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完成9000萬臺以上的出貨量沒有問題。”幾天前,小米創始人雷軍在最新高端機型(Note頂配版)發售會結束後說道。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DC的數據,2015年第一季度,小米在中國市場的出貨量已緊隨蘋果之後,位列第二。
在這些狂飆突進的數據背後,除了小米高達450億美元的最新估值,還有與日俱增的專利訴訟風險。
高通接受反壟斷處罰後,小米的專利短板將逐漸變成現實困擾。歷史證明,市場份額越高,遭遇訴訟風險越高。可以預見的是,如果小米的市場份額繼續高漲,在印度被愛立信盯上,將只是開始。這個軟肋,就像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在企業最脆弱的暗夜爆發。區別在於,過去,導火索只掌握在高通一家手里;而現在,則分散在十來個同業對手之中。所有人都在默默等待,第一個點燃引線的人。
高通大中華區總裁加盟小米
作為基帶芯片制造和移動通信專利雙料老大,高通讓業內印象最深的標誌,是其位於美國聖地亞哥(San Diego)的總部中,一面掛有1000多張證書的“專利墻”。但墻上的專利,還不及整個高通專利池的1/10。
圖為高通大中華區總裁王翔(左)將加入小米擔任高級副總裁
小米在最初發展的幾年內,幾乎沒有專利儲備。但通過購買高通芯片,無形之間上了保險,其他的公司都沒辦法起訴小米專利侵權。
這是因為免費反向授權——高通曾經靠此維護其下遊生態鏈的方式,避免下遊手機廠商陷入反複的訴訟之中。比如A手機廠商用高通的芯片,就得把他們自己擁有的專利無償反向許可給高通,高通的芯片賣給其他家手機生產商B時,B就不用再向原手機廠商支付專利費了,A也不能去法院告B侵權。
在業內看來,上述模式對創立初期專利儲備較少企業的快速成長較為有利。
現在,這個規則改變了。最近幾年,小米已經開始有意識地買進專利,但現有的專利儲備顯然遠遠不夠。
即便只在中國市場銷售,風險也開始放大。從技術上說,小米原本比較單純的許可費計價模式突然變得複雜起來:專利是該交給一家,還是組合起來交給好幾家?為了構建完善的專利防禦系統,小米可能增加的成本包括:擴張法務部門的人員支出、申請和維持專利的成本、獲得許可或購買專利的成本、應對訴訟的成本。從總體戰略上說,未來市場蛋糕爭奪更趨激烈,如果競爭對手要借專利短板,壓制小米的發展,是極有威懾力的手段。
更不必提,在相愛相殺激烈的國際通信終端市場,摩托羅拉、HTC、黑莓、諾基亞、三星、蘋果,在美歐市場互相訴訟已成家常便飯。一批批企業伴隨著激烈廝殺,敗下陣來,甚至銷聲匿跡。蘋果曾在全球起訴三星、摩托羅拉、HTC等企業專利侵權,選擇的重要標準,就是市場份額。而這些被起訴的大佬們,每家手里的專利儲備,都遠超小米幾個數量級。
未來,在發展中市場也接近飽和後,美歐這樣的高度保護知識產權的高端市場,將成為最終決定小米生死存亡的關鍵。安卓手機中,一度全球份額第一的HTC,也是在進入美國市場之後,在競爭最激烈的發展交叉路口上,被對手攻擊專利軟肋,開始逐步顯出頹勢的。
即便是專利儲備較多的華為、中興等中國企業,進入發達市場也會遭遇第一關:數量繁多的NPE(non-practicing entity,非實施實體公司)帶來的成本困擾。NPE不生產產品,但積極申請並收購專利,並通過訴訟等方式產生盈利。這些公司會找上門來向產品生產企業收取專利費,否則就提起訴訟。一般索取的和解金額,總是在可能需要花費的訴訟費和律師費之下。高通被處罰後,這種趨勢可能會加重。
這也是為什麽,5月19日,小米科技面對歐美市場正式上線的在線商店,上架的產品全是配件,缺少專利密集的智能手機。即便是配件,也可能涉及到一些核心專利的問題。
現在,要克服專利短板,擺在小米面前的有幾條路:1. 像中興、華為曾經做過的那樣,繼續交許可費,購買專利;2. 加大研發投入,申請自己的專利;3. 向聯想學習, 去國際上收購擁有大量專利的同業公司。比如,岌岌可危的黑莓。
當然,選擇這些道路的前提是,小米的夢想確實足夠大,大到希望讓“雷式英語”有一天到美國新品發布會上站臺。
不過,創辦僅過五周年的小米,已經算一個飛速發展的中國明星企業。達到投資人期待並不容易。為了突破逐步飽和的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在國內,小米發展出智能家居和電視作為新的業務支撐點。此外,它還在打造“互聯網+”的概念,多點投資,推出以小米為品牌的智能手環、充電器等多元化產品。在國際市場,小米已進軍新加坡、印度等市場,並取得不錯的成績。
這樣的“江湖地位”客觀上也讓小米更加重視專利訴訟方面的風險。6月10日,雷軍在他的認證微博宣布,高通大中華區總裁王翔將加入小米擔任高級副總裁,負責戰略合作與重要合作夥伴關系。小米方面表示,小米公司與高通之間一直保持著長期而且密切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高通是小米“非常重要的芯片供應商,高通也是小米的早期投資方之一”。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位有著足夠知識產權經驗的國際化華人高層,或許有望幫助小米在專利領域找到突破口。
真正令人擔心的,是另一個更大的故事:當中國式創新的小米後來者們,遭遇高通式專利墻。
中國手機企業陷“死循環”
高通、蘋果這類美國高科技企業,往往願意花上幾十年,持續進行資本和人力的投入,以打造基礎性的技術優勢。高通和英特爾代表了全球半導體的核心競爭力——硬件的專利高墻與制造能力;蘋果和谷歌則代表了智能手機的核心競爭優勢——高階的軟件操作系統(IOS和安卓)。這些底層的核心領域積累就像創新的土壤,是衡量一個國家能否成長出引領型企業的根本。
遺憾的是,相比於美國的巨無霸企業,中國的半導體行業與軟件操作系統領域,整體都非常落後。在美國人才市場搶手的電子信息工程等基礎學科的畢業生,在中國卻往往找不到符合本專業、合理薪酬的工作。一個明顯的原因是,與動輒去納斯達克上市的互聯網企業或傭金豐厚的金融行業相比,這些基礎行業往往投資規模巨大,回報周期長,收益率也有限。
因此,大多數活躍的中國企業,還是習慣於“跟隨創新”,通過參與組裝環節,薄利多銷來盈利。更接地氣地說,現在中國做智能手機的,就像是10年前在北京中關村攢電腦的。先畫個大概樣品。然後,把滿足需求的各個國際大廠的部件買來組裝即可。唯一區別是,智能手機的代工環節(包括貼片和組裝)也需要一定技術含量。如果沒有自己的工廠,還得拉上富士康、英達華或者華勤。當然,一些有進取心的企業,比如小米,還在努力打造品牌,或者構建生態鏈。
