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海嘯一周年我學到的十件事 蔡東豪


2009-09-17  NM
 
 

 

1. 「居安思危」是廢話。居安的人不會思危,只想着怎樣乘勝追擊,贏一次不夠,要贏夠十次;賺一億不多,要賺夠十億。居安時候想着怎樣擴充規模、併購。居安的人覺得自己特別英明神武,掌握自己未來,相信有志者事竟成。究竟什麼人會思危?只有居危的人才會思危。

2. 世上冇專家。最近讀到這故事︰去年十一月英女王為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新教學大樓揭幕,閒談中離不開海嘯這課題,英女王向經濟教授提問︰為什麼沒有人預見危機到臨?教授們支吾以對。預見不到金融海嘯也罷,全球股市由今年三月開始急速反彈,不消三個月,升幅五成至一倍,所有專家年初時不停唱淡,大談什麼大蕭條,雜誌封面是一九三○年代美國人排隊搵工,驚嚇人唔死。跌估唔到,升又估唔到,

專家早抖吧!

3. 信任是社會的重要契約,這契約在海嘯中完全崩潰。近年企管人大談什麼鏈——供應鏈、價值鏈;鏈的意思是一環扣一環,鏈上各人的利益緊扣在一起,代表參與者不能只顧自己,作決定時要顧及鏈上其他人。海嘯帶出的啟示之一是,大難臨頭,最關心你的人只有你自己,你不自救就沒人救你。今日有人跟我商量什麼Partnership、策略性聯盟的話,我要警惕自己千萬要忍着不要大聲笑出來。

4. 水深火熱是最佳時機作出艱難決定。風和日麗的日子,我們日夜想着怎去開源,以為節流是消極行為——不如多花時間去計劃賺多點錢。海嘯中,開源無望,節流是唯一可掌握到的事情,企管人發現同事特別齊心,艱難的決定頓變得輕而易舉。

5. 恐慌可以傳染,特別在香港這資訊極速傳播的城市。我記得沙士最黑暗的一天是○三年四月一日,這一日早上傳聞香港成為疫埠,下午淘大花園有八十多名居民感染沙士,傍晚張國榮自殺;我沒受感染,不是張國榮迷,但我十分沮喪。對香港人來說,海嘯最黑暗的一日應該是滙豐跌至三十三元的那一日,我不持有滙豐股票,但我也想哭,也有想過將戶口轉去中銀。

6. 我不認識有人成功撈底,你呢?不停入貨,剛巧在最低價位也有入貨,我認為不算撈底。看通全局,忍手忍至低位出擊才算撈底。價格不斷下跌的時候,我們相信物理多於一切, 「底」是事後才能察覺到的一片神秘地。

7. 今次大難不死全憑運氣,要緊記不是次次如此好運。海嘯席捲全球,力度之大,覆蓋之廣,令全球政府不得不傾盡全力救市。原來全世界政府齊心去做一件事,速度和成效可以很快很大。政府帶頭出手救市,企業以正面態度附和,市民信心自然逐步提升。可是,假如不是跌得這麼慘痛,政府未必覺得有必要出這麼大的力度救市,效果可能遜色。我們其實是好運,幸好海嘯牽連這麼大這麼深,否則不堪設想。

8. 海嘯中,最困難的事情是提醒自己不可鬆懈,保持狀態,保存核心強勢,等市況復甦,可以第一時間搶閘。實情是在困難中我們六神無主,反應一是坐着不懂或不敢做事,或是做一些不該做的短視動作。海嘯真正贏家不是撈底者,因為根本沒多少人成功在絕地撈底,真正贏家是在海嘯中保持冷靜和守紀律的人,做了一連串正確的事,在復甦過程中突圍而出。

9. 未來這兩年不論是企業或個人,都會以較負責任的態度去做事和做人。三年這期限是我從觀察中得來的,大痛過後,深刻的教訓在我們的認知系統中可保存三年,三年之後便會忘記得一乾二淨,又開始覺得自己英明神武。幸好海嘯的教訓太痛,未來兩年我們口中仍掛着海嘯這詞彙,但記着,我們的記憶只有三年。

10. 許多人在海嘯中失掉許多東西,包括金錢、工作、自信心,究竟我們仍擁有什麼重要的東西?我的兒子四歲了,他不再幻想自己是指揮家,近日想做消防員。我的兒子不介意我在工作上犯了多少錯誤,他只想爸爸、媽媽與他一起去救人。我看過卡通片《Fireman Sam》十遍後,領略到火災是一定會發生,這不是問題所在,最緊要是火災發生後要走得夠快。另外學到的,是可以跟太太和兒子一起看第二十、三十遍《Fireman Sam》,這才是最重要。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632

那些年我錯過的投資 黑白兩色

http://xueqiu.com/6098760816/24950109
巴菲特有個「打孔機」理論,說投資者一生只有20次出手的機會,每做出一次買入賣出的決定打孔機就打孔一次,直到20個打孔機會用完。如果預先想好一輩子只準備打20個孔,那每打一個孔的時候就會非常謹慎。而我自己錯過的投資機會,算幾個孔呢?

一、2006~2007上證6000點行情

  當時大學剛畢業,分配在家鄉建行公司部上班,報導的日子是2005年7月1日,依稀記得當時上證指數就是1017點左右。我當時對股票並不陌生,爸媽在九幾年就開始炒股,四川長虹、深發展、億安科技這些名字都很熟悉。大學期間也一直保持對股票市場的興趣,自己在2005年朦朧的判斷,應該是低位。但是沒有能夠執行。

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

1、當時市場人氣極度悲觀,真正的談股色變,家家戶戶都套牢著,割肉出局者大多立下了永不炒股的誓言(比如我老爸),我自己的判斷也沒有那麼堅定。

2、自己剛畢業,每月到手來二三千的工資根本不經用,不是買著買那,就是跑到長沙去和同學一起happy,沒有任何積蓄。老爸也是絕不會拿錢出來炒股。

3、關鍵是沒有明確的賺錢觀,覺得股市就是玩玩的地方,不玩也可,投資觀念沒有,花錢觀念很多。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清楚了,股權分置改革成功,股市一飛衝天,很多股票都是十幾倍的漲幅,成就了很多人。記得當時辦公室謝哥,十幾塊買了st信息,最低跌到兩塊多,隨著股市一直上漲,他天天說,漲回成本就拋。結果還真漲到了成本價,他馬上就拋了,非常開心,說真沒想到還能漲回來。可隨後幾個月那支股票最高漲到了28元,不知謝哥是什麼感想。

  當然我後來還是拿著爸媽當年炒剩下的1萬多塊錢進場,賺了小幾萬塊錢,那筆資金在2007年5月份大部分退出了股市,在長沙做了一套房子的首付。總結的經驗最主要的就是剛畢業的年輕人,一定要有存錢的自律性,不要亂花手裡的每分錢,否則當再好的機會來到你面前,沒有資金的你只能看熱鬧。

二、530的權證行情

  2007年5月30日,經歷過的人都不會忘記的日子。財政部半夜雞叫,凌晨悍然宣佈當日起股票交易印花稅從0.1%提高到0.3%,當天800多只股票跌停,只有74家上漲,其中也蘊藏了一個巨大的機會。

  回想起來,並不是一開盤就全線暴跌的,我當時持有了一隻大學同學推薦的內部消息股國祥股份(600340),居然開盤就漲停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股票封死在跌停板,我心裡還是有點慌,當時正在研究期貨的知識,想著要是有認沽指數的期貨,那今天就賺了。盤面上看,600340的莊家竭盡全力接下賣盤,把股票封死漲停,在一片恐慌氣氛中,我突然想起,不是有認沽的權證可以買嗎,雖然由於當時正股價格都非常高,大部分認沽權證本身投資的內在價值基本為0,但認沽的概念在這種暴跌的情況下還是有行情啊,至少不會跌吧。

  等我打開鉀肥認沽權證的界面後,真是目瞪口呆,已經300%的漲幅!當時那種心情真是難以言表。第二天,600340開盤封死跌停,資金無法出來,接下來連續4個跌停板。而鉀肥權證,3天時間,整整漲了10倍!

