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據長江日報快訊,3日下午武漢召開全市領導幹部大會,宣布中央和省委決定:陳一新同誌任湖北省委委員、常委、副書記和武漢市委書記。
公開資料顯示,陳一新在浙江任職多年,先後就任金華市委書記、溫州市委書記;2015年12月1日,陳一新調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
陳一新
陳一新簡歷
陳一新,男,漢族,1959年9月出生,浙江泰順人,198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6年7月參加工作,省委黨校研究生學歷,研究員。
歷任麗水師範專科學校物理系團總支書記,麗水地委辦公室副科長、科長、副主任,浙江省委辦公廳調研寫作處副處長、正處級副處長,浙江省委辦公廳黨群政法處處長、綜合處處長,浙江省委辦公廳副主任,浙江省委副秘書長,浙江省委副秘書長、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2012.01 金華市委書記;
2013.06 溫州市委書記;
2014.12 浙江省委常委、溫州市委書記;
2015.12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
2017.01- 湖北省委委員、常委、副書記和武漢市委書記。
中共浙江省十二屆委員會委員。
第一財經記者6日從湖北省紀委獲悉,2016年,該省紀檢監察機關立案22381件,處分20561人,通過開展執紀審查為國家挽回直接經濟損失3.87億元。其中,立案審查廳局級幹部案件115件、已處分105人,立案審查縣處級幹部案件1021件、已處分847人。
13廳官被“斷崖式”處理
據湖北省紀委常委、省監察廳副廳長張家洪介紹,十八大以來,湖北省紀委立案總數是十七大期間的2倍多,其中廳局級幹部案件數更是十七大期間的3倍多。2016年查辦案件數量繼續保持15.4%的增幅。
2016年,湖北繼續加強對領導幹部,特別是“一把手”的監督,全省查辦各級“一把手”案件1025件,同比增長52.9%,省紀委對9名涉嫌違紀的現任縣(市、區)委書記立案審查。
與此同時,全省處置問題線索38412件,同比增長30.8%。其中,通過初步核實、談話函詢、適當處理等方式處置後予以澄清了結的問題線索12600件,從而保護了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
湖北省紀委堅持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方針,全省組織處理4053人,同比增長347.8%,8名被立案審查的省管幹部因違紀情節較輕、認錯態度較好,被免於紀律處分,給予批評教育、誡勉談話等處理。給予黨紀政紀輕處分17350人,占處分總人數的84.4%;重處分3211人,占15.6%,13名廳局級幹部被“斷崖式”處理。
大數據技術精準肅“蠅貪”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湖北省紀委還運用大數據技術,精準肅“蠅貪”。去年,湖北省紀委組織全省114個縣、市、區,運用大數據對2014年以來城鄉低保、農村危房改造等8項惠民政策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在大數據技術的“透視眼”下,再小的違紀金額也查得出來。廣水市馬坪鎮胡家巖村村委會副主任葉華高將本村5.96畝糧食直補面積劃到自己名下,4年多領糧食補貼資金共計1918.49元,受到黨內警告處分。
據張家洪介紹,湖北省查實一批違規領取補貼的領導幹部及其家屬、財政供養人員、村幹部及其家屬等“三類重點人群”,立案調查5204人,21930名黨員幹部主動上交違紀違規資金9807萬元。開展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突出問題專項治理,給予黨紀政紀處分1300人,組織處理537人,刑事處理25人。全省鄉鎮紀委立案10312件,查處農村案件9717件,分別增長27.5%和22.3%。
湖北新增長動能加快形成,互聯網與各行業正在加速融合。
湖北省代省長王曉東在該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介紹,2016年,湖北省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1%、13.9%;服務業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1.4個百分點;新登記註冊企業增長22.8%,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79家;電子商務交易額1.39萬億元,增長26.4%;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5%。
據了解,湖北省堅持一手抓新經濟培育壯大,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出臺發展新經濟和改造傳統產業等政策措施,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滾動實施“萬企萬億技改工程”。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080家。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主營業務收入1.35萬億元。推進服務業轉型升級,金融、信息軟件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五大幸福產業”快速成長,服務供給有效提升。全省旅遊接待總人數超過5.7億人次,實現總收入4870億元,分別增長12%和13%。
王曉東說,湖北經濟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的艱難進程中,必須以新應新、以變應變,讓傳統動能煥發生機,讓新動能挑起大梁。