可以想象的是,除了華為、中興等較少孤例,這些智能手機企業都和小米一樣,有待增加專利儲備。如果簡單反映在企業生產上,就是除了購買核心零部件,這些廠商還得為這些零件付出成本巨大的專利費。去年底,由兩位智能手機訴訟案律師和一位英特爾高管共同撰寫的一份長達66頁的報告顯示,一部售價400美元的智能手機,各種專利費用加起來竟然高達120美元,甚至超過了設備的零部件成本。這其中,高通公司生產的基帶芯片組件,收取的許可費率就是業界最昂貴的之一。
所以,消費者在中國市場看到的大多數情況是,緊跟海外引領者的腳步,一批批缺少核心技術的同質化品牌和產品,一批批仿造的山寨手機,伴隨市場份額的此消彼長,不斷地陷入興起又消亡的循環圈。
根據研究機構ICWISE(芯謀研究)的統計,2014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規模大概是:整個歐洲2.9億臺;美國1.3億臺;韓國2000萬臺;而中國是4.2億臺。另一組數字卻不那麽樂觀,因為這個增長速度開始明顯放緩,隨著競爭者增多,未來放緩的速度也會逐步加快。
一家行業機構報告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中國手機市場出貨量為1.1億部左右,同比下滑3.7%。其中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為1億部左右,同比下降2.5%。這是過去6年以來,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第一次出現季度同比下滑的情況。
其實,當家電明星企業格力、羅永浩、廣電挑戰者樂視都開始蜂擁進入手機領域,冷靜的旁觀者早已給這個領域貼上“紅海”的標簽了。
外界關註的是,是否會有這樣一批企業,還沒撐到到像小米一樣遭遇“專利圍剿”,就可能因為價格戰帶來的利潤下滑被迫出局。
【行業動態】
1、途家網獲3億美元融資,估值超10億美元
8月3日早,黑馬會副會長、黑馬營7期學員、途家CEO羅軍在微博和微信發出消息,稱途家已完成D及D+輪融資,新一輪融資3億美元,估值超10億美元。此輪投資由All-StarsInvestment領投,全球知名公寓管理公司雅詩閣及現有投資方等跟投。
同時途家宣布,將進軍C2C房源分享領域,並開展平臺化合作的“途家們”戰略,拓展海外房源也成為他們下一步的目標。
2、多項汽車相關專利曝光,小米真要造智能汽車?
8月2日消息,近日小米科技多項與汽車有關的專利陸續在國家專利公告系統中公開。這些公開的專利申請文件顯示,小米此前已經申請了關於車輛定速巡航、能源補充、車輛操控、導航、輔助行駛、行車安全、停車信息預測等十幾個方向的發明專利。
對於最近曝光的這十幾項與汽車有關的專利申請文件,小米方面表示,小米官方一般是有了產品之後才會正式對外發布相關信息,針對汽車相關的信息,目前小米公司不做任何評價。
3、二季度全球智能機創6年來最低水平
8月2日消息,據臺灣媒體報道,市場研究Strategy Analytics的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3.395億只,較去年同期增長15%,不過創下行業6年來最低季度增長水平。
三星電子公司今年第二季度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為7190萬只,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為21%,低於去年同期的25%。蘋果第二季度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為4750萬只,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為14%,高於去年同期的12%。華為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上升至排名第三,其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創紀錄地達到9%。小米科技公司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為6%,重新奪得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排名第四位置。聯想-摩托羅拉以5%市場份額而位列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排名第五位置。
4、在線旅遊APP被投訴情況已超過傳統旅行社
8月2日消息,目前與旅遊相關的APP多達上萬個,幾乎涵蓋了人們出遊衣、食、住、行等所有鏈條。調查顯示,7成遊客通過在線旅遊APP軟件訂酒店、訂機票,而且這類人群主要是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80後、90後。 不過,“指尖上的旅遊”雖然任性、方便,但也暗藏各種消費陷阱。
據了解,以APP平臺運營為主的在線旅遊企業被投訴的情況已經超過傳統旅行社,預訂酒店、門票等沒兌現,客服電話無人接聽、投訴遲遲得不到解決等問題最為突出。
5、應用分發百度騰訊360占84%,中小應用商店退出競爭
8月2日消息,近日,易觀智庫最新發布報告顯示,中移動應用分發市場百度、騰訊、360已經穩穩包攬了八成以上的市場份額,中小型應用商店基本退出競爭。
報告顯示,2015年第2季度應用分發市場分發總量為337.8736億,較上一季度環比增長2.8%。中國全渠道應用分發市場排在市場前三名的為百度系、騰訊系和360系,其市場份額分別為42.2%、22.6%和20.0%。與上一季度相比,各應用分發平臺市場份額變化不大。
6、菜鳥豐巢爭相拉攏智能快遞櫃
8月2日消息,繼以順豐為首的豐巢科技與國內最大的第三方智能快遞櫃服務商速遞易簽訂投資協議後,昨日速遞易又宣布與另一巨頭菜鳥網絡達成合作,再與6家快遞企業牽手。
速遞易與快遞方的合作模式是速遞易為快遞公司提供智能快遞櫃資源,快遞公司則將一部分快件使用快遞櫃派送,並支付相關費用,菜鳥網絡則負責速遞易與快遞公司的協調工作,並提供數據等技術支持。
【融資消息】
