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國資委舉行中央企業2018年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舉行發布會。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表示,一季度,中央企業在實現經營業績較高速增長的同時,在提升發展質量上也取得了積極成效。一季度中央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128.1億元,同比增長26.7%。
彭華崗介紹,新動能支撐作用逐步顯現。一季度,軍工企業加大軍民融合力度,加快推動產研轉化,積極拓展智能制造、智慧安防、衛星遙感監測等領域,新產業收入占的比重超過了30%。電信企業的數據、內容、信息技術服務等新興業務快速發展,一季度新業務的收入同比增長了13.4%,新業務的比重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已經超過了50%。
一季度,中央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連續三個月保持正增長。石油石化一季度投資增長13.2%,交通運輸增長26.5%,設備制造企業增長了14%。煤炭企業加大安全高效智能化開采和清潔高效集約化利用方面的投入,固定資產投資一季度同比增長了10%。在新興產業方面,通信行業圍繞5G加大投資力度,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7.6%;汽車行業圍繞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加大投資力度,一季度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46.9%。
以下為文字實錄:
中央電視臺記者:從剛才發言人的介紹來看,一季度中央企業的營業收入和效益都實現了較高的增長,我們在關註數據增長的同時,也關心中央企業是否實現了高質量的發展?
彭華崗:從今年一季度中央企業運行情況看,中央企業在實現經營業績較高速增長的同時,在提升發展質量上也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是聚焦發展主業,實體企業增長勢頭強勁。實業是中央企業的安身立命之本。中央企業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聚焦主業,發展實業,一季度中央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128.1億元,同比增長26.7%,高於中央企業平均增幅5.8個百分點,工業企業增利額占中央企業利潤增量的近70%,成為中央企業利潤增長最重要的動力。我們講,中央企業的發展,首先要立足與突出主業、發展實體經濟,這個在一季度得到了重要的體現。
二是堅持創新發展,新動能支撐作用逐步顯現。一季度,企業的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我舉幾個例子,比如軍工企業加大軍民融合力度,加快推動產研轉化,積極拓展智能制造、智慧安防、衛星遙感監測等領域,新產業收入占的比重超過了30%。電信企業的數據、內容、信息技術服務等新興業務快速發展,一季度新業務的收入同比增長了13.4%,新業務的比重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已經超過了50%。
三是部分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實現較快增長,投資結構持續優化。一季度,中央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連續三個月保持正增長。特別在傳統產業,加快改造升級,向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方向轉變。石油石化一季度投資增長13.2%,交通運輸增長26.5%,設備制造企業增長了14%。煤炭企業加大安全高效智能化開采和清潔高效集約化利用方面的投入,固定資產投資一季度同比增長了10%。在新興產業方面,緊緊圍繞國家戰略方向、行業發展方向、市場需求方向,加大資源投入和提前布局,比如通信行業圍繞5G加大投資力度,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7.6%;汽車行業圍繞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加大投資力度,一季度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46.9%。