  如果530當天沒有無視大盤的崩潰,盲目留戀於600340的漲停板,也許我很有可能抓住這個機會,很遺憾自己想到了,但是沒有做到。好笑的是還是辦公室的謝哥,被惠瓊姐造謠說買了10萬塊鉀肥權證,賺了100多萬,在分行傳了快1個月才澄清;)

  530當天的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當年權證的神話讓人偶爾還會感嘆。對我而言,總結的教訓如下,
  一是絕對不要逆勢而行,530很明顯是大利空引發的大崩盤,政策的目的就是為了抑制股市過快上漲,打壓態度是明擺著的。但我陶醉於當時大牛市的氣氛,以為還是如同之前一樣,大跌後必有大漲,加上自己持有的股票還堅持在漲停板,幻想強莊可以躲過大跌,最後是4個跌停板的下場。見好不收,真是投資大忌。
  二是類似於認沽權證這種投機行情只有很短暫的時機,遇見突發情況,容不得你細細想來,投資品要熟悉,投資準備工作要平時就做好。

三、2009~2011年的貴金屬牛市行情

  2009年2月26日,上海黃金交易所正式宣佈向個人客戶開放黃金現貨延期交收產品(T+D),興業銀行成為首家代理銀行。那時我已經跳槽到長沙,從事個人理財業務。記得每次財富部開會的時候,卉姐做貴金屬分析,經常說的就是,黃金最近走強,突破了200元/克的關口。。。不久就去興業銀行開了一個黃金交易所賬戶,但是一直沒有操作過。

  時間推移到2011年年初,每克金價已經從200漲到了300元了,已經有很多人做黃金(T+D)賺了錢,但那一年的主角不是黃金,而是白銀。年初我已到了支行工作,記得和兩個同事俊傑和智為都興致勃勃的開始炒白銀,當時的白銀不到5000元/kg,國際銀價是24美元/盎司左右,1月份沒有怎麼漲,反而還跌了點,用智為的話來說,就是折騰一個月,賺了十幾塊。

  沒想到行情就是從1月末開始了,簡單的描述一下,上海金交所的白銀價格從5000元左右一路漲到4月30日的12000元左右,按18%的保證金比例,整整漲了7倍!在我的宣傳下,支行的其他同事們倒是加入了這場狂歡,在行情在最火爆的4月份,每天凌晨2點半前,大家都無法入眠,因為有金交所的夜市。早上一來就聽說誰一晚賺了幾千、幾萬。

  瘋狂在白銀即將突破50美元/盎司的時候結束了,2011年5月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本拉登被擊斃,白銀從12000元跌到7000元,按18%的保證金比例,做空又是3.5倍(當然很少有人能抓住),好幾個同事經歷了慘痛的爆倉。而我這個先驅當時又在做什麼呢?我也買了,但是只買了一手白銀,花了不到2000元,賺了大概1500元就離場了。為什麼,因為剛好手裡很緊張,沒錢了。。。忘了是什麼地方用錢去了,反正手裡就幾千塊錢。再一次,在機會面前做了看客。

  可以負責的說,貴金屬這波行情我一直在參與,但始終在打醬油。資金量決定了我的無所作為。總結的教訓還是老問題,這次關注了,等待了,參與了,但是,沒錢了。。。一定要留足資金。

四、2011年初的美歐QE外匯行情

  我想起來為什麼我炒白銀沒有錢了,看來要寫倒敘文了。其實回想起來,接下說的來不算一次投資,連投機也算不上,應該算一次標準的賭博。

  話說2010年12月,我存了點錢,準備等年終獎下來以後買一輛車,什麼都看好了,結果當年年終獎大幅縮水,差錢了。不好意思問家裡要錢,又不想讓當時的女朋友失望。剛好當時自己在玩地下炒匯的模擬盤,賺錢的衝動讓我把存的幾萬塊匯到了外匯交易公司的戶頭上。

  作為理財經理,我平時每天都會關注外匯的行情,也不能說完全去碰運氣。當時的情況是美國第二輪QE政策正式推出,美元的利空出盡,從11月開始了一波反彈攻勢,到了年底,歐元有一定的反彈,從貨幣政策角度來看,量化寬鬆的長遠影響還是美元貶值,所以我入市做多歐元,想想當時確實瘋狂,一晚上就賺了8000元人民幣,用了400倍的槓桿。雖然做了止損和止盈的設定,但400倍的槓桿確實太過瘋狂,終於在12月29號的早晨,我爆倉了。具體情況是之前晚上,研究了一下策略,考慮到12月31號會有一個美國跨國公司結算海外收入買入美元賣出非美的利空影響因素,我做空了歐元,結果12月29日上午的一波歐元上漲行情,讓我的小小小空單爆倉了。
  記得給女朋友打電話看一下餘額時,她告訴我賬戶裡只有243美元的餘額。我當時很冷靜,掛了電話繼續工作。因為我知道做這種槓桿,幾分鐘虧幾萬塊錢很正常。但當我回家時,發現女朋友拿著我剩下的一點點資金做著10倍的槓桿交易(因為資金量已經沒法做高槓桿了),告訴我她賺了錢,其實她一點都不懂外匯[哭泣]。。。。。那時我們感情還好,我知道她是想安慰我[哭泣]。。。。。那時我才明白,我做了件多麼愚蠢的事情啊,為什麼要這麼盲目和浮躁?為什麼不能更腳踏實地呢?

  可笑的是,12月31日剛過,1月1號開始,美元還真發起了一波反彈行情,如果按400倍槓桿,有14倍的收益,但真的有這種如果嗎?沒有想清楚就去投錢,和賭博沒有任何區別,我發誓這輩子再也不做這樣的蠢事了。去年安倍上台前後提出「安倍經濟學」,日元貶值有明確的預期,我也沒有動過任何心思,也許是回憶太痛苦,尤其是金錢損失之外的痛苦。

  在我接觸投資的8年中,有很多次投資的回憶,這四次是最深刻的。其實我也有成功的投資,比如2007年買房,但往前推10年,只要買了房的人不都賺了嗎。所以總的來說,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接觸雪球網以後,我看了很多球友的分析和實證,很有感觸。我覺得要做好投資,最重要的事情是自律。控制自己那些不必要的消費,才能積累投資的本金,對於年輕人來說尤其如此;嚴格規定自己在能力圈範圍內投資,杜絕盲目的投資,才能避免突發奇想式的賭博;專注於自己的獨立思考,不受外界雜音的干擾,才能果斷執行;

  為什麼失去愛人會那麼痛苦,因為最大的付出得不到回報。我們付出辛苦積累的金錢,同樣也不願意沒有回報。所以,投資是件嚴肅的事情,只有腳踏實地才能去抓住我們人生20次機會中某一個或者某幾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243

關於讀書,那些年我也曾出現過的疑惑與不解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505.html

導語:在接觸的創業者之中,讀書也幾乎是大家生活中的必需品。而自己在幾年的閱讀過程中,也出現過不少困惑或疑惑,包括理論和實踐之間,觀點與觀點之間,包括不同的書籍之間,古與今之間。慢慢也才意識到一些東西,這些都是這個世界多樣化的表現之一。理解一個觀點,一個人,除了考慮換位思考,更要是學會瞭解當時的情境,學會放在不同的情境裡,理解一個人,一件事,一個觀點。關於讀書,也選了知乎上采銅的一些回答,他的觀點供大家參考。

  問:大學兩年讀了大概200本.有認真讀的,也有泛讀的.去面試,面試官說我表現不出來看了那麼多書。我個人認為,讀書多為內化,實在不懂如何外顯。故來求教:大學兩年讀了大概 200 本書,為什麼感覺讀書的價值還是沒有體現出來,別人感覺不到呢?