1、兩輪自平衡車生產商“鼎力聯合”獲得中路資本1200萬元投資。
2、短租平臺“租這兒”獲得中路資本200萬元投資。
3、音樂眾籌及音樂人服務平臺樂童音樂獲得A輪融資近兩千萬元,投資方為君聯資本和華映資本。
4、專註於文化藝術產品的青普旅遊完成了首輪4000萬元融資,據其首席戰略官王功權透露,此輪融資是由風雲天使基金聯合其他投資機構共同投資。
5、印度線上汽車銷售平臺Droom募集1600萬美元A輪融資。
【大佬聲音】
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
“將來機器人和人類誰更聰明?我覺得機器人一定比人類聰明,但人類一定比機器人更智慧。”
對於人工智能領域飛速發展的現狀,馬雲發聲。他認為,大腦聰明可以靠學習知識,但智慧卻來自磨難,挫折,和各種心靈的體驗感受。能看見別人沒有看見的東西稱為聰明,看見當作沒有看見也許就是智慧。
版權聲明:本文由黑馬哥編輯,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近日,日本專利管理公司IP Bridge稱TCL的智能手機侵犯專利,向美國特拉華州聯邦地方法院提起訴訟,要求TCL停止銷售並進行損害賠償,起訴書指TCL侵犯了包括LTE的無線通信及音聲壓縮技術等3項專利。
起訴涉及的專利都是使用該通信標準的智能手機不可或缺的標準專利,但TCL未取得授權,且並未回應IP Bridge要求談判的聯絡。
而隨著越來越多大陸手機品牌走向海外,涉及專利侵權的訴訟也越來越多,並且有向上遊元器件廠商蔓延的趨勢。
“我們已經向美國專利商標局遞交多個專利無效的行政訴訟程序,反擊美國加州的Synaptics新思。”手機上遊觸控廠商匯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帆20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表示,隨著市場份額的擴大,進入美國市場是必經環節,對於專利訴訟是有準備的,需要用理性的心態來看待。
今年4月,美國觸控芯片龍頭企業新思稱,深圳市匯頂侵犯其數項創新性觸控感應技術專利,並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及美國地方法院提出起訴,並且請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調查裁決。
據了解,美國新思業務此前主要集中於顯示和觸控領域,其產品包括面向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的觸控和指紋識別裝置等。新思首席執行官Rick Bergman去年訪問中國時表示,新思2/3業務資源分布於亞洲,目前已在中國觸控控制器市場獲得30%市場份額。
相比之下,被起訴的匯頂科技主要業務也集中在觸控與指紋識別領域,被定義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其客戶包括華為、聯想、中興、魅族等多家終端企業。根據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今年2月份對外公布的《中國電容式觸摸屏控制芯片市場研究報告》顯示,按2014年出貨量計算,匯頂以28.2%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二。兩者在市場上競爭激烈。
據本報記者了解,新思公司起訴匯頂科技主要是認為對方侵犯了其多項觸控感應技術專利,同時遭起訴的還有美國手機品牌商BLU Products,後者采用了匯頂科技觸屏控制器。目前,新思已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申請禁止進口令,阻止兩家公司設備在美國市場銷售。
“新思的訴訟是毫無基礎和根據的,匯頂科技將繼續采取一切攻守措施進行維權。”張帆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匯頂在國內的觸控高端業務中占比超過50%,整體市場則達到25%以上,其中部分客戶與新思客戶重疊,對方主要是希望通過訴訟影響客戶的選擇,這不是市場行為。
張帆表示,新思公司聲稱的所有被侵犯的專利早已成為業界的公知常識,在新思公司專利申請的多年之前,這些方案已被其他的公司開發並公開。
“而匯頂具有長期獨立自主的電容檢測技術開發積累,在觸控及指紋識別領域已申請或已獲得260多項國內外專利。”在張帆看來,電容觸控芯片及指紋識別芯片均為公司的自主開發,並不侵犯任何第三方知識產權。
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則對本報記者表示,不管是國產品牌手機廠商還是上遊元器件廠商,出海時更關鍵的是要熟悉海外市場的遊戲規則,針對不同專利訴訟找到合適的應對策略。
“以前量小的時候也許對方不會註意,但現在隨著市場份額的擴大,廠商應該提前做好準備。”王艷輝表示,國內知識產權訴訟比較少,往好處講是消費者受益,其實是以傷害企業創新為代價,隨著中國內地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完善,可以肯定未來內地知識產權保護的遊戲規則會向歐美靠攏,從這方面看,越早適應海外遊戲規則,未來就越容易應對市場的變局。
生產洋草藥的跨國藥企看中中國市場,紛紛搶灘登陸。 (CFP/圖)
2014年,“洋草藥”在大陸的銷售額約為50億元,約占國內中藥銷售額的1%,但德國銀杏類制劑等產品已具備品牌優勢。
青蒿素是我國唯一被列入世界衛生組織基本用藥目錄的藥物,卻被外國同類產品申請了專利。目前國際市場上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年銷售額高達15億美元,中國的市場占有量不到1%。“土生”的植物藥,尷尬地成為了國外藥廠的搖錢樹。
作為一名母親,吳銘萱(化名)最近有些糾結。糾結源於一盒德國進口草藥“施保利通片”,這是2歲兒子的抗病毒感冒用藥,國藥準字Z字頭註冊號,成分側柏葉、贗靛根、紫雛菊根。
“含紫雛菊的藥物制劑可引起皮疹、發癢、罕見面部浮腫、呼吸困難、頭暈和血壓下降”,說明書上的副作用讓她有些遲疑。她在微博上向某知名藥師求助,希望能得到藥片能否用於2歲寶寶的答複。沒想到,卻有陌生人留言,“去看看德文版說明書”。
搜索的結果讓她震驚。