四是運行效率不斷提升,國有資本回報水平持續提高。我剛才在通報的時候也講到,中央企業一季度的經營效率指標都有比較大的提升。一季度中央企業成本費用總額增速低於收入增速0.6個百分點,成本費用占收入的比重同比降低了0.5個百分點;百元資產創收同比提高了1.6%;毛利率同比提高了0.5個百分點;勞動生產總值同比提高了8.3%;人均利稅同比增長了12.2%。
應該說,中央企業在發展提升質量上,還有很多的空間,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我們將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進一步推動企業突出主業,一心一意做強做優實業,努力做好高質量發展這篇大文章。謝謝。
比特幣礦機生產商嘉楠耘智(Canaan Inc.)近日向香港交易所(00388.HK)上傳招股文件,這份文件除了揭示了過去兩年比特幣大牛市給礦機生產商帶來的巨大盈利外,也提示了背後所隱現的風險。
驚人的利潤
以2017年比特幣挖礦的系統產品出貨量計算,嘉楠耘智在比特幣挖礦機的無晶圓廠ASIC芯片設計商中排名全球第二。2017年,嘉楠耘智售出的全部系統產品的算力總量占市場上所有售出比特幣挖礦產品合並算力約19.5%,也就是說,每挖到5個比特幣,就有一個是由嘉楠耘智生產的機器挖出來的。
招股文件顯示,嘉楠耘智2017年年收入達到13.08億元,同比上漲3.2倍。相比2015年,公司的收入規模一下上漲了26.4倍。2017年毛利率更達到峰值,達到46.2%,比起2015年的29.1%高了17.1個百分點。而公司的凈利潤率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2017年為27.6%,但在2015年,公司的凈利潤率只有3.2%。
單從財務數據來看,嘉楠耘智確實是一家利潤增長非常快的公司。事實上,這與比特幣過去幾年的大牛市息息相關,根據Blockchain.info數據,比特幣價格從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每枚428.74美元,到2016年底已經漲了一倍多,至每枚957.17美元,2017年底更瘋漲到了每枚14166美元。
不過到2018年3月31日,比特幣的價值只有每枚6935美元,3個月時間減少了51%,不過,嘉楠耘智並沒有給出2018年的財務數據。
隱現的風險
實際上,嘉楠耘智絕大部分的收入都來自銷售為比特幣挖礦設計的系統產品,即采用公司專有ASIC芯片的AvalonMiner,這是目前單一系列的產品,嘉楠耘智預計,在可見的將來,公司仍將繼續依靠銷售AvalonMiner來產生絕大部分收入。
可是,一旦其他加密貨幣替代了比特幣,那麽嘉楠耘智所面臨的風險將是很高的。Bitcoin.HK創辦人Alex Wu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如果是最新的礦機,比特幣的回本期大概需要1.5至2年時間,而以太幣的礦機回本期則少於1.5年,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礦工開始選擇挖以太幣。
除了比特幣以外,還有很多加密貨幣的前景被看好,香港一家挖礦公司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比特幣的交易時間過長,盡管最快的時候只需要10分鐘,但慢的時候甚至需要2小時;以太幣的交易則快很多,因為技術比較新,幾十秒就可以解決,而且以太幣是大部分ICO的技術基礎,前景也更被外界看好,從去年開始,香港這家挖礦公司就只供應以太幣的礦機服務,停止了比特幣的挖礦。
Alex Wu稱,根據目前整個區塊鏈社區的發展,會慢慢從挖礦的模式轉為POS(Proof of Stake)模式,類似於把比特幣存“定期”,產生的利息就是幣本身,這是比特幣圈新的玩法,但如果單純的挖礦模式,比特幣再挖3至5年,很可能就挖不出來幣了,礦機的需求也會慢慢跟隨市場發展萎縮。
而想要挖出比特幣,也越來越難,根據Blockchain.info的資料,自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比特幣挖礦難度平均每月增加約12.2%。