答:本科時,一位很有才華的心理學老師說過的一句話,讓我終身難忘:很多同學喜歡說自己一天能讀多少頁的書,有些人一天能讀50頁,有些人能讀100頁。可是一旦你用「頁數」為單位來度量讀書這種行為時,從一開始你就錯了。

同理,我想對題主說,你用讀了多少本書來形容你的讀書經歷,這種思路,從一開始就錯了。

如果你認真讀到了書裡去,是不會care、甚至會完全忽略掉今天讀了多少頁,今年讀了多少本的;當你沉迷於書中絢爛多彩的世界,當你的觀念被翻天覆地地革新,是不會care、甚至會完全忽略掉今天讀了多少頁,今年讀了多少本的。

當我們看手錶的時候,常是快等不及了;當我們數書頁的時候,常是快看不下去了;當我們念叨看了幾本書的時候,常是連書名都記不全了。所以,數多少頁、多少本這行為本身,就說明你已經敗了。

很多時候,一個人對待知識和思想的態度,就體現在用什麼東西去丈量它。

如果有人問一位讀書而有大成之人:你因何而脫胎換骨?你因何而涅磐重生?這些問題,他該如何作答?他說:」我因200本書而脫胎換骨,我因1000本書而涅磐重生「,如何?

學而悟道,有時候一本書就夠了,有時候一萬本都不夠。這取決於,你讀了什麼書,更重要的是,你是如何讀的:你有沒有讀進去把自己活埋在裡面,又有沒有讀出來敲打出一個新的自己。

有些書,是一代宗師級的人物,把他們畢生的智慧熔鑄在一本書裡面;有些書,是一個領域的開疆拓土之作,從一片混沌中劈出一個新世界;有些書,是一個領域的集大成之作,觀點紛繁,氣象萬千;有些書,如盜夢空間一般有幾層境界,你多讀一遍就多夢到一層。對這些書,你若只是都當成那兩百分之一,花上一個星期匆匆讀完,讀後即扔,只摘下幾條金句供日後泡妞之用,難道這就算讀過了嗎?

有些書,要用心血去讀;有些書,要用足夠的經歷去讀;有些書,是要絞盡最後一粒腦細胞去讀;有些書,是一輩子都讀不完讀不透……

看書的方法,不僅要看作者寫了什麼(一層),還要琢磨文字背後的意蘊,那些弦外之音(二層),還要去思考作者為什麼要寫這些、要這樣寫(三層),還要去想想看作者用了什麼樣的框架和策略在組織這本書,以及在各種細微處又用了什麼樣的方法和技巧(四層),當然更重要的是,以上的這些分析對你自己的現實和精神世界能帶來什麼樣的幫助,是否能啟發你、引導你、改變你……(五層)

於是,一本值得都爛讀透的書,就需要你去讀五遍、十遍去讀爛讀透它。

於是乎,和很多人的答案相反:所謂200本,你不是讀少了,而是讀多了、讀水了、讀淺了!

其實你的狀態一點都不特殊,你和許多人一樣,以為自己在讀書,其實是在集郵。

最後,建議你重新拿起一本你最崇敬的書,換一種方式,再讀一遍、兩遍、三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49

K12、題庫,這些年我走過的彎路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11/56281.html

i黑馬導語】:近來有不少知名網站開始發力建設K12題庫,日前某論壇更是把2013年稱為「在線教育元年」。而元年之前,本文作者已經走在這條路上了,迄今嘗試了不少方向,也走了不少彎路,在此做個小結。有人說「看1000個成功案例不如看1個失敗的例子」,那就謹以此文和正在創業路上的各位兄弟姐妹們共勉……

(一)初次試水就嗆水

本人本科就是師範專業的,後至華東師大讀研。在讀研期間,導師受教育部指派負責2000年開始的初、高中學科《課程標準》制定,所以也有幸跟著導師參與了蘇教版高中教材的編寫及比較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從此就和教育、出版行業結緣至今。

畢業後在一家公司擔任教輔圖書編輯,後擔任編輯部主任,負責面向全國的中小學教輔圖書策劃編輯工作。2007年,受到數字出版浪潮的影響,公司決定從教育出版轉向為出版。因為公司的團隊主要人員、內容資源和人脈都是教育行業的,所以綜合考慮下來,題庫是個比較合適的切入點。當時題庫的營銷目標主要是定位給老師使用,學校付費。

大方向確定後,接下來就是產品生產了,我們為了保證質量,每道題目都是請的一線老師打標籤,並聘請國內第一的排版公司進按照新聞出版規範的格式要求進行錄入排版,再審讀、校對、入庫,總共接近20個流程,每題成本30多塊錢。第一期題庫的題量約20萬題,直接消耗的資金連帶其他成本近1000萬元。

題庫前台功能可以滿足教師對考卷中每題難度、考點(可同時考查兩三個)、測量目標、題型等參數,命題完成後可以查看對應的雙向細目表,還能進行成績統計分析。應該說是基本上滿足了教師在命題考試方面的專業要求。

題庫建設完成後,我們組建了一個十幾人的銷售團隊,準備宣傳材料,進行話術培訓和考試。然後他們就開始跑學校了,然而兩個月跑下來,結果讓我們很失望:只有1個銷售員成功開單了,其他銷售員都沒有開單,銷售員根本見不到校長,準備的話術和資料根本就沒有用武之地!

當時作為一個產品生產人員,覺得沒法理解這個情況。這個產品對提升教學效率很有幫助,他們怎麼就沒啥興趣呢?後來跟校長老師打交道多了,才逐漸意識到學校是使用公費採購軟件,一般是校長拍板,老師使用。也就是說,用戶體驗的好壞對付費者的影響比較小,甚至根本就沒有辦法影響付費購買者。而校長購買此類產品首先還是看關係熟不熟,產品體驗倒是其次了。深層次原因就不多說了,相信大家也懂的。

最終這個項目靠創始人之前做教輔書時積累的人脈在銷售,每年有些利潤。但是這種模式已經完全沒有市場化的可能,更談不上複製性和爆發性了。第一次試水就以嗆水而告終。

(二)想借力老師?難

  2009年,受朋友所邀我加入了一個新團隊,初期負責題庫建設並逐漸介入運營工作。新團隊對產品的營銷定位有所改變,大家認為既然學校市場不好做,那就把題庫免費提供給老師使用。讓老師能方便地在網上佈置作業,分析班級或學生個體的薄弱點;還能進行自動批閱客觀題進行質量分析和在線答疑;家長也可以登錄查看孩子的學習情況,三方還能進行交流溝通。產品之所以免費讓老師用,就是想通過老師的教學關係網進行輻射,把孩子和家長黏到網絡上來,然後他們付費試用增值服務。

接下來我們通過一些熟悉的學校向家長發放傳單,在教輔書上印製網址,當然重點是向老師進行推薦,我個人也通過師範大學的同學資源進行拓展推廣,讓他們進行試用。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老師們沒啥興趣。

為什麼?一是老師普遍還停留在購買教輔書或者網上下載試卷略作修改的階段,根本沒有精選試題然後組卷的動力;有這個精力的老師還不如下班後帶幾個補課的學生來錢快,又省事;二是涉及教輔行業潛規則,這裡不多說了;三是其實大部分老師還是把教書當成了職業,並不是一份事業。我們做產品時聘請的教師顧問多是名師,這些老師無疑是有事業追求的,但是他們不是廣大老師的典型代表。前期的市場調研對象「抽樣不夠隨機」。

那麼學生喜歡嗎?很遺憾,學生也不喜歡。記得在上海書展上,當學生聽說我們展位上的是題庫時,嚇得掉頭就跑。可能有的機構想,把題庫做成APP,方便學生碎片時間使用,應該不錯吧?但是我個人不看好,首先沒見過這麼好學的學生,其次碎片化時間讓學生一邊用手機一邊在草稿紙上計算也不太現實。既然沒法借力老師渠道,而學生又沒興趣,那這種模式也很難走通了。

(三)銷售增長,忍痛中斷

既然老師這個渠道走不通,那就乾脆不走,團隊決定直接打通到學生和家長的通道。怎麼打通?一是就在教輔書上打廣告;二是用電話銷售的模式向家長狂轟濫炸,再以免費講座的形式邀請他們參加,再推銷產品,基本上就是線下輔導班招生的那套。當然,什麼DM、DEM、單頁啥的都嘗試了下。

為了節省成本,大家都赤膊上陣了,這段時間裡我把文案、推廣、發傳單、講座講師、諮詢師、客服、管理運營等各種活兒都幹了一遍,雖然很累,但是和家長接觸多了,對於營銷的理解也加深了不少。