在原產國德國,施保利通片僅適用於4歲以上兒童及成人的病毒性感冒輔助治療,而進入中國後,藥品的中文說明書不僅增加了多個適應癥,更是變身嬰兒用藥。
吳銘萱還發現,作為藥物主要成分之一的紫雛菊,其安全性備受爭議。
2012年8月,英國藥物和保健產品管理局(MHRA)發布公告,提醒家長和看護人不要給12歲以下的兒童使用含有紫雛菊成分的口服草藥產品。
“目前,我們建議所有含紫雛菊成分的藥品在包裝上標明‘12歲以下不得使用’,但這個規定不具有強制性,”MHRA新聞發言官尼克·斯皮爾斯(Nick Spears)說,該預防性的建議來自歐洲草藥產品委員會,委員會經研究得出結論:紫雛菊可能會引發少見但嚴重的過敏反應,不過12歲以上的兒童及成人因為體重更重、更少患感冒,因此風險較小。
對此,施保利通片的生產商德夏菩公司醫學部負責人斯蒂芬妮·皮卡茲(Stephanie Pickartz)在給南方周末記者的郵件回複中表示,紫雛菊只是施保利通片的成分之一,通過專門的工藝和一定的比例同其他成分混合,“施保利通片的活性成分和單一的紫雛菊有顯著區別,兩者的藥效並不相同。”
她還指出,“4歲以下兒童”並不是一個絕對的禁忌癥,而是一種“預防措施”。在德國,施保利通片是非處方藥,4歲以下兒童在醫生的建議和指導下同樣可以使用。“無論是從公司的臨床試驗數據還是不良事件報告系統中,我們都沒有觀察到藥物對於4歲以下兒童會帶來特別的風險。”斯蒂芬妮說。
隨著全球回歸自然理念的興起和健康觀念的變化,像施保利通片這樣的天然植物藥日益引起人們的關註。在止痛、麻醉、抗腫瘤、皮膚病、心血管病、呼吸道疾病等領域,植物藥發展迅速。
歐盟是全球最大的植物藥市場。歐洲草藥產品委員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歐盟植物藥的市場規模約為60億歐元。在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南歐國家,植物藥尤為流行。
近20年來,不少國內中藥企業試水海外,投入巨額資本,大多卻折戟於初級階段。迄今為止,傳統中藥無一獲得FDA的認證。在歐洲,地奧心血康膠囊是國內唯一一個以藥物身份進入歐盟的植物藥。
與此同時,中藥企業的“自家後院”卻在遭遇“洋草藥”的蠶食。跨國藥企將目光瞄準中國市場,紛紛搶灘登陸。
“洋草藥”向中藥原產國發力,靠的是什麽?
兒科醫生、廣州和睦家診所醫療總監夏凱莉能感覺到,這些年,“洋草藥”的處方在一些公立醫院越來越常見。頭頂“進口藥”的金字招牌,“洋草藥”備受年輕家長青睞。盡管一直對其有效性持保留意見,但夏凱莉承認,至少在味道上,它們比傳統湯劑中草藥更容易接受。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以下簡稱醫保商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前7個月,包括中成藥、中藥飲片、提取物在內,我國中藥進口額約為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微增1.7%;出口額約為22.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2%。
中藥出口中,植物提取物占比最高,達57%。醫保商會副會長劉張林分析,這是中藥材粗加工後附加值較低的中藥產品,德國、日本、韓國等國進口後,一部分被進行中藥產品深加工,變成地道的中成藥,其附加值最高可升至幾十倍。
2014年,為研究“洋草藥”返銷大陸的情況,醫保商會專門在北京和一些省份的醫院和藥店做了一次調查。據不完全統計,“洋草藥”在大陸的年銷售額約為50億元。
“沒有想象中的來勢洶洶,只占國內中藥銷售額的1%,但德國銀杏類制劑等產品具有相當強的競爭力和品牌優勢。”劉張林表示。
在他的印象里,“洋草藥”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進入中國大陸。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歐洲和日韓等跨國制藥公司通過在華投資、並購中藥企業等策略,“洋草藥”搶灘中國開始提速。
2014年5月,勃林格殷格翰與廣藥集團合作,推廣一款中藥OTC產品;同年11月,德國拜耳以36億元完成對雲南滇虹藥業的整體收購。此外,選擇與本土天然植物藥研究基地“聯姻”的跨國藥企也越來越多。
事實上,跨國藥企早就嘗到過中藥領域的“甜頭”。上世紀90年代,瑞士諾華曾與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合作開發了專利中藥複方蒿甲醚,從而使諾華在世界抗瘧疾藥物市場躍居前列。
在中科院院士、全國藥用植物及植物藥專業委員會顧問孫漢董看來,跨國藥企進軍中藥領域,是看中了13億人口的潛在市場,更是看到了中醫在治療慢性疾病方面的優勢。
“中醫的整體觀和全局觀、標本兼治和辯證施治的理念與當今西方醫藥發展的思路高度吻合。”孫漢董說,隨著人們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的改變,疾病譜已悄然發生變化。對於心腦血管疾病、代謝障礙性疾病、腫瘤來說,這些疾病不是針對一個單獨的靶點治療就可以解決的。在這些領域,中藥因為多靶點治療,具有獨特的優勢。
想要進入海外市場,必須先辦理跨出國門的“護照”,“洋草藥”首先需要通過嚴格的註冊審查。
盡管歐洲草藥用藥的歷史可追溯至古希臘,超過60%的歐洲人使用過草藥,但長久以來,草藥只能以食品和保健品的形式在歐洲銷售。
1991年,一群比利時女性在服用含有馬兜鈴酸的減肥中藥後,出現腎功能損傷。105例病例中,其中超過三分之一進入晚期腎衰竭階段,不得不接受腎移植或透析治療。一時間,歐盟各國對植物藥嚴陣以待,如何保證用藥安全被提上日程。
最終,歐盟決定對植物藥“網開一面”。2004年4月30日,歐盟頒布《傳統植物藥品註冊指令》(以下簡稱指令),規定在長達7年的過渡期內,那些具有悠久使用歷史的草藥,只要滿足條件,就可以通過簡化註冊程序成為藥品。
“一是歐盟內連續30年,或歐盟內15年歐盟外30年的用藥安全性及效果證明;二是殘留物、微生物含量等生產規範標準。”歐洲草藥產品委員會主席溫納·克諾斯(Werner Knoss)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只要滿足這兩個條件,就可免做臨床前及臨床試驗。
在2011年5月1日“大限”過後,植物藥可以通過“傳統應用註冊”“固有應用註冊”或“獨立/混合申請”三種方式註冊。