由於比特幣的數量是有限的,隨之獎勵也就進一步減少,根據Blockchain.info的資料,比特幣的供應總構想約為2100萬個,截至2018年3月31日,已挖出超過1700萬個比特幣,如果按照原有供應,那麽還可供挖掘的比特幣只剩下19%,在一年內可解決的區塊數目構想大體上是固定的,所以在區塊鏈中解決一個區塊獲得的比特幣獎勵數目約每4年減少一半,直到預計比特幣在2140年完全耗盡為止。
原本在2013年、2014年和2015年,每個解決的區塊獲獎勵約25個比特幣,有關獎勵在2016年減半至每個獲解決的區塊獎勵12.5個比特幣,並預計在2020年將再減半至每個區塊6.25個比特幣,如果按照這樣來推算,在2018年及2019年可挖礦的比特幣數量將為每年65.7萬個。由於解決一個區塊的獎勵減少,如果比特幣價格及交易費的增長不足以抵消獲獎勵的比特幣數量減少,礦工們對於礦機的需求就會隨之下降。
盡管嘉楠耘智稱已經在加強其他業務板塊,例如投入大量資源研究及開發人工智能產品,並且在2016年開始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應用ASIC芯片的研發過程,也正在設計具有人工智能的ASIC芯片,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城市、智能監控、智能玩具中的語音和圖像識別功能及物聯網應用,但業內人士認為,短期內這些都很難發展成為具有可觀盈利的業務板塊。
相對偏高的估值
如果以傳統半導體行業的發展規律來看,考量公司的標準主要是專利、知識產權、軟硬件等,而半導體企業的產品一般也是消費品、商用解決方案、基礎設施等,市盈率在10倍至20倍左右。
2017年4月,嘉楠耘智進行了一次註資,杭州嘉楠配發了新股,寧波卓賢以1.5億元的代價購入了經擴大註冊資本的4.67%股份,如果按照這個數據,那麽當時嘉楠耘智的估值約為32.12億元。如果參考2016年公司的凈利潤為5250萬元計算,那麽公司的PE大約為61.18倍;如果按照2017年公司盈利3.609億元,分攤到前4個月的盈利,那麽嘉楠耘智的PE大約在26.77倍。
六福金融經濟策略師黃威對第一財經記者稱,如果按照資訊科技器材類在香港上市公司比,PE大約在10至20倍之間,那麽嘉楠耘智這一數據確實偏高。不過,礦機行業非常特殊,細分領域里並沒有準確的參照公司。
早前,有媒體報道,嘉楠耘智此次計劃募集10億美元,主要用作研發人工智能算法及應用的ASIC芯片,用作研發區塊鏈算法及應用ASIC芯片,通過進行海外策略投資並在全球建立新辦事處,擴大公司在全球的人工智能及區塊鏈業務,優化公司的供應鏈,其中部分將用於償還公司就重組而產生的債務。
一位香港市場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盡管嘉楠耘智目前被外界看作“區塊鏈第一股”,但實際上公司的命運是與比特幣緊緊相連的,而比特幣的前景卻是看得到頭的,所以對於這類公司上市的目的,他表示質疑。由於嘉楠耘智的業務非常簡單,只生產比特幣礦機,那麽未來即便是做“殼”公司也是很容易的,過往很多業務簡單的這類股份,最終被賣做“殼”公司,而目前香港主板上市公司“殼”的價格大約在6億港元左右。
實際上,這不是嘉楠耘智第一次在資本市場尋求上市,在2016年6月,公司擬與山東魯億通智能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魯億通”)進行資產重組,作為擬定重組的部分程序,魯億通向深交所提交了申請文件以供審核,但在3個月以後,在完成向中國證監會進行監管審查程序前,魯億通決定終止重組。2017年8月,嘉楠耘智向新三板提交申請文件,最後在2018年3月決定終止原定的新三板掛牌並尋求在海外證券交易所上市。
根據招股文件,嘉楠耘智此次上市聯席保薦人是摩根士丹利、德意誌銀行集團、瑞信和招銀國際。
世聯行(002285.SZ)股票激勵計劃第二個鎖定期已屆滿,5月31日,465.43萬股、占目前公司總股本的0.2277%的限制性股票將上市流通。
限制性股票流通對二級市場的股價影響,成為近日世聯行中小投資者的討論話題。2017年11月22日,世聯行股價取得近兩年半以來的最高點14.55元之後,便陷入持續的陰跌中。5月28日,世聯行報收7.81元,跌幅為2.25%,股價回調至2017年7月,彼時一系列租賃政策尚未出臺,住房租賃明星公司尚未崛起。
券商普遍認為,隨著支持住房租賃市場相關政策以及兩部委聯合發布的住房租賃資產證券化新規的相繼落地,租賃市場與金融工具的結合將利好住房租賃相關標的。但這種利好頗具不確定性,市場短期消化過後,投資標的股價容易打回原形。
而需要拼實力的業績部分,世聯行一季報顯示,出現暫時性虧損,凈利潤為-2846.5萬元,同比下滑130.7%;營業收入為14.67億元,同比增長8.55%。能幫助世聯行轉型、增強抗周期能力的長租公寓、世聯空間等新業務仍處於較大投入期,拖累一季報表現。