加快打造“雙引擎”。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湖北行動綱要》《加快推進互聯網+行動實施意見》,紮實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十個行動計劃,繼續實施工業“雙九雙十”行動,深化制造業和互聯網融合發展,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加快建設制造強省。
更大力度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推進新一輪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確保技改投資增長10%以上。繼續實施“萬企萬億技改工程”,重點抓好華星光電T4廠、湖北中煙、武石化乙烯擴能等重點技改項目建設。推進老工業基地搬遷改造和5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支持武漢加快“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建設。
更大力度加快發展新經濟。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六大重點領域,突出集成電路、光通信、新能源汽車、高端數控裝備、北鬥等16個優勢行業細分領域,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抓好50家國家和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範,帶動1000家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實施全省互聯網基礎設施提升工程,大力推進“楚天雲”“長江雲”以及行業雲等信息平臺建設,促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的廣泛應用。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6100億元。
繼淘汰部分水泥、鋼鐵落後產能後,湖北去產能力度再升級。湖北省代省長王曉東在該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兩年之內,湖北省內煤炭生產企業將全部關閉,全域退出煤炭生產行業。
王曉東介紹,2016年,湖北地區生產總值預計達到3.2萬億元,增長8%。全年壓減鋼鐵產能338萬噸、煤炭產能1011萬噸,國家下達的三年任務,一年超額完成;淘汰鋼鐵落後產能476萬噸。
王曉東說,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的預期目標為增長8%左右。他強調,湖北將堅持用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去產能,分類推進重點行業壓減過剩產能,依法依規處置“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同時,加快十大行業清潔化改造,支持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
據湖北省發改委統計,該省探明煤炭儲量近6億噸,主要分布在宜昌、恩施、荊門、黃石、鹹寧、十堰、襄陽等地,單體煤礦平均采煤規模僅7萬噸,俗稱“雞窩煤”,開采成本是西北優質煤礦的數倍,且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供需方面,目前湖北省煤炭年產能約1200萬噸,實際煤炭年產量約530萬噸,而全省煤炭年消耗量約1.4億噸。這意味著湖北95%以上的煤炭需外調。
煤礦關了,能源供給缺口怎麽辦?未來2年,主要依賴外省調運煤炭資源的湖北,除了在省內煤礦數量上“做減法”,還要在挖掘新能源領域“做加法”,擴大清潔能源消費比重。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湖北電網將投資1400多億元,全面對接“兩縱一橫”特高壓交流、陜北-武漢特高壓直流、渝鄂背靠背聯網工程,為湖北接受西北風光新能源和西南豐富的水電資源創造條件。
與此同時,湖北自身水電資源亦較豐富,三峽、葛洲壩、清江和漢江梯級等眾多水電站,可對這些清潔水電加以充分利用。
湖北省發改委預計,目前煤炭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63.5%,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湖北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有望達到15%以上。淘汰湖北自產煤損失的發電量,完全可通過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或通過特高壓從外省購電,補齊供能缺口。
“開放不夠一直是制約湖北發展的軟肋,外貿依存度低於全國水平、外商投資規模相對偏小、貿易便利化程度有待提升等問題確實存在。”
湖北省商務廳廳長邱麗新在2017年湖北“兩會”期間對於該省經貿外向度不足的短板直言不諱。她透露,湖北今年將借自貿區建設的契機,補齊該省開放度不足的短板。
今年是湖北自貿區建設全面啟動的第一年。近日,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領導小組(下稱“領導小組”)正式成立。本月10日,領導小組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明確提出要對照最高標準、最好水平自由貿易園區,推進湖北自貿區建設。
邱麗新對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透露,目前,湖北自貿區設立請示文件已正式上報國務院,自貿區掛牌運行各項籌備工作有序展開。
