醫生的吸引力方面,包括醫生的職業發展上,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依然有很大的差距。

而要做好社會辦醫,需要為公立和民營機構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有業內人士就認為,要對公立醫療機構實行“計劃生育”,明確一個區域內公立醫療機構的規模、數量和辦醫方向,讓出有效的空間給民營醫療機構發展。

目前,上海也在推進一部分存量公立醫院的功能轉化,一些醫療服務體系弱化的醫院比如上海楊浦區的老年醫院、盧灣的東南醫院、第一鋼鐵廠的職工醫院都轉化成康複醫院。

此外,鄔驚雷認為,目前成立的一些醫生集團,既可以在社會醫療機構服務,也可以在公立醫院服務,是推動社會辦醫發展的途徑。或者通過PPP的形式,也是發展社會辦醫的方法。

2015年3月30日開業的上海天佑醫院,是上海首家混合經濟體制的綜合性醫院,也是附屬於同濟大學的首家社會資本註資的醫院。鄔驚雷說,這也是一種全新的模式探索。

對於社會辦醫,鄔驚雷說,需要引導、支持、規範,同時一視同仁的監督。“從行業監管的角度里講一視同仁,應該跟公立醫院一樣的監管。”

鄔驚雷在此前的2016年民生訪談里曾表示,一些民營醫院已經形成服務品牌和專業特色,這些品牌和特色不斷彌補了公立醫院中的缺憾,因此,民營醫院絕對不能一棍子打死,一定要積極引導,積極規範。

同時,也要一視同仁地促進發展。鄔驚雷說,上海在高級職稱的評審、重點學科的評審上,在公立醫院和社會辦醫之間,都采取了一視同仁的政策。

“我想上海不一定具體說要用哪一種方式,但是我們可以探索不同的模式,最終的目的希望在整個上海的醫療市場的培育、發展更加的完善、形成一個更加好的良性互動和競爭。”鄔驚雷在上述論壇上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416

手機搜索就能泄露患者信息 民營醫院推廣又出新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用手機瀏覽器搜索疾病、了解病情的情況,不過這樣做的朋友們可要小心了,因為一不小心,你的電話、微信連同自己正在關心的疾病都一起被泄露了那些對你的隱私感興趣的民營醫院。

搜索疾病 醫生竟然找上門

25歲的李麗(化名)在醫院看完醫生後隨手用自己的蘋果手機查閱了自己所得的疾病,兩個小時後,她看到了一通未接電話以及一則奇怪的短信:您好,我是某某醫院的周醫生,如果您不方便接聽電話可加微信****,方便為您更好地解答。

一開始,李小姐以為是醫院泄露了自己的信息,因為在瀏覽網頁時李小姐只是隨意翻閱了幾個網站,並沒有留下和自己相關的任何信息,更不會留下電話了。

“而且他怎麽會知道我剛看完病,要找醫生呢?”李小姐說,發信息的醫院與下午自己看的疾病正好對口,怎麽會這樣巧合,剛確診別的醫院就知道了?

但第二天早晨,李小姐的微信中彈出了一條朋友申請,醫生頭像,打招呼間接寫著:點擊添加,了解**疾病各種信息。

抱著懷疑的態度李小姐添加了這位醫生:“您好,請問您是想了解**疾病的什麽問題,請盡可能詳細描述,我可以幫你分析解答。”這位醫生說。

周醫生所述的**疾病與李小姐前一日去醫院就診的疾病完全吻合,他是怎麽知道自己得了這個病,並且對應出手機和微信號碼的呢?抱著懷疑的態度,李小姐問出了自己的疑問,沒想到答案大出所料:李小姐的信息竟然是之前自己在手機上瀏覽該醫院時泄露出去的。

“可是我只是在手機上搜索了這個疾病,就算點進這個醫院也僅僅是短短數秒,根本沒有輸入過我的手機號碼,根據一個瀏覽記錄,民營醫院就找上門了,也太恐怖了吧!”李小姐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第一財經記者通過了解發現,與李麗有著類似經歷的人不在少數,幾乎都是在手機搜索後接到了民營醫院的推廣電話。而這樣的手機信息獲取則是來自於“獲取瀏覽網站用戶手機號”的灰色技術。

那麽這種灰色技術是如何泄露你的個人信息的呢?

民營醫院“推廣”新武器

在百度競價排名之後,民營醫院通過這種灰色技術似乎找到了新的更有效的推廣渠道。

獵豹移動安全專家李鐵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之所以會發生李麗這樣的情況,一種可能是部分機型的安全漏洞,可以直接拿到手機號,不過以往這些都是比較老舊的安卓手機;此外還有一種可能是利用了運營商的一些手機查詢接口(漏洞),來動態獲取手戶手機號的。

“漏洞與運營商的某些服務接口有關,可以說防不了。只要有這種業務接口,漏洞就存在。”李鐵軍說。

醫院頁面中的獲取用戶手機的接口代碼

第一財經記者在網絡搜索關鍵字“獲取手機號碼 網頁廣告”,發現提供這一服務的公司並不在少數。

記者打開其中一家名為睿舟科技的網頁顯示,(http://www.laiyixia.cn/mobile/weixin/ ),該公司介紹旗下專門用於移動網站訪客手機號碼抓取的訪客統計助手,稱使用只需要在移動網站上安裝一段簡單的代碼,當訪客在手機上瀏覽您的網頁時,就能抓取,抓取到手機號碼後登陸軟件在線後臺,就能清楚地看到訪客的信息,包括手機號碼、網站標題、來源關鍵詞、來源url、地區、ip等,並稱可以批量通過Excel導出,方便管理。

在產品介紹中,軟件稱不僅抓取訪客手機號碼,獲取二次營銷的機會,提高企業銷售額,還可以防競價推廣惡意點擊和建立企業數據庫,讓你的客戶不斷買單。

“普通客戶每天抓取100個電話號碼,一月就是3000個電話號碼(請註意:這些都是有意向的高質量的名單),一年就是36000個客戶電話,這是一個龐大的數據庫,長時間下去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幫助企業快速成長。”該公司聲稱。

而在這家公司的客戶案例上,第一財經記者就看到了不少民營醫院。百度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類似使用這樣黑色服務的機構已經超過數萬。

“每次賬號泄露都會有數據在黑市上賣。”一位百度數據部門的研究員告訴記者,“用戶在瀏覽網頁的時候硬件設備、手機信息可以被讀取,這些信息可以跟黑市上的數據庫匹配,如果不走運不僅僅是手機號碼,包括郵、銀行卡賬號都可以被匹配出來。”

盡管“灰色技術”無處不在,不過以上專家還是給用戶支了招,如何提防這些無孔不入的“推廣分子”:

第一,只有當用戶的流量走的是手機網絡時,這類獲取號碼的方式才會成功。用Wifi或PC,都不會中招。因此搜索此類關鍵信息時,若怕手機號泄漏,可停用手機網絡,使用Wifi網絡,或改用PC端查詢。

第二,這種方式並不是通過病毒或木馬來獲取用戶手機號,而是因為對方在網站植入了查詢代碼,以獲取更多的隱私資料。民營醫院(或其它有同類營銷需求的機構),先在搜索引擎上做推廣,再配合這種手機號統計服務,可以獲取到瀏覽了他們頁面移動端用戶的手機號。因此用戶搜索醫療、支付等有關個人關鍵信息時,需要小心謹慎,分清楚推廣鏈接與普通鏈接,分清楚正規醫院網站與口碑不好的民營醫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8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