這種模式下,銷售額倒是增長比較快的,因為基礎低,差不多每月銷售額的增長率是100%,如果按照這種趨勢保持下去的話,從幾萬元的月銷售額到突破百萬元的月銷售額預計一年內可以實現(平均客單價5000元)。

然而,由於這種營銷模式的前期投入成本是大於營銷收入的(這一點做過線下輔導班的同行們都瞭解的),再加上創始人之前資金消耗過多,在堅持了4個月後實在沒法持續投入了,只有眼睜睜地停下了。記得後來某VC還對我說過:「你們這個線下模式應該堅持下去的,等你們月銷售破百萬的時候,我們就進了。」但是我只能心裡苦笑,現金流是企業的血液,為了生存,只能緩一緩再想別的模式吧。

從另一方面說,我們也確實沒有特別看好這種模式,畢竟被線下輔導班玩爛了,將來的複製性和爆發性應該不是太好。

不過這次嘗試的收穫也是有的,雖然只有短短3個多月的營銷推廣,從家長的反饋和當時我們的現場成交率來看,已經比較接近線下班的數據了。這說明家長對於線上課程是接受的,而且有的家長是購買了4年的課程,折後總價接近2萬元,這說明價格也不是問題。這些數據也給了我們繼續堅持下去的力量。

(四)B2C漸有起色

痛定思痛,既然資金缺乏,其他燒錢模式都不好走,我們決定冒險嘗試網絡營銷的路子,直接把課程通過網絡推給客戶,即B2C電商模式。我們的想法是,也許這樣能找到一個低成本的爆發點,至少資金投入方面的可控性比較強。不像會議營銷那樣,前期的人員工資、電話費、場地費等固定開支是不可避免的。

由於擔心家長不太願意在網上支付大額費用,我們對課程進行了切片和微小化處理,並加強了營銷元素在產品中的融合。新產品終於在2013年下半年上線了。

既然採取電商模式,那怎麼找到C並讓C來?一般無非是搜索引擎、廣告聯盟、各類媒體等等。但是,對於我們的資金狀況和客單價來說,我們沒法做到想別的機構那樣每個月幾十萬上百萬的投入。我們只能不停的嘗試各種低成本途徑來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流量精準度。這段時間再次赤膊上陣,把SEM、媒介、站外優化、渠道拓展、營銷策劃等等能幹的都幹了。辛苦是有的,收穫也是有的,從目前數據來看,流量和轉化開始有起色了,只是增長還不夠快。正如91外教的龔海燕所說,缺乏資金的支持下,新網站的創業壓力還是很大的。

據統計,現在每天平均2.6家新的在線教育網站誕生,眾多大佬也在發力K12和題庫,各種商業模式都在試水,在線K12競爭越發激烈了。競爭激烈是壞事也是好事,至少商家多了也是一種造勢,我覺得在線K12的春天應該不遠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401

劉強東口述:這一年我學到了什麽?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3/57332.html

2013年就要過去了,i黑馬很懷戀他。相信,東哥也很懷戀2013年,2013東哥出國留學,京東的銷售額也突破了1000億。而四個月之後,東哥學成歸來,讓我們看看他為京東定下的2014年的新戰略,以下為劉強東口述。我相信,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們前三季度總體實現了微利,沒有任何的虧損。2013年,我們完成了全年的戰略規劃休養生息,所有時間精力放在內部運營管理,放在組織、文化等公司的基本層面上。經過一年的時間,大家看到,我們加入了(許多新)高管,我們的文化和價值觀十年來第一次經過梳理;整個集團3萬多名同事(近4萬名),進行了一次全覆蓋的培訓。基本上完成了我們年初制定的各種任務。2014年我們定了五個最重要的事情:第一是我們的技術。以移動和大數據作為兩大核心的技術尋求突破。我們研發的創新機制要建立起來,我們內部三千多名研發人員,我們不斷建立一些新的小組,通過虛擬項目,甚至完全獨立的子公司,人財物獨立的方式,來激活我們的創新性,給大家帶來更多更好的產品。第二是金融。我們過去一直沒有對外進行披露,但是我們金融產品已經推出了很多,11月份我們放貸額將近5個億,很快這一塊我們會過百億,甚至幾百億。我們的定位是在企業和銀行之間搭建橋梁。中國(銀行業)一直說致力於(服務)中小企業,但銀行有風險(控制要求)的,不可能冒著風險給貸款,不可能做雪中送炭的生意,永遠只會錦上添花。中國銀行貸款需要土地、設備等不動(產抵押)。大量的中小企業沒有固定資產,只有流動的資產,包括存貨、原材料,以及現金。我們利用我們的物流體系,能夠迅速地幫中小企業不需要任何房產抵押,合同都不用簽,只要和京東商城有合作,(憑借其)過往產品的記錄,他的信譽,我們會給一個額度的貸款,錢3分鐘就能到帳,最多可以幾千萬,最少幾萬元,而且2日貸2日還,不用了可以還回來,還款貸款都是3分鐘之內完成,不需要和我們見面,不需要解釋,不需要提供一大堆證明,不需要無數的合同,也不需要找關系,也沒有必須貸一年。各種條條框框都沒有,核心就是我們的體系和物流。只要進入我們的物流體系,我們就知道(一個公司)值多少錢,什麽時候變成現金,所以需要錢,我們可以實名制進行貸款。當然還有過去各種交易的記錄,所以這個發展的迅速,完整的上線一季度之後,我們的錢包系統、帳戶系統,還有相關的金融產品都會不斷推出。公司(會)把金融集團獨立出去作為全資獨立集團,人財物一切和現有沒有關聯,京東金融集團的CEO只向我一個人匯報,其他(人)都管不到,這樣保證我們金融發展獨立起來,也有利於機制更加靈活。第三大塊,就是大家說了好多年的O2O。(我們)利用普通資源和這種方格狀的物流體系做我們O2O系統。我們一直在測試,利用我們在全國物流體系,按照O2O的屬性和性質把它分成一個個小框子。根據我們數據統計的結果,我們保證任何客戶任何時間點有需求,可以做到10~15分鐘把東西送過去。(我們會把)大量的傳統店面、廠家、代理商這種庫存資源利用起來,而不是先到京東庫房,然後到客戶手里去。第四,渠道下沈。一、二線城市,京東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北京是2012年唯一超過淘寶天貓的城市。2013年有可能上海也會超過淘寶、天貓。(這)意味著在一線城市,京東的競爭力逐步顯露出來。三線城市我們的知名度和客戶群體比阿里少很多很多,我們做了調研,在許多小城市,一提淘寶大家都知道,提京東好多人不知道,甚至90%不知道京東,這是很大的劣勢。但(也)意味著我們具有巨大的機會,如果有一天,三線、四線(城市民眾)像知道淘寶天貓一樣知道京東,價格很便宜,服務非常好,售後有保障,我相信我們會取得更大的市場份額。最後是國際化。我們內部其實籌備了一兩年,和相關的國家和合作夥伴談了很長時間,明年我們國際化會邁出堅實的一步,但是這一步到底怎麽出去。通過貿易的方式出去,還是在相關的國家建立我們的子公司,或者收購,或者合作等等方式,目前還沒有確定下來,但我們相信2014年一定會做一些事情出來。 相關公司: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作者:i黑馬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李陽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753

Kindrid創始人:2013年我學到的創業17件事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7/57450.html