邱麗新表示,湖北自貿區的總體方案已由商務部轉發到40多個國家相關部委征求意見,待各部委會簽後上報黨中央、國務院。湖北自貿區的《管理辦法》和《條例》亦在抓緊制定中,同時完善各項流程制度,籌備湖北自貿區掛牌相關工作。
除湖北省外,去年8月底,國務院還決定在遼寧省、浙江省、河南省、重慶市、四川省、陜西省新設立自貿試驗區。
上述第三批七大自貿區所在省份在今年地方兩會和經濟工作會議上,都明確指出將加快推進自貿區建設列入今年重點工作。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湖北省提出,要把自貿區建成湖北改革開放新標桿。積極推進貿易便利化、投資自由化、監管法治化,放寬外商投資準入,有序承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同時,促進武漢、襄陽、宜昌三個片區彰顯特色、差異發展,確保國家評估達標。
重慶市今年則提出要高標準實施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
遼寧省將紮實推進沈陽、大連、營口等地自貿區建設,在投資、貿易、金融、創新創業、事中事後監管等方面先行先試。
盡管第三批自貿區建設具體方案尚未公布,但今年地方“兩會”期間,“自貿區建設”成為一些地方代表委員熱議的焦點。
湖北省政協委員、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鄒薇表示,與上海自貿區等先期獲批的自貿區相比,湖北在推進投資貿易便利、貨幣兌換自由、監管高效便捷、法治環境規範、對接國際新規則等方面還存在明顯差距。
她建議,湖北應借鑒上海自貿區經驗,結合本省實際,研究出臺促進貿易便利化和投資自由化的改革創新措施,深化稅費制度與人才管理制度改革,進一步降低稅負和人工成本。推進金融業、服務業開放,補齊開放不足的短板。對接國際規則,學習“上海品質”“浙江制造”“深圳質量”等高端管理認證的經驗,打造“湖北制造”的市場信譽和國際競爭力。
民建河南省委則建議,《中國(河南)自由貿易實驗區條例》應列入2017年立法計劃。鄭州、洛陽、開封三個片區應統一管理,建立一個符合政府職能轉變方向的管理體制;實行負面清單制度,凡是不禁止的投資領域,外資和民營經濟均可投資;深化貿易功能拓展,特別是跨境電子貿易的制度創新;創新產業發展路徑;發揮金融支撐作用;強化法律制度保障。
2016年湖北省實現生產總值32297.91億元,創建國以來最好水平。由此湖北成為全國GDP總量超過3萬億元的9個省份之一,超過河北省排名全國第七。
1月20日,湖北省統計局和國家統計局湖北調查總隊20日對外通報2016年湖北經濟運行情況。按可比價格計算,2016年湖北省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1%,快於全國1.4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0%,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503.88億元,增長13.1%,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649.22億元,增長11.8%。
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吳中誌向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表示,湖北的生產總值、GDP含金量、經濟發展質量和活躍程度等多個方面均好於河北。
三產比重:服務業首超工業
作為傳統制造業大省,湖北產業結構優化效果顯著,服務業主體地位正在形成。2016年,湖北服務業增長快於第二產業1.7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占比調整為10.8:44.5:44.7。服務業占GDP的比重達44.7%,比上年提升1.6個百分點,繼2004年以來首次超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47.9%提升到50.7%,比第二產業高6.8個百分點。
工業結構正在改善。全省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0.7%和11.1%,其占規上工業的比重分別達8.3%和30.3%,較上年提高0.4和1.2個百分點,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10.8%和41%。同時六大高能耗產業增加值占比下降至26.9%。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快。2016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5574.54億元,增長13.9%,比上年加快3個百分點。
房地產、金融業異軍突起。2016年,全省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完成4296.38億元,增長1.1%。全省商品房銷售面積為7427.16萬平方米,增長18.9%,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增長20.2%。全省商品房銷售額為4994.05億元,增長36.4%,其中住宅銷售額增長37.1%。全省商品房待售面積為2373.46萬平方米,下降10.5%,其中住宅待售面積下降18.7%。
截至2016年12月末,湖北全省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47284.95 億元,增長14.4%,比年初增加5939.07億元。各項貸款余額為34530.72億元,增長17.0%,比年初增加5016.16億元。
人口流向:由輸出轉向回流