“三種申請的難度漸次增大。”克諾斯介紹,前兩種通過提供一定年限的安全用藥證據或專家報告,可以獲得減免非臨床和臨床研究的政策優惠,而最後一種需要走“新藥註冊”程序。這意味著,註冊需要通過至少三期嚴格的臨床試驗、病理和毒理研究,耗時可能長達十余年。
“不管采取哪種註冊方式,藥品質量必須要過關。”歐洲藥品管理局媒體與公共關系部負責人埃拉尼·費斯蒂卡奇(Eleni Fistikaki)強調。
在孫漢董看來,“洋草藥”之所以受國人青睞,和嚴格的質量標準密不可分,“這是洋中藥最大的倚仗,卻恰恰是我們的軟肋”。
他直言,目前我國很多中藥產品的品質並不十分穩定,同一款中藥,不同廠家生產的產品、同一廠家生產的不同批次的產品,由於原料、指標控制的不同,療效差異會很大。
“這在國內都會受到非議,拿到更註重標準的國外,能被接受嗎?”孫漢董說。
對於歐盟市場的草藥,質量標準遠不止原料過硬這麽簡單。克諾斯介紹,雜質、幹燥失重、重金屬及農藥殘留限量是所有植物藥都應遵守的,此外還有許多推薦的檢查項目。《歐洲藥典》通過多種檢查項目的共同使用,確保植物藥和植物藥產品的質量達標,保證藥物安全性。
他特別提到,歐盟近年對植物藥農藥種類的檢查“擴展非常迅速,禁用農藥品種不斷增加”。
“歐盟在農藥殘留、重金屬汙染檢測方面的標準確實要比《中國藥典》高。”這是受訪專家較為一致的看法。
在中國,中藥材大多來自種植散戶。由於缺乏指導,散戶的種植和病蟲害防治技術普遍落後,需要更多地依賴化肥和農藥,農藥殘留和重金屬不符合國家標準。
但在檢測方面,企業卻面臨著標準不統一的問題。什麽樣的藥材是合格的,目前還沒有統一的答案。所謂“合格”,不僅是農藥和重金屬殘留不超標,還要具備藥效。
“藥材的含量測定是保證植物藥質量的關鍵。”克諾斯表示,《歐洲藥典》中收載的植物藥和植物藥產品均有相應的有效成分含量限度標準,使用色譜法測定有效成分的含量。
除了《歐洲藥典》,2004年後,克諾斯所在的草藥產品委員會還陸續制定出了《草藥藥品/傳統草藥藥品質量指南》《藥材、草藥加工品及草藥藥品/傳統草藥藥品的檢驗方法和可接受標準》等一系列指南,對藥品質量、安全性、有效性進行了細化。
在通過本國註冊批準和上市許可後,“洋草藥”想要進入中國,還必須符合中國的《藥品註冊管理辦法》。經國家食藥監局和審評中心評審後,對於符合質量標準、安全有效的,核發《進口藥品註冊證》。
2014年9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一組數據讓不少業內人士倍感擔憂——我國是中草藥大國,但有九百多種中草藥已被外國公司搶註了專利。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醫藥生物發明審查部負責人當時的介紹,很多中藥配方被歐美、日韓等國獲取,並在國外甚至我國境內申請專利,“以日本為例,其210個漢方藥制劑的處方都來自中國”。
“洋草藥進入中國市場,和國內企業專利意識薄弱有一定的關系。”劉張林表示。
最典型的代表是青蒿素。這是我國唯一被列入世界衛生組織基本用藥目錄的藥物。從1978年研制成功至今,它已讓數千萬瘧疾病人免於死亡。
但由於當時中國缺乏專利保護意識,多次在學術雜誌、國際大會上詳盡地公布青蒿素的化學結構、藥效、臨床資料等,沒過幾年,外國同類產品便陸續問世,並申請了專利。
資料顯示,目前國際市場上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年銷售額高達15億美元,但中國的市場占有量不到1%。“土生”的植物藥,尷尬地成為了國外藥廠的搖錢樹。
而在孫漢董看來,除了對知識產權保護無力,申請專利遭遇標準化難題也讓本土中藥飽受“洋草藥”的沖擊。
本土中草藥專利保護難,背後有著說不出的痛。中藥飲片或制劑中,一種藥往往含有十幾味甚至幾十味藥材,有效成分和組分很難檢測清楚。
不良反應的臨床檢測是中藥產業中最為缺乏的環節之一。一些企業或許是擔心標註不良反應會引起患者擔心,從而縮小藥品的適用範圍,對標註不良反應的積極性不高。
孫漢董表示,不僅如此,很多中成藥上市太快,缺乏充分的大規模臨床試驗數據是業內的普遍現象。缺乏有說服力的數據,盡管療效顯著,但藥理卻難以驗證,專利保護就如同沙上建塔。
“外資藥企敢於進軍陌生的中藥領域,就在於他們抓住了本土中藥研發的要害所在,利用自身科技實力實現中藥的現代化生產,搞清成分機理並申請專利。”孫漢董認為。
不過,對於眼下“洋草藥”的強勢來襲,孫漢董並不擔心。從規範中藥企業的標準、分析藥物療效並穩定質量的角度而言,他甚至覺得利大於弊,“競爭不是什麽壞事,有競爭才會有創新”。
昨晚(29日)網上有傳聞稱“LG解除未來五年內OLED電視面板的專利封鎖”。對此,LG Display(LGD)中國公關部相關人士9月30日上午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澄清說,經與LGD韓國總部求證,“這個消息不屬實”。
“國慶”向來是彩電業的旺季,今年彩電競爭尤其激烈。在液晶電視價格戰越來越狠的背景下,創維、長虹、康佳、LG電子等多家彩電廠近日與LGD共同組建了“中國OLED顯示產業聯盟”,加快推廣OLED電視。
作為下一代顯示技術,OLED電視具有厚度薄、可彎曲、色彩炫麗、可視角度寬、響應速度快等特點。隨著2K的OLED電視面板良品率達八成,OLED電視的價格也在大幅下降。像創維55英寸2K的OLED電視已降至11999元。
不過,產能仍是制約OLED電視普及的最大障礙。由於LGD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OLED電視面板的供應商,調研機構Display Search預計,2015年全球OLED電視銷量77萬、2021年OLED電視銷量1650萬臺,這相對於全球一年2億多臺電視銷量來說,占比很小。
LGD正在考慮投資8代以上OLED面板的生產線,但“具體時間由市場來決定”。
十年前,在CRT(顯像管)電視向平板電視轉型的過程中,PDP(等離子)電視在動態畫面、大屏產品方面比液晶(LCD)電視有優勢,但是由於PDP的產業鏈封閉,而LCD的產業鏈開放,最終LCD的技術進步快於PDP,PDP電視最終撤出了市場。
如今,OLED電視如何避免重蹈PDP的覆轍,一直是業界關註的話題。備受矚目的是,在“中國OLED顯示產業聯盟”成員中,京東方、華星光電兩大中國液晶面板企業都榜上有名。LGD會否開放技術專利,促進聯盟成員合作共贏、一起做大OLED電視的“蛋糕”呢?