股價回調至一年前
2017年年中,國家一系列住房租賃政策火速出臺,扭轉房地產業發展的方向及預期,長租公寓得到極大關註。
多家機構聯合推薦世聯行、我愛我家(未更名前為:昆百大A,000560.SZ)、張江高科(600895.SH)、收購了Q房網的國創高新(002377.SZ)、萬科(000002.SZ)、龍湖地產(00960.HK)、招商蛇口(001979.SZ)等開展長租公寓業務的房地產中介、開發企業。再加上四季度,多家房企銷售業績屢破紀錄,引起房地產板塊股價異動。
縱觀多家開展的長租公寓業務的房企,世聯行受租賃概念影響較為顯著,其股價曲線貼近租賃政策的出臺及落地。
2017年7月18日,國家發布《關於在人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通知》,正式拉開發展租賃市場的序幕。
2017年7月18日至7月31日,10個交易日中,世聯行股價取得十連漲。我愛我家在《通知》出臺的四個交易日內,取得四連漲。同期,張江高科、國創高新、萬科等公司並無異動。
世聯行拉出一條長長陽線,整體股價從2017年7月上揚至11月,並在2017年11月22日取得兩年半以來的最高點14.55元。
這數個月來,不止房地產中介,房地產開發企業萬科、龍湖地產、旭輝、碧桂園、佳兆業等公司宣布介入長租公寓,或擴大規模。長租公寓領域收房的競爭激烈程度不亞於刀光劍影的土地招拍掛市場。
從此角度來看,世聯行等公司因租賃概念站上風口在情理之內。但2017年11月22日後,世聯行股價便陷於長達半年的持續陰跌中。
此間,世聯行股價偶有震蕩,但還是跟租賃政策緊密相關。
4月25日,證監會、住建部聯合印發《關於推進住房租賃資產證券化相關工作的通知》,以盤活住房租賃企業的存量資產,降低住房租賃企業的杠桿率,促進形成金融與房地產之間的良性循環,推進住房租賃資產證券化的發展。
4月26日早盤,租售同權概念股高開高走。世聯行、三六五網(300295.SZ)、市北高新(600604.SH)、我愛我家等股一度漲停。當天收盤,世聯行漲6.27%,我愛我家漲3.29%。
而這個利好帶給二級市場的影響並未維持很久,未能扭轉世聯行股價繼續下行的趨勢。近一年時間,世聯行K線呈較為明顯的倒V形。5月28日,世聯行報收7.81元,跌幅為2.25%,股價已回調至2017年7月。
長租公寓行業資深運營、觀察人士郁珽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世聯行是市場普遍認同的租賃政策主要受益者,明星公司股價調整,說明長租公寓市場正在回歸理性,對行業而言是好事。”
一季度虧損
郁珽的看法是,泡沫褪去後,就看啤酒的質地好不好。
“對單一企業來說,市值管理應系於基本面的經營上、公司盈利模式,是否能可複制化、可持續發展,相比公司短期市值、股價調整,更應看遠期發展。”
近日,監管層亦在關註世聯行的經營狀況。深交所發函,對公司收入、利潤、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出現背離的情況進行問詢。
2017年,世聯行實現營業收入82.12億元,同比增長30.97%,凈利潤為10.04億元,同比增長34.35%,但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30.26億元,出現了-231.89%的跌幅。
世聯行回複稱,這是受到公司金融服務業務的貸款放款及本金回收現金流的影響,此外因發展長租公寓,公司支付項目保證金和租賃押金減去收取的租賃等各項押金後,仍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世聯行的長租公寓業務、金融業務是監管層關註焦點。在世聯行核心管理層看來,這些新興業務恰好是公司轉型,對抗房地產周期的法寶。
投入和產出錯峰,部分業務出現暫時性虧損似乎難以避免。2017年,世聯行整體盈利,但部分分部依然虧損。如長租公寓所在的資產服務分部虧損1.84億元,同比下降554.51%;裝修業務、存量物業的租售服務等新型業務所在的其他交易業務分部,虧損0.96億元,同比下降94.09%。
今年一季度,世聯行出現整體性虧損。一季報顯示,公司凈利潤為-2846.5萬元,同比下滑130.7%;營業收入為14.67億元,同比增長8.55%。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6.36億元,同比下滑165.96%。
中金分析師張宇指出,世聯行一季度虧損是因為銀行房貸放款周期拉長,導致代理收入結算延遲,以及以長租公寓為代表的資產運營業務投入加大、計提資產減值損失大幅增加等因素所致。