創業公司Kindrid在2013年獲得了得到了明顯的發展,終於在市場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並從4月份開始各項關鍵指標都每月翻倍或三倍的增長,Kindrid創始人從市場研究到產品開發、到beta測試、到實現、到規模擴大都學到了哪些關鍵事情?跟著i黑馬來看一下。1. 沒有哪一個單一的活動會像它們看起來那樣重要。研討會,社交,文章,演講機會,產品功能,競爭對手。這些很重要嗎?當然,但是,我們通常都過度的估計了它們的重要性。2. 時間應該花在開發出一個令人興奮的產品上,而不是試圖在一個無聊的產品中發掘驚喜。3. 人為的劃撥時間和金錢來鼓勵創新和發現什麽是最重要的。4. 當你必須在強迫追趕最終期限和降低產品規模上做選擇時,選擇後者。5. 你的第六感通常是正確的。6. 你可以從一個錯誤的決策中吸取教訓,但一個拖而不決的決策不會讓你學到任何東西。7. 任何決策都是假設,除非市場證明了它。不要為決策方向的反轉而尷尬。8. 堅定使命,策略可調整,產品叠代開發。9. 一個創意的價值直接關系到它的實現的速度。10. 團隊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11. 現有的客戶比那些你期望得到的客戶更值得關心。12. 產品的失敗可以承受,不會損壞你的名聲,但客戶服務的失敗是致命的。13. 吸取好的建議是一種藝術。14. 你的處境上的細微差別是獨一無二的。抵擋住沿用別人的劇本的誘惑。15. 人們喜歡在一個成長中的公司里工作,但人們更喜歡在一個自己在成長的公司里工作。16. 有時候你會感覺到是絕對的失敗。不要氣餒。17. 有時候你會感覺到是非常的成功。不要居功。 相關公司: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作者:lay2000lbs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486

二○一六年我的第一個思考 — 戴爾與惠普的企業征戰


2015-12-14  TWM

每個新舊世代交替,都有新星崛起帶來強大壓力,逼迫現存公司掙扎求生、轉型, 最終成功存活或被淘汰,這是企業生存必經的循環法則。

二○一六年我的第一個思考,要嚴謹表達的是:「靈巧台灣」才是台灣魂,不是「大台灣」!

美國公司戴爾與惠普,一五年各自採用一併一拆的不同戰略征戰,此舉興衰、勝敗、存亡都無法預知,面對大數據浪潮,全球企業,包括台灣,都將面臨天翻地覆的毀滅與重生,贏者圈將絕對重組!

我先引用一段童話故事作為一六年我的第一個思考引言,願讀者有得。

路易斯.卡羅(一八三二至一八九八年),善用童話故事隱喻商業世界行為,其知名著作《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紅皇后」的經典名言:「在我的領地中,你要一直不斷奔跑,才能保持在同一位置;如果你想要前進,就必須跑得比現在快兩倍才行。」在商界引用「紅皇后」效應,即企業必須不停前進、追求新創,否則就被競爭對手淘汰。每個新舊世代交替,都有新星崛起帶來強大壓力,逼迫現存公司掙扎求生、轉型,最終成功存活或被淘汰。這是企業生存必經循環法則,戴爾與惠普的故事正告訴我們,台灣企業別無可逃,選擇與挑戰如同箭在弦上。

本文由工作夥伴邱靜怡、曾華義、江若寧、原杰和我共同撰述,願讀者能有收穫。

戴爾,一九八四年創立,是全球客製化與網路直銷電腦先驅者,曾是全球第二大電腦公司,歷史市值高峰一二二○億美元,一三年下市前市值掉到二四四億美元。

惠普,一九三九年成立,是美國矽谷電子業創業文化的精神象徵,曾是全球第一大電腦公司,歷史市值高峰一五五○億美元,一五年市值掉到五○○億美元,決定分拆。

一五年,戴爾與惠普各自開展公司成立以來最大的生存進化,一併一拆,這兩家公司不同戰略的企業征戰,不僅是達爾文進化論的全球商戰檢驗,也是決定台灣企業是否持續存活於一六年之後,「唯一之路」的前瞻引導。

所有台灣企業經營,都應以「絕對警惕」思考自己的現狀能量,真實面對自己存活的未來?

九○年代PC輝煌代表惠普及戴爾,因錯失智慧型手機等移動裝置及新形態互聯網商機,加上聯想等競爭對手崛起之衝擊,全球PC市占曾被聯想超越,蘋果在後亦虎視眈眈,惠普一三年從逾兩成市占率滑落至一七.五%,戴爾從一七%至一八%滑落至一二.八%。

惠普分拆前,市值約五○○億美元、市值╱營收比(簡稱市營比)僅○.五倍。而戴爾於一三年下市時,市值掉至二四四億美元、市營比○.四倍,對比蘋果目前市值六五四二億美元、市營比三倍;谷歌五二七五億美元、七倍;亞馬遜三一八三億美元、三倍與臉書三○二九億美元、十九倍,在大數據浪潮下,戴爾與惠普的願景與夢想消失殆盡,存亡成為它們的拐點。所有台灣掛牌公司,尤應時時以自己公司的市值╱營收比引以為鏡,資本市場其實都已把答案公布於此了!

惠普與戴爾目前正力圖振作,但兩者作法完全兩極、一分一合。惠普選擇如同IBM賣掉硬體部門方式而拆分公司;戴爾則變成了過去IBM模式,合併為一站式服務商(Total Solution)。兩家作法如下:1、惠普分家,講求聚焦十一月一日正式拆分,一是PC及印表機業務的惠普公司(HP Inc.,市值二三○億美元),另是企業雲端服務業務的惠普企業(HP Enterprise,市值二七○億美元),年營收均逾五○○億美元。

PC及印表機市場被視為夕陽產業,但以惠普全球居前地位,每年仍能貢獻二十五億至二十八億美元自由現金流入,是現金牛事業(Cash Cow)。

而HPE( 惠普企業) 則被認定為新興成長事業,由原惠普執行長惠特曼( Meg Whitman) 帶領,將以伺服器全球第一的基礎,專注於企業級IT與雲端解決方案及服務。

2、戴爾合併易安信( EMC) ,打造一站式服務商十月戴爾宣布以六七○億美元購併資料存儲龍頭易安信( 市值五三六億美元) ,創IT購併案歷史天價,其中重點為擁有虛擬主機軟體龍頭威睿( VMware,市值二六二億美元) 控制權,威睿將獨立經營並維持上市。新公司營收達八○○億美元,但戴爾將因此舉債四○○億美元,新公司總負債五六○億美元,是合併淨利的四倍,每年負擔二十五億美元利息支出,戴爾此舉可謂豪賭。我更預言,為存活,台灣企業也將產生此一現象。

戴爾與易安信在業務上有互補之處,戴爾藉機進入高端企業儲存市場,期望提高B2B業務,且掌控威睿,為攻占雲端戰略重要布局。未來新公司將成為網路、儲存及電腦軟硬體結合一條龍的服務商,在全球儲存市場占率逾三○%,可與惠普、思科、IBM及甲骨文等傳統大廠抗衡,同時抵擋聯想、華為等新進者侵略。

企業合併或拆分,關鍵在於對未來業務與運作是否有實質加乘效果,惠普與戴爾本質各異,而選擇不同方式進行改革,未來仍有整合等更多後續步驟進行,加上嚴峻競爭環境的挑戰,兩家公司成功與否,仍待驗證與觀察。但從整體惠普、戴爾內容中,可得到兩個觀察與思考:一、雲端、物聯網等商機長線趨勢明確全球物聯網相關購併案從○八年九件增至一四年六十件,顯示業者開始利用購併加速進入市場,以搶占先機。

一五年規模龐大的重大購併案頻發生,從半導體上游恩智浦( NXP) 一一八億美元併飛思卡爾( Freescale) 、英特爾一六七億美元併拓朗半導體( Altera) 、安華高科技( Avago) 三七○億美元併博通( Broadcom) ,到品牌廠戴爾、惠普大動作,從上到下購併與跨業合作加速進行,為的就是大數據的龐大商機,預估至二○二○年,物聯網產值將暴增一.五倍至一.七兆美元,業者積極卡位,凸顯潮流趨勢。

二、「新經濟」驅逐「舊經濟 」市場風向轉變時,舊業者不可能以傳統武器去打一場未來戰爭,若無法及時變通,就會被擊敗。

亞馬遜、谷歌與臉書等新興網路巨頭建立龐大互聯網業務,開始依據自我需求打造軟硬體建置,不再採用成本昂貴如IBM、易安信產品,對傳統資訊公司衝擊極大。

更重要的是,谷歌等更秉持「分享經濟」精神,開放網路基礎及服務,包括谷歌旗下平台幾乎開放且免費,臉書及微軟等也開放許多軟硬體設計免費使用,谷歌、亞馬遜更提供簡便與安全雲端服務,引領更多業者追隨。