對此,LGD戰略營銷負責人宋永權專務9月16日在回答《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提問時,曾謹慎地表示:“LGD沒有考慮專利共享,但為了OLED市場發展,產業聯盟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而9月29日晚,一則“LG解除OLED電視面板專利封鎖至2020年”的消息在網上流傳。這則消息稱,為了使OLED電視得到更快普及,LG解除未來五年內OLED電視顯示面板的專利封鎖;直至2020年,隨著市場成熟,LG才開始收取專利使用費。有業內人士樂觀預期,這將有助於中國大陸OLED電視面板業發展,估計LGD等到中國相關產業壯大後再收錢。
不過,這仍然是一廂情願。今天(9月30日)上午,LGD中國公關部相關人士正式否認了LG未來五年解除OLED電視面板專利的傳聞。
看來,中國大陸的OLED電視面板產業,核心技術突破還得靠自己。目前,華星光電就正在研發印刷顯示的技術,以求破解OLED電視性價比的瓶頸。
LGD對OLED電視面板技術專利開放的謹慎態度,也讓LCD電視與OLED電視在未來的競爭中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往超薄、曲面、高色域、高清晰(將來甚至到8K)、高動態範圍方向發展,加上高性價比,將是LED背光液晶電視與OLED電視“掰手腕”的籌碼。
諾基亞於10月20日宣布,其對阿爾卡特-朗訊公司(下稱“阿朗”)的並購計劃已通過中國商務部反壟斷審查。
今年4月15日,諾基亞宣布將通過全額收購阿朗已發行證券,並在法國和美國以公開換股要約方式與阿朗進行合並,該交易有望在2016年上半年完成,但其間需要通過相關監管部門以及諾基亞股東的批準。
中國商務部反壟斷審查完成後,諾基亞還需獲得法國經濟部(MINEFI)對合並的正式批準,以及啟動換股合並批準程序。
巨大專利優勢
“它們的合並通過商務部反壟斷審查的最大障礙並不是來自設備市場,而是專利影響。”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電信專家付亮指出。
實際上,諾基亞和阿朗的合並,在電信設備行業是老四對老三的合並,沒有通過合並形成對市場的絕對掌控。
2014年,諾基亞、阿朗收入分別是154億美元(約978億元人民幣)、159億美元(約1009億元人民幣),諾基亞預計合並後年凈銷售額達到276億美元(約1752億元人民幣)。同時,華為2014年全球銷售收入2882億元人民幣,愛立信當年凈銷售額2280億瑞典克朗(約1747億元人民幣),諾基亞預計年凈銷售額略微超過愛立信。
不過,由於諾基亞、阿朗在2G、3G、4G的通信標準專利上分別擁有較大份額,合並後的新諾基亞將在通信行業形成巨大專利優勢。
據商務部統計,合並以前,諾基亞在2G、3G通信標準必要專利許可市場持有的專利比例是25%~35%,和阿朗合並後將上升到35%~45%,在4G標準必要專利方面,新諾基亞將成為最大的專利擁有者。
也就是說,一旦合並完成,通信行業企業將更難與諾基亞達成專利交叉授權,需要額外向諾基亞支付巨額專利費。蘋果、三星將感受到諾基亞更龐大的專利庫壓力,而對於目前在專利方面相對薄弱的中國終端制造企業,將更難以與諾基亞形成有效抗衡。
“諾基亞把手機業務賣給微軟後,留下了手機專利,原來想打包給一家專門運營專利的公司,商務部就是在這塊提出的約束,要求盡可能保護中國企業的利益,實際是在知識產權框架下,給國內企業爭得了一些權利。”付亮說。
據悉,在商務部反壟斷審查過程中,商務部對新諾基亞改變專利收費策略提出多輪交涉。最後批準諾基亞、阿朗合並的附加前提是,諾基亞就禁令、標準必要專利的轉讓等問題做出相應承諾,以減少對中國通信設備企業、手機企業的潛在威脅。
合資央企開拓中國市場
諾基亞對阿朗並購後,新諾基亞在中國的業務平臺也將出現重要調整。
阿朗在中國市場的主要資產是上海貝爾股份有限公司,阿朗中國業務是上海貝爾前身,後來阿朗與中國華信合資成立上海貝爾,阿朗持有50%加1股股權,中方持有50%減1股股權。
中外合資公司中,上海貝爾是一個獨特存在,它既是國資委直屬企業,又是我國第一家外商投資股份制公司。
在阿朗收購案中,曾有傳聞諾基亞可能出售阿朗持有的上海貝爾股權,不過在今年8月28日,諾基亞宣布與中國華信簽署《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再次成立新的合資公司“NokiaShanghaiBell”經營上海貝爾。除此之外,諾基亞還將把在中國的電信設備業務整合並入新合資公司。
也就是說,以後“NokiaShanghaiBell”將是新諾基亞在中國開展電信設備業務的平臺,同時不僅包括原阿朗在中國的電信設備業務,還納入了原諾基亞在中國的電信設備業務。
值得註意的是,中方央企將在上述包括了原諾基亞、原阿朗在中國電信設備業務的平臺持有股權,同時股權結構依然沿用了上海貝爾的合資結構,諾基亞持有“NokiaShanghaiBell”的50%加1股,中方持有50%減1股。中國電信設備市場中,既有華為、中興、大唐這樣的中資企業,也有愛立信這樣的純外資企業,原來的外資企業諾基亞,現在披上了央企的外衣。
上述安排,對穩固和拓展諾基亞、阿朗在中國的業務,可能構成利好。諾基亞和阿朗在中國業務合並後,專家預計其整體收入可能超過愛立信乃至中興,而在引入央企背景後,在中資企業主導的中國電信設備市場可能更具優勢。
不過也可能存在弊端,“長遠來看,這種結構不會特別穩定,對於打市場、業務決策都會有限制。比如說我要做戰略投資,股權清晰地做決定會相對容易一些,而這是一種中外資本對等的合作,雙方權利基本相當。”付亮說。
北京時間12月4日晚間消息,經過多年的審判、再審判、多次上訴,三星周四終於宣布,已同意向蘋果公司(以下簡稱“蘋果”)支付5.48億美元的專利侵權賠償金。