湖北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氛圍濃郁,全省去年新增就業人數90.6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129.49%。12月末全省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41%,低於上年同期的2.64%。
隨著湖北經濟形勢和人口結構的發展變化,人口流動亦出現積極變化,遷移人口流向由“輸出”轉向“回流”。湖北向省外流出人口由2010年的589萬人下降為2016年的497萬人;外省流入湖北的人口由2010年101萬人上升到149萬人。
2016年末,湖北省常住人口5885萬人,比2015年末增加33.5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3.79,比2015年下降0.31。全省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673.8萬人,比上年增加27.83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1.45%,比上年提高0.41個百分點。
2016年末,全省城鎮人口3419.19萬人,城鎮化率達58.1%,比上年提升1.25個百分點。湖北城鎮化水平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繼續保持中部第一。
超越河北:湖北GDP更具含金量
吳中誌說,2015年,湖北與河北的GDP總量差距僅255.9億元,2016年前三季度,湖北GDP增幅比河北省高出1.3個百分點,“2016年,湖北超過河北非常正常”。
這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是湖北經濟發展質量更好。從財政總收入情況來看,2015年湖北比河北多657.58億元;從財政總支出情況來看,2015年湖北財政支出比河北多500億元;財政收入占GDP比重來看,湖北比河北高出2.3個百分點。
其次,湖北經濟更活躍。城鎮化水平方面,2015年湖北比和河北高5.5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方面,2015年湖北比河北高出1000多億元;兩省人口總量方面,湖北亦比河北多1200多萬人;2015年,湖北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河北多1907元,2016年前三季度比河北多1470元,人均消費支出湖北也比河北多1285元。
此外,湖北建築業優勢更明顯,2015年建築業實現產值比河北多一倍,實現利潤總額比河北多2倍。房地產、新開工項目更強,2015年湖北商品房銷售面積比河北多389.9萬平方米,商品房的銷售額比河北多289.78億元,2016年前三季度,商品房銷售額與銷售面積亦比河北高。
據新華社報道,記者18日從湖北省科技廳獲悉,湖北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已突破4000家,實現3年翻番,全省科技企業孵化器新增在孵企業4500多家,總數超過16000家。
據湖北省科技廳介紹,去年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5574.54億元,較上年增長13.9%,其中高新技術制造業實現增加值4761.62億元,增長13%,高於同期工業增速5個百分點。
此外,湖北去年登記技術合同24248項,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927.73億元,較上年增長11.76%;獲得國家科技獎勵29項,其中作為第一完成人13項,較上年增長2項;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比上年增長45%和9.6%。
20日從發改委網站獲悉,為做好2017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發改委近日印發了《2017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要點》(以下簡稱《工作要點》)。
《工作要點》指出,做好今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全力推進“一中心、四區”建設,推動中部地區發展再上新水平。
《工作要點》明確了今年的主要工作:
一是進一步強化創新驅動,加快建設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系統推進湖北(武漢)、安徽合(肥)蕪(湖)蚌(埠)區域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加快建設武漢東湖、長株潭、合蕪蚌、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創新平臺。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促進服務經濟創新發展。
二是堅持城鄉統籌發展,加快建設全國新型城鎮化重點區。全面實施長江中遊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指導武漢、鄭州做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工作。全面推進美麗鄉鎮建設、中心村建設和自然村環境整治。加大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大別山、太行山等老區開發建設支持力度。