這些新貴建立起全新網路商轉模式,改變遊戲規則,大量減少企業客戶購買昂貴軟硬體、自行建置機房意願,快速侵蝕傳統業者版圖,如惠普、IBM、思科、甲骨文及新戴爾等遭遇更大挑戰。

一九七三年至八三年間,有三五○家企業退出「Fortune 1000」行列,但在○三年至一三年間,該數據上升至七一二家,這代表隨著環境波動與激烈競爭,企業要基業長青的難度愈來愈高;惟有高瞻遠矚的經營者,可以帶領企業度過一道道難關。

而台灣四面環海,年GDP(國內生產毛額)只有五五○○億美元(美國十七.五兆美元,歐盟十八兆美元,中國十.二兆美元,日本五兆美元),內需市場有限,直接面對國際總體環境及競爭者的嚴峻挑戰是唯一的路,而聚焦「台灣特殊、利基產業與技術強項」,在其專注領域揮灑陽光能量,是一六年後,我能思考的台灣產業唯一活路。

「靈巧台灣」就能催生「智慧台灣」,台灣企業需要的是小而靈巧,不是大,台股掛牌公司近一六○○家,有一一○○家為股本低於新台幣三十億元的中小型企業,因聚焦與靈活特質,才能不斷新創成長動能。所有台灣企業家都應在此參悟,而一六年的台股投資,挑選公司,更應在此悟透。

戴爾董事長麥可•戴爾大肆舉債購併EMC,在互聯網時代能否勝出,仍有待觀察。

市場風向轉變時,舊業者不可能以傳統武器去打一場未來戰爭,若無法及時變通,就會被擊敗。

亞馬遜全新的物流與電商模式,備受市場肯定。

撰文 / 呂宗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30

那一年我一歲

60年前。

我,

一歲。

生我的時候,父母還很年輕,只有22歲。

我之前有一個哥哥,幾個月就夭折了,父母很寶貝我,

雖然家中很窮,還是到照相館去拍了這張彩色照片。


那時的「彩色」照片,是人手在黑白照片上著色的,畫一張就是一張。

老師傅帶著老花眼鏡,用幼毛筆,點水彩顏料,像工筆畫的在晒好的淡黑白照片把影像勾勒出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182

張一鳴:這幾年我重新學習了青少年階段該學習的東西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7/0824/164812.shtml

張一鳴:這幾年我重新學習了青少年階段該學習的東西
張一鳴張一鳴

張一鳴:這幾年我重新學習了青少年階段該學習的東西

他的思維方式發生了哪些變化?

來源 | 捕手誌(ID:ibushouzhi)

文 | 張一鳴

 編輯 | 潘宇波

 按:

過去11年,張一鳴先生先後參與創辦酷訊、飯否、九九房,雖然屢戰屢敗,但他不以為意,始終按自己的套路出牌。直到這一次,「今日頭條」讓他成功了。按照他的說法,今日頭條之所以能發展起來,是自己做得比別人更認真,首先認真地思考,其次認真地改進了工程技術、算法模型等環節。

但捕Sir更好奇的是張一鳴先生在創辦今日頭條的過程中他思維方式發生了哪些變化,他對於人才管理又有哪些心得,畢竟「人」是一家公司的內核。

 算法是一個生命體

移動互聯網的創業一代和互聯網創業一代相比,時間更短,競爭更激烈。因為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是在互聯網之上,相關人才、產業條件都已經更成熟了,不像互聯網興起的時候沒有幾個好的技術人員,資本也不發達,經驗也少。

這是一個極好的時代,因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個產業變化的高潮,很難說高潮的結果是好是壞,但至少會產生很多機會。

我想在移動互聯網興起的過程中做一個對用戶影響更普遍、更有通用價值的東西。我畢業的時候就想以後要和優秀的人做有挑戰的事。很多人說我要賺到第一個100萬,一定要通過創業賺大錢。說實話,我對金錢的渴望沒有特別強烈,我對做技術做產品更感興趣。當時只有一個感覺,要做有意思有挑戰的事,和優秀的人一起做

我沒有太去想如何成為入口,反而覺得如何幫助用戶更有效地獲取信息,這件事情本身更值得關註。這源於對產品觀察的不滿足,我用Twitter、飯否、人人網都用得不滿意。比如說在使用社交網絡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人老發一些養貓的照片,玩開心農場,我不感興趣,但他有時候發一些IT評論挺好的。

2009年我意識到機器通過大量學習是可以逼近人在某個領域的判斷力的。看到很多人工智能、數據挖掘、個性化應用的產品,雖然都不太成功,但挺有意思的。做超過人類智商的機器系統非常難,人的大腦是非常複雜的,但是在某一領域達到人的判斷力是有可能的。

afbc9236a1ab90ad6ae3d074c75a66ee

算法是一個生命體,你要調教它,馴養它。這個想法我在2011年的時候才開始萌發,開始只是想怎麽樣更好地滿足用戶對信息的需求。後來研究下去,用戶對信息需求有越來越多的特征,比如說,不同人的信息需求不同,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對信息的需求也不同。

算法對特征規律的總結與存儲是要不斷訓練調教的,而且是因人而異的、動態的,就像一個自我演化的系統。你在看它(算法),它也在看你,它看你看得認不認真,並且不斷地在做感知、存儲、判斷你的一系列動作。算法是社會化的,觀察你就能推導出另一個人,因為你們有共享的特質。推薦系統很有意思,是活的,你做好了擺在那兒,它會越來越好

算法確實有不靈敏的時候,提供一些你不感興趣的內容,但編輯也會編得不靈敏。所以要給讀者機會實時反饋,不靈敏就劃掉,告訴我。如果發現最近給這個人推薦的老是不靈敏,這個用戶老是點不喜歡,我知道我這邊出現問題了,那我會觀察、改進。

比如系統晚上要給北京女性白領都推一個節目,但隨後發現很多用戶都不喜歡,那就要研究為什麽系統會有錯誤的結果,是不是某個代碼寫錯了。

做今日頭條這類推薦搜索引擎的提升空間還很大,難度挺高,前面肯定不止一個對手,你去阻擋一個人反而會耽誤你往前。就像賽跑,你的目的不應該是擋住一個人,因為你擋住一個人,另外的人也會超過你。你應該盡可能地向前看,往前跑。對我來說,如何把事情做好帶來的挑戰,比與其他人競爭更大。

長線思考

國外類似的產品有Zite,但被收購了,發展不算好。我們上線的時候發現有一款叫Prismatic的,和今日頭條同時上線。

事實上,我在國外遇到一些朋友,當他們發現在中國有一家公司這麽積極地在做這個事情、而且做得挺領先的時候,都挺意外的。國外有個風險投資人發微信和我說,「Flipboard最近融資了,我遇到他們投資人的時候和他們說,中國有一個更好的。」

08a6eef1da9136cee8099cfd15e18597

當初,我做今日頭條的時候沒有考慮它的商業價值,後來偶爾想一想。其實,我商業敏銳不強,談判一般談不到很好的結果,覺得差不多就好了。不是很能估計對方的底線,對能夠產生利潤的空間的敏感度也不夠。後來公司有幾個談判很好的人了,他們沒來之前,我去談判都是不說,始終不說,讓對方說,說到我覺得OK。

談判的本質是博弈,我不善於用很強的語氣、語言技巧去影響人感染人。我也很少發現賺錢的機會,對市場對商業我都挺保守的。

我不喜歡特別抽象的詞,因為抽象的詞會掩蓋實際的含義,雖然抽象思維的效率更高。討論問題的時候,我也會避免不必要的抽象,除非指向很明顯。

溝通中沒聽明白的話,是因為這些話常用「這個」、「那樣」等代詞,或籠統的名詞,含糊的形容詞、副詞、量詞替換掉了往往「本身就模糊或有分歧的內容」。雖然句子是完整了,但是意思不清楚。然而如果替換的部分是清楚的,並不會聽不明白。 我們要做的就是抓住這個詞,還給他們。

這幾年我感覺自己又重新學習或者說補習了本應在青少年階段學習的東西:如何閱讀、如何了解自己、如何與人溝通、如何安排時間、如何正確地看待別人意見、如何激勵自己、如何寫作、如何堅持鍛煉身體、如何耐心......