三星在提交給美國加州北區地方法院的文件中,已經與蘋果“做出安排”,計劃向蘋果支付總額為5.48176477億美元的專利賠償費用。三星表示,會在蘋果發出原始發票後的第十天支付這筆賠償金。這意味著如果蘋果在12月4日發出發票,那麽三星的付款日期就是12月14日。
有趣的是,雖然此次同意向蘋果支付這筆賠償金,但三星卻保留了擁有追回這筆賠償金的權利。如果該案件將來有新的進展,包括美國專利與商標局(PTO)對蘋果專利的處理結果,三星將有權向蘋果索要這筆費用。而蘋果在這方面與三星自然有分歧。
蘋果2011年起訴三星,稱三星手機侵犯蘋果iPhone多項專利權。法庭2012年裁定三星侵犯蘋果專利,要求三星向蘋果賠償10.5億美元。後來,主審法官高蘭惠(Lucy Koh)又下令重審,稱因陪審團計算錯誤,應從中刨除4.5億美元的賠償。最終,三星被裁定向蘋果賠償9.3億美元。隨後,三星提起上訴。
今年5月,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裁定,這9.3億美元的賠償金需要重新評估。上訴法院稱,正如法庭之前所裁決,三星侵犯了蘋果的設計和功能專利,但並未侵犯蘋果的“商業外觀”(trade dress)專利。因此,地方法院需要重新評估這3.82億美元的“商業外觀”賠償費用 。最終,聯邦巡回上訴法院要求三星像蘋果賠償5.48億美元。
但三星對該裁決仍不滿意,今年8月繼續上訴,要求進一步降低賠償金,但被聯邦巡回上訴法院駁回。與此同時,三星還在其他方面進行反擊。例如,要求法庭裁定蘋果的“捏拉縮放”(Pinch-to-zoom)專利無效,從而進一步縮減賠償金。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兩家知名化工企業,近期因一款黑色染料的專利權而鬧的並不愉快,甚至要對簿公堂。
美國特殊化學品企業——亨斯邁(HUN.NYSE)紡織染化部近日宣布,已對A股上市企業——浙江龍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0352.SH,下稱“浙江龍盛”)及子公司浙江科永化工有限公司(下稱“科永化工”)、上海科華染料工業有限公司(下稱“科華染料”)等企業提起了訴訟,理由是中方企業生產、銷售某黑色染料的行為,涉嫌侵犯了亨斯邁公司的相關專利權,需賠償亨斯邁2.31億元。浙江龍盛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透露,事實上這是一樁舊案引起的,本輪亨斯邁的訴訟還未進入實質性審理階段,2.3億元的賠償於他們看來並不妥當。
亨斯邁是一家制造及營銷特殊化學品的全球上市公司,2014年度的運營收入130億美元以上,在30個國家運營超過100個生產和研發機構,目前擁有大約16000名員工,5個獨立事業部。亨斯邁的紡織染化是全球染料及化學品紡織及相關行業的供應商,7個主要生產基地位於中國、德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墨西哥、泰國。
被外方起訴的浙江龍盛來頭也不小,其為國內最大的活性染料公司,化工主業外,還擁有房地產、鋼鐵汽配、金融投資等其他產業。2010年,龍盛通過啟動債轉股控股德司達全球公司,開始掌控染料行業的話語權。目前,在全球的主要染料市場中,浙江龍盛擁有30多個銷售實體公司,服務於7000家客戶,約占全球近21%的市場份額,客戶群包括知名國際品牌如NIKE、ADIDAS、SWAL-MART、LEVIS等。
浙江龍盛證實,對涉案專利的侵權行為早在2015年結案,且向原告賠償了40萬元,公司及下屬多家控股子公司暫不再生產和銷售相關爭議產品。而2015年9月、10月,浙江龍盛及相關子公司忽然收到了起訴書,被要求賠償亨斯邁2.3億元金額並承擔所有訴訟費用要求,“這筆賠償缺乏事實依據。”
亨斯邁提出數億元賠償的理由是:2007年至2015年期間,浙江龍盛等三家企業的活性染料產量、銷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累計銷售金額接近100億元。從超級黑染料的市場認可度、價格、利潤空間等因素判斷,自2007年至原告起訴之時,浙江龍盛、科華化工、科永染料在銷售侵權產品過程中所獲得的利潤至少為2.3億元。“但我們彼此之間實際有爭議的涉案專利產品產量很少,利潤很小,所以賠償要求不合理。目前此案還沒有進入實質性審理階段。”同時,浙江龍盛還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道,此案件涉及金額占公司當期凈資產、利潤的比重較小,不會對公司目前乃至今後的正常經營產生重大影響。2014年全年,浙江龍盛營收151億元,歸屬凈利潤25.3億元,同比增幅分別是7.55%、87.77%。
亨斯邁紡織染化部總裁胡銘則表示:“亨斯邁將追究生產和銷售侵權產品的侵權行為人的責任,並對公司遭受的損害主張全部賠償。亨斯邁的專利技術是生產深黑色染料的一項真正的技術創新,這項技術已應用在亨斯邁的染料產品上。”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有言道“物以稀為貴”,在科技世界當數核心專利最貴。
專利申請被公司看作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大公司通過專利布局打造核心技術優勢,這種優勢為其圈定一批忠實的用戶;而小公司申請專利技術更多是為了獲得與大公司對等的合作關系。
近年來出於技術提升、布局海外市場等需求,專利布局情況有所增加。