三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區。穩步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利用“旅遊+”、“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辦法,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四是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加快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大力推進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積極推進鄱陽湖、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開展漢江、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加強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及上遊和黃河、淮河等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工作,繼續推動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
五是紮實推進對外開放,加快建設全方位開放重要支撐區。深度融入國家“三大戰略”。加快建設河南、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有序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深化與長三角、珠三角等東部沿海地區合作,推進省際毗鄰地區合作發展。
六是加快重大項目建設,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抓好贛州—深圳高鐵、長江中遊荊江河段航道治理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設。
七是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工作,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確保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大補短板工作力度,繼續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全民健康保障、文化旅遊提升、公共體育普及、社會服務兜底等公共服務工程。加快推進基礎性關鍵性改革。
2月27日傍晚,財政部致函湖北財政廳,稱湖北省武漢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實施的武漢市軌道交通8號線一期PPP項目社會資本采購預成交公示於2月13日在中國政府采購網發布。公示信息及項目材料顯示,該項目存在風險分配不當等問題,請湖北財政廳盡快核查確認有關情況,於3月10日前函告財政部金融司。
據中國政府采購網,武漢市軌道交通8號線一期PPP項目社會資本采購競爭性磋商預成交結果公示,該采購項目名稱為武漢市軌道交通8號線一期PPP項目社會資本采購,采購單位為武漢市城鄉建設委員會,總成交金額為0萬元。
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牽頭方)、中國光大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和漢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體作為社會資本中標該項目,出資金額28.41696億元。預成交資本金財務內部收益率按照中國人民銀行最新發布的5年期以上銀行貸款利率為基準下浮3%,浮動利率。股權持有期為25年。
來源:財政部PPP中心
第一財經記者從湖北方面了解到,目前相關方面正在核查上述情況。
武漢市軌道交通8號線一期工程主線起自漢口後湖北三環以北、府河以南的三金潭,止於武昌徐東大街梨園。線路經宏圖大道、中一路、黃浦大街,在建設大道路口斜穿趙家條地塊後沿永清街、蘆溝橋路至江邊,在長江二橋上遊蘆溝橋路附近穿越長江;越江進入武昌後,沿團結路前行後穿越省儲備局三三七處地塊轉行至徐東大街,沿徐東大街至梨園。除三金潭車輛段及出入場線為地面線外,其余正線全為地下隧道工程。
線路全長16.7公里,全為地下線,設站12座,分別為三金潭車輛段站、宏圖大道站、新春站、全民健身中心站、竹葉山站、趙家條站、黃浦路站、徐家棚站、徐東站、汪家墩站、嶽家嘴站、梨園站。預計2017年底通車。
業內對於金融機構聯合體中標PPP項目一直存在爭議,一大焦點問題是金融機構缺乏項目建設運營的專業性。
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濕地面積1154萬公頃,占全國濕地總面積的21.5%。然而,駐鄂全國政協委員聯合調研發現,由於人口密度大、開發強度高、江湖阻隔等多種原因,長江經濟帶包括湖北省在內正面臨著水質性缺水、濕地面積萎縮、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蓄水調洪能力下降、水汙染等諸多嚴峻問題。
此外,目前我國濕地保護方面法制建設相對滯後,在國家層面仍沒有專門濕地保護法規。有關濕地保護的法律條文分散在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部門單行法規中,有的條文還互相矛盾,缺乏集中和系統的規定,且條文內容是從濕地單一要素出發的,沒有從濕地生態系統整體保護角度出發。
鑒於此,駐鄂全國政協委員聯名建議,國家應盡快出臺濕地保護條例以及長江流域濕地保護的專項法規與指導意見。建議將與濕地保護管理有關的職能整合到林業部門,變九龍治水為一龍治水。建議以長江經濟帶為重點,加大退耕還濕力度,強化考核問責,逐步擴大濕地面積,強化濕地功能,確保長江流域生態安全。
大開發致濕地萎縮退化
在長江經濟帶1154萬公頃的濕地面積中,自然濕地達到850萬公頃,其中國際重要濕地17處,濕地自然保護區167處。濕地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氣候、航運發電、保護生物多樣性等20余項生態功能,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經濟社會發展的獨特優勢和關鍵要素之一。