傳統代理商對新業務的探索殊為不易,長租公寓的盈利、金融業務的發展直接影響世聯行的營收結構和盈虧狀態。
深交所要求世聯行對比行業內其他經營長租公寓業務的公司的租金、成本、租期等經營情況,不過業內並無相關數據的披露,世聯行沒有可對比的標的。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第一財經表示,“租賃市場確實存在炒作概念,熱度下降,資本市場給予的關註度減少,如果業績不能提供實實在在的支撐,公司股價難免疲軟、回落。”
按世聯行董事、總經理朱敏的說法,公司長租公寓的盈利期約為5年,這個時間被投資者期待。在國內去杠桿導致地產行業周期性下行、美國加息使資本市場的不確定性加劇之際,世聯行需要更好的業績來證明實力。
近日,華大基因(300676.SZ)董事長汪建再度語出驚人,“所有的員工必須做到100歲不封頂”。此話一出,立刻收到交易所問詢。而華大基因回應稱,此為願景。
汪建頻頻高調的喊話,讓華大基因再次站在風口浪尖,也讓外界質疑的聲浪不斷。在股價自高點接近打了“對折”之後,華大基因目前超過130元的股價仍然處在唱多與唱空聲交織的狀態。即便市盈率如今被“腰斬”至137倍,也有機構人士認為公司“太貴”,目前不會進行投資。
業績增速不夠是業內認為華大基因估值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換句話說,華大基因估值會否回調,或者明年的業績增速如何?成為機構投資人士目前最為關註的方向。
市場對於華大基因估值高與低爭論的焦點在於,它是否是高科技公司以及是否擁有核心技術。而市場看待這些問題時往往會模糊上市公司與控股股東的界線。將兩者的邊界厘清之後,華大基因的面貌也更為清晰。有業內人士表示,華大基因本身的業務模式較為簡單,比較核心的技術和比較有前景的產業目前都在控股股東手上,但目前上市公司並沒有優質資產註入的安排。
對此,華大基因相關負責人士表示,集團層面對於未來是否會註入資產到上市公司,目前尚未有明確的計劃,後續需要看集團的整體發展情況。
腰斬之後估值還貴嗎?
基於處於生物科技金字塔尖的基因技術並不為市場投資者所熟知,這讓華大基因充滿了神秘性,上市後不出意料的成為A股市場的明星股。股價漲勢如虹的同時,估值也水漲船高。但如今股價已經從最高價下跌近一半,有業內人士依然認為,該公司“估值太高”。
去年7月14日登陸創業板的華大基因,以連拉19個漲停板的記錄驚艷市場,之後漲勢加碼,上市滿4個月時,股價攀至頂峰261.99元/股,相較發行價上漲逾18倍,市值突破1000億元。彼時,看空聲、質疑聲也如股價般高漲。
此後,股價進入震蕩下行的回調之路,從去年11月15日至今的半年左右時間,股價跌去了逾4成,市值也接近“腰斬”。截至6月5日,股價收報138.88元/股,市值為555.66億元,137倍的市盈率(動態,下同)在整個市場中仍處於高位的水平。
“華大基因的估值處於高位,目前不認為具有投資價值,等估值合理了再來看,現在賺這個錢也是刀口舔血。”一位北京的基金經理認為,以價值投資者的角度來看,還是要結合基本面看絕對估值,華大基因近兩年的業績增長在20%左右,而且上市之時就已被炒高,業績增速遠不及估值增長。
華大基因2016年度和2017年度的營收同比增幅分別為29.79%、22.44%,凈利潤同比增幅分別為26.93%、19.66%。公司主營業務為通過基因檢測與分析等手段,為醫療機構、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等提供基因組學類的診斷和研究服務。
“華大基因所處的基因測序賽道是挺有前景的,但是目前的估值太貴了,買不下手。”一位深圳的私募機構投資總監認為,後續要主要看華大基因明年的業績情況,該公司業務主要看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情況,“其實在全國推廣速度也不是特別快,主要看政府願意補貼多少費用,如果後續能夠做好的話還是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華大基因目前主營業務有生育健康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服務、複雜疾病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服務、基礎科學研究服務、藥物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服務四個業務板塊。其中以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為主的生育健康類服務為業績貢獻主力,2017年度營收占比為54.21%,上述其他三塊業務依次的營收占比分別為21.79%、19.29%、4.33%。