創業還是要經常自省,避免自我強化和催眠。所以要區別信心和「YY」,真正信心源於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潛力,可以分成兩個方面:首先是對事情本身判斷的信心;其次是對自己和團隊的信心。 

我現在更關註事物的本質,關註事物的未來走向,看這件事是不是長期有益的。如果只看短利益,就很浪費時間。我曾總結,當自己無法選擇或判斷的時候,就要離遠一步,遠到用更重要的原則和更長的時間尺度來衡量就清楚了

舉個例子,在我們公司創立不到一年的時候,曾經有巨頭想給我們一個很誘人的投資Offer:比VC更高的估值、上億的捆綁安裝渠道、幾千萬UV的Web流量、數據等等。接受這個Offer,可以在半年內,業務增速有望快幾倍。當時我很糾結,糾結了整整一個星期。

後來我拒絕了,因為:

1)我覺得這些幫助是興奮劑,在自己內功未成之前會導致內生力量受到遏制;

2)有些資源會讓戰略變形,比如我們本來不打算做Web的,而有了這麽大流量,你就會繼續投入資源;

3)接受巨頭的幫助,會被迫站隊,使得自己的想法不再自由奔放;

4)獨立公司的定位,更有利於吸引最一流人才,因為夢想和可能性無限

好處是明顯的、壞處是隱含的,但這類情況很多人容易高估好處,低估壞處。這是一種典型的延遲滿足感不夠的體現,又或者,對長遠信心的不足。而如果一個公司在我手上只能創造10億的價值,並購後能創造1000億的價值,那我覺得應該接受邀約。這對社會總體也是有利的,因為這是增量。

但有的公司賣了未來、賣了願景、甚至接受非常不利的條款「嫁入」豪門,或許Founder有機會套現賺點錢。這樣的公司盡管短期流量快速上升,但用戶留存低、粘性差,策略變形,被假象蒙了眼的團隊核心能力成長是受到制約的,本質上是浮沙築高臺

這個道理也用於找工作,稍微修改下範爺的話:不要加入豪門的公司,加入就很難成為豪門;而應該加入優秀的公司,和它一起成為豪門

招人看基本面

過去,經常會遇到有創業者問我:初創公司在招人方面很困難,你是怎麽招人的?

招人最簡單莫過於招幹過這個事的人,不過能找到最具合適特質的人更重要。特別是創新企業,很多崗位未必有成熟的人對應,或者業界的普通標準並不特別適合,又或者具體的崗位有一些特別的要求。這時通過對崗位的理解而去招最合適特質的人就特別重要

要能大膽雇傭優秀的年輕人。Facebook、Paypal、Dropbox在雇傭上都非常激進,優秀的年輕人也許犯錯,但不會平庸,更劃算的是會進步

所以,我招人更看重這個人的基本面,我相信只要一個人的基本面是好的,管理能力也不會出什麽大問題。如今,總結過去我所接觸優秀的年輕人共有的基本面,可以歸納成五點:

第一,有好奇心,能夠主動學習新事物、新知識和新技能。我有個前同事,理論基礎挺好,但每次都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就下班了。他在這家公司待了一年多,但對網上的新技術、新工具都不去了解。所以他非常依賴別人。

當他想要實現一個功能,就需要有人幫他做後半部分,因為他自己只能做前半部分——如果是有好奇心的人,前端、後端、算法都去掌握、至少有所了解的話,那麽很多調試分析,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做。

第二,對不確定性保持樂觀。比方說今日頭條最開始時,我和大家講:我們要做1億的日啟動次數。很多人覺得,你這家小公司怎麽可能做得到?大公司才能做得好。所以有些人就不敢努力去嘗試,只有樂觀的人會相信,會願意去嘗試。

其實我加入酷訊時也是這樣。當時酷訊想做下一代搜索引擎(最後也沒有做成,只做了旅遊的垂直搜索)。我不知道其他人怎麽想的,我自己覺得很興奮。我確實沒有把握,也不知道怎麽做,但當時就去學,就去看所有這些相關的東西。我覺得最後也許不一定做成,或者沒有完全做到,但這個過程也會很有幫助——只要你對事情的不確定性保持樂觀,你會更願意去嘗試

第三,不甘於平庸。我見到很多大學期間的同學、一起共事的同事中,也有很多非常不錯的人才,技術、成績都比我好。但10年過去,很多人沒有達到我的預期:我覺得他應該能做得很好,但他卻沒有做到。

很多人畢業後,目標設定就不高了。比如,我發現有同事加入銀行IT部門:有的是畢業後就加入,有的是工作一段時間後加入。為什麽我把這個和「不甘於平庸」掛在一起?因為他們很多人加入,是為了快點解決北京戶口,或者當時有些機構有分房補助,可以購買經濟適用房。

我說不平庸,並不是專門指薪酬要很高或者技術要很好,而是你對自己的標準一定要高。也許你前兩年變化得慢,但10年後再看,肯定會非常不一樣。

第四,不傲嬌,有延遲滿足感。以前有兩個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年輕人,素質、技術都蠻不錯,也都挺有特點。本來都是資質非常好的人才,人非常聰明、動手能力也強,但沒有控制好自己的傲嬌情緒,總覺得自己是TOP1%當中的人。比如要做一個調試工具,他們就不願意做,或者需要和同事配合的工作,他們就配合得不好,其實「不傲嬌」就是指對現狀要踏實。

有同事問我:延遲滿足感太過了不好,這個度不好把握。我的理解:延遲滿足感無關高興、慶祝、分享等行為。更多是內心的,是不是滿足感將內心蒙蔽、智慧遲鈍、錯過機會。其實,人生的差距就是在自我感覺良好中拉開的

第五,對重要的事情有判斷力。選什麽專業、選什麽公司、選什麽職業、選什麽發展路徑,自己要有判斷力,不要被短期選擇而左右。懂得建立自己原則的人是聰明的,自信的。有原則絕不是迂腐,反而越有原則,往往越靈活

團隊管理心得

將人招過來以後,就會面臨管理團隊的問題。

a64df688c0efdcc4cf451fec0deae4ce

以前我更喜歡做技術,技術是我的愛好。但管理也變成一種廣義的技術,尤其是隨著公司的快速擴張,對管理的需求越來越強,我自己體驗和經歷的事情也越來越多,對產品和管理的興趣上升得也更快,而且管理現在是我的職業

所以我再分享幾條從今日頭條實踐當中總結出來團隊管理的心得: 

第一,減少規定和審批。不允許部門隨便出規定,即便不得不有規定,我們也希望規定非常簡單,不允許有長達幾頁紙,非常難執行的規定。要減少審批,甚至希望盡量不要審批。

第二,組織結構靈活,拒絕領地意識,能靈活調整匯報關系。讓大家意識到,匯報關系只是匯總信息的一種方式,只要業務需要就可以隨時調整。如果我們有一個項目非常重要,我們可能需要市場部的同事都支持這個項目,那在這段時間里,這個項目的主管也是市場部同事的主管。

第三,弱化層級與Title。我們正面臨著一個巨變時代,外部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環境,公司需要及時對外部環境作出響應。平等的暢所欲言的氛圍非常重要,敬語是形式化的東西,它會有心理暗示。

為了避免形式感給基層節點帶來壓制,我們弱化層級,首先是不允許稱呼「老大」、「某某總」、「老師」等等,這種稱呼一旦出來之後,很多想法就不能湧現出來了。他們可能會傾向於先聽聽「老師」有什麽意見,自己不能先說出來。如果不從這些細節入手,可能還是會給人帶來層級感,進而影響其他同事發表意見。

第四,構建一個好的內部協作系統。我們有將近100個人的內部工具開發團隊,做各種工具嘗試。比如我們自己開發了OKR系統,並且和內部使用的IM打通,方便大家互相查看。這些基礎工具,第一可以讓人更輕松;第二可以規模化。新人加入公司,很快也能適應OKR系統,從內部獲取信息。

他也能意識到,自己不僅僅有獲得信息的權利,也有支持相關工作的責任。這樣的實踐,在我們看來,更容易構建公司內部協作系統,從而讓這個系統分布式處理的能力更強。

第五,鼓勵內部信息透明,鼓勵坦誠溝通。我們鼓勵群聊,各部門之間充分溝通。不要只和CEO溝通,也不提倡一對一的溝通,我們認為一對一的溝通效率很低。如果有新加入的同事或者高管希望和我一對一的溝通,我經常會說你可以抄送給我,但你首先要發給其他人,發給需要和你配合的人。