1月份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專利申請量突破200萬件,其中發明授權專利達到26.3萬件。截至2015年底,在各個省市中廣東發明專利擁有量最多,作為高科技產業集中地深圳占據其中大部分的專利技術。中興、華為兩家手機廠商去年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就達到了5086件。
同時,隨著深圳國際知名度提升,越來越多的創新公司布局國際專利,它們的布局也吸引了大企業的合作。
雖然國內TFP(全要素生產率)並不理想,創新能力或許還在起步階段,但專利數量上的突破對專利質量也有一定影響。隨著民營企業對專利技術越發重視,在其中的布局程度也逐漸加深。
專利意義:合作與競爭
根據蘭德公司發布的《中國專利和創新報告》,Zuniga等學者研究發現,近20%的授權專利是為了阻礙競爭對手。這尤其體現在醫藥、點子等行業,大量的專利技術能夠限制對手研發進程同時促進企業之間的談判,而大公司之間會對互補的專利技術進行合作整合。
大公司專業化、產業化的投入能力較強且具有足夠影響力,高校小公司主要是研發上,專業化和產業化相對較弱,所以先天性存在分工協作。在歐美,除了有良好的金融機制支持小公司在細分領域有一些專業的研究之外,大公司也設立基金支持小公司或者院校研發。
“等這些公司有比較好的突破之後,大公司就會進行收購並購戰略協作,共同推動技術產業化,美國這方面做得挺好的。”從事裸眼3D技術研發的深圳企業超多維迄今為止在中國大陸、日本、美國、中國臺灣、印度等國家和地區有500多項專利,其知識產權總監李偉這樣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側重計算推算的谷歌公司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之後,彌補了通信專利領域技術的空缺,“為谷歌創造出一個更加強勁的專利組合”。
而對於小企業來說,加強技術研發與專利突破,是獲得大公司合作機會的方式。這些合作無論從資源還是資金上都能進一步促進企業發展。
李偉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這些是根據當地市場情況來布局的:“(我們布局專利)考慮到各個國家產業狀況、主要客戶和競爭對手的分布情況,以及各個國家在相關領域產業的實際情況,除了中國之外,一些核心的專利會在美國進行布局,日本和中國臺灣主要布局涉及面板的技術設計和工藝方面的技術;歐洲我們主要布局核心算法和芯片的專利,主要是歐洲這邊有一些比較強的半導體公司。”
而這些專利布局是公司能與國際企業談合作的“資本”。超多維與東芝、索尼都有戰略合作,在日本本土推出裸眼3D個人PC電腦,這些硬件背後所用的是超多維在面板上的專利技術。“因為有這些專利,才能得到跨國公司的尊重,跟超多維探討技術。”李偉說道。
除了與跨國公司合作,專利布局也有助於企業在新市場中拓展知名度。據了解,除了國內市場,美國是全球科技中心,核心技術是戰略高地。中國大概20%的專利會在美國布局,其中民營企業占據這些專利的大部分。根據檢索,成立於2006年的無人機企業大疆創新在美國已經申請並獲準授權的專利達到15項,其中除了其核心雲臺技術之外,還包括無人飛行器、遙控器等整機或者配件專利。這些專利保障了其核心技術在美國市場的地位。
“中國創新剛剛起步,含量可能與美國有一定差距,但隨著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做技術研發,像中興、華為、大疆這些企業走在行業前列,擁有核心專利也將越來越多,未來會出現更多核心專利和價值。”知識產權相關專業人士說。
中小企業專利重集成應用
創新技術研發以及專利申請都是一筆龐大的成本。一個手機里涉及的專利技術可以達到上萬件,不算技術研發成本,光是專利申請費用都不菲。
在國外,除了政府之外,大型企業會投入資金補助專利研發。而國內政府也會出資支持企業進行專利研發。
“超多維最初的專利研發資金來自大股東投入,後續是政府支持,很多項目研究得到政府的項目經費支持,地方政府專利申請政策獎勵。”李偉說道。
對於中小型企業技術研發來講,註重細分領域的鉆研投入能夠達到更大的效率。谷歌、蘋果這種量級的跨國企業技術上的積累時間較長,而中小型企業在基礎性研究和創新上都有所欠缺。但是在集成創新和應用環節上,中小企業專利數目卻並不少。
手機行業的集成創新更多。“大部分的手機行業都是集成創新,基礎研究此前並不多,主要是將很多已有的技術重新整合起來,根據市場需求,形成新的技術和產品。”上述專業人士告訴記者。
目前國內專利技術主要分為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三類,日本、德國同時沿用這種區分方式。
實用新型也叫小發明,創新程度略低於發明。在美國專利技術中不具備該專利門類。
發明和實用新型之間沒有具體劃分,有些技術可以申請實用新型,也可以申請發明,一般說實用新型保護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性創新,發明除實體創新外,還可以保護計算機程序、生產方法等。
從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數據來看,2014年,發明與實用新型的專利布局幾乎成平均分配的態勢,實用新型專利量略低於發明專利。
其中這部分專利技術主要是個人和民營企業。
美國專利只有發明一個大類,部分申請的專利可能只是一種設想,對比而言,涉及應用層面的專利,在國內可以通過實用新型申請專利。因此也有一些如扭扭車一樣國外的理念最後到中國實現技術落地的例子。
“中國企業有自己獨特的東西,這一方面體現在專利數量上,另一方面也體現在產品在全球的市場份額上。互聯網技術產生於美國,但應用最好的是中國,這個領域公司每年上萬件技術創新都是屬於應用層面。”李偉說。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