然而,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僅江漢平原湖泊水面面積就由7000余平方公里減少到2400平方公里。2012年湖北第二次濕地調查同2000年第一次濕地調查相比,同口徑自然濕地總面積減少了10.26萬公頃。由於大部分湖泊濕地調蓄洪水的生態功能減弱,湖北省去年遭受了多輪強降雨導致多地外洪內澇,全省有武漢、黃石、鄂州等8個市州潰口217處,經濟損失嚴重。
除了濕地面積在萎縮外,濕地功能亦在退化。一方面,工程建設影響濕地功能。三峽工程蓄水後,長江下遊水位下降明顯,導致河流灘塗裸露,農業種植、采砂、工程建設等活動增多,野生動植物棲息地面積縮小;實施丹江口水庫調水後,漢江下遊水量減少,環境汙染加重、水華增多,濕地生態環境旱化,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態安全承受巨大壓力。此外,圍網(欄)養殖和開墾圍墾、房地產開發及各類工程建設侵占濕地等現象依然存在。
另一方面,人為破壞濕地動植物資源、違法排放工業廢水、過度使用化肥農藥的問題仍比較突出,亦遏制了濕地生態功能的發揮。《2015年湖北省水資源公報》顯示,該省劣於Ⅲ類水的河長占總評價河長(9405.5公里)的19%;劣於Ⅲ類水的湖泊占監測總湖泊個數(29個)的35.9%。部分濕地已經喪失了為動植物提供棲息地、繁殖地的生態功能。
濕地立法滯後保護不力
過去數十年的部分開發,不僅改變了長江作為自由流淌的河流的根本屬性,影響到長江作為“黃金水道”的效能和沿岸居民的水安全,亦給濕地生態系統以及野生動物帶來了滅頂之災,例如長江中淡水哺乳動物白鱀豚已不見蹤影,長江幹流中另一種淡水哺乳動物——江豚的野生種群數量每年也以13%左右的速率下降,如果長江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不到有效扭轉,5~10年內,長江江豚也會步白鱀豚功能性滅絕的後塵。
盡管形勢如此嚴峻,但我國濕地保護方面的法制建設卻相對滯後,並且濕地管理機構也不健全,沿江各省市在市縣兩級林業系統許多沒有設立濕地保護機構。
同時,濕地保護投入嚴重不足。目前湖北省省級財政每年安排濕地保護補助資金500萬元,而湖北省目前有181個各類保護區、濕地公園、保護小區,資金投入與保護需求相比杯水車薪。
此外,濕地保護專業人才比較缺乏,很多地方在濕地公園大搞人工造景、硬化河湖岸線,破壞了濕地資源。對工程建設占用濕地缺乏有效保護。林業部門對工程建設尤其是地方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占用濕地缺乏有效的保護手段,不能有效協調經濟發展與濕地保護的矛盾。
建議濕地管理一龍治水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駐鄂全國政協委員將聯名建議國家盡快出臺濕地保護條例,建立健全長江流域濕地保護的專項法規與指導意見。
建議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幹意見》要求,制定長江流域濕地保護規劃,實施重大濕地生態保護與修複工程,劃定並落實長江流域濕地保護紅線。
建議出臺濕地保護修複、濕地產權確權、濕地資源有償使用等政策,制定濕地用途管制制度、征占用濕地行政許可制度、濕地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制度。
建議將濕地保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包含濕地紅線管理、濕地保有量、濕地保護率等內容的濕地保護目標體系、考核辦法與獎懲機制,實行濕地保護行政首長負責制,落實濕地保護責任。
同時,完善濕地保護管理體系。建議將與濕地保護管理有關的職能整合到林業部門,變九龍治水為一龍治水,統籌抓好濕地保護管理工作。在此基礎上,圍繞長江流域濕地保護管理工作,按照推行“河湖長制”和流域治理的思路,設立長江流域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統一協調長江經濟帶濕地保護管理工作。考慮到湖北處於長江中遊,三峽大壩在湖北境內,建議長江流域濕地保護管理中心設在武漢市。
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議加快制訂濕地生態補償政策,建立健全生態損害者賠償、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運行機制;建立地區間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通過資金補助、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方式,指導生態受益地區對生態保護地區、流域下遊對流域上遊進行補償;結合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歸並和規範現有生態保護補償渠道,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國家引導、支持建立長江濕地保護基金,並通過電價補償、水價補償等措施,加大對三峽大壩、丹江口大壩下遊生態補償。重點扶持一批示範濕地企業,推動水生生態種植業、生態養殖業和生態旅遊業的發展。
此外,建議通過濕地植被恢複、土地整理、棲息地修複、生態補水等措施,開展退耕還濕工作,有效擴大濕地面積。這項工作已在少數國際(國家)重要濕地和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進行試點。建議以長江經濟帶為重點,進一步加大退耕還濕力度,制訂專項規劃,增加資金投入,強化考核問責,逐步擴大濕地面積,強化濕地功能,確保長江流域生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