我們讓管理層的OKR對下屬員工保持公開,讓大家知道你在做什麽,為什麽在做這個事情,其他部門的人在做什麽。OKR的制定過程也不是自上而下的分解,而是大家互相之間自己對齊,了解目前公司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麽。另外,我們還會經常舉辦CEO面對面,在這個會上回答員工提問,讓大家了解公司進展。

我認為能否坦誠溝通是公司團隊管理的主要問題 ,當感到溝通困難的時候,最好的溝通方法不是想太多技巧和說法,而是更坦誠的溝通

最後,我認為創造公平的文化和公平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獎罰分明,這樣大家才相信遊戲規則存在,才會挑戰自己更大回報,才不會有僥幸心理。類似這樣的原則CEO要謹記不忘。 

張一鳴算法團隊管理招人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935

那些年我當主播的日子 林燕玲

1 : GS(14)@2016-08-03 02:12:14

2016-07-27 EW
每朝起牀,開電視看《香港早晨》,或許已成為不少打工仔的例行習慣,女主播亦自然成為節目的一大賣點。

一代新聞之花、前無綫主播林燕玲(Ruby),其綽號「小飛俠」被嗌到路人皆知,就算事過十多年,她依然擺脫不了主播形象。「 家仲有好多人覺得我係主播,係(新聞)小花, 家老花就有我份,哈哈!」

要脫下主播光環,惟有破釜沉舟。離開新聞界後,她做過財經節目主持,又從事過金融界,現則為麗新集團傳訊事務副總裁,力求轉型成功。「無論去到邊,我總會聽到好多批評,啲人會覺得一個前主播會識得啲咩吖,但我唔介意,人哋叫得我去做,就代表我有能力勝任。佢哋都信我,我又有咩好怕?」

經過那些年,林燕玲才有現時的視野和胸襟,身份大概已不成問題了吧!

愛上女主播

比起十多年前於電視上正經八百報道新聞,眼前的林燕玲多了一份親切感,惟獨一頭清爽短髮,始終沒變。「我啱啱入無綫嗰時有試過留長頭髮㗎,但真係唔好睇,千祈唔好睇番我長頭髮個樣!」

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生物化學系的她,初出茅廬時乜都敢試,一畢業即到港龍航空面試做空姐,不夠一年,又轉到生物科技公司做商業發展工作,其後更踩過界,應徵做記者,結果一擊即中。

「嗰時我(做科技公司)個直屬上司好錫我,但佢要離職,我又唔想跟其他人,所以就同佢一齊離開。當時(〇三年沙士)好難搵工,我寄咗好幾份CV(求職信)出去,得TVB有回覆,因為當時銀河衛視(無綫收費電視前身)準備開台,要請好多人, 咁啱我個人好有正義感,鍾意儆惡懲奸,想做正義嘅化身;但我又怕死細膽,唔敢去做警察,覺得做記者可以為人民出聲, 所以就去試吓,算係無心插柳!」

受訓後,林燕玲被調到無綫翡翠台,與當時同期出道的趙海珠及羅若安等人,齊齊擔正做主播,出道不久,更被捧為新聞小花,破例報黃金時段的《六點半新聞報道》。

「做《六點半新聞報道》,比做《香港早晨》或《晚間新聞》係仲大嘅榮譽!當時我係一個新人,可以報黃金時段,簡直係夢寐以求嘅事。我一直覺得係最勁嘅前輩先有得做, 發夢都估唔到自己都有份,但好可惜我報咗兩日就無做咯! 因為嗰時已經有第二份工(now財經台)搵我過去,雖然佢哋有挽留,但我都堅持辭職!」

唔止得個樣

同樣都要上電視,不過轉工後再也不是報新聞,而是講財經,還要作現場直播,對於毫無財經知識經驗的她來說,這個跳板未免跳得太遠。

「我由細到大都好怕醜,連講嘢都會面紅嗰隻,唔好話要我做主持講財經,我連股票都未買過,只係 妹一名。呢個挑戰真係好大,但人哋既然畀得機會我,我梗係捉住,佢哋都信我咯,我有咩好怕?」

網上不時會看到有女主播講錯說話,或偷食餅乾的蝦碌片段,林燕玲笑言自己有睇過,不過自己卻是「零蝦碌」。

「我個人好嚴謹, 去到主播枱係唔會帶手機同食嘢,加上嗰時我咁細個就去到咁高級嘅位(首席主播),做事要更加小心,唔想畀人話,所以好大壓力。」林燕玲甚至會上論壇看網友對她的評價,「我成日走去睇Forum(論壇),見到有好多網民都質疑我,話我得個樣,又唔係新聞或傳理出身,無料到!」

不過最難受的,莫過於是節目監製的當面批評。「當時唯一對我唔好嘅就係監製,佢好惡,直情會即時撳我耳仔(耳機)鬧我,咁我啱啱入去,真係咩都唔識,佢就會話點解我咩都唔識都可以坐到呢個位,累到其他人做嘢,聽到我都唔好意思,好唔開心,自己匿埋一邊喊。但隔咗好多年後,畀我輾轉知道佢有喺其他人面前讚我做嘢OK,呢個算係我做嘢最大嘅回報!」

近年新聞小花是非多多,先有黃紫盈被張文采恰,含淚報新聞的事件;後有林小珍與周嘉儀傳不和,講到是非,林燕玲就顯得略為避忌,「我怕啲人覺得我抽水!」她僅以個人經驗打圓場:「其實間間公司都係咁,人多自然是非多,實有呢啲嘢發生。我嘅處理方法係盡量少說話,如無必要唔好講太多私人嘢,可能啲人會覺得我好cool,不過咁未嘗唔係一個方法。」

私生活檢點

三年主播經驗,加上六年財經主持生涯,林燕玲認為已到達職涯樽頸位,於是把心一橫,決定轉行,一一年被渣打銀行挖角,擔任認股證銷售副董事,「金融業視野比新聞業廣闊好多,亦都高薪好多!」

以為做金融業夠吃香,會長做長有,怎料好景不常,去年她就第一次嘗到被炒魷滋味。

「 嚿年年頭有消息話會炒人(結束衍生工具部)時,我仲定過抬油出嚟(同傳媒)講,我哋嗰team唔會有事,因為我嗰team喺窩輪業界排行Top 3, 點知到十月第二波炒人時就出事。雖然我事前都已經估到啲,但都接受唔到,唔想發生嘅嘢發生咗, 好odd(驚奇), 我完全無搵定後路,亦都好難再搵番同行嚟做,只可以見步行步!」

有實力又點會愁無後路?去年十二月,她便加入麗新集團當傳訊部副總裁,經常於公開場合亮相,間中更會上娛樂版,成為傳媒追訪對象。

「以前做記者已經會被人追訪,我好抗拒、好唔慣, 第一次被人追訪,我直頭喊咗出嚟,唔明點解狗仔隊要去跟一個記者,我又唔係明星,所以公司都會特別提醒我哋,私生活同個人形象要檢點啲。

「到我出嚟做金融,有次有個記者無啦啦走嚟問我羅生係咪我上司? 我公司有三個羅生,其中一個的確係我上司,我無諗咁多,就答係,之後就見到有新聞話我同上司(羅志輝)傳緋聞,仲偷影埋我哋返工同食飯啲借位相,我同上司都得啖笑,可能已經習慣咗。反而 家我成日出嚟(event),啲記者對我無興趣添!」

不過當我正想追問她感情生活狀況時,警覺性高的她即時落閘:「感情事我唔答喇!」依然夠謹慎!

鄭紹康(Francis) 著名公關公司「天機」CEO,每年主理超過二百個中港項目,有「天下第一關」之稱。在公身兼專欄作家、經理人;在私為不少名人、名二代閨密。藉本刊專欄「紹看風雲」,揭開名二代、名三代不為人知的一面。

文字處理 蔡安儀 攝影 何國豪 設計 林文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1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