從同行的情況來看,貝瑞基因(000710.SZ)的主營業務中同樣有以測序為基礎的基因檢測服務,與華大基因具有較強的可比性。貝瑞基因2017年度營收為11.71億元,凈利潤為2.33億元,每股收益為0.92元;當前市凈率為12.36倍,最新股價為56元/股,總市值為198.58億,市盈率在75倍左右。
華大基因2017年度的營收為20.96億元,凈利潤3.98億元,每股收益1.05元;當前市凈率為13.18倍,市盈率為137倍。以此來看,華大基因的估值明顯高於貝瑞基因。
在上述基金經理看來,華大基因合理的估值水平應該在30倍~40倍左右,從長期來看,要麽業績增長使估值降至這一水平,要麽股價回調到這個估值水平。但是也有機構人士認為,短期內跌到這樣的估值水平比較難。
“核心資產”在體外?
看好者將華大基因稱之為“生物界騰訊”,但看淡者卻不這麽認為。實際上,市場對於華大基因估值高與低的爭論焦點在於,它是否是高科技公司以及是否擁有核心技術。也就是說,華大基因研發費用的占比是否能讓它達到成為高科技公司的水平,以及“核心資產”是否為上市公司所控制。
華大基因的研發投入一直為業內所質疑,稱其研發費用較低。根據公開資料,華大基因2014年~2017年的研發投入分別為1.31億元、1.04億元、1.77億元和1.74億元,占該公司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11.54%、7.88%、10.33%、8.32%。
在5月17日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華大基因財務總監陳鐵青表示,華大基因在研發費用上有一個特點,基本上每兩年會在研發上有周期投入,即隔一年有一個高峰投入,2014年和2016年投入比較大,2018年在研發上面的投入比例還會超過10%(占營收)。
“一個企業持續的研發投入還是很重要的,醫藥行業公司每年有8%~10%左右的研發投入,說明這家公司還是比較重視研發,只要不跑偏了,一般科技實力還是不錯的。”一家基金公司不願透露姓名的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對比同行業的情況來看,貝瑞基因2014年度~2017年度的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8.51%、8.52%、5.27%、3.44%;達安基因(002030.SZ)2014年度~2017年度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10.16%、7.71%、9.38%、10.70%。
以此來看,華大基因的研發投入占比與同行其實處在一個相近的水平上。在一些機構人士看來,研發費用因素並不是華大基因估值高的主要原因,問題的關鍵在於市場模糊化了上市公司與集團層面之間的界線,在市場對華大基因的估值上如果摻入了對控股股東資產註入的想象空間,則現在的股價中就會包含控股股東資產註入的預期在里面。公開資料顯示,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大控股”)持有華大基因41.33%股份,為後者控股股東。
根據華大基因的公告,該公司四大業務板塊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向國內外的各級醫院、體檢機構、科研院校、制藥公司等機構以直銷或者代理的銷售模式,提供檢測報告、項目結題報告、相關測序分析數據、含少量試劑等。簡而言之就是提供基因測序分析數據、報告等服務。
也就是說,華大基因的主營業務商業模式相對較為簡單明了,市場所關註和熱議的測序儀並不在上市公司體系內,而是需要從華大控股購買。
為擺脫對海外測序儀與試劑生產商的依賴,華大控股於2013年完成並購美國基因測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下稱“CG公司”)。上述負責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CG公司的測試儀的研發和生產不在上市公司體系,有關測序儀開發和生產的業務已經註入到深圳華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大智造”)。
華大基因2017年年度報告顯示,當年,華大基因向華大智造采購測序儀組件2.11億元,采購試劑耗材8229.03萬元,累計2.93億元。
除了上述生產測序儀的華大智造外,華大控股旗下非上市的業務還有7個板塊,分別為華大農業、華大司法、華大營養、華大運動、華大健康、華大醫療、華大保險;另外還有4個非營利板塊,為生命科學研究院、華大學院、委托華大控股運營管理的國家基因庫、GigaScience(學術期刊)。
“比較核心的技術和比較有前景的產業目前都在集團層面,並沒有放到上市公司。”上述私募機構投資總監表示,目前尚未聽說會將這些資產註入到上市公司,比如基因測序最核心的資產就是測序儀,有業內傳聞稱這塊有可能會單獨上市,但目前未經證實。
在上述私募機構投資總監看來,判斷該公司是否值得投資的邏輯是:核心資產不在上市公司,或者核心資產單獨上市,公司現在的股價都無法支撐。支撐公司股價的關鍵在於核心資產今後會註入到上市公司體內。
不過,上述華大基因負責人士並不認可核心資產在上市體系外的說法,他認為,上市公司也有核心資產,集團業務板塊有獨立發展的需要,每個板塊都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對於華大控股有無將優質資產註入上市公司的計劃,第一財經記者查閱華大基因招股說明書,其中並沒有發現有做出任何計劃性的表述。
上述負責人士表示,集團層面對於未來是否會註入資產到上市公司,或者體外的板塊是否獨立運營,目前尚未有明確的計劃,後續需要看集團的整體發展情況。
8月23日晚,順豐控股(002352.SZ)公布2018年半年報,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2.34億元,較上年同期同比增長18.59%;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0.90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7.94億元,同比增長16.53%。
今年上半年,順豐控股營業收入425.04億元,同比增長32.16%,而根據國家郵政局的統計數據,2018年上半年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220.8億件,同比增長27.5%,快遞收入累計完成達2,745億元,同比增長25.8%。因此,順豐的收入增幅高於行業平均。
這與順豐的票均收入遠超行業均值不無關系。今年以來,由於價格競爭激烈,其他同行業的票均收入均出現下降,而順豐由於票均收入的貢獻,第二季度毛利率達到20.10%,比2018年一季度的17.64%大幅提升2.46個百分點。
這與順豐控股與其他幾家民營快遞公司的經營模式和客戶定位不同有關。由於堅持直營和質量管控,順豐的快遞平均單價一直比其他競爭對手高不少。
不過,從市場份額來看,目前順豐排在“三通一達”之後,上半年快遞量18.58億票,市場占有率8.41%,不過比2017年上半年的7.93%提升約0.5個百分點。
值得註意的是,包括順豐在內的國內快遞巨頭們,都在向物流綜合服務商轉型,近年來,順豐也一直在同城件、國際件、重貨、冷運等新業務方面發力。
根據公司公布都半年報,順豐新業務占比已從2017年上半年的12.3%提升到2018年上半年的16.19%,占比提升近4%,較2017年末的新業務占比13.49%也提升2.7%。其中,重貨業務增速達95.86%、冷運業務增速近50%;同城配業務增幅158.08%、國際業務增加也超40%。
比如順豐於2015年介入的重貨市場的順豐,截至2018年6月30日擁有899個重貨網點,業務覆蓋全國31個省291個主要城市及地區,車輛1萬余臺,重貨業務的客戶很多是此前快遞業務的老客戶。
而比與競爭對手先拓展一步的冷運網絡也覆蓋139個城市及周邊區域, 就在不久前,順豐還宣布與夏暉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新夏暉,將經營夏暉在中國已有的部分業務—— 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的供應鏈及物流業務(包括國內貨運管理),進一步發力冷鏈業務的拓展。
快遞物流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認為,隨著消費升級,冷鏈未來在我國將占有很大市場,但目前市場仍處於百舸爭流的初始期,未來3~5年或將出現巨頭競爭格局。
另據記者了解,順豐今天還與招商局集團簽約,雙方將在投融資、物流、商業、產業用地及金融等領域,以及鄂州樞紐項目、雄安項目進行戰略合作。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